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发展

2024-08-02

分层发展(精选十篇)

分层发展 篇1

一、尊重差异, 预习作业可多可少

我们作为教师应该充分信任、尊重每一个学生, 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不同作业的设置有助于引导学生获取知识, 促进他们个性的发展。进入高年级以后, 在语文预习作业的布置上, 如何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进步又不感到枯燥乏味?我在设计预习作业时充分考虑到每个学生的基础和能力, 给他们选择的权利。通常每次新授之前, 将预习题目根据难度指数划分, 以学习生字词、朗读课文、解决课后问题三个层次呈现, 并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取了好听的名称。其中“星星题”是最简单的, 通过使用工具书给生字注音, 在写字本上抄写新学的字词。

二、面向差异, 完成练习可快可慢

语文课程必须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在完成作业时间上分层要求, 能有效保障后进生“吃得了”的问题。一个班的学生, 由于先天或后天的影响, 总是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 接受和掌握知识也有快有慢。针对不同的学生布置同样的作业, 难度大的后进生受不了, 难度小的优等生吃不饱。量多对优等生如鱼得水, 一挥而就;对后进生会弄得焦头烂额, 最终还是完不成任务, 达不到目的。因此, 布置作业时, 应灵活地面对不同学生, 从难度方面给予不同的分配, 满足不同程度的学生需求。

三、分析差异, 习作训练可难可易

如每次上习作指导课时, 我先让学生认真读题目要求, 确定写作对象, 选择写作素材, 安排好习作的结构, 然后着手写习作草稿, 并提出四条建议供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首先是习作基础差的学生, 建议参照习作范文进行仿写, 开头结尾可以借鉴, 只要把中间典型事例更换。其次是由学生根据黑板上老师列出的写作提纲完成草稿, 由老师批改草稿后, 让学生根据老师给出的评价建议进行草稿修改。第三, 是让学生自己列出写作提纲, 写完后邀请老师帮助修改草稿后誊写。最后一类, 同是习作能力强的两位学生组成学习小组, 独立完成草稿后互相修改, 自己邀请同学写评语并写出阅读同学评语后的反思。这样的分层可以给基础好的学生创造同伴学习机会, 给发展型学生一定的指导, 给困难型学生减缓习作的难度。有了例文的引路, 学困生容易上手;有了教师的指导, 发展型学生也有了信心;有了同伴的互相合作, 拓展型学生更加游刃有余。因为习作训练进行了分层指导, 学生对习作消除了畏难心理, 提高了学习习作的自信心。

四、利用差异, 实践作业倡导合作

例如, 学习《师恩难忘》一课后, 笔者布置了以下实践性作业: (l) 搜集赞美老师的诗歌, 以小组为单位排练诗歌朗诵, 作为教师节送给老师的节日礼物; (2) 可以自制贺卡, 根据贺卡图画, 仿写歌颂老师的诗歌, 好朋友之间合作完成; (3) 可以通过采访班级中的同学, 用日记形式记录一件老师关心同学的感人事例; (4) 可以由一个小组同学分工合作完成“庆祝教师节”主题小报, 由小组长列出任务, 大家各自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完成, 可以是排版、写美术字、画画、查资料、摘抄等。学生在这样相对自由的空间里做作业, 会非常有兴趣;会坚持到底;会随时审度自己在这项作业中的能力地位, 既而自己选择调换作业难度或继续克服此项作业的难度;会团结合作;会有自知之明;会不断地自我调整和自我超越, 老师也就顺理成章地达到了有效教学。

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 每一个个体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 学生之间的“差异”是一种教育资源。我们要在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基础上, 巧用这种差异, 使教学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实际需要, 切实为学生的发展而努力。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 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因此, 我们在教育实践中要特别注意学生的差异, 做到“因材施教”。小学语文作业分层设计策略的研究着眼于科学分析班级学情, 教师就高年级阶段各种类型的作业精心设计作业形式, 巧妙安排作业完成的时间和方式, 对同一样作业提出不同的要求, 如预习作业可多可少、完成练习可快可慢、习作训练有难有易、课外阅读有多有少、语文实践同伴互助,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自由选择不同层次的作业, 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完成各项语文作业。

实施分层教学,促进和谐发展论文 篇2

1.吃透“两书”,精心设计教案

充分考虑各个层级在课堂中的活动,精心设计有关课文内容和课后需要巩固的问题。在备课时,根据教材的目的要求、重点难点和每个学生对教材的理解、掌握的不同情况,把着眼点放在B层级学生(中等生)的位置上,同时,充分考虑课堂的生成性与预设性的关系,兼顾A、C两级。

2.科学确定各层级教学目标。

教师在分解教学目标时,应特别注意“识记”“了解”“掌握”“鉴赏”“理解”“扩展”等用语的不同水平,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达成不同的教学目标。

3.认真分析学生,选择科学的教学方法。

在确定教学目标前要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选择合适的教法,做到因人施教,量体裁衣。

二、分层施教

分层教学并不是复式教学,它是在集体教学的框架里,以中上水平(A、B级)的学生为教学主体,转化暂差生,提高优生。具体做法分课前预习与课中施教两阶段:

1.课前预习。

C层级:读懂课文,借助工具书自行解决生字词,积累语言,学有所得;

B层级:整体感知,进一步落实课后练习,初步自学课文;

A层级:培养自主学习,训练批注,主动提问,能讲述预习所得,学会归纳、梳理、拓展、延伸等。

2.课中施教。

A.由浅入深。

为满足三个不同层次的需求,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要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如教学课文《端午的鸭蛋》时,先布置任务,统一解决课文的生字词,借助工具书小组分工合作完成。具体的教学步骤,设置三个环节:一是细读课文,说说课文抓住了家乡端午鸭蛋的哪些特点来介绍的。要求用“课文写了端午鸭蛋,理由是”这种句式说话。这一环节旨在训练C层级的学生能够读懂课文内容。二是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一处句子,试作品味。要求:①用批注的形式并给出示例。②用“我最喜欢……因为……”这种格式说话。三是鉴赏积累,让学生进一步学习本文细腻而生动的语言风格。例:假如请你选用下列一标点来表达对家乡鸭蛋的理解,你会选择哪一个?为什么?(备选标点有。?……)三个环节皆要品读课文,动笔作批注。B.设计梯度。

在解读课文时,为了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循序渐进,分层推进,螺旋上升,在设计提问时,要有一定的梯度,有利于B、C层级的学习。

C.化整为零。

在文本对话时,教师要善于把一个大问题分解为若干个小问题,以保证各层级的学生都能愉悦地参与。如分析小说《孔乙己》中孔乙己人物形象这个大问题时,我把它分解为“1234”:即1个人物,2次喝酒,3种写法,4种人物的笑。这样,各个层级的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

D.先学后教。

为了确保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层次性和丰富性。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文特点,大胆处理教材,先学后教。在自学阶段,一般都能较好地解决B、C层级目标。对于自学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则让学生在小组合作性学习中通过激烈探讨完成教学,充分发挥兵教兵的优势。而对于难度较大的内容,在教师的点拨下,一般以竞标的形式鼓励A层级学生大胆参与。

三、分层作业

建立弹性作业结构机制,分基础作业、选择作业、竞标作业三级,明确各层级训练重点。如C级主要强调他们必须掌握课文的基本内容,生字词默写,古诗文名句积累,文学常识的了解等;B级学生主要加强一课一练的有关训练,增加一些小综合训练;A级学生主要加强阅读训练,重点放在知识迁移、语言感悟、写作表达等能力的提升上。

四、分层辅导

1.坚持群体辅导与个别辅导相结合。

群体辅导主要面向B级学生,以巩固学习目标为目的,针对课堂上大多数同学存在的共性问题、疑难点问题,仔细加以解决。个别辅导因人数较少,主要是兼顾A级生和C级生,分别给他们“开小灶”。如A级学生主要针对答题思路、解题技巧、语言表述等问题进行点拨,C级学生侧重书写习惯,错别字矫正,文言文的课下注解等双基落实。

2.坚持课内辅导与课外辅导相结合。

教师在课堂上主要针对共性辅导,进行个别点拨。课堂解决不了的问题,应该在课外及时解决。当然,教师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在课堂上,还要充分发挥兵教兵的优势,对于一些比较简单的C级问题,是完全可以放手让A级学生代劳的。

五、分层评价

建立“分层设计,分类评价,分级达标”的分层评价模式。即对学生作业、考试等的评价不按照统一的标准考核,建立多元的动态的评价机制,尤其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坚持家长与学校评价相结合,口试与笔试相结合,评语与等级量化、分数考核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机制。同时,给予各层级学生重复考(补考)的机会,从而选取最满意的一次作为终极考评分。在评判操作上,对于C级学生评判相对宽松些,对A级生,评判适当严些;在完成时间上,B、C级学生可多一些,A级生可少一些;在结果认证上,C级生侧重于激励,重塑信心,兴趣的导引和对进步的肯定上,A级生则着重看细节,强规范上。例如,对C级生,做对基本作业,就可以给满分;对B级生,能参与完成选做题,可资加分。再比如,对C级生,如果本次考试不达标,课后认真地订正了试卷,把错误都纠正过来,下次上课,通过我的口头检查(口试),合格者也可视为达标。这样,通过动态的评价,C级学生就会切身体会到,经过自己的努力,学习成绩是可以提高的,也是有机会进入B级或者A层级的。

实施分层教学 促进学生发展 篇3

一、分层编排小组成员

当前,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这一教学模式是初中语文教学活动非常成功的改革举措。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让学生在各自的小组中合作交流,共同研究和探讨教师的探究提纲,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促进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教师在编排小组成员时,必须要讲究科学性、均衡性。如果小组间的学习实力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将不利于合作探究活动的有效开展。

笔者在编排小组成员时,从学生的实际语文基础、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等几个方面进行综合评定、划分层次,并将优秀生、中等生和学困生这三个层次的学生以相近的数量编排到每一个学习小组中,让每个小组都能均衡地包含了这三个层次的学生。这样的编排方式,让每个小组成员的学习能力都能较为相近,有助于小组合作探究活动的展开。让小组成员在互帮互助中实现学习目标,并在学习接近尾声时,组织小组与小组间的交流互补,使学习成果得到梳理和完善,从而提升初中语文教学活动成效。

二、分层制定教学目标

所有的教学环节都是以实现教学目标为中心开展的,所以说教学目标的合理制定,为所有的环节指明了方向,能有效引导教学活动的开展。但是,部分教师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虽然制定的教学目标也可以达到一定的效果,但是这样的做法是不科学的。教师应深入地研究教学目标制定的科学性、合理性,正视学生之间存在在的差异性,充分发挥教学目标在教学环节中的引导作用。

笔者以学生的实际基础和学习能力为参数,对学生进行分层管理,并对各层次的学生制定相对的教学目标,提高教学环节的针对性。让中等生层面的学生实现教参所要求的教学目标,并以此为标准,对语文学习的优秀生和学困生分别进行目标重新制定,针对优秀生,笔者适当地提高了难度,以增强学生的思维拓展力为目标。针对学困生,笔者在原来的教学目标的基础上降低了难度和要求,仅以掌握语文基础性知识为目标。通过分层制定教学目标,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够以自己的努力实现学习目标,这让学生对学习更加充满自信。

三、分层布置预习任务

为了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成效,许多教师都对教学环节进行了前置和延伸。要求学生开展预习活动,在课前就要掌握一些语文基础性知识,并针对教学内容做一些背景资料的收集工作,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预习成效,还增强了语文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促进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但是,部分教师在预习任务的布置上仅做出统一的要求,忽略了学生学习基础的差异性。

笔者在布置预习任务时,对各层次的学生要求相对不同。对于优秀生来说,笔者注重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要求他们学会思考、善于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从而增强他们的思维拓展力。对于学困生,笔者只要求他们掌握新的字词,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这样难度的预习任务,学习的积极性会逐步提高。通过分层布置预习任务,学生们都可以提前获得一定的语文知识,并将预习中的难点带到课堂教学中,这增加了教学的针对性,并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四、分层设计课堂提问

在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提问可以准确了解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实际掌握程度,学生通过回答,与教师展开最直接的师生互动,通过一问一答,循序渐进地掌握学习内容,实现学习目标。因此,课堂提问是否科学,直接决定课堂教学活动是否能激起各层次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部分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环节,没有兼顾到各个层次的学生,一味地要求深度和难度,虽然能激发优秀生的学习兴趣,但也打击了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有部分教师将提问难度设计得较低,虽然提高了学困生的学习活动参与度,但在对其他层次学生的思维引导效果又不够到位,这样设计是不具备科学性的。

笔者认为,只有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基础,分层设计课堂提问,才能促进学生充分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科学提高教学成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笔者不仅设计了难度适中适于中等生回答的提问,还设计了一些难度较高的问题,以之拓展优秀生的思维能力。对于学困生,则只进行有关基础性内容的提问。这样的设计可以兼顾到各层次学生,让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和展示自我的平台,防止产生边缘现象,促进全班学生的整体进步。

五、分层布置课后练习

许多教师并不重视课后练习环节,认为它不重要。其实,课后练习不但是对课堂教学活动的延伸和拓展,更是对教学成效的有效补充和巩固。教师可以通过学生提交的课后练习,及时地了解到学生掌握教学内容的程序与不足,以便更好地调整下节课的教学内容。

笔者在布置课后练习方面,针对各个层次的学生,从练习的难度和数量方面进行分层布置。对待学困生,不但练习量相对减少,在练习的难度方面也相对降低。对待优秀生,笔者布置的练习量相对增大,并将练习的难度适应提高,保证这一层次的学生能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有所提高。笔者这样的布置,完全配合了各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

六、分层进行考核测试

考核测试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关键环节,也是检验教学成效的必要手段。作为学困生,他们往往对考核测试有畏难情绪,得到的分数也远远低于其他层次的学生,时间一长,学习的积极性就会消磨殆尽。

笔者针对这一现象,积极地开展分层考核测试。在设计考题时,设计部分难度较大的内容作为考核测试中的附加题环节,学困生可以选做或不做,但中等以上层次的学生必须要进行该环节的测试。除此之外,还可以设计AB两种试卷,难度较高的A卷留给中等以上的学生完成,而学困生只需要完成难度较低的B卷。这样分层考核的方式,不仅让学困生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漂亮的成绩,保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还让优秀生明白学无止境的道理。

总而言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认真对待自己的本职工作,注重吸收先进的教学理念,通过不断地研究和尝试,大胆地优化和改革落后的教学模式。教师应该在教学的各个环节,科学合理地运用分层教学,促进学生的全面进步和初中语文成效的整体提升。

分层注水技术发展过程 篇4

油田开发过程中通常使用注水工艺技术给油层补充能量, 保持油层压力, 使油田能够高产稳产。由于各油层的吸水能力有很大不同, 如果采用多层段笼统注水工艺会出现层间干扰问题, 而分层注水技术就是解决层间干扰问题的一种工艺措施。分层注水技术通过多年的研究, 由最开始单一的固定式配水管柱, 发展成为多元的、能够解决测试问题以及油层之间夹层较小等问题的各种配水器管柱。而且, 其配套工具中的分注封隔器、配水器等工具也有了长足发展, 从K344封隔器和Y141封隔器到Y341 (可反洗井) 封隔器, 从固定式配水器到同心集成式配水器。分层注水技术的发展不但降低了正常注水井的修井作业频率, 而且让分层注水管柱起到了防止注入水单层突进, 实现均匀推进的目的, 提高了油田的采收率。

2 各阶段的发展成果

2.1 固定式分层注水技术

1964年-1974年间, 各油田广泛应用固定式分层注水技术, 它缓解了注入水单层突进的问题, 控制了油井含水上升。

固定式分层注水管柱由K344型扩张式封隔器和固定式配水器、球座等井下工具组成。它首次实现了多层段的定量注水, 但由于固定式配水器中的水嘴无法更换, 因此在调整层段注水量时, 必须将注水管柱全部起出, 作业工作量很大。

2.2 活动式分层注水技术

随着油田的不断发展其含水也逐渐的上升, 需要经常根据各种数据资料来调整各层段的注水量, 以保持注采平衡, 为了减少在固定注水管柱中因更换水嘴而进行的修井作业次数, 研制出了活动式注水管柱。它分为空心活动式配水管柱和桥式活动配水管柱, 其水嘴全部装配在堵塞器上, 更换或调整水嘴时, 可用钢丝投捞堵塞器即可。活动式分层注水技术解决了调整注水量时需要修井作业来起出管柱的技术问题, 但更换水嘴作业需逐级进行, 投捞工作量大, 而且还存在无法进行吸水剖面测试等问题。

2.3 偏心式分层注水技术

为了解决活动式分层注水工艺存在的投捞工作量大, 以及不能进行吸水剖面测试的问题, 上世纪70年代中期, 研制出了偏心分层注水技术, 它的堵塞器偏离油管中心线位置, 将中心通道供给投捞工具及测试仪器通过。偏心分层注水技术可实现多层分注时不动管柱投捞任意层段堵塞器, 进行调换水嘴, 实现集流和非集流分层测试, 不影响其它层注水, 还可进行同位素吸水剖面测井。

2.4 桥式偏心分层注水技术

为了进一步提高偏心注水井分层注水量的测试精度, 实现双卡测单层注入量的目的, 研制了桥式偏心分层注水技术。桥式偏心分层注水技术不但继承了常规偏心式分层注水技术的全部优点, 同时, 通过桥式配水器工作筒主体上的桥式通道与测试密封段的设计, 解决了测试作业中经常出现的“刮皮碗”和“憋压”问题。它采用集流方式测试, 与常规偏心式分层注水技术相比大幅度降低了对流量计量程的要求, 不用投捞堵塞器和改变正常注入状态就能直接测得分层压力。但为了进行测试及投捞工作, 要求两级配水器之间的距离不能小于8m, 对于小卡距的井就不能使用偏心式分层注水技术。

2.5 集成式分层注水技术

为了解决部分小卡距井 (两级配水器之间的距离最小2m) 的分层注水要求, 研制出了集成式分层注水技术。集成式细分注水管柱主要由内径F60mm的Y341型不可洗井封隔器、内径F55mm和F52mm不可洗井配水封隔器、射流洗井器、外径F55mm和F52mm配水器等组成。它利用几个封隔器组合使用, 将井段分若干个层, 配水封隔器的中心管作为工作筒, 一级配水器可以对两个相邻油层同时注水, 而且可以实现投捞作业一次更换两个水嘴。它有效降低了两级封隔器的卡距, 为小夹层的地层分析提供了可靠的资料。

3 结语

我国油田通过多年来的不断研究, 分层注水技术已趋于成熟, 各油田都有自己的一套适合本油田特点的工艺技术。分层注水管柱结构中各种工具也在不断完善, 现已基本实现不动管柱、不停注进行各种测试作业, 保证了地层的能量补充, 为油田的高效开发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

摘要:油田分层注水技术通过多年的研究, 由最开始单一的固定式配水管柱, 发展成为多元的、能够解决测试问题以及油层之间夹层较小等问题的各种配水器管柱。而且, 其配套工具中的分注封隔器、配水器等工具都有了长足发展, 从K344封隔器到Y341 (可反洗井) 封隔器, 从固定式配水器到同心集成式配水器, 让分层注水管柱起到了防止注入水单层突进, 实现均匀推进的目的, 提高了油田的采收率。

关键词:发展,封隔器,配水器,分层注水

参考文献

[1]孙祖岭, 《井下作业工》, 石油工业出版社.

实践分层教学与促进教育发展论文 篇5

一、分层教学的理论依据

分层教学是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按照最优化教育理论进行的教学研究和实践活动。它从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条件的实际出发,通过班级组织与教学形式的变化,创设“因材施教,分类指导”的环境,教师通过分层组织教学、改革教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经过努力达到相应的教学目标。“分层教学”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是适应生源现状的一种有效对策。分层教学的主要理论依据有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理论;前苏联教学论专家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理论。

二、分层教学的实施

1.学生分层

在深入了解学生自身情况和特点的基础上,把学生分为A、B、C三个层次。具体分层标准是:A层学生基础薄弱,学习困难大,学习积极性不高,消极厌学。B层学生基础较好,接受能力一般,情绪不够稳定,学习成绩中等。C层学生基础好,接受能力强,学习兴趣浓,成绩好。分层结果由教师隐性分层,学生分层的目的是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是实施教学分层备课计划和教学目的分层计划的前提。

2.目标分层

“弹性要求”、“上不封顶”、“下要保底”是分层教学的基本要求。分层教学在认知目标和能力目标上,对不同层次学生有不同的要求。根据课程标准、教材的要求及内容,综合班级各个层次学生的已有水平,以“面向全体,兼顾两头”的原则,制定与各个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吻合的分层教学目标,并在“分层讲授新知”前使学生其明确学习目标,从而更好地发挥教学目标的导向功能。同一知识点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虽有差异,但目标之间应配备拾级而上的“台阶”,讲授新课之前让学生有所认识,并在教学中逐步分层认知。

教学目标分层的目的在于:针对学生掌握知识的不同程度来设置各个层次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不同学习目标,从而有针对性地教给学生不同层次水平的知识,以便和学生的知识结构相适应。因此,分层教学在目标设置中要注意因势利导地使各层次学生的能力、素质都能得到充分全面的发展。

3.教学分层

“一个课时一个教案、一个层次一个教案”,教学设计要作到四个清醒认识: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学习水平有清醒认识;对教学的知识点在学科知识体系中的位置有清醒认识;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运用有清醒的认识;对学生的个体辅导和个体激励的方法有清醒认识。分层课堂教学应坚持先预习后学习,方法重于知识,过程和兴趣重于结果的原则;分层课堂教学应该坚持重视学生的信息反馈,并注意培养其学习的独立性、创造性的方法;分层课堂教学中,始终贯彻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教学基本规律。在教学中,尽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全体学生非智力心理因素的积极作用。

4.评价分层

分层教学对学生的评价,主要采用动态评价、纵向评价和综合评价3种方式。动态性评价,每个层次班学生学习水平是动态化的,考试评价也应使其具有动态性和选择性与之相适应。纵向评价,主要是通过不同阶段的和平时的课堂提问、谈话、作业等评价信息以及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信心、主动性等信息通过纵向的比较,而做出的评价。综合评价,评价内容要多元化,不能仅以考试成绩为标准,要注意学生学习主动性、主体性和主体精神品格的提升。评价方法要多元化,即要坚持自评和他评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

三、对分层教学的评价

1.分层教学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由于建立了层间流动机制,分层教学竞争氛围的加浓,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学,有所得,实现向既定目标的迈进。在分层教学体制下,学生的心理压力得到缓解,积极性不断提高,有利于实现总体学生的全面提高。

2.分层教学有利于教师自身能力的提高

教师是素质教育的最终实施者。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要通过每位教师落实到每一堂课、每一项活动,体现在每一个学生身上。分层教学的实施,要求教师必须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和特点,关注学生的发展潜力,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建立适合自己的远、中、近的目标。在这个要求下,教师需要不断提高教学艺术,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从而实现自身能力的提高。

3.分层教学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

素质教育是充分尊重学生身心发展和教育规律并通过科学有效途径开发受教育者潜能,以完善和全面提高新一代公民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推行素质教育,就是要建构适应人的个性发展的教育体系。而分层教学、分类指导正是从适应人的个性发展为出发点,以因材施教为基本方法,以充分开发受教育者潜能为目的的教育策略,它是贯彻素质教育思想的有效途径。因此说,分层教学、分类指导的教育策略是完全符合素质教育思想的。

4.分层教学有利于师生关系的融洽,推进教育和谐发展

分层教学的实施,改变了传统授课“一刀切”的模式,不论优生和差生都各有所获,都能够体验经过自身努力而获得成功的喜悦。在分层教学体制下,学生的学生个性和情感的培养受到关注,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得到提高,师生关系始终保持在和谐气氛中。分层教学,体现了兼顾公平与高效的教育原则,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从而促进教育教学和谐进行。

综上所述,分层教学是将学生的个体差异视为一种可资开发利用的教育资源,在不打破班集体教学组织形式的前提下,融入个性化教学、个别化教学的理念,综合考虑学生个性差异基础上将学生分为若干层次,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途径、教学策略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都有所区别,为学生创造多种尝试、选择、发展的条件和机会,不断鼓励学生进步,不仅使全体学生得到发展,而且也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和谐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数学分层教学 强调个性发展 篇6

目前“高效课堂”及“一师一课”活动正在全省进行推广,其主要目标是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数学教学要体现素质教育的精神必须要以人为本,充分发展学生的潜能。但学生从小学进入初中后,由于教材体系的变化及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的深入学习,使大部分学生很不适应,从七年级就出现了较为明显的三极分化。所以(根据我们多年的数学教学实践)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的不同,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和分层作业布置,这样能更好地进行因材施教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而较明显地提高教学效果。

一、在充分了解学生的数学知识水平和数学思维能力

根据学生的数学知识和思维能力水平对学生分开几个层次。并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制订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首先对自己所教的学生进行分层:

A组:数学基础好,数学思维能力强的;

B组:数学基础一般,思维能力一般或较好的,或思维能力较好但数学基础较差,学习品质不够好;

C组:数学基础较差,思维能力一般或中下。

对学生分层后,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订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A组数学基础要更扎实,数学思维能力要更强,有针对性地对他们提出较高要求和进行拔高训练。要求他们除完成课本习题外,尽量多关注一些有关数学解题和数学竞赛的数学课外书,鼓励他们提数学问题,多鼓励他们自学和进行一题多解。B组重点提高数学基础知识水平和数学基本运算技能,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使他们一部分能向A层转化。同时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鼓励他们在课堂上多提问题,多鼓励他们自学,多鼓励他们一题多解,要求他们在测验时争取优分并追上成绩最好的同学。C组学生重点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数学基础计算能力和基本几何应用能力,使他们其中一部分向B层转化。多鼓励多辅导,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完成基础知识,提高他们学习的成就感。要求他们在测验中取得合格以上成绩。

二、做好教材的分析研究和结合学生情况进行教材处理

初中数学教材尽管较系统地叙述初中的数学知识,但其中包涵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没有明显地叙述出来,探索推导的过程也不可能全部叙述出来。所以,我首先吃透教材,把握数学知识的系统,挖掘数学知识所包涵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是数学的精髓)。而我的学生的数学基础和思维能力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都有差异,因此又必须要求教师对数学的教材进行恰当的处理。为了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每节数学课都要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各层次的学生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如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如何创设问题情景,如何设计层层深入的问题让学生去探索,讨论;如何把例题分解和组合;哪个地方该精讲,哪个地方该让学生去探求;如何设计各层次学生的作业等等。

三、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分层教学的实践和教学效果

我担任七年级两个班的数学教学。在一班我用没有分层的教学方法,在二班我试用分层教学法,以便探究分层教学法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以下我主要谈谈我在二班进行分层教学的一些做法:(1)在课堂教学中我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导学方法,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理解掌握数学知识和发展能力。课堂上多让A组学生探求问题(例题、习题或老师和同学提出的数学问题),讨论问题,最后独立地或在老师的引导下找出答案,并多鼓励他们质疑已有答案(或解法,证法)和对数学题进行一题多解,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对C组的学生则进行直接讲解教学内容之后再加强个别辅导。(2)采取多举学生感兴趣的实例或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法,提高学生(尤其是C组学生)对数学概念、定理、性质的感性认识,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3)两班学期期末统测的数学成绩对比:差生减少了,而优生增多了。使我体会到其中的原因是:在班级教学中,传统教学法主要照顾全面,往往没有强调个别,其实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而分层教学法虽然也是班级教学,但要求老师强调个别(至少是一个层面上的部分学生),也就是在某个层面上做到因材施教,体现出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育,因而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数学思维能力,进而提高了数学的教学效果。

实施分层要求促进自主发展 篇7

一、铺路求实———将高就低, 补足铺平

建构主义认为, 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 更重要的是新旧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也就是说, 学习是学生的经验体系在一定环境中自内而外的“生长”, 它首先要以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实现知识的建构.小学数学是一门科学性、逻辑性非常强的学科, 教材内容安排科学严密, 环环相扣, 层层延伸, 循序渐进.而小学生由于受认知水平的限制, 对间接知识的把握更觉困难, 唯有帮助学生铺平新知学习的道路, 让新知的学习建立在旧有知识的基础之上, 步步踏实, 才有助于学生更快更好地学好新知.倘若学生旧有知识基础不牢, 甚至存在缺漏, 那就会给其学习新知带来麻烦, 甚至无法进入新知学习领域.

小学生知识基础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如果学习新知前不尽量缩小这种差异, 补足缺漏, 学生间的差异势必会越来越大.因此, 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 将高就低, 为中下生补足缺漏, 架梯搭桥, 为全班学生学习新知铺平道路, 使全班学生尽可能处在同一起跑线上.具体做法: (1) 吃透教材, 把握新旧知识的“结合点”; (2) 精心设计铺垫题, 为学生学习新知扫除“拦路虎”.如小数乘以小数的乘法 (人教版第九册第二单元) 可设计如下两组题: (1) 因数与积大小变化的规律 (为积的小数点定位作铺垫) ; (2) 有一个因数是小数的乘法 (为竖式计算方法架桥) .

二、新授求懂———欲高先低, 达标再进

新课程将课程定位为师生共同探求新知的“体验课程”在课堂教学中, 师生将参与课程创生与开发、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

有了铺垫题的引路, 例题可能多数同学不教自会, 但“知其然”并不意味着“知其所以然”, 因而, 展示知识形成过程, 让学生充分暴露自己, 有助于我们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中存在的错误, 形成正确认识.

因此, 我感到要想达到教学的高要求, 必须从低起点出发, 步步夯实, 层层提高.例如, 教学“较复杂的分数除法应用题”, 是将简单的分数应用题改变条件成例题后让学生直接尝试, 还是仍以弄清题意、找准单位“1”的量、理解条件关系入手呢?我认为应以后者为宜, 只有这样才能面向多数学生, 为多数学生接受.因此, 我在教学中坚持让学生先个人自学, 再小组讨论, 然后集体交流, 教师评点, 有意识地让优生带差生.这样, 优生在讲清算理、说准思路、归纳法则及分析差生答案的同时, 知识得到巩固, 能力得以提高, 差生也在优生的讲解中受到启发, 学会方法, 学懂知识.

三、练习求成———促高保低, 各有长进

学生间智力能力的差异, 尤其表现在对新知的理解和接受上.通过师生对例题的共同探究, 有的同学很快能融会贯通、触类旁通, 有的同学只是“贵在参与”、基本学会, 有的可能还似是而非、不能理解.因此, 巩固练习必须因人而异, 有针对性地、多层次地组织, 确保各层次学生的达成度.

1. 同步练习, 不同要求.

即在同时间内, 练习题目时因人而异, 提出不同要求.如新授后的“模仿”练习, 差生只要能模仿例题解答, 而优生还要能就定义、概念、计算法则、解题思路等方面加以阐述.又如一题多解的题目, 要求差生掌握最基本的一种解法, 而优生要求能想出多解, 培养其求异思维能力.

2. 起步同时, 快慢有别.

学生因计算能力的差异, 速度常有快慢, 我们既不能“以快就慢”, 让快的同学空等, 也不能“就快弃慢”, 使慢者半途而废.我们可以在每组练习中安排有基本与提高两类题, 慢的同学完成基本题即可, 这样既使差生“吃得了”, 也使优生“吃得饱”.

3. 分层分道, 保底培优.

在学生基本掌握新知的前提下, 可以安排分层分道练习.一方面布置基本题, 作保底练习, 夯实基础;另一方面, 出示提高题供优生思考, 使保底与培优统筹兼顾.

四、评价激励———关注个体, 促进发展

课堂上对学生的评价, 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 促进学生的自主、全面发展.当然, 评价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

对学生课堂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更要关注学生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习的结果, 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要注意发展评价的激励作用, 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 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而且要善于利用评价来调整和改善教学过程.评价的手段和形式应多样化, 且应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常用的评价形式有课堂观察、测验、成长记录、数学日记、操作和实践活动等.

渗透分层导学 发展语文素养 篇8

一、立足目标层次性, 实现有的放矢

课程标准要求目标统领教学内容, 因而阅读课堂上所有的教学内容都是实现阅读课堂教学目标的载体。 在课程理念指导下, 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差异, 如根据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运用语言能力等因素,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阅读教学目标, 提出不同层次的阅读要求, 安排不同层次的阅读内容。 对个性阅读能力较高的学生适当加大难度, 对个性阅读能力较低的学生则需要分散难点、形成梯度。 在这样有层次的目标下, 可使学优生和学困生都积极参与文本阅读的学习活动。

例如, 教学《穷人》时, 教师可把语文基础知识较扎实、个性阅读能力较强的学生组合成男生A1、女生A2组;把语文基础知识较薄弱、阅读能力一般的学生组合成男生B1、 女生B2组;把语文基础知识较差、阅读能力较差的学生组成男生C1、女生C2组。 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内涵时, 教师可要求A1、A2组的学生从文中寻找重点词句, 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 通过了解文中作者遣词造句的技巧, 深化对文本内涵的解读, 初步掌握文本的各种写作手法;要求B1、B2组的学生做到熟读课文, 从课文的语句初步了解到这篇课文讲述了什么内容, 掌握文中生字词的运用; 辅导C1、C2组学生通过读通课文, 能够掌握本课生字词, 以及课文的基本内容。 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如何通过环境和人物对话、心理的描写, 表现桑娜和渔夫宁可自己受苦, 也要帮助别人的善良品质时, 教师可要求A1、A2组学生能够从文中寻找这些片段、语句, 自主地进行品味、研读, 并能发挥想象、填补桑娜心理矛盾的详细经过, 有效地训练A1、A2 组学生阅读思维、 语言运用能力; 帮助B1、B2组的学生从文中寻找这些片段、语句, 通过对话交流及点拨, 让B1、B2组的学生掌握这些语句在文中的作用; 为C1、C2组的学生逐句讲述意思, 让这些学生多读课文, 既掌握文本内容, 又逐步学会用语言进行表达。

二、重视环节层次, 实现因材施教

众所周知, 只有选取合理的阅读教学组织形式和合理的阅读教学方法, 才能使阅读教学得到顺利进行, 保证阅读教学目标顺利实现。对于不同层次、不同基础的学生, 教师要针对这些学生各自的特点, 确定阅读教学目标的层次性后, 选择适合学生掌握阅读能力的教学形式, 借助一系列有坡度、有层次性的教学环节进行阅读教学, 并把学习文本内涵, 训练阅读素养的时空留给学生, 引导学生采用最科学的阅读学习方式学习文本内涵, 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例如, 教学《白杨》时, 教师可运用多媒体屏幕出示文中语句: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哪儿需要它, 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 长出粗壮的枝干。 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 它总是那么直, 那么坚强, 不软弱, 也不动摇。 学生理解这一片段的含义后, 教师对A1、A2组学生采用的教学方式: 讲解—练习—探究—教师点拨—再练习。教师把阅读、语言运用的掌握、提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 如, 要求A1、A2组学生运用段中画横线的词语说一说, 自主动笔仿写一段话。 教师对B1、B2组学生采用的教学方式:讲解 — 练习 —引导—再练习。教师适时进行讲解、点拨, 帮助这部分学生尽快掌握阅读、语言运用能力。如, 让B1、B2组学生也利用画横线的词语说一说, 自主动笔仿写一段话, 并相互修改、补充。教师对C1、C2组学生采用的教学方式:讲解—分解练习—纠错—完整练习—纠错—再练习。教师采用了反复讲解、纠错、练习的教学形式, 让这一层次的学生掌握了语言运用能力。 如要求C1、C2组学生运用画横线的词语说话时, 教师和A1、A2组学生在一旁帮助纠错、补充, 直至他们掌握利用画线词语说一段话。在语言训练中, 学生再一次感受了白杨不怕困难顽强执著的精神, 感悟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 扎根边疆、 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体验了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之处和高超的写作技巧。 在这种分层阅读教学的语言训练活动中,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 鼓励学生相互竞争, 实现从低层次向高层次目标转换, 使所有的学生通过学习都能达到同一水平, 实现全体学生共同发展。

三、分层考核评价, 调动后续阅读热情

教师要善于利用考核评价层次性, 在正确对待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进行评价时, 让不同水平、不同素质和条件的学生都能看到自身发展的起点与潜力, 一方面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文本研读, 或让阅读能力较好的学生能很快掌握学习内容, 另一方面勉励阅读兴趣不高或阅读能力较差的学生, 对文本解读产生浓厚的兴趣, 产生持续性阅读欲望。 利用层次性的评价方式可以使学生品尝获取成功的情绪体验, 激励和调动学生参与阅读活动的热情。

例如, 教学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结束时, 对于B1、B2、C1、C2组的学生, 教师运用了激励性的评价方式:“在这次综合性学习活动中, 你认真、积极参与活动, 如果能做到体会出每一首诗歌的魅力, 那就会更好的。 ”“你能写一写勤勉自己学习的诗句就更棒了。 ”这种评价方式有效调动了这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使学生了解自己取得的进步, 品尝获取成功的喜悦。 教师对A1、A2组的学生采用了激励和严格规范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肯定了这些学生的积极参与度, 以及策划、组织、协调能力、探究意识和活动成效, 并从中寻找他们的不足之处。这种考核评价层次性给学优生提出否定的信息, 激励他们要不断地进取, 提高语文实践综合能力;给学困生反馈更多肯定信息, 调动他们后续学习的热情, 能从不足中寻找方法, 使学生的语文实践综合能力获得提高和发展。 这种层次性评价方式, 让学生回顾总结综合性学习的知识点以及学习方法, 使学生对参与的学习活动做了一次全面的反思, 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在活动中的不足与收获, 为下次综合性学习找准努力的目标,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摘要:本文立足语文课程理念, 剖析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如何渗透分层导学, 做到因材施教, 实现全面发展, 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分层发展 篇9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决定》中指出:实施素质教育, 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中发[1999]9号) , 端正教育思想, 转变教育观念, 面向全体学生, 加强学生思维品德教育, 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特点,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可见, 首要的便是面向全体, 因材施教。而长期以来, 由于受传统模式的束缚, 教师从备课、授课、作业、辅导、考查到评价, 均采取“一刀切”、“一锅煮”, 不顾学生性格的差异、兴趣的差异、能力的差异, 久而久之出现了“优生吃不饱, 学困生吃不了, 教师吃力不讨好”的现象。加之“普九”工作的全面发展, 取消了留级制度, 许多本该留级的学生也升上了高一个年级, 造成学生学习成绩严重两级分化的局面。传统的课堂教学以班级大群体教学为主要形式, 虽然也采用了“抓中间带两头”的教学策略, 但实际上常常是中等层次学生为教学的主要对象, “抓好中间, 忘了两头”, 不利于全体学生的发展, 难以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为克服传统的教学弊病, 面向全体学生, 促使全体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充分、最自由、最和谐的发展, 所以我们提出“分层施教, 自主发展”课题研究。

二、课题的界定

“分层施教, 自主发展”是作为阅读教学基本形式而提出来的, 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依据学生的个体的发展存在着差异, 区别对待各种层次的学生。构建“合分”、“动静”协调的基本教学环节。确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 选择合适的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方法, 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与作业, 采取多种形式的评价方法, 来体现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尊重与帮助, 真正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的提高和发展, 促进自我教育。

三、课题理论依据

1.依据学生个体发展存在差异这一客观现实。心理学研究表明, 由于先天的遗传因素和后天的环境、教育等因素的差异导致儿童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大家知道, 在一个班级内, 学生的学习基础有厚有薄, 知识视野有宽有窄, 智力发展有快有慢, 接受能力有强有弱, 学习方法有优有劣。“分层施教, 自主发展”正是从这种差异出发, 区别对待, 有的放矢, 促使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2.依据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每个学生都处在发展变化之中, 从本质上都是要求进步的, 作为发展的学生, 每天都在变, 不是前进, 就是后退。我们的教育要促进学生发展, 但教育是外因, 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分层施教, 自主发展”就是力图从学生差异出发, 分析差异形成的原因, 扬长补短, 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习惯;根据学生的进步情况, 客观公正地给予评价, 激励进步, 使内因发挥作用, 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3.依据因材施教原则。因材施教是中国文化所留下的珍贵的教育理念, 受到历代教育者的推崇和应用。宋代著名的教育家朱熹把“教人之法”与“为学之法”联系起来, 强调“教人之法”必须依据“为学之法”。他主张根据学生差异特点提出恰当的教学目标。明中叶的教育思想家王宗仁也指出:“人的资质不同, 施教不可躐等, 中人以下的人, 便与他说性, 说命, 他也不省得, 也须琢磨起来。”教学要按人的资质、能力与才能慢慢地帮助他, 也就是说教学应注意各人长短处, 譬如良医, 治病重对症, 教学也应因人施教。上述二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体系对今天推进素质教育, 仍有极富价值。如何“面向全体学生,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如何“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如何在短短的四十分钟时间里既做到面向全体学生, 又兼顾两头, 使他们在各自的基础上都有相应的提高, 真正落实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这条原则, 一直是第一线的教育者孜孜以求却又倍感困惑的问题, 而“分层施教, 自主发展”正可解决这一问题, 它是对我国传统的因材施教教学思想观念继承和发展。的

4.依据可接受原则和掌握学习的策略。原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指出:“可接受原则要求教学的安排符合学生的实际学习的可能性, 使他们在知识力、体力上、精神上不会感到负担过重。”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也指出:“一切事情的安排都适合学生的能力。”美国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布鲁姆认为, 造成学生学习差异的主要原因并不在遗传与智力, 而在于家庭与学校的条件。他说:“世界上任何一个能够学会的东西, 几乎所有的人也能学会--只要向他们提供了适当的前期和当时的学习条件。”“分层施教, 自主发展”同样尊重学生, 相信学生, 努力创设掌握学习的良好条件, 让不同的学生在各自适宜的条件下愉快地学习。

四、研究重点

在实验中, 我们着重研究以下几个问题:

1.通过“分层施教”,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成为学习的主体, 都能感受到学习成功的喜悦, 从而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得到最充分、自由、和谐的发展。

2.完善教学的理论体系, 操作体系及教学评价体系。

3.从因材施教的角度出发, 研究面对全体学生, 为全体学生快速进步打好基础。

五、实验的做法

1. 选定学校。

我县 (注:此处指福建省柘荣县, 下文同) 选定的10个实验片区、24个班级学生、实验教师具有广泛性和代表性 (专任教师, 热心科研, 善于总结) 。

2. 制定计划。

实验领导小组、成员由我县教师进修学校领导和小学教研室教研员以及实验教师组成, 确定研究的重点专题:如何加强实际操作, 如何落实教学常规及制定实验计划等。

3. 加强指导。

及时召开实验工作会议, 研究实验开展的问题。实验教师经常一起备课, 研究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听取意见后, 举行公开课, 推行教学经验。领导小组成员对实验班采取跟踪听课的方法, 及时互通信息, 了解教学情况, 研究教学规律, 发现经验及时总结, 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4. 控制条件。

为了使实验结果真实、可靠, 在实验中注意两点: (1) 严格按教材内容、要求设计教法, 若对教材内容安排和教学方法有不同意见时, 采用各种方案进行教学, 通过比较决定取舍。 (2) 严格控制课外作业量, 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5. 实验测试。

每学期末, 由县小学教研室命题, 对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测试, 了解学生掌握知识和能力发展的情况, 并对发现的问题和征集到的意见拟订整改措施。

6. 一般操作程序:

(1) 分层编组。实验教师首先摸清本班学生的知识、技能、智力等情况。其次根据摸底, 将学生隐性分为自学组 (由优等、中等学生组成) 、辅导组 (由学困生、中下学生组成) 。两组学生只有教师心中有数, 不宜向学生公开, 否则可能助长“优生”傲气, 挫伤学困生的自尊心。为此, 教师对学生的分层次必须是隐性, 与此同时, 教师要坚持经常性观测, 及时调整学生层次, 激励学生向高层次流动。采用隐性分层, 既尊重了学生,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又能依层施教, 促使师生建立起对教学的乐观主义态度和真诚的教学信心, 有利于学生得到和谐、主动的发展。

(2) 分层目标。改变以往教学目标划一要求的状况,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 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 (1) 基本目标, 即课程标准规定的最低限度的目标; (2) 达到目标, 即课程标准规定的所有要求。本着“保底不封顶”的现代教改思想, 要求辅导组达到基本目标, 自学组完全达到目标。鼓励辅导组达到基本目标后, 向达到目标挺进。下面以《镜泊湖奇观》第二课时教学目标设计为例。基本目标: (1) 在教师的指导下, 通过自主阅读, 了解镜泊湖奇观“奇”在哪里? (2) 通过再读课文, 体会作者静态和动态的描写方法; (3) 再读再悟, 有感情读课文。达到目标: (1) 有目的地选择学法, 通过自主阅读, 自学课文: (2) 结合《鸟的天堂》、《镜泊湖奇观》中, 作者对动、静态的生动描写, 明确动态、静态描写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这样合理确定各层次教学目标, 对自学组抓标务本, 或超标拓本, 充分发展, 完全达到课标要求;对辅导组着重抓“双基”, 逐步达到合格水平。

(3) 分层辅导。自学组以自学讨论为主, 完成每堂课所规定的学习任务。辅导组由教师耐心启发诱导, 学习新知识。前者以“放”为主, “放”中有“扶”, 重在点拨自学, 采取自读、自思、自问、自答或合作学习等方式来解决问题;后者以“扶”为主, “扶”中有“放”, 重在教师辅导下学习。

对于提问, 要根据基础的厚薄, 先提问学困生, 即使一时回答不了, 可让优等生帮助回答后, 再让学困生重述, 直到正确为止。在学困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耐心启发, 引导鼓励他们大胆回答。对较难的问题, 教师设置台阶, 分层提问, 减少坡度来提问学困生。在突破重难点时, 发挥优等生的优势, 启发全体学生深刻理解。不管是辅导组还是自学组, 都要保证读的时间, 促使学生在读中融会贯通。如教学《金色鱼钩》第二自然段, 根据两组同学的不同基础, 提出不同程度的问题: (1) 老班长的外貌是怎样的? (2) 老班长的外貌为什么会这样的? (3) 从老班长的外貌看, 你觉得他是怎样一个人?说明你的理由。 (1) (2) 题两组都要完成, (3) 题尽他们的能力完成, 但自学组力求更有质量完成。这样提问, 不仅使每位层次的学生有机会说、有能力答, 而且能引起学生深入钻研课文的兴趣, 符合认识事物的规律, 可以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

(4) 分层练习。根据不同层次的教学要求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巩固练习和综合练习。在各组完成巩固练习之后, 要求自学组完成综合练习, 鼓励辅导组做综合练习, 从而达到“保基础, 求发展”。如《美丽的小兴安岭》第二课时教学中, 讲析了3~6段课文后, 设计四道练习:

(1) 多音字组词:

(2) 填空:

乳白色的 () 嫩绿的 () 火红的 ()

苍翠的 () () 的熊掌 () 的棒子

(3) 用“~~~~”划出作者描写四季景色的词句。

(4)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兴安岭是一座巨大的宝库, 又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

以上四题, 前三题为巩固的基础题, 第四题是学新的尝试题, 不难看出, 作业难易适度, 有一定的梯度。因此, 辅导组同学完成前三题即可, 自学组同学可完成全部习题, 这样, 不但改变了传统的做法, 还让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自学获取知识, 更重要的是优生不再为一些简单的问题而浪费时间, 学困生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由于教师设计的作业, 从不同基础的学生实际出发, 分层区别要求, 使所有的学生都能接受, 比较合理地适应和满足了各类学生的学习愿望, 从而充分调动了全体学生的积极性。

(5) 分层评价。《课程标准》指出:“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教师正确的评价, 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若不合理的评价, 往往挫伤学生的自尊心, 甚至使他们产生自卑心理, 为此, 对不同层次学生学习过程、问题作答以及练习, 教师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对学困生采用表扬评价, 肯定其进步, 消除其自卑感, 让其看到希望, 品尝成功的喜悦;对中等生采用激励评价, 指明努力方向, 使其不甘落后, 积极向上;对优等生采用竞争评价, 坚持高标准要求, 促其更加严谨、谦虚, 更加努力拼搏。

对学生笔答作业的评价。当学生完成作业后, 教师对两组学生采取不同的评价方法。为保护和激发两组学生 (尤其是辅导组学生) 的学习兴趣, 提高其学习积极性, 一般采用优、优一、良、良一这四种模糊粗略的等级来评价学生的作业成绩。现以《美丽的小兴安岭》四道题为例:

对辅导组学生评价:学生能完成前三题评优一, 将第四题做对一部分评优。

对自学组学生评价:学生将前三题全部做正确打良, 将第四题做对一部分评优一, 1~4题全部做正确的评优。

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 教师要作好学生完成作业情况的记载, 以便随时了解学生的发展变化。可用每人一份的表格记载。期末根据平时成绩 (含面试、操作) 和期末笔试成绩综合评定学科成绩。

上述评价方式是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分层次进行评价反馈, 使两组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态度得到充分的肯定, 尤其是对辅导组的评价, 能使社会、家庭不给学生带来精神压力, 从而使他们保持上进的信心。

六、实验成效

1.经过课题组和全体实验班教师的反复实验, 构建了“分层施教, 自主发展”的阅读课堂教学基本模式:

2.“分层施教, 自主发展”教改实验能帮助学生建立最佳的心理活动,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用不同方法去完成不同难度的学习任务, 学生学的轻松、愉快, 以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教师从不同角度去鼓励学生, 消除学困生的挫折感, 不断提高学困生学习自信心和自尊心, 保持学习兴趣;优生也领悟学无止境、天外有天的道理, 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 一批优秀学生脱颖而出, 冒尖显才, 展示个性特色。这样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两个层次教学, 不仅可行, 而且有效。

3.“分层施教, 自主发展”教改实验能激发学生认识的内驱力, 与学生建立民主、互尊、互爱、平等的师生关系, 不断树立学生的竞争、团结、拼搏、积极向上的意识, 学会自我评价, 达到自我提高的目的。同时, 也促使“教书”与“育人”两者的有机统一, 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分层施教, 自主发展”教改实验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全面性、主体性、差异性的特点, 课堂上突出个人自学、小组讨论、大组交流的教学形式, 具有精神放松、形式多样、个体突出、作业分层、评价多元等特点,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不同要求的分层教学活动中, 各得其所, 各展所长, 从而在各自原发展区内得到最充分、自由、和谐的发展, 让优生“吃得饱”, 学困生“吃得了”, 中等生往上靠一靠, 逐步缩小学生间的学习差距, 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5.实施“分层施教, 自主发展”打破了部分教师抄袭教案的弊端, 促进教师勤于钻研, 不断提高业务水平。教师心中有学生, 能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 对班上学生有目的地进行隐性分层, 从而以自己富有积极情感特征的语言、动作、神态去感染不同层次的学生, 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最佳发展。为使中等程度以下的学生能达到《课程标准》的基本的要求, 中等程度以上的学生有所拔尖, 展示个性特色。教师便要有广博的知识和精湛的教学艺术, 这种动力将驱使教师积极探索、敢于创新、提高素质, 热心科研。至目前为止, 有关分层施教的论文和经验文章多篇在CN刊物上发表, 并得到专家们和市 (地区) 教育局有关领导的充分肯定。我们在研究中深深感到, 进行“分层施教, 自主发展”新策略、新模式的研究是推进素质教育的明智选择。

七、存在的问题与讨论

1.“分层施教, 自主发展”的理论问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这些问题包括分层小组间的联系, 组之间的互相干扰问题的解决, 隐、显分层的选择问题等, 还须进一步在实践中探索。我们提倡今后在组织形式上,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 把学困生分别安排到中上学生队伍中, 进行特别关照, 实施“兵教兵”教学组织形式。

2.知识结构如何体现层次性, 要进一步探索, 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3.教师观念上的转变有待进一步更新。传统单一的教学手段根深蒂固, 主要体现在单一的教学方法, “一刀切”的评价标准等。因此, 今后教学观念要进一步改变。这样, 一方面应在“分层施教, 自主发展”的理论上进一步完善, 另一方面则是观念上的更新, 尤其是要彻底转变在思想、思维定势上甚至是深埋在潜意识中的传统的单一的教育观念。

4.子课题管理有待进一步完善。在全县范围内, 子课题的发展推广力度不够平衡, 需要在研究实践中进一步改善。还下一阶段

学业发展水平评价与分层考试评价 篇10

关键词:分层考试评价,学业发展水平评价,分层测试改革

对学生学业成就的测量与评价, 是学校经常性的教育活动, 考试只是作为学生学业发展水平的评价方式之一, 分数只是衡量学生发展状况的指标之一。

然而长期以来,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 考试成了评价学生的唯一方式, 分数成为评判学生的唯一依据, 选拔适合教育的学生成了学生评价的主要目的, 致使学生评价失去应有的意义和功能, 使得大多数学生失去充分、自由、全面、发展的机会, 成为学生评价的失败者和殉葬品。

在新课程以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的核心理念倡导下, 对学生的评价多元化要求下, 更要注意评价的发展性, 笔者认为为了体现评价的本体性功能, 淡化考试的选拔功能和甄别功能, 更多地突出其诊断功能和激励功能、发展功能, 可以在学业能力测试方面做出分层测试的改革。

一、理论支撑

一是依据学生评价的发展性原则, 学生既是现实的人, 又是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未来人, 因此, 学生评价要坚持用发展的、动态的观点看待学生, 既要看学生的现在, 又要看学生的过去, 更要看学生的未来, 其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 更多的是体现考试评价的激励功能, 而不是放大其惩治功能, 盲目地将学生分为优、中、差等次。 二要遵循评价的差异性原则,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 学生评价应注重差异性和独特性, 在评价时要根据学生不同的思想、文化背景及身心发展基础, 制定不同的发展目标、发展内容和发展标准, 因材施评, 评价主要看基础、看发展、看进步, 注重学生发展的多样性和个性化, 而不是以统一标准要求所有学生。

二、相关链接

在体育比赛项目中, 诸多项目都有不同难度系数的自选动作供运动员选择, 运动员可以根据自身素质和平时训练内容, 选择自己擅长的动作参加比赛, 例如在跳水比赛中, 运动员既可以选择107B, 又可以选择5253B、5255B等。 每一个选手都能在自己所擅长的动作中展现自己最优秀的一面, 试想如果都是一种动作模式、一个评判标准, 就失去了竞技体育特殊的魅力。

三、具体做法

为了更好地推进分层考试评价改革, 必须在征得家长学生意愿的基础上稳步推行重点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召开家长会、学生访谈会, 征求意见, 以获得大部分家长、学生的认可。

2.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自我选择试卷类型。

3.根据学生自我选择试卷情况进行命卷和制卷, 其中A卷是有一定难度和挑战性的试卷, B卷为中等题目, C卷为较简单的内容。

4.尊重学生选择, 多给学生考查自己的机会, A卷没考好可以考B卷, B卷没考好可以再考C卷, 反过来, 基础稍差的学生如果C卷考好了, 就可以考B卷, 如果B卷考好了, 就可以尝试考A卷。

5.记录成绩以最好的一次成绩为准。

四、注意的问题

1.注重对学生进行自身纵向比较

分层考试旨在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发展, 因此在分层评价中应坚持进行个体内差异评价, 对学生进行纵向比较。

2.横向比较只能在同层中进行

在分层评价中, 对学生进行横向评价时, 只能在同层中进行, 不能对学生进行跨层次比较, 那样容易挫伤中低层次学生的自尊心, 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3.分层要不断调整

学生处于不断发展中, 因此, 在一段时间后, 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发展情况, 对学生的分层进行调整。

总之, 分层考试评价是因材施教的进一步拓展和延伸, 它体现的是学生评价对学生人性的尊敬和爱护, 其目的是使学生的特点得以彰显, 个性得以张扬, 并获得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 这是学生发展的需要, 也是学生评价的必然走向。

参考文献

[1]张红梅.新课程下学生质性学业评价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 2009.

[2]盛海萍.我国普通高中实施学分制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 2009.

[3]胡晓娟.差异性学生评价的策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 2009.

[4]刘建.普通高中学生学业评价中的发展性评价策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 2008.

上一篇:Kalman算法下一篇:三七总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