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阶段发展

2024-06-07

现阶段发展(精选十篇)

现阶段发展 篇1

微电影有着巨大的上升空间,但并不能保证其发展一定是持续性的。目前,正处于上升势头中的微电影正处于瓶颈期。这些问题也许被庞大的作品制作数量以及对个别作品的良好评价与反馈中掩盖,但事实上微电影发展过程中的第一个考验已经悄然而至。目前,我国公开传播的微电影作品年产量近4 000部;2013年,首届武汉微电影交易会上,成交微电影作品225部,但其中能真正在市场上形成广泛接受面的作品不过几十部;在整个大众传播环境下形成一定影响的每年不过十几部。庞大的数量其实只是一个基础的表象,微电影繁荣发展的背后泡沫效应明显。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依托互联网平台发展起来的微电影拥有网络传播的各种优势,但同时也不得不背负网络传播的消极影响;二是现阶段,我国微电影作品在创作阶段的产业属性与行业属性特征不平衡;三是舆论过分夸大微电影能力与地位,导致微电影的创作走向偏颇。这些都直接影响了微电影与影视产业乃至整个内容产业的对接。

网络作为较新形态的大众传媒相对于传统媒介具有很大的资源优势,而其优势主要的根基是建立在技术先进、时效性强、互动性强、信息量大、传播参与者众多等因素之上。但同时,也产生了缺陷,如传播参与者众多、信息量大导致信息质量的下降。相较于传统媒体,网络信息中存在大量低俗、不真实可靠的信息。因此,每天都有大量网络信息在信息潮中被淹没,或者在受众接受信息的有限时间里,被选择性的忽略。

微电影在依托网络传播平台进行发展的过程中,也遇到了这样的问题。大量的微电影投入互联网平台后,在网络丰富的视频资源环境下有时难以被凸显出来,只有极个别的拥有较坚实经济背景的作品能够通过经济手段得到视频网站的大力推荐。而由于微电影制作门槛较低且数量庞大,网民自身难以预先判断微电影质量,更没有像院线影片一样根据导演和演员知名度来选择观看的可能。因此,随手点击看到真正高质量的作品可能性极小,使得观众对微电影的信心不足。除了难以支撑整个微电影行业的搞笑集锦一类外,大量微电影,包括一些视频网站首页短暂推荐过的作品都难以引起网民重视。当然,电影中也有不少难以从院线或者光碟等途径进行大众传播,但这部分影片本身很多在内容和风格上就是小众性的不需要用大众媒介收回投资,它们不在产业链核心。而电影产业本身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不需要这部分影片加入产业链核心。但微电影处境不同,正处于上升期的微电影正是需要逐渐在产业中立足的时候,如果大批作品都游离于产业之外,会极大地限制微电影的发展。

现阶段,我国微电影作品中有少量的一部分是先期在产业中得以立足的,而这部分作品的主要问题是在创作阶段的产业属性与行业属性特征不平衡。影视创作的发展一直是在一个天平之上完成的,天平的一端是产业的属性,也就是商业性,另一端是行业的属性,也就是艺术性。传统的电影、电视的创作目前已经基本能较好的平衡这两个属性,但微电影在这个问题上尚未找到门路。

一产业当中最先立足的是针对某些商家进行产品或者活动宣传的广告形微电影。而对于这一类微电影而言,在产业地位上处于一个较为合理的定位,因为网络平台的广告投入不像电视广告那么昂贵,且有拥有广大网民作为受众群,所以这一类产业特征的微电影将长期占据微电影的产业重要组成。然而,微电影的发展不能寄托在这样的作品上,因为这类作品都有一个特征,即商业性是主导,在结构、叙事、视听表达上都没有特别高的目标。观众看一个微电影作品肯定不会满足于一个加长版的广告,所以尽管这一类作品的存在是必然的,但其发展前景无法支撑整个微电影。=随着网络传播体制日益健全,网络广告投入的成本也在不断提高,这一类作品今后会越来越多的受到产品信息和商业信息集中表现的限制,这类作品只能越来越商业化。和这种极端商业化相反,微电影发展中也有一些完全建立在艺术创作基础上的作品。但这些作品大多只是在日益繁多的微电影比赛中活跃,绝大部分和产业难以发生直接关联。即使零敲碎打地有部分作品能够因为获奖而被一些网站购买版权推广,在目前的网络传播中也没有造成明显的影响力。

近年来,借着微电影的发展热潮,如芭乐等网络平台经营商或小型网络媒体公司、工作室开始投资拍摄一些产业特征和行业特征兼备的原创微电影作品。这批作品也是个大视频网站上影响力最大的微电影,是目前产业内产业属性与行业属性相对较平衡的。但这些作品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故事结构老套;剧情上肤浅地批上一层所谓青春成长励志的“外衣”;视觉上堆砌各种帅哥美女;内容上靠性感、裸露、潜规则等元素博人眼球。从实际效果上来看,作品的质量和价值十分有限,对青春的表达刻板而肤浅。对观众而言,在文化产业发展的大背景下,营养不高。虽然这部分作品存在行业属性平衡的尝试,但产业属性还是让创作本身做出了太多妥协,从类型和题材内容丰富程度、影像语言的使用表达等方面都太过单一。

从微电影发展形势来看,技术条件成熟、潜在的受众群众多,但创作、推广、营销等其它方面其实还有许多不成熟之处。当舆论只盯着表象的繁荣,而忽略背后的缺口去过分夸大微电影能力与地位之时,对微电影的创作与产业接轨的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我国微电影逐渐进入一种中小型的微电影制作公司遍地开花,作品铺天盖地的状态,但正是这看似繁荣的景象下,却是众多公司难以进入产业循环,甚至沦为单纯让影视专业学生练手的工作室。如果政策追加对中小公司的支持,还会有部分公司为贏得政策补助的以微电影为幌子来投机。这种现象在的动画产业中已经出现。

不是所有微电影都是《老男孩》一样能形成一条很好的产业循环链条。目前,微电影的处境也与前几年的动画产业极其相似的处境,如果只从技术条件的成熟度和投资数量、创作数量来看,容易忽略绝大多数产品在产业边缘和外围徘徊的尴尬处境。缺乏引导,一味在舆论上造势会使投资和创作盲目跟风:市场上没有明确定位,产品与产品之间没有拉开差距,目标受众没有明确划分,难以真正成批量在产业之中立足。因此,文化产业发展的舆论和政策不能一边倒地强调微电影发展的机遇,更多的需要配合正确的发展方向进行引导。

总之,我国微电影的发展正在经历一个从行业转入产业的阶段,一味贪图数量的“大跃进”是一种缺乏科学性的发展方式。对于目前的发展瓶颈,需要拥有更加完善的产业平台,有针对性地投资和投放微电影;对微电影创作类型进行分流,以类型化方式丰富微电影的受众针对性;微电影的产业化发展不能仅依靠网络平台,要适当吸引院线参与。这并非一个轻而易举的转变,但却是微电影发展必经时期。

摘要: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影视创作在“短平快”模式下的运作能很好地满足人们的娱乐需求,充实老百姓生活中的零散时间。电子技术的飞速更新也为影视创作走向平民化提供了条件。全民制作和欣赏的大环境,使微电影在短期内得到了飞速发展。然而,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微电影的瓶颈期也悄然而至。对此,笔者主要通过微电影传播渠道、创作不平衡及舆论引导三个角度分析了微电影在逐渐与产业整体接轨时的问题。

关键词:微电影,发展瓶颈,网络

研究我国现阶段村镇银行发展对策 篇2

关键词:新农村 村镇银行 发展对策

一、村镇银行概念和兴起原因(一)村镇银行概念银监会发布的《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中对村镇银行概念作了界定,村镇银行是指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批准,由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境内自然人出资,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

(二)村镇银行兴起原因现在国家正大力推行新农村建设计划。在此过程中,农村生产方式和农业产业结构都将发生重大转变,需要增加对农村固定资产的投资,因此农村金融市场将获得较大发展。

但是现有的农村金融市场存在以下两个问题:一是流向农村的固定投资数额较少。2010年,农、林、牧、渔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到了3966亿元,同比增长18.2%,只占了2010年中国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1.6%,大部分固定投资都流向了城市。二是原有金融机构贷款审批要求高,一般农户很难借到款项。

在此情况下,国家扶持发展村镇银行就可以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吸收农村区域存款,用于新农村建设投资;二是发挥自身优势,为农户提供差异化的信贷方案,支持正常的农业生产。自2006年,银监会出台《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以来,村镇银行发展势头不减,截至2010年底全国开设的村镇银行的数量达到了349家。

二、我国村镇银行的发展问题虽然建筑论文发表/jzlwfabiao/村镇银行发展形势不错,根据银监会发布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2009—2011年总体工作安排》,计划在2011年底全国设立1027家村镇银行,但计划和现实之间还存在着非常大的差距,造成这种情况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缺乏政策扶持现在各级地方政府没有系统地出台对村镇银行的扶持政策,村镇银行相较于农村信用社在税费减免、财政支持和农贷贴息上都缺乏优惠政策。目前,村镇银行在资金规模、团队建设和产品创新能力上都与农村信用社有较大差距,而且农村信用社享受的税收优惠政策也优于村镇银行,显然不利于营造一个良好的竞争氛围。这种差异化的扶持政策,也将进一步削弱村镇银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能力,某种程度上背离了开办村镇银行的初衷。

(二)团队建设不足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的时间较短,还处于探索阶段,需要一批在金融方面拥有专业技能和操作经验的人才。《意见》中对村镇银行从业人员的要求并不高,但村镇银行在人员的薪酬待遇方面还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导致招聘不到相应的人才。现阶段村镇银行并不能提供更为优越的条件吸引这些从业人员,最后只能退而求其次,招聘那些经验不足、业务水平较低的从业人员,带来一定的经营风险。

(三)产品缺乏创新目前,开展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业务的村镇银行数量还不多,绝大多数村镇银行在仍采用传统金融机构的贷款方式,导致农户在村镇银行贷款的意愿不高。虽然农业生产具有较强的周期性和不确定性,很容易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为村镇银行带来较大的经营风险,但有些村镇银行在风险防范上呈现出过度敏感的情况。个别银行在办理贷款业务时,在已有住房抵押的情况下,还需要担保人担保,既增加了银行和借款人之间的交易成本,又引起借款人的反感,导致优质客户流失,不利于信贷业务的开展。并且,村镇银行在信贷管理方式上也存在问题,审批模式陈旧,仍沿用过去的运作模式,审批权集中于贷审会,使得审批流程繁琐而无效率。

(四)缺乏农户信任村镇银行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农户接受和认可村镇银行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现在,大部分农户比较信任传统的商业银行和信用社,对村镇银行始终抱有观望和不信任的态度,对于到村镇银行存贷款还持有排斥的心态,导致村镇银行业务发展缓慢。村镇银行要想改变农户的看法,提高自己的美誉度,就必须做好正面宣传工作。虽然,媒体对村镇银行有过正面宣传,村镇银行也使用各种渠道宣传自己,但是农村地区主要的信息来源并不是报刊,这些宣传工作能起到的作用也十分有限。

五)营业网点较少就现阶段情况来看,绝大部分村镇银行只有1-2家营业网点,因为营业网点较少,所以村镇银行不能形成区域优势,无法发展和壮大自身力量,更不利于客户办理金融业务,导致客户满意度低。网点少,还会降低村镇银行吸收存款的能力,资金规模不大又会影响信贷业务的扩展,最后陷入无法扩张的怪圈。究其原因,也是由于村镇银行缺乏政策扶持、团队建设不足、产品缺乏创新和缺乏农户信任等一系列问题造成的。

三、我国村镇银行的发展对策(一)寻求政府政策支持村镇银行应积极向政府呼吁相关政策的支持,同样作为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金融机构,也应该享有同农村信用社相同的优惠政策。不仅如此,地方政府应重视村镇银行的建设工作,根据自身区域的发展现状,为村镇银行争取各类优惠措施,例如鼓励相关行政、事业单位到村镇银行开设账户,提高村镇银行的存款规模和影响力。

(二)加强团队建设工作为扭转人才匮乏的局势,村镇银行必须加强团队建设工作,努力做好人员的招聘和培养工作。一是提供相应的优厚条件,引进一批拥有丰富的银行从业经验的工作人员,在较短时间内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二是推行人才储备计划,与相关大专院校建立良好的关系,定向招聘会计、金融等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做好人才储备工作。三是加强员工培训工作,培训内容包括专业技能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培训,力争建立一支业务优良、品德优秀的复合型团队。

(三)提高产品创新能力村镇银行要想充分发挥自身的竞争优势,必须提高产品创新能力。一是对农户开展市场调研活动。为明确农户的真实需求,信贷人员必须到农户家中进行深入的市场调研工作,通过面对面的交流,双方能够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信贷人员既能切实掌握农户的真实需求,根据农户的不同制定差异化的信贷营销方案,又能避免因为信贷扩张而带来的风险。二是根据市场调研结果,开发各类信贷产品。村镇银行必须根据农村金融市场的特点,开发各类小额信用贷款业务,解决农户因农业生产周期问题带来的资金短缺问题;根据农村抵押品少的特点,建立农户联保贷款模式,进一步降低经营风险。三是村镇银行也须尽量简化贷款的审批流程,下放贷款的审批权,减少各个环节上的时间,提高审批效率,提高农户存贷款积极性。

(四)提高自身的公信力村镇银行要提高自身的公信力,打消农户的忧虑,必须做好形象宣传工作。一是引导各类新闻媒体,为村镇银行发论文发表展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特别是引导当地媒体,因为现阶段村镇银行发展具有很强的地域性特点,只是局限于特定区域,客户群也集中于此。村镇银行可以充分利用地方报纸和电视台,加大对村镇银行的正面宣传力度,让社会公众了解和认可村镇银行。二是加强与各村委组织的联系,落实各村庄内部的宣传工作。村镇银行可以通过各村委组织学习村镇银行的相关材料,打消农户心中的焦虑;同时还可以运用村委的广播宣传村镇银行的各项业务。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村镇银行的社会公信力,增强公众的存贷款信心,通过扩大储蓄人群,壮大资金实力,为我国新农村建设发展奠定资金基础。

我国WAP企业现阶段发展对策 篇3

一、以东部地区年轻手机用户作为重点目标人群

《报告》显示,我国WAP活跃用户数约为3900万人,其中新增用户规模较大,一年内新增用户占到所有用户的47.5%,WAP在我国进入快速成长时期。《报告》同时显示WAP用户人群相对集中,主要表现如下:一是主要集中于东部地区。全国WAP用户所在省份按东、中、西部划分,东部占到了60.8%,中部比例为24.1%,西部仅为15.1%。东部地区WAP用户主要集中在广东、北京和上海三个区域,其中广东的WAP活跃用户数为970万人,占到了全国WAP活跃用户的1/4,北京和上海的WAP活跃用户数量分别为170万人和130万人;二是用户特征明显。WAP用户主要为男性,年龄在18~24岁之间,文化程度为高中至大学本科之间,学生或者白领,个人月收入在3000元以下。根据以上调查结果,我国WAP企业应以东部地区经济文化较为发达的省份为主要目标市场,目标用户应定位于18~24岁的学生群体及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手机用户。WAP接入是个新事物,让多数手机用户接受还需要一段时间,而东部地区经济文化较为发达,手机用户较易接受新事物,年轻人更是对这种新鲜便捷的服务形式充满好奇,以他们为重点目标对象,有利于企业在短时间内以较少的投入得到明显的回报。WAP企业应根据这些用户的特点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内容。

二、在加强传统同质服务项目同时,积极增加个性化服务内容

根据《报告》,在使用WAP的原因分布中,“在移动状态下使用”的比例为53.7%,选择“在无聊的时候,打发时间”的比例达到了37.2%,而选择“在一些突发需要上网的时候只能使用WAP”的比例也超过1/4。由此可见,WAP的移动性即不受地理条件的限制是吸引用户最主要的方面。因此,我国WAP服务商目前提供的多为娱乐性服务项目,比如手机图铃下载、在线游戏、在线音乐和在线图书等,缺乏个性化服务。手机用户喜欢图铃,就一哄而上搞图铃;手机能下载mp3了,就搞上几千首mp3,根本不考虑版权等问题,一些WAP站点更是充斥淫秽色情、暴力、盗版、剽窃信息,这样的市场是不可能长久的。目前,中国移动等移动运营商已经开始对一些独立免费WAP服务进行整治,各种增值电信服务商将在统一的平台上提供有序的服务。移动运营商这一措施出台后,原本以图、铃、游戏、主题下载等同质化服务作为主体内容的WAP网站肯定会受到压制。向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是将来WAP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同时WAP企业也应该看到,随着手机硬件、网络、WAP服务内容及费用的不断改善,WAP接入将大大发挥其移动性优势,人们除获取一些娱乐性信息外,更将对其他信息产生需求。WAP企业应增加与传统互联网相同甚至更多的服务内容,使WAP接入方式不仅仅是传统互联网的一个补充,而成为一种主要的上网接入形式。

三、在提供免费服务项目同时,也可适当增加高质量的收费项目

根据《报告》,当问及对免费WAP网站和收费WAP网站的看法时,有27.5%的被访者表示只上免费的WAP网站,还有26.8%的被访者表示尽量选择免费的网站,此两者占到了所有被访者的54.3%。有31.6%的被访者表示无所谓收费和免费,只选择上自己喜欢的网站。由此可见,我国WAP用户目前更愿意接受免费服务。这与我国WAP服务尚处于开始阶段,服务质量、收费标准等还不规范有关。我国WAP服务尚未成熟,大规模地采取收费服务,势必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但根据调查,收费网站如果能提供有吸引力的内容也会有相当的市场。一些用户已经认可的服务形式,可以采用收费方式。适当收费,有利于提高WAP服务质量,增加服务内容,这将是我国WAP企业发展方向。随着WAP市场越来越规范,那些只提供无版权的图铃、MP3下载,通过淫秽色情、暴力、剽窃信息来吸引用户的WAP企业必然要被清除出市场。现阶段,我国WAP企业除根据市场需求,继续提供一些免费服务内容外,应积极向市场提供高质量的服务项目,适当收费,使市场有序发展。

四、加强与手机硬件厂商及移动运营商的合作

WAP用户认知WAP站点主要有三大途径:手机内置、口碑相传和传统互联网。据统计,WAP用户认知WAP站点的途径分布,有42.9%的被访者由于操作等方面的原因只上手机内置网站,表明手机内置对WAP用户尤其是新用户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渠道。超过一半的用户经常访问的站点数只有1个,经常访问站点数为2个的比例也超过了1/4,经常访问站点在2个以上的比例不足2成。手机内置的WAP站点可以在第一时间让用户了解到该WAP站点,并且可以极大的方便用户操作。通过手机内置方式进行营销,提高WAP站点内容的质量,对WAP站点吸引并留住用户是很有效的手段。WAP企业应加强与手机硬件厂商合作,将企业站点内置于手机内,提高企业的认知度。由于大多数WAP用户同时也是传统互联网网民,因此传统互联网也应成为WAP企业重要的宣传渠道。另外,WAP企业所提供的服务最终要通过中国移动等移动运营商才能送达手机用户。所以,加强与移动运营商的合作,也是WAP企业发展的必备条件。

总之,WAP服务在我国还是一个新兴的产业。我国WAP企业应根据我国现阶段WAP需求的特点,加强与相关企业的合作,提高服务质量,增加服务内容,给社会提供有自己特色的规范化服务,使企业和WAP用户都在新技术中获益。

现阶段发展 篇4

非均衡发展理论最早由西方经济学家提出, 针对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发展的一种理论。后来在区域经济领域, 为了发展经济, 改变落后区域的状态, 非均衡发展理论就作为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选择的重要理论基础。具有代表性的理论主要有:佩鲁的增长极理论, 以及威廉姆逊的倒U型理论等。

佩鲁提出了增长极理论。他认为增长是以不同的强度首先出现在一些增长部门, 而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 并对整个经济产生不同的影响, 他强调规模大、创新能力高、增长快速、居支配地位的且能促进其他部门发展的主导产业部门, 着重强调产业间的关联推动效应。

增长极理论忽略了时间变量, 威廉姆逊首次将时序问题引入了区域空间结构变动分析, 提出了倒“U”型理论, 即经济发展阶段与区域差异之间存在着倒“U”型关系。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 区域间趋于非均衡增长, 区域经济差异不断扩大;当经济发展到某一点之后, 逐渐进入成熟阶段, 区域间趋于均衡增长, 区域经济差异将会缩小。

二、从安徽经济发展的现实看, 安徽亟需非均衡发展

安徽近几年的经济发展的势头强劲, 发展速度较快, 根据统计年鉴数据, 安徽在2004年到2009年GDP的平均增长率在12.8%, 高于全国GDP增长率10.5%, 在经济总量绝对值上, 安徽GDP在2009年达到了10062.82亿元, 较上年增长了12.9%, 成为全国第14个跻身“GDP万亿俱乐部”的会员。安徽人均GDP也在2000到2009年的这十年里增长了两倍多, 从4779元人民币上升到了16408元人民币。以上的数据都充分的说明了安徽的经济发展相对于其本身来说, 在量和速度上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但是, 我们又不得不承认, 安徽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于全国, 相对于东部发达省份来说是相对落后的, 2009年, 安徽GDP与其相邻的江苏、浙江两省相比, 只有江苏的29%, 浙江的44%, 而人均GDP只占江苏的37%, 浙江的37%, 全国的64%。

同时, 就安徽内部经济, 南北经济差异较大, 主要呈现出南富北贫的局面。安徽皖北地区, 包括亳州、宿州、阜阳三市及沿淮的五河、固镇、怀远、凤阳、寿县、霍邱六县面积4.12万平方公里, 总人口近3000万, 分别占全省的33%和50%, 而2009年皖北地区的生产总值2169亿元, 仅占全省的21.6%。与皖北形成鲜明对比的皖江城市带, 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巢湖、滁州、宣称九市及六安的金安区和舒城县, 土地面积7.6万平方公里, 人口3072万人, 2009年国内生产总值6733亿元, 分别占安徽全省的54%、45.22%和66.91%。虽然南北经济的差异已经显示出了安徽经济区域的非均衡发展, 但是, 皖南的经济发展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皖江城市带作为首个获批复的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将皖江经济提高到了一个国家战略的高度, 对于安徽经济来说, 是一次发展的重大契机。皖江城市带, 作为我国最为活跃的长三角经济圈的腹地, 不仅具有非常有利的区位优势, 是长三角向中西部地区实施产业转移和辐射的最佳区域。而且具有产业基础好、要素成本低、配套能力强等综合优势, 在资源方面, 皖江城市带具有突出的资源要素比较优势, 岸线资源丰富。非均衡发展理论强调, 区域经济发展主要依靠条件较好的作为增长极的地区和产业, 通过其扩散效应对整个区域的经济起到带动作用, 设立皖江城市带正是顺应了这一发展趋势。

三、发达省份经济发展的借鉴中, 安徽需要非均衡发展

作为与安徽最为相邻的两个东部沿海省份浙江和江苏, 从他们的经济发展轨迹来看, 其经济的高速的发展, 都是以区域内经济发展差异的扩大为代价。

将江苏按照苏南 (南京、镇江、苏州、无锡、常州) 、苏中 (扬州、泰州、南通) 和苏北 (徐州、淮安、盐城、宿迁和连云港) 分为三大区域, 从人均GDP看, 三大区域的经济发展差异较大, 尤其是苏南和苏北, 1990年苏南的人均GDP是苏北的2.6倍, 到2000年达到3.6倍, 2009年苏南的人均GDP是苏北的2.9倍, 比1990年更大。

将浙江按照浙东北 (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舟山) 和浙西南 (温州、台州、金华、衢州、丽水) 分为两大区域, 其人均GDP的差异显著, 在1990年浙东北的人均GDP是浙西南的1.9倍, 2000年达到了2倍, 十年后的2009年, 浙东北的人均GDP仍是浙西南的2倍。

通过皖苏浙三地区的近几年来的人均GDP与GDP总量比较 (见表1) , 不难看出, 安徽的经济的发展还远远落后与苏浙地区。从这两省的发展经验中可以借鉴, 作为东部沿海发达地区, 江浙的区域差异还是相对较大的。而安徽不管是在经济总量上, 还是在人均GDP上, 都还没有达到江浙地区的发展水平, 更谈不上经济上的高速发展的阶段, 安徽现阶段的主要任务还是不遗余力的发展非均衡经济, 加速培养区域经济增长极, 通过大力发展增长极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

所以, 现阶段, 安徽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 不仅在理论上是有理可依的, 在现实经济条件下, 也是安徽摆脱落后状态, 实现经济上飞跃发展的必然之选。

参考文献

[1]、王成周.安徽区域发展总体布局探析[J].安徽行政学院学报, 2010 (3) .

[2]、姜炎鹏, 沈玉芳, 贾利娜等.安徽区域经济的空间发展战略选择[J].中国集体经济, 2008 (3) .

现阶段发展 篇5

我国许多县市是农业大县。农业大县有几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农业产业面积大,大农业面积一般在几十万亩

以上;二是农民多,一般占总人口的70以上人口为农民;三是从事大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多;四是农业产品数量多,粮多、猪多、棉多、菜多、林多、茶叶多。农业大县的优势是农业,要不要大力发展工业呢?能不能大力发展工业呢?发展什么工业呢?怎样发展工业呢?工业有许多优势,一是比较效益高。旺旺食品所用大米加工后可以增值44倍;二是税收高。据对历史资源分析,我国每百元工业净产值提供的财政收入达45元左右,而农业只有2元左右。全国90年代以来,工业部门提供的财政收入在全国财政收入中占的比重为40%左右,而农业只有4%,商业只有24%;三是有利于农民增收。浙江省去年农民人均收入增加了15%,增加部分的85%来自二、三产业,来自第一产业的只有15%,在第一产业占的15%中,养殖业又占40%。四是可带动农业的发展,因为工业的许多原材料来自农业,并可通过工业反哺农业。五是大力发展工业有利于解决县域劳动力特别是农业剩余劳动力就业,因为农业劳动力已经饱和,且还有约几亿农业富裕劳动力,这些剩余劳动力就业的根本出路不在农业,而主要在工业和服务业。六是县域既是生产大场所,也是消费大群体。改革开放及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工业已经成为各县域经济及其财税增长的主体。新型工业化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不仅直接壮大GDP总量,而且可根本上提高绝大数人口的收入,极大地刺激生产和生活消费,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

全国县域经济竞争力百强县原来多数也是农业大县,它们成为全国县域经济竞争力百强县从产业层面看主要也是工业作的贡献。中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产业结构是一产、二产、三产比例是11.8∶55.3∶32.9。一产占的比例只有11.8,三产占比例为32.9,二产占的比例最高达55.3,最高的县(市)达77.7。湖南县市之间经济发展的主要差别在工业。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国内产值较高的长沙县、浏阳市、宁乡县、望城县、邵东县、醴陵市、耒阳市,就是因为大力发展工业,第二产业产值所占的比重高;相反,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国内产值较低的桂东县、古丈县,就是因为工业产值占的比重很低。县域经济发展的水平与高度和该县工业发展的水平和高度呈正相关关系,县域工业发展的水平和高度决定该县域经济发展的水平与高度。由此可见,农业大县完全有必要大力发展工业。

问题首先在于农业大县能不能大力发展工业,回答是十分肯定的。

首先,农业大县有大力发展工业的原材料资源,各种农、林、牧、副、渔产品非常丰富。大米、油料、棉花、大豆、蔬菜、木材、水产品、猪、牛、羊、马、鸡、鸭、鹅、蛋等,都是大力发展工业的宝贵的原材料。农业大县大力发展工业所需的电力、煤炭、淡水等资源现在多数县市也都有一定基础。

其次,农业大县有大力发展工业的廉价劳动力资源。一个农业大县一般有二三十万、几十万农村劳动力,其中可以转为工业的劳动力达50左右。且这些劳动力价格低廉,一般一个从事工业的农业劳动力月工资才500-800元,每小时工资3.3元左右。

再次,农业大县有大力发展工业的必要的土地资源。我国土地总的说不算宽裕,但农村与城市比,农村发展工业用地还是有的,农业大县可以充分利用山地、丘陵、荒山荒坡,大力发展工业。

第四,农业大县有一定大力发展工业的技术资源。这些县都有一定的工业基础,乡镇企业、个体私营企业比较发达。一个县有几万甚至十几万在沿海的务工人员,他们中有一部份有一技之长,回乡后可以充当企业骨干力量。同时,加强各类管理与技术人员培训、引进,大力发展工业所需管理与技术人材是可以逐步解决的。

第五,农业大县中有小部分人员己通过各种途径完成了原始积累,各个县市均有一定的民间资本,每个县市大约有上亿元的工业存量资产,有少则几亿多则几十亿的城乡居民银行存款。同时,还可以通过招商引资引进资本。国家也将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放宽对农村贷款额度,这些都有利于解决农业大县大力发展工业所需资金问题。

但农业大县大力发展工业关健在选准发展工业的路子。农业大县的优势必竞在农业,大力发展工业必须从这一实际出发,完全离开这一实际情况去发展工业,农业大县经济发展也会走向歧途。一方面是农业大县的实际,另一方面又要大力发展工业,这是对客观存在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办法是创新经济发展思路:找到二者客观存在的结合部,这一结合部就是大力发展与农相关产业的工业,如农产品、林产品、畜牧产品、水产品的加工、运输、仓储、销售等,大

力发展这些产品的浅加工、二次加工、三次加工、多次加工,如玉米深加工、大米深加工、大豆深加工、肉类深加工等等;大力发展为农村服务的生资、农药、农机、交通、运输、信息、金融、旅游服务业;大力发展与农相关的生物制药、中草药业、保健品业、家电业、房产业、建材业、煮饪业等。

农业大县在把发展工业放在第一位的同时,也要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农

业和第三产业。发展农业和第三产业必须走专业化协作之路,在各个县市按产品进行分工协作,同一产品有许多县市同时生产又规模都不大时,应根据具体情况,按品种在县市进行分工,实行专业化生产。

农业大县大力发展与农相关工业有几个着力点:

一是增强“工业立县”、“工业强县”、“工业富县”意识,以工业的理念和方式发展工业型农业,实施“工业强县”或“加工强县”的发展战略。消除一切不利于工业发展的观念、体制和政策障碍。打破地方保护,在市场准入、金融服务、税收优惠、土地使用、对外贸易等方面采取切实有效措施,鼓励支持、保护与农相关工业的创业活动。

二是从各县市的优势与特色出发,确定几个有区域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建立“一县一色、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特色经济体系。不同的县市有不同的优势与特色,专业化的基本点就在发挥各个县市的优势,放大各个县市的特色,这样的专业化就是有根基、有活力、有市场、有前途的专业化。切不可不管有没有优势,有没有特色,盲目搞专业化,这样的专业化是脱离客观实际的专业化,是万万不可搞的。

三是举全县之力培育特大型农产品加工、销售龙头企业,以这样的企业大量收购和消化农民的农产品,生产出高附加值的工业产品,销售给国内外市场,实现农产品的高价值。有条件的县市也可以以农业、农村为基础,组建农、工、商,产、供、销联合公司。

四是为与农相关工业发展开创空间。积极招商引资,内引外联,以此弥补县域资源、技术、资金的不足,开放就是要把县域土地、劳动力、资源及水电价低廉及环境条件好等优势,转化为招商引资、城市建设和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优势,承接大中城市或其它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型、资源综合利用型、配套协作型产业的梯度转移,建设农产品加工和辅助产品生产基础,延长产业链,培育规模经济。

五是增强农村工业化的后续力。工业化必须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政府必须尽快花大力气搞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信息网络建设,让农民尽快接触信息化,接受现代文明。加强对农民的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素质。

六是强力推动与农相关工业集群。县市可以分工合作,建立有本地优势和特色的专业的农产品加工园区,园区的生命力不在小而全、大而全、一般化,而在专而精、专中求全、专中求大、专中求优、专中求高、专中取胜。

七是走专业协作之路。一个县市主要从事一二个产业、生产几种产品,或几个县市协作主要搞一个产业、一个产品。农业大县中不少县市农业占的比重还相当大,因此在选择产业时必须高度重视农业,使农业逐步走向专业协作之路。最佳的产业组合是:"龙头企业+专业化的农业项目(农户、分公司)+专业化的工业项目+专业化的三产项目"。如组建大米农工商联合公司,下分大米生产专业户或专业公司、大米深加工公司、大米深加工商品的销售公司。因为在社会化大生产的条件下,分工协作是一条重要的生产力规律,也是一种生产力发展的强大的动力;分工协作可以为研发和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创造条件,专才能精,专才能细,专才能巧,专才能集中力量攻克科技难关;分工协作有利于县域劳动力、生产资料、土地、科学技术等资源共享和优化配置,依据发挥优势、提高效率的原则,高效配置资源,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提高资金利润率;分工协作有利于资源共享,降低经济发展的成本,提高县域经济效益,增加财政收入,提高劳动者收益;分工协作有利于各县市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扬长敝短,趋利避害,量力而行,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发展

中国现阶段循环经济发展困境与对策 篇6

[关键词] 循环经济 问题 对策

循环经济是一种追求“低投入、高利用、低排放”,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三维协调发展的新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社会经济活动组织成“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模式,提高资源利用率,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和排放。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发展循环经济,并将其作为国家的一项发展战略。但是中国现阶段在循环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却遇到重重困难。本文试图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从而保证循环经济在我国顺利地发展。

一、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现状

我国近年通过设立循环经济试点来推行循环经济的发展,在不同层次上逐渐展开了循环经济的探索。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于2005年公布了82个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包括有综合性、冶金、有色、化工、煤炭等行业,初步建立了部分有示范作用的由共生企业群组成的生态工业园区。这些园区都是根据生态学的原理组织生产,使上游企业的“废料”成为下游企业的原材料,尽可能减少污染排放,以期取得社会、经济、环境效益三者的统一。另外,还在部分城市(省区)开展了区域层面的循环经济试点工作。

二、现阶段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仍然处于初始阶段,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

1.循环经济的发展不到位。当前我国的循环经济发展涉及领域少,覆盖面小。主要是通过国家设立的试点来进行,显示出其发展空间狭窄的状况,还没有形成一定的声势,未能适应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实际需要。许多资源型企业和城市仍然处于观望的状态,或者表现出“心有余力不足”的状况。

2.循环经济的发展尚未形成规模效益。循环经济应当是一种规模经济。但实际上,现阶段我国还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大规模企业,市场上存在更多的是中小企业,规模不够大,产生的废弃物的数量不足以达到规模化处理的最小规模,它们内部独立循环利用资源在经济上没有可行性。

3.循环经济的发展动力不足。首先是外部动力不足。要把循环经济切实发展成为一国的经济发展模式,除了政策上的高度重视,更重要的是社会成员(企业、公众)的认同。企业和民众作为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主体,大多对发展循环经济持有一种观望或者抗拒的态度,严重表现出发展循环经济的外部动力不足。由此可见,循环经济在我国的发展远远未能达到应有的水平。

循环经济发展还缺乏足够的内部动力。循环经济必须保证其收益大于投入的成本才能使其具备发展的内动力,这样即使没有政府的倡导和推动,它自己也能持续地长效地发展下去。

三、现阶段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

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实现经济低成本发展,实现生态环境公平,最终更可以促使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我国在提倡大力推行循环经济的同时,必须尽可能为其设定一套切实可行且行之有效的发展策略。

1.优化产业结构,为循环经济发展释放空间。政府只能调整当前的产业结构,降低能源需求和消耗,必须通过产业结构的优化,改变当前经济发展对高能耗的过分依赖,从而为循环经济的发展释放更多的空间,使其能渗透到各产业、各行业当中,使循环经济成为我国真正意义上的一种新型发展模式。

2.加快建立绿色技术支撑体系。建立绿色技术支撑体系是涵盖资源开发、原材料生产、中间产品制造、加工生产、流通消费、废弃物循环利用等全过程的技术,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根本保证,也是中小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必备条件。此外,还要建立绿色GDP核算体系。传统GDP无法反映经济运行的真实状况。

3.建立循环经济法律体系。我国现有的环境法律体系未能满足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需要弥补有关的法律空白,完善既有法律法规。为此,我国可以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建立适合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体系。

4.培育循环经济伦理观。环境道德以规范人的行为来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交往与协作,以维持人与自然的协调性。为此,可以加强公民环境教育,促使人们树立循环经济伦理观,摒弃不利于循环经济发展,不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功利主义经济伦理观和实用主义经济伦理观。此外,还可以积极引导消费方式的科学转变。

5.建立和完善循环经济发展配套机制。首先,完善资源产权制度。资源产权制度混乱,产权关系不明确,一方面使得资源价格机制难以形成,资源无法通过市场交换而实现优化配置。另一方面使得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机制难以形成,最终可能致使循环经济无法循环。因此,必须采取积极的措施来完善资源产权制度。其次,完善资源价格机制,并建立和完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机制。作为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的企业,其行为如何和“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废弃物资源化”这一社会目标契合,是推行循环经济遇到的关键机制问题。

参考文献:

[1]曲格平:发展循环经济是21世纪的大趋势[J].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2001,(6):18~20

[2]李建民:中国循环经济战略选择的现实约束条件分析[J].东岳论丛,2005,(3):101~103

[3]周宏春: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与战略选择[J].煤炭经济研究,2006,(l):17~22

3D打印现阶段的发展优势 篇7

3D打印技术 (3DPrinting) 有多个称呼, 在学术上被称为快速成型技术, 在制造工艺的技术上又被叫做增材制造。它是一种以3D设计模型文件为基础, 运用不同的打印技术、方式使特定的材料通过逐层堆叠、叠加的方式来制造物体的技术。它涉及激光技术、数控技术、CAD、逆向工程技术、分层制造技术、机械工程、材料科学等不同领域。

3D打印原理是整个制造过程可以作为一个"积分"的过程, 就是根据所要建造部件的立体形态, 每次制做一个具有一定微小厚度和特定形状的横截面, 然后再把它们逐层粘结起来, 就得到了所需制造的立体的零件。每个截面数据相当于医学上的一张CT像片。

2常用的3D打印技术

SLA技术:即立体光固化成型法。以特定强度与波长的激光聚焦到光固化材料表面, 使其由点到线, 由线到面序列凝固, 完成一个层面的绘图作业, 然后升降台在垂直方向移动一个层片的高度, 再固化另一个层面。这样层层叠加构成一个三维实体。SLA是最早实用化的快速成形技术, 采用液态光敏树脂原料。

FDM技术:也即熔丝堆积成型法, 这种方法要求使用丝状材料为原料, 在计算机控制下利用电加热将丝材加热至略高于熔化温度 (约比熔点高1℃) , 喷头作x-y平面运动, 将熔融的材料均匀涂覆在工作台上, 冷却后形成一层截面, 一层成形后, 喷头上移一层高度, 进行下一层涂覆, 这样逐层堆积形成三维工件。

SLS技术:这方法的整个工艺装置由粉末缸和成型缸组成, 工作时粉末缸活塞 (送粉活塞) 上升, 由铺粉辊将粉末在成型缸活塞 (工作活塞) 上均匀铺上一层, 计算机根据原型的切片模型控制激光束的二维扫描轨迹, 有选择地烧结固体粉末材料以形成零件的一个层面。粉末完成一层后, 工作活塞下降一个层厚, 铺粉系统铺上新粉。控制激光束再扫描烧结新层。如此循环往复, 层层叠加, 直到三维零件成型。最后, 将未烧结的粉末回收到粉末缸中, 并取出成型件。对于金属粉末激光烧结, 在烧结之前, 整个工作台被加热至一定温度, 可减少成型中的热变形, 并利于层与层之间的结合。

3 3D打印的优势

3.1制造复杂物和产品多样化相对传统成本相差不大

对3D打印机而言, 制造形状复杂的物品成本跟简单的相差不大, 制造一个复杂形状的物品并不会比打印一个简单的方块消耗更多的成本、时间或技能。且一台3D打印机还可以打印许多形状, 成本相差不大, 这改变我们计算制造成本的方式。

3.2交付非常短

3D打印机可以让企业可以根据客户需求使用3D打印机制造出特别的或定制的产品, 这也能成为新的商业模式。如果人们所需的物品按需就近生产, 交付时间就会更大的减少。

3.3设计空间无限制

3D打印机没有太多的局限, 可以开辟巨大的设计空间, 甚至可以制作目前可能只存在于自然界的形状。

3.4不需要组装和太多技能

3D打印能使部件一体化成型, 可通过分层制造同时打印一扇门及上面的配套铰链, 不需组装。且3D打印机可从设计文件里获得各种指示, 做复杂的物品, 3D打印机所需要的操作技能少。能在远程环境或极端情况下为人们提供新的生产方式。

3.5减少废弃物

传统的金属制造技术加工金属时90%的金属原材料会被丢弃在工厂车间里。相比, 3D打印机制造金属时产生副产品较少制造金属时浪费量也减少。随着打印材料的进步, “净成形”制造可能成为更环保的加工方式。

3.6材料无限组合

现今的制造机器不能轻易地将多种原材料融合在一起, 随着多材料3D打印技术的发展, 这些将成为可能。以前无法混合的原料混合后将形成新的材料, 这些材料色调种类繁多, 具有独特的属性或功能。

3.7精确的实体复制

人们可以将数字音乐文件无休止地复制, 音频质量不会下降。将来, 3D打印将扩展到实体世界。3D打印和扫描技术将共同提高数字和实体世界之间形态转换的分辨率, 我们可以扫描、编辑和复制实体对象, 创建精确的副本或优化原件。

4展望未来

3D打印技术的应用范畴正在逐步扩大, 并且这一趋势势必延续到未来。3D打印技术可以用来制造不特别复杂的元件, 生产顶尖的成品。在制造领域, 未来我们很可能看到原型制造迅速发展、最终取代某些机床加工生产的时代来临。3D打印机未来最有希望应用的领域还有包括耐用消费品、医疗、电气和电子产品、航空和其他工程元件。随着材料进步及成本降低以及先进技术的发明及运用, 我们今天很难想象的一些应用也很有可能成为现实。

参考文献

[1]http://www.3dp.cn/.

[2]http://www.3dpmall.cn/news/20130306/933_1.html.

现阶段我国体育经济发展分析 篇8

我国目前可堪称世界体育强国, 但我国体育经济的发展与体育事业的蒸蒸日上极不相称。笔者对其加以具体分析后, 认为影响我国体育经济发展的障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市场定位不准

在计划经济时期, 人们的思想受到严重束缚, 视野不开阔, 认识不到体育与经济的关系, 造成二者严重脱节。多年来只强调国家投入, 不注重自身的商业开发。国家队出国参加大型比赛拉赞助, 从来都回避创收的动机, 并没有把体育定位在一种商业活动的格局上;对体育的消费也仅停留在福利型的低层次消费上, 而没有将其引向货币化、市场化的高层次消费。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进一步解放思想, 人们虽逐步认识到体育与经济的互动关系, 但在摸索发展体育产业的同时, 常常不能完全脱离十几年的惯性思维, 以开阔的眼界迈开步子大胆干。另一方面, 亦或是经验不足、缺乏理论的指导, 在中国的产业结构需要大调整的时候大部分企业家还有点跟不上形势。

2. 传统体制制肘

我国体育赛事以前一直都是由国家体委包办, 形成一种法定的计划运转。在改革过程中, 才尝试性地使体育从政府行为向企业行为转变。这一举动虽然带有相当浓重的市场经济成分, 但在某种程度上仍带有计划经济时代的烙印。企业在与体育部门联合办体育的过程中, 往往不能获得足够的自主权。另外, 在盈利后企业得到的往往占少数, 许多赛事的投入越来越多, 而效益好的却寥寥无几。长此以往, 打消了欲投资体育的企业的积极性。

3. 市场竞争乏力

我国全球知名企业少, 众多企业与美国、日本、西欧等发达国家企业相比, 资本明显处于弱势。因此, 在很多国际性的重大赛事, 如奥运会、世界杯足球赛的冠名权、指定性产品等的商业竞争中往往难以占有一席之地。

4. 政策扶植乏力

在美、英等体育经济发达国家、政府为扶植本国体育经济的发展, 都相应地在政策上予以倾斜。对体育部门举办的体育比赛体育组织接受的捐赠和体育场馆的经营收入, 不同程度地减免税收;企业出资赞助体育比赛, 可以记入企业生产成本或做广告支出;修建体育场馆可以享受土地征用的优惠政策和低息贷款。而我国在这方面的扶植力度远远不够, 同教育、文化等事业相比、体育产业在政策优惠方面受到“冷遇”。

5. 相关服务不完善

体育产业和所有其他产业一样需要一系列完善的产前、产后服务措施, 服务措施跟不上必将会阻碍体育产业的发展。我国绝大部分体育用品生产企业一味地强调体育产品的生产、销售, 却不注重体育产品的消费咨询、培训和指导, 没有及时地为消费者提供体育指导员, 体育中介公司亦严重匮乏。这些因素都延滞了体育经济的发展。就拿曾经火爆一时的健身器材市场来说, 对于如今出现的令人费解的市场萎缩现象众说纷纭。但究其主要原因, 则是由于针对健身器材的选择与使用的指导从没热过, 有些产品根本没有使用方法说明, 或者有, 也只是极其简单的寥寥数语, 根本起不到作用。消费者没有科学的“健身计划”, 没有合理的运动指导。

6. 缺乏宏观调控和科学管理

国内企业存在着严重的盲从倾向, 哪种体育运动获利较高时, 众商家便都往一条道上挤, 造成了重复建设、规划不科学、盲目攀比建设规模的不良现象;同时, 由于现有的体育经营管理人员大都是退役的运动员、教练员和待业下岗人员, 他们一般只熟悉体育工作, 而缺乏对市场运作及其规律的了解, 体育产业经营管理水平了亟待提高。

二、我国体育经济发展出路

1. 进一步解放思想, 加大体育改革力度

我国体育在计划经济时代是完全依赖国家预算, 吃“皇粮”。这种现象随着市场经济的到来将逐步消失, 体育也处于改革的大潮中。体育部门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 与企业联手办体育, 同时删减分流行政人员:减少政府的行政干预, 逐步实现政体 (即体育企业) 分开, 真正按市场规律发展体育经济。如上海市为举办八运会兴建的具有国际标准的场馆耗资56亿元, 没要国家一分钱, 完全用市场方法运作, 堪称气势恢弘的大手笔。我们企业家的思维也应从工业经济的圈子延伸到体育经济领域, 考察国外极富商业价值的体育产业, 结合我国国情、开拓中国市场。

2. 大力推进体育产业化经营

(1) 发展体育品牌经营

(1) 体育用品品牌经营。就是将体育用品及相关产品的服饰、饮料等实行品牌经营。我国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以及举国上下正在兴起的“全民健身运动”, 为体育界提供了无限商机, 但又不乏挑战。 (2) 体育赛事品牌经营。在中国体育日渐步入社会化、产业化发展轨道的大背景下, 把一个体育赛事经营成名牌赛和把一个体育产品经营成品牌产品一样, 同样可以获得品牌效应。

(2) 实行体育设施多种经营

很多体育馆由于经营不善, 偌大的场地闲置, 体育馆也入不敷出。体育馆可以以体为主, 按市场经济规律全力开发体育市场, 走出一条全新的体育产业化道路。

(3) 依托体育进行借光经营

借光经营就是借一些体坛名人、名物、名事的影响力来扩大产品、企业的知名度, 进而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

(4) 注重体育的商业策划与管理

体育在国内、国外均拥有许许多多的爱好者, 体育的商业策划很大程度上关系着企业能否扩大知名度、打开市场等重要问题。1998年夏季在法国举办的世界杯足球赛的成功可谓登峰造极。它不仅是一项体育赛事, 更是一次颇具规模的商业活动。精明的法国人借此良机, 充分开发“足球经济”。具体做法包括:独立拉赞助、实行经营性票务, 出售电视转播权和赛场广告权, 全力开发纪念品, 推进国际经贸合作等。众人感叹:“世界杯开动了印钞机”。

3. 组建中国体育产业的“航空母舰”

中国体育经济要步入国际体育经济的大循环, 并最终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当务之急是要尽快扭转“分散经营、规模狭小”的格局, 组建自身的“航空母舰”。即以产权为纽带, 以提高体育企业经济效益为核心, 组建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体育产业集团。这样既可以有效缓解体育经济发展的资金瓶颈, 又有利于增强体育企业市场竞争力。如中体产业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3月上市成功, 筹集到2.8亿元资金。

4. 加大对体育经济发展的政策扶植力度

一是要尽快制定体育投资法规, 规范财务运作, 确保体育投资者的利益, 如允许企业对体育的赞助费记入成本;二是要赋予著名运动员、教练员广告权;三是要规范现有体育产业中的税制、税率及征收年限;四是要在政策上鼓励和支持分散的体育场所, 实行土地置换、盘活存量, 集中建设, 以利于体育经济的综合开发。

5. 造就“两栖型”体育经营人才队伍

体育经济的大发展说到底还是要靠人来运作。缺乏熟谙体育和经济两门学科的经营人才是制约我国体育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当前, 要大力培养和造就一支既懂体育又懂经济的“两栖型”体育经营人才队伍, 一是要引进一批高水平的经营管理人才;二是要对现有的体育经营人才进行强化培训;三是要广泛开展国际体育经济交流与合作, 学习借鉴国外体育经济先进管理经验和方法。

6. 狠抓市场体系建设

市场体系是体育经济赖以发育的导向和载体, 体育经济的发展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为起点、为目标, 研究市场、顺应市场、开拓市场。要狠抓市场体系建设, 以引导和刺激体育消费为核心, 大力发展体育用品市场、劳务市场、人才市场、观众市场、信息市场、技术市场、文化市场、证券市场、广告市场等, 要逐步形成一个结构完整、功能互补的体育市场网络, 为体育经济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参考文献

[1]赵钢:《关于我国对外开放的体育场馆实行经营型管理问题的研究》[J].体育科学, 1995 (2)

[2]天津体育学院社会体育科学研究所编辑:《国家体委发布体育彩票的公告》《全民健身工作情况》, 1997.9

探讨现阶段我国外贸企业的发展 篇9

1 目前形势下我国外贸企业面临的问题

1.1 国际贸易摩擦不断, 并呈现日益加剧之势

金融危机下, 全球经济紧缩, 对实体经济的冲击也不断显现。在金融危机始发的美国, 金融业市值蒸发已经接近20世纪初的经济危机时代, 在此情形下, 美国等前经济发达国家均采取较为严厉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 比如美国国会通过政府的采购国产货物政策, 同时制定了限制我国较为高端货物的进口, 以达到保护美国国内商品正常生产销售的目的;发展中国家印度也制定了相应的措施, 对我国出口产品进行了分类的管理, 具体对我国的医药以及儿童的玩具加以进口限制, 以保护印度国内同类相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而国际贸易的直接参与者大型跨国公司在面对金融危机时也提高了对产品, 以及服务的要求, 制定了一系列相对苛刻的规定。这次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冲击, 我国从事外贸的企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1.2 国内外贸企业出口增速放缓

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 对外贸易企业是主力军。据有关资料统计, 上世纪90年代以来, 出口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维持在20%以上, 同时, 外贸企业的发展对我国的劳动力就业也有着积极的影响,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 对外贸易额增速明显, 出口增长增幅较大, 出口增长率一般维持在20%左右。但美国金融危机影响到实体经济以后, 我国出口贸易摩擦不段, 贸易壁垒重重, 贸易出口大幅度萎缩, 特别是对美国的出口额度急剧下滑, 我国外贸企业对美贸易面临严峻的挑战, 甚至出现生存危机。资料显示, 2008年我国对外贸易出口额较上年放缓7.9%, 各个行业均出现明显下滑趋势。

1.3 我国外贸企业融资缺口扩大, 出口收款困难

根据银监会的数据统计显示, 2008年, 各大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规模远低于2007年的同期水平, 贷款规模的缩小, 对这些中小企业的带来最直接的影响就是融资困难, 很多中小企业因此而倒闭。同时, 从外因来看, 外贸企业出口商品还面临着货款收回的困难, 包括货款收回的额度和收回的时间上都比预定的大打折扣, 根据进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估算, 金融危机以来, 我国出口贸易企业收款等待时间增加, 索赔额度也明显增长。由于银行收紧银根, 中小外贸企业融资困难, 很多企业资金链面临断裂的风险。

1.4 国内大量中小外贸企业倒闭

国内出口中小企业在面对这次金融危机时候准备不足, 而且中小企业自身的资金实力, 成本控制以及价格制定上都丧失了竞争力, 这导致以出口为主的贸易企业利润急剧下滑, 两方面导致外贸企业难以生存下去, 沿海地区中小企业倒闭潮更为明显, 相伴随的国内劳动力失业, 投资资金等面临收回的风险等诸多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

通过以上几点的分析, 这次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特别是对我国外贸企业产生了较为直接的影响。这次金融危机, 开始于美国, 美国为我国第一大贸易出口国, 我国的经济发展与美国具有高度的相关性。本文将探讨我国外贸与这次金融危机的关联效应。

2 我国外贸与金融危机的定性分析

美国作为我国的第一大贸易出口国, 相关性较大, 相关系数测算为0.9086, 据统计, 2007~2009年之间,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 我国对美的出口有所降低, 但美国仍然为我国的第一贸易出口国, 美国国内的市场需求较大的影响着我国出口的整体成效。从理论上分析, 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世界市场的萎缩

这次危机源于美国金融信任危机, 由于美国在世界的经济地位, 很快的影响到全球经济, 并且波及到实体经济的各个行业, 给全球经济带来了需求下滑、萎缩, 有些地区甚至停滞的现象。对我国以出口带动的经济发展来说, 欧美需求降低, 给我国出口带来了极大的损失, 严重影响了外贸企业的生存。资料显示, 金融危机后, 我国对外贸易的增长率同比急剧下滑, 并在2009年呈现出负增长。同时, 国外对我国的商品进口实行延期付款, 并且贸易摩擦和争端不断呈现上升趋势。这些都对我国外贸出口带来的一系列风险, 并最终导致我国出口商品库存增加, 出口企业所需资金难以收回, 加大了的资金链断裂的风险。

2.2 通货紧缩和物价上涨的双重压力

面对金融危机, 首先引发的是银根紧缩, 致使房地产行业和房贷企业资金链受到严峻考验, 部分呈现断开现象;美国政府出于对这些行业救助的目的, 发放了大量的援助资金, 这使得市场上的资金短时间内出现充裕, 但这并不是美国政府想要的资金流入流动性短缺的房地产和金融部门, 这就直接导致了市场上原材料等基础物资价格急剧上涨, 同时, 并以美元计价的全球贸易呈现普遍上涨趋势, 给全球通货膨胀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此外, 美国国内的通货膨胀给我国的对外贸易企业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包括原材料进口的成本压力和出口的低收益。全球资金注入越多, 通货膨胀现象就越严重, 进而对全球贸易以及我国的出口贸易带来严峻的考验。

2.3 美元贬值, 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加

金融危机发生初期, 我国货币面临很大的升值压力, 随着危机的蔓延, 我国货币进入急速的升值空间。这直接对我国外贸产生了致命的影响, 导致我国外贸商品出口价格上升, 并对外贸易中丧失了竞争力;同时国外游资对我国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不断加强, 外资不断流入我国国内市场, 导致我国国内物价不断升高, 再加上我国政府对市场资金的注入, 造成了我国通货膨胀的加剧。面对这种情况, 央行开始紧缩银根, 这就直接切断了我国中小型外贸企业的资金来源。这种内外交困的局面, 致使我国大量外贸企业纷纷倒闭。

从以上分析, 这次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是深远的, 外贸出口的减少对我国经济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影响。据资料统计, 2008年我国GDP增长同比下降幅度较大, 下降2.9个百分点, 为9%。

3 面对金融危机我国政府采取的措施和外贸企业的应对策略

面对这次突如其来, 波及面较广的金融危机, 各国政府及时采取措施, 力争是金融危机对本国经济影响降低到最小;世界各国也认识到经济的全球化发展需要共同努力解决所面临的金融危机。世界经济虽然在短期内难以复苏起来, 但就我国外贸行业来说, 在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下, 落实并实行了一些切实有效的措施。

3.1 政府宏观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3.1.1 制定拉动内需措施, 发展外贸所需的基础保障

全球经济市场的不景气, 对外贸易发展困难重重。为促进国内经济的发展, 政府制定了扩大内需以拉动经济的措施, 并以此促进外贸企业的发展, 为其发展创造良好的国内环境。为扩大内需, 要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 减少国内经济对外部市场的高度依赖性, 拓宽外贸企业在国内市场生存空间, 同时保证政府出台的4万亿基础建设投资落实在实处。国内市场的开拓和政府的扶持是外贸企业发展的保障。

3.1.2 切实加强对外经贸政策的落实

考虑到我国外贸企业面临的实际困难和资金承受能力, 政府运用灵活的财政和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注重局部的调控优势, 而货币政策负责协调全局。央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 在面对全局的形势上进行间接和全面的调控, 并在稳定物价, 防治危机传导和引导流动性等方面发挥了卓有成效的作用。在区域协调上, 做好国内外经济政策的协调合作, 同时在产业转移上, 把东部发达地区和西部欠发达地区的有机结合起来, 充分发挥东部地区的人力物力财力, 带动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发展。

3.1.3 加强和国际间的合作和沟通, 发挥互利共赢的机制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各国间经济政治密不可分, 各国只有本着互利共赢的目的, 目标达成一致, 通力协作, 共同构建应对这次金融危机的合作框架。具体上, 做好对美国经济形势分析的基础上, 密切和欧洲, 亚洲等国家合作, 共同面对, 以防美国经济问题对其他地区扩散;作为我国政府来说, 稳定我国货币的币值, 防止国内经济产生大的波动, 严防美国转嫁危机的传导机制, 以达到我国经济的软着陆, 并且使我国对外贸易有着相对宽松的国内经济环境。同时加强国际间的沟通和协调, 为解决贸易摩擦建立磋商机制, 有效规避不平等贸易规则。

3.2 我国外贸企业的应对措施

3.2.1 外贸企业要做好出口产品的结构调整, 坚持多元化的市场战略

国际市场上的商品需求具有多样性, 而且商品不同, 其需求弹性也相差各异, 金融危机中, 中高收入水平中的生活必需品所受影响不大, 而相对中低收入阶层来说, 影响较大。面对这种情况, 外贸企业要做好国际市场上需求的动态, 把握市场机遇, 积极面对挑战, 具体要做好及时调整出口的产品结构, 延伸服务的产业链条。同时应开发新产品, 满足新兴市场的产品需求。在全球市场上, 要做好新市场的开拓和老市场的维护, 在国际市场上做到游刃有余。

3.2.2 把握竞争优势, 控制产品的生产成本

金融危机形势下, 各国货币紧缩, 流动性减弱, 购买力下降, 面对这样的恶劣国际贸易环境, 要做好贸易工作, 必须控制好产品的成本, 提高竞争力。其中主要方式有以下几种:一是利用现在的通信网络优势, 降低信息的搜集成本和采购成本, 并以此促成网上交易。二是创新管理机制, 完善外贸企业的人力管理和薪酬机制, 提高企业内部的人员工作的积极性, 并通过专业的培训, 提高外贸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三是利用我国人力资本的优势, 实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西部转移。

4 结语

这次金融危机影响深刻, 涉及面广, 问题复杂。所以在面对这些问题时候应理性分析, 沉着应对, 并积极开展国际间交流合作, 达到互利共赢的目的, 同时我国企业应抓住机遇, 应对挑战, 勇往直前, 把我国外贸事业做大做强。

参考文献

[1]加工贸易带动的提升——我国产业内贸易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 2003 (12) .

[2]中国制造业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西华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4 (04) .

现阶段油茶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 篇10

油茶树耐瘠薄, 经济价值高, 不占用其他农作物耕地, 其油茶籽含油量一般在30%左右, 经过加工可成为色佳味香、营养丰富的天然绿色优质食用油, 可见油茶产业是一项具有巨大潜在发展能力的产业, 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必然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经中国疾病控制中心检验确认“茶油的品质优于橄榄油”, 从油茶中提取的优质山茶油等产品具有广泛的用途。因地制宜发展油茶和优质山茶油产业, 对培育区域特色产业、优化当地林业产业结构、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及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 现阶段油茶产业化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的油茶产业享有“东方橄榄油”的美名, 已经被部分企业所重视, 与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的发展水平比较起来有较大的提高, 在90年代连续实施了两期林业部“油茶低改项目”, 收到一定成效。然而, 我国油茶产业的还未形成真正的油茶产业链和产品系列, 在国际和国内市场上的影响还没有达到油茶价值本应该带来的影响水平, 没有开发出油茶产业的价值, 在发展过程中具有一定缺陷。

2.1 油茶产业化程度低

现阶段我国对油茶的产品特征和优势认识不足, 并没有认识到其内在价值, 而是当作食用油来开发和利用, 油茶良种选育和推广重视不够, 有的地方甚至将其与农作物相提并论。因而在国际市场上, 尽管山茶与保健型油脂橄榄油的性质相似, 却以低于保健型油脂橄榄油的价格进行销售。同时人们观念落后, 资源分散, 种植面积较少, 缺少良种繁育基地, 良种壮苗供应不足, 油脂加工企业的原料资源难以保证, 茶油加工一直处在粗加工阶段, 管理方式也不先进, 缺少集约化、专业化和基地化经营, 最终导致油茶是每家每户独立经营, 茶油加工生产多以农民小作坊为主, 零星分散, 自产自销, 有的只作自家食用, 茶油产业化程度和综合利用水平低。

2.2 科研投入较少, 技术滞后

现阶段我国生产精制油茶籽油的企业并不多, 相继发展的多家专业的油茶种植及茶油加工公司还处在起步阶段, 油茶产业科研工作薄弱, 对茶油加工工艺和技术落后、单一, 设备陈旧, 没有统一规划, 没有连片开发油茶籽油。企业油茶饼粕为原料提取, 生产茶皂素仍是以溶剂提取法, 在利用开发高品位的化妆品级油茶籽油、食用油茶籽油、副产品等的科研投入较少, 对良种选育、种苗培育、丰产栽培、综合利用等技术研究缺乏连续性, 导致油茶品种混杂, 良莠不齐, 导致产量低且不稳, 高等级的保健食品、茶枯提取茶皂素、茶壳综合利用等技术都还存在很大的空白, 科技推广力度和资金投入都不够, 技术服务不到位, 种植管理粗放, 也没有引进现代科学技术进行管理, 出油率及品质低, 茶籽经济效益低, 油茶新产品的开发研究跟不上发展的需要。

3 促进油茶业化发展的对策

3.1 加大宣传力度, 提高全民思想认识

现阶段我国人民开始重视食物的营养价值, 油茶的发展趋势是勿庸置疑的, 关键是我们要认识到油茶这一独特产品的优势和潜能, 可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及互联网等多种媒体, 加大对油茶生态、高效、发展前景等方面的宣传, 提高油茶知名度, 提高群众的认识, 扩大油茶的影响力, 增强群众经营油茶的信心, 重视油茶的开发利用, 激发广大林农参与发展油茶产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2 加强政府重视和扶持, 培育龙头企业

油茶产业的发展能够增加农民收入, 关系到林区千家万户的利益, 有助于三农政策的深化。因而政府应该重视油茶产业的开发, 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和建立保护机制, 以增大资金扶持力度, 在财政、贴贷等方面以倾斜的方式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 并结合结合国家西部开发、退耕还林和扶贫攻坚的优惠政策, 采用“公司基地农户”模式, 紧紧围绕融资体制、科技政策、信息支撑示范园区建设;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按照“扶大、扶强、扶优”的原则, 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现代林业发展要求, 进一步稳定和完善林业生产责任制, 实用技术的推广与指导, 加强生产行业的管理, 突出重点, 狠抓落实;积极探索油茶山流转体制改革, 鼓励采取拍卖经营权、租赁、股份合作、联营开发等多种形式, 对资源、技术、资金进行有效整合, 逐步培育一批上规模的企业, 提高当地茶油的知名度和打通市场销路;要提高油茶精深加工产业链上各类企业的经济效益, 树立品牌意识, 实施油茶“名、优”品牌战略, 加强油茶名牌产品的培育, 开发一批质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大、具有一定规模的油茶品牌产品, 提高名牌茶油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使油茶产业成为一项长效惠民工程, 成为我国的优势产业, 推动全区经济尽快发展。

3.3 加大科技投入, 实行油茶产业化发展

油茶产业的发展受到限制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科技投入过少, 因此在油茶发展的过程中要集中力量开展技术研究, 不断推出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可广泛开展林农技术培训, 组织专家编写油茶实用生产技术手册, 分区域举办培训班;积极加强和科研院校的合作, 解决企业加工过程中的难点, 鼓励和扶持企业进行加工技术的改进和新产品的开发研究, 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 使农户认识到种植油茶是致富的新途径;林业部门可派出一支业务精通的科技队伍深入生产一线从事科技服务, 实地指导广大农民开展低产油茶林改造, 针对油茶发展进行品种选育、种苗培育、栽培管理、加工利用等技术难题的服务工作, 提高林业工程技术人员、林农的育苗和栽培技术水平;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强化科技支撑, 加快油茶相关标准制订工作, 尽快形成配套的适用产业化发展的产品质量标准、技术规程、市场准入管理和质量安全监督机制, 实现资源培育基地化、经营管理集约化、林油发展一体化, 创新油茶产业技术, 逐步提高林农的科技水平。

3.4 促进油茶产业的因地制宜的生长

3.4.1 大力推广优良油茶种苗

油茶并非低产作物, 只要选择好良种, 经营得当, 就能创出高产。首先要建立良种繁殖基地, 引进新品种并加大科技投入, 加快油茶良种芽砧苗繁殖, 苗木的选用必须是通过省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才能促进油茶良种化基地栽培。其次选取系间亲和力高的配组, 混系造林或配系嫁接换种, 以获得异株异花授粉成果率高的效果。在老残林, 采用甲级的良种壮苗重新造林;在长势较旺盛的油茶林, 采用高接换种或萌芽条嫁接良种;对品种混杂林分采用预栽更新和全面更新的办法予以改造。

3.4.2 复垦与施肥

对于立地条件较好、品种较优、林相较整齐且密度不大的成林, 可进行垦覆、施肥或间种。对病虫害严重、长势差、植株稀疏的油茶料, 采用全砍、全垦, 重新造林。垦覆要做到“土块翻松、草根朝上、不伤根系”。深挖垦复可以疏松土壤, 清除杂草, 林内灌木、减少水分、养分的消耗, 蓄积更多的水分、养分, 促使土壤的分化和有机质的分解, 同时使林内通风透光、清洁林地, 减少病虫害促进油茶生根、抽芽、发叶、开花结实;施肥方法以树冠投影内缘挖深度30 ~ 40cm的环状断沟或穴施, 以施基肥、有机肥为主, 春季多施纯N、K肥, 夏秋季多施纯P、N肥。施肥以后, 土质变肥、变松、涵蓄水分, 根系能吸收更多的水分肥分, 有利于油茶根系生长发育, 满足油茶生长发育的需要。

3.4.3 间伐

间伐时应该留优去劣, 适当补植, 必要时实行高接换种。实行好树保留, 差树砍掉, 空地补上。间伐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 对于林相混乱, 林龄不一的低产成林可以考虑到立地条件、地形、地貌、坡度砍除其他乔灌木, 去除树兜, 补植优良品种的大苗, 同时加强抚育管理;对株行距整齐但过密的油茶料, 可采用隔行或隔株进行间伐, 改造为密度适中的纯林;对于一穴多株的, 可进行抚育间伐, 留优去劣, 培优间弱, 保留80株/667m2为宜;对株行距不整齐但过密的油茶料, 可按预定的株行距进行间伐。

3.4.4 整枝修剪, 加强虫害防治

对于整齐、林龄相近的低产成林主要是加强土壤管理、适当修剪。据统计油茶成林落花落果率达70%~80%, 因病虫害引起的占1/3。因此不仅要适时进行整枝修剪, 改善光照条件, 调节营养物质分配, 控制枝叶生长, 还要增强树势, 减少病虫害, 就要掌握病虫规律, 及时进行药物防治, 并充分保护和利用有益昆虫 (特别是授粉昆虫) , 促使冠上下内外多开花多结果, 保证生产。

4 结语

油茶作为我国的一种重要资源, 目前正处在不断的发展进程中, 要针对实际问题提高人民的意识和领导的重视, 加强龙头企业的示范作用, 并不断加强科技投入, 实现油茶产业化发展, 同时还要强化栽培管理促进油茶因地制宜的生长, 推动油茶精深加工产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娟, 王薇薇, 魏丹, 等.关于油茶产业发展的思考[J].林业经济, 2010 (5) :18~19.

[2]种伟, 王新凯.我国油茶产业发展问题的初步分析[J].中国林副特产, 2010 (4) :62~63.

[3]李远发, 胡灵, 王凌晖.油茶资源研究利用现状及其展望[J].广西农业科学, 2009 (4) :135~137.

上一篇:《艺术造型训练》课程下一篇:绿色酒店营销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