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文章的语言

2024-08-05

赏析文章的语言(精选十篇)

赏析文章的语言 篇1

妈妈的梦幻

妈妈从小有一个梦幻, 就是当她长大结婚后, 她要做一家之主, 每个人都要服从她。

【“梦幻”一词紧扣文题, 开门见山;破题简约, 不枝不蔓。】

当妈妈刚到我们李家的时候, 妈妈的妈妈也跟着来了。外祖母是一位严厉而干练的老人, 独裁而又坚强, 永远是高高在上的大权独揽:上自妈妈, 下至我们八个孩子 (二元宝, 六千金) , 全都惟她老太太之命是从, 妈妈虽是少奶奶兼主妇, 可是在这位“太上皇后”的眼里, 她只不过是一个“孩子王”, 一个孩子们的小头目, 一个能生八个孩子的大孩子。

由于外祖母的侵权行为, 妈妈只好仍旧做着梦幻家。她经常流连在电影院里——那是使她忘掉不得志的好地方。

【“独裁”、“大权独揽”、“侵权行为”、“太上皇后”等语, 或贬词褒用, 或“古词今用”, 生动地刻画出外祖母“严厉而干练”的形象。】

在外祖母专政的第十九年年底, 一辆黑色的灵车带走了这个令人敬畏的老人。五天以后, 爸爸从箱底掏出一张焦黄的纸卷, 用像读诏书的口吻向妈妈朗诵道:“凡我子孙, 当法刘伶:妇人之言, 切不可听!”

带着冰冷的面孔, 爸爸接着说:“这十六个字是我们李家的祖训, 十九年来, 为了使姥姥高兴, 我始终没有拿出来实行, 现在好了, 你们外戚的势力应该休息休息了!从今天起, 李家的领导权仍旧归我所有, 一切大事归我来管, 你继续照做孩子头!”

【用“专政”这一政治术语比用“当家”来得诙谐, 且与上文的“独裁”、“独揽”等语照应, 与“严厉”相合。“用像读诏书的口吻”表现了爸爸宣读祖训时庄严的神情。寥寥数语, 声情形态尽在其中。“你们外戚”之说, 似有生分之嫌, 联系下文细品起来, 却是幽默亲昵之语。】

在一阵漫长的沉默中, 妈妈的梦幻再度破灭了!于是, 在电影院附近的几条街上, 更多了妈妈的高跟鞋的足迹。

【“高跟鞋的足迹”实为妈妈的梦幻再度破灭后, 沉默消极的心迹。这一句, 化虚为实, 以有形见无形。】

爸爸的治家方法比外祖母民主一些, 他虽禀承祖训, 不听“妇人之言”, 可是他对妈妈的言论自由却没有什么钳制的举动。换句话说, 妈妈能以在野之身, 批评爸爸, 通常是在晚饭后。妈妈展开她一连串、一系列的攻击, 历数爸爸的“十大罪”:说他如何刚愎自用, 如何治家无方……听久了, 千篇一律总是那一套。而爸爸呢, 却安坐在大藤椅里, 一面洗耳恭听, 一面悠然喝茶, 一面频频点首, 一面笑而不答。其心胸之浩瀚, 态度之从容, 古君子之风度, 使人看起来以为妈妈在指责别人一般。直到妈妈发言累了, 爸爸才转过头来, 对弟弟说:

“‘唱片’放完啦!小少爷, 赶紧给你亲爱的妈妈倒杯茶!”

【用“言论自由”、“在野”、“罪”等政治、法律术语来叙家事, 幽默风趣。“心胸之浩瀚, 态度之从容, 古君子之风度”三句句式整齐, 搭配得当, 且与上文的“冰冷面孔”形成对比, 使爸爸貌似冷峻严厉, 实则温文尔雅的形象丰满起来。】

旧历年到了, 爸爸总是预备九个红包, 妈妈在原则上是绝不肯收这份压岁钱, 可是当弟弟偷偷告诉她分给她的那包的厚度值得考虑的时候, 妈妈开始动摇了, 犹豫了一会儿以后, 她终于没有兴趣再坚持她的“原则”了!

堂堂主妇被人当作孩子, 这是妈妈最不服气的事。可是令她气恼的事还多着哪!妈妈逐渐发现, 她的八个孩子也把她视为同列了。例如爸爸买水果回来, 我们八个孩子却把水果分为九份, 爸爸照例很少吃, 多的那份大家都知道是分给谁的, 妈妈本来赌气不想吃, 可是一看水果全是照她喜欢吃的买来的, 她就不惜再宣布一次“下不为例了”!

【爸爸待妈妈像待孩子一样, 给她压岁钱、分吃水果;妈妈先是坚持“原则”不肯接受, 但得知分给的红包“厚度值得考虑”、“水果是照她喜欢吃的买来的”以后, 便放弃“原则”, “再宣布一次‘下不为例了”’。这些典型细节描写, 用语幽默风趣, 于调侃中见真情。】

爸爸执政第八年的一个清晨, 妈妈在流泪中接替了家长的职位。丧事办完以后, 妈妈把六位千金叫进房里, 叽叽咕咕地开了半天妇女会, 我和弟弟两位男士敬候门外, 等待发布新闻。最后门开了, 幺小姐走出来, 拉着嗓门喊道:

“老太太召见大少爷!”

【“执政”、“开了半天妇女会”、“发布新闻”, “老太太召见大少爷”, 大词小用, 古语今用, 这般道来, 寓谐于庄, 极有情趣。】

我顿时感到情形不妙。进屋以后, 十四只女性的眼光一齐集中在我身上, 我实在惶恐了!终于, 妈妈开口了, 她用竞选演说一般的神情, 不慌不忙地说道:

【“不慌不忙”状写出妈妈争得“一家之主”, “梦幻”终成现实后, 自得而庄重的神情。】

“李家在你姥姥时代和你老子时代都是不民主的;不尊重‘主权’——‘主’妇之‘权’——的!现在他们的时代都过去了!我们李家要开始一个新时代!昨天晚上听你在房中读经, 高声朗诵《礼记》里女人‘幼从父兄, 出嫁从夫;夫死从子’那一段, 我不知道你是不是故意念给我听的。不过, 大少爷, 你是聪明人, 又是在台大学历史的, 总不会错认时代的潮流而开倒车吧?我想你一定能够看到现在已经不是一个‘夫死从子’的时代了……”

【妈妈对“主权”的“新解”, 既表现了妈妈的机敏, 又符合妈妈这位特殊“遗民”的身份。】

我赶紧插嘴说:“当然, 当然, 妈妈说得是, 现在时代的确不同了!爸爸死了, 您老人家众望所归, 当然是您当家, 这是天之经、地之义、人之伦呀!还有什么可怀疑的?您做一家之主!我投您一票!”

【在“天经”“地义”“人伦”三词中各着一“之”字, 调侃微讽之意全出。】

听了我这番话, 妈妈——伟大的妈妈——舒了一口气, 笑了, “筹安六君子”也笑了, “咪咪”——那只被大小姐指定为波斯种的母猫, 也摇了一阵尾巴。我退出来, 向小少爷把手一摊, 做了一个鬼脸, 喟然叹曰:

【“伟大”用反语表达“我”对妈妈掌控“主权”的不满。1915年, 杨度等六人联名发起成立“筹安会”, 以讨论国体问题为名支持袁世凯称帝。这里用“筹安六君子”这个典故写“六千金”逢迎妈妈, 既恰切又幽默。“喟然叹曰”, 用文言出之, 既简洁幽默, 又表现了“我”的无奈与感叹。】

“李家的外戚虽然没有了, 可是女娲却来了!好男不跟女斗, 识时务者为俊杰, 我看咱们哥俩还是赶快‘劝进’吧!”

【“外戚”, 借爸爸之语称姥姥, “女娲”, 借古代传说人物称妈妈;“好男不跟女斗, 识时务者为俊杰”, 借社交用语叙家庭细事;“劝进”, 意为劝说实际上已经掌握政权而有意做皇帝的人做皇帝, 典出孙权上书劝曹操称帝, 用在这里, 甚为恰切。用语灵活, 趣味盎然。】

妈妈政变成功以来, 如今已经五年了!五年来, 每遇家中的大事小事, 妈妈都用投票的方法来决定取舍, 虽然我和弟弟的意见——“男人之言”——经常在两票对七票的民主下做了被否决的少数, 可是我们习惯了, 我们都不再有怨言, 我们是大丈夫, 也是妈妈的孝顺儿子, 男权至上不至上又有什么要紧——只要妈妈能实现她的梦幻!

【“政变”与前面的“祖母‘专政”’、“爸爸‘执政”’相照应。语体谐和, 诙谐幽默。“梦幻”一语与文题和开头遥相呼应, 全篇扣题, 结构谨严。】

这篇文章概而言之, 就是写了妈妈一心想做一家之主这样一件事。但作者却将这样一件家庭细事写得一波三折, 情趣盎然;内容之充实, 语言之丰富, 堪称典范。能达到如此效果, 除了作者对生活有独特的体验外, 能够灵活驾驭语言是更重要的原因:或贬词褒用, 古词今用, 大词小用;或借用政治、法律术语, 外交辞令、社交用语;或运用传说、典故;或运用反讽、俗语;或化虚为实, 以有形见无形;等等, 不一而足。

语言的运用要如此娴熟, 没有广博的知识、丰厚的积累是不行的。因此, 要使我们的记叙文内容充实, 语言丰富, 就要尽可能多阅读, 多积累, 巧运用。

有效赏析文章语言 篇2

其实,语言可供赏析的方面很多,但具体到不同的语言材料,则又有不同的特点,这就需要我们根据具体情况作出具体分析,准确把握语言特点,找准赏析的切入点。一般说来,语言可供赏析的方面常见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1、修辞。初中语文要求了解的常见修辞格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恰当地运用这些修辞,可使语言产生鲜明的效果。如:

街上的柳树像病了似的,叶子挂着层灰土在枝上打着卷;枝条一动也懒得动,无精打采地低垂着。(老舍《在烈日和暴雨下》)语言以拟人手法写柳树,使柳树也有了“灵性”,感到炎热的威胁,以柳树的病态烘托天气的炎热。

2、词语。一篇优秀的文章,无不注重词语的准确运用。“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要根据不同的文章体裁来看。一般说来,文学作品,特别是叙述类文学作品,宜赏析动词、形容词的准确、生动、形象;而应用性作品,包括说明文和议论文,宜赏析副词或其它修饰、限制语的表意准确、严密。

3、句式。适当运用一些特殊的句式,能使语言增添亮色,表达特殊效果。设问句式、反问句式、排比句式,均能增强语言气势。还有双重否定句式可使句子的语意加重,倒装句式使人耳目一新,能起到强调作用……如此种种,不一而足。试看下列例子:

如果说重庆的地形像一条长长的舌头,那么朝天门就是舌头尖了。(陈汉元《从宜宾到重庆》)语言运用“假设+比喻”的句式,恰到好处地把握了事物的特点,给人以鲜明的形象,生动地说明了重庆的地形和它所以成为重要港口的道理。

4、感情色彩。语言的感情色彩能鲜明地表达出作者的爱憎观点,这也是值得赏析的地方。如:

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朱自清《背影》)语言通过一声叹息,同时运用反语手法,将“聪明”一词褒词贬用,表达了作者深深的自责,恨自己未能体会父亲的深情。

5、语言风格。文章的语言风格往往因文而异,因人而异。有的文章语言追求生动形象,优美感人。但也有的文章语言却质朴简明,通俗易懂,读起来亲切自然,极富生活气息。还有的文章语言幽默诙谐,生动风趣。这也是我们值得赏析的地方。如:

总是脏了洗洗,破了补补,穿了一水又穿一水,穿了一年又穿一年。(吴伯萧《记一辆纺车》)语言运用“洗洗”“补补”“一水”这种口语化色彩浓厚的词语,表达出战士们对自己的劳动成果非常珍惜。

6、言外之意。语言的言外之意大致有两种情况:一是语言本身含义丰富,充分挖掘,蕴意无穷,留给读者充分想象的余地;二是作品中的人物语言,表面是一种意思,实际还有另外的意义,在剧本中也称为“潜台词”。如:

春江水暧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这是一句含有哲理的名句,它不仅写出了富有诗情画意的早春景色,而且给人以启迪:鸭子之所以“先知”“春江水暧”,是因为它们长年生活在水中。在赞美“先知”的鸭子中,蕴含着对人生哲理的思索。

7、表现手法。文章在刻画事物时往往借助于一些写作技巧,也称为文章的表现手法,如象征、反面衬托、侧面烘托、间接描写、以声写静、以动写静、借景抒情、以物喻人、联想想象、虚实结合……等等。此种语言的赏析应与文章整体结合来看。

8、其它方面。除了上述值得赏析的地方之外,语言值得赏析之处还有许多,如诗歌语言的音韵和谐、节奏鲜明,文言文语言的骈散结合、言简意丰,还有语言的图画美、音乐美,叠词、衬字的运用……等等。

在准确把握语言特点,找准赏析的切入点之后,还需要我们运用简明、连贯的论述语言进行赏析。许多同学在进行语言赏析时,往往只指出语言的特点,而不加以分析,这只完成了一半任务。进行语言赏析时,宜采用三步答题法,即“指出语言特点——举例——简要分析例子”。若能准确做到这一点,也就能有效而精辟地赏析语言了。

文章赏析有法可依 篇3

一、置换比较法、删减比较法给学生提供赏析文章的思路方法, 让学生对作品内容的精深与形式完美之处能“看好处, 说门道”。

比千剑而后识器, 较千曲而后知音。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 是人们认识、鉴别事物的一种有效方法。乌中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想和思维的基础, 我们是通过比较了解世界上的一切。”

叠词是《声声慢》的特色。学生欣赏时, 对其艺术魅力的感知是比较笼统的, 不能清晰地说出。为此我采用置换比较法, 一步步地引导学生感知。先改为单音节字“寻、冷、凄”。学生认为虽然也能表达作者心情, 但显得突兀, 没有诗歌语言的美感。再改为“寻觅、冷清、凄惨”。学生感知到比单音节字表达的形象些。以“寻觅”为例, 两个近义词放在一起表达寻找的意思更浓些。在此我引导学生比较“快乐”与“快快乐乐”, 学生感知“快快乐乐”一词表达出的快乐程度更高些, 即存在程度上的区别。同时“快快乐乐”朗读起来感觉更琅琅上口, 有音韵之美、声乐之美。再比较“寻寻觅觅”, 重叠处有突出强调的意味, 寻找的意思表达最浓厚。一番置换对比后, 学生能清晰地感受到叠词在诗词创作中独有的形象性、艺术性、音乐性的魅力。

为了让学生从“执手相看泪眼”一句更深理解情人分别时的难舍难分、缠绵悱恻, 我把“执手”改为“牵手、拉手、握手、挥手”。并让学生分别演示这些动作。分析比较后学生更深体会到“执子之手, 与子偕老”的多情、坚贞与执著。为了让学生理解“竟无语凝噎”一句“情到深处便无言”, “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我让学生替他们开口说些话, 然后再与此句比较。学生最后都否定了“珍重”“保重”“相思”“勿忘”等俗言语。高二《唐诗宋词选修》教学《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时, “相顾无言, 唯有泪千行”一句的赏析, 学生已能熟练地运用此法, 提高了自己的文学赏析水平, 具备了一定的文学赏析素养。

《再别康桥》中“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其中“彩虹”一词置换为“美丽”。置换后, 学生经过比较就可清晰感知 到作者用 词的独具 匠心。“彩虹”一词除了包含“美丽”的意思外, 还包含短暂、是经过风雨的洗礼后才产生的、如在天空中一样可望不可及。此外彩虹还具有形象美 (可观可感) 、意境美、绘画美于一身。

删减比较法也是赏析文章常用的方法, 特别适用于对虚词的赏析。有时学生不能感知作者运用的字句独具的匠心。教师可引导学生把此部分删掉再与原文比较, 孰优孰劣就了然于心了。例《虞美人》 (李煜) “小楼昨夜又东风”学生赏析时对“又”多忽视。而本句最有表现力的词语恰是此字。作为阶下囚的李煜对物候变化的敏感, 对阶下囚生活的厌倦, 对未来生活的绝望, 对自然永恒人事变迁的叹惋, 都是通过“又”字表达的。去掉此字, 以上意味全无, 只剩下客观的描述。于此处我引导学生用删减比较法赏析以下诗句:

南城小陌又逢春, 只见梅花不见人。 (《十二月十二日梦游沈氏园亭》陆游)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泊船瓜洲》王安石)

才始送春 归 , 又送君归 去。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王观)

又送王孙 去 , 萋萋满别 情。 (《草》白居易)

佳节又重阳, 玉枕纱厨, 半夜凉初透。 (《醉花阴》李清照)

南望王师又一年。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陆游)

《蜀道难》中“蜀道之难, 难于上青天”一句出现三次。删除其中的两次, 再与原文比较。表明文章的思路, 一唱三叹、回环复沓的艺术效果学生就容易感知了。

【总结】置换的方法——把文本中的文字置换为其近义词或反义词。

二、置换比较法还可培养学生文学作品的“鉴赏”素养, 让学生能对文学作品评优劣、判高下。

朱光潜在 《咬文嚼字》 中说 :“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只是斟酌文字分量, 在实际上是调整思路和情感。”

教师可把课本中的文字置换为因版本不同有争议的文字, 让学生评优劣、判高下。

“独自莫凭栏”中“莫”有版本是“暮”字。

参考:“莫”好词人正在凭栏, 但“无限江山, 别时容易见时难”, 就是见了又能怎样, 失去了的国家不能再回来, 逝去的美好生活不能再回来, 自己的生命之春也不能再回来了, 所以告诫自己还是“独自莫凭栏”, 表达了词人对亡国的深深悔恨和故国难回的深沉悲哀以及现实的无限凄凉之情。

“暮”好:正因为暮色茫茫, 所以放眼望去才会“无限江山, 别时容易见时难”。暮色的苍茫与词人心境的凄凉相映相衬, 与全词的意境更加契合。

《商山早行》中“槲叶落山路, 枳花照驿墙”中“落”与“满”字哪个好?

参考:落叶是动态的, 诗人走在山路上, 树上的残叶不停地下落, 营造出凄凉的意境, 与全诗的感情基调相符。

“落”字以动态的形式体现凄凉之感, 这个动词把原来静态的画面写出动态。动态的场景更能渲染气氛。如新婚时, 花瓣是从天空洒下不是铺在地上, 飘飘洒洒的花瓣更增添浪漫、热闹的气氛。以此类推落下的槲叶更渲染了凄凉的氛围。

落第的诗人此时内心一片迷茫, 不知路在何方, “槲叶满山路”路被落叶遮盖住, 更形象地表现出诗人对前途的渺茫之感。满山落叶, 渲染了肃杀的气氛, 体现作者心情的沉重。新旧重叠的槲叶, 恰如作者的心情, 悲愁淤塞, 难以排泄。所以“满”字更好。

三、置换比较赏析法在高考中的实用价值。

诗歌鉴赏中的“炼字”题型很受命题者的青睐。如2013高考湖南卷T10 (2) 简析首句中“净”字妙处。2013天津卷T14“白苎新袍入嫩凉”“嫩”字带给你怎样的感觉?2013福建卷T6请简要分析首句中的“绿”字好处。

2012年高考安徽卷T9《最爱东山雨后晴》请赏析“软红光里涌银山”中“软”“涌”两字的妙处。2012湖北卷T14《送邹明府游灵武》贾岛注重用字 推敲 , 请对第三 联中“藏 ”“透”二作简要赏析。2012四川卷T12《子规》本诗第二联中的“空”字极富韵味, 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2011天津卷T14《骤雨》 (1) 第三四句中“卷”“吼”两个字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诗句赏析。 (3) 有人说, 本诗第五、六句可以放在开头, 你认为好还是不好, 为什么?

平时运用置换比较法赏析文章对学生应试能力的提高是大有裨益的。

【总结】动词能准确抓住事物的动态, 形容词能生动传神地刻画所要描写对象的状态, 副词则强调所要描写事物的特点。

抓住了文章中关键的独特语、深义语, 进行比较赏析, 能引领学生深入解读文本。教给学生置换比较法、删减比较法等阅读的赏析方法, 既能使课堂丰富多彩, 又让学生学会了赏析的方法, 学生受益匪浅。

参考文献

《唐诗宋词选读教学参考书》江苏教育出版社第1—3页

刘兆波《课堂因生成而灵动》《中学语文》2011年第3期第56页

简析文章中的语言运用 篇4

(一)准确。准确就是语言运用要符合语法规范,没有逻辑错误,能够确切真实的交流思想。作为语言三要素(语音、词汇、语法)之一的语法,具有若干规范,但集中表现为语言的结构是否完整,成分是否搭配恰当,语序是否合理等方面的问题。如:

1、观摩教学后,教师对全班同学谈了教这一课的体会,听了以后很受启发。

2、全区的推普工作,已由重点试验进入分批推广了。

例1残缺主语,使表意失准,应在“听”前补加主语“同学们”,使结构完整;例2“进入分批推广”搭配不当,说不通,缺宾语,应在“推广”后加“阶段”。语言的运用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因此,准确运用语言,还必须遵循逻辑规律的同一律、矛盾律和充足理由律。遵循同一律就是用语要前后统一;遵循矛盾律则是要做到前后不能矛盾,避免不能自圆其说;遵循充足理由律,则是所述条件是产生某种结果的必然条件。

(二)鲜明。鲜明是指文章的语言表现出作者对事物的态度和倾向,是非要明辨,爱憎要分明,符合逻辑中的排中律。要做到鲜明,在写作中就应当把作者的感情倾向融进语言中,肯定或否定,赞扬或贬斥,必须有明显的倾向性。如茅盾的《白杨礼赞》,毛泽东的《反对自由主义》等等。当然,鲜明并不排斥含蓄;相反,含蓄是语言美之所在。但含蓄并不等于晦涩,而是不直截了当的表意,是鲜明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含蓄而意蕴丰沛的语言,更为耐人寻味,是鲜明的极高境界。

(三)生动。生动集中表现在文章语言的可感性和具体化上。文章语言要生动,可以适当选用各种修辞格和不同的句式,注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使语言既有表现力,又灵活多变,造成一种流动感。此外,还应尽量选用同义词,避免语言的雷同和单调,给读者以新鲜感和生动感。

(四)简易。简易就是要求文章语言简练、平易,尽可能用较少的文字交流较丰富的思想和信息。怎样做到简易呢?首先,不能“穿靴戴帽”“转弯抹角”,特别是文章的开头,要简明新奇,开门见山,给人以奇峰突起之感。其次,与中心无关的内容坚决不写;有一定联系,但不能很好突出中心的内容应一笔带过。再次,选材要典型,不堆砌材料;引用尽量做到短而精,过长的内容可以概括后间接引述;在修改文章时,尽量删去可有可无的词语。

二、文章语言运用的方法

(一)要丰富语言词汇。词汇贫乏,语言不丰富,运用起来便捉襟见肘。要使词汇和语言丰富,首先,要多读书,读好书,勤记诵。多背诵一些名篇。文章读得多,背得多,语言词汇自然相对丰富得多,写起文章来就会有词用,有话说,很多有表现力的词语和句子才会呼之欲出,信手拈来。古人说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就证明了这一点。其次,要留心学习人民群众的语言。人民群众的语言朴实又生动,简洁又丰富,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语言源泉。现代作家赵树理的作品的语言,通俗而不流于庸俗,口语化而又艺术化;当代著名作家刘绍棠的文章语言质朴、生动、形象,极富浓郁的乡土气息等等。可以说,许多作家作品的语言都得益于群众语言;凡是优秀的文章或作品,在很大程度上,都有学习群众语言的成分。再次,注意摘录优美词语和精彩的段落。对于这一点,要持之以恒,日积月累,词汇和语言自然就会丰富起来,写起文章来,就会水到渠成、得心应手了。

(二)要精心选择词语。选择词语是语言运用的最基础的功夫。古人讲“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法国大作家福楼拜说:“无论你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句,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把那最准确的句子、唯一的动词、形容词找出来。”如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诗中的“绿”字,曾先后用过“到”“过”“入”“满”等字,作者都不满意,经过反复推敲,最后才选定了“绿”字。由于这个字的选用,使诗句变得更鲜明生动,使整个诗活起来了。词语的选用还涉及到同意义、反义词和词的感情色彩等问题,运用时也务必充分注意。

细处入手, 精化文章语言 篇5

高尔基说过:“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因此, 写文章首先要讲究语言。作文语言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作文的成功与否, 好的语言能让笔头生花, 能使文章闪光, 能令读者赏心悦目。如何让学生作文的语言出奇制胜呢?在教学和写作实践中, 笔者总结了一些经验, 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指导学生精化文章的语言。

一、“添枝加叶”使语言表达更具体生动

如果没有形状各异、颜色深浅不一的叶子的装饰, 枝干只能是光秃秃的, 毫无生气。同样, 若没精美语言的修饰, 文章就会干瘪, 没有生气。因此, 要想让文章丰满起来, 就需要我们做添枝加叶的工作。添“枝”加“叶”有以下三种方式方法:

1. 添加修饰语。

例如, 原句是“春风拂过我的脸庞, 又钻进我的衣袖, 带着清香”。这个句子本身已经很好了, 但还不够具体生动, 我们可以加入一些描述性的语言来让人准确感受到春风带给人的具体感受。如可改为“春风 (悄悄地) 拂过我的脸庞, 又 (顽皮地) 钻进我的衣袖, 带着 (一股若有若无的) 清香”。“悄悄地”抓住了春风轻柔的特点, 悄无声息地吹过脸庞, “顽皮地”更写出了春风如孩子般可爱, “若有若无的”则更突出了香气的清淡、风的温柔。当我们在原句中增添一些修饰成分后, 句子的表达就更富有感情色彩, 画面感更强, 这就是有表现力的语言。很多学生作文的遣词造句很准确, 但是就是缺少余味, 让人读来味同嚼蜡, 这就是因为他们的文章只有枝干, 没有花叶, 缺少修饰的成分。我们只有在文章中准确而恰当地使用“定、状、补”加以修饰, 才能使文章大放异彩。

2. 恰当运用成语或固定词语。

成语是我国几千年来形成的, 具有简练、匀称美, 若恰当运用, 可发人深省, 增强表达效果。如毛泽东在《纪念白求恩》中, 写白求恩的精神用了“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精益求精”等成语, 批评自私自利思想的人用了“拈轻怕重”“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等成语, 批评不安心本职工作的人用了“见异思迁”这个成语。这些成语使文章言简意赅, 加深了读者的印象。

3. 运用叠音词、色彩词, 增强语言的音乐美、图画美。

例如, “我们就都跑出门去, 它果然就在院子里, 但再也不是那么一个满满的圆了, 尽院子的白光, 是玉玉的, 银银的, 灯光也没有这般儿亮的。院子的中央处, 是那颗粗粗的桂树, 疏疏的枝, 疏疏的叶, 桂花还没有开, 却有了累累的骨朵儿了。” (贾平凹《月迹》) 作者在文中用了一系列的叠音词形容院中望月情景, 符合孩童们的视觉心理感受, 既有形象, 也有色彩, 读起来和谐流畅, 富于韵味。又如, 在《荷塘月色》一文中, 作者运用了“田田”“亭亭”“缕缕”“脉脉”“静静”等叠字叠词, 传神地描摹出眼前的情景, 读之“顺口”“顺耳”“顺眼”, 确实使作品具有绘画美和音乐美, 取得了引人入胜的效果。通过色彩描写也能使文章获得美感的升华, 达到诗意的境界。如李贺的《雁门太守行》中, 诗人用浓墨重彩描绘了战争场景, 构成了奇特的意境。在“黑云”“夜紫”的背景下, 点染以“金鳞”“燕脂”“红旗”“黄金台”“玉龙”, 画面色彩斑斓, 用以描绘悲壮惨烈的战争, 显得奇妙诡异。

二、“点石成金”使语言表达更准确形象

在《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哈利·波特的父母早已去世, 但是当哈利走到魔镜前的时候, 却看到了自己的父母。他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呢?我们来看看以下两个句子是怎么描述的:例1:他看着他们, 双手轻轻放在镜子玻璃上, 就好像他希望能够走进去和他们待在一起。例2:他如饥似渴地凝视着他们, 双手紧紧按在镜子玻璃上, 就好像他希望能够扑进去和他们待在一起。这两个句子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 但是显然第二个句子更能凸显出哈利·波特迫切想见到父母的心情。“如饥似渴地凝视”运用通感的手法写出了他的聚精会神, “紧紧地按”写出了他的激动和紧张, “扑”字更显出用力向前冲。作者没有让哈利·波特喊出多么爱自己的父母, 但是我们从这些动作中感受到了哈利对他父母的渴望、想念, 以及他见到父母的无比喜悦, 却仅能隔镜守望的令人心碎的痛苦。我们写作的时候也要反复推敲句子, 要选用最恰当的词语, 达到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 这种方法就叫做“点石成金”。例如, 梁衡的《夏》中有这样一句:“火红的太阳烘烤 (照射) 着一片金黄的大地, 麦浪翻滚着, 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 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 像海浪涌 (托) 着一艘艘的舰船。”比较文中的用词和括号内的词语, 我们不难感受到文中用词的准确精妙, 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夏日太阳烘烤、麦浪翻滚的动态情景。准确使用动词可以将人或物的动态刻画得更加逼真, 当然, 形容词的准确使用也很重要。如郭沫若的《石榴》中有这样一句:“石榴有梅树的枝干, 有杨柳的叶片, 奇崛而不枯瘠 (柔媚) , 清新而不柔媚 (枯瘠) , 这风度实兼备了梅柳之长, 而舍去了梅柳之短。”文中用枯瘠与奇崛比较, 柔媚与清新比较, 突出了石榴的特点, 如果换括号里的词语则特征的表现没有原先准确。总之, 准确运用动词、形容词等会使人或物的形象变得丰满、耐读。要想推敲出准确巧妙的词语, 积累丰富的词语是前提条件。在描写的过程中, 我们要尽量选择形象感强的词语, 尽量避免词语的多次重复使用。在推敲词语时, 可试着比较一些同义词, 联系上下文反复琢磨, 选择更好的一个。

三、巧用修辞使语言表达更精彩亮丽

形象的语言离不开丰富的词汇, 而丰富的词汇又离不开多种修辞手法。修辞的天职就是把话说得更好。恰当地运用多种修辞手法, 可以把一个事物叙述得具体、鲜明、生动;巧用辞格, 可使质朴的语言顿生光辉, 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如《纪念白求恩》的结尾是:“一个人能力有大小, 但只要有这点精神, 就是一个高尚的人, 一个纯粹的人, 一个有道德的人, 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 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其中构成排比的五个短语, 依次从人格、品质、修养、志趣、人生意义这五方面来阐发前一句中“大有利于人民”的精微含义, 言之有序, 一气呵成, 将全文气势推向高潮, 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修辞手法的种类很多, 除了上述的排比, 还有引用、夸张、对偶、反问、设问、反复等修辞方法, 灵活、恰当地使用都可以提高语言的表现力, 展示出自己语言的个性风采。如在《敬业与乐业》中, 作者引用了诸如“主一无适便是敬”“用志不分, 乃凝于神”“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等古代名言警句, 具有权威性, 使论证更为有力。总之, 比喻、拟人的使用, 可以使所写的对象更加形象生动;排比、反复的使用, 可让文章更富气势;引用、对偶的使用, 可让文章更富有诗意。

综上所述, 我们只有在平时教学中指导学生多读, 不断积累词汇, 培养学生的语感;指导学生多写, 使学生能灵活运用扮靓语言的种种技巧, 学生才能秀出自己迷人的语言风格, 书写出自己独特而精彩的文章。

摘要:语言好比文章的外衣, 表达得好坏直接影响着文章质量的高低。因此, 教师在作文辅导教学中必须重视对学生作文语言的指导和训练。如果学生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 加上多多积累练习, 从细微处入手, 就能较好地精化文章语言, 提高作文的质量。

教给学生用赏析法阅读文章 篇6

现在入选中小学语文课本的大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 是学生学习语言、学习写作、学习做人的好例子。因此, 指导学生学会用“赏析法”阅读课文, 可以使学生获得审美体验、受到情感熏陶, 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品质, 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笔者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尝试。以下是笔者教学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一册《春》一文的片断:

师:同学们, 朱自清先生在《春》一文中, 以准确生动、朴实鲜活、异常精美的语言, 描绘了各种自然美景和春天里辛勤劳作的人们, 作者笔下的春草、春花、春风、春雨, 像一幅幅细致的工笔画, 画面异常精美而且饱含着作者鲜明的感情色彩。请同学们用心去品尝, 找出文中你认为写得最好的段落或句子, 并说说理由。 (学生阅读、议论, 然后师生交流)

生:我认为第3自然段“春草图”写得最美。

师:理由呢?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后)

生:作者运用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去感受春天, 并抓住春草的嫩、绿、多等特点进行细腻的描绘, 表现了春草的生机盎然、活泼可爱。

师:讲得真好, 不但读出了作者如何去观察春草, 还读懂了春草的特点。大家掌声鼓励! (学生掌声) 还有吗?

生:“风轻悄悄的, 草软绵绵的”给人感到春的温暖, 草的美丽。

师:很好, 你读出了春天的感觉, 感觉到了春草的美丽。谁还有什么发现?

生:我觉得“坐着, 躺着, 打两个滚, 踢几脚球, 赛几趟跑, 捉几回迷藏”, 这一句写得最好。抒发了作者的喜悦之情。

师:不错, 你感受了作者的内心喜悦的情感。谁还有什么发现?请大家仔细读本段的第一句, 想一想, 如果将“钻”字换成“长”字, 好不好?为什么?

生:不好, 因为“钻”字表现了春草很用力地从土里生长出来。“钻”字表现了春草生长得很快, 一下子就出来了。“钻”字表现了春草很顽强。

师:不错, 说明大家读得很用心。作者之所以能仔细地观察景物并生动地表达, 是因为作者热爱生活, 善于观察, 所以也请你们热爱生活, 做生活的有心人;作者之所以将文章写得生动富有感情, 是因为作者写作时用了适当的修辞手法并且用适当的词语进行准确的描写, 而且在描写景物的字里行间饱含了作者对春天、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这就是“融情入景”的写法。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下面请同学们用同样的方法赏析文章的其他段落。 (将“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的阅读赏析任务分配到各学习小组, 让他们合作探究, 然后派代表向全班汇报)

实践证明: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给学生用赏析法去阅读, 学生的阅读更有兴趣, 阅读能力、审美情趣、道德品质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用赏析法阅读课文, 关键有几点:一、让学生有充分的自主阅读时间, 让学生读有所悟, 师生间的交流赏析, 必须建立在学生的感悟之上, 这样学生才真正感觉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才能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 才能学会阅读, 学会赏析文章的美, 切实提高语文素养。二、用赏析法阅读课文, 还要根据文章的特点, 灵活运用, 确定侧重点。虽然入选中小学教科书的文章大多数文质兼美, 但不同文章有不同特色, 各有各的美, 各有各的妙。因此, 要指导学生赏析课文, 必须根据文章的特色, 切不可千篇一律。赏析朱自清的《春》时, 重在赏析其运用人的感觉器官观察景物和融情入景的优美语言。而老舍的《济南的冬天》的对比衬托、想象、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尤其值得鉴赏。因此, 教师应根据课文的亮点指导学生阅读赏析。三、教师必须做适当的指导。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并不等于放任自流, 教师要作必要的引导, 引导学生发现课文的美, 或作者精美的构思, 或课文美的思想感情, 或课文有表现力、感染力的语言。这时, 教师的任务就是把学生欣赏的目光引向文中闪耀着人性光辉的地方, 引向有表现力的精彩语言, 往细处品, 往深处挖, 指导学生用欣赏的心态去发现、去评析文章的精巧的构思、美妙的语言、美丽的意境、美丽的思想, 促使学生主动阅读、主动发现, 获得审美愉悦和情感的熏陶, 使学生在师生共同赏析中学到作者优秀的写作方法, 思想情操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打造语言亮点 突现文章奇峰 篇7

一、巧用修辞引人注目

有人说:“修辞是作文的魔水。”如果将这“魔水”恰到好处地涂洒在应试作文上, 就可以点石成金。

示例:

生活因语言而精彩

●2004年青海考生

也许你不会相信, 也许你会不以为然, 但语言确是如此的美妙, 它是一股清澈的溪流, 一本无字的书籍, 更是雨过天晴之后天边一道绚丽的彩虹。在你高兴时, 合适的语言会让你更欢愉;在你沮丧时, 朋友的几句话会抚平你心中的伤痛;在你骄傲时, 父母的教导会让你发现自己的不足;在你赢得成绩时, 老师的赞扬会变成你不竭的动力……

考生运用贴切的比喻和有力的排比, 证明了“语言的巨大力量”, 语言鲜活, 文笔流畅, 引人注目。

二、巧引诗文启人心智

“借鸡下蛋”“借米下锅”也不失为一种高明之举。应试作文在关键处巧引诗文、妙用用名句, 也同样会使文章熠熠生辉。

示例:

陶醉

●2003年吉林考生

“天寒翠袖薄, 日暮倚修竹”, 旷世风华, 散发着空谷幽兰的香气;“明月出天山, 苍茫云海间”, 诗人的豪气挟寒气而来, 使人为之一颤;“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 蕴藏着泥土的芳香, 自然的气息;“人生得意须尽欢, 莫使金樽空对月”的扑鼻酒气中, 分明也有诗人的一股傲气逼人……读好诗, 得以感受这气象万千, 体会这动人诗情, 不亦乐乎……

考生行文之中把很多诗人的诗句自然地串在一起, 形成一幅美妙的动人画卷, 赏心悦目, 启人心智。

三、巧串故事发人深省

名人故事本身就对人有巨大的感染力, 应试作文中用得巧妙, 不仅有助于中心的表达, 而且能增强文章语言的韵味。

示例:

责任

●2003年重庆市考生

责任感是诸葛孔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写就的《出师表》, 责任感是孔繁森离家别母、血洒高原树立的公仆丰碑, 责任感是贝多芬挑战人生、超越自我谱写的《命运交响曲》, 责任感是保尔·柯察金顽强拼搏、热爱生命铸就的烈火金刚……

考生在论证过程中巧串名人故事, 有力地阐释了“责任感”的具体内容, 感人肺腑, 发人深省。

四、巧联书目怡人情怀

博览群书, 方能笔下生花。应试作文中巧妙地将所读书目联用, 既能充分展示博览群书之功, 又能增强语言的魅力。

示例:

我爱读书

●2004年天津市考生

我爱书, 我爱在靠窗的书台前听鸟的叫声, 做着《一帘幽梦》, 看着《烟雨蒙蒙》, 吹着《剪剪风》;爱在夜深人静的时候, 与卢梭畅谈他的《忏悔录》, 与鲁迅共同“拾”起他的“朝花”, 与鲁迅共同《呐喊》《彷徨》, 为祥林嫂的悲苦一生而流泪, 与历史人物一起走过《上下五千年》……

考生巧妙地联用所读书目抒发爱书之情, 渲染读书之境, 新颖独到, 不同凡响, 怡人情怀。

五、巧化文意触人心灵

应试作文若能抖出自岂的文学底蕴, 定能令阅卷老师眼前一亮。巧化所读作品内容就是展示文学才华的一种有效方法。

示例:

打开青春的天窗

●2006年安徽考生

打开青春的天窗, 空闲时分, 品幽幽绿茗, 携朗朗清风, 我喜欢独自走进郝思嘉的生活世界, 去聆听这位“乱世佳人”意乱情迷的内心独白;我喜欢与海明威笔下的老人一起出海捕鱼, 去欣赏人鱼相搏、鱼击海水的瞬间精彩;我喜欢随卡特林·温索尔 (《琥珀》的作者) 去体味17世纪伦敦那个尔虞我诈、人欲横流的丑恶社会……阅读生活, 享受生命, 珍惜感情, 我会陶醉于冰心那盏小桔灯笼罩下的爱的灵光里, 我会感动于闻一多怒对反动派拍案而起的义愤, 我会激动于鲁迅发自心灵“救救孩子”的呐喊……

考生巧化多位名家作品的内容, 来书写“打开青春的天窗”后的豁达和追求, 格调清新, 内容丰富, 触人心灵。

六、巧借描写撩人心扉

应试作文调动各个感官, 精巧描绘特定环境、典型人物、动人情境也会感染读者, 令阅卷老师欣然赏读。

示例:

美丽的瞬间

●2005年临沂考生

清晨, 花儿们开启了她们那闭着的花瓣, 露出那盈盈的笑脸, 散发出丝丝清香, 偷偷地看着夜姑娘给她们挂上的珍珠。这些珍珠晶莹闪烁, 在许多漂亮的花冠上摇曳, 似乎是花儿们唯一的家珍。栖息在村边荆棘旁的小鸟在这美景之中, 试着发出一两声最动听的叫声, 立即招来了许多同伴的和鸣, 犹如百花争艳……于是, 农村的清晨才肯揭开她那神秘的面纱, 以美丽的姿态呈现在人们面前。

考生充分调分动视觉、嗅觉和听觉, 精巧描绘农村清晨的美景, 文笔细腻, 形象生动, 撩人心扉。

品语言之美 悟文章之情 篇8

那么, 在教学实践中应该怎么做呢?

一、培养语感, 读中入情

吕叔湘先生说:“语言文字的训练, 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语感是感性的能力, 不是理性的思维, 如何训练?除了读还是读, 不仅要充分自由地个体阅读, 还要声情并茂地朗读。美读吟诵是“人心”感应“文心”, 是化别人的文字为自己的血肉。在教《雷电颂》《海燕》时, 我让学生先观看朗读视频, 然后跟读、自读、赛读, 通过反复地读, 学生有了语感, 很有激情地读出了屈原、高尔基的呐喊, 也领会了文中比喻、反复、对比、象征的作用, 也逐渐对精美、含蓄的语言有了兴趣。我在批阅作文时就发现了“让考试来得更猛烈些吧”“我要用无形的长剑划破心中的阴霾”等靓丽的语句。还有读了冰心的《荷叶母亲》, 学生在《感恩父亲》的作文结尾写道:爸爸, 你是荷叶, 我是红莲, 心中的雨点来了, 除了你谁是我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读书可以怡情, 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诗词、散文、记叙文、小说, 无论激荡还是沉稳、无论含蓄还是隽永、无论朴实还是形象, 都有说不尽的情味, 语文课就应该让学生读出这种情, 道出这种味。

二、走进文本, 细节动情

读书如品茗茶、饮美酒, 而要品出这其中的味, 就需要师生共同走进文本, 解读文本, 研读精彩的词、句、段及景物描写或展现人物的细节描写, 悟出语言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感情, 使读者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而能否达到这种境界, 就是界定一堂好课的标准。

在教《背影》《台阶》时, 我找到了两文的共同之处, 都以线索命题立意, 组织材料;都用细节描写刻画父亲;都是朴实自然的语言风格。因而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 我侧重对“望父买橘”这一艰难背影的细节描写, 特别是赏析本段中动词的作用及文中父亲五句朴实的话, 在咀嚼品赏词句的过程中, 一位爱子情切的慈父形象就会跃然学生心中。有了这样的过程与方法, 在学习《台阶》时, 学生就很轻松地找到了“洗脚”“踏黄泥”等细节描写, 特别是对头发、汗珠的描写朴实中又不失艺术, 一位勤劳父亲的形象又定格在学生心中。

情到深处课自优, 学生能在感受课文描写的形象中动情, 说明在老师的引导下已更深地理解了语言, 激起了学生的情感波澜。

三、走出文本, 写作移情

朗读使学生入情, 解读使学生动情, 写作使学生移情。在授完《背影》《台阶》后, 我上了一节写作指导课, 主题是“朴实自然话父亲”。有个学生是这样细节描写的:

给父亲兑好了热水, 父亲慢慢把脚伸进水里, 轻轻握住父亲的脚板, 只觉得父亲的脚微晃了一下。

“水热了?”

“刚好、刚好。”父亲的倒影轻轻荡漾, 逆着灯光, 我没看清父亲的表情, 只是短短的发梢上因为灯光形成一个光晕, 花白的头发更加明显。

这个片段让我记忆犹新, 我认为发展、培养学生的情感, 再让学生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 是语文教学的本色。

摘要:一堂优质的语文课, 应该让学生读出作者的情感, 悟出文章字里行间孕育的情愫。通过品读文本细节, 激发学生的情感, 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引导学生揣摩文章的语言妙点 篇9

一、学会揣摩遣字用词之妙

(一)精彩生动的动词

动词最见精神,用得好往往能一针见血,如雕刻刀般刻画出事物的本质和内涵。

“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小最嫩的花苞里。”(《紫藤萝瀑布》)“沉淀”一词用得好,在于它让人联想到色彩的流动变化,颜色似乎上浅下深,便富有了层次感。

“我把蝴蝶放在一片盛满阳光的嫩叶上,我向草地上漫步而去了。”(《白蝴蝶之恋》)“盛满”与阳光搭配,写得阳光似乎有形了,能够用一个容器来装了,那阳光该是多么充足和明媚啊!

(二)精致典雅的形容词

形容词能将事物的形状、状态、颜色描绘得更加具体,使所要表现的形象更加丰满,更容易揭示事物的本质。

“这样,皇帝就在那个富丽的华盖下游行起来了。”(《皇帝的新装》)这句话看起来一般,就是一件事的平直叙述,可细细品来却又别有一番韵味,“皇帝”与“华盖”的搭配还不足以说明皇帝的奢华,而“富丽”一词则有力地突出、强调了这一点。

(三)精确独到的副词

副词的作用不可忽视,它往往能够精确表达出范围、时间、频率、语气等特征。

“《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中国石拱桥》)这里,用了“大约”、“可能”两个词语,表明“旅人桥”是见诸文字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但也可能有比它更早的石拱桥。在没有确切的史料证明之前,这样的表述是再严密不过的了,避免了语言上的漏洞和缺陷。

二、学会揣摩句式使用之妙

(一)巧用关联词语

关联词语的使用能增强句子之间的逻辑性与内在联系,使之前后勾连,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提炼出“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样一个句式。以往我们分析认为该句式是强调“单是”后面的内容,其实不然,我们如果从整个句子的表达的目的来看,强调百草园内有趣味的东西才是作者的真正意图。如果我们经常这样去发现、去思考,注意平时的积累运用,则会大大促进我们的逻辑思维的发展。

(二)活用排比句式

排比句式给人一种一气呵成的气势,读来琅琅上口,节奏感强,便于抒情和说理。

在《秋魂》一文中,排比句式几乎俯拾皆是,如“秋天笑了笑说:‘你们的见解对一半错一半,我是香的,又不单是香的;我是甜的,又不只是甜的;我是苦的,又不光是苦的;我是辣的,也不全是辣的;我是酸的,更不尽是酸的。’”

类似的句式在其他文章里也是频频出现。作者运用这种句式虽各取所需,但总的说来,它富有音韵节奏美,句式对称美,角度多向美,我们多从这三个方面来揣摩这种句式特征,写作时才能顺手拈来。

三、学会揣摩描写的细腻传神之妙

(一)精细的心理描写。如在《最后一课》中,对小弗郎士的心理刻画特别精要,文中写道:“我几乎还不会作文呢!我再也不能学法语了!难道这样就算了吗?我从前没好好学习……”这段自责加反省式的心理描写,使小弗郎士这个人物形象在读者的心目中逐渐成熟可爱起来,也把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的转写变得真实可信。

(二)逼真的外貌描写

如鲁迅在《故乡》一文中对闰土这一人物的外貌描写就特别引人深思。如:“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又如:“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

这两处人物的外貌描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迫使我们不得不去探求其中的原因,能够从人物的外貌描写中挖掘出深藏其中的所有因素,找到这个形象里所包蕴的内涵,从而使我们的阅读和欣赏不只是停留在肤浅的层次上。

(三)典型的细节描写

细微处最能见精神,它往往是一篇文章的血肉,埋藏着文章的精华,值得我们去揣摩、去玩味。在鲁迅《故乡》一文中是这样写阿发的:“阿发一面跳,一面说道,‘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这是一个很小的细节,却是小中见大。至于阿发家的豆到底是不是比六一公公家的要大,我们无从考证,但一个孩子的善良、大方、有心计却是我们有目共睹的。就是从这样的细微之处,阿发这样的人物赢得了我们的喜爱和称道。好的细节总是锦上添花,使一个文学形象尽善尽美。

(石瑞英 河北省宁晋县凤凰镇中学 055550)

赏析文章的语言 篇10

关键词:写景文,阅读,语言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不少写景状物的文章,这类文章语言优美灵动,意境深远雅致,饱含着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可以说,这类文章最能体现语言文字的魅力。但是,同叙事类文章比起来,它没有离奇曲折的情节,没有形象鲜明的人物,小学生要深入理解文章需要教师用正确的方法引读,引导他们透过文字领略美好风光,体会作者的一片深情。那么,如何把握这类文章的教学,不仅使学生积累到优美的语言,还能从中领略到动人心魄的自然美,与作者感同身受。下面谈谈我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一、做好认知与情感的铺垫

在教学《燕子》一课时,我是这样安排课前谈话的:

同学们,你们在来的路上,发现路边的雪正在融化吗?这说明现在是什么季节了?再过一阵,天空中就会多一种鸟儿的身影,会是什么呢?对,是燕子。那么,谁还记得燕子的样子呢?你对它都有哪些了解,说一说吧。

学生很乐意地把自己记忆中的燕子描述出来,我又用自己家房檐下那个燕窝的曲折来历渲染了燕子的勤劳与执著。这样,燕子在学生心中一下子活跃起来,可爱可敬起来,为下面学习课文做好认知与情感的准备。

此外,还可以用视频、图片、音乐等手段来铺垫,但要注意不要喧宾夺主,我们要欣赏的主要是语言文字。

二、顺其自然理清文路

在学生初读感知之前,我喜欢先让学生说一说:如果你写一种景物,你会写些什么?在《燕子》一课中,学生说,会写它的样子,它怎么飞,它怎么吃东西,怎么休息。我说,那我们就读读课文,看看作者和我们想的有什么一样和不一样的地方。带着这种好奇与比较,学生很顺利地发现课文先后写了燕子的外形、飞行的动作、休息时的样子。我又追问:第二段的内容是学生没想到的,它写了春天里的许多景物,似乎跟燕子没关系,是不是写得不对劲了?学生稍加思索回答说:第二段是写春天的美,但是,是燕子让春天更美的,跟燕子也有关系。这样,文章思路自然而然就理清了。这要比 “读读课文,想想课文都写了燕子的哪些方面”的问法效果好得多。

三、想象品读语言,抓住特征体会感情

1.揣摩法

《荷花》第二自然段描绘了荷花的三种姿态,教学时,我和学生们都“变成”荷花,边读句子边演示:“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 就把头微微抬起,眼睛张开一条缝,把抱住头的手臂稍稍展开;“有的花瓣全展开了”,就把头高高扬起,大睁双眼,手臂完全舒展开; “有的还是花骨朵”,就低头缩脖,闭紧眼睛,双臂抱紧头。

“除了这几种姿态,你还能想到哪些荷花开放时的姿态?说一说演示演示吧!”

……

这种动作演示,无需多讲,就可以让我们在边读边做中切身体会到一池荷花的千姿百态,并有效地调动起学生的想象。

2.调动多感官体验法

《荷花》第三自然段说:如果把眼前的荷花比作一大幅活的画, 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活的画”怎样理解呢?我领学生背诵一遍《画》: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大家想,这样的画,虽然有颜色,但是能听到流水声吗,能闻到花香吗, 能看到鸟儿在扇动翅膀吗?不能,这是一幅静止的画,死的画。而站在这一池荷花面前,我们能闻到——荷花的清香,我们能看到———荷花随风翩翩起舞,我们也许还能听到———小鱼在说悄悄话。所以,这真是一幅———活的画。

3.删词换词比较法

语言是有感情色彩的,它能流露出作者的好恶。《燕子》第一自然段对燕子外形的描写充满了喜爱之情,可如何让学生真切体验到这种感情,并领悟到语言的感情色彩,并感知什么是“抓住特征”来写,是一个难点。我先让学生读了读原文,然后把句中的形容词都去掉,把“燕子”留白,就变成了“一身羽毛,一对翅膀,一条尾巴,凑成了()。”

学生读后,感觉燕子不美不可爱了,而且凑成也可以是老鹰、 麻雀等任何一种鸟了。这样,学生就真切感受到原句中燕子的特征是什么、作者的感情是什么了。然后我趁机讲解:读、写景物要抓住特征,而且要带着情感去读、写景物,为下一步写景教学做铺垫。比较法是学习语言文字的一种有效方法。

另外,还有身临其境续写、改写法、联系自身谈体会法、与主人公对话法等等。

值得强调的是,写景状物类文章,作者大都是带着美好的联想与想象去写的,我们用各种方法引导学生去理解品味文章的语言, 都没有离开联想与想象。读者也只有展开联想与想象的翅膀才能追踪到作者的思想与情感,才能再现、再创造当时呈现在作者眼前的景象,从而与作者同欣赏、共愉悦。

上一篇:建设项目评估下一篇:妇产康颗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