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与社会部门

2024-08-04

技术与社会部门(精选七篇)

技术与社会部门 篇1

(一) 没有建立统一的档案目录数据库, 没有实现档案的数字化

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推广和普及, 很多工作领域都陆续引进了先进的软件和系统, 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同时也可以减少人为劳动出现的失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档案管理工作也顺应时代发展趋势, 从传统的手工检索发展成为计算机辅助检索, 但是档案目录建设缺乏一个统一标准, 也都是计算机检索到目录后, 再给使用者去库房调卷, 没有实现档案管理的数字化。

(二) 工作人员少, 任务重, 专业素质不强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的档案管理工作, 本社就是一项对专业和技术要求比较高的工作, 并不是一般工作人员就可以胜任的, 再加上档案管理涉及方面比较多, 任务量比较繁重, 给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我国档案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来看, 专业档案管理人员较少, 还存在很多兼职档案管理人员, 他们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都不能满足工作需要, 给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造成很大负担。

(三) 档案管理库房分散, 造成管理成本的增加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的档案材料比较多, 受到现实条件的限制, 很难集中设置在同一个区域进行统一管理, 从而出现了库房分散布局的情况。库房分散设置就增加了档案统一管理的难度和管理成本, 每个档案库房都需要配备相应的档案设施、电脑、空调等, 也容易出现重复管理、重复建设的问题, 造成资源的浪费、档案管理成本的增加。

(四) 未能实现档案集中统一管理, 还存在自行管理现象

由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比较繁多, 各部门之间业务不同, 每个档案管理室的管理机制存在差异, 所以档案统一管理基本上很难实现, 针对这种情况就仍然实行对口业务单位自行管理本单位档案的情况。实行自主管理档案的单位主要包括医疗保险档案室、就业管理档案室、农民养老保险档案室、劳动检查档案室等, 尤其是就业管理档案室管理档案数量庞大。

二、加强档案管理工作的有效措施

(一) 必须引起有关领导的高度重视

有关领导的充分重视, 是档案管理工作能够顺利开展的前提和必备条件, 档案管理工作取得的每一项成绩都离不开领导的重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档案管理工作要取得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支持, 加大对档案管理的宣传力度, 争取让全社会都认识到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意义, 在此基础上争取更多的财政支持, 解决资金短缺和库房设备紧张的窘迫局面, 加快综合档案室的建设进程。

(二) 加强培训, 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

要想解决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素质低下的问题, 就需要从源头抓起, 经过严格考核聘用专业的档案管理人员, 打破档案管理兼职的局面。在档案管理工作的过程中, 有关单位还要根据工作需要, 对工作人员进行一定的技能培训, 让他们掌握丰富的档案管理专业知识, 能够从用应对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难题, 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正确性和工作效率。

(三) 加强数字化建设, 实现档案管理资源共享

传统的档案管理工作, 单纯的依靠人工来完成, 工作效率比较低下, 工作中出现的疏忽和失误也比较多, 电子计算机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使用, 有利于实现档案管理的数字化建设, 可以促进管理工作走向一个新台阶。档案管理工作单位较多, 每一个档案室都需要一定的基础设施, 资源需求量很大, 实现资源共享能够提高档案用具的使用效率, 避免资源浪费现象的出现。

(四) 建立完整的档案管理运行机制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的档案管理迫切需要建立完整的运行机制, 让企业职工的个人档案和与之有关的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再就业保险、养老保险等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 建立与档案管理配套的教育机制、激励机制、约束机制, 通过档案管理运行机制的不断完善, 加快档案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进程, 更好的为个人和社会发展提供保障。

三、结语

综上所述, 文关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档案管理工作的实践与认识, 档案管理工作涉及到个人和社会的发展, 是一项应该受到全社会重视和支持的工作。针对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一些问题, 加强人员培训、实现档案资源共享、建立相应的管理运行机制, 将会是我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档案管理工作的必由之路。

摘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的档案管理, 涉及到公务员管理、职业资格证书、人事调动、医疗保险、工资管理审批、技师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 也是促进社会进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备条件。本文主要从实际情况出发, 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档案管理工作的实践进行了总结, 并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以期望实现抛砖引玉之效。

关键词: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档案管理,实践与认识

参考文献

志愿服务与社会实践部门简介 篇2

工作理念:实事求是、勇于实践、敢于创新

工作目的: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用实践去检验知识,在实践中锻炼自己。

部门特色:实践、实践、再实践,实践方可出真知。

技术与社会部门 篇3

【关键词】档案;社会记忆;法律制度;管理体制

谈到档案与社会记忆的关系问题,我们首先得了解社会记忆的由来,提到社会记忆,则不得不提两个人,即法国社会学家莫里斯·哈布瓦赫和美国的社会学家保罗·康纳顿。哈布瓦赫是“社会记忆理论”的开创者,他在其著作《论集体记忆》中对集体记忆的建构提出了精辟的论断,他认为:“集体记忆是一个建构的过程,而不是恢复的过程,在群体提供的统一框架(记忆的框架)下,个人的记忆都要以此为前提。”同时他提出:集体记忆不仅仅是对过去的回顾和描述,而是对过去的重构。他在这里强调要立足于当下来进行集体记忆的建构,并且通过社会交往来实现这种建构。美国社会学家保罗·康纳顿在接受哈布瓦赫的“集体记忆”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记忆”的概念。保罗·康纳顿从新的视角谈论他对社会记忆的理解,“社会记忆不是集体记忆的一个完善缺陷的补充,社会记忆是一种由其自身的独有特征来定义的、本质上可行的、能够实际地自我维持和逻辑的自我包容的理论框架。”康纳顿把社会记忆分成三种类型,分别是个人记忆、认知记忆和习惯记忆,他认为:“社会记忆只有保证记忆能够传递才有意义,人是一种社会记忆的存在。”同时,他也创造性地提出“社会忘却”的概念,并指出我们学会了用“社会忘却”来解释社会记忆的选择。

20世纪90年代国内档案界对“记忆”的研究萌发了兴趣,随着“世界记忆工程”和“城市记忆工程”的进展,“档案记忆”在学术界也掀起热潮。档案是记忆的传承者,作为保存社会记忆的场所之一的档案馆,更是在构建社会记忆工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档案在社会记忆构建过程中,也暴露出其局限性,档案部门如何有效地开展档案工作,对构建完整的社会记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档案与社会记忆的关系

学界对档案与社会记忆的关系的看法有很多,其代表学者有著名的上海大学丁华东教授,他在《档案记忆观的兴起及其理论影响》一文中,详细阐述了档案与社会记忆的关系,他认为档案与社会记忆的关系表现为载体、客化、建构和控制关系。在《档案与社会记忆构建》一文中,薛真真也论述了档案与社会记忆的关系,认为档案是在社会记忆建构过程中一种重要的载体形式和中介方式,是人类社会在时间维度上相互联系的纽带,在建构社会记忆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功能。

不同的学者所站的角度不同,看法也有点差别,笔者想在此着重论述档案是社会记忆的载体和工具,正是因为它是社会记忆的工具,从而具有对社会记忆的建构功能。

档案具有知识属性、信息属性,进而延伸到社会记忆属性,这些都是档案的一般属性,当然,不可否认的是,档案的本质属性是原始记录性。那么,作为具有社会记忆属性的档案,它本身就是社会记忆吗?笔者不太认同,档案的确具有传承、建构社会记忆的作用,但他本身和社会记忆不是一物,更确切的表达来说,它可以说是社会记忆的载体和工具。档案是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直接产生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原始记录物。档案作为记忆载体在维系历史的整体性和统一性中传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既实现了记忆功能,又发展成为重要的信息载体,这就是文化的积累。人类之所以能在传承中发展、进步和不断延续,就是因为通过对档案的收藏和保护,使社会成为一个统一连续的时空整体。这一切体现了档案在社会记忆建构中有其独特的作用,它是社会记忆的载体和工具。

二、档案在社会记忆建构中的局限性

1.档案法律内容不够完善造成的局限性

这主要体现在档案公布权设定不合理以及缺乏保护档案机构的免责条款。《档案法》在肯定档案利用权的同时还设置了档案公布权的规定,在第二十二条规定了:“未经档案馆或者有关机关同意,任何组织和个人无权公布”,这样是为了限制档案开放的范围,把档案开放的权利控制在档案机构手里,对档案开放筑起了一道无形的屏障,不利于公民对档案利用权的实现。档案公布权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将档案馆置于了不利的位置,即档案馆有可能会因为利用者对已开放档案的不当利用而承担连带责任,然而目前的档案法规中缺乏为档案馆设置的免责条款,档案工作人员的行为得不到法律的保障,为了规避风险,免受到责任牵连, 自然他们对于档案开放的工作也不会积极落实开展,延长档案开放时间的情况普遍存在也具有合理性了。这样一来,不利于档案在社会记忆建构中起到桥梁的作用。

2.档案管理机制不健全造成的局限性

档案鉴定的过程,可以说就是决定哪些社会记忆将被留存下来,哪些将被销毁。加拿大档案学者T·库克也说过“鉴定是档案事业的中心,是一项没有终点、永无止境的工作”。“我国国家档案馆保管的档案一般应自形成之日起,满三十年向社会开放,经济、科学、技术、文化等档案向社会开放的期限可以少于30年,涉及国家安全或重大利益以及其他到期不宜开放的档案向社会开放的期限可以多于30年”,然而在实际鉴定过程中,档案鉴定标准和保管期限的划分标准都比较笼统、模糊。鉴定工作一旦做的不好,会造成了人力、财力和物力的大量浪费。相当一部分有价值的档案会被忽视,会因为没有被接收进馆而不能永久保存,破坏了社会记忆载体的完整性,使社会记忆构建受到损失。这是档案管理机制不健全造成的局限性。

3.官方档案多,民间档案少,内容片面造成的局限性

我国档案馆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馆藏内容单一,数量不够充分。据调查所知,我国档案馆所保管的档案中,绝大部分为机关文书档案,显得馆藏内容十分单一,相比而言,科技檔案、基建档案、房地产档案、设备档案、科研档案极少。历代的档案成为权力象征的一部分,都只是那些与国家机器相关的记录,然而贴近老百姓实际的档案却十分少,一些珍贵的民间档案遭到忽视。近几年档案部门虽加大了民生档案的进馆比例,但由于数量总体还比较少,因此这部分的档案始终处于缺失和片面的状态。在社会记忆的过程中被遗忘总是不可避免的。

三、建构社会记忆中档案部门的发展方向

档案部门是保存社会记忆载体的重要场所,正如一句话所说,档案馆是记忆的殿堂。档案部门也正是通过对各种载体档案收集、整理、修复和编研等工作来保护这些历史记忆载体,实现社会记忆的传承和重构。档案工作要切实在社会记忆建构中不断自我完善,体现档案的本质属性。档案部门在这些方面所要做的工作很多。

1.完善檔案法律制度

对一些档案法律法规进行慎重、必要的修改,解决档案公布权不合理和档案免责声明的问题,调整档案公布权的设置。关于调整档案公布权的设置问题要慎重的对待,并不是说这样一来所以的档案都能被随意的公布。允许利用者通过各种方式公布那些已经经过鉴定可以开放利用的档案,建议档案部门取消对档案公布权的控制。对于对国家、社会或者个人的利益造成损害,处在不开放范围的档案,应防止利用者因缺乏档案意识,随意在利用的过程中公布不应该公开的内容,档案部门仍然保留对档案的公布权。

2.健全档案鉴定管理体制

可以适当考虑调整档案馆的鉴定职责,档案馆只起审查和监督的作用,由档案生成单位承担主要的档案鉴定工作,必要时给予一定的协助,配合档案生成单位更好地完成档案鉴定工作。档案工作人员根据进馆鉴定时设置的保密期限按时开放,同时已进馆鉴定的档案,不再单独承担档案鉴定的职责,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档案馆承担的开放责任,改变工作人员普遍因规避开放风险而延期开放的现状。从而使得档案开放更加便利,有利于档案在社会记忆中起到良好的作用。

3.提倡馆藏档案的多元化,注重保管平民档案

馆藏档案不能只是收集党政机关的档案,要更多地贴近民众,对与老百姓密切相关的比较具有典型意义的档案接收进馆保存,将具有代表性的农村、民营企业、家庭档案等纳入档案馆收藏范围。同时档案馆要不断拓展档案的服务功能,扩大服务范围。让档案更充分地反映社会活动,让档案能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利用者,充分发挥档案在宣传教育人民、传播历史文化知识、帮助民众维护自身权利、帮助百姓排忧解难、提供市民休闲娱乐中独特的作用。

4.加大宣传力度

面向社会全面进行宣传,走全面特色宣传之路。例如:为更好地宣传档案文化、让档案走进百姓生活,提升黄山市档案文化影响力,助力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黄山市档案馆与黄山日报·黄山晨刊签署协议,定于2014年5月至2015年7月,合作开办《档案时空》专栏。此次双方合作开办专栏,为开发档案信息资源提供了全新的平台,实现了新的跨越,对档案部门的宣传形式和新闻媒体自身的栏目建设都是一次有益的尝试,一次双赢的合作。

四、小结

档案与社会记忆的关系,是紧密联系且十分复杂的,从不同的角度来看,有不一样的答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在人类文明不断进步发展的新阶段,档案在人类文明的记忆建构过程中起到很好的桥梁作用,档案部门需要做的是完善体制,提供良好的环境,解决不利因素,便于档案在社会记忆建构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莫里斯·哈布瓦赫(法).毕然.郭金华(译).论集体记忆[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2]保罗·康纳顿(美).纳日毕力戈(译).社会如何记忆[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3]丁华东.档案记忆观的兴起及其理论影响[J].档案管理,2009.01

[4]薛真真.档案与社会记忆构建[J].档案管理,2006.02

[5]李锦华.从档案馆的角度论述档案开放的困境[J].档案学通讯,2013.06

[6]T·库克(加拿大).铭记未来——档案在构建社会记忆中的作用[J].档案学通讯,2002.02

[7]王向明.档案管理学原理[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9.06.

[8]安徽档案信息网

作者简介:

技术与社会部门 篇4

(一) 档案人员整体素质较低, 急需加强高素质档案人员队伍建设

从我国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工作的实际情况来看, 专业素质较强的档案人员数量非常少, 甚至有些档案人员是由其他工作岗位工作人员兼职, 很容易造成大量管理工作出现错误。随着社会发展进程的加快, 对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档案人员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原来的档案人员已经远远不能满足需要, 在工作中暴露出越来越多的弊端, 加强高素质档案人员队伍建设迫在眉睫。

(二) 档案人员工作方式有失合理性, 观念比较落后

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的档案人员依然沿袭了传统、落后的观念, 在思想上比较保守, 不但减缓了档案管理工作的进程, 也会对该部门社会服务功能的发挥造成很大阻碍。落后的思想导致档案人员安于现状, 在工作中有很强的依赖性和畏难心理, 工作的积极性和责任心不强, 不能从容应对档案管理工作中的问题。落后的观念对工作方式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档案人员不愿意尝试新的方法, 仍然采用传统的低效率工作方式, 没能更好的利用电子技术进行档案管理。

(三) 档案人员知识结构比较单一

随着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研究新成果的不断出现, 很多生产领域都积极引进先进设备, 让科学技术转化为有形的生产力, 实现生产和工作效率的提高。但是, 很大一部分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的档案人员知识结构过于单一, 只是掌握了一些基础的理论知识, 对英语、网络技术、电子计算机的了解非常少。

二、优化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档案人员知识结构的策略

纵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档案管理工作, 很多问题的出现都与档案人员知识结构有着紧密联系, 实现档案人员知识结构的优化, 主要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 有关领导加强重视与个人完善相结合

实现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档案人员知识结构的优化, 是新时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和趋势, 离不开领导和个人双方面的努力。档案管理部门的有关领导要充分知道档案人员的专业性质, 树立起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意识, 高度重视对档案人员专业素质的培养, 努力创造条件为档案人员提供学习的机会。档案人员自身也要正确认识自己, 有非常强烈的学习欲望, 能够把理论与现实结合起来, 不断学习新理论、新知识, 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二) 协调好档案人员个体知识结构与群体知识结构的关系

档案管理工作涉及的知识和范围都比较广, 仅仅依靠某些人的力量是无法顺利开展工作的, 档案工作不是一种简单的个体行为, 而是伴随着档案管理过程不断发展而产生的群体性行为。所以说, 要想实现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档案人员知识结构的优化, 不仅要实现档案人员个体知识和素质的提升, 还要实现档案管理人员群体的全面提高。档案人员要树立全局意识, 在工作中能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互相取长补短, 提高整个档案系统的管理水平。

(三) 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我国的档案管理工作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 在摸索中不断前进, 已经成为一种宝贵的文化遗产, 值得子孙后代继承和发扬。但是,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 当今的情况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也就意味着传统的档案管理理念和方法不能完全适应时代需要, 档案人员就要处理好这种关系, 用敏锐的眼光对待档案文化, 详细阅读有关资料, 在继承传统优秀档案文化的基础上, 结合社会实际不断创新。

(四) 掌握一定的档案管理辅助性知识

优秀的档案人员除了需要有丰富的专业基础知识之外, 还需要掌握一些其他有关的辅助知识。英语知识、语文知识、电子计算机知识、逻辑知识、文史知识等这些表面看似与档案管理无关的知识, 却都是一个档案人员应该具备的辅助知识。档案人员应该利用工作的闲暇时间, 尽可能的阅读大量的书籍资料, 不断扩充大脑知识量, 学习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术, 更好的为档案管理工作服务。

三、结语

关于优化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档案人员知识结构的若干思考, 档案人员的知识结构存在很多突出问题, 对档案工作的顺利开展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优化档案人员的知识结构是一项亟待解决的问题, 有关部门和档案人员要共同努力, 建设一支专业素质较强的档案人员队伍。

参考文献

[1]刘芳.关于优化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档案人员知识结构的若干思考[J].黑龙江史志, 2013 (09) .

技术部门月工作总结与思路 篇5

1、联合验收小组对糖烟酒公司小区、警校小区、工农行小区、水管处小区、兴城庄园小区、艺景园小区、新花园小区、宾团党校小区、恒大中压管线、102团中压管线燃气安装工程进行联合验收;

2、安装民用户182户;

3、安检通气691户;

4、管网巡检:长输管线2次,中压管线2次,庭院管线每天巡查;

5、调压设施设备巡检、维护、保养、调试15台;

6、阀井阀门维护保养10座;

7、审核决算2份;

8、新做设计方案2个,预算1个;

9、接热水器3户;

10、接燃淋收入312元;

在公司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在部门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卓有成效的完成公司下达的各项任务指标。就部门内部管理而言,本月有了新的气象,部门内部衔接及时到位,能够及时有效的处理各类问题,部门各项工作也有新的起色。但部门业务骨干在处理问题及工作安排方面存在片面性,没有全局意识。对此现象有待公司领导及部门正确引导,培养业务骨干的综合业务素质。

在这科技迅猛发展和知识经济的时代,作为部门负责人,必须引导员工以学为重,让他们树立自己的理想信念,让他们在鑫泰这个大舞台绽放青春活力。部门管理不能让员工像失去罗盘的小舟,在工作生活的大海随波逐流,要定向科学培养技术人才,让其在各次岗位发挥应有的才华。

技术与社会部门 篇6

关键词:信息共享,制度激励,技术实现,跨部门

众所周知,信息共享是网络组织生成和运转的前提条件(杨瑞龙、朱春燕)[1]。然而,多年来,跨部门信息共享一直是困扰众多组织的一个梦魇。一方面,随着全社会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以及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越来越多的组织正在或者已经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进行信息系统和信息资源的开发,并由此导致组织的信息资源呈现爆炸式增长。但是另一方面,组织的信息资源往往多被分割、囚禁在其内部不同的部门手中,组织与其部门之间、以及部门与部门之间的信息联通都处于极为不畅的状态,从而极大地限制了组织对自身信息资源的有效管理与高效利用,并使得组织的信息化工程成为一项高投入、低收益的赔本项目。

以信息通信技术行业的领军企业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为例,该公司自成立后的十八年以来,花费在信息化建设上的经费逐年增长,累积起来已经是一个天文数字。然而,直到今天,该公司只有不足20%的业务信息能够在其内部的信息系统中实现共享;公司的许多核心信息都处于踪影难觅的状态,尤其是公司的网络资源信息更是一笔糊度帐,没有任何人能够说清楚。由此不难推想,其他非IT类组织在信息资源的跨部门共享上,存在的问题只能是更多、更为严重。

那么,我们怎么才能够促进组织内部的跨部门信息共享呢?传统的办法主要是采用制度激励的手段,即通过构建一种满足激励相容和参与约束的机制,诱导各部门自觉地向组织提供信息。然而,制度激励的主要缺陷有三,一是委托人的处境较为被动,委托人目标的实现与否以及实现的程度,都要看代理人的眼色与意愿;二是当信息资源成为部门的一种垄断权力象征时,即使在制度上满足激励相容和参与约束,部门也会竭尽全力地阻止该信息被共享;三是当信息共享的实现成本较高时,则无论是委托人还是代理人都会选择放弃信息共享。事实上,许多组织的信息共享实践表明,不恰当的激励机制不仅不能促进信息共享,反而会形成新的信息鸿沟。

万幸的是,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产生了越来越多的信息共享技术(例如,具备信息自动跟踪、自动采集与自动传输功能的物联网技术),只要这些技术的实施成本下降到一定的水平,便可以成功地应用于信息共享实践。基于上述背景,本文提出了信息共享的技术实现方案,并将技术实现方案与传统的制度激励方案进行对比分析,构建跨部门信息共享的方案选择模型,从而为组织实施跨部门信息共享提供决策依据。

1 相关文献回顾

信息共享问题一直深受学术界的关注。穆昕等[2]通过研究政务系统,发现信息共享存在“囚徒困境”,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在于IT硬件投资和管理两方面并重。Gil-Garcia等[3]认为期望收益是决定人们是否开展信息共享的重要驱动因素,而感知风险是制约信息共享的最大阻力,且预期收益和感知风险又受到管理、文化、IT技术、政策等方面的影响。刘加伶、星旭[4]基于不对称信息下委托代理理论,从主体行为不确定性角度构建了信息共享激励模型,并提出了具体的激励措施。张德海、刘德文[5]使用修正的格罗夫斯机制设计了信息共享的激励机制,并通过算例阐释了该激励机制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部分研究表明,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增加了信息共享的可能性,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信息共享的实现。包厚华[6]将云计算、物联网的管理思想和技术手段,运用到传统的供应链库存管理体系的改造上,建立了供应链实现数据共享和快速交换的新体系,解决了传统供应链库存管理过程中的信息共享问题。颜波等[7]提出了基于RFID的农产品物联网供应链信息共享模型。秦华[8]认为在基于信息共享技术的供应链物流管理模式下,通过引入网格化技术,可以提高整个供应链中单个成员的信息共享度,降低信息共享的成本。

以往对于信息共享问题的研究,大多数都是集中在供应链领域,而对于组织内部的跨部门信息共享研究相对不足。

2 跨部门信息共享的方案设计

2.1 跨部门信息共享的委托代理关系

委托代理模型通常由委托人的目标函数、代理人的参与约束及激励相容约束构成(Holmstr(o|")m[9])。对于跨部门信息共享问题,我们不妨将组织看作是委托人,而将其下辖部门看作是代理人,并由此构建跨部门信息共享的委托代理关系。下面,我们将基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参见王祥兵等[10])构建委托代理模型,据此来分析组织内部的跨部门信息共享行为。

设组织由个部门组成,组织作为委托人,各部门就作为代理人,组织通过委托代理机制来开展跨部门信息共享(参见图1)。

设信息共享的产出遵循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其中,A(A≥0)是组织为促进信息共享而付出的投入水平;α(α≥0)是部门为信息共享而付出的努力水平;t,k(0≤t,k≤1)为对应的弹性因子。另,观察到部门为信息共享而努力的结果为:

其中,α的意义同式(1);θ为外生随机变量,且满足E(θ)=0,D(θ2)=σ2;α与θ相互独立。显然,E(q)=α,DD(q2)=σ2。相应地,部门为信息共享而努力的成本为:

其中,b (b>0)是部门的努力成本系数。组织根据观察到的部门努力结果q,赋予部门的补贴为:

其中,S是组织赋予部门的固定补贴;β(β≥0)为激励系数,表示部门努力结果q每增加一个单位,组织赋予部门的可变补偿增加β个单位。若β=0,则部门不需要分担任何的风险;若β=1,则部门需要承担全部的风险。参照Arrow-Pratt的研究结果,部门的风险成本为:

则,部门的实际收入为:

部门的确定性等价收入为:

组织的期望效用为:

根据上述条件,组织内部跨部门信息共享一般模型可以描述为:

该模型的意义为:在信息共享的激励方案中,部门将选择最优的努力水平α使自己的确定性等价收入Eu最大化(即激励相容约束(IC));同时,为诱导部门参与信息共享,组织赋予部门的补贴不能低于部门的保留效用u'(α)(即参与约束(IR));在同时满足两个约束条件之后,组织最大化信息共享的效用。

2.2 跨部门信息共享的制度激励方案(简称A方案)

信息共享的制度激励方案,就是运用式(9)所示的委托代理模型来实施信息共享。在制度激励方案之下,信息的采集和上传都是依赖于各个部门,具体路径参见图2。

图2中,aj(=1,2,…,n)表示部门j对信息源mj的信息采集率,bj(j=1,2,…,n)表示部门j的信息上传率,c1j表示部门j的信息采集成本,uj表示部门j的信息上传意愿。部门的信息采集率取决于其信息采集成本,部门的信息上传率取决于其信息上传意愿,而部门的信息采集成本和信息上传意愿则共同决定了部门的信息共享努力水平α。为了求解部门的信息共享努力水平α,对式(9)的激励相容约束(IC)求偏导,得:

可见,部门的努力水平α与组织的激励强度β成正比。再将部门参与约束(IR)取等号,并代入α*=β/b,得到:

求解该式,得到

由于0<k<1,显然,表明组织的投入水平A越大,对部门的激励强度β越大。类似地,由于α*=β/b,表明组织的投入水平A对部门的努力水平α的影响也是正向的。另外,,说明组织的激励强度β与部门的风险偏好一致,即部门风险规避度ρ越小,组织让部门分担的风险就越大,激励强度就越强。

2.3 跨部门信息共享的技术实现方案(简称方案)

信息共享的技术实现方案,就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绕开各个部门来实施信息共享。在技术实现方案之下,信息的采集和上传都是由专门的技术系统完成,具体路径参见图3。

图3中,信息的采集和上传都是由信息采集传输平台自动实施的,因而信息采集率aj和信息上传率bj仅由技术设备的功能水平决定,而不再受到各个部门主观意愿和努力水平的影响,即委托代理模型(式(9))不再起作用。换句话说,当采用图3所示的技术实现方案时,无论是信息采集还是信息传输都不再依赖于各个部门,也就是说,原来作为代理人的各个部门被彻底被绕开了,从而信息共享便退化为一种纯粹的技术流程。

在技术实现方案之下,组织为了实现跨部门信息共享,唯一需要做的就是在各个部门强制安装智能化、自动化的信息采集传输设备设施,并构建统一的信息采集传输平台,通过平台将设备设施采集到的信息汇集到信息中心。需要强调的是,信息采集传输设备设施的“强制安装”必须借助于组织的绝对权威才能够实现。正因为如此,在缺乏绝对权威的组织之中,或者在不同的组织之间,技术实现方案便无法开展和实现。

3 两种信息共享方案的成本构成

3.1 制度激励方案的成本构成

在制度激励方案(A方案)中,组织通过各个部门采集信息,并由部门将信息上传到信息中心,由此实现信息的跨部门共享。在此过程中,部门j付出的信息采集成本为c1j、信息上传成本为c2j。其中,信息采集成本包括部门j为采集信息源mj所付出的资金、人力以及时间成本等;信息上传成本包括组织为使部门上传信息而付出的协调成本,以及部门为上传信息而产生的传递成本、维护成本等。所有部门的上述两项成本之和,构成了制度激励方案的信息共享总成本C1=c1+c2=Σ(c1j+(参见图4)。

3.2 技术实现方案的成本构成

在技术实现方案(方案)中,组织通过信息采集传输平台自动搜集和上传信息,由此实现信息的跨部门共享,而各个部门不再直接参与。在此过程中,信息共享成本由初始设备折旧c3和系统运行成本c4构成。其中,初始设备折旧c3包括设备购置费、安装调试费等初始投资的折旧;系统运行成本包括设备的运行使用成本、维护保养成本、维修成本等。技术实现方案下,组织为跨部门信息共享所付出的总成本C2=c3+c4 (参见图5)。

4 跨部门信息共享的方案选择

4.1 信息共享的利润函数

设信息完全共享时,组织获得的经济收入为R;τi为方案i的信息共享程度,则方案i信息共享的实际收入为τiR。记方案i的信息共享利润为Ui,则有:

其中,i=1,2,i=1表示组织选择制度激励方案(A方案),i=2表示组织选择技术实现方案(方案)。

4.2 两种方案的信息共享程度差异

τi(τi∈[0,1],i=1,2)为组织的跨部门信息共享程度。其中,i=1对应于制度激励方案(A方案),i=2对应于技术实现方案(方案)。τi=0和τi=1表示两种极端的状态,即信息完全不共享和信息完全共享。

(1)对的分析。如果采用制度激励方案(即A方案,共享路径参见图2),信息采集和上传都要依赖于部门j的努力水平。此时,信息共享程度τ1将随着部门j的努力水平变化而变化,只有当部门j的努力水平处于最高值时,τ1才有可能接近信息完全共享状态;而一般情形下,τ2都是处于信息不完全共享状态。回顾部门j的信息采集率aj=f(cj)(j=1,2,…,n)(aj∈[0,1]),部门j的信息上传率bj=f(uj)(j=1,2,…,n)(bj∈(0,1)),则可定义部门j的信息共享率为aj×bj。据此,可计算组织的跨部门信息共享程度τ1=∑(aj×bj)·(mj/∑mj),mj为部门j的信息源。显然,τ1∈[0,1]。

(2)对τ2的分析:如果采用技术实现方案(即方案,共享路径参见图3),信息采集和上传完全由信息采集传输技术系统决定,而不再受到各个部门努力水平的影响。此时,只要技术系统足够强大,则信息采集率和信息上传率都可以达到100%,因而信息共享程度亦将达到100%,即τ2=∑(aj×bj)·(mj/∑mj)=100%。

根据τ1和τ2的取值差异,可以对式(13)展开如下:

4.3 信息共享方案的选择模型

设组织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则可构建组织的跨部门信息共享决策模型:

其中,π*为组织的最优决策方案;i=1时表示组织选择制度激励方案(A方案),i=2时表示组织选择技术实现方案(方案);(对应于π*)为最优方案下组织的信息共享利润;c0为组织愿意为跨部门信息共享而付出的额外成本。该模型的意义为:在满足其参与约束之下,组织将选择信息共享利润最大的方案。下面我们来根据式(15)构建信息共享方案决策树。

(1)当U2-U1>0并且U2+c0≥0,即R≥(C2-C1)/(1-τ1)且U2∈[-c0,+∞]时,则技术实现方案(方案)是最优的;此时,理性决策者将会选择技术实现方案来开展跨部门信息共享。

(2)当U2-U1<0并且U1+c0≥0,即<(C2-C1)/(1-τ1)且U1∈[-c0,+∞]时,则制度激励方案(A方案)是最优的;此时,理性决策者将会选择制度激励方案来开展跨部门信息共享。

基于上述讨论,我们可以构建组织的跨部门信息共享方案决策树如图6所示。

5 模型算例

5.1 某企业跨部门信息共享的相关数据

已知某企业由10个部门组成,调查得到该企业在采用制度激励方案(A方案)时,其下属各个部门的信息采集率(αj)、信息上传率(bj)、信息源占比(mj)数据(参见表1)。

根据表1所列数据,计算得到在制度激励方案(A方案)之下的跨部门信息共享程度τ1=58%。相反,在技术实现方案(方案)之下,假定其技术系统足够强大,可以使得信息采集率和信息上传率都达到100%,则对应的跨部门信息共享程度τ2=100%。

另外,当采用制度激励方案(A方案)时,企业各下属部门所付出的信息采集成本和信息上传成本分别列示于表2,加总得到的信息共享总成本C1=∑(c1j+c2j)=335万元。而当采用技术实现方案(方案)时,企业付出的初始设备折旧c3=400万元、系统运行成本c4=15万元,加总得到的信息共享总成本为C2=c3+c4=415万元。

根据上述数据,计算得到(C2-C1)/(1-τ1)=190。

5.2 不同收入水平下的信息共享方案选择

(1)高收入水平下的信息共享方案选择。设企业因跨部门信息共享而获得的收入R=600万元,则R>(C2-C1)/(1-τ1),且有U2=R-C2=185万元。此时,对于任何正的c0值,均满足U2+c0≥0。根据图6所示的决策树,企业将选择技术实现方案(方案)。

(2)低收入水平下的信息共享方案选择。设企业因跨部门信息共享而获得的收入R=180万元,则R<(C2-C1)/(1-τ1),且有U1=τ1R-C1=-230。此时,c0的大小会影响企业的决策。

①高c0情形。设c0=240万元,则满足U1+c0≥0。此时,根据图6所示的决策树,企业将选择制度激励方案(A方案)。

②低c0水平情形。设c0=20万元,则不满足U2+c0≥0。此时,根据图6所示的决策树,企业将不开展跨部门信息共享。

6 结论

为解决信息资源的跨部门共享难题,本文基于理性人的基本假定,提出了信息共享的技术实现方案,并将该方案与传统的制度激励方案进行收入成本关系的对比分析,由此构建了跨部门信息共享的方案选择模型。研究所得主要结论如下:

(1)在制度激励方案之下,信息的采集与上传都依赖于组织的下属各个部门。从逻辑上讲,部门的信息采集成本和信息上传意愿共同决定了部门的信息共享努力水平,而部门的信息共享努力水平则决定了组织的跨部门信息共享程度。一般地,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以及激励的不充分,制度激励通常难以获得完全的信息共享。

(2)在技术实现方案之下,信息的采集与上传都是由技术系统自动完成的,而不再受到各个部门努力水平的影响。此时,只要技术系统足够强大,则信息采集率和信息上传率都可以达到100%,因而组织的跨部门信息共享程度亦将达到100%。

(3)技术实现方案可以不受部门共享意愿的主观影响,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强制共享的特征;只要信息共享的收益水平足够高,则技术实现方案就要优于制度激励方案。当然,技术实现方案的“强制”性,必须借助于组织的绝对权威才能够实现。

上述研究结果,对于组织选择正确地选择跨部门信息共享方案,高效地实施组织内部的信息共享,具有直接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决策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杨瑞龙,朱春燕.网络经济学的发展与展望[J].经济学动态,2004(9):19-23

[2]穆昕,王浣尘,王晓华,电子政务信息共享问题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04,12(3):121-124

[3]GIL-GARCIA J R I,CHENGALUR-SMITH P D.Collaborative e-government:Impediments and benefits of information-sharing projects in the public sector[J].European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ystems,2007,16(2):121-133

[4]刘加伶,伍星旭.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企业信息共享激励机制[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28(7):97-101

[5]张德海,刘德文.物流服务供应链的信息共享激励机制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8(6):214-216

[6]包厚华.基于云计算和物联网的供应链库存协同管理和信息共享机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2

[7]颜波,向伟,冉泽松,等.基于RFID的农产品物联网供应链信息共享[J].科技管理研究,2012(7):109-112

[8]秦华,周丽春.基于网格化技术优化传统信息共享技术的供应链物流管理[J].物流技术(装备版),2013(6):93-95

[9]HOLMSTROM B.Managerial incentive problems:A dynamic perspective[J].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1999,66(1):169-182

技术与社会部门 篇7

跨部门跨区域跨路网交通安全信息集成关键技术是课题六“区域公路网交通安全态势监测、评估及应急指挥”之专题二“区域公路网交通安全监控信息网络化集成应用及示范”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目标是依托国家主干公路网已有信息化基础设施,按照统一标准规范,汇聚、整合公安、交通、气象等多部门、多源、异构的各类交通安全信息资源,建设区域公路网交通安全态势综合信息库,为课题六开展区域公路网交通安全态势的评估、预警和应急指挥提供数据基础,同时促进跨部门、跨区域、跨路网信息共享和社会化信息服务。

课题六示范范围覆盖江苏、浙江、江西、云南四省2 200 km主干公路网,其中,江苏示范路网覆盖G42(沪宁)、G15W(乍嘉苏)、G25(宁杭)、G50(沪苏浙)等高速公路,兼顾沿线G104、G204、G312、G318、S227、G50等国省道分流节点,涉及示范路网单位有:江苏省公安厅交警总队、高速交警支队、常州、无锡、苏州等交警支队、江苏省高速公路联网营运中心、沪宁、宁杭、苏嘉杭、沪苏浙等高速公路管理公司及下属管理处,可以看出,示范工程具备非常明显的跨部门、跨区域、跨路网特征。

1 研究任务

经项目需求[1]和技术[2]调研分析,跨部门跨区域跨路网交通安全信息集成的关键是要解决数据类型多、数据量大、实时性要求高、传输可靠性要求高、信息物理分散等诸多问题,主要研究内容分解为:

1) 交通安全信息现状与特征分析。

对示范路网涉及的交通流、交通事件、交通违法、交通事故等各类交通安全信息的数据类型、数据格式、数据分布、信息流向等现状与特征进行全面调研,形成示范路网信息现状与特征分析报告。

2) 交通安全信息集成目标与技术方向研究。

根据示范路网信息分析结果以及信息集成需求,提出针对不同静态数据、动态数据、历史数据的集成目标和技术方向,形成示范路网信息集成技术分析报告。其中,集成目标从信息的分类、分级、分布、存贮和更新频率等方面展开研究,技术方向从信息集成的具体手段,如数据库同步、传输平台、WebService[3]接口请求等方面展开研究,重点要解决跨部门、跨平台、跨系统异构信息集成以及质量与时效性的要求。

3) 大范围信息共享与交换技术研究。

分数据和视频两方面展开研究: 对海量数据传输、存贮、融合和访问技术进行研究,为减少跨地域、跨系统数据交换的复杂度,提出建立数据统一交换平台的技术思路,实现分布式数据的交换和共享;对海量视频的存贮和访问技术进行研究,提出视频小范围物理集中和大范围逻辑集中的技术思路,构建大范围视频共享访问模式。

4) 各类交通安全信息集成软件模块开发。

就示范路网各类交通安全信息集成开发相应的软件模块,实现多元异构信息的抽取、传输、汇聚与融合。

2 技术实现

2.1 技术路线

构建交通信息监测设备、跨部门跨路网数据接口,将多渠道、异构原始数据按交通安全要求进行统一规范化后,抽取、转换、装载到数据库中,以实现多源交通信息数据集成利用,并对数据进行分类、融合、挖掘等处理,以统一的接口对外提供数据访问服务,实现信息共享利用。具体技术路线见图1。

1) 信息采集。

指从异构数据源中按统一数据接口提取共享数据,完成多源数据的组织,保证数据间关系的正确性、可读性、语义的一致性。

2) 数据处理。

对来自多渠道、相互不一致的数据进行处理,消除不同来源数据的封闭性和孤立性,达到信息共享、综合利用的目的。对不同数据类型采用不同的处理分析方法,主要包括数据整理、转换、聚集和数据融合等技术。

3) 数据传输。

在省、市两级部署数据传输软件,保证两级平台间的数据一致性。数据传输采用Java线程池技术和XML技术来保证传输的效率和通用性。

4) 数据管理。

信息来源于不同区域、不同管理部门,需要集中管理这些数据,并从中提取有用信息加以利用,整个组织是全局控制和高层次协同管理的模式,数据库存储采用分布式数据库系统,数据管理采用数据联机分析处理技术、数据挖掘技术和地理信息技术。

5) 数据查询分析。

在数据管理的基础上,数据查询分析根据不同服务对象的不同要求,对海量数据信息进行查询、分析并输出所需信息。数据查询是提供给用户1个可视化的用户界面,采用B/S方式,应用先进的轻量级J2EE框架Spring实现MVC模式;接口访问采用WebService技术;页面显示采用JSTL和DWR的AJAX异步刷新技术。

6) 运行管理。

系统运行管理是对系统的各个功能进行管理,其主要作用是对系统的各个系统模块进行分项管理并对系统的运行状态进行综合监测,包括权限管理、故障检测、安全管理等。

2.2 多源数据集成技术

示范工程数据来源多且是海量信息,包括公安系统、交通系统、气象系统等。多源数据存在格式、实时性、粒度、密度等不同差异。采用数据分类集成的方法实现,具体模型为:多源数据→分类集成→格式转换→统一管理→数据服务器响应→数据使用者,见图2。

公安、交通、气象等部门既是数据的生产者,也是数据的使用者。在使用过程中,某部门可调用其它部门生成的数据,因此涉及多源数据的格式理解问题。多源数据被处理之前,由数据分类器进行分类,并由数据格式转换控制中心进行格式转换,因此,入库的数据为多源的、格式统一的分类数据。上述过程可称为分类集成的过程。

各部门对数据的使用,通过数据服务中心提供的服务器实现,针对不同分类的数据,数据服务中心提供不同的数据服务器,由数据分类器提供数据分类信息,在访问非该部门生产的数据时受系统权限制约。每个部门设置不同于其它部门的数据客户端,通过向数据服务中心的数据服务器提出数据使用请求,此时,若请求本部门生成的数据,则直接通过数据分类信息访问,否则,若请求其它部门生成的数据,则需判断权限,限制性的通过数据分类器提供数据。

2.3 数据监管技术

为确保信息的完整性、正确性、有效性和鲜活性,建立了一套数据监管模型,见图3。

1) 数据采集。

数据层:对多源异构数据进行数据约束检查,包括数据类型是否相符、空值是否有效等。

表示层:在数据采集中通过结构同构、关系映射等方法保证数据结构的统一,并且要保持原有数据之间的关联。

业务层:统一跨部门跨路网监控资源数据的编码规范,保证多源数据的语义一致性,并对采集的数据作业务约束验证。

传输层:对传输的数据作校验,保证数据传输的准确性。

2) 数据管理。

数据监测:监测数据传输状态,记录最后更新时间,并对状态异常的数据进行初步故障诊断。

数据分类:根据数据分类(静态、动态等)需求,对数据配置不同更新频率,保证数据的鲜活性。

数据分级:根据数据分级(支队、总队)需求,采取不同粒度存储数据,保证数据的有效性。

数据处理:对于系统中的数据进行定期数据清洗(data clean),按规则删除错误数据、无效数据,保证系统数据的有效性、鲜活性。

2.4 跨区域视频共享技术

示范工程涉及大量视频远程访问,面临跨区域、跨路网环境、并发访问、负载均衡等诸多问题。跨区域视频共享技术依靠流数据压缩、网络传输、流媒体解码、分布式技术等统一的数据管理与传输技术实现视频共享,视频共享模型见图4。

服务器端,利用RTCP/RTP协议对媒体数据质量进行调控和压缩。流媒体通过RTSP/SDP协议响应客户端请求建立连接。服务器端的交换能力受服务器提供者的终端描述控制,并由RTSP/SDP协议反馈给网络。

客户端,接收服务器提供的流媒体数据,通过负载均衡控制器控制并发数量。会话控制模块和会话建立模块通过RTSP/SDP协议与服务器端连接及会话。服务质量控制器与数据解压模块通过RTCP/RTP协议接收数据并做相应处理,并将解压后的流媒体数据传递给视频解码器和音频解码器,通过同步反馈给客户端调用。

3 结束语

应用以上关键技术解决方案,课题六开发了“区域公路网交通信息综合集成系统”,实现大范围视频监控、流量采集、气象监测等相关系统信息的汇聚融合。系统已在江苏、浙江、江西、云南4省的省、市两级部署,成功解决了跨部门、跨地域、跨路网交通安全信息共享应用问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GA/T960-2011公路交通安全态势评估规范[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1,3.

[2]赵新勇.公安交通管理信息系统集成技术应用研究[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09,9(1):133-138.

上一篇:建议征集下一篇:基本战略成本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