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2024-07-09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精选十篇)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篇1

一、湖南现代农业和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状况

湖南素有“鱼米之乡”和“湖广熟, 天下足”之美誉。经过改革开放后多年的发展, 湖南农业现代化发展已初见端倪, 湖南县域特色经济近年来迅速发展, 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年产值占到全省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的60%, 成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力量, 并逐步形成了粮食、畜禽、果蔬、油料、茶叶等产业集群, 各类生产要素迅速向优势产业和优势区域聚集, 集群效应开始显现。但是, 湖南县域经济发展总体上依然大而不强, 弱势依然突出。一是湖南名优特新产品数量品种多, 但加工转化依然滞后。当前, 湖南农产品的加工转化率只有20%, 大大低于30%的全国平均水平, 80%的农产品还是以鲜销为主。二是农业劳动力素质劣化倾向明显。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 我省农村户籍劳动力3451.03万人, 从文化程度看, 初中及以下文化约占90%, 大专及以上仅为占1%。三是农业竞争力仍然低下。由于分散的生产经营模式、加工转化能力不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不高等诸多原因, 我省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 其潜在市场价值不能得到充分释放。

二、湖南发展现代农业与县域经济存在的主要障碍

1. 湖南发展现代农业的主要障碍

(1) 发展机制瓶颈障碍。一是农业生产性建设用地阻碍。尽管国家有关部门出台了相应的政策, 但在落实过程中依然面临较大困难。不少农民对流转土地心存顾虑, 转出土地特别是长期流转的意愿不强, 成为制约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龙头企业发展的障碍。二是农村金融保险发展滞后。大多数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和中小型农业企业, 很难从正规金融获得较大信贷支持, 严重限制了其发展壮大。三是城乡分割的管理制度制约。由于城市落户门槛和生活成本较高, 大部分进城务工农民难以留在城市, 所以相当比例的农民仍然不愿意放弃农村的土地, 影响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土地经营规模的扩大。

(2) 农业资源短缺障碍。耕地资源不足, 人均土地过少, 土地质量不高, 重金属污染和农村面源污染不断加剧。调查结果显示, 长株潭地区、湘南地区有部分耕地受到中、重度污染, 不宜耕种。另外水资源条件有限, 有著名的“衡邵干旱走廊”, 且湘江等大部分河流污染现象引人担忧。湖南先后有耒阳、常宁、资兴、冷水江、涟源被列入国家资源枯竭性城市。

(3) 政府支持政策不足。2004年以来, 在“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和“多予、少取、放活”基本方针的指导下, 财政支农资金快速增加。但大多数支持政策主要用于民生事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对传统农户的支持, 新型经营主体缺乏有效的支持政策。特别是一些规模较小的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 很难得到项目和资金的扶持。

2. 推进湖南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

(1) 龙头企业带动不强。抓好一个龙头企业, 能牵出一个特色产业、促进一批基地发展、带动一批农民致富。湖南县域龙头企业总体发展不够, 园区集群效应不明显, 表现在产品加工不够到位、辐射区域不够宽阔、后劲不够突出, 没有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和园区对本县及周边县域的依托、催化、带动、凝聚作用, 农民个人增收有限, 对县域财税贡献偏小。

(2) 产业发展规划特色定位不清。县域经济产业趋同问题突出, 规模经济发展困难。由于对自身优势挖掘不足、对市场定位不明、对经济新常态认识不清, 导致县域产业布局规划模糊, 职能分工不够明确, 各县域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协作欠佳, 重复生产和重复引进导致资源和资金的浪费, 甚至引起不良价格竞争, 严重危害了县域经济的长久健康发展。

(3) 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不能满足发展需求。资金严重缺乏, 县级财政“赤字”现象比较普遍, 县域民营经济融资渠道单一, 贷款难问题比较突出。由于县域企业地理位置一般较为偏僻, 工作环境、工资待遇与大中城市存在一定差距, 使得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普遍不足, 先进技术缺少, 科研经费投入不足, 技术创新投入少, 从而导致产品档次低, 缺乏市场竞争力。

三、湖南发展现代农业与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党的十八大提出“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 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也指出“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2015年初湖南省也提出了“加大改革创新力度, 加快农业现代化”的若干实施意见, 我们要深刻领会, 联系实际, 活学活用。

1. 转变观念, 提高素质, 抢抓发展机遇

各级政府要充分发挥好在县域经济和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主导和督促作用, 树立科学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长远发展的观点, 积极拓展改革视野, 学习先进地区经验, 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 引进新模式、新手段、新产品, 并做好推广宣传, 主动推进试点。要切实履行服务职能, 完善土地管理、金融保险等相关政策以及资金配套支持, 为县域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一个广阔、坚实、健康的创业平台。

要加强农村基础教育提高农民文化素质, 鼓励成立技术性农业院校和培训机构, 安排科技人员现场指导, 介绍国际国内先进技术、管理、经验, 用看得到、摸得着的成果和效益活跃农民思想, 充分支持农民发展意愿, 促使农民知识化、专业化、职业化, 引导农民逐步树立开拓意识、市场意识和品牌意识。

要切实把农业发展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管理创新的轨道上来, 力争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上取得新进展, 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总揽, 抓住一带一路、中部崛起、中部城市群, 一带一部、泛珠经济区等战略发展机遇, 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顺势而为、乘势而上, 有所作为, 务求实效。

2. 因地制宜, 合理布局, 发挥县域优势

各县要依托资源优势, 明确产业定位, 突出地方特色, 培育支柱产业, 以特色产业带动区域产业升级。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特色经济发展思路, 促进特色产业聚集、整合和升级, 发展一批特色鲜明、产业层次高、竞争力强的特色产业集群。

农业功能布局要围绕湖南农业“四大板块”新格局选择和发展现代农业产业, 即“长株潭都市农业区”、“环洞庭湖生态农业区”、“湘中湘南特色农业区”和“湘西山地农业区”, 以三个“百千万”工程为抓手和突破口, 带动和促进全省的农业科技化、机械化、产业化和合作化。

要延长产业链条, 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发挥县域农业整体优势。要建设“项目农业”, 合理科学开发利用特色农业资源, 实施农业产业化、贸工农一体化和产供销一条龙的经营模式, 实现农业多层次、多环节增值增效, 提高县域农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

3. 壮大龙头, 建好园区, 实施品牌战略

要加强县域特色农企的扶持与培育, 推动兼并、合并、重组, 形成大企业组织, 力争每个县都拥有具有相当影响力的龙头大企业, 并逐步发展成为国内、国际的知名企业。

要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农业主导产业相对集中连片、经营机制完善、经济效益和辐射带动效应明显的现代农业基地和园区, 使之成为现代农业主导产业集聚的功能区、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区、现代职业农民的创业区, 充分发挥园区集群效应。

要打造湖南品牌, 沿着标准化、绿色化发展方向, 保护、挖掘和提升传统品牌, 鼓励、培育和支持新品牌;多渠道、多层次加强宣传力度, 建立“三农”电视广播栏目, 唱响品牌。

4. 科技推动, 体制创新, 不断提升竞争力

科研部门应加大对县域农业的支持力度, 制订支持县域农业产业科技进步的计划, 针对性地进行跟踪科研服务, 及时提供技术支撑。制定并实施有利技术引进的特别税收优惠政策, 大力鼓励企业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装备。

要建立政府、行业、企业“三位一体”的农产品出口促进联动体系, 坚持改革创新, 努力实施“以劳动密集型农产品为基础的比较优势战略”、“以质量安全和品牌为核心的国际竞争战略”和“以市场多元化为特征的出口市场战略”, 大力发展高科技农业、高附加值农业、特色农业, 充分调动和发挥农业调整的结构潜力、对外开放潜力、政策潜力和国际市场潜力, 不断提升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要继续完善农业对外合作的投资、财税、贸易、通关、检验检疫等政策, 整合我省农业生产技术、品牌等资源, 选择条件相对好的国家或地区, 建立境外湖南农业经贸合作区, 扩大畜禽、蔬菜、水果、茶油、茶叶、水产品、中药材等特色优势农产品出口。吸引海内外战略投资者和大型企业集团来湘投资农业, 扩大与台湾、东盟、南美、俄罗斯、非洲等地农业合作交流。

思路决定出路,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 身处“互联网+”、创业创新这个时代, 唯有主动融入发展大局, 开拓思路真抓实干, 才能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县域经济快速、平稳、持续发展, 为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续航助力。

摘要:发展现代农业是加速发展县域经济、提升全省经济总量的催化剂和加速器。湖南应从抢抓发展机遇, 合理布局, 建好园区和不断提升竞争力等方面, 通过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县域经济发展。

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篇2

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

(2012年12月31日)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必须固本强基,始终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把城乡发展一体化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必须统筹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着力强化现代农业基础支撑,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13年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落实“四化同步”的战略部署,按照保供增收惠民生、改革创新添活力的工作目标,加大农村改革力度、政策扶持力度、科技驱动力度,围绕现代农业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优越性,着力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大好形势。

一、建立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机制,努力夯实现代农业物质基础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始终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首要任务。必须毫不放松粮食生产,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着力强化农业物质技术支撑。

二、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不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

适应农业进入高投入、高成本、高风险发展时期的客观要求,必须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加强对农业的支持保护。要在稳定完善强化行之有效政策基础上,着力构建“三农”投入稳定增长长效机制,确保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

1.加大农业补贴力度。按照增加总量、优化存量、用好增量、加强监管的要求,不断强化农业补贴政策,完善主产区利益补偿、耕地保护补偿、生态补偿办法,加快让农业获得合理利润、让主产区财力逐步达到全国或全省平均水平。继续增加农业补贴资金规模,新增补贴向主产区和优势产区集中,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倾斜。落实好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良种补贴政策,扩大农机具购置补贴规模,推进农机以旧换新

1试点。

2.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加强国家对农村金融改革发展的扶持和引导,切实加大商业性金融支农力度,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作用,确保持续加大涉农信贷投放。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优先满足农户信贷需求,加大新型生产经营主体信贷支持力度。

3.鼓励社会资本投向新农村建设。各行各业制定发展规划、安排项目、增加投资要主动向农村倾斜。引导国有企业参与和支持农业农村发展。鼓励企业和社会组织采取投资筹资、捐款捐助、人才和技术支持等方式在农村兴办医疗卫生、教育培训、社会福利、社会服务、文化旅游体育等各类事业,按规定享受税收优惠、管护费用补助等政策。落实公益性捐赠农村公益事业项目支出所得税前扣除政策。鼓励企业以多种投资方式建设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

三、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稳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创新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核心和基础。要尊重和保障农户生产经营的主体地位,培育和壮大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充分激发农村生产要素潜能。

1.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抓紧研究现有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的具体实现形式,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结合农田基本建设,鼓励农民采取互利互换方式,解决承包地块细碎化问题。土地流转不得搞强迫命令,确保不损害农民权益、不改变土地用途、不破坏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2.努力提高农户集约经营水平。按照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发展要求,引导农户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和现代生产要素,加快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创造良好的政策和法律环境,采取奖励补助等多种办法,扶持联户经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

四、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新机制,大力培育发展多元服务主体

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农业,必须建立完善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要坚持主体多元化、服务专业化、运行市场化的方向,充分发挥公共服务机构作用,加快构建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与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1.强化农业公益性服务体系。不断提升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加强乡镇或小流域水利、基层林业公共服务机构和抗旱服务组织、防汛机动抢险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供销合作社在农业社会化服务中的重要作用。加快推进农村气象信息服务和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体系与能力建设,提高农业气象服务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水平。

2.培育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支持农民合作社、专业服务公司、专业技术协会、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农民经纪人、涉农企业等为农业生产经营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方位的服务,发挥经营性服务组织的生力军作用。

3.创新服务方式和手段。鼓励搭建区域性农业社会化服务综合平台。发展专家大院、院县共建、农村科技服务超市、庄稼医院、专业服务公司加合作社加农户、涉农企业加专家加农户等服务模式,加快用信息化手段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启动金农工程二期,推动国家农村信息化试点省建设。发展农业信息服务,重点开发信息采集、精准作业、农村远程数字化和可视化、气象预测预报、灾害预警等技术。

五、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有效保障农民财产权利

建立归属清晰、权能完整、流转顺畅、保护严格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是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的内在要求。必须健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资金资产资源管理制度,依法保障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

1.全面开展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制度,强化对农村耕地、林地等各类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保护。用5年时间基本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妥善解决农户承包地块面积不准、四至不清等问题。加快包括农村宅基地在内的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建设用地使用权地籍调查,尽快完成确权登记颁证工作。

2.加快推进征地制度改革。依法征收农民集体所有土地,要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确保被征地农民生活水平有提高、长远生计有保障。加快修订土地管理法,尽快出台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征收补偿条例。完善征地补偿办法,合理确定补偿标准,严格征地程序,约束征地行为,补偿资金不落实的不得批准和实施征地。改革和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3加强管理,依法保障农户宅基地使用权。依法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严格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和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农村集体非经营性建设用地不得进入市场。

3.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因地制宜探索集体经济多种有效实现形式,不断壮大集体经济实力。以清产核资、资产量化、股权管理为主要内容,加快推进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信息化。健全农村集体财务预决算、收入管理、开支审批、资产台账和资源登记等制度,严格农村集体资产承包、租赁、处置和资源开发利用的民主程序,支持建设农村集体“三资”信息化监管平台。鼓励具备条件的地方推进农村集体产权股份合作制改革。探索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界定的具体办法。

六、改进农村公共服务机制,积极推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

按照提高水平、完善机制、逐步并轨的要求,大力推动社会事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倾斜,努力缩小城乡差距,加快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1.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覆盖力度,逐步建立投入保障和运行管护机制。“十二五”期间基本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农村电网升级改造要注重改善农村居民用电和农业生产经营供电设施,中央投资继续支持农村水电供电区电网改造和农村水电增效扩容改造。促进农村沼气可持续发展,加大力度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和国有林区(场)棚户区、国有垦区危房改造,加快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和以船为家渔民上岸安居工程。健全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机制,积极推进公益性乡村债务清理化解试点。加强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加大避灾移民搬迁投入。

2.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完善农村中小学校舍建设改造长效机制。办好村小学和教学点,改善办学条件,配强师资力量,方便农村学生就近上学。设立专项资金,对在连片特困地区乡、村学校和教学点工作的教师给予生活补助。深入实施农村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建立农村文化投入保障机制。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继续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府补助标准,积极推进异地结算。

3.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把推进人口城镇化特别是农民工在城镇落户作为城镇化的重要任务。加快改革户籍制度,落实放宽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落户条件的政策。加强农民

4工职业培训、社会保障、权益保护,推动农民工平等享有劳动报酬、子女教育、公共卫生、计划生育、住房租购、文化服务等基本权益,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

4.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加强农村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综合整治,努力建设美丽乡村。加大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等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实施力度,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七、完善乡村治理机制,切实加强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顺应农村经济社会结构、城乡利益格局、农民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加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不断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提高农村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建立健全符合国情、规范有序、充满活力的乡村治理机制。

1.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切实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扩大农村党组织和党的工作覆盖面,加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强化村干部“一定三有”政策,健全村级组织运转和基本公共服务经费保障机制,提升推动农村发展、服务农民群众能力。加强农民合作社党建工作,完善组织设置,理顺隶属关系,探索功能定位。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强化农村基层干部教育、管理和监督,开展集中查办和预防涉农惠农领域贪污贿赂等职务犯罪专项工作,坚决查处发生在农民身边的腐败问题。

2.加强农村基层民主管理。进一步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继续推广“四议两公开”等工作法。充分发挥村务监督委员会作用,逐步建立责权明晰、衔接配套、运转有效的村级民主监督机制。不断完善村务公开民主管理,以县(市、区)为单位统一公开目录和时间,丰富公开内容,规范公开程序,实现村务公开由事后公开向事前、事中延伸。深入推进乡镇政务公开,推行乡镇财政预算、公共资源配置、重大建设项目、社会公益事业等领域的信息公开。有序发展民事调解、文化娱乐、红白喜事理事会等社区性社会组织,发挥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作用。

3.维护农民群众合法权益。坚持党和政府主导,依法维护、统筹兼顾广大农民群众多种利益,畅通和规范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加强农村信访工作,引导群众依法理性维护自身权益。

4.保障农村社会公共安全。加强农村抗灾救灾、警务消防、疫病防控等设施建设,严格执行农村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建筑质量标准,增强农村突发公共事件和自然灾害的应对处置能力。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篇3

兴城市围绕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大做文章,加大了农业结构调整的力度,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夯实了农业基础地位。2008年粮食产量实现25.6万吨,为历史最高水平;农业总产值预计实现17.3亿元,比2002年增长95.7%;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实现4100元,比2002年增加1766元。目前,兴城市农作物的复种面积达15万亩,水浇地面积达20万亩,全市粮经作物比例已调整到60∶40。初步建立粮食、水产、水果、花生、畜牧、蔬菜6个主导产业。

一、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场,实施农业品种更新换代

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场,引进农业新品种15个,推广新技术18项,新品种花生和大根萝卜普及率超过90%,脱毒马铃薯达到4.4万亩。实施了农业品种更新换代工程,从2006年开始,市财政连续两年投入贴补资金140万元,引进花生和大根萝卜新品种,新品种花生种植面积达到10.3万亩,新品种大根萝卜种植面积达到2.5万亩,推广脱毒地瓜500亩。两年直接增加农民收入5000余万元。

更新农作物品种后,农产品品质大幅度提高。2006年,兴城市被列为省级油料作物生产基地和花生出口基地。“红崖子”牌花生获国家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证,“黄小鸭”牌花生获日本、美国、法国、欧盟等国家和组织的有机农产品认证。为了提高花生产量和品质,从山东、河北两省引进了目前国内比较优良的花生新品种“鲁花12号”、“花育20号”等25.79万公斤,进行新品种繁育,共繁育新品种250万公斤,应用面积10.3万亩。新品种花生增产效果显著,平均亩增产75公斤,亩增收450元。花生作为主要油料经济作物,已成为兴城市的农业主导产业之一。占兴城市农作物播种面积的40%左右,2007年种植面积达23.8万亩,年总产量5000万公斤左右。红崖子乡花生批发市场是东北第一大集花生生产、加工、销售的集散地,有花生加工、销售企业22家,已实现了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产业化生产模式,花生出口到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

二、调整农业结构,逐步形成优势产业

土豆是兴城市特色产业之一,全市种植面积4.8万亩,近几年土豆增收明显。几年来,主管业务技术部门加强了对土豆种植的技术指导,在品种引进、管理技术的应用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使得土豆的产量和品质大幅度提高,亩产土豆达到6000公斤,亩收入4800元。大寨乡是土豆种植生产专业乡,种植面积达到2.25万亩。大寨乡的土豆远近闻名,获得了 “关外土豆第一乡”的美誉。

果树生产向优质化方向发展,为了提高果品质量,近几年来很抓果树管理,强化果实套袋技术的推广,建设标准示范园,目前有科技示范园20处,其中省级1处,为南大乡后山村果园,市级标准园19处。加强东辛庄花卉小区、南大黄金梨小区、望海葡萄生产小区及三道苹果、梨生产小区建设。其中三道沟的果品基地已成规模,管理水平居葫芦岛果业生产先进行列。

玉米是兴城市的主要粮食作物。近几年,兴城市开始引进玉米精量播种机,经过示范、使用,收到良好的效果。2BQF-2型玉米精量播种机采用气吸式单粒点播,省种、省工,每亩可为农民降低生产成本30元,深受农民欢迎。2007年全市购进玉米精量播种机137台,年可为农民增加收入近百万元。

三、发展设施农业,建设日光温室设施小区

近年来,兴城市设施农业得到了较快发展,蔬菜大棚已发展到2.5万亩,纯大棚占地面积1万亩,各类蔬菜大棚达到1万多个。新建省级日光温室蔬菜小区107个。2007年协调贷款1000万元,支持海滨乡发展3个市级蔬菜设施小区。

建设设施蔬菜日光温室小区,是有效利用土地资源,开展集约化高效种植业生产的最佳途径。设施蔬菜日光温室小区生产是适应旱作节水农业发展的需要。设施蔬菜反季节生产,极大地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

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竞争力

农产品符合安全、优质、营养、生态的要求,才有市场竞争力。兴城市以实施农产品标准化为突破口,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力度,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生产,以此提高农产品核心竞争力。

2007年,兴城市已被列为省级农业标准化暨“三品”生产整体推进项目县。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新增无公害农产品5个、绿色和有机食品6个。建立起了葫芦岛农函大玄宇食用菌野驯繁育有限公司、兴城市姜女茂源果业有限责任公司、老黄顶果品有限公司、兴城市益民蔬菜经销合作社、兴城市合盛源食品有限公司等5个绿色食品基地。确定葫芦岛农函大玄宇食用菌野驯繁育基地、兴城市姜女茂源果业基地为绿色生产示范区,并在显著位置树立了标示牌。示范区的建立为绿色食品生产起到了示范引导作用,示范区完全按照农业标准化生产管理。另外,实施农业品牌战略。正业花生发展有限公司、兴和食品有限公司、兴茂花生有限公司等逐步发展壮大,农产品品牌如“黄小丫”牌花生、“红崖子”牌花生、“砚台河”牌葡萄、苹果等在市场上声誉逐步扩大。兴城市有“利世”牌鸭蛋、“高家岭”牌蔬菜、“汤上”牌热带鱼等农产品品牌共6个。

加快调转适应现代农业发展 篇4

中国已成为世界磷复肥生产大国, 但还不是磷复肥强国。面对国际磷复肥格局将要发生重大变化、国内产能过剩的严峻形势, 当前局部地区还在盲目发展和重复建设。在“十二五”期间如不及时加强调控和引导, 任其发展, 市场恶性竞争难以避免, 经济效益难以提高, 并将导致企业倒闭或开工不足、人员下岗失业、银行不良资产大增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为此, 中国磷肥工业协会在“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提出, 今后3~5年内不再新建或改造磷复肥装置, 各级政府对新建、扩建项目应严加控制, 银行不予贷款。全行业必须统一认识, 联合采取行动, 维护行业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同时, 磷肥行业要以清洁生产标准、磷肥产品污染物排放标准、能耗限额、水耗限额等为依据, 淘汰落后产能, 抑制过剩产能, 推动行业结构优化和水平提升, 促进磷复肥行业可持续发展。

在磷肥行业调结构、转方式发展的进程中, 贵州瓮福集团的发展思路为行业提供了一个样板。瓮福集团2009年实现综合能耗0.54吨标准煤, 每吨磷矿石实现价值2700元, 人均年创产值230万元, 企业从单一制造业发展为制造、贸易与智力服务并举的增长模式。此外, 云南云天化国际、贵州开磷、中化重庆涪陵的发展经验也是值得借鉴的。

“十二五”时期磷肥行业的重点工作是学习推广瓮福、开磷等先进企业的经验, 通过深化改革搞好技术创新, 发展循环经济, 延伸产业链, 抢占磷复肥发展的先机, 提高资源利用率, 改善行业经济效益。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 要努力提高磷矿采选回收率, 发展湿法净化磷酸替代中低档热法磷酸及其制品;利用磷酸浓缩回收氟硅酸、硅胶生产无水氢氟酸、氟盐和白炭黑;花大力气做好磷石膏堆存和综合利用工作, 化害为利, 变废为宝。

磷肥行业还要继续鼓励和推进企业兼并重组, 进一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不断提高产业集中度, 形成几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 以提高中国磷复肥行业的竞争力。生产终端产品的企业要走大公司、名品牌, 在用肥市场分散布点, 实行网络、连锁营销的路子;要根据全国各地测土配方的成果, 研发提供各种粮油作物、蔬菜、水果等经济作物和非传统农用作物的专用肥。企业及科研机构要加快研制生产各种缓控释肥、全水溶性专用肥和叶面肥等新产品, 提高化肥利用率, 为发展现代节水农业作出新贡献。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篇5

高登权

日前,水城县对“三农”工作进行研究部署,按照市“大种植、大养殖、大加工、大市场”的要求,制定有效措施,切实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努力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这些措施包括以下内容。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坚持以良种为龙头,以工程为载体,以科技为支撑,以生产资料为保障,发展粮食生产。今年计划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53万亩以上,产量达到27.62万吨以上。实施玉米高产示范工程4万亩。着力推广良种良法配套,提高作物单产。加大冬闲田土开发力度,挖掘粮食增产潜力。坚定抗灾夺丰收的信心,树立小季损失大季补、粮食损失经济作物补、农业损失工业补的理念,调整结构,推广抗旱节水技术,适时补种、改种农作物,增加马铃薯播面10万亩,达到93万亩,种植苦荞麦10万亩,速生蔬菜2万亩,努力夺取今年农业丰收。

加快畜牧产业发展。加强品种改良、饲草种植、疫病防治、规模养殖等各项工作,大力推广良种、良舍、良料、良法综合配套技术,提高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能力,提高良种畜(禽)比重,提高工业饲料入户率和农作物秸秆的科技处理利用率,加快生态畜牧业发展。继续抓好冷坝片区万头优质肉牛基地建设,巩固和完善陡箐、红岩、蟠龙3个乡的科技扶贫种草养羊项目,启动实施龙场等7个乡2500万元科技扶贫种草养羊项目。新建牛品种改良点5个,种植优质牧草3.77万亩,重点抓好养殖大户、养殖小区的示范带动工作,实现肉类总产量增长10%以上,达到3.17万吨以上的目标。

着力发展特色种植。围绕建成市中心城区副食品基地目标,按照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合作化经营、区域化推进、产业化发展的思路,着力完善五个绿色

产业带规划,细化九大产业扶贫开发规划,充分发挥立体气候生物多样性突出的优势和潜力,在稳定基础传统产业的基础上,不断加大对特色主导产业的培育力度,进一步实施“十个万”工程,推进“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或“多村一品”农业板块建设。加快马铃薯生产与加工基地建设,抓好12万亩马铃薯商品基地建设,力争马铃薯商品率达到30%以上。种植蔬菜20万亩,因地制宜发展设施蔬菜500亩,重点以大棚进行冬季蔬菜育苗、春提早和秋延后栽培,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和单产。实施好水城县蔬菜产业化扶贫项目。新增猕猴桃种植0.5万亩,在猴场乡建猕猴桃苗圃基地1个。加强已建茶园管理,新建茶园1.5万亩。推广优质核桃、优质板栗种植,实施好水城县干果产业化扶贫项目,新增核桃种植面积1.5万亩。进一步巩固烤烟、生姜基地建设,种植烤烟3.86万亩、计划收购烟叶10万担,种植生姜5万亩。

大力发展观光农业。以农村、农民和农业独特的生产形态、民族风情、生活方式、田园风光和乡村文化为依托,利用城乡差异的特点,打造集观光、休闲、体验、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高效农业产业区。抓紧完成百车河片区的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并启动建设。把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作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加大投入,巩固好现有的旅游景点,提升前进、海坪等村的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以百车河片区为重点,建设一批休闲、观光、度假、娱乐村。

积极实施品牌战略。加大宣传力度,大力推介水城特色农产品,通过举办农产品展销会和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参加各地各类展销会、经贸会等形式,扩大社会认知度和认可度。鼓励农业产业化企业积极申报知名商标、著名商标和驰名商标,对获得省级著名商标、国家驰名商标的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加大农产品商标注册和地理标志保护力度,整合农产品品牌,强化茶叶和猕猴桃品牌的管理与使用,努力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充分发挥品牌效益。

培育壮大龙头企业。落实好各项优惠政策,支持“水城兴龙精淀粉有限公司”、“水城玖圣绿色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丰源农产品加工厂”等现有企业做大做强,扶持“水城县满全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苦荞米加工厂”等在建企业尽快建成投产,力争完成华荣农副产品冷链物流中心项目一期工程建设,加速推进二期前期工作。

加大科技推广力度。努力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实施农村科技创业行动、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科普惠农兴村计划,推进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加快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农产品认证。完善乡镇农技推广等公共服务机构。组装配套现代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农作物良种普及率和规范化生产技术到位率。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建立健全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大农机手培训力度,加强先进适用农机的引进、推广与应用。

完善市场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优势特色农产品产地市场和大宗农产品批发市场,搞活农产品流通。结合猕猴桃基地,在猴场乡建设一级批发市场。推进双百市场工程和农超对接,重点扶持农产品生产基地与大型连锁超市、学校及大企业等产销对接,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加强对现有畜禽及其产品交易市场的设施建设,完善配套服务功能,营造良好交易环境。争取完成水城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建设。逐步建成以集贸市场为基础,以批发市场为重点,以期货市场为方向的结构完整、功能互补的农产品市场网络,建立农产品信息季度发布制度。

加快发展射阳县现代农业的思考 篇6

关键词 现代农业;发展;新农村建设;江苏省射阳县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673-890X(2014)11--2

1 重视农业科技创新,构建技术推广体系

发展现代农业,科技是支撑。世界农业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其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和科技贡献率一般都在70%以上。以美国为例,农业技术主要由政府部门、大学和民间机构共同组成,其推广体系的特点表现为:覆盖范围广,涵盖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全过程;产、学、研各环节结合成一个有机整体,提高新技术的针对性;政府对农业科研与推广能够给予财力物力支持。当前,随着国家科技发展中长期规划的贯彻和实施,国家对农业的科技投入不断提高,农业科技推广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今后,我国在农用水土资源利用方面,应重点发展好四方面的技术,分别为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节灌技术、土壤技术,最终实现农业各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

射阳县作为农业大县,多年来坚持把农业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作为现代农业实现新突破的重要途径[1]。在粮食种植方面,由于较好地落实了国家对农机具的补贴政策,全县各种农机具的购买已超1万多台(套),大部分地区粮食生产基本上实现了耕种收割运输全程机械化。同时,大力推广塑盘旱育抛秧、秸秆全量还田、精确定量栽培、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截至2011年全县粮食总产已突破11亿kg。

2 建设农业基础设施,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实践表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抗灾能力低,已成为制约各地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当前我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应做到“五个加强”。第一,加强农田水利建设。要着力抓好抗旱水源、排灌系统等水利工程建设,加强大江大河大湖治理,加快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第二,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要积极动员全社会力量开展植树造林、封山育林工作,切实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不断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据射阳政务网2014年3月3日信息,射阳县今后将围绕“成片造林1万亩,四旁植树200万株”目标,重点抓好沿海高等级公路绿化和金海林场续建等重点工程。第三,加强土地综合开发。要正确处理好严格土地管理与加快经济发展的关系,加快土地流转,实施大规模土地整治,积极探索保障用地需求的新思路。第四,加强农村道路建设。要总体规划农村公路建设,形成县乡村的公路网络。第五,加强“菜篮子”工程建设。“康强农业示范园”被评为国家级设施蔬菜标准园,合德设施蔬菜园、海河万亩有机果蔬园、“临海万亩大蒜基地”被认定为省级永久性“菜篮子生产基地”。

3 优化产业结构调整,着力发展特色农业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农业生产结构将得到不断优化,农产品市场需求将日益旺盛和多样化。这其中发展特色农业是发挥资源优势,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射阳县着力以下特色发展举措。一是推进“一园区三基地”建设,其中“一园区”是在沿海高等级公路沿线规划建设一个一期占地200 hm?以上独具沿海特色的综合型万亩现代高效农业园区。二是抓特色产业基地,突出大蒜、中药材、蚕桑等特色产业核心区建设,以特色镇、专业村创建为抓手,推进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和专业化生产。千秋镇按照“稳粮缩棉,扩张设施,拓展经营,提升养殖”的总体思路,狠抓农业结构调整,新扩棉蒜套种2 333.33 hm?,棉瓜套种1 000 hm?,药瓜、菊花等中药材200 hm?。三是抓畜禽养殖规模。通过开展“现代畜牧业突破年”活动,发展规模化养殖,重点打造畜牧“十百千”工程,即十万头奶牛、百万头生猪、千万羽肉鸡,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但需要指出的是,射阳县与与先进地区、农业强县相比,特色农业的发展规模、档次仍有一定的差距。

4 转变政府工作职能,完善农业保护制度

实践表明,只有积极转变政府工作职能,完善农业保护制度,才能为现代农业的生产创造良好条件,实现现代农业的发展。

4.1 建立农业合作组织

在当前发达国家的现代农业与农村发展中,农业合作组织已成为一支重要的推动力量。在日本,几乎所有的农民都加入了农协组织,市场销售的农产品大部分由农协提供。这些先进的经验值得我们去学习[2]。作为政府部门应完善农业合作组织法律和相关配套法规,建立农业产业化组织与农户之间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近年来,射阳县积极推行专业化服务,从众多专业化服务组织中选择硬件条件和人员素质较优的服务组织,在农业种值中为农民提供“统一品种、统一育苗、统一栽插、统一病虫防治、统一肥水管理”的“五统一”专业化服务条件。

4.2 实行农业标准化生产

作为政符部门应尽快建立起一套既符合本地情况,又能与国家和国际接轨的农业标准化生产体系,并切实抓好推广实施。要加强科学使用化学投入品,扩大配方施肥,减少使用化学肥料和农药,引导农民增加有机肥。在此方面,射阳进行了大胆探索。相关部门本着“无标制标、有标贯标、缺标补标”的原则,通过宣传教育、上门指导等措施加大标准执行力度,使标准化成为生产者的自觉行动。同时进一步做好检测标准监管工作,控制农药残留,把小合格产品拒之门外,把特优产品打造成名牌。“洋马菊花”“青龙”牌蒜苔、“射阳大米”已成为中国驰名商标。

5 结语

发展现代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决策,符合我国国情和国际发展经验,对于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杨绍品.发展现代农业经营组织[J].中国合作经济,2012(6).

[2]伍旭中.对当前中国“三农”问题的几点认识[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5).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篇7

过去的一年, 在甘肃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 深入实施“365”现代农业发展行动计划和“1236”扶贫攻坚行动, 全力落实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 着力开展农业防灾减灾, 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向好。全年共落实中央和省级资金48.86亿元, 比2012年增长27.9%。预计全省农业增加值增长6.5%, 农民人均纯收入可达5093元, 增长13%。主要呈现出以下八个方面的特点。

㈠粮食生产实现“十连丰”全省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1358万亩、马铃薯脱毒种薯989万亩, 粮食高产创建实现农业县 (区) 全覆盖。争取中央良种补贴资金3.2亿元, 补贴面积2978万亩。全省粮食播种面积4288万亩, 总产1138.9万吨, 比2012年增加28.9万吨。

㈡养殖业生产持续发展大力扶持现代草食畜牧业发展和牛羊产业大县建设, 全省改扩建标准化养殖小区174个, 新增规模养殖场 (小区) 1058个。预计, 全省肉蛋奶总产量达163万吨, 增长7%;水产品产量达1.4万吨, 增长3.8%。落实禁牧草原面积1亿亩, 完成退牧还草围栏面积700万亩, 新增高产优质苜蓿8万亩, 人工种草面积达2388万亩。

㈢现代农业建设加快推进甘州区、肃州区和安定区3个国家级和13个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有序推进, 示范带动作用逐步显现。制定出台了草食畜牧业和设施蔬菜产业发展贷款贴息管理办法, 累计发放贷款120亿元。全省设施蔬菜面积达166万亩, 新增特色优势经济作物面积80万亩, 总面积达2840万亩。坚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 全省农机总动力达到2416万千瓦, 增长6%;落实农机具购置补贴资金4.75亿元, 补贴各类农机具17.5万台, 拉动农民投资9.2亿元。

㈣科技支撑能力不断强化积极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 累计培训农民115万人 (次) 。农作物制种面积达到378万亩, 推广高效农田节水技术975万亩, 保护性耕作面积达到301万亩, 在77个农业县实施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 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0%, 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2%。新建农村沼气3万户, 农田废旧农膜回收率达到70.7%, 尾菜资源化处理利用率达到20%。

㈤产业化经营水平明显提高加快发展草食畜牧业、设施蔬菜、优质林果、马铃薯、中药材、现代种业和酿酒原料等特色优势产业, 全省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达6174个, 增长21%;龙头企业达2424家, 增长6%。全省新增马铃薯、苹果、蔬菜贮藏能力65万吨, 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48.6%, 提高1个百分点。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2.6万个, 增长71%, 带动农户207万户。积极开展农产品产销对接, 推进了国家级定西马铃薯专业批发市场建设, 在全国创办了12家甘肃名优特农产品展销馆。

㈥农业农村改革逐步深化全面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管理, 扎实开展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试点工作。积极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 全省流转土地面积743万亩, 新增224万亩。认真开展了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落实情况核查和“一事一议”财政奖补专项检查, 对涉及农民负担问题进行了督办, 维护了农民的合法权益。

㈦农业防灾减灾成效明显争取专项资金2000万元, 防控马铃薯晚疫病1233万亩。科学处置草原火情51起, 无重特大草原火灾发生。组织开展了农业安全生产大检查活动, 狠抓农机安全生产监管, 查处农机违章作业3.8万台 (次) 。全面加强兽医管理工作, 全省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情强制免疫密度超过98%, 平均抗体合格率保持80%以上, 全省未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推进灾区农牧业恢复性生产。

㈧依法行政能力稳步提升进一步规范农业行政许可管理, 精简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23项。全面加强农业法制建设, 《甘肃省动物防疫条例》已经省人大常委会颁布, 制定出台了《甘肃省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管理办法》和《甘肃省草原管护员管理办法》。全面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 累计认证无公害农产品近600个, 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440多个, 地理标志农产品34个, 全省农产品平均抽检合格率保持在99%以上。深入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 全省查获各类假劣农资37万公斤, 挽回经济损失490万元。

二、农业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困难

总的来看, 虽然全省农业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但仍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农业资源环境约束更加趋紧, 农业生产成本持续上升, 自然灾害多发频发, 保持农业稳定发展压力增大;二是农业投入明显不足, 农村金融供给相对滞后,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面临挑战;三是农民增收渠道少、收入水平低, 持续增加农民收入难度加大;四是千家万户小生产格局没有根本改变, 提高农业效益、保障质量安全任务艰巨。对于这些困难和问题, 要深入分析、提高认识、科学应对、妥善解决。

三、强化粮食增产措施、创新农民增收手段, 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

2014年, 全省各级农牧部门要牢牢把握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各项政策措施, 着力发展旱作农业、高效节水农业和特色农业, 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和农村改革创新, 努力促进农业持续发展、农民快速增收。全年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100万吨以上, 农业增加值增长5%以上, 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3%左右, 畜牧业增加值增长12%。

㈠落实“三个不减”, 增加粮食安全比重各地要进一步强化重农保粮的意识, 积极落实国家发展粮食生产的各项政策措施, 确保耕地面积、粮播面积、粮食总产“三个不减”, 力争全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4250万亩以上, 实现省内粮食动态平衡、供需安全可控。要大力推进国家级旱作农业示范区建设, 大力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1500万亩, 不断提高粮食主产县的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调整优化粮食生产结构, 突出发展玉米和马铃薯等高产作物;以粮食生产大县为依托, 进一步抓好粮食高产创建示范片建设, 扩大整县、整乡镇示范;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机收机播等综合增产技术, 进一步提高粮食单产水平;以提高耕地质量为重点, 组织实施土壤有机质提升行动, 配合有关部门大力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 提高土地生产能力;强化农业灾害监测预警工作, 切实提升防灾减灾能力, 夯实全省粮食稳定增产的基础。

㈡着力发展草食畜牧业和特色渔业以50个牛羊产业大县为重点, 突出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 全力推进品种改良、小区建设、人工种草、青贮氨化等重点工作, 新增标准化规模养殖场 (小区) 600个, 创建省部级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80个, 力争全省肉蛋奶产量达到170万吨, 增加7万吨。进一步做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 搞好强制免疫、疫情监测、消毒灭源等重点工作, 努力确保不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加强草原保护与建设, 认真落实草原补奖政策, 加快发展草产业, 推进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大力发展现代渔业, 加强水生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与管理, 提高特色渔业生产水平。

㈢提升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实施1000万亩马铃薯一级脱毒种薯全覆盖工程, 加快推进1000万亩优质林果基地建设, 进一步壮大和提升设施蔬菜、优质林果、马铃薯、中药材、现代种业和酿酒原料等特色优势产业, 新增特色优势经济作物面积120万亩, 达到2960万亩。以张掖国家级玉米制种基地为重点, 推动落实种业扶持政策, 开展重点品种联合攻关, 扶持种子企业做大做强。大力支持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快技术改造, 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 农产品加工转化率提高到49.5%, 年内产业化经营带动农户的比例提高4个百分点。加快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大宗农产品集中产区多功能物流中心建设, 逐步健全农产品物流体系, 抓好产销衔接, 保持农产品市场平稳运行。

㈣全力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继续深入实施农民收入倍增计划, 力争201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3%左右。要大力培育富民多元产业, 进一步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 提升种养业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积极发展农村服务业和农村文化产业, 增加二三产业收入。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创业培训, 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 激发农民自身活力, 推动劳务输出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 由分散短期输出向常年稳定输出转变, 不断增加农民的工资性收入。继续推动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 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 盘活农村资产资源, 努力增加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

㈤强化农业物质装备和科技支撑重点谋划实施种子工程、畜禽良种工程、旱作农业示范、农业信息化、农业可持续发展、新型农民培训等一批打基础管长远的农业重大项目, 力争农业项目资金增长20%以上。推广高效农田节水技术1000万亩, 继续抓好节本增效、加工增值、健康养殖、安全生产、防灾减灾等先进适用技术推广, 力争农业科技贡献率提高1个百分点。加快农机农艺融合技术的研发推广, 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提高2个百分点。突出培养农业科技领军人才, 强化基层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和素质提升。按照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社会服务型等不同岗位的要求, 大力实施“阳光工程”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程, 着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积极发展循环农业, 年内新增农村户用沼气2万户, 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率达到75%, 尾菜处理利用率达到25%以上, 启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试点。

㈥全面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各级农牧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 突出抓好生产关和监管关。要推行生产全程控制和质量安全追溯, 健全农业投入品质量监测制度, 控药、控肥、控添加剂, 对农民开展标准化清洁生产技术培训和法规宣传教育, 指导农产品生产企业和合作社建立产地证明准出制度。大力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创建, 积极推进蔬菜、水果标准园创建和畜禽水产标准化养殖场建设, 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着力强化执法监管, 加强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安全管理, 加快推进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 深入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和农资打假专项行动, 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和监督抽查, 确保农产品平均抽检合格率保持在99%以上, 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进一步强化兽药饲料质量监管和动物卫生监督执法, 畜禽屠宰管理职能和措施要限期到位。

㈦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要坚持家庭经营在农业中的基础性地位, 研究制定家庭农场 (专业大户) 发展的指导意见和扶持办法, 扶持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多种经营主体, 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积极推动落实支持合作社发展的政策措施, 按照“积极发展、注重规范、强化扶持、提升素质”的要求, 引导组建一批同业联合的大型联合社、跨区域跨行业的联合社和土地股份合作社, 力争年内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超过1000家, 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户的比例提高5个百分点, 明显提高引领带动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积极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发展现代农业, 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大力支持经营性服务组织发展, 加快构建多元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㈧稳妥推进农业农村改革创新进一步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 坚持农村土地农民集体所有, 探索长久不变的具体实现形式, 进一步明确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之间的关系。加快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农民土地 (草原) 承包经营权及其土地上的农业设施登记确权。从2014年起, 每个县都要确定1个乡镇或几个村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 为全面登记颁证打好基础。继续完善土地流转市场体系和县乡村三级服务网络, 认真组织实施好农业部下达仲裁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逐步健全纠纷调解仲裁体系。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 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流转。大力支持国家级和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大胆探索, 率先突破, 总结经验。要稳妥推进农业补贴制度改革, 推动完善落实农村金融保险政策, 支撑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强调的是,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是一项长期任务, 各地必须按照中央的顶层设计和省委的总体部署, 分类指导, 稳妥推进, 保持农村社会稳定。

四、着力提升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能力

新的一年, 全省各级农牧部门要牢固树立以改革为动力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理念和思想, 主动研究新情况、发现新问题、解决新矛盾, 科学把握“三农”工作规律, 不断提高指导和服务发展的能力。

㈠强化服务意识为农民搞好服务是我们农牧部门的基本职责和重要任务。要坚持以服务发展、服务基层、服务群众为出发点, 以主动作为提高服务水平, 以锐意创新提升服务效能。要进一步强化农业科技人员深入农业生产一线开展技术指导和信息服务的意识, 把农业科技的论文写在大地上, 成效体现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上;组织机关干部深入乡村农户掌握社情民意、宣传惠农政策, 因地制宜指导农民发展生产。要依托信息服务进村入户工程, 进一步完善12316信息服务体系, 加强农业经济运行监测, 切实搞好产销形势分析, 全力服务农业生产经营。

㈡突出任务落实各市州农牧部门要紧扣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和全省农业重点工作, 把握时间节点, 加快工作节奏, 提高工作效能。要大力发扬钉钉子的精神, 对全年的重点工作必须明确责任抓落实、健全机制抓落实、跟踪督办抓落实, 在落实全局工作中彰显作为, 在推进各自工作中服务全局。牢固树立雷厉风行、主动进位的进取意识, 努力形成转变作风不拖沓的局面。要强化创新意识, 重点在创新完善基层农业公共服务、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农业科技研发推广、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 切实提升农牧部门的执行力、协调力和统筹力。

㈢深入调查研究全省农牧系统的广大干部要紧紧围绕领导关切、社会关注、农民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 加强调查研究, 以改革的思路破解农业发展中面临的资源、资金、技术、人才制约, 增强全局和战略思维能力, 提高把握和运用规律能力, 提升科学和民主决策能力。特别要正确把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和省委的《意见》关于推进农村改革的原则要求, 瞄准工作契合点, 找准工作突破口, 协调推进农村改革, 力争在创新体制机制上取得明显进展。

㈣注重协调配合农业农村经济涉及的行业多、部门多、层次多、环节多, 加快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必须赢得各级党委政府、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各级农牧部门要加强汇报、加强协调、加强沟通, 只要是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有利、对农民有益的事, 都要主动配合、主动入位、主动落实。在系统内部, 要树立全省上下一盘棋的思想, 整合力量, 上下联动, 发挥整体功能。特别是在应对突发事件上, 要增强全局观念, 做到密切配合、步调一致, 努力营造良好的氛围。

㈤加强行风建设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 我们坚持把即知即改、立行立改贯穿始终, 制定出台了19项制度, 从“拒收群众一根葱”做起, 从身边的小事改起, 从关系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难事抓起, 边学边改转作风, 凝心聚力谋发展, 真心实意为“三农”, 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在效能风暴行动民主评议机关作风和政风行风测评中居第一名。各级农牧部门继续落实好改进作风的相关规定, 执行党的惠农强富农政策绝不变通、绝不走样、绝不搞一阵风。要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管行业必须管行风”的原则, 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方针, 着力解决“四风”方面存在的问题, 坚决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要突出加强惠农政策落实、土地流转、农民负担治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农业重大项目实施、农业行政审批、农业执法、农资打假等方面的监督检查。要针对突出问题开展专项治理, 铲除滋生不正之风的土壤, 使全省农牧系统的工作做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 敢于树标杆, 勇于当标杆, 恪守为民之责, 堂堂正正做人, 挺起腰杆做事, 努力塑造风清气正、务实清廉的良好形象。

实现全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目标, 意义重大、任务艰巨。要以务实高效的工作作风, 乘势而上、真抓实干、改革创新, 着力推进农业农村经济科学发展, 为稳定粮食生产, 增加农民收入做好各方面工作。

(本文根据作者在2014年1月10日召开的在甘肃省农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修改而成)

摘要:文章总结了2013年甘肃农业工作所取得的成就, 同时也分析了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困难。提出了新的发展目标是着力提升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能力。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篇8

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使世界经济遭受重创。为摆脱危机的不利影响, 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推出一系列产业振兴计划, 全球产业发展模式发生巨大变革, 加快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 成为世界各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及选择新的发展路径的战略重点。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 2014年, 广东的人均GDP超过10000美元, 进入工业化中期向中后期过渡阶段。从国际发展经验看, 这一阶段的产业结构、消费结构都会加快转型升级, 原本依靠成本比较优势形成产业结构偏重的现状迫切需要改变, 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大增;而居民消费结构也正从一般性的物质需求向“文、康、乐、寿”等高端服务需求升级。现代服务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在GDP中的比重也快速提升。但由于香港一直扮演着为广东尤其是珠三角地区提供现代服务的主要角色, 广东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 2014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8%左右, 远低于国际上处在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国家 (地区) 的水平 (一般60%以上) 。因此, 必须抓住机遇, 推动服务业发展实现质的飞跃, 为经济增长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同时, 广东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改革和发展的任务尤为艰巨, 顺应产业发展规律, 加快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现代高端服务业, 对于提升全省现代服务业的整体质量和水平, 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保持总体经济稳定增长和提升竞争力, 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现代高端服务业的内涵和外延

(一) 定义

——国际。现代高端服务业是具有典型中国特色的词汇, 国际上并没有对其进行系统的阐释, 但欧美发达国家一直高度重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早在20世纪70年, 欧美主要发达国家均已实现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经济形态, 近年来, 围绕现代服务产业及新兴业态, 欧美发达国家制定实施一系列国家战略和发展政策, 不断加大投资力度, 切实推动现代服务业成为国家或区域的支柱产业。由一些国家的政府和国际组织提出的与现代高端服务业最为接近的概念是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美国商务部认为,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指显著依赖专门领域的知识, 向社会和用户提供以知识为基础的中间产品或服务的公司和组织。OECD指出,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是技术及人力资本投入密度较高、附加值大的服务行业, 包括IT服务、软件服务、工程服务、数据库、管理咨询、R&D服务、广告、工业设计、医疗保健、广播影视和文化等。

——国内。现代高端服务业在国内也是一个新概念, 对其内涵和外延的界定尚不明确。2012年国家科技部发布的《现代服务业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 (国科发计〔2012〕70号) 对现代服务业作出定义:“现代服务业是以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为主要支撑, 建立在新的商业模式、服务方式和管理方法基础上的服务产业。”有学者认为高端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中具有较强外溢效应, 能够有效带动服务业和制造业升级, 提高整体经济竞争力的服务行业的集合体。深圳市政府在2007年颁布的《关于加快我市高端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 高端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核心, 具有高科技含量、高人力资本投入、高附加值、高产业带动力、高开放度、低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等特征。山东省发改委在近期形成的《促进我省高端服务业发展研究报告》中指出, 高端服务业是在工业化比较发达阶段产生的, 主要依托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发展起来的, 以提高技术性、知识性和公共性服务为主的, 处于服务业高端部分的服务业。它瞄准的是高端市场、提供的是高端服务, 依托的是高端人才。

——课题组。研究借鉴国内外相关理论, 结合广东现代高端服务业发展现状, 在近期实地调研基础上, 经过认真分析讨论, 对现代高端服务业做出如下定义:现代高端服务业指在工业化中后期阶段产生的, 主要依托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发展起来的, 处于价值链高端, 具有较强的外溢效应, 能够有效带动服务业和制造业转型升级, 提升整体经济竞争力的现代服务业。

(二) 特征

——知识、技术密集程度高。现代高端服务业对技术、管理、流程优化等战略性核心要素投入的需求巨大。从事现代高端服务业的企业自身就是知识和技术的主要来源, 企业发展所需最主要的投入要素是高新技术和高素质的人力资本, 所提供的服务产品具有高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

——产业发展潜力、空间巨大。现代高端服务业对物质形态投入品的需求越来越小, 受国内市场规模限制小, 开放度高, 资源消耗低, 环境污染低, 先进制造业发展和居民消费升级需求巨大, 因而发展潜力和空间十分巨大。

——不断催生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现代高端服务业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其形成和发展是市场经济中商务模式创新和企业经营管理能级提升的结果。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 传统服务业的运营模式得以改变, 形成新的市场形态和经营业态, 资源的不断整合和产业的更加专业化分工, 催生出大量的新产品、新商业模式和新产业。

——具有强大的带动作用。现代高端服务业处于产业价值链的高端, 具有较高的影响力系数, 对相关产业具有较强的融合性和带动性, 能刺激经济增长, 促进结构升级, 加快技术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 深化经济运行, 增强发展软实力。

(三) 构成

在充分参考借鉴国内外对“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现代服务业”和“高端服务业”分类和范围界定的基础上, 结合省统计局现行的现代服务业年报分类, 根据课题组对现代高端服务业的理解, 将如下八大产业归类为现代高端服务业: (1) 金融业, 包括银行、证券、信托、保险、基金、租赁等; (2) 信息服务业, 包括移动互联网、网络信息、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物联网、在线数据与交易处理、软件开发、信息系统集成、数据挖掘、手机媒体、云计算等工业化中后期大规模发展起来的新兴服务业; (3) 科技服务, 包括研发设计、知识产权服务、检验检测服务、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咨询服务、科技服务外包等; (4) 现代物流, 包括水运、航空、仓储、邮政、批零等; (5) 现代旅游, 包括高星级酒店、大型旅游景区、综合性旅游休闲设施、专业性旅游服务商、邮轮游艇、养生保健服务、大型旅游门户网站和旅游资讯集成商、旅游会展等; (6) 商务服务业, 包括会计、审计、评估、法律服务、研发咨询等; (7) 服务贸易, 包括软件开发、信息管理、数据处理、财会核算、技术研发等国际业务; (8) 文化创意产业, 包括动漫影视、现代传媒、创意设计、会议展览、教育培训等。

广东省现代高端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 发展现状

广东服务业规模优势突出, 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 现代高端服务业部分领域发展全国领先, 在制度建设、平台打造、业态发展、企业与品牌培育等方面取得了较好成绩 (见表1、2、3) 。

1.出台了一批政策文件。广东近年来持续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初步构建起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政策支撑体系。一是注重规划引领, 《广东省“十二五”规划纲要》、《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 (2008-2020年) 》、《珠江三角洲产业布局一体化规划 (2009-2020年) 》、《广东省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等均提出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战略导向, 明确了金融、文化创意等重点发展领域;二是出台综合政策, 实施《关于加快发展我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促进服务业投资发展若干意见》等, 构筑服务业整体支撑;三是细化专项指导, 如《关于促进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发展家庭服务业的实施意见》, 以及省发改委《关于加快我省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的工作意见》、省文化厅《关于加快珠江三角洲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省知识产权局《关于促进我省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若干意见》和省经信委关于生产服务业、电子商务、会展业的“十二五”规划等, 推动了现代服务业重点领域的快速发展。

2.打造了一批发展平台。广东历来重视服务业发展平台的布局建设, 打造形成了多层次、多业态领域的特色产业平台。一是开发广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横琴三大国家级功能区, 以及中新 (广州) 知识城等, 为广东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创新发展现代高端服务业提供了综合性、全方位的高端载体依托;二是建设各类服务产业集聚区, 初步形成广州、深圳两个区域金融中心, 白云空港、宝安空港、广州港、深圳港等枢纽型现代物流园区, 以及广东 (顺德) 工业设计城、深圳设计之都文化创意产业园等一批专业化服务产业基地, 其中深圳港2014年前三季度集装箱吞吐量1727.55万标准箱、居全球第三, 广东 (顺德) 工业设计城年研发创新产品近5500件、直接拉动工业产值约400亿元, 为构筑以珠三角为中心、粤东西北为辅助的现代服务产业集群提供了坚实支撑;三是发展优质高效的创业创新服务平台, 建成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中国移动互联应用产业联盟等大型创业创新公共服务平台, 大力培育五行、创新谷等提供创业辅导、交流培训、筹资融资、产学研合作等孵化器功能的专业公司, 其中创新谷建成全国首个融合技术、产业、资金于一体的移动互联网国际化、专业化孵化器, 累计培训创业人员2万人次、投资孵化项目20多个;四是打造高端宣传推介平台, 培育出中国 (广州) 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中国 (深圳) 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中国 (珠海) 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中国 (深圳) 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商务会展品牌, 其中广州2013年会展总面积达53.22万m2、位列国内三大会展中心城市, 为加快提升广东服务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提供了强劲推力。

3.培育了一批新星企业。广东通过建设服务产业良好营商环境, 培育出一批市场竞争力强、成长潜力大的现代高端服务业新星企业。其中, 深圳华侨城创新打造“华侨城智慧旅游系统”, 构建集合游戏、社交及电子商务功能的“中国智慧旅游在线”综合服务平台, 目前拥有100余项自主知识产权, 年产值近10亿元, 获评“亚洲智慧旅游企业示范单位”和全球旅游景区集团四强;广州动景公司研发的UC手机浏览器全球下载量突破15亿人次, 月使用量 (PV) 超100亿, 拥有逾4亿用户, 是全球使用量最大的第三方浏览器;唯品会是美国纽交所上市企业, 率先在国内开创名品特卖电商模式, 拥有会员6600多万、合作品牌11000多个、独家合作品牌1400多个, 目前约占国内移动端电商总业务量1/3比例, 2013年实现净营收106亿元, 获评2012年度最佳电子商务企业、2014年度《财富》中国500强。

4.形成了一批新兴业态。广东注重促进服务产业创新发展, 推动服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涌现出一批具有坚实市场基础的优势服务业态与有巨大市场潜力的新兴服务业态。目前, 广东已经精心布局形成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文化创意、科技服务、商务会展等为主体的优势现代高端服务领域, 2013年全省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2万亿元、居全国首位, 其中仅广州便拥有电子商务服务企业1800多家、电子交易额超过100亿企业10家, 有太平洋电脑、易网通、环球市场、唯品会、欢聚时代等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海外上市企业。同时, 供应链、冷链物流、健康服务、移动视频、互联网金融、检验检测等新兴业态、新商业模式正加快发展, 形成了优视、洛可可、久邦数码、中经汇通、梦芭莎等全国领先的新业态企业。此外还有紧跟市场需求出现的私人投资顾问、独立评估、信用调查等新型专业高端服务。

5.涌现了一批本土品牌。经过数年发展积累, 广东服务产业已经成功孕育出一批在国内具有较高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本土品牌。其中较有代表性的如:国内首家动漫上市企业奥飞动漫的原创动画电影品牌“喜洋洋与灰太狼”是目前国内知名度最高、品牌价值最大的动漫卡通品牌之一;深圳华强的“方特”主题公园、《熊出没》等拳头品牌, 产品成功打入伊朗、乌克兰、南非等国际市场, 使中国成为继美国、法国之后的第三个大型文化主题公园出口国, 成为广东文化新兴业态中的亮丽品牌;林安物流作为“中国物流最具影响力品牌”, 拥有集物流信息交易、招投标中心、结算中心、第三方物流总部等为一体的“中国最佳物流园区”林安物流园, 以及运用“车讯通”等特色软件面向全国12万司机会员、5万多家企业开展综合物流信息服务的林安物流网, 打造了物流业具有权威性的“广州 (林安) 公路物流价格指数”。

(二) 发展特色

1.依托强大的制造业基础。广东的现代服务业在与先进制造业融合互动中不断发展, 庞大的制造业规模和腹地为现代高端服务业的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 现代高端服务业则通过发挥其强力的外溢性和渗透性, 推动制造业调整结构优化升级, 制造业服务化趋势日益明显。传统制造业产品功能和附加值通过高端服务业要素的融合大幅提升, 高端服务业依托庞大的制造业良好基础, 在生产与服务的良性互动中不断催新新商业模式和营利模式, 在满足制造业需求的同时获得显著成长。

2.依托全国领先的信息化水平。对现代信息技术的深度依赖与深入运用是现代高端服务业的特质之一, 而广东作为全国重要的信息产业基地和信息化先导区, 具备相对领先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和信息化技术, 其中电子信息制造业总产值占全国1/4以上、连续23年居全国首位, 互联网普及率及无线宽带网络覆盖率达66%、居全国前列, 信息消费规模达6400亿元、占全国1/4以上, 尤其是近年来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应用广泛, 为广东省现代高端服务业各业态领域提供高效的信息整合与资源共享支持, 促进现代物流、科技服务、文化创意等先进经济形态快速发展, 进而拉动整个现代高端服务产业体系不断成熟完善。

3.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广东的市场化程度较高, 服务业主要领域的市场化特征也十分显著。近年来广东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金融支持服务业发展、专业服务人才培育、服务业对外交流合作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全面推进改革创新, 为优化服务业市场环境、激发服务业企业竞争活力, 提供了宽松的政策环境和良好的管理服务。广东民间资本投向现代高端服务业的规模不断扩大, 民营现代高端服务企业在多个领域具备较强竞争力, 中小微高端服务企业也十分活跃。

4.充分发挥开放先行区优势。优越的对外开放环境是广东推动经济发展产业升级的有利基础, 更是广东加快发展现代高端服务业的突出优势。粤港澳台四地合作不断深化, 有效带动着广东在金融、现代物流、信息服务及商务服务等领域的发展升级;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稳步发展, 极大延伸了广东在内陆的发展腹地;与欧美等海外国家和地区的开放交流, 借助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等跨国合作平台, 持续推动着广东与这些区域之间在资源与市场的交流互补。广东利用改革开放先行区的优势, 为现代高端服务业发展作出先行探索, 营造了较高开放度的发展环境。

(三) 主要存在问题

1.政策支持力度有待进一步增强。相对于江苏、浙江、上海等国内现代服务业发达省市而言, 广东在服务产业工作统筹, 财税支持、资金引导、人才引进、土地供给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存在一定差距。如上海、江苏都专门出台了对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扶持性政策文件, 浙江设有省服务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及部分市、区服务业发展局, 2014年共安排信息、科技等八大类服务业重大项目310个、计划总投资3689.4亿元, 统筹效果、扶持力度都领先于广东。受制于重工抑商的惯性思维影响, 广东既有的扶持政策也难以完全落地, 突出体现在服务业税费负担较重, 22.3%的宏观税负高于全国2个百分点, 用电高于工业收费标准、尚未实现“同网同价”, 用地需求也难以有效满足。此外, 现有统计指标体系对“文化创意产业”、“信息服务业”、“总部经济”等新产业概念, 缺乏统计界定及系统监测, 制约了对相关产业的分析评估与科学规划。

2.产业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广东的现代高端服务业市场仍然有待规范完善, 政府的市场监管行为需要加快向公共服务提供者的实质性转变, 文化、物流、信息等现代高端服务业不少行业存在多头管理问题, 政府部门间政策和管理不衔接、不配套, 企业多头申报、多头检查, 运营效率受到一定制约;通关、商检等方面限制较多, 便利性有待增强;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的服务、带动作用亟待加强;法律法规、诚信体系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产业自身的市场化运营水平也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线上线下资源的有效整合仍有欠缺。现代服务业发展区域差异较大, 主要集中于广州、深圳和东莞等珠三角城市, 粤东西北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 现代高端服务业的产业发展基础十分薄弱。

3.产业结构的高端化以及核心竞争力有待进一步确立。广东的服务业具有规模优势, 但在高端业态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尚未有效确立, 产业链深化与拓展不够, 如极具代表性的金融业与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高端服务产业的增加值在2013年的占比分别为6.14%、2.84%, 明显低于北京 (分别为14.47%、8.97%) 、上海 (分别为13.07%、4.80%) 、江苏 (分别为6.44%、2.27%) 、浙江 (分别为7.89%、5.16%) 等省市, 在国际业务竞争方面也弱于邻近的香港地区。在各服务行业中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龙头企业的培育和优势品牌的塑造, 以及对总部经济的打造与集聚等方面, 与京沪等地都有较大差距。

4.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有待进一步凝聚。高端人才是实现服务业由低端转向高端、由劳动密集转向知识密集的关键因素, 但广东的人才基础较为薄弱, 目前全省专业技术人才总量455万人、高层次人才26.5万人, 2013年以来, 全省技能人才求人倍率一直处于1.4以上高位, 不足以支撑现代高端服务业对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的需求。在专业服务人才的教育培养上还存在体制创新发展不足、职业培训链条不完整、人才交流市场不发达等问题, 导致服务业高端人才供给不足。广东引进和留住高端服务业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的优惠政策也不突出, 存在着体制机制不顺、资金支持力度不够、子女教育等配套保障不足等问题, 近年来随着上海、江苏等省市对高端服务业人才实施强有力的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 进一步削弱了我省对国内外人才的吸引力。

5.重大载体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有待进一步提升。现有的各类产业园、创新平台、交易市场等高端服务业发展载体和平台建设, 存在着资源集聚效应不强、配套保障措施不足、辐射带动作用不够等问题, 公共技术、交易、行政、物流等服务平台建设不完善, 资源共享机制欠缺, 服务能力不足。另一方面存在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现象, 这些都制约着新业态孵化和企业的高端化发展。

6.金融支持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在现代高端服务业领域较为突出。相当部分服务企业如从事创意、商务服务等领域, 天然属于中小型企业, 尤其是初创企业往往存在有形资产少、发展风险不确定等情况, 难以有效获取金融机构及社会资金支持。政府对企业扶持政策大多以资产、人数为评估标准, 这些企业也被排除在外。针对现代高端服务业的金融产品创新少, 对相关业态的整体支持力度不足。

明确广东省现代高端服务业发展的方向选择

(一) 发展路径

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 围绕加快转型升级, 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总目标, 坚持“创新驱动、重点突破、国际视野、市场主导”的方针, 充分依托强大的制造业基础, 结合产业转型和消费升级的需求, 发挥改革开放先行区优势, 突出核心城市的引领带动作用, 加强对新兴业态的扶持引导, 着力优化体制和政策环境, 推进平台载体建设, 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创新发展模式, 着力打造现代高端服务业集聚区和增长极, 促进现代高端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有机融合、互动发展, 满足民生发展需求, 把广东建设成为面向世界、服务全国、具有引领力、集聚力、示范力的现代高端服务业高地。

(二) 发展方向

——根据广东省产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 围绕产业链条延伸, 选择有助于传统制造业升级和先进制造业发展的现代高端服务业态。

——根据广东新型城镇化发展需要, 围绕“智慧城市、宜居城乡”建设, 选择有助于优质生活圈打造的民生导向型现代高端服务业态。

——根据广东省打造带动中国发展更强引擎的需要, 围绕珠三角粤港澳台和国际合作示范区建设, 选择有助于继续承担全国改革试验田历史使命的现代高端服务业态。

(三) 发展重点

根据前述三个选择方向, 结合国家部署、广东省情及国内外现代高端服务业发展新趋势, 建议近期优先发展以下八大重点现代高端服务产业。

——金融业:把握国家批准广东建设自贸区重大机遇, 在广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横琴等地探索外资股权投资企业开展资本金结汇、投资、基金管理、融资租赁公司兼营商业保理、人民币跨境结算等金融创新模式。支持粤港澳金融机构合作开展综合金融服务, 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在深港两地创业板市场跨境上市, 争取在深交所推出港股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支持地方商业银行发展风险投资、金融创新和资产证券化、收购与兼并、财务顾问、资产管理等投行业务, 逐步转变为现代全能型银行集团。大力发展科技金融和产权交易所, 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在广州设立期货交易所。支持总部金融机构做优做强, 推动建立一批全国领先的省内证券期货经营机构。支持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参与国际金融市场竞争与合作。支持国家金融管理部门和国内外金融机构在广东省建设信息化平台、信息服务中心和数据备份中心, 打造辐射全国的金融信息服务基地。

——信息服务:突出发展移动互联网、移动电子商务、在线数据与交易处理、软件开发、信息系统集成、手机媒体、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重点领域。支持广州、深圳、珠海、中山等地创建“中国软件名城”。发展壮大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国家数字家庭应用示范产业基地、国家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等国家级产业基地, 吸引更多高端项目落户广东。集中建设高性能计算中心、大型数据中心等信息服务产业发展平台。着力打造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业态示范工程。重点发展具有核心技术和较强创新能力的知名龙头企业和国际知名的信息服务品牌。以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为主体, 建立现代信息服务产业联盟, 促进产业间渗透融合和市场供需双方的沟通衔接。

——科技服务:着力发展研发设计服务、知识产权服务、检验检测服务、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咨询服务、科技服务外包等重点领域。在重点领域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标准。建设完善科技服务产业体系, 提升国家级科技服务示范机构和创新驿站的核心服务能力。围绕科技服务产业基地搭建科技、金融、产业融合创新发展示范区, 推进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等地国家级科技金融结合试点, 加强科技金融风险评估和防范。培育发展一批科技服务骨干机构、新型科研机构和科技中介服务机构。

——现代物流:按照建设海上丝绸之路等重大战略规划的要求, 加快推进重点物流区域和联通国际国内的物流网络建设, 提升商贸物流、制造业物流和国际物流的服务能力。推进白云空港、宝安空港等枢纽空港物流园区建设, 提升广州、深圳、珠海、汕头、湛江等沿海主要港口的物流集疏功能, 构建海、陆、空出省物流大通道。集中建设一批行业物流中心和专业物流基地, 重点推动现代物流技术创新, 加强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加快建设南方现代物流公共信息平台, 推广实施物流标准化服务示范工程。鼓励发展以规模仓储和自动化管理为主的第三方、第四方物流储存配送平台。培育一批主业突出、竞争力强的现代物流龙头企业, 推动企业开展以托盘标准化为突破口的物流标准化建设。

——现代旅游:推动岭南文化旅游、滨海旅游、温泉旅游、森林江河湖泊生态旅游、红色旅游等旅游产品多元化发展, 加快培育邮轮游艇和低空飞行等高端休闲旅游、养生医疗和养老旅游、文化创意旅游、工业旅游、商贸会展旅游、农业旅游等旅游新业态。推动各地特色旅游集聚区发展壮大。擦亮广东“美食天堂”品牌。鼓励以华侨城集团、岭南集团等为代表的旅游企业发展成为以旅游为核心业务兼及会展、物流、金融、电子商务等其他现代高端服务业务的龙头旅游企业。

——商务服务:重点发展企业管理、法律服务、会计审计、经济鉴证、市场营销、专业会展、广告服务、中介服务等商务服务业。着力提升商务服务国际化和专业化水平, 集中培育本土大型专业服务企业和品牌服务机构。依托广州、深圳等中心城市建设一批大型商务型现代高端服务业集聚区。大力培育一批企业主导、市场化运作的专业展会。吸引有国际影响力的高端会议落户广东。加强粤港澳商务服务业合作, 完善相关配套服务, 推动商务服务产品创新。

——服务贸易:积极发展软件开发、软件测试、系统租赁、系统托管等信息技术外包, 扶持发展工业设计、研发服务、知识产权服务等知识流程外包, 大力发展金融软件外包、金融产品研发外包、金融数据处理与灾备外包、银行卡业务外包、财务核算外包等金融后台服务贸易, 积极开拓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超级计算机等新兴技术领域服务外包。深入实施粤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政策, 推动服务贸易区域协调发展、服务贸易市场布局多元化发展。

——文化创意:大力发展工业设计、软件设计、建筑设计、服装设计、工艺美术、动漫网游、数字设计、数字音乐、数字出版、广播电影电视及音像制作、平面媒体、广告与咨询策划、文艺创作与表演等产业。弘扬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和客家文化, 促进文化创意与制造、科技、金融、贸易、旅游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提升广东 (顺德) 工业设计城、广东动漫城等国家级文化创意示范园区的辐射带动作用, 扩大中国 (深圳) 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中国 (东莞) 国际影视动漫版权保护和贸易博览会等文化创意平台的影响力, 支持腾讯、奥飞、长隆、励丰等优势明显、特色突出的民营领军企业和本土品牌做优做强, 推动广东特色文化创意产品和新兴服务业态走向世界。

加快广东省现代高端服务业发展的意见建议

(一) 探索建立现代高端服务业发展领导机构

建立健全与高端服务业发展新形势新要求相适应的推进机制及工作机制。加强对高端服务业发展的组织协调, 借鉴浙江等省统分结合的服务业工作机制经验, 设立省加快发展现代高端服务业工作领导小组及下属办公室, 建立完善跨部门联席会议等协调机制, 加快制订出台省推进现代高端服务业发展的扶持政策, 统筹推进全省现代高端服务业的顶层设计、规划引导等工作, 集中力量破解现代高端服务业发展过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二) 突出现代高端服务业战略规划的引领作用

——抓紧制定现代高端服务业发展战略和专项规划。立足全省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需要, 结合宏观产业发展规划, 明确现代高端服务业的发展目标、重点领域、产业布局及考评等保障体系, 建立省市县三级联动的服务业重大项目计划体系, 实施目标任务分解到各级政府、各相关部门。

——注重区域、产业间战略规划的衔接协调。加强与国外、港澳台地区服务产业的分工定位、协调互补, 推动现代高端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信息产业深度融合, 鼓励工业企业分离发展服务业, 引导各现代高端服务业态科学布局, 实现省内各区域错位竞争、集聚发展。

——建立完善与国家统计口径相对接的现代高端服务业统计指标体系。从统计工作规律出发, 明确相关业态领域的边界定位, 加快建立健全能够全面反映广东现代高端服务业发展水平的统计制度, 加强对各业态规模、增速、结构等的连续性跟踪监测, 促进统计数据交流与共享。

(三) 加大财税金融与用地用电等政策支持力度

——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引导。在整合服务业、文化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相关专项资金的基础上, 研究设立扶持现代高端服务业专项产业基金, 合理设定分类扶持标准, 提高对重点业态领域、重大发展项目、集聚区建设的资助额度。

——制订支持地方和企业发展现代高端服务业的税收扶持政策。借鉴江苏、浙江经验, 研究、落实服务业营业税差额征税政策, 切实减轻企业税负。对重点发展产业企业给地方财力贡献的税收新增部分划定基数, 以政府奖励形式反哺企业, 支持其加快壮大发展。充分调动各地发展现代高端服务业的积极性, 对地方发展现代高端服务业各重点产业对省税收贡献新增部分划定基数, 由省财政以奖励形式予以返还。

——建立多层次投融资支撑体系。加大广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横琴三大平台金融开放创新和广州金融创新服务区等试验探索, 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创新开发符合现代高端服务业发展需要的金融产品, 推进知识产权、股权、特许经营权等抵 (质) 押贷款业务, 引导广佛莞民间金融街与现代高端服务业集聚区对接, 鼓励民营银行、股权投资基金、财务公司、担保机构等新型金融机构与P2P等市场平台创新支持中小微服务企业, 支持优质现代高端服务业企业适时通过“新三板”、创业板等上市融资。

——进一步加强用地保障。修订完善符合现代高端服务业发展需求的投资强度和用地标准, 逐步增加现代高端服务业的建设用地比重, 对重点项目用地优先保障。鼓励各级政府将实施城镇规划和旧城改造中收购储备的存量土地, 优先用于发展现代高端服务产业;鼓励用地单位在不改变用地主体、不重新开发建设等前提下, 充分利用工业厂房、仓储用房等存量房产和土地资源兴办现代高端服务业企业, 其土地用途可暂不变更。

——对被认定为高端服务业的企业实行用电与一般工业同价政策。由各地自行安排, 制定服务业用电、水、气与一般工业同价政策的时间表, 尽快实现全省覆盖。

(四) 推动现代高端服务业集聚化发展

——推进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加快质量提升。进一步明确各集聚区的发展重点, 大力引进行业龙头企业、打造完整产业链。创新运行管理模式, 强化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配套保障, 切实增强集聚区的资源集聚力和产业辐射力, 打造若干在全国有重大影响和核心竞争力的省级现代服务集聚区先进典范。

——把珠三角打造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现代高端服务业基地。以广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横琴三大国家级功能区和中新 (广州) 知识城为引领, 深化广州、深圳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 联手港澳新 (加坡) 打造世界级高端服务创新中心, 支持两地争取国家资源, 大力引进有影响力的国家级或国际组织和机构。引导现代高端服务业向珠三角中心城市集聚, 推进金融服务、交易平台等大项目落地, 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总部、区域总部或研发设计中心、采购中心、营销中心和结算中心入驻。

——推动建设区域性现代高端服务业产业集群。发挥珠三角现有产业基础优势, 盘活粤东西北特色地域资源, 有序推进现代物流园、软件与服务外包基地、文化创意产业园、科技孵化基地等集聚区建设, 实施现代高端服务业强区 (县) 培育工作, 布局打造一批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结构合理的现代高端服务业产业群, 加快培育形成若干国内乃至国际知名的现代高端服务业示范区、示范行业。

(五) 提升重大公共服务平台支撑功能

——整合提升各类综合服务平台。探索整合现代高端服务业各相关综合服务平台, 加强部门合作、资源共享, 优化提升信息咨询、研发设计、产品认证、产权保护、创业融资、人才集聚、交流合作和项目申报等专业化服务。

——推动大型会展平台发展升级。从技术支持、行政服务等全面着手, 重点提升广交会、文博会、高交会、动漫节、旅游文化节等会展品牌的国际影响力, 依托地方特色产业集群做大做强电子、珠宝、家具等一批区域专业会展, 推动各层次商务会展平台发挥整体辐射作用。

——加强创业孵化基地和公共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完善融资、技术、设计、营销、咨询、管理、培训等服务支撑, 鼓励以连锁运营等模式推广优质基地与平台发展经验, 发挥技术、管理等要素资源的外溢效应。

——推进高端服务业标准化。突出抓好八大重点产业特别是新兴业态服务标准的制 (修) 订、实施和推广工作, 推进一批国家级、省级现代高端服务标准化示范项目, 打造一批标准化示范单位。

(六) 完善现代高端服务人才保障体系

——创新现代高端服务人才利用模式。推广广东 (顺德) 工业设计园、深圳洛可可公司柔性引进和利用国际一流人才的方式, 充分运用互联网等新技术突破地域障碍、降低整合成本, 推广以平台运营、项目合作、任务承揽等灵活形式整合利用国内外人才资源。

——面向全球延揽现代高端服务业优秀人才。创造人才引进便利渠道, 扶持一批辐射全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 重点引进高端服务创新团队、创业型领军人才、高技能高层次人才和急需实用人才;采取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引进高层次服务人才, 加大对总部企业核心高管等领军人才的激励力度, 实施个税 (可以政府奖励方式代替免征个税地方所得部分) 、子女教育、住房等优惠政策, 全面构筑引进和留住高端人才的优越环境。

——加强服务人才市场化培训与专业化管理。强化市场化人才培养机制, 推动实施企业与高校、职业教育基地等联合培养人才, 推动高校和科研机构建设高层次服务人才培养基地, 定期选派优秀人才赴境外深造;创新各类专业服务人才资格认定与评价机制, 明确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可自行评定人才专业技术职称、相关管理部门承认资格, 探索与港澳地区及国外开展各类专业人员资格互认工作。

(七) 更加重视对新兴业态的培育和扶持

——加强对新兴业态的规划引导。评估选择发展潜力大、产业基础实、价值定位高的新兴服务业态, 制定出台专项产业规划与引导扶持政策, 加强市场准入、资金用地、人才培育等方面支持, 推动新兴业态成长为新的产业制高点、经济增长点。

——打造和延伸新兴业态产业链。鼓励企业运用现代科技信息技术, 加大研发投入, 在前沿技术和高端产品领域谋求突破, 培育一批国内同行业中技术领先、业态创新、品牌创新企业, 打造引领产业高端发展的创新型领军企业, 形成一批具有较大国际国内影响力的广东服务高端品牌。引导新兴业态中小微服务企业走“专、尖、特、新”道路, 密切与业内大型企业集团分工合作, 形成上下游良性互动的完整产业价值链。

(八) 鼓励大型现代高端服务企业国际化发展

——加快现代高端服务业对外开放和国际化进程。充分借鉴上海自贸区经验, 抓住广东获批建设自贸区的机遇, 推广广东省在全国率先实施港澳医疗机构在广东执业试点工作经验, 加快推动电信、金融、保险、教育、文化及专业服务等原外资准入限制较严格领域扩大开放, 拓展高端服务业利用外资途径。扩大八大重点行业服务贸易出口, 大力提升服务外包产业层次。积极承接发达国家和地区高附加值服务产业转移。

——鼓励外向型现代高端服务企业集团跨国发展。支持本土企业与国外和港澳台企业深入合作, 跨境实施资源整合和资产重组, 在境外设立或并购研发机构、合作开展创新研发活动, 组织构建跨境服务产业网络体系, 提高现代高端服务业在全球价值链上的利益分配地位。

(九) 营造法治高效的政务服务环境

加快发展大庆地区现代农业的思考 篇9

随着经济的发展,大庆市已由传统农业发展为特色农业和生态农业,并着力开发绿色食品,形成以龙头促基地、基地联农户的产业新格局,使农业和农副产品深加工业得到迅速发展,现代农业已初具规模。2008年底,粮食总产量67.3亿斤,创历史最高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548.9元,比上年增长41.6%,是多年来增幅最大、增长最快的一年。

(一)畜牧业实现了跨跃式发展

大庆通过深入实施“农转牧”战略,到2008年,实现畜牧业产值72.6亿元,同比增长9.1%,占农业总产值的51%,连续6年超过50%。现在,大庆市已经形成以伊利、蒙牛、正大、摇篮等公司为牵动的乳品产业链,乳品企业的发展壮大,带动了养殖业的蓬勃发展,预计到年底全市奶牛存栏可达36.5万头,鲜奶产量可达110万吨。畜牧业“半壁江山”的地位进一步巩固,畜牧业发展进入了种养相互促进和稳定增长的良性循环阶段。

(二)设施农业与绿色特色农业得到快速发展

大庆市自积极实施农业技术项目的建设以来,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有力地推动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如肇州县榆树乡棚室蔬菜项目第一期投资100万元,目前10栋日光温室和12栋大棚已经完工。红岗区和兴奶牛改良基地建设项目,奶牛饲养量突破2万头,并带动农民种植青贮面积达1.5万亩,种植青贮每亩较种植玉米可增收650余元。

绿色特色农业快速发展。全市形成了万寿菊、红干椒、葵花籽、苇草等15个特色产业区。绿色特色种植面积发展到260万亩,占耕地的37%,绿色食品产量达到70万吨,获得国家和欧盟认证的绿色食品标识60个,大庆已成为全国著名的绿色食品生产基地。

观光农业有了很大的进步。一是利用自然资源发展观光农业。如以珰奈湿地、寿山旅游度假村、连环湖水禽狩猎场、松林公园、五马沙坨和草原为代表的杜尔伯特观光农业;以莲花湖为代表的肇源县观光农业;以围绕湿地开发的郭氏生态湖、游泳度假村、北甸园旅游度假村、鹤鸣湖旅游度假村、色氏旅游度假村为代表的林甸县观光农业;以红旗林场国家级森林公园为代表的大同区观光农业;以围绕龙凤湿地开发为代表的龙凤区观光农业。二是利用设施农业发展观光农业。如林甸县齐心村的陆地瓜果蔬菜采摘温室、萨尔图区的春雷绿色特色采摘园等。三是利用高科技园区发展观光农业。如杜尔伯特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泰康镇万丈农业示范园等。四是围绕民俗文化的观光农业。如大同区八井子乡的民俗文化的观光农业。

(三)农业产业化水平有了新提高

大庆按照工业化的思路抓农业,推动了农业产业化发展。全市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发展到135家,其中,市级以上龙头企业70家,建设产业化生产基地面积达到460万亩,带动基地农户25万户。全市形成了乳品、肉食、禽蛋、粮油、瓜果菜、饲草饲料等产业链条,基本做到了各主导产业都有规模龙头带动。“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基地农户”的连接模式,形成了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有效促进了中介组织的建设和发展,提高了农民参与市场经营能力。目前,全市已累计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206个,成员达到2.34万户。此外,龙头企业建设既为农村小城镇建设提供了产业支撑,有效的促进地方二、三产业的发展,又可为基础设施建设增加资金积累,同时,也是劳动力转移的主渠道。2008年,农业产业化经营收入达到125亿元,比上年增长11.6%,农业产业化水平大幅度提升。

(四)农业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建设抗旱保收田74万亩,特色绿色基地面积达到300万亩;建设通乡村公路937公里,在全省提前4年实现“村村通”;建成饮水安全工程90处,新组建农机合作社49个,实施节能康居、清洁能源利用、有线电视村村通等工程,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全面完成中小学危房改造、集中供暖,农村学校远程教育在全省率先实现“校校通”,大庆被列为国家“万村千乡”市场工程20个试点城市之一。

初步建成了市、县(区)、乡(镇)、村的四级农业信息网络,覆盖了全市所有乡镇和部分村。大庆市农委、五区四县农委(农林局)、62个乡(镇)、260个村和近万农户实现了上网,三农热线电话覆盖率达100%。农业110信息服务系统建设完善,“大庆市12316三农热线”的建立,大庆市农业信息化体系基本形成。以无线数字电视为例,目前,大庆市无线MMDS数字电视网络已经设立萨区主发射站、大同转发站、杜蒙转发站等共七个发射基站,入网户数已达到6万多户。

二、大庆地区发展农业存在的问题

(一)自然灾害较为严重

大庆市地处黑龙江省西部,属于较典型的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4.6℃,年平均降水量只有400mm左右,不及全国的一半,其中90%的土地面积年降水量少于500mm,有66%的地区年降水量在300mm以下。大庆地区是黑龙江省干旱灾害最严重的地区,近年来,尽管开展了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提高了抗御旱灾风险的能力,但仍不能摆脱干旱的威胁,平均每年旱灾成灾面积约180千公顷以上,约占耕地面积的30%。涝灾也是大庆地区的主要农业自然灾害。除此以外,冰雹、霜冻、病虫害、大风低温等也是农业生产几乎每年都面对的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也有很大影响。

(二)可再生资源锐减、生态环境退化

1. 水资源危机。

目前在大庆西部已形成面积达4000多平方千米的地下水水位区域降落漏斗,漏斗中心水位已经由最初的距地面以下9m下降到目前的40.78m。大庆东部地区,地下水位也由最初的喷出地面5m下降到目前的距地面以下47.92m。经过对大庆市部分地区浅层地下水水质资料调查分析,大庆区域浅层地下水已经受到有机物的污染。

2. 水土流失和沙漠化现象严重。

一是由于石油开采过程中,一直遵循“地上服从地下”的原则,加之过去重生产、不重保护与恢复,致使大面积的土地在受到油田大型施工机械的碾压、施工作业后,地面的原生植被大面积遭到破坏并形成碱斑,造成土壤沙化,草原退化、沙化、盐碱化日趋严重。二是大庆地区农业长期采用传统耕作方式,如栽培方式主要采用秋翻地或春季破垄整地、坐水播种,而大庆地区的气候特点是冬雪少、春旱严重、春季风大。裸露的松散表层土壤加上冬春季强风就造成严重的沙尘天气,这使水土流失和沙漠化现象越来越严重。

(三)农村劳动力总体素质较低

截止2006年,大庆地区农村劳动力资源中,文盲2.74万人,占3.20%;小学文化程度31.1万人,占36.29%;初中文化程度45.95万人,占53.64%;高中文化程度5.05万人,占5.89%;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8395人,占0.98%。农村劳动力总体素质较低,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建农业大发展,最终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而大庆地区农村人口素质低,离新型农民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三、大庆地区发展农业的对策建议

(一)深化优势和潜力认识,明确发展思路

1. 大庆地区发展农业的优势和潜力。

一是地处全国优势农畜产品产业带,水草兼备、草田兼有,草原、水面和湿地资源拥有量居全省第一,开发潜力大、发展空间广阔。二是农业生态环境基础较好,发展绿色有机食品的条件比较优越。三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实力较强,城市郊区土地、草原连片集中,资源经营机制灵活。

2. 大庆地区发展农业的思路。

未来大庆现代农业发展,要在“四型”农业(畜牧型、半农半牧型、郊区型、城市型)的基础上,着力建设五大基地。即:以奶牛、大鹅和生猪为重点,建成畜禽产品基地,巩固乳业强市地位,建成畜禽生产大市;以水稻、玉米和杂粮为重点,建成优质粮食基地;以“两无”、“两出”(无公害、无疫病,出口、出市)为标准,建成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加工基地,实现绿色和有机食品大市强市的目标;以大庆市区为核心,松嫩两江沿岸为纽带,建成科技园区、自然人文景观相互结合的观光农业基地;以旱涝保收田、农业机械化和植树造林为重点,建成旱作农业和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围绕五大基地,全市规划和着力建设七个优势产业带。即:以沿江地区为代表的水稻和肇州、大同为代表的玉米产业带;以杜蒙、林甸和市区为代表的奶牛产业带;以肇州、大同、肇源东部为代表的生猪产业带;以肇源、杜蒙、林甸、大同为代表的大鹅产业带;以肇源、杜蒙和市区为代表的绿色特色和有机食品产业带;以市区为代表的观光农业产业带;以沿江地区和大型水面为代表的水产品产业带。

(二)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提高大庆地区农村的教育水平

1.要保护天然草地和基本农田。从改造中低产田入手,以造林种草为突破口,重点治理耕地和草原的干旱与风蚀危害。对耕地以营造农田防护林、推广旱作农业技术、节水灌溉技术和建立抗旱防蚀耕作制度为主。对牧草地以营造草原防护林、草地改良和种草为主。对荒地和难利用地,选择抗盐碱或耐盐碱的树、草种,推广客土泥浆造林技术。对人为侵蚀要采取及早恢复植被或硬覆盖措施。

2.提高大庆地区农村的教育水平,包括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水平、发展农业类职业技术教育、扩大职业中学的办学和招生规模,对农民进行农产品生产营销方面的培训。

(三)优化政策环境,健全服务体系

发展特色农业需要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健全的服务体系。一是政策引导。宏观上制订优惠、鼓励和扶持政策,加强公共设施建设,提供信息、技术、决策服务,微观上通过基地建设、技术推广、重点项目示范,直接带动农户、企业参与特色农业产业的实施。二是加大投入力度。围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各级财政部门要加大投入力度,并以财政投入带动企业投入和民间投入,促进特色农业加快发展。三是科技服务支持。围绕提高特色农业发展的科技含量,切实加强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的引进、研究、试验、示范、推广,着力抓好农技人员培训和农民技术培训,为特色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四是完善市场体系。要充分发挥现有农产品批发市场的作用,进一步加强市场建设,完善市场服务体系。同时,积极培育各类市场主体,增强农民适应市场、驾驭市场的能力。

(四)培育龙头企业,加强基地建设

培育和发展以农产品加工为重点的工副业生产。农产品加工、经营企业是连接特色农产品原料生产与市场消费的关键一环,离开这一环,特色农产品就将大大贬值,特色农业就难以发展。要积极鼓励和引导各种资本进入特色农产品加工、流通领域,扶持现有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改造等途径增强实力和活力。

参考文献

[1]颜冰.倡导循环经济理念,构筑大庆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J].大庆社会科学,2008(2)

[2]杨一龙.关于大庆市发展现代农业的调查[J].大庆社会科学,2009(6)

[3]姚增福.大庆地区农业生产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08(4)

加快发展中国特色现代农业的思考 篇10

关键词:现代农业,特色发展,思考

我国农业综合水平虽然还相对落后, 但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 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时刻。笔者提出以下发展中国特色现代农业的思考和建议。

1 增加农业投入

大力抓好农田水利建设, 加快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 搞好末级渠系建设, 推行灌溉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增加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补助专项资金规模, 加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力度, 提高农业防灾抗灾和高产稳产的水平。

调整财政支出结构, 增加转移性支出资金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 提高转移性支农资金中直接用于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直接相关的项目资金的比重。

完善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补贴政策。继续实施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测土配方施肥以及粮食直补等各项补贴政策, 增加补贴种类, 扩大补贴资金规模和地域范围, 提高补贴标准。不断健全政策实施机制, 确保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的效用得到充分发挥。

加快健全对粮食主产区的利益补偿机制, 充分调动地方政府抓粮和农民生产粮食的积极性。

财政安排专项资金, 对参加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农户给予保费补贴。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的推行, 大大降低了参保农户抵御风险的能力。加快建立以商业保险机构为主体、合作互保为补充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逐步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的区域和品种, 出台进一步提高政府保费补贴、免征农业政策性保险盈利的所得税等政策。

2 科技在农业中广泛运用

增强科技成果转化、技术推广和农民培训的能力, 使农业增长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的轨道上来。加强农业技术装备, 提高农业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

加快农业生产中关键农机化技术和装备的研发。进一步拓宽农机作业服务领域, 逐步扩大跨区作业的品种、范围和规模, 突出抓好农时、重点作物、关键环节的机械化生产, 力争率先基本实现粮食生产机械化;加强农村经济信息应用系统建设, 不断提高农业信息服务质量与水平。加强现代农业关键技术的攻关研发。研究和培育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作物品种;加强以节水灌溉技术和旱作农业、耕地保护与节约利用、动植物重大病虫灾害控制、农产品保鲜、精深加工、生态农业及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等技术研发。

建立和完善富有活力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运行机制。加强农业科研体制改革, 区分不同农业科研机构的性质, 进行分类指导。对从事农业基础研究的机构, 在优化结构、转变机制的基础上, 国家要在科研经费等方面给予重点保证。对具有市场竞争能力的农业科研机构, 要逐步转变为科技企业或进人企业, 力争自主经营, 自我发展;对服务类农业科技机构, 要逐步转变为企业或实行企业化管理,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拓宽科技成果转化和先进适用技术推广渠道。改革农业科技推广力度, 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农业科技推广工作, 逐步形成国家扶持和市场引导相结合、有偿服务与无偿服务相结合的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实现推广队伍的多元化、推广行为的社会化、推广形式的多样化。

3 培养现代农业的服务者和劳动者

加强农民现代农业生产知识和技能培训。组织实施新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 努力把广大农户培养成有较强市场意识、有较高生产技能、有一定管理能力的现代农业经营者。

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加大“阳光工程”等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支持力度, 进一步提高补贴标准, 充实培训内容, 创新培训方式, 完善培训机制。

加强农村基层组织负责人培训。建立农村基层干部、农村教师、乡村医生、计划生育工作者、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及其他与农民生产生活相关服务人员的培训制度, 加强在岗培训, 提高服务能力。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支持, 尤其是要研究出台更有力的财政金融税收等政策, 吸引农民组织起来提供自我服务和自我保护, 提高农民进入市场和抵抗风险的能力。

4 完善农产品的市场体系和价格形成机制

通过开展征收粮食消费税、提取一定比例土地出让金等途径, 筹划设立农业发展基金。完善国家农业投人法律法规体系, 强化农业投入约束机制。改变传统的投资方式, 对新增财政农业投资以项目为单位, 整合投资。

建立健全农村市场体系。要以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农产品市场体系为目标, 在大力发展和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同时积极培育发展农村要素市场。

依法自愿有偿和加强服务基础上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 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 加快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从事的技术含量较多、竞争力较强、附加值较高的精深加工应享受相应的税收优惠, 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技术改造、产品升级和自身发展。

5 完善农业社会服务体系

支持多种社会力量兴办多元化、多层次的农业服务组织, 切实把农民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办起来不经济的事业办好, 在家庭经营基础上不断提高我国农业的现代化水平。

坚持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倾斜的方针, 继续推进农村电网改造, 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和公路、沼气等建设, 继续改造农村危房, 加大整治农村环境的力度, 加快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发展农村公共文化、促进农村义务教育、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等重要制度都已建设起来, 要在完善体制、提高标准、推动公共资源配置均等化等方面加大力度, 逐步实现这些方面的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同时, 要加快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试点工作, 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地扩大覆盖面, 尽快实现广大农民老有所养的期盼, 为逐步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打下坚实基础。

加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建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要积极探索公有制在农村的多种实现形式, 通过资源开发、资本经营、资产管理和搞好社区服务等, 促进集体资产的增值保值, 增强集体经济活力。鼓励农口事业部门转变服务方式, 强化服务功能。研究制定相关的政策、创造条件, 鼓励农口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领办、参办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 领办各类示范服务基地和农业龙头企业, 兴办面向农民的会计、审计、律师事务所及资产评估、劳动就业中心等服务组织, 为农民提供全方位的社会化服务。

加大金融对现代农业的支持力度。明确规定涉农银行对农业企业的和农户的贷款比例, 延长还贷时间, 降低贷款利率, 国家对发放支农贷款的金融机构给予经营成本方面的补贴;农村信用社要不断创新金融服务产品和手段, 完善支付结算管理, 加快开发农信社通汇系统。切实放宽农村金融包括市场准入等方面的管制, 鼓励发展群从性农村金融互助组织, 允许开展建立乡村银行试点, 引导农村民间信贷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特色城镇化研究中心,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2]王晓燕, 《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第10期。

上一篇:专才下一篇:冬春养鸡应注意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