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对数学情感培养

2024-07-22

学生对数学情感培养(精选十篇)

学生对数学情感培养 篇1

关键词:中职教育,数学,情感教学

数学是一门知识体系很强的学科, 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数学基础普遍比较薄弱, 所以学生们一般对数学的兴趣较低, 为了提高学生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为了增强他们的情感认知, 教师在传授学生知识、技能的同时, 还要注重对学生数学良好情感的培养, 使他们的认知技能和情感相互促进和发展。

一、当前中职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中职数学主要的问题是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 大多数数学底子都较低。感到难、枯燥、乏味, 由于学习不得法、下了力气却得不到有效的收获, 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对数学课产生了心理排斥。

2、对数学的认识问题。

中职数学的首要问题是数学观的迷失, 在就业的导向下, 为什么要学数学, 学什么, 怎么学, 很多学生对学数学的作用是一片茫然, 他们觉得学习数学用处不大, 只知道数学在生活中有计数的功能, 只要掌握0—9数字的加减乘除运算就行了。其实数学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实践是最好的老师, 只有学生们体会到生活和实践中急需的数学知识, 才能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读万卷书还需行万里路, 在教学过程中, 要重视数学教学与生产实际, 日常生活以及专业课之间的联系, 让学生看到学数学的实用性, 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育方法不能与时俱进, 不能体现时代色彩、实用色彩。

在教学过程中, 多数还是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模式, 以成绩作为数学学习的目标, 以成绩作为教师教学竞争的手段。教师只注重成绩的培养, 而轻视了实用性的培养。所以导致教师在教学中以试题成绩来作为教学成果。教学枯燥、乏味, 教师教的很累, 学生们学的很烦, 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

二、新课改下将情感教育引入数学教学的策略

1、明确教学目标, 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教师首先将中职数学的教学目标确定好, 深刻领会教学大纲内容。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数学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 具备必需的相关技能和能力, 为学习专业知识、掌握职业技能、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教师在授课时要注重数学学习的有效性, 实用性和基础性。教师们在教学中要围绕这个“纲”进行创新性教学。

2、把握学生心理特点, 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

把握中职学生心理特点, 制定适合学生的情感教学方法。中职学生处于智力发展的显著期, 这一阶段的学生对新事物的追求非常明显, 他们喜欢新奇、喜欢刺激、敢于挑战、不拘于形式。这一阶段是他们身体、智力发展的人生黄金阶段。这一阶段的学生成绩不一定理想, 但并不是智力低下的原因造成的。是由于初中时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或学习方法不对, 学习不够努力。这一阶段的学生自我意识增强。当他们的自我意识还不够稳定, 经常会为一时的挫折或失败, 而心灰意冷, 抑郁寡欢。也就是心灵比较脆弱。还有是中职学生对学习、考试都有一种恐惧、焦虑心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关注学生心理变化, 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在课堂上师生之间平等交往, 亲切和谐, 学生之间坦诚交往, 互助互学, 在轻松愉快, 生动活泼的气氛中, 讲学乐学, 这时不论数学好的, 还是数学基础不够好的学生都能进入这种情景, 从而主动思考问题, 排除了对学习的恐惧感, 对上数学课没有了心理负担, 反而可能会打动他们的灵心, 发挥心理潜力、记忆和再现能力, 破除思维定势。重新树立起对自己的信心, 并使他们认识到通过训练和培养, 人的学习能力是可以提高的。

3、加强学法指导,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师要加强学法指导, 学法指导指的是教师指导学生自主、自觉的学习,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使学生学会学习, 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例如, 在讲圆的标准方程时, 学生在求圆的标准方程, 圆心坐标、半径时, 容易发生方程中和圆心坐标中的正、负号错误, 求半径时没有开根号的错误。这时如果教师单凭教材内容照本宣科, 让学生背公式、生搬硬套公式, 学生很难掌握。也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树立学习信心。我采用启发式教学, 精心设计了一组训练题, 启发学生:圆心坐标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只有哪几种代表性的点坐标?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积极回答有九种点坐标, 即直角坐标系中一至四个象限点坐标和四个半轴点坐标及原心坐标, 随即列出这九种有特点的圆心坐标和有特点的半径分别等于3、2、1、、、等组成九题的训练题来求圆的标准方程。反过来, 由已知九题圆的标准方程如何求圆心坐标和半径?教学过程学生主动参与, 勇跃回答, 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通过师生互动, 对题组往返训练, 学生熟练掌握所学知识, 并且牢固记住。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的知识, 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体会到从自己所学旧知识中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使他们获得成功的喜悦, 增强了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又如, 在讲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时, 联系到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实际例子, 同学们都有爬山运动, 倾斜角的大小和山的坡度是一致的, 当倾斜角大到90度时, 斜率就不存在。山坡就变成攀岩。而斜率定义为什么要用倾斜角正切值呢?k=tcma (a≠900) 因为只有通过三角函数才能把角度变为实数, 而实数斜率就是一次函数y=kx+b里X的系数, 为什么不用正弦值和余弦值?在教学过程中要把这些疑问向学生说明清楚, 使学生更加理解掌握这些知识, 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 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得到不断的发展。

4、结合数学史教育, 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

数学教材中有许多德育教育的素材。许多伟大的数学家, 他们的事迹都是可以用来教育学生们的教材。例如, 数学家华罗庚, 他因为对数学的爱, 对知识实用的爱, 首创了应用统计学。这是数学知识一个重要的实际应用。又如, 数学家高斯在小学时, 利用配对法快速算出1—100的和。似这样许多伟大的数学家, 他们的事迹都是数学课的德育素材, 对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能起到很大的作用。这些实例的介绍, 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开拓他们的探索精神。

5、强化数学应用意识,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广泛地应用于生活。数学的应用不仅在于传统领域, 如物理、化学、天文、地理等, 而且广泛进入了人们生产和生活的众多领域, 如经济、人口、生态、军事、社会等, 现实问题情境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学习对象, 因而通过这样的问题情境有利于学生良好数学观的养成, 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数学课堂上, 老师要将传统的理论讲解与现实生活、生产实际和所学专业紧密联系, 以问题设置情境, 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老师负责教授方法, 学生负责解决问题, 让学生的自主能力得到发挥。例如在讲解《数列》这章时, 可以请学生计算存款的本利和, 计算信用贷款的利率, 让学生意识到用数学知识可以解决这些和我们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实际问题。又如人口问题, 工厂利润问题, 存储、贷款问题, 单利、复利的利率计算问题, 投资收益, 工厂设备的折旧, 桥拱曲线设计, 油罐车, 彩票中奖问题等等, 这些生活和实际中的问题都可以用我们所学的指、对数函数, 数列, 圆锥曲线, 概率等数学知识得到解答。通过这些实际问题的教学, 可以使学生多方面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生产实际中的广泛应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数学应用能力。

三、结语

各种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应用是非常活络的, 老师要在体会现代教学方法与模式的精髓后再加入自身的特色, 才能更好的引领学生们进行创新性学习。情感教学的引入, 是尊重学生、爱护学生、体会学生的具体表现, 更是促进他们增强数学兴趣, 提高他们数学学习效果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介国红, 白艳.数学教改中应注意的问题[J].西北职教, 2008, (4) .

[2]刘玉兰.浅谈中职生的数学情感教育[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 2010, (21) .

如何培养小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篇2

在教学中,首先教师要转变观念以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之中,从而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教师要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把他们看成知识的主动探索者,创设和谐的氛围,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我认为给学生关爱,就是增强他们学习兴趣、学习信心,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在教学中我努力做到尊重学生的异见、宽容学生的误见、鼓励学生的创见。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善于持赞赏的态度正确地评价学生,以表扬、鼓励为主,使学生感觉到如坐春风,如沐春雨。

“教学之无小事”,我们在课堂上的一句不经意的话,一个不经意的眼神都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对能顺利完成训练的学生,给予表扬和鼓励,成功的喜悦让学生更有自信。对待那些在训练中遇到困难的学生,也不能选择批评,不要挫伤他们的信心,而应给予启发开导。这时,其他同学坐不住了:一些调皮的孩子开始讥笑她,学习好的孩子也不耐烦的埋怨她耽误时间。再看刘丽,脸涨的通红,低着头不时拿眼睛溜着老师和同学。从她胆怯的目光中我可以感觉到连她自己都失去了信心,想退却了。可我走过去,抚摸她的头,亲切地说:“没关系,你在课堂上举手,老师特别高兴,这证明你想和大家一起努力学习了,第一次当着老师和大家发言,难免紧张,深呼吸一字一字的把你观察到的和想到的说出来,即便是错的,老师也要表扬你的勇敢!”当时,她激动得热泪盈眶,用颤抖的声音结结巴巴的讲出了自己的观点,居然是对的!教室里立刻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我也禁不住心潮澎湃。我们多给学生关爱、鼓励,还有什么困难能让学生望而却步呢?把关爱献给学生,把信心还给学生,这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感情基础。

以“争论”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每个学生是个不相同的个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读者心中的《红楼梦》。我们教师不应用“唯我独尊”的威严压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而应创造一个能让学生百家争鸣,各抒己见的宽松的学习环境,在争论之中,寻找自我价值得体现,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的内驱动力,培养开拓创新精神。

怎样培养学生对数学生疑 篇3

关键词:培养;学生生疑

问题意识和问题能力是创造能力的基础。生疑是创造性思维的诱因和动力。我们常感叹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不强,其实,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不强的一个最深刻也最危险的表现便是不愿深人思考去寻找和发现问题,而只是习惯回答别人提出的问题。这正与我们长期以来只要求学生回答问题,不重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教学模式有很大的关系。数学课程标准初中阶段情感与态度中要求:“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对数学问题的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尊重与理解他人的见解。能从交流中获益”。陶行知说:“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

一、学生生疑减少的原因

1、教师缺少对学生生疑意识、生疑能力、生疑方法的培养训练。

2、怕教师和同学讽刺、嘲笑、批评,对自己没信心,怕丢人现眼,对学习不感兴趣,认知水平较低,自觉研究不够惰性。

调动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及动手操作能力等。

3、生疑有利于学生良好的个性发展。生疑的学生思维积极,随时准备发问,生疑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渗透着学生的个性。体现了学生的主动性,可以锻炼他们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分析问题和鉴别问题的能力,也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学生要生疑,就要求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提什么问题,判断问题是否有价值等等,因此,有利于学生良好的个性发展。

4、学生的生疑推动教师的自身发展,传统的教法是教师自己设计问题,自己解答问题,教师心理没有压力。现在是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是无准备地解答,这就要求教师有较强的专业能力,扎实的基础知识,敏锐的应变能力。这样,教师不仅要能回答问题,还要能及时归纳出学生生疑中的共性问题、典型性问题、有价值的问题,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教学活动。

5、学生的生疑融洽了师生关系。原来以教师生疑为主体的教学活动,是师生问的单向“情感交流”。现在是以学生生疑为主体的教学活动,学生群体的积极性会得到充分调动,学生观察探究数学奥秘的思维方式、观点倾向都通过生疑展示出来,是师生间的双向 隋感交流”。作为教师可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主动探究和研讨,也可师生一起探讨。直到师生达成共识。这种平等、民主的学习方式必将融洽师生关系,活跃课堂气氛。

二、如何培养学生生疑

1、迷信权威,迷信教师,迷信现成答案。

2、观念障碍,认为生疑是教师的“专利”。教师只注重学生学习的结果,而不注重学生思维过程的训练,失去了学生产生问题的机会。

3、性格内向,不愿问老师和同学,把问题憋在心里,积重难返。

4、作业量过大,学生疲于完成作业,把精力都放在完成作业上。

三、学生生疑的作用

学生能回答问题固然是对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的一种肯定,但缺乏探索,没有发现和质疑的学习毕竟还处于被动状态,学生主体的积极性难以得到真正的激发。学习成果只能是停留在“学会”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谈不上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指导学生坚持在课前、课中和课后对教材、例题、习题进行研究、质疑,在某种意义上比教会学生知识本身更为重要。一旦学生有了探索和钻研习惯和能力,他们的潜能便会被无限地激发出来,我们的教学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1、生疑有助于學生储备和丰富知识,形成一定的思维方法。学生如果有问题,他们的思维为解决问题而启动。会产生一种自我刺激、自我运动、自我发展的过程,并对已有知识、经验进行重新理解,从而丰富和发展原有认知结构。另一方面,当学生思维遇到疑惑,产生探究心理时,就会采用查找资料,请教师长等手段,大大扩充知识量,形成适合自己的思维方法。

2、生疑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学生有了问题,就会产生解决问题的需求和强烈的内驱力。在试图提出问题及提出解决问题的各种设想时,学生必须提出问题,反映学生对教材的认知程度,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既是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学生对教材的内化过程,也是教师了解学生认知水平的良好契机。

数学教学,要让学生学会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思考方法。诱导学生步入学习的过程,提高数学能力。教师可以从正面、反面引导学生提出疑问,让学生经过注意、困惑、思考、生疑、释疑等心理阶段。激发学生“多问”。

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在课堂上使学生处于知与不知,理解与不理解的困惑中,处于为寻找答案积极思索中,有一定的暇想空间。

四、如何解答学生的生疑

教师解答问题是否得当,不仅直接影响教师的威信、教学的信度,而且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生疑的积极性。教师要认真解答学生的生疑,乐于解答,同时,要给学生予以鼓励。在解答时,应以最佳方式来使学生满足,使其听懂,印象深刻。在教学过程中常用的解答方法有:直接回答法;教师讲授法;同学代答法;反问法;暂缓回答;启示法;讨论法。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向教师生疑的可能性是多种多样的,有的对教学内容确实不懂就问,有的对其它领域内容出于好奇心而问,也有的想为难教师而问,等等。因此,教师要根据不同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选择恰当的方法来解答学生的问题。

让学生多问、善问,增强学生问题意识和问题能力,关键在于教师启发、引导、培养和不断训练。放手让学生自己生疑比通过被动的回答问题更能催发学生创造力的萌发。只有让学生做生疑的主人,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才会更浓,学习责任才会更强,思维潜能更足。

如何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 篇4

1. 创设生活情境, 从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 让学生建立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从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 体会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在数学教学和对学生数学学习的指导中, 提供数学知识产生的背景, 呈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加深他们认识数学知识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再通过“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关系后, 他们就会把在生活上遇到的问题与数学知识相联系起来, 认识到这个问题与数学有关, 可以用数学知识解决, 从而建立起了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例如在教学《认识钟表》一课时, 可以通过创设一个早上起床的情境让学生想想自己早上是什么时间起床的?是根据什么判断这个时间的? (看钟表) 引出钟表的教学内容。这样不但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而且还让学生认识到现在我们学习的数学知识就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从而建立了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

2. 在教学活动中鼓励和支持学生主动尝试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体验数学的应用意识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发挥这一理念的作用。当学生根据自己熟悉的生活情境发现数学问题时, 教师要鼓励和支持学生主动尝试着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比如, 在教学垂线的知识后, 我出示一幅小明上学的线路图, 先让学生找出有几条上学的线路, 再找一找哪条是最近的, 想想为什么。鼓励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 最后得到垂直距离是最近的。又如, 教学《认识钟表》一课时, 有“小明的一天”这么一道题, 要找出小明做每件事的时间, 就可以让学生运用上面学过的看时间的数学知识找出每一个时间数来。这些都是让学生尝试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举措, 使学生亲身体验到平时学的数学知识是可以用来解决生活问题的, 体验到应用数学知识的成功。

3. 引导学生运用数学语言去描述周围出现的数学现象, 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数学的语言非常简洁明了, 表达起来更加简单易懂, 很多学生都会说, 只是平时很少运用数学语言来描述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这时我们要引导他们大胆地说、乐意去说, 甚至引导他们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 在课堂中教师要经常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回答问题, 引导多了, 学生就会慢慢习惯用数学语言回答问题。

(2) 要求学生在课外多用数学语言交流生活周围出现的数学现象, 让他们习惯于数学语言。例如, 一个同学买了一本作业本, 用了1元;另一个同学买了2本, 用了2元钱。第一个同学可以说, 我用了1元钱, 而第二个同学可以引导他说:“我用的钱是你的2倍。”

(3) 摘录数学语言的句子。鼓励学生把平时听到的、看到的运用有关数学知识的句子或词语摘录下来, 积累运用数学语言的经验。

(4) 培养学生写数学日记。数学日记就是记录每日有关数学的知识, 它自然用到数学语言去写, 这样学生便会经过想再到写的过程, 数学语言能力便会逐渐增强。

在学习、练习和运用数学语言后, 学生便会养成习惯。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而且还可以大大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应用意识。

4. 进行综合实践活动, 反复练习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强化数学的应用意识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 应贯穿在整个数学课程之中。”综合实践是实现这些目标的重要和有效的载体。综合实践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去, 在做、观察、实验、探究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 体验和感受生活, 它注重数学与生活实际、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和综合应用, 对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非常有帮助。在教材中也编入了大量此类题目供学生作答。教师在上课时要充分利用其中的题材, 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课本对于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方向有着较大的指引性, 学生根据教材里面的内容探究学习时, 通过自主的探究发现、大胆质疑、调查研究、实验论证、合作交流、汇报交流等过程活动, 让学生逐渐累积运用知识的能力, 从而达到强化数学的应用意识。

例如在教学“位置”这一教学内容时, 让学生现场实践一些知识应用: (1) 让他们说说自己前后左右各是谁; (2) 说说另一个同学的前后左右又分别是谁; (3) 说说教室、家里的前后左右分别有什么。让他们亲身经历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实践活动, 强化他们的应用意识。

5. 结合现代社会中数学知识的广泛应用, 使其了解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升华其数学应用意识

20世纪, 数学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特别是计算机和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使应用数学和数学应用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数学几乎渗透到每一个学科领域和人们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人们越来越认识到“高科技本质上是数学技术”。在各个领域中, 由于广泛应用数学, 产生了许许多多现代化产物, 如汽车、飞机、轮船等交通工具, 电脑、数字电视、智能洗衣机等电器, 还有医学上的CT、核磁共振等, 这些高科技的产物都离不开数学的应用。一方面, 教师在上课时可以向学生介绍这些内容, 还可以用多媒体展示这些事物给学生亲眼目睹。另一方面, 让学生搜集这方面的信息, 让他们自己去了解数学的发展过程, 领悟数学知识在社会各个领域中的应用, 让学生了解到数学的应用范围是多么的广阔, 应用价值是多么的高, 在开阔他们视野的同时达到了升华其数学应用意识的作用。

让学生对数学感兴趣论文 篇5

让学生对数学感兴趣论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一种动力,一个人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他感兴趣,即使再苦再累,困难重重,他都会心甘情愿的去做。学生的兴趣往往是在教师的引领下开始萌发,有经验的教师总是精心设计问题,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并给学生发现疑难、解决问题提供桥梁和阶梯,指引他们一步一步登上知识的顶峰。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对数学感兴趣,并且长久地保持学数学的兴趣呢?在这里,我想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 设置情景 打造情景教学

让学生把数学当做解决问题的工具来学习和掌握。在这个过程中会体会发现数学的美 教师从新的角度去审视知识 ,用新的方法新的形势去组织,再现数学,在情景创新示例设计中融入创造的艺术 , 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触景生情”. 这个情景可能是疑问 、猜想 、争论也可能是沉思、联想 、惊讶……总而言之就是要挖掘出学生乐学、爱学、勤学、会学的内在动力和情感依托。

那么这些环节中最关键的当然就是设置情景,即打造情景数学的过程 .在《生活中的大数》一课的练习中,我设置了情景的创设 ,为每一个习题都设计了相应的情境,并由浅入深的进行了分层练习,我认为这些练习的设计得很好,采用生生互动的方式 ,找二名学生到前面捡石子,让其他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模仿例题独立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我想这样设计能更好吸引学生,让练习更为生动、精彩。

二、发展个性 进行数学猜测

猜测活动是一种思维活动设计。猜测活动要立足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猜测活动主要是在主观意识范围内进行的活动,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能有条理的、清新的阐述自己的观点。 由此可见,从学生个性出发。猜测活动本质是一种思维活动,而且是一种要求较高的思维活动。先让学生去经历仔细观察的过程后进行猜测。得出假设后让学生进行初步的验证提出自己的观点,久而久之学生会形成仔细观察,理性思考问题 冷静分析问题,有理有据地解决问题的思维品质。

猜测是一个人的记忆理解能力、分析判断能力、综合推理能力等多种智力作用的结果,整个思维活动过程中始终处于最积极、最活跃的状态。在教学过程中恰到好处地设置猜测环节,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探索与创新精神。

三、兴趣导入 换起学习动机

成功的导入 即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又能引发学生思考 、引起学生的期待心里和求知欲望,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从课外转移到课内。使学生很快地进入课堂角色,为整堂课的教学奠定良好的心理氛围。教师更用恰当的导入方法营造自由、民主、愉悦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唤起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学的快乐 学的自主,把数学知识还原到生活的实践中去,让学生把它当做解决问题的工具学习和掌握。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发现数学的美,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触景生情,这个情可能是疑问、猜想、争论,也可能是沉思、联想、惊讶……总而言之,就是挖掘出学生乐学、爱学、勤学、会学的内在动力和情感依托。

作为一名老师,把每一堂课上得生动有趣,是十分重要的。罗杰斯说:“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的安全的课堂气氛 币生之间建立亲密融洽的关系有利于学生产生创造的勇气和信心。

课堂环境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极大,轻松愉快的课堂环境更是学生在求知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 教师的责任就在于为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课堂学习环境 .

四、培养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课堂教学是认知与情感相互统一、相互促进的过程。要想让学生保持兴趣,爱学这一门课,就要在课堂上建立平等、民主、友爱的师生关系,营造一种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给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气氛。因此,教师要尽可能把微笑带进课堂,用和蔼慈祥的目光看着每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自己是被重视的,从而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学生乐于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其次,教师对学生要多表扬,少批评,允许学生失败。这样,才不至于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建立一种融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们觉得老师是朋友,教师要以情动人,以情去感化他们,这样能消除学生学习过程中紧张心理,如果他们对某个老师有好感,他们便对这位老师的课感兴趣并分外重视,肯下大气力,花大功夫学这门课,因而成绩卓著。这种现象大概就是我们常说的”爱屋及乌“吧!让你在学生眼中不仅是一位可敬的师长,更是他们可亲可近的亲密朋友。也只有这样,师生才能关系才和谐,感情才融洽,学生才肯学、乐学,成为英语学习的强大驱动力,学生就会兴趣盎然地进行学习

五、激发学生思维 维持兴趣

根据新课程理念的要求,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进行自主地尝试、操作、观察、想象、质疑等探索活动,从而亲身体验、发现数学问题潜在的神奇奥秘,领略数学美的真谛。因此,我特别注意从以下几方面创新教法:首先,课堂上尽可能做到少讲、精讲,把大量的时间归还给学生,让学生积极开展合作学习。其次力求师生互动,凡是能让学生动手操作的,就应该取消教师概括、学生听的形式;凡是学生能通过动脑、动手、动口解决的问题,教师就不要包办代替。真正打破”师讲生听“、”师问生答“的教学模式。所有的数学问题尽量让学生主动探索、参与和表现,让他们亲身经历知识探索过程,萌发创新意识,长久保持数学的兴趣。再次,最大限度地利用多媒体手段,将学习内容制作成生动活泼的动画课件,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尽最大可能维持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

如何培养小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篇6

关键词:数学 培养 方法 激发 兴趣

数学教学中充满了逻辑思维和抽象概念,孩子们很难对数学提起兴趣,而对一个学科的兴趣是能够主动学习的前提条件,因此多数小学数学教师都会为学生缺乏学习兴趣而感到头疼,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必须仔细分析小学生的特点,尊重学生,把如何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这一问题重视起来,在教学中积极寻求问题的答案。如何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 ,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尝试 ,作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谈。

一、从小学生的特点出发

小学生的思维逻辑尚处在形成发育的初期阶段。这也就决定了如果要让他们去对一些抽象的事物进行理解,是相当有难度的。学生之前从未接受过如此系统化的教学,也没有养成主动学习的好习惯。所以我们必须在这个时期创设有趣的情景,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教学中,适时地创设和谐、愉悦的求知情景,激发学生乐学、爱学数学的内驱力,诱发学生学习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学生将来进行更进一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方法恰当,增强学生自信心

教师们对课程的引入必须要讲究方法。小学生如果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表现出对数学学习的一种特殊情感,学习起来乐此不疲,这就是所谓的“乐学之下无负担。”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由于任教课时少,师生交流机会不多,很容易在学生中形成固板、严厉的印象。如果学生感觉老师很可怕,就很难喜欢他上的课。因此,数学教师在平时要多找学生谈心,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尽可能经常与学生进行一些集体活动,让学生对教师产生亲和力,这样学生才能喜欢这位教师,进而喜欢数学这门课程。特别是在小学高年级,常常会产生一些后进生,对他们的态度,教师尤其不能动辄训斥,应该循循善诱,特别注意爱护他们的自尊心,要经常运用表扬、奖励的手段鼓励学生。特别是那些基础较差成绩落后的学生,只要有进步,哪怕是微小的进步,教师也要及时表扬,这样才能使他们从怕上数学课直至爱上数学课,对数学这门课程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培养学生的好奇心

哈佛大学校长陆登庭也曾经说过,如果没有好奇心和纯粹的求知欲为动力,就不可能产生那些对人类和社会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创造。只有在日常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才能够让学生长期保持学习的活力和旺盛的求知欲,从而达到提升学习兴趣主动学习的目的。

這种好奇心要怎样培养呢?其实不仅仅是用在课程中设置问题的方式,我们更可以利用数学以外的方法,对“好奇心”进行强化。比如在课程的间隙,我们可以为学生讲解一些有趣的自然常识,比如说“为什么我们看到的彩虹有七种颜色”,“为什么天空会下雨”,“为什么小草是绿色的”,同时也鼓励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多问“为什么”,让学生对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产生兴趣,让他们可以切身感受到兴趣为自身带来的快乐。从而主动的对问题的答案进行追寻。

当然,面对学生的为什么,我们的教师也应该进行耐心的讲解。对于一些容易解释的问题,教师还应该刻意的去隐藏答案,让学生自己去翻阅书籍寻求结果。而我们的教师要做的就是,应该在学生产生好奇心的时候,适当的向数学学习这个方向进行导向,多让学生用数学手段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形成初期的理性思维。

四、保持课程的新鲜感

“有趣”也好,“好玩儿”也罢,这种对课程的注意力都是建立在课程保持新鲜感的基础上的。尽管故事再有趣,对某一件事物再有兴趣,如果同样的故事和事物反复出现,学生也终究会对其产生厌倦。

所以数学教师必须时刻与学生保持同样的“好奇心”,在教学中保持一颗充满活力的探索心,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寻找新的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的路子。让学生觉得这个老师的课程里花样繁多,层出不穷。而新知识也伴随着新的教学手段,一波波的对学生产生冲击,才能真正的保持学生对数学学习的长期兴趣,并且在这一课程中继续努力下去。

五、从生活中感受数学魅力

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从哲学层面的生活理解:生活即数学,数学本身就是生活。对小学生来说,能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就是一种最好的数学学习,也是培养学习兴趣的一个好办法。所以,我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每天作好记录,从学生的记录来看,他们不仅对课本上学的知识理解的更透彻,而且还将课本上没学的知识也掌握了,让教学成为生活一部分的同时,也让生活成为教学的一部分。

比如当教师看见水龙头向外滴水的时候,我们可以与同学一同进行“环保”计算为课题,对一定范围内居民浪费水资源的情况进行调查,并为学生列出数据,让学生来计算一天、一星期、一个月、一年该地区居民浪费水资源的具体吨数。并对拧紧水龙头、已经使用过的生活用水再利用等节约能源的方式进行考虑,看看在节水数据上,哪种方法的节水百分比最高,学生又如何证明他们的结论。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让学生感受到其实数学的学习就是建立在日常的生活中,学习数学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

六、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成功的快乐

学生的学习是认知与情感的结合,每个学生都渴望成功,这是他们的共同心理。因此,教师要认真研究课堂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体现学生的主体;要有意识地创设各种情境,为各类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要了解学生的需要类型,尽可能地创设各种条件,满足他们的不同需要,使他们都能获得成功。比如:提出问题时,可以根据问题难易程度的不同,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回答,这样可以使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都能在学习中感受到成功的快乐,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总之,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应该从多方面入手,多观察学生的心理活动,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换位思考。学生到底需要什么?喜欢什么?怎样做才是他们乐于学,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真正地把学生看成是“发展中的人”而不是知识的容器,一切都要围绕一个目标,那就是为学生学习创造一个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唤起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创造性,让学生乐学、爱学。

参考文献:

[1]班贵芹.小学数学教学之我见[J].吉林教育,2009.

[2]吴勇明.探究式教学对培养数学思维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4.

[3]尹海莲.培养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教学策略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8.

[4]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培养学生对数学教学内容的兴趣 篇7

一、把数学教学内容精讲, 让学生感兴趣

在课堂上, 小学生的注意力难以持久, 精神容易分散。为此, 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应做到精讲。教师应该做到: (1) 破:为突破难点、突出重点而讲, 不必面面俱到, 应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把学生难以掌握的、感到困惑的知识点讲深讲透, 达到突破一点理解一大片的目的; (2) 拨:为点拨而讲, 点到为止, 不要全盘托出, 应留给学生较多的思考和联系的余地; (3) 引:要为学生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而讲, 不仅是片面讲授书本知识, 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和解决问题, 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

例如, 在《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中, 讲到拼成的平行四边形要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 而不能用任意两个三角形时, 为了阐述这一知识点, 我把纯理论的知识融化在演示实验中, 提高了教学效率。即在证明前, 先做一做实验:A:把任意的两个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B:拿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根据实验, 学生马上就明白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是等底等高的道理。

二、把数学内容生活化, 让学生感兴趣

有人说过, 数学只有在生活中才能赋有活力和灵感。现行教材有不少数学内容具有生活化的特点, 改变了以往教材中枯燥、脱离学生实际的知识内容。过去, 学生学习教材内容缺乏生活化, 结果在之后的生活和工作中无相关的经验或模型可供参照, 更无法透彻把握这类问题的结构, 给他们带来很大的困难。因此, 既要明确教材中的知识要素, 又要挖掘教材中的生活素材, 寻找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切入点, 使枯燥的数学知识传授方式变为生动有趣的自觉行为。

例如:“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 每小时行驶70千米, 5小时到达。如果要4小时到达, 每小时需要行驶多少千米?”在教学时我将例题改变为:“五 (1) 班全体学生做早操, 每行排8人, 可排5行。如果要排成4行, 每行应排多少人?”要想解这一题必须知道全班总人数, 这一认识是学生熟悉和了解的, 因而在解答这一问题时, 他们就更为得心应手。

三、把数学内容通过多样化的形式呈现出来, 让学生感兴趣

1. 设置悬念。

在讲授新课前, 我根据学科的特点设置悬念, 使学生产生寻求答案的心情, 从而聚精会神、探本求源地阅读课本或听教师讲解。

例如, 在教学《分数化小数》时, 我出示1/5、1/7、5/12、3/8、7/11这几个分数让学生观察, 然后提出问题:谁能很快说出以上分数哪些能化成有限小数?哪些不能?由此开讲新课, 激发了学生想要了解分数化成有限小数的知识的求知欲望。

2. 利用实物操作、多媒体等。

小学生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 所以教师应重视操作, 并让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通过操作, 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可以让学生主动去探索知识产生和形成的过程。

例如, 在教学《圆锥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时, 我课前教学生用纸板做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各一个, 以及一个不等底等高的圆锥体, 并准备一些沙子。上课时让学生分别用两个不同的圆锥体装满沙子倒入圆柱体里, 学生马上活跃起来, 进行操作。接着小组根据自己的操作, 讨论怎样推出圆锥体体积的计算公式。最后教师运用多媒体形象生动地演示。由于学生有了操作、观测等感性认识, 再通过讨论、分析等上升到理性认识, 从而加深了对公式推导过程的理解, 也懂得了如何求圆锥体的体积。

3. 组织学生进行多样的活动。

学生对数学情感培养 篇8

关键词:数学教学,情感,态度,自信心

新课标指出:“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 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在传统数学教学中教师通常以一个权威者的身份使学生被动接受数学知识, 而忽略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与自信心, 学生往往感到学习数学是枯燥无味的。新课程要求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 把学生的态度、情感与自信心作为数学教育的目标之一。我就此进行了如下分析。

新的数学课程的构建使我们必须跳出只关注学科内容体系和结构的束缚, 真正把人的发展放在首位, 促进学生的自主、全面和可持续发展。数学教师应该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态度、积极的情感和持久的自信心, 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数学的态度、情感与自信心是由学生对数学所采取的立场、看法, 并引起的对数学的喜爱、憎恶的心理状态。只有良好的数学态度与积极的数学情感才能引起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由此可见, 这三者形成一个以态度为核心, 情感为纽带, 自信心为动力的有机整体, 缺一不可。

一、情感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 我发现学生在学习数学时, 对其概念理论方法等, 并不是无动于衷, 而是常常抱有各种不同的态度, 会有各种复杂的内心体验。如果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会感到满意、愉快和欢乐;学习失败时, 则会感到痛苦、恐惧和憎恨;遇到新奇的问题结论和方法时, 会产生惊讶和欣慰。虽然这种情感不直接参与数学的认知活动, 但对数学学习起着推动作用。因此, 重视情感教育不仅能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 而且对其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也是有益的。

(一) 师生必须建立一种和谐的“情感场”。

古人云:“亲其师, 信其道。”为此, 教师必须树立威信, 真正做到“学为人师, 行为世范”。要在学生中树立威信, 教师必须尊重爱护体贴学生, 能够严以律己、以身作则。教师若能受到学生的尊敬爱戴与钦佩, 学生将确信其教导的真实性和正确性, 对于所传授的知识, 认真领会;对于其谆谆教导, 言听计从, 师生的感情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产生共鸣。

(二)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课堂上难免有许多疑虑和困惑, 这些难理解的概念, 复杂的公式, 抽象的符号, 以及难懂的逻辑推理, 教师除了以口手耳目来相传、示范模仿来传递信息外, 还须根据学生在认知过程中的困难, 审时度势, 运用各种教学手段, 充分发挥自己拥有的教学艺术, 来调动学生的热情。为此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的情感必须有感染力。要具有感染力, 教师必须有对学生真挚无私的爱。教师对教育事业有着执着的追求, 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如果学生感觉到学习不是外部强加的, 而是自己感兴趣的事, 那么他们也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一般来说, 如果学生把数学学习取得的成功归功于内部因素, 他们就会感到兴奋、自豪和充满信心。这种情绪反应将促使他们作出更大的努力, 增强学习的动力。正是这种情感, 学生才会有持之以恒的学习劲头。每当他们遇到困难时, 正是这种情感在支撑着他们。因而, 情感对学生今日的学习乃至明日的辉煌都将有重大作用。

二、培养和发展学生良好的数学态度、情感与自信心

(一) 教师要以快乐感染学生,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数学情感。

快乐教师实施快乐教学, 能使学生情绪舒畅, 心理稳定, 能让学生在快乐中主动积极地接受教育。

(二) 鼓励学生参与数学活动,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它能够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好奇心, 愿意接近数学, 了解数学, 谈论数学, 探究数学。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 例如: (1) 以生活为背景, 巧设新课引入情境; (2) 列举一些解决现实问题的例子, 培养学生乐于了解数学、应用数学的态度; (3) 列举一些开放性的题目, 激发学生探究心理, 从而产生积极的数学情感; (4) 鼓励学生参与合作交流, 让学生在交流中体验数学的发现过程; (5) 联系数学史, 让学生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 (6) 合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 让学生感受数学的时代氛围, 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

(三) 转变教师角色, 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 要“转变教师角色,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新课程内容, 这必然促使每一位教师改进教学方法, 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而改进教学方法的首要条件就是要转变教师角色, 让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要多指导学生想一想, 引导学生猜一猜, 与学生合作共同做一做。这种新型师生关系的提出, 就是要教师放下架子, 走到学生中间去, 从根本上改变以往教师权威者的形象, 与学生一起合作、交流, 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 去自主探索和实践。只有教师放下架子, 给学生一个平等交流合作的空间, 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 才能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总而言之, 教师不能只注重知识的传授, 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对学习数学的态度、情感与自信心, 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麦曦.优化课堂教学的基本思路.广州教研.http://www.guangztr.edu.cn.

[2]曾琦, 陈向明.新课程与学习方式的变革.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学生对数学情感培养 篇9

一、在课堂上培养学生对于数学的兴趣

1. 提供史实, 增加对数学的了解

数学史中蕴含着丰富多彩的史实, 说明了数学的发展过程不仅需要细心的观察, 也需要大胆的猜想;不仅需要严密的论证, 也需要奇妙的想象;不仅需要精确的计算, 也需要近似的计算等等。数学史中不仅有知识的结论, 而且记录了知识形成的背景及创造性思维活动的过程。在教学中渗透这些内容, 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知识, 了解数学思想方法, 还会被科学家追求真理的勇气和毅力所感染, 感受到数学知识的魅力所在。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良好品质, 同时有利于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例如, 在教学圆周率时, 可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在计算圆周率方面的杰出成就, 使学生了解古人为探求知识所付出的艰辛劳动, 并了解“无穷逼近”的思想方法在现代的数学分析中依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又如, 在讲求和公式 (首项+尾项) *项数/2的时候, 可以向学生介绍公式的由来:高斯十岁时, 小学老师出了一道算术难题:“计算1+2+3…+100=?”这可难为初学算术的学生了。但是高斯却在很短时间就将答案解了出来, 他利用算术级数 (等差级数) 的对称性, 然后就像求得一般算术级数和的过程一样, 把数目一对对的凑在一起:1+100, 2+99, 3+98, ……49+52, 50+51, 而这样的组合有50组, 所以答案很快的就可以求出是:101×50=5050。这样一来同学们对于这个公式的印象会非常深刻, 而且会对数学家有一种崇拜感, 激起他们对于学好数学的积极性。

再如, 古希腊数学家阿基米德的墓碑上刻着一个圆柱, 圆柱里内切着一个球, 这个球的直径恰好与圆柱的高相等。这个图形表达了阿基米德的发明:“球的体积和表面积都等于它的外接圆柱体积和表面积的三分之二。”

数学史中还有很多典型的的问题, 如勾股定理、陈景润的哥德巴赫猜想、《九章算术》中的鸡兔同笼等, 在教学中都可对学生适当介绍。教师在讲解的时候最好能够声情并茂地讲讲数学家们的勤学故事、成功的经历等等, 让学生感受一份付出、一分收获, 让学生感动于学者们的执着与坚强的意志。

2. 创设情境, 拉近与数学的距离

纯数学理论对于初中生来讲确实是枯燥了一点, 所以要将枯燥的数学知识应用编排到一定的生活、生产或是学生们感兴趣的、熟悉的背景中去,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以及拉近学生与纯数学理论之间的距离。

3. 设疑启发, 激发对数学的好奇心

学源于思, 思源于疑, 教师应根据学生好奇好问的心理特点, 设疑启发, 使他们的好奇心升华为求知欲。

由于数学知识比较抽象, 一些学生对学习数学没有积极性。课堂教学的良好开端, 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前提。教学中,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 精心组织好“设疑生趣”, 力求使语言情趣化, 使学生一上课就自觉地进入角色。

4. 动手操作, 加强对数学的兴趣

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 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也得到发展, 使它变成了思维的工具和镜子。通过让学生参与操作, 引导他们的兴趣, 从而使学生在边操作、边思考、边叙述、边归纳的过程中, 逐步培养了各自主动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

二、在课后培养学生对于数学的兴趣

1. 教师无私的关爱和个人魅力让学生爱其师、信其道

我做班主任的时候接触过一些偏科的学生, 问他们为什么学不好, 他们会说不喜欢这门课, 问为什么不喜欢这门课, 他们会说不喜欢这个老师, 为什么不喜欢这个老师, 他们会说出很多这样那样的原因。

所以我想教师本身的素养、个人的魅力、对学生的关爱会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这门课的喜爱程度。

我有一个同事, 学校每次都让他接一些成绩不好的班级, 但最后他总能让每个学生都获得进步, 他总结了几个词语:理解、接纳、尊重、信任、赞赏、激励、宽容、提醒。

这是一个老师对学生爱的体现, 有这样一个老师在时时刻刻关心爱护着自己, 那些学生怎么可能不喜欢这个老师呢?

还有就是教师要有个人的魅力, 如博学多识、风趣幽默、美丽大方、儒雅绅士、能歌善舞、善良谦逊等等, 让学生有佩服你、崇拜你的地方, 那样他们就会渐渐去欣赏你, 欣赏你的课, 亲其师, 信其道。

所以作为老师, 就要不断地进行自我提炼, 提高自身的文化底蕴和文化素养, 多看书, 多了解一些时事政治, 多积累社会经验。

2. 课后作业的多样化让学生爱做数学作业

永无止境的练习卷让学生头痛、厌烦, 并且许多练习题重复出现两极分化现象越来越严重, 所以让课后作业多样化, 换换口味, 设计一些学生喜欢的作业, 感兴趣的作业, 效果或许会更好。

如在讲到收集数据这一节的时候, 可以分小组进行收集整理数据, 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对象;在讲到镶嵌这一节内容的时候, 可以让学生回家做一些用不同的多边形镶嵌而成的美丽图形, 并且在班中张贴展示, 也可以让学生写数学日记, 数学心得体会等等, 多一个可以让学生和老师沟通的方式。

3. 组织学生参加数学兴趣小组

数学兴趣小组在许多同学眼里是对数学有兴趣的同学才参加的, 或者是有希望参加数学竞赛的同学才参加的。于是这样兴趣小组就变成了数学提优小组, 或者是竞赛辅导小组。我们应该分清兴趣小组、提优小组、竞赛辅导小组应该分清概念, 它们是不同的。兴趣小组应该是每一位同学都可以参加的。没有兴趣的同学, 我们可以通过参加兴趣小组活动使其对数学变的有兴趣。

所谓兴趣是指一个人力求认识、掌握某种事物, 并经常参与该种活动的心理倾向。人的兴趣不是生来就有的, 它是在一定的需要基础上, 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与发展起来的。兴趣可分为直接兴趣与间接兴趣。所谓直接兴趣是由活动的目的、任务或活动的结果而引起的兴趣。这种兴趣的产生不是由于某种事物过程本身的激发, 而是由于意识到活动的目的、任务或后果对我们有重要意义。当然间接兴趣和直接兴趣可以相互转化的, 也就是说兴趣是可以培养的。兴趣小组的目的就是通过活动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它是每一个同学都可以参加的, 特别是现在还不感兴趣的同学, 如果能让兴趣小组的活动吸引他们来参加, 那么兴趣小组的目的就达到了。

数学兴趣小组定位在“数学是有用的”这个角度全方位地向同学们介绍数学的方方面面, 从而激发数学兴趣。在组织过程中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将思想教育贯穿到数学教学活动内容中, 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发展水平和具体情况结合教材具体内容, 采取灵活多样、生动有效的方式, 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 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具体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心理及联系所学教材的内容进行相关内容背景介绍或实际应用。数学是有用的, 在哪些方面有用, 可以通过不同主题的活动分别向学生介绍, 激发他们的数学兴趣。

教师可以分配好小组, 利用中午或双休日进行小组活动并做好活动记录与小结, 利用上课时间进行交流。

对数学素养培养的认识 篇10

一、树立新理念

小学数学教师首先要思考的问题是应树立怎样的数学教学观, 我们的数学教育应如何关注学生发展, 给予学生的是快乐还是压抑, 是创造还是束缚? 《课标》提出:数学课程, 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 重视学生的心灵关怀, 就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目标之一。 现代课堂教学观的核心就是关注在生长、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 从生命的角度看, 每一节课都不是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的综合生成过程。 学生学习的过程并不是单纯的知识接受和技能训练的过程, 而是伴随着交往、创造、追求、选择、意志努力、喜怒哀乐等的综合过程, 是学生整个内心世界的全面参与。 因此, 教师既要与学生进行知识的对话, 更要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 让学生获得心灵的快乐、宁静和满足。 如笔者在教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的《可能性》时, 根据教材内容设计了一个摸球环节, 采用了学生两小组摸球竞赛的形式。 摸球的两个口袋中, 一个有红球, 另一个没有红球, 比赛以摸到红球多的小组获胜。 很多教师采用了这样的方式, 而实际上, 这样的方式让没有摸到红球那队的学生心里特别不舒服, 他们会认为老师明知那个口袋里没有红球还让他们去摸, 这样的行为带有欺骗性, 会影响学生的上课情绪。 也许他们是学到知识了, 但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并不快乐。 所以, 后来我把这一设计进行了修改, 改成我与一组学生进行摸球比赛, 没有红球的口袋给老师来摸。 以期让学生动用动脑实践操作, 体验到学习的成功和快乐。

二、拓展学习空间

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大量数学问题, 我们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将其引入课堂。 例如, 在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时, 可从学生爱喝的饮料的情境中引出教学内容:“雪碧一箱24瓶, 16箱雪碧一共有多少瓶? ”由此引出新课学习。 在应用题教学中, 有许多数量关系在现实生活中是广泛存在。 例如, 在教学“三步计算应用题”时, 教师可从学生购买文具的情境中引入:“小明在求知文具店买了3支铅笔, 每支8角, 又买了4本练习本, 每本5角, 小明买文具用了多少钱? ”有几何初步知识在生活中的大量应用, 如, “装修房子所用地板的面积”、“计算操场跑道的长”、“求罐头的容积”, 等等。 这些都是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现实的题材, 由此引出数学问题, 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数学兴趣, 而且让学生认识到数学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联系, 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增强了数学研究意识。

如“复习分数应用题”时, 可让学生研究如下问题:调查六年级学生中男生有几人? 女生有几人? 今天出勤几人? 缺勤几人? 再根据调查结果深入思考, 可以想到哪些数学问题, 用什么方法解答? 鼓励学生把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的问题说出来、写下来, 通过交流、评比, 提高他们到实践中研究数学的自觉性。 像这样, 把学生研究的空间多渠道引到课外, 不但能沟通数学知识与生活、社会实践的关系, 而且能让学生在自主参与、积极参与的研究活动中, 获得体验, 形成爱探究、乐求知、善研究的良好心理倾向。

三、合理改编教材, 提高学习兴趣

数学课标指出:“数学教学, 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 对教材进行加工, 有创造的设计教学过程。 ”数学教育是要学生获得作为公民所必需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 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 必须开放小教室, 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学习数学的大课堂。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联系生活实际, 吸收并引进与现代生活、科技等密切相关的具有时代性、地方性的数学信息资料处理教材, 整理教材, 重组教材内容。 例如:苏教版三上《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一课, 教材呈现的主题图是一个长方形篮球场, 长28米, 宽15米。 为了激发学生兴趣, 我适当改编了一下教材, 采用故事的形式导入新课:“同学们, 你们听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吗? 兔子和乌龟今天又要进行一场比赛。 这一次要比谁跑的路程长。 小兔子绕长方形花坛跑一圈, 乌龟绕正方形花坛跑一圈 (依次出示花坛及相关数字) 。 你能猜一猜谁跑的路程长吗? ”学生争论不休, 意见各异。 有的说兔子跑的路程长, 有的说乌龟跑的路程长, 还有的说一样长。 这时教师顺水推舟:“究竟谁猜的对呢? 要解决这个问题, 谁有好办法? ”从而很自然地引入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这样稍做改变, 就把教材主题图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成了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中, 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 从而提高学生用数学思想看待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学素养的形成与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涉及的问题很多, 不仅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可以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素养, 而且可以结合其他途径进行培养。 切实把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行为, 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和综合素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潘廷敬.数学素质和数学素质教育刍议.

[2]杜永来.在学习中逐步提高数学素质.

上一篇:微量白蛋白检测下一篇:儿科护理安全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