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高职院校

2024-08-10

甘肃高职院校(精选九篇)

甘肃高职院校 篇1

为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步伐, 推进甘肃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 甘肃省委决定从2012年开始, 在全省开展以单位联系贫困村、干部联系特困户为主要内容的“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这次行动要求四级联动、综合带动、全面覆盖、务求实效、长期坚持;以全省58个贫困县、8 790个贫困村为重点, 由40多万名干部联系40多万特困户;按照一次确定联系对象、分期分批进村入户的办法进行, 不实现全面小康目标不脱钩。从甘肃省情看, 最大矛盾是发展不足、最大机遇是政策叠加、最大希望是开发开放、最大责任是富民安民。最大压力是农民收入水平低, 难中之难是农村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如果“三农”工作上不去, 发展差距就难以缩小, 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就会落空。开展“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 载体是联村联户, 目的是为民富民。因此, 解决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农业增效问题, 加快农村发展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步伐, 是这次行动的核心任务, 也是全省高职院校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和政治责任。该行动适应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形势, 顺应了广大人民群众新期待, 着眼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新要求, 得到了全省广大干部和群众的热烈拥护和积极的响应。

高职院校开展“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 是高等职业与地方经济紧密结合, 办好人民满意的高职教育, 主动服务地方, 深化办学理念、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建设、健全服务机制、提高党员干部素质能力、拓宽服务内容, 实现高职教育科学发展的重要机遇。各高职院校根据省委安排制定了行动方案, 开展了一系列帮扶行动, 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以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 (以下简称“学院”) 为例, 该院作为我国西北地区唯一独立设置的林业高职院校, 全国100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之一, 深入开展了“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 取得了良好的行动效果。作为该校双联办公室成员和行动参与者, 笔者对以其为案例对开展双联行动的主要做法进行了思考, 以期对省内其他高职院校开展行动起到借鉴作用, 共同推动甘肃高职院校在双联行动的具体实践中取得实效, 在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的历史进程中建功立业。

二、主要做法及创新

学院充分发挥国家示范性高职学院优势和农林院校的特点, 把开展“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作为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提升学院社会服务能力的重要举措, 不断巩固和扩大双联行动所取得的成果和经验, 努力帮助联系村脱贫致富奔小康。

(一) 充分发挥宣传教育的优势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 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关于开展“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的部署安排, 认真学习贯彻省委书记王三运等领导同志关于“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的系列讲话精神, 使广大党员干部进一步统一了思想, 提高了认识, 充分调动了其参加双联行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组织开展了“三农”政策学习培训, 提高了干部知晓政策、宣传政策、运用政策的能力和水平;积极向联系村群众宣讲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低保、农村养老保险及教育、卫生、文化等民生政策, 使国家的强农惠农政策落到实处。

利用校园网、广播、宣传栏、工作简报等对省委双联行动会议精神及学院双联行动进行了广泛宣传;对学院开展双联行动在天水在线、每日甘肃网等媒体进行了宣传报道;及时发现双联行动中涌现出的先进单位和个人, 总结宣传先进事迹, 推广先进经验, 为行动广泛深入开展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组织师生开展了“中国梦·陇原情”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专门组建了联村联户实践小分队, 队员们分别深入学院联系点三阳村、涧沟村和周半村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实践活动。队员们帮助孤寡老人干点农活, 陪老人聊天, 并给每位老人照生活照, 调查了村里留守儿童情况, 并帮助他们积极联系儿童救助基金, 为儿童进行课业辅导, 亲情陪伴。在农闲后, 为村子里放映电影戏曲, 丰富农村文化生活, 得到了村民的一致好评。

(二) 充分发挥调查研究的优势

开展村情、户情和民意调查活动, 倾听群众心声, 认真了解掌握群众所思所想所盼, 做到了户情、经济状况、发展愿望、存在困难、就医就学“五个知晓”, 对重病住院、子女辍学、意外灾害、亲人去世的群众实施“五个关心”, 干部坚持用真心换真情, 与联系点群众结对子、攀亲戚, 面对面倾听群众诉求, 心连心感受群众冷暖, 与群众建立了深厚感情。

组织党员干部对联系户在帮扶以来家中所发生的变化、生产实际情况及增收打算、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具体问题等进行了全面的了解和掌握, 并结合各自联系户的具体情况, 对每户的种植业收入、养殖业收入、劳务收入等和农户进行了细致商讨, 提出了相应的帮扶办法。

(三) 充分发挥教育扶贫的优势

每年对联系村考上大学的学生按本科2 000元、大专1 000元发放了“双联奖学金”;投资改善了联系村两委办公条件, 并和相关教育部门联系, 为周半村争取特岗教师岗位。

(四) 充分发挥技术指导的优势

对联系村的耕地面积、村民居住面积与林地面积进行了测量, 并指导修订了联系村小康建设规划。投资购置地膜等农用物资, 并对联系村春耕抗旱保墒工作进行指导。对联系村的引水提灌工程、村村通道路进行资金和技术指导。

(五) 充分发挥技术培训的优势

有针对性地提供致富农林项目技术指导, 帮助其解决生产生活的实际困难;利用有利时机, 开展政策法律宣传, 不断提高联系户思想素质和法律意识;深入开展“培育产业增收年”活动, 实施村村有主导产业、户户有致富门路、人人有致富技能的“三个一”工程, 帮助农民协调落实双联惠农贷款等产业发展贷款;投资组织专业教师编制了《天水市麦积区石佛镇涧沟、三阳、周半村苹果优质丰产栽培技术指导手册》、《天水市麦积区石佛镇涧沟、三阳、周半村苹果病虫害防治技术指导手册》, 并对果农进行了果树栽培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技术培训和现场指导。

学院组织专业教师承担了省人社厅通渭联系点, 省教育厅礼县联系点、麦积区联系点的果树优质丰产栽培技术等专题讲座, 为农户发放了苹果优质丰产栽培技术、果树生产经营、乡村旅游服务员培训、中草药栽培技术等培训手册。

(六) 充分发挥科学研究的优势

组织学院教师开展甘肃省高等学校2013年科研项目《高职院校“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机制研建与实践》;以周半村为研究对象, 组织学院教师开展甘肃省林业厅林业技术推广总站科研项目《麦积区林果种植土壤管理技术标准研究》;以学院开展双联行动为研究对象, 教师在省级期刊《教书育人·高教论坛》发表了题为《高校创新开展“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的理性思考》的论文。

三、思考和理性分析

(一) 创新林业高职教育, 为开展双联行动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甘肃缺林少水, 森林植被稀疏, 生态环境极其严酷。面对全省生态环境恶化的实际, 甘肃省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 相继启动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三北四期和野生动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等为主的四大林业重点生态工程, 通过全省生态环境建设者共同努力, 甘肃省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 成效显著。但是,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 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 林业生态建设仍然存在诸多严重问题, 如土地荒漠化问题依然突出, 水土流失仍很严重, 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全省生态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等到有效遏制, 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仍是甘肃省长期面临的艰巨任务。如何攻克我省生态环境恶化的难题, 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解决生态建设人才匮乏、提高生态建设人才整体素质是当前迫切解决的任务和关键。

作为西北地区唯一一所独立设置的林业类高职院校, 示范建设以来, 学院依托甘肃实施林业四大工程、水土流失治理工程、环境污染治理工程, 构建了林业技术、水土保持、环境监测与治理等4个重点专业及相关专业群, 紧贴甘肃林业及生态环境建设要求, 确定人才培养规格及目标, 创新了符合行业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强化校企、校站、校局、校场等“四合作”模式,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实现了职业岗位与就业的无缝对接。在今后的发展中, 学院要继续立足甘肃生态环境建设实际, 充分发扬“学林爱林、献身林业”的优良传统, 紧紧围绕甘肃生态环境实际及四大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 坚持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立足林业行业、面向甘肃林业行业、环保行业、水土保持等行业培养输送高端技能型人才, 使学院成为甘肃生态环境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成为甘肃省林业行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摇篮, 成为全国林业类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典范, 为全国林业高职教育做出榜样。创新林业高职教育所形成的高质量办学水平, 为双联行动的深入开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二) 积极支持地方经济建设, 为开展双联行动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

学院充分发挥专业优势, 开展职业技能鉴定与职业资格认证、林农及企业员工培训和技术服务等, 为地方经济建设做出积极贡献。一是大力开展职业技能鉴定与职业资格认证。从原有的只为在校学生、天水市进行职业资格鉴定和职业资格认证, 扩展到省内外地区, 为其他学校学生、社会从业人员、行业、企业职工提供服务, 拓展服务范围, 增加鉴定工种, 加大服务力度。二是大力开展林农及企业员工培训。与行业企业合作, 结合学院自身的条件和特点, 逐步完善林业生态建设类、规划类、测绘工程类、管理类4大培训课程体系, 结合专业, 开发新的培训项目。三是大力开展技术服务。学院始终把服务三农、服务新农村建设、服务林业行业 (企业) 作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针对西部地区大力发展经济林果、花卉种苗、森林生态旅游等地方产业的战略思想, 充分发挥学院师资优势, 强化科技服务手段, 积极为本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开展卓有成效的工作。四是大力实践项目代训。近年来, 学院先后参与完成了兰州中川林场地形图测绘、徽县石佛地形图测绘、小陇山林区二类资源清查、天宝高速公路绿化工程、陇南市礼县选金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天水市罗峪沟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划项目等30多个项目, 利用项目建设锻炼了师生, 促进了就业, 体现了示范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职责。今后在专业建设中, 结合林业、水保、环保、测绘等行业工作的特殊性, 积极创新、继续实践项目代训人才培养模式, 在参与工程项目中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壮大专业。积极支持地方经济建设所积淀的技术培训、教育培训和技术指导经验, 为双联行动的深入开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

综上所述, 学院双联工作之所以能取得显著的成效, 主要在于充分发挥国家示范校的示范引和领作用, 彰显西北地区唯一一所林业高职院校的优势和特点, 立足提升社会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通过宣传教育营造氛围, 调查研究紧接地气, 教育扶贫稳抓根本, 技术指导凸显特点, 技术培训彰显优势, 科学研究拓宽深度, 联村联心, 联户联情, 这为创新双联行动奠定了坚实的前提条件。该院双联行动对于各高职院校的启迪意义在于:双联行动不仅是上级的部署安排, 也不仅是群众的期待要求, 更是一种责任担负和社会服务能力创新。其核心意义在于,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精神, 严格按照省委双联行动的部署安排, 以联村联户为载体, 以为民富民为目的, 充分发挥高校自身专业优势和行业特色, 以此为契机, 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 为经济社会建设和发展、为建设幸福美好新甘做出积极努力。

参考文献

[1]王三运.在全省开展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动员大会上的讲话[N].甘肃日报, 2012-02-21.

[2]马效军.全省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解读[N].甘肃日报, 2012-02-23.

甘肃高等师范院校音乐专业招生开考 篇2

本报兰州3月11日讯 (记者马效军)2007年全省高等师范院校音乐专业招生考试10日正式开考。记者今天从设在西北师大的考试现场获悉,今年我省报考音乐专业考试的考生共2731人,较上年增长31%,增加的考生相当于上世纪90年代初的全部考生。

考生中,主科为声乐的考生占绝大多数,达到2348人。而主科为器乐的考生为370人,主科为理论作曲的考生仅为13人。据介绍,今年音乐专业招生报名和考试使用全省统一的艺术类准考证和考生身份证,并且在报名时现场数码照相,避免了以往粘贴照片的繁杂程序,也有效防止了替考。

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今年我省对考试组织形式进行了较大的改革。考生在报名时就能得到电脑生成的考场号和考试座位号,并注明考试时间,向考生提前公布考场位置,便于考生提前查看考场。其他科目的考试采取提前公布号段考生各科目考试时间的办法,避免了考生和家长需要每天查看考试时间的麻烦,大大方便了考生。在发给每位考生的考试指南上,清楚标示了报名点和各类考点的位置,方便考生查找。

考试指南上还增加了举报公告,考场附近设立了举报箱,以充分发挥每一位考生的监督作用。开通了5部举报电话,24小时开通,专人值班。今年首次采取所有评委和考点工作人员(含学生志愿者)佩戴实名工作证上岗的方式,方便考生举报。据悉,音乐专业考试预计将于3月16日结束。全省高等师范院校美术专业考试将于3月17日、18日继续在西北师大举行。

★ 浙江省成考美术学专业

★ 如何考人力资源

★ 自考计算机专业考将调整

★ 考研究生推荐信 范文

★ 英语水平考知识点

★ 育儿师怎么考

★ 曾几何时词义考

★ 今天考试了

★ 省考复习计划

甘肃高职院校 篇3

【关键词】高职教育;专业结构;教育过度;教学硬件资源;教学软件资源数量;实践教学、产学合作

甘肃省正处于从工业化初期阶段向工业化中期过渡的时期,这一阶段需要大批活跃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能型人才。据甘肃省人事厅公布的2006年全省非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率显示:专科生和高职生就业率最低,21所高职院校中有13所学校的毕业生就业率未达到50%。从专业设置这一角度分析,专科生和高职生就业率低,与不合理的专业结构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因果关系。就甘肃省高职教育现状出现的问题,并提出调整甘肃省高职教育专业结构的建议。

1.甘肃省高职教育专业结构现状

截至2007年底,甘肃省共有39所高等教育机构举办高职教育,其中普通高职院校21所、独立学院5所、成人高校6所、普通本科院校7所。在这39所举办高职教育的机构中,专业结构的总体情况如下。

1.1专业类别结构

根据教育部2005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类别由19个专业大类、78个二级专业类、532种专业组成。甘肃省现有高职高专教育专业覆盖率为100%;在78个二级专业类中,甘肃省现有高职高专教育专业覆盖了其中的62个,覆盖率为79.4%;在532种专业中,甘肃省设置有239种。在239种专业中,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84种,占所设专业总数的35%;理工农医类专业155种,占所设专业总数的65%。

1.2专业数量结构

截至2007年底, 甘肃省39所举办高职高专教育的高等教育机构共设有高职高专专业239种839个。这839个专业分布在l9个专业大类和62个二级专业类中,其中,在19个专业大类中的分布情况,见表1。从19个专业大类中专业数量分布情况来看,文化教育类专业布点数最多,达l84个,这些专业大部分属于语言文化类和教育类专业。文化教育类、电子信息类、财经金融类等3个专业大类所涵盖的专业布点数占专业总布点数的50.1%。另外,专业布点数在20个以上的二级专业类主要有教育类、计算机类、语言文化类等11个专业类,见表2。

从表2可知,这11个二级专业类所涵盖的专业布点数占总布点数的60%,而其余51个二级专业类所涵盖的专业布点数只占总布点数的40%。在839个高职高专教育专业布点中,计算机应用技术、电子商务、会计电算化、英语教育等专业布点数较多,见表3。

表1 甘肃省高职高专教育专业布点在19个大类专业中的分布情况

数据来源:甘肃省教育厅,以下各表同。

表2 专业布点数在20个以上的二级专业类一览表

表3 布点数在10个以上的高职高专专业一览表

1.3专业规模结构

在举办高职教育的甘肃省39个高等教育机构、239种839个专业点中,目前共有122513名在读专科生,平均每个专业有146名学生。在19个专业大类中,文化教育专业大类学生规模最大,占在校生总数的25%。文化教育类、制造类、财经金融类、土建类等4个专业大类的学生规模接近60%。各专业大类学生规模分布具体情况,见表4。

表4 甘肃省高职高专教育19个专业大类学生分布情况一览表

学生规模超过3000人的二级专业类有教育类、计算机类等13个,见表5。从二级专业类学生规模分布睛况看,教育类不仅是专业布点数最多的二级专业类,也是在读学生人数最多的二级专业类。

表5 学生规模超过3000人的二级专业类一览表

在239种专业中,学生规模超过2000人的专业有11个,其中,英语教育专业学生人数最多达5568人,见表6。

表6 学生人数超过2000人德高职高专教育专业一览表

1.4专业布局结构

专业布局结构是指专业在校际、地区和不同类型教育机构的分布情况。目前,甘肃省举办高职高专教育的高等教育机构有4大类共39个,这39个高等教育机构分布着839个专业,其具体布局数量情况,见表7。

表7 甘肃省高职教育专业布局数量情况一览表

2.甘肃省高职教育专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自2002年以来,甘肃省高职教育进入了大发展时期,专业设置种数和布点数增长很快。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高职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发展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突出表现为专科生就业比较困难。

2.1 13类专业出现了教育过度现象

所谓教育过度亦称教育过剩或教育膨胀,是指教育所培养的劳动力和专门人才在总量和水平结构上超过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目前,甘肃省高职高专教育部分专业教育过度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失业率比较高。截至2007年4月,甘肃省21所高职院校中,只有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4所学校2006届毕业生的就业率超过了70%;有5所高职院校2006届毕业生的就业率在50%~70%之间;有l3所高职院校2006届毕业生的就业率在50%以下。举办公安类专业的甘肃警察职业学院2006届毕业生的就业率只有30.7%;只设置文科类专业的兰州外语职业学院2006届毕业生的就业率只有41.7%;甘肃广播电视大学2006届专科毕业生的就业率仅为31.4%。就业困难的大学毕业生大多数是专科层次的城镇规划与管理类、计算机类、财政金融类、财务会计类、经济贸易类、工商管理类、旅游管理类、应用英语类、公共事业类、体育类、艺术设计传媒类、公安类、法律类13个专业类的毕业生。上述专业类中,虽然有些专业类的社会需求数量较大,但与这些专业类庞大的毕业生数量相比仍然供过于求。如计算机类专业毕业生虽然社会需求量较大,但是这类专业毕业生数量远远大于社会需求数量。以国家人事部发布的2007年第三季度招聘职位数与求职人数排名前l0位的专业情况通报为例,该季度共需求计算机类专业毕业的人数位居各专业首位为420230人,而计算机类专业求职者为912381人,远远高于需求人数。据甘肃省人事厅统计计算机类专业专科毕业生在甘肃的需求和就业情况与全国相似也是供大于求,待业者逐年增加。

2.2教育类专业规模偏大

在甘肃省高职教育中,教育类专业布点达128个,在校生规模达25881人,占全部高职高专教育在校生总人数的21.1%。虽然甘肃省乡村地区中小学对大专学历以上的教师有一定的需求量,但是由于地方财政拮据,中小学教师的工资依靠财政全额拨款。为了减轻财政负担,地方政府人事部分严格控制教师编制,大部分地方政府只好先安排教师教育类本科毕业生就业,而将教师教育类专科毕业生暂时搁置或延后就业,或者通过考试安排一部分毕业生就业,其余的待业。于是出现了一方面乡村地区中小学教师数量不足,另一方面大批教师教育类大专毕业生持证待业的现象,教育类专业的巨大规模与待业毕业生数量庞大之间形成了矛盾。还有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解决教师教育类毕业生较多,乡村中小学教师需求较多,与地方政府财政拮据之间的矛盾,将上岗的专科层次乡村中小学教师的工资在刚上岗的1~3年内控制在300~500元之间,以便增加就业人数解决乡村教师数量不足的问题。

2.3专业结构与支柱产业的适切性较差

甘肃省的产业结构以第二产业为主,能源、原材料工业是其传统支柱产业。以冶金、有色金属、石化等高耗能、高污染行业为主的重工业增加值,自2002年以来一直保持上升势头。工业内部的36个行业中,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烟草制品业的比较优势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在甘肃省高职教育专业结构中,与上述产业适切性较好的材料与能源大类专业只有4个专业布点385名在校学生,在校生人数占整个高职教育在校生人数的0-3%。特别是材料与能源大类中的能源类专业,如能够在生产生活中广泛应用的热能动力设备与应用、城市热能应用技术、农村能源与环境技术等专业还处于空白状态。再如,电力技术类专业只布点1个,有在校生148人,这与甘肃省第二产业内部结构现状极不协调。

甘肃省及其周边地区是我国矿产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矿产资源的勘查、采掘、选矿、加工等相对比较发达,有色金属矿采选业还是甘肃省的优势产业之一,与上述产业适切性较好的资源开发与测绘大类专业布点在甘肃省有27个在校生4606人,占全省高职学生总数的3.7%。但是,在资源开发与测绘专业大类之下的矿业工程类、石油与天然气类、矿物加工类等3个二级类专业的学生人数分别只有665人、324人和106人;有色金属矿采选业是甘肃省的优势产业,但金属矿开采技术专业在全省只布点2个,仅有在校生93人;选矿技术专业在全省只有1个专业布点,仅有在校生61人;选煤技术专业和矿井通风与安全专业在全省分别只有1个专业布点,仅有在校生45人;像煤炭深加工与利用、煤质分析技术等专业均处于空白状态。甘肃省高职教育中矿类专业的布局现状显然不能满足甘肃乃至全国矿业发展的需要。

3.甘肃省高职教育专业结构调整的对策建议

3.1顺应国家工业化和甘肃省工业强省的潮流,积极发展相关专业

甘肃省正在实施10个上百亿元的工程项目,此外,甘肃省正在加速发展县乡交通运输网,重点发展石油钻采及炼化设备、新型采矿设备、数控机床、电工电器、风力发电设备、真空设备、军工及电子信息等制造业,逐步形成石油化工、冶金、有色金属、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制药等特色优势产业。

上述产业项目的建设和运行将需要大批生产一线的技术工人,与上述产业联系十分紧密的公路运输类、铁道运输类、电力技术类、资源开发与测绘大类、化工技术类、材料类、能源类;环保类、气象与安全大类;林业技术类、制造大类、食品类、制药技术类、土建施工类、水利工程与管理类等专业将有较为广阔的发展前景。甘肃省高职教育应积极发展与全国产业发展趋势比较吻合、与甘肃省产业发展特点联系比较紧密的上述各类专业,且在校生人数应保持年增长5%~10%的发展速度。

3.2立足区域特色,将资源开发与测绘大类专业建设成为特色品牌专业

甘肃省所在的西北地区是我国矿产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主要矿产有煤炭、油气、镍、铜、铅锌、金、钾盐等。其中煤炭保有储量占全国总量的30%左右,石油储量占全国陆上总量的近23%,天然气储量占全国陆上总量的58%,我国的钾盐储量则有97%集中在青海省。甘肃省集中了全国近62%的镍和57%的铂储量,已发现矿种158种,已发现矿产地3500余处,已有E级以上储量矿产地1500余处,已有大中型矿床180余处,保有储量居全国前10位矿种数51种,保有储量居全国前5位矿种数32种,保有储量居全国第一位矿种数l1种。西北地区矿产资源潜在价值33.7万亿元,开发潜力巨大。目前西北地区的矿产资源开发取得一定进展,但从总体上看,西北地区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程度不高,平均每平方千米的地勘投资不足东部地区的1/5,大多数矿产资源的产量在全国所占比重较低。

西北地区矿产资源巨大的开发潜力与开发不足正是高职院校资源开发与测绘大类专业得以大力发展,并有理由建设成为特色品牌专业的基本依据。把资源开发与测绘大类专业,建设成为甘肃省高职教育的特色品牌专业,既有地域优势,又容易得到社会认同。同时,要扩大矿类专业的招生规模,在校生人数应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

3.3适应新农村建设,重视农业技术类、畜牧兽医类、医药卫生类等专业的建设和发展

甘肃省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之一是发展特色农业。特色农业的布局是重点发展以定西为中心,辐射带动兰州、白银、天水、临夏北部、平凉的马铃薯种植业;以甘南、临夏、河西地区、陇东地区为重点的草食畜牧业;以河西地区为主的酿造葡萄、啤酒大麦、玉米制种、蔬菜种植业;以平凉、庆阳、天水为重点的优质林果业;以定西、陇南为重点的中药材种植业。继续发展百合、油橄榄、花卉、花椒、黄花菜、玫瑰、黑白瓜籽等地方特色农产品。为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政府将推动建立和完善种养业良种、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动植物保护、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产品市场信息、农业资源与生态保护、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等7大服务体系,推广应用动植物新品种培育、早作农业区雨水资源高效利用、高产优质高效耕作栽培、农业生物和农业信息等先进技术。这些举措将增加农村对农业技术类、畜牧兽医类等专业人才的需求。

另外,为了落实新农村建设政策,甘肃省政府将进一步完善农村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从2008年开始,甘肃省将实施“医疗卫生大学生进农村计划”和“招聘执业医生到乡镇卫生院工作”两个人才支农项目,通过公开考试,每年招募460名优秀卫生人才到省内乡镇卫生院工作。力争到2010年,使全省八成乡镇卫生院在职人员达到大专以上学历。甘肃省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已经建立起来,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工资体制已经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实现财政全额支付。这些政策将刺激乡镇卫生院对具有大专学历的医药卫生类专业毕业生的需求。基于上述原因,在未来5年,甘肃省高职高专教育应该重新重视已经冷落多年的农业技术类、畜牧兽医类、医药卫生类专业,适度扩大这些专业的招生规模,在校生人数的增长速度应保持在5%~10%之间。

3.4缓解教育过度现象,控制教育过度专业的招生规模

甘肃省高职教育中一些专业过分扩张,导致毕业生就业困难,已经造成了社会问题。从全国范围来看,据2008年1月8日《中国教育报》登载的胡瑞文《高校毕业生供求形势与高等教育结构调整分析》一文披露,管理学科专业、经济类专业、计算机与电气信息类专业、外语类专业、艺术类专业、新闻传播学类专业6大类专业规模严重失控,发展过快,远远超出了人才市场的吸纳能力。而这6大类专业,恰恰也是甘肃省高职教育中规模相对较大的专业,并且涵盖了前述13个甘肃省高职教育过度专业中的大部分专业。此外,教育类专业也已显现教育过度的迹象。

在未来5年,应严格控制上述13类专业和教育类专业布设新点,招生规模实现零增长,但不宜缩减招生规模,因为,这些专业大部分招收中学文科考生,如果缩减招生规模,将使未来几年日益增加的中学文科考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大大减少。

3.5转变服务空间观,将大部分专业的服务空间扩展到全国

甘肃省还处于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过渡的阶段,工业化水平不高,第三产业发展落后,对高职毕业生的吸纳能力有限。而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对生产一线的高级技术工人需求量较大,2008年以来,在广东省的一些企业更出现了招工难的现象。在这一背景下,甘肃省高职院校应走向全国,将大部分专业的服务空间扩展到全国,这样既能解决学生就业问题,又能解决自身发展问题。

3.6天津市高职教育现状

目前,天津市已在全国率先建成先进的高水平的高职教育体系。教育部认为,经过大规模的调整,本市高等职业教育在院校数、招生数、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等方面,总体实力超过北京和上海。

根据市委、市政府“推倒围墙搞调整,打破界限抓重组”的指示精神,市教委紧紧依靠各行业、委、局,对本市高等职业教育资源进行战略重组。经过1年多的努力,将原来隶属于不同部门的28所学校,调整重组为15所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总占地面积达3815亩,校舍面积达84.88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达2.4亿元,专任教师2783人。高职专业点由1999年的74个增加到308个。本市2所职业技术学院被教育部批准为全国重点建设的高等职业教育示范校,全国惟一的高职高专教育师资培训基地也落在天津。在职业教育取得飞速发展的同时,教育资源配置方面的问题日益暴露出来。教育资源的配置是教育发展的主要动力,资源配置合理、充裕与否,直接决定着高职教育发展的规模与速度。因此,高职教育的资源配置的研究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目前,天津高职院校在教育资源配置方面存在如下问题。

3.6.1教学硬件资源分散、短缺

天津市30余所高职院校主要分布于市区,而各区县分布较少。由于高职教育的经费投入量与高职教学的迅猛发展不相适应,多数高职院校的教学硬件资源短缺,许多学校缺少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必要设施和设备,缺少必要的专业实习的场所和环境。

各高职院校现有的硬件资源差距较大。个别的院校硬件条件相对较好,多数院校的硬件条件简陋,场地狭小,不能承担对学生的实习教学。那些起步较晚的学校及原有基础条件差的学校,实训仪器设备相当奇缺,而且大部分仪器设备陈旧老化,只能将学生的大量时间和精力束缚在课堂和书本上。虽然伴随着高职教育的日趋升温,有关部门也加大了扶植力度,也仅解决了从无到有的问题,最多只能满足部分验证性的实验教学,对于技能较强的实习实训教学基本无法进行。同时,由于各所高职院校分布分散,独立运作,因此存在着硬件资源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的现象。

3.6.2教学软件资源数量不足,质量不高

目前,天津高职教学软件资源数量不足,质量不高。具体体现在师资、理论与实训教材等方面。

师资是教学软件资源的重要内容,数量不足与质量不高是最显著的问题。全市高职院校教师类别中,文化教师占28%,专业基础教师占44%,而实习指导教师和外聘指导教师仅占28%。行政人员、文化基础课教师比例过大,专业教师年龄老化,试验教师缺乏等问题十分突出。

高职教育强调的是职业技能的培养,所以要求高职教师必须具有熟练的专业技能和丰富的工作经验。而目前多数高职师资是毕业于普通高校,“出了校门又进校门”,真正有丰富的工作经验或来自于企业的师资相当少。尽管多数院校均鼓励培养“双师型”教师,而且“双师型”教师的比例也较高,多数职业院校已达到了90%以上。但这些“双师型”教师中真正具备“双师型”能力的只占少数。同时,教育部门对“双师型”教师的认定工作没有形成机制,一些院校为了达到评估要求,自身认定“双师型”教师资格,从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双师型”教师的要求,出现了数量上基本满足,而质量不达标的现象。虽然有的院校聘用了在企业担任高级管理职务或具有技术职称的经理及工程技术人员到学校兼课,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他们不能成为实践教学的主体力量。

理论与实训教材是教学的载体,目前真正具有高职特点的教材,特别是实训教材非常少,多数教材就是传统本科教材的压缩。教材资源的匮乏,就限制了高职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学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影响了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

3.6.3实践教学尚待深入,产学合作尚需加强

目前,天津高职院校中多数尚未建立具备真实的生产现场环境的实习工厂或校办企业,仅靠一些极为普通的专业实验室去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甚至有的学校只能通过参观或短时间的动手验证来体验复杂的专业技能,严重影响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根据中国职教学会的统计数据,有近80%的学生对本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不满意。

在校企结合、产学研合作方面,由于尚未建立起完善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天津高职院校中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合作企业的院校并不多,有的院校尽管建有校外合作企业但也步履艰难,绝大部分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办学仍停留在学校求助企业接受实习学生这一“原始”合作层次上,根本谈不上校企合作、资源共享、双赢互利、良性发展。

3.6.4教育资源共享意识淡薄

天津现有的高职学院多数是自90年代后期逐渐建立起来的,其前身多数是一些大中专院校。由于管理体制等原因,院校之间的交流较少,各自为政、闭门办学的情况较为普遍。由于交流合作的意识淡薄,导致院校间硬件教学资源出现了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的现象,资源共享的合作办学较少,大大的降低了硬件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各高职院校的软件资源的也缺乏沟通和共享,如师资的互访教学、合作办学、专题研讨等较少或流于形式,因此天津高职院校间有必要朝资源共享、携手打造职业教育品牌这样的高层次校际协作方向发展。

3.7就天津市现有高职教育状况支援西部省份教育的建议

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高职教育模式,国外高职院校在资源配置方面主要有两种模式:政府模式和市场模式。

3.7.1政府模式

政府模式的决策主体是政府,具有计划性、统筹性特征,即政府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来协调高职教育与其他各项社会事业及社会公众的利益关系,政府在掌握高职教育的总体发展规模、速度与布局的基础上,合理分配与使用教育资源。比如在经费配置上,国家按一定比例分拨教育经费到高职教育领域。政府模式的资源配置有利于高职的长远发展和整体发展,有利于保证高职教育享有政府拨款的公平及学校工作的正常运行。但这一模式缺乏活力和灵活性,不利于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不利于发挥高职院校办学的积极能动性。

3.7.2市场模式

高职教育资源配置的市场模式是指以市场为基础来配置高职教育资源,即高职教育资源的配置主要依据社会需求和投资效益来进行,哪里需要、哪里投资效益高,资源就流向哪里,反之,资源则从哪里流出,通过市场的竞争机制和价格机制自发调节教育资源,实现教育资源的高效率配置,提高教学资源的实际利用率。市场模式的优点是,刺激高职院校加强与社会、与市场的联系,加强高职院校的危机感和责任感,不断进行教育改革。但是市场配置方式的动力是院校自身,他们关心的是自己的收益,因此在宏观上表现为盲目与自发,容易出现局部利益、眼前利益战胜全局利益和长远利益,导致高职教育的不协调发展。

3.7.3发达国家高职资源的利用模式

发达国家高职教育资源利用一般采取政府模式和市场模式相结合的方式,即在高职资源的宏观配置时以政府模式为主,在资源的再分配和利用的微观过程中,采用以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竞争机制和价格机制为主的市场模式。

3.8天津市支援西部省市的有效措施

3.8.1转变政府职能,加强高职教育资源的宏观调控

进一步理顺政府与高职院校之间的关系,转变政府职能,改变过去政府在高职教育管理中过宽、过滥的状况,扩大高职院校的办学自主权,强化政府对高职教育资源的宏观调控和服务功能,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的、能够促进高职教育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管理体制。

3.8.2整合高职教育资源,实现资源共享,提高资源利用率

本着资源共享,提高实际利用率的原则,彻底打破行业、部门和区域限制,消除平均主义、重复建设等弊端,各类高职院校应实行公平竞争,优胜劣汰,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采用联合、兼并、置换、多元化办学的方式,对高职教育资源进行整合。

3.8.3拓宽办学理念,建立多元化高职办学体制

高职教育的多元化办学,实质上是办学主体多元化,办学形式多元化、办学体制多元化和办学层次多元化,多元化办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和必然产物。在办学主体上体现为,由传统的单一主体向股份制、中外合作制、民办教育等多元化主体发展;在办学形式上,由传统的独立办学向产学结合、集团办学、校办产业、合作办学、职教超市等多元化办学形式发展;在办学体制上,由国家或国有经济向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共同参与转变;在办学层次上,在传统的学历教育基础上向订单培养、短期技能培训、岗前培训、职业资格培训等多元化办学层次发展。

由于高职教育在国民教育的重要地位,因此在高职教育的起步阶段,由政府把握高职教育的整体发展方向,根据社会经济的现状和区域经济的发展,整合高职教育资源,协调高职院校之间以及与社会公众之间的关系,打造高职教育的品牌,推动高职教育的发展。[科]

【参考文献】

[1]高教毛入学率21%在校生2100万世界第一[N].人民日报,2006-02-17.

[2]马义荣.对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5.

甘肃高职院校 篇4

1 研究工具, 研究对象

本文采用封闭式调查问卷, 结合访谈, 以甘肃省某高职院校外语系25名专职英语教师为研究对象。对该校英语教师的现状进行分析。调查问卷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个人简况, 包括性别年龄, 民族, 学历, 专业, 职称, 教龄, 周课时, 健康状况等问题。第二部分为教学情况调查表, 共由65道五分量表题构成, 分别对教师教学方法, 教师角色, 课堂实际教学, 大纲教材熟悉度, 适应新任务的能力, 师生关系以及对学生的职业指导进行调查。第三部分是个人业务培训部分, 本部分共有15道五分量表题, 调查教师对与职前培训, 业内培训以及个人职业发展的认识情况。

2 研究分析

正式调查之前, 笔者于2008年10月份对问卷的效度和信度进行了测试, 并就问卷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修改, 以保证问卷的有效性。正式问卷执行时间是2009年1月, 共发放问卷25份, 收回25份, 问卷全部有效。在分析问卷的基础上, 随后, 笔者对从该校外语系随意抽取的5名英语教师进行了访谈, 对被试在问卷中所做的回答进行了查证和补充。

2.1 数据分析

2.1.1 个人简况

该校英语教师中, 男性仅占28%, 女性占到72%, 男女比例明显不协调。从年龄分布来看, 该校外语系英语教师均是年轻教师, 也是因为此, 教师教龄80%都是在五年以下。由此看来, 该校英语教师教学经验严重不足, 且均是本科学历, 没有高层次的教学人员。在25名英语教师中, 纯英语专业毕业的有23人, 占到总人数的92%, 其他两人是旅游专业毕业。这与目前高职教育所需的“双师型”教师人才好似严重不符的;在职称水平来看, 该校外语系仅有一名副教授 (女) , 22人均是助教, 还有2人属于无高校教师职称的。教师们的周课时普遍是16到20课时, 有一人每周承担21到25课时的教学。有56%的人认为自己健康状况良好, 20%的人觉得自己健康状况一般。

2.1.2 教学情况分析

通过对数据的分析, 笔者发现, 首先, 仅有16%的教师在上英语课前总会复习旧知识, 导入新知识, 12%的教师认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对学习很有帮助。20%的教师注重在课堂上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认为教师的角色是监督者, 指导者, 但只有4%的教师认为师生互动交流是主要的。其次, 教师们普遍认为课堂评估是对学生学习的监控, 可用于指导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而仅16%的人认为这种方式完全适合自己的真实教学情况。另外, 40%的教师在教授阅读时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技巧训练。而在教写作时, 仅12%的教师能对学生的作文修改三次或三次以上, 并给出反馈;20%的教师在批改学生作文时, 能从内容, 语言等多方面给出书面评价和建议, 但是没有一位老师让学生之间互评作文。第三, 20%的教师愿意依照自己的方式教学, 88%的教师喜欢按照事先计划好的活动进行教学, 但是, 84%的教师不喜欢一成不变的教学任务, 对熟悉的教学任务, 教学情境或遵从传统的教学方式有厌恶感。32%的教师偏好总体性, 概念性, 观念性的教学任务, 15%的教师认为细节性, 具体性的教学任务适合自己, 第四, 对于教材, 仅有4%的教师完全能够根据大纲吃透教材, 48%的教师不知道怎么写教学计划;32%的教师对课堂上捣乱的学生无从着手;第五, 对于学校安排的新课程, 84%的教师认为自己有能力完成;对于前学后忘型的学生, 44%的教师认为知道如何帮助他, 如果学生完不成课堂作业, 48%的教师认为能准确判断是不是作业太难, 第六, 64%的教师认为学生有好差之分, 40%的教师认为学生变成什么样是先天决定的, 12%的人认为家庭和社会决定着学生的成长, 教育一般很难改变, 52%的教师认为, 家长对学生的影响大于教师对学生的影响, 综合起来看, 认为教师对学生成绩的影响力很弱的有12%。44%的教师认为教师对学生的成绩是有很大影响的, 有效的教学方法是学生成绩提高的主要原因。第七, 40%的教师认为自己有较深厚的语言学和教学法理论, 对教育学和心理学等学科有一定了解, 同时具有正确的教育观点, 了解教学的基本规律和方法。第八, 56%的教师对职业院校的英语教学的特殊性认识较全面, 44%的教师在教学中会给学生介绍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职业信息, 把职业教育和课堂教学结合起来, 主张学生学习英语时, 应以“实用为主, 够用为度”。

2.1.3 个人职业培训情况

首先, 32%的教师有过岗前培训经历, 96%的教师认为很有必要对新聘的外语教师进行职前培训, 并且是要以本专业的教学要求和教学方法为主。第二, 96%的教师均有职内培训经历, 但是只有15%的教师认为这样的培训对自己本专业教学的影响较大, 16%的教师认为, 这种培训对自己毫无用处。所有教师均认为校际间的职业培训很有必要, 尤其是高职类院校教师之间应该定期交流教学心得。第三, 对于专业培训, 教师们都很有期待, 84%的人希望校内培训和校际培训相结合的职业培训, 88%的教师认为通过读研, 能使自己进一步提高, 教师们普遍期待校外考察学习的机会, 以及与专家交流的机会, 72%的教师希望在教学方法上得到专家的指导, 另外, 教师们都希望能把自己的时间和教学理论进一步结合, 挖掘自己的潜力。

3 存在的问题

(1) 年龄结构不合理, 性别差异显著, 年轻教师占到96%。学历层次低, 青一色的本科生, 职称层次对学术科研的影响很大。专业水平与职业院校所需的“双师型”人才相差甚远。教师教学经验欠缺, 这在一定程度上, 影响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此外, 教师周课时多, 就目前看来, 教师的健康水平基本处在良好到很好之间, 但是, 这无法保证这种超课时继续下去的后果。 (2) 教学水平低, 传统教学方式任在该校英语教学中占主导地位, 在对随意抽取的5为教师进行访谈时, 笔者了解到, 该校教师很少使用多媒体教学, 几乎绝大部分都是一根粉笔, 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教师角色认识不清楚, 教师对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的特殊性认识不到位, 尤其是教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偏见和固见模式, 是使教师在教学信心上欠缺的主要因素之一。 (3) 对自身的高估和高职院校教学的实际情况有明显差异, 大多教师认为自己教学方法掌握的很好, 但在教学中却不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 师生互动的交流, 以及学生之间的小组学习。 (4) 对教学大纲认识不到位, 在问卷结束后的访谈中, 笔者了解到, 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们没有坚持“实用为主, 够用为度”, 而是以应试教育为主。对教材的使用也不够合理, 大多数的教师沿用自己本科时所学到的教学方法来教授高职英语。 (5) 基本技能底, 专业素养和个人综合素质普遍不够, 尤其是教学经验的缺乏, 严重影响着教师教学中的自身发展。 (6) 对高职院校英语教育和学生的整体认识不够, 在教学中结合职业教育的意识, 即使有, 也只是轻轻点水, 没有系统性和参考性。 (7) 岗前培训不全面, 培训力度不够, 多是形式化的培训, 没有什么实用的价值;职业内培训的实用性没有得到认可, 大多数教师认为, 在职培训对自己有影响, 但是收益不大。

4 改进建议

(1) 利用网络资源培养教师自身的综合素养, 包括专业素养, 职业道德素养等。网络的快速发展, 为社会各个领域的成长提供了可参考的丰富资料, 尤其是在教师教育领域, 地处西部地区的英语教师更应该熟悉网络资源, 并加以合理使用。 (2) 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 除了在职硕士以外, 教师们还可以通过远程教育提高其学历层次, (3) 积极参加国内其他地区, 尤其是沿海地区的各种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研讨会, 汲取经验, 加以变通, 应用到西部实际教学中去, (4) 转变教学和思想观念, 培养教育科研意识和自觉性。要善于观察, 勤加思考, 对教学中出现的各种现象都要主动分析, 尤其是对学生在学习中的各种问题反馈, 要加以思辨, 通过解决问题来提高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5) 敢于创新, 对传统教学在继承的基础上能结合高职高专教学的特殊性, 创造出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 (6) 注重掌握信息技术, 以高科技来为自己的教学和自身发展服务。有人说, 当今时代, 谁掌握了信息, 谁就掌握了生计。对于高职高专的英语教师来说, 面对就业形势的不断不变化, 如何教育好自己的学生, 掌握一定的新颖信息是很有必要的。 (7) 另外, 学校应该结合自身发展, 吸纳专业硕士到语言教学教师队伍里来, 还要为自己本校教师提供更好的在职培训机会, 发展自己的师资队伍, 提升办学条件。

5 结论

甘肃高职院校 篇5

学校体育作为学校教育体系中的重要部分在这样的大环境下, 也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在文化层面上, 校园体育文化作为体育最为深入学生生活的部分, 对于学生的终身体育的意识及健全人格的培养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 对于高职院校的校园体育文化的探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 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了文献法、田野调查法, 在查阅了有关体育文化资源的资料的前提下, 对于占有甘肃省高校比例高达41.8%的14所高职院校进行了研究分析。

2 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及结构

2.1 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

体育文化的内涵十分广阔, 然而作为学校体育所要讨论的校园体育文化其本身所包括的内容则针对性较强, 是指体育文化概念中的狭义的体育文化。狭义的体育文化是指以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和体育技能为主要形式, 以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和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文化活动中有体育工作者、学生和其它教育工作者共同创造的, 以不同形态存在的特质所组成的一切事物[1]。

2.2 校园体育文化的结构

校园体育文化可划分为体育行为文化、体育意识文化、体育物质文化三个部分。

体育行为文化是指体育教学、健身锻炼、运动竞赛等身体活动构成的实实在在的体育活动, 这也是校园体育文化的主要载体。

体育意识文化是指反映了体育观念、体育精神、体育道德等方面的文化内容。在校园体育文化中, 它可以是通过文化展板、讲座等手段来展现, 也可以是通过组织的学生间的比赛 (在比赛过程中涌现出来的意志品质较为突出的学生展现的精神、学生间相互合作的精神给予学生的精神层面的洗礼) 来通过学生自己展现的良好的精神来展现。

体育物质文化不仅是指体育建筑、体育场地、体育器材等物质条件, 而且作为学校体育课程指导部分的课程大纲等因素也是包含于物质文化的内涵中的。

3 校园体育文化在培养高职生的全面发展中的价值

在社会经济转型期和体育本身发展的形式下, 校园体育文化对于处在职业教育中的学生来说, 对于他们的全面发展具有以下几方面重要的价值。

3.1 健身价值

体育的本质功能即强身健体。从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来看, 由于工作的性质和行业的要求, 高职学生具有强健的体魄是高职学生所要具备的必不可少的基础能力之一。正因为如此, 高职院校的校园体育文化就更应该完善起来, 给高职生提供一个正确的途径, 为其强身健体提供一个适宜的环境。

3.2 精神价值

首先, 竞争精神的培养。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实践能力很强的职业型人才, 而当今社会中实践型人才竞争压力也是最大的。创新型社会的创建, 核心竞争力也是体现在人才的竞争上。通过体育活动能够培养竞争能力是无需争议的, 也越来越被大家接受。

其次, 合作精神的培养。现代社会是团结协作的社会, 而很多的体育项目必须通过团队的协作才能完成, 通过组织多种体育活动 (尤其是团队协作性较强的项目) 对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具有其他文化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再次, 道德观念的潜移默化。诚信缺失是目前正处在转型期的中国社会最为严重的道德观念问题。而体育运动项目是容不得半点虚假的。公平、公正这种体育竞赛中的基本准则对于正在成长中的高职学生的良好的道德规范, 尤其是诚信的培养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3.3 审美价值

在体育中包含着许多美的因素。这种美不仅仅是体现在场馆、服装、环境等物质层面上, 更是体现在精神层面上。例如, 赛场上运动员的拼搏的精神是美、成功的喜悦是美、失败的悲壮也是美。美是人类共同追求的东西, 通过校园体育文化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 使他们理解美的真谛, 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4 甘肃省高职院校校园体育文化现状及存在的一些问题

体育行为文化方面, 很重要的一个部分是体育课程的教学。为数不多的一周两个课时, 教师要在规定的学时内教授完规定的项目内容, 而且还要提高教学质量, 确实有些为难。从教学到考试安排36个学时完成, 试想一下:除掉理论课、考试、老师的讲解示范以及纠正动作所花掉的时间, 学生真正亲身练习的机会又有多少次呢。另一个重要部分是体育竞赛的开展, 甘肃省多数高职院校在运动竞赛的开展方面依然运用传统的模式, 仅仅是通过开展学校田径运动会、学校球类比赛等体育行为文化的方式展现, 内容多数都还是竞技项目。这样的模式使得参与的人数很少, 大多数学生不能参与其中, 就更不要提受益了, 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所能取得的作用面也就很小。

体育意识文化的展现的一方面是学生通过参与其中所来感悟的, 就目前来看甘肃省各个高职院校学生对体育项目的参与度较小, 感悟也就很少。而从另一方面来说, 体育健康观念的宣传、体育知识讲座等对学生的体育意识的形成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但这也是各个院校最为缺失的部分。

体育物质文化层面上, 虽然各个学校的体育设施有了很大的改善, 但是由于近年来高校的扩招导致稍有改善的设施也显得不足了。这样的情况, 严重的制约了体育文化活动的开展。从体育课程大纲来看, 由于高职院校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 基本上各个院校都是根据2002年教育部颁布实施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自行编制的教学大纲, 而大纲的编定及实施缺乏一定的统一、规范化。这使得占有高等教育比重很重的高职教育中的体育课程教学很难符合高职教育本身的特点, 高职学生的受益又从何谈起。

5 建议

5.1 体育行为文化方面—保证充足的体育课程教学, 建立丰富的运动竞赛形式

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提出了很高很全面的要求。作为校园体育文化中重要部分, 体育行为文化的建立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体育行为文化中, 体育课程的教学又是重中之重。充足的体育课程的教学时间的保证, 是每一个高职学生掌握必要的体育运动项目技能的首要途径。而高职学生在校时间短、实训时间长的特点就要求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的安排应具有自身的特点——加大体育课程的教学时长。姑且不论教学内容, 只有充足的教学时间才能真正使学生掌握一个或两个体育项目的技能 (尤其是集体性较强、协作性较强的项目) 。也只有在技能掌握的前提下, 通过体育运动强身健体、感悟精神的目的才能实现。

运动竞赛作为学生学习了运动技能真正的用武之地, 在体育行为文化的建立中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虽然, 我省很多的高职院校在运动竞赛的开展方面依然沿用传统模式, 但也有个别院校的体育竞赛开展的很好。例如, 少数学校目前就开展了内容丰富多彩的活动, 做到“月月有比赛”, 开展了很多学生喜欢的活动, 如风筝比赛、三人制篮球、五人制足球、长跑赛等, 在参赛形式上也不拘泥于班级, 而是以多种多样的形式, 如可以以学生自己的俱乐部为单位, 甚至可以以个人的名义参加, 这就使得参加的人数多了起来, 校园的体育文化的氛围也好了起来, 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所能取得的作用的范围也就扩大了。

5.2 体育意识文化方面—多宣传、多讲座, 潜移默化学生的体育意识

意识的培养是“润物细无声”的, 体育意识的培养更是如此。体育意识的培养不仅仅是教会学生运动技能, 更重要的是通过多种手段的应用, 逐渐的使学生在学习、比赛的过程中体会、感悟超越体育的魅力。

在体育意识文化的建设方面就不仅仅是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体育意识的传授这么单一, 而应该尽可能的利用各种手段方法, 将体育意识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 使他们在不经意间逐渐形成体育意识。在实际的操作中, 需要学校各个部门的合作, 尽可能的将宣传做到学校的每一个角落, 多进行一些例如健康知识宣传、体育板报比赛、体育欣赏讲座等多形式、多内容的宣传方法与手段, 通过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潜移默化学生的体育意识。

5.3 体育物质文化方面—加大体育设施利用宽度、颁布高职教育特点教学大纲

体育物质文化层面上, 体育设施的人均不足是目前我省高职院校所面临的较为突出的问题, 这是由于很多院校都是由中等职业学校升格而成, 是历史的原因。要求各个学校短时间内改善也是不现实的。只能通过增加现有体育设施利用的宽度来得以缓解。实际操作中, 可以通过延长场馆开放时间使得设施不足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得以缓解。另外, 学校教师应该将目光投向对于场地设施需求不大的很多传统的体育项目上来, 例如有些院校开展了抖空竹、太极柔力球等项目, 这样就将学校一些较为空旷的地方利用起来, 成了活动的好场所。

从体育课程大纲来看, 由于高职院校的特殊性, 学生的在校时间短是高职教育的一大特点。现行的、统一的教学大纲对于高职院校的适用性就相对较差, 颁布符合高职院校特点的教学大纲指导纲要就显得极为必要了。但这是一个周期性相对较长的任务, 就目前而言, 各个高职院校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尽可能的自行颁布符合本学校特点的教学大纲, 使学生尽可能的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到有用的体育知识、形成良好的体育习惯、为将来的工作打下良好的身心基础。

摘要:通过对校园体育文化内涵及结构的界定, 对甘肃省高职院校的校园体育文化资源现状进行初步研究, 并针对问题提出了合理的建议。

关键词:甘肃省,高职院校,校园体育文化

参考文献

[1]何黎明.浅析校园体育文化的定义与分类[J].体育科学研究, 2005 (2) :60.

[2]左成, 孙永生.对台湾部分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现状的探析[J].体育科学研究, 2011 (15) .

甘肃高职院校 篇6

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 要求人们不能仅以躯体状态来评判一个人是否健康, 而应从这4个方面综合评判一个人的健康程度。本文试图通过对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武威职业学院、甘肃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甘肃警察职业学院、甘肃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8所高职院校的女生发放症状自评量表 (SCL-9 0) , 对上述8所院校女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 旨在全面掌握甘肃省高职院校女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为甘肃省高职院校开展女生心理健康课程提供理论依据。

1 对象及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分层随机抽样法, 抽取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武威职业学院、甘肃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甘肃警察职业学院、甘肃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8所高职院校3个年级的女生。共发放问卷1 0 0 0份, 收回有效问卷9 3 7份, 有效回收率为9 3.7 0%。

1.2 研究方法

选用“症状自评量表S C L-9 0”作为测试工具。该量表由9 0个项目组成, 分别评定总均分和1 0个因子分。1 0个因子分别为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其他因子。每个项目采用5级评分 (1=从无, 2=轻度, 3=中度, 4=相当重, 5=严重) 。采取统一方法进行测试指导, 所测数据采用S P S S 1 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2 结果及分析

2.1 研究结果

调查问卷显示, 甘肃省高职院校女生得分高于全国大学生常模的因子有 (从高到低排序) :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敌对 (P<0.0 1) 。一般规定, 若9个因子中任意一个因子分≥3分, 则表示存在中等程度以上的心理健康问题。其中, 检测出强迫症状因子分≥3分的人数为6 4人, 占调查人数的6.8 3%;人际关系敏感因子分≥3分的人数为5 8人, 占调查人数的6.1 9%;敌对因子分≥3分的人数为5 6人, 占调查人数的5.9 8%。

2.1.1 甘肃省高职院校女生与全国大学生常模各因子水平比较

与分析 (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 甘肃省高职院校女生与全国大学生常模在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恐怖4个因子水平具有显著性差异。其中, 评分低于全国大学生常模的因子有:躯体化、抑郁、焦虑、恐怖、偏执、精神病性;评分高于全国大学生常模的因子有: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敌对。高职学生与本科生在生源、教育目标、培养模式等方面均有显著差异, 因此, 在心理健康状况方面也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大部分高职院校学生因为较低的高考分数, 不能进入本科院校学习, 因此, 他们会在一段时间内存在失落、自卑、内疚等心理, 不愿与老同学沟通、联络, 认为自己与其他同学有差距, 这也是影响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较为重要的因素。许多人至今还无法区别职高与高职的概念, 高职在现实社会中遭遇到了被认可却不被认同的命运。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具有非常单一能力的生产者, 并在该项能力方面有特别发展即可。为此, 大部分高职院校以职业技术教育为主, 缺乏本科院校特别是综合院校的人文艺术氛围对学生的熏陶, 加之学校规模普遍不大、教育资源匮乏, 特别是各类社团组织的缺乏, 导致许多高职生大量的业余时间是在空虚、寂寞与无聊中度过[1]。

注:与全国常模比较, **P<0.0 1, 有显著性差异

2.1.2 甘肃省高职院校女生心理问题检出率 (见表2) S C L-9 0

各单项因子只要有1个因子的得分≥3分, 说明该因子自觉症状已经达到中等程度, 提示可能有比较明显的心理问题。甘肃省高职院校女生S C L-9 0各因子分≥3分的检出率为2.7 7%~6.8 3%, 各种心理问题检出率占总人数的4 3.3 3%。因子分≥3分的人数排序分别为: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敌对、偏执、抑郁、焦虑、精神病性、恐怖、躯体化。由此可见, 高职院校女生存在的最严重的3方面心理问题分别是: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敌对。

2.1.3 各选项平均分排序与分析

为进一步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对各选项平均分进行统计并排序, 得分前1 0位的题目以及平均分值见表3。

由表3可见, 平均分排名前1 0位的题目所属因子分别为: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敌对、偏执。反映出女生在该4个因子上均有不同程度的问题。由表3得出:出现频率最高的因子为人际关系敏感, 主要表现在与人交往时存在的不自在感和自卑感;其次为强迫症状因子, 主要表现在对某方面丧失自我调节的能力, 在一些事情上, 强迫意念会凸显其特性并且影响人们对某种事物的判断能力;第三为敌对因子, 均表现为情感方面所发生的冲突;最后为偏执因子, 主要指对他人的猜疑。

2.2 结果分析

2.2.1 强迫症状分析及对策

吴承红等人对使用S C L-9 0测得的强迫症状结果进行聚类分析, 将大学生强迫症状划分为3类。第一类强迫与人格特征关系密切, 与人格的“不完善感”、“不安全感”、“不确定感”相联系, 是由于人格特征与一定环境压力和挫折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 如“难以完成任务”、“做事必须很慢”, 称为“人格性强迫”;第二类是一种以担心和忧虑为特点的强迫, 表现为自信心的缺乏, 过于谨慎, 有些虽无明显的症状, 但当事人自觉社会适应能力不良, 如“忘性大”、“担心衣饰整齐”, 称为“疑虑性强迫”;第三类也是痛苦程度最高的一类, 当事人难以维持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有类似精神分裂的症状, 如“脑子变空了”、“不能集中注意”, 因此称为“精神病性强迫”[2]。通过对问卷结果分析, 笔者认为女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与从小到大所接受的教育模式有关, 不断的考试、竞争, 以及社会在有些专业、职业上对女性的歧视等现象, 都是强迫症状出现的诱因。醒悟疗法是一种新兴的、更符合大学生年龄性格特点、人们更易接受的疗法。其核心是接纳和觉知, 即保持对自己症状的接纳, 对自己过去经历的接纳, 对周围人的接纳, 从而获得内心的平和;觉知, 是自己对自己保持清晰和客观的认识, 对自己症状的发生机制有清晰的了解, 对症状保持一种旁观的姿态, 看着各种念头自生自灭, 而不横加干预, 做自己该做的事情, 这是一种很简单的心理体验, 它一直就在每个人的身边, 但人们只是忽视了它的存在[3]。

2.2.2 人际关系敏感分析及对策

人际关系敏感是影响人际交往的一个重要因素, 也是衡量个体或群体心理健康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4]。女生的生长环境与其所接受的中国传统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 她们从小受家庭的呵护多一些, 多多少少有些娇生惯养, 在独自生活以及学习的过程中, 会对他人产生排斥、不信任等心理倾向。对即将步入社会的学生来说, 与他人沟通交流过程中存在的自卑以及不自在, 会影响到其进入社会后与他人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敏感的学生, 极容易引发其他心理问题。因此, 如何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高职院校必须重视的。学校可以通过增加学生间交流活动的频率, 加强学生间的沟通和交往, 与对人际交往有排斥、抵触的学生单独进行沟通, 依靠班级组织, 带给学生人际交往的快乐, 对具有人际交往敏感问题的学生予以关注, 使学生勇于并且自愿参与到人与人的沟通交往中, 以改善其人际交往敏感问题。

2.2.3 敌对现象分析及对策

敌对现象主要是从思维、情感以及行为表现出敌对情绪。当下在许多选秀娱乐节目中, 对于表现出色并且带有个性的选手, 都备受青年人喜爱。有些学生将这种关注映射到自己身上, 认为自己另类、有个性、不从众, 就是一种受欢迎的行为方式, 因此, 很容易扭曲成为对他人行为上的对抗以及情感上的敌对。另外, 有些内向、慢热的学生, 在与他人沟通中, 比较被动, 易使他人误解, 认为其冷漠, 不愿与之交往, 因而产生敌对情绪。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 父母将所有的关爱倾注在他们身上, 同时, 他们缺少对同龄孩子的关心、照顾, 对一些事物、现象, 有着自己的认识。这些都是女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对具有敌对问题的学生, 教师要对他们单独进行心理辅导, 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不当行为, 并反思自己的行为, 主动与他人沟通, 遵循平等待人、热心互助的人际交往准则。

3 建议

3.1 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先导作用

在学校开设心理健康辅导课程, 可根据不同专业设置不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采用各种途径和方式, 达成教学目标。多项调查显示, 有1/3的大学生存在心理问题和适应性困难, 部分职业院校由学生心理危机引发的极端事件数量也在不断上升, 因此及早、及时和全面地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促进职业院校学生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的现实需要, 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 使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的科学观念, 学会心理调节[5], 掌握调节的基本技巧, 最终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定期进行心理健康测试, 及时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为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提供蓝本。对于心理问题较为严重的学生, 可根据个人情况进行辅导与治疗, 不仅为学生进行心理指导,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己调节以及排除心理疾病的能力。

3.2 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家庭教育通常是通过生活来体现教育, 有条不紊地安排生活, 能培养孩子的条理性;安静的生活环境, 有利于孩子的学习和思考;欢乐和谐的家庭氛围, 会使孩子性格开朗、自信;适当的家务劳动能培养孩子的吃苦精神和自理能力;父母的心地善良, 脾气温顺, 也会使孩子变得善良、温顺、随和[6]。良好的家庭氛围, 有助于孩子健全人格的形成。家长应努力为孩子制造和睦、文明的家庭环境, 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 通过自身的良好习惯, 为孩子树立榜样。经常与孩子沟通, 了解孩子的内心情感, 做孩子的朋友, 多对孩子进行表扬和鼓励。注意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 尽量避免与孩子的正面冲突, 要通过言语沟通解决问题。父母在对子女的教育中应更多采取温暖与理解的教养方式, 不要采取过度保护、过分干涉、拒绝与否定的教养方式, 因为在这种教养方式下成长起来的孩子的自我价值感较低。同时学生也应注意培养特长, 多参加社会活动、文体活动, 发挥出个人的特长, 展现自己的价值。

3.3 通过体育锻炼, 改善自身心理健康状况

要使女生心理健康, 身体健康是基础。这就要求学校加强体育健康课程对学生体育锻炼意识的培养以及对体育锻炼技能的传授。健美操锻炼能够提高女生的自我效能感和心理健康水平。持续1 0周的6 0 m in中等强度的健美操锻炼产生的效益最为显著。健美操锻炼的时间因素对自我效能感具有显著作用, 而强度因素对心理健康有显著作用[7]。体育训练所带来的形体美、姿态美的良好变化, 也会使人变得活泼开朗、朝气蓬勃。所以, 体育运动是一种青春常在的运动, 它可以调节人的心理活动, 陶冶人的良好情操[8]。

参考文献

[1]仲稳山.高职与本科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研究[J].职业时空, 2009 (8) :172-174.

[2]吴承红, 蔡澄.大学生强迫症症状学的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 2002 (3) :32-34.

[3]胡冬凌, 冯裕坤.大学生强迫症现状的调查分析及对策[J].校园心理, 2012, 6 (10) :162-163.

[4]肖兴致.大学生交际心理障碍调查[J].健康心理学, 1997, 5 (1) :57.

[5]吴丽玫.职业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设置要求及教学管理探讨[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2 (25) :54-55.

[6]李慧君, 姚海霞.家庭——人生的第一个教育课堂[J].前沿, 2012 (3) :148-150.

[7]王素文, 吕中辉.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研究评述[J].信息科技, 2011 (6) :296.

甘肃高职院校 篇7

在充满竞争的现代社会中, 职业倦怠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的普遍现象, 对人们的工作、生活等方面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职业倦怠”是由美国精神分析学家费登博格于1974年首先提出, 他用“burnout”一词描述那些在助人行业服务的人们因工作时间长、工作量大、工作强度高所产生的一种疲惫不堪的状态。这种倦怠是在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领域中, 个体的一种情感耗竭、人格解体和个人成就降低的症状。1981年第一届国际职业倦怠研讨会认定职业倦怠为燃尽或耗竭个人的心智、生理、情绪资源, 其主要特征为疲乏、冷漠、理想幻灭、沮丧, 显示个人已耗尽其能源或适应的能量[1]。体育是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并发挥着其他专业教育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作为教师群体之一的高职高专院校体育教师, 他们面临着职业倦怠的困扰。本文旨在通过分析高职高专院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现状, 提出改变这一状况的策略, 以推动高职高专院校体育工作的健康发展。

2 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008年6~9月, 通过社会调查形式对甘肃省部分高职高专院校体育教师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

2.2 研究方法

本研究共发放调查问卷195份, 收回有效问卷180份, 有效回收率92.3%。同时走访了甘肃省主要城市的部分高职高专院校校长和体育教师。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体育教师基本情况 (见表1)

由表1可知, 甘肃省高职高专院校体育教师年龄在50岁以下的占94.3%, 教龄在20年以下的占88.0%, 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占94.3%。说明甘肃省高职高专院校体育教师以中青年为主, 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 具备做一名高素质体育教师的基础。从职称方面看, 副教授占30.0%, 讲师占36.1%, 职称结构对应年龄结构比较合理;在工作量方面, 42.0%的教师每周上课数是13~14节, 还有23.9%的教师上课数达15~16节, 有7.2%的教师上课时数达到16节以上, 主要是青年教师。除上课之外, 还有相当多的体育教师肩负着指导学生运动训练的任务, 说明体育教师工作量比较大, 任务比较重。

3.2 体育教师的专业态度和动机 (见表2)

教师教学的动力来源于专业态度和动机, 体育教师对专业的热爱程度、工作的积极性能否保持和专业动机能否持续, 是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尽管我省体育教师为推动高职高专院校体育事业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 但并不能代表他们对自身职业完全满意。体育教师非常喜欢本职业的只占18.0%;在入职动机方面把体育教师作为自己的理想职业的只占19.9%。由于体育教师的社会地位与教师性质存在矛盾, 自我价值很难实现, 造成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他们在努力工作之后往往产生强烈的失落感, 难免对自己的职业和前途感到困惑。有52.0%的体育教师认为与其他学科教师相比, 所获得的各方面机会存在很大差异。长此以往, 他们将会失去进取心。

3.3 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情况 (见表3)

专业发展是教师自我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可分为普通文化知识、专业学科知识、教育学知识和专业技能等。甘肃省高职高专院校体育教师绝大多数都接受过正规的专业教育, 知识结构基本上能够适应高职高专体育教学要求。从表3中可以看出, 42.5%的教师感觉自己的知识完全能够适应教育教学的需要;有39.2%的教师认为能适应, 但感觉吃力。34.5%的教师认为自己能够顺利完成示范动作, 有47.8%的教师不经常参加锻炼, 甚至有17.7%的教师不能完成示范动作。运动技能是构建教学技能的基础, 很难想象一个运动技能不强的人能当好一名体育教师。长期以来, 体育教师大多忙于教学, 偏重经验、轻视理论的现象还比较突出, 使得体育教师的科研能力远不能适应学校体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需要。从访谈中得知, 很多体育教师平时没有积累知识和开展调查研究, 写论文只是为了晋升职称和完成学校布置的任务。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自身专业发展。

3.4 体育教师对环境的满意度 (见表4)

环境因素包括社会环境、工作环境、人际关系环境。目前我省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学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 这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使体育教师不再是学生获得体育方面知识的惟一来源。在传统体育观念影响下, 公众对体育教师的职业认可度偏低, 体育教师的社会角色模糊, 长期得不到人们应有的尊重和认可, 不能愉快、轻松地工作。由表4可知, 对社会环境非常满意的体育教师只占9.8%, 不满意的占34.2%;对工作环境不满意的体育教师占43.2%;对人际关系环境非常满意的体育教师只占8.8%, 不满意的占35.7%。

3.5 体育教师参加继续教育情况 (见表5)

体育教师的自我专业发展意识是教师真正实现自主专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它可增强教师对自身专业发展的责任感, 使教师的专业发展保持“自我更新”的方向。由表5可知, 有41.4%的体育教师没有参加过继续教育, 有35.4%的体育教师参加过1次继续教育。对于参加继续教育的目的, 有30.7%的体育教师表明是为了完成上级安排的任务, 26.5%的体育教师是为了评职称, 只有21.3%的体育教师是为了更新知识。对继续教育所开设课程的满意程度, 有13.2%的体育教师选择满意, 41.5%的教师选择一般, 12.8%的体育教师选择不满意。

4 预防和克服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策略

4.1 提高体育教师的社会地位

应当不断提高体育教师的社会地位, 满足他们的基本需求。体育教师得到尊重, 将有助于调动其工作热情。学院党政领导应切实保障体育教师的合法权益, 保证体育教师身心健康, 使体育教师真正受到认可和尊重。改变不合理的制度, 建立良性的工作机制, 给处于倦怠期的体育教师以物质和精神上的鼓励, 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2]。

4.2 加强体育教师自身建设

体育教师把学校其他学科教师对自己的低评价一味归咎于外在因素, 将无法找到有效的解决途径。因此, 应将重心定位于体育教师自身, 才是现有条件下解决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根本出路。首先, 体育教师要坚定职业信念, 热爱体育事业, 从工作中获得快乐、实现自我;其次, 体育教师要了解本学科发展的历史与趋势, 了解推动其发展的因素及本学科在学校教育、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价值以及在生活中的多种表现形态;再次, 体育教师应加强教育科研工作, 特别要针对学生需求, 总结教育经验, 开展创造性工作。

4.3 创设良好的学校组织环境

学校管理层应重视现代化薪酬管理体系的建设, 以确保薪酬体系的公平、公正。在重视物质激励的同时, 学校还要通过组织文化建设、组织氛围建设、精神奖励等多种方式, 充分调动体育教师的积极性。改善学校体育教学条件, 进一步完善体育教学设施;促进体育教师身心健康发展, 使之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此外, 学校要改变体育教师评价制度, 使其积极参与学校的决策和管理, 培养其主人翁意识, 真正使体育教师在工作中实现自身的价值, 进而消除职业倦怠[3]。

4.4 加大对体育教师的培训力度

随着高职高专院校的扩招、新专业的增加、体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体育教师要针对学生将来所从事的工作设计课程, 因此学校应给予体育教师短期进修和培训机会, 使其能够通过进修和培训拓宽知识面。培训内容应包括专业技能与管理方面, 如时间管理、人际沟通等。学校有必要通过培训与需求分析, 建立现代化的学校培训体系, 为体育教师的健康成长提供支持[4]。

摘要:通过走访、问卷调查等方法, 对高职院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成因及解决办法进行探索性研究, 并提出预防与克服职业倦怠的策略。

关键词:高职高专院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

参考文献

[1]李永鑫, 孟慧.工作倦怠结构研究进展[J].心理科学, 2004, (2) :474.

[2]曹利民.体育与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学体育教师职业倦怠问题探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6, (3) :106~107.

[3]刘小明.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状况的现实分析[J].教育纵横谈, 2003, (2) :53~55.

甘肃高职院校 篇8

1 以育人为根本, 创新学生管理工作理念

学生管理工作能否达到预期的目标和效果, 首先要有一个明确的工作理念。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理念的确定, 要根据学校办学层次、发展定位、学生构成、培养目标和校园文化5方面的情况而定。我院作为一所地方高职院校, 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经过多年的理论与实践, 我校确定了学生管理工作理念:“构建平安和谐校园, 创新学管工作模式, 服务高等人才培养,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校园稳定, 人与人之间互相宽容、和平共处是学校改革、发展的前提和保证。没有平安做保证, 构建和谐社会只能是纸上谈兵。为学生创造一个安静、和谐、健康、平安的学习和成长环境是学生管理工作的根基和首要任务。创新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 也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内在要求。要不断创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理念, 探索新的工作机制, 把工作职能定位在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成才服务, 为学校的改革、发展和稳定服务的“两个服务”上。使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健康发展, 成为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有强烈的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

2 以分级负责、目标管理为原则, 创新学生管理工作机制

我校同许多高校一样, 实施了校院两级管理体制。而理顺校院两级管理的关系, 明确学校和二级学院各自的工作目标和主要任务, 则是做好学生管理工作的基础[1]。多年的理论与实践证明, 我校实施的校、院分级负责、目标管理工作模式是行之有效的学生管理工作模式。

校、院分级负责指的是学生处 (学工部) 作为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职能部门, 全面规划学生管理工作的任务和要求, 负责制度建设、学校维稳、学生应急处置、学生资助、心理健康教育、学生保险、公寓管理、学生管理工作考核、学生表彰奖励以及新生报到等专项工作。

目标管理指的是学校对二级学院实行目标管理, 二级学院对学生管理工作实行过程管理。二级学院根据学校总体要求, 结合本学院专业特点等情况完成学生管理工作任务。主要任务包括全面负责本学院学生日常管理工作, 负责辅导员、班主任的聘任与考核工作。班主任 (兼职) 负责班级日常管理, 辅导员负责二级学院学生专项管理工作。

实行校院两级管理体制后, 管理权力下放, 管理重心下移。建立与完善二级学院学生管理工作考核体系, 考核二级学院学生管理工作成效, 是实现学校对二级学院目标管理的基础, 同时对促进学生管理工作质量的提高也是必要的[2]。二级学院学生管理工作考核体系按照公平、公正、透明、易量化易操作的原则建立, 以按月进行考核为宜, 每月考核结果在《甘肃工院学生管理》QQ群里公布, 以方便查询。考核指标体系包括学生文体活动开展、宿舍卫生、学生违纪率、班主任进公寓率、学生缴费率5项指标。5项指标分别计分, 每一项考核只排名次分, 即按二级学院排名得分。考核排第一名者得8分, 第二名者得7分, 以此类推, 最后统计5项指标总名次分, 总名次分前三名的二级学院直接获得学生管理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3 以传承校园文化为载体, 创新学生管理工作内容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文化历史积淀, 是一种内在的文化氛围。大学校园文化可以反映出大学的办学理念、办学方针、专业特色和独特的文化氛围, 更能反映出一所大学长期发展的战略目标、群体意识、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3]。

学生处牵头组织的以传承校园文化为主的文化活动和行为规范教育, 如大学生文化月活动、大学生一日行为规范活动、大学生诚信教育活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属于学校层面的活动。

二级学院结合本学院专业特点开展学生管理, 形成各具特色的学生工作新格局。如电信学院推行“四化归一” (管理方式柔性化、管理过程精细化、人才培养阶梯化、校园文化精品化) 学生工作模式,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测绘学院推行“四线归一” (以党建工作为抓手, 以学生管理为中心, 以团学活动为推手, 以测绘技术协会为平台) 学生工作模式,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化工学院推行健康管理 (以健康的思想指引学生, 以正确的行为带领学生, 以高尚的人格引领学生, 以渊博的知识教育学生, 以宽广的胸怀包容学生, 以善良的心灵感染学生) , 积极倡导赏识教育, 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建筑学院推行“一二三四” (围绕一个中心, 带好两支队伍, 抓好三项活动, 达到四个提升) 学生教育管理模式,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旅游学院推行“多元教育”管理模式 (专业知识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企业文化教育相结合的“多元教育”管理模式) , 突显职业教育特色;地质学院实施“一二三四五” (“一线贯通、两个结合、三支队伍、四个阵地、五个节点”) 人才培养工程, 铸就合格地质人才;经管学院实施“一二三四” (一个中心:以全面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中心, 做到学生活动与专业特色相结合, 管理方式与专业教学相适应;两个向度:学生管理模式与专业教学特点相适应, 学生活动与专业教学项目相兼容;三位一体, 服务学生;“四心”育人, 构建和谐校园) 管理模式, 打造一流育人环境;艺术学院实施“求真、存善、尽美, 培养合格艺术人才”教育模式。

“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 学生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 唯有大胆创新, 与时俱进, 才是根本出路, 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甘肃高职院校 篇9

一、甘肃高职院校经济困难大学生现状的描述

甘肃地处黄河上游, 城镇化水平比较落后, 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省、贫困省和多民族的省份。2007年有绝对贫困人口160万、相对贫困人口400万, 分别占甘肃全省人口总数的6.1%和15.3%。为了改变家庭贫困的现状, 贫困家庭努力供养子女上学, 希望通过教育改变一切。而孩子上学, 尤其是上大学, 学费和生活费又是一大笔开支, 迫使贫困家庭更加陷入贫困当中, 孩子也被迫成为学校的经济困难生。

甘肃省各高校在对经济困难学生的界定的实施方面, 依照不同的情况, 各类高校作出了相应的调整。甘肃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把月均生活费低于300元的学生确定为经济困难的学生, 低于200元的学生确定为特困生。下面是该校经济困难学生的情况:

表1显示:甘肃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经济困难学生从2510人增加到3325人, 占全校学生人数比从56.7%上升到58.7%, 经济特困生从10%上升到15%。这几年该校经济困难学生的比例在逐年迅速攀升, 有时全校学生人数一半多是经济困难学生, 这也更突显出经济困难学生的工作重要性, 高职院校经济困难学生已经成为一个群体性现象。经过深入具体分析, 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学费上涨:从1996年十几年间, 我国大学学费猛涨10倍, 而国民人均收入增长不到2倍。甘肃高职院校学生的学费现在是5000一6500元, 同时学生还需负担住宿费1010一1200元/年, 书费400一600元/年。加上在校期间生活费、交通费等开支至少10000多元, 甚至更高。

2.高职院校的生源大多来自本省, 贫困学生中多数来自本省边远和经济不发达的农村地区, 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的2004—2005学年度的贫困生甘肃地区523人, 占总贫困生数的75.5%, 最近几年所占比例还有上升的趋势。

3.自然灾害:以农作物收入为主要收入的家庭由于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 收入不稳定, 特别是部分地区常年少雨, 或遇洪水、地震灾害, 农作物收入剧减。

4.家庭因素:个别学生家庭由于兄弟姐妹多、父母失业下岗、家人患有疾病、父母离异、丧失或缺少劳动能力、或根本无劳动能力。

5.自身原因:部分学生缺乏“自救”意识, 寄希望于学校减免学费或从政府和学校那里得到高额资助, 不愿自己去努力学习挣得奖学金, 更不愿去勤工助学, 因此造成贫困[1]。

二、甘肃高职院校帮困助学体系及其运行中的一些问题

甘肃省各高职院校一直重视经济困难大学生上学问题, 现已形成国家奖学金、甘肃省国家励志奖学金、甘肃省国家助学金、助学贷款等四种主要形式, 全省所有高职院校的全日制在校学生, 符合规定条件的, 都可享受资助政策。甘肃省财政厅、教育厅2008年下半年全省总共发放奖励和资助资金1.179亿元, 计划奖励资助83195人;2007年甘肃高职院校1615人享受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 总金额是7820830元。具体来看, 甘肃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的奖学金资助的具体情况如下:

通过上面的图来看, 甘肃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在2005年到2008年期间的奖学金发放情况。该校在三年内国家奖学金的变化趋势, 2007年是明显的分水岭, 国家实行新的资助政策后, 受助学生面有了显著的增加, 从2005年221人增加到2007年431人, 资助总金额2005年为16.2万元, 2007年度为81.6万元, 人均获资助金额也呈现上升趋势。2007年更多的学生得到国家励志奖学金的资助。受助学生从68人到91人, 受助金额从34万到45.5万, 这样的变化为该校成绩优异的经济困难生提供了很大帮助。虽然各校在资助经济困难学生方面作出了一定的成绩, 但其资助体系在运行中也发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 贫困生认定和资助操作程序不科学

国家和各省市以及各高校都有自己区分经济困难学生的一套标准, 由于学生人数多、家庭收入和消费状况无法准确统计, 贫困证明容易出具, 学校管理部门无法准确掌握经济困难学生的实际生活费支出, 学校很难准确认定经济困难学生, 致使部分家庭不困难的学生也申请资助, 甚至有个别比较富裕的学生出于利益而争取各种资助, 造成有限的助学帮困资源并未完全落实到真正困难的学生头上。

(二) 缺乏广泛社会力量的参与和支持

社会力量参与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主要是指企业和个人为经济困难学生提供的资助。但由于相当多企业看不到教育投资的潜在效益, 因此社会各方较少主动热情支持, 社会团体或个人捐资助学的积极性没有被调动, 通畅的社会捐资渠道也无法建立起来, 仅仅靠学校是远远不够的, 必须有政府、企业、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

(三) 勤工助学岗位渠道不畅

勤工助学岗位渠道不畅主要问题在于:一、勤工助学岗位数量有限, 供不应求, 这是许多高校勤工助学工作中一个普遍的问题。二、勤工助学活动的层次较低, 高校内部的岗位多是一些打扫卫生等劳务型岗位, 不需要发挥专业特长, 很难与专业学习、能力培养和学生的成长结合起来。三、勤工助学活动的社会化困难重重[2]。

(四) 生源地助学贷款缺乏有效的法律和制度保障

国家助学贷款政策自1999年实施以来, 这项工作进展速度很慢。尤其生源地助学贷款机会少, 许多地方都采取满足了普通本科生的需要后才考虑高职院校学生。

三、对甘肃高职院校资助体系构建和完善的思考

针对甘肃高职院校经济困难学生问题产生的原因, 以及其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存在的诸多问题和不足, 本文从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学生的视角, 就构建甘肃高职院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制度、形成“立足甘肃、五维切入、以贷养学”的良性资助机制, 有如下建议:

(一) 政府应建立联动协调机制

甘肃地方政府应建立长效联动机制和协调机制, 成立专门的助学管理机构, 利用其特有的公信度和公权力, 强化社会、政府、高校和家庭经济困难生之间的信息资源整合, 统筹所辖区域的高校助学事业, 筹措和运用政府助学基金, 吸纳和接受社会各界对家庭经济困难生资助的广泛参与。

(二)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

国家可以制定支持高职院校经济困难学生的专门法律, 明确规定各级政府部门、学校家庭、学生个人等在支持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过程中的权利与义务, 规范诸如贷学金、勤工助学、高校后勤化等一系列行为, 对高职院校经济困难学生的教育、扶助的内涵、主体的规范, 给出行为标准和工作规则, 使得对高职院校经济困难学生的支持有法可依, 从而建立一个有序、有效的高职院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的格局。

(三) 社会多元渠道筹资

为鼓励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学生资助工作, 可以加大宣传力度, 营造捐资助学的舆论氛围。通过大众传媒的宣传, 营造良好的捐资助学的舆论氛围, 引导和鼓励企业以及其他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贫困大学生的资助工作。

(四) 高职院校实行动态管理

高职院校和相关部门应出台相应的奖励措施, 利用信息共享平台, 对经济困难的学生实行动态管理, 确保让更多的学生得到资助。对经济困难学生实行动态的管理, 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完善:1.建立动态的经济困难学生档案。2.实行灵活的弹性学分制。

(五) 以贷养学、诚信受助、提高甘肃高教质量

从家庭方面, 享受大学生信用贷款, 对于经济相对贫困的家庭而言, 可以为家庭“松绑”, 卸下他们沉重的经济和心理包袱, 让子女大学毕业以后自己来偿还贷款。大学生信用贷款制度也从根本上改变了千百年来传统的亲子观以及由此而形成的非民主型亲子关系, 使父母能够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 能够理解、倾听、鼓励孩子自我奋斗, 与孩子之间进行平等的交流与沟通[3]。

从个人角度讲, 大学生的信用贷款制度, 为大学生自主独立提供了一个基础平台。其一是迎合年轻人要求自主自强的独立意识。其二是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对社会、对家庭的责任意识和大学生的个人信用观念, 完善其人格。

摘要:高职院校经济困难学生现象日显突出, 已经成为一个群体性的社会问题。本文以甘肃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调查研究了甘肃高职院校经济困难学生问题的现状、经济困难问题出现的原因及存在的问题。并从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学生的五维视角出发, 试图构建甘肃高职院校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体系。

关键词:高职院校,经济困难大学生,资助,五维视角

参考文献

[1]纪尚革、赵磊、钱苗苗.西部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方法及资助体系探讨[J].内江科技, 2008, (5) .

[2]李东阳.当前高校经济困难生资助体系构建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7:6.

上一篇:非遗文化下一篇:语言理论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