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器装备管理

2024-08-27

武器装备管理(精选十篇)

武器装备管理 篇1

一、武器装备企业供应链环境下的供应商选择与评价方法

1. 武器装备企业供应商的选择步骤。

供应商的选择是实施供应链管理的第一步, 要实现供应链的快速反应, 同供应商建立互利共赢的战略伙伴关系是关键。

步骤a:外部市场竞争环境分析。以确定用户需求, 确认是否有建立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的必要, 根据需求的变化确认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变化的必要性, 从而确认供应商评价选择的必要性。

步骤b:建立供应商选择目标。武器装备企业必须确定供应商评价程序如何实施, 信息流程如何, 谁负责, 还必须建立实质性的具体目标, 其中降低成本和稳定的供货来源是主要目标, 具体可以编制武器装备企业合格供应商目录。

步骤c:建立供应商评价指标体系。据系统全面性、简明科学性、灵活可操作性、可拓展性原则, 建立装备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供应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如入检合格率、质量问题发生率、顾客满意度、供货及时率等。

步骤d:建立供应商选择和评价小组。供应商选择小组应由各部门有关人员组成, 包括物资采购部门、质量部门、生产部门、研发部门及元器件检测部门等。同时评价小组必须得到武器装备企业和供应商企业高层领导的支持。

步骤e:评价和选择供应商。在收集供应商信息的基础上, 利用一定的工具和技术方法对供应商进行评价, 并根据评价结果初步确定供应商, 并对评价结果进行反馈, 进而编制合格供应商目录, 并定期进行更新。

步骤f:实施供应链的合作关系。在实施供应链的合作关系的过程中, 由于市场需求不断变化, 武器装备企业需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及时修改供应商评价标准, 或重新开始供应商评价。

2. 构建供应商评价指标体系。

(1) 供应商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a.系统全面的原则:建立的指标体系不仅能够全面反映供应商的现有状况, 还能够体现供应商企业的未来发展趋势。b.科学实用性原则:指标体系要能科学地反映供应商的实际情况, 适中实用。如果指标体系过大、层次过多、过细则将使评价的注意力不能体现整体;而指标体系过小、过粗又不能反映供应商的实际水平。c.灵活可操作原则:指标体系的设立应该有足够的灵活性, 使企业能够根据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进行运用。

(2) 武器装备企业供应商的选择评价标准。a.技术方面。供应商提供商品的技术参数是否能达到要求。b.产品质量。供应商应该能够提供有竞争力的价格, 并不意味这必须是最低的价格。这个价格是考虑了要求供应商按照所需的时间、数量、质量和售后服务确定的。c.供应能力。供应链管理实施小组需要确定供应商是否具备相当生产规模与发展力, 能够保证供应所需数量的产品。d.服务水平。必须考虑到供应商对于商品质量的反应速度、交货配合度以及双方的沟通水平, 即服务满意度, 主要由物资部门进行评价。e.业绩评价。应该考虑供应商的业绩、客户满意度、供应商的采购方管理、信誉和信用等状况。

3. 供应商选择的具体实施。

(1) 构造评价的层次结构。a.目标:选择最佳的供应商。b.评价对象:甲、乙、丙三家供应商。c.根据产品实施团队对武器装备供应链管理过程中的要求, 确定了3家供应商进行筛选的评价指标,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d.根据目标、评价对象和评价指标, 构建供应商选择的层次结构。 (2) 指标体系权重分析。a.评价指标比较。对武器装备供应链评价指标进行两两比较, 确定各个指标在整体评价体系中的权重。b.指标权重估计。计算每个评价指标的权重, 即每个指标在整个评价体系的重要程度, 由此得到供应商的评价指标权重参数。c.选择决策确定。供应商的评价指标权重, 对供应商的具体指标数值进行评分, 最后依据得分高低选择供应商。

二、武器装备企业采购的系统控制

如同国内的大多数企业一样, 武器装备企业在采购管理上还没有成体系的管理模式, 还停留在粗放的管理方法上, 而无序的采购行为给军工生产带来了原料的成本上升和质量下降, 并最终导致武器装备在质量和价格上的问题, 不利于竞争力的提高。具体说来, 武器装备企业在采购上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 对采购任务缺乏分析和管理。

研究院所因科研生产的特殊性, 需求内容缺乏系统性、琐碎且时间紧迫。物资采购部门处在生产计划安排的最前沿, 物料、设备的到位状况直接影响到后面计划的实施。在这种情况下, 物资采购部门通常是紧张地下达采购作业计划, 缺乏对采购作业计划的分析, 相同的物料在相近的时间内小批量地重复采购, 白白地放弃了规模采购的优势, 造成整天忙碌, 却没有成效的结果。

2.供应商管理不到位。

供应商供货速度和稳定性也是严重影响采购流程的一个方面, 但物资采购部门却没有对重要程度不同的供应商建立差异化的管理体制, 对供应商的成本构成、供应商的供应商缺乏了解, 导致商品、产品的供应渠道及稳定性不够明确。如何提高本部门的工作效率以及工作质量, 真正服务科研生产, 是当前军工企事业单位采购部门重点研究的问题。

(1) 由为库存而采购转变到为订单而采购。研发、生产订单驱动采购订单, 采购订单再驱动供应商。这种订单驱动模式可以准时响应用户的需求, 从而降低了库存成本, 提高了物流的速度和库存周转率。 (2) 采购方式从单元化到多元化。a.控制库存是进行采购分析的基础。市场经济条件下, 零库存或少库存成了企业的必然选择。现在绝大部分的电子产品一生产出来就在跌价。产品放在仓库里面, 就相当于钱一天天在损失, 企业所担的风险也越高。企业库存的降低有利于流动资金的占用率, 加速流动资金的周转, 同时也有利于节省原材料等库存物资占用的空间, 从而降低库存成本。在分析采购任务时, 一定要结合库存情况。建立库存预警机制是非常重要的, 根据生产部门的配套生产计划, 设立最低库存, 当库存量低于设定值时, 发出信号, 提醒库备。一方面有利于整合采购, 发挥规模优势;另一方面, 有利于节约人力资源, 让更多的精力能投入到其他事务上去。b.合理的采购分析直接决定采购质量。企业通过参考过去“一定时间内”物料使用量的平均值和变化的幅度, 把这两个值进行加权计算, 来得到未来的计划;并考察供应商的历史供货情况, 即“一定时间内”供货数量的平均值和变化的幅度, 以计算出对供应商比较合适的交货周期和交货数量。c.建立信息平台完善采购流程。建立交易信息平台, 交易资料、库存动态等信息的流动。而信息传递的特点就是时效性、严谨性和完整性, 这是我们在实施具体流程时需要加强和不断改进的。d.全面的人才培养关系企业的未来。大多数的武器装备企业既有科研任务又有批量生产任务。科研任务在选型之初就应该考虑到产品的延续性和替代性, 以功能牵引厂家及品牌, 这是对设计师的要求, 也是对武器装备企业的要求。作为武器装备企业的领导层应该意识到设计创造价值的意义, 培养设计师的设计能力, 不仅可以让企业的产品具有竞争力, 更可以有效达到成本控制的目标。武器装备企业采购部门的人才不能只局限于管理和财务人员, 吸收一定的科研和生产部门的人员也是必要的补充。

武器装备质量管理条例 篇2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武器装备质量的监督管理,提高武器装备质量水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武器装备,是指实施和保障军事行动的武器、武器系统和军事技术器材。

武器装备以及用于武器装备的计算机软件、专用元器件、配套产品、原材料的质量管理,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 武器装备质量管理的基本任务是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对武器装备质量特性的形成、保持和恢复等过程实施控制和监督,保证武器装备性能满足规定或者预期要求。

第四条 武器装备论证、研制、生产、试验和维修单位应当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对其承担的武器装备论证、研制、生产、试验和维修任务实行有效的质量管理,确保武器装备质量符合要求。

第五条 武器装备论证、研制、生产、试验和维修应当执行军用标准以及其他满足武器装备质量要求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鼓励采用适用的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

武器装备研制、生产、试验和维修单位应当依照计量法律、法规和其他有关规定,实施计量保障和监督,确保武器装备和检测设备的量值准确和计量单位统一。

第六条 武器装备论证、研制、生产、试验和维修单位应当建立武器装备质量信息系统和信息交流制度,及时记录、收集、分析、上报、反馈、交流武器装备的质量信息,实现质量信息资源共享,并确保质量信息安全,做好保密工作。

第七条 国务院国防科技工业主管部门、国务院有关部门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以下简称总装备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武器装备质量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八条 国家鼓励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提高武器装备质量,并对保证和提高武器装备质量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 论证质量管理

第九条 武器装备论证质量管理的任务是保证论证科学、合理、可行,论证结果满足作战任务需求。

军队有关装备部门组织武器装备的论证,并对武器装备论证质量负责。

第十条 武器装备论证单位应当制定并执行论证工作程序和规范,实施论证过程的质量管理。

第十一条 武器装备论证单位应当根据论证任务需求,统筹考虑武器装备性能(含功能特性、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测试性和安全性等,下同)、研制进度和费用,提出相互协调的武器装备性能的定性定量要求、质量保证要求和保障要求。

第十二条 武器装备论证单位应当征求作战、训练、运输等部门和武器装备研制、生产、试验、使用、维修等单位的意见,确认各种需求和约束条件,并在论证结果中落实。

第十三条 武器装备论证单位应当对论证结果进行风险分析,提出降低或者控制风险的措施。武器装备研制总体方案应当优先选用成熟技术,对采用的新技术和关键技术,应当经过试验或者验证。

第十四条 武器装备论证单位应当拟制多种备选的武器装备研制总体方案,并提出优选方案。

第十五条 军队有关装备部门应当按照规定的程序,组织作战、训练、运输等部门和武器装备研制、生产、试验、使用、维修等单位对武器装备论证结果进行评审。

第三章 研制、生产与试验质量管理

第十六条 武器装备研制、生产与试验质量管理的任务是保证武器装备质量符合研制总要求和合同要求。

武器装备研制、生产单位对其研制、生产的武器装备质量负责;武器装备试验单位对其承担的武器装备试验结论的正确性和准确性负责。

中央管理的企业对所属单位承担的武器装备研制、生产质量实施监督管理。

第十七条 订立武器装备研制、生产合同应当明确规定武器装备的性能指标、质量保证要求、依据的标准、验收准则和方法以及合同双方的质量责任。

第十八条 武器装备研制、生产涉及若干单位的,其质量保证工作由任务总体单位或者总承包单位负责组织。

第十九条 武器装备研制、生产单位应当根据合同要求和研制、生产程序制定武器装备研制、生产项目质量计划,并将其纳入研制、生产和条件保障计划。

第二十条 武器装备研制、生产单位应当运用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测试性和安全性等工程技术方法,优化武器装备的设计方案和保障方案。

第二十一条 武器装备研制单位应当在满足武器装备研制总要求和合同要求的前提下,优先采用成熟技术和通用化、系列化、组合化的产品。

武器装备研制单位对设计方案采用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应当进行充分的.论证、试验和鉴定,并按照规定履行审批手续。

第二十二条 武器装备研制单位应当对计算机软件开发实施工程化管理,对影响武器装备性能和安全的计算机软件进行独立的测试和评价。

第二十三条 武器装备研制、生产单位应当对武器装备的研制、生产过程严格实施技术状态管理。更改技术状态应当按照规定履行审批手续;对可能影响武器装备性能和合同要求的技术状态的更改,应当充分论证和验证,并经原审批部门批准。

第二十四条 武器装备研制、生产单位应当严格执行设计评审、工艺评审和产品质量评审制度。对技术复杂、质量要求高的产品,应当进行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测试性和安全性以及计算机软件、元器件、原材料等专题评审。

第二十五条 军队有关装备部门应当按照武器装备研制程序,组织转阶段审查,确认达到规定的质量要求后,方可批准转入下一研制阶段。

第二十六条 武器装备研制、生产单位应当实行图样和技术资料的校对、审核、批准的审签制度,工艺和质量会签制度以及标准化审查制度。

第二十七条 武器装备研制、生产单位应当对产品的关键件或者关键特性、重要件或者重要特性、关键工序、特种工艺编制质量控制文件,并对关键件、重要件进行首件鉴定。

第二十八条 武器装备研制、生产和试验单位应当建立故障的报告、分析和纠正措施系统。对武器装备研制、生产和试验过程中出现的故障,应当及时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

第二十九条 武器装备研制单位组织实施研制试验,应当编制试验大纲或者试验方案,明确试验质量保证要求,对试验过程进行质量控制。

第三十条 承担武器装备定型试验的单位应当根据武器装备定型有关规定,拟制试验大纲,明确试验项目质量要求以及保障条件,对试验过程进行质量控制,保证试验数据真实、准确和试验结论完整、正确。

试验单位所用的试验装备及其配套的检测设备应当符合使用要求,并依法定期进行检定、校准,保持完好的技术状态;对一次性使用的试验装备,应当进行试验前的检定、校准。

第三十一条 提交武器装备设计定型审查的图样、技术资料应当正确、完整,试验报告的数据应当全面、准确,结论明确。

第三十二条 提交武器装备生产定型审查的图样、技术资料应当符合规定要求;试验报告和部队试用报告的数据应当全面、准确,结论明确。

第三十三条 武器装备研制、生产单位应当对其外购、外协产品的质量负责,对采购过程实施严格控制,对供应单位的质量保证能力进行评定和跟踪,并编制合格供应单位名录。未经检验合格的外购、外协产品,不得投入使用。

第三十四条 武器装备的生产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一)工艺文件和质量控制文件经审查批准;

(二)制造、测量、试验设备和工艺装置依法经检定或者测试合格;

(三)元器件、原材料、外协件、成品件经检验合格;

(四)工作环境符合规定要求;

(五)操作人员经培训并考核合格;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要求。

第三十五条 武器装备研制、生产单位应当建立产品批次管理制度和产品标识制度,严格实行工艺流程控制,保证产品质量原始记录的真实和完整。

第三十六条 武器装备研制、生产单位应当按照标准和程序要求进行进货检验、工序检验和最终产品检验;对首件产品应当进行规定的检验;对实行军检的项目,应当按照规定提交军队派驻的军事代表(以下简称军事代表)检验。

第三十七条 武器装备研制、生产单位应当建立不合格产品处置制度。

第三十八条 武器装备研制、生产单位应当运用统计技术,分析工序能力,改进过程质量控制,保证产品质量的一致性和稳定性。

第三十九条 武器装备研制、生产单位交付的武器装备及其配套的设备、备件和技术资料应当经检验合格;交付的技术资料应当满足使用单位对武器装备的使用和维修要求。新型武器装备交付前,武器装备研制、生产单位还应当完成对使用和维修单位的技术培训。

军事代表应当按照合同和验收技术要求对交付的武器装备及其配套的设备、备件和技术资料进行检验、验收,并监督新型武器装备使用和维修技术培训的实施。

第四十条 武器装备研制、生产单位对暂停生产的武器装备图样和技术资料应当按照规定归档并妥善保管,不得擅自销毁。

第四章 维修质量管理

第四十一条 武器装备维修质量管理的任务是保持和恢复武器装备性能。

武器装备维修单位对武器装备维修质量负责。

第四十二条 武器装备维修单位应当落实质量责任制,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如实记录武器装备维修质量状态,及时报告发现的质量问题。

第四十三条 军队有关装备部门应当定期组织武器装备质量评估,将武器装备质量问题及时反馈武器装备研制、生产、维修单位,并督促其采取纠正措施。

第四十四条 武器装备研制、生产和维修单位发现武器装备存在质量缺陷的,应当及时、主动通报军队有关装备部门及有关单位,采取纠正措施,解决武器装备质量问题,防止类似质量缺陷重复发生。

第四十五条 武器装备研制、生产和维修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售(修)后服务保障机制,依据合同组织武器装备售(修)后技术服务,及时解决武器装备交付后出现的质量问题,协助武器装备使用单位培训技术骨干,并对武器装备的退役和报废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部队执行作战和重大任务时,武器装备研制、生产和维修单位应当依照法律、法规的要求组织伴随保障和应急维修保障,协助部队保持、恢复武器装备的质量水平。

第五章 质量监督

第四十六条 国务院国防科技工业主管部门和总装备部联合组织对承担武器装备研制、生产、维修任务单位的质量管理体系实施认证,对用于武器装备的通用零(部)件、重要元器件和原材料实施认证。

国务院国防科技工业主管部门和总装备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组织对武器装备测试和校准试验室实施认可,对质量专业人员实施资格管理。

未通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单位,不得承担武器装备研制、生产、维修任务。

第四十七条 军工产品定型工作机构应当按照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的有关规定,全面考核新型武器装备质量,确认其达到武器装备研制总要求和规定标准的质量要求。

第四十八条 军事代表依照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的有关规定和武器装备合同要求,对武器装备研制、生产、维修的质量和质量管理工作实施监督。

第四十九条 国务院国防科技工业主管部门、总装备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查处武器装备研制、生产、维修过程中制造、销售和使用假冒伪劣产品的违法行为。省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积极配合查处工作。

第五十条 武器装备研制、生产、试验、使用和维修过程中发生质量事故时,有关单位应当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不得隐瞒不报、谎报或者延误报告。负责武器装备质量监督管理的部门对重大质量事故应当及时调查处理。

第五十一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对违反本条例的行为,有权向负责武器装备质量监督管理的部门以及其他有关部门举报。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五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在武器装备论证工作中弄虚作假,或者违反武器装备论证工作程序,造成严重后果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有关规定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国务院国防科技工业主管部门、国务院有关部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罚;属于军队的武器装备研制、生产、试验和维修单位,由军队有关部门按照有关规定处理:

(一)因管理不善、工作失职,导致发生武器装备重大质量事故的;

(二)对武器装备重大质量事故隐瞒不报、谎报或者延误报告,造成严重后果的;

(三)在武器装备试验中出具虚假试验数据,造成严重后果的;

(四)将不合格的武器装备交付部队使用的。

前款规定的违法行为情节严重的,由国务院国防科技工业主管部门和军队有关部门依法取消其武器装备研制、生产、试验和维修的资格;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泄露武器装备质量信息秘密的,由国务院国防科技工业主管部门、国务院有关部门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罚;属于军队的武器装备研制、生产、试验和维修单位,由军队有关部门按照有关规定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阻碍、干扰武器装备质量监督管理工作,情节严重的,由国务院国防科技工业主管部门、国务院有关部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罚;属于军队的武器装备研制、生产、试验和维修单位,由军队有关部门按照有关规定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为武器装备研制、生产、试验和维修单位提供元器件、原材料以及其他产品,以次充好、以假充真的,由国务院国防科技工业主管部门、国务院有关部门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罚;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七条 武器装备质量检验机构、认证机构与武器装备研制、生产单位恶意串通,弄虚作假,或者伪造检验、认证结果,出具虚假证明的,取消其检验、认证资格,并由国务院国防科技工业主管部门、国务院有关部门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的有关规定处罚;属于军队的武器装备质量检验机构、认证机构,由军队有关部门按照有关规定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八条 武器装备质量监督管理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由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 附 则

第五十九条 武器装备预先研究、专项工程的质量管理工作,参照本条例执行。

第六十条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和民兵的武器装备质量管理工作,参照本条例执行。

武器装备管理 篇3

正如科技部副部长徐南平曾经指出的:“创新贵在坚持,坚持的时间越长,水平越高。中间要是断了,就有麻烦。”

多年以来,我国在军用、民用重大装备项目的立项安排上,长期存在一种时断时续、“大上大下”的不“均衡”现象。这不仅给相关科研生产单位计划安排带来很大难度,而且非常不利于高端技术人才培养与成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大型运输机运20总设计师唐长红曾经指出,这种不“均衡”的现象,其最直接的恶果就是设计人才队伍保持不够,队伍常常断档,经验无法积累,技术无法进步,甚至在某个层面上不断重复。唐长红认为,如果这种现象不得到彻底改变,将会影响到我国航空事业持续发展的能力。

要实现产业的“均衡”发展,国内外的经验教训都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借鉴。在各国武器装备制造业中,美国核潜艇、航母等项目是“均衡”发展的典型。

“均衡”的样板:美国与日本

美国在重大武器装备设计与建造之所以一直居世界领先地位,一个很重要原因是项目一直不断档,为了留住技术人才,美国甚至不惜斥巨资投资本应下马的核潜艇项目。

冷战时期,为了与苏联的先进核潜艇相对抗,美国投入巨资研制了当时最先进的海狼级核潜艇。随着苏联的解体,冷战结束,海狼级核潜艇作战对象已不复存在了。按照一般的思路,海狼级核潜艇项目理应下马。1992年1月29日,在苏联解体的56天后,当时的美国国防部长切尼宣布,只保留第一艘己建成的海狼级核潜艇,取消其它的海狼级核潜艇建造计划。但到了1992年5月,美国国防部又改变了主意,决定相继恢复第2艘和第3艘海狼级核潜艇的建造。美国建造这两艘海狼级核潜艇并不是为了军事需要,而是为了稳定核潜艇设计建造技术队伍,防止技术人才流失。新建一艘海狼级核潜艇需耗资10亿美元,可见美国国防部为了稳定和留住核潜艇技术人才真是不惜血本。

尼米兹级航母是美国目前在役数量最多的航母,从1968年开始由格鲁门公司建造,计划共建造10艘,随着最后一艘“布什”号在2008年底下水,10艘尼米兹级航母已全部建成服役。从1968年的首舰“尼米兹”号,到2008年最后一艘“布什”号完工,尼米兹级航母的建造历时40年。这40年中该项目一直未中断过,以平均每4年左右建造一艘的速度稳步推进。尼米兹级10艘航母刚全部建造完成,美国又开始计划建造新一代技术更先进的福特级航母。

不难看出,美国的武器装备制造业之所以一直稳居世界领先地位,一个很重要原因是发展的“均衡”。类似的例子还有日本,日本在大型苍龙级潜艇建造项目中,一直保持着每年“新开工一艘、新完工下水一艘”的精准“节奏”,让其工程师与技术工人始终有活可干,长期维持其“苍龙”级潜艇建造能力。

“均衡”的意义:培养高端技术人才

“均衡”的项目计划管理方式对军用、民用装备制造业高端技术人才培养十分重要。大型复杂军用民用装备(如大飞机)的研发与制造,之所以成为西方国家强项和优势,是因其进入“门槛”太高,一项大型复杂装备要经过几年乃至十几年的持续研制,才可能最终掌握其核心技术,确保批量制造质量的稳定性与可控性。这类项目所需要的高端技术人才,其培养周期十分漫长,需要“十年磨一剑”甚至“三十年磨一剑”,才能真正做到在技术上游刃有余,完全掌握技术精髓。比如,一位技校毕业生,即使本人勤奋且有天资,要成为技术高超的熟练技术工人,大体也得用十年时间,如果要成长为技师、高级技师,就得用二三十年。

“十年磨一剑”乃至“三十年磨一剑”的特性,决定了大型军用民用装备制造项目的人才培养,必须“均衡”持续地研发、生产,其技术人员及技术工人才能长期不断地进行技术能力和技术经验的积累,才有可能成长为技术骨干或技术带头人,才能最终取得研发与制造上的成功。

师范院校毕业生一毕业马上就能上讲台讲课,讲得好不好先不说,反正能够讲;中文系毕业生一到出版社马上就能编书,编得好不好先不管,反正能编;播音与主持专业的学生一毕业就能马上当主持人,当得好不好先不管,反正能当。但是,装备制造业所需的人才却与上述领域有所区别。通常,一个相关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到装备制造企业或相关科研院/所,在工作岗位的头一、两年可能什么也干不了,因为他们学的理论知识仅是敲门砖,得靠有经验的老同志传、帮、带,两三年后才能逐步独立工作,如本人勤奋又有天资,大体上要用10年左右时间才能成为一名技术骨干。理工科硕士生、博士生成才时间要短一些,但也要五六年时间。如果还想进一步成为技术上领军人才或顶级技术人才,还得“二十年磨一剑”乃至“三十年磨一剑”。现在跨越式发展的提法很盛行,经济上跨越式发展是可以的,但装备制造业高端技术人才培养永远无法跨越,只能靠连续不断的项目对技术人才进行“马拉松”式的超长周期培养,其间绝无任何捷径可走。

nlc202309091038

“运10”项目下马的前车之鉴

负责ARJ21-700支线客机航电系统研发的项目副总设计师赵春玲,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提供过一个令人震惊的数据:从毕业至今,赵春玲的100多个大学同学中,只有不到五分之一仍在航空系统工作。由此可见,我国航空系统的技术人才流失一度十分严重。从历史上看,这一现象与当年“运10”项目的下马有关。

20多年前,我国科技人员历经10年艰苦努力,研制出我国首架大型干线客机“运10”。“运10”项目最重要成果并不是飞机本身,而是通过“运十”项目段练、形成了一支以上海飞机设计研究所为主体的,研制大型干线飞机的专业配套、富有经验的技术人才团队。当时,只有美、苏、英、法四国有类似的技术人才团队。“运十”项目的中途下马,使得这个宝贵的技术人才团队不得不解散。以上海飞机设计研究所为例,1994年分到上海飞机设计研究所的大学生共有12名,现有却只有1人在研究所工作。1998年进入上海飞机设计研究所的17名大学生,现在也只有5人在航空工业领域工作。2000年进入研究所的40多名大学生,一度也走得只剩下一人。上海飞设计研究所当年搞气动的两个青年骨干,一个出国了,另一个下海经商。据介绍,上海飞机设计研究所有数百名有大飞机设计经验的技术人才离开原单位,或是出国或是转行,让人十分痛心。

20多年后,当我国决定重新上马大飞机项目(即C919项目)时,却发现尽管当时“运10”项目技术资料保存完整,但随着当年参与该项目技术人员陆续退休和外流,即使一些还没有退休和外流的技术人员,由于20多年的技术业务荒废,已对20多年前“运10”项目技术资料感到陌生。换句话说,由于“运10”项目的中断下马与技术团队的解散,该项目所积累的宝贵技术经验与技术人才基本作废,大飞机项目基本上得重头再来。

据媒体披露,在国产ARJ21-700支线客机研发团队中,35岁以下年轻人占70%以上,是一支名符其实的青年技术团队,国产支线客机的核心机密就掌握在这群八〇后、九〇后青年技术人员手中。从2002年宣布启动ARJ21-700支线客机研发至今,可以说就是这支青年技术团队重建与成长过程。但当年“运10”下马所导致的技术力量的断层,给这支青年技术团队成长带来很大困扰。由于缺少老同志的传帮代,一切都要从头开始,要靠自己重新摸索,重新学习,这就在相当程度上延缓他们成长与成熟。国产支线客机投入正式运营,意味着这支青年技术团队的基本成熟,而这支队伍要完全成熟,恐怕还需要数年时间。

项目计划安排“不均衡”的三大恶果

国内外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在军用、民用高端复杂装备研制中,最可怕的现象是项目计划安排中的“非均衡”做法,即项目做到一半或者完成后就下马,没有后继项目,或出现长时间项目断档期。这种做法最大受害者不是项目本身,而是参与项目研发的技术人才队伍。

“非均衡”做法导致的恶果有三:

第一,“非均衡”会导致原来项目团队及个人技术能力、技术经验积累的中断。技术积累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一个项目一旦中断三四年无活可干无事可做,从团队到个人的技术创新能力就会停滞不前乃至退化,以后就很难再成气候。即使三四年后项目再重新上马或再安排后续项目,也几乎等于从头再来。

第二,“非均衡”会延长技术人才的成长期和成熟期。无论“十年磨一剑”还是“三十年磨一剑”,要想把“剑”磨成都有个基本前提,那就是得不停地“磨”。一旦因项目下马或断档而导致技术人才长时间停止“磨”剑,那么“十年磨一剑”效果就大打折扣,再有潜力的技术人才也无法成长起来,甚至被废掉。。

第三,“非均衡”会导致技术人才流失和断档。项目一旦下马,单位无活可干,技术人才收入必将大幅缩水,那些“十年磨一剑”丰富经验的技术骨干将不得不跳槽寻找新的工作机会。这些人在跳槽的同时也带走了他们长期技术能力和经验的积累。对一个科研团队来说,技术骨干的作用非常重要,哪怕流失一两位技术骨干,也会使整个团队的研发能力受到影响。同时,一旦项目下马收入缩水,项目单位势必难以吸引新的人才加盟,造成人才队伍断档。

舰艇武器装备管理系统研究 篇4

1 需求分析

舰艇武器装备系统复杂, 除主装备外, 还有保障设备、技术资料、训练保障、维修资源保障等, 舰船武器装备的综合管理本身是一个全系统全生命周期管理的系统工程[1]。装备使用通常是装备寿命周期中持续时间最长的阶段, 从这个阶段获得的各种信息不但是合理使用、改进或处理本型装备的出发点或依据, 而且也是研究新型装备或改型装备的出发点或依据[2]。因此有必要在全寿命全系统理论指导下对武器装备系统进行科学管理和使用。

舰艇武器装备涉及基地装备管理部门、基地装备保障部门、专业保障分队和舰上使用等多个部门。各部门位置分散, 职责各异, 对舰艇武器装备管理系统有不同的需求。装备管理部门要随时了解、监督舰艇武器装备的使用和状态性能情况, 及时发现和预测舰艇武器系统存在问题, 根据实际需要制订武器装备的维护保障计划和购置报废计划;基地保障部门负责对武器装备的基地级维护保障, 包括装备的日常使用维修、状态检测、定期和临时检修等, 并记录相关信息;专业保障分队负责武器系统的专业级维修保障, 需要了解系统的技术数据, 进行系统的性能分析, 并对维修保障结果进行分析评估;舰上各使用部门是武器系统的具体使用者, 负责武器系统的使用及低级别的维护, 对系统的日常使用维修进行记录。

由于舰艇的特殊性, 舰艇武器装备管理具有基地和任务两种状态。基地状态时, 舰上武器装备管理分系统通过部队专用局域网和基地武器装备管理分系统相连, 全系统可以进行数据查询、数据复制等;任务状态时, 舰上系统和岸上系统断开, 此时应保证舰上和岸上分系统均能正常工作, 为提供系统的可靠性和实用性, 各分系统均要保证自身处于较新状态, 并在任务状态结束转为基地状态时, 进行数据同步, 保证系统的一致性和完整性。

基于以上考虑, 本文研究在全系统全寿命周期理论指导下建立基于分布式数据库的舰艇武器装备管理系统。

2 系统设计

2.1 系统结构

系统采用基于C/S结构的分布式数据库系统, 系统结构见图1[3,4,5]。

客户端是用户与系统交互的窗口。客户端具有访问/操作广义模型库服务器、访问/操作数据库服务器、生成辅助决策系统等功能。客户端与广义模型库之间通过网络通信模块通信, 它使用WINSOCK进行网络通信, 低层使用TCP/IP协议, 可进行同步/异步通信。客户端对模型服务器可以进行创建模型、运行模型、查询模型和文件传输以及服务器语言单步跟踪调试等操作。客户端可查询数据库中的表、表中数据, 并且对表数据进行增加、删除、修改和综合查询、数据导出、SQL命令执行等操作。

广义模型服务器主要进行武器装备管理辅助决策, 包括模型库、方法库、知识库、服务器通信接口、转换器、运行引擎、数据库访问接口等[3]。服务器通信接口完成与客户端的通信连接, 支持多个客户端的服务请求。转换器对客户端提出的命令请求进行检查, 对符合要求的命令进行交互执行。运行引擎执行由转换器提交的运行模型的请求, 从模型库中匹配合适的模型或方法, 进行处理, 并将处理结果提交给转换器, 由通信接口传送回客户端。数据库接口连接一个或多个数据库。它根据模型库中的模型对数据库的SQL请求, 从数据库中提取数据交模型处理。

数据库服务器基于分布式结构, 整个数据库系统由分布在各站点的分数据库组成, 逻辑上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数据库。分布式数据库管理系统对各站点数据进行维护, 协调分布式事物的执行, 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和可靠性, 通过数据库访问接口为客户端和模型库提供各种数据服务。

2.2 功能模块

根据武器系统管理和使用维护实际情况, 系统共分系统管理、技术状态管理、装备基本信息管理、装备训练管理、备品备件管理、装备使用与维护管理、装备资料管理、装备资产及费用管理、项目管理和维修资源管理等10个模块。舰艇武器装备管理系统功能模块如图2所示。

基于分布式数据库的舰艇武器装备管理信息系统, 可以支持日常的舰艇武器装备使用、维护管理, 对装备系统的日常使用维护维修情况进行记录, 在此基础上运用模型库对积累的数据进行挖掘分析, 对舰艇武器装备管理提供决策支持, 提高舰艇武器装备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并且为后续新型或改型武器装备的研究提供宝贵的资料。

2.3 分布式数据库

分布式数据库系统使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将地理位置分散而管理和控制又需要不同程度集中的多个逻辑单位连接起来, 共同组成一个统一的数据库系统[6]。系统根据实际需求, 采用分布式数据库系统。

系统设计的关键在于数据的分布设计和数据同步复制技术。系统先从上至下进行整体逻辑规划, 然后根据实际使用情况确定分片和分配模式。系统分舰上和岸上两部分。根据非冗余分配原则, 先将数据存储在产生此信息的站点处, 此时整个分布式数据库系统中不存在冗余数据。为提高系统安全性并减轻系统通信负担, 各站点对本站点使用频率较高的异站点数据保存数据副本。对舰上部分, 各舰负责记录自己舰艇武器装备的日常运行和保障维修情况及其相关信息。各军舰具有相同的数据需求, 可采用相同的数据模型。各舰之间数据采取水平分片, 分割存储, 各舰站点自治。舰站点与岸上站点数据采取合并复制进行数据同步。对岸上部分, 各站点根据数据产生地原则进行分割式划分, 管理维护本部门数据。岸上站点间采用事务复制进行数据同步。对于各站点使用较少的异站点数据可运用分布式查询技术进行远程访问。军舰执行任务前, 岸上站点对舰站点数据进行更新, 以使舰站点数据保持在最新状态。任务状态中, 军舰对武器装备的使用、维修保障进行记录, 并可利用挖掘模块进行武器装备管理的辅助决策。任务结束返回基地后, 舰站点与岸上系统重新进行有线专用网络连接, 将任务过程中产生的新数据更新至岸上相应站点。岸上相应站点对从各舰汇集的数据信息进行进一步的挖掘分析。

2.4 安全防护措施

硬件方面购置国内成熟安全的硬件产品, 在客户端和服务器间设置防火墙, 使用部队专用有线局域网。设置系统用户权限和模块权限, 不同的用户具有不同的数据访问权。采用指纹识别、数字签名等身份验证方式。对数据传输进行加密, 定期进行数据备份。通过多种手段的运用, 提高系统安全性。

3 系统实现主要技术

3.1 广义模型库

广义模型库主要涉及广义模型库的建立以及模型库的运行[3]。广义模型库中方法库的结构为:方法文件库+方法字典。其中方法字典记录了方法的名称、类型、以及对应的各种文件等, 每个方法在字典库中为一条记录。方法库中每一方法的文件为:方法程序文件 (.exe) +方法描述文件 (MDF) +方法说明文件 (MIF) 。模型库基本设计和方法库类似。

知识库是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集合, 知识库中知识的表示是产生式规则, 即“if…then…”形式。规则中前提与结论存在不确定性, 用可信度CF表示, 取值范围:0≤CF≤1。规则本身的不确定性也可用可信度CF表示。

3.2 分布式数据库

本系统有事务复制和合并复制两种方式。复制模型选择多个订阅服务器/多个发布服务器模型, 模型结构见图3。

岸上站点间选择事务复制, 初始时进行快照复制, 变化只发生在发布服务器上, 变化的信息以间歇或近似实时更新形式被复制到订阅服务器上。SQLServer MSDTS 提供了确保本地数据和发布服务器处的数据同时更新以避免冲突的发生。

舰站点和岸站点间采取合并复制方式, 合并复制将初始快照应用到订阅服务器, 并将合并自初始快照创建后发布服务器或订阅服务器上所发生的增量数据更改, 并根据所配置的规则检测和解决冲突。SQLServer2005提供和启用发布和分发事务/快照发布刊物机制进行分布式配置。

对于本站点使用频率较低的异站点数据可进行分布式查询。使用SQLServer2005中sp_addlinkedserver存储过程创建链接服务器:

EXEC sp.addlinkedserver @server='MylocalServer',

@srvproduct='SQLServer OLEDD Provider',

@provider='SQLOLEDB',

@datasrc='TENGFEI'

建立链接后即可进行远程查询。

3.3 数据访问技术

数据库访问采用ADO技术, ADO建立在OLE DB上, 实质上是一个OLE DB用户程序。在VC中利用ADO访问数据库时, 首先要在工程的stdafx.h中导入ADO库并运用CoInitialize初始化OLE/COM库。

引入ADO库并初始化OLE/DB库后, 即可进行ADO与数据库的连接。利用ADO库的智能指针:_ConnectionPtr, _CommandPtr, _RecordsetPtr对数据库进行操作。部分代码如下:

m_Cnnection->Open ("DSN=Information", "", "", -1) //打开数据库

m_RcordSet->Open ("select * from Equiptments", m_Conncetion.GetInterfacePtr () ,

adOpenDynamic, adLockOptimistic, adCmdText) //打开装备数据表, 并检索表中数据

3.4 系统实现

系统采用VC++6.0, LabWindows/CVI和AdobeFlash CS3作为系统开发语言。系统主体采用VC开发, 训练模块采用LabWindows/CVI实现, 教学模块运用AdobeFlash CS3技术实现。数据库采用支持分布式功能的SQLServer2005。系统运行界面如图4所示。

4 结束语

本文针对舰艇武器装备系统的实际使用管理维护情况, 对基于C/S模式的分布式舰艇武器装备管理系统进行了研究。对于在信息化新形势下提高舰艇武器装备系统的保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并且为后续基于整舰的装备综合管理系统的开发提供了基础。

摘要:根据海军舰艇武器装备使用、维护情况以及技术保障要求, 建立基于分布式C/S结构的舰艇武器装备管理系统。系统对舰艇武器装备日常使用维护信息进行跟踪记录, 运用数据挖掘模型对积累的数据进行挖掘分析, 支持装备管理部门进行维护决策, 辅助保障部门进行故障定位、查找故障原因和辅助维修保障。系统对处于基地和任务状态的舰艇均可以进行武器装备系统的维护管理。

关键词:分布式数据库,舰艇武器,装备管理,信息系统

参考文献

[1]李积源.舰船装备经济性分析[M].武汉:海军工程学院, 1997.

[2]王汉功, 甘茂治, 陈学楚等.装备全系统全寿命管理[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3.

[3]陈文伟.决策支持系统及其开发[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0.

[4]李小全, 刘安心, 程懿.工程装备保障资源可视化管理系统[J].兵工自动化, 2006, 25 (6) :50-52.

[5]木志高, 胡海峰, 胡茑庆.武器装备故障预测及健康管理系统设计[J].兵工自动化, 2006, 25 (3) :20-21.

武器装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须知 篇5

2010年3月

一、实施武器装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工作的依据

1.《中国人民解放军装备条例》第143条规定“质量体系评定不合格的单位不能承担装备科研、生产和维修任务”。

2.总装备部对《装备承制单位资格审查规范(试行)》中规定:需审查第三方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有效性。

3.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装电字[2001]第220号规定,国军标《质量管理体系要求》是各装备管理部门对装备承制单位提出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和实施质量管理体系审核的依据。

二、申请武器装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条件及要求

1.申请GJB9001认证的组织是为实施和保障军事行动的武器、武器系统和军事技术器材承担论证、研制、生产、维修任务的组织,或是与之配套的整机、部件、组件、器件和材料生产组织,或是为武器装备进行试验、贮存和工程建设等的组织。

2.初次认证申请组织,《申请书》需请军方用户签署认证推荐意见并盖章确认,同时填写《产品所在阶段情况调查表》。如该申请组织是部队,可由上级主管部门签字、盖章。对地方企业申请时,需有相关军代表出具《推荐意见书》,其内容包括:企业人员、技术、设备情况;产品质量状况;对配套企业,要注明产品与装备的关系(用在什么地方);说明申请认证产品与推荐单位的关系。

3.申请认证前须按GJB9001标准建立管理体系,运行3个月以上,完成内审和管理评审。运行期间有订货及交付发生,且现场审核时应有军品生产。

三、武器装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注册的性质

1.认证注册反映和代表了武器装备顾客的利益;

2.认证注册具有事实上的强制性,国军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说明了组织承担装备任务的能力;

3.认证机构无权批准给受审方发证书。批准权在武器装备质量体系认证委员会。该委员会由总装备部、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同成立。

四、武器装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注册呈报审批程序

经认证中心主任审查---报装认委秘书长审批---报工业主管部门的装认委委员审批---报认证产品顾客所涉及的装认委委员审批---报装认委副主任委员审批---报装认委主任委员审批---颁发证书。

五、初次审核、监督审核、综合评议和特殊审核

1.初次审核分二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审核主要涉及:文审、与军代表或顾客座谈、了解体系的建立与运行情况、确认审核范围及标准删减内容等。第二阶段现场审核通常在第一阶段审核提出问题关闭后进行,并与第一阶段间隔时间不超过4个月。第二阶段审核是全部门、全产品、全过程、全要求覆盖的符合性审核。

2.注册证书有效期为4年,认证周期以证书注册时间为开始。在此期间通常进行3次现场监督审核(不含非例行),时间间隔不超过12个月一次。

3.综合评议是证书到期前的审核,在相关证书有效期截止前12个月由获证组织向认证中心提出申请,并于证书有效期截止前6个月且距离上次监督审核不超过12个月进行现场审核。

4.在证书有效期内,对涉及体系变更、地址搬迁、产品范围的增减等均需按要求进行变更部分的特殊审核,并换发新认证证书。特殊审核可结合监督审核时间进行。

5.如出现严重影响获证组织的活动和运作的变更(如所有权、人员、现场、设备等)时,或者对投诉、其他信息的分析表明获证组织可能影响认证要求时,认证中心需进行非例行的监督审核或提前综合评议。

班级管理的新“武器” 篇6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德育工作;班级管理;师生关系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2-0121-02

随着科技的进步及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现代信息技术已经逐渐被越来越多的老师接受和使用,很多老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课堂辅助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实,现代信息技术也完全可以被应用于班级管理工作中,成为班主任工作的新法宝,班级管理的新“武器”。

一、德育工作的新途径

以往班主任在开展德育工作,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民族精神等方面教育的时候,手段相对单一,无非是班会课上讲,学生们听,或者讨论,典型发言等,可利用的工具仅局限于书籍、报纸、杂志等平面媒体。学生们感受到的是空洞的理论,抽象的思维,而不是形象具体化的东西。这对当代深受大众文化影响的年轻学生而言,很难对他们产生心灵上的冲击和震撼,从而达到受教育的作用。如果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入以后,则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1.主题班会。根据不同的主题,班主任可以自己也可以让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搜集相关资料,然后将资料整合成由文字、声音、画面等多媒体资料,从而给学生上一堂生动的班会课。比如,清明节来临之际,我们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清明节的由来、习俗,以及相关清明的诗歌文章用生动形象的媒体技术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让学生充分了解这个极具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再如,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时,我们可以用媒体技术将母亲生育儿女时所受艰辛的视频、孟郊的《游子吟》,歌曲《感恩的心》,电影《我的父亲母亲》的片段等资料有机的融合在一起,通过有效的媒体形式展现给学生。这样,会对学生产生视觉、听觉上的冲击,从而让他们心灵有所震撼,起到教育的效果。

2.时事教育。现在的学生已不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了。在遇到国内外重大事件时,班主任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让学生及时了解,以增强教育的时效性,这一点对于寄宿制学校的学生尤为重要。汶川大地震时,让学生了解全国人民在党中央的领导下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进展,感受中华民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伟大精神;每年9月1日开学第一天,组织学生看教育部主办的大型教育专题晚会《开学第一课》;平时每周组织学生观看央视的《新闻周刊》,让学生了解国内外大事。这些可以对学生的思想起到积极作用的教育活动,都离不开现代信息技术。

二、班级管理工作的好帮手

1.在进行班级常规管理时,班主任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每个学生建一份个人电子档案。这份档案应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学生的个人基本信息,包括学生的照片、兴趣爱好和特长、家庭情况、家长联系方式等,从而对学生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二是学生在校的操行量化考核,涉及到学生的在校表现,以及奖惩措施。量化考核可以用分值来计算,一个学期下来,学生的操行表现则一目了然。三是学生的文化课成绩,利用计算机技术,对学生不同学期的每门功课的成绩、名次及起伏进行分析、比较,促进学生的学业水平提高。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不仅解决了班主任老师以往的繁琐的书面工作量,而且直观、有效。

2.班级管理中,还有许多可以利用到现代信息技术的地方。一个有心的班主任,他会利用DV或者相机记录下学生入校、军训、运动会、文艺演出、郊游等学生活动时的场景,留作班级资料。这些资料可以适时的在班内播放,对学生进行教育。比如回看学生在军训时的视频资料,以激励他们吃苦奋斗的学习精神;回看运动会时的资料,让他们知道集体活动中团结协作的重要性。班主任老师还可以在学生毕业的时候,将这些资料制作成电子版的成长纪念册送给他们,让学生对他们的学生时代留下美好的记忆。

3.家校联系的平台。对学生的教育不能仅仅依靠学校,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而学校和家庭之间的联系,以往所依靠的家长会或班主任进行家庭走访的形式在现在效果甚微。原因是班主任不仅有教学任务,还有班级管理工作,有的寄宿制学校的班主任还要负责跑早操、查寝。班主任的时间绝大部分被用在了校园里,很难与家长就学生情况进行更多的交流。在这种情形下,班主任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起家校联系,从而与家长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最简单的方式是班主任利用电话随时与家长联系沟通。更有效的方式是可以利用中国移动的“校讯通”或中国联通的“家校E通”这样的现代信息平台。通过这样的途径,班主任可以将每天的学生家庭作业、学生学习情况、考试成绩及学生在校表现告知给家长,以便家长对学生进行学习上的督促,还可以将学校的放假安排、收费情况等对家长进行通报。而家长也可以利用这一平台,把家长对学校的意见,学生的在家情况反馈给班主任老师,使得学校和家庭之间对孩子的教育不留死角,让家、校双方更全面的了解学生,从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师生、生生之间交流的重要纽带

现在的学生思想成熟早,非常有自己的个性,对于班级事务或者班里发生的事情都有着自己的看法和主张。但是,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他们又不愿意在班里公开地或者直接给班主任表达。这个时候,如果班主任还是像以往那样和学生面对面的接触,基于自己的身份,学生们是很难打开心扉的,这样交流的效果可想而知。那该怎么办呢?我们知道,现在的学生对网络非常熟悉,所以班主任不妨利用E-mail、MSN、QQ等通讯联系方式和学生们保持联系,让他们通过这种途径将一些不好当面讲的话说出来。这样以来,班主任可以最大限度地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班级动态,获取他们对班级建设和班级管理的建议或意见,以及对课任教师的意见。有的班主任还和学生一起组建了班级的QQ群、班级博客。在这样的空间里,班主任和学生可以就班级一些具体事务进行讨论,从而搭建起了一个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平等交流、多层沟通的网络平台。总之,这样的沟通,不仅可以使问题以最快的时间得到有效解决,也可以进一步加深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了解和信任,加深师生、生生之间的情感。

综上所述,现代信息技术已经改变了传统的班主任工作模式。作为班主任老师,我们应该提高自身工作能力,将新的教育理念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给体现出来,从而提高班主任工作水平,增强班级管理工作的时效性,达到更好的育人效果。

英国武器装备采办风险管理研究 篇7

英国装备采办分为6个阶段:方案阶段、评估阶段、验证阶段、生产阶段、保障阶段和报废阶段。英国将装备采办风险管理定义为在装备采办全寿命周期中系统应用管理政策,手段和方法对风险进行识别,分析,规划和控制从而最小化危险和最大化效益的决策活动。

英国的装备采办风险管理分为4个阶段: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规划和风险控制。

1 风险识别

寻找,列出和描述风险因素。

1.1 关键活动

采用综合识别技术分析项目的组成,重点查找使项目成功至关重要的因素和一些强制性的条款;询问项目小组成员在类似项目中他们特别担心的方面;确保风险源描述全面准确;记录可能使风险事件变为现实的条件和环境。

1.2 主要成果

掌握获取风险信息的技术;对可能产生的损失和收益进行准确的描述;按格式将所有风险信息录入风险登记表;明确风险由谁负责;对装备采办风险进行分类。

2 风险分析

这一阶段主要是对前一阶段已经确定的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影响进行分析。

2.1 关键活动

确定所有风险的风险源;对风险进行详细分析,寻找相关专家对风险的可能性和结果进行评估;根据相关定性标准对风险重要程度进行排序;将风险数据带入定量分析模型确定风险对进度、费用和性能的影响并生成置信图;证明定量分析中的假设和数据的有效性。

2.2 主要成果

所有风险都有确定的风险源;对风险发生的可能及产生的影响不确定性进行全面分析;采用科学的方法对风险重要程度进行排序;确保定性和定量分析的结果有针对性,有利于决策者进行决策。

3 风险规划

这一阶段主要任务是为管理每个风险而进行的具体规划。

3.1 主要活动

确定每一个风险需要进行风险控制时所需的条件;确认每一种风险控制的方法以及所需的费用和带来的收益;在充分考虑预算和资源限制的前提下,规划一种或多种风险控制计划以便有效的减轻危险;要有详细的措施和有效的监控手段,以防形势改变或风险出现;要建立科学的应急预案。

3.2 主要成果

风险控制规划以及所有重要风险的处理方式;将风险控制的条件和判断依据加入项目计划中;对风险控制可能带来的其他风险进行记录。

4 风险控制

按照风险规划目标执行风险管理活动并进行监视和分析。

4.1 主要工作

根据风险管理策略和计划确定风险控制管理者,风险所有者以及风险控制的执行者;明确风险控制中各部门和人员的职责;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风险管理程序以适应项目的需要;按照风险规划的要求对所有风险进行监控,同时给出风险信息报告;周期性的重复风险管理程序。

4.2 主要成果

针对不同风险按照规划采取相应的策略和方法;根据不同的管理者提供相应的风险报告;将风险档案录入风险登记表;记录风险控制的经验;通过对英国武器装备采办风险管理四个阶段的分析,可以看出风险管理并不是一次性的管理活动,而是根据实际情况不断改进和完善的过程。

参考文献

[1]Three Point Estimates And Quantitative Risk Analysis[R].A Process Guide For Risk Practitioners,Version 1.2,2007:2-10.

[2]Risk Description Discipline[R].A Process Guide For Risk Practitioners,Version 1.2,2007:10-18.

武器装备管理 篇8

通常情况下, 医学装备约占医院固定资产的40%左右, 是医院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学装备是现代医院物化劳动与活劳动的结合点, 管理得当, 可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和物的效能, 经济效益明显, 而且收效快。因此, 加强医学装备经济管理, 使这部分资产保值, 进而增值, 对医院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医学装备是商品, 即具有资产价值和使用价值, 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经济规律, 医学装备的管理必然受价值规律所支配, 因此, 遵循价值规律对医学装备实行经济管理, 是调节装备管理的重要杠杆, 也是装备自身商品属性所决定的。

2 经济管理内容

医学装备经济管理的原则是以合理的投入, 发挥装备最佳效能, 获得尽可能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医学装备经济管理是对装备寿命周期全过程的管理, 按时间顺序主要包括前期的市场调查研究, 中期的运行管理, 后期的残值回收和贯穿全过程的成本效益分析及内部审计。

前期, 首要任务是在市场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对拟选装备进行成本效益预测是决策引进装备的重要依据。市场调查研究的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医学装备需求的调查研究, 包括社会需求, 如在一定范围的地域内, 当地经济及人们经济收入状况, 收费标准、人口密度、病人数量及常发病、周边医院引进装备的现状及布局。二是拟引进装备的生产厂 (商) 家, 装备的性能价格、安全性、先进性、寿命周期、售后服务、能源、材料消耗、环保要求、技术人员等。成本效益预测其实质是对装备投入成本在充分考虑各种影响因素的情况下, 与该装备可能产生的经济效益进行综合分析比较, 预测出正负效益的资金盈亏数值, 保证装备引进决策不失误。

装备引进后, 经安装、调试、验收合格, 即进入使用期, 此期间经济管理内容主要有合同管理、财务管理和保证装备运行费等。

装备按规定报废、报损后, 应及时进行科学的分类处理, 尽量提高残值回收率。处理时, 少数需特殊管理的装备, 如带有放射源的装备, 必须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医学装备审计是医院内部审计的组成部分。审计内容包括财经法纪执行情况和经济效益, 装备审计工作贯穿装备经济管理的全过程。现阶段, 我国医院大多数实行内部审计, 因此装备管理部门要积极配合, 实事求是的为审计部门提供有关信息;审计部门要主动熟悉医学装备管理的规律, 注意收集审计信息, 甚至参与重要的经济管理活动, 如大型医用设备的可行性论证、采购、事故处理等。

3 经济管理方法

3.1 融资渠道

装备引进和运行, 都需充足的资金保证, 特别是引进大型精密贵重装备, 初始投资量大, 因此装备经济管理的首要任务就是融资。现阶段, 融资渠道主要有: (1) 医院基金。随着医院改革的深化, 医院收入, (主要是业务收入) 占医院总收入的比例会愈来愈大。因此, 医院的发展基金中对装备的投资也应逐步提高, 以保证医学装备的扩大再生产。 (2) 政府投资。包括卫生事业费 (含装备项目的专项资金) 和科学研究费 (争取到的政府投资的各类科学研究基金) 。 (3) 贷款。当医院急需装备又缺乏资金时, 在医院无负债率 (某一时点医院负债总额与医院资产总额之比, 比率愈小, 偿还能力愈强) 或负债率容许的情况下, 可以采取贷款方式筹措资金。贷款有国内信贷和国际贷款。国内信贷由医院与选择的银行直接进行。国内信贷随机方便, 但利率较高;国际贷款目前主要是世界银行贷款和国外政府贷款。国际贷款无利率或利率较低, 但由政府统一管理, 不能随机选择, 特别是国外政府贷款, 一般要求购买提供贷款国的产品, 医院选择装备的自主权受较大限制。 (4) 捐赠。利用医院优势, 争取国内外企业、团体或个人的捐款或捐赠装备。 (5) 折旧费和残值。在装备寿命周期内, 将装备原值减去残值后的价值, 按有效年限分期支出的费用即为装备折旧费。通常采用年限总折合法进行计算。提取折旧费和回收残值, 目的是装备保值。待装备报废、报损后再新购同类装备, 以保证重复再生产。 (6) 实物融资。主要是指在装备初始投资时, 医院无需一次性投资, 采用装备租赁、有偿占用等方法, 直接从所有权方获得装备, 尔后用装备产出的经济收入或科学研究成果对所有权方进行补偿。实物融资的优势是可缓解医院财务流动资金不足, 提前引进先进的医疗诊治装备。

3.2 合理配置资源

医学装备是经济资源。有限的经济资源与无限的需求是永恒的矛盾, 合理配置资源是解决这一矛盾的前提和重要方法。装备配置合理就是有限的资源发挥了最大的效能。合理配置装备的关键是根据医院发展规划和医疗服务市场需求制定科学的装备年度计划。计划的失误是最大的浪费, 后果极其严重。因此, 年度计划要充分论证, 准确做出需求评价和成本效益预测, 排列轻重缓急;严防盲目采购的短期行为, 切实提高装备投入的效益。

3.3 成本效益分析

装备成本指在装备寿命周期内投入的全部物质资源和劳动资源, 并用货币计量。装备效益包括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成本效益分析是选好装备、合理分配装备、充分利用装备的常用方法。由于社会效益在微观上带有非经济性或不可能准确使用经济尺度进行计量的特征, 因此, 成本效益分析其实质是经济投入和经济效益的比较。它是装备经济管理的重要依据, 但不是惟一的依据。

4 经济效益评估的目的和意义

医学装备的经济效益评估是医学装备管理及全院经济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医院总体经济效益评估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医院综合效益评估的一个子系统。开展评估工作的目的在于认识过去, 说明现在, 预测未来, 以便全面提高医学装备的综合效益。评估工作不仅可以提高医院整体经济管理素质, 加强经营管理, 实现效益最大化, 而且能够对医学装备的各方面进行有效分析, 推动装备自身管理, 挖掘装备潜力, 提高医院的总体竞争力。同时, 也有利于医院开展新业务、新技术, 推动科技进步;有利于装备资产的保值与增殖;有利于进行宏观经济决策。经济效益评估通常采用比较分析法, 比率分析法, 综合指标评析法。

4.1 经济效益评估的特点

在进行卫生经济分析与评价时, 通常采用三种行之有效的办法, 既:效果分析、效益分析、效用分析。经济效益的评估只是其中之一。衡量经济效益不能只看到效率而不看到效果。综合使用多种有效手段, 才能全面反映装备的使用效益, 促进装备的科学化管理。经济效益的评估工作是要求用货币形式分析装备所产生的各项服务内容及结果。因为医疗服务的复杂性, 有些医学装备的服务及结果很难用货币形式来表示, 就需要用适当的方法加以处理后才能应用。

医学装备的经济效益评估工作始终是在医院综合经济效益的评估工作中展开的。医学装备的经济效益评估结果除了支持装备自身的管理外, 更需要与医院总体的管理活动紧密相连, 要能够支持医院一定时期内管理目标的实现。

4.2 经济效益评估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4.2.1 要有科学理论基础。

目前, 对经济效益的评估方法有多种, 但缺乏系统性、全面性和可操作性。应以管理需要为前提作好评估方法科学性的论证工作。

4.2.2 注重可操作性。

在制定效益评估体系的过程中, 面对大量的基础数据, 要善于选择有代表性、易于采集和处理的可操作性数据。

4.2.3 要实践中验证。

因为医院之间的差异, 造成对评估结果的需求不同。又由于我国医院经济管理起步较晚, 特别在装备管理上, 目前尚无经济效益评估统一的标准。所以, 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选择制定出来的标准, 要在本单位的管理实践中得到进一步的验证。并不断根据历史数据进行修正。

4.2.4 要在发展中不断完善。

对于目前尚没有参与统计的指标, 应该大胆尝试。随着医院经济管理工作的全面发展, 医学装备经济效益评估指标的建立和方法一定会更加完善。

4.2.5 投资评估与使用评估要相互印证。

装备在进入医院时有多种方案可供选择, 最终选择的方案是否达到了医院总体效益要求, 必须通过实际的经济效益分析。同时, 正在进行的经济效益评估工作也应反馈到下一次的投资分析工作中。

5 技术效率评估

技术效率是评估医学装备服务负荷程度、潜力、供给合理性和分布合理性的一项敏感指标, 也是当前医院评估中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只有提高医院技术效率, 建立起以适宜性、高效率和安全有效的医学装备系统, 以效率性, 经济型增长方式, 才能提高人们健康水平, 促进医院持续发展。

技术效率评估的主要步骤为: (1) 查阅资料评估医学装备品目及目的确定后, 就需查阅国内外有关这个品目装备资料。如其发生发展的背景、国内外应用情况、有关评估资料、提出一些什么问题, 推广应用情况等。 (2) 确定评估方案, 确定评估方法和内容, 评估时间安排、人员及分工、经费等。 (3) 撰写评估报告, 根据确定的目的和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写出评估报告, 包括医学装备的技术性、有效性、安全性、经济性和可能发生的社会影响等, 提出政策性建议供决策时参考。

6 成本与价格

无论对非营利性医院, 还是对营利性医院, 医学装备的成本和与该装备相关医疗服务项目的价格都是关系到医院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在质量管理八项原则中, 明确提出了“以顾客为中心”和“过程方法”的原则, 要求全面理解顾客对产品、价格、可靠性等方面的需求和期望, 满足顾客需求并争取超过顾客的期望;要求将相关的资源和活动作为过程来进行管理, 追求过程中人员、装备、方法和材料的有效使用, 以便更高效地达到预期的目的。医院可否参考这些原则在质量管理和经济管理工作中, 降低成本, 合理定价, 用比较低廉的费用为病人提供比较优质的医疗服务, 可以探讨。

6.1 医学装备成本的定义和内容

医学装备成本是指医院为保证该装备进行正常诊疗服务所消耗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总和, 主要包括:固定资产折旧费和大修费 (包括医学装备、房屋、被服等) 、医用材料费 (包括试剂、卫生材料等) 、低质易耗品消耗费、业务费 (水电费、印刷品费、医疗杂支费等) 、公务费 (相关科室办公费等) 、劳务费 (相关人员的各项支出, 包括工资奖金、养老金、公积金、医疗保险中单位承担的部分及其他补贴等) 。根据研究的需要, 按成本与所发生服务的关系, 总成本为直接成本加间接成本。而按成本与工作量之间的关系, 总成本为固定成本加变动成本。

直接成本:医学装备在医疗服务项目中耗用的可直接计入该项目的成本。包括装备本身及辅助设备折旧、所用房屋及其他固定资产折旧、劳务费、水电费、医用材料费、维修费等。

间接成本:为使用装备的部门提供服务而发生、并分摊到医疗服务项目或部门的费用。包括医院行政后勤部门的固定资产折旧、管理费、维修费等。可按受益原则分摊到装备成本中。

固定成本:在一定时期和一定业务量范围内成本总额相对固定, 不随工作量变化而变化的费用。包括固定资产折旧、办公费、劳务费等。

变动成本:成本总额随工作量的变化而成正比例变化的费用。包括试剂费、卫生材料费等。

混合成本:即总额有变动, 但其变化量与工作量的变化不成正比, 如科室劳务费等。

除以上成本分类外, 还可以按成本控制与否, 分为可控成本和不可控成本;按成本平均程度可分为总成本和单位成本。

质量成本是为保证满意的质量所发生的费用, 以及当没有获得满意的质量时所遭受的损失。质量成本包括四个方面: (1) 检查成本。通常包括检验人员的成本, 装备成本及管理检查部门的间接成本。 (2) 预防成本。主要包括员工培训费用等。 (3) 失误成本。主要包括两大部分:一是内部失误成本, 即产品废弃、返工和与保修有关的费用;二是外部失误成本, 即顾客不买产品所招致的损失。 (4) 实施成本。系指建立一个质量系统的成本, 包括人员成本、文件费用、文具费、印刷费、注册费和审计费等。质量成本管理是指导与质量职能有关的部门和职工对质量成本进行预测、计划、分析、控制、报告和改善的一系列活动。

为使医学装备具有合理的成本, 又保持在良好的服务状态, 必须确定装备的标准配置。装备标准配置是在保证装备能正常进行医疗服务的前提下, 对人员数量及职称结构、房屋面积、家具被服、辅助设备等所提出的最经济有效的配置, 它来源于对装备的现场调查和专家咨询。标准配置是进行标准成本核算的基础。

6.2 成本核算的概念及意义

医学装备成本核算是按照《医院财务制度》的有关规定, 核算医院在投资或使用医学装备的过程中将发生 (投资预测) 或已发生 (投入使用) 的物质消耗、劳务报酬及有关费用的数额和构成, 其目的是预测和真实反映医疗活动的财务状况及经营结果。医学装备的成本核算主要有以下作用: (1) 通过成本核算, 促进医院遵循和应用价值规律, 合理利用医院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 提高装备的使用率和利润率, 降低装备的使用成本和医疗服务项目的价格。 (2) 通过成本核算, 合理制定医院内部和外部的收费标准, 向政府物价部门提供定价依据, 处理好病人满意和医院生存发展两者的关系。 (3) 通过成本核算, 对医院的经济进行预测、决策、计划、分析和考核, 以便分清责任, 把握盈亏, 正确处理责、权、利三者的关系;并为医院的发展提供投资决策依据。

6.3 成本核算方法

医学装备的成本核算, 实际上是对使用该装备进行医疗服务项目的成本核算, 即核算装备的使用成本。

装备成本=直接成本+间接成本

6.4 医学装备服务项目价格

6.4.1 医学装备服务项目的定价依据。

(1) 医学装备的标准成本。医学装备的标准成本是根据专家咨询和专项调查的结果, 对有关指标标化和量化后获得的。需要标化和量化的指标如下:主机折旧年限、大修基金提取率、各职称人员各项收入总和、装备单项服务的标准工作量及单项服务的占机时间 (不含准备时间) 等, 再按照装备的标准配置核算出标准成本。装备的标准成本具有良好的客观性和代表性, 可作为医院制定和调整收费标准的依据, 是完善医疗服务价格政策的途径之一。装备标准成本的计算方法与前述成本的算法相同, 只是不计入医用材料成本。由于非营利医院享受一定的政府财政补贴, 因此制定收费标准时应从标准成本中扣除政府补贴部分。 (2) 医学装备的标准工作量。医学装备的工作量是政府物价部门和医院制定收费标准的重要考虑因素, 必须确定科学的工作量。按照卫生部关于大型设备使用率的要求, 每周工作时间为8小时 (每周5个工作日, 全年按200个工作日计算) 。故可以根据装备的额定工作时间, 以及某项医疗服务每一例的平均时间, 核算出该项目的诊疗人次数, 作为该医疗装备的标准工作量。

6.4.2 公立医院参照政府指导价。

非营利性医院的收费标准执行政府指导价, 同时享受免征税收的待遇。由于历史的原因, 现行价格体系中, 有的医学装备服务项目成本高于收费, 有的是成本低于收费, 但收费标准总体偏低。政府将在全国制定医疗服务项目的基准价, 并对不同等级的医院、医生实行分级定价, 优质优价。医院可根据医学装备的标准配置、标准成本、标准工作量核算出收费参考值, 提供给政府物价部门, 以期得到适应成本和市场的政府指导价。

综上所述, 处理好医学装备的成本和价格的关系, 直接关系到医院的生存和发展。医疗服务要求医院“以病人为中心”, 为病人提供低价、优质的服务, 让病人满意, 但医疗机构尚存差距。这一方面是医院整体管理水平不高, 成本管理还保持在回顾性的核算水平或单纯讲求经济效益, 停留在算奖金的水平上。另一方面是我国实行的医疗收费制度不能完全适应医疗制度改革的要求。

当前, 我国的一些医院正在进行ISO质量体系的达标和认证工作, 有的医院已经得到认证, 并按照ISO国际质量成本管理体系进行质量成本核算, 实行了医疗服务全过程的成本核算, 有效地提高了成本预测、成本控制、成本评价的水平。降低了医疗成本, 提高了医疗质量, 获得了良好的成本效益。

在医疗收费制度改革方面, 如对单病种实行最高限价, 应用病种病例分型管理等正在发展和探索阶段, 将成为今后收费制度改革的方向。

7 设备购置资金的估算、筹集和投资回收预测

7.1 资金的估算

正确地估算需购置设备的金额数, 有利于领导决策及财务部门合理安排、计划和调度资金。仪器设备按其规模大小、复杂、精密程度, 投资估算的方法是不同的。一般中小型仪器设备配套设施简单, 甚至没有, 因此, 仪器设备投资的数额主要决定于主机的价格。而大型设备, 则配套设施多, 要求高, 资金占有量可观。例如:要装备一台MRI, 则要配套房屋, 要建造磁屏蔽室, 要具备空气的冷暖及湿度调节, 要保证电力的供应及稳压和不间断供电等等。因此, 对大型设备的总投资估算, 除主机外, 还应包括配套设施费、运费、安装费、人员上岗培训费等等。

7.2 资金的筹集

目前, 购置仪器设备的资金可来自以下5个方面:

(1) 本单位:

本单位的自筹资金来源于大型设备的大修理更新基金、折旧基金及创收利润。

(2) 政府方面:

财政拨款, 部分设备的免税指标, 国外低息、无息贷款等。

(3) 捐款:

国外侨胞及港澳台同胞的捐赠及国内厂家或有关人士的资助。

(4) 金融机构:

通过贷款、发行债券等方式获得。

(5) 社会方面:

通过租赁方式投放设备或组织股份购设备等。

(6) 供货商或厂家:

提供分期付款的付款方式, 以缓解医院在购置设备时资金暂时紧张的矛盾。在具体实施时慎重考虑分期年限、支付比例、设备价格和利息的关系等重要问题。

7.3 投资回收期预测

在进行医疗设备投资回收期预测时, 可采用下列简便公式, 即:设备投资回收期 (年) =医疗设备投资总额/该医疗设备年净收入。其中设备投资总额主要是设备购置的费用, 同时也应考虑使用中的维持费用以及由于采用该设备所带来的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节约能源、原材料消耗等的年度开支节约额。当设备使用后产生的经济收益累计值达到自购入以来的投入总和值时, 这段使用时间, 称为该设备的投资回收期。回收期的长短直接表示了医院购置医疗设备经济效益的高低。达到投资回收期的医疗设备, 很可能正值它的“黄金时期”, 距设备的更新还有较长的一段时期, 这样的医疗设备才是高效益的设备。对中小型设备而言, 一般希望的投资回收期以1~2年为宜, 对大型设备最好控制在5年之内。

8 医疗设备折旧管理

对卫生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包括仪器设备进行折旧管理, 是指随着固定资产的使用, 把其价值逐渐转移到医疗成本中去, 这是按经济规律办事。它有利于医疗成本核算, 有助于物价部门制订合理的收费标准, 力求医院按成本收费, 从而促进卫生事业的发展。

8.1 折旧依据及影响因素

8.1.1 折旧依据。

仪器设备的折旧取决于仪器设备的耗损程度。这种耗损又分为有形耗损和无形耗损两种。有形耗损是指仪器设备由于使用和自然力的影响而引起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损失, 即机械磨损、元件性能下降等。而无形损耗是指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引起的仪器设备的损失, 即技术性能上的损失。所以仪器设备的折旧必须考虑其有形损耗与无形损耗, 以正确反映折旧费的计算提取。

8.1.2 影响仪器设备折旧的因素。

(1) 应计提折旧仪器设备的原始价值。 (2) 折旧的年限:确定折旧年限的原则是:既要考虑仪器设备使用状况引起的有形损耗, 又要考虑技术进步而引起的无形损耗。《工业企业财务制度》规定了各类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 并提出了折旧年限的弹性区间。但在卫生系统还没有提出统一的折旧规定和折旧年限, 各单位正在摸索试行。如有的医院以仪器设备原值的10%一15%提取设备更新和维修费用, 实质上其类似于折旧费。 (3) 仪器设备净残值:是指预计的仪器设备报废时可以收回的残余值扣除预计清理费用后的数额。 (4) 折旧额的计算方法。

8.1.3 仪器设备折旧计算。

仪器设备的折旧计算, 实质上是确定如何将仪器设备的原值分摊到医疗成本中去。目前通行的折旧方法有:使用年限法, 工作量法, 双倍余额递减法及年数总和法四种, 其中后两种属于加速折旧法。

(1) 使用年限法:是按照仪器设备的预计使用年限平均计提仪器设备折旧额的一种方法。公式如下:

仪器设备年折旧率=1-预计净残值率/折旧年限×100%;

月折旧率=年折旧率/12;

月折旧额=仪器设备原值×月折旧率;

这种方法最大的优点是简单明了, 计算容易, 每年计提的折旧额相等, 主要适用于有形损耗大, 且这种损耗又是逐年发生的仪器设备, 如贵重仪器设备及机械类设备。

(2) 工作量法:工作量法是按仪器设备完成后的工作时数、工作次数或行驶里程计算折旧的方法。其计算公式为:

每次 (小时) 折旧额=原值 (1-预计净残值率) 工作总次 (小时) ;

月折旧额=每次 (小时) 折旧额×当月工作次数 (小时数) ;

此法适用于折旧额与工作量的负荷成正比的仪器设备, 如纤维内镜、救护车等。以上两种计算折旧的方法是按照仪器设备的使用年限、使用次数平均求得折旧额, 通常称为直线法。它在各个年限和月份上其折旧额都是相等的, 基本上反映仪器设备的平均损耗程度, 但没有充分考虑这些设备的技术过时而引起的无形损耗。对于那些技术含量高的高科技仪器设备, 用直线折旧则有些不妥, 应采用加速折旧法, 一般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以实现在使用早期提取折旧费多一些, 使用晚期提取折旧费少一些的目的。

(3) 双倍余额递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是以使用年限法计算的折旧率的2倍, 乘以逐年递减的仪器设备帐面净值来计算折旧的方法。其计算公式为:

年折旧额=期初仪器设备帐面折余价值×双倍直线年折旧率

月折旧率=年折旧率/12

月折旧额=仪器设备帐面净值×月折旧率或年折旧额/12

双倍余额递减法的特点是各年折旧额从大到小呈递减趋势。仪器设备最初投入使用时, 折旧额很大, 而后年限增大, 折旧变小, 属于加速折旧法。主要用于无形损耗大的仪器设备, 特别适用于高科技的电子医疗设备。

(4) 年数总和法:年数总和法是将仪器设备的原值减去预计净残值的净额乘以一个逐年递减的分类, 来计算每年的折1日额。这个分数的分子为该项仪器设备尚可使用的年限, 分母为全部使用年数的逐年数字之和。例如某项设备的使用年限为5年,

则其分母为l+2+3+4+5=15, 其分子依序为5、4、3、2、1, 各年的折旧率即为5/15、4/15、3/15、2/15、1/15。将此折旧率乘以该项设备应折旧的价值, 即得各年的应折旧额。

9 医疗设备效益评价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医疗服务的价格也在有利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前提下, 正在摆脱过去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 逐步改变以往价格严重背离成本的扭曲局面, 逐渐走上按成本收费的轨道。尽管近年来国家对卫生事业的收费标准作了一些调整, 但仍然存在着收费标准与成本偏离甚大的现象。因此, 无论从控制成本上涨角度出发, 还是从单位内部效益分析的目的出发, 开展成本核算和效益分析的研究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9.1 成本分类及结构

(1) 固定成本。

即固定资产的折旧, 是指那些不因诊疗例数变化而变化的磨损和消耗。如设备折旧、房屋折旧及其他固定资产折旧。但单位固定成本则随着诊疗例数的增加而减小。

(2) 变动成本。

即随着诊疗例数变化而变化的消耗和支出, 如材料费、劳务费、水电费、维修费和管理费, 还包括某些按工作量法折旧的设备折旧费。但单位变动成本则是固定不变的, 不随诊疗例数的变化而变化。

(3) 直接成本。

指提供诊疗时直接消耗的部分, 是设备直接占用或消耗的成本, 如设备 (包括主机、辅助设备、共用设备等) 折旧、设备主机用房和辅助用房的房屋折旧、其他固定资产折旧、医用材料费、医务人员的劳务费、水电费、设备维修费等。

(4) 间接成本。

指行政、后勤管理部门的固定资产折旧和消耗, 也就是间接为病人服务的消耗, 如设备、房屋的折旧, 劳务费, 维持医院运行的费用等。

(5) 设备总成本的结构:

设备总成本等于固定成本加变动成本或直接成本加间接成本。

9.2 成本构成分析

(1) 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

通过对某些设备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比例关系的分析发现, 可以把设备划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以材料消耗为主 (变动成本比例较高) 的设备, 其固定成本、主机折旧占总成本的比重较低;另一类是以磨损为主 (固定成本比例较高) 的设备, 其主机的折旧占总成本的首位。

为了降低成本, 对前一类设备必须在增加检查例数和节约材料消耗上进行控制。对后一类设备必须加强维护、保养, 在延长使用年限上努力。

(2) 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

价值越高的设备其直接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越大, 而且直接成本对总成本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材料消耗则是影响直接成本的第二个因素。间接成本中的管理费用是影响间接成本的主要因素。

为了降低成本, 对于直接成本高的大型设备, 要加强管理和提高设备利用率及材料消耗;控制间接成本的主要目标是降低管理费用, 这些管理费用的主要内容是行政管理人员、后勤人员的工资, 全院离退休人员的费用和维持医院运转的公务费等。

(3) 标准成本。

标准成本是在现有技术条件下, 通过企业有效经营应该达到的平均社会成本, 它考虑了正常的损耗和不可避免的损失。

标准成本管理是根据事先确定的标准成本, 分析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之间的差异, 其目的是通过对实际成本偏离标准成本的差异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 找出发生差异的原因, 明确经济责任, 为管理决策提供资料, 从而实现对成本的有效控制。

在分析仪器设备的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的差异时发现, 这个差异实质上转换了实际工作量与标准工作量之间的差异, 造成固定成本分摊时的差异。所以我们的管理工作要抓住工作量这个要点, 即提高设备利用率。

9.3 设备成本影响因素

(1) 成本变动因素。

主要来自社会的且不易控制的因素, 如材料费、维修费、水电费以及全社会工资指数变化的影响。

(2) 工作量的变动。

诊疗例数的增减将直接影响成本的升降。在固定资产年折旧额基本不变的前提下, 诊疗例数少, 分摊的折旧额必然就多;反之, 诊疗例数多, 分摊的折旧额就少, 成本就会降低。

(3) 变动成本指数的变动。

变动成本的主要成分是材料费、医务人员的劳务费、设备维修费、水电费和管理费。在变动成本的五要素中, 劳务费和管理费用增长较快。

(4) 折旧率。

不同的折旧率将直接引起固定资产年折旧额的增减, 因而导致成本的上升或下降。假设增加一个折旧年限将导致设备成本降低, 降低的程度因固定资产价值的高低和固定成本占总成本比重的大小而有差异。其规律是固定资产价值高, 成本降低程度大;固定成本占总成本比重高, 成本降低程度大, 是线性关系。

1 0 提高设备经济效益方法探索

1 0.1 大型、通用医疗设备中心化管理制

医疗设备结构精密、价格昂贵、技术管理复杂, 不可能分散布局, 特别是大型、通用的医疗设备, 只有实行中心化管理制, 集中装备, 统一管理, 实行内外开放性服务, 才能产生较大的效益。

1 0.2 专用特需设备专管共用制

医院科研、教学仪器设备, 来自专款专用的拨款渠道, 仅为其任务而服务, 往往利用率不高, 经济效益不大, 完好率也难以保障。为了提高其效益, 在保证科研、教学特定任务的前提下, 大力提倡开放服务的专管共用制。

1 0.3 特种医疗设备施行有偿占用制

对于一些医疗上迫切需要, 使用率较高, 肯定有较大经济效益的特种医疗设备, 在购置前就应明确是属于医院直属管理的设备。使用科室应与医院签订有偿占用的协议, 把设备使用的额定机时、折旧年限和折旧费、收费标准、成本核算、两个效益及奖罚措施等以量化的形式规定下来。充分调动医技人员积极性, 挖掘设备使用的潜力, 更好地为医疗服务, 产生较大的效益。

1 0.4 高效医疗设备探索社会化租赁合同制

武器装备管理 篇9

关键词:信息化,野外条件,装备,管理

信息化条件下野外武器装备管理,应紧密结合部队实际,按照“任务牵引、创新管理、健全机制、实践验证”的思路,深入研究探索,创新方法抓管理,配套机制促运行,扎实提高信息化条件下野外武器装备管理水平。

1 深入分析研究,找准野外武器装备管理的主要矛盾

1.1技术要求高与管理水平低的矛盾

目前装备出入场、信息自动采集等管理软件开发应用少,可视化监控手段、智能化检测手段等安全管理设备应用少,与装备全时域智能管理不同步。 信息化管理模式的创新应用与野外武器装备管理要求不相适应。 当前部队普遍应用的是经验型、单一型管理模式,在信息化装备的精确化、智能化、一体化管理上,还存在着手段落后、效率低下等问题。

1.2 装备动用频与安全管控难的矛盾

野外条件下,训练任务重,配置地域散,装备频繁动用易引发 “三类隐患”增多,给装备动态安全管控带来困难 。 一是装备故障隐患增多。野外条件下,训练课目多,作业时间长,装备动用数量、 类型多,使用强度大,武器装备技战术性能下降明显,易诱发装备故障。 二是制度落实隐患增多。 野外条件下,装备频繁动用,人员易疲劳,在落实使用规范、管理规章等方面思想易松懈,引发安全管理隐患。三是事故苗头隐患增多。驻训区域点多面广、部队配置与装备停放地点分散,难以实施集中有效保障,造成装备动用多, 事故苗头多,影响安全管控。

1.3 装备故障多与维护保养难的矛盾

野外条件下,环境气候恶劣,装备故障增多,维修设施设备难以达到技术标准要求。一是野外维修组织难。野外维修条件简陋, 对维修人员的技术能力和指挥人员的处置能力要求更高,组织维护保养较营区困难。二是维修设施配套难。野外条件受限,部分大型、精密维修设备难以做到野战化,修理设施和环境条件不能满足技术要求,无法达到快速、高效维修的目的。三是维修器材筹措难。野外条件下装备维修器材需求量大,储存保管条件不足,交通不够便利,维修器材保障的时效性差,专用维修器材筹措难度大。

2 积极创新实践,探索野外武器装备管理的方法路子

2.1紧扣 “三项内容 ”,立足任务需求抓准备

1立足任务,充分做好计划准备。采取“统一筹划、平行展开” 的方法,组织现地勘查,拟制方案计划,明确各单位、各类人员的管理任务、质量指标和责任区分,做到任务具体、标准明确、责任清晰,提高准备工作的针对性。 2主动作为,精心做好装备准备。 按照“立足实际、量力而行、先急后缓、完善配套”的原则,采取“新装备抓强保、老装备抓整治、保障装备抓配套”的方法,分层准备、 同步实施。 使用分队主要抓装备维护保养及开设器材准备,保障分队主要抓维修设备配套及器材准备,装备机关主要抓上下协调及检查督导。3预先训练,扎实抓好人员准备。采取“按任务选、按大纲训、按需求备”的方法,甄选参训和保障人员,根据外训任务组织理论学习,开展装备“三熟悉四会”训练,打好技能基础;开展专题教育和随机教育,打牢真诚爱装、依法管装、科学用装、精心保装的思想基础。

2.2 区分 “三类场所 ”,着眼系统集成抓配套

1健全规章制度,做到野外装备场所建设标准。 对照野外装备管理的需求,总结梳理野外车(炮、机械)场建设“十要”,兵器室、器材室“六防”等建设标准,编制下发《野外武器装备管理手册》,做到“人手一册”,使基层官兵“拿着手册就能干、翻开手册就能查”。2配套管理设施,达到野外装备场所设置规范。按照“大型装备进场、重要武器入柜、物资器材上架”的建设要求,积极筹措制作配套管理设施,贵重物资采取“机关统管、预分到营”的方式, 一般物资随缺随补,按年度配发野战器材箱,装备场所警戒设施等,野外装备力争实现“能集中的集中,能入柜的入柜,能上锁的上锁”的管理格局。 3构建信息平台,实现野外装备场所管控有力。 依据“聚焦信息化、提升保障力”的管理理念,积极打造“以装备机关为中心,以装备场所为节点,以单装为终端”的“中心统管、 节点分管、终端专管”的野外装备管理环境,并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积极开发运用“一网四系统”(构建装备管理信息网,集成装备库室监控、野外轻武器管理、装备维修远程技术支援、音视频监控四大系统),做到“管理信息集中监控、技术信息常态采集、保障信息在线维护”。

2.3 创新 “三 个手段 ”,把握特点规律抓管控

认真研究野外装备管控的特点规律, 创新手段抓好落实,重点是3个结合。1教育引导先行,注重人装结合。野外驻训任务繁重,环境枯燥,易诱发麻痹思想,通过制作“分散流动装备管理教育卡”、搭建“兵言兵事”“战士讲坛”等宣传教育平台,灵活运用自助式、渗透式、互动式教育形式,让官兵在潜移默化中受教育、得启发、长知识,筑牢人装结合思想基础,激发管装爱装积极性。 2办法措施先行,注重动静结合。 把平时管理的重点放在建章立制和责任落实上,以法规制度规范武器装备管理,结合实际制定了 “登记统计 、动用使用 、维修保养 、评比奖惩 ”等野外装备静态管理措施;试点装备野外管理“动中建”,研究制定装备“动中管”具体办法措施,建立“明确要求、责任到人、干部负责、全程监管”的野外装备动态管理办法。3检查督导先行,注重用管结合。依据装备管理规程规范装备使用,运用“装备动用前后有检查、出入库室有核查、执行任务间隙有抽查、落实带队干部负责制”的三查一落实办法,采取“有组织计划、有动员教育、有人员分工、有检查评比、 营连主官组织到位、机关检查指导到位、修理人员保障到位”的四有三到位措施,加强检查督导,推动用管结合。

3 完善运行机制,推进野外武器装备管理水平整体跃升

3.1探索全域管理机制 ,形成管理闭合回路

1规范装备动用程序。推行“权责相系、分级审批、检查督导” 的管理办法,依据《武器装备管理条例》制定“野外武器装备动用使用规范”,对不同审批权限责任人细化权利和义务,确保装备动用有法可依、有据可查。2正规装备出入场(库)程序。制定野外装备出入场(库)管理规定,规范了“核对凭证、复核任务、检查车况、 双向签字、值班登记”的装备出入场(库)流程,严把审核关、检查关,确保装备依法出场、安全入库。 3落实装备使用制度。 制定了 “野外武器装备使用规范 ”,采取 “建制主官管 、单装分元管 ”等方法,解决装备管理“大家都管、谁都不管”的问题;采取“训前点、训中查、训后评”等方法,解决装备动中管控难的问题。

3.2 采取量化管理机制 ,提高管理质量效益

针对野外装备管理“规定多、量化少”的现状,量化训练消耗、 细化保养规定、明确奖惩措施,推行量化管理模式。1严格控制装备使用消耗。根据训练阶段划分,装备使用时间机关定指标、营连拿计划,实际使用中逐天累积,采取“多补少退”的方法,控制装备使用消耗,解决过度使用装备问题;向司令部提出装备训练使用意见,减少单纯追求速度的限时考核项目,改善训练条件,解决野外装备训练重用轻管,重量轻质等问题。2制定维护保养细则。制定“野外武器装备保养规范”,针对不同装备规范保养细则,明确了装备维护保养的时间、人员、标准、要求,并将细则装订成册下发部队,做到人手一册,分队参照细则,即可完成装备维护保养。 3细化装备管理奖惩措施。 针对每类装备不同的管理要求,制定装备管理细则,量化奖惩标准;采取“周比月评、成绩量化、奖惩排位”等方法,激发装备管理工作积极性,提高了野外武器装备管理效益。

3.3 规范常态管理机制 ,推动管理持续发展

武器装备管理 篇10

关键词:装备信息管理,教学改革,课题化改革,部队装备管理

一、重要意义

当前, 紧密围绕习主席“能打仗, 打胜仗”的要求, 按照军委、总部的统一部署, 全军院校正在大力开展以“聚焦实战, 紧贴部队”为基本内容的教学改革。这既是信息化战争条件下培养高质量新型军事人才的客观需要, 也是加强军队院校教育的针对性, 提高军队院校教育质量的现实需要。

“装备信息管理”是军事装备学硕士研究生的一门重要课程, 也必须按照“聚焦实战, 紧贴部队”的要求开展课程教学改革。结合“装备信息管理”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特点, 借鉴科研课题研究的方法, 开展课题化改革, 对于提升课程教学效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将能起到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1]。

二、“装备信息管理”课程的特点及其改革思路

“装备信息管理”课程的教学内容为信息化条件下部队装备信息管理的理论、方法。

信息管理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相对成熟的学科[2]。一般意义上的信息管理主要侧重于对信息的管理[3], 而装备信息管理虽然也把装备信息作为其主要内容, 但对于装备信息管理来讲, 主要是通过对装备信息的管理来满足部队装备管理工作对装备信息的需要, 因此, 其出发点和落脚点不在于对装备信息本身的管理, 而是通过对装备信息的管理来提高装备管理的水平。另一方面, 装备信息管理属于一门典型的综合性交叉学科。其主要相关学科包括:军事装备学、装备管理学、信息管理学、信息技术等。当前, 在军队院校的教育实践中, 对包括装备信息管理在内的管理类课程重要性的认识还存在一定误区, 认为管理比较“虚”, 离部队战斗力的提升比较远。但随着武器装备建设的快速发展, 装备管理难度越来越大, 装备管理在部队战斗力建设中的基础性地位愈加凸显[4]。装备管理不但是部队战斗力建设的重要保障, 而且是形成和提升部队战斗力的一种主要方法。因此, 装备信息管理课程改革, 就是要贯彻“管理出战斗力”的理念, 紧贴部队装备管理实际, 来对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三、课题化改革的涵义及其要求

课程教学的课题化改革, 就是借鉴科研课题研究的理念和基本方法, 根据课程教学内容的特点, 设定模拟的研究“课题”, 通过学员自选或教员指定等方法, 把学员划分为若干“课题组”, 每个“课题组”对某一“课题”独立展开研究, 最终形成并提交研究成果, 课程教学的评价, 也由传统的考试转变为对所提交研究成果的评价。在这一过程中, 教员的主要任务是课程相关预备知识与背景知识的传授、“课题”的设定、课题组划分以及必要的指导, 而主要的“课题研究”工作由学员独立完成[5]。另一方面, 课题研究是一个典型的创造过程, 而且是一个理解与提炼问题的能力、获取所需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队组织与协作能力等多种能力综合运用的过程。因此, 课程教学的课题化改革, 对于提高学员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因此, 课题化改革能把传统的教员教授、学员被动学习的过程转变为学员自主学习、独立通过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6], 不但能更加全面、深入地学习课程内容, 更重要的是, 更能贯彻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理念, 更能满足“聚焦实战, 紧贴部队”的要求, 能更好地提高学员的学习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能力和综合素质。但课题化改革对学员素质要求比较高, 课程组织也远较传统教学复杂, 同时, 进行课题化改革, 要求课程班次的学员人数不能太多。另一方面, 课程教学内容必须具有一定的专业性, 而且应与部队实际紧密结合, 以便于“课题”的合理设定, 基础课一般不适合进行课题化教学。综合上述因素, 课题化改革, 通常适用于对研究生的专业课程或专业基础课程教学进行改革。

四、“装备信息管理”课程课题化改革的基本做法

“装备信息管理”是军事装备学硕士研究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课程教学内容与部队需求和部队实际结合紧密, 适合进行课题化改革。

1.“课题”设定。

“课题”的合理设定是课题化改革的关键, 如果课题设定得不合理, 不但会影响课程教学效果, 甚至会导致课题化改革无法顺利开展。“课题”一般由教员设定, 这是教员在课题化改革中的主要工作。通常应设定多个题目, 供学员自主选择。“课题”的设定通常应满足以下基本要求:一是应紧贴部队装备和部队装备管理的实际, 最好来自于部队装备管理中的装备信息管理的实际问题, 这样, 通过“课题研究”, 既能学习知识、锻炼能力, 也能熟悉装备、熟悉部队, 而且“课题”研究的成果还可能实际应用于部队或对部队的装备管理工作提供指导, 一举多得;二是“课题”的难度应适中, 既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和实际意义, 又与研究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相一致, 如果设定的“课题”难度太低, 不但没有研究的价值, 也起不到通过“课题研究”来学习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作用, 相反, 如果设定的“课题”难度太大, 由于研究生的知识和能力所限, 再加上课时的限制, 学员就很可能无法按时完成“课题研究”工作;三是“课题”应尽可能具体, 同时又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通常应由教员结合实际问题提出一个大致的研究方向或范围, 再由研究生在该方向或范围内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能力、兴趣等自主确定出具体的研究题目;四是最好能结合教员的实际科研课题来设定课程的模拟“课题”, 这样, 一方面能保证教员由于具有更多的储备从而在知识、方法等层面为学员提供更好的指导, 另一方面由学员开展的模拟“课题”研究也有可能融入到教员的实际科研课题中, 从而使学员参与到实际科研课题的研究中, 有利于培养和提高研究学员的科研、学术能力。根据装备信息管理课程教学内容的特点和要求, 设定管理类和技术类两大类“课题”, 供硕士生根据个人实际进行选择。以下是这两大类“课题”的实例。 (1) 管理类。题目:如何通过装备信息的有效管理与使用促进装备管理水平的提升?要求:提出完整的方案构想。结合部队装备管理的实际, 针对装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装备信息的有效管理与使用, 通过管理流程优化、管理方法改进等, 促进装备管理水平的提升。 (2) 技术类。题目:结合舰艇装备、航空装备、陆战装备、军械装备等具体海军装备管理的特点和实际需要, 提出该装备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案。要求:提出相对完整的技术方案, 包括系统技术架构、用户界面与交互方法、功能模块规划、数据存储与访问方法、信息流程、信息安全措施等。

2. 课题化改革的组织与实施。

(1) 动员。课程一开始, 教员就明确向学员说明本门课程将采用课题化改革的方法, 阐明开展课题化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以及课题化改革的基本方法, 使学员主动转变学习方法[7]。 (2) 布置任务。在对课程基本知识进行大致介绍后, 布置研究“课题”, 并提出相应要求。 (3) 分组。根据学员的特点和兴趣, 在学员自主选择的基础上, 按照“课题”对学员进行分组。每个组指定一名负责人。 (4) 学员查阅资料。根据所选定的“课题”, 由学员自主查阅相关资料。必要时, 教员可以进行辅导。 (5) 确定“课题”题目及其研究框架。每个组在自主讨论的基础上确定“课题”的具体题目及其研究框架。在此基础上, 在课堂上在教员组织和引导下对所确定的“课题”题目及其研究框架进行研讨、审核, 最终确定出相对合理的题目和相对完善的研究框架。同时, 明确“课题”研究的时间安排。这一过程, 类似科研课题的开题, 并按相应方法进行组织。 (6) 学员自主研究。按照所确定的研究框架, 每个小组成员合理进行分工, 开展“课题”研究工作。在这一过程中, 教员应定期进行检查、督促, 保证“课题”研究的进度和质量, 并进行必要的辅导。 (7) 撰写研究报告。研究基本结束后, 每个小组分别撰写研究报告。 (8) 研究报告格式审查。由各小组自主或交叉对研究报告的格式 (包括要素、标号等) 进行审查, 使之符合研究报告格式的要求。教员进行必要的辅导。 (9) “课题”汇报。在课堂上, 各小组对各自的研究课题进行汇报。这一过程类似科研课题的评审, 应按相应的方法和要求开展。

3. 考核。

主要基于“课题”完成情况以及每个学员在其中的贡献, 结合平时表现, 由教员给出综合性的评价意见, 以此作为课程考核成绩。

本文贯彻“管理出战斗力”的理念, 紧贴部队装备管理实际, 针对研究生教学的特点, 借鉴课题研究的思想, 在对“装备信息管理”课程特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从课题设定、组织实施、考核等方面详细讨论了“装备信息管理”课程进行课题化改革的方法。

本文所提出的课题化改革方法, 能够为相近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有益借鉴。

参考文献

[1]贺智明, 张扬.我国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 2013, (3) :12-14.

[2]李文全.基于项目驱动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3, (21) :99-101.

[3]黄孝章.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 2012, (39) :43-44.

[4]陈群, 李红军.试析装备课程研讨式教学方法的运用[J].通信指挥学院学报, 2011, (4) :60-61.

[5]陈璐.浅谈高校小型化、课题化课程实施的若干理论问题[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2, 30 (3) :41-44.

[6]李少博.课题化教学模式的管理机制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14, 27 (3) :36-38.

上一篇:基本操作程序下一篇:股权激励机制在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