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新生适应期

2024-08-31

大学新生适应期(精选十篇)

大学新生适应期 篇1

1 “ 95 后”高职大学新生的特点

1.1 自信心强, 自我意识强

“ 95 后”高职大学新生是在开放、发达的媒体环境下成长起来的, 每天都在接触新鲜的事物, 接受大量媒体信息, 因此他们的思维活跃, 经常有新的创意和想法。 同时, 他们的学习能力比较强, 也比较自信, 喜欢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较强。 有时更愿意自己去完成一些事情, 不太愿意参与集体活动, 比较缺乏团队配合意识。

1.2 独立性差, 心理脆弱

“ 95 后”高职大学新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 在父母家人的宠爱下长大, 从不需要他们烦恼生活琐事, 只要努力学习就行。因此他们对父母的依赖性很强, 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遇到问题就想寻求父母帮助, 独立性较差。同时, 他们也没有遇到过挫折, 更别提生活的磨砺, 所以他们普遍心理承受能力较差, 自我约束能力较差, 一旦脱离父母的约束, 很容易养成一些不良生活习惯。

2 “ 95 后”高职大学新生适应期出现的不适应情况

2.1 心理上的不适应

“ 95 后” 高职大学新生进入大学后首先会在心理上感觉到不适应。大学对于他们来说是陌生的, 周围没有熟悉的人和事, 来自不同省市和地区的同学拥挤在一个宿舍, 生活空间较小, 容易让他们产生孤独情绪和失落感。 部分同学开始想家, 想家里的亲人、朋友, 于是开始从网络上寻求安慰, 甚至沉迷于网络。

2.2 生活上的不适应

大部分“ 95 后”高职大学新生在家都是被父母娇生惯养的, 上大学前都是父母帮着他们安排好一切, 不需要他们去操心生活方面的问题, 因此他们普遍缺乏生活经验, 自理能力比较差。 他们进入大学后, 离开父母身边, 没有人帮助他们处理生活琐事, 需要他们自己去独自面对一切, 往往会表现出脆弱逃避的心态。 一部分学生会继续寻求父母的帮助;一部分学生在缺少父母监管后变得自由散漫, 养成喜欢睡懒觉、打游戏、上课迟到早退等不良习惯。 还有大部分学生在饮食、住宿、生活习惯等方面需要重新适应。

2.3 学习上的不适应

学习上的不适应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自主招生的新生在学习上的不适应。 随着这几年高职院校自主招生的开展, 很多在高中期间学习成绩不是很理想的学生会考虑直接报考高职院校的自主招生, 当被这些高职院校录取后就不再需要参加竞争激烈的高考。这部分学生被录取后往往就不再去班级上课, 而离到大学报道则有将近半年的时间, 这段时间他们离开校园, 进入了社会。 当他们进入大学, 重新回归校园, 在课堂上认真学习知识是非常不适应的。另一方面是正常高考录取的新生在学习上的不适应。由于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 在大学更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 而这部分学生大多数还停留于中学教育模式中, 因此对于大学课程的学习还不能很快地适应。再加上大部分学生进入大学后不再像高中那样保持着对学习的热情, 变得倦怠消沉, 这样更不利于他们适应大学的学习。

2.4 人际交往的不适应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人们的交流联系越来越依赖网络, “ 95后”高职大学新生也是如此。在网络空间中他们与不同的人交流接触, 增加自己的见识, 扩充自己的知识面。 在网络中也能寻找到与自己志趣相投的朋友, 交流自己的观点, 肆意表现自己的个性, 并不表现出人际交往存在障碍的现象。 但是在实际生活学习中“, 95 后”高职大学新生的人际交往却是比较封闭的。 往往只和同宿舍的同学交往的比较多, 而与其他同学的关系则比较平淡, 甚至出现一个班级的同学都不交流、不认识的情况。 同时, 大部分学生自我意识比较强, 在与他人的交流中不顾他人的感受, 不尊重他人。

3 “ 95 后”高职大学新生适应期引导对策

3.1 丰富入学教育内容和形式

高职院校不能仅仅停留于简单的入学教育, 应从全局、长远的角度去考虑设计新生适应性教学体系, 时间跨度可以延长至整个大一期间。首先, 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现代化网络工具, 如QQ、微博、微信等, 在新生入学前就与他们接触联系, 向他们介绍一些学校的基本情况, 帮助新生熟悉校园及周边环境, 做好心理调适。 当新生报道入学后则要更深入、全面地开展适应性教育, 在原有入学教育的基础上丰富教学内容, 如参观校园特色角落、学习如何使用图书馆资源、认识所学专业等。在新生入学初期, 把他们的行程安排的紧凑而又丰富, 不仅可以使学生对学校留下好的印象, 也可以转移他们的注意力, 不会有很多的时间去想其他。

3.2 利用军训培养好的生活习惯

在短暂的入学教育后, 一般高职院校都会安排新生进行军训, 传统的军训内容更注重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白天新生会承受强度比较大的训练, 但是晚上的时间就比较空, 安排也比较自由, 建议高职院校可以在这个时间段加入生活习惯培养的内容。大多数新生没有住校经历, 高职院校可以安排教官深入宿舍, 教会学生快速有效地整理日常生活用品。 同时也可以邀请教官传授一些集体宿舍生活的经验, 安排一些生活小常识考核等, 既丰富了军训内容, 也缓解了学生因强度大的训练引起的烦躁情绪。 通过军训不仅能让新生较好地锻炼体魄, 更能帮助他们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使得他们能较快地调整生活方面的不适应, 习惯独自去处理自己的生活琐事。

3.3 加入形式多样的心理团队活动

高职院校除正常的入学教育和军训安排外, 在入学期间还可以加入形式多样的心理团队活动。 通过有经验的团队训练老师的引导, 不仅能让新生意识到团队配合的重要性, 而且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配合能力。通过团队活动, 新生们一起做有趣的游戏, 让原本陌生的同学可以更快地熟悉起来, 愉快地相处。在游戏过程中团队成员互相配合, 不仅能发挥每个人的能动性, 也能让新生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 最终让新生学会以乐观而积极的态度去适应陌生的环境、陌生的同学、陌生的老师, 在大学的学习和生活中积极面对困难。

3.4 组织具有针对性的心理讲座

高职院校还应组织具有针对性的心理讲座来引导新生适应大学生活。 学生在出现适应性问题后也感到很烦恼, 但是很多时候并不清楚应该如何去应对, 高职院校可以邀请专业的心理辅导老师进行专业的讲座。在讲座中心理辅导老师可以针对学生出现的不适应状态展开分析, 让学生明白自己目前是什么情况, 而后应该如何积极地去调整自我。这样类似的讲座需要持续地进行, 安排不同系列、不同主题的讲座能惠及到所有大一新生。 同时, 心理辅导老师还需要针对问题比较严重的同学进行一对一的辅导, 帮助这部分学生顺利适应新环境。

3.5 鼓励专业导师下班级引导学生

高职院校在新生入学教育时会安排专业教师介绍相应的专业情况, 但这样的专业介绍是泛泛的, 并不能够让学生真正了解自身专业的详细情况, 因此高职院校可以鼓励专业导师下班级去进一步帮助学生认识他们的专业。高职院校可以邀请资深的专家教授作为新生班级的专业导师, 陪伴学生一起在专业方面有所成长。 高职院校通过安排这些专家教授开展讲座, 让学生能更好地认识专业发展状况、专业的发展前景、未来的就业前景等, 还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 激发他们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 在以后的专业学习中, 这些专业导师陪伴着新生成长, 不仅随时解答新生专业方面的疑惑, 也能引导学生很好地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

3.6 安排班主任积极引导学生

一般高职院校都会给每个班级安排一个班主任进行班级管理, 在新生适应期班主任的引导作用也是非常大的。对很多有心理依赖的学生来说, 班主任就相当于家里的父母一样, 遇到问题会第一时间找班主任帮助他们解决。班主任在新生入学开始就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帮助他们去适应大学环境。 不仅要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更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变化, 及时给与支持与帮助。个别问题严重的同学班主任更要重点关注, 与之谈心交流, 帮助他寻找问题点, 一起想解决的办法。

3.7 充分发挥班级助理的作用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会选择表现优秀的高年级学生作为新生班级助理, 协助班主任进行班级管理工作。 这些班级助理也经历过新生到老生的适应过程, 他们更清楚新生可能存在哪些问题, 存在哪些困惑。因此, 高职院校可以充分调动这些班级助理的工作积极性, 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方式与新生沟通相处, 在相处的过程中慢慢引导新生去适应。

4 总结

“ 95 后”大学新生适应大学环境, 是他们成长的必经之路。 大学尤其是高职院校还需要进一步努力探索, 充分做好新生适应期的引导工作, 帮助他们成长成才, 成为祖国建设的中坚力量。

摘要:“95后”逐渐进入大学, 他们张扬的个性、活跃的思维给大学教育带来了更大的压力和挑战。本文归纳了“95后”高职大学新生的特点, 分析了这些大学新生进入高职院校后可能出现的几种不适应的情况, 为了有效引导他们适应大学学习和生活, 笔者提出了几点对策。

关键词:“95后”,高职,大学新生,适应期,对策

参考文献

[1]张程.“80后”辅导员对“90后”新生开展入学教育新途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4.4.

[2]郑旭.“90后”大学生入学适应期问题及对策刍议[J].南昌师范学院学报, 2014.5.

[3]陈琳琳.“90后”大学生特点及新生入学教育模式研究[J].南昌师范学院学报, 2014.4.

[4]闫慧兰.“90后”大学新生大学适应性问题与对策探析[J].赤子, 2015.8.

大学新生如何适应大学学习 篇2

学习上的不适应几乎是大多数大学新生的共性问题。主要表现在:(1)缺乏自主学习能力,没有摆脱中学“灌输式”、“填鸭式”教学的影响,学习知识死记硬背,不能融会贯通;

(2)没有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没有形成适合自己的有效的学习方法;(3)不能合理地安排学习时间,学习效率低下,个别同学抄袭作业严重;(4)由于一开始对大学考试不了解,新生容易产生考试紧张和焦虑心理。

针对大学新生学习适应不良问题,本人浅谈大学新生如何适应大学学习。

1.学会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大学学习的一个显著特点。大学生所获取的知识,1/3是从老师那里获取的,2/3是自学获得的。大学新生要做到课前预习,带着问题去听课,课上认真听讲,做好笔记,课后及时复习,独立完成作业,温故知新;要勤学好问,主动请教老师和优秀的学哥学姐,获取好的学习经验和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在大学课堂,教师往往一堂课会讲很多内容,并且有些问题只是提出来,而没有给出明确答案,需要课后查阅文献资料,独立思考。这也要求大学新生要主动地培养自学能力。

2.学会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大学学习的又一显著特点。大学学习的课程较多,内容广泛和深入,涉及的知识面也比较广,所以仅靠个人的自学还是不够的,有时会浪费大量宝贵的时间,需要同学们相互讨论,各抒己见,取长补短,找到问题的突破口或是症结所在。因此,大学新生应当学会与同学合作、讨论,集思广益,博采众长。

3.调整心态,树立学习目标

大学新生应自觉调整心态,认识到大家都在同一起跑线上,谁努力谁就能走在前面。大学生自由支配的学习时间很多,这就要求大学生学会合理安排学习时间,明确自己的定位和未来发展方向,确定奋斗目标,制定适合自身条件的学习计划。在确定目标时,要客观评价自己,确立学习的总体目标和具体的学习目标。目标制定的越具体,越容易实现,越会有成就感,就会成为下一步学习的动力,这种良性循环会促进学习不断进步。

4.增强自信心,克服考试紧张心理

大学新生适应教育刍议 篇3

【关键词】大学新生适应 适应过程 适应教育

适应是种重要且常见的心理现象,每个人一生中都要面临各种各样的适应。环境的改变是适应产生最基本的原因,大学新生为了求学梦想背井离乡来到陌生的城市、接触陌生的人、体验陌生的教学方式和灵活的时间安排、面对多才多艺的同学,普遍出现适应困难的问题。适应是个熟悉环境、由被动参与到主动融入的过程,如果辅导员老师能够主动探求大学新生的适应心过程,并采取行之有效、丰富多样的适应性教育,进行积极地思想和行为引导,势必能缩短大学新生的迷茫期、困惑期,促使大学新生主动拥抱大学生活、少走弯路。

一、大学新生的适应问题

(一)适应

适应现象是伴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出现的,没有环境的变化也就无所谓适应或不适应。人的一生要经历幼年、青年、中年、老年的阶段,所处的历史环境、自然环境、人际环境总是处在不间断的变化中的,生理、心智也在不断变化,因此每个人总是面临适应的问题,会产生不断适应新环境的需要。可以说,适应是人的一种基本需要,是人的一生中随时都要面临的任务,也是人应当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

大学新生适应是人生全部适应过程中较为特殊的一种适应,它是指进入大学的学生(入学到第一学期结束)在脱离原来熟悉的环境,进人大学新环境的变化过程中,根据新环境的要求,积极调整自己的心理与行为,顺利实现角色转换,达成与新环境的平衡。1从文献来看,国内对大学生适应的研究主要包括两方面:对大學生学校适应和社会适应的研究。本文所探讨的是大学新生学校适应问题。文献表明,不同性别、年龄、地域及城乡的大学新生在适应能力方面都有所差异。笔者认为,大学新生适应障碍是普遍存在的,个体之间存在差异,适应快慢与人生体验、接收新事物的能力、外部教育等因素有关。因此,要重视大学新生的适应性教育,增强他们的适应能力,缩短适应期。

(二)大学新生的适应障碍

高中生经过寒窗苦读,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来到大学,地理环境、生活环境、人际环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些学生不能适应进入大学后的剧烈变化,表现出困惑、迷茫、焦虑等不良心理。

1.学习适应障碍

进入大学后,新生要先经历为期2周的军事训练,然后面对科目众多的课程,再加上丰富多样的学生社团活动、班级活动等校园文化活动,新生面对最初刻苦学习考入大学的目标缺失,感到很茫然,学习方面最主要的困惑在于对未来很迷茫、不知道学什么、不知道怎样学、学了也白学不如不学。

(1)专业课“千呼万唤不出来”带来的专业困惑。

每位进入大学的新生都有一个录取的专业,当初填报志愿时也许对所报专业缺乏认识,也许是听从父母的安排、老师的建议、同学的诱导所填报的,也许是有明确的职业定位非所报专业不上,也许是被调剂的专业。最终录取的专业遂不遂愿、合不合意对新生的学习心态有很大影响。新生急切想了解本专业是学什么的,怎么学,急切想弄清楚自己适不适合所录取专业。然而,入校后经过入学教育、军训进入正式上课之后,所开设的也仅是基础课,很少有专业在第一学期开设专业导论课。专业课“千呼万唤不出来”使得学生的专业思想不稳定,另外使得相当一部分新生认为开设的基础课无用“不是专业课不重要”。

(2)学习松懈心理。

高中学生的学习目标明确,就是努力考上大学;上了大学之后,有学生认为进了保险箱了,没有继续奋斗的目标了,听信高中老师所说大学是何等地美好何等地自由,甚至道听途说地相信“60分万岁”,一些同学旷课,在课堂睡觉、玩手机,课后专注打游戏、上网。

(3)对大学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困惑。

大学教学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信息量大,讲授重点难点部分,而不像高中时老师满堂灌,老师牵着学生的鼻子学,教材内容全部讲解,批改课后作业。大学的教学模式要求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合理利用课后时间预习复习拓展。在我所带新生中,开学2个多月后一些同学还在幻想老师能批改作业,讲解课后习题。这说明他们还没适应大学的教学模式,还没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式。

(4)不重视基础课程和选修课程。

基础课程和选修课是大学生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行进一步的学习、提高综合素质和修养的必要环节。一些同学认为这些课程没意思没有用处,“学了也白学不如不学”,比较典型的是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时教师在上面讲,下面鲜有人听,很少有学生回应老师提出的问题。

2.生活适应障碍

(1)生活自理能力差。

在大学之前,学生衣食住行由家长包办,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进入大学,管理财物,购买生活用品,一日三餐,一切要自己操心。新生报到时家长代办报到手续的情景很常见。娇生惯养的一代普遍存在生活自理能力差的问题。

(2)不适应气候、饮食。

大学生来自祖国各地,有不同的气候、饮食习惯,虽说大学食堂食物品种丰富,还是有学生为吃饭发愁,甚至长期拉肚子。

(3)对校园环境不熟悉。

学校教学楼的坐落、学校职能部门的办公地点、学院管理人员、教研室人员的联系方式、生活服务场所等等是每位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所要求知晓的。

(4)对时间管理的困惑。

高中时高负荷的学习任务都被老师安排满满的,而进入大学后有大量的自主掌握的时间,大部分新生不知道该如何利用好这些时间。一些学生盲目地从事兼职和第二课堂活动,没有能平衡学习和课外活动的关系。

3.人际适应障碍

大学生从祖国各地汇聚在一起,兴趣各异,生活习惯也不同,同学朝夕相处,难免会产生分歧或矛盾,部分新生就容易出现恐惧、冷漠、孤僻、自我封闭等现象。同学之间的差异性更大,贫富,内向外向,是否多才多艺,都影响着同学关系、师生关系。

nlc202309020003

(三)大学新生适应问题产生的原因

1.环境的改变

适应起因于环境的改变。进入大学,由同地域同乡音同习惯的熟人社会进入到大融合的陌生人社会,大学新生要了解、适应环境的变化,并做出调整。

2.能力要求的提高

进入大学后,没有了家长一站式地生活服务,没有了教师主导的学习方式,没有了熟悉的乡音环境,没有了昔日熟悉的老师朋友,这些变化要求大学新生应培养独立生活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交往沟通能力等能力。

3、急功近利,未领悟大学“大学”之精神

一些新生进入大学后,急切地想学习专业知识,急切地想成为专业技术人才、身怀绝技之才,幻想教授课程的都是学富五车、满腹经纶的专家、教授,忽视对提高人的修养、境界、思想大有裨益的人文课程、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学习,因此,大学新生面对课表上众多的“无用课程”,面对枯燥无味的课程,自认为上这些课程没有意义,觉得是在“浪费生命”,旷课者有之,到课者睡觉、玩手机有之。大学不仅仅是传授技艺,更是要“传道授业解惑”,让学生兼容并蓄地“大学”,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

(四)大学新生适应心理过程

适应是个心理问题。从心理学的角度探究大学新生适应心理机制和过程,有助于高校选择针对性的适应教育。贾晓波教授认为,“心理适应的机制是由认知调节、态度转变和行为选择等环节构成的动态过程。” 也即遇到不适应现象时改变认知,进而转变态度,最终改变行为以适应环境。

1.大學新生适应是熟悉环境、克服障碍的过程

大学新生对环境不适应,到被迫接受环境的变化,进而改变固有的、幻想的看法。随着新生对学校环境更加了解,同学之间逐渐熟悉,适应过程逐步加快。

2.大学新生适应是被动参与到主动融入的过程

在入学初期,新生听从老师的安排,被动地完成学习任务和学生活动,随着对学校了解加深,知道了学校和班级的激励机制,更加主动地投入到学习工作中去。这时,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融入,完成了适应过程。

二、开展适应教育,提高新生适应能力

为了让高中和大学顺利接轨,帮助新生度过迷茫困惑期,要解决新生的各种不适应问题,除了学生主观努力以外,学校应积极地开展新生适应教育活动。

(一)在学习方面,开展专业思想教育和新老生经验交流会

对于新生的专业困惑,首先,各学院应在开学之初开展专业思想教育会议和新老生经验交流会,由专业课老师和学长为新生进行培训和交流,讲解本专业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就业情况等信息,让新生稳定专业方向,辅导员要努力使学生走出误区,尽快弥补认知上的缺失,适应所在学校和所选专业。其次,要帮助新生树立学习意识,掌握学习技巧,增强专业技能。要让学生了解学业始终是大学生的主旋律,专业课的学习是今后提高工作技能的根本途径,同时也不能忽视能提供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的基础性课程。

(二)在思想上,开展学校规章制度教育、礼仪教育、感恩教育、爱国爱校爱班教育、入党启蒙教育

90后大学生身上有闪光的地方,但也有一些共性:不知道尊重他人,不喜欢被束缚,不知道感恩把别人的关怀看成理所当然。对此,要开展学校规章制度教育、礼仪教育、感恩教育、爱国爱校爱班教育、入党启蒙教育,让高中生的价值观念尽快转变到大学的价值观念上来。

(三)在生活中,熟悉环境,开展心理摸排和心理辅导,关爱“四生”,注重行为塑造

对环境陌生的问题最恰当的解决办法是一入校即组织新生参观校园及校史馆,这样可以尽快让新生了解一所大学,减轻陌生感,增进感情。对于贫困生、心理问题生、学习困难生、身体残障生,要多加关怀,让他们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利用晚点名主题班会、主题团日活动对学生加强生活指导,逐渐让学生形成学习和生活有规律性、有序性和计划性,学会合理安排时间,增强独立生活能力。还要注重行为塑造,对听课、自习、集体活动、交往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和期望,引导大学生文明规范行为的养成。

(四)人际方面,加强班集体建设,鼓励学生表达

通过组织学生开展主题班会、主题团日活动、志愿服务活动、文体活动,给学生创造沟通、表达的机会和场合,帮助新生摆脱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交流主动性等问题。辅导员要引导学生树立集体荣誉感和互助意识,让来自祖国各地的新生感受大家庭的温暖。

结语:

大学新生适应问题是高校学生工作者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每位新生都存在适应问题,只是适应期时间长短的问题。大学新生的适应问题主要表现在学习适应障碍、生活适应障碍、人际适应障碍。大学辅导员和学生工作管理人员应对大学新生的适应问题展开研究,汲取好的新生适应教育方法并运用到90后大学生的入学教育中来。

【参考文献】

[1]吕素珍,程斯辉.大学新生适应问题初探[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

[2]贾晓波.心理适应的本质与机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

[3]宋斐.大学新生适应问题与教育干预模式探讨[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4]吕素珍,程斯辉.大学新生适应问题初探[J].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

大学新生适应期 篇4

1.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现状

学校环境对大学生尤其是刚入校的新生有重要影响。多数学生是首次离开父母, 独自到异地求学。由于风俗习惯、饮食文化、语言方面的差异, 各种生活习惯的不适应, 学习条件和方法的变化, 等等, 所有这些都会给大学新生带来不同程度的环境应激问题。当这种应激超过限度时, 就会造成心理问题。

从目前情况看, 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多数是适应问题、发展问题, 其中学业问题、就业问题、情感问题、人际关系问题和大学生活适应问题最为突出。具体而言, 新生普遍存在空虚心理、失落心理、虚荣心理和自卑心理。例如:大学的学习方式比较灵活, 课余时间较多, 有些学生不知道该如何打发这些时间, 产生内心空虚的心理, 导致经常上网聊天、打游戏, 甚至痴迷于游戏, 荒废了学业;很多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 对大学生活的期望值过高, 进入大学后发现实际的大学生活与其所想象具有一定的落差, 感到非常失落;有些学生追求新潮生活, 在攀比心理的驱使下, 产生了爱慕虚荣的心理;还有一些学生来自偏僻的农村, 担心被同学看不起, 因而感到自卑和压抑。

总之, 在刚入校的大学生中存在着一些较为普遍而且急待解决的问题。因此, 加强大学新生适应期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重要的。

2.辅导员参与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从新生进校后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来看, 学生普遍不能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没有清楚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 没有树立明确的理想信念和人生目标, 导致心理不适。有心理疾病和心理障碍的学生只是少数。这就决定了新生的心理问题不能只依靠专业的心理咨询老师和心理医生来解决, 辅导员参与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2.1辅导员作为学生思想、学习和生活的直接管理者, 不仅仅只是充当“生活保姆”和“救火队员”这些角色, 同时, 辅导员还是学生的“良师益友”, 对学生的成长、成才起着极大的影响作用。辅导员的日常工作包含了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进行教育, 这些都是促进学生形成健康心理的基础。

2.2与专业的心理专家相比, 辅导员的业务水平不如他们, 但辅导员更了解学生, 更容易与学生沟通。辅导员与学生相处的时间较长, 经常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与学生建立起了相互信任沟通的渠道, 学生愿意接受辅导员的意见或建议。所以, 辅导员能更为主动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

2.3辅导员与学生接触较多, 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 对学生的思想状态比较清楚。通常情况下, 辅导员在工作中能较好地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 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另外, 辅导员的思想和行为都已成熟, 具有一定的分析和判断事物正误的能力, 对学生进行心理上的疏导和教育。

综上所述, 辅导员参与大学生 (尤其是刚入校的新生) 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相当的优势, 同时, ;辅导员也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不可忽视的力量。

3.辅导员解决大学新生适应期心理问题的策略

大学生由于其生理、心理发展的不平衡、不稳定和可塑性, 使得他们极易受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 容易产生出各种矛盾, 这时辅导员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就显得尤其重要。特别是刚入校的新生问题会更多, 辅导员应该如何应对新生适应期存在的心理问题, 本文提出以下的策略和见解。

3.1辅导员应重视新生的入学教育

新生入学教育工作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大学教育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对于新生了解大学学习与生活的基本特点和要求、尽快完成从中学到大学的角色的转变,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是, 辅导员可利用班会课讲解大学新生将遇到的问题, 并利用案例进行分析, 这样会避免新生走弯路;二是, 可以介绍一些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 求助手段, 教会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三是, 辅导员指导新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如果一个大学生在他刚开始自己大学生涯的时候, 就能够思考自己的职业方向和学业进程, 这样有助于增强学习的目的性, 提高学习的效率。

3.2辅导员应帮助新生尽快适应环境

辅导员可利用一些资源, 采取措施帮助新生适应新环境。例如:在同一专业中, 组织高年级班级与低年级班级进行联欢活动, 为新生和老生创造交流、沟通的机会;安排高年级学生当班主任的助理, 帮助老师管理新生班级, 新生遇到问题和困难也可直接询问和请示助理。辅导员应具有敏锐的觉察能力, 在新生人际交往关系之间起到调节润滑的作用。具体来说, 可以采取组织普遍性谈话和选择性谈话方式, 帮助学生自我反省、学会沟通交往技巧, 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在学习方法上, 辅导员要强调主动性学习, 一方面, 帮助新生确立学习目标, 转变学习方法, 培养自学能力, 强化实践能力;另一方面, 要反复强调学校的教学规则, 反复强调考试规则、考试纪律、补考和缓考的措施等, 不至于让学生面对突如其来的事件感到措手不及, 无从下手。对考试不及格的学生要进行专门的辅导, 通过个别谈心的方式, 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和指导。

3.3充分了解大学新生的心理特点, 掌握新生适应期的一般规律

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都存在某些共同的心理特点和一般规律, 新生辅导员通过与学生的接触, 把学生的特点和个性提炼出来, 这往往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切入口。在具体的工作中, 辅导员可建立新生基本情况信息表, 对每个学生的性格、爱好、学习、生活、家庭情况作一个了解, 并通过谈话的方式进一步掌握新生各方面情况, 事后做好谈话记录, 以便在今后学生出现问题时能寻找根源, 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辅导。辅导员不需要像心理咨询专业人员那样掌握丰富的心理学专业知识, 但也需要了解大学新生心理问题的一般规律, 辅导员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 告诉新生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心理健康, 心理问题有哪些表现, 怎样预防等等。

4.加强辅导员心理健康的培养和提升

当前高校正在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而辅导员又是学生的直接管理者, 且肩负着教育和培养学生的重任, 因此, 要使培养出的大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就需要建立起一支具有较高心理健康水平和健康教育能力的大学辅导员队伍。

4.1辅导员应加强自身健康心理的培养

辅导员的人格和心理健康状态直接或间接地对学生施加着影响, 因此, 辅导员在参与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时, 首先需要建立和培养自身健康的内心世界, 确保自身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从而让学生拥有更加健康的心理。

4.2辅导员应掌握一定的心理咨询技巧

加强心理专业知识的学习是辅导员参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必备条件。辅导员要主动学习有关心理咨询方面的专业知识, 积极参加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讲座, 只有掌握了基本的心理咨询技巧才能更好地指导大学新生渡过适应期, 顺利完成学业。

4.3辅导员应摆正自己的角色位置

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摆在辅导员面前的重要任务, 辅导员应该认识到自己的任重道远, 要热爱自己的教育工作, 把自己的爱心、耐心和细心奉献给学生, 化解学生心中的不安和困惑, 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人生导师。辅导员还要适时、适度地调节好自己的心态与情绪, 自觉抵制外界的消极因素, 保持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由于工作对象的不断变化, 还应在工作中不断改进教育方法, 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 这样才能被学生所接受和认同。

综上所述, 随着高校教育制度的不断深化和改革, 学校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越来越重视, 只要辅导员运用科学、得当的教育方法, 因材施教, 就一定能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合格大学生, 使他们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摘要:近几年, 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高校落实素质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该文归纳了目前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现状, 阐明了辅导员参与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提出了解决新生适应期心理健康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关键词:辅导员,大学新生,适应期,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宫辉.知心工程.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8.

[2]曹坚, 向小蜜.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与发展.中国电力出版社, 2011.

支招大学新生如何适应大学生活 篇5

海南高校信息网http://

大学的班级已经不是大家中小学那种熟悉的班级概念。没有固定的教室,上课就像打游击,上完一门换一个教室;班内同学来自全国各省市,不再像中学时大家都是 同乡或近邻;班主任不会跟前跟后,如果他(她)没有担任你所修读课程的科任老师,则你很难看到他(她)的踪影,可能只是开学班会时见一次,期末班级总结时 见一次。

简而言之,在大学班级变成一个相对松散的集体。正因为大学班级的特点,所以我们在班级交往方面给大家提出如下建议:

◆重视新生见面会。

班级新生见面会上,同学们的自我介绍要用心听,记住每位同学的样子和名字,这是一种礼貌和尊重,而且这有可能是你与某些同学在大学期间唯一的相识机会。

◆积极参加活动。

积极参加班级活动,班级旅行,野外郊游,节日聚餐,联谊晚会……大一的班级活动尤其丰富,意在让大家尽快熟悉,形成一个团结紧密的班集体。因为平时上 课位置不固定,大家多是与宿舍同学坐一起,除去个别积极分子外,大部分同学的交流机会不多。所以班级活动就是班级大融合的最佳途径,因为是以“玩”为主 题,气氛欢快,同学们都比较能放得开,都是年轻人很快就能玩到一起。“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这句话用在大学班级建设上恰如其分,如果没有在大一开始时就形成团结的班集体,同学们没有归属感,由于大学是一个开放的环 境,学生的自主独立意识逐渐增强,那班级越往后走班级会越松散。所以每一位新生都应该有集体意识,以实际行动促进班集体的团结。◆各司其职。

如果你有幸成为班委的一员,一定要联合其他班干部共同做好班级的建设工作。班主任,辅导员事务繁多,一般只能履行指导,建议的职责,真正班级的组织,管理,维护等各项工作其实是落在班委的身上,班委就是班级的核心,是全班同学的领导者和服务者。大学里一个班级的团结与否,常常是班委起着决定作用。

◆找准自己的位置。

非班委的同学要积极配合班委的工作,做老师、院系和同学之间的传话筒,管理班级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各项杂事,组织开展班级活动……除了这些常见事务,有 的班委在期末整理考试复习课件放到班级共享上,方便大家复习使用;有的为班内困难的同学举行募捐活动,这些都是发生在校园里的真事。一句话,班委的工作远 非想象中那么轻松,他们默默为同学们做了很多事,如果还得不到同学们的支持和配合,怎能说得过去。

◆尽心尽力。

当需要你为班级出力的时候,一定要挺身而出。例如校运会,班级文艺演出等,千万不要因为怕苦怕累,甚至是不想“抛头露面”的原因而拒绝,作为班级的一员,对班级要有一种责任感。而且在你为班级荣誉而战的时候,会收获掌声与欢呼声,而你也会为自己的行为感到自豪。

◆调整心态。

有个别同学因为不适应大学这种新的班级模式,或者是过度留恋中学班级和同学,难以融入新的班集体,这样对于自身的发展其实是有消极影响的。因为大学同 一个班级的同学是同一个专业,大家成为同行的可能性非常大,而且毕业后许多同学都会留在本市发展,在大学时建立起良好的关系则将来毕业出来工作也能够互帮 互助。无论着眼于现在,还是放眼看未来,良好的班级关系都是必需。

大学新生适应问题及对策研究 篇6

关键词:大学新生;适应问题;对策

一、大学新生适应问题

1.生活上的不适应

大学阶段是人生重要的转折期,是一个人逐渐走向成熟的阶段。当代大学生,特别是“90后”大学生群体,入学之后反映最多的就是生活上的不适应。大部分新生入学前在生活上对父母有不同程度的依赖,自理能力不足,当面对和以往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陌生的环境时容易产生心理上的困扰,出现孤独、厌倦、抵触等不良情绪。

2.学习上的不适应

从高中的应试教育到大学自主学习的转变,是大学新生最难跨越的坎。很多新生面对大学课堂上巨大的信息量往往无所适从,课后也缺少有效的自习,特别是有些新生缺乏自我约束能力,容易受不良风气的影响,出现无心向学、逃课、作弊等现象,以致荒废学业。

3.人际交往上的不适应

大学既是象牙塔,也是社会的缩影,既为新生提供了更广阔的交际平台,也要求学生在集体生活中学会包容与忍让。新生的交际问题主要体现为宿舍矛盾。新生来自五湖四海,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兴趣爱好、教育背景存在差异,在交往中难免产生摩擦与不愉快,而且部分新生常以自我为中心,忽视他人感受,行为偏激,导致人际关系紧张,造成人际交往障碍。

二、大学新生适应问题的成因

1.独立人格尚未形成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从依赖到独立的过程。绝大部分新生已年满18周岁,是法律意义上的成年人,但很多新生心智尚未成熟,对家庭依赖性较强,而独立判断、独立思考、独立实践的能力较弱,同时缺乏控制情绪、调整心态的能力,这是造成大学新生适应问题的主因。

2.自我认识存在偏差

大学新生自我認识偏差主要表现为自负、自卑两方面。自负的学生优越感强烈,高估自己,对他人要求苛刻、求全责备,听不进他人意见。相反,自卑的学生表现出对自我没有认同感,在学习、交往过程中遇到阻碍时容易产生自我否定的情绪。上述两种情况都不利于新生融入大学生活。

3.理想与现实存在差距

新生入学前对大学抱有美好的憧憬,但往往过于理想化。当现实中的环境与期待不一致时,不能够以理性的态度去接纳,因此产生厌恶甚至对抗的心理。有的学生因学校不理想而心生排斥,有的学生则因对生活环境不满意而产生连锁反应,导致人际交往、学业等各方面的不适应。

三、解决大学生适应问题的对策

1.查阅新生档案,全面了解新生情况

全面了解新生情况是对新生进行适应指导的前提。在学生还未报到之前,通过查阅和整理学生档案资料来了解学生,不仅要了解学生高中阶段的表现,而且要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成长环境等有关情况,对有特殊情况的学生做到尽早了解、提前制订方案,以便学生到校之后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

2.及时开展心理普查,建立新生心理档案

对新生进行心理普查,依托心理咨询中心等专业机构对心理普查结果进行分类分析,建立个人心理档案,筛选出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予以更多的关爱,对有可能诱发心理危机的学生给予重点关注并长期跟踪;举办心理咨询与健康教育讲座,介绍心理调适的技巧和方法,使新生能利用科学的方式进行自我调整、自我保护;通过团体训练、个别咨询和辅导等途径,加强大学新生的心理自助辅导;对有心理问题的高危学生采取必要的干预防范措施。

3.组织新生参观、熟悉校园环境

校园环境是新生在高校生活和学习的主要场所,包括校园硬环境和校园软环境两大方面。对于校园硬环境可通过组织参观的方式进行。让新生尽早熟悉与其学习、生活有关的校园地理环境,包括教室、实验室、图书馆、饭堂、医院、运动场所、银行、商店及学校相关职能部门。校园软环境包括校风、校史、办学理念等反映一所高校内在品质的要素。校史是一所学校发展轨迹的真实记录,是大学校风和传统精神的体现,通过举办校史校风展示会,专业介绍会等讲座让学生全面了解校情、教学科研实力、办学理念及办学特色、专业发展前景等,帮助新生形成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4.开展各种入学教育,促使新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大学的学习生活模式跟高中有巨大差异,新生之所以产生多种不适应,最主要的一点是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高校学生工作必须重视培养新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因此要开展形式多样的入学教育,使他们及时了解在大学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通过开展校规校纪教育,使新生了解大学生行为准则、学籍管理规定、学习纪律、违纪处分条例、考试纪律、学生奖惩制度等,认识大学生应承担和履行的道德和法律责任和义务,从而强化他们的法制观念和自律意识,树立纪律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

5.引导新生转变学习方式,学会自我管理,融入大学生活

通过开设专业导论课程、组织学习经验交流会等方式,引导学生摸索适合自身的学习方式,加强其对学分制管理相关规定的理解和认识,使新生尽快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以新角色适应新起点、新生活。对于新生的日常学习生活问题,可以安排高年级学生作为新生适应大学生活的引路人,通过朋辈互助,同龄人间有共同语言的特点,形成轻松愉悦的交流氛围,减少学习生活中的不适应。

作者简介:

游彦,男,生于1984年8月,广东省汕头市(籍贯),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储祖旺.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教程[M].科学出版社.

[2]赵明.浅析大学新生的适应性问题及对策[J].中国商界,2011(6).

[3]王芳,孙绪柱.论高校辅导员如何做好大学新生适应教育[J].科技信息,2011(25).

(作者单位 广东工业大学管理学院)

大学新生适应期 篇7

“小组工作”方法是社会工作三大方法之一, 在西方发达国家已有近百年的发展历史, 很早就被应用于学校教育中。近十几年来, 内地的一些高校工作者开始运用小组工作的方法解决大学生存在的各种问题。成长小组作为小组工作方法中的一种形式, 它主要通过小组内人际交互作用, 促使个体在交往中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 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 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 以发展其良好的生活适应的过程。目前, 成长小组这种方法在解决大学生各种心理问题中被广泛使用。

1“成长小组”在大学新生适应期调节中的介入

我校从2002级学生开始开设“成长小组”课程, 它是社工专业学生的一门正式的课程, “成长小组”的组员是以班级为单位的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

1.1“成长小组”课程的相关准备工作。

首先, 在新生开学后, 任课教师向新生发出邀请, 在邀请函中除了介绍小组的性质、功能以外, 还附有调查问卷, 调查学生对“成长小组”这门课程的期望以及个别需求。

其次, 回收调查问卷, 在学生军训期间, “成长小组”任课教师针对组员的需求, 制定详细的小组目标与活动。

再次, 根据新生的实际情况及个别需求, 将学生进行分组, 每个小组大约10个组员。

最后, 在新生开学后的第六周开始上“成长小组”课程。“成长小组”课程为期10周, 每周两次, 每次两课时。

1.2“成长小组”课程主要活动及设计思路。

1.2.1“成长小组”课程设计理念。“成长小组”的基本信念就是重视组员的能力, 相信组员有改变的能力和潜能;尊重学生, 以学生为主体, 以参与式、互动式、体验式等方式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 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1.2.2“成长小组”课程目标。培养新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促进对自我的认知, 提高新生人际交往能力;可以借着启发性的活动和组员间坦诚的交流引发大学新生正面的改变, 克服不良情绪的影响, 提升自信心;小组提供了不同的意见和资源, 组员在其中可以做情绪处理、信息交流、互相模仿、检视现实、尝试与创造, 并学习人际关系的技巧。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从而促进其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1.2.3“成长小组”课程的活动模式。 (见表1)

2“成长小组”在新生入学适应中的介入效果分析

“成长小组”课程由社会工作系教师基于对新生入学适应问题及激发专业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兴趣而设置。几年来, “成长小组”课程根据学生课后的反馈以及学生主体需要的变化, 不断改进活动的方案设计, 通过问卷调查、个案访谈等形式对课程的实施效果进行课前、课中、课后评估。主要的评估活动有:填写小组满意度自我评估表、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评估表、小组气氛自我评估表以及小组成员心得表;小组结束后焦点座谈以及个别访谈等。从评估的效果看, 我们的“成长小组”课程是成功的, 主要表现在:

2.1“成长小组”可以促进新生相互认识和了解, 满足其归属感并提高其人际交往能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 重要人际关系的丧失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是很大的。大学新生就面临着中学时亲密朋友的分离。这种亲密关系的丧失, 很容易使他们产生孤独感和失落感。“成长小组”课程初期任课教师利用同理、反映、支持、倾听、澄清等技巧, 为新生营造轻松氛围, 使他们减轻压力, 使小组具有温暖、真诚、关怀、尊重、包容、开放等特质, 通过一系列活动或游戏让新生相互了解, 发展新的友谊。在“我的生命线”、“镜中的你我”、等活动中帮助成员了解自己的优缺点, 正确评价自我, 形成新的自我概念。通过小组成员的交流与分享以及社交能力训练帮助成员反省并克服自身存在的限制, 学习人际交往技巧, 提高社交能力。

2.2“成长小组”可以帮助小组成员明确大学学习的规律和特点, 增强学习的动机。

在大学新生入学适应中, 学习适应是较为突出的一个问题。主要表现在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效率低、学习压力大等方面。针对这方面我们安排了“大学生学习特点与策略”“如何学好高等数学与外语”, “学习经验交流”等主题讨论, 通过这些主题讨论多数小组成员制定了明确的学习目标, 学习热情、学习效率都有所提高。

2.3“成长小组”课程可以促进新生对社工专业了解和认同。

在大一第一学期, 新生还没有接触社工专业课程, 对于专业不是很了解, 而实际上大一一年是培养新生形成对社工专业认同的关键时期, “成长小组”课程以它新颖的形式 (以游戏、角色扮演等形式) , 轻松、愉快的将社会工作专业知识、理念、价值观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专业渗透。通过对我系08级学生“成长小组”课程前后的调查显示, 新生对社会工作专业了解加深, 对社工专业的认同感也明显增强。

3“成长小组”在大学生中进一步应用的几点建议

对于高校来说, 在创建、实现和谐校园过程中, 学生工作处于最核心的地位。做好学生的工作单纯依靠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咨询来实现是不现实和不科学的。因此, 要大力发展学校社会工作, 利用专业的方法, 帮助疏理和处理高校学生的各种问题和矛盾。成长小组作为一种新兴的专业方法在大学新生适应期教育中有着广阔的介入空间。根据几年来成长小组课程的经验以及学生的反馈, 特提出几点建议:

3.1“成长小组”应不仅在社工专业学生中开展, 还应在全体大学新生中开展。

大学新生的适应性问题是一个普遍问题, 但目前, “成长小组”课程只在社会工作专业课程中设置, 因而使受益的学生十分有限。我们曾尝试在体育专业以及学生干部中开展此活动, 学生反映良好, 但因为师资有限, 此活动没有坚持下来, 今后如果让社工专业的大三、大四的优秀学生去开展“学长互助式成长小组”, 教师只要给予指导就可以了, 这样即可以解决师资问题, 也可以让更多学生受益。

3.2“成长小组”应针对全体大学生的不同问题有针对性的设计方案、开展活动。

大学新生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是多样的, 存在着各种偏差, 如果有针对性地组建各种专门小组, 精心设计各种游戏活动, 分门别类地进行解决问题, 这样不但可以减少课程给小组成员带来的不利影响, 而且由于小组成员有共同的困惑, 有利于产生一种团结友善的互动氛围。

3.3 加强对班主任、辅导员等学生工作人员的小组知识的培训。

大学新生的心理适应主要还是依靠学生工作人员。社工系教师可以对工作在第一线的辅导员、班主任提供小组管理的基本知识, 通过专门小组培训让他们体验学生的感受和需要、使他们学习带领成长小组的技巧, 更好的为全体学生提供服务。

总之, 成长小组是对新生进行入学适应发展教育的一种有效教育方式, 但还存在效果追踪、巩固等问题, 我们将进一步探索开展小组辅导的新形式, 使更多的学生通过成长小组受益, 为学生在大学期间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Ed E.Jacobs等著, 洪炜等译.团体咨询的策略与方法[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 2000.

[2]祁立刚.大学新生心理适应性探析[J].东北师大学报, 2005 (3) .

[3]刘崇俊, 仇丽, 郭治谦.论高校小组工作的应用模式[J].中国科技信息, 2005 (21) .

[4]侯欣, 周晓春, 王渭巍.大学新生入学适应性辅导活动探索[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08 (1) .

浅谈大学新生如何适应大学生活 篇8

关键词:新生,适应,大学生活

走过高考, 意气风发的大学新生, 怀揣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来到大学校园, 当原本升学的目标已实现, 新的目标还没有确定, 面对新鲜的一切, 很多人表现的比较茫然, 无法适应大学生活中面临的自主学习的方法, 相对独立的生活模式和处理复杂人际关系等相关问题, 这些对新生来说都是考验。要认识到大学与中学的不同, 从不同方面来调整自己, 以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 为自己将来的人生做好准备。

一、明确大学与中学的不同

1.管理方式不同。

中学主要采取“老师说”、“学生听”的管理模式, 由老师从早到晚、从学习到生活、从思想到行为, 进行全方位的管理, 而大学则是以学生自主安排为主导, 老师为辅助力量, 由中学时的封闭式教育转化为大学的开放式教育。学生可以自主安排学习计划, 完成必修课程的同时, 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修其他课程。这种方式增加了学生可自由支配的时间, 学生可以利用这些时间来充实、丰富自己的知识和业余生活。

2.生活方式不同。

生活是人们的社会行为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典型形式。中学生的生活主要在学校和家庭中, 接触到的主要是父母、老师和同学, 社会关系比较单纯, 平时, 迫于升学压力, 无暇顾及学业外的其他事情, 而大学生活则截然不同, 脱离父母的怀抱, 面临更多的空余时间和较为复杂的人际关系, 这就需要加强学生的自理能力, 合理安排自己的课余时间, 制定自己的职业规划, 选择参加适合自己的业余文化活动等。同时, 大学生接受新鲜事物比较快, 在网络发达的今天, 网络已走进学生的日常生活中, 也改变着学生的生活方式。

3.培养目标不同。

中学的培养目标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主要是进行一些基础性学科的教育, 不局限于某一特定方向的专门知识和技能, 侧重于应试教育。大学是要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里去掌握一门专业知识和技能, 以让他们适应社会需要, 大学注重的是专业知识的教育和技能的培养。

二、大学生活不适应的主要表现

大学的生活与中学截然不同, 大学生活节奏快、业余时间多、自由度高、交往的范围广, 需要面对和解决的事情多, 这让刚刚进入大学校门的新生产生很多不适。

1.对生活的不适应。

中学是统一的生活模式, 有父母和老师帮助解决事情, 但是到了大学衣食住行等个人生活的事情都要由自己来安排处理。第一, 对求学地环境、气候不适应, 有的同学对大学所在地的地理环境和气候不适应, 从南方到北方, 从小的城镇到繁华的大都市, 从风和日丽到漫天黄沙, 到阴雨连绵;第二, 饮食习惯不适应, 大多数同学都是到异地求学, 由主食面食区到食用米饭, 由口味偏咸到喜甜等, 造成很多人对当地饮食习惯的不能适应, 有些同学喜欢妈妈做的饭菜, 吃不惯学校食堂的大锅饭;第三, 地域不适, 有些同学来到方言地区求学, 听不懂当地人说话, 或者普通话说的不好, 方言较重, 与他人交流出现问题, 造成语言不适应。

2.对学习的不适应。

大学期间虽然可以自主支配的时间变多, 但是学习仍然是学生的主要责任, 其区别是由中学时的“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很多同学适应不了以就业为主的学习, 只学习书本上的理论知识, 缺少实际的动手能力;习惯于小班上课, 大班上课就不能集中精神;适应老师“少而精”的“填鸭式”教学, 而适应不了“多而广”的“启发式”教学;习惯于别人帮助确立目标, 不适应自己进行生涯规划。

3.人际关系的不适应。

对于大学新生来说, 大学校园是一个全新的陌生环境, 离开熟悉的生活环境、离开父母, 由于大家离开昔日的好友, 来到一个崭新的环境中生活和学习, 在这一期间新生有建立新的人际关系的需要和愿望, 但是彼此陌生, 相互不了解, 自我保护意识强, 这使得新生间的交往受阻, 会严重影响到日后同学间的交往。中学的交往相对单纯, 圈子比较小, 来到大学会接触到来自四面八方的同学, 交往的圈子一下子扩大了, 出现新老生之间, 老乡之间, 恋人之间等多种形式的人际关系, 如何处理这些关系, 很好的融入到新集体中, 将是大学生能否适应大学生活的关键。

三、对策

对于大学新生, 要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完善自己。

1.调整心态, 适应新环境, 融入新集体。

来到大学前, 每个人也许都是高中的佼佼者, 来到大学, 你可能失去了以往众星捧月的感觉, 这时一定不要失落, 自进入大学时, 同学们就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只要你努力, 最终的结果将是你希望的。对于很多新生来说, 来到大学是他们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离开家, 需要自己独自来面对和解决一些事情。首先, 是生活上的一些琐碎事情, 衣食住行等个人生活都要由自己处理安排。其次, 是当遇到之前没有遇到过的问题的时候, 需要自己面对, 拿主意, 不能再完全依赖父母和老师, 要自己动手解决, 此时新生应积极面对, 接受这些改变, 调整自己的心态, 知道自己要由“非成人化”向“成人化”转变, 要尽快的熟悉校园环境, 加强与寝室同学、学长、老师的交流, 积极主动地参加一些集体性活动, 以尽快的融入到新集体中, 开始自己的自主、自立、自律的大学生活。

2.尽早确立学习目标, 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大学之前的学习目标是“考大学”, 老师“填鸭式”的教育, 题海战术, 是被动的学习, 而大学不同, 是“我要学”, 这就增强了学习的目的性, 新生要尽早确立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 激发自己的成就欲望。大学的学习氛围较为宽松, 老师不再对学生学习什么、怎样学做出具体的要求, 学生可以自我支配的时间较多, 学习的自主性增强, 如果同学还是坚持用中学时的学习方法, 可能无法适应大学的学习, 让新生感觉紧张, 学习吃力。大学新生要确立明确的学习目标, 使用科学的学习方法, 注意科学的安排学习时间, 培养自己良好的学习习惯, 提高学习效率。

3.正确认识自我, 悦纳自己。

我们每个人都要对自己有一个充分的、全面的、正确的了解和认识, 要能够客观的评价自己的优缺点, 不能拿他人的长处与自己的短处比较, 眼里也不能都是别人的不足。歌德曾说过:“人怎能认识自己呢?通过观察是不可能的, 必须通过行动。你去试验完成你的职责吧, 你立刻就知道, 你是怎样的人。”通过参加一些活动, 让自己对自己的能力有所判断, 通过别人对自己客观的评价和自我评价的对比来进行自我认识。通过自我认知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优点与缺点, 好与坏, 我们不要只接受自己的优点, 成功之处, 还要接纳自己的缺点, 要无条件地接受自己的一切, 既不要妄自尊大, 也不要妄自菲薄, 正确地了解自我, 认识自我, 最后达到能够悦纳自己。

4.掌握人际交往的方法, 拓宽人际交往领域。

大学人际交往的圈子不像中学时那样单一和狭小, 会碰到来自全国各地的同学, 语言、个性、生活习惯差异比较大, 这就要找到适合自己的交往方式和方法。由以“自我”为中心向以“集体”为中心转变, 多关心他人, 主动与他人交往;要平等的与他人交往, 尊重别人;要热情待人, 严于律己。大学交往的范围除班级之间外, 还有老乡间、师生间、新老生间等, 处理这些交往时, 要坚持与人和善的原则, 注意人际关系的和谐, 掌握交往之道。

参考文献

[1]张革.大学生心理适应指南[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2010.

[2]彭晓玲, 柏伟.大学生全程全面心理辅导[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

[3]许春荣.关于大学新生角色转变问题的思考[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5, (14) .

[4]大学生角色转变及如何适应大学生活.

高校大学新生适应性现状 篇9

高校大学新生在生理和心理发展上接近成熟, 主要表现在自我意识增强, 抽象思维迅速发展, 社会情感得到发展。自我意识是指人对自己和自己与他人及社会关系的认识, 它包括自我评价、自我完善、自我监督等方面的内容。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增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第一, 大学生更为迫切地要求深入、全面地了解自己和发展自己, 根据对自己的期望, 力图从现实和理想的关系中把握自己、认识自己, 进而达到自己的不断完善和进步。第二, 随着认知水平的发展和生活经验的积累, 自我评价的能力得到提升。大学生能够借助外界的评价来更加充分地认识自己。第三, 大学生的自我监督能力得到发展。大学生已经意识到把自己当作自己生活的主人, 认为自己需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大学生的各种认知能力基本达到成熟水平, 他们的抽象思维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喜欢进行比较系统的理论论证, 在专业学习中追求较高的理论深度, 对事物因果规律的探讨越来越感兴趣。他们的独立思维、批判思维更加增强, 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也进一步发展。大学生在生理趋向成熟的同时, 心理也经历着急剧的变化, 他们的情感有了较高的发展, 特别是高级的社会感情, 如社会责任感、道德感等表现得更加成熟。大学新生的这些特点, 是我们进行高校新生适应教育研究的重要突破点。正是为了增强新生入学教育的有效性和实效性, 我们在天津市高校2007级新生中进行了心理测试和问卷调查。采取选取样本进行调查的方式, 以650名 (男生350人, 女生300人) 新生为研究对象, 针对“专业满意度”、“上大学的目的”、“大学期间最重要的事”、“对班级的期望”、“未来的自我期望”、“是否愿意加入中国共产党”和“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看法”七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调查。结合与新生个别访谈的情况, 总结分析如下:

第一, 大学新生的心态总体上是积极向上的。他们认为大学生活是有价值的或充满希望的。大学的学习和生活是有收获的。如在调查对学校开展的军训、开学典礼、适应大学生活讲座、校园文化活动、从严管理、校规校纪宣传教育等活动的感受时, 有相当多的同学都认为自己在参加这些活动中受益很大。对班集体的期望上, 有104人, 16%的学生希望自己的班集体凝聚力强, 有人情味, 有温暖感。有540人, 83%的学生希望班集体团结友爱, 气氛活跃。有364人, 56%的学生希望学习气氛浓, 有竞争意识。有31人, 4.7%的学生认为班集体存在与否无所谓。这说明新生渴望从集体中获取友谊和温暖。

第二, 大学新生提高自身修养的要求十分迫切。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态度, 新生普遍认同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90%以上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有意义也有必要, 其中182人, 28%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来说非常必要, 有286人, 44%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来说有意义。对是否希望加入中国共产党, 调查结果表明, 绝大多数的新生愿意选择加入共产党, 成为党组织的一员。546人, 84%的学生选择准备加入共产党。还有241人, 37%的学生选择待进一步学习后再选择。可见, 新生渴望学校加强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教育, 特别是准备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分子, 他们对学校教育反映更强烈。新生入学教育中要突出抓好以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思想道德建设和推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为重点的思想政治教育。

第三, 新生主体意识较强, 注重个人全面发展。对大学期间发展的态度, 多数新生已经能够明确大学的目的不仅仅在于狭义上的专业学习, 还在于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培养综合能力素质。有176人, 27%的新生认为全面发展, 提高综合素质能力很重要, 还有592人, 91%的学生认为发展个人兴趣爱好重要。

第四, 对所选择的专业比较满意。在调查中, 有228人, 35%的学生认为自己所学专业“非常满意”, 有123人, 19%的学生认为“比较满意”, 二项合计高达351人, 54%, 高出认为“一般”、“不太满意”、“很不满意”学生305人, 47%的比例近8个百分点。当被问怎样选择了喜欢的专业时, 221人, 34%的学生填报志愿前对所选择的专业进行了充分了解, 371人, 57%的学生是自己作出的决定。这说明, 对选择的专业有较充分了解并自主作出选择, 是新生对自己所学专业满意的主要原因。

第五, 新生自我价值实现、有所作为愿望较强烈, 但在目标追求上趋于务实化。在入学动机调查中, 有455人, 70%的学生认为是谋求未来美好的生活、为出国打基础、出自对某一行业的追求、为了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为了出人头地等。为了实现父母愿望的占124人, 19%。值得注意的是, 认为上大学是为了“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为了报效国家”、“热爱科学、想做学问”这三项的加起来只占7人, 1%。这说明, 新生学习目的有低层次和功利化趋向, 他们在强调对现实目标追求的同时, 缺乏对深层次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崇高理想的追求。

第六, 基本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未来自我的期望, 学生希望成为一个坚定的共产主义者、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忠诚的爱国者的三项共计30%的。有58人, 9%的学生希望成为遵纪守法的公民。592人, 91%选择是“其他”。说明部分学生还没有形成主体性价值观。

摘要:高校大学新生入学之初, 学生会出现种种不适应, 这是正常的。关键是作为教育工作者要调查了解新生的思想动态和需求, 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基本情况。以便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 开展有针对性的工作。

大一新生如何适应大学生活 篇10

关键词:大学,大一新生,角色转换

在人生的不同发展阶段, 人们都会遇到各种问题, 这就要求人们应该积极地去适应变化, 而个体的每一次适应实际上也是一次成长, 适应与成长是相辅相成的。大一新生从中学迈入大学校园, 面对陌生的校园环境、新的学习方法、新的集体、新的管理模式、复杂的人际交往等, 能否主动接受新的挑战, 尽快适应从中学生活到大学生活的角色转换对他们能否积极成才、健康成才具有重要的意义。大学辅导员应该正确面对学生将有可能遇到的种种不适应, 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帮助学生尽快度过适应期, 为以后的大学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大一新生将面临的改变

(一) 生活方式的改变。

大多数中学生的一切生活都由父母安排, 他们只需要一门心思认真读书即可, 严重缺乏自理能力。进入大学后, 衣食起居都要靠自己, 导致很多同学对大学生活不适应。同时, 有的学生家庭经济状况较好, 有天生的优越感, 认为学校的住宿环境、饮食状况不如家里;有的同学来自经济困难家庭, 来到大学, 处处需要花钱, 并且学校所在地的消费水平比家乡的有可能高了很多, 而且面对很多来自富裕家庭的同学, 往往容易产生自卑心理。此外, 大学没有了高考的学习压力, 很多学生失去了奋斗目标, 加之可自由安排的时间较多, 在没有人严格管束的情况下, 容易造成学生生活散乱、精神空虚等一系列问题。尽快从过去熟悉的生活环境中解脱出来, 积极适应新的生活对大学生的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 学习方式方法的改变。

与中学相比, 大学的人才培养计划和目标发生了变化, 导致学生在学习内容上、教师在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任务上都和中等教育有显著的区别。中学课程教学, 教师讲得多、讲得细, 学生通过听课做作业完成学习任务;大学课程教学, 教师主要以讲难点、疑点和重点为主, 作业相对较少, 要求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增多, 主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在开学初, 经常有学生反映, 他们有的在高中学的理科, 在学了经济学专业以后, 不太适应偏文科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有的学生数学基础差, 认为高数太难;有的学生不习惯于做分析型的作业, 不习惯在写作业前自己去图书馆或者网络上查阅很多相关资料, 以形成自己的想法, 从而处于一种被动思考的状态;还有的学生认为进入大学就是完全自由, 他们有选择学习地点的自由, 不愿意去教室集体上晚自习, 等等。这些都是没有适应大学学习方式的表现。

(三) 人际关系的改变。

中学阶段的人际关系通常有以下两种情况: (1) 人际交往更多的偏向于学习, 只要学习好什么都好, 其他的无所谓, 同学之间的交际较单纯; (2) 同学绝大部分都是由同一区域、范围内的人组成, 大家具有相同的文化背景, 很容易产生语言的共鸣, 交往时容易交流、沟通, 彼此之间也有共同的语言。

就大学阶段而言, 一方面, 学生来自五湖四海, 由于地域差异, 他们的文化背景不同, 导致学习目标、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不同。另一方面, 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时期,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社会需求和价值取向。要想在大学阶段找某一方面有共同追求的朋友, 就需要长时间的努力。处于青春期的大学新生, 虽然有着强烈的自尊、认同和归宿的需要, 非常渴望从朋友中获得感情和共鸣, 非常渴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但由于青春期闭锁心理, 当他们与大学里的新同学接触时总习惯拿中学时的好朋友为标准来加以衡量, 由于有老朋友的存在, 常常觉得新面孔不太合意, 因此他们宁愿采取被动接受的态度, 从而阻碍了相互沟通和交流, 产生了不和谐的人际交往关系。

(四) 心理上的不适应。

由于环境的变化, 大学新生面临许多问题, 从而造成心理上的不适应。

1. 角色转换的不适应。

许多新生在中学时都是学习尖子、优秀学生、班干部。进大学后接触面广了, 发现自己不再拥有这一优势, 变得不再起眼, 不再是老师、同学经常关注的对象, 由此产生心理上的失衡。

2. 理想与现实不一致。

接触了大学生活实际, 一些学生发现理想和现实的种种差距, 如录取专业与入学志愿不符、想象中的大学生活与所见到的大学生活不符、理想的我与真实的我有差距等。

3. 发展与素质不协调。

上大学是为了发展、完善自己, 进入大学后接触的知识不断增多, 精神生活领域逐渐扩大, 新的想法也就愈来愈多, 同时又觉得自己知识面狭窄,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欠缺, 影响了自我发展, 由此心理上感到焦虑、不安。

二、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的基本对策

针对以上提到的种种不适应, 要使大学生积极成才、健康成长, 就要努力缩短大学新生的适应期, 积极采取有效措施, 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克服所面临的诸多挑战, 引导学生朝着预定的培养目标发展。

(一) 遵循自我适应为主的教育理念, 相信学生, 依靠学生。

学校要通过相关宣传和教育, 帮助大一新生转变认识, 树立良好的自我形象, 提高自我认同感, 树立自信心, 增强自我意志力;鼓励和支持大学新生积极行动起来, 通过自身的努力, 以实际行动去完成环境适应的任务。

具体措施有:

1. 做好学生的思想转化和教育工作, 通过对学生深

入细致的了解, 能够及时发现问题, 解决好入校新生的思想问题, 使他们在学习、交际、生活中获得进步。培养学生养成乐观积极的心态, 学会在快乐中成长。快乐是一种积极的心态, 是积极的自我肯定。在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 要鼓励学生保持积极的心态, 坚定成功的信心, 相信一定能够顺利度过适应期。

2. 加强入学专业思想教育, 及早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专业思想教育实质是人生观问题, 学生的人生观往往通过专业思想反映出来。而专业思想问题一直贯穿大学生生活的始终, 其中最重要的时期在新生入学阶段, 所以应该把专业思想教育列为入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可邀请高年级优秀同学介绍大学生活的经验和特点;向他们介绍本学院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发展;对本专业的发展状况及特点、同学们目前的就业状况、本专业取得的辉煌成绩等作具体讲解等。这样会使同学们更早地了解现实、面对现实, 更快地投入到自己的学习当中去。

3. 指导学生掌握大学学习方法, 适应大学的教学特点。

同学们在中学时期的学习上对老师的依赖性很强, 而进入大学后, 面对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法, 一时难以适应, 不知该怎样学, 不知如何看书, 不知要领, 一考试几门不及格。因此, 应及时将大学的教学和学习特点向同学介绍, 教育同学大学里主要靠自己学习, 大量的课余时间靠自己安排, 要上好晚自习。学习不能仅限于听课和看教材, 应多与同学、老师交流和沟通, 多去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 也可以请教高年级学习成绩优秀的同学介绍一些学习经验。要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要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并尝试着去解决问题, 只有这样做才能更好地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

(二) 建立心理咨询与救济的网络体系, 有效开展工作。

最好建立由学校有关部门 (如学生处、心理咨询中心、宣传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管理部门等) 、教师 (班主任、辅导员、专业课教师、政治理论课教师等) 、老生 (学生干部、学生骨干、入党积极分子、学生辅导员等) 及其他相关人员组成的心理支持与救济网络体系, 建立相应的制度与长效机制, 及时给新生提供心理支持与心理救济。

同时要教会学生主动进行心理调整, 让他们认识到适应是开始大学生活的第一步, 适应是自我成长的机会。遇到适应困难的时候, 勇敢坦然地去面对:不因心理上的不适应而产生恐惧感, 不因生活环境的不适应而产生失望感, 不因学习上的优势消失而产生失落感, 不因经济上的一时困难而产生自卑感, 不因人际关系处理不得当而产生压抑感。还可以借助积极心理暗示, 比如, 告诉自己“适应能力是在实践中提高的, 我一定能够很快地适应新生活”来增强自己适应新生活的信心, 以缩短适应期。

(三) 做好高中阶段与大学生活的衔接工作。

高中阶段应做好对学生适应新环境能力的培养, 加大促进学生成长的教育改革力度和对高考填报志愿的指导力度, 做好与大学生活的衔接工作。

具体措施有:

1. 加大对学生独立能力的培养, 在培养学生学习的

独立性上下功夫, 给学生多一些独立自主的空间, 使学生学会学习, 经过独立思考来解决“学什么”、“怎么学”等问题;处理好高考与学生个人终身发展的关系, 不能把教育重点仅停留在高考上面;提供学生自主发展的机会, 让学生学会思考、选择、判断, 学会交往, 认识自己, 认识世界, 学会自我规划等。

2. 丰富高中教育生活, 促进学生生命成长和全面发展;

有意识地建立与大学的互动关系, 在教学领域加强与大学的沟通。

3. 对高三学生的高考志愿填报进行指导, 通过各种

途径有效传递大学的各种信息, 辅导高中学生全面认识大学, 理性选择专业, 提前为大学生涯做准备。

大学和高中都应重视大一新生的适应问题, 在高中阶段要做好衔接工作, 大学则要建立长效育人机制, 采取有效手段, 引导学生克服各方面的不适应, 努力缩短适应期, 帮助学生尽快步入正常的大学生活。

参考文献

[1]黄兆信, 李远熙.大学新生适应性问题研究[J].中国教育研究, 2010, (05) .

[2]卞玲霞.大一新生的适应问题及其对策[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02) .

[3]马志国.心理解析:大学生怎样适应新生活[J].中国青年研究, 2006, (10) .

上一篇:结算工作下一篇:电视台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