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未知的自己

2024-07-27

寻找未知的自己(精选七篇)

寻找未知的自己 篇1

他们, 我校的高一新生;他们, 因中考失利, 分数够不上普高, 来到我们学校, 为此他们感到很失落, 很悲观。

我, 比他们早来学校半个月的新老师;我, 大学本科毕业, 在大家拼命辛苦找工作时, 较为顺利的找到了大家理想中的工作, 来到了这所职业学校, 成为了一名人民教师。我和他们有着很明显的共同点, 那就是我们都是“新人”, 然而当我们走进这所学校时, 我们的心情又是截然不同的。他们, 充满了失落、悲伤、甚至还有些愤恨;而我则充满了喜悦、兴奋、还有些许紧张。

对于一个新的环境, 每个人都有一段适应的时期, 或许是因为我不比他们大多少, 用现在流行的话来说, 我是“80”后, 他们是“90”后, 我们占尽了好时代、好资源的光, 我们有五花八门的交流方式, 即使我们之间有代沟, 也不是不可逾越的鸿沟, 只要我们双方努力一下就可以将它填平。于是, 他们找到了我, 用微信和我聊起了天。

学生:老师老师, 在不在?在干什么呢? (学生对老师的生活充满了好奇, 常常会问这样的问题。)

老师:在的, 没忙什么, 在看电视的。 (我用了最真实最简单的方式回答了他。)

学生:哎~~~~好无聊呀, 一点意思也没有 (学生常常会这样抱怨) 。

老师:那你觉得什么有意思呢? (我的预设答案是打游戏、打球、K歌或是刷微博等之类。)

学生:我也不知道, 以前特别喜欢打游戏, 恨不得没日没夜的玩, 可是现在我觉得打游戏也没神马意思, 挺无聊的。 (这个回答让我有些意外, 看来他已经“升级”到了另外一个境界了。)

老师:那就找点书来看看吧 (我尝试给他一些建议) 。

学生:我在看书呀, 我在看××××和××× (说实话, 我很吃惊, 这两本书不是闲书, 是两本非他所学专业的专业书)

老师:你好像不是学得这个专业吧? (我想让他告诉我一个理由)

学生:恩, 我对这些感兴趣, 就借来看看 (当时我想, 这个学生还满不简单的呢) 。

老师:既然找到了自己的兴趣, 那就好好看书呀。

学生:老师, 你原来就是想当老师的么?

老师:这个……很复杂 (这个问题让我有些措手不及) 。

学生:老师, 你夸张了吧, 呵呵。

老师:才没有, 是真的, 现在回想起当初, 任何一个决定改变, 可能我们现在的聊天就不存在了哦。

学生:想想也是哦~~~~~我不就是么 (我知道, 可能说到他的痛处了, 本应该回避的, 既然说了, 就和他谈谈吧, 总避着对他也不好) 。

老师:有么? (我想让他自己说出这个问题, 希望他能有小河样的勇气)

学生:我中考失败, 来到这里, 我以后的人生就不一样了 (到底他还是说出来了, 至少他有面对的勇气) 。

老师:是不一样了, 但怎么走是由你自己决定的呀 (我想我必须要承认进入高中和进入职业学校时有区别的, 但这样的区别是绝没有好坏之分的) 。

学生:那还不都一样, 和我以前的同学比起来差远了, 以前我们常一起玩, 现在我都怕见到他们了 (这是很多学生都会有的想法) 。

老师:怎么能一样呢, 即使你失去了上重点高中的机会, 你依旧可以参加高考, 上大学……来到学校后, 路还是要你自己来走的。

学生:也是哦 (或许是这样的话提醒了他) 。

老师:当然, 正如每天早上你醒来, 你不能改变时间的分秒飞逝, 但你可以选择笑或是哭着走出家门。

学生:恩, 我肯定选择笑, 每天都哭丧着多难受啊。

老师:其实你也有很多选择的机会, 现在的你是一个全新的还未开发的自己, 你想想呢?

学生:好像也是哦, 看来我要好好想想了。

老师:好的, 那就不打扰你思考了哦~~~~~~

反思和分析:

这是学生和我短信聊天的对话, 最后他说他要好好想想了, 我也仔细地想了想。

在我们每个人都还很小的时候, 老师家长就让我们树立远大的理想, 然后为了这样一个目标好好学习, 奋斗奋斗再奋斗, 有些人坚持了初衷, 完成了当初的目标, 大家的赞许和社会的认可告诉我们, 他们成功了。然而那些没有坚持初衷走下去的人, 就没有成功的么?就如我们学校的学生一样, 他们当中有一部分是中考这场赛事的“失意者”, 但谁又能说, 他们今后不会成功, 生活不会幸福?谁也不能也不会做这样的保证。每个人都会为自己的理想努力奋斗, 只不过每个人找到目标的时间不同, 显然这丝毫不会影响到他们走向幸福。

在学校我也遇到过类似给我发信息的学生, 他们在与我的交谈中, 每次必谈“以前我很优秀的, 我……”之类的话, 当我告诉他们“现在的你也很优秀”时, 他们多数会还我以惊异的表情, 然后告诉我“以前和我差不多的一个同学, 人家现在在重点高中……”。说实话, 听到这样的我开始担忧, 他们是还没认识“新的自己”, 时间长了, 对他们是有害处的。

正如我前面所说的, 有些人他们一开始就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目标, 这条路就会越走越清楚, 对自己的了解也越来越深;而有些人, 就如这些学生, 他们的目标变了, 但他们的评价标准却没变, 所以他们怎么和人家比, 都有矮人一截的感觉, 越是这样越是要比, 越比越没有自信, 人也就越消极了。

“遇见未知的自己”——我也有过这样的遭遇, 上大学前, 我是个不善言辞的人, 我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会成为一名教师。高考的志愿我报的是医学, 最后却阴差阳错的上了师范专业。我有过抱怨, 差点把自己变成“祥林嫂”见人就说自己的悲凉, 后来, 当我意识到抱怨只会让自己更加消极后, 我停止了, 我开始反思, 或许这是上天为我打开的另外一扇门, 我开始改变自己的观念, 很快就融入了新的大学生活, 现在已然成为一名快乐的教师。

遇见未知的自己, 请不要害怕;面对未知的自己, 请你给自己一次重新选择的机会, 在任何时候都不要回避, 尝试去了解认识自己, 去挖掘自己无限的潜能。

新老师遇到新学生, 用短信进行一番交流后, 我们都有了自己的一些感悟, 在人生的道路上, 任何事情的发生本身没有好坏之分, 一切都由我们认识自己的态度来决定。

参考文献

[1]蒋家平.论现代大学的价值观建设[J].教育与现代化.2001 (04)

带着梦想寻找属于我的未知杂文随笔 篇2

拿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看着上面写着自己的名字,面对即将开始的新生活,我既兴奋,又不知所措,兴奋的是终于跳出了小乡村的局限,不知所措的是我不知道即将面对的是什么生活。

告别了高中的一切,冲出校门的那一刻拿着爸爸给的一百块,急匆匆地冲向车站,这是我第一次坐火车,那种由衷的兴奋就像我第一次来到县城的时候看到红绿灯一样,以前课本上才能领略的坐车火车去旅行即将实现了,那种纯净的感觉美妙极了。

因为是在小县城,没有火车站,只有一个小的代售点,所以排队的人特别多,只是看着大家都是焦灼地等待的大叔大妈,或许没有和我一样急着奔向大学吧,想想这我们这种小地方能上大学就不多,况且我还是本科,就很骄傲地把通知书举起,那一刻想想着被万人瞩目,好像自己就是世界的中心。

不经意间瞥到了一张熟悉的通知书,似乎上面的图片和自己的一模一样,突然间发现原来都是航校的,只是习惯了长时间学习的感觉,突然出现在眼前的是一个课表外的世界,那妹子给自己的竟是一种心跳的感觉,况且她和我一个大学,我是不是该和她打招呼,是不是应该约到一起去学校。

“这位弟弟,你买去哪里的票?”一声急促地催促把我拉回现实。

“额,额,我,我,去哪里呢?哦,对了,这是通知书,您看看去哪个车站。”

那一刻好尴尬,自己都能感受到脸部的滚烫,在这种情形下,从来没有坐过火车的自己竟然无从下手接下来的动作,加上旁边的妹子就是一个学校的,骇不得有一个地洞抓紧钻进去。

“和我一个学校的吧,一定是第一次坐火车,我去过这个城市,是郑州火车站。”

“谢谢啊,我没出去过,第一次上大学,不懂怎么买票的,”不知道怎么的,自己竟然无意识地解释起来。

“没事,我哥也在郑州,我去过,既然一个学校的,就和我买同一班次吧。”

在她的帮助下,我顺利地买到了去郑州的火车票,只是那时候刚高中毕业的自己,或许是学习了太久,学傻了,竟然嘴笨到我都不知道如何和她说话,最终很尴尬地说了声再见,以至于后来我和她分开还没有问清楚她的名字。

时间过得很快,很快到了开学的日子。

这是我第一次走出赣榆县,第一次坐上火车,第一次已这么快的速度穿梭于茫茫原野智商,在车站里我就已经按耐不住了,猴急似的看着窗外,一辆辆火车的鸣笛声过去,感觉就像是经历了几个世纪,终于见到火车了,终于可以坐着火车去欣赏沿途的风景了,终于有一班火车开往我即将生活四年的城市。

爸爸似乎被我的焦灼惹得无所适从,嘴角带着久违的微笑看着我,这是从我准备高考以来从未见过的微笑,是那么自然,那么舒服。

“嘀。嘀。嘀。”

终于等到了,火车停下的那一刹那,即使拿着劣质行李箱,拖着大被子,可是我还是很享受地挤着进入人群中,寻找我和爸爸的座位,甚至于和爸爸挤散了我还是冲向车厢,不过好在现在的火车都已经很规范了,我和爸爸虽然是陆续上得车,最终还是一起找到了座位。整理好一切后就开始坐下来望向窗外,似乎进入了一个新纪元,我感觉火车上拥挤的.人群竟是没有一点让我心烦,和我平时考完试以后挤专线回村里的感觉截然不同,反而觉得热闹得很,就好像是一场盛会一样,人越多让我心里越开心。

“嘀。嘀。嘀。” 伴随着鸣笛声,火车慢慢地驶离连云港,看着匆匆而过的树木、山林,亲爱的连云港,我走了,半年后再见,那一刻望着故乡的山水竟然发现原来是那么美,以前一直居住的城市终有一天我要离开了,那是我第一次有了离家的感觉,原来是那么无奈却又充满希望,我在心里默念着:总有一天我要衣锦还乡,来着梦想而去,满载荣耀而归!

那天一直到晚上8点,我一直盯着窗外的风景,从艳阳高照到日落西山,从在海一方到苍茫绿地,送走了晚霞,迎来了满天星辰,一丝睡意都没有,只是对漫天星辰下远方那充满神秘的黑暗地方充满了好奇,看着车上的大人们都已经慢慢进入梦乡,我幻想中大学的生活,幻想着大学的阶梯教室,大学的图书馆,大学的体育场,大学的广播站,大学的同学,大学的社团……

那天晚上应该是我自高考以来最开心,最充满期待的一个晚上吧,我只知道大学的一切就像是一场梦,曾经我无数次的梦想过自己去上大学的场景,无数次幻想过大学的生活,即将成为现实的那一刻,心中的期待夹杂着兴奋比吃了蜜还甜。

感谢我可以拥有上大学的机会,感谢这个时代发展带给我的幸运,虽然没有显赫的家世和背景,但是我可以这么幸运地感受生活,体验在充满知识的海洋徜徉的那种自豪,那是一种多么美的幸福。

在未知中寻找可以抵达的未来 篇3

自从我加入了一个创业公司以后,我的一些老朋友就基本只在朋友圈往来了。可能是因为我加入的是一个科技公司的缘故,我对很多事情的看法和判断都与从前发生了很大的转变,这个转变是通过和我的老朋友们对比而感受到的。

我经常看到旧友在朋友圈歌颂一种回归自然的生活,然后痛陈城市化和科技的发展,他们觉得物质的大幅前进,有害于文化的传播和心灵的成长,于是内心总有一种相反的力量,想要拯救这个数字化的冰冷时代。甚至还有很多人是哪里落后就向往哪里,我看他们晒出的旅游照片总是一片黄土,他们把那些未被现代社会“污染”的地方塑造成心的家园。

从前的我,大概也近似于这样。我不断地写文章批判一些时代发展所导致的异化。我对事情的变化时刻保持警惕,我觉得人一直在丧失一些美好的品质,这可能是因为科技发展得太快,被改变的事物太多,留给人们准备的时间太少。但后来我慢慢发现,这种对抗现实的思想也许是有道理的,但效率实在太低了。看的人只可能在当时被打动,但不会有人去改变,因为时间不会回到过去,形势永远在往前发展,从结果来看,追怀几乎是毫无意义的。有一些事情,你根本无法避免,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你只能投身于未知,去争取自己想要的未来。

我见过两种人,一种人拥抱改变,一种人惧怕改变。毫无疑问,前一种人总是更开心,并往往在未来创造出积极的可能性。而科技就是一个可见的积极因素。就在几年前,你还很难想象影视作品可以在手中被打开,可以随时被观看,一部电影可以迅速成为全民的话题。肯定有人会说,正是因为移动设备太便利,让人们都放下书本,不去阅读。其实这些人只是还没接受这样一个情况——时代变了,在一定意义上,美剧就是现在的小说,而BBC的纪录片就是今天的科普读物。

有的朋友觉得我被现代科技洗脑了,他们举出很多例子来说明科技对于原有社会秩序的冲击。比如在大城市里,人们都用智能手机打车,而一个老人如果不会用手机或打车软件,他很可能在路边站很久却打不到一辆车。很多人就此认为是科技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麻烦,而且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冰冷关系。但问题是市场已经不允许再走回头路,人们只能去学习新知,因为所有人正处在一个快速变化的社会,它不属于任何一个人,你只能去学习它、适应它。

问题出在很多人将改变看作是一件可怕的事情,他们恨不得时代就此停住,我们就永远过着与此时此刻相同的生活,可这又怎么可能呢?其实科技越往前发展,它就越符合基本的人性,复杂的事情就变得越简单。就拿打车软件来说,它其实根本没有什么学习门槛,据我的观察,老年人只要看得清屏幕上的字就基本都可以迅速学会。问题在于,你是否真的愿意接受它。

而几乎每一位使用到这些科技成果的人都成了它的既得利益者。我的一位好朋友说,她家住在望京,离首都机场特别近,每次下了飞机,打车都要忍受司机师傅的一路抱怨,因为人家辛辛苦苦等到了一个活儿,结果是这么近的单子,自然心里不爽,所以她每次下飞机回家都很有压力。但自从有了打车软件,这个问题就顺理成章地解决了,双方全凭自愿,既不用排队,司机也没有怨气。这种心理上的解脱,我想发明打车软件的人可能都没有料想到。

对我来讲,科技就是一个开启未来之门的触手,我们并不知道未来是什么样子。但可以想象的是,科技一定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重建文化的传播形式,以及普通人日常生活的习惯。所以,我们带着这个提示,心里揣着一个美好的愿望,在无尽的未知中朝着一个方向走下去,在无数的可能性中间找到我们可以抵达的未来。我觉得这是一件光明的事情,这就是人们经常谈论的——希望。

寻找未知的自己 篇4

每个人的成功绝非偶然, 李玉刚也不例外, 一个默默无闻的农村穷小子能够“破茧成蝶”, 除了外在的包装和自身的演技之外, 我想他的成功与背后追随他的观众是分不开的, 李玉刚的演唱火遍全球, 深入人心, 我认为李玉刚文化现象的背后其实蕴藏着一种普遍的大众心理, 弗洛伊德说过“当我们在别人身上感受到某种情感的征象时, 毫无疑问的在我们身上已经存在了某种东西, 它使我们卷入同样的情绪之中”。而支配人们思想甚至是行为的这种力量常常是不被人们察觉的, 荣格把产生这种心理的源泉称之为“集体无意识”。显现集体无意识的方式主要是原型, 艺术家只要表现了原型, 就会引起比一般形式更加强大的震撼力。在荣格看来“艺术家的创作就是以原型唤起接受者的集体无意识——生命的原始体验, 以补救人在生存斗争被异化了的生命感受”。观众观看表演的过程即是一种生命与情绪的狂欢化过程, 那是一种生命纵情欢乐的集体心理经验, 因而有了艺术家们身后的追随者和粉丝们。李玉刚文化现象之所以渐渐的站稳了脚跟, 就是因为它适合于现存的原型模式, 即人格面具原型。

2006年, 他获央视《星光大道》年度季军, 以超高人气成为“无冕之王”。2007年, 他的《凡花无界》北京演唱会反响空前。2009年, 他在悉尼歌剧院的《盛世霓裳》演唱会受世界瞩目, 并获悉尼市政府颁发的“南十字星”文化金奖。2010年, 他的《镜花水月》演唱会全球巡演11场, 盛况空前, 其中, 日本东京站和中国人民大会堂的演出更为轰动。很多人看来李玉刚已然取得杰出的成就, 但是与此同时, 我们的精神家园却深深的陷入了破旧的失修状态之中, 所以当人们承受着因精神失落而产生的苦痛时, 李玉刚迷失在了“我是谁?”的困惑中, 带着这样的迷惘, 2011年他带领自己的艺术团队走进了国家歌剧院的舞台, 上演了在自己艺术生涯中占有重要位置的大型歌舞诗剧《四美图》, 和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人们共同寻找迷失的自己。荣格的人格面具原型就是要启发人们做出这样的思考“我是谁?谁是我?我从哪里来?我将到哪里去?”所以他在《四美图》的幕前诗《美之叹》道:

在茫茫人海里,

我们每个人在寻找另一个自己。

我是谁?

我从哪里来?

我向哪里去?

到哪里找到属于我的那份美丽?

是我在饰演别人还是在别人的故事里模糊了我自己?

人生无情, 流水有意, 在万古流淌的溪水中, 我一低头, 照见了一个不同的自己。

首先, 水是原型司空见惯的象征, 它起到和镜子一样的作用, 镜子是最真实的, 只有把人放在镜子面前, 才能深入的找出人的原型和灵魂来。在镜子般的水面上, 发生的是灵与肉的碰撞。诚然, 无论是谁往水面上看, 他都会首先看到自己的脸, 无论是谁亲自去看, 他都会有与自己对峙的危险。因为我们盖之以人格面具, 即镜子不会阿谀奉承, 它忠实的显现映照其上的一切;换言之, 映照出我们从未向世人展示过的那张脸, 即演员的面具。但镜子位于面具之后, 映照出那张真实的脸。面对镜中的自己, 李玉刚迷茫了, 他的迷失不是个人的迷失, 而是集体的大众的迷失。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中, 人们必须以与自己真实相对的一面存在, 必须在不同的场合带上不同的人格面具, 因此人们常常处于不愿意带上而最终带上人格面具的尴尬境地之中。在荣格看来, 人在这个时候, 就失去了人的本性, 人被他的面具所同化, 失去了自我。当李玉刚面对镜中的自己时, 他感到熟悉而又陌生, 那是真实的自我, 一个摘下面具的自己。人们愿意并且喜欢这样男扮女的表演形式, 和李玉刚一起走进《四美图》唯美的世界, 追忆美好的爱情故事, 因为, 在镜花水月之中展现的是人的最真实的一面, 在那里, 人们不必带着面具生活, “人是怎样容易的逃出严酷的现实世界而躲入他的愿望做主的幻想世界”摘下面具, 看到最真实的自己。

《四美图》讲述的是一个现代男子穿越古代, 和在中国历史上的西施、王昭君、貂蝉、杨贵妃这四大美人发生的一系列故事。在诗剧中李玉刚不仅通过高超的戏曲与演唱技艺, 一人饰演古代的四大美女, 而且本身作为一名刚劲帅气的男子, 同样把现代男子对于古代四位绝世美人的爱慕之情, 现代人穿越古代感受四位美人所传递出来的真、情、爱之后, 更对于她们经历的惋惜之痛诠释的淋漓尽致。

在这将近2个小时的歌舞诗剧当中, 李玉刚穿梭在男人和女人的角色变换中, 诉说着他与四位美人的爱情故事。并且伴随着美轮美奂的舞美效果让各位观众随着诗剧的进展, 仿佛置身于其中, 自己就是那个诗剧中的男子, 穿越时空在与美人们进行着对话与交流, 倾听着美人的诉说, 感受着交流中爱与美的真情的流露。

但是在美轮美奂的时空错觉中, 随着一个一个场景依次下来, 我们没有体验到美人应该有的幸福, 体验到的是眼泪或无穷的懊悔。剧中的男子他既感念于她们的美丽, 也唏嘘于她们的遭际。于是他褪去红装, 回归男儿身, 从画幅所渲染的“梦境”中出来。李玉刚离开了, 画幅中的美人也渐渐淡去, 成了四条白练, 从高空落下, 一切皆为虚无。

为了不忘记自己是谁, 弄清楚自己到底是谁, 我们把自己置身于和自己对峙的危险境地之中, 在镜中寻找真实的自己。人生存的最大困难就是遭遇自己, 回到现实, 转身的刹那, 我们还是要带上人格的面具, 面对千万只眼睛的对视、猜疑和审查。人们愿意与艺术家们一起进行精神与灵魂的狂欢, 在那梦般的境界里寻找暂时的欢愉, 艺术家也正是通过创造原型才使人们重返精神的家园, 回归生命的本真。但是现实终归为现实, 无能为力和软弱是人类永久经验与永恒问题。我们不能永远沉浸在真实的自我之中, 不得不带上人格面具回归自然, 所以“我”不迷恋扮演, 不沉醉舞台, 没有凋谢也就没有美丽, 在人们眼中, 我们做回了现实中“真实的”自己。因此有了最后一部分“合”中:

在那一刻相忘于江湖的凶险,

我对美人是一种扮演还是一种迷恋?

如果不迷恋我为何扮演?

如果真迷恋, 我又不能永远沉醉于舞台上的幻觉。

我从哪里来?我向哪里去?到哪里寻找永不凋谢的美丽?

其实, 不凋谢, 也就没有美丽, 正因为不能永恒, 所以今天才如此值得珍惜, 抛却所有的脂粉, 我一回头, 在你的眼里, 我看见了一个真实的自己。

完美的人生就是一个层层包裹的同心圆, 而我们最想做的真我就是圆心, 从里到外的大圈圈就是我们要戴的面具, 它包括角色扮演、身份认同, 社会地位等等, 而我们永远也无法突破外面的层层阻碍到达圆心。生活中的男儿郎, 舞台上的女娇娥, 哪一个才是真实的自己, 在镜面一样的水中, 我找到了自己, 那是一个不用带着面具生活的女人, 是备受人们喜爱的美丽女人, 人们喜爱着她迷恋着她;可是我们不能永远沉沦, 想摆脱束缚却又无能为力, 在现实人们的眼中, 我又看到了带着人格面具的自己, 一位现代的美男子, 带着人格面具的男儿郎。我是谁?谁是我?《四美图》带领观众寻找未知的自己, 宣泄真实与面具之间的无奈, 唤起人们的集体无意识, 激发人格面具原型, 回归生命本真。

摘要:2006年从星光大道一炮走红的李玉刚作为70后的年轻演员, 以表演的独特性和创新性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 其形成的李玉刚文化现象渐渐产生了影响, 他的反串化表演受到了欢迎, 是因为它适合于一种原型模式。本文主要以李玉刚表演的大型歌舞剧《四美图》为例, 试图用荣格的人格面具原型理论对《四美图》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李玉刚,《四美图》,集体无意识,原型

参考文献

[1]杨朴, 著.文学批评方法论[M].中国华侨出版社, 2000.

[2]弗洛伊德.论文明[M].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2007.

[3]弗洛伊德.论文学与艺术[M].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2007.

遇见未知的自己 篇5

暑假期间,在朋友的推荐下,我读了一本华语世界第一部身心灵小说——《遇见未知的自己》,接下来谈谈我读后的想法。

这本书的作者张德芬,曾经的台视知名女主播,美国加州大学MBA。2002 年开始,她受到启发与指引,辞去高薪的工作,专心研修各种不同 的心灵成长课程以及心理治疗方法,体悟了许多灵性及个人成长方面的心得。2007年6月在台湾出版第一本有关身心灵成长的小说《遇见未知的自己》,名列台湾各大书店畅销排行榜,读者反应空前热烈。

“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

最初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浅显的把它理解为不要在意别人的眼光,做自己想做的事,做真实的自己。而看完《遇见未知的自己》后才知道这话的意思是:外面没有别人,所有的外在事物都是你内在投身出来的结果。

因为对于心灵类的书籍我以前并不感兴趣,觉得太过唯心,所以刚刚开始接触这本书的时候我感觉它很深奥,很难懂。但还是耐着性子往下读。故事是从一个冬天的雨夜,在荒郊野外的山区,一个没有手机、没有汽油的孤单女人开始。该故事的主角若菱,名校毕业,拥有令人羡慕的高薪白领工作,但心中却不时的自问:为什么我不能拥有想要的生活?为什么我不快乐?为什么我如此之不幸,没有父母的爱,失去丈夫的爱,终日面对婆婆的尖刻、冷漠,甚至多年不孕不能拥有自己的孩子?惶论拥有任何生活的任何寄托。。我该如何当自己生命的主人? 在一个下雨的寒冷冬夜,若菱巧遇一名智慧老者,在与智者数度交谈的过程中,她渐渐填补不快乐、挫败的心灵缺口,找寻回最真实勇敢的自我。

其实我们所有的情感都来自于自己本身,所有信息的过滤也是通过自我,我不否认这个世界的物质性,但对于每一个人而言最终的输入与输出却依旧来自于自我。喜欢书中的这样一个解释概括起来说就是:喜悦与快乐的不同在于喜悦是发自内心的,是不会随着物质的消灭而灭失的;但快乐却相反,它来自于外部,是随着外界的某些你所追求的刺激的出现而产生的,一旦这个刺激消失了那么你的快乐也就随之消失了。快乐不快乐决定权在自己,事情的最后结果也是自己的选择,和别人无关。不停的向外界抓取,去抓本不属于我们的东西,当然会痛苦,当然会失落。所以我们要正视自己的想法,真正的快乐是自己给予自己的,别人给不了,也无法给予,切不要找错了方向。

做未知的自己 篇6

Limin现在是伦敦时装学院MA男装设计在读的学生,《Why We Cannot Be Ourselves Like Yesterday》是她本科时候的毕业作品,名称摘自2011年V&A后现代展中的一句话。这系列作品的设计灵感来源于Jenny Saville的作品,这也影响到了Limin对面料的使用以及最终的服装廓形。“她在作品中画了好多体型庞大的女人,画面中的女人丝毫不羞愧于展示自己的身体,她们有着自信的表情和骄傲的态度。现在的女人把身材看得很重要,减肥成了一辈子的事业。我想通过我的作品表达一个核心主题,所有的女人都能够很时尚、很漂亮,她们可以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衣服,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不必受限于身材。”Jenny Saville对肌肤的刻画十分微妙精练,所以Limin用到了很多类似皮肤肌理的面料,这种面料是她采用加膜技术特别设计而成,“这种防雨面料来自意大利,是在一种很薄的棉布上进行加膜,人体碰触到的部分是棉布,不会造成任何伤害”。与常见的防雨面料相比,Limin所设计的面料更加轻薄,透气性也更好。

在颜色的选取上,Limin受到了Jenny Saville和Francis Bacon两位艺术家的启发。这个系列中有一件带有光泽感的大衣,必须先在面料上绘图后再加膜,而绘图是用特殊颜料来进行手绘和喷染。说到绘画中的艺术元素,Limin参考了Jenny Saville和FrancisBacon的作品,“他们的用色和用色方法也是我调研之一,其中还用到了数码印制,图案是经过设计和处理的,提炼于Jenny Saville的《Pause》那幅画”。这次Limin的设计虽然在廓形和面料上非常大胆,但在颜色上却还是用了相对内敛的色彩,她说在之后的作品中会有更新鲜活泼的东西,也会有更多的色彩碰撞。

到伦敦学习之前,Limin曾经在上海学习过服装设计与工程(CAD/CAM),这让她能够将工科思维融入到设计当中,思维上的碰撞总会有些不经意的惊喜出现,而被Limin形容为“实验性设计过程”的本科学习,更加让她的想法不受拘束,“老师一直鼓励我们创新,所以经常会尝试自己做面料,很注重原创性,会尝试很多小样制作,又不能和时代脱轨。每当有灵感的时候,不会去想最后的结果会怎样,先做很多调研和尝试,有时候一个灵感可以发展出很多条线索,在其中进行选择并继续深入调研。老师最爱说的就是‘Go Deeper;More Samples’,所以每次经历了很多试验,看到自己的设计慢慢诞生的时候,会特别兴奋”。Limin觉得三年的本科对她后来研究生的学习帮助很大,也特别感谢父母和朋友当初对她的支持。

在路上,遇见未知的自己 篇7

有天下了班,我没有回家,而是直接去火车站,买了最近一班的动车。那班车,目的地是北京。坐上车后,我给单位领导发短信休年假,再给父母打电话说临时被安排出差,一个礼拜之后回来。

这些年,不论是作为员工的我,还是作为女儿的我,以及作为女朋友的我,扮演的是乖巧听话的角色。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对我来说,是件很奢侈的事情。可这一次,我想任性一回。不用提前规划不用思前想后,想去哪就去哪。

第一次去北京,是和前男友一起。那时,他制定了详细的景点攻略,住宿和吃饭也安排得井井有条。我只需放心地跟在他的身后,就能享受到美景和美食。可如今,风景依旧,却只剩下我一个人。想到这些,坐在车上的我,忍不住泪流满面。

抵达北京的时候,已经是早晨6点多。找了个旅馆住下来,再去旁边的商场买了换洗衣服,回到旅馆一觉睡到下午3点。起床,搭地铁去了后海。

这些年,后海是我对北京最大的眷恋。

朱自清说,“什刹海是北京的眉心”,简直没有比这更好的句子来形容后海的美妙。从地铁出来,走进后海酒吧街,浪漫的文艺气息扑面而来,那是属于北方的小桥流水,江南人家。

但也并不是完全文艺,这里也有藏匿在胡同里的小吃,散发着爆肚、卤煮的香味,流窜着诱人的豆汁酸。远处的林荫道上,有提着鸟笼的老人聚在一起聊天,岸边有聚精会神的垂钓者……

来到后海酒吧街,自然离不开啤酒和抱着吉他唱着情歌的姑娘。那些酒吧,一间隔着一间,小小的,却非常精致。走进去,屋里摆着木藤椅或者舒适的沙发,而屋外的走道上也会随意地散落几把。在设计方面,这些酒吧或艳丽或素雅,却不会过于张扬。

和三里屯酒吧街完全不同,这里的酒吧临海而聚,没有噪杂的音乐,只有悠扬的歌声。我几乎是一眼就爱上了后海,有淡淡的情调和忧伤,让人内心安宁。

到了晚上6点,黄昏的暮色一点点覆盖过来,街上的红灯笼高高挂起。伴着柔软的歌声慢悠悠地走在街上,有种说不上来的万种风情。走着走着,我在“那里”酒吧前停了下来。

当初和前男友来的時候,我们就被这家酒吧宣传单上的一行字所打动:生活不是在别处,就是在“那里”……单就这几个字,便让我心生好感。

那天,我们在这家酒吧,点了一打啤酒,说着情话听着歌,日子缓缓流淌,有种岁月静好的安稳。如今风景依旧,却物是人非,我的心头有着难以释怀的忧伤。

就在我难过得想要哭出来的时候,一句熟悉的歌词飘进耳朵——“当我给了你原谅,也给了自己远方”。仿佛就在这个瞬间,我积压在心底的忧伤找到了出口,一下子豁然开朗。是啊,只有当我学会原谅过往,才能看见远方。对于逝去的爱情,及时划上休止符,才能给自己重新遇见幸福的机会。

感谢这个美好的夜晚,感谢这首歌,也感谢后海酒吧,让我学会释怀,学会原谅别人也原谅自己。这里没有疯狂的歇斯底里,却足够让我学会与自己的过去握手言和。

回到旅馆,我美美地睡了一觉。这是失恋以来,我睡得最安稳最舒心的一晚。

第二天,我去了簋街。在京城,这条街永远闪耀着独特的光芒。一个人又怎样?只要我愿意,照样可以热火朝天地享受一顿美食。

吃饱喝足后,我决定提前回程。这座城市,还有很多关于我和前男友的回忆。那时我们去了故宫,去了长城,甚至还4点起床,去了天安门看升国旗……可这些都只是回忆,长久地活在回忆里,只会错失眼前的风景。

回去的动车上,我心情大好。也许对于我来说,一场美好的旅行,并不是去看最热门的景点,尝最美味的食物,而是在这个过程中,学会面对孤独寂寞,面对最真实的自己,找到属于自己内心的节奏。

所以,真正的旅行,会在旅行的过程中,给予自己信念和勇气。然后在下一站,遇见未知的自己,以及未知的幸福。

责编/张立平laomalp820114@163.com

上一篇:水分检测下一篇:文科专业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