方式与手段

2024-07-05

方式与手段(精选十篇)

方式与手段 篇1

一、训练青少年游泳运动员的作用

1.提高青少年游泳运动员的身体素质 。

合理高效的训练能够提高运动员的身体素质, 促进运动员游泳水平和成绩的提高。同时,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运动员只有身体素质提高了,才能更好地投入训练中,提高自身游泳成绩。游泳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及对游泳知识的掌握各有不同,这些都会影响游泳运动员的游泳训练和潜能发挥。合理的训练能够进运动员的体力增强, 从而接受更复杂更有效的训练,促进运动员实力的发挥。因此,青年游泳运动员接受合理的训练,能够提高青年游泳运动员的身体素质,促进运动员的进步。

2.促进运动员掌握科学的游泳知识和技巧 。

游泳运动项目要求运动员足够专业, 不仅深入了解关于游泳的科学系统的知识,而且掌握一定的游泳技巧,从而掌握规范的游泳动作和技能,提高游泳成绩,开发潜能。因此,游泳运动员掌握科学的游泳知识和技巧非常必要。运动员通过专业的训练,全面掌握游泳理论知识和动作技能,更自由更专业地游泳,有利于创建新的游泳记录,争取成绩和荣誉。可见,青少年游泳运动员通过专业训练, 能够掌握科学的游泳知识和技巧。

二、训练青少年游泳运动员的手段与方式

1.教练制订合理的训练计划 。

教练是青少年运动员学习游泳的教师和指导者, 教练制订合理的训练计划能够使运动员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促使运动员发挥最好的水平。因此,教练要仔细分析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和体力水平, 关注运动员的游泳实力和不足之处,根据运动员的实际情况安排训练计划,并根据运动员的训练和进步状况更新和改进训练计划, 使运动员得到充分练习,促进运动员更有效地进步和发展。因此, 教练为了更有效地训练,应当制订合理的训练计划,促使运动员的游泳水平更进一步提升。

2.加强运动员对于游泳基础和理论知识的掌握 。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 游泳理论知识和基础知识在不断丰富。运动员如果要更先进地学习游泳,就要掌握先进的游泳理论和基础知识。只有理论知识和基础知识掌握了,运动员才能更全面地了解游泳,知道如何使自己的游泳动作更标准,使自己的游泳技巧更升一步。教练要严格要求学生,加强青少年运动员对游泳基础和理论知识的掌握,使运动员的游泳训练更科学有效。因此,为了更好地训练青少年运动员,必须加强运动员对于游泳基础和理论知识的掌握。

3.规范运动员的游泳技能和动作 。

有的教练在游泳训练中更关注运动员的游泳速度和游泳成绩,对于运动员的游泳技能和动作重视不足。虽然运动员暂时取得良好的游泳成绩,但教练训练思想的偏颇不利于运动员更长远的发展。因此,教练在训练运动员过程中,应当注重对运动员动作的指导, 使运动员的动作和技能更规范和科学,使运动员打下良好基础,为以后的复杂训练减少阻力。首先,教练可以将运动员的游泳过程录成视频,使运动员通过观看视频了解自己游泳动作中的不足, 从而更具针对性地进行训练,规范自己的游泳动作。其次,教练应当对学生进行集中训练,使学生通过集中有效的训练加深动作记忆,从而使自己的动作更规范科学,促进自身游泳学习的进步。因此,为了有效地训练运动员,应当规范运动员的游泳技能和动作。

4.对运动员进行体能训练 。

游泳项目会耗费一定的体力,需要运动员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因此,应当对运动员进行有效的体能训练。通过有效的训练提高运动员的体力, 同时使学生打下良好的游泳基础。教练在训练运动员的过程中, 应当针对学生的不足进行专门训练,促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全面提高。因此,为了合理高效地训练青少年运动员,应当进行体能训练,提高运动员的身体素质。

5.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 ,挖掘运动员的潜能 。

运动员由于个人身体素质的不同, 个人偏好及技能掌握等原因,在游泳领域中擅长的也有所不同。可能有的运动员擅长蛙泳,有的运动员擅长蝶泳,教练应当根据运动员的优势和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促进运动员的潜能开发。教练根据运动员的优势制订合理的训练计划,促使运动员优势发展,发挥运动员更好的游泳水平,取得更好的游泳成绩。同时教练要关注运动员的劣势, 根据运动员的缺点制订针对性的训练计划,弥补运动员的不足,促使运动员尽可能地全面发展,使运动员充分发挥个人潜能,提高自身游泳水平。

三、结语

方式与手段 篇2

研究报告

一、研究背景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一直是个突出的薄弱环节,观念落后,不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和拔尖人才选拔;教学方法过死,“满堂灌”、“注入式”教学的现象基本上没有变,对学生评价主要以课程考试分数定优劣;重智育轻德育,思想教育形式单一等等,这些因素都严重束缚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现代信息技术的介入是对小学教育工作的一个新突破,它将文、图、声、像等各种教学信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直接诉诸于人的感觉器官,不受时间、空间、微观、宏观的限制,在教学中实现了教育信息传输的高效率,将突破传统教育模式,方法和手段的局限性,有利于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交流与解决问题等活动,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供了特殊的功能和作用。

我校现今师资力量较高,教师年龄结构好,办学基础很好,有比较丰富的教改实验经验。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在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的普通应用中,如何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如何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最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广大教师的素质等问题亟待解决。

基本于以上因素的综合考虑,并结合我校发展的实际情况,面对时代要求,我们提出了《信息技术手段与学科教学整合,促进教师传统教学方式转变》的研究课题,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让信息技术走进课堂,面向学生,服务教学,继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研究的措施

1、加强硬件建设与软件开发管理

硬件建设:教学设备现代化是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实验的前提,近年来,学校积极多方筹措资金、充实现代教学设备,不断加快信息化建设进程,相继建成和完善了“电教室”、“微机室”、“电子阅览室”、“农远资源接收系统”、“校园网”、“学校网站”。这些设备的建成,极大地方便了教师的备课和学习,给学生和老师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互动空间和平台,为推动教育现代化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软件开发管理:为满足教学的需要,我们不断丰富图书和音像资料,购置了相当数量的现代技术软件,加大素材库的建设。积极开发多媒体课件,加快建立多媒体资料库,不断完善教学、科研管理的信息服务功能,同时加大管理力度,充分发挥学校现有现代教育技术设备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杜绝资源闲置,为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和课题研究提供了坚实的保证。

2、着力提高教师素质

培养一支教育观念新,信息能力过硬的师资队伍,才能保证课题实验的顺利开展。我校自2006年以来,就注重强化教师群体的现代教育技术培

训。把建设一支与现代教育技术同步发展提高的教师队伍,作为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基础来抓。

一是“走出去”广泛学习。近几年,只要上级主管电教的业务部门举办的培训,学校就分层选派人员参加培训。

二是“重实践”深入学习。采取“备、说、讲、评、写、用”六字研习法,结合教学实践来培训教师,实在、可行、高效,教师们的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水平与应用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如每学期,学校都要进行一次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研活动,以此来促进教师们的信息技术手段的实践应用;同时学校还在每学期都要收集教师们的相关教学案例及论文。

三是“抓校本”集中学习。2001年以来,学校还积极加强校内培训,结合学校实际和老师们的要求,制定授课计划、自编辅导教材、自行主讲和辅导,先后举办了培训班。培训内容由最初的Windows基本知识、简单的文字处理、课件的设计和到现在的因特网基础知识、动画制作、网页制作等,重点突出,分步教学。培训结束,对培训教师进行上机考核。通过培训90%教师可上机操作,二十多名教师可独立制作常用课件。

三、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1、探究教学策略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现行文本教材,知识呈现方式是静止的,信息是有限的,更有甚者有的知识远离学生生活实际、是抽象的、干巴巴的,学生学习没有兴趣,光凭教师的讲解学生也难于理解。而现代教育技术所具备的集成性和综合性就能克服上述的这些弊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

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帮助学生熟练掌握和运用知识,起到事半功倍之效率。

(1)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创新

创新源于问题解决,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离不开一定的问题情境。在实验中,我们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创设创新性的问题情境,激活学生创新的欲望。我校部分数学教师还提出了“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乐于探究;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想探究;创设操作情境,让学生能探究;创设应用情境,让学生善于探究”的想法,很有理论性。

(2)提供探究素材,支撑创新

a、提供探究材料。我们知道,学生的直觉、猜测、联想等都需要通过探究来验证,而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材料支持。在教学中,我们就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大容量、超文本的优势,学生通过上网或者是查找资源库,寻找与此有关的丰富资源,为创新提供资源支撑。

b、提供探究工具。现代教育技术的集成性可提供各种软件,帮助学生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分析、整理;现代教育技术的交互性可提供多种形式的交流平台,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通过人机互动在兴趣盎然中学习,通过生生互动在集思广益中提高,通过师生互动在角色平等中共进,通过多方互动在多方协助中成长。我们充分利用现代技术的这些优势,营造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为学生提供探究的工具和交流的平台,使其掌握探究的方法,以保证探究的有效性,从而达到提高创新能力的目的。如小学数学《圆锥的体积》一课,当学生根据圆柱的体积探究出圆锥的体积后,很多学生自然提出“怎样求圆锥的侧面积”这一有创意的问题,教师倍感高兴

鼓励学生探究解决。同学们通过求圆柱的侧面积的方法联想到求圆锥的侧面积也就是求围成这个圆锥侧面的扇形的面积,他们通过上资源库查找知道了怎样求扇形面积的方法,有的同学非常兴奋,有的同学却认为这个扇形的圆心角的大小没有办法知道,同学之间的争论很激烈,教师及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通过讨论同学们明白了这个扇形的圆心角的大小不能直接量出,“圆心角的大小该怎样求呢?”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再次上资源库查找资料,在这一过程中,张扬了学生的个性,体现了现代教育技术的交互性,让学生体验了成功的喜悦。

(3)开展主题研究,诱发创新

在课题实验中,根据课程学习的内容和学校实际,确定一些有一定深度或难度的研究主题,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在主题研究活动中,组织合作研究小组,明确分工,收集、整理和分析信息,创建答案,评价与展示作品。这样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4)为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满足创新欲望

我校创办了《红领巾广播站》,一些与学生生活贴近的栏目陆续创建并根据实事更新,这些栏目针对性、真实性、参与性强,同学们看得见,也学得会,只要你有一技之长,你就可以露一手,一方面满足了小学生爱表现的心理需要,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个性才能在表现中得到张扬。

2、探究新型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主渠道。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效地整合,能够促进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

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创造环境,从而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关键。研究中,我们运用新的教学方法、采用新的教学模式、使用新的教学手段来进行课堂教学,促进了教学思想、教学过程、结构模式的根本变革,让课堂充满了生命的活力。经课题组全体教师的不断深入研究,探索出能充分体现多维互动思想的情境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创设情境→问题探究→交流验证→总结深化。

⑴创设情境。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特定的情境。这特定的情境可以是问题情境,可以是社会、文化、自然情境,也可以是虚拟实验情境,但这个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如在实验班语文课《詹天佑》的教学中,教师课前在互联网上搜集了大量与本文有关的文本、图片、影片等并加以下载,制作了多媒体网络课件。在授课时,教师课前点击主页,播放京口铁路的险要地形,并导入:“展示在同学们面前的是京张铁路,你们觉得这条铁路沿途地形如何?是我国的一个伟大的人物通过自己艰苦卓绝的工作设计建设的,你想知道他是谁吗?”自然而然地把学生置身于教师所创设的情景之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⑵问题探究。此阶段包含以下要素:一是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猜测或联想进而提出假设;二是搜集支持假设的资料,并适当进行归纳整理;三是独立或合作进行探究;四是形成自己或小组的认识或结论。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现代教育的优势,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工具和帮助,为学生物化探究结果提供技术支撑。教师

应鼓励学生从资料的收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等方面发扬协作精神,倡导小组成员之间通过会话商讨如何完成探究任务,实现资源共享。如在自然《水的净化》一课的教学中,在授课时,教师只是简单的介绍了本课的学习重点和要学生自己解决的“水的存在方式有哪几种?、水对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有着什么样的影响?水是如何净化的?”等几个问题,让学生分成小组,上网浏览,在一定时间内查找答案。于是学生们主动思考,人人参与,分工合作,共同探究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并从中发现了许多新知识。

⑶交流验证。一是汇报个人或小组探究的结果,进行小组或班级交流,交流方式可是口头的,也可以通过电子演示文稿、网页或实物投影等;二是运用多媒体课件验证探究结果,辨析正误。交流验证阶段,要调动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彼此间质疑、争辩,让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进而得出问题的结论。

⑷总结深化。一是对所探究的问题进行小结;二是运用所掌握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心理学研究证明:人的素质只有通过各种活动,经过反复训练才能形成,才能内化到个体素质中。在总结深化阶段教师要帮助学生对当前所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同时应用多媒体网络,设计多样化交互式的变式练习,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兴趣和水平,选择练习内容和进度,可以改变过去多种层次的学生要求整齐划一的弊端,不仅检测了学习效果,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具有成就感。如实验教师所上语文《江雪》一课,当课接近尾声时,教师布置了一道作业,让学生在网上描绘自己眼中的雪,给学生留

下创新发展的空间,并将作品发给教师,以便下节课进行赏析评价。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又培养了学生想象、探索、创造的能力。

四、研究的成效和成果

(一)提高了教学质量

1、促进了教师素养的提高

通过几年的课题研究和实践,促进了教师观念的进一步更新,通过此次研究,提高了研究教师各方面的素质。学校加大了师资培训的力度,积极选派教师参加由电教业务主管部门组织的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和技术开发应用培训,利用业余时间对教师进行英特尔未来信息技术教育的培训,使50%的教师能够熟练地操作计算机,30%的教师能够熟练地使用多媒体网络技术进行教学教研活动,15%的教师能够独自或合作开发教学软件,15%的教师达到了四会:会使用和制作教学软件,会上网,会电子备课,会网上答疑。同时,我校高度重视现代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建立开放日制度,定期组织信息技术教育开放日活动,供校内外教师交流学习,以点带面,辐射周边学校,发挥辐射和示范作用,形成区域教育信息化的整体效益。

2、改变了教师的教学行为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注重“教”,更注重“导”,千方百计让学生学会自学,学会提出问题,在“无疑——有疑——无疑”的循环往复中学习,让学生自学、自思、自练。同时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激发学生好奇心,求知欲,给他们的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提供生动形象的表象基础,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品质。

3、教学能力不断提高,教研成果突出

我校教师从2006年以来,参加的各项讲课及技能比赛中,先后有3人次获一等奖,有4人市级二等奖,有8件课件在上级评选中获一、二、三等奖。近年来,先后有4名教师被确认为省级骨干教师,20人被评为市、县级骨干教师。

(二)构建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途径及方法

把现代教育技术深入到教师的教育教学中,把学校建设成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的乐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他们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是我们这一课题的最终目的。我们在近三年的实验探索中初步总结出了“信息技术手段与学科教学整合,促进教师传统教学方式转变”的初步方法。概括地表述为“信息技术手段与学科教学整合,促进教师传统教学方式转变,整合课程资源,实施情境探究课堂教学模式,构建学生发展性评价模块。”

(三)提高了学校的办学水平及整体形象。

学校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改善了教育管理手段,建成立了一套切实可行的现代教学管理体系,实现了教学管理系统化、科学化,学籍管理自动化,提高了办学效益,同时通过课题研究,学校一大批参加课题研究的教师的信息素养得到明显提高,这批师生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成为学校课题实验研究的有力推动者,对学校教育改革的深化,全面工作的开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从而全面带了学校教育教学信息化和学校办学水平的快速提升。

五、几点认识:

回顾三年多的实验进程,我们认为整个实验发展是正常的、效果是明显的,我们从中获得了以下认识:

1、开展“信息技术手段与学科教学整合,促进教师传统教学方式转变”是落实素质教育的正确举措,是克服现行教育弊端,推进课程改革的有效措施,是对促进学校整体办学水平提高的有效策略。因此,开展此课题研究是必要的、有价值的。

2、从实验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学生个个都有很强的求知欲,他们身上蕴藏着极大的创造潜能和强烈的创新愿望,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去挖掘、去培养。家长和社会各界对教育创新也是支持的,迫切希望的。因此,开展课题材实验的客观条件是具备的,实施是可行的。

3、从实验中我们深深体会到:现代教育技术是教育改革的突破口,从技术、方法的层面为新的教学模式的构建提供发必需的环境和资源,同时将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更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素养的提高。

4、从实验中我们发现,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对教师培养的深度和培养的力度,以提高教师的教育技术应用的水平和技能掌握的水平。

随着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迅速发展,多媒体以它的形象性、直观性、交互性等毋庸置疑的优点,在现代课堂教学中显得越来越重要。但在我们的研究过程中也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问题:

1、反客为主,辅助成主角

少数多媒体教学的课堂,存在着一个突出的问题:作为教学辅助手段的多媒体唱起了课堂的主角。这种反客为主的倾向直接导致了由传统教学 的“人灌”向现代教学的“机灌”的转型。教学过程实际上是一种师生,生生情感的交流过程,是“灵魂的对话”,机器无论如何不能代替人,它的作用始终是“辅助”——辅助于教师的教,辅助于学生的“学”。许多精彩的课堂并非仅靠“多媒体”所能演绎的。相反,多媒体教学预设成分过强的特点往往使课堂上教师关注的对象出现偏离;教师关注的不再是学生怎样学,以及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取向,教师关注的是所做课件的每个程序是否顺利演示完了。在课堂中的确出现了一些精彩场面,教师却只注重了演示预定的程序或炫耀课件的精美独特,而放弃了学生的创新活动和创新思维,没能将精彩放大,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教学中如果忽略了人的存在,多媒体的价值也就无从谈起。

2、多媒体代替了学生的体验

我们在少数课堂上常可以看到,学生和听课教师为一些制作精美、演示到位的多媒体课件所吸引了,教师轻点鼠标,学生注目观看,学生无须动手,一些过程就轻松走完了。例如:自然课上,有些该让学生直接观察的,诸如羽毛的轻柔,树叶表面的光滑,边缘锯齿的锐利,都应该让学生亲自看一看,摸一摸,而不应用看课件来代替。数学课上,有需要学生动手操作,亲自实验的,如公式推导等,如果推导过程编入课件,在多媒体上演示,课前花费了大量的制作时间不说,学生看了一遍,印象不深,更违背了儿童的认识规律。不如让学生亲自动手,亲身经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自己得出结论,既能让学生信服,又有利于学生动手、动脑、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又有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

六、研究设想

新手段新方式,落实情感教学目标 篇3

一、利用教学案例,挖掘情感因素

历史与社会学科具有较强的教育性,且大部分内容蕴含着一定的情感因素,尤其是一些著名历史人物、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事件等,能够对学生起到良好的情感教育作用。历史与社会学科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综合了地理、社会以及历史等各个学科的内容。教科书作为课程资源内容不够充实,教师需要引入教科书以外的案例来丰富历史与社会学科的课堂教学内容。因此,在实际的历史与社会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适时地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充分地利用教学案例,仔细地挖掘教学案例中的情感因素,更好地落实情感教学目标。

比如,在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汇入工业文明大潮的中国”中,对于“屈辱的岁月”这部分教学,教师可以充分地利用与本部分内容相关的情感教学的材料。教师在正式上课之前,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屈辱”一词的含义。然后,教师要求学生进入看书阅读阶段,并在阅读的过程中思索并找出当西方工业文明大潮到来的时候,哪些事件让中国受到压迫和侮辱。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带领学生分析清政府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以及这些条约的签订给清政府带来的严重危害,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情感。

二、优化教学方法,激发情感体验

教学方法的差异直接影响着历史与社会学科情感目标的实现。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独特的优点。为了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应该根据实际的课堂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够提高教学效率,并落实教学的情感目标。

例如,在教学“玄奘西行与鉴真东渡”这一内容时,教师要明确本部分内容的情感目标是通过对玄奘西行以及鉴真六次东渡等史实的学习,培养学生坚持不懈的精神和百折不挠的意志。人的情感变化往往与特定的情境影响有关,中学生的情感变化总是依附于具有感知的客观情境。因此,关于此课,教师可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不断地丰富自身的情感体验。教师可利用相关的多媒体文件导入情境,如电视剧《西游记》中的相关片段剪辑,并结合有关的图文资料,让学生能够真切地体会到玄奘在西行路上所历经的艰辛。由此,教师适时地引导学生认识到在面对困难和一些未知情况时,要具有敢于探险和实践的勇气,并持之以恒,这样才能够顺利地完成目标。同时,教师还可以播放电视动画片《西游记》的插曲:“白龙马蹄儿朝西,驮着唐三藏跟着仨徒弟,西天取经上大路,一走就是几万里……”教师可以针对这首插曲向学生提问:唐三藏师徒不畏艰险地去西天取经的相关描述,体现了怎样的唐人文化精神?为了加深学生对该部分内容的印象,教师还可以通过模拟情境表演的方式,消除学生对历史与社会学科的陌生感,以达到培养学生情感的目的。因此,教师还可以邀请学生分别扮演《西游记》里面的相关角色,如玄奘、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以及各种妖怪等。通过再现具体情境,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玄奘在西行中所遇到的困难,以及玄奘如何化险为夷,并坚持走到终点。在这个情境模拟过程中,学生不仅在表演中获得了极大乐趣,还增强了情感体验。通过播放影音资料、提出问题等多种方式,合理地创设相关情境,从而顺利地实现情感教学的目标。

三、实施教学评价,引导情感态度

适当的教学评价是培养学生历史与社会学科情感态度的重要途径。作为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正确的评价,如学生对历史与社会学科的学习兴趣、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以及民主与法制观念等。新课程要求教师注重对学生整合知识和解决相关问题能力的评价,因此,教师在实施教学评价的过程中,要及时地修改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且不能真实地反映学生基本情况的评价标准。

比如,在教学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册的“生活离不开规则”时,教师可以以发生在学生周围的事情为例,联系社会生活中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对这部分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情感目标的实现。学生通过将书本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从而形成正确的情感认知和科学的价值观。教师可以让学生调查一些周围存在的不遵守规则的具体案例,如行人及机动车不遵守交通规则的现象、在食堂存在打饭插队的情况、在火车站存在插队购票的问题等。通过对这些案例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提出合理化建议。如此一来,学生不仅可以参与到相关的社会实践中,而且还能够有效地改善教学效果。

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围绕“生活中离不开规则”这一话题举行辩论赛,讨论生活中是否要遵守规则,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辩论,以便于所有的参与者都能够受到启发。但是,辩论赛结束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列举生活中一些需要遵守的规则,如交通规则、用餐规则、竞技规则、社会公共规则等。在学生进行列举的过程中,教师要对遵守规则的行为进行肯定,如严格遵守交通秩序、用餐秩序、文明旅游等;对一些乱闯红灯、插队用餐以及乱扔垃圾等不良行为进行否定。教师要对辩论赛过程中积极发言的学生进行表扬,对观点新颖的学生进行赞美,对一些组织能力较强的同学也要适时地肯定,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历史与社会学科的积极性。

四、结语

方式与手段 篇4

关键词:农村气象服务,手段和方式,泉州市,永春县,防灾减灾

引言

农村地区的气象服务要充分考虑到农业生产, 无论是在农作物产前还是产中、产后, 都要做好农业气象服务。在进行农作物生产前一定要结合季节来掌握气候的变化, 对于生产要提前做好计划, 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天气的变化, 要未雨绸缪, 防患于未然, 提前做好避免气象灾害的准备, 在农业生产后期要注意对农作物的运输和储藏, 以及作物的加工工作。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不断改善, 农民对气象的需求也与日俱增, 尤其是福建地区, 人们的旅游对台风、暴雨防范意识要比内陆地区更加严峻。这就要求地方气象部门要为地方政府提供气象决策, 为农民朋友提供更好、更准确的气象服务, 特别是防灾减灾和防汛方面的信息。

1 当前我国农村气象服务的手段和方式

1.1 农村气象服务的现状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近几年来泉州市气象部门结合自身实际, 不断拓展思路强化气象现代化建设, 从网站、移动电话、广播电视、电话传真等方面广泛传播地方气象信息, 有的地方还安装了气象大喇叭, 为泉州市永春县的农村和农民提供了强有力的气象保障, 使得农民能在最短时间内掌握气象的变化, 然后根据气象变化合理安排农业生产和收获, 为农业的长久发展提供良好的保证。例如:永春县农村气象灾害多且频发, 防灾力量弱, 防灾减灾任务艰巨。泉州市气象部在原有“预警到乡”的基础上, 进一步加强农村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等, 扩大由电子显示屏、手机短信、网络、电视、大喇叭等多方位、覆盖广的气象预警信息发布触角, 努力做到“预警到村、责任到人”, 并通过定期发送手机短信、赠阅学习材料、集中授课培训等方式全面开展基层气象信息员培训, 明确其工作职责, 有效提升气象防灾减灾意识, 全面提高农村防御气象灾害能力, 切实保障农民生命财产安全。

1.2 气象部门为农村服务的能力不断提升

泉州市有许多的乡镇和街道都建立了自己的自动气象站, 这样就有力地强化了对天气的观察和预测, 经济较发达和条件较好的地区在乡镇中心或街道还设置了气象信息电子显示屏, 这些显示屏能够随时接收到市气象部门发来的天气预报预警信息。在市区和县城都有广播电台随时播报天气的特殊变化, 电视台和气象信息服务台也为农民了解天气的变化提供了方便。为了使得农民在最短时间内能够快速了解天气的紧急变化, 市气象台和市县级气象台都设有气象短信平台, 一旦遇到紧急情况, 这些短信平台将会及时向广大的人民发出气象预警, 同时市气象台和县电视台之间还可以通过互联网随时发布气象信息, 在关键时刻, 市气象台和县气象台还可以采用人工方式来影响天气的变化, 可以采取紧急措施来实现一些特殊的气象任务。

1.3 气象为农村服务的领域在不断延伸

近几年, 泉州市在全市范围内结合各县不断进行农业气象月报和对气候进行评价, 对农作物的生育生长提供一定的气象条件分析。同时, 还在其他农产品服务上做了许多的尝试, 例如:茶叶、食用菌水果、蔬菜、笋竹、花卉、金桔等特色农业。乡镇气象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是我市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该平台为每个乡镇气象信息服务站建立个性化、综合性的气象信息服务网站, 具有针对性强、容易操作等特点。气象信息站管理人员以相应的用户名登录后, 即可显示天气实况、气象预报预警信息、雷达卫星资料、气象灾情上报、农业气象服务、气象科普、防灾减灾宣传等。该平台的投入使用, 极大方便了全市乡镇快捷获取气象信息, 提高了全市乡镇防灾减灾应急能力。

2 当前我市农村气象服务应该关注的问题

2.1 着力提升对气象的检测和预警能力

建立预报到乡的农村气象灾害监测预报体系。消灭雷达探测盲区, 加强对台湾海峡台风的监测能力, 在泉州建1部新一代天气雷达, 进一步增强全市新一代天气雷达网对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警能力。完善现有农村监测站网, 适当增加监测密度, 构建农村气象灾害监测网络。建成乡镇自动气象站观测网, 每个乡镇和面积0.667万hm2以上的自然保护区或森林公园建设1套自动气象站, 实现对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和局地小气候的观测。在现有监测资源的基础上, 建成农村自动气象监测网, 在暴雨和地质灾害频发的村建设1套自动气象站, 实现对可能诱发山洪、泥石流等灾害的强降水自动监测和报警。在雷电多发频发地区, 开展农村雷电灾害观测, 建成农村雷电灾害监测网。以中尺度数值预报解释应用技术和新一代天气雷达、卫星、加密自动站等监测分析技术为基础, 建立和完善市、市、县 (区) 各级精细化预报业务。市级气象部门要建立和完善精细化预报业务, 发布空间分辨率到乡镇的预报产品;各设区市气象部门要利用市气象局预报产品开展补充、订正和解释应用, 并重点开展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县级气象部门重点开展灾害性天气监测、实况监视, 并利用上级预报产品开展临近预报订正和跟踪服务。

2.2 对预警信息发布网络要进行健全

充分利用社会公共资源, 坚持资源共享原则, 综合运用各种手段, 建立进村入户的农村气象灾害预警发布网络, 力争至少有一种手段能将预警信息送达农村每一个地区。县级要建立气象部门和乡镇、行政村、中小学校以及有关部门的双向预警信息传递机制, 完善手机短信和电话气象信息发布系统, 建设中国天气网市、县级站, 建设社区、村镇气象预警信息电子显示屏发布系统;公共媒体 (电台、电视台、楼宇电视、公交移动电视、宣传车、电子显示屏等) 要及时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乡镇要建立通知到村气象灾害防御负责人和气象信息员的双向预警信息传递机制, 气象信息服务站和气象协理员通过手机、固定电话、对讲机等通知村气象灾害防御负责人和气象信息员。村级要建立通知到户的预警信息传递机制, 气象灾害防御负责人和气象信息员通过电子显示屏、高音广播、锣、鼓、信息专栏等方式向居民发布气象预警信息。各设区市有关部门要加强合作, 充分利用现有的广播电台等社会公共资源, 提高海洋气象灾害和地质减灾气象预警信息的覆盖率。

2.3 构建应急减灾组织体系

按照“政府领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原则, 建立形成各地政府统一领导、综合协调, 相关部门各负其责、有效联动的农村应急减灾组织体系, 实现县乡有分管领导、乡有气象信息服务平台、村有气象信息员。县级人民政府成立气象灾害防御领导小组, 充分发挥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在农村气象防灾减灾中的“消息树”作用, 建立和完善以气象预警信息为先导的县级各部门应急联动机制, 实现各单位预案联动、信息联动、措施联动。乡级人民政府由分管乡长负责气象灾害防御工作, 由乡干部担任的气象协理员负责日常工作, 每个乡建立气象信息服务平台。村委会主任为本区域气象灾害防御责任人, 每个村应指定一村主干兼任气象信息员, 在气象灾害危险区设立警示牌, 清楚标明转移路线。建立预案到村、责任到人的农村气象灾害应急处置体系。在完善县级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的同时, 将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延伸到乡和村, 实现预案到村的农村气象灾害应急预案体系。县、乡、村要定期开展气象灾害应急演练, 通过演练实时对预案进行修订和更新。在多灾易灾的乡、村建设避难场所, 定期对避难场所进行安全评估, 2011年前在全市建成2万个自然灾害避灾点。在农村雷电多发易发区、农村中小学等公共场所开展雷电防护工程建设。以农业抗旱、库区增水、森林防火和防雹减灾为重点, 健全人工增雨、防雹作业体系, 减轻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在乡镇开展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试点工作。

3 结束语

在做到上述几点工作的同时, 我们还要加强气象灾害的防御工作, 要发挥政府的领导作用和气象部门的服务作用, 还要对气象灾害进行规划, 做好各种天气灾害的防御工作, 加大对气象灾害预防的投入力度, 建立一系列的农村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宣传体系, 在村居民中, 传播气象防灾减灾科普知识。

参考文献

[1]吴远志, 王伟, 陈雅莲.泉州推进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初见成效[B/L].中国气象报社, 2011 (09) .

公共图书馆服务方式和手段创新 篇5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 服务方式和手段 总分馆制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当前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是它的一个子系统。我们认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有三项重要内容:一是基础设施建设,二是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三是服务方式和手段创新。前两个问题,人们比较重视,投入的财力物力人力比较大,也比较容易见成效。后一个问题,人们还重视得不够,研究得不是很多,而恰恰是后者影响前两者功能的发挥。

公共图书馆服务方式和手段创新的意义和价值

服务方式和手段创新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根本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公共图书馆是直接为读者服务的,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服务的。以读者为本是图书馆的办馆宗旨,要想读者之所想,做读者之所需。图书馆的工作必须以读者需求为导向,读者的需求变化了,服务方式和手段也要相应地变化,固步自封、墨守成规就不能满足读者的需要,就会被读者所抛弃。如果我们认真研究读者的需求,主动为读者服务,就能赢得读者的青睐,吸引更多的读者。

服务方式和手段创新是实现图书馆功能的途径和桥梁。从哲学和管理学的角度来看,目标任务与方式手段是相互依存的,目标任务依赖于方式手段,方式手段为目标任务服务。一定的目标任务要通过一定的方式手段才能达成,离开了方式手段,目标任务就会落空。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要过河首先要解决桥或船的问题,没有桥或船,就无法过河。方式手段是实现目标任务的途径和桥梁。如果我们不研究服务方式手段的创新,为读者服务、办读者满意的图书馆,就只能是一句空话。

服务方式和手段创新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文化部颁布的《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标准》,把“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程中,积极探索实践,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体制机制,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和手段,并已取得显著成绩,在全省乃至全国产生较大影响,具有典型示范作用和推广价值”作为一项重要的考核内容。公共图书馆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服务方式和手段创新是题中应有之意。一个图书馆的优劣,不仅表现在它的硬件设施上,更是表现在它的服务上,而服务方式和手段则是其服务水准的外在表现。

公共图书馆服务方式和手段创新的主要举措

公共图书馆服务方式和手段创新的内容很丰富,不同的图书馆有不同的做法,福田区图书馆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创立总分馆体制,构建图书馆服务网络体系。过去的图书馆,都按行政关系隶属于不同的主体,各馆之间各自为政,互不相通,资源不能共享,重复建设,馆藏雷同,读者多头办证,奔波于各馆之间,虽多有不便但也无可奈何,这是体制性弊病。福田区图书馆在建馆之初,就把建立总分馆体制作为办馆模式,以区图书馆为总馆,街道、社区图书馆为分馆,形成区―街道―社区三级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总分馆之间实行统一拨款、统一采购、统一编目、统一配置、统一管理,实现业务一体化、标准化,资源共享化,并通过计算机网络,实现通借通还。现已建成1个区馆(总馆)、8个街道分馆和92个社区(主题)分馆。福田辖区居民离最近的图书馆平均距离不超过600米,图书馆办到了读者家门口。

在总馆建设方面:

1、精心设计,营造舒适的读书环境。将阅览桌与书架交替排列,读者坐在书架之间,取阅方便,犹如在自家书房;把好位置留给读者。靠窗位置光线充足,空气清新,最大限度地用于放置阅览桌,供读者使用;设置露天休憩平台。将三楼和四楼的露天平台定位为读者专用休憩区,种植植物,设置太阳伞雅座。

2、传统藏书加数字图书馆,为读者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总分馆藏书共计140万册,报刊2100余种,1.2万余份。建立了福田区数字图书馆及网站,拥有了23.5万种电子图书、7800余种电子期刊,馆藏数字资源容量达到1.8tb,并且实现了馆内局域网无限制使用与馆外统一认证登陆使用,读者可免费上网和下载。

3、构建人性化服务平台,实现通借通还。通过interlib图书馆集群管理系统,建立起以区图书馆中心数据库为核心的总分馆统一管理业务平台。所有图书可以在总分馆之间任意地点借还,而且图书归还后馆藏地点自动变更为当前馆,可以立即上架流通,不必送回原馆,真正实现了总分馆之间的文献资源共享和通借通还。

在分馆建设方面:

1、社区分馆与主题分馆相结合。为了避免各分馆藏书重复、雷同,在某些人群集中的地方建立主题分馆,如老年图书馆、少儿英语图书馆、书画图书馆、艺术图书馆和设计图书馆。

2、基本馆藏与特色馆藏相结合。各分馆的馆藏采用基本加特色,除满足大多数普通读者的基本藏书外,经过充分调查,根据不同社区的人口构成、职业、年龄等特点,分别为其配备旅游、美食、养生保健、书画艺术、音乐、外语、普法、廉政等特色藏书。

举办“大家讲坛”,塑造文化品牌。“大家讲坛”是从读者活动中成长起来的。区馆和各街道、社区图书馆经常举办读者活动,如演讲比赛、知识竞赛、艺术沙龙、专题报告等等。全区公共图书馆每年举办各种读者活动800余场次,参与读者10多万人次。这些活动极大地丰富了读者的阅读生活,激励了广大读者的学习热情。

精心设计,塑造品牌。在广泛征求各方面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将讲座的名称确定为“大家讲坛”。“大家”既包括名人名家,又包括大众百姓。“大家讲坛”是大家讲给大家听,人人可为讲者,个个都是听众。为了塑造品牌,我们聘请专业设计师为“大家讲坛”设计了独特的徽标、固定的海报样式和大幅背景板,作为“大家讲坛”的标识。“大家讲坛”时间相对固定,每月举办两次,每次都在星期六下午。“大家讲坛”的每次讲座,都进行全程录像并刻成光碟,将视频放在本馆网页上供读者点播,还全程速记,整理成文,汇编成册,供读者借阅。主题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方面的热点问题,涵盖文学、艺术、科技、教育、卫生、保健、环保、建筑、历史、民俗等内容。已经连续举办150余期,听众达2万余人次。还举办“大家讲坛社区行”,下社区、进工厂,将知识送到社区居民和外来工中间。

开展特色服务,普惠与特惠相结合。一是延时、错时、错峰服务。延时服务:总分馆全面延长开放时间。区图书馆由原来每周开放64小时延长为72小时,街道馆由原每周开放36小时延长为60小时,社区图书馆由原每周开放36小时延长为54小时。错时休息:各图书馆之间错开闭馆休息时间,让读者每天都有地方读书。区图书馆周二闭馆,与市馆周一闭馆错开;各街道范围内的社区图书馆也分别错开闭馆休息时间,周一至周五轮流闭馆休息,保证居民周围每天都有一家或几家图书馆对外开放。错峰开馆:在保证每周开放总时间的前提下,根据各社区居民、读者对象的职业特点、生活习惯的不同,错开对外开放时间,以保证在读者最多的时段开放服务,在读者最少的时段进行休息。

二是信息化技术服务。短信服务:利用手机短信提醒读者到期还书、查询借阅情况、办理续借手续,或者将公益讲座、公益电影等各种活动消息及时发送给读者。数字图书进网吧:与网吧签定协议,将福田数字图书馆服务延伸到辖区网吧电脑终端,实现网吧电脑终端对福田数字图书馆电子书刊资源的无障碍免费使用。

四是针对特殊人群的服务。四点钟学校:区馆及各街道、社区图书馆,每天下午4点钟接待周边小学生一起看书、写作业,进行课外辅导,解除家长后顾之忧。关爱服务:针对残障、老年等人群的服务,如在莲花北社区康复中心设立固定服务点定期上门更新图书,在区图书馆及部分街道馆设立盲文图书阅览区,为视障读者提供特殊文献借阅服务。企业服务点:区图书馆与企业共建小型图书室,企业负责提供场地和管理员,区图书馆负责提供图书、管理系统和培训管理员。服务点仅对本企业员工服务,图书参与流通。企业流动书架:区图书馆在企业设流动书架,给企业办理集体借书证。企业向区图书馆成批地借还书。企业兼职的图书管理员再向员工借还书。流动服务:租用车辆定期或不定期将最新图书送至人流较多但没有场地建立分馆或固定服务点的地方,方便读者办证和借阅。

结 论

方式与手段 篇6

关键词:英语课堂;教学方法;创新探索

教无定法,学无止境。新教材对我们英语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更全的要求。教师要有一定的前瞻意识,要下工夫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教学形式和方法,让学生从一开始打心眼里喜欢英语。那么,怎么去设计一节成功的优质课呢?

教师应注意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教案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例如,怎样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去导入,怎样创设情境,怎样归纳学过的知识等,都要切合学生的实际,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二是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革新。教学设计要新颖,教师要活化教材,以乐激趣,以趣激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三是控制课堂上学生的注意力。英语教学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能否在课堂上保持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只有生动,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只有活泼,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上半年,我参加学校的评优课比赛——My Family,这是一篇简单的记叙文,文章就围绕一张全家福展开介绍和描述。我用我的家庭照作话题导入,不仅能吸引学生的眼球,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而且能紧扣文章主题。并且,采用这样一个缩小版的课文体进行导入,引出了家庭成员以及成员职业的相关词汇,为后面的课文教学做了铺垫。

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方法、授课艺术以及教学手段,都要加大改变力度。俗话说得好:“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要有一桶水,甚至更多的水。”作为一名素质型英语教师,一旦走上从教这条路,就要不断地思考、探索、改进教学方法,就要不断摸索自己的教学方法和风格,不断地创新,不断地完善自我,才能给学生、给家长、给领导做出一份满意的答卷。一节有意义的成功的优质课的价值是看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反应,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不单单是教师讲授了多少,要打造高效课堂,必须具备良好的策划能力和课堂掌控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才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让英语教学质量真正地提高,全面提高。

电网企业创新培训方式、手段和方法 篇7

1 创新电网企业培训方式、手段和方法的措施

1.1 利用网络进行远程教育

目前, 现在美国大约有24%的公司采用互联网进行培训, 10%的公司通过内部网实施培训。据估计, 借助互联网企业可以节省约30%的费用, 而且可以提高40%的培训效果。电网企业应充分重视利用互联网的信息发布与资源共享的功能, 并尝试将其用于员工的培训之中, 发展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远程学习, 让互联网在员工培训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同时, 我们还可以通过互联网访问专业培训网站, 了解最新的培训信息。另外, 电网企业可以和电力学校合作, 电力学校拥有针对电力生产实践的丰富教学资源, 如图书资料、音像资料、教学资料、先进的设备、优秀的教师等但这些资源大多局限于学校内部, 没有得到很好的、充分的利用, 因此, 电力企业应坚持学历教育与岗位培训并重, 规范职工学历教育管理, 远程教育具有实时性、互动性、开放性, 学习者不论何时何地都可在线学习, 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充分利用电力高校的人才优势和专业优势, 校企联合办学提高职工知识水平, 优化公司人力资源。例如西柏坡电厂几年来与电力高校开办多个函授学历班:与华北电力大学合办热动、控制工程研究生进修班、电气工程自动化本科班和不同专业大专班等。

1.2 积极创新培训方式

培训过程中, 除了要一直抓住学员的注意力灌输知识外, 还必须加强培训者与学员之间的互动。可采用的培训方式主要有: (1) 讲授法:主要是聘请一些专业人员给学员讲课, 着重讲解有关管理的概念、原则、方法和原理及其在企业管理过程中的应用, 并通过书面答卷或口头答辩的形式来检测受训者的学习成绩。比如对一般的工作人员或技术人员可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师傅带徒弟培训式。 (2) 讨论法:适用于对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的培训。由培训者提出问题, 组织受训者运用概念、原则和原理讲座这些案例, 并鼓励每个受训者积极投入讨论。 (3) 案例分析法:对中高层管理人员可采用现场学习、案例研究等形式, 首先由指导者提出案例或实例, 由受训者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 并提出个人的见解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了提高员工的实际处理问题的能力, 也可进行案例研究、情景模拟等。目的在于教他们如何发现潜在的问题并提出切合实际的行动方案。 (4) “游戏”培训:将受训者分成若干个组, 每个组代表一个“企业”。指导者给每个“企业”一定的人力、财力、物力和信息等资源, 要求各“企业”实现经营目标, 解决管理上的问题, 以提高实际经营管理过程中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决策能力。

1.3 建立模拟实验室

模拟实验室对与培训员工的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至关重要, 例如四川省电力公司培训中心将继保仿真实验室作为继电保护培训鉴定基地, 拥有硬件:微机继电保护仿真培训系统 (包括LFP-901高压输电线路保护、PST-1200变压器保护、RCS-915母线保护、微机继电保护测试仪以及培训计算机网络) , 11型线路保护仿真教学试验装置, 常规继电保护调试实验室、二次回路接线实验室。拥有软件:DDRTS继电保护实时闭环仿真测试系统、变电站继电保护仿真与培训系统继电保护及自动装置多媒体培训软件以及继电保护专题多媒体课件等。可对继电保护调试人员、运行人员、整定计算人员、管理人员及其它相关人员进行培训。除了实验室, 还可建立了财会电算化、办公自动化模拟实验室。在培训中心进行财会电算化培训, 并完成由本中心组织的考试, 合格后颁发资格证书。

1.4 通过网络的交互功能实现答疑

电网企业培训要强调员工的主动性与参与意识。 (1) 企业可以尝试开发一套互动式学习光盘, 将有关学习内容储存在光盘之中, 利用计算机由员工自主地学习并且自定学习步调。 (2) 充分发挥VOD的效用, 应加强视频节目库的建设。将在线课堂的教师授课、教师的教案、传统的教学录像带, 经过系统归纳分类、数字化压缩后放到视频服务器中。教师针对学员的特点及时反馈信息和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内容, 将自制的多媒体课件及辅助资料, 一并放到节目库中。同时, 学校可根据电力生产实践的需要, 将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新知识等教学资料充实到节目库中, 使VOD系统的应用更实用完善, 使其满足远程教学的需要, 满足电力职工素质教育的需要。 (3) 通过网络聊天室进行答疑, 设立专用的教师答疑聊天室。网络聊天室具有良好的交互性能, 它更接近于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流。教师与学员可以在预定时间用公共密码进行一对一或对多人的交流, 而且这种交流是即时性的, 这给网络教学中学员或教师反馈的及时性提供了保障。 (4) 通过电子邮件进行网络答疑。教师利用电子邮件快捷、简易、经济的功能不但能传递信息资源进行答疑, 也可批改学员作业、发送通知或学习材料等, 既方便又安全。随着网络技术及通信技术的发展, 一些新的网络交互方式正在兴起。

2 结语

总之, 由于电网企业中所有生产技术和管理岗位均须具有相关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实践经验。大部分从业人员均要求至少三年中技以上的专业学习经历, 并需接受一年以上岗位技术培训, 方能满足岗位要求。因此, 电力培训要创新培训方式与手段, 灵活多样地对员工实施不同层次、不同内容、不同时段, 不同地域的培训。建设和完善常规课程:教学系统, 开发多媒体网上培训系统、生产技能人员仿真培训管理系统。

摘要:中国的电网企业是长期计划经济的产物, 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存在诸多问题。面对越演越烈的人才竞争, 电网企业要立足于市场, 所面临的首要问题, 是如何吸引人才、保留人才及如何让员工及时、有效的获取前沿的知识和技能, 培训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之一。鉴于此, 本文对我国电网企业创新培训方式、手段和方法进行了论述和探讨。

关键词:电网企业,培训,方法

参考文献

[1]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实践[M].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6.

现金常见造假方式及审计手段分析 篇8

1 库存现金账户核算内容

库存现金包括人民币和外币现金。企业通过设置“库存现金”账户来核算企业的库存现金收支业务,企业内部周转使用备用金,也可以单独设置“备用金”科目。企业应当设置“现金日记账”,根据收付款凭证,按照业务发生顺序逐笔登记。每日营业终了,出纳员应当计算当日的现金收入合计额、现金支出合计额和结余额,并将结余额与实际库存额核对,做到账款相符。

企业增加库存现金时,借记“库存现金”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减少库存现金则作相反的会计分录。库存现金账户的期末借方余额,反映企业持有的库存现金金额。

2 库存现金常见的造假手段

库存现金造假是最常使用的财务造假手段之一,其手法不断翻新,越来越趋向于复杂化和隐蔽化。主要手段包括:

2.1 截留各种生产经营收入和其他收入

出纳员或收款员将收到的销售商品或其他物资的款项不入账或少入账,导致企业销售收入明细账和现金日记账的账面余额减少,从而将多余的库存现金占为己有。造假方式有以下几种。

2.1.1 伪造、篡改、不如实填写原始凭证

会计人员使用涂改等手法更改凭证的日期、摘要、单价、数量、金额等,或采用伪造印鉴、涂改内容、冒充签名等手法,制造证明经济业务的原始凭证。会计人员利用业务上的便利条件更改原始凭证上的金额,通常是将收入的金额改小,从而将多余的现金占为己有。

2.1.2 撕毁票据或不开票据

会计人员在收到收入时不及时入账,而是撕毁票据,或者收到现金时不开具收据或发票,致使现金收入流入自己腰包。

2.1.3 使用空白发票或收据开票

企业收到客户交存的现金后,用自己的空白发票或收据开具给客户,使收到的现金无需入账,也不易察觉。企业通过这种手段可以达到偷逃税款的目的。当一些企业面对的消费者为个人时,只需开具收据来证明该笔经济业务的发生,而不开具发票,以避免税务机关的检查,从而偷逃税款。

2.1.4 不按规定用途开具和使用发票

不按发票规定用途使用发票的情况,如用零售、批发商业发票来代替饮食服务行业发票。不按发票规定要求开具发票的情况,如假复写、不加盖财务专用章或有关人员不签字等。假复写是指行为人在复写纸的下边垫置废纸,利用假复写的方法,使现金存根的金额与实际收入的金额不一致,从而达到少计收入贪污现金的目的。

2.2 截留各种罚款收入或押金

企业将收到的各项罚款收入或押金,采用不开收据或撕毁票据的形式截留现金收入,对收回的保证金不确认入账。

2.3 隐匿回扣、佣金或好处费

经办人员在商品采购过程中,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收取对方的回扣或好处费,从而将其据为己有或存入企业“小金库”。

2.4 虚列支出或虚报冒领

对支出项目的凭证进行涂改或直接虚列支出,如工资、补贴等,将多报销的现金贪污。

2.5 虚拟往来账或退货业务

对收取现金的销售业务通过挂往来账的形式隐藏不入账,致使往来账长期挂账,或者虚拟退货业务开具红字发票冲抵原销售业务,将现金转移。

2.6 挪用现金

2.6.1 延迟入账挪用现金

按照企业财务制度的规定,企业收入的现金应及时入账,并及时送存银行。如果收入的现金未编制记账凭证或虽已编制记账凭证但尚未及时登账,都将给出纳员提供挪用现金的可乘之机。

2.6.2 循环入账挪用现金

企业会计人员在一笔应收账款收回现金后,暂时不入账,将现金挪作他用。待到下一笔应收账款收回现金后,再用下一笔应收账款收取的现金抵补上一笔应收账款,会计人员继续挪用第二笔应收账款收取的现金。以此类推,等第三笔应收账款收到现金后,再用第三笔应收账款收取的现金抵补第二笔应收账款。

2.6.3 白条抵库挪用现金

根据库存现金管理的相关规定,企业不允许用不符合财务制度的白条顶替库存现金。白条是指行为人开具或索取不符合正规凭证要求的发货票和收付款项证据,以逃避监督或偷漏税款的一种财务舞弊手段。但是部分企业人员利用职务的便利,以个人或单位的名义,开出白条抵充库存现金,利用白条借出的现金而牟利。

2.6.4 利用借款挪用现金

企业的主管人员利用借款的形式为单位某个人签批借条一张,职工借款后并不使用借款。将实际借条上的现金挪作他用。

3 库存现金账户的审计要点

现金在企业资产总额中的比重不大,但企业发生的许多舞弊问题都与现金有关,因此,对现金的审计通常是审计人员不可忽视的环节。

审计人员在审计库存现金项目时,审查库存现金是否存在舞弊行为是审计的主要目标。其目标通常包括:确定被审计单位现金在会计报表上是否存在,是否为被审计单位所拥有;确定现金余额是否正确;确定被审计单位在特定期间内发生的现金收支业务是否均已记录完毕,有无遗漏;确定现金在会计报表上的披露是否恰当等。针对上述库存现金账户容易出现的财务舞弊,审计人员的主要措施包括:

1)对于正常的销售业务,可以将现金日记账、销售收入明细账与库存商品明细账进行核对,查找库存商品明细账中有销售记录,而销售明细账和现金日记账中却无此记录的现象,或与之相反的情况。如果存在该情况,应进一步查证。

2)对于非法侵占出售其他资产的收入,可以检查与之相关联的固定资产、低值易耗品等财产物资的明细记录。尤其应关注报废物资的残值处理,如果账上无残值处理记录,则说明有残值存入“小金库”或被贪污的现象。

3)对于乱报销现象,应审查相关成本、费用支出情况的明细账及会计凭证,判断其合理与合法性。如果存在涂改原始凭证或报销凭证没有经过审核的情况,应进一步同相关单位或负责人核对证实。如果与实际金额不符,应调查当事人以查明是否有贪污现象。

以审计工资薪金项目为例,审计人员可以将“应付工资”明细账与工资结算单及职工名册加以核对,检查有无以领代报、以借代报的吃空额现象。将工资结算单与考勤记录进行核对,注意发现虚列津贴奖金等现象,并审查代扣代发款项是否属实。必要时可以向职工个人询证,以验证是否存在利用工资结算之机虚列支出、套取现金的行为。

4)对于罚没收入,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有无收取罚没款而未开具收据的情况。核对被审计单位的罚没款收据编号是否连续,查证是否有以撕票或匿票的形式将罚没款存入“小金库”的现象。通过审阅“其他应收款”的明细账,可以查出是否存在长期拖欠押金未退还的情况。必要时可以与支付押金方取得联系,查证是否有已退回押金而未入库的情况。

5)对于虚拟退货的现象,可以通过审阅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明细账中的冲销记录,检查其是否存在以假退货方式私吞现金的现象。为验证退货业务的真实性,可以到对方单位调查取证,尤其要关注那些与销售业务相关联的长期挂账的往来账。

6)检查有关商品或材料采购记录,分析被审计单位在采购过程中是否存在因某种目的采购质差价高的情况。深入调查分析被审计单位是否有以此收取对方回扣或好处费,而将其存入“小金库”的情况。

7)对于挪用现金问题,应审阅“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明细账的相关记录,检查其中有无属于个人长期拖欠的问题。如果属于该情况,应再抽调会计凭证进行账证核实,必要时可以追踪被挪用现金的去向,到有关单位进行询证予以确认。

8)对于白条抵库的现象,可以通过盘点库存现金。如果发现由于白条抵库造成账实不符的情况,应通过复查、核对与调查有关会计资料来查证其是否有挪用公款的现象。

摘要:现金作为流动性最强的资产之一,极易出现会计造假舞弊现象。针对当前企业经常出现的现金财务造假现象,分析其造假手段,并站在审计人员的角度,提出相应的审计策略。

关键词:现金,造假,审计,策略,分析

参考文献

[1]王心丹.会计舞弊手法及其鉴别[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2(7).

[2]胡宏春.企业会计舞弊与舞弊市场[J].国际市场,2002(10).

[3]游睿.会计舞弊的防范与对策[J].现代商业,2008(12).

[4]罗精晖,苏立群.上市公司会计造假手法与甄别方法[J].大众科技,2010(5).

[5]王伟欣.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粉饰问题探析[J].财会研究,2010(7):35-36.

方式与手段 篇9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同步,异步

最近,我在微信朋友圈中读到一篇文章《上课睡觉谁的错》,文章中就大学课堂学生睡觉,玩手机这一不正常现象之所以经常发生进行分析,总结其错不在学生,是老师的错,这个错,不是过错的错,也不是追究责任的错,而是老师信息传播方式的错位。老师传播科学文化,其职业的重点不是“传”的对像,而是“传”的本身。老师上课,相当于电视直播,学生睡觉,相当于关机;玩手机,相当于转台,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传递是中断的。由此我思考中等职业学校的课堂,联系信息化教学,使我茅塞顿开,找到解决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上课玩手机,打瞌睡的问题的突破口:采用信息化教学手段,从信息传递方式的角度分析,实现教师与学生信息传递正确对接,不错位,是无疑,有效的。

所谓信息化教学模式是根据现代化教学环境中信息的传递方式和学生对知识信息加工的心理过程,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支持,调动尽可能多的教学媒体、信息资源,构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使学生能够真正成为知识信息的主动建构者,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传统的课堂,一本书、一支笔、一块黑板和老师的一张嘴就是一节课,学生在下面,看老师“说书”一样上课,信息的来源主要是老师的言行,学生听着听着,就睡了、走神了。随着课堂教学改革成果的推广,多媒体辅助教学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可喜的看到,学生上课打瞌睡的少了,上课由过去的“说书”上升为看“现场直播”,信息传递的效率高了,学生课堂参与度提高了,但信息传递仍有错位问题。思考一下,班级授课制的情况下,老师面对的是全体学生,而学生个体差异是必然存在的,这就决定了老师的信息不可能让所有的学生都同时接受,有的学生很快地完成学习任务,有富余的时间和精力;有的学生磕磕绊绊地完成;有的学生还不能完成。如今,采用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关键在于应用计算机为主的现代教学媒体的交互性、多媒体特性、超文本特性、网络特性,构成理想教学环境,其信息传递方式和信息加工呈现符合学生学习的心理的过程,转变学生在课堂上的地位,学生能够真正积极主动的探索知识,而不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信息,成为知识信息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因此,教师要整合信息化教学资源,应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根据不同信息传递方式的特点,实现师生之间的信息传递、互动,最终实现有效教学。

首先,应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恰当处理同步和异步信息传递,实现师生之间的信息无缝沟通。信息传递最重要的分类是同步和异步。老师上课,所有的学生都做好接受老师信息的准备,老师传递的信息,期待学生立即回复,即时反馈,依次往复完成连续性交流,形成师生互动,易于师生信息同步传递,是高效的。但我们不排除仍有极少部分学生信息传递不能同步,我们称之为异步,即老师传递的信息,学生不能立即回复。因此,作为课堂的组织者,根据学生的表现,发现异步传递的信息,应用信息化教学手段,解决学生学习遇到的困难。如将抽象的知识点提供更直观的信息资源、老师引导学生自己去搜索资源、学生之间的相互讨论、利用网络技术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同步或异步的信息交流,打破彼此交流的时空限制,沟通无限。

其次,应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恰当运用直接或间接的信息传递方式,实现信息传递表现力的最大化。若不借助任何辅助设施的联系方式就是直接的信息传送。而借助任何其他技术交流的都可以归为间接一类,无论是电话还是网聊或者博客。它们又有度量上的差别,这个度量取决于“冗余信息”的数量,而这种信息是在信息传送中不可避免必须附带的。这些“冗余信息”中,如果老师精神饱满,语言诙谐幽默、感染力强,其他同学都在认真学习,教师制作的课件界面符合学生的审美观、配上学生喜欢的背景音乐等,都能使信息传递表现力增强,提高师生信息传递的效率;反之,老师状态不佳,语言平淡、教室的环境差,其他同学开小差等“冗余信息”都会导致信息传递效率低下。因此,作为教学组织者的老师,要利用有用的冗余信息,控制负面的冗余信息,实现信息传递表现力的最大化。而师生之间通过网络技术QQ、MSN教育网BBS等间接信息传递,几乎可以掩盖所有的冗余信息,信息传递者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需要选择传达哪些信息。总之,无论采用间接或直接信息传递方式,信息传递表现力的最大化、效率最大化是目的。

第三、应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根据信息传递的门槛高度,选用合适的联络方式,实现信息的有效传递。人与人之间会天然保持一定距离,即每个人总会有感情深的,无话不说的朋友、知己;有感情一般的,熟人,有工作关系的,同事;还有彼此不认识的陌生人。不同人之间有不同的联系强度、联络方式,联络底线。同样,老师与学生之间也有一定的距离,受传统儒家教育思想的影响,大部分学生对老师有敬畏心理,心理距离远;也有少部分学生跟老师像朋友一样,心理距离近。在各种常见信息传送方式的门槛中,面谈是最高的,其次是电话,然后依次是短信,网聊,邮件,博客,BBS。所以大多数学生不愿意主动找老师面谈,因为面谈的门槛高度是最高的,这是符合信息传递规律的。因此,老师要根据与学生心理距离的远近,选用恰当的联络方式。

第四、应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明确信息传递对象的数目,实现信息的高效传递。根据信息传递对象数目分类为单体和群体。而老师同样将批评学生名单以群发短信的方式传送,必然会中伤部分学生的自尊心,学生会拒绝跟老师信息交流,信息传递中断;若老师将批评学生名单改成短信单体发送、QQ一对一私聊等,学生的感受是不一样的,会积极主动地与老师进行信息传递。显然,单体传送是私密,其效果好于群体传送,但成本高。

方式与手段 篇10

关键词:情感营销,基本内涵,创新决策

营销在我们的身边有很多, 一个好的营销策略可以取得消费者的信赖, 扩大产品的知名度, 为企业良好的效益。在过去, 消费者很注重产品的本身的问题, 如质量问题。但现在的消费者更注重情感的满足, 心里的认可。因此, 传统的营销策略已经不适应现代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了, 在现在的营销过程中, 企业要学会把产品与情感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能够做到用“情”来感动顾客, 用“情”来赢得市场。情感销售方式之所以能够“独树一帜”, 就是因为它比传统方式有更大的优势。因此, 怎样的运用情感营销方式对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至关重要。

一、情感营销的基本内涵

情感营销是指企业将传统的市场营销与情感挂钩, 通过与顾客心理上、情感上的交流, 从而取得消费者的信任, 激发他们的购买动机, 最终实现顾客的主动购买行为, 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扩大企业的经济效益的一种营销策略。现在的消费者的消费行为越来越趋向于感性。情感营销就抓住了这一点, 与传统营销方式相比, 我们能够看到, 情感营销更加人性化, 他们推销的不只是产品, 更是一种理念。它能从情感上切入, 满足现代消费者的心理情感需求, 这种无形的力量最终会化作企业的一笔财富, 提高企业的市场份额。

二、当今情感销售方式存在的问题

虽然情感销售方式与传统方式相比, 有明显的优势, 但在营销过程中, 也会存在许多问题:

(一) 企业在情感营销过程中, 没有较好的把握住消费者的心理, 没有较好的了解消费者内心真正需要的东西。例如很多消费者在销售时, 只是运用营销策略对消费者进行产品的介绍, 却忽略了最为关键的一点, 即产品是否适合消费者, 对他们来说是否有用。

(二) 在市场营销策划中, 企业没有较好的抓住消费者内心最柔弱的感情。这样一来直接导致在情感营销时, 没有精确地抓住关键点, 找到突破点, 只是一味地追求营销创意, 追求他们的产品品牌形象。追求营销创意并没有错, 只是我们应该抓住关键点, 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 与消费者达成内心的共鸣。最终打动消费者, 开发他们的潜在消费力, 取得更好的定位。

(三) 企业在与消费者沟通时, 还是采用传统的方式, 从单一的从产品的角度出发, 为了销售而销售, 不注重消费者的内心的需求。他们对于情感营销缺乏认知, 不了解这种营销方式在与顾客交流中的独特优势。他们简单的认为只要自己向消费者介绍好的产品就可以, 顾客买不买只在于产品的质量。这样一来, 他们很难取得消费者的信赖。他们的任务不应只是与消费者达成买卖协议, 完成一个简单的消费行为, 更应该是了解消费者的内心需求, 发挥情感营销这种销售方式的优势。

三、情感营销的创新决策

(一) 加强对情感营销的认知

在我看来, “情感营销”就相当于一种投资, 因为它是一种长期的行为, 而不只是部分的实现。情感营销不仅要求在销售时与消费者进行情感交流, 在企业产品的每一个生产和流通环节都要发挥它的作用。记得曾经有人说过, “现代商战的胜利, 不在于你占据了多少市场, 而在于你占据了多少个消费者的心。只要占据了消费者的心, 你就拥有了一切。”是啊, 这句话道出了情感营销的实质, 我们不能把环节中的一部分当做情感营销的全部内容, 各个环节直接也不是简单的“相加”, 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 我认为情感营销就是一种长期的“投资”, 也必须是长期的“投资”。只有这样, 消费者才能体会到真正的“情感营销”, 从内心上去接受它。

(二) 打动消费者的内心

情感营销要求我们从“情”的角度切入, 通过了解消费者的内心需求, 用“情”来打动顾客, 打动他们的内心, 在销售时让消费者有一种情感体验, 让消费者产生情感的共鸣。为此, 我们可以通过情感设计、情感包装、情感广告等方面进行努力。其实, 我国有很多打动人心的情感广告, 他们能进入人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让人们在特定的背景下有一种情感上的共鸣。例如“黑牛”豆奶的情感广告, 它从人间亲情的角度出发, 让观众看了有浓浓的暖意, 感受到浓浓的亲情。不可否认, 这则广告是成功的。这就是情感营销的魅力所在, 无形中提高了企业的知名度, 提高了企业的市场份额。

情感营销不是对消费者简单的恭维, 它是一种营销理念, 因此更加侧重于用“情”去感动消费者, 去营造一种情感氛围, 引起消费者的共鸣, 最终取得消费者的信赖, 提高企业的知名度, 无形中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因此, 情感销售方式必然会成为未来我国市场营销策略的主流, 为企业占领消费市场, 提高市场份额发挥它巨大的优势。

参考文献

[1]赵延升, 刘庭.论情感在产品营销中的应用[J].乡镇经济, 2002 (1)

[2]董斌冒.浅论大文化之市场营销-现代商场之情感营销[J].价格与市场, 1998 (7)

上一篇:企业发展与四大名著下一篇:自适应提升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