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区移民

2024-07-06

库区移民(精选十篇)

库区移民 篇1

随着社会的发展, 旅游业已成为全球经济中发展势头最强劲和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旅游业为我们的社会经济和国民生活做出巨大贡献, 并一直表现着强大的包容力和承载力。旅游业关联我国国民经济的109个产业、行业和39个部门, 相关产业的发展对旅游业都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 但是这些产业的发展更大程度都得益于旅游业的发展。在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基础上, 旅游业对就业的促进作用日益明显, 旅游业成为增加就业的重要渠道。据报道, 1989年我国旅游直接就业人数仅为52万, 而2001年增加到598万人, 13年增长了12倍, 年均增长率为22.6%, 2001年, 我国旅游业直接就业人数为2980万人, 全年旅游就业总人数达到3578万人。在“八五”、“九五”期间, 全国第三产业新增就业人口中, 旅游直接和间接就业人数占38%。根据我国十一五规划, 将旅游定位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 许多省市自治区、直辖市纷纷出台相关规定定位各自旅游产业, 虽然名称有所不同, 但可以看出各级地方政府对于旅游的扶持力度都比较大。在产业上定位的确定, 有利于今后旅游行业得到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政策倾斜。旅游业的有利发展机遇和广阔前景为扩大旅游就业拓展了更大空间, 使得旅游就业的功能得到更充分的发挥。

二、有关水库移民就业难的问题

中国特殊的地形、地貌和气候特点, 决定了中国是个水患频发的国家。水利兴, 则国兴;水利废, 则国衰。中国历代政府, 为了长治久安, 在水利问题上大多能予以重视, 试图化害为利, 但是依然产生了许多新的移民问题。大坝的建设在防洪、灌溉、供水、发电以及综合利用等方面, 发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为我国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保证作用。但是, 建设大坝将不可避免地遇到淹没部分耕地和迁移安置库区的居民的问题, 而在安置移民工作中移民就业问题又成了重中之重的问题。

但是基于整个社会就业大环境和库区移民本身特点, 库区移民就业一般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困难:

(一) 国内就业危机, 移民就业形势险峻。

随着世界金融危机的爆发, 我国的就业问题越趋严峻, 不管是下岗人员, 农村劳动力还是庞大的毕业人群, 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寻找就业出路的大军。而库区移民在搬迁后各方面产生较大变化,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其就业形势更为险峻。

(二) 素质普遍偏低, 移民就业渠道狭窄。

移民大多为农民, 其欠缺技术技能、文化程度较低等造成就业劣势。农村移民主要通过从事种养业、外出打工、就近做零工等途径就业。外出谋业和集镇移民主要通过经商、外出打工和从事运输、餐饮服务业等途径就业。随着就业市场对劳动力技能和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 移民外出务工这一就业主渠道将受到挑战。

(三) 收入少保障低, 移民就业稳定性差。

由于就业渠道狭窄和就业效益低下, 移民就业收入水平较低。农村移民中从事种养业的收入相对其他行业而言只算基本稳定, 但农产品因市场行情起伏波动较大, 收入仍不稳定。从事经商及其他服务业的移民, 因城镇不繁荣、市场不旺、消费低迷, 大多数处于惨淡经营, 难有另觅出路的可能。外出务工的移民, 由于无固定的用工单位、固定的工作岗位, 就业很不稳定。

三、以旅游业解决移民就业的可能性

前文谈到了旅游解决就业的强大功能和库区移民就业的迫切性, 那么把两者结合起来形成“以旅安移”的新思路, 为库区移民就业找出新出路。以下将从三个方面总结以旅游业解决移民就业的可能性。

(一) 库区具有发展旅游的良好资源

库区一般是在山水清秀, 林木茂盛之地, 具有良好的自然风光, 其所在城市也一般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这些都是发展旅游业的最基本保证。并且现在的生态旅游, 乡村旅游都在如火如荼的发展当中, 例如2009年中国旅游主题就定为了生态旅游年, 这种亲近自然, 环保绿色的旅游将持续下去, 而一个目的地具有良好的生态。野生的自然资源正好符合现今旅游发展的大趋势, 库区应该抓住自身拥有的特色优势。

(二) “逼近市场化”思路推广

“逼近市场化”移民思路意为:政府尽可能采用市场化手段展开移民工作, 实现工程建设与移民发展的双赢。以往的水库移民工作都是采用行政手段, 由于实施的不当, 造成许多移民的遗留问题, 成为社会的难点问题。众多的现实问题和实践经验使得“逼近市场化”思路逐渐进入移民工作者的视线。以湖北省为例, 丹江口水库一期移民采取的是计划经济下行政手段。而从清江水电站水库移民开始引入市场化的方式。到三峡移民时提出了开发式移民的新理念, 至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水库移民工作则更向市场化的方向不断迈进。而把包容力大、拉动力强、关联性广的旅游业引向库区建设、移民就业安置工作正是“逼近市场化”的最好实证。

(三) 绿色旅游业最好的选择

库区发展与水源地保护一直是困扰水利水电工程的一个“两难困境”。一方面, 库区要发展势必对水源地环境造成影响。另一方面, 抑制库区的发展势必是对库区移民生存权和发展权的剥夺。怎样把生态移民与库区生态建设结合起来, 把库区发展与水源地保护结合起来, 确保“一库清水”, 真正实现“保库安移”双赢局面。这就需要寻找一个可以充分解决就业又污染能耗最低的产业, 于是考虑到开发库区旅游业。因为旅游业属于第三服务产业, 虽然面广人多, 但却是最绿色、生态的产业之一, 还被称为“绿色产业”、“无烟经济”。这刚好符合库区发展, 移民就业需求, 并且结合库区自身资源优势, 把污染能耗降至最低, 解决移民就业这一大难题。

参考文献

[1]、龚雯.国家计委和国家旅游局负责任宣布:未来十年旅游业新增就业岗位四千万[EB/OL].http://www.people.com.cn/GB/people464/7520/721007.html, 2002-10-22.

[2]、艾亚军.找准有力突破口, 破解移民就业难[J].新重庆, 2006, 11.

库区移民搬迁方案 篇2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和谐搬迁理念,按照省委、省政府“四年任务,两年完成”的总体部署,坚持预防为主、安全第一的工作方针,以搞好服务、保障安全为重点,科学谋划,精心组织,统筹社会资源,凝聚各方力量,努力实现“不伤、不亡、不漏、不掉一人和安全无事故”的目标。

二、基本原则

坚持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县为基础的原则;坚持以迁入地为主、迁出地配合,各有关部门服务,各包乡联村工作组参与的原则;坚持按照“尊重民俗、平抑高峰、市内提前不等不靠稳扎稳打”的原则;坚持集中统一搬迁的原则;坚持严格按照搬迁入住条件成熟一个村搬迁一个村的原则;坚持先批准后搬迁和规模适中、鼓励轻装搬迁原则。

三、职责分工

(一)迁出地:

1.组织制订移民搬迁总体方案。

配合迁入地制订详细的搬迁计划和实施方案,做好移民个人和集体财产搬迁运输工作;

2.负责做好移民手续交接前的各项工作。

做好移民户籍、学籍、党团关系和农村低保、新农合、军烈属、五保户等证件手续的迁出工作;

3.负责提供移民搬迁用车计划,包括搬迁批次、搬迁时间、行车路线、车辆种类和数量等;

4.协助移民搬迁物品,负责移民物资看护。

成立移民物品装车服务队,确保移民货物全部、及时、安全装车;负责搬迁车辆及移民财物在其境内的看护工作;

5.负责搬迁前移民健康排查,以及学生、随迁教师情况摸底工作。

负责提供危重病人、高龄老人等特殊人员花名册及其搬迁物品种类和数量清单。

对危重病人、高龄老人和临产孕妇等要做搬迁前必要的身体检查和治疗,确保在其生命体征稳定后方可组织上车,并由医疗机构出具以上特殊人员适宜搬迁的医疗证明意见;凡孕妇有临产症状或其他特殊情况的暂不搬迁,并做好善后处理工作;

6.做好移民搬迁的宣传发动教育引导工作,动员移民积极搬迁、轻装搬迁;负责核实每批次实有搬迁人数,确保搬迁人数与所需车辆相吻合,每辆客车空置率高于 5%的部分,搬迁经费由淅川县负责支付;做好移民亲属、朋友随车护送的劝阻工作,确保非本批次移民不得乘车;

7.负责做好搬迁前的移民安全教育,制定移民搬迁须知,开展安全教育活动,提高移民安全意识,确保不发生安全事故;

8.负责完成临时搬迁道路和停车场建设,做好水运摆渡船只的协调、组织和安检,确保移民搬迁需要。

搬迁停车场地要有专人指挥协调,并佩戴袖标或胸卡,保障搬迁车辆有序通行。

对每批次搬迁,要派一名副处级干部带队协调并护送到安置点,每辆客车要保证有一名工作人员护送至安置点,办理完交接手续后方可返回;

9.做好人口核定。

按时完成移民分房到户、建房差价款资金收缴划拨、外迁移民淹没线上成片林园地处置和集体财产分割、实物指标错漏登复核、债权债务处理、移民“两会”存款兑付,以及线上突击建房问题处理等工作,确保移民及时搬迁、顺利搬迁;

10.负责会同迁入乡镇搬迁车辆随车工作人员做好户车对接、人车对接、车货对接、逐人点名上车工作,车队出发前、到安置点后现场办理交接手续;

11.负责组织举行移民搬迁欢送仪式;

12.配合迁入地组织好移民搬迁欢迎仪式;

13.负责做好移民库区房屋拆除、库底清理及移民搬迁后遗留问题处理工作;

14.负责县内安置和出县投亲靠友移民安置及随迁人口的搬迁工作

15.负责做好移民村搬迁期间社会治安、信访稳定工作,严防盗窃、哄抢、打架斗殴、乱砍滥伐等事件发生。

负责做好搬迁稳定隐患的排查化解、拒迁户搬迁动员及留置人口的思想教育工作;

16.制订突发性事件应急预案,成立应急服务队,预防和妥善处置突发事件,确保社会稳定;

17.做好移民搬迁其它工作。

(二)迁入地:

1.配合迁出地制订移民搬迁总体方案,负责制订本辖区移民搬迁实施方案和详细搬迁计划并组织实施。

做好移民个人和集体财产运输工作,负责移民搬迁车辆编号、编制乘车安排;

2.搬迁前全面完成移民新村建设并达到搬迁入住条件。

提前做好移民生产用地调整划拨工作;

3.制定《移民搬迁须知》或《移民搬迁指南》小册子,在搬迁时统一发放到每位移民手中;

4.按照迁出地提供的用车计划,提前做好搬迁车辆组织调配工作,每批次加派一辆客车、一辆货车、两辆警车、一辆救护车、一辆消防车同时向迁出地提供每批次移民乘车人员座次表。

每辆客车应派一名干部护接,护接干部要佩戴标志明显的袖标或胸卡,并为每位移民准备一顶帽子、一朵光荣移民胸花。

严禁临时在淅川县内组织车辆搬迁。

按计划分批次组织搬迁,每批次搬迁要派出一名副处级干部带领车队到迁出地组织搬迁,并协助组织移民做好乘车、货物装车工作;对每批次运输车辆按县市区编号;提前配合迁出乡镇核实每批实有乘车人数,保证运输车辆足额乘坐率;

5.负责搬迁途中的交通安全、医疗保障、饮食供应及饮食安全。

每批次搬迁应派出足够交警、巡警、医护人员和车辆维修人员全程跟踪服务。

每批次搬迁车队由一辆警车带队、一辆警车盾后护送。

搬迁前车辆安全监测部门要对搬迁运输车辆进行一次安全监测,并出具合格手续,确保每辆运输车和驾驶员证照合法有效、手续齐全。

做好防暑、防雨工作;

6.做好老、幼、病、残、孕等特殊群体的搬迁工作,对危重病人、高龄老人(80岁以上)、待产孕妇等特殊人员要安排救护车、特护车接运;

7.提前上报每批次搬迁申请和搬迁预告;

8.负责会同迁出地做好户车对接、人车对接、货车对接、逐人点名上车工作,车队出发前、到安置点后现场办理交接手续;

9.负责做好移民接收工作。

提前按规定时间做好移民户籍、学籍、党团关系和有关手续以及其它证照迁入手续办理衔接工作;做好随迁教师工作安置、有关手续办理和学生入学工作;

10.负责协助移民做好物品卸车搬运工作。

成立移民物品卸车服务队,帮助移民及时、安全卸车并协助做好搬运工作;

11.组织好移民欢迎仪式。

在本县市区高速公路出口处或移民新村组织锣鼓乐队、燃放鞭炮、张贴标语。

到达移民新村后,要举行隆重、热烈、简朴的欢迎仪式;

12.负责安排好移民搬迁后临时应急生活必需品。

组织县、乡干部对移民户实行“一对一”结对帮扶,并为每户移民准备好一周的基本生活用品;

13.负责做好随迁人口的安置工作;

14.负责提前为每个移民办理一份搬迁途中的人身、财产保险;

15.制订移民搬迁应急预案,预防和妥善处理搬迁途中突发事件,确保顺利搬迁;

16.负责移民搬迁后移民新村社会治安和信访稳定工作,应在每个移民新村设置警务室,配置2-3名民警;

17.做好移民搬迁其它工作。

(三)市直有关部门:

市移民安置指挥部办公室——负责移民搬迁的统一协调,组织制订全市移民搬迁实施方案;收集掌握移民搬迁工作的具体情况,编排全市移民搬迁日程,负责组织上报和发布每批次搬迁预告和搬迁指令;召集相关部门研究、处理搬迁工作中的具体事宜,对搬迁各项工作进行督查、指导。

市移民局——积极筹措资金,及时下达投资计划及下达移民搬迁费和搬迁奖励经费,确保移民搬迁顺利推进;协调做好移民有关手续转接办理和人口复核工作,及早做好移民后期扶持准备工作;负责随时解答、咨询移民政策;协调解决移民搬迁中遗留问题处理;及早做好移民生产用地手续办理工作。

市交通运输局——负责协调指导各有关县市区交通运输部门,组织运输车辆并负责车辆安检,做好水路转运船只筹备和安全检查;负责协调物流公司组织运输车辆,减少中间环节,降低租车费用;对移民搬迁运输车辆技术性能按成本价进行检测,确保技术状况良好;负责搬迁道路整修、抢修、巡逻,确保道路畅通;负责移民搬迁运输途中车辆的应急维修保障工作;协调高速收费站点开辟绿色通道、免除移民搬迁车辆通行费,积极开展服务和支持移民搬迁活动。

市公安局——负责移民搬迁期间社会治安,维护好交通秩序,加强运输线路车辆疏导和管理,建立畅通的交通信息通报渠道,必要时对关键路段实行交通管制,保障搬迁运输畅通;按成本价对参运驾驶员进行体检、驾驶资格审查、培训和安全教育;做好应急预案,处理突发事件,确保移民搬迁途中的安全保卫;及时为移民办理户口迁移和户口本、身份证等证件。

市卫生局——负责移民搬迁医疗保障工作,制订移民搬迁医疗、公共卫生保障预案;做好搬迁过程中的公共卫生服务,加强疾病预防、控制,防止传染病流行,保证移民搬迁期间的公共卫生安全。

对每批次搬迁协调迁入地选派医疗专家和护士组成专门医疗队伍,配备救护车和必备药品、医疗器械,做好移民搬迁过程中的医疗救护、救治工作;组织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做好搬迁移民健康排查、特殊人群搬迁的特殊护理;组织做好搬迁前移民住房、参与搬迁车辆的集中防疫消毒工作和移民食品检测、降温防暑等工作,预防和妥善处置公共卫生安全事件;协调做好移民新农合手续迁转。

组织好库底清理卫生防疫工作;组织做好移民新村卫生室检查验收工作。

市教育局——组织做好移民学校检查验收、移民学生转学、就读和随迁教师的安置工作,解决好暑假前搬迁移民学生的学习问题;做好移民学校设施配套、师资力量配备和教材征订工作,确保移民学生按时就学。

市民政局——做好移民搬迁后军烈属、残疾人、五保户、低保等优抚对象手续的迁转等工作。

市林业局——负责指导库区淹没线上成片林园地处置;做好移民搬迁期间林木运输检验和库底清理服务工作,负责移民林木采伐运输手续办理。

市气象局——负责为移民搬迁提供相关区域天气预报与预警,每周一提供未来7天预报,逐日滚动提供未来3天预报,遇灾害性天气时随时提供预警预报。

市供电公司——负责移民搬迁期间用电安全,保证移民村用电供应。

组织专门移民搬迁供电服务队,配备足够的移民照明应急设备,确保移民搬迁用电安全。

市直包乡联村工作组——按照督促检查、协调迁安、对口帮扶的职责,配合所包乡镇做好移民搬迁相关工作,参与各个环节和全过程移民搬迁工作,承担搬迁具体职责,完成所在县市区、乡镇安排的搬迁任务;受市移民安置指挥部委托,对所包乡镇移民搬迁申请审查提出意见。

市直其他委局:结合各自职能,做好职责范围内的各项工作。

四、总体安排

(一)搬迁任务:我市丹江口库区第二批移民市内计划搬迁54658人,其中淅川县内集中安置10415人(省市考核9个集中安置点安置5257人,其他县内后靠集中安置点安置5158人),分散方式安置2386人。

我市丹江口库区第二批外迁移民集中搬迁涉及淅川县7个乡(镇)46个移民村,10206户,47114人,规划建设外迁移民集中安置点55个;安置在我市7个县市区,涉及35个乡镇。

我市各有关县市区的集中搬迁任务是:邓州市计划集中安置移民3783户17327人,涉及移民村13个,安置点16个。

唐河县计划集中安置移民2070户9539人,涉及移民村7个,安置点9个。

社旗县计划集中安置移民1477户7021人,涉及移民村10个,安置点9个。

新野县计划集中安置移民486户2083人,涉及移民村1个,安置点3个。

宛城区计划集中安置移民466户1881人,涉及移民村2个,安置点2个。

卧龙区计划集中安置移民913户4006人,涉及移民村2个,安置点6个。

淅川县计划集中搬迁移民2212户10415人,集中安置在8个乡(镇)34个安置点(省考核9个集中安置点为1011户5275人)。

(二)搬迁时间:我市第二批移民统一搬迁时段为:2011年5月4日零时至8月31日24时。

移民在此时段搬迁,免缴路桥通行费,开辟绿色通道,开展服务帮扶活动。

凡在2011年8月31日24时前完成建房搬迁的移民给予奖励。

(三)搬迁安排:我市第二批外迁安置集中搬迁移民10206户47114人。

计划分60个批次完成。

总搬迁车辆11492辆次,其中客车1685辆次、货车8746辆次、工作用车1061辆次。

8月31日前完成集中搬迁任务。

淅川县内后靠集中搬迁1201户5158人、分散搬迁2386人,分别由淅川县组织实施。

(四)完成标准:移民个人完成搬迁的标准是在规定的时间内,需搬迁的个人财产必须全部搬入迁入地,并自行拆除库区房屋或出具委托迁出地乡镇政府拆除清理的承诺书。

同时移民户籍、学籍、党团关系及农村低保、新农合、各种涉农补贴等在规定时间内转移到迁入地。

五、工作安排

(一)搬迁准备:

1.制订搬迁实施方案。

在迁安双方充分沟通对接的基础上,市及迁安双方县市区、乡镇分别拟订搬迁实施方案,并报上一级指挥部进行审查。

方案要将责任分解到岗,落实到人;时间要细化到天,明确到时。

并要组织完成方案评估、模拟演练、搬迁培训等工作。

2.搬迁申请与批准。

县市区移民安置指挥部对第二批移民新村建设验收合格后,向市移民搬迁指挥部提出搬迁申请,经市移民搬迁指挥部对拟搬迁移民新村复验、审查搬迁实施方案和搬迁后续工作安排后,凡达到搬迁条件的方可批准搬迁,同时向省移民安置指挥部备案,未经批准不得擅自搬迁。

3.搬迁物资准备。

提前组织筹备搬迁物资、搬迁车辆,确保足额、及时到位。

同时备好移民搬迁后一周的生活必需品,包括米、面、油、肉、菜、调味品、炉具、暖水瓶、鞭炮、对联等,同时要考虑民族习惯,确保移民到新家就能生火做饭,开始新的生活。

4.制定奖励措施。

鼓励移民“轻装”搬迁或限定每户携带物品数量,有效减轻搬迁运输压力。

5.及早落实搬迁基础性工作。

迁出地提前对搬迁移民特殊人员(老、弱、病、残,憨傻、痴、呆、鳏、寡、孤、独)、学生、教师和特殊物品等进行登记造册;做好集中搬迁移民确认书的签订工作;及时妥善处理好移民相关债权债务及其他手续、证件等工作;完成移民建房缺口资金收缴划拨、移民淹没线上成片林园地处置和集体财产分割、移民人口和实物指标错漏登复核、债权债务处理、移民“两会”存款兑付等影响搬迁的工作。

6.确保移民房屋建设达到入住条件。

对移民房屋交付使用前,组织县建设部门、监理部门、移民迁建组织和移民代表逐户检查验收,同时市移民搬迁指挥部组织全面检查,并报经省移民安置指挥部抽检合格后,组织移民看房签字确认,确保移民满意、达到入住搬迁条件。

(二)搬迁组织

1.移民乘车和移民物品装卸、看护。

由迁出地分安置点按批次统一组织移民及移民物品,在规定时间内集结到指定的乘车、装车地点,并按照车辆编号、座次号,人物分开、人畜分乘,对号乘车、按号装车,确保移民不漏一人、移民物品不漏一件;货物运输使用厢式货车,不是厢式的要用防雨布捆严扎实,确保移民物品安全、不丢不掉一件;严禁易燃易爆等危险化学物品乘车;迁出地要提前统计好棺材等特殊物品数量,安置地备好专用车辆;迁入地要制作移民标志证,迁出移民必须佩戴,迁出地负责发放移民标志证,迁安两地要安排专人分别在迁安两地帮助移民装卸、看护物品。

移民物品搬迁、装卸、看护工作,在出发前由迁出地负责,出发后直到安置点由迁入地负责。

2.搬迁车辆通行。

迁安两地在搬迁道路的各个重要部位设置专门交警指挥岗和指示标志,加强运输线路的疏导和管理;在迁安两地停车场均设置指示标志,安排交警进行指挥;按照既定搬迁日程和搬迁计划分批次组织搬迁,每批次搬迁车辆要于搬迁之日前一天下午统一组织进驻到迁出地指定的停车场,到达后即开始组织货物装车,第二天上午统一组织车队返回安置地。

车队进入迁出地,按先远迁点后近迁点的顺序依次进驻;车队返回时,按先近迁点后远迁点依次驶出迁出地。

各迁入地搬迁车队在库区期间,要服从淅川县的统一指挥。

3.搬迁规模确定。

为错峰搬迁,原则上中、小型移民村一次性完成搬迁,大型及以上移民村可分批次搬迁。

每批次搬迁车队根据安置点和迁出地移民居住分布情况,合理排列组合车辆,确保有序停放、有序通行、有序装卸物资。

4.影响按时搬迁问题的处置。

在整个搬迁阶段,如遇恶劣天气不宜搬迁或发生其他特殊情况不能如期搬迁的,要逐级上报,经批准后,影响搬迁的移民村另选择时间组织搬迁,其他移民村按原计划正常实施搬迁。

车队到达迁入地如遇降雨等特殊情况不能及时卸车,迁入地要妥善解决好移民食宿问题。

(三)搬迁运输:

1.搬迁车辆按照xx县市区xx号,由迁入地县(市、区)级移民安置指挥部在车队出发前统一编号。

2.迁入地负责移民搬迁运输车辆组织及运输,实行人、物分离运输,客车在前,货车在后,特殊人员派救护车运送,警车前后引领护运。

3.迁安两地协同清点乘车移民、装车物品。

种类、数量,确认无误后,由迁入地带队领导下达发车命令。

4.车队沿预定行车路线按规定时速行驶。

其间根据路程远近可选择途中停靠点休整,并准备好茶水、食品等。

车辆中途停放按原行车顺序排列,保持人员有序上下车,并适时清点人数、物品,防止发生混乱、出现事故。

5.西峡县政府配合省、市移民搬迁指挥部成立指挥中心,错峰调度车辆,确保搬迁车队经过西峡县境内有序畅通。

(四)迁后安置:

从移民搬迁到迁入地之日起,迅速开展以下后续帮扶工作:

1.移民搬迁到迁入地当天:搬迁车队到达迁入地指定地点后,迁安两地共同清点移民人数及物品等,确认无误后,迁出地乡镇政府与迁入地乡镇政府办理交接手续;迁入地移民物品卸车服务队负责配合做好移民物品卸车工作,做到及时安全、搬运到位;迁入地负责逐户发放移民基本生活用品,为移民提供一周内必要的临时生活保障。

2.搬迁后第一周:迅速落实县级有关部门或乡镇干部“一对一”帮扶措施,帮助移民熟悉环境,解决搬迁后遇到的有关问题,尽快适应生活。

3.搬迁后第一个月:及时启动房屋维修、供水、供电、医疗卫生服务等社会公共服务,组织好移民村生活必需品供应,及时解决移民群众提出的合理诉求;组织按月发放过渡期生活补助,弥补因搬迁对移民生产生活造成的影响;做好对移民脆弱群体的慰问、心理抚慰和重点照顾,保证他们的基本生活,使他们充分体会到党和政府的关怀。

4.搬迁后第二个月:完成各种关系和相关证照的办理,做好各种支农惠农政策的延续,确保移民群众利益不受影响;着手谋划拓宽就业门路,开展技能培训,加大转移二三产业就业力度。

5.搬迁后第三个月:组织开展移民资金结算,完成资金兑付;帮助移民群众发展生产,开拓收入渠道,提高收入水平。

在此基础上,各地还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8月底前,按照“移民小学生就近入学、中学生同等从优”的原则,做好移民学生转学、入学工作,确保新学年移民学生在迁入地就学,并按照有关规定妥善安排好随迁教师的工作;暑假前搬迁的要妥善处理好移民学生转学、考试、升学等问题。

麦收前搬迁的要帮助移民做好麦收工作;9月底前,做好生产用地划拨、移交,对需要整理的土地,完成整理任务;要制订生产用地分配方案,及时将土地分配到户,确保移民按时种上小麦。

同时,移民搬迁后,迁出地要严格按照库底清理办法组织实施建(构)筑物清理、卫生清理。

林木清理待水库蓄水前再实施。

移民房屋、附属物等可由移民自行拆除,也可委托统一拆除。

六、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第二批移民搬迁工作,党政主要领导要亲自挂帅,分管领导靠前指挥,县市区、乡镇党政一把手为第一责任人。

成立南阳市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第二批移民搬迁指挥部,负责全市移民搬迁组织、指挥、协调、检查、指导工作。

市指挥部下设9个工作组,在淅川县设置前线指挥部。

各有关县市区、乡镇要成立相应规格的移民搬迁指挥部。

同时实行市委、人大、政府、政协领导和指挥部领导包县制度、安全稳定责任追究制度。

各级移民搬迁指挥部要建立分工明确、职责清晰、运行有力的工作体制、机制,要明确一名副指挥长具体负责本地整个移民搬迁的组织协调工作。

(二)充分准备。

分级分部门制订详细周密的搬迁计划和实施方案,包括搬迁总体方案、搬迁运送方案、保障实施方案及突发应急预案。

要对搬迁启动时间、运送批次及数量、交通运送工具及数量、运送路线、交接地点、护送组织及职责、运送责任人等全面部署,周密安排,细化到户、到人、到车、到批、到时。

特别要做好军烈属、五保户、鳏寡孤独、老弱病残孕及特困户等弱势群体的运送工作,使他们充分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加大移民安置遗留问题处理力度,确保移民安全顺利搬迁;做好宣传发动工作,营造强劲的舆论声势。

充分发挥思想教育优势,重点做好抗迁拒迁户的思想转化工作。

组织好迎送仪式,迁出地在每村第一批搬迁时,举行适度规模的欢送仪式;欢迎仪式各县市区原则上组织一次,其它由乡镇组织,但迎送仪式不超过30分钟,确保仪式隆重、热烈、简朴。

(三)强化沟通。

为保证移民搬迁的顺利实施,迁安两地要切实加强协调沟通,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实现“无缝对接”。

一是实行联络员制度。

迁安两地各确定一名专职联络员,具体负责移民搬迁的上下沟通,横向联系工作。

二是实行24小时值班、日报告和搬迁预告制度。

第二批移民搬迁工作启动后,迁安各地要实行24小时值班和日报告制度。

每批次搬迁前72小时,要向市指挥部报告搬迁计划,从5月5日开始每日17时前上报移民搬迁进度和问题。

包括搬迁户数、人数等有关情况。

重大问题要随时上报,不得迟报、虚报、漏报、瞒报,否则要从严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四)精心组织。

搬迁期间正值高温天气和汛期,要密切注意移民群众降温防暑、防汛和饮食安全,严格执行人货分离规定,做好老弱病残孕等特殊人员和少年儿童的搬迁。

针对移民的民风习俗,迁安双方都要讲究策略,注意方法,灵活安排,通过多种形式做好慰问和帮扶工作。

(五)严格奖惩。

严格按照《河南省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移民安置工作督查办法》和《河南省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移民搬迁安置奖惩暂行办法》等有关规定,强化督导检查和奖惩,确保2011年8月31日前完成搬迁任务。

对搬迁中表现积极的移民要按照有关规定给予奖励,并通过新闻媒体进行宣传报道,努力营造良好的搬迁氛围;对于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按照有关规定给予奖励;对因工作不力、推卸责任、影响移民搬迁并造成重大事故的,要追究单位和责任人的责任;对抗迁、拒迁和破坏移民搬迁的组织和人员,视其情况按有关规定及时严肃处理,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六)确保稳定。

各级各部门要认真做好移民信访稳定工作,全面排查第二批移民存在的不稳定因素,及时解决有关问题,努力做到积极主动搬迁、平安和谐搬迁。

利用档案资源服务库区移民脱贫致富 篇3

【摘 要】本项目对档案信息开发的层次深、范围广,研究小组采取各种措施,综合开发利用档案信息,在该项目规划过程中,档案信息发挥了重要作用。如果离开档案信息资料,规划就会浪费时间,增加投资。

【关键词】立项原因;项目实施;取得效益;档案资料

The use of archival resources service reservoir resettlement poverty

Zhang Song-shan,Yu Nai-xu,Xiang Jian-guo

(Qingdao Ji Engineering Co., Ltd Laixi Shandong 266600)

【Abstract】The project to develop the level of deep archival information, a wide range of measures taken by the research team,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archives information in the project planning process, archive information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f you leave the file information, planning will be a waste of time, increase investment.

【Key words】The reason the project;Project implementation;Obtain benefits;Archive

1. 立项原因

(1)莱西市建有大(中)型水库4座,库区移民涉及9处镇(街道),69个村、10632户、35650人,现有耕地面积44165亩,人均占有1.36亩。建库时拆迁房屋33805间,淹没土地6.84万亩。

(2)几十年来,4座水库为莱西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水资源保证和防洪安全保障。库区移民为兴建水库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奉献,他们从祖祖辈辈生活的土地肥沃、交通便利、水源丰富的沿河故土,搬迁到山耩薄地,吃水困难,交通不便,灌溉设施极为薄弱。受客观条件制约,许多移民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生产生活条件得不到改善,严重影响了库区经济发展。据统计,目前有15个村、2014户、7256人,人均占有粮田不足0.6亩;有69个村、10632户、35650人,人均收入低于全市农村平均水平。

(3)对于库区移民为兴建水库作出的牺牲和奉献,党和政府从来没有忘记,多年来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在生产生活各方面给予扶持。为解决库区移民问题,青岛市政府计划拿出专项资金,用2006至2010年5年时间,使库区移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有较大改善,收入水平达到当地人均纯收入水平。

2. 项目实施

(1)莱西市委、市政府对此项工作非常重视,立即成立库区移民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有关镇(街道)成立了相应的工作机构。市水利局从有关科室、站、各水库管理单位抽调工程技术人员组成由分管局长任组长的工作班子,自2005年5月20日开始工作,按照《青岛市大(中)型水库库区移民问题“一库一规,一村一策”规划编制大纲》的要求进行调查、研讨和规划编制。6月15日,市库区移民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市政府市长助理、水利局局长常月宽同志主持召开了莱西市库区移民问题“一库一规,一村一策”规划评审会。经过调整、补充、修改,于6月19日分别完成产芝、北墅、高格庄、堤湾4座水库库区移民问题“一库一规,一村一策”规划。2005年10月按照青岛市统一要求重新进行了修订、完善。青岛市水利局对我们的规划编制方案评价很高,并作为范本向兄弟市区推荐。

(2)本项目引用资料以档案资料为准。共开发利用档案信息1项16卷188份资料。其中:利用移民搬迁档案弄清兴建水库时有关等情况,共查阅9卷78份档案。利用统计年鉴弄清移民经济与当地经济水平差距,共查阅1卷17份档案。利用2002年移民规划弄清移民须解决的主要问题,共查阅5卷40份档案。利用移民村地形图了解地理位置、水源条件等,共查阅1卷53份档案。保证了此项工作的顺利实施。

3. 取得效益

(1)该项目共开发利用档案信息1项16卷188份资料,主要产生社会效益。通过规划解决移民的自然资源不足,人多地少,土质贫瘠;基础设施落后,水利、电力、交通条件差;居住环境条件差,地处偏僻,对外联系不畅;吃水困难;教育、医疗条件差等问题,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从根本上解决部分移民上访,促进社会稳定发展。

(2)本项目于2005年6月开始,10月完成。

4. 独到之处

库区移民 篇4

1.1 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是针对旅游业对环境的影响而产生和倡导的一种全新的旅游业, 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 是一种学习自然、保护自然的高层次的旅游活动和教育活动。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把生态旅游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们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生态旅游强调对自然景观的保护, 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而应与自然相和谐。生态旅游的全过程, 必须使旅游者受到生态教育, 把环境教育、科学普及和精神文明建设作为核心内容, 真正使生态旅游成为人们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学校。

1.2 经济融合

三峡工程移民的社会融合, 是指移民在居住、就业、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融入到当地社会的过程, 这个过程的进展程度可以用新移民与原居民的同质化水平来衡量。融入与社会角色转换是三峡工程移民社会融合的基础。移民的社会融合可以分为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的社会融合, 其中经济融合是基础。经济上的融合, 是指移民在经济方面达到甚至超过搬迁前的经济水平, 并且与当地居民的经济基本同步, 能够融入到当地的经济体中去, 能够实现其自身经济个体身份的转换, 主要体现在移民的生产生活水平上。

2 三峡库区生态旅游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重庆直辖后, 特别是三峡工程的建设, 使重庆市及其所辖三峡库区成为了世人关注的焦点, 三峡旅游骤然升温, 使重庆旅游业的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凭借三峡黄金旅游线路的品牌和知名度, 重庆市2007年发起了生态旅游年, 三峡库区两岸和交通沿线地区掀起了以生态旅游为主题的高潮, 库区生态旅游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生态旅游虽然起源较早, 但对于深处祖国内陆的重庆来说这是一个比较新的话题, 通过对库区近年来生态旅游发展的调研, 笔者发现了其中存在的不少问题, 主要表现如下:

2.1 旅游资源开发不合理

许多地方在开发旅游资源时, 管理不善、执法不力, 部分景区建设存在过度开发和对景区的破坏性开发等问题。此外, 由于受三峡工程长期论证的影响, 加之沿岸经济的落后, 各地为了本地经济的发展, 许多政府部门在开发旅游资源时, 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学论证、评估与规划, 便匆忙开发, 导致了旅游资源开发的不合理。

2.2 内部竞争无序

整个区域自然生态型、岩溶地貌型、探索漂流型及民族风情旅游资源分布广泛, 同质性高, 在资源开发中存在简单复制已经存在的产品原形现象, 产品策划、组合及旅游营销缺乏统一的战略, 区域内部无序竞争现象严重。

2.3 供需结构性矛盾和供给不足问题并存

旅游服务设施的供需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为中档旅游服务设施供给严重不足, 在旅游旺季时尤为突出, 而低档旅游服务设施则相对过剩, 整个库区的社会旅馆床位利用率平均只在40%左右。一些旅游最不发达地区的社会旅馆与需求明显脱节, 床位利用率仅为20%。对于库区旅游业较发达的区县, 则表现为明显的中高档服务设施供给不足[1]。

2.4 旅游人力资源缺乏

一方面是旅游企业真正懂经营、会管理、能管理和敢管理, 且可运作大型企业的高级管理人才严重缺乏;另一方面是真正能吸引旅游者听讲解, 且能将所介绍的旅游吸引物的科学、艺术、美学和历史发展高度给旅游者讲清、讲透的高级导游人才严重缺乏。

3 三峡库区移民经济融合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受库区移民自身素质、库区经济环境等的影响, 三峡库区移民经济上的社会融合速度较慢, 质量不高, 表现如下:

3.1 城镇移民受库区严峻经济环境的影响较大

第一, 受三峡工程的影响, 三峡库区老的产业调整了, 新的支柱产业还没有兴起来。第二, 产业发展落后, 缺乏效益好、竞争力强的规模企业, 传统的中小型国有企业在搬迁过程中因关停并转大部分消失了。第三, 产业发展缓慢, 传统商业区淹没后, 移民新区和搬迁的新城未能形成新的商业区, 商贸流通迟缓, 经营不景气, 大量商业门面空置。第四, 就业形势严峻。由于严重的产业空虚, 原有在业人员因企业关闭破产成为失业人员, “农转非”移民转化为城市人口后无业可就。部分移民生活环境的改善不是靠生产, 而是靠移民款、安置费, 存在坐吃山空的危险。

3.2“农转非”移民收入农村型, 消费城市化

三峡失地移民迁入城镇后, 实现了由小农式的乡村社区向现代城镇和村镇社区的转变, 生活方式也相应地改变了。从现实来看, 这种转变是不平衡的, 出现了“收入农村型、消费城市化”的现象。移民以前在农村可以挑水吃、可以捡柴烧, 现在生活方式城市化了, 吃水、烧煤、用电都要花钱, 部分“农转非”移民仅仅依靠现有的收入难以维持生计。

3.3 就地后靠移民土地资源贫乏

第一, 土地数量较少。三峡库区本来就人多地少、交通闭塞、生态环境脆弱。重庆库区在三峡成库后, 将淹没良田33万亩, 迁建占地4.5万亩, 耕地净减少37.5万亩。据调查, 万州移民安置区1995年人均耕地0.83亩, 安置移民后人均占有耕地只有0.6亩, 有些乡镇人均耕地仅0.4亩[2]。第二, 耕地质量下降。蓄水前农村移民原有的土地都是长江河谷地带的良田沃土, 产出率高。而后靠安置的土地坡度大、水土保持难、生产能力下降。据有关部门测算, 同面积的后靠移民安置耕地每年要减少4到6成的粮食产量[3]。如大周镇后靠移民人均耕地只有0.3亩, 且坡地较多, 需退耕还林, 许多后靠移民生活难以为继。

4 发展三峡库区生态旅游, 促进移民的经济融合

4.1 整合资源, 促进库区生态旅游和移民经济融合的同步发展

针对上述库区生态旅游发展和库区移民经济融合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我们可以整合现有的生态旅游资源和库区移民这一庞大的人力资源群体, 形成二者的合力, 共同发展, 促进生态旅游和移民经济融合的同步运行。通过实地调研, 整理出库区现有旅游资源的整体情况, 并请相关专家学者考核论证, 合理配置资源, 力求库区的生态旅游产业合理规划、精心布置, 避免开发不足、过度开发、破坏性开发、无序开发和低水平重复开发等现象, 使库区的生态旅游产业的布局能够收到最大的效益。在这个整合的过程中, 要统一规划各种不同档次的服务设施, 避免“局部杠”, 力求床位利用率常年处在较高位置。

4.2 鼓励移民创办生态旅游企业, 政府给予政策、经济、人力上的大力支持

当地政府应鼓励有条件的移民积极创办生态旅游企业, 既可以助推重庆库区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 也可以促进移民自身的经济融合, 取得双赢的效果。在鼓励移民创办生态旅游企业的过程中, 政府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入手:其一, 给予移民政策上的支持。对于创办生态旅游产业的移民, 政府应广开绿灯, 审批条件、创业环境和税收等方面都要给予大力支持和扶持。其二, 给予经济上的支持。库区移民在移民搬迁过程中大都收到了一定的经济损失, 因此, 在移民创办生态旅游企业的过程中, 各银行应在贷款、利率、还款期限等方面给予适当的支持。其三, 人力上的支持。就是给创办生态旅游企业的移民提供品德高尚、专业素质过硬的专业人才, 指导和帮助他们创业。

4.3 加强对移民的培训, 积极引导移民参与库区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

如上所述, 库区严峻的经济环境, 产业空心化、土地资源匮乏等, 严重影响了移民经济上的社会融合, 积极引导移民参与库区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 既有利于库区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 也提高了移民自身的收入, 为他们早日与社会融合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是移民社会融合的必由之路之一。对移民的培训, 主要是指对移民进行生态旅游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使他们有一技之长, 能够自食其力。首先是对有意创办生态旅游企业的移民进行培训, 包括企业经营和管理知识、生态旅游知识等的培训。其次是导游的培训, 培训出一批又一批讲解艺术高超, 又了解当地文化和民俗的专业导游。再次是免费培训那些目前没有就业的移民, 源源不断地为生态旅游企业输送各种合格人才, 包括餐饮服务、卫生、住宿等各方面人员。

参考文献

[1]万丽娟, 彭小兵, 赖景生.三峡库区生态旅游资源整合的理论与对策研究[J].产业观察, 2007.

[2]段跃芳, 戴尚安.三峡工程农村移民安置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水利经济, 2002, (3) .

[3]林建, 雷亨顺.对三峡农村移民安置的几点思考[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01, (1) .

[4]田强, 黄宗华.三峡地区的生态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对策[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 (2) .

库区移民安置就业调研报告 篇5

根据区委《关于在春节后开展“大调研、大走访”活动的通知》(乌区党组发[2010]7号),区人大常委会和农林、水务、拆迁办等相关单位组成乌兰淖尔镇调研组就乌兰淖尔镇生态景观工程、库区移民搬迁等工作开展调研。调研组抽调了工作人员组成4个小组,并制定了工作方案,于2月21日开始分组走访村委会、社区居委会、居民代表和村民代表,入户调查98户,分别召开村、社区、镇座谈会5次,对需搬迁的基本情况、居民搬迁意见、要求及存在的困难等进行了解,并开会进行认真研究。现将调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依据2008年乌达区农区基本情况普查结果,全区涉农人口3240户,9632人。其中处于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工程淹没区人口1918户,5560人。年龄结构:18岁以下的971人(其中男464人,女507人),男19-49岁的1607人,女19-44岁的1426人,男50-59岁的422人,女45-54岁的411人,男60-64岁的124人,女55-59岁的171人,男65岁以上的235人,女60岁以上的292人。外出务工的249人(其中长期外出197人,季节性外出52人)。参加合作医疗人数3337人,纳入低保人数329人,参加养老保险人数791人。土地合计18844亩,其中耕地16401亩(有承包合同13580亩,无承包合同2820亩),保护地(温室)368亩(有承包合同219亩,无承包合同149亩),园地1441亩(有承包合同1359亩,无承包合同82亩),林地224亩(有承包合同156.3亩,无承包合同68.5亩),撂荒地无承包合同408.1亩。

乌兰淖尔镇水库淹没区和生态景观工程涉及搬迁人口563户,1601人;占用耕地12996亩、园地129亩、林地220亩、保护地140亩。分别占全区搬迁人、占用各种土地的28%、69%、1%、1%、1%。

搬迁人口有蒙古族、回族等少数民族159户,490人,其中回族142户,450人,占搬迁人口31%。搬迁人口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养殖、农产品加工、工厂打工及经商活动。

生态景观工程急需搬迁32户,144人,耕地2000亩。

二、淹没区群众的思想动态分析和反映的主要问题

调研组在镇和社区干部的配合下,分别对不同年龄段居民、不同种植结构居民、不同从业结构居民和不同民族结构居民进行了入户走访和座谈。群众普遍表示这是有利于地区发展的惠民工程,表示支持搬迁工作,但也有一定的顾虑:

男60岁、女55岁以上的人群表示只要有合适的搬迁住房,加入社保和城镇居民医保之后,就没有后顾之忧,希望就近安置,有故土难离之情。就像农户段玉梅等人说,希望有个比较熟悉的地方居住,搬迁还留在附近。

“4050”人群中外出做事的考虑的是补偿问题,在家从事农业生产的担心失地以后,由于没有特长,找不到合适工作,会没有收入。同时他们的子女已到成家年龄,如果土地补偿款为子女成家后,剩余的钱无法维持生活。其子女正在读书的担心上学费用的维持。而且部分群众担心住楼房费用较以前提高很多,生活会无保障。就像农户许国山说,4050人员交够养老保险15年后能否提前退休,现在4050人员最难办,儿子娶了媳妇后,又要变成穷光蛋了。

部分村民的子女在城区居住,在工业园区打工,平时靠父母种地吃粮吃菜,在搬迁后,他们担心生活成本较以前提高,生活会不稳定。就像村民许高山说,现在自己种10亩地,每年5万元收入,子女在新区打工,依靠家里种地,吃菜吃面不用花钱,在农村没钱有地也能生活,搬迁后可能不如现在。

耕种大田的居民对搬迁后的生活顾虑少,而耕田少、从事蔬菜生产的居民对搬迁后的生活顾虑多。走进原四连郭华北家里,他正在和妻子整理温室,准备育今年的蔬菜苗。跟他聊天,他说家里5口人种12亩菜地,养两头猪、几只羊。起早贪黑很辛苦,去年一年收入6万余元,种西红柿、辣椒每亩能收1万元,虽累但能同时供养一个研究生和一个大学生。他想到儿女的就业问题,更担心的是搬迁后无稳定的收入。他的侄儿媳妇到家里串门,她说自己40岁多一点,和丈夫一起种6亩多菜地供养一个老人和一个读中学的孩子,种菜累,生活还可以,也是担心失地后的生活问题。

长期打工和从事工商业活动的居民因为有一定的技术或稳定的就业岗位,对搬迁后的生活没有顾虑。而利用农闲季节打临时工的居民,担心失地后缺粮少菜,生活会有困难。就像个体户朱宝升说,拆迁当然好,但拆迁后粮店开不了,没饭吃,想要住房,但有门面房更好。

回族群众对生活安置提出了在居住地附近建清真寺等要求。

移民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其产生的心理变化有其特殊性,主要是对故土的留恋,对原有生活方式的习惯,对新环境、新的生活方式存有疑虑心态,表现为:一是移与不移的矛盾和恋乡心理;二是好与不好的对比心理;三是公平与不公平、富与不富的焦虑心理;四是不主动谋求新的就业和生活方式,存在等、靠、要的心理;五是期望值高。

通过以上分析,淹没区群众主要反映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补偿问题。与阿盟征用土地补偿、与滨河区征用土地补偿的攀比;蔬菜地与大田作物耕地的攀比。房屋搬迁中的攀比。搬迁居民提出要求公平公正、补偿标准要统一。

2、生活安置问题。大部分群众提出生活安置区就地安排,减少过渡环节,一次性搬迁安置。

3、生产安置问题。4050人员普遍反应除种地之外无专长,文化水平低,学习新技术的能力差,顾虑以后的生活。

4、生活水平问题。很多人担心失地后找不到工作、无收入,住进楼房后生活费用增加,生活水平下降或难以维持生活。

5、农机具的问题。搬迁后农机具没有用了,需要折价处理掉,务农人员提出按新旧程度能否给予补贴。

6、参保问题。参加合作医疗人数占总人数59%,参加养老保险人数占总人数14%。一些群众对参保政策不明,还有部分群众因资金问题无法参保,即使能参保,但续保很难,他们希望放宽参保条件,提高看病报销比例,适当降低退休年龄。

7、民族宗教问题。回族群众反映居住地需要建在离清真寺较近的地方,并且确定回民公墓地址。

9、遗留问题。2001年因黄河水灾安置受灾群众在房屋分配上有遗留问题,在这次搬迁时需要考虑。

10、宣传不足问题。群众反应从2009年开始宣传搬迁,工作人员传达的信息不同,影响安排生产生活。

三、几点建议

1、提高认识,加强宣传,做好移民搬迁的思想工作。建设水利枢纽工程是利国利民的重点工程,是公益事业。涉及移民搬迁的政策性强、时间紧、任务重,需要研究政策、营造氛围,做好答疑释惑工作,让群众了解党和政府的政策。

2、制定和宣传移民安置规划,尽快出台补偿方案、生产生活安置方案。

3、尽快成立人员相对固定的移民搬迁机构,做好前期工作。

4、研究4050人员的生产生活状况,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

5、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为他们的生产生活提供方便。

6、尊重移民意愿、就地安置。按照规划先行、安置先行的要求,先培训后就业、先盖房后搬迁。

7、研究解决遗留问题。

万州区 林改暖了库区移民的心 篇6

平等分山,

稳定了库区移民的心

把移民乡镇林改工作作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重中之重,视为确保移民稳定的重大事项,加强领导,深入研究,积极破解。

一方面加大集体林权改革宣传力度,重点宣传林改政策,宣传移民享有同等林改权益;另一方面,教育引导非移民学习移民“舍小家,顾大家,为国家”的奉献精神,主动与迁入移民林地共分,发展共享。

在集体林权改革工作中切实做到“四个一样”,即移民和非移民人均分山面积一样,林地质量一样,享受集体林利益分配一样,享有林地承包经营权一样。按照规范程序,做到阳光操作,移民分山到户率和林权登记率均达到100 %。

按照“四个不出”,即户的纠纷不出组,组的纠纷不出村、村的纠纷不出乡镇、乡镇的纠纷不出区的要求,对涉林移民的诉求第一时间响应、纠纷第一时间调处、矛盾第一时间化解,切实稳住了移民的心。对原住非移民也同样高度重视,深入做好工作,让他们也满意。全区没有一户移民及非移民因林改上访。

真心服务,

拓宽了移民致富之路

我区把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发展林业经济作为促进移民安稳致富的宝贵机遇和重要途径,落实扶持措施,引导企业参与,加强典型带动,千方百计促进移民增收致富。

一方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制定和实施一系列奖励补助政策。对移民乡镇的重点公益林和一般公益林分别按每年每亩4.75元和0.7元的标准予以补偿;林木、竹材育林基金征收比例由20%—25%降低到10%;新种植名特优果树100亩、连片种植中药材100亩、食用菌10亩以上,并能帮助移民增收的专业大户,每亩分别补助100、200、300元;对移民自主创业,种植果树20亩、中药材10亩、食用菌2亩以上,且当年纯收入达到1万元以上的,补助1000元;对新办农产品加工企业,吸纳移民就业的微型企业,按照注册资金的30%〜50%的比例予以补助,并在税收、行政性收费和融资上予以支持。另一方面,切实加强项目扶持。抓住三峡工程后续工作机遇,科学编制移民乡镇林业发展规划,优先在移民乡镇布局长江两岸绿化工程和林业经济发展项目,重点发展香料、笋竹、工业原料林、生物质能源林、花卉苗木等特色林业,形成“一镇一品”。

按照“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大户,大户带农户”的模式,采取出租、入股、转包等方式,鼓励林产品加工企业和城市工商业主参与林业产业发展,全区成功引进和培育林业经营企业31家,发展林业专业户203家,实现林地集约经营36.5万亩。通过林地集约经营,移民既可以得到林地入股收入,还可以就近务工增加收入。

在工作中,以共产党员、村组干部、返乡创业移民、致富能人为重点,积极培育安稳致富典型,充分激发广大移民投身林改、发展林业经济、发家致富的积极性。

同心同德,

共建库区生态家园

林改使库区移民“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用好、用活林改政策,既分好林、用好林,更建好林、管好林,促进林业资源持续增长,库区生态持续改善,是建设库区生态家园工作的根本原则和重要内容。为此,我们紧紧围绕林改“生态受保护、农民得实惠”这一核心目标,着力构筑三峡库区生态安全屏障。一是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按照“谁拥有、谁经营、谁受益、谁管理”的原则,强化农户管林、护林主体责任,切实加强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等日常管护,做到靠山吃山养山。二是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2008年以来,政府累计投资近30亿元,大力实施森林工程,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加快城市绿化、城周山头绿化、长江两岸及水系绿化、道路绿化,新增造林面积46.9万亩,森林覆盖率由直辖前的16.1%提高到37%。三是发挥社会各界的参与作用。积极引导全民树立“库区生态安全,事关人人发展”的责任意识。深入开展“身边增林,绿满城乡”活动,农村居民每年至少种10棵树,城市居民每年至少种10盆花。号召个人建纪念林、单位建责任林,累计达到8万亩。

目前,全区28个移民乡镇已全面完成明晰产权、承包到户的改革任务,2009年全区移民人均获得林业收入670元,占移民人均纯收入的15%,同比增长27%,有效促进了移民安稳致富。正像太龙镇太阳社区移民李承学说的那样,“林改暖了心窝子,鼓了钱袋子,幸福几辈子”。

库区移民 篇7

一、严格政策,夯实移民信任基础

国务院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出台,标志着移民后期扶持工作进入了一个新时期,由于移民后期扶持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对移民扶持的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扶持的对象更加明确具体,是有史以来最广泛、最全面、最直接,也是扶持资金最多,扶持时间最长,移民受益最大的一次扶持。受利益的驱使,许多群众要求列入移民扶持。而把握政策的准确度和执行力将直接影响到社会的稳定, 要真正取得群众的信任,就必须不折不扣的执行国家和省后期扶持政策。 为此,我们把严格执行政策放在做好移民工作的首位。一是严格要求。工作人员要严格按照国家和省有关文件规定向群众解释说明,任何人不得随意曲解和歪曲政策,如引起矛盾和上访事件将追究相关人员责任。二是严格执行。加强全县移民干部尤其是乡村干部移民政策法规学习,不得偏离政策、不能徇私,让干部做执行政策第一人,切实将国家和省扶持政策落实到位,最终让群众信任干部,了解政策。

二、一线宣传,完善信息网络体系

由于我县移民结构复杂,加之时间跨度大,可考证的历史资料不全,一些非农业户移民(包括因政策性因素转为非农业户的移民),原住农民和受影响人口以及搬迁户、小型水库移民等,接二连三的成批上访要求列入扶持,一度给我们工作造成了非常大的压力。面对新时期、新形势、新政策,要让群众完全了解政策,就必须进行深入调研和广泛的宣传。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其中具体原由:一是广大移民群众对传统的移民扶持政策比较了解、接受,而对新时期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出台在思想认识上有偏差,甚至产生了抵触情绪;二是对后期扶持政策不了解,政策宣传力度不大;三是个别地方工作不够深入细致。针对这一新情况和新问题,我们通过各种媒体和宣传手段,强化了政策宣传,重点建立和健全了乡、村、组移民信息网络体系,选聘了331名为人正派、有一定文化水平且有一定影响力的移民信息员,做到每村、每组至少有一名信息员。这些信息员处在政策宣传的一线,使我们能及时了解和掌握民情与民意,为我们做好移民工作提供了宝贵资料。

三、自主管理,加强监督化解矛盾

充分发挥移民信息员的作用,通过移民来管理移民。我办牵头组织信息员组建了“移民之家”,定期开展活动,加强移民交流与沟通。通过近一年来的实践,信息员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一是政策宣传员的作用。利用信息人员在当地移民群众当中的影响及个人威望,通过他们宣传党和国家水库移民政策,避免因对政策不解而引发不必要的矛盾。二是社会稳定信息情报员的作用。利用信息人员与当地群众的人脉关系,及时了解和掌握移民和受影响人口的思想,对于一些苗头性、突发性、倾向性的问题,做到早发现、早预警、早排除,从而有效防止越级上访,突发性群体上访事件的发生。三是矛盾纠纷调解员作用。利用信息员在村、组便于第一时间了解矛盾纠纷的优势,早介入、早调处、早化解。四是项目实施监督员的作用。对移民群众反映的后期扶持项目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监督,对移民后期扶持资金发放的对象、程序进行监督;对村务公开的情况进行监督。五是移民后期扶持人口核减员的作用。对列入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现金直补的移民,因死亡、当兵提干、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农转非等情况需要核减的,能在第一时间内掌握,并及时向当地乡(镇、场)和县扶贫和移民办报告备案,以便汇总核减。

四、与时俱进,加强网络监控和舆情的管理

库区移民 篇8

国内外的移民实践表明,非自愿移民搬迁过程中往往伴随着诸多风险,经济上陷入贫困则是其最基本的风险之一。在非自愿移民中,水电库区移民占据重要地位。作为迄今为止动迁规模最大、涉及面最广的水电移民实践,三峡水电移民工程到2009年底已顺利完成了百万移民搬迁安置任务。在三峡水电移民群体中,农村移民占据重要地位。目前针对三峡库区农村移民 “以土为本”的农业安置方针只能为移民生活提供最低限度的保障,移民贫困率高,〔1〕移民返贫现象突出。如何实现三峡库区移民群体 “稳得住、能逐步致富”?移民创业不仅可以解决自身的就业问题,而且能够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是实现移民脱贫致富、推动移民地区经济增长和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力量。〔2〕

目前,国内学术界专门针对三峡库区移民创业问题的研究成果很少,相关成果主要散落在水电库区移民创业研究、三峡库区创业研究等成果之中。其中,有关水电库区移民创业研究,国内学者主要围绕水电库区移民创业重要性、水电库区移民创业现状、特征及存在问题、〔3〕〔4〕水电库区移民创业的影响因素、〔5〕〔6〕水电库区移民创业对策措施等问题展开讨论;有关三峡库区创业研究,国内学者多探讨三峡库区农民 (工)或微型企业创业机会识别、创业决策、创业成长的影响因素,具体影响因素包括:创业者个体特征、社会资本、政策环境等。〔7〕〔8〕

总体上看,在极少数专门针对三峡库区移民创业研究成果中,国内学者侧重于探讨移民创业经营特点、困境及应对策略,〔9〕尤其忽视了不同创业环境因素 (如社会保障制度和社区环境)对库区移民创业活动的影响。对此,本文将利用三峡库区移民的抽样调查数据,综合研究移民创业环境、个体特征、家庭环境因素对三峡库区移民创业活动的可能影响,从而弥补以往学术界在该领域研究严重不足的缺陷,进一步揭示三峡库区移民创业活动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影响机制。

二、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

1.创业环境对三峡库区移民创业的影响

三峡库区移民创业主要指移民通过从事规模或高附加值农业、创办小微企业、提供商贸服务等途径获取收入的生产经营活动。良好的创业环境能够激励创业者的积极性,降低创业成本,提高创业成功的概率。

研究揭示,政策支持在引导和鼓励创业活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如Fonseca等〔10〕指出,创业政策和法律对创业意愿和创业行为有重要影响;朱红根等〔11〕揭示,金融环境和政策支持能够提升农民创业意愿;周立新等发现,良好的政策环境对三峡库区微型企业创业成长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为帮助三峡库区移民脱贫致富、促进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国家和重庆、湖北地方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性政策措施,内容涉及财政支持、信贷优惠、教育、卫生、水利、电力、交通运输等诸多方面。代表性政策如 《关于三峡工程移民后期扶持工作的意见》 (国三峡委 发办字 [2004]13号)、《国务院关于完善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意见》 (国发 [2006]17号)、 《三峡后续工作规划》、《全国对口 支援三峡 库区合作 规划 (2014~2020年)》。政策支持对三峡库区移民创业活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通过政策支持、法律规范及优良服务,营造库区良好的创业氛围,激发移民创业意愿,培养移民创业能力;第二,通过信贷、财税、行政审批、技术创新、基础设施建设等政策支持,解决移民创业资源约束的矛盾,降低移民创业成本。

社会保障制度对三峡库区移民创业可能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如良好的社会保障制度使库区移民能够将更多的积累用于投资,增大了移民创业的可能性和创业成功的可能性;同时,移民安置区良好的社会保障制度会降低移民求职愿望,移民被迫迁移往往被排斥在本土居民的非正式网络和信息沟通渠道之外,难以获得为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信息,即使是受过良好教育的移民在找工作时也经常会受到歧视。对三峡库区移民的调查发现,移民群体中的 “我群-他群”区分仍然存在。移民创业不仅是保持尊严、避免贫困的最好选择,而且也是进入当地主流社会的最有效策略之一。〔12〕

移民迁入安置地后,原有的社会关系网络破裂,因此需要重构社会关系网络,〔13〕〔14〕而安置地良好的邻里关系为移民搬迁后的社会关系网络重构奠定了坚实基础,而移民社会关系网络是创业资源获取的重要渠道;移民搬迁到外地之后,安置地社区 (村镇)干部与移民的接触最早和最多,高效率的社区干部工作效率有助于快速解决移民创业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问题。对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1a:政策支持对移民创业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H1b:社会保障制度对移民创业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H1c : 社区环境对移民创业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2. 个体特征对三峡库区移民创业的影响

移民个体特征是影响其创业活动的重要因素。本文重点关注移民的社会资本、人力资本、年龄、婚姻、户口性质等个体特征的影响。

社会资本是指一种镶嵌于社会网络中的资源,包括社会网络及其派生的互惠规则及信任。研究揭示,创业者关 系网络是 影响创业 决策的关 键变量。〔15~17〕中国转型经济下的制度不完善,创业者需要借助于不同类型关系网络来解决创业过程中面临的制度困境。关系网络作为一种非正式制度安排可以弥补正式制度不完善的缺陷,有助于创业者识别和开发创业机会、获取异质性的创业资源,建立组织的合法性。对三峡库区的实地调查揭示,移民搬迁后原有的社会联系受到破坏,搬迁后移民社会关系网络的利用多依赖以血缘、地缘为基础的家族关系网络或泛家族关系网络,借助于移民的社会关系网络识别和开发创业机会,获取创业资金、技术、物质、信息和人力等创业资源。

移民创业者人力资本涉及文化程度、打工经历等。调查发现,目前三峡库区移民群体的人力资本水平低下。一般而言,良好教育是创业取得成功的必要保证。移民学历越高,越容易掌握与创业相关的知识,识别创业机会;同时,文化程度越高的创业者掌握的创业资 源 (如信息、专业技能) 越多,规避风险的能力更强,接受新知识的速度更快。打工经历积累了移民相关行业的知识和管理经验,有助于创业成功。

一般而言,随着年龄的增长移民创业者的创业经验会增加;同时,年龄越大的创业者掌握的创业资源 (如资金、技能、信息)越多,丰富的创业经验和创业资源增加了创业成功的可能性。已婚创业者可获得的创业资源更多。非农业人口移民多居住在城镇,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多,有助于创业成功。对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2a : 社会资本对移民创业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H2b : 人力资本对移民创业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H2c : 年龄对移民创业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H2d:婚姻对移民创业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H2e : 非农户口对移民创业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3. 家族环境对三峡库区移民创业的影响

家庭环境因素指与移民创业直接相关的家庭环境条件,如家庭劳动力、家庭人均收入、家庭耕地面积。本文重点关注家庭劳动力因素。

相当多的研究揭示,家庭是创业者重要的创业资源来源,移民家庭劳动力人口越多,则移民创业者更容易获取人力、财务和信息等各种创业资源。然而,对三峡库区移民群体的实地调查发现,移民家庭劳动力人口越多,家庭经济状况会更好,这会降低移民创业的积极性。对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3:家庭劳动力人口对移民创业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三、研究设计

1. 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来源于重庆工商大学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三峡库区课题组对于三峡库区的22个区县移民的问卷调查。问卷发放时间为2014年1~3月;问卷调查内容包括移民创业行为、移民创业环境、移民个体特征、移民家庭环境因素等。共发放调查问卷800份, 回收调查 问卷625份, 回收率为78.25%,有效问卷 份491,有效率达89.3%。其中,参与创业的移民户共有104户,占样本总量的22%,未创业的移民户共387户,占样本总量的78%。

2.变量测量

(1)创业决策。将城市居民移民后从事个体经营、经营小生意和自己开厂以及农村居民移民后从事做小买卖的视为创业。

(2)创业环境。选择 “移民优惠政策、社会保障制度、社区干部工作效 率、邻里关系 和睦度”4个指标。其中移民优惠政策使用 “移民对移民优惠政策落实情况的满意度”来测量,社会保障制度使用 “移民对当地社会保障制度的满意度”来测量。

(3)个体特征。选择 “社会资本、人力资本、年龄、婚姻状况、户口性质”5个指标。其中社会资本使用 “移民后的人情往来情况”来测量,人力资本使用 “受教育情况、打工经历”2个指标来测量。

(4)家庭环境。选择移民 “家庭劳动力人口数”来测量。

四、实证结果分析

1.描述性统计分析与相关分析

表1揭示了所有变量的均值、标准差及Pearson相关系数。总体上看,库区移民创业水平较差,近80%的库区移民没有选择创业活动;移民对移民优惠政策及社会保障制度的评价较低,其均值分别为1.89和1.95 ; 移民对安置地社区干部工作效率 、邻里关系和谐度的评价较高 , 其均值分别为3.21和3.81 ; 移民后的人情往来不多 , 其均值为2.52 ; 超过50% 的移民没有打工经历 ( 其均值为0.47 ), 移民受教 育程度集 中在高中 文化水平 ( 其均值为4.11 ), 反映出库区人力资本整体积累薄弱 ; 移民的年龄集中在30-50岁之间 ; 已婚和非农户口移民占多数 ; 移民家庭劳动力人口数约为2人 。

注:*p<0.05,**p<0.01;双尾检验。

从相关分析结果看,移民优惠政策、社会保障制度、社区干部工作效率、移民后的人情往来、移民受教育程度、非农户口与创业活动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p<0.05);移民打工 经历、年龄、家庭劳动力人口数与创业活动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p<0.05)。这些关系将在后面的回归分析中做进一步检验。

2.假设检验

由于移民创业决策为二元离散选择型变量,因此本文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方法对理论假设进行检验。为确保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对所有进入模型的解释变量进行了方差膨胀因子 (VIF)诊断,结果显示这些变量的方差膨胀因子最高值为2.213,由此可以排除多重共线性问题。检验结果参见表2。

(1)移民优惠政策对移民创业活动虽有正向影响但并不具有显著性 (β=0.087,p>0.5)。假设H1a没有得到实证结果的支持。这说明现有的移民优惠政策并没有落实到实处,很多情况下,这些优惠政策只是空头口号而已;同时,现有的移民优惠政策对移民创业活动的支持较少,即便对移民优惠政策落实情况感到满意,但其对移民创业活动的作用也非常有限。这需要我们深思。

(2)社会保障制度对移民创业活动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β=0.349,p<0.05)。这说明良好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促使三峡库区移民创业的重要驱动因素,这是对现有的社会保障制度功效认识的一大突破。假设H1b得到验证。

(3)社区干部工作效率对移民创业活动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β=0.412,p<0.01);邻里关系和谐程度对移民创业活动虽有负向影响但并不具有显著性 (β=-0.090,p>0.1)。可能的解释是:一是移民创业需要的资源较少从邻里关系中获得;二是移民搬迁时间不长,彼此间的信任度尚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假设H1c得到部分验证。

(4)搬迁后的人情往来对移民创业活动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β=0.188,p<0.1)。这说明基于人际信任的泛家族社会关系网络仍然是库区移民创业机会识别和创业资源获取的重要渠道,有利于促进库区移民创业活动。假设H2a得到验证。

注:+p<0.10,*p<0.05,**p<0.01,***p< 0.001。

(5)打工经历作为移民人力资本积累的重要手段和体现,对移民创业活动具有消极的影响 (β=-0.394,p<0.01)。可能的解释是,移民创业者先前的打工经历虽然积累了相关行业和企业工作经验,但调查中发现,目前库区移民创业者行业选择多与打工行业无关,打工经历所积累的经验是否能运用于创业活动需考虑;由于库区移民总体的受教育程度不高,绝大部分没有系统地接受过相应的技能培训,导致不同教育程度的库区移民创业活动不存在明显的差异 (β=0.118,p>0.10)。假设H2b没有得到验证。

(6)移民年龄对创业活动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β=-0.410,p<0.05),年龄更大的移民更不容易进行创业活动。原因可能是,随着年龄的增大,移民创业的动力和意愿减弱甚至消磨,从而导致年龄对移民创业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婚姻情况对移民创业活动无显著的影响 (β=0.206,p>0.10),假设H2d没有得到实证结果的支持。这与样本中绝大数移民为已婚状态可能存在紧密关系;相对于农业人口,非农业户口的移民更容易进行创业活动 (β=0.307,p<0.01)。假设H2c、H2d没有得到验证,假设H2e得到验证。

(7)移民家庭劳动力人口数量对移民创业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β=-0.239,p<0.05)。即移民家庭劳动力人口数量越多越不愿意进行创业活动。假设H3得到验证。

五、结论与启示

移民创业是实现三峡库区移民 “稳得住、能逐步致富”的重要途径。本文利用三峡库区移民抽样调查数据,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实证检验了三峡库区移民创业活动的主要影响因素。检验结果显示:第一,社会保障制度、社区干部工作效率对库区移民创业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第二,社会资本对库区移民创业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打工经历、年龄对库区移民创业有显著的负向影响,非农业户口的库区移民更容易进行创业活动。第三,家庭劳动力人口数量对库区移民创业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本文的理论意义主要体现在:一是本文对三峡库区移民创业影响因素进行了更加系统深入的分析研究。前期文献很少关注三峡库区移民创业活动,即使关注也仅好于探讨库区移民创业经营现状及应对策略,很少探讨库区移民创业的影响因素。二是本文对三峡库区移民创业环境界定为政策支持、社会保障制度和社区环境三个不同的方面,重点探讨不同创业环境对三峡库区移民创业活动的影响,结果发现社会保障制度、社区环境都是影响当前三峡库区移民创业活动的重要因素。目前学术界有关水电库区移民创业问题的研究,很少从社会保障制度和社区环境的角度进行分析,本文无疑是对现有研究的重要推进。

库区移民 篇9

一、三峡库区移民社会保险调研情况

调研地点为重庆市万州区武陵镇, 共发放250份问卷, 收回有效问卷243份。

(一) 移民年龄、教育及家庭收支情况调查

从表1和表2可以看出, 70%以上的留守移民年龄超过了40岁 (16岁以下少年儿童未参加问卷调查) , 这些年龄段的移民很多是当年三峡工程移民过程的见证者, 通过他们的调查更有说服力。这些“4050”和老年的移民一方面年龄较大, 体弱多病, 同时由于文化程度普遍较低, 没有专业的职业技能, 所以无法像年轻人一样外出务工, 通过打工获得工资性收入。三峡工程所造成的原来很多良田被淹没或者处于消落带, 很多失地移民家庭只能获得部分耕地, 面积有限甚至是完全丧失土地, 造成了移民的家庭经营性收入较低。收入低进一步影响了其储蓄, 即财产性收入也较低。而现阶段移民所获得的补偿性收入有限, 即转移性收入较少, 所以通过移民纯收入来源的四个组成部分可以得出其纯收入较低, 这在表3中也可以得到证实, 即移民的家庭收入普遍偏低, 消费水平也就偏低, 生活水平不高。

(二) 移民社会保障情况

在移民参保方面, 由表4很直观的发现:移民们参加的主要保险是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 在调查中, 三分之二的移民都是办理了医疗保险, 究其原因, 医疗保险门槛比较低, 每年只需要20元的医保费, 就可以享受到生病后的报销, 低廉的保费使大部分移民能承受, 而不愿意参加的移民则反映医疗保险在实际的操作中存在不便, 如可以报销的医疗项目有限, 一些重大疾病无法提供医保, 同时报销的手续不是很快捷, 耽误时间和精力。

近三分之二的移民办理了养老保险, 根据重庆市颁布的政策, 失地移民现在享受特殊的养老保险政策, 年满75岁的一次性缴纳1.5万元即可按照城镇企业退休人员最低基本养老金标准按月发给养老待遇, 根据年龄, 每小一岁需要增加1300元, 到55岁为4.1万元, 55岁以下除了一次性缴纳4.1万元费用之外, 还需每月缴纳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费。同时根据移民的搬迁时间不同, 政府给予50%~80%的补贴, 这样一次性缴纳的费用即在0.3万元~2.05万元之间。根据这项政策, 很多年满55岁的移民参加了移民养老保险, 而“4050”移民和更年轻的移民则感觉每月支付的养老保险费用较高, 经济压力大。被调查移民中有87.89%的人希望出台更加有利于低收入人群的三峡库区移民养老保障制度。

而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和生育保险, 相对参保的比较少, 很多移民甚至不知道这三种保险。还有很大一部分移民因家庭贫困没能办理任何保险。

(三) 三峡库区移民社会保险问题分析

从三峡工程立项开始, 党和政府就十分关心三峡移民的社会保障问题, 展开多种形式的工作, 截止至2010年底, 重庆的农村三峡移民安置费用已到达181.7亿元, 在刚刚开展的移民养老保险中也提供了很大的金额进行资助, 维护了三峡库区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然后由于三峡移民工程涉及面广, 还有一些不完善的地方, 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 社会保险的覆盖面低。首先是移民习惯了过去的补助形式, 而对于需要自己预先垫付, 然后收益这种保险制度不了解。因此要扩大宣传, 使三峡移民能够理解并接受社会保险这有利于库区社会和移民家庭和个人的制度。其次针对有些陷入贫困的移民家庭和个人, 可以考虑提高其在参保中政府补贴的比率, 根据实际情况, 少缴纳或者免除缴纳他们的费用, 使他们能够保证基本的生活, 进而通过发展生产, 摆脱贫困。第三、减少领取保险时候的一些繁琐环节, 实现绿色通道, 让三峡移民能快速、有效的拿到保险, 减少其对社保制度的抵触情绪, 也能侧面扩大社保的宣传。

(2) 社会保险筹资非常困难。社会保险基金的筹资应该来源于社会、企业和个人三方面。三峡库区重庆段有15个区县, 在这里面有万州区这样的国家级贫困县9个, 地方财政收入有限。又由于库区远离重庆主城区、湖北宜昌市这两大经济区域, 原有优势产业为了三峡工程拆迁、缺乏技术投入等原因造成衰退, 而新的产业由不能支撑本地居民的需要, 形成了三峡库区产业空心化。这种产业空心化使得库区的企业在社保保障投入这一块捉襟见肘, 一些企业只能部分完成其社会统筹的任务。而库区移民贫困的生活现状, 使得三峡库区社会保险资金的筹集雪上加霜。可以说, 三峡库区社会保险中最大的问题就是社会保险资金的筹集问题。

二、社会保险基金筹集的原则与模式

(一) 社会保险基金筹集原则

社会保险基金筹集是指字特定的组织和资源条件下, 以一定的模式, 并通过多种筹资渠道和途径来实现社会保障财务整体收支平衡的过程。社保基金的筹集一般都遵循三大原则, 即整体收支平衡原则, 效率与公平结合原则, 经济适度原则。

整体收支平衡原则, 要求保持长期的财务平衡, 即筹集的资金与支付的费用之间产生的债务要保持长期的平衡, 同时注意社会保险基金不应该用于非社会保障方面的支出。基于这种平衡关系, 社会保险基金筹集形成三种各有利弊的模式, 即现收现付制、完全积累制和部分积累制。

效率与公平结合原则, 强调的是社会公平。社会保障基金主要来自参与者的筹集, 但参与者的情况各异, 社会保障也应承担着收入再分配的职能, 因此在不同的对象进行筹集时, 应注意有所区别, 合理安排其应有的负担。但在注重公平的同时, 不能忽略效率要求, 这不仅仅要考虑筹集本身的效率, 也包括降低筹集的成本, 更要强调符合效率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

经济适度原则, 是指社会保障资金水平, 即资金筹集和给付水平在微观管理层面上体现为基金收支平衡原则, 而坚持这个原则的目的在于保持社会保障基金制度的可持续发展。筹资的具体模式由“以支定收”向“以收定支”转变, 在宏观上是与经济适度这个原则相吻合的。但也要考虑到社会保险作为福利政策的刚性问题。社会保险的向上刚性与经济活动运行的周期性存在差异, 这就要求社会保险基金的积累速度应尽可能稍快于经济的平均发展速度。

因此, 合理的筹资规模应该有一个公平、透明的制度化社会保险体系作为基础, 使各种社会保险措施都有明文规定并形成制度, 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同时社会保险体系的资金来源应该尽可能多层次、多渠道化。

(二) 社会保险基金筹资模式主要包括:

(1) 现收现付模式。现收现付制, 是指根据“横向平衡”原则, 即提前根据最近几年保险费用支出的统计, 结合就业人数等方面的预测当年要新支出的保险费用, 并在当年按照一定的比例要求企业和个人分别缴费, 并将筹集到的资金当年全部发放, 在当年实现社保基金收入和支出的平衡, 基金没有盈余, 这种模式管理简单, 但实际由于每年缴费比率不同, 更适合以费的形式进行筹资。这种模式的缺点是由于没有长期规划, 预测时间短, 稳定性较差, 往往会因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社会保险基金收支失去均衡, 从而需要经常调整费率。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 就要不断调整费率, 对现收现付模式稳定性的冲击很大。

(2) 完全积累模式。完全积累制, 是指依据“纵向平衡”原则, 完全用过去积累的缴款所挣取的利息收入提供保险金的制度。这要求参加保险的员工从开始工作就逐月将一定比率的收入存入个人账户, 满足其自身今后面临的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本质上讲这是一种个人的储蓄形式, 优点是对个人的激励作用明显, 容易为大众所接受, 但是这种模式要求经济发展在几十年的跨度上保持平衡, 否则个人账户中的基金会因为通货膨胀率等因素贬值, 因此基金运行风险大, 费率测算困难。

(3) 部分积累模式。部分积累制, 是现收现付制和完全积累制两种模式的结合, 将“横向平衡”和“纵向平衡”两种原则都考虑进来。这种模式将基金分成两部分, 一部分基金通过现收现付的模式满足现有开支的需要, 还有一部分是采取积累的模式满足未来的需要。这一模式又可以分为社会统筹部分基金积累制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部分基金积累制模式。相对而言, 这种模式能避免前述两种单独模式使用时候的缺点, 但是问题是如何协调两种模式, 选择合适的比例, 需要合理的指标去分配两种积累模式的比例。

(三) 我国社会保险基金的筹资现行模式

无论是采用哪一种筹资模式, 政策的制定者希望达到如下的目标:一是充足的资金积累以应对老龄化社会, 二是代际负担的合理化以增进社会福利, 三是适当的制度安排以减少对经济的冲击。

我国的社会保险基金的筹资现行的主要模式是部分积累制, 即保险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模式。以养老保险为例, 保险社会统筹是指由企业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 以其全部员工的工资之和的20%进行缴费, 此项费用由社保机构或税务机关代收, 统筹管理。而个人账户是企业员工本人工资收入的8%进行缴费, 此项费用由企业给员工发放薪水时代扣, 并上缴社保机构或税务机关, 个人账户实际上是积累制的一种实现形式。

这种模式具有两个优点, 其一, 可以减轻社会、企业和员工个人的经济压力。我国已经步入了老龄化社会, 对基金的支出要求越来越大, 如果采用现收现付制, 则会加大企业和必将给未退休的中青年人群的缴费比例, 使他们参加保险的经济负担增加。而通过个人账户的使用, 则可以增加基金的收入, 减轻这种压力。第二, 保留了社会统筹互济的优点, 兼顾效益的原则。社会统筹起到了再分配的作用, 使低收入人群可以得到最基本的生活保障, 维持了社会和谐稳定, 而高收入人群通过平时较高的缴费投入, 使其在后来领取保险的时候, 获得较高效益。

三、三峡库区移民社会保险基金筹资机制构建

完善的社会保险体系应该符合辅助性、需求至上、损失预防和恢复性、多样性原则。即社会保险中的一个基本问题是要确定政府和个人的责任范围, 各级政府应该确定自己的任务, 立足于本地区的社会需求, 通过现金或者其他诸如职业技能培训等形式使参保人的损失最小化, 并可以在本地区采用形式多样的社会保障制度。因此, 考虑到三峡库区较为贫困落后的特点以及今后生态环境保护的重任, 同时结合国家有关国有股划拨的相关政策, 可以建立具有特色的三峡库区社保筹资机制。

(一) 构建基于生态补偿的三峡库区社保基金筹资机制

生态补偿机制是以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的, 根据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生态保护成本、发展机会成本, 运用政府和市场手段, 调节生态保护利益相关者之间利益关系的公共制度。

公共物品理论和外部性理论为生态补偿提供了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按照微观经济学的理论, 产品分为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 公共物品具有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容易产生“公地悲剧”。而资源环境被认为是公共物品。而在过去, 人们一直认为资源环境是无价值的, 随着生态环境的破坏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相关研究的开展, 人们认识到生态系统具有供给功能、调节功能、文化功能以及支持功能, 这也就反映了生态环境保护具有的外部效益, 而破坏则会造成外部成本。外部效益被无偿使用和外部成本没有纳入生产成本, 使得生态环境保护难以达到帕累托最优。根据科斯定理, 如果私人各方进行协商, 通过有效配置资源形成私人市场, 将公共物品具有产权, 则市场能在无政府干预下很好的解决公共物品的外部问题。因此, 采用生态补偿形式, 能很好解决诸如流域水资源保护等方面的问题。国内已有关于流域生态补偿的政策手段主要是对被补偿地区进行财政支付, 或者水权转让。

作为长江流域重要的区段, 三峡库区的发展不应该走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 应该给下游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而这又与三峡库区现在需要快速发展, 以解决移民贫困等问题产生了矛盾。为了有效解决这个矛盾, 同时兼顾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与移民生活两大问题, 可以将生态补偿作为三峡库区社会保险基金的一个重要筹资渠道, 同时引导和鼓励长江中下游地区向三峡库区予以各种形式的实物转移支付和教育、培训、人才转移等, 还可以考虑设立三峡库区生态补偿公益基金, 或者发行中长期生态建设债券, 扩大补偿资金的来源。

(二) 构建基于国有股划拨三峡库区社保基金筹资机制

社会保险费用属于劳动力再生产费用, 马克思指出, 这种费用必须在“集体劳动所得就是社会总产品中进行统一的六项扣除”, 其中就包括用来“应付不幸事故、自然灾害等的后备基金或保险基金”和“为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等等设立的基金”, 然而在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实行“低工资, 低消费, 高积累”的政策下, 这部分扣除没有纳入养老保险基金的积累, 而是被政府当作生产基金直接用于国有企业的投资及再生产, 形成了国有资产的一部分。将国有企业的这部分资产重新划入社保基金, 不过是偿还“历史债务”, 符合马克思的“六项扣除”原理。

我国的社会保险制度改革是一种强制的制度变迁, 但政府却没有为这一制度改革积累足够的资金。为了支付这一转制成本, 可行方法之一就是划拨国有股。2001年6月, 国务院的国发[2001]22号文件《减持国有股筹集社会保障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提出国有股存量出售收入, 全部上缴全国社会保障基金。2009年6月财政部的《境内证券市场转持部分国有股充实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实施办法》使之细化。划拨国有股充实社会保障基金, 是偿还“历史债务”的现实要求。因此, 应当将与三峡工程有关上市公司的部分国有股划入三峡库区特殊的社保基金体系, 充实三峡库区社保资金来源。

参考文献

[1]财政部社会保障司:《“稳定器”、“减震器”、“调节器”——回顾三十年来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与财政的支持》, 《预算管理与会计》2008年第6期。

[2]王新祝:《世界水库移民历史及三峡百万移民特点考察》, 《三峡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3期。

库区移民 篇10

三峡库区农村移民外迁安置是指三峡工程库区农村移民出省市或出区县远距离安置, 安置方式主要分政府组织的大规模外迁和移民自主分散外迁两种形式。其中, 政府组织的外迁安置是指以国务院或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文件下达给重庆、湖北、浙江、广东、湖南、江苏、山东、上海、福建、江西、安徽等11个省市的外迁任务和接收任务, 由迁出地和迁入地政府负责组织动员、搬迁、运送、安置的三峡工程外迁农村移民。移民自主分散外迁是指以投亲靠友或自找门路安置 (其中也包括部分基层组织之间联系安置) 的三峡工程外迁农村移民。本次调查对象主要是政府组织的外迁安置移民。

一、调查对象及其基本情况

政府组织的三峡库区农村移民外迁安置工作从2000年开始, 到2008年底, 共外迁安置移民16.88万人 (中央政府直接组织安置移民9.53万人, 重庆、湖北省市政府组织在本省市内非库区县安置移民7.35万人) , 外迁移民安置在11个省市、232个县、1088个乡 (镇) 、2000多个安置点。本次调查对象皆为2005年前搬迁的外迁移民, 至今已在安置区生活了5年~10年。

本次问卷共回收2614份, 各省问卷数分别为:安徽省463、福建省198、湖北省99、广东省529、湖南省181、江苏省318、江西省151、山东省138、上海市197、浙江省197、重庆市144。

由于调查期间农村青壮年普遍外出, 受访者一般为中老年人 (平均年龄40岁) , 且文化程度普遍较低, 初中及以下学历人员占受访者总数的82.6%。调查结果显示, 受访者家庭成员普遍较年轻, 青少年接近总人数的1/4 (22.5%) , 40岁以下青壮年接近总人数的3/5 (56.7%) , 3/4以上 (75.8%) 的移民都在50岁以下。从受访者家庭成员学历构成看, 外迁移民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 初中及以下学历者达到2/3以上 (67.5%) 。

外迁移民由于文化程度偏低, 掌握的生产技能普遍不高, 只能从事一些简单劳动, 如在家务农、外出打工等等。调查发现, 外迁移民一半以上在家务农 (31.4%) 或外出打工 (34.2%) , 只有少量移民成为了私营企业主 (0.8%) 或个体工商户 (3.3%) 。

二、外迁移民生产生活状况

外迁移民由于文化素质不高, 安置后所从事的职业比较简单, 但相对搬迁前而言, 移民的收入“多源化”特征比较明显。移民搬迁后耕地质量有所提高, 外出打工就业的机会增多, 个体经营的市场环境明显改善, 移民的生产生活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和提高。

1.生产安置状况

库区移民外迁后以大农业安置为主, 故移民的生产安置效果主要从耕地数量、耕地质量和收入恢复三个方面综合反映。

(1) 耕地数量。

库区移民搬迁前后耕地拥有量差异很大, 搬迁前人均面积从1.1亩到3.7亩不等, 搬迁后人均面积从0.8亩到4.4亩不等, 且搬迁前后有升有降, 变化不一致。其中有七个省市人均耕地面积增长, 增长比率最大的是江苏省, 增长29.41%;人均耕地面积下降的四个省市依次是福建省、广东省、重庆市、湖南省, 分别下降26.89%、22.86%、21.15%、15.59%。

(2) 耕地质量。

据调查, 移民搬迁后耕地质量普遍提高, 受访者对现有耕地质量评价较好, 其中山东省、上海市、湖北省三省 (市) 的移民评价最高, 分别有99.3%、81.7%和78.8%的移民认为搬迁后耕地质量比搬迁前好。

(3) 收入恢复。

移民搬迁后收入结构多样化特征较明显, 除种植业收入外, 还包括打工收入、养殖业收入、交通运输及其它服务业收入等等。在总收入中, 打工收入比例最高, 占53.20%;其次是种植业收入, 占16.31%。由于安置地地域条件差异, 各省受访者的收入结构不一致, 其中广东省受访者打工收入比例最高, 占61.3%;湖北省受访者种植业收入比例最高, 占49.8%。

据测算, 所有受访者2008年平均家庭总收入为2.89万元, 不同省份稍有差异, 其中浙江省最高为4.67万元, 超过3万元的省市依次还有:重庆市、上海市、山东省、江苏省和福建省。所有受访者家庭人均收入平均为0.69万元/人·年, 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0.67万元/人·年。

2.生活安置状况

(1) 住房面积。

搬迁前后移民人均住房面积变化不大, 但各省受访者人均住房面积稍有差异。上海市和浙江省搬迁后人均住房面积最大, 高达40m2/人以上;江西省最低, 为23.5m2/人。

(2) 住房结构。

受访者家庭住房主要是框架结构, 而且半数以上受访者认为住房质量比搬迁前好。当然, 各省受访者对住房质量评价不一致, 其中山东省评价最好, 广东省评价相对较差。

(3) 生活设施。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彩电、电话逐渐成了农村生活家居必备电器。从调查情况来看, 受访者家庭拥有比率最高的电器、机械类设备是彩电和冰箱, 为40.11%, 其次是电话37.19%, 再次是电脑7.57%, 最后是比例为5.94%的水泵。

3.生活满意程度

所有受访者对移民后生活满意程度普遍较高, 但对各方面满意程度不一致。其中对邻里关系满意程度最高, 比较满意及以上的人数比例达到76%;文化休闲满意程度相对较低, 比较满意的受访者不足40%, 具体如表1所示。

各省受访者满意程度也不一致, 其中山东省移民在所有方面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人数比例最高, 达到100%。广东省受访者在各方面的满意程度都偏低。

三、外迁移民社会适应状况

1.居住环境便利程度

移民搬迁后居住环境便利程度较搬迁前有所提高, 在孩子上学、购买日常用品、求医看病以及到外地交通等方面, 受访者认为很方便和比较方便的比例高达80%, 其中山东省受访者认为所有方面的比较方便和很方便的人数比例接近100%。

2.生活风俗等适应程度

受访者对目前社会生活、社会风俗适应程度较高, 但各省受访者适应程度不一致。适应程度在比较适应和很适应的人数比例最高的省份是山东省, 达到97%;最低的是广东省, 只有45%。

3.干群关系融洽程度

移民搬迁后与当地居民和干部的关系比较融洽, 所有受访者感觉当地居民对他们都比较友好, 认为当地干部对自已的帮助比较大。其中有65%的受访者认为当地居民对他们比较友好, 只有5%的受访者认为当地居民不太友好;有近一半的受访者认为当地乡村干部对自己的帮助比较大, 只有10%的受访者认为当地干部对自己完全没有帮助。

4.融入当地生活程度

为了进一步了解移民搬迁后融入当地生活程度, 本次调查设计了“移民遇到困难时最愿意找的帮助人”等访题, 通过移民寻求帮助的对象来间接反映移民与当地干群关系, 反映移民融入当地社会生活的程度。从调查来看, 所有受访者最愿意找的帮助人位列前三位的依次是迁入地干部 (32.4%) 、迁入地三峡移民管理局 (18.1%) 、各级政府部门 (14.1%) ;其次愿意找的帮助人前三位依次是各级政府部门 (22.1%) 、迁入地干部 (20.7%) 、迁入地三峡移民管理局 (18.30%) ;所有受访者最后愿意找的帮助人前三位依次是一同移民的乡亲 (23.2%) 、迁入地三峡移民管理局 (17.6%) 、各级政府部门 (16.2%) 。综合来看, 移民遇到困难时首先要找的帮助人还是迁入地政府和干部, 说明移民融入当地生活程度比较高。

综上所述, 外迁移民经过5-10年的恢复, 生产生活已基本稳定, 绝大多数移民已适应了安置地的社会生活和社会风俗, 对未来生活充满期望。

四、外迁效果总体评价

国务院令第471号《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条例》第三条规定, “国家实行开发性移民方针, 采取前期补偿、补助与后期扶持相结合的办法, 使移民生活达到或超过原有水平”, 三峡农村移民外迁后经过5~10年的生产生活恢复和发展, 基本实现了“移民生活达到或超过原有水平”的安置目标。

调查发现, 移民外迁后耕地资源有保障, 打工就业有机会, 人均纯收入超过了原居住地农民人均纯收入, 受访者对目前生活水平比较满意。表2反映外迁移民与迁入地农民拥有的人均耕地面积、人均住房面积和人均收入对照表。

注:表中当地农民拥有的耕地面积、住房面积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 (2008年) 表12~12、表9~37, 人均收入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 (2009年) 表18~17。

从表2反映的耕地资源情况看, 尽管部分省市外迁移民的耕地面积比搬迁前有所减少, 但相对于当地农民而言, 外迁移民的人均耕地面积均高于当地农民 (重庆市除外) , 说明安置地政府在三峡农村移民的安置中, 认真落实了国家关于外迁移民安置的有关方针, 坚持了“以农为主、以土为本”的安置原则, 为移民选择了自然条件较好、环境容量相对宽裕的地方, 保证了每个移民均有一份土地相对集中、方便耕种管理、水利配套设施齐备的耕地, 实现了外迁移民“搬得出、稳得住”的初期目标。

从表2反映的情况看, 外迁到重庆以外各省市移民的人均收入和住房面积并不如当地农民, 但相对于重庆市当地农民而言, 外迁移民的人均收入普遍较高, 住房质量普遍较好。假定以重庆市现有农民人均收入作为库区基本生活水平标准, 可见外迁移民目前的生活水平均达到或超过库区农民现有生活水平, 说明外迁移民经过5~10年的生产生活恢复, 基本实现了“移民生活达到或超过原有水平”的安置目标。

上一篇:经济生活中的概率分析下一篇:阅读课教学实效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