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的商业基因

2024-07-19

社区的商业基因(精选十篇)

社区的商业基因 篇1

支持者和反对者吵得不可开交。你可以讲一大堆转基因的好处:解决粮食短缺问题;减少农药使用, 避免环境污染;节省生产成本, 降低食物售价;增加食物种类, 提升食物品质。但是, 我也可以讲一大堆的坏处:可能对蝴蝶等昆虫造成伤害;可能影响周边植物的生长;可能使昆虫或病菌在演化中增加抵抗力, 或产生新的物种, 之后一样有可能会伤害作物;植物里引入了具有抗除草剂或毒杀害虫功能的基因后, 它们所提供的食物对人体是否安全?

到底转基因食品安全还是不安全?我不懂。我坚信的是:总有支持转基因的理由, 也总有反对的理由;总有支持转基因的人, 但也有反对的人。那么, 怎样调和这个矛盾?

是的, 从社会的角度说, 不是要说服人们接受“唯一正确”的选择, 而是要给人们提供多种选择, 让有不同偏好和价值取向的人们能够既各取所需又和平相处。能够做到这一点的正是市场。当然, 市场良好运行要求微观主体重视商业信用。商业信用良好, 那么对于转基因食品, 反对的或者支持的都可以各取所需, 互不干扰。

中国的问题不是应不应该搞转基因的问题, 而是商业信用缺失的问题。假如中国信用良好, 卖转基因的是转基因, 卖非转基因的是非转基因, 那么尽管种植或进口转基因好了, 不会有问题。但实际情况不是。某省地沟油都卖到省政府机关食堂, 支持种植或进口转基因怎么能够简单化?知道转基因与农药化肥及高价格具有替代性, 但中国市场没有选择怎么办?

转基因的话题我不喜欢。转基因食品到底安全还是不安全, 作为学经济学的我们, 不应作出回答的。作为学经济学的我们要思考的是, 中国社会能否给两类人提供一个安全的可以选择的空间?

转基因苜蓿研究现状及商业化前景 篇2

综述了转基因技术在苜蓿改良中的应用研究进展和取得的成绩,如改善了苜蓿的品质、抗逆性、抗虫害、抗除草剂、抗病性等;讨论了转基因苜蓿巨大的商业化潜力;指出了在期望利益的.同时,应注意评估转基因苜蓿的生物安全问题和商业化过程中存在的其他问题.

作 者:刘忠辉 黄必志 LIU Zhong-hui HUANG Bi-zhi  作者单位:刘忠辉,LIU Zhong-hui(云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云南,昆明,650201)

黄必志,HUANG Bi-zhi(云南省草地动物科学研究院,云南,小哨,650212)

刊 名:草业与畜牧 英文刊名:PRATACULTURE & ANIMAL HUSBANDRY 年,卷(期): ”"(5) 分类号:S541 关键词:苜蓿   转基因   商业化   生物安全  

商会中国的商业基因 篇3

中国自进入封建社会以来就是一个重农轻商的国家。士农工商,商人排最后。商人地位低下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他们本身不参与生产,只是社会产品的消耗者,二是他们看似简单的方式却给他们带来巨大的财富,让统治者眼红。为了自身的利益,商人和手工业者联合起来,逐渐形成了类似现代商会的各色组织,如行会,商帮等。

从西周开始,我国手工业已经比较发达,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加上城市的出现和繁荣,产生了行会的萌芽。《论语》中说:“百工居肆,以成其事”。这里的“肆”,指的就是中国最早的行会组织。

先秦以后,行开始发挥作用。自先秦秦汉至隋,行或行列指的是同业商店的街区,这一含义在唐宋时代仍然存在。但一个巨大的变化是,在行内开设店铺的同业商店形成了一种组织,称为行。这种组织始于唐,但“行”的真正形成乃在唐末以后市制崩溃的时候。宋代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行会也有了比较广泛的发展,自京都到州县城镇,同行的商业都组成商行,入行的商户叫“行户”,参加商行叫“投行”,宋代城市中行的数量很多,如汴京市上至少有160多行,行户6400多户。

在明代以前,我国商人的经商活动多是单个的、分散的,尚没有出现具有特色的商人群体。自明代中期以后,由于商品流通范围的扩大,商品数量和品种的增多,在商业中具有“龙头”作用的行业在一些地区兴起,全国各地先后出现了不少商人群体——商帮,他们驰骋于商界,操纵着某些地区和某些行业的商品贸易。

商帮,是以地域为中心,以血缘,乡谊为纽带,以“相亲相助”为宗旨,以会馆公所为其在异乡的联络计议之所的一种既“亲密”而又松散的自发形成的商人群体。商帮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封建商品经济发展最后阶段的开始。

在中国商业史中,山东商帮,山西商帮、陕西商帮、洞庭商帮,江右商帮,宁波商帮、龙游商帮、福建商帮、广东商帮,徽州商帮等十大商帮,在明清300余年中,都是称雄逐鹿于商界的商人群体。一个商帮,是一方经济势力的代表。他们的活动,除与整个社会有一定联系以外,更主要的是影响一个地区的方方面面。周庄古镇世界闻名,就是因为有了富可比国的沈万三。沈万三是龙游商帮,主要经营粮食珍宝、香料药材海外贸易等,因为朱元璋的眼红而被逼出资与明朝共同建成了南京城。然而,沈万三有了钱财就错误地估计一切,认为钱是万能的,从而财大气粗藐视一切,最终被朱元璋找了几个借口,三次抄家,流放云南。

1840年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在中国开始创办的近代工业,为中国带来了资本主义的经营方式。资本主义性质的同业公会相继在清末民(国)初开始出现并发展起来,20世纪初在中国各地普遍开始成为“商会”。山东省章丘市刁镇旧军人孟洛川为当时中国知名的民族商业资本家,京津及济南等城市报纸皆以“金融巨头”称之。他所经营的瑞蚨祥、泉祥等“祥”字号商号,遍布京,沪、津,济、青烟等大中城市。

解放初期的同业公会在恢复生产,建设新中国以及促进公私合营,抗美援朝中都发挥了很好的作用。1953年,同业公会改为工商联领导下的专业组织。1956年公私合营后,到1958年前后,作为私营工商企业的民间联合体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让创新成为我国商业银行的企业基因 篇4

1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现状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与金融改革的需要, 近年来, 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 无论在制度上, 还是在品种、工具上都迈出了可喜的步伐。但是,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由于受银行体制、技术、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 目前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仍然有很大的差距, 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1 创新处于起步阶段

目前我国银行在消费信贷、网上银行、租赁、个人理财业务等只是少量开办, 品种少、规模小, 在银行的整体业务规模中占比低, 难以起到优化整体资产负债结构的作用, 也难以产生相应的规模效应。应该说, 尚处于探索阶段;投资银行、商人银行、国际金融和衍生金融工具业务等方面, 发展空间巨大, 还处在待发展阶段。

1.2 原创性创新少, 吸纳性创新多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创新的金融工具已达70多种, 范围涉及金融业的各个层次, 按说, 这个数字也不算小了。但其中85%左右是通过“拿来”方式从西方国家引进的, 属吸纳性创新。真正由我国首创、具有我国特色的原始性创新较少, 更适合我国金融国情的创新品种凤毛麟角。

1.3 金融创新数量扩张型多, 创新质量较低

我国现有金融创新的大都侧重于易于掌握、便于操作、科技含量小的外在形式的建设上, 如金融机构的增设、金融业务的扩张等, 而与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相适应的经营机制方面的创新明显缺位;与我国经济发展和金融改革相适应的金融产品开发不足。

1.4 负债类业务创新多, 资产类业务创新少

长期以来, 存款等负债业务是各家金融机构竞争相对激烈的业务领域, 金融机构推出的业务创新和工具创新在这个领域也较为丰富。如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大额存单等大部分业务和工具创新。而贷款一直是金融机构垄断的资源, 这个领域几乎不存在竞争, 往往坐等客户上门。没有竞争就没有创新, 创新积极性低下, 创新明显地少于负债业务。

2 创新应该成为商业银行企业的成长基因

我们的银行企业必须深刻认识到:创新是所有银行企业的成长基因。它应该是固有的、植入的, 绝非可有可无的。既, 要成长要发展, 就必须创新, 当今的金融世界, 没有创新就没有利润, 就将被淘汰出局!因此, 有关银行发展的一切工作都应该围绕创新做文章, 一切机制都要为创新服务。

3 全面推动商业银行创新应做的前置性工作

3.1 必修正金融创新动机

我国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 创新的微观动机往往偏向于在无序竞争中抢占市场份额, 出现了许多不计成本甚至负效益的金融创新。这违背了创新的初衷, 金融创新的动机一般基于两个目的:一是追求利润, 从创新中牟利;二是增加经营的灵活性。总之, 对市场份额和资源的争夺与占有以及利润的诱惑是市场经济下金融创新的真正动机。因此, 每推出一项金融创新, 都要经过系统的策划和研究, 充分考虑其成本与收益、需要的技术条件、市场需求程度、推广的经济规模等等, 以确保创新能获得市场份额及利润。

3.2 完善金融创新环境

尽管经过多年的改革, 同计划金融体制相比, 我国的金融管制已大大放松。但同西方国家相比, 我国仍存在比较严格的金融管制, 如利率水平、业务范围、资本市场等方面都存在着严格的金融管制, 使金融机构创新的空间受到限制。所以应该对金融管制进行改革, 以扩展银行创新的空间;转变金融体系一定程度的垄断现象。我国四大国有银行无论在机构数、从业人员, 以及资产负债规模等方面都占有垄断地位, 不利于金融创新。要大力扶植民营股份制银行成长, 让它们参与竞争, 改善我国银行业四家独大的局面。为银行创新发展创造环境条件。

3.3 提高银行从业人员业务水平和改善其知识结构

目前, 我国银行从业人员, 大多缺乏现代商业银行业务知识, 不适应金融创新的需要。面对国有商业银行向现代商业银行转变过程中出现的种种新情况、新问题, 面对银行同业竞争的日趋激烈, 国内商业银行的部分经营者在市场开拓、优化服务、技术进步和业务创新上乏力, 过分偏重于传统业务和传统市场, 在业务创新上畏首畏尾, 缺乏长远的、战略性的眼光。从一般员工来看, 国内银行基层从业人员的技能与知识结构老化, 偏重于传统的银行业务, 难以适应新形势下银行业务发展与创新的要求。为此, 必须积极培养适应新形势的新的金融人才, 努力提高银行领导者的业务与知识水平。

4 商业银行创新的两个方面

4.1 机制创新

首先, 如果要创新产品, 必须要一套合理的创新机制, 此机制包括:内部激励机制、产品考核机制。这两个机制是相辅相成的。良好的激励机制:激励机制能够让产品设计人员发挥积极主动性, 通过对原有产品的研究、对市场热点的追逐发掘产品创新的亮点, 并将零散的亮点形成归纳出好的创意。产品考核机制:考核机制会有效的刺激业务经理的积极性要知道, 业务经理是站在第一线的, 对客户的需求、市场的动向把握准确、深入产品考核机制会促使他们发掘新的需求因为只有有了好的产品, 他们才能够获得业务量的提高。这是从业务角度来说良好的考核机制对产品创新至关重要。产品考核机制背后需要激励机制来推动“金钱”的激励能达到真正的激励效果所以在产品考核体系下, 良好的激励机制激励是必要的保证。

4.2 产品创新

产品创新可以分为几类:市场上从没有过的全新产品创新、对现有产品进行整合、对产品的服务流程进行重新再造这三种。

4.2.1 全新产品这个创新

因为银行业发展到现在这个阶段, 各类银行产品, 无论是个人产品还是公司产品以及同业产品, 都是相对比较成熟的, 甚至同质化。所以在市场上出现的全新产品类型是比较少的。如果银行要推出全新产品, 必须跟随经济环境、政策环境创造出来, 比如港股直通车以及相关的一些理财产品。

4.2.2 产品的整合构成的新产品

这种产品是银行内部进行产品管理的重新整合, 比如同类产品整合到一起, 形成一个新的品牌。在整合以后, 可能在功能上、流程上更加便捷, 一般情况下, 这种产品都是以“平台”类产品推出来的, 比如理财平台、融资平台等等。目前来看, 大部分银行都在进行这项工作, 即产品整合、平台打造。

4.2.3 服务流程再造的产品

目前银行的许多产品都在服务流程、管理流程上存在或大或小的问题, 这些问题都是由于银行处理系统的、银行产品服务流程的设计而产生的, 比如说办一个存款业务, 有的银行要填写一大堆单子, 而有的只要提交一个身份证件就可以, 这个差异可能就是由于银行系统处理的逻辑不相同, 有的银行界面中输入要素少, 有的输入要素多;有的只要去一次银行, 第二次只要提交身份证就可以, 有的则需要继续填写单子。这个就是流程服务的问题, 其实可以通过最大限度的减少客户等待、填写等流程, 而这些流程让银行的系统去处理, 这就是流程的再造。

5 银行业创新境界的提升——基因式创新

我国所有银行都在提倡创新, 推动创新。然而, 创新的境界必须提高。不容讳言, 中国银行业的创新是从任务式创新起步的。首先是银行管理层认识到产品创新的重要作用后, 下达创新任务, 比如一年内要开发多少种联名卡, 或者一年内上多少个新的网上银行产品等。在任务式创新中, 对创新任务完成度的关注远远超过了对建立一个长效机制的重视, 对数量的关注远远大于对业务效果的关注。因此创新行为“搞运动”特征明显。由于缺乏流程配合、专业性管理和信息技术支持, 创新产品的市场效应是无法保障的。

社区商业发展的调研报告(模版) 篇5

现代服务代表专业组

(2014年6月13日)

为促进我区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现将宝坻区社区商业发展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随着我区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小城镇建设和城乡一体化逐步发展,诞生了越来越多人口密集度较高的小区,消费者慢慢从单位人变成社区人,人们大量的经济活动都将在社区内完成,“小区经济”应运而生,符合社区居民就近购买家具日常生活用品的习惯以及省时省事、方便快捷的客观要求的社区店,渐渐成为社区居民综合消费的重要载体。本次调研共调查50个小区,45家社区店。

二、存在问题

1.盲目集中,少数店铺盈利低甚至亏损

不可否认,社区店是城市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具有非常可观的前景,但是在我区的社区店发展过程中,相当一部分人的决策非常盲目,选址呈现扎堆现象,如:宝境栖园小区,在门口一个排面就有4家社区店,其中3个甚至比邻而居;有的社区却呈现真空状态,如:金水湾小区、书香园小区、-1-

龙熙帝景等等。很多社区店由于地理位臵集中导致客源分散,销售额低下,并没有进入理想的盈利状态。

调查45家社区店基本情况

2.产品结构过于雷同,产品更新率低

社区店的日常经营主要是食品和日用品,其中60%以上为食品。我区社区店普遍存在着“小超市”的风格,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较为单一,缺乏有竞争力、有特色的产品,在商品结构上与中小型超市严重雷同,过于大众化,因而缺乏竞争力。社区店作为超市的补充形式,应该采取差异化的竞争策略,才能创造出自身的优势,扭亏为盈。

3.附加服务太少,盈利项目不足

一般情况下,社区店的利润主要来自于商品销售及各种增值服务,成熟市场中的社区店,约1/3的利润来自于为消费者提供的增值服务。这些服务主要包括卖即食食品、加热食品、送货上门;代收缴水费、电费、电话费、网费;代收快递、干洗、预定飞机票、火车票等等。由于提供这些服务必须符合严格的条件且手续复杂,因而目前仅有少数社区店能提供上述服务。

4.缺乏有效地物流系统和信息系统

社区店对流通量大的商品和具有明显销售时段特征的商品,往往要求一日三配到四配,这对社区店的物流配送系统和信息系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尤其对于个体社区店来说,没有信息系统和物流系统的有力支撑,对于销售具有时段特征的商品,只能凭经验一次性配货,售完为止,往往不能满足社区居民的最新需求。

5.店铺管理不规范,食品安全无保障

目前我区社区店有的并不符合社区店标准,如:中天小区一家社区店,把自家住宅用房当做店铺。除此之外,很多社区店的蔬菜水果等商品并没有做上架处理,一些小商店里销售的散装粉条、馒头、面包、腌菜等产品都属于三无产品,食品安全现状堪忧。

三、几点建议

1.做好社区店网点规划

做好社区店网点规划工作,有利于加强社区店网点的合理布局,防止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促进社区店网点全面、均衡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常生活需求。建议规划局、商务部门按照市商务委打造“15分钟商圈”规划要求,更合理地对社区店进行布局,避免扎堆现象和空白点的出现。

2.选择适当的产品和服务

目前我区社区店大多产品结构雷同,产品更新率较低。社

区店要在大超市夹缝中闯出一片天,必须走本土化、特色化经营路线,“便利”和“与消费者近距离”应该是社区店最大的特点。可以在生活必需品做主打的同时,加大即食食品、新奇特的小商品的比重,积极开发特色型、便利型商品,保持产品更新率,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增加消费者的新鲜感。同时提供各种多元化的增值服务,如打印、购票、缴费、寄存等。

3.建立高效的物流配送体系

完善高效的物流配送体系是社区店完美经营的基础条件。社区店具有显著的规模小,种类多,库存能力极弱,配送频次高的特点。依托完善的现代物流网络体系和现代物流技术,可以极大地降低社区店的流通成本,实现零售终端优势。因此,社区店必须建立和完善适应社区店特点的“拆零配货”型物流配送体系,或者利用第三方物流,制定适合自身特点的配送方案,满足小规模分散化配送需求,节省物流配送成本,形成核心竞争力。

4.研究制定社区连锁店扶持政策

社区店是零售业态的一个必然发展方向,但却并不意味着只要开社区店就会成功,特别是对于那些单打独斗没有自身品牌的社区店,最致命的在于缺乏有效的盈利模式,很难整合到一些有价格优势的产品,这使得很多店面从开始就处于亏损状态,而且开得时间越长,亏得就越多。而社区连锁店本身拥有采购、渠道、品牌等诸多优势,能很好的避免这一问题,建议

政府给予社区连锁店资金、选址方面的政策支持。

5.加强对社区店的规范管理

技术基因与商业新逻辑 篇6

今年5月,吴越又再次推动微信和业务的紧密关联,在业内,率先将基金交易功能绑定到了微信中,这样一来,客户通过微信就可以简便地进行在线基金交易了。

在泛在互联的今天,受消费类技术和应用的影响,业务部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容易接受新技术。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社交、大数据等技术的兴起,则使得技术和业务有了更深入结合的可能。

企业中的IT部门,最多考虑的问题,不再局限于如何控制企业成本,而更多的转向如何满足最终客户的需求。CIO们正逐步从后台系统走向前端应用,用技术为企业创造更多价值。

在对技术依赖度更高的电子商务公司,这一趋势更为明显。京东商城高级副总裁、CIO李大学介绍说,价值创造是京东研发团队的基本价值观。在京东,技术部门主要从三个方面创造价值:一是提高企业效率,降低运营成本;二是与业务部门合作,创新业务,直接带来收入;三是提升顾客体验,增加顾客黏性和用户规模,间接推动京东的发展。

IT部门和业务部门之间的界限模糊了,不论是传统企业,还是电子商务企业,差别只在于,模糊程度的多寡。

正如上海家化联合股份有限公司信息部总监孙昊的分析,未来技术部门在企业里最好的状态是,IT部门可能会消亡,IT部门最终会和业务部门融合在一起。

这代表着一种新的商业逻辑,或许将成为未来常见的企业商业形态,凭借手中掌握的技术能力,CIO正在成为变革企业的实力派。

植入技术基因

这并非能一蹴而就。CIO们首先要做的事情是,为企业植入更多的技术基因,让IT成为业务的一部分。为此,CIO们应当主动发现创新机会,并由IT部门来推动创新落地。

例如,上海家化正在推广移动应用,这项创新会在分销渠道中发挥作用,可以让渠道终端的人员与其他链条上的管理人员随时沟通。这项应用是由技术部门发起,并最终推向到渠道管理中的。

从技术先进的金融行业,到最传统的酒店业态,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CIO们正在重构企业的商业基因。

信息技术是基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有业务的开展都依赖信息系统的支持。

为了保持南方基金业务的领先,吴越需要时刻关注和学习最新涌现的技术,抓住最合适的时间节点,推动技术与业务的结合,推出有力的产品与服务。

“不仅要了解新技术,更要精通业务,和业务部门交流时,才能够提出更好的想法。”他说。

最近,南方基金正在筹划在淘宝上开店,将基金产品放到淘宝上出售,扩展销售渠道及产品模式。过去,基金公司们只是在自己的官网上销售基金产品。未来,吴越和他管理的技术团队会更多的面向客户市场,提供直接的服务。

虽然刘欣欣就任CIO的时间并不长,但她已经帮助企业做出了一些改变。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经济连锁酒店市场中,通过一系列的技术部署,服务创新,刘欣欣和她的团队正在提升华住酒店集团的竞争力。

10个月以前,一直在通信高科技企业IT部门就职的刘欣欣,加入了华住,担任CIO。

去年年末,汉庭酒店集团为打造多品牌酒店业务链正式更名为华住,旗下涵盖了禧玥酒店、全季酒店、星程酒店、汉庭酒店、海友酒店五个品牌。

这次更名意味着华住迫切希望做出变革,IT战略成为了整个集团战略变革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刚来的时候,老板就说——你要做业务的驱动者。”刘欣欣回忆,“今年,他换了一个说法——你们(IT)就是在为华住集团做业务。”

在刘欣欣看来,经济形势并不乐观,人力成本却在上涨,技术的创新能够减少人力的投入,提升客户体验和品牌忠诚,为华住带来更多的顾客。

为此,她十分关注移动互联网、自助服务等创新应用。其中,最典型的应用是已经推出的自助选房服务,华住也是业内第一个推出此项服务的酒店集团。目前全国有接近95%的门店可以支持自助选房,客人可以在入住酒店前通过自己的电脑、手机、PAD等多种方式自主选房,每个月约有逾万名客户使用这项服务。

按照测算,采用传统Check in的方式,客人到门店办理入住,最快也需要3分钟。刘欣欣希望缩短门店Check in的时间。按照她的设想,今后会在酒店里推出自助Check in的服务,这个服务类似于航空公司的自助值机,客人可以通过一台机器,便可以完成扫描身份证、选房、支付宝或者银行付款、房卡激活、打印发票等服务,这样即可节约人力,也会提升客户体验。这项服务无疑会开辟酒店业的又一项服务模式,“这项创新服务落地的最大挑战并不来于内部,而是要取得公安部门对行业趋势的认可和支持。”刘欣欣表示。

成为利润中心

“我不是崇尚技术的人,但是技术的价值实现,在于给业务带来价值”。刘欣欣说,在让IT逐步成为业务一部分的过程中,刘欣欣也正在推动传统的IT部门从成本中心到业务中心,进而到未来的盈利中心的转变。

技术与商业融合,给业务带来价值。除此之外,非IT企业中的IT,本身也可以成为企业利润的新源泉。很多企业有着自己的尝试。

京东的故事要从一个宏大的愿景说起。

李大学和他的团队有一个愿景,希望成为“中国最有影响力的技术团队。”李大学坦言:“技术创新做到何种程度,算是中国最有影响力呢?这很难找到衡量标准,京东更看重的是愿景所带来的效果。”

一个组织应当有一个共同的愿景,京东的愿景是让生活变得简单快乐,但这不足以将技术专家凝聚起来,因此,提出这个目标,希望研发人员有一种使命感、自豪感和成就感。

李大学同时希望,愿景的提出,能够吸引更多“技术大牛”加入。今年,他制定了一个“400牛人”的招聘计划,想要找到搜索、云计算、推荐算法、大数据等各个技术领域内拔尖的人才。

nlc202309031410

“IT人吃的是青春饭,成长环境至关重要。”李大学说,京东搭建了一个金字塔式的技术团队,顶尖的人才吸引进来,普通的人才也可以在榜样的带领下,与京东一起成长,最终成为某个技术领域的专家。

在愿景的推动下,整个研发团队的技术实力会越来越强,京东也会越来越开放——不仅向外界分享多年来积累的IT经验,还要开放IT资源、产品和技术能力。京东的IT要从成本中心,转变为利润中心。

据李大学介绍,京东的研发部门已经获得了一些收入:对海量交易行为分析而生成的行业报告,实现了销售;在系统的支撑下,投放广告的卖家,可以在京东的大平台上更好的营销,卖家购买的其实不是广告位,而是京东的技术能力。

李大学希望这样的收入越来越多,他说:“京东既有第三方卖家资源,也有很强的订单处理能力,可以与合作伙伴一起,为电商卖家提供云服务,让他们生意做得更好。”

李大学更多的希望京东从外部获得IT收入,而梁海龙的故事则代表了IT创收的另一种可能。

梁海龙是派克汉尼汾管理(上海)有限公司大中华区的IT经理。派克汉尼汾是一家全球性的运动控制制造公司,为客户提供液压、气动和机电一体化运动控制方案。

最近他获知,派克汉尼汾新加坡公司发出申请,希望购买大中华区的IT部门所研发的销售系统,这是非常罕见的举动。这次内部交易的价格与市场价相差无几,只是没有了购买licence的费用。在此之前,新加坡对这套系统测试了四个月左右,他们发现,这个平台所提供的年度销售安排、年度销售预测等等功能,恰好是他们所需要的。

过去,派克汉尼芬总部的ERP系统并没有为销售部门提供此类工具系统,各区域IT经理主要部署和维护总部提供的系统。

梁海龙希望可以研发一套系统提升公司的业务,为此他根据公司的业务逻辑,设计了全新的销售系统,这套系统可以为各个销售团队分解年度销售任务、及时提醒相关人员注意追踪销售目标的完成、以及为明年的销售任务做预测和分解。

这套系统在大中华区应用之后,大中华区的销售管理更加明晰,对于每一个订单的追踪更加有效。

“我们不仅接受来自总部的技术部署,我们还可以为公司提供技术服务。”梁海龙表示。

技术=商业?

技术就是业务本身,是CIO们经常会挂在嘴边的话。这个时代显然给予了吴越、孙昊、刘欣欣、梁海龙这些CIO们更多的机会,变革实力派也许就是在这个时代,不断的挑战中练就。

虽然离IT与业务的不分彼此、完全融合,还有一段距离,但京东的故事诠释了这种可能。

李大学是2008年加入的京东,当时,京东的研发部门只有20多个员工。现在,京东研发团队的规模超过了3000人。

“在普通客户眼里,京东是一家电子商务公司。也有人讲,京东是一家物流企业。”李大学笑道,“我们认为,自己是一家技术驱动的公司。”

从2008年到现在,京东的日交易量由5000单左右,增长到了100万单。京东的信息系统也实现了从订单到采购,从仓储到配送,再到客服、售后的全流程在线运行。IT系统已经成为了京东的生命线。

每年的6月,李大学和他的团队都会面临“大考”。这个月是京东的店庆月,营促销繁多,包括大量最为考验系统能力的秒杀活动。到6月18日店庆当天,京东的交易量和流量会达到平日的2到3倍。如果这一天系统不出状况,那么,在未来的一年内,系统都将会平稳运行。李大学说,进入京东的5年,是京东业务快速发展的五年,面对不断出现的大流量、高并发等各种挑战,京东的IT系统快速成长,积累了很多建设经验,在许多技术领域,实现了突破和创新。

京东的研发体系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技术平台,用来支撑交易系统的稳定运行,保障业务的快速增长。二是应用平台,涵盖京东的各个业务系统,同时向顾客提供各种应用。三是大数据平台,利用数据价值,支持企业经营和决策。在每个平台的背后,都有着一个庞大的技术团队。

对于应用平台而言,核心命题是如何更加敏捷——快速响应市场变化,改变企业流程,开发新产品和新服务,给用户更好的购物体验,提升网站销售。李大学和他的团队做了大量创新。

京东希望尽可能多的给顾客呈现订单的处理信息和所购商品的物流信息。相应的,系统会把拣货任务自动发布到每个仓储人员手中的PDA上;系统也会计算出每个物流人员应当配送哪些商品,配送的顺序和交通线路,通过配送员随身携带的智能终端,实时记录配送路径。

如何让线上购物获得传统购物的逛街体验?京东推出了应用“一起逛”,正在购买相同商品的顾客可以交流,他们也可以与曾经购买该产品的顾客沟通,或咨询在线好友;同时,顾客浏览任何商品,都可以直接与客服对话,客服可能是真实的人,也可能是机器人。李大学说,二者之间的沟通体验已经十分接近了。

李大学和他的团队也开发了许多与真实环境互动的应用。顾客在线下商场看到某个商品,通过智能终端上安装的APP拍照,就能获得该商品的京东价格;顾客也可以拍摄某个房屋的空间布局,将京东商场的商品在这个空间里做虚拟的摆放;在不久的将来,顾客甚至能够通过自拍,虚拟穿戴服装、眼镜等商品。“这些体验能帮助顾客更容易的找到喜欢的商品,京东也就更快速的获得了订单。”李大学说。

目前,京东商城每天产生的数据量接近1T。凭借对大数据的挖掘和分析,京东对客户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业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基于即时购买行为,向顾客实时推荐个性化商品,是最常见的大数据应用,可以在不知不觉中提高网站的销量;分析顾客的长期购买行为,找到规律性的知识,例如女性顾客在京东的消费习惯,不同地区的顾客的消费习惯等,能够指导营销决策。

大数据的价值,不仅仅限于客户洞察,京东也在不断的分析,网站上不同的页面展现方式、不同的导购模型,顾客转化率(成交量)的多寡,希望尽可能把握顾客需求,主动引导顾客快速进入消费环节,提升转化率。

经营“生产”过程中所积累的海量数据,对京东效率的提升也有着重要意义。对这些数据的持续分析,京东对各个业务流程进行了不断的优化。例如,优化仓储过程中的拣货路径和流水线布局,提升了物流效率。

社区的商业基因 篇7

由于社区商业所处的开发阶段存在差异性, 社区商业的业态在空间布局上有很大不同, 本文通过选取南京4个典型社区商业, 对社区商业业态的空间布局模式进行总结, 为政府进行社区商业业态规划引导提供政策建议, 同时对于社区商业招商及业态组合、入驻等提供依据。

一、典型社区商业的选取

(一) 社区商业选取标准及结果

通过对南京社区商业市场上众多商业项目进行比较、选择, 选取的社区商业同时满足《南京市新建地区公共设施配套标准规划指引》中的居住社区级公共配套设施和《南京市社区商业建设规范标准 (试行) 》中的大、中型社区商业的标准, 具体包括明发滨江新城、亚东城、托乐嘉花园、左邻右里家园4个项目, 项目分布主城、江宁、江北, 区域布局上相对均衡, 能够满足南京典型社区商业的标准, 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二) 典型社区商业的类型划分

依据社区商业所处的开发阶段, 将社区商业划分为起步型、过渡型、成熟型三个阶段, 其中起步型是指正在开发或者已经开发完成, 正处于销售、招商阶段的社区商业类型;过渡型是指商业开发已经全部结束, 仍有部分商铺处于销售或者招租阶段的社区商业类型;成熟型是指商业已经全部销售、招租完成, 形成良好的商业市场氛围, 且具有一定的区域吸引力的社区商业类型, 是集聚人气的区域。

从典型社区商业来看, 4个项目涵盖了上述3种类型, 其中亚东城、托乐嘉两个项目均为成熟型社区商业, 明发滨江新城为过渡型社区商业, 左邻右里则为起步型社区商业。

二、典型社区商业业态布局分析

处于不同开发阶段的社区商业业态, 受运营期限的影响, 商业业态在空间布局上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差异, 从竖向空间来看, 不管处于何种开发阶段的社区商业, 二层空置率明显高于一层。

(一) 成熟型社区商业业态布局

1. 亚东城

从一层的业态布局来看, 亚东城社区商业布局呈现两个组团分散布局的特点, 属于入口集中型布局模式, 业态布局上东侧组团由于临近地铁站、学校等, 除超市外, 业态布局以餐饮、专业店、专卖店及少量的家庭服务、银行及ATM等基础配套为主, 大量的人流为专业店的运营提供条件;而西侧则以满足本社区居民需求为主, 以较为高档的餐饮、家庭服务、休闲娱乐及社区诊所为主, 但受人流量的限制, 空置现象明显, 空置率达到28.7%。

从二层的业态局部来看, 东侧由于靠近学则路地铁站及部分高校的影响, 除超市外, 业态布局非常集中, 以餐饮和服装店为主, 满足大量人流的低端消费;而西侧入口处则以满足本小区的居民服务为主, 业态布局上以家庭服务类、休闲娱乐类、部分高端餐饮为主。

2. 托乐嘉

从一层的业态布局来看, 托乐嘉社区商业底层商铺业态在空间上的布局呈现非常明显的集聚性, 主要以家庭服务类、餐饮及部分休闲娱乐和少量的专业店为主, 尤其是小区入口处以餐饮店、食杂店、便利店形成的集聚业态为主, 便于流量的集散, 同时对于吸引周边局面的消费起到很好的吸纳作用;而小区中轴线上则基本上以家庭服务类的业态为主, 满足小区居民的临时性家庭服务功能。

从二层的业态布局来看, 入住业态呈现多样化的特点, 除超市外, 餐饮店、宾馆、家庭服务、专业店 (以服装为主) 等业态平均布局, 且从小区主入口区位看, 仍以餐饮店、便利店等业态为主, 越向内部, 家庭服务类业态增加, 且空置率也增加。小区主入口的人流集散功能为餐饮店、便利店、休闲娱乐 (宾馆) 等业态提供了顺畅的人流, 而离居住区越近, 招租越困难, 且业态也转变为家庭服务类为主。

(二) 过渡型社区商业业态布局

从一层的业态空间布局来看, 中心广场—小区入口处, 多以专业店、专卖店为主, 包括服装店、药店、母婴店、推拿店, 以及著名品牌的专卖店, 而菜场、超市也是小区主入口的重要布局业态, 对于辐射整个小区的居民起着重要的人流集散的功能;从小区中轴线来看, 以餐饮店、食杂店、便利店为主, 相间伴有家庭服务店、专业店、书店等业态;从小区主要道路沿线业态布局来看, 以家庭服务类业态、餐饮等业态占绝对优势, 也体现了线状辐射居民服务的功能。

目前, 业态空置的情况主要以中轴线和小区主要道路沿线部分物业空置, 尤其是小区中轴线的中间位置, 由于受同业间的竞争较大, 空置现象较为明显, 空置率达到21.3%。另外, 除餐饮、家庭服务类业态外, 其他业态在该区位难以“存活”。

从二层业态布局来看, 与底层商铺业态空间布局差异最大的是空置率问题, 不管是位于小区主入口、中轴线上还是沿街商铺, 空置率都较高。具体分析为, 与居住区临近的主入口及中轴线上, 业态招租率较高。除大型超市外, 小区主入口以便利店、餐饮店、宾馆等为主, 中轴线则以专业店 (育教) 、家庭服务类为主, 且主要布局在主入口一侧, 离主入口越远, 空置率越高。而沿街商铺二层则以家庭服务和育教、休闲娱乐类业态为主, 但空置情况则与小区主入口的距离相左, 即距离小区入口越远, 招租越容易, 空置率越低。

(三) 起步型社区商业业态布局

由于左邻右里社区商业尚未销售完成, 商铺招租仍较为困难, 空置率较高, 尤其是小区主入口南侧, 空置率高达83.5%, 基本无业态入住。从入住业态来看, 以餐饮、家庭服务类为主, 但受目前招租不顺利的影响, 部分商铺被租来作为临时居住用房, 这与社区商业的设计和管理初衷相悖。

三、结论

(一) 业态布局与空间区位具有很大的相关性, 人流量的集散功能约束业态布局模式

从业态的空间布局来看, 不同业态的布局模式与空间区位具有很强的相关性。一般来说, 超市、菜场, 基本位于小区主入口的开敞空间, 便于人流量的集散;而小区主入口也是专业店 (服装店、药店) 、餐饮店 (含便利店、食杂店) 等集中的区域;而家庭服务类 (包括众多服务社区居民的业态) 则集中在小区中轴线上, 满足本小区居民的就近服务需求;休闲娱乐、餐饮店等业态则沿小区主要道路沿线布局, 满足小区居民的临时性消费需求。

(二) 业态布局与开发阶段关系不大, 而同一社区商业竖向空间业态布局差异大, 区位可达性影响业态组合

不管处于何种开发阶段的社区商业, 其业态布局与开发阶段关系并不明显, 从入住的业态差异来看, 同一社区商业竖向空间业态布局的差异更为明显, 受到区位可达性的影响, 业态组合在竖向空间上表现出明显差异。一般来说, 菜场、餐饮店 (含便利店、食杂店) 、家庭服务类、专业店类业态多集中于一层, 而大型超市、休闲娱乐、宾馆、育教、高端餐饮店多位于二层。

(三) 业态招租率从小区入口向周边辐射递减, 空置率则逐步提升

从社区商业的空置情况来看, 小区主入口业态招租率最高, 空置现象较少, 而随着向小区内部中轴线、道路沿线的延伸, 空置率明显提升, 即业态招租率呈现以小区入口>小区中轴线>主要道路沿线的特征, 也表明人流的集散和可达性是影响社区商业业态入驻的重要因素。

(四) 周边稳定人流来源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业态的集中度, 社区居民起辅助作用

社区的商业基因 篇8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 移动互联网应用也迎来了春天。人们的手机上装载了越来越多的应用:手机游戏、音乐软件、聊天工具等, 令人应接不暇。然而根据调查, 用户手机上60%的应用处于闲置状态, APP Store等应用商店里40%的为僵尸应用。另外根据美国调查公司Canalys的报告, APP Store和Google Play中, 前25名开发者的收入占了整个平台的一半, 其他绝大部分移动互联网应用处于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那么, 移动互联网的应用如何做才能获取成功?让我们来借鉴国内外成功者的经验, 看看它们的成功基因是什么。

本文选取的应用涵盖休闲娱乐类、生活实用类和社交应用类共三类应用, 包括国内炙手可热的“找你妹”、微信、“唱吧”, 以及智能打车应用Hailo、网络存储应用Dropbox和图片社交应用“啪啪”。

游戏应用“找你妹”

“找你妹”是一款结合了传统找茬和经典角色扮演系列元素的轻度移动休闲游戏应用。自2012年8月发行, “找你妹”目前全球总用户已超过6000万, 日活跃用户800万, 在安卓和iOS两大平台手机游戏里均排名第一。

“找你妹”如何能在短时间内冲上排行榜首位?首先来自于它清晰的产品定位, 以及与之配套的产品设计。作为一款诙谐幽默的游戏, 其定位突出丝、搞笑、搞怪的风格, 且题材背景选用了时下网络热点, 比如凤姐、四爷、切糕哥等, 和玩家产生共鸣, 受到广大游戏宅男的欢迎。其次, 其游戏图标设计简单明快, 操作简捷易上手, 每一局通常在一分钟内结束, 属于典型快餐式的“马桶游戏”, 符合移动互联网的碎片化设计理念。最后, 游戏中的环节设计能满足玩家的心理需求, 例如用“找”这个动作, 让用户的紧张度随着时间倒计时不断增加, 与之对应的成就感和乐趣不断提高;游戏有多人对战模式和双屏对战模式, 模拟线下好友协作和竞争的方式在在线产品中完整体现出来, 同时, 设置分数比较环节, 满足玩家爱比较的心理需求, 又具备了很强的社交性, 有利于短时间内扩散影响。

除了产品方面的亮点, “找你妹”在口碑与体验式自营销机制的设计方面也颇为成功。首先其基础是将营销的理念直接融入到产品设计中, 比如“找你妹”融入网络流行文化, 能与游戏玩家充分产生共鸣, 在这个群体中很容易口碑相传, 为用户分享、推荐创造了强大的行为动力。其次, 产品中的社交属性设计也为自营销提供了强大的渠道。比如在论坛、微博、QQ空间和豆瓣, 玩家们通过自己的社交关系分享和传播, 邀请好友一起PK, 获得金币的同时也有了感情交流和话题。

在盈利方面, “找你妹”采取的主要是“基础免费+增值收费”的商业模式, 依靠免费提供一些基本的产品或服务来积聚人气, 再推出诸如延长时间、火眼金睛等道具类的增值收费服务, 将部分免费用户转化为付费用户, 以此获得盈利。除此之外, “找你妹”还在很隐蔽的地方插播一些广告。目前“找你妹”每月能够通过APP Store获得约500万元的收入。

K歌应用“唱吧”

我们来看看休闲娱乐类的第二款成功应用“唱吧”。“唱吧”是一款具有社交属性的免费K歌应用, 定位于“最时尚的手机KTV”。这款应用于2012年5月31日发行, 充分贴合用户想唱歌的刚性需求, 发布5天后就成为APP Store免费榜单的首位, 此后也一直高居各类手机应用榜单的前列。目前“唱吧”已经形成了由明星用户、草根大号、认证草根大号和普通用户组成的生态系统, 活跃用户破千万。

“唱吧”的成功同样离不开其产品定位和产品设计。“唱吧”抓住了用户想唱歌的刚性需求, 瞅准了市场空白点, 带给用户更加简单方便、成本低廉、功能多样的K歌体验。除了基本的娱乐功能外, “唱吧”还增加了附加功能和社交属性, 如可提供伴奏和歌词, 同时将K歌声音进行修饰美化, 并提供智能打分, 评分可以分享给好友PK, 让用户以歌会友, 互相交流。

在营销方面, “唱吧”同样依托社交平台, 进行病毒式自营销。“唱吧”和新浪微博、QQ等当前最热的社交媒体捆绑。其用户群体中有一类想要出名的美女用户, “唱吧”充分利用这类用户产生的“美女效应”, 进一步集聚人气, 扩大规模。

在盈利方面, “唱吧”与“找你妹”颇为相似, 同样采取“基础免费+增值收费”的模式, 同时辅助一些品牌冠名的线上比赛获取广告收入。而在收费方式上, “唱吧”做了探索, 在官网上推出了“充值购买唱吧金币”的增值服务功能:用户可以通过手机话费、支付宝、神州行卡等方式进行金币充值。另外, “唱吧”每天为每个用户提供3朵免费虚拟鲜花, 送给自己喜欢的歌手, 送完免费的鲜花之后, 就需要以每朵19个金币的价钱来购买。

研究完了休闲娱乐类应用, 接下来我们看看两款生活实用类移动互联网成功应用, 它们的成功基因是否有所不同?

智能打车应用Hailo

Hailo是英国的一款在线智能打车应用, 于2011年11月在伦敦上线, 到2012年12月, Hailo已遍布北美和欧洲的许多大城市, 已有1万名出租车司机用户, 服务乘客超过100万次。2013年Hailo获得KDDI的战略投资, 准备进军亚太市场。

既然是生活实用类应用, 最重要的是产品本身需要满足现有的市场空白需求。Hailo抓住移动出租车巨大的市场潜力, 利用网络将乘客和出租车司机联系起来, 出租车司机则可以充分利用时间、节省油耗、减少成本, 而乘客可以享受到优惠乘车价格, 实现互利共赢。在此基础上, Hailo采取了传单派发、口碑营销、与运营商合作将其内置到手机等方式进行营销推广。

在盈利方面, Hailo采用的是“前向免费+后向收费”的方式, 对于乘客来说是免费的, 但会从出租车司机那里收取一小部分佣金。

网络存储应用Dropbox

Dropbox是一款提供同步本地文件的网络存储在线应用。凭借卓越的用户体验, 自2007年成立以来, 以10倍的增长速度快速成长, 已经被安装到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支持8种语言的2.5亿台设备上。2012年11月突破1亿用户规模, 日存储文件数超过10亿。

在产品设计方面, Dropbox秉承了“简单即美”的理念, 认为服务的关键就是让服务变得更简单。它的产品设计思维是:用户需要一个文件夹, 用户在文件夹里放文件, 文件被同步。Dropbox给用户提供了一键式的无缝体验, 同时有很好的安全机制, 保障文件存储安全可靠。

在营销方面, Dropbox占据了先发优势, 早在2007年就开始为用户提供云体验, 抢占了市场先机。同时, Dropbox采取了用户自推荐式的病毒营销。新注册用户只有2GB空间, 为获得更多文件空间, 用户可通过邀请其他人使用和参与其他活动获得奖励, 每成功邀请一个新用户, 可增加250M存储空间。此举极大激发了用户推荐的热情, 帮助Dropbox在短期内迅速扩大用户规模。

在盈利方面, Dropbox同样采取的是“基础免费+增值收费”的模式, 最初2GB空间免费, 而收费服务包括Dropbox Pro和Dropbox for Teams。

最后, 我们来看看两款热门的社交类应用微信和“啪啪”。

即时通信应用微信

微信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1月21日推出的一款即时通信软件。凭借创新性的产品应用和良好的用户体验, 微信用户呈现爆发式增长, 2012年3月底, 微信用户突破1亿;2013年1月24日, 微信用户达3亿, 并仍在加速普及中。

在产品方面, 微信虽然不占据先发优势, 但仍坚持不断创新, 如漂流瓶、摇一摇、查看附近的人、秀二维码等, 这些创新的功能成为微信用户的引爆点, 让微信的用户激增。其次, 微信遵循“简单即美”的原则, 比如摇一摇的界面里没有任何按钮和菜单, 也没有任何其他入口, 用户只需要做一个动作, 就是摇一摇。微信的“动画表情”、“Emoji表情”、“自定义表情”以及“石头剪子布&扔骰子游戏”功能增添了娱乐化的属性, 带来轻松的用户体验。

在营销方面, 微信一方面拥有腾讯传统应用QQ、腾讯微博、QQ邮箱等用户规模基础, 可借助QQ号和QQ邮箱登陆注册, 简化入口的同时可快速吸引大量的初期用户。另一方面, 其社交属性会使用户形成圈子营销, 源源不断地吸引新的用户进来。

在盈利方面, 微信本身对用户是免费的, 但是当其做大到一定程度后, 微信已经超越了一个简单的移动互联网应用的角色, 上升到了一个平台的地位。因此, 微信将借助平台展开商业化的运作, 未来将在移动游戏平台、O2O、增值服务方面展开探索。

图片社交应用“啪啪”

“啪啪”是一款图片社交应用, 用户将图片处理后可以按住话筒录制声音, 讲述图片的故事和自己的心情, 并分享给好友。目前用户发展迅速, 预计2013年会有超过5000万用户的注册量。在目前众多社交软件应用竞相出现的时代, “啪啪”为何能够脱颖而出?

首先, “啪啪”在产品方面有着自己独特的用户体验。将语音识别功能创新地嵌入其中, 配合图片的描述, 不仅操作简单方便, 免去了敲击文字, 而且语气、心情的辨识度大大提高, 有利于用户表达和好友倾听。此外, “啪啪”提供了简洁的用户入口, 无需注册可直接通过新浪微博和QQ号登陆。

在营销方面, “啪啪”也做足了功课。由于“啪啪”“声色俱备”, 所采用的照片+语音的形式让用户可以通过语音对网友的分享进行评论, 比现有社交应用的互动体验有趣得多。个性化的个人页面、热门广场、附近的照片等丰富的展现形式也有利于用户查阅、互动和分享, 从而大大增强了圈子的黏性, 有利于自营销的推广。除了自营销外, “啪啪”还借助微博平台开展明星营销, 李开复、潘石屹、洪晃等皆在微博中使用并推荐该应用, 使“啪啪”呈病毒式传播迅速走红。

社区的商业基因 篇9

对什么是商业地产, 有两种观点, 一种认为:商业地产是以物态为主, 以提供商业服务为开发主体的开发人所经营的内容。另一种观点认为:可以进行商业交易的不动产是商业地产。CCIMI (国际注册商业房地产投资师协会) 定义:凡是可以进行商业运作和商业交易的不动产, 都可以列为商业不动产。

从商业地产发展来看, 根据西方的经验, 他们按照人均GDP数值以及城市化的速度, 把商业地产的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

对比西方的发展阶段, 纵观近年来国内较发达城市和地区商业地产的开发, 亦经历了以下三个层面的发展。

(1) 开发层面。目前我国大多数的商业地产的开发商仍处于这个层面, 仅仅重视如何开发好商业地产项目本身。

(2) 运营层面。通过后期管理带动商业项目的价值提升。如:商业地产的巨大诱惑力, 一方面在于商业地产本身具有巨大的盈利能力。比如北京赛特购物中心, 所创造的租金收益是20个赛特写字楼所创造的租金收益。之所以, 10㎡的商业地产会比1000㎡的住宅地产更有价值, 关键就在于地产产品上附着的商业的价值。另一方面, 商业地产物业还存在着巨大的价值升值空间, 这种升值往往比商业租金要大得多, 也是商业地产开发套利的主要手段。

金融层面。把商业地产理解为金融产品。

二、社区商业地产和住宅地产的主要区别

(1) 商业地产的价值首先是体现在地理位置上的, 所以一定要选择商圈的核心或有发展潜力的商业地段。但对于住宅来讲, 地理位置选择的弹性就很大了, 荒郊野岭也可以做别墅, 只要能走人, 能进车就可以了。商业地产项目最好处在道路十字路口, 客流、人流、车流的交汇处, 这样不仅有利于商业企业的形象展示, 更满足了商业对于“易达性”的要求。

(2) 商业地产项目对于外观形象展示面即临界面的要求很高, 而住宅就可以不要临街面, 不需要形象的展示;住宅地产——购房人, 他们关注的是这个房子的空间住的是否舒适, 布局是否合理等。

(3) 商业地产的客户有三类:经营者、投资人、消费者, 这三类人关注的重点都不尽相同;经营者关注的是这个商铺是否有足够的有效消费人流;投资人关心的是, 这个商铺能为其带来多少的回报;消费者关注的是, 去商铺消费是否方便, 选择面是否大, 价格是否便宜等。原来住宅只需要满足的一群人的需求, 商业地产却需要满足多方客户的需求。

(4) 住宅销售以后就直接进入了消费终端, 经过装修就可以居住, 可以使用了。而商业地产在销售过后, 是不能直接进行消费的, 这时的商业地产项目在某种程度上是不具备使用价值的, 它还要进行招商、装修、进货和经营。

(5) 住宅可以一卖了之, 目的很简单, 也很直接, 而商业地产是以物业升值和商业经营收益为投资动力的, 商业地产卖出去以后, 还要考虑经营问题, 还要考虑返租、回报和风险的问题。

(6) 商业地产的投资回报形式有三种, 一是销售, 二是获取经营收益, 三是物业升值, 而住宅的投资回报形式只能通过销售来实现。

三、社区商业的合理开发

我国大多数的社区商业开发项目, 都是作为大型住区配套产生的。如何操作好这些社区商业, 我们需要关注如下几个方面:

1、总体规划设计

社区与外部的接口, 这里所说的社区与外部的接口, 主要是指交通接口, 也就是交通站点在社区的位置。一般来说, 交通站点是人流比较集中的地方, 社区的居民大都是通过这里进入社区, 然后回到家中。因此商业集中在这里可以充分的接触人流, 积聚人气。例如, 深圳的万科四季花城商业大部分集中在主入口处, 而主入口前面正是公交站点, 社区的居民大都从这里上下班。

(1) 人流与物流的关系, 人流的考虑十分重要, 但是物流的方向也需要考虑。要设计合理、科学、流畅的动线, 就需要考虑人流与物流之间的关系。人流, 即商业空间结构要最大化的满足人们的进出和人们视线对商品的浏览。这方面流线的物化就是视线空间和走道。物流, 即可以轻松实现大量商品的进出。规划设计需要做到这两方面和谐共处, 互不干扰。

(2) 分期开发, 对于分期开发的楼盘, 集中商业应该设置在项目那个区位需要明确。如果放置在项目的核心位置, 有利于建成后居民商业活动的展开。但在初始阶段, 内置的商业街往往人气不旺。而将商业街放置在边缘, 又会影响后期居民购物的便利性。从服务范围说, 最好是在居民步行不超过500米的距离内, 如果超过这个距离, 人就会觉得比较远, 走起来比较累。因此, 对一些规模较大的社区, 除集中商业外, 还要在商业服务半径范围内, 做一些分散式的辅助商业配置, 如美容美发、便利店等, 让居民可在集中商业区购物、消费的同时, 还满足日常需要。

(3) 主力店的要求, 主力店对于社区商业, 尤其是大面积商业的成功是十分重要的, 在明确主力店的业态、招商渠道之后, 再进行总体规划设计。可以邀请主力商家参与其中, 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并注重商业氛围的营造。从设计来看可以从三方面考虑:一是建筑风格, 要让客户有意愿进来, 感受现代气息或情调;二是景观设计, 如绿化、雕塑、座椅, 丰富空间, 让人流连忘返。这种氛围的营造很多都与购物没有关系, 但很重要。让客户在商业场所有长时间逗留的机会, 进而产生可能的消费机会;三是装修风格, 装修自然是店铺根据需要自行选择, 在不干预商家的前提下, 开发商应对装修保留审定权。尤其涉及公共部位的, 必须要求商家严格遵循总体规划。

(4) 需注意的设计细节问题。停车, 尤其是餐饮业这其中还包括人车分流、如何引导人流等方面的问题;烟道, 这是餐饮业必需注意的问题餐饮业对于社区商业十分重要, 但是目前大多数社区商业中并不允许餐饮业的进驻, 主要是油烟和噪音的缘故。因此在设计中要充分考虑油烟和噪音, 使得餐饮业可以存在;洗手间, 需要根据业态来合理设置比如餐饮业需要的洗手间比美容美发要多;挑高, 这样做不仅仅可以营造空间感而缓解压力, 同时也可以使得购物者享受自然光的洗礼;水电, 店面大的不一定用电量大, 但规划设计往往在确定店面未来经营情况之前, 考虑不周就会影响招商。一般来说, 开发商会寻求一个综合的参考值。在国家规范的基础上, 还要考虑一些业态的特殊需要。比如洗衣店, 店面不大, 但用电量却可以达到几十千瓦甚至上百千瓦, 还有美容美发、超市在电的使用上要求都较高。因此我们在做商业设计时就事先确定位置并做功能配置;开间, 开间跟业态有关系:150-200平方米的空间比较合适做餐饮, 但用来做书店就显大了。做商业规划之前要先设定业态分布, 这样确定开间就可能比较合理。在社区店面面积测算上, 大概餐饮、超市在150-200平方米左右, 其他业态店面在60-70平方米左右;室外公共空间照明, 商业活动不但在白天比较频繁, 晚上也很重要。在公共照明上, 往往不注重前期的设计。要营造商业氛围和烘托社区形象, 室外的公共照明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招牌, 过去商家都是根据自己需要随意安置, 但这不利于商业街的形象, 因此对商家的店招安置应该有统一协调的管理, 明确在哪些位置可以放置标志标牌。

2、招商推广

(1) 关于临街商业的招商执行工作, 是一个比较系统而且颇有难度的工作, 其中存在着不少对前期定位进行实施和执行并且修正的工作。正是因为这样的程序特点, 所以要了解临街商业业态和租售的恰当时机。另外在招商的过程中, 最先要明确的是招商策略, 招商目标是为增加公司收入还是为小区做配套服务;其次就是招商节奏, 不同位置、不同品牌、不同业态之间的组合, 确立主力商店, 开业时间上应有要求。一个商铺由于不同的商业业态承租, 租金都不相同, 主要是因为不同业态的盈利水平不同, 从而他们对于租金的承受能力也不同。地产中介的毛利率水平最高, 至少在50%以上;服装业的毛利率水平次之, 可以达到40-50%, 品牌店会低一些;餐饮业、美容美发、休闲的毛利率约30%左右;药店、连锁便利店的毛利率要求大约在20-30%;超市的利润水平最低, 社区超市约15%左右, 大型超市更低。由于不同位置的人流不一样, 导致了不同位置的商铺租金水平也不一样。例如不少小区, 从主入口向小区内部延伸, 租金水平也是不断下降的。另外两层的商铺中, 二层的商铺不论是租金还是售价比一楼都要低50%左右, 所以在二楼可以设置一些租金承受能力较低的业态, 例如大型超市, 或者是对于人流不敏感的业态, 例如培训机构等。

(2) 招商推广的难易, 还与社区商业的成熟度有关。影响社区商业成熟度的因素主要有:社区业主入住情况, 内部和周边道路交通的完善状况, 人口密度。经验值判断当一个社区商业成熟时, 月租金是商铺原始售价的0.7%。

3、后期经营管理

(1) 临街商业的后期管理中常常遇见的问题是如何在租售行为发生后, 对临街商业整体形象的控制和把握。需要从控制经营业态着手, 确保商铺整体形象统一。

城市社区商业发展模式的定位思考 篇10

由于前期商业资本热衷于城市中心商业巨额利润的偏好预期, 以及地方政府热衷于城市形象建设的良好愿望, 使得我国商业投资不仅在城乡商业流通建设上明显失衡, 而且在城市内部的商业功能与布局结构上同样存在着明显的失衡现象。一方面集中于城市中心商业区的各种大型豪华商业设施规模庞大、体量饱和;另一方面在市民聚居的生活社区内, 商业设施散小杂乱、功能短缺。城市的社区商业建设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商业结构、功能和谐组合的发展软肋。近几年来, 上述有关城市社区商业的建设改造和规范发展的问题, 已经越来越得到了中央部委重视。自2005年以来, 为加快我国社区商业规范发展的步伐, 商务部陆续发布了《关于加快我国社区商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社区商业全国示范社区评价规范》等系列规范性文件, 提出“争取利用3-5年时间, 在全国人口过百万的166个城市中, 初步完成社区商业建设和改造工作, 形成满足基本生活消费需求的社区服务网络”的目标, 开展了全国性的城市社区商业示范社区评选活动, 并将推进社区商业建设列入《国内贸易发展“十一五”规划》的主要任务, 成为“十一五”期间发展便民利民的生产生活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至此, 我国城市商业的发展开始破冰中心商业时代而走入社区商业时代。

虽然当前我国城市社区商业的发展, 在政府的指导下各地争先开展社区商业示范社区建设, 出现了举国一片热情的欣然可喜局面。然而, 社区商业作为商品流通产业经济和城市商业结构的重要组成, 我们必须立足于我国社区商业的实际情况, 明确社区商业组织的城市经济效用与社会功能, 以及社区商业在城市商业产业结构中的合理分工定位, 并通过合理设计城市社区商业与服务的业态组合, 来探讨和建立我国现代社区商业与服务的科学发展模式。

一、城市社区商业的发展背景与行业现状

总体来看, 我国现在的社区商业形态大致经历了计划经济时期、市场经济初期和自由发展时期三个历史发展阶段。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计划经济时期的产品配送形态下, 当时的社区商业主要承担的是国家计划分配条件下对社区居民的产品配送派发功能, 社区商业设施是国家计划设置的国有公共设施, 社区商业组织和管理由政府指导街道社区组织实施。因而政府行政包揽是这一阶段我国社区商业的特点。在20世纪80年代初、中期的市场商品经济转型形态下, 社区商业的性质开始由政府计划供应的产品配送形态向商品经济形态转化, 原有的社区商业设施通过承包、转让等形式进入市场, 转型后的社区商业组织和新兴起的个体经营者, 开始成为城市社区商业的独立经营主体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传统计划经济下的产品供给型的社区商业逐渐解体。在计划和市场两种机制下的双轨运营, 是该阶段我国城市社区商业的特点。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 我国的社区商业进入了自由发展时期, 国营商业网点从城市社区商业中整体退出, 自由竞争机制在当时缺乏行业规制的情况下, 全面渗透社区商业, 各种住宅改建和私开滥建的简易商业网点充斥于城市社区之中, 虽然社区商业市场角色的转换活跃了社区商品服务市场, 但社区商业发展的整体形象却没能够得到根本改变。在这一阶段, 我国城市社区商业的发展呈现出自由无序、低端重复、良莠不齐的特点。

长期以来, 相对于城市化进程和城市中心商业建设的高速发展, 我国的城市社区商业发展却一直处于低水平、高落差的明显滞后状况。当前, 我国城市社区商业的低水平、高落差状况, 主要表现在因规划与功能缺位而导致的商业设施简陋、卫生状况较差、安全隐患较多、服务业态不全、经营管理落后、消费环境不好等诸多方面, 从而造成了与城市中心商业在行业规范、业态协调上的强烈反差。在许多的城市社区中, “一张筛子一条秤、一块面板一口锅”就形成的原始商业形态依然普遍, 甚至连一些食品加工和餐饮业态也缺乏基本的卫生设施, 商品及原料的来源渠道不规范, 经营水平和管理手段落后, 这些现实的状况为社区商业经营和居民消费都带来了不小的安全隐患;同时, 很多没有固定经营场所的游商走贩、占道经营的现象, 大都也穿梭或盘踞于城市社区之中, 成为各种缺斤短两、以次充好、假冒伪劣等不良商业现象和行为的滋生源头, 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社区商业的经营秩序和社区居民的消费环境。正因为社区商业的这种发展状况, 与城市中心商业和区域中心商业的发展水平形成的强烈反差, 使得许多原本可以在社区商业中实现的基本日常生活消费, 却因为社区商业发展的滞后性而无奈流向城市的中心商业区, 这样“商流倒灌”的现象, 既阻碍了城市中心商业与社区商业功能分区和职能分工的合理形成, 无形中也大大增加了现代城市运行的无效负担。多年来, 我国社区商业发展的“低水平”和“高落差”状况, 一直未能取得明显的突破, 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被城市商业发展遗忘的死角, 这种状况严重制约着我国城市现代商业文明的发展水平。

而与城市社区商业发展的低水平状况相对应的, 是城市社区居民购买力水平的不断增强和对消费服务品质要求的不断提高, 在城市居民对家居日常消费和生活服务质量改善的现实需求中, 现代社区商业正迅速成长为与现代城市居民日常生活休戚相关的基本商业组织形式。现实的这种市场供需状况表明, 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现代社区生活环境品质的追求, 我国原有建立在“温饱型”基础上的社区商业服务体系, 已经不能够适应现代城市居民“小康型”日常生活消费升级的客观要求。因此, 我国的城市社区商业形态应当把握时代机遇和顺应市场要求, 实现我国社区商业建设历史性地从“温饱型”阶段向“小康型”阶段的过渡转型。

二、城市社区商业的社会属性与经济效用

城市现代社区商业的建设和发展, 不可能完全沿用城市中心商业和区域中心商业的发展模式, 社区商业具有自身特定的社会属性与经济效用;二者的兼顾, 应当成为在确定城市社区商业发展模式中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在确定城市社区商业发展模式的定位时, 应当分析社区商业所特有的社会功能和经济效用对城市商业发展的影响, 经利弊权衡后使之有机地结合发挥互动作用, 进而科学制定和采取有利于基础社区商业与整体城市商业之间协调发展的相应策略措施。

城市社区商业发展模式定位的确定, 不能将现代社区商业仅仅视为是市场竞争条件下一种纯粹的商品经济行为, 忽视它所具有的而其它商业形态不能替代的社会属性和功能。社区商业是广泛面向普通大众、服务社会基层的商业形态;作为直接服务于城市居民日常生活所必需的社区商业形态, 可以说它与所有民众的日常消费和生活品质息息相关;社区商业的消费和服务对象直接联系着广大的社会民众, 它是所有商业形态中最接近于百姓民生问题的商业形态, 是满足社会日常物质生活需求和稳定社会生活秩序的基本载体。同时, 随着对传统社区商业体系的升级改造和现代社区商业体系的规范建立, 有利于加强对社区缺斤短两、假冒伪劣、游商走贩等各种不良商业的监督管理, 从而构建一个商品丰富、购物便捷、服务周全、消费安全放心的社区商业环境, 这将对净化社区商业风气、提高社会诚信水平、促进社会祥和稳定都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城市社区商业发展模式定位的确定, 应当在合理规划设计的前提下, 通过建立市场良性竞争的机制杠杆, 发挥好社区商业在商品流通中的最佳经济效用。总地来说, 城市社区商业应该具有三个方面经济效用的显著特点:其一, 城市社区商业的经济体量庞大, 足以形成一个大的产业体系。根据对相关统计数据的综合分析, 截至2005年底, 我国共有4.5683亿人口 (该数据为2000年底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的总人口数乘以36.09%的城市人口比例得出) 在79 947个城市社区中居住生活;同期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 493元,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67 177亿元, 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45 095亿元, 且年均都超过两位数以上的增幅水平;即便按照同期北京35.2%、上海36.4%等较低的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计算, 城市居民的消费支出为15 873至16 415亿元, 就算其中一半在社区商业消费即可实现近万亿元的社区商业销售额, 这仅是就食品支出一项进行考察, 如果加上生活日用品和其他生活服务方面的消费, 城市社区商业的经济体量保守估计可达2万亿元以上, 约占GDP的10%左右, 相当于当前强劲的房地产和建筑业所占的GDP比重。其二, 城市社区商业主要商品构成的市场需求弹性小, 相对易于构建社区商品供应链流通渠道。社区商业主要的商品与服务范围大都以食品和基本生活日用品为主, 商品品类有较为集中和市场需求波动小的特点, 决定了特定社区人口对这种特定商品和服务总需求量的相对稳定性, 这有利于构建低成本的商品流通供应渠道。其三, 城市社区商业具有消费对象和商业关系较为稳定的特点, 有助于社区商业开展个性化服务和发挥社区反商业欺诈的自我净化功能。社区商业的消费与服务对象主要是社区居民, 社区商业的经营主体和消费主体相对稳定, 容易实现和满足居民个性化的消费服务需求;同时, 社区居民在日常生活中的重复消费行为过程, 实际上也是居民监督、选择社区经营主体商品或服务种类、品质、价格、诚信的过程, 这种社区商业自我反欺诈的特性, 有利于维护和净化社区商业的市场环境。

城市社区商业与广大社会民众的直接联系所具有的社会属性, 以及社区商业在商品流通经济体系中所特有的经济效用, 是我们评判城市社区商业建设中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综合水平的基本标准。只有当城市社区商业的社会属性和经济效用二者实现充分统一, 才能真正发挥出城市社区和谐商业最大最好的社会与经济效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单独强调社区商业的社会功能或经济效用, 都办不好和谐的城市社区商业。

三、城市社区商业的行业与职能定位分析

明确城市社区商业的行业与职能定位, 就是要合理分析确定城市社区商业在整个商品流通产业经济中的行业地位和职能分工, 它是我们科学规划和建设现代社区商业发展模式的重要内容。之前我国的社区商业之所以给人一种“散、小、杂、乱”的低级、低档商业形象, 很大程度上在于社区商业的发展没有一个合理明确的行业与职能定位。长期以来, 我国的大多城市一直将社区商业定位于城市商业发展中的“拾遗、补缺、次要、补充”作用以片面对待, 以至于忽视了社区商业在商业流通产业结构和城市商业发展中所应有的行业地位与职能分工, 如果这种状况不能得到根本改观, 我国的社区商业发展就很难改变当前“散、小、杂、乱”的低级、低档商业形象。

城市社区商业不仅是商品流通产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且还是现代城市商业服务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基本商业形态。根据商务部的统计数据披露, 2006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可达到7.6万亿元, 同比增长13%以上。如果按城市社区商业现存经济体量保有2万亿元计算, 那么城市社区商业经济体量所占商业服务产业经济的总体量比重达到26.3%, 虽然随着城市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而会使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相应降低, 但城市居民消费能力的提高以及对日常生活品质提升的期待, 社区商业所需的商品和服务的消费总额必然会同步上升, 这种状况能够决定城市社区商业在商品流通经济总量中保持较高比重的长期性和稳定性。同时, 城市社区商业作为城市商业服务体系中非常重要的基本商业形态, 它的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几乎涵盖了所有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消费需求, 城市居民除了工作时间以外的大多数时间都离不开社区商业所提供的生活消费服务, 社区商业维护着城市居民日常生活所必需的安定秩序, 无论从经济体量、产业规模、业态范围, 还是服务对象和功能定位上, 城市社区商业都是不同于城市中心、区域等其它商业形态的基本商业形态。因此, 城市社区商业在我国商业流通产业经济结构和城市商业服务体系中, 都具有重要的行业地位并发挥着巨大的社会与经济作用。

同样, 城市社区商业不同于城市中心商业, 在商业流通产业结构和城市商业发展中独立承担着自身明确的职能分工。城市社区商业作为方便城市居民生活消费必需的配套服务设施, 它在城市商业服务体系中承担着保障城市居民日常生活所需的商品和服务供应的基本职能, 城市社区商业这种独立的社会经济职能, 既不能与城市中心商业的服务职能完全交叉, 更不能相互替代;城市社区商业的具体职能定位, 应当紧紧围绕城市居民现实的日常生活需求, 并以此来设置合理的业态结构和经营规模;同时, 在商品种类、业态结构、服务范围、经营规模等方面, 城市社区商业应当与城市中心商业发展保持一定的结构错位关系, 明确区分“中心商业彰显现代城市繁华时尚, 社区商业体现居民生活舒适安逸”的不同职能分工, 科学地建立两种城市商业形态之间协调有序、功能互补的城市商业结构服务体系。

城市社区商业在商品流通产业经济和城市商业体系中这种地位与职能的特殊性, 决定了我们在建设现代社区商业模式中的基本思路和发展策略。首先应当明确社区商业是一个经济体量巨大的城市商业服务产业, 对其业态设置、规模配比、管理监督等应当进行有针对性的规划设计和政策指导, 逐渐培育出有利于城市社区商业服务产业健康发展的良好市场机制;其次应当明确城市社区商业在现代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彻底改变社区商业只是在城市商业发展中承担“拾遗、补缺、次要、补充”作用的传统错误观念, 强化城市社区商业的独立职能, 建立起与现代城市文明相适应的和谐社区商业的发展模式。

四、现代和谐社区商业发展模式的思考

社区商业服务既然是城市发展的产物, 同时也必将随着城市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而升级转型;尤其在当前我国宏观经济迅猛发展、城市化水平快速提高和居民生活品质不断改善的背景下, 城市社区商业更将越发地担负起城市商业服务保障市民日常生活需求的基础性职能。然而, 当前我国城市社区商业整体的“散、小、杂、乱”局面依然较为突出的现状, 已经不能适应和满足我国城市社区居民日益提高的日常生活品质要求, 这种现实的矛盾决定了我国以传统供应为主要职能的“生存温饱型”城市社区商业形态, 终将向以现代服务为主要职能的“生活小康型”城市社区商业形态转型的历史发展必然。在城市社区商业形态从“生存温饱型”向“生活小康型”转型升级的过程中, 研究如何在政府指导下充分发挥市场经济机制效用, 创建一个适应时代要求的和谐社区商业发展模式, 无疑是一种有利于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意探索。

现代和谐社区商业发展模式的建立, 应当在政府实行科学的宏观指导下, 积极发挥市场经济机制对城市社区商业资源的基础配置作用。城市社区商业的社会属性事关城市居民日常生活需求的供给保障, 其发展离不开政府职能部门规范性的宏观指导, 政府应当在统筹城市各种商业形态协调发展的基础上, 重点抓住城市社区商业的区域划分与设施建设、网点设置与布局、业态的选择和限制、商业规模与服务人口的合理配比、有效规范与监督社区商品服务质量和商业经营行为等方面, 实现政府对社区商业发展具有一般普遍性的行业指导。同时, 城市社区商业固有的经济属性也不能忽视市场竞争机制的激励作用, 通过市场经济机制自由地配置城市社区商业的存量资源, 从而实现城市社区商业在市场竞争状态下的供需平衡。现代和谐社区商业遵循这种“政府宏观指导, 市场微观调节”的原则, 有利于规划和建立统一协调的城市商业服务体系, 在保持城市社区商业市场活力的同时, 又可以有效地防止公权寻租和商业腐败。

现代和谐社区商业发展模式的建立, 应当以“满足民众生活所需、改善民众生活品质”为出发点, 采取调整规范和政策扶持相结合的综合性措施。为适应“生活小康型”城市社区商业转型升级的要求, 对社区内抵挡简陋、品质不可靠、卫生无保障、环境污染大的设施和业态, 应当采取清理、调整、改造、升级的措施, 彻底改变社区商业“散、小、杂、乱”的形象;对于搔民、扰民、躁民或其它不适宜社区商业服务的业态, 如歌厅、迪厅、大型豪华的商业业态等, 应当本着社区商业特有的服务职能进行必要的规范限制, 这样既可以划分城市不同商业形态的合理分工, 又能够为城市居民营造一个清新舒适的生活消费环境。同时, 对于社区商业中劳动密集、利润较低而居民日常生活又不可缺少的业态, 政府应当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普惠政策措施予以积极扶持, 以保证对居民日常生活需求的持续供给。

现代和谐社区商业发展模式的建立, 应当避免低端业态重复建设和社区商业中心化的两种极端倾向, 正确地处理城市商业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社区商业作为当前城市商业发展中较为薄弱的环节, 存在着许多极端简陋、加工粗糙、卫生不良而又为居民日常生活所依赖的低端商业业态, 我们应当在改造、保留中予以提升的同时, 又要防止社区商业向城市中心商业的高档次、高价格、高利润和高服务附加值商业形态的转变倾向。对此, 应当立足于城市社区居民日常生活所需的商品和服务要求, 正确地处理好城市社区商业的经营规模与社区人口、业态设置与居民需要、服务层次与消费水平之间的相宜关系。

现代和谐社区商业发展模式的建立, 应当发挥有利条件采用现代流通方式改造传统社区商业, 尝试构建节约型循环经济社区商业体系。城市社区商业的商品需求弹性较小、供应总量波动不大、供求关系相对稳定、服务范围和对象较为单一, 这些显著的特点有利于社区商业采用针对性强的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商品流通方式, 来改造升级传统的社区商业经营模式, 提高社区商业的运行效率和服务品质。同时, 现代社区商业不仅应当针对社区居民生活的特点加强可再生资源的回收, 而且应当利用社区商业本身的物流定向特点, 逐步建立起社区商业可再生资源的回收与循环利用体系, 这样既可降低社区商业的流通成本, 又可提高社区商业的环境品质和生态效益。

上一篇:上消化道出血优质护理下一篇:给水系统控制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