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责任

2024-08-17

直接责任(精选六篇)

直接责任 篇1

一、直接言词原则在司法责任制下推行的必要性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中提出“改革审判委员会制度, 完善主审法官、合议庭办案责任制, 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②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决定再次强调: “实行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制和错案责任倒查问责制, 确保案件处理经得起法律和历史检验”。③文件政策的出台表明司法责任制的落实和完善迫在眉睫, 是全面实现依法治国的重要一环。

直接言词原则和司法责任制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司法责任制的实施要求直接言词原则的保障。为落实司法改革要求, 各级法院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制度, 如推进院庭长办案制度, 让院庭长通过办案来解决新类型疑难案件, 有效的避免了判者不审的尴尬局面。直接言词原则在刑事审判过程中要求法官亲自召开庭前会议总结双方争议焦点, 参与证据审查, 在法庭上组织控辩双方用言词形式开展辩论, 使控辩双方充分表达对事实和证据的看法, 对证据进行质证、认证, 对控辩双方的争议焦点集中进行审理, 从而认定裁判所依据的法律事实。

直接言词原则有利于刑事冤假错案的防范, 是体现并保障司法亲历性的重要程序设计, 而“亲历性”是基本司法规律之一, ④是查明实体事实重要的保障, 使法官通过亲自参与证据质证认证, 而成为真正的事实裁判者。同时, 直接言词原则使得法庭审判的公开原则具有真正意义, “不以直接言词方式进行的审判, 哪怕公开进行, 最终判决也是基于秘密侦查提供的材料作出。对笔录、说明等卷宗材料的法庭调查不能满足“质证”的实质性要求, 严格来讲这样的法庭活动不能够称为“质证”, 而所谓“公开审判”也会空有其表, 可以认为审判公开原则附生于直接言词原则之上。”⑤从这个角度体现出直接原词原则对庭审活动重要的作用, 为司法责任制的实施提供程序保障。

二、直接言词原则在司法责任制适用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 法官的独立审判权无法保障。司法责任制度下, 法官独立行使审判权是前提和基础, 法官基于事实和证据, 公正的进行裁判, 不受外在压力和其他任何力量的干扰, 但是在我国以往的司法过程中, “审者不判, 判者不审”制度一直遭到学界的质疑, 由于我国独具特色的审判委员会的存在, 虽然审判委员会在特定历史时期, 在处理重大疑难等特定案件中, 确实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但是在审判委员会制度下的“判者不审”制度, 某种程度上打破了法官在审理案件过程中的独立性, 直接损害了直接言词原则的实施, 不能够保证审判的公平和公正。

第二, 法庭审理流于形式。湖南省某市中级人民法院在审理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418 队退休干部丁洪发与其原单位湖南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418 队就伤残保健金等福利待遇一案中, 一位审判员竟在审判中当庭打起了瞌睡。⑥发生这种情况, 根原在于直接原词原则落实不到位, 使法庭审理流于形式, 审判员不参与到庭审活动中, 甚至没有了解庭审的内容和当事人双方争议的焦点, 这样的行为直接破坏了法庭的严肃性和司法权威。

三、完善直接言词原则在司法责任制的适用

第一, 保障法官依法行使司法独立权。司法责任制的关键在于落实司法独立, 而法官独立是司法独立的核心和基础, 如果法官不独立, 案件的真实性就无法查明, 公正性就无从谈起, 容易引起司法腐败和冤假错案的发生。

为确保法官独立, 解决因审判委员会所引起的“判者不审”现象,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完善人民法院司法责任制的若干意见》明确规定了审判委员只进行法律适用问题的认定, 不对案件的事实进行裁判, 这样就能在审委会存在的前提上确保直接言词原则的适用, 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法官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法官专心从事法庭审理工作, 充分发挥审判经验, 用自己的专业水平向诉讼过程中的当事人展现一名法官对客观真实的追求、对程序公正的执着、对当事人诉讼权利的充分保障。

第二, 落实终身追责制, 确保法官公正裁判。《防止冤假错案》第十二条规定: 法官在其职责范围内对其所办案件的质量终身负责, 逐步建立健全冤假错案的责任追究机制。⑦冤假错案追究责任终身, 对主审法官和合议庭在审理案件时起到警示作用, 使审判者在“终身责任制”的约束下, 在庭审过程中认真贯彻执行直接言词原则, 积极有效组织庭审过程, 组织当事人进行质证认证, 查清案件事实, 正确适用法律, 作出公正判决, 实现法官独立审判。

司法责任制的落实需要直接言词原则的切实适用, 凸显直接言词原则实际蕴含的实践能量, 同时也有利于直接言词原则指导作用的真正发挥, 共同保障社会的公平正义, 减少并最终杜绝冤案错案的发生, 树立司法公信力, 维护司法权威, 逐步实现全面依法治国。

摘要:司法责任制是新一轮司法改革的重要环节, 推进司法责任制的关键在法官责任制的落实。这要求法官能够独立行使审判权, 公正裁判, 在刑事审判过程中充分发挥直接言词原则的作用。直接言词原则作为刑事诉讼法的一项基本原则, 在发现案件法律事实, 指导法官审判和规范庭审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 这也是直接言词原则的价值所在。而司法责任制度的真正落实在使得直接言词原则作用发挥的更加淋漓尽致。因此, 在刑事司法审判中落实直接言词原则, 是完善司法责任制度, 推动全面实现依法治国的需要。

关键词:直接言词原则,司法责任制,刑事审判

参考文献

[1]陈光中, 龙宗智.关于深化司法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J].中国法学, 2013 (4) .

[2]初殿清.直接言词原则的双重价值维度及其在我国的适用[J].法学杂志, 2014 (10) .

[3]李卫静.直接言词原则在审查刑事证言中的适用[J].河北法学, 2004 (22) .

[4]金泽刚.司法改革背景下的司法责任制[J].东方法学, 2015 (6) .

[5]刘玫.传闻证据规则及其在中国刑事诉讼中的运用[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2007 (259) .

[6]陈磊.关于建立健全司法责任制若干问题的思考[J].法制博览, 2015 (3) .

直接责任 篇2

情 况 汇 报

根据年初资产保全部工作计划安排,5月份资产保全部组成两个核查组,一组由尹XX、曾XX为成员,尹XX任组长,负责洞口、山门、竹市三个片区;二组由梁XX、陈XX为成员,梁XX任组长,负责高沙、石江、黄桥、江口、又兰五个片区的核查,历时一个月。检查组对辖内37个有贷款业务的网点进行了核查,特别是对直接责任贷款中提出异议的进行重点核查。核查组在核查中得到各网点负责人、会计人员、信贷人员及贷款直接责任人的支持和配合,为核查节约了时间,减少了工作强度。本次直接责任人贷款清理范围是指1996年10月1日以后新放贷款,该时间段以前发放的贷款不在本次考核之例。本次清理,共涉及责任人员405人,涉及金额217530.76万元;其中在职员工 317 人,涉及金额203392.16万元,退休员工50人,涉及金额2102.14万元,原信用站贷款11082万元,原基金会转入贷款41万元,无法落实责任人贷款1746万元。清理超诉讼时效贷款4141笔,金额16227.99万元;通过本次清理发现我们信贷工作当中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一、信贷系统所反映的数据与实际责任人不一致。在检查中发现,有部分网点信贷人员在信贷系统中将第一责任人输成借款人,造成数据统计不准确。如总行营业部,花古支行等网点。

二、转据后贷款责任人难以认定。有的因原责任人已调离本网点,现有管理责任人在转据时没有通知原包收责任人到场签字确认,或原包收人不愿签字管理责任人也不到总行资产保全部对原包收责任人加以确认,而自行在借据上签上原包收责任人的名字,造成现有借据上非原责任人签字,而原始依据又无法找到或丢失或烧毁。如石桥支行,黄桥支行等网点。

三、人为将原有责任人改为信用站或原信用代办员名字,逃避责任追究。有部分信贷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属其本人的责任贷款在转据后改成信用站,将原始资料毁损,造成原信用站贷款越清越多。

四、部分信贷人员直接涂改借据或将原有直接责任人撕掉,造成责任无法界定。

五、原有利息转本贷款无责任人,无信贷人员签字,有的只有网点负责人审批,造成责任没有落实。

六、一户多借贷款转据后,对责任没有界定清楚,或原有老借据没有跟着转据后的网点走,有的只在借据上写上某某网点转入X元,造成责任无法落实。

七、信贷档案管理混乱,丢失毁损严重。信贷档案资料是借款合同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我行依法维护债权的重要依据,在我们部分员工眼里可有可无的东西,随处乱丢乱扔,造成大量表外贷款原始资料缺失,直接责任人无法认定;在贷款诉讼保全上也失去了重要依据,因此每诉必败。如XX支行原会计人

员在清理档案时,以为这些档案都是无用的,就一把火烧了,黄桥支行说搬家了,找不到原有资料了等等。

八、贷款转据后随意改变原有担保方式,降低风险防范措施。如文昌支行肖艳玲借款20万元,以屋子做抵押,后来转据时该网点将这笔贷款一分为二,分别以林X、林XX为借款人各立据10万元,一位为88年出生,一位为92年出生的单身女子,同时将抵押改成个人担保,责任人仍旧写成原责任人,在清理当中原责任人向资产保全部提出异议,并表示不再承担该两笔贷款直接责任,要求资产保全部重新认定。

九、表外不良贷款成为“珍品”被珍藏。检查中发现,表外不良贷款基本无人问津,特别是农商行改革前核销的和原票据置换的贷款,更是成为“珍品”被打捆封存锁于保险柜内,更不用说定期催收了;就是农商行改革时股东购买的不良贷款和新核销的呆账贷款也很难找到几份催收通知书,连我行委托太蜂公司清收不良贷款时发出的催收通知书也不见几份。

以上九个方面的问题,充分暴露了我行信贷管理上的软肋,重投放,轻管理;重贷前调查,轻贷后检查。又因农商行改革,全行员工全力以赴,用了大量时间,加上这几年来总行没有搞过一次信贷业务大检查,造成员工重表内贷款,轻表外不良贷款,没有认识到表外不良贷款也是我行的信贷资产,没有真正领会表内表外只是我们在账务摆放上的区别,而不是摆在了表外,就可以不去理了;今年总行为了增加员工收入,在表外不良贷款清收

直接责任 篇3

关键词:责任保险;第三人直接请求权;行使条件

作为市场经济和保险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同时也是整个保险行业的重要构成部分,责任保险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责任保险以被保险人依法应当对第三人承担的民事损害赔偿责任作为保险标的。保障第三人的利益责任是责任保险的重要目的,而保险人是否积极履行保险合同的义务则成为了能否实现这一目的的关键。虽然我国已在保险法中规定了第三人直接请求权,但对于责任保险第三人直接请求权这一突破了合同相对性的制度的研究尚显不足,在实践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因此,从法学角度研究责任保险第三人直接请求权的行使条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责任保险中第三人直接请求权及其行使条件

1.第三人直接请求权

第三人直接请求权,指根据法律规定或者合同约定,责任保险的第三人享有的请求保险人直接给付保险金的权利。第三人直接请求权是对合同相对性的突破,合同具有相对性是合同法历史最悠久的规则之一。然而,合同相对性随着合同法理论的逐渐发展发生了重要的演变,更深层地反映了合同法对第三人利益的保护,而这种演变体现的最为明显的就是保险合同。这一规则的突破为第三人直接请求权在法学理论上创造了可能,成为了它的基石。英国明文规定了第三人对保险人享有的权利,突破了一直以来相对性规则对责任保险合同下第三人受到的权利限制。英国道路交通法第149条规定,保险人与被保险人订立责任保险合同后,被保险人对受害人承担的交通事故责任如处于保险单承保的责任范围之内,受害人有权在取得对被保险人的赔偿判决后直接请求保险人给付保险赔偿金。而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也肯定了第三人直接请求权的作用,作出了类似的规定。

另一方面,保险人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与第三人的对抗与和解,这也为第三人直接请求权做好了实务操作中的实际准备。在订立合同时,保险人为了便于影响和抗辩第三人的损害赔偿请求权,往往会做出保留保险人参加该争议解决过程的权利的特殊约定。保险人通过这一特殊合意享有了被保险人在该程序中的角色和作用,可以代替被保险人进入第三人请求损害赔偿的相关程序。在美国和我国台湾地区的相关法律中均可见到类似规范。

2.第三人直接请求权的行使条件

在责任保险下合同约定的保险事故发生之后,第三人索赔时由于对时间、程序等因素的考量,往往会选择行使第三人直接请求权,直接请求保险人支付保险金,从而快捷、切实的获得损害上的弥补。倘若放任第三人直接请求权在实务中被毫无限制的实现,尽管这样可以最高程度地维护第三人利益,但是一定会导致保险人应诉责任的增加,相应地弱化了被保险人的应诉责任,不利于增进被保险人对自己所负责任的认识,减弱了对侵权人的惩戒作用。因此对第三人直接请求权的行使加以一定的限制是十分有必要的。结合我国国情和国外立法实践,责任保险第三人直接请求权的行使条件应当有以下三项。

(1)被保险人破产或怠于行使保险金赔偿请求权。一般情形下,责任保险事故确定之后,第三人可以采取以下两种方法取得赔偿:(1)先由被保险人向第三人履行责任,再由保险人向被保险人履行责任。(2)被保险人先要求保险人履行责任,然后被保险人再向第三人履行责任或者保险人可以决定直接将保险金支付于第三人。被保险人大多会出于自身的考虑而采取先要求保险人支付保险金方方法而不是先补偿受害的第三人。因此,被保险人是否积极地履行责任、行使权利成为了第三人是否可以快捷实际地获得保险金的重要因素。只有当被保险人破产或怠于行使时,第三人直接请求权才有存在的必要。

(2)赔偿责任经依法确认。第三人直接请求权实质上是根据权利转移说由被保险人的保险金赔付请求权转移而来的,由此可见,被保险人的保险金赔付请求权实际上成为了第三人直接请求权的形成前提。保险金赔付请求权出现的原因是保险人对被保险人的保险赔付,但是保险赔付则是因被保险人对第三人的民事损害赔偿责任的出现而存在。被保险人依法应对第三人承担的责任是责任保险的保险标的。

(3)该赔偿责任须在责任保险合同的承保责任范围之内。第三人直接请求权是由被保险人的保险金赔付请求权转移来的,因此应当同保险金赔付请求权一样受到责任保险合同承保范围的限制。如果赔偿责任超出了保险单约定的范围,不属于责任保险承保的范围,被保险人无权向保险人提出给付请求,第三人也无从继受被保险人对保险人的保险金赔付请求权。

二、责任保险中第三人直接请求权行使条件之探讨

1.第三人直接请求权行使条件的规定较为模糊

《保险法》第六十五条并非义务性规范,而属于授权性规范,其赋予保险人可以在法律规定或合同约定的情况下选择赔付对象的权利,即保险人既可以向被保险人赔付,也可以选择向第三人赔付。因此,在进行赔付之前,保险人应该确认该第三人是否已经得到投保人的补偿,或确认投保人是否已经向第三人弥补了损失,以免产生不必要的纠纷。

现行保险法对直接请求权行使条件的规定过于简单,容易造成实务中的认定困难。该条款规定第三人直接请求权的行使条件为被保险人怠于请求。怠于请求在字面上比较容易理解,但是在实践中具体表现为什么样的行为却非常模糊。目前实践中认定被保险人是否“怠于请求”的常用做法是以交警部门开出的证明或者通过法院的判决来进行。然而这样做并非绝对合理,事实上这只是司法实践的不得已而为之。如果对“怠于请求”进行限制性的解释,只是指被保险人对于其保险权利不作为,那么被保险人无法请求的情况就不能被纳入该范围从而满足行使条件,保险人便可以因此逃避本应承担的责任,而第三人直接请求权因为缺少条件将无法行使。显而易见,这样做有失公平。另一方面,如果对“怠于请求”作扩大性的解释,比如在被保险人仅仅延迟一天行使权利(现行法律尚未规定相关请求时限)的情况下,即认定被保险人怠于请求,是否不够公允,这也值得商榷。另外,即便以“怠于请求”作为任意责任保险之第三人行使直接请求权的条件,也过于简单,难以达到科学设置直接请求权实现其保护作用之目的。

2.未区分不同类型的责任保险而区别对待

根据保险单的订立有无法律上的强制性,保险能够被分为任意性保险与强制性保险。同理,责任保险也能够依此被分为任意责任保险和强制责任保险。其中,任意责任保险指被保险人依其自由意志而决定是否投保的险种。强制责任保险,则是指被保险人依法必须向保险人投保而订立合同的险种。虽然同属于一个险别,但是强制责险与任意责险在定位与功能上有很大区别:任意责险的目的在于集中和分散危险,由社会共同体分担损失,更加侧重于保护投保人的利益;而强制责任保险不仅仅有前者功能,更重要的是它在特定领域内保护第三人的利益,使第三人遭受的损害能够及时获得补偿,更加侧重于保护第三人的利益。然而,保险法的现行规定并未区别强制责险与任意责险的差异,忽视了二者功能和定位的差别,以及它们对第三人的权益的保护程度的差异,对第三人直接请求权有着统一的规范。这种一刀切的做法不仅导致现行法律制度协调性不佳,难以配套,在实务操作中使当事人无所适从,同时也没有真正的实现强制责险的功能,难以维护特定领域遭受损害的第三人的权益。

尽管《保险法》第六十五条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保险合同的相对性,但第三人能够向保险人索赔的数额仍受保险金的限制,换而言之,第三人直接向保险人请求赔付依然要受保险单的限制。由此可见,第三人直接请求权仍然受到保险合同相对性的约束,而不是反之。故有学者提出:强制责险中第三人的直接请求权,应当与被保险人同时存在,且不须附加条件。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不同类型的责任保险在不同领域内的不同作用,贯彻它们的功能定位,使保险制度趋于优化,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和合理。

三、《保险法》第65条第2、3款之修改建议

我国现行责任保险法律制度体系已经对第三人直接请求权加以规定,然而其规定仍然存在诸多问题,致使责任保险中保险人在承担赔付责任时第三人直接请求权与保险人对被保险人的义务出现了冲突。《保险法》(2009)第65条确定了第三人在一定情况下享有直接请求权,但对于该请求权行使条件的规定模糊不清且过于单一,缺乏一定的科学性,造成实务中认定困难、难以落实的窘境。同时,根据责任保险是否有法律上的强制性,不同类型责任保险的功能定位也有所差异。处于不同功能背景下的责任保险,其第三人直接请求权的设置需有所区别。《保险法》第65条第2、3款对保险人的赔付责任和责任保险第三人直接请求权进行了规定,然而现行保险法中的这种统一规定并不合理,这一规定尚有不足之处,在实践中引起了一定冲突。因此有必要对责任保险的相关规定不断加以完善。故笔者拟提出以下建议:

1.明确界定第三人直接请求权的行使条件

在支付保险金之前,保险人应当确认第三人是否已得到被保险人的赔偿,或确认被保险人是否已向第三人支付赔偿金,即保险人应对第三人的利益尽合理的注意义务。保险人作为在保险法律关系中处于优势地位的一方,在享受权利和优势地位的同时也应当承担起更多的责任,从而体现实质上的公平。如果被保险人已经向第三人进行赔偿,那么保险人应按照保险合同的约定向被保险人支付保险金;如果责任保险下被保险人没有向第三人全额支付保险金,保险人应当拒绝履行赔付责任。如果第三人还没有获得损害补偿,保险人不得向被保险人进行赔付,此时第三人可以行使其权利要求保险人进行赔付。

现行保险法将第三人直接请求权的行使条件限定在责任保险下投保人具有“怠于请求”的情形时。但是《保险法》仅仅是笼统的规定了怠于请求这一条件,相关的司法解释也并没有对被保险人“怠于请求”作出具体规定,无法形成配套完备的法律体系,导致实务中的当事各方对该请求权的行使条件认定不清,难以判断某种情形是否可以行使第三人直接请求权,易陷入困境。因此笔者认为应当由保险人积极的履行赔付责任,提前确认第三人是否已得到被保险人的赔偿,或确认被保险人是否已向第三人赔付赔偿金,从而确定保险人应当向投保人抑或第三人履行支付保险金。这样可以促进保险人积极履行其责任,实现其保护第三人利益的功能。

2.区分第三人直接请求权的类型

保险法第65条的规范功能应当在于区分不同类型的责任保险而分别赋予第三人不同类型的保险金赔付请求权。而现行保险法中的规定只是一般性地赋予了责任保险下的第三人以直接请求权,并未在规则里体现出强制责任保险与任意责任保险中的第三人直接请求权的差异。第三人直接请求权类型化的基础在于区分不同类型的责任保险而给予第三人不同程度的保护。针对强制责任保险和任意责任保险,分别规定在行使条件上有所差异的第三人直接请求权,与其第三人利益属性的强弱相匹配。在强制责任保险里,第三人可根据特别法的条文取得保险金赔付请求权,而在任意责任保险中,第三人只有在被保险人应负的责任确定并且该责任处于保险人接受投保的责任范围之内,同时被保险人怠于请求时才能取得第三人直接请求权。

我国保险法对第三人直接请求权行使条件的规范仍有很多不足,尚存很大的进步空间,未来修改保险法时应当考虑第三人直接请求权类型化,完善任意责任保险中第三人直接请求权的行使条件。

参考文献:

[1]樊启荣.保险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邹海林.责任保险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3]梁宇贤.保险法新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4]Raoul. Colin Vaux. The law of Insurance[M]. London:Sweet & Maxwell Press Company,1984.

[5]任以顺,王冶英,王芹.论责任保险被保险人“怠于请求”行为之司法界定[J].保险研究,2011,(7).

[6]郭锋.强制保险立法研究[M].人民法院出版社,2009.

[7]谢绍芬.刍议强制责任保险直接请求权的适用条件——以《保险法》第65条第2款为视角[J].天津财经大学学报(现代财经),2012,(4).

[8]李新天,印通.第三人直接请求权类型化研究——以《保险法》第65条为中心[J].保险研究.2014.(8).

[9]陈飞.论我国责任保险立法的完善——以新《保险法》第65条为中心[J].西北政法学院学报(法律科学),2011,(5).

直接责任 篇4

一、海上责任保险中第三人直接请求权的涵义

海上责任保险中第三人直接请求权, 即第三人对海上责任保险人的直接请求权, 它是指海上责任保险中的第三人依照法律规定或者保险合同约定, 直接向保险人提出赔偿请求。该权利性质为债权, 内容包括:第一, 给付请求权, 即在被保险人致使受害第三人的损害结果发生后, 第三人有请求保险人给付保险赔偿金的权利。第二, 给付受领权, 即保险人向第三人给付保险赔偿金时, 第三人有予以接受并保有取得因给付所得之利益的权利。第三, 债权保护请求权, 即第三人在保险人未给付或拒绝给付保险赔偿金时, 有请求公力救济而强制保险人给付保险赔偿金的权利。在现行保险制度下, 第三人的直接请求权分为两种:不附抗辩事由的直接请求权和附抗辩事由的直接请求权。在强制责任保险中, 第三人的直接请求权为不附抗辩事由的直接请求权, 保险人不得以对抗被保险人的请求权的事由对抗第三人的直接请求权;在自愿责任保险中, 第三人的直接请求权为附抗辩事由的直接请求权, 保险人得以对抗被保险人的请求权的任何事由对抗第三人的直接请求权。

发生海上责任保险承保的保险事故之后, 通常解决途径是由被保险人先向第三人进行赔付, 然后再由被保险人向保险人请求保险赔偿金。这种做法严格遵循了传统理论, 当事人之间的法律关系十分明确。然而, 第三人直接请求权的行使却完全打破了这一索赔顺序, 由第三人越过被保险人而直接向保险人索要保险赔偿金, 从而避免被保险人不赔偿或者迟延赔偿, 为第三人提供较为周全的保护, 保障第三人得到充分及时的赔偿。

二、海上责任保险中第三人直接请求权的法理基础

目前理论界已普遍承认海上责任保险第三人, 依照法律规定或者合同约定, 对保险人享有直接请求权, 并且也有相关的立法例, 但关于什么是第三人直接请求权的法理基础, 则有不同的学说, 其中影响较大的主要有五种学说。

(一) 法定权利说

法定权利说是指第三人直接请求权的行使要件和范围由法律和保险合同规定, 第三人直接请求权属于法定的权利。这一学说本来是通说, 引自法国学者关于第三人直接请求权的法理解释。根据1930年《法国保险法》第53条的规定:保险人对于受害第三人因为被保险人的责任而造成的损害事故而受到金钱上的不利结果, 只要在保险金额的限度内该金额尚未被赔偿, 保险人则不得将必须支付的保险金额的全部或部分支付给受害第三人以外的任何人, 也就是说第三人对保险人享有直接请求权, 这一直接请求权是由直接诉权承认的权利, 它是通过实体法的立法而取得的债权[1]。

(二) 原始取得说

日本学者在法定权利说的基础上发展出了原始取得说, 所谓“原始取得”是指受害人在损害发生时, 根据法律的规定原始取得与被保险人当时所拥有的权利同等内容的、完全独立的权利。该学说认为, 第三人对保险人的直接请求权是不附抗辩事由的直接请求权, 当被保险人的行为损害了第三人利益的时候, 只要符合保险合同有关保险事故的约定, 第三人就可以直接向保险人请求赔偿, 保险人不得依据抗辩被保险人的理由来抗辩第三人。日本、美国、澳大利亚以及瑞士我国的香港地区的法律也都采用这一学说来阐述第三人的直接请求权。

(三) 权利转移说

权利转移学说认为, 保险给付请求权, 是被保险人依照责任保险合同而享有的权利, 在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时, 被保险人有权将这一权利转移给受害第三人, 受害第三人即取得对保险人的直接请求权[2], 但这种移转必须在法律规定的条件下才能发生, 并且移转的并不是被保险人在保险合同中的所有权利和责任, 而只是被保险人的保险给付请求权, 并且第三人行使这种保险给付请求权的范围不能超过被保险人对保险人的保险给付请求权的范围。英国以此为通说。在权利转移说的理论中, 第三人对保险人的直接请求权是附抗辩事由的直接请求权, 保险人可以援引任何可以抗辩被保险人的事由, 来抗辩第三人的直接请求权。

(四) 责任免脱给付说

所谓“责任免脱”, 是指避免责任的推卸。责任免脱给付说认为, 责任保险的保险给付本质在于避免被保险人推卸责任, 保证被保险人对受害人给付的履行, 第三人的直接请求权正是为了达到避免被保险人推卸责任这一责任保险合同的目的而设立的。它的存在意味着保险人在被保险人的损害赔偿债务上处于法定连带保证人的地位。根据民法关于连带保证的规定, 主债务人与保证人连带负担债务, 受害人作为债权人, 在寻求损害赔偿的时候既可以向作为债务人的被保险人请求也可以向作为债务人连带保证人的保险人请求, 被保险人不能以自己是过失或者无过等原因拒绝赔偿, 保险人也不能以被保险人是恶意等原因拒绝赔偿[3]。这一学说揭示的第三人直接请求权的实质是:“第三人对保险人在保险责任范围内的损害赔偿请求权, 而非保险金请求权。”[4]

(五) 债权人代位说

在法律没有明确规定第三人直接请求权的情况下, 债权人的代位权理论是很多第三人对保险人直接请求损害赔偿的理论依据。在海上责任保险中, 代位权理论的适用模式为:因为被保险人的侵权或者违约, 致使第三人对其有损害赔偿请求权;被保险人基于保险合同对保险人享有保险金赔付请求权;当被保险人不能向受害人进行赔偿, 又不向保险人申请保险金的赔付时, 受害人就有因为被保险人失去了清偿能力而无法受偿的危险, 此时, 第三人可以以自己的名义, 代位被保险人行使保险金赔付请求权[5]。但是此种代位权的行使只能够通过诉讼的方式进行, 即只能向法院请求以自己的名义来代位行使债务人的债权。我国《合同法》第73条第1款规定:因债务人怠于行使其到期债权, 对债权人造成损害的, 债权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请求以自己的名义代位行使债务人的债权, 但该债权专属于债务人自身的除外。

综合分析上述五种学说, 可以看出:“原始取得说”与“法定权利说”的主张实际类同。采用“原始取得说”在实际中会出现我们无法承受的立法负担:法律必须明确规定受害第三人与保险人之间的所有法律关系, 包括第三人向保险人索赔的范围、数额、程序乃至被保险人在其中的地位和所享有的抗辩权利等问题, 这些都需要以法条的方式详细加以规定, 具体操作复杂。另一方面, “原始取得说”不能用于解释第三人享有的附抗辩事由的直接请求权。而“权利转移说”虽对第三人直接请求权的取得和行使要件做出了解释, 但却不能用于合理解释第三人享有的不附抗辩事由的直接请求权。“责任免脱给付说”虽体现了责任保险对第三人权益的充分保护, 但其理论基础是民法规定的连带保证, 将保险人、被保险人与第三人的关系归结为连带保证关系, 第三人要借助连带保证来主张其权利, 这与该学说具有的创设第三人独立赔偿请求权的功能不符。另一方面, 根据连带保证制度, 连带保证人在向债权人清偿债务后有权向债务人进行追偿, 也就是说如果保险人向第三人进行赔偿, 那么在赔偿之后他还有权向被保险人进行追偿, 但是这在责任保险制度中是不被承认的, 保险人没有权利再向被保险人进行追偿。因此, “责任免脱给付说”也不能够很好地解释第三人直接请求权。“债权人代位说”所说的债权人代位权的功效只是债权的保全[6], 第三人只能够通过诉讼的方式来保护自己的权利, 而且第三人行使代位权后并不能直接获得债权的收益, 必须通过强制执行程序才能实现其债权。所以“债权人代位说”也不益作为第三人直接请求权的理论基础。

三、结语

对于海上责任保险中第三人直接请求权的取得, 应当以“原始取得说”和“权利转移说”为基础, 兼并采用“责任免脱给付说”。在海上强制责任保险机制下, 采用“原始取得说”, 即第三人的直接请求权是法律赋予的一项独立的权利, 为不附抗辩事由的请求权, 第三人在行使该权利时不受保险合同中保险人对被保险人所能行使的抗辩权的影响, 即使保险单约定有先付条款, 保险人亦不得以先付条款来对抗第三人的直接请求权。在海上自愿责任保险机制下, 采用“权利转移说”, 此时第三人的地位无异于被保险人的地位, 保险人可以以对抗被保险人的任何事由来对抗第三人的直接请求权。而“责任免脱给付说”适用于那些责任巨大或特殊的海上责任保险中, 例如油污责任保险、沉船打捞责任等。

参考文献

[1][4]李薇.日本机动车事故损害赔偿法律制度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 1997, 246.

[2]邹海林.责任保险论.北京:法律出版社, 1999, 246.

[3]陈萍萍.油污责任保险人与油污责任人责任形式究——兼谈油污损害赔偿的立法完善.海商法研究, 2004, 10:54.

[5]张智勇, 许绊.论海上保险中第三人对保险人的诉权.天津航海, 1998, 4:3134.

[6]崔建远, 韩世远.合同法中的债权人代位权制度.中国法学, 1999, 3:3336.

[7]韩冰.油污强制责任保险制度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武汉:武汉大学学报, 2005, 23.

安全生产直接责任人述职报告 篇5

抓好安全生产工作构建平安和谐XX ——XX镇安全生产直接责任人述职报告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20xx年,本人分管XX镇安全生产工作。一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安全生产部门的支持指导下,认真积极履行职责,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区关于安全生产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和部署,紧紧围绕促进经济发展和确保社会稳定的大局,着力抓好安全生产各项工作的落实,有效遏制了各类重特大事故的发生,全镇20xx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

一年来,全镇共发生各类安全事故359宗,死亡13人(其中交通事故占12人),受伤465人,直接经济损失58.24万元,事故宗数、死亡人数、受伤人数分别比去年同期上升58.85、8.3、69.7,直接经济损失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38。

回顾20xx年,本人作为XX镇安全生产直接责任人,在履行职责方面主要做了如下工作。

一、加强领导,搞好宣传,努力提高群众安全意识

安全生产领导是关键,宣传是前提。我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首先健全领导机制和制约机制。以对社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政治责任感,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全镇上下各级各单位普遍成立了由一把手任组长的安全生产领导机构,形成了上下贯通、配套联动的运行机制;镇政府安全办,配备了4名专职人员,1名兼职人员,装修了办公室,改善办公条件,并制订了各项制度。其次,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民安全意识。结合“安全生产月”要求,广泛深入地开展“安全生产月”活动,我们制定印发了《XX镇“安全生产月”活动实施方案》,召开了“安全生产月”活动动员大会。主要工作有——

(一)开展《安全生产法》学习宣传活动。充分利用一切宣传工具和形式,不间断地宣传安全生产的重要意义及法律、法规。20xx年,我镇安全办派发各类安全知识宣传图片和宣传单张3万多张。在人口密集的地方,各主要交通路口悬挂安全生产标语,与交警部门一起,加强道路交通安全宣传“五进”工作,先后到中、小学、企业进行道路交通安全宣传,受教育者达9000多人次;通过村(居)委会派发给住户的道路交通安全案例分析宣传张6000多张。安全半还与公安局防火科一道,多次到各村、居委会、企业派发防火宣传图片和消防知识宣传单约8000张,协助他们共同组织好“11.9”消防专项宣传活动,镇先后共投入宣传资金2万多元。

(二)加强对安全生产工作人员业务培训。随着镇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公共娱乐场所及流动人口的不断增加,安全生产的管理、检查工作也日益重要。为进一步增强各企业、公共娱乐场所的安全意识,我镇20xx年先后组织了多次安全生产培训:(1)举办注册安全主任培训班一期,培训人员共80人;(2)企业负责人安全生产培训班一期,培训共70人;(3)举办两期危险化学品从业人员的培训,共150人;(4)举办消防安全培训三期,共450多人。根据各企业实际,调整补充安全生产工作骨干技术人员,确保企业生产稳步发展,切实做到“安全为了生产、生产必须安全”。

(三)开展安全自救技能演练活动。结合安全生产月活动,各级各单位普遍建立完善了内部生产安全事故应急处置预案。联邦制药、飞利浦等企业和学校开展了安全与逃生、自防、自救、自保、灭火、消防器材技能演练,并认真组织观看了安全生产影视录像片。

(四)开展校园安全知识宣教活动,全镇中小学开展了以“安全伴我在校园”为主题的学生倡议书签名活动和“大手拉小手”活动。由学生致家长一封信,使各位家长深受教育。

通过大张旗鼓地安全生产宣教活动,全镇各级各部门安全生产意识进一步增强,自我防护能力明显提高。

二、明确目标,落实责任,全面实行安全生产责任制

按照市安区安委会下达的安全生产指标,我镇党委政府从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以对人民生命和国家财产高度负责的精神,将责任目标层层分解落实,在全镇上下形成了责任体系。这方面,着重抓好了四个落实。

一是目标落实。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原则”,法人代表是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对本地区,本部门,本企业,本村庄安全生产全面负责的要求,全镇推行了“一岗双责”制,建立健全了安全生产责任网络,把安全生产责任层层分解到各个单位,分解落实到企业,车间,班组。镇政府对各企业、事业单位,各村(居)委会及中小学校分别签定了20xx《安全生产责任书》,规定了严格的责任目标,年终对落实责任制进行考核,完成指标的单位给予奖励,对未完成指令目标的按照责任制进行处罚。

二是组织落实,全镇上下普遍成立了安全生产领导体系,健全了安全管理网络及必要的规章制度。

三是人员落实。着重解决好有人干事、有人管事的问题。各单位确定一名分管领导,各村(居)配备一名专职人员,同时设一名安全管理信息联络员,各企业设立安全科室,配专职干部,每个车间设一名安检员。

四是措施落实。每个单位都将安全生产工作的人、财、物、技术、实施的步骤、方法落到实处。

三、归口管理,突出重点,开展集中专项整治和安全生产大检查 安全生产工作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各行各业的共同参与。因此,在活动的开展上,我们实行了“分级负责、归口管理、协调配合、突出重点、集中整治”,20xx年我们共组织安全生产大型检查50多次。镇安委办协同镇公安、工商、综治等有关部门对公共娱乐场所、企业(169家)、个体商铺与集贸市场、学校及森林都进行了细致检查。并对20xx多家“三小场所”进行了多次排查。对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措施,并要求限期整改。每次检查后,本人都要求安全办如实写出书面报告,报镇党委、政府及主管领导。进一步加强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去年上半年,我镇的道路交通安全事故宗数以及死亡人数出现上升,道路交通安全形势严峻。我镇安委办及时采取措施,从6月1日开始,招聘10名交通协管员协助管理。镇安全办与区安监局、区公路局、区交管站、区交警大队对我镇的道路交通黑点进行了排查,并提出了整改方案。同时,按区府要求对所有道路交通黑点进行整改,共投入资金30多万元,设置斑马线、防护栏、减速带、路灯、警示标志,消除交通安全隐患,使我镇的交通安全得到改善。

在抓好专项整治的同时,镇安全办突出重点,排查隐患,及时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20xx年,我们还对全镇安全生产工作开展了多项检查,由安全办牵头,组织派出所、工商、交管、供电、土管等部门对辖区内民营企业,加油站点,电力行业,建筑行业,锅炉压力容器,重点河道,公共、民用设施等重点单位,重点部位进行定期不定期检查、突查和抽查,排查隐患,指出问题,限期整改。检查中,对个别无证及超范围经营非法加油站点,提出了取缔意见;对违章操作,使用破皮线、裸体线的单位立即制止和限期整改;对不规范操作,存在安全隐患的建筑工地采取了停电、停工整顿措施。对所有检查的单位,特别是存在安全隐患的单位都及时登记,定期回访,查看整改措施的落实情况,使安全隐患尽快消除,使整改措施真正落到实处。随季节的变化,我们适时开展了必要的安全检查,在雨季开展“三防”检查,在冬季进行了防火、防爆、防冻、防中毒为内容的“四防”检查,有效的遏制了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

直接责任 篇6

责任保险是指以被保险人对第三者依法应负的赔偿责任为保险标的的保险。通过该制度,投保方可以将对第三人的潜在赔偿责任风险转移给保险人,从而使自己的境遇得到改善。同时,基于保险人较强的清偿能力和专业理赔行为,责任保险也是保护受害第三人得到及时救助,进而维护社会整体利益的重要手段。有鉴于此,如何科学构建责任保险法律关系,以实现责任保险的公益功能,在现代社会显得尤为重要。

在责任保险中,因被保险人行为受到损害的第三人是否有权向保险人请求给付保险赔偿金,这是一个在法学界和保险学界很有争议的问题。2009年新修订的《保险法》第65条第2款对其做了专门规定,然而该条款应如何理解和适用以及其规定是否合理,理论界仍多有争论。

本文将首先分析新《保险法》第65条第2款的含义以及其具体适用,随后结合国外立法案例与我国实际情况讨论其规定的合理与否,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该规定的相关建议。

二、新《保险法》第65条第2款的含义及适用

新《保险法》第65条第2款规定:“责任保险的被保险人给第三者造成损害,被保险人对第三者应负的赔偿责任确定的,根据被保险人的请求,保险人应当直接向该第三者赔偿保险金。被保险人怠于请求的,第三者有权就其应获赔偿部分直接向保险人请求赔偿保险金。”

关于该条款,有学者认为其赋予了责任保险的第三人直接请求权,也有学者持相反意见,其适用范围也有所争议。 (1) 笔者认为,该条款实际上体现了我国立法中对于第三人请求权的规定因两种不同性质的责任保险而有所不同。

新《保险法》第11条第2款规定:“除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必须保险的外,保险合同自愿订立。”由此,责任保险可分为强制责任保险和任意责任保险。前者又称法定责任保险,是指根据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规定,某群体或行业必须参加的责任保险;后者是基于当事人自愿而参加的责任保险。目前,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是我国唯一以立法形式予以强制实施的责任保险,除此以外的其他责任保险均为任意责任保险。 (2)

对于强制责任保险,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规定:“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人身伤亡、财产损失的,由保险公司在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这一规定虽并不十分明确,但普遍认为其赋予了交强险第三人法定的无条件请求权,即不论被保险人是否负有责任,除法定免责事由外,保险公司都要在责任限额内对第三人的损失予以完全赔偿。司法实践中也承认交强险第三人的直接请求权,在交通事故侵权诉讼中直接把保险公司列为共同被告或第三人。 (3)

而前述第65条第2款中规定的第三人的请求权与交强险第三人的直接请求权不同,其可以被称作是有条件的直接请求权,其行使的条件有两个:一是被保险人对第三人的赔偿责任已确定;二是被保险人怠于请求。只有这两个条件都满足时,第三人才可以行使对保险人的直接请求权。故其不同于强制责任保险。法律对此虽无明确规定,但笔者认为该规定一般仅适用于任意责任保险。

综上,第65条第2款实际上赋予了责任保险第三人有条件的直接请求权,即其只有在被保险人“怠于请求”的前提条件下,才有直接请求权,且原则上仅适用于任意责任保险。

三、新《保险法》第65条第2款规定的合理性

如前所述,该款规定了责任保险第三人的直接请求权,但对其加以条件限制,有学者对此持质疑态度,认为应以第三者利益至上为立法原则,赋予第三人无需“怠于请求”前提的直接索赔请求权。

笔者认为,新《保险法》中“被保险人怠于请求”条件下第三人的直接请求权,是符合我国现阶段国情的合理选择。从国际范围看,世界上大部分国家都肯定了第三人的直接法定请求权,概括起来有两种立法案例。一种以美国为代表,规定第三人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行使法定直接请求权。例如,美国威斯康星州保险法典第632条规定, 承保过失致人损害责任的保险人, 以保险金额为限, 对有权请求被保险人赔偿其人身伤亡或者财产损失的受害人负有责任, 不论被保险人的赔偿责任是否依判决而最终确定。另一种以德国为代表,规定受害第三人在法定条件下行使对保险人给付保险金的直接请求权。德国《保险合同法》第158条规定, 除非另有直接诉权的立法, 否则第三人对保险人不得直接请求给付。“另有直接诉权的立法”指的是与德国1965年《汽车管理人强制保险法》所规定的“汽车强制责任保险的第三人可以行使直接请求权”之相关内容相似的法律。从我国新《保险法》的第65条来看, 其规定接近德国法律。 (4)

不可否认, 第三者享有直接请求权, 有其深刻的法理基础, 可以使被保险人对第三人造成的损失及时得到补偿, 符合责任保险制度的设立初衷。 (5) 但是, 与更强调对受害人的特殊保护的强制责任保险不同,如果在任意责任保险中无原则地扩大对第三人利益的保护, 允许第三人直接行使保险金请求权, 会造成直接请求权制度的滥用, 保险公司将卷入众多的民事赔偿案件中, 经营成本大大增加, 并最终加重投保人的负担, 不利于实现社会公平。同时,我国的责任保险仍处于发展初期, 责任保险的理赔制度和操作流程还是以被保险人请求为主, 保险公司的管理和理赔运作能力还不能满足大量无条件的直接索赔请求。直接突破“怠于请求”的认定标准, 在现阶段可能会出现降低责任保险的理赔效率、增加保险成本等问题。

因此,在我国现行立法中确定“被保险人怠于请求”条件下第三人的直接请求权是合理的,也是必要的。

四、对新《保险法》责任保险第三人直接请求权制度的完善

如前所述,新《保险法》规定了责任保险第三人有条件的直接请求权制度,突出了对第三者合法权益的保护。但是也应看到,这一法律规定在具体运作程序上没有详细规定,立法明显粗糙,在实施的过程中,如何有效地执行还需要有一定的细化规则予以明确,还必须完善与之相关的配套措施。

首先是“怠于请求”的认定标准问题。该条款规定责任保险第三者行使直接索赔请求权的前提条件是“被保险人怠于请求”。参照民法上的一般解释, “怠于请求”是指被保险人应当请求保险公司赔偿并且能够请求赔款但却不去请求的行为, 其表现为根本不请求赔偿或迟延索赔。因此, 认定被保险人的“怠于请求”, 从保险实务上讲, 可以从时间和方式两个方面进行判断。时间方面, 保险合同通常会规定被保险人有及时通知保险公司保险事故的义务, 因此, 可以以责任保险单约定的索赔通知时限为时间判断标准, 比如汽车第三者责任险可以以事故发生后24小时或48小时为限。合理的时间期限应该依据保险惯例, 不同的责任保险险种有不同的认定期限。时间标准应由保监会、行业协会统一制定, 并向社会公众公布, 以方便第三人正确行使其代位权。方式方面, 显然“怠于请求”是一种主观上的故意或过失行为, 而不是一种客观上的不能行使的行为。因此要求被保险人客观上能提出索赔, 所谓“客观上能”是指被保险人提出索赔无任何障碍, 只要其本人或代理人行使索赔请求权即可实现其利益。

此外,第三人直接请求权的形式尚需被保险人的协助,比如需要被保险人提供保险人的名称、保险合同等,否则直接请求权将形同虚设。而这种“怠于协助”的问题并未被法律规定。因此,要保障责任保险第三人代位请求权在我国的有效实施,还应进一步明确各方当事人的具体权利和义务,如被保险人对第三人行使代位请求权的必要协助义务,即被保险人应当向第三人提供有助于第三人实现其权利所合理需要的材料,包括提供责任保险单及其条款、保险人或其代理人的法定地址和联系方式、允许第三人核实相关文件以及其他第三人索赔所必需的材料和文件等等。

五、结论与展望

综上所述,新《保险法》第65条第2款赋予了责任保险第三人有条件的直接请求权,且只适用于任意责任保险。该规定顺应责任保险国际立法发展趋势,又符合我国现阶段的特殊国情,凸显了责任保险保护受害第三人的社会功能,令人欣喜。但其并非尽善尽美,在立法和实务中需要进一步完善。

当然,我们有理由相信,有着法学前辈的悉心教诲、年轻学子的上下求索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关注与支持,我国包括责任保险第三人的请求权在内的法律制度必将不断完善,包括保险业在内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将不断发展,取得更大的成就。

参考文献

[1]李玉泉主编.保险法学——理论与实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2]邹海林.责任保险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 1999.

[3]安建.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 (修订) 释义[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9.

[4]史卫进.保险法案例教程 (第二版)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5]邹隽.责任保险第三人直接请求权浅析[J].金卡工程, 2009, (8) .

[6]陈建晖, 易艳娟.试论我国责任保险第三人代位请求权[J].金融与经济, 2009, (7) .

[7]曾小波, 胡小杰.论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第三者的直接求偿权[J].法律论坛, 2010, (5) .

[8]姜南.论责任保险的第三人利益属性[J].法律论坛, 2009, (12) .

[9]郁佳敏.责任保险中第三者代位权的法律思考[J].上海保险, 2010, (1) .

上一篇:公路工程路基施工技术下一篇:隐性材料作文的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