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化教学

2024-08-03

生化教学(精选十篇)

生化教学 篇1

关键词:生化检测,教学,实践

生化检测是生物与化学交叉过程中形成的一个新的学科分支,该课程是生物专业教学中专业性很强、能代表学科发展前沿的一门课程,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取得了迅速发展,已成为生命科学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高校在近几年才普遍开设这门课程。

该课程内容比较抽象,理论点多而广,且与实际应用有一段距离,因而是专业课中一门难教难学的课程。同时,开设这门课的对象是大四毕业班的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已大大下降。如何将这些抽象、难理解的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变消极学习为积极学习,并且通过课程的学习进一步将之前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汇总而深化,是每一位任课老师不断探索的问题。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坚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观点,将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应用于教学过程,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 联系实际应用,引导教学内容

生化检测课程内容抽象,原理深奥,采用传统的教授方法,学生往往感到枯燥乏味,提不起学习的兴趣。教师在教学中适当引入一些日常发生的事件,学生就会产生兴趣。例如,在讲解基因芯片时,由于这一技术在高校的教学实验中很难引进,因此学生根本接触不到这一先进的实验技术;而且该技术的原理性比较强,因此在讲解时相当困难。为此,教师可适当地引进遗传病的讲解,基因芯片的一大应用领域就是提前诊断出遗传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某种遗传病的背景为引子,引出相应的教学内容。而在讲解蛋白质的检测时,教师可引进三聚氰胺事件。这样,一方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有效地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其综合素质。

2. 改进教学手段,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不断改进教学手段是提高与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运用多媒体教学已是一种普遍的教学手段。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把单一的文字变成图文并茂的生动语言,对学生予以感官刺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能够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问题,容易发现规律,而且单位时间内给予学生的信息量大大增加,因此教师有更充足的时间把重点和难点问题讲解清楚。比如免疫分析中标记的二抗及后期的显色,教师可以播放“诊断艾滋病患者”的一组Flash,其中含有形象的抗原、抗体、标记物的表征和整个检测反应的流程,使学生能感性、直观地认识到整个免疫分析所涉及的理论内容。教师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使原本抽象的学习内容转化为形象、有趣、可视、可听的动感内容,最终提高教学质量。

3.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实施探究式教学

该课程传授的对象是大四学生,由于其已经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自学能力,因此,教师可将一些教学内容设置成若干问题,引导和启发学生自主学习。这样,一方面能使整个教学过程不局限于教师单纯的讲解,而是适当地引进学生自主学习,充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及自学能力,另一方面能加大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使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便合理地组织安排以后的教学任务。例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将“人类基因组计划”设置为学生自学的内容,让其自由组合,查阅相关资料、做PPT上台讲解、交一份完整的书面报告,教师只是提出建议。在学生讲解的同时,其他学生可以提出自己的疑惑,让该组学生帮助解惑。这样,可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过程中的主角。

4. 注重实验,促进学理,知行结合

该课程含有五个课内实验,在实验内容的选择上既要兼顾学生之前的实验,又要考虑实际实验条件的许可。近几年,我国很多高校在认真研究的基础上对实验教学改革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增加了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的比重,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1,7]。针对大四学生,在实验安排上,教师尽可能多地选择综合设计性实验,让学生根据实验目的与要求,自行查阅资料,设计实验方案,为学生下学期开始毕业论文做好准备。例如,实验“不连续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过氧化物同工酶”,这一实验在网上有很多可借鉴的资料,学生可根据自己选择的样品查阅相关资料,设计实验步骤及内容;教师给出一周时间让学生在开放实验室内完成;最后学生交出一份附有电泳图的实验报告。这样学生就不会单纯地根据实验讲义按部就班地进行实验,而是加入自己的理解。可能最后实验结果不尽如人意,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实际结果与操作步骤进行分析总结,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同时,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不断进行指导,对学生操作上的错误要及时纠正,而不是放羊管理。

5. 改进考核方法,增强教学效果

课程的考核成绩可反映学生这门课程的学习效果。考核可以作为一种激励学生好好学习的手段,但不能引导学生将成绩视为最终目标。教师在制订考核机制时要本着客观、公正、全面的原则,并且在学期初就要公布,让学生有据可循。生化检测这门课程不是主干课程,考核形式可以多样,因此教师可以采取多重考核的方式,按照不同的比例结算出最终成绩。例如,为了鼓励学生认真对待分组讨论这一环节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将分组讨论的成绩纳入最后的课程成绩,这样不仅能促使学生重视这一环节,而且能加强学生之间的协同合作精神。针对实验报告抄袭现象,教师应该利用考核这一工具制止。对于明显的抄袭,教师应该给予严厉的批评,并将此记入最后的成绩。这样学生在今后的实验报告书写过程中就会端正态度,进而端正学风。

参考文献

[1]罗意平,潘迪天,杨岳.专业实验室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2,21,(3):16-18.

[2]李建中.开展电子综合类实验的尝试[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1999,18,(4):15-17.

[3]毛万宗,吴京洪,童叶翔等.完善创新实验体系培养创新专门人才[J].中国大学教育,2003,(10):25-26.

[4]黄宝圣.师范化学创新实验的探索与实践[J].教学实践与探索,2003,(1):5-8.

[5]吴允平,蔡声镇,苏伟达等.学生科技创新实验室的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23,(1):97-98.

[6]陈东风.设立创新实验基金,为学生提供探索的平台[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2,21,(5):36-41.

生化教学工作总结 篇2

03—04学年第二学期

市四中 阮灶

本学期在学校领导的指导下,根据学校教研工作的指示精神,全体生化科教师围绕学校提出的“三讲”“一上”“一评”以及“三个为主”的要求积极开展教研教改活动,扎扎实实地做好各项工作,顺利地完成了学期初制定的教研工作计划。回顾这一学期,我们生化科主要做了以下几点工作。

一、积极开展生化科的教研教改研讨会。了解教学动态以及进行经验交流,组织全体生化科教师学习了新课程标准,运用新课程标准要求备好课和上好课。

二、积极开展“三讲”“一上”“一评”活动,以此推动和激发教师的教研教改的热情,通过这一活动不断地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在教研活动中,各位教师都积极地参与,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积极地发表自己不同的观点及改进的方法。在公开课上,表现了一些较为优势的课例。如冯泳、黎记明、黄美云等老师的公开课,能较好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性,同时也体现了新课标的特点。

三、积极推进学校立项的教研教改专题研究。本学期主要是以化学科为代表把“将实验探究引入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研究专题,由黎记明为专题的负责人,冯泳、郭俊杰等老师为专题研究的参与者,对专题研究的情 况进行指导,通过专题研究,有效地改进了教学方法,增长了教学经验。

四、能重视实验室及生物室的功能作用,加强了实验教学,积极地开展了学科兴趣活动,丰富了学生的第一课堂。

五、能积极地配合学校做好各项工作,努力完成学校的各项教学任务,备好课、上好课、批改好作业、出好生化科的黑板报等。

经过全体生化科教师这一学期的共同努力,生化科的教研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今后,在学校领导的指导下,必定取得更大的进步。

陌生化阅读教学初探 篇3

关键词:陌生化;阅读;產生;对比;意义

一、陌生化阅读教学的产生

“陌生化”是德国著名戏剧大师布莱希特创建的戏剧理论。该理论的重要特征就是,在戏剧创作和表演过程中,采用“间离技术”,突破观众与剧情之间产生的移情、内摹仿或感情共鸣效果,使观众更理性地、冷静地分析判断剧情和人物,从而获得更深刻的审美享受。

对于以母语为媒介的阅读者来说,由于一般并不存在语言上的太大障碍,所以完成“被动”的阅读并不难。事实上,等新课本发下去之后,学生大多浏览数遍,文本内容大多了然于心。因此难度在于如何引导学生“出乎其外”地进行“主动”阅读。

将“陌生化”理论运用于阅读教学中,就解决了这一难题。现代阅读论认为,阅读对象是作者言语行为的成果,阅读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领悟其言语发生的特征和技巧,而不是仅仅让读者沉浸到文本所营造的情意空间中去,既要“入乎其内”,更要“出乎其外”。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对文本作“陌生化”的处理,借助相关“间离技术”,帮助学生对文本产生浓厚的探究欲望,从而实现由“被动”向“主动”阅读的转变。

二、陌生化阅读教学与传统阅读教学的比较

“陌生化”理论指导下的阅读教学,就拿“导入新课”来说与传统的阅读教学相比,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呢?来看这样的两个教学片段:

一位教师带领学生学习二年级课文《猴子种果树》。老师一上来就问:“小朋友,读了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呀?”(如果问得艺术一点:大家的小脑袋里钻出了哪些小问号?)于是学生很乖巧地说:

1.猴子种了哪些果树?

2.猴子种的果树长大了吗?

3.猴子吃到了自己种的果实了吗?

4.猴子为什么要种果树呢?

……

这样的导课,在我们日常或公开课教学中比比皆是。这样的导课,仅仅是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文学习上来,仅仅是将课“引”出来,而不是启动学生继续与文本对话的动力引擎。这样的导课,远离了语言文字,而且其目标指向于学生已知领域,可以说是高耗低效的课堂教学。

有位老师教《长城》一课,一开始让孩子们听《长城长》这首歌,然后让他们谈感受。在此基础上出示三句话:

1.只有一个伟大的民族才能建成这样伟大的长城!

2.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在别的地方我从未见过类似的杰作!

3.设计者太伟大了,长城太伟大了!

然后教师让学生猜猜这些话分别是谁写的,学生当然猜不着。于是老师告诉他们这三个人分别是叶利钦、尼克松和拉宾。听了老师的介绍,学生感到很惊讶。此刻,他们产生了强烈的阅读期待:为什么长城在这些政治家心目中地位那么高?长城究竟伟大在哪里呢?这样,阅读期待、欲望产生了,学生就能很自觉地投入到与文本对话中去。

这位老师上课伊始,合理地运用了陌生化策略,让学生带着新奇的眼光去阅读。这样引起他们内心真实而强烈的冲突,成功地引发孩子们强烈的阅读欲望,学生心中升腾起一种新的兴致,这样有效地提高了阅读效率。

三、陌生化阅读教学的途径

(一)在教学内容上关注陌生化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在教学内容上归纳出如下“陌生化”手法。只有那些陌生的教学内容,才能唤起学生的好奇心。

1.陌生化事物。比如儿童尚没有机会身临其境的自然景观,《鸟的天堂》中的大榕树和无数的各种各样的鸟;《观潮》中的钱江潮等。

2.陌生化道理。就是儿童尚不知道或只有很粗浅感知的道理,如《桃花心木》一文告诉我们要培养自立之心;《钓鱼的启示》说明人最可贵的品质是道德、自律等。

3.陌生化情感。即儿童没有了解过或尚未体验过的情感,如《地震中的父与子》父亲救儿子的决心;《跨越千年的美丽》对献身科学的由衷赞美。

4.陌生化语言。如《匆匆》中比喻的新奇;《桂林山水》中排比的绚丽。

(二)教学方法上实现陌生化

1.熟悉的事物,关注思想。如《草船借箭》一文,学生对故事情节大多耳熟能详。教学时如果以“草船借箭”后论功行赏,谁的功劳最大为内容写一份推荐书,就能极大地激发儿童的好奇心。

2.熟悉的语言,揣摩体味。如《鸟的天堂》中的“这美丽的南国的树”一句,运用在朗读中比较、体会的方法,让学生感到句子的不平常处。

3.时代的背景,帮助理解。借助时代背景,把新奇的、学生难以理解的课文内容变得熟悉。如《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教学,让学生了解时代背景,才能比较顺利地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联系影视等也能帮助学生把新奇的课文内容变得熟悉。

4.先进的媒体,达到陌生化。现代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为我们实现阅读的“陌生化”提供了有利的物质条件。多媒体手段所承载的丰富的信息可以为制造“陌生化”的阅读氛围、提高阅读效率助上一臂之力。阅读教学时,配合课文朗读,配上恰当的音乐,与课文内容有关的生动的图像,比教师单纯的范读效果自然会吸引学生些。

四、陌生化阅读教学的意义

(一)陌生化阅读教学,可以激活现代阅读教学

作为特殊的阅读群体——教师和学生,其阅读行为已经远离了阅读过程本身,而为教学的功利性目的紧紧操控。教师有绩效考核,学生有学绩考核。在整个阅读过程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无暇顾及作品本身的审美情趣,作品被反复地掰开揉碎,已经失去了作为一个完整艺术品的意义。整个阅读教学,重教学而轻阅读。教师和学生的审美感官越来越迟钝,阅读教学枯燥而乏味。

(二)陌生化阅读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然而,阅读教学的文章并不是以学生的兴趣为基准的。因而,阅读教学需要教师利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激发诱导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要调动学生积极性,就必须选准阅读的切入点,这个切入点往往就是文章的独具匠心之处,是陌生化技巧闪烁灵光的地方——它新颖、奇异、美好、富有情趣,是教学的重点、难点,同时也是学生的兴奋点。阅读教学就应抓住这样的点,来拨动学生的心弦。

(三)陌生化阅读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文学作品“陌生化”效果的产生,源于思维的多向。相同的事物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观察思考,会生成不同的创意。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善于挖掘作品的陌生化技巧,可以培养学生在阅读和写作方面的创新意识。

(四)陌生化阅读教学,可以契合写作教学

文章的陌生化技巧,是写作的重要手法。作为阅读教学,把它作为重要的学习内容,在积累学生阅读经验的同时可以增强学生作文方面的创新意识,从而使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得到有机的整合。

参考文献:

生化工程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篇4

1 《生化工程》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生物技术作为二十一世纪支柱产业,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已成为世界各国研究的重点和全世界高科技竞争的焦点[3]。据中国产业研究院咨询集团预测,未来30年,将有20%~30%的化学工艺过程会被生物技术过程所取代,生物技术产业将成为21世纪的重大产业。浙江省台州市是我国最重要的原料药生产基地之一,尤其是台州甾体药物产业,每年销售值占到全国40%以上,医药产业是台州经济的支柱产业。然而目前,台州医药企业绝大部分都是以化工合成法为主,环境污染较大。由此可见,在未来,台州医药企业必然面临着转型升级的问题,企业对掌握生物技术人员的需求也将会越来越大,而目前台州这方面的人才还非常短缺。

《生化工程》课程目前是生物技术系唯一的工程设计型课程,和实际生产最为接近,也是学生走入社会参加工作后应用最多的学科。该课程的最重要特点是综合性,它不仅涉及到生物学的所有学科,而且还和化工、材料、设备等,甚至投资经济学等有关。它涉及的内容也较为庞杂,这点也可从目前国内外教课书上看到,很少有内容相似的书,每本书的内容都会有很大不同。在实际教学中,也不可能有那个学校能系统讲授完生化工程所涉及的内容,绝大部分学校是以案例为主进行教学。

高等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面向社会的专业化人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建设模式从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转变为知识或技术密集型企业为主,知识或技术的密集呼唤高等教育培养复合型高级人才,这种复合不仅要求不同学科知识、学科思维方式的大量综合,而且要求非智力因素的高度整合,尤其是生物技术,其理论是生命科学的前沿,其应用是高新技术产业,这就对生物工程专业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台州学院作为地方院校,应结合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与地方实际,调整教学内容,培养具有技术应用型和技术创新型能力的生物技术专业人才,以适应社会的需求,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

2 《生化工程》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2.1 因材施教,精心选择并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生化工程》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知识点较多,因此,我们在学生已经系统学习了很多与本课程相关的知识,如微生物

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高等数学等之后,才开设《生化工程》课程。同时,我们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增加了该课程的课时量,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课程的重要性。教材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教与学的桥梁,是引领学生掌握生化工程的工具,然而,如果教材选择太深,将增加学生的厌学情绪,不利于生化工程人才的培养,结合台州学院学生能力以及台州特有的经济发展模式,选择具有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和反映本学科领域最新成就的优秀教材,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我校采用了2008年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的伦世仪编的《生化工程》(第二版),并且还为学生推荐了不同侧重点的参考书,如贾士儒主编的《生化反应工程》,严希康主编的《生化分离工程》等。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内容完全按照生产工艺流程实际进行;同时十分注意生化工程领域不断出现的新理论、新工艺、新技术和新成果,通过阅览国内外专业期刊、杂志、浏览专业网站,及时将新知识介绍给学生,使教学内容更加充实,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方式上,我们运用多媒体把教学中的难点内容通过动画、图片等形式分解,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直观化,对较易理解、篇幅较大的工艺流程和操作技术,制作成动画或将工厂实际生产的工艺过程及操作要点制作成光盘,穿插于教学中;在学期末,安排2~3节课,学生上讲台,结合生化工程理论知识、企业实习以及自身操作实践,对自己感兴趣的产品工艺或者实践过程中总结的经验进行介绍,增加课堂的互动性以及学生上课的积极性。

2.2 教学与实践互动,增加学生对生化工程知识的主客观认识

为了提高学生对生物产业的认识并强化他们的工程化概念,在学期中间阶段,学院专门安排了1周的参观实习,安排学生到台州当地典型的发酵生产企业,了解工厂基本生产方法,熟悉工程方向的基本流程;同时,给学生安排任务,要求每个学生必须围绕企业的生产工艺,完成实习报告,并要求在课程结束后上交,作为平时成绩。该方法不仅使学生带着任务去熟悉生产工艺,培养学生的生产实践技能和基本的工程意识,为今后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和必要的实践技能,同时,让学生在后续理论的学习中,带着问题去学习,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较好的教学目的。

2.3 建立多元考核方式,增加学生知识运用能力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会存在一定的惰性,学习的知识过不了多久就会遗忘,因此,在学期结束后,也要对学生掌握的知识进行考核,如果单单从理论知识对其考核,学生仅仅是记忆的工具,达不到举一反三,吸收知识的效果,因此,我们采用多元考核方式,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考查,建立了以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操作为基础,以综合运用能力为重点,以学习态度为参照的综合考评体系。我们将《生化工程》课程的考核分为2个部分,即平时成绩(30%)和理论知识考核(70%)。平时成绩除考核学生的出勤、课堂表现和课堂纪律等基本内容外,学生的参观实习报告以及学期末学生在课堂讨论中学生对生产工艺以及问题分析的成绩将占重要比重;理论知识考核由基础理论题、应用基础题和工艺设计题等组成,考察学生对基础理论和重点难点的掌握情况。这种多方位的考核和评价突破了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在测试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方面存在的较大局限性,既全面考核了学生对基础理论的掌握情况,又考察了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学习方法。

3 结 语

《生化工程》是一门高速发展的学科,是现代生物技术的集成器,其教学也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改进的过程。台州学院虽然开设《生化工程》课程较晚,但在总结了其他高校课程设置的基础上,也在不断的进行改革与创新,探索适应台州经济转型升级的新模式,为台州地区生化工程人才的培养提供平台。

摘要:探讨了台州学院在《生化工程》教学过程中的改革措施,优化整合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了教学效果,促进了适合台州生物经济发展以及国家需求的综合型创新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生化工程,教学改革,探索

参考文献

[1]张俊杰,王丽萍,田亚红.生化工程课程设计嵌合产业技术路线图教学模式[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2011,11(2):72-74.

[2]邱立友,吴坤,张世敏,等.在《生化工程》课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高等农业教育,1999,102(12):49-52.

生化教学 篇5

一、教学检查由教研室主任或副主任和秘书对照学院、系的要求及教研室的各项工作规程负责经常性的教学检查工作,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不能解决的问题必须迅速上报系部及有关部门,请求帮助解决,以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每次检查内容及处理办法都要作好详细记录,由秘书及时整理存档。

二、教学检查的内容包括:

1. 课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含实验课)是否妥当。2. 教师的教案和讲稿是否符合要求。3. 课堂教学和实验室教学效果:

(1)坚持学院规定的听课.查课制度,认真做好记录。

(2)听取学生对教学的反馈意见,每学期组织2~3次学生座谈会。由教研室主任主持,秘书协助组织;邀请的学生在性别、职务、学习成绩等方面都要具有代表性;与会教师必须包括教研室主任、秘书及任课教师,欢迎其他教学人员参加。详细了解学生各方面的情况,及时制定整改措施。由秘书纪录及整理存档。

(3)定期检查学期授课计划的实施情况。一般每月召开教研室工作会议一次,教研室全体人员参加,先由教学秘书和实验室秘书汇报学期授课计划的实施情况,提出存在问题,然后共同研讨改进办法。

4. 期末教学检查:

(1)检查期末辅导答疑工作,促进学生对系统知识的复习,(2)检查期考出题工作,把好试题质量关,做好保密措施。(3)检查监考安排,检查考纪考风。

(4)检查改卷评分、成绩分析与试题分析工作;作好教学总结,找出差距,提出改进意见。

(5)检查下学期教学任务及工作计划,精心组织,认真落实。

三、教学评估

生化教学 篇6

[关键词] 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动态教学

[中图分类号] R-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01-150-02

现代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不仅推动了分子生物学理论在广度和深度2个方面的进展[1],同时以基因工程为主导的生化与分子生物学技术,也已经进入产业化阶段,并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鉴于现代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新技术的不断涌现,熟练掌握其实验操作技术,就成为生命科学工作者包括医疗工作者的基本素质要求,而实验教学是整个《生化与分子生物学》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3]。本研究通过对实验课学生反馈与课程技术讨论总结,从生化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的培养目标出发,针对目前第二军医大学实验教学的现状,以及传统实验教学模式显露出来的弊端进行分析,提出以下实验课程改革方案。

1 跳出理论与实践分离的教学模式

新课程,新理念,要求新的学习方法。先理论后实践,围绕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基本过程,以人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大肠杆菌中表达为主线,以“分、切、接、转、筛”五大步骤展开。第一节介绍抽提组织细胞的核酸,并以此为模板,利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或反转录PCR(RT-PCR)的方法分离其编码DNA序列,即目的基因的获得(目的基因的“分”);第二节为分离纯化质粒的各种方法,即载体的获得(载体的“分”),然后目的基因与载体分别进行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酶切及回收与鉴定,即“切”;第三节为目的基因与载体以连接酶连接,然后转化感受态细胞,并以质粒所带的筛选标志进行筛选,即“接”“转”与“筛”。第四节对重组子进一步筛选,通过诱导表达重组子编码的产物(人TNFα),然后进行分离鉴定重组蛋白质,这是根据表达产物的理化性质进一步“筛”;以及以蛋白质电泳(SDS-PAGE)为基础,从表达产物的分子量,免疫学性质、杀伤肿瘤细胞的生物学活性等方面进一步分析与鉴定重组表达产物,也是“筛”的过程。

2 导引曲径,由理论回到实验

围绕思维目标,指引思维的“曲径”,这“曲径”实际上是指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的思维指向。教学中,让学生沿着“曲径”逐层“探幽”,促其对思维目标的深层感悟,并从中引出实验课教学的重点-实验原理及操作。

2.1 第一节课:理论教授内容:TNF家族简介

(1)TNF配体及受体超家族基因结构特征:复习内含子,外显子,单拷贝基因,基因家族;(2)TNF配体及受体超家族分子结构:复习蛋白质结构层次,跨膜蛋白(Ⅰ、Ⅱ型),信号肽;(3)TNF配体及受体超家族结构与功能关系:凋亡(形态、分子标志,信号转导过程),坏死;信号转导的结构基础(蛋白质聚集,剪切,磷酸化等修饰)(重点)。

带着理论中存在的实验问题,回到实验中去掌握具体的实验原理及操作。(1)PCR原理:DNA合成,3步反应循环;(2)引物(探针)设计原理:11条,结合TNF可溶性编码序列的扩增引物讲解(重点);(3)PCR扩增体系:各组分(特别是dNTP、Mg、Taq酶),浓度,纯度要求,使用时注意点;(4)PCR扩增条件:温度、循环次数,各种类型PCR仪简介;(5)PCR衍生技术(T-A克隆、RT-PCR、荧光定量PCR等)和用途。

2.2 第二节课:理论教授内容

(1)质粒:概念,质粒不相容性;严紧性与松弛型质粒差别的基础;其他常用载体(重点);(2)限制性内切酶:Ⅰ、Ⅱ、Ⅲ特征,Ⅱ型详介(回文结构、粘端、平端、同尾酶)(重点);酶切图谱;(3)连接酶:T4 DNA连接酶,其他连接酶;(4)其他工具酶;(5)定向克隆;(6)细胞组分。同时对应本节带出的要掌握实验操作:(1)质粒抽提试剂盒原理、各溶液组分和作用,操作要点(重点);(2)限制性内切酶反应条件,使用注意事项(甘油影响,质粒纯化时酒精残余的影响);(3)凝胶回收试剂盒原理、各溶液组分和作用,操作要点;(4)连接酶反应条件,使用注意事项(彻底融化和溶解,温度,胶回收纯化时酒精残余的影响);(5)电泳详解:各类电泳(琼脂糖凝胶电泳,薄膜电泳,SDS-PAGE等,水平式、垂直、管状、脉冲等)原理;核酸电泳操作要点(凝胶浓度,核酸浓度测算,分子量测算),适用范围,注意事项(重点)。(6)细胞组分分离:破碎细胞方法(物理方法:反复冻融,超声,(高压)匀浆;化学方法:酸解,碱裂解(质粒抽提);生物方法:各种酶解)。

2.3 第三节课:理论教授内容

(1)外源基因导入宿主方式(接合,转化,转染,转导,感染等);感受态;(2)重组子筛选原理(质粒-抗性、生化标志,外源DNA片段,表达产物)。同时对应本节带出的要掌握的实验操作:(1)转化(CaCl2法):操作要点:恒低温(0℃)保持,复苏温度与时间;(2)蓝白斑筛选。

2.4 第四节课:理论教授内容

(1)蛋白质的哪些性质可作为蛋白质分离纯化的依据?(2)重组蛋白表达的特性(包涵体的形成,融合表达,诱导表达);(3)抗体简介:结构,类型(一抗,二抗;单抗,多抗,抗血清;(酶、荧光等)标记抗体);(4)蛋白质功能研究策略。

同时对应本节带出的要掌握实验操作:(1)盐析:原理;分段盐析;(2)离心技术详解:转速(超速),离心力;密度梯度离心;差速离心;温度,真空度;(3)层析:分子筛(分子量测算,纯度测算)(重点);其他方法(离子层析,亲和层析,反相,HPLC等);方法的选择;(4)SDS-PAGE(分子量测算,纯度测算)(重点);Western-blot分析:操作要点(膜,电转移,封闭,显色:底物,化学发光,荧光);(5)活性测定:分子相互作用分析;酶活性分析,细胞功能分析,动物模型分析。

2.5 第五节课:总复习

(1)分子克隆原理与流程总结;(2)基因功能研究策略:表达;表达调控;产物(蛋白质)结构,理化性质鉴定,相互作用,功能研究。

3 开放教学,注重思考

在教学中采用的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开展实验探索活动,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每节理论与操作课完成后预留部分时间,让学生带着思考回顾内容,在讨论中,每个成员是平等的,可以自由地发表个人的见解,通过讨论可以集思广益,互相合作,加速知识的同化。

3.1 第一节课思考题

(1)PCR时降低退火温度对反应有何影响?(2)PCR时延长变性时间对反应有何影响?(3)PCR时循环次数是否越多越好?为什么?(4)PCR时如果出现非特异性带,可能有哪些原因?(5)如要阐述某蛋白质分子的结构与功能,应如何展开?

3.2 第二节课思考题

(1)质粒的基本性质有哪些?(2)质粒载体与天然质粒相比有哪些改进?(3)在碱法提取质粒DNA操作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4)如果一个DNA酶解液在电泳后发现DNA未被切动,你认为可能是什么原因?(5)琼脂糖凝胶电泳中DNA分子迁移率受哪些因素的影响?(6)设计实验来判断双酶切时,证实2个限制性内切酶都起到了作用。

3.3 第三节课思考题

(1)制备感受态细胞的原理是什么?(2)如果实验中对照组本不该长出菌落的平板上长出了一些菌落,你将如何解释这种现象?(3)在用质粒载体进行外源DNA片段克隆时主要应考虑哪些因素?

4 讨论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是一门基础实验学科[4],学生经过对理论学习对生化与生物化学的研究内容及研究手段有了深入的理解,此时需要更进一步的深入,通过对实验操作技能的学习与掌握,能够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解决实际的实验问题。

本实验课程改革正处于一个初步探索的阶段,通过学生的反馈调查,新教学方法受到了同学们的欢迎,总体上体现在:注意力更加集中,运用了理论与实验操作结合学习,减轻了学生纯理论学习的枯燥乏味的“填鸭式”教育;带着问题学习技术,本教学摒弃了传统上孤立的纯实验技术学习,而是采用带着问题,解决问题,围绕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基本过程,以人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大肠杆菌中表达为主线,以“分、切、接、转、筛”五大步骤展开;及时温故,经过理论与操作技能的学习,还预留部分时间让学生对思考题进行讨论,有利于集思广益,互相合作,加速知识的同化。

总之,通过对生化实验教学的改革,学生对生化实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参与实验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得到有效提高,提高了实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曹朝晖,龙石银,胡小波,等.把握专业特色提高生物化学实验教学质量[J].医学教育探索,2008,7(4):374-375.

[2] 吴小梅,苏建友,周亚军,等.关于提高医学生物化学实验教学质量的思考[J].交通医学,2008,22(2):209-210.

[3] 卜友泉,廖飞,王咏梅,等.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8,10(5):570-572.

[4] 杨红,刘国安,曾家豫.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08,78(2):58-61.

(收稿日期:2011-11-17)

(上接第127页)

9例有尿潴留症状;局麻组仅有1例恶心和1例尿潴留症状患者。明显减少了围手术期并发症,尤其是尿潴留的发生;(4)生理干扰小、安全范围大、安全性好,对不适合硬膜外麻醉或全麻的老年患者和并存有心、肺疾患的患者,可提高手术耐受性,拓宽了手术适应证;(5)无硬膜外麻醉或全麻等二次创伤,术后痛苦小;操作简便,对专业麻醉人员要求低。

本组资料显示,局麻镇痛效果与硬膜外麻醉无差别,而且术后并发症明显减少,尤其是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少于硬膜外麻醉。所以,局部浸润麻醉是择期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最佳的麻醉方式,值得临床研究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王康,王波,胡阳,等.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的麻醉选择[J].临床外科杂志,2006,14(12):45-46.

[2] 马颂章.无张力疝修补手术的一些问题[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1,21(2):67.

[3] 黄建,刘永强,谢伟.局麻和硬膜外麻醉下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手术的比较分析[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07,14(3):312-315.

高职生化课堂教学的改革与体会 篇7

一、理论联系实际,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生物化学是一门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科学, 许多生物化学知识都与日常生活和临床医学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联系这些实例进行课堂讲解, 可以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 从而明确其学习的目的性, 提高其学习主动性。例如, 在医院打针前需用酒精棉球消毒灭菌, 这是众所周知的。但为什么酒精棉球可以消毒灭菌呢?通过用生化知识解释:酒精消毒可使微生物如细菌蛋白变性, 从而达到灭菌的目的。这就更能使学生理解蛋白质的理化性质。再比如在介绍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的时候, 我们联系临床上的“镰刀型红细胞性贫血”, 介绍它的发病机制, 强调这是一个典型的分子病, 是由于血红蛋白结构异常而导致的疾病, 从而使学生对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关系有了更具体的理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变被动记忆为主动摄取, 教学效果大大提高。

二、教学中将生物化学知识与临床疾病相关知识融会贯通

如何将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医学知识融会贯通是医学基础课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在生物化学教学中应密切联系临床, 如从高血氨、氨中毒的讲授中可扩展到假神经递质学说, 氨基酸代谢不平衡学说, 胺、硫醇、短链脂肪酸的协同毒性作用等, HMG-SCOA还原酶与他汀类调脂药的作用机理以及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的区域化分布与一些病理现象等的时候, 我们给学生一些真实的临床生化检验报告, 让学生分析病人可能存在的问题, 这样使学生感觉到所学的东西不再是抽象、空洞的理论知识, 而是可以实际应用的手段和武器, 这样既能增强学生学习生物化学的兴趣, 又可让学生对临床知识有所了解, 加深学生对生物化学有用性的认识。

三、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 提高教学效率

多媒体技术是把声音、文本、图像、动画、视频等媒体信息通过计算机处理和通信技术结合起来形成的一种综合技术。它具有信息多样化、信息量大、易于操作等特点。

多媒体教学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为解决生物化学课程固有的授课难度提供了一系列现代化的有效手段, 它在单位时间内传递的信息较传统的教学更丰富、更直观、更形象。

但在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时, 也应注意方式方法, 如果运用不当可能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例如, 在教学中, 教师若仅仅按照课件内容进行满堂灌, 不顾及学生的信息反馈, 就会缺乏与学生的交流与互动;若幻灯片的内容过多或教师的语速过快, 就会造成学生消化不了, 产生厌烦情绪, 降低学习效果。因此在制作和使用多媒体课件的时候我们必须注意: (1) 在内容的选择时必须围绕教学大纲, 同时结合学生特点精炼教学内容, 运用多媒体技术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的重点及难点; (2) 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时仍应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注意肢体语言, 必要时也可用板书等方式来阐明课堂讲授重点, 补充多媒体课件制作中的不足和缺陷。

四、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保证教学质量

教师是课堂教学工作的组织者和指导者, 其良好的专业素质、授课艺术、人格魅力都会对课堂教学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首先, 教师对教学内容要有深刻的理解, 要能站在一定的高度, 把握重难点, 反复推敲教材, 在头脑中建立起系统知识框架, 理清教材知识系统的结构顺序, 从而按知识框架展开进行备课。其次, 加强集体备课, 教师之间取长补短。来自医学院校的生物化学教师临床知识较丰富, 而来自其它院校的生物化学教师生物学、化学知识较丰富。因此, 要充分利用好这一特点, 采取集体备课、研讨教材、互通有无, 优势互补的方式, 必将取得良好效果。

摘要: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中心环节, 如何提高生物化学的课堂教学效率是生物化学教学工作者不断努力探索的问题。文章从根据学生的基础知识情况和教学内容, 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应用先进教学手段、改进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及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等方面探索如何多方位提高生化课堂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生物化学,课堂教学,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范月仙.浅议寓智能培养于生物化学教学中.山西高教研究, 1996.

[2]王言根.学会学习.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

[3]刘友平, 李洪.浅谈生物化学教学中临床联系法的应用.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7.

案例教学法在临床生化教学中的探索 篇8

1 案例教学法的基本概念

案例教学法是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具体的案例进行讨论与分析, 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安排, 设置具体的教学案例, 引导学生参与分析、讨论, 让学生在具体案例中积极思索, 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以提高其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方法, 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医学、MBA、法学等教学领域。将案例教学法应用于生化教学是一种新的尝试, 对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有一定的帮助。

2 临床生化见习中应用案例教学法的优势

案例教学法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授课为主的教学模式, 对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提高教学质量有较好效果。在临床见习中采用案例教学法, 采用以病例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的讨论式教学法[2,3], 让学生自主寻求答案, 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和临床工作的感性认识, 既是对理论知识的有益补充, 也能有效弥补见习时间短的不足。

3 转变教师理念是实施案例教学法的先导

要做好临床见习教学改革, 必须以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为先导, 必须让教师认识到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能为教学改革提供持续发展的动力。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将教学改革的内容、方式、方法禁锢于既定的框架内, 限制了教学改革的持续发展, 而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可以丰富教学改革的内涵。

4 具体实施策略

4.1 唤醒自主意识

案例教学法关注学生的主观感受, 强调在教学活动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 教师可以在见习前先布置一些课题, 让学生查找资料、整理、分析、总结, 形成自己的观点, 课堂上让学生分组讨论选出代表发言。为了能在课堂上发言, 学生会在课前做大量准备工作, 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分调动其积极性, 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主体意识, 学生可以通过独立思索、学习, 熟悉标准病例的相关基础理论, 进而提出合理的诊治思路。

4.2 让学生见习交流

重视学生看似简单的思维成果, 激发学生的潜能,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把思考和批判的权力交给学生, 使学生获得正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4]。

4.3 分组演练

临床见习中, 通过组成学习小组, 采取标准病例中一名学生为主, 其他学生轮流辅助提问的方法, 使学生有机会成为主角, 引导学生自觉进入“医生”角色, 促使学生自觉将理论联系实际,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4.4 重视过程评价

不仅应考查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 还应考查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索能力。重视过程评价, 引导学生在比较、鉴别各类相关疾病中提高临床诊断能力。

5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5.1 教学内容的合理选择

学生的临床见习时间短、内容多, 不容易把握重点, 故教学难度大。因而所选的教学案例既要全面, 又要重点突出。带教教师应选择一些常见的典型病例, 不能过于抽象和难于理解。

5.2 见习过程中的指导

教师在见习过程中应将学生当作“主角”, 讨论时尊重并鼓励学生, 让学生各抒己见, 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 并在适当的时候加以引导, 使学生彻底了解有关概念和理论[5], 鼓励学生进行假设、演绎、推理, 继而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5.3 师资力量的建设

在案例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中, 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不仅要求其具备扎实的知识, 更要求教师对知识有灵活应用的能力、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 教师的水平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 应加强师资力量的建设, 使带教教师的综合能力得到提升。

6 结语

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 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地总结教学经验, 不断地深入研究和探讨提高教学质量的新思路。案例教学法的病例来源于临床典型病例, 便于学生将临床实践融入课堂理论教学中, 使学生开阔了视野, 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为学生进入临床打下了良好基础, 学生不仅能熟练完成检验操作, 而且能主动、大胆地与临床医生联系, 共同探讨疾病的诊断, 并为疾病的诊疗提供合理化建议。

参考文献

[1]徐顺高, 郑铁生, 姜旭淦, 等.临床生物化学与病例相结合的教学实践[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07 (6) :556-557.

[2]武文娟, 章尧, 陈昌杰, 等.病例分析为基础的临床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探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8 (5) :573-574.

[3]孙济宇, 罗晓庆, 唐振喜, 等.问题式教学对提高烧伤整形外科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临床实践能力的探索[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0 (21) :1667-1668.

[4]李淑文, 赵长虹, 史同庆, 等.PBL与案例教学法相结合在妇产科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9 (2) :120-121.

生化教学 篇9

关键词:诗歌,语言教学,教学原点

诗歌的生命在于“新”, 在于给人一种似乎未曾见过而又乐于见到的语言或情感, 也就是给人“陌生化”的感受。陌生化作为一个美学、文艺学术语, 是20世纪初俄国文学评论家、语言学家什克洛夫斯基在研究诗歌语言结构基础上提出的。他认为艺术的程序就是使对象变得陌生, 使形式变得复杂, 从而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的长度;诗歌的目的就是使我们熟悉的东西陌生化, 把一种新的、童稚的、生机盎然的前景灌输给我们。中国古代诗论也提倡陌生化, 提倡“意新语工, 得前人所未道者”;刘熙载所谓的“诗要避俗, 更要避熟”也是这个意思。

杰出的诗人总要颠倒习惯化的过程, 使普通语言向文学语言、诗化语言、艺术语言转化。语言的陌生化使诗歌永远鲜活、耐人咀嚼、回味无穷。因此, 语言的陌生化是诗歌语言创新的原点, 也是诗歌语言教学的原点。当今中学语文教材入选的古今中外经典诗篇中, 不乏“陌生化”的例子。教师在教学这些诗篇时, 要注意引导学生欣赏和品味语言的陌生化手法, 从而获得审美“感觉的难度和时间的长度”。那么诗歌如何完成其陌生化呢?打破常规是获得陌生化的常用手段, 即打破语音、词语、语法、修辞、语体的常规。

一、语音的陌生化

诗歌语音的陌生化往往通过叠词、谐音双关等手段实现。此举教材中创造性使用叠词一例。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中, 开篇“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连用7组叠词。“首句连用十四个叠字, 真似大珠小珠落玉盘也”, 出人意料又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表达了词人晚年凄凉的心境:心神不定, 怅然若失地寻寻觅觅, 四顾却又孤单寂寞、形影相吊。既为全诗定下悲凉的基调, 声律上又急促跳动、铿锵有韵。叠词的形象性、音乐性, 使之在诗词创作中独具魅力, 创造性地使用叠词则使诗歌语言产生陌生化的效果。

谐音双关是借助谐音从而产生“所指”的漂移, “能指”与“所指”在心理认知的过程中受阻, 产生感受时间的延长, 在文学欣赏中激发出回味无穷的效果。最典型的例子是刘禹锡的《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承接上文的“东边日出西边雨”表达“阴晴”含义的表层义, 深层则与前文的“闻郎江上唱歌声”相承, 暗指情感的“情”。双关作为一种语言技巧, “使形式变得困难, 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的长度”, 为审美过程提供了心理的张力。

二、词语的陌生化

词语的活用也可以给诗歌带来陌生化的效果。俄国形式主义批评家尤里·梯尼亚诺夫说过:“词没有一个确定的意义。它是变色龙, 其中每一次产生的不仅是不同的意味, 而且有时是不同的色泽。”汉字的象形性、词义的不确定性和多义性, 决定了汉字是很适合写诗的文字。在某一特定意境中创造性地衍生出词的新鲜用法, 即达到陌生化效果。中国古代诗歌里此类情况可谓俯拾即是。

泉声咽危石, 日色冷青松 (王维《过香积寺》)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泊船瓜洲》)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宿建德江》)

第一句“咽”“冷”二字用得极为准确、巧妙, 被历代诗评家誉为炼字典范。“咽”是拟人, 状石间泉声低沉, “冷”是通感, 绘夕阳余晖微弱;或谓之使动用法亦可。正如清人赵殿成在《王右丞集笺注》中所评:“下一`咽'字, 则幽静之状恍然;著一`冷'字, 则深僻之景若见。”日色之凄冷与泉声的幽咽相互衬托, 渲染出山寺远离人间烟火之环境氛围。《泊船瓜洲》中“绿”字, 据南宋洪迈《容斋随笔》记载, 王安石先后用了“到”“过”“入”“满”等字, 最后才选定这个“绿”字。从语言陌生化的角度看, 唯有“绿”字是打破词语用法常规的, 有“惊醒”之效果。第三句“低”“近”均属类似用法, 其用字造境之妙亦可多角度品读。教学时, 教师一定要紧扣这些字眼, 引导学生去品味、深思、涵咏其陌生化手法。

新时代诗人也注重炼字、活用词语, 词的选择和妙用成为一种自觉的艺术追求, 他们用陌生的眼光透视词、打量词。诗人任洪渊在他的一篇《找回女娲的语言》中曾说, 他要“给名词第一次命名”“给动词第一次动力”“要还原形容词的第一形容”, 他还要“还数词以无穷数, 还量词以无限量, 让连接词组合新的结构, 让前置词把世界置于新的时空”, 充分表明了诗人“词不惊人誓不休”的陌生化艺术追求。

夏也荷过了, 秋也蝉过了, 今日适逢小雪。 (洛夫《今日小雪》)

我们风过霜过。 (洛夫《湖南大雪》)

诗句中词性的转用非常明显。“荷”“蝉”名词活用为动词, 诗意地叙述四季的推移, 又巧妙地蕴含着夏秋季节的典型物象“夏荷”与“秋蝉”, 令人想到夏天满目的灿烂荷花, 听到秋深时连绵不绝的蝉声。后一句“风”“霜”陌生化手法亦类此。

三、语法的陌生化

语法是创作者和读者彼此默契遵守的语言规则, 是语言的表层结构的表现形式。语法的陌生化也是造就诗歌新鲜明朗的重要手段。

倒装句是语法陌生化手法之一种。杜甫《秋兴》“香稻啄余鹦鹉粒, 碧梧栖老凤凰枝”, 就打破了语法规范。照常理, 此句应为“鹦鹉啄余香稻粒, 凤凰栖老碧梧枝”, 但这样一改就失去了原诗的味道和情韵。周正甫认为“此句强调长安城里景物的美好, 说那里的香稻不是一般的稻, 是鹦鹉啄余的香稻, 那里的碧梧也不是一般的梧桐, 是凤凰栖老的梧桐”, 读者欣赏时增加了“感觉的难度和时间的长度”。

名词并置也是语法陌生化手法之一种。最典型的即为《天净沙·秋思》首三句,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没有一个动词, 9个名词并置, 以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幅凄凉的羁旅图, 简洁之至, 景象却历历在目。

反常搭配是新时代诗人更喜欢使用的语言陌生化手法。黎云智的《蛙声》里, “蛙声在故乡的田野里, 长势良好”。言“蛙声”为“长势良好”, 展现出“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的清新、美好的乡村风光。丁芒的《放风筝》里, “把彩色的声音, 录进四月的风;把彩色的笑, 嵌进晴朗的天空”, 言“声音”和“笑”为彩色, 极富新意, 内蕴通感手法, 流溢出童稚的天真、奇妙。“窗外, 被秋风吹得很瘦很瘦的虫鸣, 戚戚地咬着我的心” (王一飞) , 原本用来描摹身材的“很瘦很瘦”被诗人用来形容秋虫细长微弱的鸣叫声, 令人更深切地感受到虫声的虚弱和若有若无, 还平添了一丝悲凉意味。类似的例子教材里也有不少。

再把它们一颗颗串起也串起我们闪光的向往 (潘洗尘《六月, 我们看海去》)

我们要枕着沙滩也让沙滩多情地抚摸我们赤裸的情感 (潘洗尘《六月, 我们看海去》)

装好纽扣的车轮, 让时间拖着, 去问候世界。 (顾城《生命幻想曲》)

当雨水把莽莽大地译成青色的语言 (洛夫《边界望乡》)

“串”“抚摸”“拖”原本都是很普通的动词, 但诗人借助神奇的想象, 拼接上反常规的主语或宾语, 获得了语言的陌生化效果。言“雨水”把大地“译成青色的语言”, 既反常的主谓搭配, 而且把“春雨滋润下, 大地一片碧绿”的景象抽象为“青色的语言”。

四、语体的陌生化

语体是指适应特定的语言环境而形成的不同语言体式, 它分为口头语体和书面语体。诗是一种高雅的文学样式, 诗人的语言一般说来都比较文雅精致, 有时还用典故, 含蓄而深奥。但若以口语入诗, 以俗为诗, 则也能造成一种陌生化效果。如诗人简宁在《小平, 您好》里, 把“亲爱的”这样的修饰词语用到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身上, 称其为“亲爱的孩子”, 陌生化的称谓带给人非同一般的感受。文中“亲爱的孩子”“天真的孩子”“天真娇憨的孩子”“就像呼唤自己孩子亲切的乳名”之类的称谓和语句反复出现, 既给人以新奇之感, 而且非常贴切地表达出老百姓对“小平”发自内心的“爱”。这首诗的成功在于角度的新颖, 在于口头语体的巧妙使用。

五、修辞的陌生化

这里所说的修辞指修辞手法。富有新意的修辞手法不但能恰当地描摹情状、抒发情感, 而且其陌生化给人一种语言的冲击力, 甚至形成独特的“张力”。

试举反复手法为例。所谓反复是指诗的段落之间有相同或相近的诗句, 造成一种连环往复的效果, 一唱三叹, 层层递进地抒发感情。如《再别康桥》, 以“轻轻的, 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开篇, 以“悄悄的, 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煞尾;再《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 开篇“我有一所房子, 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 结尾“我只愿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 首尾遥相呼应。此类首尾反复是诗歌中最常见的。但勇于创新的诗人总是在前人的基础上推陈出新, 《六月, 我们看海去》里就有一些带来陌生化效果的反复:

看海去看海去没有驼铃我们也要去远方

六月是我们的季节很久我们就期待我们期待了很久

此诗除了题目有一标点, 全诗没有其他标点, 造成整体上的陌生化效果, 同时诗歌也用“看海去看海去没有驼铃我们也要去远方”进行首尾反复。这个句子里作者还很冒险地使用了非常简洁、直白的句内反复, 充分表达出青春少年出门远行的迫切愿望, 其语气、语味非常符合青春少年风风火火、欢欢乐乐、匆匆忙忙的年龄特点。

诗人的比喻更是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 绝对拒绝“套板反应”。

风撩起我们的长发像一曲《蓝色多瑙河》飘飘荡荡 (《六月, 我们看海去》)

让阳光的瀑布, 洗黑我的皮肤 (《生命幻想曲》)

太阳是我的纤夫, 它拉着我, 用强光的绳索一步步, 走完十二小时的路途 (《生命幻想曲》)

望远镜中扩大数倍的乡愁, 乱如风中的散发 (《边界望乡》)

诗人用童稚的眼光观察世界, 用纯真的心灵感受、体悟世界, 各种感官融会贯通, 才会把“长发”比做是美丽优雅的旋律, 把“阳光”比做“瀑布”“纤夫”。而把“乡愁”比做“风中的散发”, 似乎化用了“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个长”, 但又不乏新意。

语言的陌生化是诗歌青春永驻的艺术秘诀, 教师要引导学生探寻诗歌语言之堂奥, 就必须解读语言的陌生化。中学诗歌教学不能停留在小学诗歌教学的读读背背和对内容的浅层次分析解读上, 而应上升到对诗歌语言进行理性的审美分析层面, 进入到文艺欣赏和批评的层面。

参考文献

[1]周正甫.诗词例话[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1979:296.

[2]杨志学.诗歌:研究与品鉴[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 2007:88-106.

谈有机与生化中酶化学的教学 篇10

1 以旧导新法

一个新内容的引出,一般都离不开原有知识的基础。以旧导新法就是要找出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有目的、按层次地复习过去所学过的一些知识,适时地扩展成新内容,使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接受了新知识,也巩固了已学过的内容。如在介绍酶的概念时,首先联系生活,演示一段介绍性文字:“酶一—据统计,至今人们已发现2000多种酶,作为商品的也有120多种。”并配上相关图片(如加酶洗衣粉,加酶牙膏等),教师根据已学过的知识,涉及一系列的问题,层层深入,步步逼入主题:①实验室中是如何制取硝基苯的?②在制取硝基苯中硫酸的作用是什么?③还有哪些需要催化剂的反应?④什么是催化剂?⑤加酶洗衣粉的使用说明上为什么要标注低于70℃?设置了一些思考讨论,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刺激了学生知识的内部转化和深入。例如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讨论促进过氧化氢分解的速率的途径。以化学实验中提高反应速率的方法,以及细胞内的环境作提示引出学生对于细胞内生物催化剂酶的认识。通过问题设置,使学生拓展对酶定义的理解。

最后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自然界中有许许多多的化学反应都必须有催化剂参与,而这些催化剂绝大多数都是强酸或强碱;在生物体内,新陈代谢过程也是有许多化学反应构成的,这些反应同样需要催化剂,这些催化剂显然不可能是强酸和强碱,由此,很自然低引出酶的概念,同时也为下一步的教学打下了基础。

在介绍酶的化学本质时,可首先提问如何证明酶是蛋白质。学生可根据已学过的蛋白质知识,列举出许多种方法,然后让学生根据催化剂和蛋白质的性质,总结酶与非生物催化剂的异同,最后由教师加以整理和概括。

这样,通过对已学过知识的不断设问,紧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化”状态。在思考的同时,培养了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2 实验推理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先讲理论,后进行实验论证。使用这种方法,由于学生在实验前以大体知道了实验结果,故在试验中,往往漫不尽心,不够认真。实验推理法就是以试验为基础,通过实验设疑,然后引导学生去探索其因果关系。如在介绍影响酶促反应因素时,首先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几组测定酶活力的实验,要求学生边做边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由于实验前胸中无数,激起学生对实验现象极大关注和好奇心,实验也格外仔细,一丝不苟,基本上都能得到正确结果。课上教师根据实验提出问题:①在实验中,有哪些因素是可以改变的?(试管大小、过氧化氢的浓度和使用量、反应的温度、反应的时间长短、加入的试剂、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我们称这些在实验过程中可以改变的因素为变量;在实验设计的四支试管中,有哪个因素是不一样的?(我们改变了反应条件,而保持其他变量一样。在实验中我们人为改变的变量称作自变量)②在什么情况下酶活力最强?③为什么在这种情况下酶有最大活力?由此引出最适温度、最适pH值、酶激活剂和抑制剂等概念,然后引导学生逐一分析每组实验中酶活力降低的因素和原因。以实验和问题讨论两个方面作为了活动的载体。围绕这两个方面进行学生活动,让同学大胆尝试,在原有实验基础上设计了新的实验,最后教师在“解疑”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知识系统化、条理化。

对实验加深思考,通过问题串驱动学生真正理解变量、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对照实验的真正含义,得出进行生物实验的原则;以问题形式带领学生从本实验实例中总结出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单一变量原则和设计对照实验原则。探究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主动构建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活动需要学生自己决定和判断很多因素,如设计探究的方向,设计实验的步骤,选择实验的材料,如何控制变量,如何检验结果……无疑,这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

阅读关于酶本质探索的资料分析过程,也是通过问题设置,使学生拓展对酶定义的理解,学生自己通过实验推理得到的知识,印象深刻,不易遗忘。同时在实验推理过程中也锻炼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形象思维法

生物大分子生物学功能的发挥依赖于分子结构的稳定,而一个分子的空间结构往往是教学中的难点。对于一个复杂的生物大分子,教师很难用语言清楚地说明一个分子中个原子或基团在空间的分布,学生也很难单凭想象就了解分子在空间的形状。形象思维法就是利用大量直观的教具,如模型、挂图、幻灯等,给学生创造一个直观的环境,让学生在对直观教具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思考,并把学生的这种具体的形象思维引升到抽象的概括思维。

又如在介绍酶的结构时,教师首先向学生展示酶的结构模型。通过模型,学生可以直接观察到底物与酶的活性中心结合的情形以及活性中心结构改变后对酶活力的影响。然后结合挂图引导学生认识到酶的活性中心以及维持活性中心稳定的那些结构都是蛋白质分子中一些特定的化学基团,如果这些基团发生化学变化,就会影响活性中心与底物的结合,使酶的催化活性受到影响。

这样在观察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理解知识的同时,锻炼了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力。

总之,教师利用课本资源,加强学生实验能力的训练非常必要,基于个人理解,示范、规范领悟和尝试运用是程序性知识习得的有效途径。通过阅读分析“关于酶本质的探索”的资料,认同科学是在不断地探索和争论中前进,通过问题推进,诱导学生明白酶学习的主题。教学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边的积极活动,酶化学的教学是如此,以过氧化氢为例,联系初中有关过氧化氢知识(如反应与温度、MnO2的催化等),尝试与无机催化剂比较,激发学生探究细胞内过氧化氢受到酶作用的求知欲望。本节课教学中自认为可取之处有:①组织学生挑教师精心设计的实验的“不足”,创设情境让学生“卷入”到教师的实验中来,促进学生领悟实验规范。②展示研究历程,激发学生对生物化学研究方法思想的领悟,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在后面问题探究寻求解决过程中,发现学生巧妙地运用由现象到结构,再到物质的性质,最后对物质进行分离、提纯和鉴定的科学探究思想,而且尝试类比研究。教师只有根据学生情况和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最大限度地启迪学生的思维,就会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状态。

参考文献

[1]赵剑,冯俊华.企业DNA模型研究[J].中国市场,2010(Z1).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生化教学】相关文章:

生化教学论文范文05-10

生化教学论文提纲11-15

陌生化理论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微05-04

生化教案08-14

生化系统05-07

物化+生化06-23

生化成分07-04

血液生化08-23

生化特征08-30

临床生化08-31

上一篇:单位信息管理下一篇:吸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