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阅读指导

2024-08-27

学生阅读指导(精选十篇)

学生阅读指导 篇1

一、阅读的重要性

对于大多数初次接触英语的中学生来说, 一看到全英文的小文章, 就有一种畏惧感, 由此时常产生一种排斥心理, 有的学生甚至说:“一看到那些密密麻麻的英语, 头脑就不听使换了, 有畏惧心理, 更不要说运用阅读策略去阅读。”要学好英语, 阅读是必不可少、非常必要的。因此, 在中学英语阅读课的教学中, 我更多地去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策略, 培养学生提高阅读能力。

首先, 我让学生知道英语阅读的重要性。阅读不仅在中考中所占的分值比例相当大, 而且在整个英语学习的过程中, 阅读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学英语的时候, 很多学生只是单纯地背单词, 往往今天记住了, 明天又忘记了。语法也是同样, 那些条条款款抄了一大笔记本, 真正到用的时候, 又不知所云。而英语文章里概括了很多的知识面, 单词、短语、句型, 语法都可能会体现出来。在阅读文章时, 如果遇到所记的单词、短语, 以及所学的语法, 心里会有一种欣慰, 由此再次调动大脑记忆, 从而加深对这些知识的记忆。而且结合上下文, 能够了解对这些知识点的运用。反过来, 通过阅读英语文章, 学生又能学到新的单词、短语以及句型, 从而扩大他们的词汇量, 增添一些新的英语知识。所以我在英语课堂上, 常常把英语学习和阅读融合起来, 强调英语阅读的重要性。

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我也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最初阅读时, 我找些简单有趣、接近生活的文章, 如小故事、生活常识等给学生阅读, 有的阅读短文并附有图解。我引导学生先读, 对所读文章表现得非常感兴趣, 以此感染学生。阅读前, 通过标题、图解、文章的起始句、主题句或一些关键词, 让学生讨论并预测文章的内容。同时, 我也提出与文章相关的问题, 激起学生对阅读的兴趣。阅读后, 我不急于判断学生做题的对与错, 以免打击一部分学生的兴趣, 常常鼓励学生就文章内容和提出的相关问题以小组单位做出讨论, 争取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并改正, 我只在最后对所读文章作一个概括和总结。

三、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策略, 培养学生提高阅读能力

1.略读:有选择地进行跳跃式阅读, 了解文章大意。所以, 要求学生阅读速度较快, 当然对整篇文章理解精确度低一些。比如浏览报刊文章的步骤: (1) 通读文章的起始段和结尾段; (2) 细读其他段落的主题句; (3) 浏览一些与主题句相关的信息词等。

2.寻读:从较长的文字资料中查寻特定的细节内容。指导学生寻读可利用以下信息: (1) 主题词; (2) 标题或图表; (3) 版式及印刷特点等。

3.预测:对文章主题 (文化、科普、经济、政治、历史等) 和体裁 (描写、记叙、说明、议论) 的预测。如上面所提到的, 阅读前, 借助文章的标题、图示、图表、相关的背景知识或社会生活经验, 预测课文内容。这样做会促使学生对所读文章有一种先知先觉的感觉, 读起来就会顺心得多, 而且遇见生词也很容易猜测其意思。

4.了解文章结构:了解文章结构去推测内容和情节的发展, 使理解水到渠成。比如, 故事的结构通常是开头交待人物、地点和时间, 然后叙述事情发展过程, 最后是结局。说明文的结构通常是提出问题, 然后解决问题, 最后是得出结论。

5.关键词和主题句:学生了解文章的同时, 我引导学生寻找句子和段落之间的信息差, 构建文章的主要情节或脉络。并告诉学生段落中的关键词及每一段落的首句或尾句都能帮助他们对文章的理解。

6.猜测词义和语境:教会学生从上下文当中的相关信息内容猜测词义和语境, 如:同义词的猜测、近义词和反义词的对比提示、长句和难句的结构简化来理解句子的意思、寻找首段和末段的主题句来把握文章的脉络。特别提醒学生不要将思维停留在生词和难句上, 这样会影响阅读速度和效果。

7.养成正确的阅读习惯:有些学生阅读时, 习惯拿着笔, 一个单词一个单词地指着读, 边读边翻译, 生怕遇见一个不懂的单词。其实, 这样做不但影响阅读的速度, 还会影响对整个句子的理解, 乃至对整篇文章的误解, 而且文章读完后感觉非常累, 以至失去再次阅读的兴趣。因此, 我告诉学生阅读时, 克服对片面单词的理解, 尽量扩大视幅, 以句子为单位, 减少“回视”。遇到生词是难免的, 切忌马上停下来查词典, 可以从上下文猜测词意。另外阅读中不要发出声音, 不要摇头晃脑, 一定要做到集中注意力, 最好选择在安静的环境里进行阅读训练。同时要学会略读和速读, 以提高阅读速成度。

四、鼓励学生阅读大量报刊

英文报刊知识覆盖面广, 题材广泛, 体裁多样, 关注时事热点, 内容新颖有趣, 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 且文字浅显, 语言地道真实通俗。阅读英文报刊, 有几大好处:首先, 学生能扩大知识面, 增加词汇量, 丰富其语言知识, 开阔视野, 了解国内外的文化背景知识, 生活常识等等, 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理解、思维、判断和创新能力;其次, 加快阅读速度,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阅读难易适当且感兴趣的文章, 它可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对英语阅读的需求, 长期阅读报刊, 阅读速度能得到提高;再次, 阅读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英文报刊色彩斑斓, 图文并茂, 内容新颖, 时代感强, 能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平时的教学, 我们要将英语阅读训练落在实处, 有目的并逐渐培养学生的阅读策略, 加强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以便让学生有信心去克服阅读中的困难, 不断体验成功的喜悦。在英语阅读教学中, 我一直注重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策略, 培养学生提高阅读能力, 学生不管从阅读的速度, 还是做题的准确性, 他们的阅读能力明显比以前有所提高, 他们的知识面随之也扩大了, 对英语学习更加感兴趣了, 对英语学习的信心和动力更强了。掌握更好的阅读策略和提高阅读能力, 需要我和学生们持之以恒、不断努力去摸索和突破。

参考文献

如何指导学生阅读 篇2

文学作品阅读是高考语文教学中的重头戏,从湖北省及其他省市模拟试题赋分的走向来看,2006年高考现代文阅读题的分值必将增加,而且,原来的多项选择题被主观题取代也是必然。然而许多考生对现代文阅读望而却步,片面的认为在短期内改观阅读题的得分可能性不大。其实,只要考生能够做到端正心态,平时多阅读多思考,掌握命题趋势和答题策略,增加阅读题的得分是不难的。在引导学生掌握命题趋势和答题策略方面,笔者认为,引导学生进行深度阅读是必不可少的复习备考指导思想。

何谓“深度阅读”?有专家指出,“深度阅读”的“深”体现在如下几点:一是深识,指在阅读中拾级而上,获取丰厚的知识与学养;二是深悟,“悟”是在博闻广见的基础上的透彻之悟,而非一知半解之悟;三是深思,古人讲熟读细参,“思”就是细参之后的深思熟虑。这个过程,可以使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阅读。通俗的来阐述“深度阅读”的要求,就是四个字:读懂、读透。这是抽象的阅读要求,说具体点,就是要读叙述(叙述了什么事),读描写(描写了哪些人、物、景),读议论(找出作者观点),读抒情(全篇流露出了作者什么思想情感),读题目、线索、思路、段意、主要内容、主旨、写作技巧等。

当然,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度阅读,必须先了解学生在阅读中存在有哪些典型的问题。通过对今年复习模拟测试中学生答题情况的分析,笔者认为主要问题有如下三方面。

一是理解不当,缺少文化积淀。许多考生由于对生活、历史、文化缺乏一定的文化知识积淀,也就缺乏相应的感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就会不全不深甚至误解。如一篇《江南雨巷》的散文,作者以怀旧的笔触描绘了江南雨巷的静谧、安宁,在文章最后一段中还明显的将之与都市的繁华喧闹进行了比照,抒发了对雨巷的怀念与热爱。而许多考生在理解这篇文章时却钻牛角尖,抓住文中几处描绘雨巷破败寂寥的物象,武断地认为这是抒发对雨巷的一种感伤情怀,甚至认为是对雨巷阴暗潮湿的批判。这其中的原因在于许多考生对雨巷简陋、寂静中蕴含着的一种柔美、祥和的文化心理缺乏了解。同时,没有抓住作者表情达意的重要语段,只是断章取义抓几个细微之处大做文章。

二是审题不严,不明命题意图。俗话说:“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一次测试也可以看做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要能在战斗中获胜,就必须对命题意图解读清楚。而许多考生在测试中往往因为紧张、粗心等多种原因,没有对命题意图进行冷静的思考就匆忙答题,以致丢了许多不该丢的分数。如毕淑敏散文《离太阳最近的树》抨击人类肆意毁坏红柳的行为,其中有这样一道题:“毁掉这离太阳最近的、惟一能固住流沙给人类带来绿色的树,这已是一曲悲剧;而司务长同‘我’算帐时,却义正词严。司务长振振有词、理直气壮的问话,这说明了什么?”很多考生只看到前面一部分,于是答题时大谈红柳不该毁,毁坏红柳的后果如何。很明显,这道题的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对“司务长”言行的理解和评价,而不是评价红柳该不该毁。很多

考生没有仔细去思考而是舍本逐末,答偏了题,白白丢分。阅读鉴赏中类似的非智力因素造成的失误很多,充分暴露出一部分考生考试时急功近利、缺乏深度阅读意识的弊病。

三是概括不全,阐述不深。深度阅读的最终目的,还是在于通过对文本的深入解读来指导答题,然而,正因为有的考生的阅读只是停留在一种平面阅读的层面上,没有真正解读文本的内涵,以致答题时浅尝辄止,泛泛而谈。或者因对文章的思路理解不透,信息筛选不够准确,概括不够全面。如叶文玲的散文《寂寞书院冷》通过描写嵩山书院的冷清,抒发作者对历史文化、高尚精神受到冷落的忧虑。其中一道题为:“作者写嵩山及少林寺的热闹,其用意是什么?”很多考生只答出“用嵩山和少林寺游人如织的热闹,反衬嵩山书院的寂寞”这种浅层次的理解,而对于作者运用对比的深层用意(表达对历史文化、高尚精神遭到冷落的激愤,对功利世俗的抨击)没能准确的指出来。还有很多考生在做一些题目时只会答出“引出下文”“深化主旨”“照应前文”等简洁得可怜的几个字的术语,而不做具体的分析鉴赏,将唾手可得的分数白白相让。

那么,怎样才能帮助学生真正学会深度阅读,真正读懂文本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两方面入手进行训练。首先,掌握一种阅读训练的思维模式。即采用先阅读,后训练,再以训练促阅读的方法来操作。武汉市教科院组织编写的《高考语文备考工程(文学作品阅读)》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阅读训练的思维模式。每一课时阅读训练材料是以某一话题为主题的系列文章,共五篇,分为五个训练梯度,第一篇文章的训练目标,要求学生概括出文本解读的主要观点,要学生深切体会什么是阅读;第二篇要求学生学会写文本解读,体会如何解读文本;第三篇让学生体会阅读的核心环节及内容——概括主要内容,提炼主旨,鉴赏评价艺术特色;第四篇让学生辨识、判断答案正误,并说出理由,要学生体会答案的思维完整性和缜密性;第五篇让学生熟悉高考题型特色和解题方法,考查学生理解信息、收集信息、筛选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这五个层次的训练实际就是按照学习文本解读——尝试进行文本解读——深入进行文本解读鉴赏——评判解读正误——训练落实五个步骤进行的,这五篇文章的训练目标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是逐层递进、逐渐深化的。通过这样一个训练思路,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学会深度阅读,还可以指导学生通过阅读学会规范主观题的答案,形成答案套路。前者是过程,后者是结果。

其次,明确一种阅读训练的指导思想——内外兼修。“内”是指要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加强内功修为。要仔细研究考纲,研究各个考点,明确命题趋向,要仔细揣摩命题意图。对考纲、考点掌握牢固了,内功增强了,自然可以不慌不忙迎战,以不变应万变。“外”是指要掌握一些常规的答题技巧和答题套路,熟记一些阅读鉴赏答题的名词术语,进行规范答题训练。“内”与“外”必须同时加强训练,有“外”无“内”答题时就会底气不足,不能对文本进行深度解读,不能深入地分析鉴赏。重“内”轻“外”往往会因答题不规范而白白丢分。

文学作品阅读尽管是学习、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但只要能够为

指导学生阅读提高物理阅读素养 篇3

阅读素养是一种基本技能,它会随着社会和文化的发展而变化,是动态的而非静态的概念。进入知识社会后,知识的含义已经从能够记住信息转向能够发现和使用信息。阅读不仅仅是概括段落大意,理解书面文章,还包括获取信息以满足目的需求的能力。缺乏汲取大量信息资源的能力、不太会读图、读表等非连续性文本,不善于自己选择、判断、反思阅读材料的重点、难点,这些都与学生自主学习机会偏少有一定关系。

作为初中学生刚刚接触物理这门课程的学习,对于物理课程的学习方法技巧的把握不是太好,其中有一点就是难以正确的阅读教材,在纷繁复杂的大量信息中不得要领,很难摄取重要的关键的信息理解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不少时候有失偏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生偏差,导致物理成绩不理想。

作为初中物理老师就应该指导学生正确阅读,包括物理教材、知识短文、物理考题等,不仅是文字信息,还应包括图表等。

1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启动学生阅读的源动力

物理规律揭示的是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这种联系是很美的,科学家在发现这些规律的时候也获得了成功快感。比如光的反射定律,就是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之间的关系,它们的分布是对称的,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这是一个确定的关系,同时又是简单明了的。这种美感要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去享受。

阅读科学书籍,对一些枯燥的数字,我也给它们冠以趣味性,如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299792458 m/s这个数字我则是说“二舅舅吃酒爱死吾爸”,学生自然而然记住这些数据,同时增添了乐趣。身份证号码、手机号码、密码、银行卡号等等这些数字看似一些枯燥的数字,如果给它们想方设法赋予实际意义也是很有意思的,通过此方法记忆也是非常奏效的。

物体的浮沉条件是:浸在液体中的物体,物体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物体将上浮最终漂浮;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物体将下沉,最后沉底,物体的重力是不变的,上浮时露出一部分至液面漂浮,则减小了浮力,最终使浮力等于重力。物体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时,物体必然要向下运动,求助于底部的支持力,共同的来对付浮力,这样三个力就平衡了,平衡是物体追求的一个最终目标,可见没有生命的物体也是非常有灵性的!而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从字里行间体会到这种灵性带来的美感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及时引导,加强阅读训练,布置课前预习,也就是自主学习,教师要进行检查督促,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将预习作为一个重要的学习环节。

2教授学生的阅读方法和技巧,提高阅读效率

物理教材编写大体上是创设物理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结论、应用等等,还有信息窗、加油站等(沪科版物理教材)增加阅读量,补充知识的不足等。

学生在阅读的时候不可以平均使用力量,做到浅度阅读和深度阅读相结合、泛读和精读相结合,对于一些次要的信息要予以忽略,这样可以集中精力研读重难点关键,研读必要时应该是咬文嚼字。如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分析该定律的主干部分是:物体保持××状态,“一切”是定律的适用范围,“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是条件,“总”意味结论是肯定的,后面则是结论。这个定律是经过推理而得到的,运动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的时候,物体会运动到无限远处,物体要么是匀速直线运动,要么是做加速运动,加速运动与能量的守恒是不符的,如果是做加速运动会使物体的运动速度达到无限大,这也是不符的。

用此方法让学生分析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竖直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该物体排开液体所受到的重力的大小。用此方法分析帕斯卡原理:加在密闭液体上的压强,能够大小不变地被液体向各个方向传递。

还有将不同的定律进行对比学习,运用迁移原理,如光的反射定律和光的折射规律进行对比,前面部分很相似,反射光线(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以及法线的位置关系,接下来就是比较反射角(折射角)和入射角之间的关系。

学生知道静止的物体受到平衡力作用或者不受到力的作用,一个小孩推一辆小轿车,小轿车未动,学生大多认为,小孩的推力小于小轿车所受到阻力,未动就是静止的意思,推力小于阻力还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进行判断的,根本没有将此问题与物理知识联系起来。

某物体浸在水里的体积是整个物体的三分之二,求该物体的密度是多少。这是物体漂浮的情况,利用物体漂浮的条件以及阿基米德原理即可,但是一些学生很难判断出该物体是漂浮的,导致这个题目不会解。所以对于一些问题我们常常需要变换表达方式。

还有初中物理中有不少图表,如路程一时间图像,速度一时间图像,熔化一凝固图像,浮力一深度图像,加强此类的训练,将不同图像进行对比,将同一问题的图像进行转换,使得学生深明其表达的物理意义。

初中物理教材上有不少仪器阅读说明书,如托盘天平的使用说明书、电流表电压表的使用说明书等等,在说明书中介绍了仪器的构造、原理、使用方法、注意事项等,学生要善于从中提取有用的信息,独立进行操作和仪器的保养。现在的家用器具不断翻新,阅读说明书对于学生的将来来说显得尤其重要。

阅读不仅仅是知道文中大意,更重要的是阅读应该是思维的过程,学生要对知识进行构建与整合,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同时,学生在阅读时,要善于反思,要进行批判性的阅读。

3锻炼学生的意志力,使学生的阅读渐入佳境

怎样指导学生阅读 篇4

一、抓住孩子心理特点, 激发阅读兴趣

首先应该让学生体会到读书的乐趣。教师要好好地引导学生读一些感兴趣的书籍, 采取形式多样的阅读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同时了解学生感兴趣的是哪些读物, 做到心中有数。教师此时要站在学生的角度, 和他们一起阅读, 不但要“引”, 而且要“激发”他们内心的感受, 让他们尝到阅读的快乐。

要培养学生从小就爱看书, 教师首先要利用每天的早读时间。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书在一个人一生当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小学生正处于智力飞速发展、获取知识的大好时期, 课堂45分钟, 课本上几十篇文章是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的。因此, 教师不仅要重视课堂教学, 而且要把教育的“触角”伸到课外, 指导学生正确地独立阅读, 使他们不仅热爱读书, 读优秀的书, 而且有善读的能力。这对学生提高素质、全面发展是大有益处的。

二、营造民主宽松的阅读氛围, 使学生敢于创新

营造民主宽松、主体参与的阅读氛围, 是促进学生个性化阅读和激发创新欲望的必要前提。因此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 创造一种宽松和谐、相互尊重、愉悦民主的阅读氛围。这样, 学生就愿意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和独到见解, 在阅读中创新。对于学生来说, 课文读准、读通是一个难点, 因此首先要让学生爱读, 这就离不开教师的示范和鼓励。当课堂上出现异样的声音时, 教师不应该即刻否定, 把学生的创新意识扼杀在摇篮里。只要教师用恰当的方法加以鼓励、引导, 或让学生进行讨论, 或让学生反复读文, 或让学生查阅资料, 学生就会敢想敢问, 思维就会更加活跃, 渴望探索知识、创新的欲望就会更加强烈。

三、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独立阅读, 就是叶圣陶先生所说的:“自能读书, 不待老师讲。”这首先涉及自觉性的问题。教师不可能总在学生身边如一个“监工”一般来管制, 逼迫他去读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

书中的世界是一个浩瀚奇妙的世界,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阅读欲望, 应让他看到这个世界光辉灿烂的光芒。可推荐一些优秀的作品, 用这些书本身的魅力去吸引他;可用你对书的痴迷、热情去感染他, 可用同学们读书的劲头、好的风气带动他……总之, 在这个人与书的大集体中, 有融合, 有吸引, 有一种对阅读的渴求。

四、说说演演, 融入角色, 使学生乐于创新、

兴趣是影响求知欲调动积极性的直接因素, 大凡有兴趣的东西, 学生都能学好, 并且有所创造, “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小学生活泼好动, 对于那些内容有趣、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的儿童文学作品, 低年级学生往往表现出极大兴趣, 乐于自我表现。根据他们的这一特点, 让学生充当故事中的主人公, 创设故事情境, 学生就会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打开思维之门, 快乐地参与学习, 更能诱发创造力。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贴近生活实际。要理解、读懂它们并不难, 难点在于如何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文字去体会其中的思想内涵。如果采用课堂表演的形式来体会课文的意境和感情, 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逆向求异, 使学生融于创新

在阅读教学中, 孩子们有些好的想法、好的问题会在一刹那间产生, 也就是我们说的顿悟。对此, 教师应善于捕捉, 并加以肯定、因势利导, 使学生的探索、创新意识不断得到强化, 逐步养成沿着新颖的正确的思维方向, 对创造性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如在教学《酸的和甜的》一课时, 在讲到“为什么狐狸说葡萄酸时”, 一位学生站起来说:“因为狐狸不想让别的小动物吃, 所以就骗别人说葡萄是酸的。”还有许多小手高举着, 可见他们还有自己的想法。又一位同学站起来说:“狐狸因为自己摘不到, 只好安慰自己说葡萄是酸的。”还有同学说:“有的葡萄看起来好, 也有酸的。狐狸这样说让自己心里好受一点。”……孩子们的思维是那样活跃, 在他们眼里狐狸并不狡猾, 很可爱, 也会动脑。这一过程使学生能主动探求知识, 多方面、多角度地考虑问题, 解决问题, 学生的求异思维的能力得到了培养。“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我们应该重视学生对文本的多元解读, 对学生积极地求异创新的思维应该给予肯定, 以拓宽学生的创新思路。

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完全放任自流地让学生去独立阅读不会产生好的效果。学生还不善于选择, 读书的方法还不科学, 学生自学也需要教师指导。这就要求教师更新观念, 改革教法, 引导学生认识思维规律, 重点在学习方法上的掌握, 只有具备正确的思维方法, 培养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才能把所学的知识和技术活化地运用到生活实际和客观世界的改造之中去。

七、读读画画、画画想想, 使学生善于创新

小学生的想象力非常丰富。读在课外学习中, 可以扬长避短, 减轻学习的负担。读读课文, 把自己理解的内容画下来, 是发展儿童形象思维和创新思维的一条捷径。在语言文字训练中适当地运用画画这种方法, 化枯燥无味的说教为具体可感受的形象, 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 往往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八、让综合实践活动课成为学生阅读的平台

随着学生对阅读的深入, 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语文课后的综合实践活动课这个平台, 进一步培养他们去阅读, 并且学会有选择地读书, 查找相关资料, 这样学生的能力才会得到不断的提高, 不仅仅会读书, 还懂得把读的书为己所用。在实践的过程中, 我们意识到:只有尽量为学生提供展示他们的阅读成果的舞台, 才能更好地鼓励学生多读书。因此, 我们可以开展“课本剧表演”、“手抄小报比赛”、“古诗擂台赛”、“诗歌朗诵赛”、“优秀读书笔记展评”等活动, 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 在活动中树立自信, 培养兴趣。当然, 有检查才会落实, 有落实才会促进。如果放任自流, 则肯定不会有上佳的效果。长此以往地训练, 我想学生一定会收获很多, 实践能力、阅读能力都会明显提高。

总之, 学生对课外阅读有了浓厚的兴趣, 才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 读书才能逐渐成为自觉行为, 从而有所得, 有所乐。课外阅读对课堂教学的促进作用也十分明显, 带领学生学好祖国的语言文字, 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 是语文教师神圣的职责。在阅读这块有待开发的神圣领地里, 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在积累和摸索, 把人类精神上的食粮带给孩子们, 让他们都能找到课外阅读的乐趣, 更找到课外阅读的钥匙。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 我们要不断学习, 勇于创新, 创造性地进行教学, 使教育真正成为一片培植学生创造思维的沃土, 一块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天地。

摘要:语文教学是学生思维开发之地, 教师应把语文阅读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渠道, 激发其阅读兴趣,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针对怎样指导学生阅读这一问题, 文章进行了探讨。

如何指导学生阅读名著 篇5

姚日彪

课外阅读对学生很重要,课标明确规定小学1—6年级课外阅读量不少于145万字,重点要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方法和习惯。课外阅读最好是多读文学名著,它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其思想性和文学性不是一般作品所能替代的。多读名著可以使人变得滔滔不绝,才思敏捷,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到丰富的知识,陶冶了情操,提高了鉴赏能力;同时也会加快学生口语转化为书面语言的速度,为学生提供写作的范本,减少了儿童学写作文的难度,使学生学会写作。

一、名著阅读选择的原则

浩瀚文海,名著数不胜数,但并不是所有的名著都适合小学生阅读,教师要注意为学生选择好作品,选择篇目时应注意几个原则:

一要有趣味性。选择的名著要符合儿童的兴趣爱好,要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身理及心理发展的状况孩子。儿童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丰富的想象力和天真好玩的特点,喜欢带故事性、科幻性作品。如果孩子们发现书中有好玩的故事,有他们迫切想要了解的知识,他们会乐意亲近书的。如果不符合需要,那么电视、网络和电子游戏都可以很轻易地占据他们与书打交的时间。想让孩子们走上阅读之路,家长与教师需要给他们更强有力的鼓励和引导,因此尽可能给孩子们接挑选幽默有趣、轻松而高雅的文学作品,如有趣的童话、寓言和科幻等作品。一方面培养他们的阅读趣味,另一方面给他们获得成就感的机会。二是语言要生动浅显。小学阶段,学生学习语言才起步,大多是学写和读记事写人一类的作品,故教师和家长在选择名著时要以写人记事的著作为主,语言不要太深奥,不要太文言化。如《西游记》电视剧够惹孩子们喜爱,如果叫他们看《西游记》这部名著,我可能肯定地说没几个孩子能看完,更不用说有收获,因为其语言深奥了一些。

三是要有时代性。有些文学名著不是不好,只是距离我们的生活太远,与孩子的生活现实有很大的距离,不易被孩子们接受。选择的名著,从内容上说不要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从思想感情上说,要顺应时代精神,如风靡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哈里·波特》和近期深受孩子们喜爱的《快乐星球》等,内容都贴近孩子们的生活,富有时代性。

四是要有针对性。孩子们的阅读能力、思想状况、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差异比较大,家长和教师要根据其特点,“投其所好”,选择适合其特点的名著。选择之前最好多与孩子开展阅读的交流,了解孩子们偏爱读某种类型的书,偏爱读某位作家的书,偏爱读某一主题的书。从而选择孩子们酷爱的和擅长的儿童名著,这样可以他们拓展阅读的兴趣,又可以开拓他们的视野,还可以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五、具有思想性的

名著思想深邃、感情炽热饱满,对小学生有强烈的震撼与感染力,有的表现人伦,颂扬民族传统与气节的作品;有的是表现儿童的勇敢精神、友爱和创造等。通过名著这种艺术形象、艺术手段作用于学生的思想感情的,有“润物细无声”之效。总之,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对学生思想认识水平提高,高尚情操的培养,优秀道德品质的形成,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要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兴趣是影响学习活动的最直接、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同样的,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因此,教师和家长要采用学生感兴趣课外阅读形式,让他们在愉快中阅读课外名著,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一般可以采用如下形式:

巧用故事悬念诱发阅读兴趣。故事人人都爱听,尤其是从小就伴随着奶奶的童谣、妈妈的童话长大的孩子,一听到老师说要讲故事,个个精神抖擞,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迫不及待地想一听为快。随着教师声情并茂,娓娓渲讲被激化,被渲染了的故事情节早已把孩子们带入了一个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令人感动、悬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正当孩子们津津垂听、情感交跌,期待结局之时,教师嘎然收声,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这部作品。学生被扣人的故事情节激起了浓厚的兴趣,教师推荐后孩子们纷纷要求借书或买书。这样让他们在享受故事情节所带来的奇妙境界中感受到名著的诱惑,主动去进行阅读,这形式引导比任何说教都有效。

谈自己的读书感受激发兴趣。教师或家长要经常讲述自己(或组织学生讲)阅读读物后的收获和体会,用“现身说法”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同时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结合名著进行评说、欣赏;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进行对比、教育,从而激起学生对读书人的崇拜,对书的渴望,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意向。

介绍读物梗概激发阅读欲望。教师要经常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介绍一些书中人物、内容梗概或精彩片断,激发学生“欲知详情,请看原文”的欲望。例如教师介绍到:“一次偶然的机会,烦躁的乐乐在键盘上胡乱敲打,电脑显示屏上无意间出现了‘快乐星球’的搜索指引。在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下,乐乐点击了回车键,刹那间一股强烈的吸引力把他带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欲知乐乐到了完全陌生环境将怎么办,请快快阅读《快乐星球》吧“。这样来培养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就会变学生“要我读”为“我要读”。

采用直观的形式激发孩子阅读兴趣。教师或家长可以出示一些生动的名著图片、精美的动漫、富有激情的评书或精彩的录像片断等后,激起学生阅读的欲望。例如放《红岩》中有关小萝卜头的录相片断后,马上提出:“想知道小萝卜头有哪些动人的故事,请阅读《红岩》吧!”这样,学生去阅读这部作品的激情就被点燃了。

三、采用学生感兴趣的方法

兴趣虽然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如果孩子们光有课外阅读的兴趣,只凭兴趣毫无目的、不懂方法地去书海中逛一圈,对生动情节的内容就走马观花地读读;有的则读了好文章,也不懂得积累知识,不去吸取技巧,不能用到写作上,不能提高思想修养,这样的读书没有任何实质意义。因此,我们要引导孩子们爱读,更好引导他们会读。下面我就谈几种有效的名著阅读方法:

精读法和摘录批注法。所谓精读法,就是作品中的精彩情节或喜欢的人物等,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利用这种方法指导学生,让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和边想,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摘录批注法,此阅读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对自己的需要的人物形象,精彩情节等摘抄,对阅读的喜爱的人物或精彩的情节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这样在阅读中要做到“手脑并用”,阅读才更有实效,才更有收获。

速读法和选读法。速读法是对所读著作集中注意力快速地观其概貌,在快速的浏览中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这样可以让学生读到更多的著作。古今中外的儿童名著无计其数,作为儿童不可能这么多时间把好的儿童著作都读完,也没有必要把作品一字一句全部读完,所以采用选读法,选自己最喜爱的人物或故事情节进行阅读。这样不但可以让孩子们读到更多的书,了解更多自己喜爱的人物和故事情节,还可提高孩子们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更可以培养学生的个性。

评述法。阅读了名著后要进行评价(评述),评述法是多种多样的,传统的做法一般是写读后感的形式,这种形成虽然能够使学生读写结合,但小学生特别是低段学生根本不可以完成,也影响学生的阅读兴趣。现代的学生具有竞争和表现欲特点,所以可以采用课堂争论,故事情节的表演、谈自己最喜欢的文学人物、讲述自己最喜爱的文学故事等形成进行评述。

四、创设条件,促进阅读

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阅读名著的条件,利用各种机会,加强对学生名著阅读的指导,要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交流。

组织图书角。为了弥补学生书源的不足,教师可动员学生把个人的图书暂时存放在班里,组织学生自己管理借阅。图书角设在教室一角,课间课余随时借还,[莲山课件 ]十分方便。也可采用“流动图书箱”的办法,由各班干部轮流负责图书的保管、借阅工作。

保证阅读时间。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及时推荐合适的名著,实现课内外的沟通。同时减少书面练习,增加阅读作业,为学生课外阅读提供空间和时间。允许学生在“早读”或“自习”时可朗读所教的课文,也可翻阅名著;还可以每周划出一、二节正课,有计划地开展名著阅读及指导。

开展活动进行阅读。学校、班级经常开展有关活动,比如组织朗诵会、图书节、故事会等,创造条件让学生广泛地“读”,大量地“读”。

总之,课外阅读特别是名著阅读是我们生活的组成部分,更是人类发展的一种重要的精神资源和需要。指导孩子们在文学艺术这块广阔的天地里追赶时代,超越课堂,吸收更多的营养,不断茁壮成长。

学生阅读指导 篇6

阅读阅读能力兴趣课外阅读在与学生的闲聊中,我们知道学生的课余生活最喜欢的是看电视,男孩子最喜欢的是打游戏、上网。在学生的课外阅读中,漫画书、明星杂志往往是他们的最爱;在书店,教辅类书、习题集类的书最畅销,很多学生沉没在题海中;而学生的学习活动中,他们最头痛的往往是阅读训练和写作,考试中学生最不自信的就是阅读题。

为了对我校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有一个较为深入而全面的了解,我们对八年级的学生进行了课外阅读情况调查,抽样统计了500份答卷作分析。现列举几项调查结果如下:

学生的课外阅读:有计划自主阅读占39%,无计划阅读占61%。喜欢读名著《西游记》等的很少,不少的同学喜欢读《流云尼玛》《少男少女》等。喜欢读的图书类别中名著有46.8%;童话寓言有43.6%;卡通漫画、科幻有75.4%;惊险推理有45.8%。学生的主要课外读物多项选择的结果是:文学作品占43.8%;图书占30%;杂志占42.2%。

从以上几项统计可以看出:

1.阅读范围窄。学生比较喜欢通俗读物,如卡通漫画、科幻等书籍(作品),对科技知识读物不感兴趣。虽喜欢文学名著,但真正读下去,读进去的人数不多。

2.从阅读时间看,时间短,随意性强,没有固定的时间去阅读。

3.从阅读目的看,无计划阅读必然导致消遣性阅读为主要目的。

4.学生的阅读习惯不佳。

5.写读书笔记或摘录占11%,大都是“与他人口头交流”(约占49.4%),甚至看看而已(约占39.6%)。

这次调查显示,课外阅读作为一种良好的学习方式和教育方式,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学生的阅读活动带有一定的自发性和偶发性,还缺少必要的具体的指导。而课外阅读对开阔学生视野,获取丰富知识,提高阅读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也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由此,我们深深意识到,对课外阅读进行合理引导已势在必行。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特别是养成阅读习惯,仅靠40分钟的教学课是不够的,必须将阅读延伸到课外。课外阅读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续很有必要而且意义深远。

在调查中,学生认为阅读对成长有“很大帮助”的占52.4%,有“一定帮助的”占41.2%;认为自己文学鉴赏能力“一般”的占75.5%;而学生古诗的背诵数量“20~30首”的占46.4%;“30~50首”的占27%。

可見,虽然大家都意识到课外阅读非常重要,但其质量很令人担忧。一般存在以下情况:

学生阅读的材料不会选择。能自觉阅读,有计划阅读学生所占比例少,大部分学生在老师或家长的要求下去读。课外阅读的材料不会选择。大部分学生是因为“故事情节吸引人”或“生动幽默”才去读,他们往往选择一般较浅的、内容有刺激性的读物,而科学类作品、传记类读物看的人少。课外阅读量少。书籍来源欠缺,课业负担较重及爱好转移等原因,使学生阅读量很难达到大纲要求,能读完中学生必读书目的学生很少。

造成现状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原因及家庭层面。学生易动,静心看书的确不易;家长不了解课外阅读要求,无法指导督促。这使学生的阅读无计划、效果差。

2.教师和学校层面。教师往往较注重课堂教学研究,常常把课外领域留给自己;有的教师虽进入课外阅读指导,但由于缺乏实践经验,方法欠妥,便往往对阅读活动的建议大多是“希望每周有1至2次的阅读时间”,但课程设置却难以满足这一愿望,这使课外阅读只能处于无序无体原状态。

3.社会因素。书店里,综合性知识书籍往往看者少购者稀,而网吧里学生往往鱼贯而入,他们进网吧不是阅读资料,而是打游戏或聊天,这使阅读的时间更少。

为此,我们进行了一些探索,取得了一些经验。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一个人的语文素养是靠长期大量的积累才能形成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对中学生的课外阅读而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学生阅读的最主要的内部动力。为了让学生在课外能广泛地阅读,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课外阅读成为学生的内在需求,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一个人成长的需要。

二、营造轻松愉快的读书氛围感染学生

首先,我们通过引导学生收集关于读书的名言名句营造氛围。学生收集名言之后,我们还组织学生交流,并选择代表性名言张贴在班级墙上。

其次,是动员学生从家中带来自己喜爱的书充实班级图书柜,在班级中创设一种浓厚的“书香”氛围,让学生产生一种追求读书的愿望。

第三,搞好教室的布置,办好专栏板报,营造读书氛围。

第四,充分利用晚读时间读书读报。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活动,让学生获得读书的快乐

为使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我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让他们有机会展示课外阅读的成果,获得成功的喜悦。我们利用早读课和班会时间,开展了“介绍一本好书”“讲故事比赛”“演讲比赛”等系列活动。在教室的专栏里,设置作品栏,展出学生摘录的笔记、读后感和手抄报等作品,使学生对课外阅读保持着比较持久的兴趣。这些交流,不仅反馈了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也提高了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以“课外补课内”。让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增长智慧。

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目标所在,是培养素质人才的需要,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我们深知,要走的路还很长,我们将不断探索,为语文教学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叶奕乾.心理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怎样指导学生阅读名著 篇7

一、精选作品

学生普遍反映, 大多数名著容量太大, 没有耐心读下去;有的语言太深 (特别是外国文学作品和古代文学作品) , 不易读懂;有的内容离现实太远, 读起来没意思。面对这样的阅读现状, 教师优选书目很关键。除了课标推荐的12本名著外, 教师还要与时俱进, 了解学生的喜好, 另外推荐适合学生年龄段的、切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作品, 如秦文君的《男生贾里》、《女生贾梅》等。

二、制订计划

做任何事都要有计划。一个好的阅读计划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达到目标。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 我根据班级的阅读情况作了如下安排:从学期开学到阶段考前读完 (这期间还会推荐读一些别的书或者自己感兴趣的有意义的书) 。具体的阅读进度及课堂教学安排如下:①先利用阅读课进行推荐, 包括介绍作者、讲故事梗概、朗读精彩片段等。通过这些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②让学生课下自由阅读, 主要利用星期天时间。③做读书笔记。④在常规训练时片段朗读。⑤在阅读交流课上讨论交流。这样安排对学生的阅读和教师的指导都作出了较具体的要求, 整个过程以课堂阅读带动课外阅读, 以集体阅读推动个体阅读, 以课堂讨论来检验阅读成效, 并通过一些辅助活动来进一步强化阅读习惯。

三、激发兴趣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名著大多离学生实际生活较远, 与学生有一定的距离。要有意识地拉近学生与名著的距离, 让学生与名著亲密接触。

1. 课内向课外延伸。

学习了居里夫人的《我的信念》, 推荐学生看《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学过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 想知道英子最后的结局吗?那么就看一下《城南旧事》;学了都德的《最后一课》, 再阅读莫泊桑的《羊脂球》等等。这一环节的要点就是:浅读即可, 了解大概, 想从书中找到答案, 先让学生能打开书。

2. 播放影视片段。

有的名著拍成了影视剧, 可以播放一点儿其中的精彩片段, 然后告诉学生原著更好看, 吸引学生课下读名著。

四、合理安排, 形成习惯

1. 合理安排好阅读的时间。

七、八年级, 让学生每天抽出大约30分钟阅读, 更多的是利用星期天读, 寒暑假尽量多安排一些。九年级因为课业重, 主要在周日和假期阅读。

2. 在课前常规训练中推荐名著。

内容包括简单介绍作者、介绍写作背景、概述主要情节、概括人物形象、朗读精彩片段等。通过大家的推荐, 让师生发现更多的好书。

3. 写读书笔记。

“不动笔墨不读书”, 学生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 既可以积累语言、提高写作能力, 又可初步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 让学生体会到语文学习的快乐。读书笔记应每天一篇, 篇幅不限, 主要是为了养成习惯。

4. 开设阅读交流课。

两周开一节课, 主要是自由阅读和交流讨论。鼓励学生课下收集有关资料, 然后拿到课堂上交流, 这样同学之间都能够参与到名著的话题中来。如果说自由阅读课是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阅读的时间和空间, 那么交流讨论课就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表达自己阅读感受的机会。读的过程, 是学生与作品中人物的对话, 又是学生与作者的对话过程。这种对话的质量直接影响了学生对一部名著的精神养分的汲取。这种对话是否成功, 可以由课堂上的生生对话和师生对话来检验。

5. 办手抄报。

每学期办两次手抄报, 主要展示前段的阅读成果。张贴在走廊的学习橱窗里, 可以自由打分, 选出自己认为办得好的, 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对不太喜欢读书的同学也可以起到督促作用。

通过有计划地的阅读、交流和积累, 学生的知识储量将大大增加, 鉴赏能力将不断提高, 良好的阅读习惯也会渐渐形成。

六、以写促读

操千曲而后知音, 观千剑而后识器。经过充分酝酿, 便可以以名著为内容下笔成文了。写什么?可以确立一个中心, 从不同的角度评价名著中的情节或某个人物, 或记叙或抒情或议论;可以改写、缩写、扩写、仿写等;也可以采用故事新编写创新作文;特别是精选一个片段, 从选材的典型、叙事的详略、人物的描写方法等方面学习记叙文的写法。

学生课外阅读方法指导 篇8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给孩子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是教育者极为重要的任务, 也是阅读成功的第一步。教师应立足于学生, 以学生的兴趣为中心通盘考虑, 综合开发课外阅读的源头活水。教师指导学生选择读物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内容健康有益。小学生求知欲旺盛, 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强, 但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 教师要认真帮助他们选择思想健康、语言生动、活泼规范的图书, 远离那些低级趣味、庸俗的黄色书刊。同时, 要注意配合其他学科的教学, 向学生推荐有益的图书。

2.贴近学生生活。若文章的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 那么文章的语言就很容易与学生的已有经验建立联系, 已有的经验积累能帮助学生找到更准确的语言表达, 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学生读这类文章, 会感到十分亲切, 因为有一定的生活经验, 所以理解起来也没有困难。如果当一篇文章能使阅读者全身心投入其中, 那么文章对人的影响将会是持久而深远的, 不仅内容可能终身难忘, 而且语言也可能被永远记住。

二、创造必备条件

《语文课程标准》规定, 课外阅读的定量指标是100万字, 这是面向全体学生提出的。因此, 为了让学生人人都想读书, 人人都有书读, 必须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条件。

l.创设阅读环境。为了“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 培养其对书的酷爱, 使书籍成为学生智力生活的指路明灯”, 如下做法值得提倡:建立班级图书角。图书一部分可以从学校图书室借阅, 一部分可以由学生自带, 设专人保管, 互相交流阅读, 定期更换;也可以动员家长为学生设立家庭书柜, 定期陪同学生逛书店购买所需图书, 为学生创设优良的家庭读书环境。

2.保证阅读时间。有了充足的书源, 如果学生没时间去读, 那么一切仍是空谈。为了保证学生有充分的阅读时间, 每天可以布置半小时的“读书家庭作业”, 双休日阅读时间可以更长些;利用早晨和中午二十分钟的时间, 组织学生练读、练说, 可以读书、读报, 也可以上讲台说新闻、说读书心得, 相互交流。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又能促使学生更好地阅读书报。

三、传授正确方法

多数学生都喜欢读课外书, 但往往只对故事情节有兴趣, 其他则走马观花地看看, 不懂得积累知识, 不懂得吸取写作技巧。这样阅读不仅没有收获, 而且不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因此, 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 使学生不仅爱读书, 而且会读书。为此, 教师可以结合课堂阅读教学, 以教材为依托, 向学生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

1.精读法。即对书刊中的某些重点文段逐字逐句、精细地阅读, 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的基本手段。

2.略读法。课外阅读应以略读为主, 因为当今社会正处于知识爆炸时期, 信息量大、变化大, 不可能也没有必要篇篇精读、章章深研。但是略读也并不等于贪多求快、囫囵吞枣。

3.关联阅读法。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课本内数量有限的文章只能举其一, 只有课外阅读的拓宽才能反其三, 才能在应用中化方法为能力, 使阅读能力越来越强。因此, 学生每学一篇课文, 只要有相关的资料, 教师都应该向学生介绍与这篇课文有相关内容的课外书让学生阅读, 并指导学生怎样读。如学了《山行》, 可以向学生介绍诗人以及当时的时代背景, 并让学生去学习有关杜牧的其他古诗。

4.网络阅读法。利用网络辅助阅读, 学生便告别了一位教师、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三个一”教学模式, 进入到了一个丰富多彩、形式各样、充满现代气息、自主开放的信息世界。学生在网上可获得大量丰富的、有科技性的知识资料, 对更好地学习课文、理解课文, 起到了其他教学模式无法取代的作用。如教学《西湖》一课后, 学生通过上网查找到了优美的西湖风景图和描写西湖的佳句予以辅助, 给学生艺术美的享受。在网络阅读中, 学生兴趣浓厚, 学习气氛活跃, 主动性极强, 学生的辩证思维和发散思维都得到了有效的培养。

5.对比阅读法。对比阅读法, 就是选几篇内容相同或相近而写法不同的文章, 让学生进行对比阅读。文章的内容相同或相近, 但篇章结构、表现手法各有千秋, 这样的对比阅读, 就好像带领学生进入到五光十色的商品展销会, 他们的好奇心被强烈地吸引着, 求知欲得到了满足。

6.互动阅读法。互动阅读法, 是学生互相交流读书心得、介绍读书方法、推介新书的重要途径。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 学生之间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巩固了阅读成果。鼓励学生发现问题, 发表不同意见, 开展必要的争论, 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争论可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 通过争论解决的问题, 学生的理解特别深刻, 其效果是普通讲解所无法达到的。

四、做好读书笔记

为了加深记忆, 扩大积累, 课外阅读还要养成做读书记笔记的习惯, 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笔记的形式多种多样, 可以引导学生摘录好词佳句、警句格言贮存进自己的摘抄本;可以一边阅读一边圈画批注自己的感想和观点;也可以把阅读作品后的心得体会记录下来形成心得笔记;还可以概括作品的主要内容。教师应根据学生年级的不同提出不同要求, 一般来说, 低中年级宜做“摘录笔记”和“提纲笔记”, 高年级可做“心得笔记”。

五、开展激趣活动

1.开展剪贴报活动。让学生把平时感兴趣的图片或者语言收集起来, 做成剪贴报展示。这样的实践活动可以提高学生课外阅读质量, 加强对阅读材料的印象, 拓宽知识面, 还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展示阅读成果。所以这不但是一个积累材料的好方法, 还是一种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好手段。

2.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1) 课前三分钟, 轮流朗读。利用课前三分钟, 让学生轮流上台汇报自己积累的好词佳句, 既能增加词语的积累, 又能促进学生在课外自觉认真地阅读。

(2) 举办朗读、讲故事比赛。通过举行比赛, 在班级掀起读书的热潮, 引发课外阅读兴趣, 促进学生展开大量阅读。

(3) 开展“读书交流会”。由学生经过自己筛选后, 向全班同学介绍自己读过的好书。学生为表现自己, 必定行动起来, 积极阅读并认真比较。这样既达到了训练阅读的目的, 又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

六、展示阅读成果

1.语文活动。每学期组织1~2次与课外阅读有关的语文活动, 活动主题可以是“我喜爱的一篇文章、一首好诗、一个故事”“我喜爱的一个文学形象”“推荐一本好书”等。

2.课外活动。充分利用黑板报、班刊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每学期出两期以上以课外阅读为主题的专刊, 内容反映阅读活动。

3.知识竞赛。每学期组织一次课外阅读知识竞赛。每年举行一次“读书节”系列活动, 活动内容包括:演讲比赛、名著阅读交流、读书笔记展评、征文比赛、朗诵比赛等。

成果展示既是对学生课外阅读效果的检测, 也是学生之间读书经验的交流, 还可以保持学生对课外阅读的持久兴趣。有的学生在展示中获得了肯定, 充满信心, 更热衷于这项活动;有的看见别人的故事复述得那么好, 便主动请教经验;还有的对别人的阅读材料产生了兴趣, 自己也找来读一读。

指导学生阅读整本书 篇9

一、确定适合学生阅读的读物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给孩子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是教育者极其重要的任务。”教师应该为学生精心编选阅读书目, 然后有计划、有步骤地向学生推荐优秀的、能吸引学生的课外读物。

1.根据新课程标准及学校图书馆藏书给学生选择书籍。如《大林和小林》《时代广场的蟋蟀》《鲁滨逊飘流记》《长袜子皮皮》《小淘气尼古拉的烦恼》《西游记》《列那狐的故事》等。除此以外, 教师还可以从近年来发表的各类中外优秀作品中选择推荐。

2.依托语文教材, 链接整本的书。我试图通过课内向课外延伸引导学生走进“课外书屋”来引导学生读整本的书, 有计划地配合课文内容及学习的主题给学生推荐一些课外书籍, 驱动学生读整本的书。我主要是根据课文内容与名著之间的相互关系, 采用“一篇带一本”的方法引出名著, 让学生课后去阅读全部作品。如读了课文《爱之链》, 我推荐学生课外阅读《爱的教育》;读了课文《装满昆虫的衣袋》, 我推荐学生课外阅读《昆虫记》。

3.通过调查与观察, 了解班里的流行趋势。只阅读与教材配套的读本是不全面的, 很多学生喜欢看的书难以从教材的角度进行拓展, 因此教师向学生推荐还应根据学生的阅读需求来进行。这就要求教师要做个有心人, 了解班里最近都流行看什么书, 学生书包里放的是什么书, 教师可以投其所好, 引导全班学生都来读这本书。另外, 教师还可以就学生喜欢看的书做一个调查, 以便趁热打铁, 组织学生开展相关系列的专题阅读活动。

二、探寻维系学生读整本书的动力

小学生做事持久性差, 在阅读整本书的过程中会出现“虎头蛇尾”等现象。只有学生对一本书有了兴趣, 才能不断地读下去。因此培养学生强烈的阅读期待, 是语文教师能否让学生喜欢读书、持久读书的关键。

(一) 让书的精彩吸引学生

教师根据不同的书的特点, 采取不同的方法引发学生强烈的阅读期待。像《列那狐的故事》这样趣味性浓、故事性强的书籍, 教师不妨把书中的一个或几个故事拿来讲给大家听, 然后推荐阅读原著或者整本书, 《列那狐的故事》中的《妙计偷鱼》《“气死肉”还是“气死狼”》等章节语言诙谐, 情节生动有趣, 教师一读便能紧紧地吸引住学生;像《乌丢丢的奇遇》这样文字优美的书籍, 教师可以饱含情感地诵读一段;诸如《森林报》一类知识丰富的书籍, 教师可以选择讲一些学生未知而又感兴趣的知识;篇幅较长的作品, 教师可以简介全书内容, 也可运用现代化媒体播放书中一段精彩场面的人物道白或叙述, 或播映改编的电视剧或电影中的一个场面激趣, 使书的精彩迅速抓住学生的心, 如《西游记》《小兵张嘎》采用此类方法都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

(二) 制定阅读计划和阅读记录卡

阅读整本的书, 特别是比较厚的书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有时候学生会在阅读的过程中, 可能因为兴趣的转移或者是时间太长而半途而废。而当读书有了明确的目标和具体的步骤, 学生就可以协调自己的行为, 使读书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所以, 我们要和学生在阅读一本书之前制定一个简单的计划, 确定每天什么时间阅读, 阅读多少页。为了帮助学生将阅读计划落实到位, 我们学校每周安排两节课外阅读课, 每天早上在8点前安排学生静心阅读, 晚上回家再独立阅读半个小时。我们学校为每位学生准备一个课外阅读记载本“书香童年”, 内容包括书名、作者、字数、主要内容、好词佳句摘抄、读后感悟等。谁记得好、记得多, 教师要及时给予表扬、奖励。教师也可以通过阅读记录了解学生的阅读状况, 适时给予合理的阅读建议, 激励学生读下去。

(三) 建立有效的激励评比机制

学生书读多了, 教师就要给他们搭建展示的平台, 让学生感受到读书带来的喜悦。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特点, 创设更多条件, 使学生有机会在更多人面前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 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获得更大的成就感和阅读动力。如教师举行“班级故事会”, 让学生从课外阅读的文章中选择一个章节的故事讲给其他同学听, 并评选“故事大王”活动;每天让一些阅读能力强、朗读水平高的学生晚上准备一个章节的故事, 第二天利用课前5分钟讲给其他同学听。一些优秀的学生会逐渐带动一批学生, 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能讲故事给其他同学听, 于是整本书的阅读就会以故事接龙的方式在全体学生中传下去。我们就是用这种方式让学生自己读完了《爱的教育》《列那狐的故事》等一本本情节相对独立的书;另外, 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交流最近看到的好书、读书的感悟及通过课外阅读积累的好词好句等等。

三、进行整本书的阅读方法指导

引领学生读一本书的步骤是多样的, 但也应该有一个通用的基本模式。通过几年实践, 我们已经初步形成了对一本书的阅读指导基本流程:观察激趣———提出问题———个体阅读———交流讨论。个体阅读是学生个体利用学校里的阅读时间及晚上的阅读时间自行阅读, 教师予以监督。

(一) 观察封面, 猜测故事

一张封面就是一个故事, 教师可以带着学生一起欣赏封面插图, 封面中包含着一些信息, 有些是明晰的, 有些是模糊的, 所以, 看着封面展开猜想对学生来说充满了乐趣。学生可以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和阅读经验, 去预言书中的故事;也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 去编织他们心中的故事。

如《格列佛游记》一书, 我就将这本书拿到学生面前, 当学生看到一个穿着红衣的少年站在大街上, 房子才到他的腰部, 那些骑着马的人还不到他的膝盖时, 很快就被吸引住了, 一系列问题也就随即产生。学生猜测之后教师再介绍这本书:这本书讲的是英国外科医生格列佛的航海奇遇, 他先后来到小人国、大人国、飞岛国、贤马国, 在那里人们把他当做“怪物”, 被带到各处展览, 并且经历了许许多多的危险, 学生马上产生了浓厚的阅读兴趣。

(二) 提出问题, 设置悬念

许多成功的文学作品能在关键之处巧妙地设置悬念, 使故事高潮迭起、引人入胜, 迅速吊起读者的胃口, 使他们爱不释手地读下去。比如导读《装在口袋里的爸爸》一书, 教师就可问学生:“我们每个小朋友都有自己的爸爸。老师问一下, 你的爸爸现在在哪里, 他在干什么?”学生回答后, 教师又说:“一天, 一个叫杨歌的小朋友把爸爸装在了他的口袋里, 爸爸变小以后啊发生了许多有趣的事, 一位叔叔就把这些故事整理成了一本书, 我们一起去看看好吗?”在这个导读活动中, 教师若通过精心设计, 把悬念巧妙地运用到课堂中来, 为教学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 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阅读期待。

(三) 关注情节, 赏析形象

儿童的心灵充满想象, 充满好奇, 他们的形象性思维占优势, 因此儿童对一本书的理解和接受, 总是从情节入手的, 这是由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的。曲折生动、环环相扣的故事情节最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因此, 教师在让学生一气呵成读完之后, 可以让他们从最打动自己的情节谈起, 进而说说一本书的主要内容, 也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情节梳理的阅读交流设计。教师可以打乱章节, 让学生重新排序;可以采用故事接龙的形式, 请学生一个接一个地进行讲述;对主要人物身上发生的故事进行重点罗列, 对次要人物身上发生的故事则通过细小情节的讲述让学生猜猜这是发生在谁身上的故事, 以此来达到情节的再梳理和对故事内容熟悉程度的检测。

人物形象是一部作品的魂之所在, 读者也是通过认识人物、走近人物来抵达作品的本真的。让学生好好欣赏这些人物形象, 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审判鉴赏能力。如在《五三班的坏小子》交流活动中, 我们就着重引导学生对书中的几个主要人物形象进行了赏析交流。我先让学生自由汇报交流从书中都认识了哪些坏小子, 然后说说看肥猫、米老鼠、兔巴哥、豆芽儿等人中哪个坏小子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最深, 杨红樱阿姨是怎样描写他们的等, 从而使学生明白外貌描写和人物性格有关, 杨红樱阿姨正是在描写人物的时候能抓住他们外貌、性格的特点, 所以我们读起来才特别有趣。

如何指导学生课外阅读 篇10

一、营造课外阅读的氛围, 培养课外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要让学生发自内心地喜欢阅读, 才有可能达到阅读的目的。我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创设课外阅读的氛围, 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首先, 课外阅读应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自主阅读。每周的语文实践课都可以让学生进行自主阅读, 寻找他们喜欢的作家作品, 并且把自己摘抄到好的文章或段落拿来同大家分享, 学生们互相欣赏、点评。这样的阅读坚持一段时间以后, 不仅可以使平时就爱读书的学生有所收获, 而且对那些原来读书兴趣不浓的学生, 也起到了积极的熏陶和感染作用。更重要的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 不再一味地附和别人的见解, 而是经过思考, 有了独到的看法, 逐步具有理性和独立的意识了。理性能够使学生辨别是非与真伪, 独立会让他们的思想更自由。其次, 师生可以结成书友, 进行合作阅读, 让学生感到读书不是任务而是兴趣使然。另外师生定期交流阅读情况, 对双方的阅读都能产生激励和督促作用。最后, 举办诗歌朗诵、演讲比赛, 让学生们抒发自己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立志成才的雄心壮志。

二、利用课堂教学优势, 开发课外阅读资源

古语云“开卷有益”, 而对此观点我却不敢苟同。在金钱的诱惑下很多不堪入目的书籍比比皆是, 执卷在手并非都能有所收获, 读一本好书可以使人走正道, 而读一本坏书就可能使人误入歧途。我们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优势, 把它作为课外阅读的重要环节。首先, 要利用阅读课带领学生走进图书馆、阅览室, 让他们畅游在书的海洋里, 并且把读到的好书推荐给大家。同龄人推荐, 更有可能引起共鸣, 且给了学生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 因此, 这一活动很受同学们的青睐。其次, 利用学校开展的各种活动, 引导学生开展阅读。如结合“五一”、“七一”、“十一”等重大节日和纪念日, 配合学校开展系列图书课外阅读活动。另外, 结合课堂阅读教学, 积极引导学生阅读那些充满人性, 关注人类命运的书籍;读那些使学生能够明辨是非、善恶、真假、美丑的书籍和杂志;读那些充满正义感, 热爱和平, 拥有爱心和温情的作家的书。当然, 引导学生读书要循序渐进, 可先推荐一本好的杂志, 如《读者》等。然后引领学生阅读冰心、朱自清等优秀作家的散文。等到学生有了一些文学积累和文学鉴赏力后, 让他们读一些国外的文学名著, 或者直接进行原著阅读。通过与那些充满人性良知的大师交流, 不仅可以奠定学生坚实的人文底蕴, 而且还可以提升他们的人生境界, 培养他们对人的终极关怀。

三、加强课外阅读指导, 提高课外阅读的质量

学生的课外阅读如缺乏指导, 将只是一种消遣的方式, 大都是“轻阅读”, 也就难有所收获和进步。首先应当及时地指导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以提高阅读的质量。我为学生提供了以下几种阅读方法: (1) 出入法。入, 就是钻进去;出, 就是走出来。 (2) 跳读法。以最快的速度浏览全文。 (3) 交替法。就是将两种以上的书轮流交替地读。 (4) 泛读法。即尽可能多读书——博览群书。这些方法各有用处, 如需选择和捕捉信息那我们就用跳读法;而欣赏优美的写景类文章就要用出入法。其次是强化学生写读书笔记的意识。随着阅读的深入, 学生往往会迸发出更加深邃的、新颖的、富有创造性的思维火花, 但是这种思维也只是杂乱、零碎和飘忽的, 还不能算是阅读者自己的东西, 必须经过学生自己的重新筛选、组织, “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过──那种知识、思想方可算是你的了”。否则, 一切书籍的阅览、一切思考、一切感想, 都有可能成为过眼云烟。因此, 教师要鼓励学生随时记下“智慧的火花”, 摘抄课外阅读的观点内容、优美句段;记下阅读中的问题、思考以及感想等。最后是组织好课外阅读小组。这是提高阅读质量的重要方面, 通过阅读小组逐步养成合作阅读的习惯, 在小组中让学生主动地、协同地进行阅读, 相互讨论, 彼此倾听, 以增强读书效果。也可以考虑方便性、相似性、补偿性等因素, 让学生自由组合, 发挥群体效应, 形成浓厚的“阅读组合”。

上一篇:伤口感染率下一篇:海洋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