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高粱栽培技术

2024-08-08

杂交高粱栽培技术(精选十篇)

杂交高粱栽培技术 篇1

一、适宜区域

宜布局在海拔1 400m以下的平坝、丘陵等适宜地区;地块要求土层深厚、结构良好、p H值6~8.5、肥力中等以上, 实行轮作换茬。需蓄留再生高粱的, 宜选择海拔450m以下、早春气温回升早、秋季光热条件较好的地区。

二、品种选择

因地制宜筛选经过审定的优质、高产、再生力强的杂交糯高粱品种。如泸糯8号、泸糯9号、川糯粱1号等。

三、正季高粱生产技术

1. 播种育苗

(1) 种子处理 每亩本田备杂交种子0.3~0.5kg。播前晒种2~3天, 可选用咪鲜胺乳油等杀菌剂进行浸种消毒。

(2) 苗床整理苗 床与本田按照1:20~30准备。苗床地宜选用背风向阳、灌排方便、肥力中上的沙壤土。结合深耕整地, 每亩施腐熟有机肥1000~2 000kg做底肥, 将表土整平整细后开厢, 厢沟宽0.4~0.5m, 厢面宽1.1~1.2 m。

(3) 播种技术 当春季10cm土温稳定在12℃以上, 根据移栽时间适时播种。播种前1天浇足苗床底水。播种时, 可选用敌克松等对苗床进行喷洒消毒。每亩苗床可播种8~10kg, 用细土盖种1~1.5cm, 再用竹片等搭拱盖膜、保温保湿。

2. 田间管理

(1) 苗期管理 苗龄2~3叶时根据天气等情况, 适时揭膜炼苗、匀苗、定苗;每亩可追施腐熟人畜粪清水1 000~2 000kg提苗。

(2) 整地移栽 首先进行除草翻耕, 苗龄25~30天或叶龄4~5叶时移栽, 行距65~70cm, 穴距30~35cm, 穴栽双株或同密度宽窄行种植。间套作预留行按宽窄行规格直接打窝定植, 每亩种植2500~3500穴, 共5000~7000苗;净作地如地表过湿时宜进行翻耕处理, 墒情适宜时直接打窝定植。每亩种植3 000~4 000穴, 共7 000~8 000苗。移栽后浇定根清粪水, 确保成活。

(3) 生产管理 移栽成活后及时查苗补缺, 补缺苗要求带土移植。秧苗返青成活后及时去除分蘖苗, 每亩施尿素5~7kg、腐熟人畜粪肥1 000~1 500kg作提苗肥, 并结合除草进行浅中耕覆土;苗龄达到7~8叶时每亩施尿素10~13kg、过磷酸钙35~40kg、硫酸钾8~10kg、农家肥1 500~2 000kg作拔节肥, 施肥后培土起垄。生长后期看苗适当增施穗肥。

3. 病虫害防治

按照“预防为主, 综合防治”的原则, 优先采用农业、物理和生物防治措施, 合理使用化学农药进行应急防治。

(1) 农业防治 选用抗病良种, 实行轮换种植、合理间套作、推行健身栽培等措施预防病虫害发生。

(2) 生物防治 保护利用自然天敌, 推广使用生物农药和性引诱剂诱杀等技术。

(3) 物理防治 综合采用灯光诱杀、色板诱杀、驱虫驱鸟剂等物理措施。

(4) 化学防治 苗床期注重防治地老虎等地下害虫, 可用高效氯氟氰菊酯喷雾或放置毒饵诱杀防治。苗期枯心主要是芒蝇危害, 在可在3叶期喷施溴氰菊酯防治。蚜虫定植后到抽穗期均有发生, 可选用吡虫啉、抗蚜威等农药进行防治。螟虫主要发生在抽穗至灌浆期, 可选用氯虫苯甲酰胺、氟虫双酰胺或甲维氯氰等农药, 分别在始穗期、灌浆期各防治1次。纹枯病、炭疽病在新区发生较轻, 可观察防治;在老区发生容易偏重发生, 可选用苯醚甲环唑·丙环唑、井岗霉素或多菌灵等农药进行防治。

4. 收获正季高粱

一般于7月下旬至8月上旬高粱腊熟末期收割, 即高粱穗中上部籽粒变红变硬后抢晴收割。及时晾晒, 防止霉变损失。

四、再生高粱生产技术

1. 基本概念

在正季高粱成熟收获后, 通过系列栽培管理措施, 使茎秆基部节位上的休眠腋芽萌发成苗, 基部节间生长出不定根, 共同替换原有植株成为新的个体并抽穗、扬花、结实, 从而增加生产的一季高粱。

2. 生产条件

春季3月上旬平均温度稳定通过10℃以上, 秋季9月下旬平均温度保持在16℃以上, 海拔450m以下的平坝、浅丘地区。

3. 蓄留基础

正季高粱生长健壮, 成熟期在7月30日以前并在8月10日进行科学收获的高粱地块。

4. 生产技术

(1) 正季高粱收获方法正季高粱收获时桩高控制在离地3cm~4cm, 留桩过高不定根着地困难, 留桩过低易导致渍水烂蔸。要求在收获高粱穗时立即用利刀平砍或枝剪平剪高粱秆, 避免破桩、伤芽, 造成桩头失水或腐烂, 保证近地1~2节位腋芽顺利萌发成苗。无病虫高粱秆可就地覆盖行间保湿、防草;砍秆后及时清沟, 保持田间排水顺畅, 防止积水烂蔸。

(2) 促芽提苗 在正季高粱收获前10~15天, 每亩用尿素5~10kg加足量清粪水灌窝施肥, 促休眠芽醒芽;正季高粱收获后1~2天内, 每亩再次施用尿素5~10kg加足量清粪水灌窝施肥, 促进腋芽萌发成再生苗。

(3) 抹芽疏苗 当再生苗长到3~5叶时, 每窝保留健壮苗2~3个, 抹去多余蘖苗和病弱苗, 并以分株办法补足缺窝。间作每亩留苗5 000~7 000株, 净作每亩留苗7 000~8 000株。

(4) 壮苗促穗 再生苗6~7叶时, 每亩施农家肥1 000~1 500kg、三元复合肥20~25kg (或尿素、硫酸钾各8~10kg) , 促进茎秆健壮生长, 争取大穗。

(5) 中耕培土 结合壮苗肥施用开展中耕除草、培土覆蔸, 促进再生苗形成次生根系, 确保健壮生长、整齐一致, 夺取高产。

5. 病虫害防治

再生高粱病虫害防治同头季高粱, 但应特别加强对螟虫、蚜虫的防治和预防鸟害。

6. 收获再生高粱

10月上、中旬在蜡熟末期抢晴天收获再生高粱, 及时凉晒或烘干, 避免因秋季绵雨造成损失。

7. 宿根或残桩处理

杂交高粱栽培技术 篇2

1、简介

甜高粱又称糖高粱,也叫“高粱甘蔗”,是普通高粱的一个变种,抗旱、耐瘠、耐盐碱,适应性强,在北方节水农业、旱作农业和种植业结构调整中具有重要意义。甘肃河西绿洲灌溉区日照长,昼夜温差大,光热资源丰富,十分有利于甜高粱的生长。一般株高3-5m,最粗的茎秆直径为4-5㎝, 茎秆含糖量很高,因而甘甜可口,它同普通高粱一样,每亩能产150-500㎏的粮食,但它的精华主要在富含糖分的茎秆,其每亩单产可达5000-10000㎏。凡温度在10℃以上,积温达2600-4100℃的地区均可种植,生育期一般为105-130天。

2、经济价值

甜高粱可谓全身是宝,是近年来国内外一种新型的糖料作物、能源作物和优良的饲料作物,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比种植玉米、小麦的效益高,不仅可以收获籽粒还可收获秸秆,实行了订单农业后,企业收购茎秆,使农民增收有了保证。

2.1籽粒能加工各种高营养食品,也是高档用酒必不可少的原料。

2.2秸秆经固态发酵后可加工成60-65°的高粱原酒。

2.3秸秆经发酵蒸镏后可加工成95%的能源乙醇,其秸秆制造粗乙醇每亩可达600㎏。比种稻谷或玉米提高产能3倍以上。

2.4秸秆还可加工成糖、味精、醋。

2.5茎秆营养丰富,是极佳的牛、羊饲料。利用秸秆制取酒精后的酒糟,还可用于生产饲料,饲喂的牛、羊增重快,奶牛产奶量和奶的品质均明显提高,还可明显降低肉、奶的生产成本,从而促进畜牧业发展。

2.6秸秆提取糖汁或发酵生产乙醇后的残渣具有很长的纤维是非木质纤维原料的关键指标,平均纤维长等指标优于芦苇、麦草、稻草和玉米秸秆,是良好的造纸原料。

2.7高粱穗脱粒以后所剩的苗子还可制作笤帚、扫帚、炊帚。

3、栽培技术要点

3.1播种期

甜高粱种子发芽的最低温度为8-12℃,在生产上可把土壤5㎝处平均温度达12℃时作为适时播种的温度指标。在我国北方这一时期大约在4月中、下旬,播种过早有因温度低而导致粉种的危险,过晚则有不能成熟的可能。

3.2播种量

每亩播种量在1斤左右,播种时一定要保证足够的地墒,因此要地膜覆盖,播种深度为2-4㎝,每穴3-5粒。

高粱稻与普通野生稻杂交获得成功 篇3

但据中国农业大学一项最新的联合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现代栽培稻相对普通野生稻,丢失了约1/3的等位基因,其中有抗病、虫、杂草及抗逆基因,也有高效营养基因和高产优质基因。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国野生稻种质资源开发利用正朝着更深层次发展,采用现代生物技术和传统杂交育种技术并举齐上的办法,后者比前者来得更为现实、安全、可靠。2001年我在获得水稻与高粱远缘杂交成功的基础上,利用高粱稻与普通野生稻杂交也获得了意外的成功,克服了杂交稻后代疯狂而漫长分离的难题,为加速野生稻种质资源利用开创了一条新的途径。

一、亲本选择

1. 高粱稻。用水稻与墨西哥高粱杂交选育而成,株形紧束,茎秆粗壮,叶片厚直,青绿,穗大结实率高,属感温型籼稻。

2. 普通野生稻。产自玉林市福绵镇湿地野生环境,株形散生,茎紫褐色,节位有气生根,茎节部弯曲,叶中等偏大,叶脉近似紫褐色,穗长粒疏,柱头、花药大而黑,谷粒短扁形,有长芒,极易落粒。

二、杂交选育

1. 杂交。以高粱稻做母本,以普通野生稻做父本,用人工方法进行有性杂交,将未杂交的子粒一律剪除后套上纸袋,以防损防杂,成熟后收种。

2. 选育。25天后收得杂交种子5粒,第一代(F1)全播全收,第二代(F2)只播F1收上来的种子混合后的一部分,因场地有限只插了10行,每行20蔸。从第二代(F2)开始出现分离,在选育同时也进行定向留优汰劣选种。其间丢失了部分优良种质。随着定向留优汰劣加代选种栽培的开展,分离逐渐减少,为第五代(F5)开始进入株行圃选育创造了条件。原先出现过的如高大型(见图一)、披散型、紫茎型、短粒型、大叶型、节部弯曲型、长茎型、散枝型、易落粒型植株的生育期长短不一等分离现象也一代比一代减少,从第六代(F6)开始进入平稳行圃选育,第八代(F8)获得了两个定型株系——远杂233和远杂235。

远杂233(见图二)属感温型籼稻,株形紧束,茎秆粗壮,穗长粒多,属长粒型;穗中上部子粒有短芒,正在进行测试利用。远杂235属感温型籼稻,株形集散适中,茎秆粗壮,粒细长,外观米质优,缺点有长芒,穗形似小麦,有待探讨利用。

三、结果讨论

1. 野生稻与普通栽培稻杂交,后代会出现疯狂而漫长的分离,这是业内人士公认的事实,这一杂交成功对于加速野生稻种质资源开发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实用意义。

2. 若能采集更多不同种质的野生稻与高粱稻杂交,一旦获得同样的效果,那么,或许可以说墨西哥高粱的种质基因是打开普通野生稻基因宝库的金钥匙。

杂交高粱宽垄栽培技术研究 篇4

近年来, 随着对高粱栽培技术不断深入研究, 发现宽垄栽培模式的产量明显高于传统栽培模式, 同时该栽培模式在我国一些地区也进行了大面积推广。川南自贡地处“金三角”边缘, 高粱种植历史悠久, 是糯高粱的主要产区之一, 但长期以来由于栽培技术滞后, 致使产量低、经济效益不明显。而杂交高粱宽垄栽培模式在四川盆地生态区的研究还少见报道, 本实验针对上述问题, 用杂交高粱新品种泸糯8号在常规栽培、宽垄栽培2种不同模式栽培条件下, 对其表现出的不同农艺性状、产量及其产量构成因素进行研究。以期在选择优质、高产的杂交高粱新品种的基础上, 通过相配套的高产栽培模式进一步提高高粱单产, 既可大大增加农民收入, 又可缓解酒厂原材料需求不足的问题。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供试作物为杂交高粱, 品种为泸糯8号。该品种于2005年通过四川省审定, 同时也是唯一通过四川省审定的杂交高粱新品种, 全生育期130 d左右, 一般产量为6 t/hm2左右。与常规糯高粱相比, 具有株型矮、抗性强、产量高、出酒率高等优点, 推广前景较好。

1.2 试验设计

结合川南地区的土壤条件、气候条件、农民栽培习惯, 采用宽垄栽培和常规栽培2种方式比较示范, 重点观察记载根系数量、叶面积大小、产量构成因素和最后产量表现。其中宽垄栽培模式:垄高25 cm, 垄宽1.1 m, 沟宽30 cm, 略呈瓦背形, 植株移栽于垄上靠两侧, 以垄作宽行, (80 cm+60 cm) ×30 cm规格宽窄行栽培, 每窝2株。常规栽培模式:平作, 行距70 cm, 窝距30 cm, 每窝2株。试验在同一块田进行, 面积各333 m2, 保证每种栽培模式有3 000株苗, 中间砌一小埂隔开。

1.3 试验实施

1.3.1 间苗定苗。

早间苗, 避免幼苗互相争夺养分和水分, 减少地力消耗, 间苗应提早到三至五叶期, 以利于培育壮苗;间苗过晚, 苗大根多, 容易伤根或拔断苗。在保全苗的基础上, 于四叶初期定苗, 最晚不迟于五叶期[2]。

1.3.2 中耕除草。

中耕结合除草进行, 最好在幼苗期、拔节期、孕穗期进行三铲三趟;在杂草少的情况下可只进行二铲二趟。苗期铲趟可消除板结、消灭杂草, 对调解土壤水分、温度状况有重要作用。拔节期中耕要求细铲深趟, 并结合追肥进行[3]。

1.3.3 水肥管理。

高粱是抗旱、耐涝作物, 但前期干旱影响植株发育, 后期干旱影响灌浆, 因此如干旱严重, 应及时灌水;如遇洪涝积水, 应及时排水除涝[4]。选用高粱专用肥, 重施底肥, 施农家肥15 t/hm2、高粱专用肥525 kg/hm2作底肥, 当苗长到33 cm高左右, 轻施1次高粱专用肥75 kg/hm2提苗, 并及时除去分蘖, 当高粱第1节间开始伸长时, 施高粱专用肥225 kg/hm2作拔节孕穗肥。

1.3.4 病虫害防治。

高粱很少发生苗期病害, 特殊年份会发生白斑病, 一旦发现, 立即用硫酸锌1.0 kg/hm2、尿素0.7 kg/hm2对水225 kg进行处理。移栽后10 d用2.5%溴氰菊酯乳油300 mL/hm2加50%多菌灵750 g/hm2防治土蚕、毛虫及病害, 在抽穗期时用200 g/L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150 mL/hm2防治穗部虫害。

1.3.5 调查内容与方法。

宽垄栽培和常规栽培各取5个点, 每点取样5株定点调查。主要调查单株叶面积、根系数量、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每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 。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栽培模式对高粱叶面积及根系数量的影响

由表1可知, 宽垄栽培模式与常规栽培模式比较, 高粱单株叶面积较大, 单株根系数量显著增多。

2.2 不同栽培模式对高粱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由表2可知, 宽垄栽培模式的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均高于常规栽培模式, 在田间表现出穗大、粒多、结实率高的优势。

3 结论与讨论

杂交高粱宽垄栽培是一种新型的栽培技术, 该栽培模式人为地增加了土层厚度, 从而增加了植株的根系数量, 增强了植株的抗旱、保肥能力;增大了单株叶面积, 从而提高了植株的光合能力, 田间产量提高4%~6%。如果提高育苗技术, 采用地膜覆盖栽培, 节水灌溉, 加强田间群体间的通风透光, 减少病虫害防治的用药、用工成本, 农民将增加收入2 250~3 000元/hm[5,6]。

参考文献

[1]牟之碧.杂交高粱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09 (8) :145.

[2]石红梅.夏高粱高产制种关键技术[J].种子世界, 2008 (12) :37-38.

[3]石红梅, 张福娟, 王艳敏, 等.夏播高粱高产栽培技术[J].种业导刊, 2008 (8) :21.

[4]周美兰.杂交高粱高产栽培技术[J].云南农业, 2007 (5) :16.

[5]刘丽华, 郑桂萍, 钱永德, 等.垄上单、双行种植及施肥量对杂交甜高粱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河南农业科学, 2010 (3) :15-17, 22.

杂交高粱栽培技术 篇5

辽草3号是由国家高粱改良中心(辽宁省农科院高粱研究所)在2002年以自选的不育系12A为母本,以草高粱苏丹草为父本,经过人工杂交之后育成的优质、高产、多抗、广适型饲用高粱新品种,已在2008年通过国家高粱品种鉴定委员会鉴定。该品种将会对我国畜牧业产业持续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主要特征特性 根系发达,生长势强,茎叶繁茂,植株高大,株高216.5厘米,茎粗1.3厘米,分蘖2.1个,茎秆坚韧、多汁,植株再生能力强。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对其茎叶品质的检测结果显示,含粗蛋白6.9%、粗脂肪15.6%、粗纤维35.8%、粗灰分8%、可溶性总糖14%、无氮浸出物30.8%,茎秆和叶片中的氢氰酸含量分别达到5.5毫克/千克和17.3毫克/千克,是食草动物和牲畜的优质饲料。

田间实地观察和调查结果表明,该品种具有较强的抗旱、抗涝、耐瘠薄、耐盐碱能力。抗病性强,丝黑穗病自然发病率为零,人工接种后发病率仅为3.8%;叶部病害轻微。刈割期倒伏率为27.7%。

区试产量表现2006~2007年参加了全国高粱品种饲草组区域试验,其高产性和稳产性较好,全国16个试验点两年平均每亩鲜重产量高达7021.8千克,比对照品种皖草2号增产1%。

栽培技术要点辽草3号具有较强的抗逆性和广泛的适应性,在我国东北、华北和西部地区,以及南方能栽培高粱的地区都可开发种植。其栽培技术与普通高粱品种基本相同或相似。辽草3号最适刈割期在挑旗期,通常每年可以刈割2~3次,每次刈割时留茬高度不得低于15~20厘米,以利于再生快发。

阜花11号

阜花11号是由辽宁省风沙地改良利用研究所以阜四中子为母本,以8003-66为父本,采取人工杂交和系谱选择方法精心育成的大粒高产花生新品种,经专家鉴定认为达到国内同类品种先进水平,已在辽宁省种子管理局注册备案。

特征特性 植株直立,株型紧凑,叶片肥厚,叶色浓绿,生育前期发棵能力强,长势旺盛。一般株高45~50厘米,侧枝长35~40厘米,分枝数7~9条。连续开花,结果集中,结果率高,不易裂果,荚果为葫芦形。单株结果数15~18个,单株果重18~25克(比普通品种高20%左右),双仁百果重220~230克,百仁重78~83克。壳薄、洁白、干净,出仁率72%~74%,籽仁椭圆形、饱满、整齐、无皱,食味清香、细腻可口,品质优良。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农产品安全与环境质量检测中心对其品质检测结果显示,含粗蛋白26.6%、粗脂肪45.69%、油酸45.2%、亚油酸34.3%、可溶性总糖7.3%。植株抗叶斑病,抗干旱,抗倒伏,耐瘠薄。在辽宁西北部地区生育期为128~130天,属于早熟品种。

产量表现 该品种于2008年参加了在辽宁阜新等3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实验基地开展的花生新品种增产潜力试验,由辽宁省种子管理局组织5个有关单位的专家教授进行现场实地考察验收,平均亩产荚果480.6千克,比对照品种白沙1016增产55%,增产效果极显著。

在连续多年的品种比较试验、大区对比试验和多点示范中,阜花11号表现出良好的高产性和稳产性,露地栽培平均亩产荚果302.1千克,比对照品种白沙1016增产28.7%;在位于辽宁西北部风沙干旱地区的阜蒙县阜新镇进行覆膜栽培,荚果平均亩产量高达526.7千克。

杂交高粱栽培技术 篇6

比较基因组原位杂交(comparative genomic in situ hybridization,cGISH)是一种新的基因组原位杂交分子显带方法,在没有封阻情况下,用一种植物的总基因组DNA与近缘或远缘物种的染色体杂交,其杂交信号检出程序是专门用于检出重复DNA顺序的,因此可以直观地显示不同物种间共享的重复序列在染色体上的分布[9]。cGISH最初用于植物中检测杂交后代是否存在或渗入了原物种的基因组DNA,后来逐渐成为一种基因组进化分析的新手段。不同种间的比较基因组杂交在物种进化和亲缘关系的研究上有重要作用[10,11],是研究不同种基因组间重复序列的变异性和保守性的一种简便方法。

甚至可以用一种植物的总基因组DNA与广泛的远缘物种杂交,进行大范围的植物基因组比较分析[12]。如:Jutta等[9]以拟南芥总基因组DNA为探针,对10个其他物种的染色体进行比较基因组原位杂交,检测到种间保守的重复DNA序列的杂交信号,信号的分布特点在不同种或不同染色体上是不同的。

禾本科(Gramineae)高粱属(Sorghum)植物中的大多数种类为抗旱作物,在世界各干旱地区有广泛的种植,作为粮食、饲料、工业原料等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栽培高粱(S. bicolor)、甜高粱(S. dochna )、拟高粱(S. propinquum)均为高粱属植物,染色体数均为2n=20。栽培高粱是古老的谷类作物之一,它具有抗旱、耐涝、耐盐碱、适应性强的优点,所以在现代的农业生产上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甜高粱是栽培高粱的一个变种,因其含糖量高而得名。拟高粱是一种野生种质资源,对高粱品种的改良具有重要意义。已有的研究表明,栽培高粱与甜高粱亲缘关系较近,但它们与拟高粱亲缘关系较远[13]。本研究中,我们以拟高粱总基因组DNA为探针,对栽培高粱、甜高粱染色体上进行定位,以比较拟高粱与栽培高粱、甜高粱之间的基因组关系。

1 材料和方法

1.1 植物材料和染色体制片

供试材料栽培高粱(S. bicolor,2n=20)、甜高粱(S. dochna,2n=20 )、拟高粱(S. propinquum,2n=20),均由广西畜牧研究所李冬郁提供。

染色体制片参照Song等[14]的方法并略做修改。

1.2 基因组DNA提取及标记

拟高粱总基因组DNA提取采用CTAB法提取[15]。用抢头反复吹打将DNA打断为10 kb左右,用切口平移法对打断的DNA进行标记,适当增加DnaseI的比例并延长标记时间至4 h,0.5 mol·L-1 Na2EDTA终止反应,点印迹检测效果(华美生物公司)。

1.3 原位杂交及信号检出

参照Guatafaon等[16]方法并略作修改。

1.3.1 原位杂交

(1) 染色体制片在60 ℃烘片30 min。

(2) RNaseA(10 mg·L-1,用2×SSC 稀释)在37℃处理1 h。

(3) 2×SSC,75℃下处理5 min。

(4) 70% 甲酰胺75 ℃处理3.5 min。

(5) 于-20℃体积分数 70%、95%、100% 乙醇中各处理5 min。

(6) 置室温下约20 min,使染色体制片完全干燥。

(7) 沸水中变性杂交液(杂交液中含质量分数50%去离子甲酰胺,8%硫酸葡萄糖,鲑精DNA 2 μg,10%20×SSC,0.1%SDS)10 min,迅速置冰上5 min以上。

(8) 加入40 μL 杂交液至染色体制片上,盖24 mm×50 mm 的盖玻片,90 ℃共变性8~10 min,在37 ℃保湿皿中温育16~24 h。

1.3.2 荧光信号检测

1.3.2.1杂交后的片子依次在42℃2×SSC溶液、0.1×SSC溶液中各漂洗15 min;0.1% TritonX-100 室温下处理5 min;1×PBS 溶液室温下处理5 min。

1.3.2.2 每张制片加100 μL链亲和素-CY3(streptavidin-Cy3)(1g·L-1链亲和素-CY3 0.4 μL用1%BSA/PBS稀释成50 μL)或抗地高辛-FITC(anti-digoxigenin-FITC)3 μL 200 mg·L-1抗地高辛的抗体-FITC用1%BSA/PBS稀释成50 μL )37 ℃温育1 h。1×PBS 溶液室温下振荡处理3 次,每次5 min。

1.3.2.3每张制片加40 μL 含20%抗瘁灭剂(Vectashield)的DAPI (4'6-diamidino-2-phenylindole ) 复染(1 mg·L-1DAPI溶于含20%抗猝灭剂的1×PBS中;盖24 mm×50 mm的盖玻片。

1.3.2.4制片在Olympus BX51荧光显微镜下,红色、绿色、蓝色荧光分别用G、B、UV滤光观察,利用DP70成像系统和DPController、DPManager软件合成照片。Photoshop 软件进行图片处理。

2 结果

以生物素标记的拟高粱总基因组DNA对自身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杂交时,每条染色体大部分被涂染,显示很强的杂交信号,少部分显示较弱的杂交信号(图1:c)。这一结果表明,拟高粱基因组中重复顺序占很大比重。荧光原位杂交的信号与DAPI染色带型比较发现,在DAPI荧光亮度较大的着丝粒和近着丝粒区域荧光原位杂交的信号较强,而在DAPI浅染的常染色质区杂交信号相对较弱(图1:a、b)。与栽培高粱基因组杂交显示杂交信号集中分布在被DAPI深染的着丝粒附近,而染色体臂远端无散在分布的信号,表明两个品种间在染色体臂远端部分重复序列的同源性很低(图1:d、e、f)。与甜高粱基因组杂交时,从杂交信号分布看,信号的强弱分布不连续,某些染色体的着丝粒区、长臂内、短臂中部显示较弱的杂交信号,而在某些染色体的着丝粒区、长臂中部或远端、短臂内显示增强的信号,但信号强度要比拟高粱总基因组DNA对自身和栽培高粱染色体杂交时相对弱些(图1:g、h、i)。

3 讨论

为了研究物种基因组之间的同源性,人们主要利用RFLP、RAPD等各种分子标记进行基因组间的比较遗传作图,来揭示物种间染色体或染色体片段上基因的同线性(synteny)或共线性(colinearity)的存在[17,18]。然而,这一技术仅仅是用一部分标记来探测整个基因组的关系,难免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全面地反映基因组之间的关系,特别是不能反应它们重复DNA的特点。在真核生物基因组中重复序列占有很大比例,它们比编码序列更容易发生变异,物种间重复序列的同源程度可以反应它们亲缘关系的远近。许多重复序列在近缘种甚至不同属间是共享的,但在不同基因组中分布模式是不同的,而有些重复序列是基因组甚至染色体特异的[19,20]。

比较基因组原位杂交可以直观地显示该物种及不同物种间共享的重复序列在染色体上的分布,它是研究不同种基因组间重复序列的变异性和保守性的一种简便方法。本研究以拟高粱总基因组DNA为探针,对栽培高粱、甜高粱基因组进行杂交,结果表明栽培高粱、甜高粱和拟高粱基因组中重复序列存在很大的同源性,基因组进化关系表现出保守性。甜高粱与拟高粱基因组间重复序列的同源性要比栽培高粱与拟高粱间重复序列的同源性低些。

杂交高粱栽培技术 篇7

1 亲本种子质量必须达标

高粱是雌雄同花的常异花授粉作物, 其杂种优势的利用主要是以“三系”配套模式为主, 利用不育系和保持系繁殖不育系, 再用不育系与恢复系杂交生产杂交种子, 直接用于大田生产。但在这两个种子生产繁殖过程中, 往往存在隔离不达标准、技术规程落实不到位、抓苗不齐等因素, 造成繁殖的不育系、恢复系纯度达不到国标GB4404.1-2008要求, 即杂交高粱制种使用的不育系、恢复系种子纯度不低于99.0%的标准。而亲本种子质量高低直接决定杂交种子质量好坏。因此, 必须严格按照杂交高粱亲本种子繁育规程, 生产达标的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种子, 才能保证生产出高质量的杂交种子。

2 严格杂交制种隔离设置

杂交高粱制种母本自然异交率较高, 特别是在花期, 受自然风速、风向的影响较大, 极易受外来花粉污染。因此, 在实际生产中应尽可能地利用当地自然地理条件实行空间隔离, 确保隔离达到300 m以上。如利用天然屏障隔离, 可选择村庄、山峦或果园等。高秆作物隔离一般以玉米为主, 间隔宽度不少于100 m, 并且要保证该作物在高粱散粉期达到理想隔离高度 (3 m以上) 。也可采取种植高纯度父本进行隔离, 必要时也可当采粉区使用。

3 促进和保障父母本花期协调

父母本花期相遇是提高杂交高粱制种产量和质量的前提。要确保和促进双亲花期良好相遇, 应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3.1 选择好制种田块。

高粱不育系植株矮小, 生长势较弱, 对土壤要求较严。为了获得高产, 必须选择地势平坦、土壤肥沃、肥力均匀、排灌方便、易于管理、便于防止鸟兽危害的地块。注意避免重茬, 以减轻病虫害的发生。尽量集中连片种植, 利于授粉提高结实率, 以保证制种产量。

3.2 确定父母本适宜播种期。

对引进的新组合, 要通过试验准确掌握双亲特征特性, 合理确定父母本播期, 做到适期播种。一般情况下, 调节播种期应该掌握“宁可母等父、不要父等母”的原则, 需根据父母本的生育期长短, 并掌握母本盛花期比父本早二三天为度, 来调整父母本播期。如果双亲的生育期相同或母本比父本短1~3天, 父本要分期播种, 一期父本和母本同期播种, 隔5~7天 (一期父本顶土) 播种二期父本 (如晋杂12号等) 。双亲的花期相差4天以上, 就需要错期播种, 先播花期较晚的亲本 (母本不育系生长势弱, 生长发育缓慢, 一般情况下要先播种) , 母本顶土播种一期父本, 一期父本顶土播种二期父本 (如晋杂11号) 。要特别注意不能单纯按照天数来调整父母本播种期, 如播种时的土壤墒情差、气温低, 种子萌发慢, 如果按照天数进行错期播种, 就不能达到调节花期的目的。因此, 以早播亲本幼芽 (苗) 的发育情况作错期播种的指标是可靠的。

3.3 适时播种, 确保苗全苗齐。

一般10 cm土层温度稳定在10~12℃, 土壤含水量15%~20%时是最佳播种期。陇东地区一般在4月25号左右, 播种深度3~4 cm。把住“一寸全苗, 二寸缺苗, 三寸没苗”的经验。播种时还要看土壤墒情, 土壤墒情好可浅播, 墒情差可适当深播。播种后要及时镇压提墒, 使种子与土壤紧密结合, 促进种子吸水发芽, 并能防止透风跑墒。镇压后遇雨要及时耙耱, 打破土壤板结, 保证高粱种子幼芽顺利顶土出苗。播种时应适当加大播种量, 确保一次性苗全、苗齐。个别地块缺苗时, 可在幼苗3~4片叶时, 趁阴雨天进行移栽, 不提倡补种。

3.4 做好花期预测, 及早采取补救措施。

由于父母本对气候、土壤以及栽培条件反应不同, 常导致父母本生长发育差异, 造成花期不遇, 结实率低, 影响产量。因此, 从父母本出苗后应定期进行花期预测, 以便采取相应措施进行调节。花期预测一般采用数叶片和观察幼穗分化进程法两种。经预测, 发现父母双亲叶片数和幼穗分化进程差异过大, 可能导致花期不相遇时, 应及时采取促控措施补救。在早期, 可根据父母本生长不同情况, 对生长缓慢、发育不良的亲本采用追偏肥、根外追肥、浇偏水措施, 促进生长发育;对生长发育过快的亲本进行深中耕、断根、适当减少水肥等措施, 控制其生长发育, 从而达到母本初花, 父本抽穗, 父本初花与母本盛花的目的。

4 合理安排父母本行比

制种田不育系与恢复系的行数比例, 除考虑恢复系的花粉量和散粉能力外, 还要考虑父母本的植株高度差。在恢复系比不育系植株高, 保证有足够花粉的前提下, 尽量增加母本行数。通常品种 (组合) 父母本的行比为l:4或l:5。在集中连片地块, 父母本的种植行比可提高到l:6或l:7。

5 加强田间管理, 科学施肥

5.1 及时间苗、定苗, 合理密植。

高粱制种田出苗后, 在苗全、苗齐的基础上, 间苗宜早不宜迟。间苗过晚, 由于植株拥挤, 影响以后的生长发育。苗出齐以后, 幼苗3片叶时开始疏苗, 5片叶时定苗。定苗时父本要保留大中小三类苗, 以延长花期。母本保留整齐一致的中等苗。要特别注意合理密植, 往往由于株数不足影响制种产量。按大穗宜疏、小穗宜密的原则, 父本要疏, 一般父本保苗密度为10株/m2左右, 母本保苗密度为15株/m2左右。

5.2 增加投入, 增施肥料。

高粱是需肥较多的作物, 试验证明, 每生产100 kg高粱籽粒, 需纯氮2.60 kg, 磷1.36 kg, 钾3.06 kg, 氮、磷、钾的比例为1.0:0.5:1.2。由于制种田密度较高, 必须增加肥料的投入。具体做法是:基肥亩施优质农肥5000~6000 kg, 磷酸二铵15 kg, 尿素10 kg。追肥在高粱进入拔节期10片叶左右, 亩施尿素40 kg或碳酸铵50 kg。

5.3 做好中耕除草。

苗期中耕可消除板结, 消灭杂草, 对调节土壤水分温度状况有重要作用。中耕结合锄草进行, 幼苗期结合间、定苗进行, 拔节期结合追肥进行。

6 严格去杂去劣

母本不育系只能靠异株花粉授粉结实, 因此母本中的杂株和保持系对杂交种子质量影响尤为突出。为提高种子质量, 一定要把握“去杂务早, 去杂务净”的原则, 做到及时、彻底、干净, 一般需进行四次去杂去劣。

6.1苗期:

结合锄草、间苗、定苗进行, 此次做得彻底, 不仅能减少以后去杂的工作量, 更重要的是能保证制种田的留苗数, 提高产量。苗期去杂根据幼苗的基部颜色、植株形态、长相、叶色、叶脉等特征, 凡是与不育系、保持系不同的幼苗一律拔除。

6.2 拔节后期:

去杂在拔节后进行, 将生长茂盛、叶宽茎粗的高大植株拔除。

6.3 花期:

这次去杂是否及时、干净、彻底, 是决定种子纯度高低的关键。去掉高大杂株后, 当父母本开始开花时, 必须组织劳力每天去杂一次, 直到授粉结束。去杂的重点是母本不育系中有花粉的异形株和不育系中的散粉株 (保持系) 。若发现不育系行里出现有花粉的植株, 马上拔掉带到田外, 避免散粉自交。

6.4 收获脱粒期:

收获脱粒前, 根据株型、穗型、粒色等特征彻底去除杂穗, 防止混杂。

7 父本清行

制种田授粉结束后5~7天割除父本, 是提高制种质量和产量的必要措施。一是割除父本能够改善制种田通风透光条件, 促进母本果穗成熟。二是能够提高光合效率, 加强植株的光合作用, 提高千粒重和籽粒饱满度。三是能够有效地防止田间收获时人为造成的父母本果穗混杂。四是杜绝父本种子的流失或再利用。

8 及时收获晾晒

收获前, 经田间鉴定合格后方可作为种子收获。最佳收获期为蜡熟末期, 不但千粒重高, 而且品质较好, 发芽率高。收获后及时脱粒, 脱粒时严防机械混杂。

沈杂系列高粱杂交种选育及应用技术 篇8

1956年我国从美国引入TX3197, 开始了我国杂交高粱选育工作。20世纪60年代初, 第1代高粱杂交种在生产上得到推广应用, 但是, 这批杂交种植株高大, 易倒伏, 不稳产, 推广受到限制。70年代选育了一批至今仍在利用的骨干恢复系, 利用其组配的杂交种产量高、适应性广、推广面积大、推广时间长, 产生了巨大效益, 然而一些杂交高粱在品质上存在严重缺欠。针对此问题, 1976年农业部主持召开了高粱品质育种攻关协作会议, 经过10年努力, 成功育成了高产优质杂交种30余个, 高粱品质问题初步得到解决, 高粱育种全面发展, 同时高粱生产也开始进入由食用向多种用途的转型期。

沈阳市农科院不断把握高粱前沿发展趋势, 调整、确立正确的育种方向, 先后承担了国家、省、市等多个研究项目, 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科研成果。

1 技术路线

1.1 广泛搜集, 鉴定育种材料

我国高粱品种资源丰富, 各育种单位通过有性杂交等方法创造出一大批育种材料, 这些都是育种工作的宝贵资源。多年来, 共搜集各类育种材料2 000多份, 鉴定其生物学特征特性、恢复性、配合力及抗性等, 为杂交选育新材料、组配目标杂交种提供了坚实基础。

1.2 用恢×半恢的方式选育骨干恢复系

国内各育种单位一般采用恢×恢的方式选育新恢复系。研究人员打破恢×恢选育恢复系的常规方法, 选用全恢的晋辐1号与半恢的辽阳猪跷脚杂交, 后代加大分离群体, 早代 (F3) 开始测交, 淘汰半恢和保持类型的穗行, 在全恢穗行中进行田间直观鉴定, 结合测产和考种分析, 筛选出高配合力、品质好、全恢的4003。然后以4003为骨干, 衍生选育了一批优良恢复系, 组配了多个优良杂交种。

1.3 不同种质、多亲缘、早代复合杂交

恢复系4003及其衍生系0-30、5-26、5-27、0-01、9030、F0018等集合了中国和外国多个种质亲缘的亲本, 如亨加利亲缘的分枝大红穗、非洲高粱亲缘的卡佛尔、中国高粱亲缘的鹿邑歪头、忻粱7号、辽阳猪跷脚、三尺三等。同时, 采用早代复合杂交技术, 如0-30是用 (分枝大红穗/晋粱5号) ×40033个亲本复合杂交选育而成, 5-26和5-27是用 (IS2914[印度]·7511[美国]) F3×4003[中国]复合杂交选育而成;9030是晋粱5·0-34/5-27复合杂交选育而成, F0018是用外引系吉引7351与9030杂交选育而成。同时还采用多种优良性状基因重组与聚合技术, 把几个亲本的矮秆、浅粒色、高容重、低单宁含量、高配合力、抗病虫、抗倒伏等性状基因重组和聚合选育成了0-01 (4003×0126/IS2914×7511) 等恢复系。

1.4 针对市场需求选育优质专用高粱杂交种

起初, 高粱雄性不育系以应用外引不育系为主, 恢复系以应用中国地方高粱品种为主, 其杂交种籽粒增产幅度较大, 但株高较高, 容易倒伏, 不稳产[3]。另外, 籽粒品质不好, 米饭适口性差。针对这些问题, 沈阳市农科院开展了优质高粱米杂交种的选育, 以适应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的要求, 选育出沈杂5号、沈杂6号、沈杂8号等优质食用高粱杂交种, 其中沈杂5号成为辽宁省推广时间最长的特优米质的食用杂交高粱。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高粱研究发生了一些深层次的变化, 高粱新品种选育由以往的以食用、酿造用为主, 向多用途的专用品种方向发展, 在这种大背景、大环境下, 沈阳市农业科学院改变育种思路, 选育出农艺性状好、配合力高、具有相当遗传差异的雄性不育系和雄性不育恢复系, 进而选育出具有广适性, 高产、稳产、适合多生态区域、抗旱、耐涝、耐瘠薄以及对不同的光温、水肥等条件具有良好的适应性的酿酒用高粱杂交种沈杂7号、沈杂9号、沈杂10号以及饲料能源兼用高粱杂交种沈饲杂1号等多用途的沈杂系列高粱杂交种。

2 推广应用

沈杂系列高粱杂交种在完成选育后, 积极采取措施开展成果转化, 加速推广应用。

2.1 各项例行试验和大范围、大面积多点试种、示范相结合

在参加辽宁省、国家区域试验的同时, 开展较大规模的试验、示范工作, 及早、准确地定位品种的适宜种植区域, 并筛选、扩大可能的种植区域, 为品种的规模化推广奠定坚实的基础, 规避推广中可能发生的适应性风险。同时加快品种进入大规模推广应用的速度, 延长品种的寿命[4,5]。

2.2 良种和良法相结合

在品种试验、示范的同时进行相关种子繁制技术和适期播种、田间管理、科学施肥、病虫害防治、适时收获等高产栽培技术研究与集成, 形成完善的技术体系, 保证种子质量, 提高种植效益。

2.3 科技推广和产业化运作相结合

一方面, 通过政府立项支持, 与基层单位共同开展成果的试验示范、科技对接工作, 实施成果定向推广;另一方面, 组建推广机构, 建设营销网络, 遵循市场规律, 按照互惠共赢的原则, 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开展产业化经营, 进行成果的大范围推广。

参考文献

[1]吕富堂, 韩爱清, 杜秀兰, 等.建国以来中国高粱发展历程及发展趋势[J].山西农业科学, 2002 (3) :20-24.

[2]柏德华, 赵秀华, 刘家裕, 等.高粱恢复系选育工作的几点体会[J].杂粮作物, 2005 (3) :149-150.

[3]卢宏玉, 尤淑丽, 卢庆善, 等.高粱杂交种选育与种质创新[J].杂粮作物, 2003 (1) :21-23.

[4]周慧, 张万志, 徐明慧, 等.玉米杂交种铁单15号的选育及推广[J].杂粮作物, 2007, 27 (3) :168-169.

高粱新杂交种赤杂28 篇9

特征特性:该杂交种生育期119天, 幼苗绿色, 芽鞘紫色, 株高174厘米, 总叶片数19片, 白色叶脉, 穗长24.27厘米, 中散穗, 圆筒形穗, 黑壳、红粒, 千粒重24.07克。籽粒含粗蛋白8.39%、粗脂肪3.57%、粗淀粉74.27%、单宁1.83%、赖氨酸0.22%。抗高粱丝黑穗病。

产量表现:2008~2009年参加内蒙古自治区区域试验, 平均亩产608.74公斤, 比敖杂1号增产12.77%, 比内杂5号增产6.26%。2009年参加内蒙古自治区生产试验, 平均亩产546.27公斤, 比敖杂1号增产13.56%, 比内杂5号增产10.8%。

栽培要点:在5月上旬播种, 每亩播种量1.5公斤, 底肥以农家肥复合肥和加施钾肥磷肥为好, 追肥以氮肥为主;拔节期浇水1次, 每亩保苗7500~8000株。不要打分蘖, 分蘖穗能正常成熟。

高粱杂交种通杂126选育报告 篇10

关键词:高粱,通杂126,品种选育,栽培技术

通杂126是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作物研究所以自选不育系哲28A为母本、自选恢复系哲75R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2014年通过了国家高粱品种鉴定委员会的鉴定, 鉴定编号为2014004。各级试验及近2年试验示范均表明:该品种具有丰产、稳定、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等优点。

1 选育方法与经过

1.1 选育方法

通杂126是应用高粱杂种优势遗传基础理论, 利用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三系配套杂交F1代选育出的杂交种。

1.2 选育经过

通杂126是内蒙古通辽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作物研究所以哲28A为母本、哲75R为父本于2006年杂交选育而成, 2007年院内杂交种鉴定, 性状、产量表现突出, 2007年冬在海南大量手配杂交, 2008—2009年院内试验, 性状、产量优良稳定, 2009年小隔离区制种, 2010—2012年、2013年参加国家高粱春播早熟组区域、生产试验;同年在通辽市农科院及开鲁、扎鲁特旗等地开展新品种示范。通杂126表现出抗逆性强、产量高、产量稳、适应性广等。2014年通过鉴定, 鉴定编号:国品鉴粱2014004。

1.3 亲本来源

母本哲28A是通辽市农科院作物所于2000年用哲15B和吉352B人工去雄杂交后, 经过南北多代回交转育而成。哲28 A的配合力高, 抗性好, 是非常优秀的骨干不育系[1]。

哲75R是通辽市农科院作物所于1999年利用忻粱52和南133进行人工有性杂交后, 经过多代自交选育而成。具有抗性好、配合力高的优点。

2 特征特性

2.1 植物学特征

芽鞘、幼苗、主叶脉绿色。植株整齐, 高约143.0 cm, 穗长约28.0 cm, 中紧穗, 长纺锤形、软壳、黑壳红粒;穗粒重83.0 g左右, 千粒重28.0 g左右, 着壳率低, 角质率低。

2.2 生育期

通杂126属早熟杂交种, 全生育期≥10℃活动积温2 400℃才能满足生产需要。出苗至成熟约需113 d。

2.3 抗逆性

幼苗拱土力强, 叶部病害轻, 抗旱、耐涝, 抗倒伏, 中抗丝黑穗病[2]。

3 产量表现

3.1 产量比较试验结果

2008—2009年通辽市农科院产量比较试验结果, 通杂126平均产量9 642.0 kg/hm2, 比对照品种敖杂1、内杂5增产, 增幅分别为19.80%、11.15%。

3.2 国家高粱春播早熟区域试验结果

2010—2012年通杂126经过连续3年22点次的试验, 平均产量9 108.0 kg/hm2, 居第4位。与对照敖杂1相比有22个点表现增产, 增幅11.8%;与对照四杂25相比, 有12个点表现增产, 10个点表现减产, 增幅1.5%。

2012年全国平均产量9 258.0 kg/hm2, 居第6位。与对照敖杂1相比, 8个点全部增产, 增幅14.5%;与对照四杂25相比, 7点增产1点减产, 增幅6.4%。

2011年全国平均产量8 796.0 kg/hm2, 居第13位。与对照敖杂1相比, 7个点全部增产, 增幅9.1%;与对照四杂25相比, 2点增产5点减产, 减幅2.5%。

2010年全国平均产量9 268.5 kg/hm2, 居第9位。与对照敖杂1相比, 7个点全部增产, 增幅11.6%;与对照四杂25相比, 3点增产4点减产, 增幅0.9%。

3.3 国家高粱春播早熟生产试验结果

2013年7点次生产试验结果:平均产量7 924.5 kg/hm2, 排第4位。与对照敖杂1相比, 6点增产, 1点减产, 平均增产17.4%;与对照四杂25相比, 4点增产3点减产, 平均增产2.9%;与平均值相比4点增产3点减产, 平均增产1.1%。

4 栽培技术

4.1 适时播种

当10 cm耕层地温稳定在10℃以上, 土壤含水量在15%~20%时播种为宜, 通辽地区通常在5月5—15日抢墒播种, 播种深度3~5 cm, 覆土严密, 播后镇压, 播种时施用毒谷防治蝼蛄等地下害虫。

4.2 合理密植与施肥

该杂交种属于矮秆耐密品种, 中等肥力地块适宜种植密度为12.00万株/hm2左右, 上等肥力地块适宜种植密度为12.75万株/hm2左右。施用农家肥45 t/hm2作底肥, 二铵225kg/hm2作种肥, 施用适量钾肥, 用尿素300 kg/hm2作追肥[3,4]。

4.3 灌水

全生育期遇旱灌水, 在抽穗开花期或灌浆期浇丰产水。

4.4 适时收获

蜡熟末期是高粱最佳收获时期, 也就是穗下部阴面籽粒刚定浆时收获, 及时晾晒、脱粒, 以确保籽粒达到最高产量。

5 制种技术

母父本同期播种, 母父本行比5∶1, 留苗15万株/hm2, 栽培管理条件较好时产量3 750~4 500 kg/hm2。

6 适宜推广区域

内蒙古通辽和赤峰, 吉林中西部、黑龙江第Ⅰ积温带适宜种植该品种, 注意防丝黑穗病。

参考文献

[1]杜江洪, 张立媛, 王显瑞, 等.赤峰地区旱地高粱高产栽培技术模式[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11 (5) :102.

[2]刘世兴.丘陵地区杂交高粱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11 (19) :113-114.

[3]邱玉春, 陈凤军, 吴晓辉.松嫩平原推广杂交高粱应该注意的问题[J].农业与技术, 2005 (2) :13-25.

上一篇: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下一篇:人文主义视角下的法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