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责任能力

2024-07-26

社会责任能力(精选十篇)

社会责任能力 篇1

一、关于企业社会责任

企业社会责任真正作为一种理念被提出, 是在20世纪20-30年代。1924年, 美国学者谢尔顿首先提出了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1953年, 鲍恩 (Bowen) 《企业家的社会责任》一书的出版, 使人们真正认识到了企业社会责任, 他也因此被称为“企业社会责任之父”。另一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美国学者詹姆斯· E·波斯特的论述, 他指出:“企业社会责任意味着一个企业为自己影响人们、社会和环境的任何行为承担责任。它意味着对人们和社会有害的行为应被认识到, 并尽可能予以纠正。它可能要求一个企业放弃一些收益, 如果其社会影响严重危害到一些利益相关者, 或者其资金能够另外用于获得积极的社会影响。” 当然, 他认为承担社会责任并不是说企业必须放弃其他原有的使命, 而是在不忽视任何义务的情况下, 将这些责任融入企业的综合战略。该定义可操作性强, 可以为企业提供行动上的指导, 对于分析企业社会责任的范围很有帮助。

在国内, 李淑英认为, 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不能仅仅以利润最大化作为自己唯一存在的目的, 而应该最大限度地维护社会利益。张文魁认为, 企业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就是完成了企业的社会责任:一是生产质量好、技术先进的产品从而树立良好的品牌, 将企业做大做强;二是由于能源的不可再生性, 企业的社会责任便体现在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上。屈晓华 (2003) 结合国情认为, 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通过企业制度和企业行为所体现的对员工、商务伙伴、客户 (消费者) 、社区、国家履行的各种积极义务和责任, 是企业对市场和相关利益群体的一种良性反应, 也是企业经营目标的综合指标。它既有法律、行政等方面的强制义务, 也有道德方面的自愿行为, 具体包括经济责任、法律责任、生态责任、伦理责任、文化责任等。

综上所述, 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与研究伴随着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的实践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虽然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还没有形成完全统一的认识, 但目前普遍认同的企业社会责任理念是: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利益负责的同时, 还要承担对员工、社会和环境的责任, 包括遵守商业道德、生产安全、职业健康、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节约资源等。

二、财务能力分析的内涵

企业财务能力构成并服务于企业能力, 是企业能力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何谓企业财务能力, 就所查文献来看, 除宋献中、罗宏认为“财务能力是指企业创造价值的能力, 是企业财务运行效率的体现”外, 目前尚未见到明确的定义, 但对于财务能力的能力构成有一些研究成果。朱开悉 (2002) 认为企业财务能力包括企业财务表现能力、财务活动能力和企业财务管理能力。企业财务表现能力包括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成长能力与社会贡献能力等多个方面, 是一个完整的财务能力体系。在企业财务能力体系中, 居于核心地位显然是企业盈利能力和成长能力。财务活动能力包括企业筹资能力、投资能力、资金运用能力和分配能力等, 其核心是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财务管理能力包括组织的决策能力、控制能力、协调能力和创新能力等, 其核心是企业可持续创新能力。财务活动能力和财务管理能力最终将反映在企业财务表现能力上。可见, 财务表现能力能够集中体现企业财务能力, 也是企业相关利益者最为关注的财务能力。因此, 本文所指的财务能力即为财务表现能力。

企业财务能力是企业能力系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它是由各种与财务有关的能力所构成的一个企业能力子系统。按其能力构成项目来划分, 又有“三力论”、“四力论”和“五力论”3种观点。

“三力论”一般认为企业财务能力由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盈 (获) 利能力构成。“四力论”认为还应增加一项发展 (增长) 能力共同构成企业的财务能力。“五力论”中的五力也有不同的看法, 如陈共荣和龚慧云 (1996) 认为, “由于财务能力是企业财务分析的重心, 因此, 应以企业的财务能力作为构建指标体系的框架, 设置反映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成长能力及生产要素利用能力五大财务能力的指标”。在他们看来, “五力”就是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成长能力及生产要素利用能力。朱开悉 (2002) 认为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成长能力与社会贡献能力共同构成了企业财务表现能力。宋献中和罗宏 (2003) 认为企业财务能力应包括偿债能力、成长能力、创现能力、盈利能力和营运能力。

综合以上观点, 对于企业财务能力的能力构成问题, 涉及的主要有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 (获) 利能力、发展 (增长) 能力、生产要素利用能力、创现能力、社会贡献能力、生存能力、再生能力以及收益力、安全力、生产力、成长力与活动力。根据他们的界定, 可以看出:收益力与盈利能力同类, 安全力与偿债力同类, 活动力与营运能力、生产要素利用能力同类, 成长力与发展能力同类。偿债需要创现来保证, 营运与盈利质量高低在于创现多少;社会贡献是企业生存、盈利、发展的必然结果。这样企业财务能力就回到了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 (获) 利能力、发展 (增长) 能力、生存能力和再生能力的关系上。显然, 再生是生存的继续, 生存是再生的起点, 也是企业盈利的前提;偿债和营运是企业生存的保障;盈利是偿债的来源, 是营运的保障, 是企业发展的基础。这些能力共同构成了企业财务能力。

三、基于企业社会责任的财务能力分析

当前, 许多企业的社会责任观念尚未完全树立, 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劳动合同、劳资纠纷、生产安全与职业健康、工时和加班、社会保险等问题。这些不良社会责任表现严重影响甚至恶化了企业的财务能力。因为公众的反感将导致产品市场流失、筹资渠道减少、生产经营受阻、优秀员工辞职等;而法律的惩罚轻则减少了企业资源 (如罚款、没收财物、相关人员被判刑) 等, 重则停业甚至关门, 如2008年发生的“三鹿毒奶粉”事件。企业不良社会责任一旦被披露, 企业的生存能力、安全能力、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都将极大地被削弱。因此, 为正确分析企业的财务能力, 不能忽视企业社会责任对财务能力的影响, 应该从财务报告信息中挖掘企业社会责任数据, 建立基于企业社会责任的财务能力分析指标框架, 为企业内、外部决策者提供高层次财务信息依据。

基于企业社会责任的财务能力分析, 就是从企业社会责任出发, 兼顾企业经济目标与社会目标、法律要求与社会要求和股东利益与其他利益相关者利益的前提下, 对企业的财务生存能力、安全能力、盈利能力、发展能力及其综合能力进行评价分析。基于社会责任的财务能力分析相对于传统的经济责任财务分析, 既体现了企业的经济性质, 又体现了企业的社会性质;不仅包括以财务效率为目标的经济责任分析, 而且包括以财务公平为目标的除经济责任以外的其他社会责任的分析。企业能否在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同时履行相应的法律责任、生态责任和伦理责任等都会影响到企业的生存能力、安全能力、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 从而影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认为, 要正确评价分析企业的财务能力, 就应将考核企业经济责任、法律责任、生态责任和伦理责任等相关财务指标纳入企业财务生存能力、安全能力、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分析中来。因为只有这样, 财务能力分析前提才更接近企业的现实财务环境, 财务能力分析结论才更具有决策有用性。

基于企业社会责任的财务能力分析体系应考虑如下内容:

1.企业生存能力分析

企业生存能力简单说就是企业维持原状持续生存的能力。这种能力在财务上表现为营运中以收抵支和偿还到期债务的能力, 反映到财务指标上就是传统的偿债能力指标和营运能力指标基本稳定在某一个范围之内。从经济责任角度分析, 企业价值基本稳定, 即平常所说的“保值”。这种生存能力出自于企业生存的本能, 其分析指标主要有:总资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资产负债率、已获利息倍数、资本保值增值率、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不良资产比率、流动比率等。该类指标值越好, 反映企业本身的生存能力越强;反之, 越弱。

2.企业的安全能力分析

企业的生存能力必须以企业安全为前提, 企业安全取决于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的安全性。一般而言, 宏观环境的安全非企业自身可以控制 (如战争) , 而微观环境的安全则是企业可以控制的 (如守法、及时支付工资、维持生态安全等) 。因此, 企业安全能力通常指企业承担相应社会责任, 维持生存而寻求安全环境的能力。这种能力表现为企业承担应承担的法律责任、生态责任和伦理责任等, 以使自己在社会上享有良好的企业声誉, 从而减少外界对企业安全生存形成的压力。其分析指标主要有:小时工资率、工资支付率、法定福利支付率、社保提取率、社保支付率、资产纳税率、税款上缴率、单位收入材料消耗量、单位收入不可再生资源消耗量、材料用废率、单位收入耗能量、单位收入耗水量、单位收入排废量和环保投资率等。该类指标值越好, 反映企业生存环境越安全;反之, 越危险。

3.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企业盈利以企业生存和安全为前提, 是企业发展的基础。盈利能力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赚取利润的能力。盈利能力的强弱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即利润相对于一定的资源投入、一定的收入而言。而利润有企业经济利润和社会利润之分;资源投入有企业资源投入和社会资源投入之分;同样收入也有企业收入和社会收入之分。基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盈利能力分析也必定要兼顾企业经济利润与社会利润、企业资源投入与社会资源投入和企业收入与社会收入。其主要考核指标有: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收入利润率、成本利润率、主营业务利润率、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股利支付率等。一般而言, 该类指标值越好, 盈利能力越强;该类指标值越低, 盈利能力越弱。由于利润数据存在的会计缺陷, 在对盈利能力分析的同时还要做盈利质量分析, 分析盈利质量的指标包括净利润经营现金比率、营业利润实现比率、销售收现比率、营运指数、现金流入结构比率、现金流量偏离标准比率。

3.企业发展能力分析

企业生存、安全和盈利推动了企业发展, 同时, 企业发展促进了企业生存、安全和盈利。发展是企业生存的目的, 所谓发展能力是指企业未来生产经营的发展趋势和发展水平在财务上表现的量和质, 包括企业的资产、收入、收益和社会贡献方面的增长趋势、速度和质量。主要内容有企业资产增长能力分析、收入增长能力分析、收益增长能力分析和社会贡献增长能力分析等。量的分析指标主要有:资产增长率、销售增长率、利润增长率、员工年均教育经费增长率、单位员工利润增长率、员工工资增长率、就业贡献率、社会贡献率、资本积累率、社会积累率、可持续增长率等。质的分析指标包括再投资现金比率、投资适当比率、现金投资成长率、经营或投资活动现金流量净增长率、现金流出结构比率及经营、融资与投资比率, 这些指标值越好, 企业发展能力越强;反之, 越弱。

社会责任能力 篇2

责任胜于能力(演讲稿)今天,站在这里说起责任,我便感到这个话题是那样的沉甸甸的。对于责任,每一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感受和诠释。有人说:责任是职业道德和事业的根基;有人说:责任是能力水平提高的保证;有人说:责任是走向人生最高境界的选择!但是我要说:责任是弹奏人生生命乐章最响亮的音符。常常听人抱怨,我工作能力那样强,领导怎么不能慧眼识珠呢?其实,我们有些人过多地强化了自己的能力怎么样,而不能自觉地把这种能力转化成义不容辞的责任。不错,在日常工

作中如果我们身无绝技、能力平平,就是责任说得重如泰山,也不可能把事情做好。但是,光有能力,没有责任那是万万不行的。试想想一位工人车工技术再精湛,他平时工作时粗心大意总是出次品也没有用;试想想一位农民仅仅夸夸其谈而不务实地耕耘,他的种田经背得再熟悉也没有用;试想想一位战士射击场上百发百中,但他站岗时总是思想上开小差枪打得再准也没有用。我要说:责任是一个人的灵魂。一个人缺失了灵魂,就失去做人最起码的准则。大家都可能知道中国原子弹之父邓稼先的故事。邓稼先虽长期担任核试验的领导工作,却本着对工作极端负责任的精神,在最关键、最危险的时候出现在第一线。例如,核武器插雷管、铀球加工等生死系于一发的险要时刻,他都站在操作人员身边,既加强了管理,又给作业者以极大的鼓励。

一次,航投试验时出现降落伞事故,原子弹坠地被摔裂。邓稼先深知危

险,却一个人抢上前去把摔破的原子弹碎片拿到手里仔细检验。身为医学教授的妻子知道他“抱”了摔裂的原子弹,在邓稼先回北京时强拉他去检查。结果发现在他的小便中带有放射性物质,肝脏被损,骨髓里也侵入了放射物。随后,邓稼先仍坚持回核试验基地。在步履艰难之时,他坚持要自己去装雷管,并首次以院长的权威向周围的人下命令:“你们还年轻,你们不能去!”1985年,邓稼先最后离开罗布泊回到北京,仍想参加会议。医生强迫他住院并通知他已患有癌症。他无力地倒在病床上,面对自己妻子以及国防部长张爱萍的安慰,平静地说:“我知道这一天会来的,但没想到它来得这样快。”在他去世13年后,1999年国庆50周年前夕,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又向邓稼先追授了金质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在邓稼先身上,我们应该读懂责任不仅仅尽责;而是无私地奉献!责任是体现一个人责任心的强弱,能力是表现个人办事的效率。有责

任心能力差不可怕,有责任心有能力是精英,有能力无责任心坏大事,无能力无责任心是废人。如果一个人有责任心,那么他可以培养自己的能力,因为能力是可以培养锻炼的,而个没有责任心的人,即使很有能力,也不能把事情做好。

责任,已经成为一个人在社会上的立足之本,成为企业求生存谋发展的重要能力。如果你缺乏责任,组织不会聘用你,团队不会让你加盟,搭档不愿意与你共事,朋友不愿意与你往来,亲人不愿给你信任,你最终将被这个社会抛弃。在这个世界上,有才华的人太多,但是有才华又有责任的人却不多。我们应该成为这不多之中的一员。你爱自己吗?你钟情你自己现在的工作岗位吗?我想每一个人的回答应该是肯定的。如果真的爱自己,爱自己的岗位,那就从现在做起吧,因为从你承担起责任的那一刻起,就会获得一种积极的生存动力、竞争能力和向上态势。责任胜于能力演讲稿远的不说,就说说我们身边的人吧!

我们都熟悉我们的同事方安庆同志,他在妻子多病,二个孩子要读书,自己身体又不好的情况下,凭着对工商事业的一腔热爱;凭着自己对人生责任最大的追求,干一件事爱一件事;干一件事成就一件事,在他自己临近退休之时,让自己的人生绽放了绚丽的光彩,成了我们身边尽忠守责的模范!: c, `8 V/ @4 x;M.i% i(`一个人的工作做的好坏,最关键的一点就在于有没有责任感,是否认真履行了自己的责任。人的一生必须承担着各种各样的责任,社会的、家庭的、工作的、朋友的等等。人不能逃避责任,对于自己应承担的责任要勇于承担,放弃自己应承担的责任时,就等于放弃了生活,也将被生活所放弃。

责任可以使人坚强,责任可以发挥自己的潜能,能力,永远由责任来承载。责任可以改变对待工作的态度,而对待工作的态度,决定你的工作成绩,正如有人所说“假如你热爱工作,那你的生活就是天堂,假如你讨厌工作,那你的生

社会责任能力 篇3

一、加强社会考察的指导非常必要

大凡指导老师都会有这样的感受:凡是可以外出开展活动

了,学生总是特别兴奋。对于孩子们来说,学校外的世界,充满了各种神奇、美妙与想象;走进社会,便意味着会有更多的发现,也会有更多的收获。然而,每一次踏出校园,是不是真的如预期那样,有让人惊喜或满意的收获呢?我们常常看到,学校的传统活动春、秋游,大家兴致勃勃地出发,可回来后问一问收获,除了玩过哪些地方,其他的往往说不出什么。诚然,有的老师会说:春、秋游,本来就是游玩的,为什么要开展得那么讲究、那么累呢?是啊,游玩自然要讲一个痛快、舒服,但是,如果能在游玩的时候,有计划地加进一些更多有意思、有意义的探究活动,对于学生的体验、成长来说,不是更加丰富、更有促进作用吗?而不一样的、有挑战性的活动,对于学生来说,一定更加难忘且具有深远的影响。

某校在组织学生到植物园参观时,分不同的年段安排了不同的考察任务:中年级利用游植物园的机会,进行植物种类的调查,并制作介绍植物种类的手抄报、小册子等;高年级进行植物及活动场景摄影,举办植物园活动的摄影展。其间,还安排一部分高年级的同学带领低年段同学参观植物园,体验为他人服务的过程。

这样有安排、有调控的参观,有效地避免了活动的随意性,让学生参与活动的目的性增强,也培养了学生活动的自主能力。

既然学生热衷于社会实践,而社会确实也是学生锻炼能力的重要场所,那么,身为指导老师,我们何不利用好每一个社会资源,让学生在亲身考察的过程中,获得对社会的认识,发展对社会的责任感呢?

二、加强社会考察指导的基本方法

1.明确社会考察的基本步骤

社会考察,绝不仅仅是外出走一走、看一看。不论是老师,还是学生,要想收获社会考察的效益,首先必须对社会考察有哪些基本的步骤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当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老师可以选择是跟随活动的进程逐步地渗透,还是于活动前就让学生整体的感知。

社会考察的基本步骤包括:第一,提出考察的主题,确定考察的对象;第二,明确考察的目的,制订考察的计划;第三,与相关部门提前取得联系,确定考察的具体时间和内容;第四,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如要用的材料、工具等;第五,到考察现场开展实际的考察活动,注意资料的积累;第六,整理资料,形成报告,交流与总结等。

以上就是社会考察的一般步骤。针对不同的考察内容和现实情况,也可以进行一定的调整。但不论如何,考察前要做准备,考察中要做记录,考察后要做分析,是必须的。

2.落实社会考察的有效指导

考察前,老师要指导学生做好计划。首先,要有考察的主题或对象。既要以学生的兴趣为前提,也要引导学生权衡是否可行。其次,要有考察的具体目标和内容。老师可启发学生:为什么要进行这次考察?考察时可以做些什么?有时,为了让计划更有针对性和操作性,还可对对象做一些相关了解。如:某校组织学生到消防中队实地考察,为了尽量不影响消防官兵的正常工作,就提前了解了他们每天工作和休息的情况,制订计划时纳入考虑的范畴,活动取得圆满成功。再次,要有相应的考察保障措施。譬如,实际考察中要用到哪些方法;学生的分工是否合理;要用的材料、工具是否准备妥当;安全上有没有保障等,都要进行预案。总之,考察前考虑、准备得充分一些,考察的效果就会深层一些。

在考察中,老师要指导学生做好记录。资料是考察的第一手素材。在实际考察的情境中,老师要指导学生在有限的机会、时间内,获得尽量多的资料,为后续的分析服务。如:某校组织学生考察一家包子店,原本是计划采访到店里买包子、吃包子的顾客,但是采访那天,到店里的顾客量很少,学生一时有些泄气。这时,老师引导学生:店外陆陆续续有人经过,为什么不去采访一下他们?如果采访他们,又可以问哪些问题呢?在老师的激励下,同学们想到:可以问他们有没有到这家店买过包子?评价如何?进而还是可以考察出这家包子店的实际销量情况及日后的发展问题等。老师适当的点拨,会让学生成为一个机智的观察者,同时,也成为智慧的考察者。

考察后,老师要指导学生做好分析。考察总是有目的的。考察后,如果老师能积极地利用好学生考察过程中积累的资源,那便能实现考察活动的优化,也能真正让学生在考察活动中有所思、有所得。老师可以组织同学们汇报考察活动的成果,也可组织学生汇报考察活动中的种种曲折;老师自己也可积累相关资源,一张学生焦头烂额的照片,一份路人对学生的评价,也许微不足道,但对于学生来说,都是珍贵的纪念。在考察活动结束后,做好资料与数据的整理、分析工作,既是对整个考察活动的总结,更是对学生考察能力的又一次促进。最后,还可鼓励学生对整个考察活动的参与情况进行反思,再辅以自评、他评、师评等,这样,学生的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会得到更多维度的锻炼。

综上所述,社会考察是一种综合性体验学习,充分体现了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践性。学生在活动中,既是考察者,也是参与者。通过社会考察,学生更直接地接触自然和社会,获得生动的、真实的感知以及具体的、有效的信息,从而了解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与定位,体会自己与社会、他人的关系,形成关注社会、服务社会的意识,发展服务社会的能力。而这些都基于教师对社会考察的有效指导。由此,就让我们一起重视社会考察,并切实加强社会考察的指导,让学生既享受社会考察的乐趣,也提升社会实践的能力。

参考文献:

国有企业社会责任能力提升路径 篇4

国内外实践证明:一个企业要想真正全面地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 首先要把自身建设好、发展好, 只有这样, 才能有资格对各利益相关者提供相应的支持。其中自主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关键。从微观层面讲, 可以通过技术创新, 提高竞争能力, 为履行社会责任提供实现平台。由此可见, 提高企业自身的发展能力, 走内涵型实现路径, 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最根本的立足点。

一、通过企业创新培育和提升我国国有企业核心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形成, 企业将面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企业创新是企业谋求生存的灵魂, 是企业实现持续发展的源泉, 是培育国家与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根本所在。探寻一些成功的大企业的成长足迹可以发现, 它们无不是通过企业创新, 成功地培育和巩固了自己的核心能力。自主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 也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动力源。只有切实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增强科技自主开发能力, 掌握自主知识产权, 突破发达国家及跨国公司的技术垄断和封锁, 争取更为有利的贸易地位和竞争优势, 才能推动产业升级, 推动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进步, 改变以低廉产品出口为主的外贸格局, 掌握外贸活动主动权。

企业的竞争, 从长期来看, 归根结底是企业核心能力的较量。企业的核心能力是企业获得市场竞争优势的前提和基础, 是赢得竞争制胜的法宝, 是企业实现长期稳定利润的重要保证。因此, 核心能力是企业履践社会责任的必要支撑和保障。从长期看, 企业社会责任履践只有与企业核心能力相平衡, 此能保证企业社会责任履践的持续性。任何时候, 企业如果忽略了在经济上取得成就的限制并履践了其在经济上无力支撑的社会责任, 企业很快就会陷入困境, 企业社会责任履践度要受其核心能力的制约。因此, 要增强企业社会责任履践度, 就必须提升企业的核心能力。从我国国情来看, 积极推进企业技术创新, 是培育和提升我国国有企业核心能力的重要路径选择。

二、基于企业创新提高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能力

对于企业来说, 要想具备较强的企业社会责任能力, 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 最主要的就是促进企业成长与发展, 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

(一) 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获取持久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 是企业谋求持续成长或长久生存的法宝。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可以结合企业实际情况, 实施以下几项措施:

1、培育一支高水平的人才队伍。市场

竞争的核心在于人才, 谁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谁就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居一席之地。虽然核心能力并不存在于单个人, 但核心能力的形成归根结底是知识、技能的学习与积累, 而人才是这些智力资源的载体, 因此, 企业核心竞争力对人才有高度的依赖性。

2、以信息化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新世纪的经济是信息化的经济时代, 信息技术在企业核心竞争力中居于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在信息化时代, 企业的开发、生产、经营、销售等环节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有力支持。所以, 企业要尽快完成信息管理电子化、数字化和网络化。

3、提升品牌运营能力。

随着我国市场的进一步开放, 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品牌越来越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资源之一。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 品牌的作用正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品牌的作用日益增强。企业应该根据企业发展每个时期的不同特点, 来选择相应的品牌策略, 不断提升自身的品牌价值。

4、培育企业竞争优势。

企业应当根据自身的优势、劣势和外部因素来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从事专业化经营, 逐步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是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的主要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一是能够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形成品牌占领市场;二是逐步形成自己在经营管理、技术、产品、销售、服务等诸方面与其他同行业企业的差异, 形成自己独特的在产品、服务方面的优势, 这是构成公司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二) 加强企业的创新能力

企业要发展, 必须走自主创新之路, 通过管理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激励员工, 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企业自主创新, 既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条件, 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企业要想履行好社会责任, 必须具备履行社会责任的实力, 而增强这一实力的主要途径就是不断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当今世界, 经济全球化、能源问题、环境污染问题等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给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也赋予了企业更多的社会责任。企业只有不断地开展自主创新活动, 不断提高创新能力, 才能为社会提供健康、经济、环保、先进的产品和服务、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不断增长的物质需要。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也是企业生存发展和更好履行社会责任的源泉和不竭动力。

1、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

改善员工的工作环境, 使员工有一个安全、健康、愉快的工作环境;提供合理的薪酬, 至少应维持同业或社区内其他行业相同或相近的工资水准, 并关心员工的福利, 随时改善各项福利措施;改善员工工作环境, 以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 扩大他们的视野和知识, 培养起担负重大责任的能力;执行合理的升迁政策, 了解员工的能力, 提供公平的升迁机会, 并利用工作分化或其他方法, 提供员工最有意义的工作经验, 增强员工的满足感。

2、以保护消费者利益为出发点。

为保护消费者的利益, 企业应加强企业产品的设计和品质管制, 提供给消费者安全可靠的产品, 以免危害消费者的生命和身体健康。不以假冒品牌欺骗消费者, 积极配合政府的打假工作, 抵制侵害消费者利益的不良行为。

3、采用先进的技术设备, 为减少资源

的浪费、防治污染做出贡献, 实现可持续发展。企业要从战略的高度看到重视环境保护对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潜在和长远的积极意义。改变急功近利的思维方式, 把预防污染、树立绿色环保的企业形象当作企业的长期战略任务, 并贯穿于企业发展的始终。

三、依托企业创新实现企业社会责任履践的内化

强化企业自律约束就是企业从内部履践社会责任的角度对自己的经营思想、经营行为进行规范、约束和控制。企业对履践社会责任的自律约束是企业的一种内在的、自觉的行为, 是企业对社会责任履践的内化, 具有主动性、自为性特征。企业对社会责任履践的内化主要从三个层面进行。

(一) 企业产品———企业社会责任内化的载体

产品是企业向市场提供的能够满足消费者和拥护某种需要的任何有形物品和无形服务。企业的竞争是以产品竞争为中心的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竞争, 产品满足社会需求和市场需求的程度, 产品质量的好坏, 直接决定企业市场力的强弱, 直接决定企业的命运。因此, 产品是企业的生命线。另外, 产品也是企业社会责任内化的载体, 是企业社会责任竞争力在产品上集中体现, 最终反映企业产品市场力的强弱。通过积极履践在产品层的社会责任, 实现产品和社会责任的有机结合, 使社会责任投资转化为责任竞争力, 培育和巩固自己的产品市场力, 维持和加强自己的社会责任竞争优势, 在白热化的市场竞争中占得先机。

(二) 企业制度———企业社会责任内化的保障

企业社会责任的制度化是企业社会责任内化的有力保障, 它把社会责任以制度的形式固化下来。企业从内部管理制度方面来履践社会责任, 也就是把履践社会责任的要求提升、规定为企业内部的各种规章制度。企业的内部规章制度是企业根据本单位的具体情况而定的行为准则。国际公约、国家法律规范、行业规范、行业标准和行业的道德准则是从外部对企业行为进行约束, 而企业的规章制度则是从内部自身的角度规范企业的经济行为, 保证企业社会责任的积极履践。建立良好的企业内部规章制度有助于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 防范和化解企业的经营风险, 完善企业的监督机制, 保证企业社会责任在企业内部有效履践。

(三) 企业文化———企业社会责任内化的升华

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精神动力。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行为规范和共同的价值观念, 是一个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 是企业社会责任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依托和载体, 企业的社会责任文化则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企业的社会责任文化形成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的氛围, 扩大市场社会责任的范围, 增强社会责任在企业中的活力, 把企业社会责任教育逐步引向深入。

摘要:当今世界, 国际社会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呼声越来越高, 这不仅仅是促进各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需求, 也是时代和社会进步的表现。文章认为, 企业通过技术创新, 提高竞争能力, 走内涵型实现路径, 为履行社会责任提供实现平台, 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最根本的立足点。

关键词:社会责任,能力,提升路径

参考文献

[1]、黎友焕.企业社会责任研究[D].西北大学, 2007.

[2]、周延风, 肖文建, 罗文恩.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对消费者关于公司声誉评价的影响[J].现代管理科学, 2007 (12) .

责任 能力 篇5

“责任比能力更重要”,初读这个题目的时候我便被深深吸引并产生共鸣,通过仔细阅读这本书,我对责任的理解更深入了一层,也使我第一次认真思考自己究竟肩负着怎样的责任。这本书运用一些生动形象的企业案例和寓言故事,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一个道理:一个人的能力大小虽然重要,但对工作、对事情的责任心才是决定一个人社会价值和工作成就的关键。责任,是人生的一种追求,是对自己所负使命的忠诚和守信,是一种至高无上的价值。负责任不仅是一种品德,更是一种能力,而且是其他所有能力的核心。一个缺乏责任感的人,会失去社会对自己的基本认可,失去别人对自己的信任与尊重,最终甚至会失去自身存在的价值感,即使他能力再大,办事能力再强,简单事情也会办不好。

在工作中,能力和责任可以说是缺一不可的,缺少能力会造成心有余而力不足,无法很好的完成工作,但缺少责任感则会出现在其位不谋其政的情况,这在工作中是绝对不应出现的。然而,在现实生活和工作中,责任却经常被人们忽视,人们总是片面地强调能力,用能力来衡量人、评价人,殊不知责任感正是决定潜能、更好地完成工作发挥重要因素。也许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工作就意味着完成自己的份内事,然后心安理得地拿着自己那份薪水,但作为社会中的一员,工作不仅是自己的谋生手段,也是个人对社会的一份责任。作为一个平凡人,也许工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上班下班忙忙碌碌,找不到耀眼的闪光点,但若在平凡中树立强烈的对工作的、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的强烈的责任感,必定可以产生动力、激发潜力,从而提高自己的能力更好地克服困难完成工作。

社会责任能力 篇6

【关键词】辨认及控制能力;责任能力;司法精神鉴定;差异

【中图分类号】D919.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3-0322-01

为了比较出辨认及控制能力和责任控制能力两者的区别,我们采用比较实验,同时不同的部门还要进行相应的调查和研究,结合不同的观点和理论,给出相应准确的结论。

一辨认及控制能力的和责任能力概念

在我国,辨认及控制能力和责任能力有着一定的区别。在我国刑法中,对于辨认及控制能力和责任能力有着不同的定义。下面我们就控制能力和责任能力的基本概念进行了解。

1、辨认及控制能力

辨认和控制能力是构成刑事责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日常的刑事案件中,当发现一个人具备辨认和控制能力的时候,我们的法律便要求个人要为自己的行动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同时,当一个人不具备辨认及控制能力的时候,个人就不需要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在法律中,辨认能力又称为认识的能力,是指对某种行为的認识能力。在刑法中,认识自己的某种行为对社会产生的危害程度的能力,因此,在法律中,辨认能力是控制能力的基础,但是在理解的过程中,两者是不同的,控制能力又称意志能力,或者在认识行为的基础上,自己的意志决定自己的方向、自己的行为等不同方面的能力。当一个人具备这种能力的时候,当触犯法律的时候,就已经触犯刑法了就应该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

一个人的社会知识或者智力到了一个正常的情况下,同时到了一定的年龄,就对自己的行动有判断和控制的能力。到了一定的年龄是承担刑事责任的基础,但是到了一定的年龄,不意味着就具有刑事责任能力。因为这种能力受到周围环境的限制,包括精神、智力等不同环境的影响。也就是说,辨认及控制能力是责任能力的基础。

2、责任能力

在我国刑法中,对责任能力是这样判断的,行为人控制和辨认自己行为的能力。在刑法的判断中,责任能力是构成行为人承担责任和构成犯罪必须的条件,行为人具备控制和辨别自己行为的能力。同样的,当行为人不具备责任能力,当实施了一些危害社会的行为之后,也不构成犯罪活动的主体,不需要追究主要的刑事责任,同时刑事责任也相应的减轻。

二辨认及控制能力和责任能力的区别

辨认及控制能力和责任能力是不同的,下面我们从不同的方面进行比较和分析。在实际的案例中,控制能力和责任能力可以同时出现。辨认及控制能力和责任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相互转化。

在日常的刑法判断中,控制能力和责任能力有着一定的联系。下面我们就刑事案件中的责任能力进行具体的分析。在刑事案件中,辨认能力、控制能力等这些外界的因素都会对责任能力造成一定的影响。但是在判断刑事案件的时候,我们要综合一些不同的因素进行考虑。但是一些特殊的情况下,不同的问题要进行具体的分析,比如一些精神疾病等对人的一些能力会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即对人的控制能力和辨认能力会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因此,对精神病人进行认证的时候,我们还要考虑精神疾病对人的控制和辨认能力的影响。但是在日常刑事案件中,有的人会在正常的状态下去冒充精神方面有疾病的人,从而逃过法律的制裁。因此,在一些刑事案件判断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采用一些有效的措施,对精神病人进行准确的判断,保证法律的严谨和公正。

下面,我们就责任能力、辨认能力和控制能力进行了解。所谓的责任能力是指自然行为人对自己行动的控制能力和辨别的能力。控制能力是指行为人对自己实施某种行为或者不实施某种行为的能力。所谓的辨认能力是指行为人认识自己的特定行为的结果、性质的能力。在刑法的量刑中,我们要根据当事人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量刑方法。

一些刑事案件中,当我们需要对行为人进行判断的时候,行为人的责任能力和责任的程度应该怎样进行界定?一般来说,当对行为人进行界定的时候,我们需要结合两方面的因素,一方面是行为人是否有精神病史或者责任能力是否丧失,另一方面,行为人是否达到刑事的责任。当行为人达到了刑事责任,同时,没有精神病史,我们就认为该行为人具有责任能力。反过来说,当行为人没有达到法定的年龄的时候,不管行为人是否有精神病史,都没有刑事责任。

在一些刑事案件中,当我们需要对行为人的责任进行判断的时候,有时候责任能力需要一定的增加或减少,要根据一些实际的情况进行判断。因此,在判断行为人责任能力的时候,当遇到一些特殊的情况的时候,我们要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进行有没有责任能力的判断。当遇到一些刑事案件的时候,首先我们要对行为人的精神状态进行判断,接着我们需要对行为人患有的精神疾病对行为人的行为有没有一定的影响进行判断。当司法机关的工作人员对行为人的判断结果为无责任能力的时候,同时除了医学专家的判断之外,我们还应该注意其他方面的一些问题,比如我们还要审核精神疾病的种类及严重程度。因为精神疾病的轻重程度对责任能力的判断有一定的影响。同时,在精神疾病判断的过程中,在对精神疾病进行判断的时候,我们应该注意间歇式精神疾病的问题,因为间歇式精神疾病的行为人有正常的时候,当发生一些刑事案件的时候,我们应该判断行为人当时的精神状态,然后做出判断。

三案例分析

在一些日常的刑事案件中,我们需要结合一些案例才能具体分析一下这样的问题。因此,我们设计了下面的实验,结合某地区近两年的情况,我们把不同的刑事案件进行分析,在进行对比的时候,我们要设置对照组,保证实验设计的有意义。在案件的分析中,我们需要采用一系列有效的措施,综合进行对比,保证实验的综合效果。在实验的过程中,我们通过对300多位司法界人士进行走访和调查,了解在司法过程中容易遇到的问题,大部分人的观点为两者有一定的联系,在刑法中,控制能力和责任能力又存在着区别。通过调查,我们可以发现,控制能力和责任能力有一定的区别和联系。

在对责任人进行判断的时候,我们要根据实际的情况,对行为人的精神状态进行判断。行为人的责任能力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行为人的控制能力及辨别能力也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当对刑事案件进行判断的时候,我们要根据行为人的实际情况,同时结合多方面的因素进行考量,做出最准确的判断。

结语:

综合两者的比较,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辨认及控制能力和责任能力在日常的司法鉴定中有一定的区别,因此,在实际的工作中,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从而保证刑事案件中量刑的准确性。辨认及控制能力和责任能力有一定的区别,但是也有一定的联系。在进行司法鉴定的时候,不同的问题要进行具体的分析和处理。

参考文献

[1]高北陵,李学武,李毅,王轶,胡峰.实质性辨认能力与刑法学中的辨认能力之差异探讨[J].中国法医学杂志,2012(06)

[2]李学武,高北陵,胡峰,吴超,张华,关亚军,赖武,李毅,王轶,吴冬凌,操小兰. 辨认和控制能力与责任能力司法精神鉴定差异的调查[J].法医学杂志,2013(04)

[3]李毅,高北陵,胡峰,李学武,王轶,吴冬凌.辨认和控制能力精神医学评定量表的初步编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1(01)

[4]张爱艳."精神病"与刑事责任能力的判断[J].政法论丛,2011(03)

[5]张兵建.精神病人刑事责任能力之认定[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12(02)

刑事责任能力论 篇7

关键词:刑事责任能力,类型,判断标准

一、刑事责任能力的概念

刑事责任能力涉及法学、医学和心理学等知识。在传统的刑法理论中是犯罪主体的基本构成要素之一,属于犯罪主体的范畴。各国刑法对于刑事责任能力的概念,一般仅仅停留在对无刑事责任能力和减轻刑事责任能力的规定上。我国有学者把刑事责任能力和民法上的行为能力等同对待。例如,陈兴良认为,行为能力与责任能力并非是分离的,责任能力作为因违法而承担法律责任的能力,是行为能力在保护性法律关系中的特殊表现形式。责任能力就是行为能力:刑事责任能力作为一种犯罪能力就是刑法上的行为能力 (1) 。也有学者认为刑事责任能力与行为能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例如,王晨认为,行为能力是指与人的年龄、精神状态及意思支配有关的身体活动能力。有能力支配其身体活动的人,不限于应对其行为负责任的人,即存在虽然具有行为能力,但不具有责任能力的情形。 (2) 从总体上看,我国刑法理论界对刑事责任能力概念的认识有三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第一,认为刑事责任能力是指行为人承担刑事责任的能力。例如,陈宝树等认为,刑事责任能力是指行为人基于一定的行为,具有承担责任的能力。 (3) 王作富认为,所谓刑事责任能力,顾名思义,是担负刑事责任的能力。 (4) 第二,认为责任能力就是行为能力。例如,陈兴良认为,刑事责任能力作为一种犯罪能力就是刑法上的行为能力。 (5) 张明楷认为,刑事责任能力是指行为人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所以责任能力是刑罚适应能力,即是被科处刑罚的一种资格。 (6) 高格认为,所谓责任能力,就是有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7) 张文认为,刑事责任能力,是指行为人能够理解自己行为的性质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即认识能力和控制能力。 (8) 高铭暄认为,刑事责任能力是指行为人构成犯罪和承担刑事责任所必须的,行为人具备刑法意义上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9) 。第三,认为刑事责任能力是犯罪能力与承担刑事责任能力的统一,是犯罪能力与刑罚能力的统一。例如,我国刑法中的刑事责任能力,是行为人犯罪能力和承担刑事责任能力的统一,是辨认能力和控制能力的统一。马克昌认为,刑事责任能力简称责任能力,是指行为人实施危害行为,能够理解自己行为的性质、后果和社会政治意义,并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从而对自己所实施的行为能够承担刑事责任的能力 (10) 。赵秉志认为,刑事责任能力是指行为人构成犯罪和承担刑事责任所必需的,行为人具备刑法意义上的辨认能力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11。何秉松认为,刑事责任能力是指一个人认识自己行为的社会性质及其意义并控制和支配自己行为的能力,它既是犯罪能力,又是负刑事责任的能力12,刑事责任能力既是犯罪能力又是刑罚能力 (负刑事责任的能力) ,是犯罪能力和刑罚能力的统一。综上所述,笔者比较赞同第三种观点,认为我国刑法是从犯罪能力的最低标准来界定刑事责任能力的。它是指一个人认识自己行为的社会性质及其意义并控制和支配自己行为的能力,13是犯罪主体的认识能力和承受能力的有机统一。

二、刑事责任能力的类型

各国刑法和刑法理论一般都对刑事责任能力采取三分法或四分法。三分法即将刑事责任能力分为完全刑事责任能力、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以及限定刑事责任能力三种情况。四分法还包括相对无刑事责任能力的情况。笔者认为我国刑法对刑事责任能力采取的是三分法。

(一)完全刑事责任能力

即行为人对刑法规定的所有犯罪都具有辨认和控制能力。其概念和内容在各国刑事立法中一般未予规定,而是由刑法理论和司法实践结合刑法中关于责任能力和限定责任能力的规定来加以明确和确认。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已满16岁并且精神正常的人,都是具有完全责任能力的人。在我国刑法看来看,凡年满18周岁、精神和生理功能健全而智力与知识发展正常的人,都是完全刑事责任能力人,他们能够正确认识一切犯罪行为的性质、后果,并且完全能够依据这种认识有意识地选择和控制自己是否实施犯罪行为。

(二)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

即行为人对所有犯罪行为都没有辨认或控制能力。无责任能力有两种情况:一是行为人没有达到法定年龄,法律认定他们一律没有刑事责任能力。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人一般是两类人:一是未达责任年龄的人,未满14岁的人都是无责任能力的人,不管其中的某些人是否实际上具有辨认和控制能力,刑法认定他们都没有刑事责任能力;二是因精神疾病而没有刑法所要求的辨认或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人。按照我国刑法规定,完全无责任能力人,为不满14周岁的人和行为时因精神疾病而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人。对刑事责任能力作上述分类,有利于正确认识各种行为人的刑事责任能力,正确裁定各种行为人实施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以及刑事责任的大小。

(三)相对无刑事责任能力

也可以称为相对无刑事责任能力。是指行为人仅限于对刑法所明确限定的某些严重犯罪具有刑事责任能力,而对未明确限定的其他严重犯罪无刑事责任能力的情况。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已满14岁不满16岁的人,是具有相对责任能力的人。他们对一般犯罪行为也可能具有辨认和控制能力,但在这种情况下,其行为的社会危害性没有达到犯罪的程度,所以不构成犯罪,因而不承担刑事责任。

三、刑事责任能力的判断标准

世界各国刑法对刑事责任能力的判定标准存在着较大的差别。主要有生物学标准、心理学标准、生物学和心理学混合标准之分。生物学标准是指,以患者具有刑法所规定的精神障碍作为判定行为人是否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标准。心理学标准是指,以达到刑法所规定的心理状态或心理状态导致的结果作为判定行为人是否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标准。生物学和心理学混合标准是指,在确定行为人刑事责任能力的时候要把生物学标准和心理学标准相结合进行充分地考虑。

(一)生物学标准

生物学标准,又称医学标准或生理学标准,是指完全以生物学为基础,标明影响刑事责任能力的生物学原因,即行为人被判定为无刑事责任能力或限制刑事责任能力,仅以生物学的异常规定排斥其患有刑法所规定的精神障碍为唯一标准。一般来说,生物学判断标准较为宽泛,只要行为人有精神疾患,即判定为无责任能力者。而精神疾患本身是十分复杂的,难以成为责任能力判断的唯一标准。尤其是责任能力的根据是行为人的辨认能力和控制能力。因此,刑事责任能力的判断也应该统一到对于行为人的辨认能力和控制能力的判断上来。这种判定标准的立法以1810年《法国刑法典》为代表。1810年《法国刑法典》第64条规定:精神错乱中所为之犯罪行为,不构成重罪或轻罪。此外,挪威、丹麦、比利时、芬兰等国的立法也采用这一标准。14

(二)心理学标准

心理学标准,又被称为法学标准,是指行为人无能力认识行为的违法或依此认识而为行为的能力,不被规定为刑事责任能力或限制刑事责任能力,仅以其达到刑法所规定的心理状态或心理状态导致的结果作为惟一的标准。但心理状态的判断,自然不能完全离开生物学根据。

(三)混合标准

这种标准,以行为时的心理状态为标准,确定刑事责任能力的有无,其具体判断的内容为行为人的辨别能力和控制能力。即只规定辨认、控制能力的方法。德国心理学协会是心理学标准的主要倡导者。15其内容为,行为人不仅必须患有刑法所规定的精神障碍,而且其所患精神疾病必须引起法定的心理状态或心理结果,方可被判定为无刑事责任能力或限制刑事责任能力。16

社会责任能力 篇8

2008年是企业社会责任年, 从“5.12汶川大地震”到“三鹿”奶粉事件, 一次次敲打着中国的企业。到如今愈演愈烈的金融危机, 让政府、社会与企业的共生关系更加突出, 企业的社会责任一次次被推到风口浪尖上。重视、构建企业责任意识是当下企业面临的最大挑战, 更是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考验。

一、金融危机及其影响

(一) 金融危机。

金融危机, 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引发美国次贷危机的原因错综复杂, 国际国内对危机原因的分析大多集中在宏观经济政策失误、金融监管缺失等层面。上述因素固然是引发危机的重要根源, 但还有一个尚未引起广泛关注的基本原因, 就是美国金融机构在次贷链条的延伸过程中违背了自身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 特别是投资银行、对冲基金、按揭公司等机构过度逐利, 导致风险不断恶化到难以控制的地步。“金融海啸发生的重要根源之一就是企业过分追求利润, 未尽到其社会责任。”招商银行马蔚华在北京举行的“2008中国全球公益慈善论坛”上说。这次的金融危机是一个契机, 它唤起了每个人、每个企业的社会责任感。

(二) 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

从全球范围看, 危机从虚拟经济不断向实体经济延伸。经济增速放缓, 失业率大幅度增加, 市场需求下降, 企业倒闭等导致实体经济面临巨大困难。广东2008年1~9月份企业关闭总数为7, 148家。大量的外向型中小企业关门倒闭也导致了失业率上升。特别是农民工和应届毕业大学生的就业面临着极其重大的挑战, 形式十分严峻。金融危机也从经济层面向社会生活传导。金融危机严重打击了投资者和消费者的信心。信心受挫导致恐惧心理的产生, 投资者不敢投资, 消费者不敢消费, 进而使危机更加深重。

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 从2008年下半年以来, 中国政府就已经开始将“扩内需、保增长”确立为政府工作的主要任务, 并且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推出4万亿元人民币的投资计划, 制定钢铁、纺织、汽车等十大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由于反应及时, 力度大, 这些措施的效果已经开始显现。由于金融危机, 全球现在已经面临着一个秩序重建的问题。这次金融危机以后, 中国很有可能在世界经济当中的话语权明显上升, 所以金融危机对中国来说是危与机并存的。

(三) 国内企业在金融危机下的不同反应。

2008年10月15日, 中国最大玩具代工商———合俊玩具厂倒闭, 导致7, 000多劳工失业。企业领导人以金融危机为借口, 逃避企业责任, 在企业倒闭后不管不顾员工利益, 使得镇政府面对突然失业的几千员工, 不得不成立专门工作小组, 发出通告尽全力解决员工的工资问题。这种现象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倒闭的企业中为数不少。另外, 还有些企业因为平时的生存经营中存在欺诈行为, 也借助这股“倒闭潮”宣布破产倒闭, 严重损害了上下游企业利益。这些企业的经营者完全没有社会责任感, 导致大量员工成为金融危机的直接受害者。相比于一些以金融危机作借口倒闭的企业, 在此次金融危机中也存在积极的承诺保障员工利益、主动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企业。有的提出不裁员, 有的企业逆势招聘员工, 给社会减轻压力。中国最大的网络交易商阿里巴巴, 适逢金融危机, 2009年将招5, 000名员工, 增幅达45%。逆市扩招为社会分担就业压力, 体现了企业的社会责任感, 真正履行企业作为社会公民的义务。

二、金融危机彰显社会责任的重要性

在金融危机下企业更应该履行社会责任, 而社会责任的内涵是什么呢?企业社会责任, 就是企业在遵守相应的法律法规的基础上从企业和公众的长远利益出发, 改善和增进利益相关者 (股东、员工、消费者、供应商、当地社区、政府等) 的利益、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约束和承诺。

从国家层面看, 社会责任已成为国家战略之一。2008年11月22日, 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十六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发表题为《坚持开放合作寻求互利共赢》的重要讲话, 其中特别提到, 在金融危机面前, 企业应该履行社会责任。同时, 国家采取扩大内需, 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 保持了国内经济的健康和稳定增长, 对缓解亚洲经济紧张形势、带动亚洲经济复苏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企业层面, 社会责任有助于提升企业竞争力。世界经济增速放缓和不景气将导致国际贸易保护的加剧和贸易争端的增多。企业履行环保、劳工标准等社会责任, 能让企业进入国际市场, 巧妙突破种种贸易壁垒和市场壁垒。面对危机, 众多国外的大企业纷纷通过裁员来降低成本, 以求度过经济寒冬。这是不合理的, 企业应善待工人以保证企业有一支持续和优秀的生产力, 从追求短期低成本优势转变到追求可持续优势上来。企业通过履行社会责任也可以提升企业形象, 提高市场份额。全球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就是过于宽松的外部规制纵容了金融机构的逐利性动机。今后对企业的外部监管必会加强, 而长期履行社会责任, 更能赢得政府和社会的支持, 企业付出的监管成本减少, 企业的附加价值也就更高。

三、金融危机下企业社会责任建设思路

在这场金融危机的打击下, 许多企业为了渡过危机都减少了社会责任的支出, 同时市场重新洗牌, 给更好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带来新的机遇。在危机背景下加强企业社会责任建设可巩固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合作基础, 为企业与职工利益共同体建设提供更好的契机, 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前景。企业发展实践已经证明, 认真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 其发展也更具活力和潜力。据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介绍, 社会责任履行较好且注重自主创新的企业在纺织服装行业约占1/3, 2008年1~8月份这些企业利润率为8.36%, 远远高于全行业平均水平, 其所创造的利润总额占全行业利润总额的98%。

(一) 把社会责任融入企业文化建设。

在企业发展中应该形成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价值观和企业文化, 树立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和核心价值观。通过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把社会责任的理念灌输给各个部门以及广大员工, 为企业管理行为和员工行为提供基本的准则, 珍爱和善待自己的员工。

在金融危机下, 首先, 尽量做到不裁员、少裁员。可采取轮岗作业、待岗培训、缩短周工作天数和日工作时数或降低工资等方法, 保持就业队伍稳定。必须减薪或裁员的企业, 要按照法律法规, 确保减薪员工和裁减员工的合法权益, 并在渡过难关后及时恢复工资标准或优先录用他们;其次, 要努力做到不拖欠工人工资和社会保险费用, 以保证员工生活稳定;再次, 加大员工培训力度, 提高员工素质, 组织员工开展节能减排降耗、技术创新、挖潜增收等活动, 为企业渡难关、谋发展多做贡献。

(二) 企业社会责任战略规划。

中国企业应着重在战略层面进行社会责任体系建设。企业应该从开始就把对社会和环境的关心整合到经营战略中;结合公司的使命、战略、价值观、服务领域有选择性地策划和实施公益事业。企业应尽量考虑能否有机会创造既有益于社会也有利于企业的共享价值, 通过战略性地履行社会责任, 才能对社会施以最大的积极影响, 同时收获最丰厚的商业利益, 从而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共同发展。

金融危机是短期的, 企业的发展是长期问题, 环境保护、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同样是长期发展问题, 危机也是机会, 企业应该通过履行社会责任更好地渡过危机。以经济发展为第一要务, 积极调整发展战略, 转变发展方式, 通过提升核心竞争力发展壮大企业实力, 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

(三) 企业社会责任制度建设。

企业应建立自我约束和激励的社会责任管理机制, 建立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评价体系。企业应该结合自身所在行业的不同、经营性质的不同、服务产品的特性, 把追求经济效益与履行社会责任有机统一起来, 选取合适的指标建立一套完善的社会责任评价体系, 为社会责任的履行做好理论支持与准备。

有条件的企业还要定期发布社会责任报告或可持续发展报告, 公布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现状、规划和措施, 发布其在社会、环境、安全、商业道德、公益慈善等方面履行社会责任的状况。完善社会责任沟通方式和对话机制, 及时了解和回应利益相关者的意见建议, 主动接受利益相关者和社会的监督。

(四) 社会责任组织保障建设。

如果没有一个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体系, 社会责任只能浮在上面, 难以有效落实。只有组织保障更加正规化、日常化、专门化, 所产生的社会效应才能更为广泛和显著。建立社会责任管理的正式部门, 负责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方面的日常工作, 经常研究和部署社会责任工作。如中国移动成立了由公司总裁王建宙任主任的CSR最高决策机构———中国移动CSR指导委员会, 确立了贯穿集团总部与省级公司两个层级、横向协调总部20个部门和31个省 (区、市) 以及香港运营子公司的企业社会责任组织体系, 实现了全集团CSR工作的统一组织与有效管理。组织保障的到位, 可以使得活动的追踪落实以及后续的服务工作都有更为成熟和系统的管理方法, 因而所产生的社会效应也更为广泛和显著。

金融危机下, 企业为求自保与长远发展, 裁员、降薪、收缩、倒闭等, 都是应对局势的正常反应。但是, 越是在这样艰难的时刻, 那些依然能够很好地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 那些能够合理、合法、甚至合情地取得利益相关方认可的企业, 才是能够得到可持续发展的企业。只有他们, 才是品牌的保证, 才是竞争力的保证, 才能渡过危机, 转危为安。企业应积极地行动起来, 提高应对危机的信心, 同时加强自身建设, 及时总结经验与教训。

参考文献

[1]张春华.责任御寒:金融危机影响下的企业社会责任思考[J].WTO经济导刊, 2009.1.

[2]殷格非.提高责任竞争力应对全面责任竞争时代[J].上海企业, 2006.1.

[3]张洪福, 田刚, 张凌宁, 先知.美国金融危机影响下的企业社会责任观察[J].WTO经济导刊, 2008.11.

[4]柯恩.从可持续发展到可持续竞争优势[J].哈佛商业评论, 2006.1.

社会责任能力 篇9

一、提高媒体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意识

“现代大众传媒所传播的内容是由媒体工作者生产出来的。所以, 大众传媒工作者是媒体质量的决定因素。”[1]作为现代大众媒体工作者, 首先, 必须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社会责任意识, 要始终坚持服务于党和人民, 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在事关政治方向和重大原则问题上保持清醒和坚定, 唱响时代的最强音, 为推进社会主义伟大建设事业而凝聚全社会的精神力量。其次, 媒体工作者要具备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于信息的筛选和评价要具有一定的科学性。社会主义文化传播工作必须要以人民利益的实现为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在坚持反映真实信息文化、还原客观事实的同时, 还要积极组织和弘扬有利于社会和国家稳定的幸福言论。最后, 作为媒体工作者还要将广泛存在于社会中的关于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等多方面的社会问题剖析透彻, 讲清道理, 让青年群体易于接受, 从而在社会范围内起到统一思想、振奋精神的教育效果。

二、丰富传媒社会责任意识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大众传媒要注重通过青年人喜闻乐见的形式充实青年人亟需的国家忠诚意识、社会问题关注意识、公共事务参与意识的相关社会责任意识教育内容。首先, 在国家忠诚意识内容的充实上, 大众传媒可以将有关爱国意识的相关教育内容借助于影视作品、动漫、网络游戏等青年人感兴趣的形式进行传播, 可以将有关公共道德意识的相关教育内容借助于公益广告、道德模范评选等形式进行传播, 可以将民族荣誉意识的相关教育内容借助于青年人感兴趣的各种体育赛事的形式进行传播, 使社会责任意识在不知不觉中扎根于青年的头脑;其次, 在社会问题关注意识内容的充实上, 大众传媒可以借助于新闻报道、微信、微博、理论文章等形式进行传播, 使青年人在听新闻播报、关注朋友圈动态、进行理论学习中培养社会责任意识;最后, 在公共事务参与意识内容的充实上, 大众传媒可以借助于BBS论坛、网络招募、在线答疑以及有奖网络问卷调查等互动的形式吸引青年人参与公共事务, 培养社会责任意识。

三、创新传媒社会责任意识教育手段

要想创新传媒社会责任意识的教育手段, 就必须要以过硬的媒体技术为支撑, 进一步加强大众传媒与受教育群体之前的互动性, 使大众传媒的互动性优势最大程度地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出来, 弥补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单一性弊端。大众媒体要精心制作与青年社会责任意识教育相关的节目与文化产品, 依托媒体的资源优势为广大青年创造参与社会道德实践的机会。例如, 媒体可以发起“关爱空巢老人”活动, 邀请青年志愿者参与到帮扶和慰问空巢老人的活动中来。还可以以青年群体为调查对象, 在街头开展社会责任意识的相关调查, 问题可以包括“你觉得应该为父母做些什么?”、“你怎么理解幸福与责任之间的关系?”等等。无论在社会的任何一个时期, 大众传媒都肩负着培养社会道德的艰巨任务, 特别是对于青年群体来说, 大众传媒更是他们成长的亲密伙伴, 因此, 必须创新传媒社会责任意识教育手段, 精心制作与青年社会责任意识教育相关的文化节目, 吸引青年人对大众传媒的关注度, 来促进青年社会责任一时的提升。

四、增强传媒社会责任意识教育的公信力和判断力

随着大众传媒竞争的日趋白热化, 公信力已经成为衡量媒体总体水平的关键指标。要想收获良好的青年社会责任意识教育效果, 大众传媒必须首先提升自身的媒体公信力。权威性、公信力, 是大众传媒的重要竞争条件, 特别是在网络时代中, 大众传媒一旦失去了媒体的公信力, 那么就无法对于青年进行良好的社会责任意识教育, 甚至会引发受教育者的抵触和不满情绪。在大众传媒的运作过程中, 必须要始终有效地维护自身的公信力, 在重大社会事件面前要尊重客观事实, 不能将公信力当作一个固有优势, 而应将公信力建设作为一个动态的管理过程, 通过一系列采编制度保证每一件内容产品的准确性、权威性, 从而为提高青年社会责任意识教育的时效性奠定扎实的形象基础;其次大众传媒要不断地提升自身的判断力。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 社会各领域矛盾频发, 多种全新的问题以不同的形式涌现出来, 这就要求大众传媒在将这些内容转化为社会责任意识教育资源的同时, 要能够用良好的判断力来分析问题, 将正确的内容传递给广大青年群体, 避免不良舆论的产生和发展。

参考文献

电商打假,能力与责任并行 篇10

曾几何时,阿里巴巴旗下的淘宝一直中小创业者的梦想起航处,淘宝的辉煌也见证了中国中小企业发展、中国电子商务成长的辉煌。野蛮生长过后,问题逐渐开始显现,此刻假货策源地已经成为淘宝的另一个代名词。在淘宝上,几乎所有品牌的仿制品都可以买到,消费者只需要承担正品一半甚至一成的费用即可。如果结合2016年4月全球最大的反假联盟IACC终止阿里巴巴会员资格一事,深陷舆论漩涡的阿里巴巴发布如此声明,实则在情理之中。反假之路,路漫漫其修远且需众人合力,这其中能力越大,责任越大,譬如阿里。

不久前的阿里巴巴投资者大会上,马云曾说,大品牌通常用很多OEM,中国有全世界最多的OEM,他们没有渠道,但忽然他们发现可以通过互联网卖产品。生产正品和仿品的可能就是同一个工厂,他们的产品不见得比正品差,同时有更具竞争力的价格,他们面对的不是知识产权问题,他们面对的是新的商业模式问题。

解读这一语境,阿里巴巴似乎有顾左右而言他之嫌:不陈假货泛滥之危害,反述正品之不当;不陈打假之步骤决心,反以商业模式为道德出口。其实,阿里巴巴打假行为还是值得称道的。在阿里内部,有专职的打假部门,几乎每天都通过海量的大数据对旗下售卖个体进行销售行为分析,以确定有无售卖假货之嫌;同时,阿里巴巴对售假者也是决绝的,一旦发现有商铺销售危害消费者身心健康的假冒伪劣商品,马上终止合作资格,毫不留情;阿里巴巴为打假投入的资金也是巨大的,据《福布斯》报道,从2013年以来,阿里巴巴已经为打假工作投入了1.6亿美元。

作为全民骄傲的电商巨头,阿里巴巴有理由也必须这么做,打假,是阿里巴巴必须承担的责任。

上一篇:稳产栽培下一篇:确认及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