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探究提高教学效率

2024-08-02

有效探究提高教学效率(精选十篇)

有效探究提高教学效率 篇1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效率,问题,途径

随着科学教育的发展,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努力实施学科整合,探索有效途径,为学生营造丰富多彩的课堂氛围、提供语文知识体验的机会,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激情,将教材内容与实际生活有机融合,重视教学任务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探索语文知识的主动能力是现代语文教育重要目标。然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仍旧存在许多弊端,对教学效率的提高造成了严重影响。因此积极探究有效途径,促使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是当前语文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分析

在传统小学语文课堂实际教学中,由于语文教学具有较多的理论知识,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主宰者,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的传授,严重缺乏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与沟通。教师的教学模式陈旧,教学手段落后,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不高,缺乏主动探索新知的积极性,教学效率受到严重影响。随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在语文教学有了很大改观,鉴于种种因素的影响,小学语文教学的效率仍需进一步提高。考虑语文学科的特性,语文教学体制改革必须以教师为重,采取有效策略,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更好、更快的学习语文知识。

二、小学语文教学效率提高的有效途径

(一)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正确认识教学有效性

强化现代化教育发展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摒弃陈旧的教学模式和落后的教学手段,确立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自主地位,在现代化教学理念的指引下,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对于教学的有效性不同的理解认识,会产生不同的教学结果。有效的课堂教学不仅有量,而且还要有质。高质量的课堂教学不仅仅局限于教学目标的完成,还要结合教学实际,注意问题讲解的精要性、讨论问题实用性、互动合作与教材联系的紧密性,确保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把控教学活动主题方向

实施教学活动的关键因素就是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所有教学方式及教学模式的目的所在。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当首先融合重点思想对教学目标进行明确,确保教学方向的正确性。教学目标的确定,不仅对教师的教学思想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动力。教学目标的制定必须以学生学习的动机、兴趣以及意志为依据,这样即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仍然处于被动地位,也利于教师把握学生当前的学习动态,继而掌控正确的教学方向。

(三)构建融洽的教学情境,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学习情境的融洽性,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绪,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效果显著。愉快轻松的学习情境,不仅对学生身心健康非常有利,而且还利于思维能力的开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得到极大提高。教师在教学情境创设时应当充分考虑学生年龄特点及认知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语文课堂上先进教学手段的恰当应用,可以增加课堂的艺术气氛。比如多媒体教学方法所营造的旋律优美、情调激昂,声音和谐的教学情景,大大活跃了学生的思想情绪。形象、生动、直观的多媒体教学,将声、形、色等结合在一起,进行情境创设,将难以通过言语表达出来的情感,形象、生动地呈现给学生。突出学生学习的重点,帮助学生难点突破,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优化课堂教学氛围

现代化教育提倡,教与学之间应当是相互融合的协调关系,而不是相互对立的。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能够亲近教师,教师也更容易走进学生的心里,对知识的传播非常有利。特别是教师方面,应当改变传统唯我独尊的教育思想,不能只是把学生当中接受知识的机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尊重学生的思想举动。同时学生也应当尊重教师,继承和发扬尊师重道的传统美德,理解教师的辛苦付出,尊重教师的劳动成果。师生平等和谐关系建立,需要彼此之间相互尊重,相互理解,这也是情感交流的基础,促使课堂教学氛围和谐融洽,搭建可供师生共同学习与交流的平台,成为愉悦学生情绪、激发学习兴趣、增添学习动力的重要手段,继而达到教学效率提高的目的。

三、结语

语文教育不仅公民的基本活动,更是支撑民族与个人发展的基础。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需要广大语文教育者正确面对教学实践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对教学目标进行明确优化,构建融洽的课堂教学情境,丰富语文教学课堂内容,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积极创建良好的师生关系,不失为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曹文兵.让语文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提升中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J].语文建设,2014(3).

开展有效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篇2

漳平市南洋中心学校

刘玉珍

课堂教学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阵地,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每个教师孜孜不倦,不懈追求的目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努力提高课堂效率是我们每个教师的责任,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首先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那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精心预设——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教学是一项复杂的活动,它需要教师课前做出周密的策划,这就是对教学的预设。准确把握教材,全面了解学生,有效开发资源,这是走向动态生成的逻辑起点,也是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的前提。所以,教师在制定数学方案时,要注重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一方面自己要进行教学资源的开发和筛选,另一方面要指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查找相关资料,从而优化预设,收获生成,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教学四年级上册“角的认识”时,让学生选取身边的材料做直角。我们预设学生做直角的方法是多样的:画、折、围、剪、拼、找……都可能出现。如果仅用身边的学习用具展开活动,无疑限制了学生的想象。于是,我们不仅为学生提供小棒、水彩笔、细绳、直 尺、长方形纸、剪刀、三角尺等材料,还为学生提供了钉子板,不规则的纸等材料。课堂实践证明,有效的教学资源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了极大的空间,学生做的直角精彩纷呈,令教师耳目一新,不知不觉就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走近学生——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教师要在学生合作学习时走近学生。现代社会,人们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更多的需要合作。新课程正是基于这现实的需要,强调了教学过程中的合作学习,新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合作学习是最不容易把握的部分,许多合作学习由于教师没有有效地调控而流于形式,收效甚微。有的教师在学生合作的时候站在讲台前等待学生合作完成,这样教师不仅不了解学生合作学习的情况,而且浪费了把握教学生成资源的最佳时机,实际上合作学习时,教师是最为繁忙的时候,教师需要关注全班学生10多个小组的学习情况,特别是关注合作有困难的小组的学习。

1、走近学生,倾听学生的交流。

课堂教学的许多资源是动态生成的,而在学生合作学习中是获得反馈信息,获取生成资源的重要时期,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容易放开,显得比较自然,也更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时候,教师要走近学生,倾听学生发言,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同时,教师要及时收集生成 信息,进行分析、对有价值的信息进行集中反馈。

2、走近学生,指导学生的操作。

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操作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经常看到教学过程中安排了学生的操作,学生往往也比较感兴趣,积极性也很高,但是有的时候操作的效果总是不理想;教师虽然在操作前进行指导,但这是不够的,学生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特别是高年级的学生,他们的差异也就更加明显,或许有的学生一听就明白的操作,有的学生却无从下手,或是根本没有听明白,这时候除了小组之间的合作,教师也要成为他们的合作伙伴,成为他们操作的引导者。

在学生合作学习中,教师还要有效调控整个学习过程,有的小组在合作中,由于种种原因产生了不和谐的地方,教师要走近学生及时协调;有的学生没有全身心投入合作学习中,教师要走近学生,及时提醒;有的学生早早完成了合作学习任务,没有事情可做,教师要走近学生,引导他们的讨论向纵深发展。

三、形成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保证。教学模式简言之,就是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而建构的(或选择的)在教学过程中相对稳定的由一整套教学策略与之相适应的结构方式。它具有科学规范课堂效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师素质等功能,是教师的工具库。要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探索和 构建科学规范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是保证。正如有些专家所言,如果一个教师能够掌握七、八个教学模式,那对实施素质教育,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无疑是大有益处的。如果一个小学数学教师能够掌握小学数学分课型、分内容、分年段等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效率必将大大提高。

有效探究提高教学效率 篇3

【关键词】有效提高 初中数学 教学效率 对策

教学所包含的是“教”与“学”两个方面,而在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大多教师更关注“教”而忽视“学”,于是,课堂中也就更多注重教师的教学行为,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较为轻视。其实,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并非被动接受,而是会主动探究的,在数学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参与,再辅以相应的练习,这样方可让数学教学更为有效。

一、注重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情境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影响学生学习兴趣、课堂气氛的重要因素,在以往的数学教学中,大多教师是从“我”的教学来思考如何把知识更好地讲给学生,故而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兴趣关注不够。其实,学生在学习中具有主观能动性,在教学中只有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究,这样才能为有效数学教学奠定基础。同时,情境也为课堂气氛的调节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借助问题、话题情境,可增强师生间的互动,引入新的探究内容。

从小学进入初中后,学生虽然年龄有所增长,认知面也拓宽,感知和理解能力也不断增强,但相对而言,初中教材中所涉及的知识点还是较为抽象的,在教学中创设直观情境,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如在《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的教学中,应用多媒体呈现教材第54页图6.2-1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坐标来表示地理位置,结合图而请学生画示意图,指出学校和小刚家、小强家、小敏家的位置,然后再以问题“如何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呢?以何参照点为原点?如何确定x轴、y轴?”启发学生思考。

创设情境,还要注重结合学生的兴趣特点,以直观方式进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如在《三角形的稳定性》的教学中,若直接告诉学生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学生难以获得直观感知,在课前先引导学生制作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四边形木架,课堂中引导学生扭动两个框架,根据操作而得到结论。又如《多边形》的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呈现图形,引导学生观察并归纳所呈现图形的特点,从而引出多边形的概念。

二、注重问题引导,促进学生合作探究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应走出传统讲授模式的束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在课堂中展开合作探究活动,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构建。的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样才可帮助学生更好地构建知识。如《多边形的内角和》的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合作分别探究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的内角和而得到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学生就能较好地记住公式。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注重以问题来引导学生展开合作活动。以《全等三角形》为例,该课时的重点是要通过活动而帮助学生建立全等三角形的概念,会确定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在教学中,先指导学生用剪刀剪出重叠的两个多边形和三角形,通过对比,观察期形状、大小而引出概念,学生口述后教师归纳,接着引导学生平移、翻折、旋转,观察其运动前后的三角形是否会全等,通过操作体会全等的概念。接着引导学生用用字母表示出每个剪下的三角形,同时互相指出每个三角形的顶点、三个角、三条边、每条边的边角、每个角的对边,交流:何时能完全重在一起?此时它们的顶点、边、角有何特点?组织学生结合问题交流而得到结论,教师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给予相应的指导,然后结合而引导学生掌握两个全等三角形的书写方式。

在课堂探究活动中,一是教师要注重结合目标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活动。如《等腰三角形》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等腰三角形的概念后,提出如下问题“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找出对称轴)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有什么关系?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吗?底边上的中线所在的直线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吗?底边上的高所在的直线呢?”而组织学生交流。二是要及时给予学生指导。如上述问题探究中就应及时引导学生得到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的结论。

三、注重针对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提高

在以往的数学课堂中,为压缩时间用于讲授,课堂中安排练习的时间较少。其实,课堂练习是不可或缺的,课堂练习可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应用技能。如在《三角形全等判定(ASA)》的教学中,课后及时组织学生利用角边角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从而巩固该判断的应用。

在课堂练习中,一是要优化练习方式,摒弃纯书面练习的方式。如在概念的学习后,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进行抢答,这样不仅可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也可帮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对概念的理解。也可组织小组学生相互出题互问互答,但应用这种方式,教师要对小组的问题进行审核,避免错误问题出现。二是练习要针对学生的实际进行,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性,不能整齐划一地进行。在练习中,针对基础薄弱的学生,练习难度要低一些,针对基础稍好的学生,除了基础类训练外,还要以应用类练习辅助。如三等三角形的证明,除了根据图形证明外,还要结合生活而挑选一些具有应用性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

在新的历史时期,作为初中初中教师,我们不能固守传统,而要立足学生发展,以新课标为指导,积极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进行改革。在推进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要极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情境而激发学生的兴趣,以问题而引导学生参与探究,以练习帮助学生提高,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参与过程中获得数学知识的构建,形成技能,这样的数学课堂教学才能让学生得到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韩再宏:有效教学策略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应用探究[J],新课程研究:下旬,2016年第4期76-77页。

[2]陈燕:合作探究,有效教学——浅谈初中数学课堂合作教学[J],理科考试研究:初中版,2014年 第6期5-6页。

有效探究提高教学效率 篇4

一、关注目标“合理性”, 做到心中有纲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目标课分为:预设目标和生成目标。如何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 是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根本途径。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包括学生的认知目标、技能达成目标、心理发展目标三部分。在课堂教学规定的时间内, 学生能够掌握本节课的教学的知识, 能够学以致用, 那么, 我们就可以说实现了认知目标;学生能够顺利完成本节课所规定的思考题、练习题等, 足以证明我们的课堂教学实现了技能达成目标;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认知、情感等因素的不断提升和完善, 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可作为心理目标的实现。我们在课堂教学开始前, 一定要深入解读教材, 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已有经验制定科学和合理的教学目标, 综合三个目标的要求, 做到心中有纲。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的科学教学探究活动才能突出目标性、有效性, 提升课堂教学效益才能有可靠的保证。

二、善于运用多媒体, 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在科学教学中以探究式的教学方式为主, 让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获取知识, 理解知识, 培养良好的科学素质。”目前, 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成为倍受欢迎的教学手段。因此我们应该运用好多媒体教学, 运用其集声色图文于一体的特点,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引领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的境界中, 形成种种疑问, 激发探究的主动性, 那么学习效率自然就会得到提高。

比如, 我在教学“加热和冷却”时, 首先这样导入:同学们, 在日常生活中许多现象我们可以说是相当熟悉, 可是就在一些不被我们注意的现象中, 却蕴含着丰富的科学道理, 下面我们来看一段录像。我播放了水壶烧水, 水溢出的录像后, 提问:“你们看到了怎样的现象?发现了什么问题?”

多媒体播放的这段开水的录像, 是学生非常熟悉的, 能够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并很快地进入到浓厚的学习探究氛围之中。

三、保持教学观念“创新性”, 引领自主探究

新课改理念更加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 让学生自己提出研究课题, 并自主探索、自主实验, 在“自助餐”式的学习方式下,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创新精神。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作为一个启发者、引导者, 对于学生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地点拨, 帮助他们找出问题的症结, 让学生重新改正错误, 改进自己的学习实验。在实验过程中, 教师还可以结合学生的结果, 启发学生进行多种方式的实验, 为学生拓宽了创造力发展的空间。比如, 固热传导体的效果有没有差异呢?可以让学生利用金属棒、蜡烛、凡士林、细铜棒、火柴、木夹、热水、筷子烧杯、玻璃棒等进行实验。

四、结合学科知识“相关性”, 通过互补促效

在小学阶段的教育中, 各个学科的知识具有密切的联系。因此, 在小学科学的教学中, 我们要注意与其他学科知识的结合, 赋予课堂教学更加丰富的内涵, 呈现文化知识的多元化特点。首先, 科学知识与语文学科的结合, 我们苏教版的小学语文教材中, 有很多科学家的故事, 比如“钱学森”“詹天佑”等, 其中有一些涉及到了我们所教学的科学中的知识。我们在学习这些知识时就可以与语文知识整合起来,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学习科学的兴趣;其次, 科学与数学知识的融合, 科学和数学是密不可分的, 如“测量”这一课的内容, 为数学课提供了很多的应用实例, 使学生更为直观地感受到这两门学科知识的相互联系。最后, 科学与其他学科的结合运用, 如在执教“叶和花”时, 我为学生播放了《茉莉花》的音乐, 在音乐的渲染下, 呈现出茉莉花的图片, 让学生在音乐和图画中轻松步入这堂科学知识课的学习, 进而促进学生审美能力与综合能力的提升。

有效提问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篇5

课堂提问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双边活动,也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手段,更是教学成功的基础。准确、恰当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重要手段是教学工作启发性的主要标志,是教学活动的“内化”关键。然而我们现实的课堂教学中,提问作用发挥得远远不够。

在数学课堂上我们应重新认识课堂提问的调控。课堂提问要注重艺术性。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提问要注意哪些细节,提问中可能出现哪些问题,怎样解决?这些情况教师在进行问题设计时应考虑好并做好充分准备,以便教学时及时调控,实现师生和谐互动。这就是课堂提问调控的艺术性。要做到这一点,我想是否能在以下四个方面引起注意:

首先是坚持学生的主体性,强调师生互动的过程性。教学过程中,要发扬教学民主,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充分发挥其主动性,这样,才能使学生由原来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学生者,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同时,要改变过去教学中直接告诉学生结论的简单做法,教师应成为引导学生体验学习过程、掌握正确的探究方法的促进者。把课堂提问的重心放在引导学生探索上,使学生参与和体验知识技能由未知到已知或由不掌握到掌握的过程,允许学生发表与教师不同的意见和观点。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并能够运用知识,妥善处理信息,学会分析推断,进行表达交流。

其次,问题提出后,对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反应、回答应有充分的估计并事先想好应对的策略。这就要求我们老师既要精心分析教材、设计课堂问题,考虑问题的设计表述是否清晰,语言是否简明易懂;同时更要花主要精力去分析学生情况。特别是分析所教学生的学习特点,包括认知、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特点,尽可能地多方面地考虑学生对问题的反应,做好应对措施,把握提问时机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再次,考虑问题的提出是否有利于调动全体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设计问题时,要考虑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思维,问题要包含多种水平。要防止出现优生活跃、差生兴趣不高现象,也要防止因教师传递不当的期望或者教师在提问过程中表现出的歧视,给学生带去教学机会的不平等或致使学生因教师的低期望而导致学习动机降低。总之,课堂问题的设计要能够使各层次、各类型的学生在课堂上都有自己的位置,各尽所能,各有所得。

最后,要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手段。兴趣是学生发展的根基。学生有了学习兴趣才有学习的动力,有了动力学习才有积极性,才肯动脑筋想问题。才会钻研问题。因此,加强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提高学生对学科的兴趣是实现师生积极互动的重要条件。教师要改变过去靠一支粉笔、一张嘴巴打天下的形象,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辅助手段,在生动、直观的情景中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从而激发每一个学生创造力,实现课堂效益化。

在数学课堂中我们应加强提问策略的优化,提升提问实效。提问的时机、提问的方式选择得当,能启发思维、发展智力、活跃课堂气氛;选择不当则可能弄巧成拙,破坏课堂气氛。提问应掌握火候,选准时机,巧设疑难。具体来说,提问要注意:①置问于教材的关键处。②置问于教材的疑难处。③置问于教材的矛盾处。④置问于教材的含蓄处。

在数学课堂中我们应加强提问方式的优化,提升提问实效。课堂教学中我们就应该掌握提问的技术,优化提问的方式。提问的方式很多,常用的有以下几种:开放式提问、突破式提问、比较式提问、猜测式提问。

引导自主探究 提高教学效率 篇6

一、创设氛围,鼓励探究

“亲其师而言其道”。学生自主探究的实施是以民主、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基础的。教师必须用尊重、平等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使课堂充满“爱”的气氛,只有在轻松愉快的情绪氛围下,学生才能对所学知识产生深厚的兴趣,才能积极参与到“探究、尝试”中来。师生情感融洽使学生敢想、敢问、敢说,才能自主探究。

二、拓展空间,回归主体

(一)创设情境,增强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

要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必须精心创设情境,引起学生深厚的学习兴趣,产生强烈的探究愿望,使他们的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的状态。创设情境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增强学生学习自主性行之有效的方法。

如在一堂数学应用课中,引出这样一段开场白:今天这节课,大家都是商场经理,商场里现在有10元的1200毫升的可乐和2元的200毫升可乐,你能推出优惠措施进行促销吗?学生异常活跃,教师再根据学生回答展示三条措施:买大送小、一律九折、满30元一律八折。然后推出:班级野炊班委准备为每位同学准备约200毫升可口,该怎么买?转换角色,又一次激起兴趣。教师设计的生动问题,创设的情境不仅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而且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强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

(二)突出过程,提供学生自主探究的机会

学生有了参与意识后,教师应及时地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这时必须突出过程的教学。教师要充分提供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整个学习活动中来。

如在教学“四则运算的顺序”时可以进行如下的设计:为了满足班级活动需要,班委决定购一些器材:35元的足球,12元的羽毛球拍,20元的小篮球,2元的跳绳,15元的乒乓球板,2元的象棋……请你帮助班委计划一下,该怎么买?并算出总共需要多少钱?学生得到自主探究的机会,情绪高涨,跃跃欲试。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参与,并且学生已有这方面的生活经历,能够得出结论。教师再充分板出几种方案,如有的同学说买足球2只、跳绳20根,就列式35×2+2×20,教师稍加点拨:你是怎样算出来的?此时学生已完全明白此种四则运算的顺序。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不仅享受到了乐趣,而且探究到了规律。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优化教学过程,积极提供给学生自由探究的机会,是非常重要的,这样才能体现教学的自主性。

(三)设置冲突,开启学生自主探究的源泉

学生的认知冲突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源泉,也是学生自主探究的根本原因。教师要在教学中不断设置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

如在教学“长方形”面积时,先让学生上黑板画两个长方形,想这两个长方形的面积哪一个大?为什么?再在长方形演示器上演示这两个长方形,再在学生推导出长方形面积公式后,提问:长方形面积与什么有关?再出示已知长和宽的长方形想:怎么求面积?又出示已知周长和长的长方形,思考:如何求面积?还可以出示已知面积和长(宽)想:怎么求周长或宽(长)?最后出示:怎么才能用最小的篱笆墙围成一个最大的长方形面积?整个教学过程层层深入,认知冲突不断,使学生始终处于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学生不但尝到了自主探究的乐趣,而且开启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源泉,使学生始终保持着很高的求知欲望和探究欲望。

(四)强化手段,丰富学生自主探究的形式

在学生自主探究过程中,教师必须给学生提供丰富而典型的感性材料,让学生操作、观察、思考、表达,去感知事物,从而发展思维。

如在教学简便计算时,计算:276-98(或276+98),部分学生对计算过程中“276-100+2”中的“+2”不易理解,常常出现错误,这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营业员与顾客买卖”的情景,让学生来扮演营业员与顾客,即:顾客在买98元钱的东西时没有零钱,先付出100元,是必要找进2元。学生在这“交易”过程自然而然明白了“道理”,从而明白了276-98计算时为什么要276-100+2的算理。

(五)因材施教,保证学生自主探究的广度

在课堂进行学生自主探究时,很容易使课堂成为一部分中上等学生的舞台,而另一部分后进生,却只是一个配角,有时充其量是个观众。他们已经被中上等学生的“阴影”覆盖,这是违背教育面向全体的要求的。所以老师要注意学生个性差异,在课堂上做到“上不封顶,下要保底”,这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所以在教学中针对各种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让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都可以自主学习。

如在数学“求剩余、求相差”的应用题,可以设求:“果园里有桃树485棵,梨树325棵,苹果树276棵,__?”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自主探究。中上水平的学生可以填出又多、而且又有一定难度的问题进行解答,后进生也能填一些较简单的力所能及的问题进行思考,每人都能自主参与。

(六)遵循规律,留足自主探究的时间

学生的思考、动手操作需要时间,有的教师提出问题后便急于让学生回答,学生由于思考的时间不够,无法对问题进行深入探究。也有老师认为学生探究“很费时”,从而设计了很多问题或滔滔不绝的讲解,中间虽然给学生一定“探究”的机会,但没有给足时间,这样就达不到学生积极自主地进行学习目的。所以在课堂上要多给学生一些学习的主动权,多给予学生一些自主学习的时间和探究的机会,尽可能激发他们的自我投入意识,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鼓励创造,自主探究

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探究 篇7

一、课中用故事吸引熏陶学生

中学生年龄阶段学生好奇心强, 求知欲旺高, 对任何事都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如果通过有趣的故事穿插语文讲解中, 往往一下子就能抓住学子们的心。语文教师可以抓住学生这一习性, 结合教学内容, 搜集与课题相关的名人轶事进而导入新课, 这样就能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且绘声绘色的故事能缩短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 可以很快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进入学习氛围, 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

二、讲解中激发兴趣, 培养学生求知信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没有兴趣就谈不上能教好。因为有兴趣, 学生就能积极去听去想, 参与意识强, 思维就极其活跃, 这正是我们需要达到的效果。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精心设计大胆创新, 挖掘学生的潜力, 通过各种途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诱导学生的求知欲望, 让他们在快乐轻松中享受文化大餐。但学生是存在差异性的, 我们常说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 学生是万物之灵, 其差异就更大了。他们基础各异, 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各不相同。因此设计问题时, 要照顾到好中差, 做到因材施,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难易适中的问题进行提问, 做到有的放矢, 学生们就能大面积地得到提高, 老师在培优转差方面就能做到位。当然对于差生学习存在的心理障碍当老师的更应该做到心中有数, 教师要想方设法地积极引导, 要肯定差生的闪光点和潜力, 要让他们看到希望。

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打破传统教育进行日新月异的教育改革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教育改革目的, 就是要塑造有知识、有能力的各类人才。在教学环节中, 学生是主体, 老师是主导。作为这些有思想、有个性的各类人等, 在教学活动中, 只有把他们的主体作用发挥出来, 让他们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满堂贯, 唱独角戏, 到头来再精彩的讲解换来的也只会是学生一知半解, 不知所云, 一无是处。这就需要注重学生的主体意识, 必须要教导学生多提问多回答。教师要创造和谐温馨的课堂气氛, 欢迎学生积极交流、争论, 这更容易产生知识上的共鸣。在教学中, 学生能找出问题证明他在积极思考, 老师应大力倡导, 你老师越是对学生的询问表示出极大的兴趣, 学生配合就会放的更开, 师生互动就更积极。学生参与意识则更强, 课堂有了活力, 教学效果才谈得上。

四、教学之余, 帮助学生及时整理、归纳知识

语文教材中的知识是极分散的, 不够系统, 许多知识需要我们自己归纳总结。学生整理时往往不知所措, 归纳中往往抓了芝麻, 丢了核心的, 最终得不偿失。这就需要老师在方法上多给与指导, 如果要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做到心中有数, 把所学的知识永久性地储存在头脑中, 就必须常整理笔记, 对知识进行系统分类, 再慢慢消化, 这样就能更好地弥补知识遗漏。整理知识包括课文中的文学常识, 字词句知识, 修辞语法等。指导学生将必须积累的知识从课文中及课文下注释, 课后练习和课外习题中挑选出来, 分类归纳, 在后面复习中如发现有新增知识点要及时往归纳本中补充, 确保不能出现知识漏洞。在与同学进行知识交流时, 所遇知识精华, 也应及时积累。学生日积月累, 凑少成多, 时间长了, 知识视野就更宽阔, 学识就更丰硕。

五、扩大课外阅读面

课外阅读面越宽的学生, 他们知识面广, 头脑灵活, 语文的阅读水平高, 写作能力强, 语文就能成为他们的优势科目。因此, 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拓宽课外阅读, 以扩大学生知识面, 鼓励学生看看新闻, 了解当代的焦点热点问题, 以利于更好地把握时代的脉搏。另外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适合中学生阅读的各类报刊杂志, 利用假期之余, 再给学生推荐一些与课文有关的文学著作, 如鲁迅、茅盾、老舍的作品及中国四大名著等。课外阅读要防止走过场, 只图娱乐阅读, 因此, 要求学生阅读时要能自律, 实实在在要读一些有价值、有品位的作品, 并且在此基础上多写读书笔记, 多收集名言警句, 成语佳句, 精彩语段等, 开学后要求学生每天抽课前三分钟时间进行口头作文或讲述所载故事情节, 教师学生可进行指导评价, 这样更利用学生博采众取, 增加自身文学素养。

当然教无定法, 人人都有一套教学模式, 只要我们勤于交流, 取长补短, 一定能摸索出最佳的教学方法, 用科学方法再来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 最终能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服务于学生。

摘要:提高教学效率是学校教育的中心环节之一。教学目的就是要创造教学收益。要通过教师精心传授之后, 使得学生获得知识与能力。学生有无进步或收益是教学有没有效果的唯一标准。教得有无成效, 并不看教师教得认真与否, 主要看学生学没学到什么知识学了多少知识能不能活学活用。假如学生到头来一无所获, 那么教师教得也无半点功劳, 只能是徒劳无益。

构建有效课堂提高教学效率 篇8

一、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分析

目前, 我们数学课堂教学有一个怪象:教师教得很苦, 学生觉得很累, 然而学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为何较高的投入换来的却是较低的教学效率呢?主要原因是:

1.学生思考缺乏有效性.课堂教学活动, 追求“量”忽视“质”, 缺乏对内容“少而精”的提炼, 课堂教学没有深入开展探究活动, 过多停留于表面上的热闹.

2.教师提问缺乏有效性.教师课堂上的语言不够精练, 废话太多, 提问不明确, 无针对性, 难易不当等, 从而造成学生的无效思维、无序思维, 影响课堂教学效率.

3.课堂探究缺乏有效性.探究学习强调学生的自主性, 但在课堂探究中常有许多学生不按照要求和规程进行操作.

4.课外拓展缺乏有效性.新课程中有很多内容是需要学生在课外自主探究活动.但缺乏教师指导与督促, 没有反馈结果的课后探究活动, 仅仅是一种形式, 并不会取得多少实质性的结果.

5.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偏低.当前教师教学中, 不少老师仍然是靠经验累积而不是科学理论的指导, 部分教师把握教材能力较差, 他们不分教材的重难点, 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混淆不清.

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做法

要改变当前数学课堂教学的“低效”现象, 构建有效课堂, 提高教学效率, 我觉得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 运用心理匹配策略, 提高教学有效性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 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不仅要教给学生数学知识, 更主要在于启发诱导学生, 向学生充分展现这些数学知识被发现、被解决的思维过程.正如谚语所说:可以牵牛河边, 但不能按牛喝水.老师应把学生的感情和问题所在放在教学过程的中心地位.”因此, 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过程是提高数学教学效率的关键.运用心理匹配策略, 来迎合学生的心理需要,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 克服课堂低效教学, 提高教学有效性

低效的教学具体表现为:三维目标的割裂、教学内容的泛化、教学活动的外化、教学层次的低下、预设与生成的冲突, 等等.

针对这些问题, 要着力做到:牢固确立三维目标的意识, 为每一节课制定切合实际的课程目标, 使每一节课都有明确清晰的教学方向, 这是提升教学有效性的前提;要依据学科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 精选教学内容, 突出学科特色, 抓住教学重点, 突破教学难点, 使每一节课都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和科学感悟;要真正确立学生主体地位, 认真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既要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又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维和有深度的交流讨论;要在“最近发展区”上作文章、下工夫, 要十分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和学习责任感.

(三) 讲究数学语言艺术, 提高教学有效性

数学课堂教学就是数学知识的传递过程, 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数学知识的传递、学生接受知识情况的反馈、师生间的情感交流等, 都必须依靠数学语言来进行, 因此, 教师语言表达方式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接受, 教师语言情感直接牵引着学生的情感.

1.语言亲切, 富有情感.古人讲:“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教师在教学中, 无论是讲授知识, 还是对待学生, 语言都应亲切, 富有情感.特别是对待学困生, 更应做到这一点.

2.语言精练, 提高效率.所谓语言精练, 就是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少说废话”, 用最少的语句表达更丰富的内容.语言精练并不是单纯地削减语言的数量, 而是要提高语言的质量, 这就要突出重点, 抓住关键, 分化难点.

3.语言生动, 确保通俗.首先要用形象化语言去解释抽象的数学概念, 一般地说, 对人的感官富有刺激性的语言, 最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其次, 要精心锤炼描述性的语言, 把学生带入美的意境, 数学教学偶尔出现几句诗情画意的语言, 效果更是不同凡响.在教学中善于运用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例、简明扼要的口诀、脍炙人口的名言以及充满时代气息的语言, 把教学内容讲得生动、通俗, 学生就能更深刻地理解知识.

4.语言幽默, 富有激励.在数学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幽默, 可以激活课堂气氛, 调节学生情绪;可以提高批评的效果, 让课堂违纪的同学心悦诚服;也可以开启学生的智慧, 提高思维的质量, 教给学生理智, 学生会产生会心的微笑, 获得美感享受.

5.无声语言, 恰到好处.“眼睛是心灵的窗口”, 就是说眼睛可表示出各种各样的感情, 如高兴、气愤、赞成、反对等.

(四)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提高教学有效性

开展有效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篇9

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 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所谓“有效”, 主要是指通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 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 学生有无进步和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 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教学内容或教得是否认真, 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 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 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 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 也是无效或低效的教学。所谓“教学”, 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它的逻辑必要条件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 即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教学是在学生“想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的。二是指明学生所学的内容和所要达到的目标, 即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什么以及学习达到的程度, 学生只有知道了自己学什么或学习要达到的程度, 才会有意识地主动学习。三是采用学生容易理解的方式教学, 让学生听清楚、听明白教师所讲的内容。

二、有效教学的主要内容

1.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首先, 要求教师要有“对象”意识。教学不是唱“独角戏”, 离开“学”, 就无所谓“教”, 也就是说, 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树立“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思想。其次, 要求教师有“全人”的意识, 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 而不是某一方面或某一学科的发展。

2.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 要求教师要有时间和效益的观念。教师在教学时既不能跟着感觉走, 也不能简单地把效益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学效益不同于生产效益, 不是取决于教师所教内容的多少, 而是取决于单位时间内学生学习的结果与学习的过程。

3.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意识。每一位教师都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 反思“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有没有比这更有效的教学方法”等问题。只有不断地进行自我反思, 教学效率才能得以提高, 才能深入彻底地解决教学过程中的难题。

三、教师应该具备哪些素质

1.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进行语言实践。教师首先要切实转变观念和转换角色, 从用好教材做起, 构建以学生为中心和活动为中心的新课堂。教师应结合学生生活实际, 让学生学有所用, 在语言实践中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和创新性, 并且使自己真正变成英语教学的组织者、设计者和指导者。

2.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 教师应根据不同的课本内容和学习任务灵活运用讨论法、辩论法、表演法和探究性调查法。教师可以就学习的话题让学生展开讨论, 学生发表意见, 教师补充汇总, 这种讨论法有较大的可操作性。教师也可以通过鼓励学生对问题提出不同的看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

3.充分运用多媒体, 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时要做好以下事情。 (1) 帮助学生掌握上网的常用技巧。 (2) 给学生推荐和介绍实用的英语学习网站, 网络上的Flash动画语法教学、英文金曲、英美俚语、学法指导等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4.用活教材。针对高中生的实际情况, 教师用活教材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应该具体分析每单元的教学目标, 以学生为本, 取舍教材, 大胆就Speaking和Talking作删减。Listening应该有较多的听前铺垫, 并改编成Multiple choice、Blank filling、Answering the questions等形式。

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探究效率 篇10

一、创设探究情境,促进积极参与

新课标明确指出:应使学生正确认识科学,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现象,以及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实际问题,初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那么在化学教学中渗透探究教学思想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探究思想能使学生思维开阔、手脑并用,既能让每个学生最大限度地、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又能激发多层次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实现建构以学生为主体的最佳教学形式, 是培养新时期有用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

为此,化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结合同学们的实际情况,紧扣教学内容精心选择一些典型的同学们非常熟悉的生活问题,创设探究情境,诱发他们的探究欲望,让同学们运用所学化学知识, 以及化学思维方式或策略看待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鼓励同学们动手实践,从而使同学们感受到科学的价值和知识的力量,进一步享受成功的乐趣,进而有效促进同学们积极参与探究学习。

例如:在探索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时,为了很好地促进同学们积极参与探究学习,笔者运用多媒体展示:我们生活在丰富多彩、形形色色的世界里,周围有各种物质,如闪亮的金属、洁白的大雪、晶莹的水晶、五颜六色的蔬菜、绚丽的花朵、小河的流水、冰块等。之后又展示周围的物质还在不断变化中。例如,河水能蒸发变成水蒸气,而水蒸气可以变成天空的白云,另外白云可以逐渐变成雨滴或冰雹或雪花,重新降落到地面;矿石能冶炼成铁,而铁可能变成铁锈;木材能着火燃烧,剩余一堆灰烬,等等。

接下来让同学们探究下列问题:1. 以上变化是怎样发生的? 2.以上变化发生的情况是否都一样?

同学们看了、听了,在小组里议论纷纷,这些问题有效激起同学们的好奇心,进而形成强烈的探究动力。在同学们渴求的目光中,笔者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活动,他们在笔者的引导下,查阅资料和思考多媒体展示内容,将流水→水蒸气→白云→雨滴(或冰雹或雪花)的过程排出来,再仔细琢磨这一过程,发现是水的不同形态的展现。另外,同学们经过讨论、交流、探索,十分激动地发现木材着火燃烧形成灰烬,铁生锈及矿石冶炼成铁,他们都会产生新的物质,认识到这些物质是多姿多彩的,因此,这与水发生的状态变化完全不一样,并明白这些道理。

笔者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正符合《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的教学理念要求,同学们在这样的气氛中研究学习、自主探索(查阅资料、讨论、交流 ,甚至进行合作探究 ),兴趣会越来越浓厚,让他们自己探究成果,自由自在地和同学们分享,并能从中得到充分肯定,久而久之他们学习自信心会越来越强,参与探究问题的热情会越来越高。

二、凸显主体地位,增强探究效果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动和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学生为主体,发展学生能力,已被广大一线教师接受和认同。发展学生能力,关键是强化学生的探究意识,树立正确的探究思想,使学生具有参与探究知识的欲望和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探究活动中以“导演者”或指导者形式出现,进行零距离接触,从各种情况思考问题(问题选择、方案设计、资料调查及实验操作等),对于这些过程,我们应穷尽一切手段设计安排好,使学生生动活泼地、积极主动地参与,按照教师的实践意图,按部就班地进行探究活动,整个过程中步骤整齐划一,结论一致,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创设探究问题情境,让学生逐步学会自主发现问题,教师要有效控制,使不同层次学生处于经过努力就能摘到果子的发展区, 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使课堂始终向正态方向发展。

例如: 在探索九年级物质复习教学时, 为了增强探究效果,用多媒体展示下列问题:某混合气体可能含有H2、CO、CO2、H2O(气)四种物质,请设计实验:(1)只验证混合气体中确有氢气。 (2)同时验证混合气体中既有H2又有CO。

笔者首先打破常规教学方法, 让同学们自由结合组成自然学习小组,让他们在小组里探究解决问题策略,同学们利用手中实验器材仔细分析, 鼓励同学们敢于猜想, 敢于突破束缚,他们大胆地发言,认为这问题中要思考的知识较多,验证H2、CO,一般前提下需要用到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 , 然后 , 检验产物中的水和二氧化碳,从而证明H2与CO的存在,这时会受到原气体中的H2O和CO2的干扰,故必须先把它们除去,之后进行还原氧化铜实验。同学们发现不管是除去原混合气体中的H2O和CO2,还是检验产物中的H2O和CO2, 都存在先与后的问题,要特别注意一个要我们先检验水再检验二氧化碳,一个要我们先除去CO2再除去H2O,另外还存在尾气处理问题,而这些问题都由同学们自己探索出来, 教师始终将同学们推向第一线,同学们在获得这些解决问题的方案的同时,脸上露出成功的喜悦。

教者在整个探索过程中始终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让他们研究解决问题,同学们经过这样的训练,培养了积极参与探究活动的兴趣,锻炼了处理问题的能力,学会从大量信息中探究问题动向,从而提高探究能力。

上一篇:白色恐怖下的坚守下一篇:建筑采暖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