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林业的研究与发展

2024-08-08

山区林业的研究与发展(精选八篇)

山区林业的研究与发展 篇1

关键词:桐柏县,林业发展,措施

1 桐柏县山区林业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 由于桐柏县政府对山区开发的愈加重视, 因此, 在绿化荒山以及林业发展方面, 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效果, 并且根据中央对山区发展的改革要求, 加快县里林业改革的速度, 逐步深化林业改革。

在生产领域, 桐柏县对林业经营做出了“三定”措施, 在县里进行了责任山、自留山等的划定, 使群众在林业发展中拥有自主经营的自主权;在林业流通领域, 桐柏县对木材市场以及价格规定都作出了调动, 开放木材市场, 推动广大群众积极参与林业发展中去, 使林业在生产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进一步推动山区林业发展。但是, 从目前桐柏县山区林业发展的现状来看, 依然还存在着很多制约林业发展的因素, 例如:在推动林业发展方面, 桐柏县套用了农业发展的模式, 没有根据林业发展的实际特点进行改革, 在荒山造林方面允许个体户承包, 忽视林业生产的具体特征, 对于荒山以及山林的划分, 界限模糊, 并且划分无序, 零碎分散。再加上在经济林承包方面, 往往出现承包期短的现象, 严重制约着桐柏县山区林业开发的效率。

2 加快山区林业发展的措施

通过对桐柏县山区林业发展现状的研究, 得出山区林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并且结合桐柏县林业生产的具体情况, 本文提出以下一些加快山区林业发展的措施。

2.1 荒山分户造林承包的改进措施

20世纪90年代, 桐柏县在山区林业发展研究中提出“三定”工作, 对于县里原有的林业发展作出了放宽政策, 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桐柏县的林业发展。但是, 在进行林业分村管理中, 有些林地以及荒山被分配到户中, 这样就给林业发展的经营管理带来了很大的管理困难, 导致“包而不管”、“分而不治”现象频繁出现。由于有些承包户目光短浅, 只注重短期效益, 而忽视可持续发展的道理以及生态效益, 在承包过程中, 乱砍滥伐现象经常发生, 严重破坏山区森林资源。另外, 农户对山区林业发展不重视, 不愿意在林业生产中进行投资, 造林绿化迟迟难以实现。

从上述对荒山分户造林管理可以看出, 要想保证荒山造林质量, 提高效率, 仅仅依靠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完成的, 必须要依靠集体的力量, 做好荒山造林计划, 按照计划进行工程造林;并且还要完善林业生产责任制, 根据林业发展的实际情况, 坚持森林资源培育、保护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因林制宜, 根据植物生长特点, 以及山区土地情况, 有针对性地进行种植。最后, 政府还应该对那些集体经营以及个体经营的承包人, 作出严格的经营责任制度, 要承包人严格按照制度进行荒山造林, 对两者分开进行指导, 改进荒山造林的不良影响。

2.2 提高经济承包林经营管理

近年来, 桐柏县经济林发展迅速, 并且大多呈现株数多、面积大的特点。但是, 在经济林的管理以及经营方式中, 依然存在着产量低、效益低以及质量差等不良因素。有些不懂造林技术的个人或者户承包经济林, 造成果园产量逐年下降, 严重影响桐柏县经济效益, 使群众参与发展经济林的积极性降低。

3 提高经济林经营管理的建议

3.1 政府应当收回那些不懂果园维护发展技术、同时也没有聘请林业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果园维护的承包者的承包合同, 把经济林承包给别的承包者, 保证经济林的产量以及质量

对于一些大面积的经济林, 政府应该优先考虑让那些考取了林业技术员证书的人员进行经济林承包经营;如果经济林承包是通过投标方式来决定的话, 对于不懂技术的承包者, 政府一定要在承包合同中规定承包者必须雇佣林业技术员, 否则当作违反合同, 对承包者进行罚款或者回收承包合同。

对于经济林的经营管理, 政府可以采取双层经营责任制进行管理, 不但对村委进行硬性规定, 对于承包者也要硬性规定。由村委会对经济林的发展经营管理方式进行同意的规划、组织、投资以及技术管理, 然后在统一组织管理的基础上, 分包给不同的承包者, 进行地下管理以及挖坑植树, 保证承包者按照既定的规划进行经济林经营管理, 在经济林投入使用后, 收益五五分成。

3.2 建立林业生产服务网络

3.2.1 应该在全县建立林业生产管理服务站, 大力开展技术培训以及咨询服务。加大《森林法》的宣传力度, 充分落实林业生产政策以及方针, 从根本上搞好林业管理。

3.2.2 在每个村中, 村委会要建立林业技术服务队, 每队应该有3~6人, 全面负责村中的林业技术工作, 推广林业技术管理, 保证村中林业发展质量。

3.3 提高林业工作人员素质

为了使林业生产管理工作有效开展, 保证林业发展质量, 政府应当鼓励科技人员积极到基层进行林业管理工作, 建立优惠政策, 对基层科技人员给予优惠。

同时, 每个林区村委会都应该加强对林业工作人员的专业技术培训, 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并且还要定期对他们进行考核, 做好记录。对于那些技术达到要求的工作人员, 要予以评定相关的技术职称;对于那些在科研以及推广方面取得有效成果的人员, 村委会要及时进行上报, 并且给予一定的奖励。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 要想提高桐柏县山区林业发展的速度, 政府就必须从根本上改进荒山分户造林的管理措施, 完善林业生产经营管理, 并且还要在各个山区中建立林业生产服务网站, 提高林业工作人员素质, 从各个方面加强山区林业发展管理, 从而加快山区林业发展进度。

参考文献

[1]王达明.滇南雨林山区林业持续发展问题探索[J].西部林业科学, 2005 (03) .

[2]卢志丹, 洛剑, 张明.河北省山区林果业发展模式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 2012 (02) .

关于山区林业发展的建设与开发 篇2

关键词:山区 林业 建设

山区的林业建设应本着从实际出发,促进山区经济的发展,保护生态环境为本进行开发。随着近些年不断的退耕还林、营造人工林以及一些保留的自然林业保护区项目的开展,为山区的林业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山区林业的建设不仅仅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更营造了自然的人工生态保护系统,可进行旅游业的开发。根据全面分析,山区林业建设的现状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从而需要进一步的解决。在山区林业的建设中,将进行深层次的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山区林业的现状

1、由于山区经济的普遍落后,人民的收入水品也较低。在山区虽然有许多的林业资源,但是由于缺乏经营或经营粗放而导致山区的林业经济根本无发展。由于传统的观念引导中,其占有的资源并未达到有效的开发,致使占有的资源与经济的收入不能成正比。这样,由于没有先进的思想,致使山区的经济发展不上来。使长期的收入水平处于地下状态。

2、林业产业发展滞后。资源与产业链缺乏有机整合,“大资源,小产业”的特点十分明显,林业企业和林副产品加工等十分薄弱,结构比较单一,尚未形成具有产业带动力较强的龙头企业,名、优、特产品开发滞后,市场竞争能力较弱。

3、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变还面临体制机制障碍。现行山区林业管理模式与现代林业产业构建尚存在差距,现有林地产权制度制约产业开发,山区林业市场机制还不健全,林业生产要素流转不畅通,投入不足,投入多元化机制尚未形成,山区基础设施较差,不能适应现代林业发展的需要。

4、观念、技术和信息相对落后。山区农民占有林地面积较大,但只注重木材的价值,忽视对森林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合理利用。由于大多受教育文化程度低,致使思想观念陈旧,新技术掌握应用困难,适应市场经济能力低。林业技术人才缺乏,林农组织化程度低,各类专业协会和民间合作组织刚刚起步,作用尚未得到真正发挥,林业科技支撑力量不够,政府投入不足,限制了林业附加值的提高。

5、森林资源分布与结构不合理,资源配置与产业配置有待提高与调整。全区林地及森林面积所占比重高,但林地生产力水平较低,低效林占有较大比重,山区森林资源配置比较单一,开发利用水平不高,林地利用率低,资源对产业开发的支撑力度较弱。

6、森林生态功能与作用较弱。生态公益林建设尚处于初步阶段,防护功能较佳的生态屏障体系还未完全形成,森林生态功能整体不强,部分地区水土流失、土地沙化仍较严重。

二、山区林业建设解决的对策

要促进山区林业的建设,就要打破常规的以木材为主要生产项目的经营模式。在建设神态林业、可持续发展林业多下功夫。现代的林业经济与传统的大不相同,所以在建设中,就要摒弃传统的思想观念,学习先进的思想观念。充分利用现代的林业发展理念,深入了解林业发展中的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相结合。这样才能走出一条新型的山区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正确建设道路。

1、理清思路,科学规划,以政策指导方向。首先我们立足于要发展生态良好、产业发达、林农增收、林区稳定的林业产业,就必须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积极探索资源开发利用的新途径,形成了“林业发展林优为先,林优产业加工为先,加工产品特色为先,生态保护防火为先”的林业开发思路,提出把仁化打造成生态体系完备、产业体系发达、林业文化先进的现代林业强县战略目标。

2、调整结构,延伸产业链。坚持林工结合。积极探索适应山区林业发展的激励政策,通过分类经营和“一本账”管理,实行“管死”与“放活”相结合,发展大型的精细加工工厂,把精细加工作为仁化主要特色产业进行发展,让大量的、主要的、优良的商品材用于精细加工,提高竹木的资源综合利用率和产品附加值,形成精细加工产品市场,并依托旅游景区,充分研发可以利用自用材、间伐材、竹木剩余物加工木制工艺品的技术,引导民间资本投入林特林副产品加工,形成一批带动力强、辐射面广、利用率高、经济效益好的加工型龙头企业。

3、科学规划生态林,大力保护生态林,积极争取推进碳汇造林,开辟改善环境的新途径。要根据各乡镇地形、发展方向,科学的规划生态林,让生态林能真正发挥最大的作用,在生态林管护区,要禁止放牧毁林和乱挖乱采、乱砍滥伐等破坏林木资源的行为;要对林木、矿业等与生态建设密切相关的各种资源依法实施管理,加大执法力度,遏制矿山非法开采及人为破坏生态环境的情况发生;要通过相关政策措施的完善,引导放牧人员加入生态林管护行列或从事其他工作,使这些人员弃牧转岗后仍有就业渠道和致富保障;要继续强化网格化管理,加强森林防火和有害生物防控,确保生态安全。

三、总结

在人口剧增、消费不断上涨的社会发展中,林业的生态系统,简单的靠自身的生产是不能满足当今社会的需求。在供求之间不断的越拉越大,使这种矛盾日益尖锐。为加速社会的发展,需要林业系统为人们提供日益变多的功能。林业的市场是十分广阔的,这就需要人们不断的进行开发与研究,以便发挥其在环境中发挥的巨大作用。山区林业的发展在于其综合的开发与利用,在林业的建设方面要综合其多角度的发展,进行科学的规划,加上政府的指导,减小城乡的贫富差距,使山区林业合理快速的发展起来。

参考文献:

加快发展山区林业的对策研究 篇3

造林绿化, 保护生态平衡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政策性强, 涉及面广。特别是山区自然条件恶劣, 人们发展和保护林业的意识差, 积极性不高, 就十分需要各级政府及林业职能部门花大力气贯彻好党和国家的林业政策, 做好相关法规的宣传工作, 使山区人们懂得发展林业的重要性, 充分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各级政府及林业行业部门必须加强对发展林业的政策、法规的宣传, 让广大林农掌握林业发展的方向、目标, 在广大的山区造就一个人人都积极主动发展林业, 人人都懂得对林业的培育、管理、爱护的良好氛围, 要把生态工程建设的意义, 政策界线, 现有林保护, 特别是天然林保护的重要意义及相关法律、法规向广大农民讲深、讲透, 使他们懂得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2大工程, 是党和国家站在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高度提出的一项改善我国生态环境的战略举措, 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也是国家长治久安、民族团结和发展的需要。在贫穷落后, 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的山区, 实施生态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存环境和切身利益, 必须立即行动起来, 刻不容缓。

2 加强领导, 确保林业持续发展

加强领导, 强化政府行为是发展山区林业, 确保林业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山区群众文化素质低, 对林业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发展林业自身行为不力, 这就要求各级政府及职能部门进一步加强领导, 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 规范山区群众发展和保护林业的行为。在林业生产的发展上: (1) 要坚持行政领导任期目标责任制, 做到“为官一任, 绿化一方”。 (2) 要制定切合本地实际的长远发展规划。 (3) 要把天然林保护工程和生态工程建设纳入各级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 念好“山”字经。 (4) 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和监督检查机构, 严格查处违反《森林法》和有关法规的人和事。在具体措施上, 必须抓好“造、封、管并举”, 提高森林覆盖率, 缓解山区生态恶化状况, 造就山区良好的生存环境。山区既是森林分布最多的地方, 也是毁林、毁草、开荒最严重的地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林业逐渐被重视起来, 几项大的工程相续启动, 投入也相应加大, 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效, 特别是土地条件好, 交通比较发达的地方, 林业投入大幅度增加, 产值成倍增长。

3 继续解放思想, 强化林业科技意识, 增加林业科技含量

改革开放以来, 林业科研推广工作有了长足的发展, 开发出具有相当质量和数量的林业科技成果。但是, 由于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机构还不够健全, 加之林业生产第一线部分科技人员素质低, 很难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致使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与生产力脱节, 科技价值与生产效益脱节。因此, 继续解放思想, 强化科技应对意识, 增加科技含量是发展山区林业的重要举措。具体应做好以下几方面:一是,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 搞好林业科技体制改革。切实发挥林业科研机构的作用, 采用经济杠杆及市场导向, 开拓林业科技市场, 逐步建立起适应山区的科技推广运行机制, 促使林业科技成果向山区林业生产第一线转移。二是, 加强人才培养, 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

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 培训科技人才, 鼓励他们到山区去发挥作用。做到政策向科技人员倾斜, 推行科技承包, 按其得失, 奖惩挂钩, 制定优厚待遇激励科技人员到山区搞技术投入, 推行技术入股分成, 采用“送出去、请进来”的方式, 培养大批科技人才, 充实林业科技队伍, 实行科技工作者经费重点扶持, 重点投入, 保证山区重点科技项目的开发。

4 加大对林业的投入, 推进林业社会化发展

目前, 我国已初步建立了一个多层次、多渠道筹集林业资金的渠道, 但山区投入不足的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多元化、稳定的生态环境建设投入机制没有得到很好落实。加大林业投入, 推进林业经济发展, 财政、计划、金融等部门就必须按照国务院批准的2050年的发展规划要求, 形成财政有偿与无偿投入相结合, 计划合理安排, 金融加大支持的格局。采用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 广泛吸纳社会闲散资金, 实行按股分红、分利、分贷、分值、分管的办法, 鼓励机关事业单位、科研部门、工商企业直接受益的下属单位、个人走联合发展, 共同投入的路子, 大胆放手, 放心发展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林业经济。在计划、价格、税收、金融等方面, 制定山区林业发展的优惠政策, 扶持林业发展, 加大生态建设, 退耕、还林、还草, 绿色扶贫工程力度, 鼓励山区林农大力发展各类林业, 以改善生态环境, 增加收入, 增强自身发展能力。

5 加强林业法制建设, 完善林业政策, 依法治林

一是, 要完善“两山责任制”, 鼓励和引导山区群众和社会其他公民, 以林地、技术资金、劳务投入创办多种形式的经济实体, 变分散经营为规模经营。二是, 建立长期稳定的林业经济扶持政策, 提高林业的总体水平。三是, 对重要的林副产品实行政府最低保护价, 合理确定林副产品之间的比价, 让山区群众发展林业吃下“定心丸”。四是, 建立合理的退耕还林补偿机制, 确保生态建设顺利实施。通过以上的措施和诸方面各个环节的努力, 长抓不懈, 山区林业的发展必定能取得更大的成绩。

摘要:要使山区林业成为一项致富产业, 必须从林农入手, 综合协调解决好种种制约林业发展的问题。本文为了促进山区林业的健康发展, 提出几项对策, 以供参考。

社区林业与贫困山区的可持续发展 篇4

关键词:社区林业,贫困山区,可持续发展,有效途径

1 社区林业概述

1.1 社区林业的概念和内涵

联合国粮农组织将社区林业定义为:吸收当地人参与林业有关的任何活动, 泛指在木材或其他林产品缺乏的小块土地上, 通过在农场里种树提供经济作物和以家庭或小型作坊的形成对林产品进行加工以增加收入的活动[1]。

结合中国林业发展的实际, 我国学者将其定义为:社区林业是指在农村社区发展中, 以林业为对象, 以农民为主体, 通过吸引社区村民广泛参与林业生产与经营管理活动, 旨在获得自身生存与发展所必需的森林产品及副产品, 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促进农村社区的综合、协调和可持续发展[2]。该定义包括几个要点:社区村民拥有对森林资源管理的权利;强调社区林业的主体是社区村民;在村民参与社区林业的同时, 必须使其受益。

1.2 社区林业的特点

1.2.1 群众的主体性和参与性

这是社区林业的本质特征, 强调社区村民的主体性, 从社区村民的利益出发, 调动社区村民参与森林资源管理和经营活动的积极性, 使森林资源能够得到真正有效地保护和利用。

1.2.2 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社区村民可以从当地土地资源和森林资源的实际出发, 开展多种形式的森林资源管理与经营活动, 如在林下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发展森林旅游等, 不仅保护了森林资源, 还收获了林下副产品, 促进了社区经济的发展。

1.2.3 内容的整体性与综合性

社区林业强调社区与林业的整体性, 即通过社区村民参与森林资源的管理和经营活动, 从而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1.3 社区林业的发展目标

(1) 生存目标。主要是满足社区村民的生存需求, 如建房用材、烧材、食物等, 只有解决了这些基本问题, 才能达到其他目标。

(2) 发展目标。在满足社区的生存需求的同时, 从社区村民的主体地位出发, 使村民主动参与到森林的生产经营活动中来, 促进社区和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3) 生态目标。改变社区村民对森林乱砍乱伐, 不合理管理和经营的现状, 因地制宜发展农林复合经营类型, 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为社区和林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保障。

2 贫困山区的现状

我国是一个山区大国, 山地占70%, 有56%的人口生活在山区。因此, 森林是山区村民的主要生产资料, 靠山吃山, 吃山养山是山区村民的发展哲理[3]。丰富的森林资源为山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为山区摆脱贫困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同时, 良好的生态环境也成为某些特定物种的天然的种植园。但是, 我们也应该看到山区农村所存在的严重的问题。

2.1 基础设施落后, 可进入性差

山区农村距离城市较远, 交通不便, 信息闭塞, 与外界交流不畅。同时, 由于受自然地理环境的限制, 山区的自然资源不能很好地“走出”山村到达城市市场, 而城市的先进文化也不能顺利地“进入”山区农村, 落后的交通条件成为贫困山区和城市“沟通”的一道障碍。

2.2 生态环境脆弱

特有的海拔和地质条件使山区能承受的外界的干扰能力非常有限, 哪怕是细微的干扰都有可能造成山区地质的变化甚至引发自然灾害。另外, 因为当地村民仍然沿用传统的土地利用方式, 造成对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易导致水土流失, 生态环境恶化。

2.3 山区村民普遍素质较低, 思想落后

由于特有的自然和社会条件的限制, 使得山区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落后, 教育水平落后, 村民受教育程度较低, 文化素质较低, 不能很好的理解和接受外来先进文化, 导致山区和城市的“文化鸿沟”越来越宽。同时, 文化素质较低不可避免的造成了劳动生产率和产业化程度较低, 农业产业结构单一, 导致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不能得到有效利用。

2.4 山区村民生态意识薄弱

有些山区村民依然坚持依靠销售木材来增加经济收入, 只砍树不植林, 生态意识薄弱, 没有保护和有效利用自然资源的意识。最终导致森林资源越来越少, 水土流失严重, 生态环境恶化, 陷入了“越砍越穷, 越穷越砍”的恶性循环当中。

2.5 缺乏资金和技术支持

山区村民由于缺乏资金, 没有发展其他产业的经济基础。同时由于缺乏技术支持, 使得森林资源优势不能更好的发挥出来。这样就使山区村民只能继续墨守成规, 遵循传统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过于依赖森林资源, 社会和经济状况停滞不前。

3 社区林业与贫困山区的可持续发展

3.1 社区经济发展的优势在于林业

山区的经济属资源型经济, 发展的关键在于因地制宜、把潜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4]。森林可以提供建房用材, 烧材, 满足村民的各种需求, 解决社区村民的生存问题, 具有很强的社会性;森林还可以为社区提供多种林副产品, 具有良好的经济性;同时也不忽视森林涵养水源, 调节地区小气候的生态效益。这些都决定了山区土地资源的利用应以林为主, 山区是林业发展的主战场, 林业是山区经济的主体, 山区脱贫致富, 必须在以林为主的前提下, 合理利用山区森林资源, 发展社区经济。

3.2 传统林业不能有效地解决山区村民的贫困问题

传统林业强调规模经营, 把经济效益放在林业经营的首位;传统林业主要采用行政和法律手段推行林业发展的计划, 没有从当地村民的实际情况和意愿出发, 采用的是从上级到下级的管理方式, 过多的追求经济利益。传统林业最大的弊端就是忽视广大村民对森林的依赖和要求, 是一种缺乏社会力量支持的林业活动, 没有实现森林与社区的协调发展, 因此不可能达到林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和谐统一, 不可能促使林业经济迅速和全面地发展, 更不能解决村民的贫困问题。

3.3 社区林业是贫困山区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社区林业以农村社区为对象, 从社区村民的切身利益出发, 在社区村民的主动参与下, 政府部门和其他社会力量参与支持下, 通过包括农林复合经营和林下经济在内的一系列营林、造林手段, 使村民从森林经营管理的利用中满足自身需求并获取收益的生产经营活动, 从而实现社区的生存目标、发展目标和生态目标[5]。

3.3.1 调动山区村民的积极性

社区林业既要注重长远目标, 即恢复已经被破坏的森林, 保护好当前良好的森林生态环境, 力求森林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同时也要注重眼前利益, 满足山区村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实现社区的生存目标。只有实现了生存目标, 才能进一步实现社区的发展目标和生态目标[6]。社区林业强调群众的主体性, 遵循“谁种树、谁管护、谁受益”的原则, 这样大大提高了村民参加林业活动的积极性, 从而提高了劳动效率, 增加了收入, 创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不但促进了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也促进了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3.3.2 提高山区群众的环境保护意识, 改善生态环境

传统林业更多的是追求经济效益, 忽略了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但是社区林业把保护生态环境放在了重要位置。通过组织授课、培训和实践活动, 改变当地村民错误和落后的生产生活观念, 进一步提高了山区群众保护环境的意识, 为社区林业林业的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文化环境, 为贫困山区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基础条件[7]。因此, 社区林业不仅促进了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而且还减少了污染, 美化了环境, 改善了贫困山区的生态环境。

3.3.3 增加山区村民的经济收入, 促进经营模式和技术创新

通过植树造林, 发展林业, 山区村民可获得木材。同时利用森林资源发展农林复合生态系统, 如在林间种植经济作物, 养殖家禽、牲畜等, 不仅为山区村民提供了丰富的林副产品, 而且销售林副产品也可为村民获得一定的经济收入, 并可成为农户增加经济收入的一种有效途径。另外, 发展林业还可为农村牧区提供燃料和饲料等等[8]。其次, 为了获得更高的经济收入, 当地群众自觉地学习各种经营模式和经营技术, 促进了当地经营模式和技术的创新, 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 从而促进山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3.4 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

社区林业强调的是群众的主体性和形式的多样性。因此, 社区林业的发展将会给山区的森林资源管理和经营带来一缕阳光, 从而形成多种形式的营林生产, 农林复合经营模式和第三产业的发展, 使农村单一的生产结构变得更加多样化。同时, 社区林业的发展可延长产业链, 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 吸收山区剩余劳动力, 村民不走出大山可以找到工作, 山区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的优势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9]。

3.3.5 林地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社区林业的开展形式多样, 如在林下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发展森林旅游等, 这些经营模式充分利用了林地和林下空间, 在保护森林资源的同时, 不仅提高了单位土地的生产效率, 而且还可提供多种林副产品, 满足社区村民的生活和经济需求, 促进了社区的可持续发展[10]。

3.3.6 社区林业具有持续发展性

社区林业以可持续理论、生态学理论、社会学理论等作为其理论基础, 并且以可持续发展作为其理论核心[11]。社区林业强调群众的主体性和参与性, 把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村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 不仅有效地保护了森林, 而且还保护了生态环境, 促进了农村经济和社区的发展, 是一种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于一体的新型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4 结语

山区生态林业发展的问题及对策 篇5

1.1 存在问题

1.1.1 资金不足

社会意识形态的进一步更新, 带来广大人民对生态林业的期望。山区林业本身也是国家重视的项目之一, 不过, 由于山区的地质条件经济条件等限制, 形成规模化工业很难, 因此山区工业的发展整体来讲很难产生经济效益。一方面山区林业不能为国家, 为政府带来很强大的经济受益, 另一方面山区林业因此很难受到经济的扶持, 也尚未形成对于生态林业的资金计划, 因此各方面对林业发展的重视程度不高, 形成恶性循环, 林业建设所需的基础不到位, 也很难产生新的作为。

1.1.2 管理与规划不合理

因为某些地方各自为政, 缺少用整体、统一的眼光治理, 总体建设中没有出现防护林, 林业建设等规划, 正常的林业发展脱离社会需求。对土地的利用不能完全合理, 该种树的地方种了田, 该种田的地方养了水, 并且养树缺少方法, 没有工程和生物手段结合的意识。进行管理时所用的方法不能针对生态环境本身特点, 建设时缺少程序, 多次建设的情况经常发生, 这些都是阻碍生态建设的制约性因素。林业布局重叠。因为一些历史上的需要, 林业发展在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同的建设重点, 而时间上的工作交接不明导致工作规划相互重叠, 矛盾重重, 建设方向不明, 使科学规划难以落实。

1.1.3 技术支持力度不够

从业人员并不是高知识、高技术人才, 而在工作中又缺少相应的技术培训和高科技产品的支持, 目前生态林业的手段缺乏推广, 存在林业的“偏远地带”, 人才和技术都不愿意停留。一些地方并没有林业发展的意识, 也未建立站点。一些站点虽已建成, 但既没有人才也没有资金, 一些科技成果被放在一边, 不去普及也不去研究, 林业机构不稳定, 人员流动大, 人员工作时间不长, 短时间内时常有技术人才离职, 人才流失问题严重。

1.2 制约因素

现在可以看到, 山区生态林业未能达到理想效果, 限制因素很多。比如, 聚集投资的办法较少, 技术水平有限, 受益分配机制不科学, 生态林概念不清晰等。以下探讨集资办法以及健全技术服务两个因素, 这两点对于山区建设生态林业的作用很明显, 因此, 更具有分析价值。

1.2.1 融资渠道单一

生态林业建设本身需要打持久战, 前期必然有强大的资金投入作为后盾来建设, 并且受益不是短期见效。所以, 从这个角度讲, 国债形式的资金投入并不是首选。其次, 生态建设需要大规模资金长时间的投入, 现在常用的投资手法是银行贷款, 但是, 银行贷款利息较高, 目前的现筹现代给贷款者造成较重的压力, 想在短期实现资金回笼并产生受益很难。对于从业者来说, 并不能起到鼓励投入的作用, 并且, 资金的流动缺少保障, 阻碍资源的综合使用, 也不能与持续发展和以养为主、以伐为辅的林业发展相适应, 此外, 国家在这方面, 也无进行补偿性投入, 因此, 此投资不能实现循环, 各级领导也无积极性参与这类工作, 生态建设缺少后备力量, 自然发展缓慢, 新突破较少。

1.2.2 技术服务机制不健全

林业发展的技术性必须以与之相匹配的工作作为依托, 不过我们目前山区的情况是交通闭塞, 信息流通不畅, 多数条件都落后于城市。比如, 科学投入不够科学、稳定, 没有强大的资金以及项目支持, 因此工作过程还较为原始。第二, 人才缺失, 又无引进人才, 留住人才, 培养人才的意识, 建设工作无适当人选。第三, 体制落后, 管理体制不能与现行体制相符合。林业体系缺少内容, 没有相应的科技含量, 树木的品种单一, 没有高质量的新型品种, 品种单一落后, 林果及植物本身经济效应不强, 看不到实际效用, 因此, 群众很难有被调动的积极性来完成这件事, 恶性循环, 生态林业成为空口号, 难以推广普及。

2 对策

山区的生态林业, 本身具有繁复性, 长期性, 所以, 要有更强和更多的融资意识和融资方法, 投入高技术人才来进行规划普及, 提升技术宣传。同时, 生态林业建设应该具备强大的经济生产功能, 能逐步自给自足, 农民能够通过参与到这项工作的同时获得实际的收入。

2.1 加大补偿力度, 拓宽融资渠道

积极吸引社会力量投资生态林业, 积极开拓筹集社会资金的渠道, 加大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补偿的力度。加大信贷投入, 延长贷款年限。国家应加大对林业的支持力度, 明确各级政府在生态林业建设中的责任和义务, 分别实行全额支付和补助支付、直接支付和转移支付等不同的公共财政支持方式。在生态经济原则指导下, 逐步开展生态补偿征收试点。发展多种经营, 长短结合, 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确保工程建设顺利进行。加强建立资金管理、资金使用和计划管理等制度。

2.2 制定科学规划

山区生态林业建设要依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具体条件, 因地制宜, 搞好最佳林种、树种结构配置, 从而选择最适合本地发展的生态林业模式。以玉田县为例, 目前已初步形成以河、渠、路为骨架, 网、带、点、片相结合的防护林体系及6667公顷果树带为主体的水保经济林体系, 全县林地面积达2.37万公顷。其中, 以苹果、小枣、葡萄、梨及优质杂果等五个基地为核心的果树面积达687公顷, 优质核桃基地667万公顷, 果品产量达50100吨, 产值达6300万元, 形成了平地发展梨枣, 山区发展核桃等玉田传统特色果品的生产格局, 实现了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效结合。

2.3 加强科技支撑体系建设

科技支撑是提高林业生产力的内在动力, 而依靠科技是振兴山区生态林业的根本出路, 也是搞好生态林业建设的基本保证。在工程投入上增加科技含量, 把实用技术推广纳入工程建设计划。要建立健全林业科技推广体系, 稳定科技推广队伍, 认真抓好各个层次的技术培训、科技信息传递与应用;实施优惠政策, 鼓励科技人员投身生产第一线, 努力提高科技兴林水平;组织多学科进行综合研究, 组织实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技术研究的攻关项目, 提高质量意识, 坚持技术标准, 强化技术管理。

2.4 加大宣传力度, 更新林农经营观念

政府可以通过电视、报刊或村镇板报等林农容易接受的形式, 积极搞好宣传, 提高全社会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通过政策引导、利益驱动和效益吸引等手段使群众认识到国家生态林业建设既是改善生态环境的需要, 也是调整经济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 符合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另外, 可以定期组织讲座, 使林农转变经营观念, 坚持多林种多功能的经营方向, 林工商综合经营, 给经营承包者以真正实惠。调动林农投身生态林业建设的积极性。

3 结束语

很多地方发展林业的客观条件很好, 只要人们把握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 使主观和客观很好地结合起来, 通过人民的共同努力, 山区生态林业肯定有一个持续、稳定、协调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葛会波.河北省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研究[M].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

我国山区林业发展模式探讨 篇6

1、山区林业投入少

山区林业一般都分布于我国经济贫困的地区,人们对林业的收入随季节性的变化而变化,村民们在春天去挖野菜,夏秋天采草药、菌类或放羊,放牛等等,冬天去猎捕野生动物。村民很少去投入,而只是到收获季节去采摘。在山区人们对森林物资,人力投入几乎为零。

有的年份人们从森林获取的资源减少,有的时候多,但人们不去研究其原因,这也是山区林业的收获具有风险性的原因之一。山区林业的高效发展离不开人力、物力、技术的投入。

2、山区林下资源丰富

我国广大的山区森林里分部着各种野生动植物资源。我国山区有森林覆盖的地方,都有得天独厚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例如野兔、狼、长白山的东北虎、鹿、熊、陕西秦岭大熊猫,还有宝贵草药,像人参、石斛、冬从夏草等等都是有名草药;红木、黄花梨木;还有各种珍贵的蘑菇、野菜这都是营养价值很高的绿色食品。在这些资源丰富的山区,由于交通不便,远离城市,信息隔绝,村民又不善于有效利用森林资源,而是对资源掠夺性的去收获,使得有些物种濒临灭绝。

3、山区林下副产品有潜力

在我国偏远山区林地,农民一般不需要投入物力,人力,而只在收获的季节去获取,比如林下生长的草药,野菜,蘑菇,野果,野兔,野鸡等其他林下副产品。这些林下产品加总起来,卖到市场也不是个小数目。这也就是说,对于林业生产投入成本为零,收入就是净收益。像这样的产业也只有林业才会创造出来。所以林业的潜力无限大。

4、山区林业发展模式可以多样化

在一些平原地区森林已探索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多样化了,而山区发展模式也可参考平原林下经济发展模式,来选择适应当地气候,水土的等各种条件的模式。例如,发展林药模式、森林旅游模式、经济林、林下复合养殖模式等等,但林粮模式对于大于30°坡度的山区不利于水土保持,所以该模式对于山区林业模式选择审慎。

5、山区林业资源无人经营

山区林业资源由于产权不是很清晰。尽管2008 年到2012年进行的林权改革在全国全面进行着,平原地区的林权基本上完成,可在作者见到的一些山区,林业资源仍然未进行落实,这也使得山区林业产权不清晰,即集体所有制。在山区没有人去管护森林,也没有人去经营,这使得森林资源浪费着,甚至有的人为了盖房去乱砍滥伐。

二、我国林业经营模式有效性分析

1、资源的互补性

林下经济是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和林阴优势从事林下种植、养殖等立体复合生产经营,从而使农林牧各业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循环相生、协调发展的生态农业模式。发展林下经济,有利于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对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实现农民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农村绝对剩余劳动力和相对剩余劳动力的实现就业

在我国偏远山区由于人们传统习惯上靠“种粮为纲”,土地粮食产量很低,造成农村绝对剩余劳动力的增加,甚至有些地方为了增加粮食产量去毁林开荒,使得水土流失很严重,特别在山地坡度比较高的地方,滑坡经常出现。我们应顺应自然规律,在山地发展林业,经营林业复合经营模式,这不仅有利于补偿土地规模报酬递减,而且更重要的是可以转移农村绝对剩余劳动力和相对剩余劳动力,最终使农村不存在隐性失业人口;环境改善。

3、改善我国经济的二元结构状况

二元经济结构,规模较小的工业部门和规模巨大的传统农业部门并存。先进的工业部门劳动生产率高和工资水平较高,而落后的农业部门劳动生产率和收入水平较低,因此城乡差别较大。发展林业复合经营模式对于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农业增产的一个经济增长点。发展林业复合经营模式可以促进农业的进步。

4、有利于保护山区林中的野生动物

通过发展林业复合经营模式,林业的收入使村民认识到山区林业资源的价值及其功能,促使村民自觉地保护森林,保护森林的野生动植物,并进一步发展林业,加大对林业的投入,使林业的效益更进一步提高。

5、符合生态经济学原理

山区林业复合经营模式,是以保护森林、环境、为前提,并对林下的空间资源进行利用,这不会造成环境破坏,也不会促使人们毁林开荒,相反,林业复合经营会使人们更懂得保护森林资源,保护林下的野生动植物,并加大对林业的科技、资金投入等等。总之林业复合经营模式它能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并保护环境,加强对环境中的二氧化碳吸收,对全球变暖具有一定的缓减作用。

三、山区林业经营模式选择

山区林业都是在山地的林业进行复合经营模式选择,它与平原林下经营模式有点区别,这种区别主要在于山区的气温、地形、坡度。

1、林粮模式

在山区坡度不高,可以在林间种植当地耐阴作物,这种模式主要是利用森林的林荫种植作物,还有落叶的腐化化作肥料,这种模式一般效益不是太高,因为种植起来,收割起来不能直接用机器操作,收入也不是很高,但可以缓减人多地少的矛盾。

2、林菜模式

这种模式可以在林下种植耐阴的蔬菜,例如大葱,青椒、茄子、卷心菜、黄花菜、蒲公英、蕨菜、马齿苋、薇菜、酸模、苋菜等蔬菜。

3、林下养殖模式

森林是动物的天堂,也是动物的避难所,在发展动物的基础上保护动物,才是有意义,有效益的保护。山区林下养殖复合经营模式一是利用森林的空间和其环境进行养殖鸡、鸭、鱼、牛、羊、猪等动物。二是对野猪,野鸡,野羊,兔等动物进行大量人工驯养繁殖,然后将一部分林地以适宜方式圈好。投放一批,收获一批。循环往复,既增加了森林里动物数量,又有效利用了山区森林资源。三是,在有些山区水资源丰富发展养殖业,纵观我国山区森林有潺潺流水的,尤其适合养螃蟹,娃娃鱼,桃花鲫。林下养殖不仅可以给动物遮阴,而动物又可以给树木提供大量有机肥,而且有利于节约土地资源,减少养殖业带来的粪便污染,实现养殖业与种植业结合。据农技员,林下养殖能有效防止家禽疾病传播,树木也比其他地区种植树木提前一年成材。

4、林药模式

随着现代医学和药物学的快速发展“绿色”中草药在各个领域的特殊作用得到凸显,很快将得到社会的重视,成为开发、研究、利用的重点,如治疗、保健、药膳、药酒、饮料、药茶、化妆美容、灭菌治虫、烟草工业等。山区是草药的天然药库,例如东北长白山的人参,恩施州的紫油厚朴,中国板党,鸡爪黄连,云南山区的石斛,天麻,重楼等这都是典型的山区名贵草药,这些草药大多生长在高山密林里,我们应利用山区,建立地道的中草药种植地,变野生为家种,走森林和草药共在一块土地生长的林药模式。

林药模式在坡度高或低的山区都可以种植,根据当地的土壤、气候及海拔、湿度等条件,因地制宜种植相应药材;这就有效利用了腐烂树叶对药草的天然营养,降低了成本,增加了收入,又节约了土地资源,发挥了靠山吃山优势,以山养人,为经济发展做贡献。

5、发展经济林,果树,树芽模式

山区丰富的森林是大自然赐给我们的宝库。许多树既是森林的一分子,又是果树或药材或其他经济林的组成部分,有的嫩芽还能循环采摘,是绿色健康营养食品。例如在北方,柳树,杨树到春天时的嫩芽,可以凉拌吃。还有很多绿化树,也大有销售市场,我们应开发这种资源。在山区疏林地种植经济林,利用土地资源闲置,当然必须考虑山区地理条件等因素,种植果树,例如苹果、梨、红枣、核桃、山杏、油桃等其他果树林。

四、促进山区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1、解放思想,大胆创新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到山区林业不是没有宝,以传统思维采取种粮模式效益低下,经济发展滞后,甚至有的人把林木砍了,去种粮。山区森林种粮这种经济效益不是很高。我们应创新思维。在创新的前提下我们还要考虑当地地形、土壤、水质、气候、等随不同地方而不同,这就要求我们不能照搬照抄,而只能参照其他地区的模式,从而研究本地情况进而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模式,比如,有的林地地形太陡,不适合发展林粮模式,这就要求我们在保护森林资源的前提下,发展能促进经济发展的模式。

2、加强宣传,使当地农民转变思维

在我国山区都是经济特别落后的地方,由于地理的偏僻,地形的不利使得传统的靠种地单一模式,生产率低下,也就效益低下,机械化很难实现。面对这种状况,改变地形不现实,但我们可以转变思维,利用这种得天独厚的地理发展多种模式。特别是山区有珍贵的草药,我们可以从这为出发点进行突破。

3、政府加强对边远山区林农扶持

在我国边远的边远的山区农民,还是靠农民的自发和少量的经验,而没有充分科学论证和指导。科技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重要的发展要素,所以引进科技对山区林业发展复合经营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4、改善山区交通,与附近城市建立销售市场

山区的交通是制约林产品走向市场重要要素,改善山区的交通使林农便利于与市场接触,面向市场,进而生产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增加收入,使农民的积极心提高,进而把林业很好地发展下去。

5、建立农村合作社助进农产品销售

一些农民由于文化低,信息少,害怕风险,不敢走向市场,没有销售渠道,对此建立专门的农产品销售合作社,这样有专门的销售人员到市场上销售或者可以培育一些龙头企业,也可以采取基地———农户型经济模式。

摘要:本文从山区林业资源丰富、经营粗放、效益没有规模化、资源闲置等特点出发,对山区林业发展模式有效性进行定性分析,第三部分对山区林业复合经营模式进行介绍,第四部分是对山区林业复合经营模式提出些建议。下面是笔者对我国的山区林业经营模式发展的研究探索,希望能帮助广大山区经济得到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山区林业的研究与发展 篇7

1 山区林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及目标

1.1 山区林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意义

林业在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林业可持续发展问题不仅是林业自身的问题, 而且成为关系到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本问题。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是中国未来发展的自身需要和必然选择, 林业可持续发展是现代林业所追求的新兴发展形态。森林被人们称之为“绿色宝库”, 而山区面积又占全国总面积的2/3, 如果山区林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不仅可以建立健康、完整的生态系统, 而且对区域乃至整个国家、全球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生存环境的改善, 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

1.2 山区林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1.2.1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目标。

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的完整和稳定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目标。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目标, 在持续发挥森林生态系统在维护全球生命支持系统中具有重要地位, 是保障林业自身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通过重建退化的生态系统以及合理经营现有森林生态系统, 可使森林生态系统在维护全球、国家、区域等不同层次上持续发挥环境服务功能。因此, 从人类根本利益来看,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目标处于最重要的地位, 这也是森林问题成为社会焦点的本质原因[2]。

1.2.2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目标。

林业生产者的长期利益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目标, 主要通过为社会提供物质产品的形式实现。其中, 林产品产量的持续产出在实现自身利益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目标, 最可行的实现途径有2种:一是实行生态补偿;二是国家扶持。因此, 保障林业生产者的经济可持续性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

1.2.3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目标。

作为社会经济大系统的林业产业, 担负为社会发展提供生活资料与生产资料的双重任务。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目标就是持续不断地提供林产品以满足社会需要, 强调满足人类基本需要和较高层次的社会文化要求。在中国,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目标还在于为广大山区农民提供就业机会与生存条件, 为脱贫致富提供经济来源。

3个目标中, 社会与生态环境目标体现的是全人类的利益, 经济目标体现的是林业生产经营者的利益, 三大目标的统一, 是林业可持续发展最理想的境界。

2 山区林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林业进入了发展的新阶段, 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全国森林面积达到15 894.09 hm2, 森林覆盖率为16.55%, 人工林保存面积达3 425.00 hm2, 居世界第1位, 同时山区的林业也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但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中还存在许多问题, 主要表现在2个方面。

一是发展林业的意识与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不相适应。计划经济时期, 林业基础设施薄弱, 国家对林业基础建设投入较少, 发展后劲不足, 导致森林环境建设与发展后劲不足;我国营林工作急于求成, 未按照林业的自然、经济规律进行, 树种单一, 林木分化严重, 森林植株密度不合理, 纯林面积较大, 森林病虫害严重, 林木成活率低, 经济效益差;当前林业经济发展水平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不相适应, 林区生产结构调整尚未全部到位, 随着木材产量调减政策的实施, 木材市场供求关系发生变化, 使一些地方林业产业发展低迷;发展林业的意识同林业的地位不相适应, 由于宣传教育工作不够深入, 还没有形成全民的共同意识[3]。

二是资源总量不足, 分布不均, 结构不合理, 管理体制不顺, 生态平衡受到破坏。我国的林业资源分布极不均匀, 西部地区远远落后于全国水平, 如甘肃、宁夏等地森林覆盖率仅为4.33%、1.54%, 没有建立资源补偿机制, 违背了资源再生产规律和价值规律。没有理顺林业管理体制, 责权分离, 条块分割, 产销脱节;采取重采轻予的政策, 只向森林索取, 不承认林价, 忽视森林的生态价值;林业技术研究、推广与信息发展滞后;经济政策和投资政策不当, 长期实行以木材生产为中心的单一产业结构, 忽视森林的保护培育和多种资源的开发利用的投入, 造成林业科技进步滞后, 科技贡献份额仅占20%左右, 远远低于其他行业。造林树种单一, 更新方式不当, 导致植被破坏, 水土流失, 气候异常。

3 促进山区林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3.1 完善林业产权制度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借助与生产者之间、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各种契约来实现生产和交换, 其本质就是一种契约经济, 明确所有权关系是市场有序运行的一个重要条件。主要原因:一是只有明确所有权关系, 物品才能由所有者自由处置;二是只有明确所有权关系, 才能明确所有者个人活动的代价与收益之间的关系, 从而形成有效的经济刺激机制, 有力刺激个人追求自己利益的动机, 使市场有序运转[4]。

3.2 尽快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

《森林法》规定:“国家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 用于提供生态效益的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的森林资源、林木的营造、抚育、保护和管理。”这为建立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提供了法律依据。但之所以没有建立起来, 主要是几个问题尚未解决:一是尚未界定补偿对象, 需进一步明确补偿标准和补偿年限。二是尚未确定资金来源, 2000年以来国家进行一系列财政改革, 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得到财政部门的支持, 为该项制度的建立提供了可能。

3.3 实施以土地换生态的林业政策

虽然我国开展了多年植树造林运动, “三北”防护林建设也初见成效, 但生态建设仍然无法超越土地荒漠化的速度。目前, 我国土地沙漠化的面积仍以2 460 km2/年的速度增加。因此, 必须要有新思维、新制度、新政策,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山区的生态问题。我国目前尚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 经济基础薄弱, 必须走社会办林业的路子, 采取以土地换生态的林业政策, 制订一套切实可行的山区土地使用和开发政策, 在物质利益原则上做文章, 使社会团体和个人在治理沙漠过程中得到实惠, 才能有效地提升生态建设的步伐。

3.4 完善现行退耕还林政策

山区林业具有公益性和外部性的特点, 从根本上讲属于生态林业, 需要对植树者给予相应的经济补贴, 以此激励农民参与退耕还林。国家规定, 每退耕还林1 hm2, 可补贴粮食1 500 kg, 连续补贴8年。

3.5 实现林业产业化发展

只有对传统的林业经营模式进行改造, 林业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时间、空间、活动三维系统内的社会、经济、生态的全面发展。林业生产的产前、产中和产后诸环节经由林业产业化整合为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 各环节相互连接、相互补充、相互拉动或推动, 分散了林业生产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 带动了林业资源的整体发展, 大大提高林业的经济效益, 从而发展壮大了林业资源产业, 改善了生态环境。同时, 林业产业化的发展又带动产前和产后服务业的发展, 实现林区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 从而促进林区社会的全面繁荣与进步。

摘要:介绍山区林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及目标, 分析山区林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促进山区林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以促使山区林业健康发展。

关键词:山区林业,可持续发展,目标,问题,途径

参考文献

[1]洪绂曾, 王堃.中国草业发展现状及战略构想[J].畜牧与饲料科学, 2004, 25 (1) :1-4.

[2]吴颖欣.沧州市林业可持续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村科技, 2011 (12) :44-45.

[3]范艺嘉, 朱长青.保护森林生态环境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 2011 (6) :56.

宣威市山区林业经济发展措施 篇8

关键词:林业经济,发展措施,云南宣威

林业建设与农村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林业建设的主要任务是提升林业生态、经济和社会“三大”效益,只有充分发挥这“三大效益”,才能促进农村经济和农民经济的发展,从而解决森林的培育问题、管护问题和投入问题。为挖掘集体林区资源优势,推动农民增收致富,现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1 把握林情是找准林业与农村经济切入点的关键

就云南省宣威市而言,林业发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区位特殊。宣威市位于滇东北云贵两省交界处,地处长江上游、珠江源头地区,介于东经103°35′~104°44′,北纬25°53′~26°44′,东西宽102 km,南北长91 km。纬度偏北,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多种气候类型并存,绝大多数地方气候冷凉。二是林农交错。全市国土面积6 052.62 km2,辖26个乡(镇、街道),356个村(居)委会,总人口为15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为136.6万人,达31万户。山区、半山区占国土面积的92%。三是大资源,小产业,低效益。全市林业用地面积达30.89万hm2,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51.04%;有林地面积为24.80万hm2,疏林地面积986.67 hm2,灌木林地面积4.45万hm2,其他林业用地面积为1.546万hm2,森林覆盖率45.09%,活立木总蓄积量1 126.2万m3。林业总产值仅达3.138亿元,林地资源丰富,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良好,经济效益偏低。四是结构典型。在林种结构方面:公益林比重偏大(占60%),商品林比重低(占40%),公益林面积为18.52万hm2,其中国家重点公益林96 634.00 hm2,省级重点公益林8.85万hm2;商品林12.37万hm2。在林分质量方面:林分结构普遍较差,树种相对单一,林分质量普遍较低,中低产林面积大(达13.686万hm2),占林业用地总面积的44.3%。林权方面:村组集体拥有林地所有权的林地资源比重大,占99.35%,国有林仅为2 000.00 hm2,集体林为30.67万hm2。林地使用权、林木所有权到户率高,在全市30.03万hm2应确权的集体林中,确权到户的为25.968万hm2,其中自留山山7.75万万hm2,责责任任山山18.22万万hm2,集集体体林林均均山山到到户户率率为为86.47%。五是发展不平衡。中部、西部、南部森林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高,森林物质储量较大,北部、东北部森林资源偏少,覆盖率偏低,森林覆盖率最高的乡镇达67.88%,最低的乡镇仅为14.1%。

总之,宣威市区位特殊、林农交错、大资源、小产业、低效益、结构典型、发展不平衡等特点限制了宣威林业经营管理方式和林业效益的发挥。只有针对上述特点,抓住实质性问题,找准林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切入点,才能找到林业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建设生态化的发展路子,才能在发展壮大林业经济的过程中,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2 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积极发展和壮大林产业,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的重要举措

鉴于宣威市公益林面积比重大、林农交错等特点,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土地、林地资源,大力发展以核桃为主的林果产业,在培育好已建的逾4.67万hm2核桃的基础上,每年栽植4 000 hm2核桃,建成规模达6.67万hm2的核桃特色产业,力争每户农民拥有0.2 hm2以上核桃,10年后确保户均核桃产值达1.8万元;着力发展以光皮桦、柳杉和杉木、滇杨等为主的人工用材林基地;管理和培育好现有云南松、华山松等用材林;构建“林农+基地+企业”的林产业体系,提高林地生产力,切实增加农民收入[1]。

3 实施项目拉动是增加林业发展活力的重要手段

一是要大力实施天保、退耕、森林抚育、公益林建设等项目,建议逐年加大项目投入,提高公益林补助,继续延长退耕还林补助期限,并且每年下达一定数量的退耕地建设指标,稳步推进坡耕地绿化进程,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以满足山区林农业县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二是要加大中低产林改造力度,加大改造投入,提高改造质量。就宣威市而言,每年改造中低产林0.33万hm2,进一步调整树种结构,提高林分质量,从而提高森林总体功能。三是启动实施碳汇项目,消减工矿企业等排放的二氧化碳,有效改善气候环境。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森林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固定在植物和土壤中,碳汇功能强大,宣威市有林地、疏林地和灌木林地共29.31万hm2,每天至少可吸收二氧化碳29.5万t,释放氧气21.5万t。1年可吸尘9 763万t,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硫21万t,森林固碳和调节气候功能突出,公益效果明显。由于宣威市的森林权属绝大多数属于农户,实施碳汇项目,对林农进行适度补偿,可有效增加农民收入[2]。

4 转变观念,发展生态林业和林业经济是山区林业发展的重要目标

要创新宣传手段,加大宣传力度,促进林农从被动和自发发展林业向主动发展林业转变,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在集体林区,农民是林业建设的主体,要多措并举,积极引导群众投资投劳建设林业,要多方筹集资金,加大林业投入,发展壮大生态林业和林业经济,确保建设一片,绿化一片,带动一村,富裕一寨。

5 搞好服务体系建设,提高服务水平是林业建设的宗旨

要把基层林业主管部门多年以来形成的直接生产建设林业的职能转化为管理和服务职能,提高技术支撑和科技转化能力,构建集咨询服务、林权管理、资产流传、抵押登记于一体的服务平台,确保政策、技术等服务到位。

6 强化管理体系建设是促进农民增收和林业增效的重要保障

按照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现代林业的要求不断加强林业管理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相适应的行政管理体制和机制,使管理体系与政府职能相匹配,管理职能与林业发展要求相协调。以建设和培育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为宗旨,以增加森林资源总量、提高森林质量、优化森林结构为主线,全面实施“生态强市”发展战略,进一步建立健全以林地林权管理为核心、资源利用管理为重点、综合监测为基础、监督执法为保障的森林资源管理体系。积极编制森林经营方案,明确森林经营方向,规范林木采伐、木材运输、木材加工经营等环节的管理。要按照“指导、管理、执法、服务”的要求,加快推进内部机构整合和职能转变,逐步构建以管理、执法职能为主的林业管理新体制。全面推进林业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整合森林公安、林业行政执法等林业执法职能,实现由力量分散、多头执法向集中统一、综合执法的转变;进一步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和管理,严格实行林业行政执法“罚缴分离”、“收支两条线”制度。加强基层林业站建设。理顺管理关系,优化人员结构,提高队伍素质,增强管理能力,为林农创造宽松有序的发展环境[3,4]。

参考文献

[1]中共宣威市委史志办公室.宣威市志[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0.

[2]宣威市林业局.宣威市林业志(1908-2010)[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6.

[3]高亚鹏.宣威经济林的变迁[J].中国林业,2000(4):20.

上一篇:对中职学生的批评技巧下一篇:政治课堂中的情感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