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教育缺少什么

2024-08-12

中国高校教育缺少什么(精选四篇)

中国高校教育缺少什么 篇1

美国的年鉴就是在学生中挑选编辑专门编写, 内容包括很多, 比如, 这学年谁最受欢迎、谁是最不受欢迎的学生、有什么重大事件发生, 等等。而作者现提的年鉴是在充分考虑我们教育的实际情况出发符合我们自己的大学鉴, 每一个大学生都要撰写自己的大学鉴, 主要是为了记录自己生活、学习、工作中的点点滴滴, 只要敢写就符合要求。看似是门很开放的作业, 但是它也有自己的考核方式, 它要与毕业论文综合评定来决定你是否可以顺利毕业。低级目标就是为了鼓励大学生能积极的丰富自己仅有的真正的青春, 终极目的就是为了给自己留下一笔“终身财富”。

现作者着重讨论大学教育与年鉴的种种。之前在网上看过这样一个帖子, 说:现在国家从上到下重视教育发展的信心前所未有。但本该学校举办的学生活动, 大多数学校不敢举办;教育发展所需要的改革实验, 学校不敢轻易启动;原本不该学校管、学校也根本无力管的事情, 学校最后都得用着头皮接管。这样的教育外部环境何时是尽头?这何尝又不是中国教育的一种无奈, 我们习惯了“规规矩矩”办事, 不敢轻易出风头, 其实, 绝大多数的中国学校更看中的就是各种名次, 只要名次好一切都好说!作者要说, “比名次更重要的是内涵”。

大学是从“学生人”到“社会人”的一个缓冲“地带”, 这里有更多的自由、更多的空间、更多的舒适。也许, 对中国的孩子来说, 大学才是真正施展才华、成就青春的地方。人生难得的一段美好旅程, 我们不但要勇往直前的前进更要不留遗憾的“回头”。我们也需要用一种方式来“留下”我们的青春、我们的大学、我们的成长, 等等。

第一, 我们要它的内容无限。

可以记录大学中参加的活动, 可以有每次考试的试卷分析及感悟, 某一天的一个突发的想法、灵感, 对某个老师的评价亦或是某一天你谈恋爱了, 还可以有同学们对你的某一阶段的评价及给出的意见, 也可以请老师给几句留言等等等等。记录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 成长的点点滴滴。总之, 你想写什么就写什么, 没人会说不, 更没人说你作业不及格。

第二, 我们要它的形式无限。

如果你愿意, 你可以把你大学的生活照、参加各种活动的照片等做成幻灯片, 可以手写, 更可以电脑写, 可以用第一人称更可以用第三人称……只要你愿意, 这次作业你想做成啥样就做成啥样。

第三, 我们要它的完成时间“你定”。

只要大学毕业以前完成即可。

第四, 我们要它的目的明确。

大学鉴作为一门作业, 有三个目的。其一, 为我们最美丽的旅程画上最完美的句号。它记录了我们大学的点点滴滴, 让我们的大学生活更有意义。我们步入社会、组建家庭、抚育子女、成就事业、安享晚年等任何一个阶段, 它都可以作为一本“历史剧”带给我们更多美好的回忆, 不管是曾经无知的叛逆还是曾经的心酸汗水, 都会带来生活的动力。其二, 见证我们的成长。每个阶段都会有不一样的观念, 不管对人还是对事, 当我们一页一页翻看的时候, 对着我们一点点的进步, 总会有不一样的成就感, 或许它还可以带给我们好多灵感, 让我们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其三, 可以促使自我完善。大学鉴中会涉及师生对自己各方面的评价以及一些建议, 通过大家指出的不足可以有意识的去改进, 好多事情当面说不出来, 大学鉴正是一种可以让同学间互相了解、增进感情的途径。多年以后, 当我们翻阅的时候, 再次看到同学们留下的意见的时候, 会有意识的想一下是否当年的“毛病”去根了, 宝贵的财富价值。其四, 挽救部分“祖国的花朵”。好不容易摆脱高中那种令人窒息的环境, 来到一个绝对轻松的环境, 不好好玩怎么对得起自己啊。就这样, 没有把握好“度”, 整天整天的沉迷于游戏、电视剧, 慢慢失去方向与目标。大学鉴作为一门作业, 说难也难, 说容易也容易, 但是抄不得, 更不会老师在中间给你“做手脚”的可能。所以即使为了完成作业, 你也得“年轻”起来, 从游戏中、电视剧中“走”出来, 看看外面的世界, 很精彩!即使你的目标低至“为了大学鉴而活”也帮找到了动力。正如《说文》中提出“惩者, 以正其心也”, 但愿大学鉴可以作为一种“惩罚”方式“正其心”, 但其本质目的不在于“惩”, 在于前三点所述。

第五, 我们要它的考核更合理。

大学毕业, 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就是写毕业论文, 同样大学鉴也是必不可少的。我们不要求它考核的程序像毕业论文那样严格, 考核看重是它的真实性和它的价值, 同时它考核的结果与毕业论文挂钩, 也就是在毕业论文达标的同时学校还会参考大学鉴的考核结果, 两者考核共同的最终结果作为该学生是否顺利的条件之一。有一问题, 就是关于谁考核、怎样算真实有价值。首先, 考核的第一步就是经过导员的审核, 进行初步判断学生所列信息的真实性, 以及学生其他信息的价值性。对于学生强调隐私的部分可选择性保留不予参加考核, 怎样的保护隐私方式由学生自己定。导员审核之后附带导员的评语一并上交学校学生处老师, 老师根据学生会包括其他途径判断学生参加活动的真实性、价值型。然后结合导员给的意见, 最终给予大学鉴等级。作者提议, 可以将大学鉴的考核结果一并入学生档案。学校给的考核更侧重的是它的真实性和价值性, 本质目的是一种态度和大学生活的考核。

作者深知, 这门作业的提出会面临很多问题, 但作者的本意旨在能达到上述所提及的目的, 不希望它只是一种形式, 但如果在如今这种教育环境和大趋势下, 它只能作为一种形式, 也罢, 但愿留一丝信念:希望能以这种形式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中国的高校, 我们做一次“坏孩子”好不好?这次不要听话了好不好?我们一起尝试一次, 共同创办属于我们自己的“大学鉴”, 主动完成一次更有价值的“作业”好不好?给中国的学生做一次“跟踪式教育”怎样?

期待更多“跟踪式教育”出台。

摘要:大学鉴作为中国高校的一门作业, 它不仅可以在教育本质上会有更大突破, 而且更是响应素质教育的一个积极因素。大学鉴不仅是一门作业, 更是一种促使学生多方面发展的动力。在大学教育中建立大学鉴, 不仅会对教学质量起积极作业, 而且还会促进高校教学改革。现对如何实施大学鉴做以下探讨。

关键词:高校教育,大学鉴,作业

参考文献

[1]石中英.教育哲学导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2]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三联书店, 1991.

[3]张茂仁, 耿立明, 任文涛.构建质量监控系统, 保障本科教学质量[J].高等农业教育, 2002, 8 (8) :40-43.

中国为什么人才缺少 篇2

为什么现在的学习这么被动呢!中国的硬试教育到底什么时候是个底啊!

现在考南中537分!剑平要576分!!!!!

如果有某些学生他很努力了,但是考不到怎么办?

而且像我这种脑筋一时转不过弯的做到咬文嚼字的题目怎么办啊!!

现在的人都很苛刻的,要找好工作必须要大学以上,甚至要硕士博士之类的.....

那将来假如那几部分的人可能会成为社会的最底层,有些人则被坏人带坏怎么办!

我们中国人不是要站在世界的最顶端么,怎么能存在那么多的傲慢与偏见呢?!!!

像美国都是向着兴趣发展,找工作只要有能力就可以.

而我们中国人呢,只顾着逼自己的孩子考上大学博士硕士..

我认为1个人如果按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方向去发展,那么那将会不能不留余力的朝着1个方向努力着.

凭我们中国人的聪明才智肯定能创造1翻事业的.

但是现在在教育局的大部分都是思想还没有脱离落后.

现在我们选人才就像选鞋子一样都要选名牌的`,所谓的名牌就是大学硕士博士.

名牌是怎么来的,不就是小公司发展成的吗?

我们为什么不能不那么看中牌子吗?只要东西好不就可以了吗?

买东西就是买个牌子和合格的东西吗.(其中牌子的价钱大于合格的东西)

没牌子的就肯定不好吗?

当然肯定没有有牌子的保障.

那为什么没牌子的就没保障呢?

那就是有些人从小没有受到不合格的教育.

中国富翁缺少什么 篇3

据其在一本书中透露,当代艺术品市场的水很深;外行人一不小心就会“溺水”而“亡”。他告诉我,在法国和西方很多国家,投资艺术品属于文化行为,因此免予征税。这样,很多法国巨富就将艺术品投资视为一种逃税、致富的捷径,与美国富人投身慈善事业具有同等性质。戏法很简单:这些在法国和全球政界、文化界有着广泛联系的巨富看中一名艺术家,就在他尚未成名时大量购入。然后通过种种关系,让其获各种艺术奖,将其抬升为“杰出”甚至“大师”级;并让同样由这些巨富们控制的大众传媒大肆宣扬,使之一举成名;这时权贵们再通过种种手段,让国家博物馆收购其作品,于是这位艺术家便身价百倍,作品价格翻番攀升。而投资该艺术家的巨富也就挣得盆满钵满,且不用上税……在纽约涉嫌强奸女佣的法国政治家斯特劳斯·卡恩的夫人罗森博格家族,就是靠经营毕加索作品而大发其财,富甲一方的。

不明就里的外人.看到艺术品市场那么挣钱,就会情不自禁地栽下去而无法自拔。日本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就曾大量收购西方当代艺术品,以为艺术品和房产一样,会永远升值下去。当时欧美拍卖会上最终成交的,很多是来自日本的购主通过电话竞购成功。日本人以为将金矿抢到了手。没想到的是一旦欧美卖主脱了手,就再也不关注已卖掉的作品,而转向“培养”新的“大师”了。十来年工夫;日本富人们在当代艺术品市场已经逐渐被人遗忘……显然,不了解这一市场的内情,是要吃亏的。中国寓人是否在步日本人的后尘呢?商场即战场。孙子日,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不知彼,注定是要吃亏的。

正是为了“知彼”,中国富人建立涉及国际事务的私人智囊的重要性和急迫性已毋庸置疑。法国资产阶级历经数百年,深知了解世界之重要,故身边往往会有一批“私人顾问”对国际领域的事务出谋划策。其主持的公司也往往会有专门的国际研究部门。

我们的科技教育还缺少什么 篇4

2015年8月2日,在由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科协、江苏省文明办、江苏省科技厅立项主办,科学大众杂志社、南京市科协、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台湾中华创意发展协会共同承办的2015海峡两岸青少年科技创新交流活动中,来自台湾地区的212名师生和来自江苏省中小学校的200多名师生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科技创新交流活动。激烈火热的Power Tech机器人大赛、思想碰撞的两岸科技教育交流论坛等活动,不仅吸引了每一位参赛者、观摩者的目光,而且也引发了他们的思考。

DIY创作“脑手并用”

Power Tech仿生机器人创意大赛是此次青少年科技创新交流活动的重头戏。

台湾中华创意发展协会理事长、台湾师范大学教授洪荣昭介绍说,这是一项源自台湾地区的机器人竞赛项目,要求每支参赛队伍利用组织方提供的统一材料包,发挥自己的想象,制作出模仿不同生物运动方式的机器人,再让这些机器人在不同竞技场上一决高下,“这项比赛在台湾已经开展了10多年,不仅有助于青少年创意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还能在DIY创作过程中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与习惯”。

比赛现场热火朝天,泰州市少年宫团队制作的3个Power Tech机器人吸引眼球。即将升入中学的李尧睿说,他们设计的机器人行走方式都是不同的:有的像袋鼠一样跳跃前进,有的像小狗一样四肢摆动运动……“走起来不同,是因为所应用的原理不同。袋鼠跳跃用的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原理,而四肢行走利用的是杠杆原理。你再看这辆可爱的龙猫巴士,它是通过电池带动马达,再带动齿轮转动,以小齿轮带动大齿轮,放大牵引力,从而带动整个机器人前进。”

另一边,台湾学生朱育萱正拿着自己设计的娃娃机器人进行赛前测试,她前后3次参加Power Tech比赛,每次比赛结束后都会进行改进,“比如这次我们将螺母位置进行了调整,让机器人走得更快,同时加大了机器人的脚掌,使它走得更稳”。她说,自己设计的机器人,虽在赛场安装只需一个多小时,但是在台下却进行了无数次的实验。

给科技教育加点“艺术”情怀

经过接力跑、拖重赛和拔河赛三轮比赛之后,来自台湾地区的代表队包揽了小学组、中学组的前三名,南京市伯乐中学获得了中学组的第四名,这已经是江苏代表队获得的最好成绩。这个结果,既让人震惊又在预料之中。赛后,比赛裁判长、金陵中学周楠老师回忆说,台湾孩子的团队配合和临场应变能力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比如在两场比赛之间,孩子们要独立给齿轮换挡,把机器人拆了再装上,台湾孩子冷静应对、配合默契。”

但是,这些在江苏孩子身上却体现不多,特别是在遇到突发情况的时候,江苏孩子的处理往往不够迅速果断。

激烈的Power Tech机器人竞赛,比的不光是哪个机器人跑得快、力气大,还要比机器人的“颜值”,也就是外观创意。竞赛锻炼的是学生们的思维创新模式,要能够将科学教育中的“艺术”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在这方面,台湾学生的作品也更出色。

在两岸科技教育交流论坛上,洪荣昭发表了自己的见解:“科技教育不仅是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的教育,还应该加点‘艺术情怀。在做好工程、科学等教育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艺术与科技的结合,这在机器人比赛中表现为造型和运动机构的结合。让我记忆犹新的是,在一次比赛中,一名选手设计了用拖鞋打蟑螂的造型,就很有生活创意。我们甚至专门有一种叫造型赛的比赛,就只比哪个机器人造型更具创意。”

洪荣昭的观点也得到了现场一位裁判的印证。来自南京市考棚小学的裁判员江凌昊老师表示,在给机器人的外观创意方面打分时,那些使用环保材料,而且又有“故事”含量的作品,更容易得高分,而这里“故事”的含义就是,要结合运动结构,做出创意的设计。江老师说:“例如,比赛中有个选手利用杠杆原理制作的机器人,运动时前部和后部此起彼伏,位于后部的蝴蝶就像追随前部的花朵一般,非常有意思。”他也坦言,台湾学生的作品表现出更多的创意,虽然有时候制作得较为粗糙,但确实更容易出彩。

竞赛背后的教育思考

一场小小的竞赛,双方的成绩为何会如此悬殊?这背后是否折射出教育理念、教育方法以及教育实践上的差异?

现场观摩比赛的师生给出了很多答案,有人说是因为高难度、高强度的学习环境让江苏学生有着过硬的学习底子与应试能力,但同时也造成了他们动手能力的欠缺;有人说是因为Power Tech仿生机器人竞赛进入江苏不过5年时间,江苏师生的竞赛经验不及台湾师生丰富;有人说是传统教育思想严重地制约着孩子的成长,学校、老师、家长给孩子的学习、生活制定了很多标准,孩子不敢越雷池半步,严重影响了他们各种能力的自由发挥……我们可能很难说清楚,究竟哪个是真正原因,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去思考这些问题,寻找途径去解决这些问题。

中国科协“做中学”科学教育改革实验项目教学中心(东南大学)常务副主任、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培训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周建中表示,这个时代不缺技术,缺的就是整合创新的思维模式,这也是我们在学生培养中要注重的。“记得有次活动中,一个高中生提出了一个奇妙的想法,他设想把会发电的光伏马路和无线充电桩整合起来,在这样的一条马路上开车很炫酷吧!”周建中说,这其实就是我们所说的协同创新,当下很火的锤子手机其实也就是把现有创新技术整合起来的产物,现在我们缺的恰恰就是这样的协同创新人才。

上一篇:增效途径下一篇:《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