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式教学与高效课堂

2024-07-16

开放式教学与高效课堂(精选八篇)

开放式教学与高效课堂 篇1

一、开放式课堂教学的特点

1. 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英语课程标准》(2001)把“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作为教学的主要目的。这一新概念充分体现了当代英语的教学特点。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一个人到校上学,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而主要是获得聪明。真正的学校应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必须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善于思考、勤于思考是一个学生学会学习、掌握方法的重要标志”。封闭式课堂教学只有灌输,学生只是一个“容器”。只有采取开放式教学,教师才能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使其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启发学生思维的方法之一是引导学生积极提问。“提出一个问题,胜于解答十个问题”。在开放式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做学习的真正主人。教师应给学生创造提问的机会,鼓励、引导学生多提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的状态,让他们的思维得到充分发挥和锻炼,从而更加乐于主动学习。

在此基础上,教师应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会归纳总结。归纳总结是非常重要的学习过程。只要学生善于发现、归纳和总结规律,就会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有新的发现和新的创造,从而也就学会了学习。例如,在学习派生词的时候,老师先把简单词/词根和派生词缀用两种不同颜色的粉笔一一对应地写在黑板上,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归纳和自行总结出简单词/词根变为派生词的规律。常见的词缀有后缀“-ly”可与形容词构成副词:如glad—gladly, happy—happily;friend—friendly, month—monthly。前缀“un-”、“im-”构成反义词:如certain—uncertain, patient—impatient。又如前缀“en-”与形容词或名词构成动词:如large—enlarge, rage—enrage;后缀“-ness”与形容词构成名词:如sad—sadness, correct—correctness等。在学习动词时态、语态及形容词、副词等级的过程中也可以教会学生归纳总结,同样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2. 培养学生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学习发生兴趣,对学习内容产生兴奋和期待的心理状态,又从学习中获得认识的满足和乐趣时,就会形成一种渴求掌握知识的内在需要和强大动力。

教师的作用就是在教学中设法培养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积极学习的动机。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创设语言情景至关重要。创设有感情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语言情景的方法很多,如通过出示实物和图片、放映幻灯片和录像、播放录音或讲故事或由教师对所学的语言材料进行形象描绘、演示等都是可取的,都能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保持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最有效的方法是让学生参与课堂语言实践活动并且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成功。每上一节课,教师都应当明确教学目的和对学生提出切实可行的具体要求,使学生学有所获,看到自己的进步。这样,学生才能在课堂上自始至终保持学习热情,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

3. 教会学生在模拟情景中运用英语。

掌握一门语言的最好办法就是使用这门语言。为了更好地让学生获得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教师应通过自身的创造性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实际和运用语言的模拟情景。前苏联教育学家罗廖夫说:有趣味、有吸引力会使东西被识记的可能性几乎增加一倍。英语故事具有生动的情节、丰富的情感,同时也蕴涵不少的语言知识。课堂上教师给学生讲英语故事,不仅符合学生形象思维的心理特点,而且能吸引学生迅速进入学习英语的状态。因此,在英语课堂教学中通过讲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达到掌握英语的目的是十分有效的途径。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把学生置于主体的位置,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留给学生参与学习的时间,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语言实践。开放式课堂教学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可以走下讲台而让学生走上讲台,教师当导演,把舞台引入课堂,将书本知识活化为生活,把所学语言知识变成语言技能。学生通过扮演某个角色尽情发挥自己的语言交际能力,大胆表现自我,并且在演练中加深知识理解,在理解中获得新的发现。

二、开放式课堂教学中可采用的基本手段

1. 创设适宜语言情景。

封闭式的课堂教学气氛严肃,师生互动较少,学生难以利用课堂空间充分展现自己的语言能力。罗杰斯认为:“奏效的环境将首先取决于教师做些什么以及他怎样做。”教师要创设一个开放式的环境,而且尽力把这种学习环境扩展到校园、家庭和社会。让学生在开放式的课堂教育中受益,愉快地学习。

2. 师生平等交流互动参与。

我认为,根据开放式课堂教学的理念,教师的作用不得局限于传授书本知识。因为学习的开放性使学生的认识领域大为拓展,学生吸纳知识的途径由单一变为多元,学习内容超出了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的范围,教师没有必要也不应该对学生学习内容加以限制。新型的教师角色不是简单的英语知识传授者,而应是教与学共同体中的参与者与促进者。教师应以平等的身份参与课题的讨论,谁先占有知识和学问,谁就首先有发言权。教学由过去教师的“听我说”的“一言堂”变为教师参与学生一起讨论、一起商量的“群言堂”。在这种开放式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有着一种“搭档”或“伙伴”的关系。学生可以向教师提问和回答教师的问题,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和回答学生的问题。学生与学生也可以进行对话和讨论问题。

例如:(T:Teacher, M:Mary, J:Jack)

T:Who can tell m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buffalo and the bison?...Mary, can you?

M:Sorry, but can I have Jack to help me?

T:Sure.

J:Let me try.Well, the bison is a kind of wild cowlike animals, mainly living in Europe and North America.but I am not sure whether the buffalo is the same.Would you please make a description for us, Sir/Miss...?

T:Of course.The buffalo is a kind of large, usually wild ox in India, Asia, Europe and Africa.

如此,通过师生互动,便顺利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3. 生生交流合作互帮互助。

《英语课程标准》(2001)指出,要“创设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促进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使学生认识自己学习的优势与不足,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和谐与健康向上的品格”。因此,在教学中可以采用课堂讨论、辩论、课本剧表演小品、访谈、英语角、墙报、主题班会和展览等多种体现合作学习精神的教学形式。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组织有探索性的小组课外合作学习。明确每堂课的英语教学目的,以培养学生运用英语交际的能力,并在课堂上给学生尽可能多的言语实践机会,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为宗旨。

要培养交际能力,贵在激发学生交际的欲望。高中学生开始接触社会并初步具有社会环境色彩的情景交际经验。因此,培养英语交际能力便可以在课堂与课外两个空间进行。在课堂上可以根据课文的内容题材编短句、编话剧、编情景对话等,训练学生的会话能力。在课外,可以开展诸如“English Club”之类的语言交流活动。通过课外活动给学生提供更多语言实践机会,使学生的交际活动延伸到各个空间,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特定的情景交际之中,达到以交际来培养交际能力的目的。

开放式的课堂教学大力拓宽了学生英语学习的渠道,而且更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让学生通过交际,不仅学会了英语,而且把社会融入课堂,学会沟通,达到双赢。可见,开放式课堂教学的确是培养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王之江, 沈昌洪等著.探究学习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2]蔡慧萍, 蔡明德等著.合作学习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3]卢建筠著.高中新课程教学策略.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4.

用开放式教学模式打造高效数学课堂 篇2

[关键词]情境;激励;开放式;创新思维

一、数学课堂采用开放式教学模式原因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教学处于一种封闭状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学习能力、学习情感、实践能力、创新思维较差。小学数学教学改革要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中忽视作为独立个体的教师和学生在课学教学过程中的多种需要和潜在能力,形成师生群体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多边多重、多种形式的合作开放,这就需要一套与学生发展相融的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模式,新课程标准的出台,把数学教学改革推向了高潮,为小学数学教师提供了开放教育的空间。当今世界科技日新月异,社会发展已步入高科技、信息化时代,教育如何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培养能应对各种变化的开放型、高素质人才,是当今国际化教育所面对的共同问题。

二、开放式教学模式涵义以及创新思维的培养

开放式教学模式,有几种相互联系并构成整体的教学方法组成:激励评价式教学、情景导入式教学、实验探究式教学、模拟实践式教学、课外活动式教学、自主拓展式教学、互动活动式教学、自主参与式教学。这些方法适用于不同的教学内容,可采用不同的组织形式,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内在的对应的影响关系。创新思维,我们在研究中没有给它抽象的定义,而是采用操作定义的方法,从可以观测的操作上去界定。把创新思维分析为五个方面的基本品质构成,并用农村学校可以使用的测量工具进行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式测评,使创新思维的定义与测评能够统一起来。创新思维由以下五个方面的品质构成:1.新颖性,指思维的独创程度、罕见程度;2.敏捷性,指思维过程的速度;3.精密性,指思维的周密程度,对各个必要细节增补、添加的程度;4.深刻性,即逻辑性,指思维活动中抽象水平的程度;5.灵活性,指思维的灵敏和应变程度。其测评的工具主要有:学生综合能力素质报告册、学生问卷调查表、开放式教学学生数学能力考核、学生数学综合能力评价表、学生数学综合素养量化表等。

三、数学课堂开放式课堂之激励评价式教学

“激励评价式”是从学生的认知角度提出的。开放式的课堂教学不是无目的、无计划的任其发展,而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上落脚,它离不开情感激励与动力的维持。所以,在课堂上,教师应该采用科学的激励手段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以促进学生创新潜能的开发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激励评价式教学方法的具体内容为:创设情景-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拓展应用-自我评价-体验成功。

它可以是故事情景,也可以是生活情景,还可以是实践操作情景等等。但它们达到的目的则是一样的,那就是通过情景的展示,引发出一个需要大家共同探究的问题。问题的提出或者说矛盾的出现,都应该给每个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让学生面对问题寻找对策、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为后面的合作学习奠定了基础,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我们倡导具有实际意义的合作,也是为了更好的实现“人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小组交流各自的想法,可以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可以解决独立探索中的困惑,还可以培养合作意识与团队精神。它主要是应用已学知识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包含内化知识、实际应用、加深联系三部分。我们提倡教师把激励性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贯穿课堂始终,目的是让学生建立自信,同时也养成自我反思的良好习惯。

四、数学课堂开放式课堂之互动活动式教学

数学教学活动化,是新的课程理念所倡导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指教学双方在课堂上通过开展有实际意义的数学活动,或者通过教师指导下的活动来开展学习,其目的就是通过活动来活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具体做法是:(1)以“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活动引入。(2)以“再现生活,发现数学问题”的活动过渡。(3)以“模拟生活原形,解决生活问题”的活动发展。(4)以“品味生活,享受数学乐趣”的活动延伸。

五、数学课堂开放式课堂之自主参与式教学

自主参与式的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引导学生能积极主动而有意的参与学习活动之中,养成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我反思的良好习惯。它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自主探究的意识、自我反思的意识。这一教学模式我们多数用于单元或整册书本的整理与复习,即引导学生了解本单元的重难点、学习目标以及学生公认的“困惑”,大致设想复习预案,让学生基本了解教师的意图和要求,便于学生参与教学时对自己的设想有一个大致的方向。教学准备中,把学生分为四至八个学习小组,给出一定的时间,各小组进行精心准备。教师有意提醒要“抽签”交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合作意识、探究意识。指导学生资源共享,因为是分组,教学形式肯定会多样化,学生的积极性也会很高,那么在交流中,教师便有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代表小组交流自己的看法,在让他们过把教师瘾的同时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这一内容不仅仅是互动式评价那么简单,而是要对学生的集思广益、群策群力、集体参与作一个高度的总结,同时也对存在的问题作一个点拨,取一个画龙点睛的作用。“自主参与式”教学模式的实施,学生比较认可,实验教师都感到效果比较理想。

[参考文献]

[1] 马云鹏主编.《新课程教师学科教学培训教材》.

[2]周春荔编.《数学观与方法论》.

[3]李建萍主编.《新课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如何改革与创新》.

[4]张天宝等.《基础教育新概念》--主体性教育.

[5]傅道春著.《新课程中课堂行为的变化》.

[6]钟启泉,崔允郭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开放式教学与高效课堂 篇3

那么,首先应向谁开放呢?回答肯定是学生。那开放的着眼点又是什么呢?也就是说向学生开放哪些领域呢?笔者认为,应向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学生的思维和兴趣、学生的生活世界、学生的潜能和未来开放,向学生的群体全员开放。这些是开放的目标指向,也是课堂结构开放的前提。基于以上认识,结合教学实践与研究,笔者初步架构出以话题情景为主线的“开放式英语课堂结构”,如下图:

一、话题导入的开放性——激起动机、激活思维

“开放式导入”也叫“开放性大问题导入”,它好比乐曲的引子、戏剧的序幕,起着酝酿情绪、集中注意、渗透主题和带入情境的作用。开放式导入是对整个课堂教学活动的方向指引。教师在设计开放性大问题时,应基于话题和情景梳理出主问题,采用复习、设疑、悬念的方式,为学生提供新、旧知识联系的支点,触动学生的思维和学习冲动,引发学生对问题进行回忆、联想或想象,同时打开话题、推进课堂向纵深发展。

1. 设置悬疑,激起学习动机

教师采用Guessing game的形式,引导学生猜测,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例如教学牛津版小学英语5上Unit 7 At weekends时,教师呈现自己周末活动的一系列图片 ,引导学生 猜测“What do I do at week-ends?”。学生对教师的周末生活肯定很感兴趣,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周末活动”的交流中来。

2. 创设情境,带入话题情境

在学习5上Unit 8 At Christmas时正值圣诞节来临,教师创设情景“Christmas is coming. What can we do for Christmas?”将话题完全打开,学生小组讨论圣诞节的活动以及相关的准备,自然而然地进入新课的学习。

3. 激活思维,有效复现旧知

教学5上Unit 5 What do they do?一课时,教师以自身为资源导入词汇教学:“I’m an English teacher.Teacher is my job. What other jobs do you know?”以此有效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师及时将学生回答的所知词汇进行板书,有效复习已学的“职业”类的词汇。

4. 激发潜能,生成渗透新知

在“Jobs”有效复现原有词汇的同时,教师不能仅仅停留在复习学生已知“职业”类词汇的层面,而应充分利用学生中的差异资源,激发学生的潜能,进一步期待学生有新词汇的出现,有效渗透和呈现本课所要教学的新词。

5. 明确概念,强化词类结构

教师在研读教材时就要围绕单元主题梳理出清晰的词类系 统 ,如玩具(Toys)、动物(Animals)、水果(Fruits)、职业(Jobs)、天气(Weather)、运动(Sports)、感觉类(Feelings)、场所(Places)等,教学时要设计开放性的大问题导入主题,引导学生明确词类的概念,建立并强化词类结构。

二、过程推进的开放性——主动思考、互动生成

课堂过程推进主要包括知识的呈现、机械操练、意义操练、强化巩固、初步应用这样循环往复的几个过程。而活动推进过程的开放性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 意义先行

一方面,教师应尽量根据学生的能力、兴趣、知识背景和话题情境等来设计有意义的情景或教学活动,避免“明知故问”和“脱离生活”;另一方面,一定要让学生明确情境创设、新知呈现的意义,比如词汇教学尽量用直观的手段来呈现,交际用语和句式结构的导入尽量放在真实的、有意义、有意思的情景中,让学生能够理解、乐于理解。只有在理解基础上的活动才是有意义的学习活动。

2. 层次递进

开放的教学过程尤其关注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环节推进的过程中,要注意环节转换的自然、连贯和递进,逐步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层次递进可以从三方面进行设计,一是从简单到复杂式递进,如词汇教学按“单词——词组——句子——语篇”的逻辑顺序来设计活动;二是从少到多式递进,如口语交流时,话轮从单句到一个问答到多个来回,就像“滚雪球”式地不断滚动壮大;三是思维从具体到抽象式递进,如语法现象的教学一般就体现由具体到抽象的递进过程。

3. 多维互动

主要包括四个层面的互动:

(1) T (Teacher) —C (Class) 师群互动:主要针对是非性问题、比较简单的问题,可以快速推进教学进程。

(2) T (Teacher) —S (Student) 师生互动:主要用于warming-up环节、开放式导入环节、环节过渡之时和师生model环节。

(3) S (Student) —S (Student) 生生互动:pair work主要用于新语言点初步理解之后需要学生进一步巩固、熟练的环节。

(4) Group work小组互动:主要用于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个体无法解决,需要在小组内共同交流、彼此启发、相互借鉴的情况下,利用小组内的差异资源,在交流碰撞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4. 动态生成

教学活动的组织不是教学设计的翻版,教师在课堂上也不是“走教学流程”,而是以教学设计为基础,依据课堂情况、学生表现等不断调整、动态推进的过程。这也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都有“五还”意识,即还学生以时间、空间、学习工具、提问权和评价权。只有“还”及时了、“还”到位了、“还”彻底了,教师才可能梳理、挖掘、发现有效的教学资源,促进和衍生出精彩的生成。同时笔者必须指出,精心的预设是有效生成的基础,精彩的生成是建立在充分的预设、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师的教学智慧之上的。

三、综合拓展的开放性——学以致用、综合反馈

综合拓展是学生语言能力提升与语言综合使用环节。它不是新语言的简单、显性操练,而是在新课学习基础上,更为开放的、更加综合的活用语言环节。教师在设计综合语言输出活动时,应基于本课主题情境,设计更开放的教学情境,回归学生的生活和现实世界,既使学生能够运用本课所学的新词、新句,又能揉合之前所学,综合性、创造性地编演对话或围绕主题进行话题表述。

(1) 基于主题情景,拓展编演对话

例如5上Unit 1 Goldilocks and the three bears是一篇童话故事,在综合拓展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故事的结局,鼓励学生在想象中续编对话、演绎故事。这样不仅有效巩固了本课故事内容,更在童话背景和语言的基础上有效地拓展、丰富了语言,演绎了不同的故事结局,让课堂更具开放性、趣味性和生命活力。

(2) 基于现实生活,进行话题表述

例如5上Unit 3 Hobbies的综合运用语言环节,教师先围绕“My family’s hobbies”具体介绍自己一家的业余爱好,让学生明确话题表述的基本结构,然后引导学生介绍“My family’s hobbies”。学生综合原先的语言积累与本节课所学词句,根据自己家人的现实状态创造性地进行话题表述,有效提升了本课所学内容。

(3) 基于文化差异,拓展西方文化

例如5上Unit 7 At weekends的综合运用语言环节,教师围绕“Weekend”这一主题,设计“Weekend in China VS Weekend in America”的开放性活动,引导学生谈论“How do Chinese children and American chil-dren spend their weekends?”学生运用“Chinese chil-dren often ... Sometimes .... But American children of-ten ... Sometimes ....”充分交流中美学生不同的周末生活,在体味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的同时,更创造性地运用和拓展了所学的语言。

开放式教学与高效课堂 篇4

新课程以儿童生活为基础, 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 追求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开放性的思品教学就是从多方位多角度为理念, 以开放的氛围为前提, 以开放的课堂为核心, 以开放的实践为基本渠道, 以主体参与贯穿始终, 以提高思品教学实效为根本,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为终极目标。在感受新课程新奇氛围的同时, 在实践探索中, 我不断地摸索着、努力着, 更好地促使品德课提高课堂实效。

一、参与式的课前准备

学生的课前准备是教学活动的需要, 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处理信息能力的重要手段, 也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 我认为, 一堂成功的小学思想品德课应该从课前准备开始, 学生们可以在课前的准备中, 对这节课的主题进行相应的资料搜集、课前体验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这样做的目的不仅可以提高学生们的能力, 更重要的是在课前探究的过程中, 学生们就可以去体验、去感受, 为课堂上的学习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 奠定良好的学习基础。

如教学二年级上册《我爱秋天》一课, 在课前, 我设计了让学生去寻找秋天, 并要求学生动脑筋、想办法用自己的方式将秋天带到课堂。这一要求不仅将学生引向了生活, 而且激发了学生创新的欲望。课堂上以开放性的话题做课前预习检查:“大家找到秋天了吗?说说你们有什么发现?”并给学生提供展示和交流的平台。展示活动中, 课堂上学生带来了多种秋天的实物, 带来了不同的图画, 有用纸剪的, 有用种子、树叶贴的, 有自己画的;带来了歌谣、儿歌、描写秋天的日记;搜集了描写秋天的美文, 还带来了秋天天气情况的记录。在展示实物之后, 教师又引导学生分小组观察各自的记录, 算一算、比一比, 看看又有什么新发现?学生在自主的观察、计算、比较中, 又发现了秋天气候的特点。这一设计唤起了学生积极参与体验的欲望, 唤起了儿童的已有经验, 激发了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而这种情感体验的诱发来自于课前对秋天的的充分体验和问题的创设, 更来自于学生在“自主”体验的基础上, 抒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这一内心的情感体验, 催化了学生道德行为的养成, 促进了学生德性的发展。

实践证明, 课前准备不是简单地让学生自发的“生成”, 教师不给予指导, 让学生们开着“无轨电车”, 课堂上就很容易出现“散乱”的局面, 显得“有形”而“无神”了。因此, 教师要对学生的课前准备做出明确的要求和必要的引导、示范, 这样才有利于学生们高效地进行课前准备活动。

二、情境式的课堂导入

一堂课有了好的开头, 这堂课便成功了一半。利用新颖的导课艺术, 教师创设与教材相适应的情境气氛, 能使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 情感产生预热, 积极地参与学习, 激发起学生求知的欲望。以境入情, 生动导入的方法很多, 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1. 以声传情

如放录音或教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把学生带入情境。如教学《人类之友》一课, 开始放配乐分角色朗读课文录音。欢快的乐声把学生带入了阳光明媚的春天, 接着是动物们争相介绍对人类的贡献, 把学生带入热闹的情境之中, 突然欢笑声嘎然而止, 传来猫头鹰、青蛙的哭诉声, 最后太阳公公郑重宣布政府保护动物的法律, 山野林间再次响起一片欢腾。这抑、扬、顿、挫的声音, 能激起学生喜、怒、哀、乐的多种情感。

2. 质疑激趣

课的开始设疑, 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教学《看问题要全面》一课, 教师先出示羽毛球拍网线的幻灯片, 让学生想象这可能是什么?学生有的说是篱笆;有的说是栅栏……当教师把盖片翻开, 学生哗然, 原来是羽毛球拍。这样引出“怎样看待一个事物”, 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此外, 新课的导入还可以采用“背儿歌、猜谜语”、“画面激情”等多种方法设疑。

三、活动式的教学设计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 尽情为学生安排充实、丰富的活动, 给予充分表现的机会, 不断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让他们在自主探究、自主发现、自行判断、共同评价中, 明辨是非, 感知善恶, 加速道德认识的内化, 促进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开展活动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 引发共鸣

在思想品德课中, 一篇故事完整、情节生动、表象鲜明的课文, 可以让学生自己来扮演课文中的人物, 表演出整个故事情节。通过一台有血有肉、情节生动的课本剧, 学生可从中领悟到课文中的思想内涵。这是一种以社会经验为基础而设计的教育模式。它使学生如身临其境, 增强社会中的角色意识, 唤起责任感。如教学《父母的疼爱》一课时, 可以让学生来扮演自己的父母亲是怎样关爱自己的。以剧本的形式, 进行亲身体验, 学生有如身临其境之感, 充分体会到父母之爱的伟大与无私, 深切地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互动, 从而使学生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的想法油然而生。

2. 深化明理

学生的道德认识不能只局限于课本, 有时必须通过活动拓展认识, 深化明理, 而开展课堂辩论, 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有效方法。中央电视台曾经现场直播“国际大专辩论会”, 吸引了无数观众。来自不同国家的选手旁征博引, 唇枪舌剑, 向广大观众展示了敏捷的思维, 超凡的口才。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 教师也可以通过创设道德认知冲突或抓住学生认知冲突, 让学生采用辩论的方式认识问题、解决问题,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积极思考, 主动探究, 在辩论中深化明理, 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行为能力。

3. 知行结合

思品课的教学应注重课堂明理, 课外导行。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 除了课内教学, 校内训练, 还要有意识地抓住各种教育时机, 组织学生主动地、愉快地进行实践活动, 从而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 有利于知行统一, 形成道德评价的能力, 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如在教学《我的劳动感受》一课时, 我一方面引导学生学会关注他人, 知道学校内、社会上有不同的工作岗位, 这些岗位上的人们都在辛勤地劳动着, 他们每天都在默默地为他人服务着;一方面让学生参与力所能及的劳动, 有意识地尝试不同的工作岗位, 体验劳动的过程, 感受劳动的艰辛, 激发对劳动的热爱之情和对劳动者的理解和尊重, 同时在劳动实践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引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思想品德课的实践, 就是“做中学”的一种体现, 促进学生由“知”向“行”的转化, 以达到知行统一。

4. 换位体验

换位体验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而引起共鸣的一种情感体验。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采取换位体验方式, 以促成有如亲身感受的体验, 增强学生对道德知识的理解, 激发他们的道德情感内化为道德认识。如在《有多少人为了我》一课中, 有一组名为“你能为他们想一想吗?”的漫画。教学时我首先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还有哪些只图自己方便, 给他人添乱的事;然后让学生设身处地想想:假如这些劳动者是自己的亲人, 自己的态度会怎样?假如自己是这些劳动者, 又会有什么感受?从而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对劳动者的态度, 倡导“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的理念, 使学生懂得凡事不要只为自己着想, 只图自己享受, 要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 让学生更深层次地接受道德知识, 进一步指导行为实践。

四、实践式的课后延伸

在品德教学中, 只有让学习活动和实践活动互动起来, 让学生用课堂上学到的“道德认知技能、方法过程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去实践、去深入体验并用于现实生活中, 才能真正强化和巩固所学的东西。

课后实践活动的开展离不开教师的关注和指导。教师们应及时捕捉校内有利于学生实践的契机, 将品德实践活动与其他学科的实践活动相结合, 与学校德育活动、少先队教育活动相结合。同样, 课后实践活动也离不开家庭、社会的支持和配合, 家校实施互联互动, 既有益于沟通信息, 优化育人基础, 又能发挥各自优势, 取得“双赢”的育人效果。

课堂教学反馈与高效课堂 篇5

1. 课前预习信息反馈。

预习指学生预先自学老师将要讲的新课。预习是学习的重要环节, 特别是学习阅读内容的关键环节。充分的预习能减少课堂学习的难度, 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益。然而对许多学生来说, 他们所谓的“预习”, 要么走马观花, 将课文粗略看一遍;要么抓了芝麻, 漏了西瓜, 只标出新单词的读音和汉语意思, 便以为是预习。结果与老师的要求相去甚远, 预习与不预习半斤八两。因此, 老师要通过多种形式来指导学生预习, 并获得他们预习情况的信息。

比如, 在学习必修6第四单元的课文THE EAETH BECOMING WARMER—BUT DOES IT MATTER?时, 文章比较长, 长句比较多 (有强调句型、有同位语从句、有宾语从句、有定语从句、有让步状语从句等) , 专业术语比较多, 重点新词汇多。因此, 先指导学生读课文, “读”在预习中是最不容忽视的一个环节。古人也说过:“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学生通过高声朗读, 轻声读, 默读等多种方式理解课文内容, 分析文章结构, 猜测新词的含义。同时也借助工具书查阅新词的用法、旧词的新意等帮助理解文章。教师在上新课的时候, 通过一问一答或判断对错的方式来检测学生的预习情况。从而获得学生预习的反馈信息。

另外, 教师可指导学生用不同的符号, 如“---”“——”“~”“√” (依学生喜好而定) 勾画文中的重点、难点。比如预习THE EAETH BECOMING WARMER—BUT DOES ITMATTER?一课, 第一段就提到So how has this come about and does it matter?这句话就针对全球变暖的主题提出辨解。另外, 对这句话的时态——现在完成时及短语come about指导学生用符号“△”标出。总之, 学生自己认为精彩的描写、含义深刻的句段词及对自己有所触动、有所启发的片段, 都可以选用自己喜爱的固定标志画出来。教师通过看学生在自己课本上所做的符号来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

再则, 在学生预习过程中指导学生相互讨论。讨论是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进行积极思维的过程。它是学生预习的中心环节, 也是教师了解学生自学情况的信息反馈阶段。学生经过了初步学习, 把自己学懂的和不懂的内容拿到小组上与同学交流、研讨。通过争议弄清楚自己不明白的问题, 纠正错误的想法, 从而发现更多知识, 发现思想, 发现规律, 培养情感。

总之, 预习是课堂教学的前奏, 它直接影响着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的质量, 影响着课堂教学的质量。因此, 每位教师都应重视学生的预习, 指导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完善阅读教学,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也通过这一环节获得信息来指导课堂教学, 提高课堂效率。

2. 课堂信息反馈。

课堂信息反馈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1) 课堂讲解。通过讲解课文内容、词句大意以及语言学习的重点、难点来获取信息。教师讲解时应该中速推进, 兼顾两头, 注意“察言观色”, 及时捕捉学生的反应。反馈信息可从学生的面部表情、发出的声音以及某些肢体语言反映出来。比如讲到诗歌, 投入的学生也会跟着抑扬顿挫的读起来, 讲到音乐, 会随着节奏哼起来等。

(2) 课堂讨论。针对语言学习的重难点, 组织学生讨论,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使学生共同观察, 探究, 从而提高其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 老师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了解学生对某一问题的理解及看法, 从而获得各个层次信息的反馈。

(3) 课堂提问。课堂提问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使学生积极思维, 是督促学生学习的好手段。课堂提问是学生对所传授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的一种直接的反馈。每节课教师就要按照教学目标和教学需要, 把问题按一定顺序排列, 根据知识点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提问。也就是说, 提问的内容和发问的时机都要把握好, 不仅问题要提得具体、清晰, 而且要符合不同层次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认知水平,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积极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 从而及时、真实、准确地了解、把握其学习状态与效果。

(4) 课堂练习。课堂上适时地插入一些练习, 对某些重难点问题进行达标训练, 在巩固所学知识的同时发现问题, 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

2.作业信息反馈。书面作业是英语课堂教学必要的辅助手段。一方面, 它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消化和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 并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查漏补缺;另一方面, 教师通过批改作业, 有的问题会很快地从作业中反馈出来, 哪些问题具有个别性, 哪些问题具有普遍性, 一目了然。在了解学情的情况下, 还可以了解教师的教学情况, 如难易程度、快慢速度等。

3. 考试信息反馈。

无论是阶段性测试还是评价性考试, 都是检测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解题的基本技能, 教师可以通过批改试卷得到考试信息反馈。利用“试卷分析”, 教师可以根据优秀率、良好率、及格率和不及格率等信息来了解各层次学生的情况;还可以根据试题的错误率来了解全班学生对某知识点的落实情况。在试卷反馈中, 可以了解教师本身的教学情况, 又可对学生试卷进行仔细分析, 统计各类题型的得分点, 从而找出学生考试成绩好坏的原因。比如在每次的英语考试中, 无论是大型统考还是一般的测试, 对完成句子这个题型都做具体的分析, 通过分析每次每个学生得分情况, 了解学生对某些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以及进步情况, 从而指导后期的教学和试卷的评讲。

4. 辅导信息的反馈。

教师的辅导目标要明确, 以面向后进生、偏科生为主, 兼顾对优秀生、中等生的指导, 通过提高后进生、偏科生来促动中等生前进, 优等生更优, 这样通过与所有学生的面对面的交流获得不同层次的反馈信息。

二、反馈信息的利用

1. 通过反馈信息, 科学利用教材资源。

讲授时, 教师不仅对教材的理解要深、全面, 而且要有较高的应变能力, 对学生回答问题的偏差、错误, 要及时地评价和纠正, 使双方知识流始终是畅通的, 达到教学双方协调、同步, 从而推动学生的认知活动向更高水平发展。要善于利用课堂教学的反馈信息, 灵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根据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取舍, 对教材中不适合课堂活动的内容进行替换, 控制好教材中教学活动的难度, 对教材的教学顺序也可以进行调整, 以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

2. 通过反馈信息, 提高备课质量。

备课不仅要备教材, 还要备学生, 备教法。教师通过学生反馈的信息的分析、评价, 看到自己的教学进度是快还是慢, 内容是深还是浅, 从而进一步了解学生, 更深入教材, 研究教法, 调整教学方案, 改进教学。备课要常备常新, 要有针对性和创造性, 要将反馈信息不断体现在教案上, 做出正确的预见, 不断总结教学的得失, 扬长避短, 努力形成自己独特的、易于被学生接受的、科学的教学方法。

3. 通过反馈信息, 及时指导补救。

没有学生的反馈信息, 教师就无从评价;没有教师的评价信息反馈, 学生的信息难以纠正与提高。在每个问题的讨论中, 要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 通过口头语言的使用, 进一步强化记忆与理解, 遇到问题及时点拨。每次测试后, 都要根据学生的试卷答题情况进行信息反馈。首先, 要挖掘其闪光点, 树立信心;然后, 针对学生失误的集中点, 分析其原因, 纠正其错误, 实施补偿性教学, 精心设计与重点讲解试题题目相类似的补偿练习。补偿要及时、有新意, 理论联系实际, 要注意题目的拓展、延伸, 要使知识网络化、系统化, 让学生举一反三。批改作业遇到普遍性问题, 要及时反馈给学生;个别问题, 课后进行单独辅导。

三、信息反馈应该注意的问题

1. 反馈必须全面、及时。

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不一, 思维品质不一, 他们在摄入信息方面存在个体差异性。因此, 反馈信息会呈现多样性, 既要重视智力因素的反馈信息, 又要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反馈信息。学生的信息反馈给教师必须是在教师下一步决策完成之前。因此, 反馈信息要及时, 要保证反馈信息的效度和信度, 反馈越及时, 学生的印象就越深刻, 双方的效率就会越高。

2. 反馈必须准确、真实。

要使英语课堂教学信息传播的循环系统运作有效, 就需要教师对从学生中反馈过来的信息进行识别和评价, 排除干扰, 剔除虚假的主观信息, 保留真实的客观信息, 并以此来调控教学。

3. 反馈必须考虑学生的实际。

教师要正确地评估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和学习水平, 使英语课堂教学信息难度适中, 多数学生努力是可以接受的。这样, 既不会导致学生负担过重, 产生逆反心理、厌学情绪, 影响反馈质量;又能使学生增强信心, 从而促进学生知识的增长和智能的发展。

总之, 教师要采取多元化的形式获得各种各样的教学信息反馈, 并对其认真分析和研究, 才能实施有机调控, 真正达到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实效的目的。

摘要:教与学是一个师生双边互动的过程, 课堂上老师的仪表、情感、及传授知识的过程, 必然会引起学生对知识吸收的态度、情感、心理等方面的变化。而学生因年龄、性别、家庭环境、性格和爱好等方面的差异也会在学习过程中反映出不同的特点, 如在理解力与记忆力上有强有弱, 在吸收与反应上有快有慢, 在表达与创造力上有高有低, 容易犯的错误也是各不相同。因此, 教师在课堂上不能仅停留在对信息输出的重视上, 而且要对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各种信息进行研究, 尤其是课堂反馈信息。新课改的主阵地在课堂, 新课改的课堂关键在于老师要敢于把课堂交给学生, 而如何实现学生在课堂中占据主体地位的同时获得学习效率的提高呢?关键在于教师在上课之前是否真正地把握了这堂课的信息反馈。这是“教师主导、学生主体”高效课堂的重要保证。文章从如何获取信息反馈、怎样利用信息反馈和信息反馈要注意的事项等三个方面来阐述二者的关系。

关键词:课前预习,课堂,作业,考试,辅导,信息反馈

参考文献

[1]张正东.外语教学技巧新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9.

[2]吴效锋.新课程怎样教[M].沈阳:沈阳出版社, 2002,

数学课堂教学与开放学习意识 篇6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放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要求方式。”实践证明,合作学习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还能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而且能培养学生彼此交往、团结协作,实现学习互补,增强合作意识。但是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独立的基础上,如果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缺少独立思考,就容易导致少数优秀学生“垄断”,大多数学生,特别是学困生成了陪衬的结果,这不利于培养全体学生的探索精神。因而,在教学中,我们不可忽视传统教学中的独立。独立就是独立思考,独立动手,手脑并重,从而有效地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如在教学“小数的意义”一节时,为了探讨小数的意义,我不是一开始就让学生小组合作,而是让学生自学教材内容,同时独立思考:1.说说什么时候用小数来表示,小数是怎样来的?举例说明。2.自己找几个小数,读给你的同桌听一听,并把它写出来。3.小数中有哪些数位和技术单位?相邻的计数单位之间进率是多少?学生围绕上述问题在小组中交流。这时的合作才是最有效的,因为每个学生经过独立思考,都有话可说。学生在交流中就会积极动脑去表述自己的想法,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并且展开必要的争论,从而在交流中得到更大的收获。

自己应为学生提供熟悉的生活情境、感兴趣的事物、可操作的材料等,作为学生探索的对象或内容,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使数学教学生动、具体、直观形象。而围着课本团团转的教学,只会让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心灵受到制约。我们应冲破教材的束缚,引导学生进行开放式的学习,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使学生的个性需要得到满足,使学生的心灵得到解放。

二、以主动探索为轴心,开放学习过程,丰富学生心灵

新课程提出了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求我们必须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提供学生充分参与探索的机会,使他们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真正掌握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

1. 玩中学

新课程教学以“玩”贯穿始终,让学生参与到形式多样、新颖有趣的游戏、竞赛等活动中,化机械重复、枯燥乏味的教学为趣味性的活动。我们要善于利用丰富的游戏素材,把抽象的感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事物趣味化,让学生越学越有劲儿,在“玩”“乐”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增长智慧。

2. 做中学

传统教学的缺点,就在于往往是用口头讲解,而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数学教学。因此,我们要从只注重动口的传统教学的模式中解放出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结合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教学内容,设计富有情趣的数学活动,给学生更充分的活动空间,让学生既动口又动手,把动手操作活动与大脑的思维活动结合起来,在“做”数学的实践活动中获得新知,获得发展,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渗透数学的应用意识。

3. 问中学

提问是一门值得研究的教学艺术。它既是学生思维的向导,又是传授知识和信息反馈的重要渠道。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以教师提问为主,课堂教学是紧扣师生一问一答的主旋律。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小学数学课堂提问不应该仅仅具有传统意义的功能,还应追求最理想的提问境界,那就是从教师独问走向师生的互问,甚至是学生多问,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如在课程开始时,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教师提供的知识指导中认真观察,积极思维,从中发现问题。在课中,教师提问后要让学生总结反思:我们学会了什么?用什么方法学的?还有什么疑问?把学生引向更为广泛的数学阅读和数学实践中。

教师在重视“互问”的同时,不能忽视“师问”。因为“互问”是建立在“师问”的启发诱导基础上的,在实施新课程的同时,“师问”更应在提问质量上下功夫,为此,我们必须深入钻研教材,研究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的难易程度,提出的问题要简明易懂,应考虑提出的问题的挑战性,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教师的提问还应把握“问”的最佳时机,同时,进行恰到好处的追问,可促进学生思维的横向和纵向发展。实践证明,教师在教学中设置一些悬念,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引导学生动脑思考,使数学教学成为“问”数学,思考数学,可以创造一种特殊的情境,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并使这种共鸣转化为求知欲,进而把注意转移到新知识的学习上。

三、以学生发展为目标,开放学习评价,滋润学生心灵

开放式教学与高效课堂 篇7

(一) 课题研究的背景

1. 轻负高质的出路。

当前, 中小学学生课业负担仍持续难下, 课堂教学的低效是主要原因之一, 课内低效课外补的现象尚未根本革除。

2. 有效教学的深化。

2008年, 我区启动了有效教学行动, 在所属中小学全面实施, 分备课、上课、作业三个专题逐层推进, 但在实施过程中感到难于深化。而只有建设自主、高效、充满活力的高效课堂, 才能以点带面, 切实深化有效教学行动。

3. 课程理念的落实。

课程改革理念正引领和改变着我们的课堂教学, 但我们调查认为, 许多一线教师的日常课堂教学行为与新课程理念仍相对脱节, 或貌合神离。只有构建基于课程标准理念的教学模式, 才能引领广大教师切实转变课堂教学行为, 真正落实课程理念。

(二) 课题研究意义

1. 促办学提格。

教育改革的核心领域是课程改革。素质教育追求的是全面的育人质量, 研究并实践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实现课堂高质、课外轻负, 利于深入推进素质教育。

2. 促质量提优。

课程改革的核心领域是课堂教学改革。以课堂教学模式变革为抓手, 以学生“乐学、能学、会学、学好”为诉求, 大力研究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实施策略, 培育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切实促进教学质量转型升级发展。

3. 促教师提能。

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领域是教师专业发展。我们研究认为, 区域教育质量的科学、持续发展, 需要精英教师的引领, 更需要大众教师及区域常态课堂质量的整体提升。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和方法

(一) 相关概念的界定

1. 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指的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并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 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的和内容, 具有比较稳定的结构和程序, 能体现教学规律效能的教学活动规范形式。作为结构框架, 突出了教学模式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的内部关系和功能;作为活动程序, 则突出了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

2. 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指的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以高效为目的的课堂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简言之, 为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追求最高效果的教学活动结构和程序。我们研究的高效课堂教学, 以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为最高目标。

(二) 课题研究的内容

1. 高效课堂教学总体要素研究。即定性、定量相结合, 研究制定高效课堂教学三级要素和相应的量化评价表。

2. 高效课堂教学主要模式研究。在总体预设高效课堂教学要素的基础上, 分学科研究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三) 课题研究的目标

1. 创建课堂教学高效模式。

2. 促进师生共同高效发展。

(四) 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研究以行动研究法为主。

三、课题研究的成效和思考

(一) 课题研究的成效

1. 建立了高效课堂教学要素体系 (见表1)

表1所列要素体系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价值引领, 力图体现下列思想:

⑴“三标”要素指向。“三标”即一个坐标, 两类指标, 三维目标。一个坐标:师生共同构成课堂教学坐标系, 教师为横坐标, 学生为纵坐标, 第一象限的无限空间为师生共同发展的气场。但是本要素体系侧重考量的是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发展, 高效教学的评价标准是学生的学习;教师隐藏在学生后面, 学生的表现与发展与教师的教学息息相关;考量的是学生, 触动的是教师。两类指标:每一个二级要素分别由一对定量和定性指标构成, 可定量观测, 可定性描述。三维目标:知识和技能, 过程和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分散表述在三级要素中, “知识和技能”目标定量呈现, 当堂可测;“过程和方法”目标定性呈现, 当堂可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定性结合定量, 可测可量。

⑵“三主”高效导向。“三主”即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学习是课堂的主线, 学得是评价的主尺。传统的课堂教学, 都是从“教”的角度考虑并实施的;基于课程标准的“教”, 必须立足于学生的“学”, 并为学生高效的“学”服务。凸显“三主”, 目的是干预传统教学思想特别是教师的统治地位。但是我们不矫枉过正, 不放弃教师的主体地位。本要素体系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学习是课堂的主线, 学得是评价的主尺, 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⑶“三力”价值取向。“三力”即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本要素体系强调, 学生的课堂学得应以能力为重, 坚持学习能力为能力之基, 实践能力为能力之本, 创新能力为能力之源。高效课堂教学必须指向“三力”培养。

本要素体系给各学科高效教学研究留下了足够的空间。在本要素体系理念指引下, 部分学科研制了高效课堂教学量化评分表, 如初中语文凸显了学科本位、“基于学生未知未能”来展开课堂教学等核心理念 (见表2) 。

2. 创建了学科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课题组认为, 学段各有区别, 学科各有特点, 只研究、规定符合教学规律与课程标准的属于高效教学的“质”的理念而不提供总体模式结构, 更能为学科高效教学与区域高效课堂教学提供无限的张力。因此, 在高效课堂要素体系引领下, 各学科高效课堂教学研究历时两年半, 研制了下面学科教学模式 (见表3) :

我们研究认为, 上表所列各学科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实现了教学行为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其共性的实施策略为:

⑴立足“三基”:基于课程标准, 基于教材解读, 基于学习起点。高效课堂教学是基于高质量预设教学方案的教学。高效课堂教学的教学预案, 应是立足“三基”、融通“三基”的预案。立足“三基”, 要求教师整体思考课标、教材、学情与教学、评价的一致性, 并在自己的专业权力范围内作出正确的课程实施与课堂教学决定, 预设包含课标阐述、教材解读、教学目标、教的活动、学的活动、作业设计与布置等要素的教学方案。本策略特别强调“基于学习起点”, 包含师生同步进行的两个环节:一是教师充分预设学生学的活动和可能出现的疑问疑难;二是学生自主学习, 充分展示已知、已能, 暴露未知、未能的知识与能力。自主学习的环节, 是学生整个学习环节中与教材 (文本) 独立对话的唯一机会。

⑵强调“三重”:重生成, 重活动, 重点拨。高效课堂教学是重视教学情境和教学过程的教学。高效课堂教学不是静态教学预案的照搬实施, 它需要教师根据学生自主学习环节后展示的已知、已能和未知、未能等具体教学情境不断调整和修改预设方案、教学活动并适时、恰当地点拨, 组织有效的自主、合作、探究活动来达成高效教学。“三重”策略要求教师在动态教学情境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执教能力和教学智慧, 以保证学生学习、实践、创新的高效的活动、鲜活的经历、全新的体验。

⑶聚焦“三质”:学习方式之质, 内外作业之质, 学力发展之质。高效课堂教学是追求教学效果富有成效的教学。学习方式之质, 摒弃“自主”旗号驱动下表面热闹的课堂, 而要求学生自主学习具有合规范性, 教学秩序具有向自主性。课内外作业之质, 是基于课程标准和学生学情的高质量的作业 (练习) 设计与布置之质, 用来证明学生在掌握特定的知识、技能和意向方面的进步。学力发展之质, 聚焦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促进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的方法、途径, 努力达成真正的高效教学结果。

3. 拉动了学校高效课堂教学校本研训

⑴学校“三层”推动:联盟层面、学校层面、教研组层面。在区级层面研究推进的同时, 联盟、学校紧紧围绕高效课堂教学总体要素体系和各学科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大力推进高效课堂建设。如湖州四中教育联盟“基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高效课堂研究与实践”合作项目、湖州十一中教育联盟“关注学生健康, 构建高效课堂”教学研究、湖师附小“轻负担高质量”教学模式、八里店小学“交流评价式”教学模式等, 为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中, 湖州十二中“主动快乐”学习模式被列入全省“转换育人模式”典型。近两年, 我区围绕促进质量转型升级发展思想, 细化学科高效教学模式的省、市立项课题23项, 区级立项研究79项。目前, 高效课堂教学研究春潮涌动, 方兴未艾, 广大教师参与高效教学, 思考高效教学, 并享受“高效教学”给我们带来的丰硕成果。

⑵教师“三位”提升:理念站高位, 行为居本位, 反思讲品位。本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突破了以知识为教学思维起点的演绎式教学惯性, 开辟了一条以“自主为主”“能力为重”为核心理念的探究式教学思路。从教学调研与学校反馈考量, 广大教师站在理念高位、教师本位, 拓展了教学思路, 运用学科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从关注自己的讲解, 转向了关注学生学习状态、学习方法和学习成效, 转向了对学生活动的组织调控与帮助扶持, 并在高效要素体系视阈内积极审视自身、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 以自觉的改进意识, 把反思的收获运用于对日常教学的改进。

⑶学生“三增”发展:兴趣增浓, 学力增强, 发展增速。据课堂观察和学生座谈抽样, 对学习的兴趣浓度, 试点学校由原先的37.8%增至69.3%, 其他学校由原先的35.4%增至63.3%;学生被动接受率, 试点学校由原先的55.6%减至18.9%, 其他学校由原先的54.4%减至23.7%;学习方法学得率, 试点学校由原先的34.2%增至63.3%, 其他学校由原先的35.6%增至61.8%;认为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者, 试点学校由原先的24.4%增至53.1%, 其他学校由原先的25.7%增至51.8%。总体研究后认为, 本课题研究有效促进了“自主”的高度体现与“能力”的有效培养。学生主动学习, 学习兴趣、意志、方法、能力、持续发展后劲等, 都不同程度得到提高。

(二) 课题研究的思考

1. 客观评价。

模式的研究与推广过程, 也是对模式的检验与评价过程。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还有很多问题值得研究, 如学生自主学习的科学化问题, 基于课程标准、基于教材体系、基于学生学情预设方案与课堂生成调整的磨合问题, 学科教学模式限于某一课型的局限性问题和某环节实施的细节性问题等。我们将根据我们的研究能力和现实需要适当选择, 研究解决。

2. 系统研究。

高效课堂除了自身的要素体系、实施策略等, 还需具备高效备课策略、高效作业策略。在本课题研究的同时, 作为本课题的附带研究成果, 课题组已有意识、富前瞻性地将备课、上课、作业关联起来进行研究, 形成了基于课程标准和学生学习的备课与备课管理策略、制定了作业以“质”控“量”管理与评价等意见, 但还存在系统不强、关联不深、操作不顺等问题, 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3. 建立体系。

下阶段, 我们将把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置于整个课堂教学系统中, 并以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为基础, 系统研究高效备课、高效上课、高效作业的基本原则, 并提供基于课程标准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可操作的程序与策略, 并由此建立区域课堂教学“轻负担高质量”保障体系。

摘要:本课题研究以轻负高质的出路、有效教学的深化、课程理念的落实为背景, 以高效课堂教学为理念, 以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促进质量转型升级发展为目标, 以行动研究为主要研究方法, 重点建立了高效课堂教学要素体系, 创建了学科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既取得了实际成效, 又发展了教学评价和丰富了教学模式。

初中数学教学与高效课堂 篇8

在我国, 初中数学教学已形成传统的教学模式, 即过多偏重于知识的传授, 强调接受式学习. 新课标下, 我们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 重点体现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 重视数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1].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 我们要善于抓住时机, 不断地引导学生在存疑、质疑、解疑, 创设认知“冲突”, 激发学生持续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这样才能顺利地建立数学概念, 把握数学定义、定理和规律. 教师在探究教学中要立足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 自主性, 创造性, 引导和鼓励他们质疑、调查和探究, 学会在探究中学, 在实践中学, 在合作中学, 逐步形成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方法.

例1在学习有理数的加法法则时, 我是这样引入新课的, 我说, 如果把“A + B”中的A看作李明学生的爸爸, 把B看作李明学生的妈妈, 假如李明学生的爸妈都姓李, 那么李明学生生下来是不是就取相同的李姓呀? 这是不是同号相加, 就取相同的符号, 并把绝对值相加呀? 但是, 假设李明学生的爸妈不同姓, 那他跟谁姓呢? 学生都认为, 那他就跟那个权力大的姓. 这不正是异号相加, 取绝对值较大的符号, 并把绝对值较大的减去较小的? 这样, 就把我们的初中数学与社会实践生活中的实例相结合起来了, 学生学得轻松而又快乐, 并且还容易理解, 这样的课堂, 不正是高效率的课堂吗?

二、合理地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

现在, 手机和网络已进入千家万户, 我们的生活也变得丰富多彩. 强制学生不准上网和玩手机, 似乎不近人情, 有悖时代的发展. 怎样合理地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 加强教学的直观性, 加强集体备课, 共享教学资源, 是新课标对初中数学教学提出的新要求. 使用合理, 无疑有着加强教学直观性, 加大课堂容量等优势.

例2抛物线y = -2x2+ 4可由抛物线y = - 2x2经过怎样平移得到? 用多媒体演示一遍之后学生能找到规律, 甚至有一部分学生能看出, 因为二次项系数相同, 它们开口方向相同, 开口大小相同, 抛物线y = -2x2的移动只要看它顶点的移动就可以了, 找到规律后, 学生对于更复杂的抛物线的移动也能准确的说出移动的方向和平移的单位长度. 如抛物线y = -2x2先向右平移4个单位长度, 再向上平移3个单位长度, 学生便能答出抛物线的解析式, 这就是多媒体在教学中带来的方便 , 既减少了教师课堂上画图的时间, 又增加了数学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 使复杂的学习内容变得简单, 学生又容易直观地接受.

三、数学教学中, 要能放, 也要能收

新课标要求, 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就初中阶段的学生所探究的内容来说, 结论是早就有的. 之所以要学生去探究, 去发现, 是想让他们去体验和领悟科学探究的思想观念、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方法, 同时获取知识. 但是, 敢“放”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 而是科学的引导学生自觉地完成探究活动, 体验科学探究的快乐. 当学生在探究中遇到困难时, 我们要予以指导. 当学生的探究方向偏离探究目标时, 我们要予以纠正[2]. 所以, 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能力, 让学生在充分动脑、动手、动口的过程中主动积极地学, 快乐地学, 千万不要只关注结论的正确与否, 甚至急于得出结论.

例3某商店以250元每吨的价格购进一批水泥, 然后以290元每吨的售价卖出, 每天可卖16吨. 为了提高利润, 决定采取降低价格出售, 经调查发现这种水泥每吨降低5元可以多卖4吨, 那么该商店要想每天获得720元的利润, 水泥的实际售价应定为多少元每吨? 学生在做这到题时一般采用直接设法, 设实际每吨售价x元, 则根据题意得方程: ( x - 250) ( 16 + ×4) = 720.

在解该方程时发现计算量很大, 学生就不想往下做了, 这时我就引导学生思考还有没有其他的做法呢? 鼓励学生讨论探讨, 学生提出可以用间接设法, 设每吨降低x元, 则根据题意得方程:

( 290 - x -250) ( 16 + ×4) =720

这样计算量就小了, 学生也很快做出来了. 接着我又提出能不能设每天多卖x吨? 学生兴致高涨, 纷纷讨论, 探讨, 列方程解方程等,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 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总之, 关注现代数学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能使学生真正了解到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 使数学教学过程成为学生愉悦的情感体验过程, 让学生感悟到实际生活中数学的奇妙和快乐, 从而激发学生勇于探索科学知识的最大潜能, 真正实现从生活走向数学, 从数学走向社会的全过程. 让我们的初中数学教学与现实生活携起手来, 让课堂更加活跃, 让课堂更加高效, 让学生和社会更加满意.

摘要:初中数学教学新课标, 要求在义务教育阶段, 注重科学知识传授的同时, 更应该注重技能的训练, 注重让学生经历从生活走向数学, 从数学走向社会的认识的全过程.学生通过这种认识的全过程, 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 让学生领略数学中的美妙与和谐, 使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发展.因此, 数学课程的构建应贴近学生生活, 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这要求我们教师一定要改变教学方式及方法, 更高效地利用现代化教学条件, 以初中数学教学新课标为指导, 提高学生的求知兴趣和求知能力, 尽量让课堂更加活跃,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新课标,高效率

参考文献

[1]古金琼.如何使数学课堂教学具有高效性[J].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1 (8) .

上一篇:丁二烯法下一篇:不同剂量甘露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