刮痧疗法

2024-07-30

刮痧疗法(精选九篇)

刮痧疗法 篇1

关键词:中风,刮痧疗法,综述

刮痧疗法是在中医经络腧穴理论指导下,运用特制器具在相应体表部位进行刮拭,以疏通经气,改善气血流通状况,排除毒素,调节脏腑经络气血阴阳平衡的中医外治手法,并与针灸、按摩、拔罐并列为中医临床四大特色技能[1]。中风病是以卒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为主症的病证[2]。近期有关刮痧疗法的基础与临床研究不断深入,并逐步应用于中风病康复治疗领域中,现将有关刮痧疗法治疗中风病的临床研究情况报道如下。

1 刮痧疗法简介

刮痧疗法多采用铜钱、瓷匙、水牛角、苎麻、银元、木梳背、小蚌壳等钝缘光滑器物,以酒、活血油、蒸馏水、凉开水、凡士林及香油等为介质在人体体表刮拭,早在先秦时代便已有关于刮痧治疗的相关记载。

历经2000多年的不断发展,刮痧疗法已从单一的经验操作发展至现今系统完备、种类繁多的一门中医特色技能,根据刮痧的力度、方向、手法、操作工具等划分,可将刮痧疗法划分至近30多种[3],如头项部刮法、循经刮试、脏腑辨证刮拭、拍打法、重刮法、弧线刮法等。

传统中医学指出,刮痧具有疏经通络、调节气血、发汗解表、温经散寒、排毒驱邪、收敛固涩等作用[4];现代研究亦指出,刮痧疗法具有改善血液和淋巴液循环,使血管紧张度、黏膜渗透性改变,加速淋巴循环,增强细胞吞噬作用,改善人体新陈代谢,增强人体免疫力,以及镇痛、抗氧化等作用[5],故已广泛应用于内科、妇科、儿科、外科等11大类400多种病症的治疗[3]。

2 中风病简介

脑卒中是由于急性脑循环障碍所致的局限或全面性脑功能缺失综合征或称急性脑血管事件,是目前导致人类死亡的三大主要疾病之一。中风患者经积极抢救治疗后,往往可脱离危险,神志逐渐清醒,但恢复期患者常因气血失调,经脉不畅,肝肾阴虚,风、火、痰,瘀之邪阻滞经络,气血运行不畅,而使患者留有半身不遂、口歪或不语等后遗症,一般较难恢复[2]。陈党红等[6]指出中风后期因正气未复而邪气独留,风、火、痰、瘀交互阻于肢体、筋络,机体阴阳偏盛偏虚进一步加重,影响患者后期肢体功能恢复。柏强[7]认为中风后气血逆乱,神不导气,气血运行受阻,肌肉经脉失于濡养,肢体活动不利发为偏瘫;气血瘀滞上肢,加之局部多静少动,气血瘀滞,经脉不通,气血不畅,不通则痛,发为肩部疼痛等症状。

相关统计结果显示,我国每年约有200万脑卒中新增患者,其中因脑卒中导致残疾而丧失独立生活能力者约占70%~80%[8]。脑卒中功能障碍主要包括运动功能障碍、感觉功能障碍、认知障碍、情绪障碍、言语和语言障碍、吞咽障碍、排泄障碍及心肺功能障碍等,改善患者肢体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降低患者及家庭医疗护理费用,节约社会资源等问题也逐步得到突显出来。

3 刮痧疗法在中风领域中的研究

3.1 中风后肢体痉挛

偏瘫是脑卒中常见并发症之一,调查研究显示80%~90%的偏瘫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肌张力增高[9],国外资料研究显示约为56%[10],高肌张力的出现则会影响上肢协调运动的产生,分离运动出现、运动功能损害的持续存在导致关节挛缩、活动度减小,异常运动模式出现制约了肢体功能恢复,直接影响了中风偏瘫康复疗效的提高。何玲[11]在患者取平卧位情况下,嘱患者暴露患侧上下肢,注意保暖,皮肤表面涂抹适量刮痧油,按照先阳经后阴经、由上至下的顺序,采用平补平泻手法依次顺刮上肢外侧手三阳经循行部位、上肢内侧手三阴经循行部位、下肢外侧足三阳经循行部位、下肢内侧足三阴经循行部位直至四肢末端,力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不必强求出痧,每条经络刮拭30次;刮痧治疗结束后,首先采用拿、捏、揉、、捻等手法按摩放松患侧肢体,然后以点、压、按、揉、弹拨手法进行肩髃、手三里、外关、尺泽、曲泽、大陵、殷门、风市、阴包、血海等穴位按摩;结果显示刮痧联合穴位按摩可降低偏瘫肢体肌张力,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及生活质量。

3.2 中风后抑郁

中风后抑郁发生率高达40%~50%,其中约15%患者为重度抑郁,其是以持续情感低落、兴趣减退为主要特征的心境障碍,并可伴严重自杀倾向甚至自杀行为[12]。近年有关中风后抑郁报道指出,中风后抑郁可显著增加脑卒中患者的病死率、致残率,加剧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降低患者主动康复的积极性,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越来越多学者指出对卒中后抑郁进行早期积极治疗非常必要[8]。郑祖艳等[13]在常规针刺及口服百忧解基础上配合在患者背部督脉及膀胱经4条线,自上而下、均匀用力进行刮痧治疗中风后抑郁,与单纯口服百忧解进行对照,结果显示针灸结合刮痧及药物治疗其疗效显著优于单纯西药治疗。

3.3 中风后肩痛

中风后肩痛通常发生在脑卒中后2~3个月,发生率为5%~84%[14]。肩痛可使患者情绪低落,影响睡眠和休息,妨碍主动康复训练,影响患者肢体功能恢复。赵丽娟[15]将桂枝尖、羌活、香附、西洋参、地龙、桃仁等煎煮取汁,然后以适宜温度在患肢用水牛角制成的长方形刮痧板蘸取中药液与皮肤成45°,以患者耐受的力量沿经络循行方向刮拭,顺经为补,逆经为泄,先轻后重,然后在肩髃、肩髎、曲池、手三里等穴进行点刮,以局部皮肤出现发红或红紫色痧点为度;刮痧结束后,嘱患者饮一杯温开水,以促进痧毒排出,同时配合艾灸疗法治疗中风后肩痛;结果显示观察组疗效显著优于单纯采用基础康复治疗的对照组。

3.4 中风后便秘

直肠功能障碍是脑卒中后常见症状,患者多因长期卧床、肢体瘫痪、摄食不当、精神因素、神经源性肠道等因素引起便秘和肠梗阻[8],并影响患者其他相关功能的改善[8]。陈芬等[16]在口服吡沙可啶肠溶片基础上在脾经双侧腹结,三焦经双侧支沟,膀胱经双侧大肠俞,胃经双侧天枢、双侧足三里至上巨虚,大肠经双侧手三里刮痧治疗中风后便秘患者41例,与单纯口服吡沙可啶肠溶片进行对照,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95.12%,对照组总有效率87.5%,刮痧治疗脑梗死后便秘有较好疗效。

4 总结

刮痧疗法的起源 篇2

摘要:刮痧疗法的雏形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人们患病时往往会本能地用手或石片抚摩、捶击体表某一部位,有时竟使疾病获得缓解。通过长期的发展与积累,逐步形成了砭石治病的方法。

刮痧疗法的雏形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人们患病时往往会本能地用手或石片抚摩、捶击体表某一部位,有时竟使疾病获得缓解。通过长期的发展与积累,逐步形成了砭石治病的方法。砭石是针刺术、刮痧法的萌芽阶段,刮痧疗法可以说是砭石疗法的延续、发展或另一种存在形式。

随历史之发展,刮痧未能像针灸等疗法一样得以系统发展,而是流于民间。

清代《痧胀玉衡》王庭《序》中对刮痧的叙述:“先是乡人用粪秽感痧,例制用钱蘸油而刮,然行之大都为妇人,为名医所不及”。

刮痧最初适应证仅为痧证,痧证的记载较早见于宋代王荣《指述方瘴疟论》称之为“挑草子”。元代医学家危亦林的《世医得效方》对痧证的描述:“乙腹绞痛、冷汗出,胀闷欲绝,俗谓搅肠沙”。

在明代医书中,多沿用了危氏的说法,但将“沙”字变为了“痧”。如明代张凤逵在《伤暑全书》中载有“绞肠痧”一症。清(康熙年间)郭右陶《痧胀玉衡》使痧病的证治始备,在痧病病源方面《痧胀玉衡·痧原论》中指出:“症先吐泻而心腹绞痛者,痧从秽气发者多;先心腹绞痛而吐泻者,从暑气发者多;心胸昏闷,痰涎胶结,从伤暑伏热发者多;遍身肿胀,疼痛难忍,四肢不举,舌强不言,从寒气冰伏过时,郁为火毒而发痧者多。”

《痧胀玉衡》将痧病分为遍身肿胀痧、闷痧、落弓痧噤口痧、角弓痧、扑鹅痧、伤风咳嗽痧、痘前痧胀等45种痧病主要由于气候因素如夏日暑气炎蒸,燥气炽灼,间或淫雨诌绵,忽而烈日蒸晒,所酿不正之疠气,流于天地间,人在气交之中,触其毒者,无论男女老幼皆可能染病。痧病的盛行季节,以夏、秋为最,春次之,冬极少见。

刮痧疗法,古称“戛法”,就是利用表面光滑的硬物等作为刮痧器具,配以刮痧介质。在人体表面特定部位(经络、穴位、疾病反应点等)进行反复刮拭,刮出“痧疹”,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自然疗法。刮痧与针灸、按摩等疗法一样同属中医外治法范畴。

病人经刮痧调理后,在局部可出现突出皮肤表面的鲜红色或紫红色的“痧疹”。中医认为,这种“痧疹”就是潜伏在人体内的一种致病因素,通过刮拭等法可以使其排出体表。

刮痧调理属于民间疗法,与其它民间疗法一样,它来源于民间,应用于民间,在人类医学史上,刮痧疗法是一种最古老而有效的调理方法之一

神奇的刮痧疗法 篇3

刮痧疗法采用刮拭人体的特定部位(经络、肋穴及阳性反应点等)一方面加强了体内经气的运行,使人体正气得以充实,而起到扶持正气、增强抗病能力之目的;另一方面,使皮肤腠理得以开泄,为病邪的排除开通了道路,以达到祛除病邪之目的。现代医学证实,刮痧具有镇痛作用,可治疗头痛、风湿痛、胃痛等疼痛性疾病;刮痧对局部和全身的血液和淋巴循环有增强作用,可促进全身的新陈代谢,刮痧对循环、呼吸中枢具有镇静作用;刮痧还具有强心、发汗、增强免疫和养颜美容、防止皮肤老化等作用。

常用器具

1.陶器选用特制的陶器或瓷碗、瓷杯及瓷调羹等瓷器的边缘光滑部位作为刮痧器具。

2.硬币选用古铜钱、银圆及铝质分币等作为刮痧用具。

3.匙选用瓷汤匙、牛角药匙或铜勺柄等光滑无损的边缘作为刮痧用具。

4.有机玻璃纽扣选用较大且边缘光滑的纽扣作为刮痧用具。

5.木器选用沉香木、檀香木等加工成边缘光滑无棱角的小长方木块作为刮痧用具。

6. 水牛角板 选用水牛角加工成表面及边缘光滑无棱角的小长方块或凹形块作为刮痧器具。

在刮痧治疗时,为了减少刮痧阻力,避免皮肤损伤,增强刮痧疗效,操作之前必须给刮痧部位涂上一层刮痧介质,常见的刮痧介质有:

1. 植物油采用芝麻油(香油)、菜油、橄榄油、花生油等植物油作为刮痧介质。主要起润滑和保护皮肤的作用。

2. 刮痧油由芳香药物的挥发油与植物油经提炼、浓缩制成。具有祛风除湿、行气开窍、止痛等作用。

3.刮痧活血剂以天然植物为原料,经提炼、浓缩调配而成。具有活血化瘀、促进血液循环、扩张毛细血管、促使出痧等作用。

操作手法由轻到重,以病人能耐受为度,用力宜均匀适中。刮按时应单向刮,不要来回刮;刮至局部出现微紫红或紫红斑块、斑点为止。刮四肢部时,呈离心方向刮;刮腰部及腹部时由上而下刮;刮肩背部及胸部时宜由内向外刮。刮平坦部位时宜用刮痧器的宽面边缘刮;刮凹凸不平部位时,可用刮痧器角部圆钝处刮治。保健刮痧和头部刮痧时,可不用刮痧介质。也可隔衣刮拭,手法宜轻。小儿接受刮痧治疗时,可在刮痧部位放上一块干净的手绢或柔软的布,隔布刮拭,手法宜轻。

刮痧可使皮肤的新陈代谢加强,皮肤中的细胞得到充分的营养和氧气,毛孔的自然收缩变小,皱纹消除或减少。妇女产后的妊娠斑纹,一般刮治2~3个月即可消除。

凡传染性皮肤病、痈疽、瘢痕、溃烂及性传染性皮肤病、不明原因之皮肤疤块等,均不宜直接在病灶部位刮拭。妊娠妇女的腹部及双侧乳房部也不宜刮拭。

凡危重病症,如急性传染病、重症心脏病等。年老体弱、女性的面部,均忌用大面积强力刨刮(重刮),对有皮肤过敏史的病人,不宜以其过敏物为工具刮痧。

在应用刮痧疗法治病,还必须注意下列各点:

其一, 施术场所要宽敞明亮,空气流通,同时需选择避风处,要注意避免让病人对着窗口,注意保暖,以免感受风寒外邪而加重病情或引起感冒。

其二, 勿在病人过饥、过饱和过度紧张的情况下施行刮痧。

其三, 施术前,一定要对病人进行检查,作出正确的诊断,制定好治疗方案(应刮部位或学位配方),选准应刮部位或穴位。

其四, 刮治时,无论病人取坐位或卧位,都要尽量做到病人体位自然舒适,又要利于施术。在施术过程中,根据施术需要,或病人感到疲劳或不舒服时,要适时交换体位,切忌勉强,避免病人因疲劳而中断治疗。当病人疲劳时,可让其做完一种体位刮痧后,休息数分钟,再行刮治。

刮痧用于保健健身,手法宜轻,用力均匀适中,以30次为宜,但刮拭部位不宜出现“痧痕”。冬天也可在衣裤上刮治,皆能达到舒筋活血、驱病健身、延年长寿的目的。

作者简历:

刮痧疗法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85例患者, 从我院针灸推拿科门诊及住院患者中随机抽取, 其中男45例, 女40例;年龄25岁~72岁, 平均年龄48.5岁;病程3个月~49年, 平均24.6年。纳入标准:参考《中医内科学》第二版痹证的诊断标准:肢体关节处疼痛剧烈、重着, 局部畏寒, 皮色不红, 遇寒痛增, 得热痛减, 或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者。其中颈肩部疼痛40例, 腰部疼痛45例。排除标准:①合并心、肝、肾、造血系统等严重疾病患者;②排除肿瘤等占位病变压迫造成的疼痛;③年龄<18岁或>75岁者;④孕妇或哺乳期妇女;⑤中途放弃治疗者。

1.2 治疗方法

医者站于患者床旁, 予刮痧油均匀涂抹于治疗部位, 采用“通阳刮痧工具”进行由上而下、由内向外的反复刮拭, 刮痧的力度以患者耐受为度, 均匀地施术于治疗部位, 反复刮动数次, 以使局部皮下组织充血红润, 出现红色痧点即可。治疗部位以背部督脉及膀胱经第一、二侧线为主, 再根据不同的疾病随证加选不同的腧穴为治疗方案:如颈肩部疼痛, 加取风池、肩井、肩髃、肩贞、天宗;腰部疼痛加取环跳、委中。以上治疗以3次为1个疗程, 每一次治疗结束后休息7 d, 再进行下一次治疗, 一般共治疗2个疗程。

1.3 疗效评定

①疼痛评分标准。观察治疗前后的疼痛症状的疼痛程度积分,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 (VAS) 判定患者疼痛强度。0分:静息时及活动时均无疼痛;1~3分:静息时无疼痛, 日常活动时轻微疼痛;4~6分:静息时轻微疼痛, 日常活动时疼痛加重;7~10分:静息时或日常活动疼痛剧烈。②疗效评定标准。治疗2个疗程后,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痹证的疗效标准, 治愈:疼痛及伴随症状消失, 功能活动自如, 1年以上未复发;有效:疼痛及伴随症状基本消失, 偶有复发, 但程度减轻;无效:症状无明显改善。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取u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疼痛评分比较

治疗后疼痛明显减轻,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临床疗效情况

本组85例患者, 治愈43例 (50.59%) , 有效38例 (44.71%) , 无效4例 (4.70%) , 总有效率95.29%。

2.3 典型病例分析

患者, 男, 64岁, 退休教师, 于2013年3月初诊。主诉:颈肩部酸重疼痛44年, 加重1个月, 患者时感颈肩部酸重疼痛, 畏寒喜暖, 阴雨天疼痛加重, 颈部转侧受限, 双侧肩关节抬高、外展受限明显, 纳可, 眠差, 二便尚调, 舌红苔白腻, 脉沉紧。体查:颈部生理曲度变直, 颈部旋转试验 (+) , 牵拉试验 (+) ;颈部MRI显示:C3~4、C4~5, 椎间盘膨出并骨质增生。中医诊断:痹证 (寒湿型) ;西医诊断:颈椎间盘突出症。治疗原则:温经散寒, 祛湿止痛。治疗方法:主要选取颈肩部督脉、膀胱经第一、第二侧线为主, 配以腹部任脉以及膻中、中脘、气海三穴, 加取颈部夹脊穴 (C3~7) 、风池、肩井、肩髃、肩贞、天宗, 采用“通阳刮痧工具”进行由上而下、由内向外的反复刮拭, 至局部出现红色痧点。用上述治疗方法治疗2个疗程后, 患者疼痛症状消失, 颈部活动自如, 随访1年未见复发。

3 讨论

刮痧疗法历史悠久, 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内、外、妇、儿科等的多种病症[4], 作为一种绿色疗法, 被认为可以调动全身脏腑功能[5], 是中医常见治疗方法, 在中医临床中起着重要的作用[6]。通阳刮痧疗法是全国名老中医吕明庄教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自创的外治疗法, 在中医针灸经络理论指导下, 在人体相应部位涂沫刮痧介质, 用“通阳刮痧工具”进行由上而下、由内向外的反复刮拭, 直至皮肤出现红色斑点或瘀血斑块的现象, 以达到调整机体功能、治疗疾病目的的外治法。痹证学说源于《内经》, 痹病是由于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 影响气血运行, 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 或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的一种疾病, 轻者病在四肢关节肌肉, 重者可内舍于脏。《素问·痹论》提及“风寒湿三气杂至, 合而为痹, 其风气胜者为行痹[7], 寒气胜者为痛痹, 湿气胜者为着痹也”, 对痹病的病因、病机有所论述。痹病虚实夹杂, 内在正气不足, 腠理不密, 卫外不固, 风寒湿邪乘虚而入致肌肉、筋骨、关节、经络痹阻, 气血运行不畅, 不通则痛, 而致肝肾亏虚、气血两虚引起痹病。即是《内经》所说:“邪之所凑, 其气必虚”的原理。因此人体阳气常盛, 则病邪不易侵犯, 故治疗上以祛风散寒、疏通经络、扶阳培元为主。

“通阳刮痧工具”是吕明庄教授将通阳刮痧疗法用于实践的一项技术成果, 该工具已经申请专利 (专利证书号:200820301289) , 以水牛角为原材料, 质地坚硬、表面光滑、厚薄适中, 边角柔润, 弧度自然。天然水牛角为宝贵中药材, 无毒副作用, 味辛、咸, 性寒, 有清热解毒、凉血定惊、活血化瘀之功, 辛味具有发散行气、活血润养作用;咸味能软坚泻下;寒性能清热解毒。“通阳刮痧疗法”以通为用, 功在调节, 主要选取背部督脉、膀胱经第一、第二侧线为主, 配以腹部任脉以及膻中、中脘、气海三穴由上而下, 由内向外, 用专用工具进行操作, 随证选取不同腧穴主要目的在于加强疏通局部经络气血。本法通过刺激体表一定部位, 经皮部—孙络—络脉—经脉—脏腑的途径, 发挥其通阳导气的优势, 起到调整脏腑虚实、调和气血、通经活络、平衡阴阳的作用而达到温经、通络、止痛之目的。本法操作简单易行, 经济实惠, 疗效肯定,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王莹莹, 杨金生.刮痧疗法临床治疗病种研究与展望[J].中国针灸, 2009, 29 (2) :167-171.

[2]白艳秋, 胡素叶, 李领娥.刮痧疗法在临床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 2014, 12 (33) :246-248.

[3]杨亚, 陈华.中医刮痧疗法的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全科护理, 2011, 9 (24) :2237-2238.

[4]李贤俏, 杨金生, 李基赫.浅谈中国与韩国刮痧疗法的研究简况及展望[J].世界中医药, 2014, 9 (5) :649-653.

[5]薛慧, 戴新娟.刮痧干预颈椎病的临床研究现状[J].护理学报, 2013, 20 (10) :15-17.

[6]刘三洪, 陆小左.初探刮痧与走罐活血舒筋祛风散寒作用之别[J].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3, 28 (12) :3639-3641.

刮痧疗法适合所有人吗? 篇5

社区的医疗服务站开展收费的刮痧服务,说刮痧包治百病,适合所有人。我觉得这种宣传言过其实。请问,刮痧真的适合所有人吗?如果接受刮痧,应注意些什么?

读者 范晓珺

范晓珺读者:

刮痧是中医治疗疾病、缓解身体疲劳的一种手段,可以起到疏经活血等多种保健作用,但绝非包治百病的神技,也不是人人都适合。处于以下7种情况的人不适合刮痧:

1.过度饥饱、过度疲劳、醉酒者都不可刮痧。过度饥饱的时候,血液集中到胃部进行消化,会导致身体其他部位缺血,因此,这个时候接受刮痧,有可能引起虚脱。过度疲劳同样会让身体处于不佳的状态,而刮痧也是一种“泻”的过程,会加重身体的不适。醉酒的人就更不适合了。

2.精神病患者禁止刮痧。精神病患者处于非常敏感的精神状态,刮痧会对他造成更大的刺激,会加重病情,因此不宜刮痧。

3.有出血倾向者不能刮痧。刮痧是将体内的湿气排出来,刮痧后会看到皮肤上出现紫色的痧,这些痧是刮痧造成的皮肤毛细血管出血,所以,如果本身就有出血倾向的患者是不能刮痧的,比如糖尿病晚期患者、严重贫血症患者、白血病患者、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和血小板减少患者都不适宜刮痧。

4.皮肤表面体有疖肿、破溃、疮痈、斑疹和不明原因包块处禁止刮痧。皮肤表面有这些病变的患者,刮痧很容易导致创口感染和病毒扩散。

5.急性扭伤患者禁止刮痧。扭伤大多伴有局部挫伤和出血,如果这时候刮痧会加重出血。

6.孕妇的腹部和骨盆部位禁止刮痧。孕妇的这些部位刮痧有可能导致流产。

7.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不能刮痧。刮痧会促进血液循环,增加心脏的负担,可能导致心脑血管出现意外,所以,对这样的患者不能进行刮痧。

如果您的身体状况适合,在接受刮痧前后要注意以下事项:

1.刮痧时应避风和注意保暖。刮痧时皮肤汗孔张开,如遇风寒,邪气可通过张开的毛孔直接进入人体,不但影响刮痧的效果,还会因感受风寒引发新的疾病。

2.刮痧时千万不能过度饥饿。建议在用过餐之后1小时再接受刮痧。

3.刮痧后饮热水一杯。刮痧使人毛孔张开,邪气外排,会消耗部分体内的津液,刮痧后饮热水一杯,不但可以补充消耗,还能促进新陈代谢,加速代谢物的排出。

4.手法宜轻不宜重。大多数刮痧可以隔着衣服进行,手法宜轻不宜重。

5.第二次刮痧需待上次痧疹消退(5~7天)后再进行。

6.刮痧后不可立即洗澡。为避免风寒之邪侵袭,刮痧后必须等皮肤毛孔闭合恢复原状后,方可洗浴,一般约3小时左右。

医生 唐久康

刮痧疗法 篇6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3 ~ 2014 年本院住院的各种中晚期癌症( 肺癌、、胃癌、乳腺癌等) 患者50 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观察组男19 例,女16 例; 年龄45 ~ 70 岁,平均56. 8岁; 病程6 个月~ 4 年,平均3. 2 年。对照组男18 例,女17例; 年龄49 ~ 70 岁,平均58 岁; 病程6 个月~ 4. 5 年,平均4 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5) ,具有可比性。

1. 2 诊断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1994),诊断依据:轻者入寐困难或寐而易醒,醒后不寐,重者彻夜难眠;常伴有头昏、心悸、健忘、多梦等症状。

2 方法

2. 1 治疗方法观察组: 采用刮痧疗法配合中药治疗。1 )中药用归脾汤合酸枣仁汤加减,组成如下: 用党参片20 g、黄芪15 g、当归15 g、酸枣仁15 g、柏子仁15 g、远志15 g、茯神20 g、百合15 g、夜交藤15 g、合欢皮10 g、甘草6 g。每天1剂,水煎,睡前服。2) 刮痧: 取穴包括百会、四神聪、安眠、内关、三阴交、足三里、心俞、脾俞穴; 刮痧时手法采用补法,每隔2 ~ 3 天刮拭1 次,5 次为1 个疗程。对照组: 单纯应用中药汤剂归脾汤合酸枣仁汤加减,同治疗组。两组均以4 周为1 疗程,2 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2. 2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 0 统计软件处理分析,采用χ2检验,以P < 0. 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3. 1 疗效标准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评价。痊愈: 睡眠时间恢复正常或夜间睡眠6 小时以上,睡眠深沉,醒后精力充沛。显效: 睡眠明显好转,睡眠3 小时以上,睡眠深度增加。有效: 睡眠时间较治疗前增加,但是不足3 小时。无效: 睡眠时间和深度无改变。

3. 2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见表1。

△P<0.05

4 讨论现代医学研究表明[2],失眠的病理在于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功能失调,从而导致失眠的症状。癌症患者大多善思多虑,致使心、脾功能失调,心脾两虚,治宜健脾养心安神。中药汤方中黄芪、党参、当归补气养血、健脾生津; 酸枣仁、柏子仁、茯神、远志养血宁心安神; 合欢皮、夜交藤功擅通络养血安神; 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补气血、宁心安神之效。

刮痧疗法不仅可以调整阴阳、疏通经络,还可以通过信息传递过程,输入到有关脏器,从而对病变脏器起到调整作用,这是此疗法治疗的依据之一,如刮拭内关穴,输入调整信息可调整冠状动脉循环,增加心输出量从而增加冠脉血流量和血氧供给而达到改善心血虚证; 此外该疗法可以刺激免疫机能,提高免疫力,还可通过向心性神经作用于大脑皮质,起到调节大脑兴奋与抑制的平衡。所选穴位中,百会乃督脉经穴,督脉“入络于脑”,而“脑为元神之府”,可镇静安神; 取四神聪、安眠穴宁心安神; 三阴交配足三里以调理脾胃、补益气血; 三阴交配内关以理气养血、宁心安神[3]; 心俞、脾俞补之均有补益心脾气血之效; 诸穴位相配合起宁心安神之效。治疗失眠关键在于恢复大脑兴奋和抑制的平衡,白天刮拭头部腧穴,在于恢复大脑兴奋与抑制的平衡; 晚上选择具有镇静作用的中药睡前服直接起抑制作用[4]。本文观察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92% ,对照组总有效率80%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 <0. 05 ) 。提示,刮痧配合中药口服治疗癌症失眠患者,可使大脑的兴奋与抑制达到平衡状态,效果较单纯中药持久,并且因治疗方法有效简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31-32.

[2]肖传实,原天尚.综合医院精神卫生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185.

[3]刘家生,针刺配合耳穴贴压治疗失眠症120例[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8,26(2):100.

刮痧疗法 篇7

关键词:刮痧,高血压头晕,效果

高血压通常起病缓慢, 早期常无症状。常见的症状有头痛、头晕、疲劳、心悸、耳鸣等, 但不一定与血压水平呈正比。刮痧疗法是指应用边缘钝滑的器具如瓷匙、硬币、玉石片或水牛角等特制的刮痧板蘸上食用油、凡士林、白酒或清水等润滑剂, 在人体表面特定部位反复自上而下、由内而外刮拭。使局部出现痧斑或痧痕, 以达到活血化淤、舒筋通络、调整阴阳、开窍醒神等目的。实验结果表明刮痧疗法在缓解高血压患者头晕方面有一定疗效, 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自2014年3-8月在排除凝血功能障碍及刮痧部位有皮肤破损的患者的前提下, 我院共收治68例单纯高血压伴头晕而无其他如冠心病、糖尿病等并发症的患者, 其中女37例, 男31例, 年龄最大81岁, 最小35岁。

1.2 方法患者入院后进行随机分组, 34例在执行医嘱用药的基础上仅实施一般护理常规, 设为对照组, 34例在执行医嘱及落实一般护理常规外, 入院第2天起由责任护士予以颈肩部刮痧, 设为观察组。刮拭时确保刮痧板边缘光滑。患者取俯卧位或反坐椅子伏在椅背上, 双肩自然放松, 暴露颈肩部皮肤, 在需刮痧部位先涂抹适量刮痧油。用刮痧板的凸面从后发际下缘开始, 伴有头痛者由百会穴开始。一般右手持刮痧板与皮肤表面呈45°~90°, 从上而下, 由内向外运用腕力、臂力, 紧压皮肤顺一个方向刮动。用力均匀适中, 由轻渐重, 以患者能耐受为度, 使刮试的作用力达到深层组织。每个部位刮20下左右, 长6~10cm, 不可来回刮拭, 刮完一处再刮另一处, 不可无次序的东刮一下、西刮一下。每次刮痧时间约10min。刮至有干涩感时, 涂抹刮痧油润滑后再刮, 以局部皮肤出现红色或紫红色斑点为度。一些不出痧或痧斑很少者, 不可强求出痧。最后将风池穴、大椎穴、肩井穴用刮痧板角重按3~5次进行点穴, 用清洁纱布轻柔擦净局部皮肤。刮痧时注意保暖, 随时观察病情, 询问患者力度是否适中, 避免损伤皮肤, 观察局部皮肤情况及患者的全身情况。刮痧结束后协助患者饮用1杯热水, 交代患者1h内不能用冷水洗脸及手足, 禁食生冷、油腻、刺激之品, 以免影响胃肠功能, 闭邪于里。刮痧板用肥皂水清洗后75%酒精擦拭消毒备用。局部痧痕痧象消退后进行再次刮痧, 一般间隔1~2d, 不可痧上加痧, 3~5次为1个疗程。

1.3 疗效评定方法治愈:头晕症状消失;好转:头晕症状减轻或发作间歇时间延长;未愈:头晕症状无变化。患者一般于首次刮痧后起效, 治愈与好转为有效, 未愈为无效。

2 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1%, 对照组为82.4%, 两组住院天数比较, 观察组最长为15d, 最短为7d, 平均住院11.8d, 对照组最长为21d, 最短为9d, 平均住院14.3d。两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 讨论

中医认为, 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网络脏腑肢节, 沟通人体内外环境的通络。刮痧疗法使血管神经受到刺激, 局部组织充血, 血液及淋巴循环加快, 达到阴阳气血平衡, 调节经气、解除疲劳、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刮痧操作简便易行, 患者无痛苦乐于接受。在高血压患者住院治疗期间, 责任护士除密切观察血压变化及头晕发作的时间、程度、诱发因素、伴随症状等, 同时予以颈肩部刮痧, 结果证明刮痧能对高血压患者头晕症状提高治疗效果, 在缩短住院时间等方面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樊蔚虹.图说刮痧保健大全〔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1:1.

[2]尢黎明, 吴瑛.内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7.

[3]李家邦.中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6.

[4]沈桂琴, 刘巧凤.芳香疗法联合刮痧在血压正常高值痰湿质人群中的应用研究〔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3, 10 (19) :4-6.

[5]刘爱芳.刮痧疗法治疗颈椎病35例〔J〕.中国民间疗法, 2003, 5 (11) :20.

刮痧疗法 篇8

关键词: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刮痧疗法,化疗,生存质量,白细胞,中性粒细胞

肺癌是临床最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大多数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在确诊时为中晚期,已经失去了手术治疗的机会。长期以来,化疗是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主要方法,然而由于中晚期肺癌患者体力状况较差,合并症较多,对于常规剂量的放化疗难以耐受,而化疗毒副反应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加速患者的死亡,因此寻找有效的措施改善化疗患者的生存质量具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1]。本研究探讨刮痧疗法配合化疗对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09~2013-8月本院收治的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60例,其中男性患者41例,女性患者19例;患者年龄在31~7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1.48±12.42)岁;患者临床分期为:IIIa期患者19例、IIIb期患者27例、IV期患者14例;病理分型:鳞癌患者28例、腺癌患者17例、其他患者15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中男性19例、女性11例;平均年龄(52.81±13.05)岁;患者临床分期为:IIIa期患者10例、IIIb期患者12例、IV期患者8例;病理分型:鳞癌患者15例、腺癌患者8例、其他患者7例。对照组中男性22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51.03±11.84)岁;患者临床分期为:IIIa期患者9例、IIIb期患者15例、IV期患者6例;病理分型:鳞癌患者13例、腺癌患者9例、其他患者8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临床分期、病理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

1.2 诊断标准

入组患者均经病理组织学或者细胞学相关检查证实为非小细胞肺癌,并参照《实用肿瘤内科学》[2]中相关诊断标准诊断为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

1.3 纳入标准

1)患者符合以上诊断标准,且为III、IV期非小细胞肺癌;2)患者年龄在18~80岁之间;3)患者Karnofsky评分均在60分以上;4)患者不宜或者不愿意接受手术治疗;5)患者预计生存期在3个月以上;6)患者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愿意配合本研究。

1.4 排除标准

1)合并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肾功能障碍、血液系统疾病以及精神疾病患者;2)依从性差的患者;3)重复癌未愈患者。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患者NP化疗方案,注射液用酒石酸长春瑞滨(广州白云山明兴制药有限公司,H20113485)静脉滴注,25 mg/m2,d1、d8;注射用顺铂(齐鲁制药有限公司,H37021362)静脉滴注,30 mg/m2,d1~3。治疗期间给予常规止吐、保护血管措施,以28天为1个周期,连续治疗两个周期。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刮痧疗法。患者在化疗期间隔日行刮痧治疗1次。取俯卧位,常规消毒之后以婴儿油润滑皮肤,使用牛角刮痧板沿着患者颈背部督脉(腰阳关→大椎)以及其两侧的足太阳膀胱经(大椎→膀胱俞),由下至上刮擦20次,注意力度均匀适中,以保证患者无疼痛感,以皮肤出现紫红色斑块或者斑点为度。

2.2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患者近期疗效(参照WHO肿瘤病灶疗效标准[3]);2)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白细胞数以及中性粒细胞数;3)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美国芝加哥Rush-Pesbytenan-St.Luke医学中心研制的癌症治疗功能评价系统(FACT)当中的肺癌生存质量测定量表(FACT-L)评分,该量表分为身体状况、家庭状况、医患关系、情绪状况、功能状况、附加关注6个维度,评分越高则患者生存质量越好。

2.3统计学分析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22.0对本研究数据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结果采取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判断标准为P<0.05。

3 结果

3.1 两组患者近期疗效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近期疗效比较[n(%)]

3.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白细胞数以及中性粒细胞数比较

见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白细胞数以及中性粒细胞数比较均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白细胞数以及中性粒细胞数变化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白细胞数以及中性粒细胞数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对照组白细胞数以及中性粒细胞数均显著低于观察组(P<0.05)。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白细胞数以及中性粒细胞数比较(±s,×109/L)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3.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存质量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存质量比较结果(±s,分)

与本组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疗后比较△P<0.05

4 讨论

原发性支气管肺癌(简称肺癌)是一种起源于肺泡细胞或者支气管黏膜的恶性肿瘤。肺癌是目前世界上最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严重危害着人类的健康,近些年来,我国肺癌发病率以及死亡率均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特别在大中城市当中,肺癌的死亡率已经高居各种恶性肿瘤之首[4]。对于中晚期肺癌患者而言,内科治疗是其主要的治疗方案,除了化疗以外,还可以采取靶向药物治疗的方式,但是其价格昂贵,因此寻求一种低毒有效的治疗方案仍然是临床关注的重点。

刮痧是一种传统的自然疗法,刮痧疗法根据中医经络辨证论治。现代医学认为[5,6,7],刮痧能够使得局部皮肤充血,皮肤毛细血管扩张,加速机体血液循环;同时通过刮痧的刺激能够调节血管的舒、缩功能以及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强机体的局部血液供应,从而有效改善全身的血液循环,出痧的过程是血管扩张至毛细血管破裂、导致血液外溢、皮肤形成瘀血瘀斑的现象,这种瘀血瘀斑可较快溃散,而发挥自体溶血作用,从而形成一种新的刺激素,加强机体的局部新陈代谢,从而具有消炎的作用。背部刮痧疗法通过对督脉以及膀胱经所属穴位的按摩,从而刺激两经的气血运行,最终起到调节机体脏腑功能,鼓舞气血化生的功效。护理人员在进行刮痧疗法时,应向病人做好解释工作,以取得病人的合作;刮具要光滑圆钝;操作中要注意保暖,单向刮动;刮痧过程中注意观察病人面色、脉象;结束后饮一杯温开水。

目前,刮痧疗法联合化疗对于肺癌患者生存质量的研究在国内仍属首次。查阅相关文献[8,9],可见刮痧疗法可增强化疗患者白细胞数目的研究,本研究结果与其相似,观察组治疗前后白细胞数以及中性粒细胞数变化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白细胞数以及中性粒细胞数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对照组白细胞数以及中性粒细胞数均显著低于观察组(P<0.05)。表明刮痧疗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化疗患者的骨髓抑制,从而保证治疗的顺利开展。在生存质量分析上,采用FACT-L中文版调查问卷,该问卷具有着较好的信度、效度以及反应度,能够作为我国肺癌患者生存质量的有效测评工具。在调查中可见,两组患者在家庭状况维度上无显著改善,其余5个维度均有所改善,且观察组患者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表明刮痧疗法配合化疗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这可能与刮痧改善患者的身体状况有关系。

综上所述,刮痧疗法能够显著改善中晚期化疗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白细胞数目,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且该方法简单易行,廉价有效,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参考文献

[1]芦柏震,毛伟敏,林能明,等.清肺合剂联合化疗治疗中晚期肺癌吸烟患者67例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3,20(5):521-522.

[2]周际昌.实用肿瘤内科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8.

[3]陈龙邦.循证肿瘤治疗学[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4:146,806-812.

[4]张明云,张菁华,李兴德,等.老年肺癌流行病学及临床治疗现状[J].现代肿瘤医学,2010,18(12):2505-2507.

[5]邢松丽,罗小光,刘凯.刮痧及中药对乳腺增生病大鼠血清性激素研究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27(7):1950-1952.

[6]石印服,董慧敏,戈兆蕊,等.穴位注射联合刮痧治疗小儿遗尿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28):99-102.

[7]崔向清,蒋燕,杨向竹,等.刮痧疗法对胆红素、SOD、IL-1、IL-6、白细胞、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初探[J].中医药学报,2013,41(1):33-37.

[8]王珂,蒋燕,张秋菊,等.刮痧前后大鼠胆红素、SOD、IL-1、IL-6、白细胞的变化[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32(9):618-620.

刮痧疗法的历史沿革与发展 篇9

关键词:刮痧 痧症 发展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057-02

1 刮痧疗法的历史沿革

关于痧的记载,最早当属晋代葛洪的中医文献《时后备急方》中所述的沙虱侵入人体后所表现的症状以及对该症的治疗方法。其原文是:“初得之皮上正赤,如小豆黍米粟粒,以手摩赤上, 痛如刺, 三日之后, 令百节强, 疼痛寒热, 赤上发疮。此虫渐入至骨, 则杀人”。“比见岭南人, 初有此者, 即以茅叶刮去, 乃小伤皮则为佳……”此后,隋、唐、宋、元、明、清乃至目前,均有不同的记载或论述。

明代的刮痧方法有了很大的改进,用麻弓代替了原来的“茅叶”、“麻团”,甚至采用我们吃饭用的普通瓷碗。而且刮痧时的介质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晋代时什么介质都不用,发展到明代时已经采用香油或是熟水为介质,同时在力度上,部位上都有很大的变化,用刮痧的方法治疗的病症也不断扩大,据《本草纲目》中记载,当时的伤寒患者都是通过用麻以及桃柳枝刮遍全身来进行治疗。明代温补学派杰出的医学家张景岳在其医学著作中还记载了用瓷碗的碗口蘸香油,在患者背心由上向下,逐渐加重的刮痧方法来治疗绞肠痧的详细过程。

清代刮痧疗法的发展再次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这个时期,发现痧症的病因范围越来越大,病名也增加了许多,刮痧疗法针对性比较强,所用的器具也越來越多,当时应用比较多的就是家家都有的铜钱、棉纱线、麻线。紧急时甚至用手来代替工具。治疗的病症也越来越多,有治皮肉刺痛的,有治半身不随的等等,而且针对这些病症都有具体刮哪些部位的详细记载。

解放后,刮痧疗法的发展出现了暂时性的停滞,直到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才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发行了一本关于《刮痧疗法》的著作,这一医学著作的面世,应该说是开创了现代研究刮痧疗法的先河,从这时开始把刮痧、放痧以及拍法等都用“刮痧”来概括,从而使刮痧摆脱了此前的 “痧病”和“出痧”的局限,逐渐走上了学术论坛。

上个世纪末期,自然疗法被全世界人们所崇尚,刮痧疗法也因此再次掀起热潮,有关刮痧疗法的医学著作陆续面世,比如:由中国医药出版社出版的王敬、杨金生合著的《中国刮痧健康法》,由新华社出版的张秀勤、郝万山合著的《全息经络刮痧法》等。这些著作中所论述的刮痧,不仅有其医疗效果,而且具有保健作用。如今,刮痧疗法不仅已经被列为公费医疗、医疗保险的特色项目,而且还被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列为职业劳动技能,并制定了保健刮痧师的国家职业标准。

2 刮痧疗法的发展

2.1 所用工具不断改进。明代、清代之前,由于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比较低,所以当时刮痧使用的工具就比较落后,多半采用自然界里可以随手找来的用具,或是身边比较容易找到的工具来用。比如:砭石、竹叶、麻绳、苎麻、麻线、绵纱线、桃枝、磁碗、刮子脚等,之后才多采用多用铜钱等用具。而南方因为水牛随处可见,所以当时用水牛角做工具的也比较多。发展到如今,所用的工具就大有不同,材质上多选用水牛角、玉石、砭石,但是加工成品却大有不同,针对各种不同部位,不同病症的工具在外形上也有所不同,有三角形、椭圆形、弯月形、方形、缺口形等多种形状,甚至还有梳子。

2.2 所用介质不断增加。明清以前在刮痧时,多采用普通的水、药汁、芫荽酒、香油或各种食用的动植物油,这与当时的科技发展还不够发达有关。随着技术的进步,很多传统的介质已经不再使用,取而代之的是具有优良效果的专用刮痧油以及刮痧乳等,这些由医用植物油和中药精炼而成的介质,其本身就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缓解疼痛、帮助透痧等功效。如今,治疗性刮痧、保健性刮痧、美体及美容性刮痧被广泛使用,其使用的介质也因此变得越来越多。

2.3 刮痧部位不断增多。刮痧的部位不断增多,由最初的只处理痧疹的局部,发展到两肘、两膝,然后再扩大到背心。而到了元代,刮痧的部位就扩大到了整个背部、胸胁、头额、肩臂、手和脚等人体的多部位,并且开始针对不同的病症、精确到穴位进行区别对待。近年来,刮痧的部位再次被扩大,身体的大部分都可以刮痧,对不能进行刮痧的部位,或是刮痧时不要用力过大都有了非常明确的规定和相关解释。比如,在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的杨金生、闫孝诚合著的《国家职业培训教程保健刮痧师( 基础知识) 》一书中便有相关的论述。

2.4 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从刮痧应用的范围来看,古代人主要是为了治疗痧病而采取的一种外治方法。而痧病到底相当于现代医学里的哪一种疾病,目前还没有明确的结论。但是,我们通过研究古代对痧病的一些病例可以明确的是:它是患者得病之后,反映在体表的一种共性现象,很多不同的疾病都会出现痧象,统称为“痧症”。仅以清代为例,当时以痧命名的病症就有百余种,涉及了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等疾病。现代医学采用刮痧,不仅涉及了内、外、妇、儿各科,而且在刮痧时往往会配合使用针灸、拔罐、按摩、刺络放血等方法。范围之广前所未有:感冒、哮喘、胃痛、腹泻、便秘、痹证、痿证、失眠、高血压、动脉硬化、中风后遗症、颈椎病、肩周炎、痛经、月经不调、乳腺增生、软组织劳损、肥胖等等。

3 结语

总之,从刮痧疗法由古至今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刮痧疗法已由流行于民间的特色疗法,发展到今天被医学界乃至病患共同认可的自然疗法;由粗浅、直观、单一的经验疗法到有系统中医理论作为指导、有完整手法和改良工具、适应病种广泛的自然疗法,但是,刮痧疗法的操作规范和疗效评定目前尚无统一的标准和认识,刮痧疗法的作用机理并不十分明确,而且,刮痧疗法也与其他疗法一样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如何把握适应症、禁忌症、操作手法、强度等值得有识之士进行深入地研究和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王莹莹,杨金生.刮痧疗法临床治疗病种研究与展望[J].中国针灸,2009,29(2)

[2] 王莹莹,杨金生.古今刮痧法的比较研究[J].中医杂志,2010,51(3)

上一篇:社会学的矛盾意向下一篇:于永正作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