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危险

2024-07-25

相关危险(精选十篇)

相关危险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经笔者所在中心伦理委员会批准, 所有参与研究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将2009年7月-2013年7月在笔者所在中心明确诊断为异位妊娠的80例患者作为病例组, 年龄19~39岁, 平均 (23.3±4.6) 岁, 停经时间 (32.4±17.3) d;所有患者既往月经正常, 以异位妊娠常见的临床表现如阴道出血、伴或不伴有下腹隐痛、尿妊娠试验阳性就诊。入院后均完善B超及早孕二项检查, 按照第7版《妇产科学》诊断标准, 所有病例均确诊为异位妊娠。异位妊娠部位:壶腹部38例, 峡部20例, 间质部10例, 伞部5例, 宫腔内 (宫颈和宫角部) 6例, 卵巢部1例。收集同期在笔者所在中心正常生产的300例产妇作为对照组, 年龄18~35岁, 平均 (24.3±3.8) 岁。两组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详细记录所有患者的手术病史 (腹盆部手术史) 、流产史、既往异位妊娠病史、节育史、盆腔感染病史、是否吸烟 (自身吸烟或伴侣吸烟) 、不孕史, 同时记录异位妊娠的相关症状及患者的转归情况。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字2检验, 单因素分析筛选出有意义的变量后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影响异位妊娠发病的单因素分析

单因素分析显示, 患者吸烟及其伴侣吸烟、流产史、既往异位妊娠病史、腹盆腔手术史、慢性盆腔炎病史、节育器的应用、不孕病史均是影响异位妊娠发病的相关因素, 见表1。

2.2 影响异位妊娠发病的多因素分析

多因素分析显示, 患者有慢性盆腔炎、不孕史、流产史、既往异位妊娠病史均是异位妊娠发生的危险因素, 见表2。

2.3 异位妊娠症状及转归

本组80例异位妊娠患者中, 62例 (77.5%) 出现中/重度阴道流血, 50例 (62.5%) 出现盆腔疼痛。随访中, 45例 (56.3%) 患者出现失访, 35例 (43.7%) 随访的患者中, 10例 (12.5%) (其中6例进行了输卵管结扎术, 其余4例接受其他控制生育的方法) 不打算未来继续怀孕。剩下25例患者, 其中15例成功宫内受孕并生育, 9例怀孕后出现流产, 1例出现反复异位妊娠。

3 讨论

本研究较为全面地考察了导致异位妊娠的相关因素及其主要危险因素。导致异位妊娠相关因素及主要危险因素的确定对于早期干预危险因素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4,5]。本研究发现, 患者吸烟及其伴侣吸烟是导致异位妊娠的相关因素, 既往有研究证实吸烟是导致异位妊娠的相关因素, Waylen等[6,7]通过Meta分析证实吸烟女性有更高的异位妊娠发生率, 虽然目前关于吸烟导致异位妊娠的原因并不清楚, 但通过动物实验证实吸入香烟可使输卵管纤毛运动能力下降和输卵管平滑肌细胞收缩, 这可能是导致异位妊娠的原因。既往有盆腹腔手术病史是异位妊娠发生的相关因素, 但前述研究关于盆腹腔手术病史是否为异位妊娠发生的相关因素报道不一致, 本研究发现既往有盆腹腔手术史是异位妊娠发生的相关因素, 但仍需扩大样本量继续研究证实结果的可靠性。有节育器的应用同样是导致异位妊娠的相关因素, 虽然关于宫腔内节育器的使用导致异位妊娠的原因尚不明确, 但有较多研究认为宫内节育器引起的无菌性炎症使输卵管管腔缩小并使卵子通过输卵管延迟, 从而导致异位妊娠发生率增加。

多因素分析显示患者有慢性盆腔炎、不孕史、流产史、既往异位妊娠病史均是异位妊娠发生的危险因素。慢性盆腔炎症、盆腔粘连或机械性输卵管的牵拉导致管腔皱褶接触过紧, 进而可使输卵管管腔部分阻塞, 纤毛功能障碍、内膜纤维缺损, 肌肉蠕动能力降低, 最终影响孕卵的移行。既往有不孕史是异位妊娠发生的危险因素, 可能的解释为体内较高的雌激素水平同样也可导致异位妊娠, 该研究结果与既往一些研究结果相一致, 但并不是所有研究都揭示了该联系[8]。既往有流产史是异位妊娠发生的危险因素, 原因推测是流产造成的炎症可波及输卵管, 进而导致输卵管粘连、狭窄, 从而继发异位妊娠。既往异位妊娠病史是再次发生异位妊娠的危险因素, 仔细查阅该研究对象发现大部分既往异位妊娠患者接受了腹腔镜或手术治疗, 推测可能的解释为手术造成输卵管本身损伤、周围瘢痕形成等原因是导致再次异位妊娠发生的因素[9]。

本组80例异位妊娠患者中, 62例 (77.5%) 出现中/重度阴道流血, 50例 (62.5%) 出现盆腔疼痛, 这与既往研究结果一致。因此, 对于一段时间内停经并出现阴道不规则流血和盆腔疼痛的患者, 需尽早考虑异位妊娠的诊断以免延误治疗[10,11]。

危险货物运输相关安全知识考卷 篇2

姓名:

1、车辆在行驶过程中,正确使用车辆卫星定位装置的操作是()。A.不注意收听车辆卫星定位系统语音提示信息 B.用车载电话聊天

C.驾驶员边驾驶边打电话 D.副驾驶接打车载电话

2、车辆日常维护的主要是清洁、补给和()。A.紧固 B.检查 C.润滑 D.调节

3、车辆日常维护由()在出车前、行车中或收车后完成。A.驾驶员 B.维修人员 C.乘务员 D.以上都不对

4、下列车辆各部件,不属于二级维护重点检查和调整的是()。A.转向节 B.转向摇臂 C.制动蹄片 D.轮胎气压

5、下列物品,属于货运车辆备品、工具和消防器材的是()。

A.警告标志 B.车载灭火器 C.安全锤 D.以上都对

6、车辆在行驶中出现故障停车检修或者发生事故时,应在车后方放置(A.三角木 B.灭火器 C.安全锤 D.警告标志

7、一般的道路上,警告标志放置在来车方向()m以外。A.50 B.100 C.150 D.200

8、使用安全锤时,应使用尖的一头敲击玻璃,应敲击的位置是()。A.正中位置 B.四个角或四条边的中间位置 C.四个角位置 D.以上都不是

9、驾驶员应每()检查一次灭火器压力。A.月 B.日 C.年 D.季度

10、下列危险源属于一般性违规,不指向他人的是()。A.故意和前车靠近,示意其让路 B.违法掉头 C.对前车行驶缓慢而摁喇叭 D.强行变更车道

11、下列危险源选项中,不属于行车环境不安全因素的是()。A.夏天炎热,温度过高 B.冬天天气极冷,路面易结冰 C.高速公路 D.夜间

12、道路运输过程中,经常导致事故的危险源主要集中在()上。A.行车环境不安全因素 B.道路的不安全因素

C.驾驶员的违法行为 D.运输企业安全管理不善

进展性脑梗死相关危险因素研究 篇3

【摘要】目的:分析进展性脑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1年1月到2012年12月广安市广安区中医院收治的60例进展性脑梗死患者入院时的既往病史、血压、血糖、血脂、纤维蛋白原、入院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IHSS)、TOAST分型等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进展性脑梗死患者与对照组比较,入院时收缩压、空腹血糖等指标升高、糖尿病、前循环脑梗死密切相关。结论:进展性脑梗死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这些因素互相影响产生SIP。故治疗应从不同的环节着手,阻止SIP 的发生。

【关键词】进展性脑梗死;危险因素;回顾性分析

进展性脑梗死( stroke in progression,SIP) 是指虽经临床积极干预仍进行性加重的脑梗死,神经功能缺失于发病后6h ~ 7 d 逐步或阶梯式进展,影响患者预后。因此发现进展性

脑梗死的影响因素并给与干预是治疗成功的关键。本文就2011年1月到2012年12月我科收治的23例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相关危险因素进行临床分析并选取同期住院的急性脑梗死( 非进展性脑梗死) 27例作为对照组,旨在探讨进展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以期为SIP 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

1 资料和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对象为我院2011年1月到2012年12月内科住院的进展性脑梗死患者共23例,男16例,女7例,年龄(63.48±8.46) 岁,诊断符合SIP,诊断标准:①全部病例均表现局灶性神经系统功能受损的症状和体征; ②经头部CT 或MRI 证实; ③在发病6 h ~ 7 d 内病情进行性加重,NIHSS 评分增加2 分以上; ④排除梗死后出血,感染、发热、心功能不全所致的病情进展以及TIA 和脑栓塞。住院的非进展性脑梗死患者27例作为对照组,男15例,女12例,年龄(63.78±10.52) 岁,两组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 2 方法 记录既往高血压、糖尿病史、吸烟史、入院后血压、24小时内空腹血糖、胆固醇、三酰甘油、纤维蛋白原,同型半胱氨酸等结果。 TOAST分型 所有研究对象,按TOAST分型,将两组脑梗死患者分别分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小动脉闭塞型、心源性型。

NIHSS评分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定:治疗前,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评定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统计软件SPSS16.0进行统计分析。定量资料结果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定量资料比较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及实验室检查指标比较

进展性脑梗死组与对照组比较,糖尿病患者数、入院时收缩压、24小时内空腹血糖、同型半胱氨酸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见表1)

3 讨论

进展性脑梗死是指发病一周内临床症状和体征逐渐加重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本研究结果显示,进展性脑梗死与非进展性脑梗死患者在既往糖尿病史,入院时的收缩压、空腹血糖、同型半胱氨酸、OCSP分型等方面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本资料显示既往糖尿病史及入院时空腹高血糖是SIP的危险因素。高血糖使脑组织内葡萄糖浓度增高,局部无氧酵解增加,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氧自由基和一氧化氮生成增加; 同时高血糖可致高黏血症及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受损,引起弥散性血管病变; 并使压力感受器受损,脑的自动调节功能减低; 高血糖和高胰岛素血症还可通过抑制t-PA,促进纤溶酶原激活,更易促使血栓形成及扩展,并启动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而参与脑梗死后细胞的继发损害,进而促进缺血性卒中的发生和恶化。

本资料显示入院时收缩压下降导致SIP,尤其是合并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平时靠侧支循环维持血流,血压下降其远端灌注不足,在侧支循环不良的部位发生梗死。血压下降的主要原因是血管自动调节功能减低以及不适当的降压治疗。王洪新[1]也指出:进展性脑梗死患者具有病程长、发病后血压较平时低、脉压小的特点。2010《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指南》专家共识[2]: 缺血性卒中后24 h 内血压升高,慎用降压药。除非收缩压≥200 mm Hg,舒张压≥110mm Hg 應谨慎处理,否则一般不用降压治疗。如血压低可扩充血容量,升高血压以提高脑灌注压。

本资料显示进展性脑梗死与非进展性脑梗死TOAST分型比较有显著差异。动脉粥样硬化致脑动脉狭窄被认为是PIS 常见病因之一[3]。本组资料显示大动脉硬化型与SIP有关。大动脉主干高度狭窄或闭塞,导致局部血流减慢或产生涡流,更易使血小板粘附、聚集,促进血栓的形成及进展; 而侧支循环不良致远端低灌注。颅内血管狭窄,血栓蔓延,产生新的狭窄或使原有狭窄的血管产生闭塞,或通过阻断侧枝血管使脑缺血区域逐渐增大,导致病情进展。

综上所述,SIP 的发生因素和机制是多方面的,而非单一因素所致。故应从不同的环节着手积极处理,对卒中患者进行危险因素评分( ESSEN 评分) ,尽早行颈部血管超声、TCD、

MRA 等相关检查。根据病因给予治疗,急性期的血压升高,应慎重处理。

参考文献

[1] 王洪新.进展性脑卒中的多因素分析.医师进修杂志,2005,28:88-89.

[2]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 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指南撰写组. 中国神经科杂志, 2010,43( 2) : 1-7.

[3] Gastillo J,Leira R,Garcia MM,et al,Blood pressure decrease during the acute phase of ischemic strokeis associated with brain injury and poor stroke.Stoke Outcome,2004,35( 2):520

内镜室护理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篇4

1 损伤性危险因素

1.1 放射线辐射

在内镜室工作中, 十二指肠镜下的检查和治疗需要在X线下进行, 其电离辐射给手术室护理人员的身体带来直接的损害, 大剂量短期接触可能导致白细胞降低、皮肤急性灼伤、坏死或者白内障等, 护士会有全身无力、抵抗力低下等表现。小剂量长期接触, 也可以给身体带来致癌、致畸等危险。

1.2 眼睛疲劳视力损害

内镜室护士每天的工作都在和显示器打交道, 每一项检查、治疗都要眼睛紧盯着显示器, 这样长时间看显示器的结果会造成护理人员视力调节功能降低, 导致视力下降, 甚至发生近视、弱视、远视提前等。

1.3 噪声

引起人的生理性和精神性不适感的所有声音称为损伤性声音, 也就是噪声。内镜室工作的噪声来源有很多, 包括病人的疼痛引起的叫喊声、呕吐声、呻吟声、各种电动器械工作时发出的声音、各种仪器发出的声音等。长时间接受这种噪声的刺激会导致人体神经-内分泌功能紊乱, 甚至发生月经失调及流产;还可以发生血管收缩、血压升高等心血管方面的不良反应;消化功能紊乱也是噪声导致的不良影响之一。

2 吸入性危险因素

内镜室工作不能避免器械消毒、标本浸泡、环境消毒等内容, 而且为了保证病人检查时舒适, 内镜室一年中很多时间都是关门窗开空调, 尤其是洗消间更容易被安排在通风不好的房间, 这样的环境会导致护理人员长时间大量接触甚至吸入大量戊二醛、甲醛、含氯消毒液等一些化学消毒剂, 具体内容如下。

2.1 消毒剂

内镜室工作中通常使用的消毒剂包括戊二醛、含氯消毒剂等, 固定标本常用甲醛, 这些化学物品均具有很强的挥发性及刺激性。吸入途径可以为呼吸道, 也可以为消化道, 此类消毒剂的直接接触或长时间高浓度吸入会给人体带来很多损害, 表现为眼睛或皮肤的灼伤, 恶心、呕吐等反应, 头晕、头痛等症状, 胸闷、气促及过敏等反应, 严重时导致组织损伤、恶变, 发生消化、呼吸系统的癌症及导致畸形等。

2.2 其他刺激性气味

其他刺激性气味包括粪臭味、呕吐物的臭味、血腥味、电凝电切产生的烟雾经吸出后的气味, 甚至还有病人的口臭味和脚臭味等, 内镜室护理人员长期与这些不良气味打交道, 会给人体造成损害, 影响心情, 导致免疫力下降。

2.3 粉尘

内镜室工作人员因工作需要不断更换手套, 这样容易使空气中的滑石粉等粉尘增加, 吸入工作人员的呼吸道, 长期如此会使人体呼吸系统受到损害, 患上一些慢性呼吸道疾病。

3 感染性危险因素

在内镜室工作中, 护理人员与病原微生物直接接触是众多职业危险因素中最具威胁性的, 血液和体液传播疾病特别是艾滋病、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感染是医护人员生物性职业危害的主要种类。引起这类疾病的病毒主要通过分泌物和血液传播, 内镜室护理人员很容易被病人的体液污染, 操作时因胃腔内压力高, 病人的体液有时会通过活检孔道溅到医务人员的脸上甚至眼睛里;难受的病人有时将呕吐物喷到医护人员身上;清洗内镜时因工作忙碌也会造成污染的水溅到清洗者的皮肤上。而目前此类疾病还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 也无有效的疫苗可以达到安全预防, 需要护理人员格外小心谨慎, 预防此类病毒的感染。

4 小结

办理危险品运输资质相关政策法规 篇5

爆破器材运输车提供:

危险品运输经营企业资质申办的相关政策法规与解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第24条:申请从事危险货物运输经营的,还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5辆以上经检测合格的危险货物运输专用车辆、设备;

(二)有经所在地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门考试合格,取得上岗资格证的驾驶人员、装卸管理人员、押运人员;

(三)危险货物运输专用车辆配有必要的通讯工具;

(四)有健全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道路危险货物运输管理规定》第8条:申请从事道路危险货物运输经营的,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符合下列要求的专用车辆及设备:

1、自有专用车辆5辆以上;

2、专用车辆技术性能符合国家标准《营运车辆综合性能要求和检验方法》(GB18565)的要求,车辆外廓尺寸、轴荷和质量符合国家标准《道路车辆外廓尺寸、轴荷和质量限值》(GB1589)的要求,车辆技术等级达到行业标准《营运车辆技术等级划分和评定要求》(JT/T198)规定的一级技术等级;

3、配备有效的通讯工具;

4、有符合安全规定并与经营范围、规模相适应的停车场地。具有运输剧毒、爆炸和I类包装危险货物专用车辆的,还应当配备与其他设备、车辆、人员隔离的专用停车区域,并设立明显的警示标志;

5、配备有与运输的危险货物性质相适应的安全防护、环境保护和消防设施设备;

6、运输剧毒、爆炸、易燃、放射性危险货物的,应当具备罐式车辆或厢式车辆、专用容器,车辆应当安装行驶记录仪或定位系统;

7、罐式专用车辆的罐体应当经质量检验部门检验合格。运输爆炸、强腐蚀性危险货物的罐式专用车辆的罐体容积不得超过20立方米,运输剧毒危险货物的罐式专用车辆的罐体容积不得超过10立方米,但罐式

集装箱除外;

8、运输剧毒、爆炸、强腐蚀性危险货物的非罐式专用车辆,核定载质量不得超过10吨。

(二)有符合下列要求的从业人员:

1、专用车辆的驾驶人员取得相应机动车驾驶证,年龄不超过60周岁;

2、从事道路危险货物运输的驾驶人员、装卸管理人员、押运人员经所在地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门考试合格,取得相应从业资格证。

(三)有健全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包括安全生产操作规程、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制度以及从业人员、车辆、设备安全管理制度。

《道路危险货物运输管理规定》第9条:符合下列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可以使用自备专用车辆从事为本单位服务的非经营性道路危险货物运输:

(一)下列企事业单位之一:

1、省级以上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批准设立的生产、使用、储存危险化学品的企业;

2、有特殊需求的科研、军工、通用民航等企事业单位。

相关危险 篇6

【关键词】医院感染;危险因素;预防对策

【中图分类号】R82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09)10-0071-0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研究对象来自2008年1~12月在我院住院患者共2127例,其中男性1104人,女性1023人。通过查阅病例和本人随访,并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获取患者详细资料。所有在调查期间内处于医院感染状态的患者,均计入医院感染病例。

1.3调查内容和方法包括患者住院后有无采用泌尿道插管、动静脉插管、使用呼吸机、气管切开、手术等操作或使用激素等治疗方法,按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将138例医院感染者作为病例组,未感染患者1989例作为对照组。患者入院后到出院前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都列为危险因素。

1.3统计学分析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两因素分析采用X2检验,P<0.05认为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医院感染发病率本次共调查住院病人2127人,发现医院感染数共138人,感染者中男性65例,男性患病率5.89%, 女性73例,女性患病率为7.14%,经X2检验P>0.05,性别人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2各科室医院感染现患率本组不同科室的医院感染现患率有一定的差异。其中综合ICU科调查406例,结果患者44例,占10.84%,烧伤科调查401例,患者31例(7.73%),神经外科调查397例,患者30例(7.56%),血液病科调查402例,患者18例(4.48%),四组之间经X2检验分析差别有显著性(P<0.05)。

2.3相关危险因素分析调查数据经过整理和分析显示,是否采用泌尿道插管、动静脉插管、呼吸机、气管切开,是否进行手术等相关危险因素都与医院感染发生有关(P<0.05)。相对危险度较高的危险因素有是否气管切开、使用呼吸机、泌尿道插管、动静脉插管等。见表1。

3讨论

3.1医院感染各项危险因素分析本研究发现,是否使用泌尿道插管、动静脉插管、呼吸机、气管切开、激素以及是否进行手术等都与医院感染有关(P<0.05)。本研究中相对危险度较高的危险因素有气管切开、使用呼吸机、泌尿道插管、动静脉插管等。通过将相关感染分离出来研究显示,使用气管切开和呼吸机引起肺部感染的相对危险度分别达为4.69、2.39;动静脉插管引起血液感染的相对危险度为1.96;泌尿道插管引起泌尿道感染的相对危险度达1.86,这说明侵入性操作是引起医院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

3.2年龄与医院感染成正比本组资料表明,患者年龄越大,医院感染发生率越高。全部医院感染病例中≥60岁者有87例,占63.04%,<60岁者为51例,占36.96%,经X2检验两者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患者本身免疫防御功能减退,同时患有各种基础疾病,抗病能力低,是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所以医护人员应重点掌握老年人的生理和病理特点,在进行各项操作前加强手的清洁和消毒,操作中严格执行无菌原则,熟练掌握各种操作技能,减少不必要的操作。

3.3住院时间与医院感染成正比本组138例医院感染患者中住院时间>90天者有80例,占总数的57.97%。说明住院时间长是医院感染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

3.4医院感染的防治医院感染在医院死亡率中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积极治疗已发生的医院感染至关重要。在医院感染防治措施上,主要是对免疫功能低下的高危人群进行保护性隔离,严格执行各种诊疗措施的无菌操作技术;对发生医院感染的患者及时正确地采集标本、送检培养,在药敏结果的指导下有针对性的治疗;同时医院应制定抗生素使用条例,合理使用抗生素,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应严格按指征进行,时间不宜过长。

产后出血相关危险因素临床分析 篇7

关键词:产后出血,宫缩,因素,影响,危险,分娩

孕妇在胎儿娩出后的二十四小时之内,出血量超过了500毫升,这就叫产后出血。如果不及时的采取措施进行干预和控制,就会引起休克,严重的甚至会威胁到孕妇的生命。近年来,产后出血成为了导致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要防止孕妇出现产后出血,就必须要对引发产后出血的因素进行分析。笔者针对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进行了分析,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于2011年3月-9月1022名产妇,将这些产妇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所有产妇的年龄均在19-38岁之间,平均(27.96±7.19)岁。其中自然分娩有624例,占总人数的61.1%,剖腹产有398例,占总人数的38.9%。经产妇有611例,占总人数的59.8%,初产妇有411例,占总人数的40.2%。产妇的分娩周期在35周-43周之间,平均分娩周期为37.4周。

1.2 调查方法

对这些产妇的住院病历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她们的产后出血量,并且对引发产后出血的因素进行分析。医护人员制定出调查表,将以上内容录入到调查表当中。

自然分娩:产妇在分娩两小时以内,医护人员要采用容积计算法,也就是在胎儿出生以后,将聚血盆放在产妇的下身,两小时以后要将聚血盆取走,然后对聚血盆中的血量进行统计。剖腹产:如果产妇进行的是剖腹产,那么就需要用负压瓶中采集的血量来除以羊水量,产妇分娩后的两小时之内,还必须采用会阴垫集血称重的方法来统计和分析出产妇的出血量。

如果产妇分娩24小时候之内,总出血量超过了500毫升,那么就可以诊断为产后出血。

2 结果

2.1

在我院收治的1022例产妇当中,有48例出现了产后出血,产后出血的平均机率为4.7%。在这些产后出血的患者当中,剖腹产的有398例,发生产后出血率的有23例,占5.8%。自然分娩的有624例,发生产后出血率的有26例,占4.2%。因此,自然分娩的产妇出现产后出血的机率要远远低于剖腹产。另外,多胎产妇出现产后出血的机率也高于单胎产妇,单胎有939例,发生产后出血的有23例,占2.4%,多胎的有83例,发生产后出血的有25例,占30.1%。见表1、2。

2.2 出现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

对48例产妇的产后出血原因进行了调查,有25例是因为宫缩乏力造成的,占52.1%;15例是因为胎盘粘连,占32%;7例是因为产道受损,占14.9%;1例是因为凝血功能有障碍,占2.1%。

从表3可以看出,子宫收缩乏力是产后出血的主要因素,同时也有其他因素和宫缩因素同时存在,比如胎盘粘连、产道受损、血小板减少等等。只有对产后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了正确的分析,才能够更加具有针对性的预防和治疗产后出血。

3 讨论

产后出血是导致孕妇死亡的主要原因,据调查,目前我国的孕产妇死亡率居世界首位。保障“母亲安全”已经成了全世界普遍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如何预防产后出血、降低产后出血的死亡率,是控制孕产妇死亡的关键所在。一般情况下,胎儿娩出24小时,产妇的阴道流血量超过了500毫升,就是产后出血。

3.1 子宫收缩乏力

本组中共有25例,占52.1%。是导致产后出血的首位原因,与既往报道统计相同。而宫缩乏力的影响因素是多样化的,胎产次、多胎、巨大儿、产程延长、各种妊娠并发症和合并症及产妇心理因素等会影响子宫收缩。如双胎妊娠、羊水过量`巨大儿产妇的子宫肌纤维被过度的牵拉,失去固有的弹性,从而影响子宫的收缩;产妇因为缺乏心理准备,精神紧张,畏惧焦虑,产程太长,产妇的体力消耗过多,或者分娩过于迅速,也可能导致宫缩乏力。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由于全身小动脉痉挛、血液浓缩,导致组织缺氧、水肿、微血管病变及血管脆性增加,易发生子宫收缩乏力引起产后出血。做好孕期健康教育、定期产前检查、做好高危筛查,早发现、早治疗,可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

3.2 胎盘因素

在本组中共有15例,占32%。居产后出血第二位。前置胎盘、胎盘粘连、滞留、胎盘植入等可增加产后出血的机率。出现胎盘粘连的产妇多有过多次的流产史和分娩史,所以应加强婚前健康教育,做好避孕指导,减少不必要的妊娠次数,减少人流、引产次数,降低产后出血的发生率

3.3 产道受损

本组中共有7例,占14.9%。在产妇分娩的过程中,医护人员手法不正确、巨大儿、产妇宫缩过强等,或者产道的扩张不充分,都可能会使产妇的会阴、阴道、宫颈受到损伤,从而引发产后出血,按照部位又被分为子宫破裂、宫颈裂伤、会阴裂伤。胎儿娩出后,出血持续不断,血色鲜红但能自凝。因此应不断提高医务人员专业技术水平,及时发现产道损伤,彻底缝合止血。

3.4 凝血障碍

本组中共有1例,占2.1%。这种症状在临床上比较少见,引起凝血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有胎盘早剥、死胎、胎盘早剥、羊水栓塞、子痫前期等产科并发症。

综上所述,重视产后出血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对于预防产后出血具有重要意义。加强婚前宣教,以降低不必要流产或引产等发生率;重视孕期保健,加强高危妊娠的管理对有产科合并症者及时治疗,适时终止妊娠;多胎、有宫腔手术和剖宫产史,要警惕有胎盘粘连和植入发生的可能。要严密观察第三产程,早发现,及时处理。对已出现的产后出血积极制定正确的治疗方案。配以有经验的医师与抢救设备,均可有效地制止病情恶化。保障母婴平安。

参考文献

[1]欧燕.预见性护理措施对孕妇产后出血的临床应用探讨[J].医学信息,2013(7):134-135.

[2]宋洁,张小红.产后按子宫摩对产妇泌乳和预防子宫产后出血效果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11):1232-1233.

[3]项燕.护理干预对助产质量和产后出血的影响分析[J].当代医学,2013,19(10):134-134.

[4]曾昭珊,邝小玲,刘恰雪,陈晓媛.高危孕妇分娩前肌注苯甲酸雌二醇防治宫缩乏力产后出血的临床观察[J].当代医学,2013,19(10):74-75.

[5]吴晓华.围产期保健与产后出血相关性的探讨[J].医学信息,2013(7):310-311.

胃癌患者预后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1月-2009年1月间诊治的120例胃癌患者, 其中男76例, 女44例;年龄32~78岁, 平均年龄 (58.45±10.0) 岁。原发灶:有60例位于胃底贲门部, 16例位于胃体, 44例位于胃窦。肿瘤大小:20例未超过3cm, 60例在3~6cm, 40例超过了6cm。Borrmann可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2例为Ⅰ型, 72例为Ⅱ型, 24例为Ⅲ型, 12例为Ⅳ型。癌细胞浸润程度:4例浸润黏膜层, 12例浸润固有肌层, 100例浸润浆膜层, 4例侵犯邻近组织。手术方式:76例实施了根治性手术, 24例进行了相对根治手术, 20例实施姑息性手术。根据2009年第7版TNM分期得出:4例为T1期, 12例为T2期, 100例为T3期, 4例为T4期。所有进行手术切除的患者, 均用石蜡块将病理组织完整保存, 同时将病史妥善保管。

1.2 调查方法

从手术后即开始进行随访, 对所有病例进行随访, 主要通过电话、书信、门诊复查等形式。将癌细胞分化程度、TNM分期、肿瘤大小、浆膜情况、淋巴管侵犯、手术方式以及淋巴结转移情况纳入研究。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用log-rank检验和kaplan-meier生存率分析法进行单因素分析, 进行多因素分析时运用cox比例风险模型;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随访结果

末次随访时间为2012年4月, 该组病例共失访7例, 随访率达94.2%, 可供分析的胃癌患者共有113例。术后1年生存率为80.5% (91/113) , 术后3年生存率为54.0% (61/113) 。

2.2 影响胃癌患者预后多因素分析

影响胃癌患者预后单因素分析癌细胞分化程度、TNM分期、肿瘤大小、浆膜情况、淋巴管侵犯、手术方式以及淋巴结情况均会对患者的预后产生影响, 见表1。

3 讨论

胃癌是中国最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其发病率及死亡率均居恶性肿瘤前列。临床研究认为, 手术治疗仍是目前唯一可能治愈胃癌的方法。然而研究表明, 单纯手术治疗的胃癌预后不佳, 根治性手术并非影响胃癌预后的唯一因素。研究表明, 胃癌患者肿瘤大小、临床分期等均不同程度影响患者的预后, 寻找胃癌术后相关危险因素, 能为胃癌治疗提供重要信息, 对改善患者预后、预测治疗效果及提高患者生存率均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表明[5]胃癌患者的预后与肿瘤Borrmann分型、TNM分期、组织学分型、肿瘤部位、淋巴结转移特点和淋巴结转移组别有关。本组单因素分析表明Borrmann分型、癌细胞分化程度、肿瘤大小、浆膜情况、淋巴管侵犯、手术方式以及淋巴结转移情况与胃癌术预后相关 (P<0.05) 。Borrmann分型Ⅲ、Ⅳ型肿瘤侵袭边界不清、肿瘤浸润深度达到或超出浆膜层, 淋巴及血性转移的比例较高, TNM分期较晚, 预后差。

Tajima等[6]认为不管是黏膜癌还是黏膜下癌, 低分化型肿瘤淋巴结的转移率要明显高于高分化类型肿瘤。本组资料中淋巴结转移率高分化型为9.1%, 低分化型为21.3%, 而未分化型则为34.5%, 术后复发率及生存率均有显著性差异 (P<0.05) 。而胃癌患者的预后与淋巴结有无转移关系密切, Biffi等[7]认为淋巴结阴性的胃癌其临床病理学特性与早期胃癌相似, 手术后预后较好, 而有淋巴结转移的胃癌预后则较差。本组资料发现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术后生存率明显优于有淋巴结转移者。

Jovanovic等[8]研究发现浆膜是否受侵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之一, 浆膜受侵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为55.4%, 明显低于未受侵者的88.4%。本组资料中浆膜受侵者术后5年生存率明显低于浆膜未受侵患者 (P<0.05) , 各组淋巴结转移率随着肿瘤浸润深度增加而增加 (P<0.05) , 提示肿瘤预后与肿瘤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度密切相关。

肿瘤的TNM分期包含了肿瘤的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程度, 并结合远处转移情况, 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肿瘤生物学行为, 本组患者资料多因素分析提示TNM分期影响胃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也是决定手术切除范围的主要依据。本组Ⅰ、Ⅱ、Ⅲ期术后3年生存率分别为75%、62.4%和16.7%, 可以看出胃癌的早期诊治至关重要且直接决定患者预后, 因此加强宣教对于胃癌患者整体生存率的提高具有重大意义。此外, 本组资料中发现当肿瘤>6cm, 或者肿瘤无法实行标准的胃癌根治术时, 患者术后生存率显著下降, 肿瘤大小和手术方式也是术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综上所述, 由于胃癌临床分期、肿瘤生物学行为不同, 患者全身状态不一, 术后复发转移及生存时间因人而异、因病而异。因此, 建立早期筛查模式对提高患者预后显得尤为重要。对于可切除的进展期胃癌手术是唯一可能治愈的方法。

摘要:目的:研究影响胃癌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1月-2009年1月间诊治的120例胃癌患者, 将癌细胞分化程度、TNM分期、肿瘤大小、浆膜情况、淋巴管侵犯、手术方式以及淋巴结转移情况纳入研究, 运用log-rank检验和kaplan-meier生存率分析法进行单因素分析, 运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多因素分析发现手术方式和淋巴结情况是对预后产生影响的独立因素, 未对浆膜中癌细胞的浸润情况对预后影响进行显示, 这可能与本文所选的患者肿瘤多为TNMⅢ期或者Ⅳ期相关。结论:癌细胞分化程度、TNM分期、肿瘤大小、浆膜情况、淋巴管侵犯、手术方式以及淋巴结转移情况是影响胃癌患者预后效果独立因素, 标准的胃癌根治术可以改善患者的预后。

关键词:胃癌,预后,危险因素

参考文献

[1]Songun I, Putter H, et al.Surgical treatment of gastric cancer:15-year follow-up results of the randomised nationwide Dutch DID2trial[J].Lancet Oncel, 2010, 11 (5) :439-449.

[2]马莉, 陈学忠, 刘元强, 等.4853例老年常见癌症患者住院费用趋势性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2, 32 (1) :136-138.

[3]魏翔宇, 王峰, 高阳, 等.288例胃癌根治术后患者生存分析[J].西南军医, 2011, 42 (4) :845-846.

[4]刘世宇, 温世春.淋巴结转移阴性结直肠癌的预后因素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 2009, 20 (9) :712-713.

[5]Lipham JC, DeMeester TR.Preoperative diagnosis of lymph node metastasis:a dream?[J].Gastric Cancer, 2006, 9 (2) :70-71.

[6]Tajima Y, Murakami M, Yamazaki K, et al.Risk factors for lymph node metastasis from gastric cancers with submucosal invasion[J].Ann Surg Oncol, 2010, 17 (6) :1597-1604.

[7]Biffi R, Botteri E, Cenciarelli S, et al.Impact on survival of the number of lymph nodes removed in patients with node-negative gastric cancer submitted to extended lymph node dissection[J].Eur J Surg Oncol, 2011, 37 (4) :305-311.

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危险因素临床分析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笔者收集了佛山市高明区中医院2007年6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神经内科住院患者80例。其中男性患者43例, 女性患者37例, 年龄51~75岁, 平均年龄67.8岁。排除痛风患者, 存在恶性肿瘤, 血液系统疾病, 肝肾功能严重不全等患者, 同时排除近期服用过维生素B和叶酸的患者。询问患者的饮酒史, 高血压病史, 糖尿病史, 吸烟史, 对所有患者的收缩压, 舒张压, 身高, BMI进行测量。根据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的结果, 分为两组, 斑块组30例, 无斑块组50例。

1.2 方法

超声检测方法:使用飞利浦超声诊断仪从患者的颈动脉起始处开始, 从下至上的对两侧颈总动脉, 内外动脉的分叉处以及内动脉的颅外段进行逐节段的探查, 然后由诊断仪自己制成图像, 并测定IMT, 斑块大小, 计算官腔狭窄率。然后依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的标准, 如果患者的IMT>0.9, 则显示管壁内膜中层增厚, 如果患者IMT≥1.3[2], 则可断定患者斑块已形成, 即可诊断为动脉粥样硬化。探头频率为7.5~10MHz。

生化指标测定方法:所有患者提前24h禁食, 禁酒, 于清晨采集肘静脉血, 对患者的血脂水平进行检测。检测指标包括:总胆固醇 (TC) , TG,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 ,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 , CRP, Hcy, UA及胆红素。胆红素指标包括:总胆红素 (TB) , 直接胆红素 (DB) , 间接胆红素 (IB) 。检测仪器为: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方法为:TG, TC, UA使用酶法, LDL-C, HDL-C, CRP使用免疫比浊法, 胆红素使用重铵盐终点法[3], Hcy使用发光免疫法。相关测试按照试剂盒说明书的程序进行。

1.3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4.0统计学处理软件, 使用t检验, 数据记录方式为 (χ—±s) , 以P<0.05作为具有显著统计差异。使用多元回归方法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

2 结果

经过单因素分析显示, 两组患者的吸烟史, 糖尿病史, 高血压病史, BMI, 收缩压, 舒张压, TG,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UA,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cy和胆红素相比具有显著统计差异, P<0.05, 但其年龄, 性别, 饮酒等方面相比没有显著统计差异, P>0.05, 具体见表1。经过多元回归分析发现, 糖尿病史,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高血压病史, Hcy, 吸烟及TG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危险因素, 但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则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保护因素, 具体见表2。

3 讨论

动脉粥样硬化是由于患者动脉壁上沉积了一层脂类沉积物, 其性状犹如小米粥样。其可以使得患者的动脉弹性减低和管腔变窄。从上文的分析来看, 高血压, 糖尿病, 吸烟,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TG及Hcy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从临床分析来看, 高血压对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而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官腔狭窄又反过来引起催生高血压。二者在病变发生, 发展过程中是互相影响, 相互作用, 互相促进的关系。其可致使血液冲击血管内膜, 造成管壁内膜受损, 导致管壁增厚, 管腔变窄[4]。因此容易导致胆固醇, 脂质等沉积, 从而加重了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糖尿病,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TG则会导致患者的糖代谢异常, 从而出现血管内有毒副作用, 造成脂质过氧化, 导致血脂紊乱, 破坏血管内皮, 从而加速了沉积, 助推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总之,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所导致的, 其与心脑血管病的相关危险因素是密切相关的, 这对心脑血管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王芊.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危险因素研究进展[J].医疗设备, 2011, 24 (4) :49-51.

[2]金远志, 王邦宁.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的临床探讨[J].安徽医学, 2010, 31 (1) :556-559.

[3]李卫, 阿力木江, 王志强, 等.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武警医学院学报, 2010, 19 (8) :607-610.

手术室护理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篇10

关键词:手术室护理,危险因素,管理对策

手术室护理是一种在手术期间内, 手术及麻醉措施对患者的生理和心理紊乱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对于手术期间可能出现的危险因素, 采取有效防护措施, 对护士身心健康起到积极的指导意义[1]。本文对我院护士在临床工作中存在的不同危险因素进行调查分析, 并提出有效管理措施,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手术室护士20名, 年龄20~42岁, 平均 (25.3±3.6) 岁, 其中副主任护师2名, 主管护师10名, 护师5名, 护士3名、文化程度:本科学历7名, 大专10名, 中专学历3名。工龄:超过5年16名, 1~5年3名, <1年1名。

1.2 调查方法

采用调查问卷形式进行调查, 包括一般情况 (年龄、护龄、文化程度和技术职称等) 、主要职业危险因素、对职业防护知识的知晓情况和防护用具的使用情况等。

2 危险因素

2.1 锐利器械刺伤

手术中常使用刀、剪、针等尖利器械, 若操作不当, 就会伤人伤己, 手术室护士被刺伤的发生率较高, 成为感染HBV、HCV、HIV等血源性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本文研究中, 术中护士互相传递手术器械中被尖利锐器刺伤的发生率高于术前装卸和术后清洗的发生率 (表1) 。

2.2 接触分泌物、体液及排泄物

手术室护士在术中操作中, 接触患者的分泌物、体液及排泄物发生率均较高, 本文研究中, 接触发生率均≥70% (表2) 。

2.3 接触血液原因分析

详见表3。

本文研究结果表明, 手术室护士在术后为患者手术切口更换敷料时接触血液的发生率高达100%, 护士在手术台受血污染接触发生率为75%, 同时有85%的洗手护士在清洗手术器械时因尖锐器械刺破手套而受血污染。穿刺、拔出针管、术后送样本中均会有接触到血液污染的概率。患者血液中, 若血液中含有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等血液传染病原体或医疗器械上被含有病原体的血液污染, 被针刺伤后, 易被传染性很强的血液传播疾病。若急症患者因抢救时间问题而无法及时做相应的检查, 会给手术室护士埋下很大的安全隐患。

2.4 手术室护士的防护状态

护士在接触HBV患者时, 经常戴手套防护率为75%偶尔占10%, 从不戴手套防护占15%;接触HIV、梅毒活动期患者时, 经常戴手套护率为100%;接触HCV患者时, 经常戴手套防护率为27.5%, 偶尔占50%, 从不戴手套防护占22.5%;预料接触到患者的血液、体液操作中, 经常戴手套防护率为7.5%, 偶尔占65%, 从不戴手套防护占27.5%;接触到血液、体液、污染物后, 经常立即洗手防护率为80%, 偶尔占20% (表4) 。研究结果表明, 我院手术室护士主动采取防护措施及自我安全防护意识较差。为此必须加强专业的防护科普教育和宣传, 以此提高手术室护士的防护意识和自主防护的能力, 以此最大程度的保护手术室护士的健康安全, 预防院内交叉感染。

2.5 空气污染

因为手术过程中, 高频电刀所产生的气味、麻醉剂弥散的气味及化学消毒剂所散发的气味均会造成空气污染。例如全身麻醉剂渗出, 其所含的安氟醚等物质弥散于手术室空气中, 会对医护人员的皮肤、呼吸道、神经系统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不良影响[2]。

2.6 消毒灭菌剂

手术室中使用的化学消毒剂会引起医护人员职业性哮喘、皮炎、结膜炎、过敏等症。同时乳酸、臭氧也会对医护人员产生不同程度的危害。若手术室空间小、通风效果差。使用化学消毒剂次数多, 会加重对人体的伤害[3]。

2.7 生理、心理因素

(1) 洗手护士和巡回护士在手术室工作中均会超过4h/d, 且需要保持脊椎前驱20°左右, 长时间的精神紧张、固定姿势、久站会使护士发生颈椎疾病。 (2) 长时间的高度紧张工作, 也会给手术室护士的体力和精神上带来无形的压力;若临床上紧急抢救危急患者, 需要抢救及复杂的手术上述情况会加重。同时, 若手术期间与医生配合不佳等情况, 也会使护士产生焦虑烦躁心理。

3 管理对策

3.1 预防锐器刺伤

要加强护士对锐器刺伤危害的认识, 并加强护理专业技能的培训及职业安全教育, 规范手术室护士具体操作流程。每月由资深护士开设讲座, 讲解各种手术配合及手术中可能遇到问题应如何处理, 定期组织手术室护士进修新技能的培训和考核。对可能产生锐器刺伤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 增强护士学习安全防范措施[4]。

3.2 处理患者血液、分泌物、分泌物

若手术治疗有感染性质的手术, 在操作时, 应穿戴隔离服, 戴双层手套, 佩戴隔离眼镜。若无隔离设施, 污染物溅到皮肤、眼睛中, 应立即用肥皂水冲洗, 用生理盐水冲洗黏膜。

3.3 适当休息减压

加强对手术室护士人文关怀, 避免超负荷工作, 合理排班, 合理简化工作流程, 减缓紧张, 缓解紧张, 减少身心疲惫。注意加强体育锻炼, 提高精神生活质量, 增强自我调节能力, 定期组织健康体检, 并免费接种各项免疫疫苗, 将护士的生理和心理调整一个最佳的工作状态[5]。

3.4 污染空气处理

定期检查手术室各种仪器, 预防气体泄漏, 同时通风清新空气, 尽可能将泄漏气体排出室外。

3.5 消毒剂管理

减少使用化学消毒剂, 若接触时, 需要做好防护措施, 预防溅到眼内、体表及体内。若有外泄情况, 需要在流水下反复冲洗, 将损伤伤害指数降至最低。

参考文献

[1]张小容.护理人员职业防护问题及对策[J].护理管理杂志, 2003, 11 (1) :236.

[2]赵惠敏, 李淑春, 邹莹.手术室护士职业危险因素分析[J].吉林医学, 2006, 8 (12) :140.

[3]周海燕.手术患者压疮的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按摩与康复医学 (中旬刊) , 2011, 3 (12) :374.

[4]杨晓华, 周莉.手术室护士血源性感染的危险与预防[J].护士进修杂志, 2005, 15 (7) :143.

上一篇:湘林22号下一篇:中考英语复习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