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实验案例

2024-06-12

教学实验案例(精选十篇)

教学实验案例 篇1

关键词:教学设计,挖掘,实验资源,提升教学效果

高中化学的编排模式, 是先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 当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以后, 再归纳上升到化学理论知识, 即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 高中阶段主要学习“主族元素”, 由七个主族, 即七条线组成的, 每一个主族又由多种元素组成———即多个点。在学习过程中, 我们往往是从“线”上去找一个熟悉的“点”, 在掌握了这个“点”的性质的基础上, 再从这个“点”去推知同一条线上的其他“点”的性质相似性和递变性, 从而达到掌握同一族元素的性质。

碱金属元素, 是金属元素的代表, 具有典型的金属性, 它和后面的典型的非金属代表———卤族元素的学习, 为后面的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的学习打下基础。钠元素的相关性质是碱金属这一族元素的代表, 由它的性质可以推知这一族元素的性质。同时, 这又为我们学习后面的每一个主族形成一定的“套路”。

实验, 作为化学学科的重要特点, 同时也是化学学科的重要的教学资源, 在实验过程中产生许多精彩的实验现象, 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何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延续?教师在课程设计上要充分注重实验的有效性, 挖掘实验资源, 加强学科内知识的联系, 提升实验的教学功能。

首先, 课题的引入和碱金属元素的介绍及今后学习每一族元素的一般规律。

其次, 在学习钠的物理性质时, 先通过金属钠的展示和复习初中学习过的金属的通性得出前三点 (1.银白色, 有金属光泽, 质软;2.导电、导热;3.有延展性) , 再通过演示钠与水反应的实验补充后两点 (4.钠比水轻;5.钠的熔点低) , 在此实验过程中, 学生也体会到了初中学习的“化学变化中往往包含物理变化”这一知识点。

再次, 在钠的化学性质的学习过程中, 通过钠的原子结构先铺设了一条暗线:钠在化学反应中只有还原性。明线是:氧气、硫、氯气、水、酸以及硫酸铜溶液等氧化性物质与它反应的实验:

钠和氧气反应时, 通过“钠在空气中自然氧化”和“钠在空气中燃烧”两个实验现象的对比, 学生得出结论:钠能与氧气反应。钠与氧气反应时, 在不同条件下, 得到不同的产物。回忆初中学过的:碳在氧气中燃烧条件不同, 产物不同。因而可以推出结论:在不同条件下, 化学反应可能得到不同的产物, 从而实现学生认识的飞跃。

通过钠与氧气的反应, 氧气体现的是氧化性, 结合前面“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 学生自然就能解决“钠和硫、钠和氯气能不能反应以及如何反应”的问题。

钠和水反应是本节的重点, 也是难点。重点的突出和难点的突破, 就是通过“钠与水反应”的实验来实现的。学生观察总结实验现象, 再通过实验现象推断钠的化学性质以及钠与水反应的产物和钠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挖掘该实验资源:钠与水反应产生的气体是什么?如何说明、验证产生的气体?如何评价和设计一个实验?在教学分析实验过程中, 我们用到了以前学习过的化学理论知识和实验知识, 加强了学科内知识之间的联系, 使学生认识到化学知识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对于该实验的延续, 教师可以继续设问:钠与水反应的实质分析“钠置换了水电离出来的H+”, 学生自然得出钠与酸反应的实质。

最后, 本课知识的检测:钠和硫酸铜溶液的反应。先复习金属之间的置换规律, 提出问题:钠能不能置换硫酸铜溶液中的铜?推测钠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的现象。演示钠与酸铜溶液的反应———现象与推测的不一样。这引发学生思考:蓝色沉淀是什么?是怎样产生的?从而得出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质。

本课最后的一个重要问题是钠的保存和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以及钠的用途。这是由钠的性质决定的, 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总结、推导, 让学生体会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同时也检测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通过对钠的学习, 学生能够产生一些对金属元素结构、性质等内容的体验。我们希望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 能使学生从单纯的知识和技能的学习, 提升到树立化学学习观念, 产生成功体验。

1.让学生由以前学过的知识, 结合碱金属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 推知碱金属元素的化学性质, 并在学习过程中验证学生的推导, 让学生产生成就感, 使他们在学习中产生成功的体验。

2.通过对钠的观察, 总结出钠的物理性质, 让学生感受同样是金属, 原来钠的性质和我们平时所见到的金属是如此的不同, 从而激发学生渴望对未知领域的了解, 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3.提出一些假设, 让学生产生一些认知的冲突, 引导学生用以前学习过的知识去解决这些冲突:本课中的钠与水反应时产生的气体到底是氢气还是氧气的问题, 如何用不同方法去验证, 用什么方法验证, 过程如何设计等等, 通过学生自己设计, 自己操作, 从而得出正确结论, 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产生学习知识和技能构建过程的体验, 并把这种体验用于今后的学习中, 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

4.学生分组设计实验, 制订实验方案, 讨论实验方案并达成共识, 自己找药品, 自己选择仪器等等。此过程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同时也使他们意识到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5.通过高压钠灯、钠的化合物 (Na Cl、Na2CO3) 等知识的介绍, 让学生感到化学就在身边, 化学就在生活中。

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案例 篇2

----观察鸡蛋的结构

诸城相州郭家屯初中张云

一、教材分析:

观察鸡蛋的结构是鸟类的生殖和发育的一部分,观察鸡蛋各部分的组成对于更好的理解鸟类的生殖发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观察实验,不仅能使学生了解到鸟类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科学观察的一般方法。

二、实验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观察鸡蛋的形态,掌握鸟卵的结构,学会分析各部分功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推理能力,以及运用知

三、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教学重点:

探究鸡蛋的结构

四、实验教学准备:

新鲜鸡蛋、培养皿、解剖剪、废物桶、餐巾纸、镊子。

五、实验教学过程:

提前一天安排每两位同学一组(一般同桌为一组),一个学生准备煮熟的鸡蛋一个,另一学生准备一个新鲜的生鸡蛋。(引导学生思考生、熟鸡蛋的用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百度搜索http://image.baidu.com/i?ct=503316480&z=0&tn=baiduimagedetail&word=%E9%B8%A1%E8%9B%8B%E5%AD%B5%E5%8C%96%E5%9B%BE%E7%89%87&ie=utf-8&in=27077&cl=2&lm=-1&st=&pn=83&rn=1&di=260575263600&ln=1993&fr=ala1&fm=rs7&fmq=***84_R&ic=&s=&se=&sme=0&tab=&width=&height=&face=&is=&istype=2#pn83&-1&di260575263600&objURLhttp%3A%2F%2Ffortune.365jia.cn%2Fuploads%2F10%2F0202%2F.4b67cb6ec80b9t500x500.jpg&fromURLippr_z2C%24qAzdH3FAzdH3Fu56p7gj_z%26e3Bnmc3tw_z%26e3BvgAzdH3Fq7jfpt5gAzdH3Ffi5o%

3Ft1%3D98mm&W500&H500&T9415&S26&TPjpg【教师】导入:(师出示一幅一只小鸡和鸡蛋图片,让生观察,找出二者关系)大家都知道“鸡生蛋、蛋生鸡”是一种常见的生活现象,但是你们思考过没有,为什么一个看上去冷冰冰的鸡蛋能孵出一只活生生的小鸡呢?这与鸡蛋的结构是密切相关的,本节课我们共同探究鸡蛋的结构。

提问:新生命产生和维持需要哪些条件?

【学生】

讨论归纳,回答:氧气、水分、营养物质、适宜的温度、受精卵。

师:鸡蛋是如何满足这些条件呢?这些秘密都包含在鸡蛋的结构中。

(二)【教师】组织学生按从外向内、从一端到另一端的顺序观察鸡蛋。

(1)观察鸡卵的形状?这样的形状有什么意义?

【学生】讨论、交流发表自己的见解。鸡蛋不慎掉出巢外,不易滚得太远,母鸡容易找回。

(2)按以下顺序观察鸟卵的的主要结构:

① 通过百度搜索

http://image.baidu.com/i?ct=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word=%E9%B8%A1%E8%9B%8B%E7%BB%93%E6%9E%84%E5%9B%BE%E7%89%87&ie=utf-8&in=25119&cl=2&lm=-1&st=&pn=34&rn=1&di=25282231650&ln=1986&fr=ala1&fm=ala1&fmq=***03_R&ic=&s=&se=&sme=0&tab=&width=&height=&face=&is=&istype=#pn34&-1&di25282231650&objURLhttp%3A%2F%2Fexp.ycyxg.cn%2Fuploadfile%2F201110%2F10%2F2026311929.jpg&fromURLippr_z2C%24qAzdH3FAzdH3Fjxr_z%26e3Byvyx2_z%26e3BvgAzdH3Fv5gpjgp_z%26e3Bwfr%3Ft1%3Dmnd9&W600&H337&T8430&S30&TPjpg试一试是否能握破?你单手用力握鸡蛋,能推测一下卵壳的作用吗?

②通过百度搜索

http://image.baidu.com/i?ct=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word=%E9%B8%A1%E8%9B%8B%E7%BB%93%E6%9E%84%E5%9B%BE%E7%89%87&ie=utf-8&in=24752&cl=2&lm=-1&st=&pn=33&rn=1&di=53613823460&ln=1986&fr=ala1&fm=ala1&fmq=***03_R&ic=&s=&se=&sme=0&tab=&width=&height=&face=&is=&istype=#pn33&-1&di53613823460&objURLhttp%3A%2F%2Fhiphotos.baidu.com%2F%25D1%25A7%25CE%25DE%25D6%25B9%25BE%25B3iewwei%2Fpic%2Fitem%2F0ad24420d9b7c7a2d6074265.jpg&fromURLippr_z2C%24qAzdH3FAzdH3Fit_z%26e3Bkwt17_z%26e3Bv54AzdH3F%25D8%25A0%25CE%25DE%25Dm%25Bl%25BE%25BntjoojtAzdH3Fwsk74AzdH3Ftpj4AzdH3Faw1d99da1lk0v0wd1ma09dmc_z%26e3Bip4s&W498&H225&T11358&S22&TPjpg

轻轻敲破熟鸡蛋的钝圆端,将少量破损卵壳剥掉。

你看到了什么?能推测它的作用吗?

③ 卵壳膜和卵壳之间有个空腔,叫什么?你能推测出它的作用吗?

④ 继续剥离卵壳,将内容物一起倒进培养皿。(教师巡回指导,纠正错误操作)

【友情提示】一定不准将卵黄膜倒破

⑤ 对照鸡蛋结构示意图,观察鸡蛋的各部分结构。

【学生】小组内观察讨论各结构的作用

⑥ 实验器材整理归位。,磕破蛋壳。

②请将剥下的蛋壳放入废物桶。

③小心鸡蛋内容物洒出,污染桌面。

④实验时请同学们注意安全、保持安静。

(3)共同认识鸡卵各部分结构(出示图)

【小组合作探究】

①生活中,鸡蛋被作为人类必要的食品,是因为鸡蛋含有丰富的营养。你认为卵

白、卵黄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②卵黄始终位于卵白的内部。根据系带在卵中的位置,你认为系带有何作用? ③未受精卵的胚盘小而色浅,已受精卵的色浓而略大,你认为卵的哪一部分将来

可以发育成雏鸡?

④卵黄与卵白界线分明,它们之间是否存在一种特殊的透明结构呢?

(5)通过百度搜索

http://image.baidu.com/i?ct=503316480&z=0&tn=baiduimagedetail&word=%E9%B8%A1%E8%9B%8B%E5%AD%B5%E5%8C%96%E5%9B%BE%E7%89%87&ie=utf-8&in=6276&cl=2&lm=-1&st=&pn=152&rn=1&di=201797331200&ln=1993&fr=ala1&fm=rs7&fmq=***84_R&ic=&s=&se=&sme=0&tab=&width=&height=&face=&is=&istype=2#pn152&-1&di201797331200&objURLhttp%3A%2F%2Fpic13.nipic.com%2F20110325%2F2531170_162400522764_2.jpg&fromURLippr_z2C%24qAzdH3FAzdH3Fooo_z%26e3Bgtrtv_z%26e3Bv54AzdH3Ffi5oAzdH3F8AzdH3Fm9AzdH3F9n0blnmh8wmvajjv_z%26e3Bip4s&W1024&H682&T8253&S122&TPjpg讨论:所有鸡蛋都能孵化成小鸡吗?如果你是鸡孵化厂的厂长,你应选择什么样的鸡蛋呢?

(6)对照图总结各部分的功能。(出示鸡蛋结构图)

(三)学以致用

①有人说鸡蛋就是一个卵细胞对吗?

【学生】未受精卵包括卵黄膜(细胞膜)、卵黄(细胞质)、胚盘(细胞核)

②如果把鸡蛋的 卵壳用胶水全部涂上能否孵化出小鸡呢?

③鸡蛋有哪些结构与陆地生活相适应?

【学生】

1.卵壳和卵壳膜起保护和防止水分散失的作用

2.卵白提供水环境

3.气室提供了氧气

4.卵黄和卵白提供营养物质

5.系带对卵黄起固定作用

四、课堂小结。学生提出疑惑。

五、达标检测

1.鸟卵中能为胚胎发育提供养料的是()。

A.卵黄B.卵黄和卵白

C.卵白D.卵黄和胚盘

2.鸟类的受精卵中将来发育成雏鸟的结构是()

A卵黄B胚盘C卵白D卵黄膜

3.小红的姥姥养了两只母鸡,它们能生蛋并孵出小鸡吗?()

A.不能生蛋,不能孵出小鸡B.能生蛋,但只能孵出小母鸡

C.能生蛋,但该蛋孵不出小鸡来D.能生蛋,该蛋也能孵出小鸡来

4.养鸡场的母鸡下的蛋不能孵出小鸡,原因是()

A.鸡蛋太小 B.鸡蛋没有受精

C.鸡蛋储存的养料太少

D.鸡蛋内储存的空气太少

5.观察鸡卵的结构时,未受精卵的特点是()

A.胚盘色浓而大B.卵黄色浓而大

C.胚盘色浅而小D.卵黄色浅而小

6、连线;

1、卵壳

2、卵壳膜保护作用

3、卵黄膜胚胎发育的部位

4、卵白保护,提供养料水分

5、卵黄提供主要营养物质

6、胚盘贮存空气

7、气室固定和减震

8、系带

六、课后延伸由该实验拓展出实验

提问:借着阳光看,你看到蛋壳上有什么?(学生讨论总结出答案“气孔”)

你能设计一个实验能证明鸡蛋壳上气孔的作用吗?

小知识:

一只鸡蛋壳上的气孔

有7000个左右。被污染的鸡蛋孵不出小鸡,是因为

秽物堵塞了蛋壳上的气孔,妨碍了鸡胚的呼吸。蛋所以不能用水洗,是因为蛋壳外面有一层粘液凝固而成的薄膜。水洗会破坏这层保护膜,细菌就会乘虚而入,使鸡蛋腐败变质。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学生学习兴趣特浓厚,每一位学生都能动手实验,仔细观察,提出或深或浅的问题,学生之间讨论激烈,答案整理的也非常合理,效果良好。但是个别学生操作还不很规范,需要加强指导。

根据以上案例,不难看生物实验课上应注意一下几点:

1、明确实验目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指导学生掌握实验步骤和方法,规范操作

3、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答问题

4、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总之,通过实验教学能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开拓学生的智力。生物实验课对提高生物学科的教学质量能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我决心将实验课的课改继续深入下去,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八.教师个人介绍

省份:山东省学校:诸城相州郭家屯初中

姓名:张云职称:中二

电话:***电子邮箱:zhangyun42174@126.com

会计案例实验教学法初探 篇3

会计案例实验教学法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哈佛大学,以后各国的高等学府也运用了会计案例实验教学法。现在我国各高等院校也尝试利用会计案例实验教学法来加强实验效果,但由于种种原因尚未形成成熟的教学方法。

会计案例实验教学法可以从总体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独立决策能力,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直接与实际相联系。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利用了网络、幻灯、录像、实物投影、VCD等高科技技术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增加了会计实验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立体感等,其最大的优越性是加大了会计实验的信息容量,提高了会计实验的效率。

会计案例实验教学改变了传统教育中教与学的主次关系。在传统教学中是由老师讲解、老师主导、学生模仿,学生的积极性体现在认真听课、分录练习或努力完成老师交给的其他任务,以学和巩固为主;而在案例实验教学中是由老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不仅要完成会计核算模仿和体验,还要提出更好的解决方法。学生为解决问题而努力参与,以掌握知识和创造方法为主,这种教学方法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枯燥乏味的会计核算变化为具有创造性的探索过程。会计案例实验教学与开展素质教育、挖掘人才潜力、实行开放式教育,努力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目标是一致的,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与传统教育相比存在优势互补的关系。

一、会计案例实验教学法的优势

(一)方法的前卫性

案例教学方法在经济管理专业中主要用于管理学和营销学专业的教学,在会计学专业中运用较少。然而,通过大量的案例来展示各类会计主体的会计核算方法,及时将经济活动中比较典型的业务通过案例教学方法传输给学生,可使学生体会到不同会计环境下的会计处理,感受到经济发展对会计核算的要求;学会通过财务指标传达的信息分析和预测企业的发展趋势及经营风险所在;通过不同的会计环境和会计对象选择合理合法的税收政策和合适的会计核算方法、根据不同的经济业务进行会计处理;了解企业在会计核算和投资、融资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如何加强企业的风险管理;可以对抽象的会计制度进行深入研究。这种教学方法前卫,信息容量大,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二)师生的互动性

老师在进行案例教学时需要引导学生对不同的会计业务进行处理和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通过学生参与、小组讨论来寻找最佳的会计核算方法,克服了以往的单纯的老师讲解模式带来的沉闷,取而代之的是学生的探索和讨论,气氛活跃。通过学生提出方案、选择方案达到师生互动,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三)思维的发散性

由于采取案例教学,选取的案例来源于不同的行业,不同企业之间的规模、经营业务相差比较大,各自适用的会计制度和准则不同,数据齐全,案例多样化,知识面广,知识涵盖会计、审计、金融、贸易、税收、管理、经济学及相关法律法规,涉及多种会计处理方法和财务分析方法,可以多方面的信息刺激学生,启发学生进行多方面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精神,提高学生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四)会计处理的对比性

传统的会计教育是将某一企业的经济业务全过程列出,要求学生根据提示进行会计处理,学生只能了解这一企业或相似企业的业务,对不同企业的类似业务没有感性认识,不能区别会计方法的适用范围。在案例教学中,可以不断地调出资料,提示学生在什么会计环境下使用何种会计处理方法,对比性强,能够使学生在同一时间学会分辨各种会计处理方法的适用范围,提高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

二、会计案例实验教学法的劣势

(一)内容具有分散性

传统的会计模拟实验主要是课程性实验或综合性实验,实验内容系统、具体,但会计案例选择一般范围较大,所选用的案例涉及的知识面较广,牵涉到《基础会计》、《财务会计》、《财务管理》、《财务分析》、《证券投资》、《会计法规》、《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的内容,内容相对分散。如果学生的知识面不宽,要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则将花费较长的时间,不能有效地将知识系统化。

(二)教学效果难以评价

在使用案例教学时,由于内容分散,知识面广,学生在参与时,往往要分成小组,通过小组讨论形成解决问题的意见。但在讨论过程中,老师难以观察到所有学生的表现,只有内心积极的人才真正参与讨论,有些学生则流于形式,没有认真思考,也没有表达意见,最后只有少数具有影响力的学生参与,老师难以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知识状况,不能客观评价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难以区分学生学习效果的好坏,教学效果难以评价。

(三)教学过程难以控制

实施案例教学时,老师要先将做好的案例通过多媒体传送给学生,然后提出问题要求学生思考。在要求学生思考时,如果案例内容有难度,容易出现学生自由讨论的情况,老师难以控制课堂纪律;如果内容过于容易则学生容易满足并对案例教学失去兴趣。而在分组讨论时,老师难以了解每个学生的思维方向和思维能力,也不能发现学生的知识欠缺点,不能有针对性地弥补学生的不足。从传送信息到教学后评价的整个过程中,教师容易处于被动的局面,难以控制教学过程。

(四)投入与产出不匹配

案例教学要求老师的财经知识丰富、思维敏捷,要在纷繁复杂的财经信息中寻找合适的案例,对现有的财会信息要经过提取、加工、制作,在准备案例过程中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较多。在进行案例教学时,需要学生通过多次讨论或查找资料才能形成比较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意见,占用的课时较多,学生花费的时间也较长,而教学效果难以衡量,甚至于可能没有效果,老师和学生投入的精力均过多,投入与产出不匹配。对老师而言,在案例制作过程中对其知识层次要求较高,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对其控制能力要求高;对学生而言,在学习中对其自觉性、参与性要求较高,还需要其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只有老师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达到一定的层次,学生的综合素质达到一定层次,才能使案例教学收到应有的效果。

三、会计案例实验教学法的使用

(一)与传统会计教育相结合

案例教学涉及的内容较广,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财务知识和其他相关专业知识,因此实行会计案例实验教学要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财务理论知识和实务知识的基础上才能进行,以发挥其效果。这样一来,传统的会计理论教育和会计模拟实验,尤其是课程性实验是不能缺少的,先通过《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等课程的模拟实验之后再实行会计案例实验教学,才能有所收获,否则学生难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能对财会知识进行积累。会计案例实验教学方法的使用比较适用于《财务分析》、《财务管理》、《税法》、《证券投资》和《会计制度》课程的综合性实验,可以加深、加大会计教育的信息量,提示会计处理过程和财务分析中的难点、重点及要注意的方法,深刻理解会计制度和会计理论,起到事倍功半的作用。

(二)建立案例库

在实行会计案例实验教学时,每一门会计课程所涉及到的知识点较多,对每一个知识点的解答都可以通过具体的案例进行,这样要求的案例会比较多。为了将会计知识更加系统和具体地传输给学生,有必要和有针对性地建立案例库。建立案例库时,最好先根据课程设置,了解每一门课的重点、难点所在,需要通过案例解答和传送什么会计信息和会计知识,然后将若干门课的知识串联起来,形成大型的综合性案例,使知识连贯、系统。这样,在讲授每一门课时,可以使用案例教学方法来巩固和加深理论知识;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时,也可以通过案例教学的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案例库时,需要实验老师平时有意识地积累,有针对性地搜寻,还需要多个老师通力合作,将大量需要通过案例传达的财会知识、财会信息进行综合整理,形成案例库,在需要使用时再调出来进行实验教学。

四、会计案例实验教学法的设计

根据会计案例实验教学法的特点,可以有选择地制作案例。在制作时,可以根据课程进行选择,也可以根据整个会计理论来选择,但选择的案例都要具有以下特点。

(一)案例的典型性

选择的案例要具有典型性,具有行业特点,需要进行的会计处理方法要具有适用性。案例的选择可以通过有关调研整理,也可以通过上市公司的会计资料进行整理形成。股份有限公司是公司制的发展趋势,案例容易获取,其业务相对较多和典型,会计处理相对规范,存在的问题相对来说具有代表性,能够使学生学以致用。因此,选择案例时可以充分利用上市公司的资料。

(二)内容的充实性

内容的充实性是指案例涉及的公司要具有真实性,数据资料要齐全。同时,需要解决的财务问题要明确,知识性要强,总体上涉及到会计原则、会计制度、会计六要素、记账方法、报表、投资方法及各种具体的会计处理方法和财务分析方法。

通过案例教学,能够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的知识点有:应收账款的管理、报表的填写和分析、存货的计价、固定资产的折旧、长期待摊费用的会计处理、应付股利、应付债券、融资租赁、预提费用、留存收益、银行利息收入的确认、期间费用、利润、投资收益、提取盈余公积、投资活动、会计调整和关联交易。

(三)案例之间的关联性

案例之间所涉及到的会计知识可以交叉,也可以自成一体。其关联度可以是一门课,也可以是几门课,还可以是整个学科。在案例教学中可传达的信息较多,关联性比较强,学生容易接受。

但是案例之间的知识点要从简单到复杂,先进行会计核算,依次进行财务分析和投资、融资,做到循序渐进。

(四)案例教学的系统性

在整个案例教学中,要系统地设计案例所涉及到的经济业务和会计知识点,明确一个案例可以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教学目标;前后案例相结合可以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教学目标;整个案例可以解决多少个财务问题。通过精心设计使选择的案例具有系统性,能够根据教学要求准确、系统地结合学生传授财经知识和会计理论。选择的案例所要涉及的会计知识、会计理论最好遵循以下路径:会计六要素→会计准则→会计调整→报表分析→关联交易→投资价值分析。

(五)与现代科技相结合

乙醛氧化性演示实验教学案例 篇4

乙醛在有机化学体系中处于乙醇和乙酸的过渡阶段, 承上启下, 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尤其是在有机合成中, 表现十分活跃. 乙醛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教材中乙醛氧化性主要例举了两个实验: 一个是经典的银镜反应, 另一个是与新制氢氧化铜反应. 在这两个实验中不仅要知道实验成败的关键操作、滴加试剂的顺序, 还要清楚试剂的用量, 对于没有参加过实验的学生来讲实在比较抽象, 难以理解和记忆. 我设计了学生探究性演示实验的教学方式, 让每个学生参与实验探究, 以期对实验有个清楚的认识, 提高学生上课的兴趣, 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 强化化学实验教学的效果.

二、情景描述

上课之前, 我就强调了这两个实验的重要性, 并布置实验探究给学生: 实验的原理是什么? 选用那些仪器和药品? 实验步骤是怎么样的? 如何进行试验? 在实验中药品的用量如何控制? ……

带着这些问题, 学生看课本, 找资料, 上网查询……在上课之前, 各个学习小组已经把实验的预习报告上交到我的办公桌上, 我批阅之后发给学生, 让他们完善实验计划.

实验课上课铃声响了, 每个学生都十分兴奋而且注意力高度集中, 我刚拿起试管, 学生就说了: 试管一定要很干净才行. 我问: 为什么? “如果试管不够干净, 银单质就很难附着在试管表面, 可能就形成不了光亮的银镜, 实验会失败. ”看得出学生在课前都花时间去准备过了, 我高度肯定学生的勤奋和钻研精神, 并说我已经洗干净了. “先往试管中加1 m L 2% 硝酸银溶液, 然后一边逐滴滴加2% 的氨水, 一边轻轻振荡试管, 到产生的沉淀恰好溶解为止. ”学生边说我边规范操作, 怎么会有沉淀出现和溶解的过程? 没等我点名, 已经有学生冲到黑板上, 把银氨溶液的形成过程用方程式表示出来了:

再滴入3滴乙醛, 振荡后把试管放入热水浴中, 静止加热.问: 这里为什么要用水浴加热? 答: 水浴加热比较均匀、稳定, 有利于单质银均匀形成. 请问整个实验过程要注意哪些事项.“ ( 1) 试管要洁净; ( 2) 用水浴加热, 不要振荡试管; ( 3) 要严格控制氨水的量, 先产生沉淀, 然后沉淀恰好溶解为止.”“你们说的真好! ”. 此时银镜已经形成, 当我把试管拿出来向大家展示时, 全班炸开了锅, 纷纷要求自己再动手做一遍. 我就抽了一组的学生让他们自己动手再做了一遍, 我随时提醒他们的不规范操作, 当看到他们的试管上也出现了光亮的银镜时, 那一组的学生脸上写满了自豪. 最后我把银镜反应的方程式一列:

这个实验的闪亮结束, 给下一个实验带来了更高的热情. 又有一组学生主动表态要自己亲自来做试验, 不要让我一个人玩.他们加了试剂, 我说: “其实从刚才的试剂量来看: 10% Na OH的2 m L与2% Cu ( SO4) 24 ~ 6滴, 为什么”“保证碱过量”, “为什么要新制Cu ( OH) 2呢?”这下学生闷了. 我解释: Cu ( OH) 2放久了会形成络合离子, 沉淀会溶解.“再往这个混合溶液中加0.5 m L乙醛溶液, 加热至沸腾. ”在加热的过程中, 的确产生了鲜亮的砖红色沉淀产生, 但到了沸腾以后, 沉淀颜色反而变暗了.显然, 这个实验并不是很成功, 好象加热不必至沸腾. 这些黑色的物质到底是什么? 过了一会儿, 有位学生小声地说: 是不是Cu ( OH) 2过量了, 加热至沸腾时分解成黑色的Cu O? 这个解释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肯定, 我赞同. 最后, 我们大家一致认定: 加热不必按照课本中说的那样, 只要产生砖红色沉淀就可以停止了.

三、结论反思

以前我的课堂演示实验尽管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但他们只是一看客, 有些甚至只是看热闹而已. 以至于在实验中反复强调过的几个关键步骤和注意事项, 学生的掌握效果并不理想, 部分学生只是死记硬背, 不知其所以然. 究其原因, 我觉得学生学生参与程度不够, 只是被动的接受, 而没有参与到具体的学习中去. 通过被学生反抢角色, 学生由看客变成了演员, 充分参与该课堂演示实验. 整堂课变成学生自己设疑、自己解答、自己突破了该课的重难点, 而且充分感受到了成功的体验, 非常轻松愉快地上完了这节课. 教学效果要非常好. 而且我们认定“尽信书不如无书”, 应该相信实践, 让事实说话!

今后应在教学方法上多多探究, 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积极贯彻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参考文献

[1]刘斌, 杜宝山, 等.有机化学基础.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案例. 篇5

本节是以探究性实验教学模式为契机的,根据教学目标,通过学生讨论,提出问题——实验猜测——设计实验——进行实验——验证推测的途径,很好的落实了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科学问题和小组合作的精神,同时培养了学生用实验来说话的思想,从而达到学习科学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

为了更好的发挥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们自己讨论并参考书本上的对话和图解来设计如何做实验,然后教师给予适当引导指路,从而达到师生共同进入教学情境,营造和谐、民主、轻松的探究学习气氛。

本课的引入从谈话开始,通过对植物的一生从种子开始,提问它的发芽需要什么引入,学生会很快说出土壤、水分、空气、温度、阳光等条件。教师再给予分析与指导帮助学生得出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是水分、空气和适宜的温度。通过选择一个研究对象设计对照实验,并进行实验,同时强调学生要观察和记录。

【案例描述】(一新课导入

师:植物一生是从种子开始的,那么种子发芽需要什么条件?(二新课教学 师:让学生展开讨论绿豆种子发芽到底需要什么条件。

学生:讨论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学生会讨论出需要土壤、水分、空气、温度、阳光等条件。

师:那么大家想想,依据经验猜测绿豆种子发芽必需的条件。

学生:绿豆种子发芽必需的条件有:水分、空气和适宜的温度。师:为了探究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首先我们选择一个研究条件,那么选择什么? 学生:充分讨论之后可能会选择水分,可能会选择适宜的温度,也可能会选择空气。

师:这里我们选择水分为研究对象,让学生讨论怎么进行实验。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确定实验设计方案,并写出实验计划。实验计划

提出问题:绿豆种子发芽必须需要水吗? 推测:绿豆种子发芽必须需要水。

两个组相同的条件:温度,空气,各三粒大小相同的绿豆种子。两个组不同的条件:水

实验方法:实验分两组,一组种子得到水,保持湿润为实验组;一组得不到水,保持干燥为对照组,这个实验至少要有

两组同时进行。

首先让学生用放大镜观察种子,观测它们的大小,让学生记录它们的大小,并用适当的词汇描述。

下面来指导学生实验: 准备好实验所需的材料,想清楚操作方法。步骤:<1>首先准备两个不漏水的盒子。<2>在两个盒子内垫纸巾并按三个洞。<3>在纸巾上各放三颗绿豆种子。<4>往一个纸巾上滴水,另一个不滴水。<5>最后给它们进行编号,坚持每天观察种子的变化,把自己的发现记录下来。

【案例分析】

探究式教学的关键是问题的提出,再用实验去验证。而问题能否有学生自己提出,这个比教师提出问题要好的多。因此,上课应该多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而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努力为学生营造一种和谐、民主、自由的学习环境,适当的对他们进行鼓励,及时的肯定他们正确的哪怕是点滴发现。

探究式教学的对象是学生,他们是探究的主人,而教师只是个引路人。探究式教学是针对全体的学生,而不是个别学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给每个孩子参与探究和发表意见的权力,发挥他们自己的聪明才智,让他们真正投身科学课中来,逐步培养学习科学、热爱科学、探究科学的情操。

物理教学的实验重要性课堂教学案例 篇6

物理学实验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利用实验活动解决物理问题,是物理教学的一种有效方式,能够增强学生对知识的实践感知度、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但在现实教学中往往很多物理教学都忽略了学生的试验操作,变成了纯粹的理论课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没有被激发出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理论结合实践能力得到发展了没有?然而,这些问题却往往被我们有意无意地忽略了。

[描述]

教学片段一:在“力的合成” 的教学过程中, 笔者鼓励学生自己通过实验去探究“合力”与“分力”的关系。有几个学生开始时,无从下手,有些焦虑和失望。笔者及时给予了指导,包括提示怎样找到两个力的合力、如何记录这三个力、尝试连接三个力端点来观察四边形的形状等。学生经过反复实验,不仅完成了预定的目标,还探究出了“合力”与“分力”满足“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关系、“合力”与“分力”大小关系。原本抽象的定则,在直观有趣的实验中得到了证实,动手操作让学生印象深刻,教学效果的达成事半功倍。

教学片段二:对于学生在试验的质疑或是明显不正确的猜想,教师不要简单的否定。有一位学生对“串联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这一理论提出质疑,认为电流在经过用电器后,会越来越小。对于这些质疑,笔者在充分肯定学生积极性的同时指出其正确合理的成分,使其看到自己的成绩,增强参与探究的勇气,然后协助学生设计了一串联的闭合电路,用电流表测各处电流,结果都一样大,最后,学生从实验中得出了自己的猜想是错误的。可见,学生通过实验活动的参与使得结论更有可信度和说服力。

[思考]

教师一定要具备课堂开发的意识,善于融合学生的知识和实践动手能力。传统的物理教学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教师讲的多,学生动手少;教师安排的多,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少;教师讲实验,学生背实验是普遍存在的现象。而《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物理学实验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活动,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我们一线教师应以新课程理念指导物理实验教学,开展有效的实验活动,努力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意识到实验教学的重要性,转变实验教学的方式,在活动中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水平和能力。笔者认为,有效地开展高中物理实验活动,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鼓励学生大胆参与实验探究。

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动手、动脑,通过自主的探究活动,体验到学习物理的乐趣,从而学习物理概念和规律、了解科学方法、获取物理知识。在实验教学中,实验目的越简约,限制越少,学生就越会提出不同的实验设想。此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思维与求异思维,即使这些设想中有对有错,有简有繁,也都是学生积极思考的结晶,是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教师要像“淘金者”那样,耐心细致地去沙拣金,抓住学生思维中的闪光点,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教师应扮演好“智力开发者”的角色。

二、着力培养学生的动手习惯和实践能力

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段:在兼有中国学生和外国学生的课堂上,老师出了一道题,问:“现在是九点一刻,再过多长时间,时针和分针重合?”中国学生听后赶忙拿出纸和笔进行计算,而国外学生则不慌不忙地抬起手臂,将腕上手表的时针和分针调至重合。可想而知,中国学生费半天劲,计算结果还不一定正确,而国外学生的答案立刻就出来了。这件事充分说明了我们的学生习惯于理论的计算,而国外学生则善于实践;同时它进一步反映了我们的教育历来只重视了培养学生“做题”的能力,而忽略了学生“做事”的能力。检验学生水平的高低不仅是看“做题”能力,更是看“做事”能力。“做题” 与“做事” 对于人的锻炼是有很大差别的,前者是虚拟的,后者是真实的。“做事”不仅需要智力,还需要协调能力以及情感、毅力等各种因素,比“做题”需要的能力更全面。

三、注重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在现代社会生活和科学工作中,个人之间和团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是十分重要的。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这方面良好素质的形成。物理课中大多数的实验都不适合以个人为单位进行,应该分组进行,每组2~3 人。组内分工要明确,如甲负责操作、乙负责记录或不同学生负责从不同信息源中寻找相关信息;另一方面, 组内角色要转换,如第一次甲操作乙记录,第二次乙操作甲记录。教师要注意发挥每个学生在实验探究中的作用,不能由少数学生包办代替。如“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这个学生实验,我是安排两个同学一组来操作的,让两个同学先交流后分好工,然后一个人按计时器开关一个人拉纸带,之后两个人互换操作环节再做一次共同完成这个实验。这样既能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机会均等的操作体验,又能充分体现实验中的分工与合作。

四、增强实验课程的生活化

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是各有其特殊规定的两个不同的世界。纵观我国的教育历史,对课程内容选择起支配作用的主要是科学世界,这种课程越来越脱离生活世界进而导致教育中生活意义的失落。物理实验课程是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课程, 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蕴藏着深刻的物理原理。例如,将一纸条一端放在水平桌面边缘,然后把一根粉笔竖立在上面,迅速拉动纸条发现粉笔安然无恙。从而得出结论:粉笔由于惯性具有保持原来静止状态的性质。这些实验都取材于生活,却能生动形象、轻松地得出物理学科的相关知识。

建筑数字化设计实验教学案例解析 篇7

一、数字化认知——无纸化三维建模与方案概念性表达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对计算机作为图形工具的深入运用开始于1997年,主要是在毕业设计课题中展开。方案从三维空间结构入手,以无纸化的方式来完成整个设计过程,强调计算机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表达深度和应用广度。

由于本科生毕业设计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对建筑建构的掌控能力,实现的是建构诸如与建筑紧密结合的生态系统等,原来难以表达的设计理念和结构体系(图1,图2)拓宽了设计作业的内涵;在设计过程中,三维造型能力也为学生提供了应用新型材料表达空间构造设计的更多可能性,促进学生对建筑的深入理解。在提高作业广度与深度的同时,课程教学大多要求灵活采用各类文字和图形演示软件进行课堂交流,实现过程的无纸化,使学生在整个设计过程中既能保持思维的活跃性和独创性、讲求逻辑推理的严密性,同时也能确保设计作业整体质量的提升。

虽然这些毕业设计课题使计算机在设计中的应用得以提升,并给建筑设计课程本身带来了生机,但从数字观及信息论的角度来看,此阶段仍属于图形绘制工具运用的高端延伸,还谈不上真正意义的数字化设计。

2006年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学科专业教育指导委员会成立建筑数字技术教学工作委员会,同年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系建筑设计方法学科组建立了建筑数字化设计实验教学小组,开展以建筑数字化设计为主体内容的教学探索。由于前期相关知识和软件的局限性,及既有教学体系的惯性作用,实验教学倾向于对数字化设计的认知,作业成果多为数字化的概念表达,少有实现数字化的全程技术性贯穿,尽管其间存在的问题很多,但仍构成了一个良好的开端(1)。

二、形态的操控——图形软件的应用

初试小有成果,顺势扩大范围,2007年本院建筑系四年级专业选题再次设题进行一个班的数字化设计教学,这是一次多少有些冒进的尝试。尽管题目与前一年的毕业设计相似,但9周的作业课时、过多的学生数量和低一年级学生对数字化理解、认知能力有限等不利因素,使该课题的进程面临较大的困难。当然,我们不能就此认定数字化设计教学不能在毕业设计以前实施,正好相反,建筑学的中前期教学中与数字化设计相关的主、次课程的或缺,造成学生对其本质的误读,也表明针对数字技术领域的介绍新知、澄清概念、修正认知等教学环节,更应增加到早期的课程中。尽管如此,本次教学中的学生作业仍然可圈可点,限于篇幅,这里简要分析两个较为典型的范例。

首先,此次本科四年级的所有课程作业均反映出学生对建筑空间和形态控制的能力的增强。作业1在此方面具有典型性(图3),设计以三维的形式进行构想、表达、推进,使该方案较之现有建筑现况,在专用空间利用、公共空间组织及交通流线布局等方面更接近真实的使用需求,方案设想在原教学楼中庭空间增设信息交换场所,以此组织带动周围的各类教学使用空间,获得与设计教学功能更相符合的空间机制。遗憾的是,该作品拥有良好的初始构想,甚至已形成富有生气的二维半数字草模型,学生出于对图形软件的畏惧,抑或其他未知缘由,放弃了对该草案的发展,最终将其落实为现有的线性空间方案。此过程纵然令人惋惜,但因初尝新方法带来的益处,学生自感收获颇丰。作业2则尝试将计算机软件介入设计的整个过程,并从中受益。虽然本科计算机课程中的图形软件教学仅涉及Auto CAD和3d MAX等常用软件,但还是会有学生自学到令设计创作更为便捷的图形软件。作业2设计者一开始就运用Rhino软件将对教学楼使用状况的分析转化成兼具使用、交通和共享空间等多种功能空间的三维图形原型,并进行量化统计控制,通过模型组合调整后,再建构从结构到表皮的各种组合状态,形成有关方案的基本构想(图4)。这里的要点是,学生解除了尺规对难以量化的自由空间的束缚,利用软件生成参数化模型并将其发展为三维形态,对概念性形态进行可视化推断、客观舍取、即时调整和准确定位,最终形成与原有结构体系紧密结合、张弛有度的完整方案(图5)。

应该说,本次教学的开端并不是很顺利,但就教学本身而言,最大困难仍来自于对数字化设计认知的缺失和偏差。在课程初期,由于缺乏相关知识课程的配合,缺少对有关数字化设计所基于的复杂科学体系及相关建筑设计动态成果应有的介绍和认知,更兼有学生仅凭对建筑数字化热情追捧的选题状态,或为适应今后国外深造的教学要求等缘故。实验教学伊始,课堂氛围虽呈现出活力,但学生那种缺乏正确认知的“创造力”,犹如未受管束的“魔兽”,给教学进程造成较大障碍。我们对这次教学的评价如同前轮的教学实践,存在的问题要多于成功经验,但点滴成果仍然可喜,至少有学生感到意犹未尽,相约毕业设计再会于数字化设计教学课题中。作为教师,宽慰莫大此焉。

相对于低一级学生的些许落寞感,2007年应届毕业生的设计选题更为成熟、操作更为干练,因有前一届毕业设计选题的尝试,学生对数字化设计都有跃跃欲试的状态,但整个教学过程也有起有伏。面对新知,有的学生始终不得要领,但到中期却突然顿悟。这里有知识储备和认知积累的因素,更与辅导老师中期所集中给予的软件操作等技术支持有着极大的关系。这里试举几例以示数字化设计教学的提升过程。

常州文化馆改扩建设计(图6),是由二位颇有天资的学生合作完成的,设计过程可谓一波三折。非线性是他们对于此设计先入为主的理解,这本无可厚非,问题在于如何操控构想中的非线性形态,并使其符合建筑中的理性部分,即怎样发展建筑内部空间以适应综合性极强的使用功能。经过一番讨论后,学生一方面应用生态分析软件对基地容量进行采光、景观、通风、噪声等测试,全面了解可建范围内的可利用资源状态;分析任务书中的设计要求,并将其编制成数字信码,取代视觉意义上的非线性三维功能分析。在此基础上,整理各功能空间,将其转换成具有丰富信息的条形码,进而尝试运用生物细胞生成模型软件对其进行功能关联的组合演算,由此获得拓扑意义上的动态优化功能链(图7)。至此,该设计实际上已跨越了创作起始所遇的障碍,方案构想得到实质性的突破。将前述两方面融合,通过虚拟现实软件进行时空勘察,并以三维图形软件对空间做细化的调整,最终落实为理想中的方案,对学生而言两阶段的融合已成为得心应手的事情。

所谓的累积与爆发,在此主题的作业2中反映得非常充分(图8),学生以三维模型的方式完成了对建设用地和文化馆所有的设计条件和要求的分析表达,甚至提出了有关形态操作的设想。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方案未获太大进展,所推敲的形态或显呆滞、或呈无理状。通过多次交流,发现问题主要源于将既有保留的“线性”建筑结构和设计条件的“有序化”模块解析,与设想中的“非线性”扩建形态及由此落实方案可能出现的“无序化”形式在观念上相对立,操作中的两难境地也就难以避免的。随后师生在教学中共同探讨了分维几何的数学解释部分后,学生运用擅长的图形软件,针对设想草模大胆地进行随机的形式解剖尝试,获得了至关重要的对此项目形体的分形形态认知,到“无序”背后理性演绎着的自相似形式,凭借造型软件推进构想原型,使方案获得了重生(图9)。

如果说理性认知有些沉重,那游戏方式则是捕获灵感的另一种形式,两者殊途同归,本次毕业设计也有不少学生有意无意地以第一种方式实现方案的设计。此主题下作业3的构思发自于对童年记忆的浪漫遐想(图10),提出将阳光、草坡、树林和洞穴融入设计中。如同其他方案,该设计也将空间要求编码归类,形成三维动态功能链,这对于在非线性形态中进行合理的功能布局和灵活的空间调整来说十分重要。为避免功能布局出现问题而充分利用功能链的灵动性来延展和弯曲交通空间创意,在方案最终得以实现的同时,也让建筑公共动线本身拥有了异想天开的空间体验,由此形成了本方案的特色。尽管在建筑结构实施层面依旧存在较大的问题,包括支撑的龙骨体系设计未尽完善等,本案仍不失为曼妙的设计,成功的多媒体演示汇报也为方案增色不少,使其得到答辩评委的好评(图11)。

通过这次毕业课程的数字化设计教学,我们看到,除在运用数字技术掌控设计全过程方面可以拥有更大的作为外,实验教学也开始尝试将一些非建筑图形软件应用到创作构想初期,或设计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中,协助解决关键性问题,有的甚至可直接引发创作灵感,实现方案的突破。

三、机制的探索——关联性参数设计

伴随着对混沌、复杂系统认知的逐步深入,数字技术也以令人惊叹的速度发展着,软件开发商将原先的软件脚本以开放代码的方式为建筑师提供更广阔便捷的图形操控途径,于是对空间信息属性的认知也能从概念性认知落实到技术操作层面上,这使2008年的数字化实验教学的具有了异乎寻常的意义。

2008年毕业设计选择耶鲁沙冷伯沙勒尔艺术与专科学院国际竞赛作为教学课题,其原因在于该项目苛刻的基地条件和复杂详尽的设计任务书,对学生而言,运用传统的设计操作手段去满足这些要求是相当困难的,这就需要考量参与实验教学的师生能否通过综合运用数字技术逾越这些障碍。虽未见得设计经验可被完全替代,但数字化知识与技术确实能使设计过程产生跃迁,尤其是对于超出人的中观感知层面。然而我们也发现,随着实验教学的深入,部分学生对数字化设计方法表现出明显的不适应状态,努力之后的爱莫能助也让我们产生些许挫折感,这种现象在教学中是值得深思的。

作业1(图12)由两位从对Rhino软件生疏到尝试编写脚本的学生合作完成,他们通过6个紧密相关的步骤完成了任务信息的采集、编码、转译与计算,建立起众多空间功能间的关联模型,并以此为依据采用Voronoi算法获取有关建筑空间形态的发展原型。有趣之处在于,前段的设计工作并非一帆风顺,原因在于学生对所期待的可能性方案形态的焦虑,这种情形一直伴随着程序编写的整个过程,直至主干问题全部解决。当然,空间结构最终的成功获得也掩盖了不少细节方面的技术性问题,但其突破还体现在与众不同的方案中(图13)。

同样体验到“设计一个方案的执行过程”,且更具原创性意味的是此主题下的作业2。学生将众多各异的空间关联要求的满足作为主要工作目标,为使问题的解决更趋优化,学生大胆采用已熟练掌握的Flash软件中的VB脚本进行编程,解决那些非线性的关联性计算问题,这种做做法的优势在于能在既有技术条件下最大程度地确保建筑问题与操作手段两系之间很好的良好适应性,前提是需要清晰的数理逻辑及较强的数字化概念。本案设计首先进行的是问题分析,然后通过Flash既有图层、时帧等可视化界面编写小软件Script Archi,接着是对问题主体进行编码,建立空间关系度算法,进入海量计算阶段,并在2万多种可能方案基础上再插编检测程序,过滤出优化的关联方案,最终将数据导出并转译进入Rhino脚本,生成建筑方案(图14)。这里同样存在成功的突破与技术方面的缺憾:成功在于计算性与可视化的同步工作机制的建设,而不足则在于生成原型过渡到建筑结构实现阶段。虽然由于时间仓促而介入了非数字手段工作量,致使数据流产生了较大断层,但手工操作的介入,也让人重拾传统设计中手脑并用的直觉创作乐趣。两方面配合下最终生成的方案确实保留了数字技术受限的痕迹与人为干涉介入的灵动(图15)。

四、探究数理模型——方案的算法生成

如果将参数化设计看成是对影响预期结果的变量的控制的话,那么它只能被理解为数字化的一个部分,且属于接近数字化设计的末端部分,甚至不能说是建筑数字化的末端,因为那里还包括数字建造。数字化设计的真正核心应是其计算能力,有了这部分的支撑它可以面对更广泛的问题,包括建筑非形态方面乃至方法本身,其中就有基于算法的数理模型。

事实上,2008年度毕业设计已涉及该部分,这也是前面称其意义非凡的原因,但到2009年数字化设计实验教学在此方面展开了进一步的探究。这里所举的作业案例就是通过建立数理模型,可视化地表现学院师生在场行为的映射关系,应用数字技术手段动态地计算确定与不确定的事件,再以遗传算法获得优化可能发生的活动,从而达到控制非预期的动态教学活动状态。然后将该模型与空间的几何参数建立拓扑关联,生成与数理模型,动态关照建筑空间形式(图16)。

这是一次在数字化设计方面技术操作性较强的尝试,远不能说成功与完整,它强调的是对曾提及的技术路线通达性探究(2),就此而言收获还是很大的。在这里设计结果并不重要,因为数理模型能产生太多种可能性方案,其中的任一方案均能解决设计者所设的问题,就此,已经展示出数字化设计令人着迷的无限前景。

行文到此,笔者认为,当前是一个转变的时代,也是建筑专业师生共同学习进步的时代。介绍新的知识体系和强大的数字技术来认识和掌控建筑设计过程,协助设计者解除方案中的冗余应成为建筑设计专业教师的职责所在,不应该再持怀疑反对、瞻前顾后,甚至不置可否的态度。必须抛弃传统矫情及在数字化方面无所作为的状态,有关对数字技术上暂时曲解都是“可爱”的错误。数字化设计绝非是这几年才发生的事情,目前的结果是几代教师在数字化设计教学方面思考和实践的积淀,并远未完满,更需要深入实验与广泛交流,有时人们对现有教学机制和知识体系的诟病,无非也是为能从本质上辩解新学认知,希望与世界同步、与时代俱进,以遂前辈同仁心愿。

参考文献

①参见:石永良,龚华.数字建筑设计教学实践析.建筑学报,2007(1):21~25

教学实验案例 篇8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 设计实验方案, 让学生通过自主的学习活动与合作交流体会, 发现已有方案或问题解决办法的缺陷与不足, 来激起学生对新方案或新办法的探究。

二、具体安排

1.通过开放性问题, 引导学生复习测密度的原理。

2.实验所需器材。

3.分小组讨论实验方案, 设计实验过程。

4.由每组推选出代表, 就设计的方案逐个发言。

5.进行组与组之间的争论, 得出最合理的实验方案。

三、活动实施过程

我用投影仪出示课题:请设计出测量盐水密度的实验方案, 并问学生:“看到这个课题, 你想要知道什么问题?”

张军首先站起来说:“我想知道实验原理是什么?”

刘佳接着说:“实验的器材有哪些?”

孙俊杰:“盐水的浓度与盐水的密度有没有关系?”

刘秀梅:“能有多少种测盐水密度的方法?”

“同学们能提出这么多问题, 真是太好了。那么我们首先把实验的原理解决了, 其他问题我们边设计边解决。那么, 谁能说出这个实验的原理呢?”

刘佳举手回答:“实验原理是密度公式ρ=m/v。”

“大家同意不同意呢?”

学生齐声回答:“同意。”

“那么这个实验需要哪些器材呢?下面请同学们独自思考设计实验方案, 并在组内讨论, 然后各组按照设计的实验方案选取器材。现在大家桌上放了一些器材, 可以选用, 也可以不用, 如果还需要其它器材, 老师可以提供。给大家十分钟时间。”

学生认真地思考着, 积极进行实验设计, 我巡视指导, 各组内不时发出争论声, 气氛非常活跃。

“刚才同学们交流得都很认真, 现在哪个组发言人代表你们组给全班同学讲一讲设计方案, 其它组员进行补充。”

第一组:

中心发言人:我们组讨论后的设计方案是:

1.用已调好的天平测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m1。

2.把烧杯中的盐水倒入量筒中, 测出盐水的体积v。

3.再用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m2。

4.利用密度公式, 算出盐水的密度ρ= (m1-m2) /v。

“你们组的其他组员有没有补充?”

“第二步应是把烧杯中的盐水全部倒入量筒中。”石磊补充说。

第二组:

中心发言人:我们组多用一个小烧杯, 实验方案是:

1.用调好的天平先测小烧杯的质量m1。

2.把盐水倒入小烧杯, 测盐水和小烧杯的总质量m2。

23.再把小烧杯中的盐水倒入量筒中, 测盐水的体积v。

4.根据密度公式, 可得ρ= (m2-m1) /v。

第三组:

中心发言人:我们组把量筒当容器使用, 设计的方案是:

1.用调好的天平先测量筒的质量m1。

2.把烧杯中的盐水倒入中, 测盐水和量筒的总质量m2。

3.读出量筒中盐水的体积v。

4.根据密度公式, 可得ρ= (m2-m1) /v。

第四组:

中心发言人:我们组没用量筒, 我们用了两个三角板间接地测体积, 实验方案是:

1.用调好的天平先测小烧杯的质量m1。

2.我们用了测长度时特殊的测量方法, 测出小烧杯的直径d, 学生边说边演示。

3.通过计算, 求出小烧杯的底面积s=π (d/2) 2。

4.把大烧杯中的盐水倒入小烧杯中, 用三角板测出液面的高度h。

5.计算出盐水的体积v=sh=π (d/2) 2h。

6.用天平测出小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m2。

7.用密度公式, 可知ρ= (m2-m1) /π (d/2) 2h。

“大家说这组设计的方案有什么优点?”

话音未落, 张志勇同学立刻站起来说:“他们的实验方案能用到我们以前学到的知识, 能把旧知识贯穿到新知识中, 非常好。”

听到他的回答, 我点了点头, 笑着问:“他说得好不好?”

“太好了!”

第五组:

中心发言人:我们组用了一个标有容量的饮料瓶, 实验方案是:

1.用调好的天平测出饮料瓶的质量m1。

2.把盐水倒满饮料瓶。

3.再用天平测出装满盐水的饮料瓶的总质量m2。

4.用密度公式, 可得:ρ= (m2-m1) /v。

“我认为这组的实验设计很独特, 我们应当鼓励鼓励他们。”我带头鼓掌, 学生也跟着鼓掌……

“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案了?”

第六组:中心发言人站起来说:我们组与第一组的差不多, 方法是:

1.用调好的天平测出大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m1。

2.把烧杯中的盐水倒入量筒中一部分, 读出体积v。

3.再用天平测出烧杯和剩余盐水的质量m2。

4.再用密度公式, 可得ρ= (m2-m1) /v。

各组都争着表述自己的设计方案, 我把不同的设计方案依次写在黑板上。

“同学们看看大家一共设计了几种方案?”

“六种。”

“同学们设计的实验方案都很好, 但这些方案是不是什么时候都适用?实验室测量时最适合用哪种?讨论一下。”

学生开始激烈地讨论起来。讨论结束后, 路美娜犹豫着站起来说:“我认为第四、五组的方案不适合实验室测量, 因为实验室要求测量的比较精确, 而他们只能粗略地测量。”

我点点头问道:“谁还有?”

话音未落, 李阳抢着回答:“第五组的方案如果盐水给的不多, 就无法装满饮料瓶, 也无法知道盐水的体积。”

“第四组方案如果装盐水的容器不规则, 就无法测出盐水的体积了。”张志勇也补充说。

“大家说他们说得好不好呢?”

学生:“非常好。”

我微笑着带头鼓起掌来, 学生跟着一起鼓掌。看到学生情绪高涨, 我及时问:“那么其他几种呢?”学生这时看着黑板认真的思考着。

过了几分钟, 刘秀梅站起来说:“第一组的方案如果量筒的量程小, 盐水也倒不下, 没法继续测量。我认为往量筒倒一部分不影响测量, 如果这样就是第六组的方案了。”

张军接着说:“第二组的方案把小烧杯的盐水倒入量筒中, 总有一部分盐水留在小烧杯中, 测出的体积偏小, 测量不准。”

李阳:“第三组的方案把量筒当容器使用在测质量时不方便, 容易倾倒, 我认为不好。”

“大家有没有同感?”“有。”

“刚才同学们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我发现大家没有对第六组的方案提意见, 那么是不是第六组的方案适合实验室测量呢?”

刘佳:“我认为第六组的方案适合实验室测量, 它没有前面几种方案中倒不下、装不满的问题, 也没有倒不净的问题, 测量的误差也小。”

“说得非常好, 有没有不同意见?”“没有。”

看到学生讨论得差不多了, 我及时总结道:“经过大家的讨论, 我们确定了实验室测量液体密度的实验步骤是第六组同学设计的方案。在做实验以前谁还有什么问题?”

李安龙问道:“老师, 测液体密度有没有直接测量的仪器?”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 你非常敢想!能提出问题说明你动脑筋了, 提出问题就是解决问题的开始, 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现在有一种测密度的仪器叫密度计, 我们把它放入液体中就可以读出液体的密度。我们以后会学习到, 大家课后可以先查阅资料, 认识一下密度计。现在我们开始实验, 同学们自己根据实验步骤设计表格, 纪录实验数据。”

……

四、课后体会

由于学习内容是开放的, 学生的学习活动是自主的, 而且学生之间存在各种差异, 因此面对同样的问题, 学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思维方式, 产生各种不同的结果, 有些甚至是出乎意料的。所以让学生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进行合作, 能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交流、讨论的机会, 能满足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心理需要。同时, 我们通过生生互动, 使学生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 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反思和批判, 从而建起更深层次的理解, 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和记忆。

通过这样的活动, 我确实体会到通过全体学生的参与, 使学习气氛高涨, 学习热情提高, 比单纯地给学生实验步骤效果好多了。但是在这次活动中, 有些小组成员只是流于形式, 还没有真正参与到讨论中。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 我还要多组织这样的活动, 培养起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 使探究学习、开放学习、互助学习深入进行下去, 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 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提高他们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摘要:《测量液体密度的实验》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掌握测量液体密度的方法, 学会用量筒测液体体积, 通过探究活动, 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学生已经掌握了测密度的一般步骤, 但运用到具体情况中时, 大部分学生还不能把问题考虑得完整、透彻, 独立操作能力一般。所以, 如何引导学生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建立和理解“测量液体密度”的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

教学实验案例 篇9

1 案例的选择

医学实验动物学标准化实验动物培养模块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即实验动物的遗传学控制、实验动物的微生物和寄生虫学控制、实验动物的环境学控制和实验动物的营养学控制。笔者根据多年从事实验动物质量控制的经验精选了4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帮助学生学好这部分内容。

1.1 案例一———遗传学质量控制

1.1.1 相关背景资料介绍

使用者因课题研究需要购进对白血病敏感的615小鼠。考虑到价格不菲且每次购进运输麻烦,故首次购进时除了实验研究需用的部分外,还额外购进部分615小鼠用于进行自我繁殖。然而经过几个世代的繁殖之后615小鼠并未像当初购进的615小鼠那样对白血病易感。

1.1.2 原因分析

应该是引进留下来进行繁殖的615小鼠并不是全同胞兄妹对,建议重新从核心群原种引种。

1.1.3 与学生讨论遗传控制的相关知识点

1)近交系要从核心种群原窝引种,确保原种是全同胞兄妹对。2)近交系保种大忌是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将繁殖力最好的后代留作种用。近交系保种群最好选择同窝产仔4~6只为宜。3)要定期进行遗传监测,如对近交系要测定其基因的纯合性以及表型是否符合国际标准。

1.2 案例二———微生物及寄生虫学质量控制

1.2.1 相关背景资料介绍

本中心屏障环境中饲养了KM小鼠、NIH小鼠等常用品系以外,还饲养了MMTV-Py MT转基因乳腺癌小鼠模型及APCmin基因敲人结肠癌小鼠。在我们的一次普查中,所有品系的动物均为仙台病毒感染阳性。

1.2.2 原因分析

引种程序不规范:MMTV-Py MT转基因乳腺癌小鼠及APCmin基因敲人结肠癌小鼠是由实验人员从南京大学模式动物研究所自带回来的,运输包装不合格,且运输途中打开了包装。

1.2.3 与学生讨论遗传控制的相关知识点

1)对常用的普通品系采用的措施是消灭感染鼠群,对环境重新消毒,从国家实验动物种子中心引入无病毒感染的种鼠;而对于MMTV-Py MT转基因乳腺癌小鼠及APCmin基因敲人结肠癌小鼠,笔者采用从感染群中除去所有新生鼠、断奶仔鼠和妊娠鼠等易感鼠,仅保留成年鼠,保持非繁殖状态2个月以后再进行繁殖,用ELISA法对繁殖后代进行血清抗体检查,证实已感染过仙台病毒的MMTV-Py MT转基因乳腺癌小鼠及APCmin基因敲人结肠癌小鼠后代抗体检测阴性,表明此法用于一些珍贵品系(如疾病模型动物、转基因小鼠、基因敲除及基因敲入小鼠等)的仙台病毒的防治是十分有效的。

2)仙台病毒是清洁级以上大小鼠必须控制和清除的病毒,因此研究和防治仙台病毒感染是十分必要的。仙台病毒主要经呼吸道传播,急性表现多见于断奶小鼠,以呼吸道症状为主,毒力增强可引起致死性肺炎。初次感染仙台病毒的小鼠生产及保种种群死亡率较高,其他动物多呈隐性感染状态,可对实验研究产生严重影响。对仙台病毒的微生物控制主要是严格按照屏障换进的人流、物流及动物流的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如进入屏障饲料、垫料、笼具都应进行相应的灭菌消毒;饲养人员要进行淋浴及更换灭菌消毒衣;引种的动物要进行严格的隔离检疫等标准操作规程进行操作。

1.3 案例三———环境学质量控制

1.3.1 相关背景资料介绍

饲养人员告知实验动物中心屏障环境中饲养的实验大鼠中出现不少母鼠流产和吃仔现象,而饲养人员日常管理同以前一样,饲料也没有变化。而在动物繁殖室不到100 m的校园内正在进行全科医生培训大楼的建设。

1.3.2 原因分析

基建打桩所造成的震动及水泥搅拌机等所造成的噪音使得怀孕及哺乳鼠高度紧张,造成部分孕鼠出现流产和哺乳母鼠吃仔现象。

1.3.3 与学生讨论环境控制的相关知识点

1)噪声对实验动物影响巨大,啮齿类动物对噪声异常敏感,能听见人们所不能听见的次声。怀孕和哺乳母鼠尤其敏感。2)噪声也能使实验动物处于应激状态,影响实验结果。因此,要尽量避免周边环境及动物房空调等产生噪声对实验动物的影响。3)环境学质量控制不单只是噪声,还有诸如温度、相对湿度、氨浓度、光照等多种因素不达标都可能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

1.4 案例四———营养质量控制

1.4.1 相关背景资料介绍

有人采用高脂饲料喂养SD大鼠诱导胰岛素抵抗动物模型,模型组给予的高脂饲料配方喂养。发现随着时间的延长,不少模型鼠出现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的症状,而且不断死亡[1]。

1.4.2原因分析

模型组给予的高脂饲料配方是由66.5%的原基础料、20%蔗糖、10%熟猪油、2.5%的胆固醇及1%的胆酸盐混合而成。经过计算可得出该高脂饲料配方中蛋白质仅为13.6%,远低于啮齿类实验动物生长发育20%的蛋白质需求。加之因增加了胆固醇影响了饲料的适口性,从而使动物的采食量减少,营养缺乏引起死亡。

1.4.3 与学生讨论营养学控制的相关知识点

1)不同品系的动物对营养的要求不同。营养成分缺乏不仅会影响实验动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同样也会影响实验结果,严重者甚至会引起动物死亡。2)在实验过程中往往只注意加入成分的比例而不注意因加入其他成分后对原有成分比例的变化,从而使使用的实验动物饲料达不到国家标准。3)统筹平衡各营养成分的比例,特别是调整蛋白质饲料原料的比例,用高蛋白饲料原料代替低蛋白饲料原料,以保证动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蛋白质摄入量。

2 教学实践与评价

2.1 实施及评价方法

对本校2014级24名中西结合临床硕士研究生采用课堂理论授课形式。在理论课授课过程中对应地引入相关的案例,并在课程结束后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无记名评价。问卷包括客观和主观两大部分。客观部分是对所采用案例的肯定及否定进行勾选,包括内容的好坏、是否促进对知识的理解、是否能提高学习实验动物学的兴趣及学习的主动性等,主观部分则是针对希望增加何种案例进行表述[2]。

2.2 评价效果

共发放问卷24份,收回问卷24份。对案例的内容得到了较一致的肯定,达到95.8%;对促进知识的理解同样得到了较高的肯定,达到91.7%;对能提高学习的兴趣及主动性的肯定相对偏低,为79.2%。

希望添加何种案例的主观意愿从高到低依次为:希望能介绍一些综合性的经典科研案例,能从中全面了解标准化实验动物培养中四大质量控制的重要性及相关知识;希望能介绍最近本校及附属医院的优秀科研案例,并尽可能详尽,有助于了解最新的进展;还有一些学生希望能介绍一些启发新思路的案例,能有助于自己今后科研能力的提高。

3 教学体会

本次教学实践表明,在标准化实验动物培养模块中引入案例教学,改变了以往传统填鸭式灌注教学的教学模式,将教与学有机结合在一起。以典型案例为主线,结合实验动物质量的四大控制的理论依据,对实验动物质量控制中出现问题的原因、解决方案及相关知识进行梳理,增强对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实验动物学教学的一个有益尝试。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具体的案例,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加了学生结合案例,主动思考、归纳和总结的能力,缩短了理论与实践的差异,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学好实验动物学的重要性。

但同时也提示需进一步努力和完善的地方,尤其是精选一些身边的综合性案例显得十分必要。在案例设计时可以在实例基础上进行加工或整合,较全面地向学生展现知识点。同时案例的选择还要考虑学生的兴趣点,让他们在轻松的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和锻炼能力[3]。只有正确理解和运用案例教学法,在教学中不断总结,做到教学相长,才能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汤家铭,陈民利,谢家骏,等.医学实验动物学[M].北京:中国中医出版社,2012.

[2]卢文丽,方肇勤,张园园,等.《实验中医学》课程引入科研案例的教学实践与体会[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28(5):12-14.

教学实验案例 篇10

关键词:物理实验,通用技术,融合,案例

高中学生对物理实验有浓厚的兴趣, 乐于探索物理世界的奥秘。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 学生希望自己能够掌握一些实验操作技能。实验教学能使学生在获得物理知识、形成良好科学素养的同时, 潜移默化地提升技术能力。物理实验和通用技术课程有着密切的联系, 物理学科中的力学、电学、光学等都在通用技术学科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通用技术侧重于在实践活动中进行设计与创新, 物理学科在让学生学习系统知识的同时, 也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

现在新教材中有不少实验是利用传感器和电脑图表进行精细分析, 这虽然有利于数据的采集和分析, 得出结论, 但缺乏直观定性的实验展示, 所以有些情况下最好能用常规或者自制教具, 做一些取材容易、贴近生活、简单明了、便于操作的“小实验”, 让学生近距离接触实验器材, 观察仪器的构造, 体会工作原理, 分析实验现象, 记录实验数据, 归纳实验结论, 得出物理规律, 体验物理世界的奥秘, 消除对物理知识的神秘感, 使学生想学、善学、易学、乐学。课外科技活动、小实验、小制作更容易让学生接受, 拓宽了学生之间交流、学习、讨论问题的平台。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物理知识, 使学生加深所学知识的理解, 而且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培养他们严谨的科学态度, 从而实现物理实验教学和通用技术的融合, 真可谓“一举多得”。下面介绍几个采用物理实验和通用技术课程融合技术而改进的实验案例。

实验一:气体的等温变化。

实验器材:

透明塑料瓶 (可乐瓶) 、水槽、带玻璃管的橡胶塞。

实验过程:

1.给塑料瓶内灌一定量的水, 用带玻璃管的橡胶塞塞住瓶口, 然后用力挤压瓶子, 观察水的变化。

现象:玻璃管口有水喷出。

分析:挤压瓶子, 瓶子内气体体积变小, 压强增大, 把瓶子内的水向下压, 水从管口喷出。

2.把瓶子内的水倒出来, 压扁后将玻璃管插入装有水的烧杯中, 松手膨胀。

现象:管口有“喷泉”现象出现。分析:压扁瓶子后让其膨胀, 瓶子容积增大, 有“喷泉”出现, 说明瓶子内空气体积增大而压强减小。

实验结论:

温度不变的情况下, 一定质量的气体压强P与体积V成反比。

即PV=C (C为常数) ——玻意耳定律。

实验二:气体的等容变化。

实验器材:

带胶塞的玻璃瓶、中性笔芯杆 (拔掉笔尖, 把它穿过胶塞插入瓶子中, 笔尖座向上) 、烧杯、酒精灯、水槽、易拉罐。

实验过程:

1.给玻璃瓶内装入少量稀释的红墨水 (没过笔芯杆下端) , 用热水浇灌瓶子四壁, 观察现象。

现象:笔尖座孔有“喷泉”喷出。分析:玻璃瓶内气体体积可以认为不变, 有“喷泉”出现, 说明当气体温度升高时, 瓶内气体压强增大。

2.将空易拉罐装少量的水在酒精灯上加热至沸腾, 然后将易拉罐迅速以开口向下置入冷水的水槽中, 观察易拉罐的变化。

现象:易拉罐立刻被压扁。分析:易拉罐内气体没入水中认为体积不变, 被压扁说明温度降低, 罐内气体压强减小。

实验结论:

体积不变的情况下, 一定质量的气体压强P与热力学温度T成正比。

即P=CT (C为常数) ——查理定律。

实验三:动量守恒定律反冲运动。

实验器材:

空易拉罐一个、细线。

实验过程:

1.为便于灌水, 将空易拉罐上部开口处扩大或去掉上部。用小铁钉 (或锥子) 在罐下部边缘钻 (4~6) 个小孔, 钻好每个孔后用铁钉向同一个方向压一下。

2.在易拉罐上部钻三个小孔, 将细线穿过去, 在高处系一结用于悬挂易拉罐。

3.准备一只水桶, 把易拉罐装满水后提起在水桶上。现象:水从各个小孔里喷射水来, 易拉罐向相反的方向旋转。分析:易拉罐装满水刚开始, 整个系统处于静止状态, 总动量为零, 当水在压力作用下喷射出来, 水的动量不为零, 易拉罐反向旋转的动量也不为零。

实验结论:

如果一个系统不受外力或所受外力的矢量和为零, 那么这个系统的总动量保持不变, 这个结论叫做动量守恒定律。m1v1+m2v2=m1v1′+m2v2′ (等式两边均为矢量和) 。

拓展:根据动量守恒定律, 大炮发射炮弹, 炮身会向后运动, 炮身的这种运动通常称为反冲运动, 这是因为大炮发射前, 发射炮弹时, 火药在炮筒中爆发, 气体膨胀推动炮弹向前运动, 同时膨胀的气体也推动了炮身。由于系统没有受到外力的作用, 在量值上, 炮弹获得向前的动量与炮身获得向后的动量相等。

以上几个用简易自制教具所做的改进实验, 不但十分方便地验证了玻意耳定律、查理定律和动量守恒定律, 而且把教学与生活问题、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结合起来, 使学生觉得物理就在他们的生活中, 感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 从而保持学习物理的兴趣。同时以上几个实验用的是技术设计方法, 体现的是实验创新理念, 使物理实验教学与通用技术实践很自然融合, 达到了理科实验、 技术教育和创新活动统筹教育的目的。如果教师与学生经常开展自制教具、实验改进等实验创新活动, 必然会提高学科教学效果,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必然会培养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提升学生的技术素养;而且在促进科学教学、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 还能推进学校整体教育教学发展。

上一篇:动画发展专项资金下一篇:粉体计量秤的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