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报的战略转型

2024-09-02

都市报的战略转型(精选八篇)

都市报的战略转型 篇1

关键词:数字化转型,传统报媒,“三报一网”,媒介融合

报业数字化转型是我国报业面向未来和实现创新的重要途径。2010年1月, 在成都召开的“首届中国都市报发展高峰论坛”上, 全国20多家都市报总编辑共同签署《成都宣言》, 其中“推进都市报的数字化转型”成为与会者的强烈共识。[1]在国外报业纷纷涉足数字出版这块领域之时, 我国传统报业也注意到了数字化转型的必要性, 在其中, 《南方都市报》协《体育、娱乐、副刊》、《天天财富》和南都网共同组成了“三报一网”的联动模式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 出版形式的创新和盈利模式的多元化都使其成为国内传统报业数字转型的佼佼者。

一、《南方都市报》的数字化转型与“三报一网”的联动模式

近年来, 在新闻出版总署的推动下, 中国的数字报业开始进入了全面启动阶段[2]。在百度搜索引擎中输入“南方都市报”的关键词, 位列前三条的搜索结果分别是南方都市报电子版在线阅读、南方都市报—南都网—人人都是新闻人和南方报业网首页—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官方网站。而经过观察发现, 第一位南方都市报电子版是第二位南都网的一个子系统, 南都网界面的新闻呈现形式多样, 除了地域新闻按照“2+6+2”的模式分类, 在内容呈现上也包含了图片、视频和文字等要素。其报纸的界面分为三个板块, 即“三报”——南方都市报、体育娱乐副刊、天天财富。同时南方都市报与南都网中, 关键和重要的信息新闻保持一致, 这样就可以形成叠加效应, 并且在南都网的界面上还设置了互动专区, 包括微博、商城、鲜橙和米铺。而网站建设和载体电子化只是报业数字化转型的一个表层现象, 绝非数字报业的核心内容。数字报业要实现的核心战略是构建以一个高度整合的内容产品平台, 实现数字化和网络化的内容采集、存储、编辑、制作和发布。在这一信息架构中, 通过多种媒介形态内容产品的开发、组合来满足受众个性化的内容产品需求, 为公众提供表达空间, 增加互动和点击率。由此可以看出, “三报一网”模式的建立不仅使报业的出版形式上发生改变, 更重要的是内容的改变。

二、《南方都市报》的核心创新力:联动模式下的内容互补与纵深, 着力市场细分

南方都市报在其数字化转型的实践中就提供了多种内容产品, 包括PDF报纸完全版、多媒体精华版、邮件订阅版以及流媒体视频等。而在内容高度整合的南都网上更是看到了细分市场的过程, 南都网的左侧设有选择板块, 包括要闻推荐、新闻/深度、评论/传媒、精彩图集、广东/珠三角、娱乐/体育、财经/科技、资讯信息和全媒体产品九个板块, 分别从不同的地域和类别角度来报道相关重要新闻, 如2013年6月25日星期二南都网的要闻推荐为“聂树斌”一案, 而右侧同时挂出南方都市报的电子版, 头条亦是此案, 这表明在信息的发布和传播方面, 网和报达到了重叠和交错, 内容上相互补充和纵深, 相关新闻也得到了整合并补充在此新闻的下端。右侧还将南都网的产品清晰列出, 共有八个板块:亿像素、南都360、南都图刊、南都数字报、南都简报、一周精选、南都i TAG和头条回顾。这八部分产品就是南都网实现全媒体出版和数字化战略的核心体现。

三、“三报一网”联动模式下的微博效应与品牌架构

在南方都市报的全媒体新闻平台的建设中, 微博的建设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如与报纸相一致的同名微博“南方都市报V”, 还有就是“网—报”联动模式下衍生的“南都评论V”等。微博成为南都网与读者建立联系的重要媒介。

南都网不仅仅实现了用户对新闻进行评论的互动功能, 更是真正开启了“人人都是新闻人”全媒体数字化新闻的重要一步, 通过“鲜橙”这一板块的建设使其在多数报纸数字化过程中脱颖而出, 取得成功。数字化时代的读者不仅仅满足于接收信息, 更倾向于发表和分享信息。而基于这样的读者需求, 南都网的“鲜橙”板块就显得适时应景了。这是一块关于读者用户自己的天地, 也就是个人信息中心, 在这里用户既可以作为一个普通受众, 也可以作为一个新闻人发布文章和图片, 并且同时编辑会根据内容进行分类, 作为鲜橙用户也可以被其他用户所关注, 这表明南都网不仅与其他社交网站对接, 更是通过“鲜橙”社区的建设实现自建社交关系, 有别于其他社交网站人际关系的建设, 在“鲜橙社区”更倾向于建设相关新闻关注的人际关系网。这一系列产品都构成了南方都市报数字化转型中的品牌构建, 使其能够在互联网竞争激烈的环境下脱颖而出, 以增加用户的点击量和关注度。

未来所有互联网平台最重要的盈利模式就是电子商务, 虽然南方都市报在电子商务这块盈利模式正处于起步阶段, 但是随着电子商务本身的发展模式以及支付手段的成型, 其将成为未来最重要的互联网盈利模式。南方都市报的电子商务给我们的启示是, 报业的电子营销要根据自己的行业特点、目标市场消费者的行为特征以及其经济实力、营销环境状况等因素来制定自身的营销目标。

注释

1[1]陈强、丘凯琪, 《都市报转型的数字化路径——以〈南方都市报〉构造全媒体集群为例》, (A) 《当代传播》2011年03期P108—109

都市报的战略转型 篇2

全媒体是一种全新的媒介观念、媒介形态、传播手段、媒介运营模式和信息生产方式,其具有如下传播特征:细化了受众市场、全覆盖了受众信息感知、全面整合了信息的生产与传播及融合了媒介介质、技术和手段。因此,在全媒体语境下,以都市报为代表的传统报业定会受到巨大打击。在本案,笔者首先介绍都市报在全媒体语境下的发展困境,然后再进一步探析都市报的转型思路。

全媒体语境下都市报的发展困境

都市报一直是国内报业发展的中坚力量,但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其却逐渐呈现出由盛转衰的趋势,具体表现如下:

同质化严重。市场的诉求点与竞争方向由定位所决定,因此报纸的趋同一般表现为定位的趋同,并形成了一种千报一面的格局,即都市报多以市民生活为主导,从而出现严重的同质化现象。

品牌观念缺失。报纸的质量决定了其能否在激烈的竞争中获胜,则要求办报人树立品牌意识。但国内都市报普遍缺乏这一意识,且一些都市报在品牌建设中,未妥善处理好广告与新闻、报社与受众的关系,这无疑会对都市报的健康发展造成严重阻碍。

数字化意识薄弱。数字化是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多数都市报并未认清这一态势,如无自主的数字平台、信息传播的数字化程度低及在与门户网站新闻的竞争中表现消极等,从而严重制约了都市报的良性发展。

发展条件有限。在全媒体语境下,都市报唯有通过转型,才能实现长足发展。但一直以来,都市报的发展都较单一,使其在理念上无法认清全媒体所带来的威胁。如此一来,都市报将在制度建设、财力投入、人才培养等上出现策略错误,而这将不利于其向全媒体转型。

都市报转型思路研究

在全媒体语境下,虽然都市报的发展陷入困境,但凭借其在公信力、版面效果及受众依赖性等上的优势,其有条件通过转型来实现良性发展。下面,笔者将进一步探究都市报向全媒体转型的思路。

转变思路。为了应对全媒体时代的冲击,广大传统纸媒纷纷引入移动新闻客户端、电子版、手机报和网站等,但其中并无出彩之处,而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是传统纸媒并未认清全媒体的属性,而一味地照用原有的运作模式。全媒体的中心是用户,则在全媒体语境下,都市报应通过大数据分析用户阅读和关注新闻的情况来建立相应的数据模型,并据此划分用户及对新闻资料进行优化配置。总之,在全媒体语境下,都市报转型的首要任务是转变观念,即树立用户至上的服务思维,从而提高其对用户的服务能力。

加快融合。在全媒体语境下,传统报业应通过与新媒体融合来建立一种立体的传播格局,这是都市报得以长足发展的关键所在。针对这一问题,笔者将从如下方面展开讨论:一是创新数字报,这是实现都市报转型的首要任务,即根据受众的需求,转变数字报的呈现方式,并从互联网的传播规律出发,加快信息的传播速度和降低其接触成本,同时应创新互动方式,以提高数字报的到达率和吸引力。二是研发移动新闻客户端,具体应做好如下工作:通过创建特色专栏来突出都市报的优质内容;深入挖掘用户数据及对其进行系统管理;个性化定制用户的需求;通过互动来强化移动新闻的阅读体验。三是提高社交媒体的转化率,具体做法如下:通过大数据分析来细分都市报在微博、微信等上的用户,并将其引入下属的其他媒介平台上。

分众传播。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彻底打破了传统媒介的线性传播模式,即传播人、传播内容、传播媒体、受众、传播效果,并建立了一种循环传播模式。其中,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介的应用赋予了受众多重身份,即其在信息传播中,既为信息的互动化生产者,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对此,都市报应通过如下途径来实现转型:一是细分受众的需求,并打造一个影响力更大的细分产品平台。二是树立用户至上的服务理念,从而为用户提供一系列多元化、个性化的服务。三是创办个性化的报纸,其中在选题上,偏向于本地新闻,在体裁上,深度策划新闻内容及深挖新闻背后的信息;树立为本地用户服务的理念;借助媒介平台来刊发新闻及从用户的阅读习惯出发,优化新闻的传播周期,以实现报纸版面的网络化、视觉化、杂志化、数据化和融合化。

创新盈利模式。在全媒体语境下,都市报有必要通过创新盈利模式来寻求新的盈利增长点,其中盈利模式的创新途径包括:一是深挖自身拥有的一些稀缺和垄断资源,并通过优化配置来吸引企业参投,从而将其转化为经济效益;二是运用智力输出模式,即输出直接智力和优质内容,其中输出直接智力指的是都市报可通过对企业进行专业指导来创收,而输出优质内容则是通过对其他弱势纸媒的发展进行指导来创收;三是运用品牌运营模式,即通过品牌输出来为用户打造优质的服务。

创新管理模式。都市报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党报的影响,即其具有事业单位、企业化运营的属性,这无疑会对其转型产生影响。可见,在全媒体语境下,创新管理模式对都市报转型尤为关键,因此应做好如下工作:一是推行现代企业制度,这是一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型企业制度,其在都市报转型中发挥了基础性的作用;二是改革激励机制,即从晋升、资金和人才等方面向优秀员工倾斜,以激发全员主动参与全媒体的探索。

综上,在全媒体语境下,都市报唯有转型,才能得以长存。对此,笔者建议通过转变观念和创新运作、管理模式来实现都市报的数字化、网络化和融合化,从而保证其在全媒体语境下成功转型。

都市报的战略转型 篇3

一、“走转改”的目标, 就是都市报转型升级的目标

《重庆晨报》已有17年历史。同全国其他都市报一样, 面临着转型升级的任务, 需要从一张以街头社会新闻为主的“小报”, 转型为关注政经新闻、能够代言和影响社会主流的“大报”, 与此同时, 还必须跟上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 完成理念和技术上的升级, 以在传媒竞争中赢得主动。

无论转型还是升级, 就目标而言, 都要求都市报要更加深入地扎根所在的城市, 反映城市的发展变化、反映城市居民的喜怒哀乐——与绝大多数人心声相通, 与时代前进的方向一致, 这是迈向主流的起码条件。

“走转改”的目标与此高度一致。“走转改”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 如刘云山同志指出的“党的宗旨决定着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替人民说话办事的价值取向, 必须面向基层、服务群众, 关注群众需求, 维护群众利益, 说群众想说的话、办群众欢迎的事”, 所以, “走转改”关系着新闻媒体如何践行党的宗旨这个重大问题, 要求新闻工作者改变作风和文风, 尽最大努力拉近与读者的距离, 尽最大努力维护媒体的公信力和亲和力, 这同样是都市报迈向主流的必然追求。

对照都市报的现实, 第一, 编辑记者对于市情、国情、民情的了解, 还比较片面、零碎。记者都是按照自己的口线在开展工作, 相对比较了解自己联系的领域, 但对于城市的整体发展状况, 往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第二, 编辑记者中的80后、90后年轻人越来越多, 他们是在互联网环境下成长的一代, 习惯于通过各种科技手段获得资讯, 这样得到的信息很快很多, 但是缺乏细节和现场, 碎片化和情绪化, 更缺乏思维含量。“脚底板下出新闻”这是采访应有的程序和意义, 但是这样的“本意”正在淡化。第三, 由于经营上的压力, 都市类媒体重视白领等高端群体, 一定程度上有忽视中低层群体的倾向。对照社会现实, 中等收入群体在总人口中比重大, 在报纸的读者中比重也大, 而且, 他们更加需要报纸的关注和帮助。通过“走转改”解决这些现实问题, 对于提高办报质量、塑造品牌形象、加强队伍建设都能够发挥重要的实际作用, 从而推进都市报的转型升级。

二、“走转改”见成效, 在融入城市、融入百姓中实现转型升级

重庆晨报编委会提出, “走转改”活动要让读者看到变化、得到实实在在的帮助, 还要让报社办报质量、品牌形象和编辑记者素质都有实实在在的提升, 实现读者、报社和编辑记者都在“走转改”中有收获, 在融入城市、融入百姓中, 推动报纸转型升级。

我们主要做了这样一些安排:

一是结合重庆市情建立联系点。重庆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为一体, 市情复杂, 我们在安排联系点时, 统筹考虑都市圈和山区库区, 报社和各业务部门、编辑记者个人分三个层次建立了7大基地和35个部门联系点, 分布在重庆主城和“两翼”区县, 覆盖了工厂、农村、工地、学校、社区等不同类型。其中, 报社的联系点定在綦江区永新镇, 这个镇地处“发达都市”与“边远山区”的过渡地带, 农村农业发展和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同步推进, 是“发展中的重庆”的很好代表。

二是活动目标具体清晰。“走转改”活动要收到成效, 要有目标考核机制。为此, 我们对报社的联系点綦江区永新镇, 做出了“五个一”的办实事承诺, 包括:组建一个专家团队, 邀请农业、旅游业、城镇规划等方面的专家, 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出谋划策;每年举办一次农产品进城促销, 为当地特色农产品到主城销售、进入超市等组织一次促销活动;组织一批游客下乡, 利用本报摄友团等资源, 组织游客到当地体验农村, 体验农家生活, 推广培育一批永新镇农家乐品牌;为当地农村学校孩子组织一次活动, 组织编辑记者到学校挂职当辅导员;送一批文化产品到农家, 为当地建立一个重庆晨报文化室。对于编辑记者“走基层”, 根据采访工作的需要和特点, 我们明确提出“321”的工作目标, 即交3个基层朋友、写2篇现场报道、写1篇心得体会, 让编辑记者都带着明确的任务到基层去。

三是全员参与形成合力。报社编委会成员带头参加, 采编一线全体参加, 还要求报社的广告经营、专刊和新媒体等部门也要全员参加, 结合工作实际和自身需要开展“走转改”, 提升报社的品牌形象。今年2月4日, 春节过后的第一次编委扩大会, 我们放在报社联系点綦江区永新镇召开, 编委会成员与采编、经营的中干, 特邀几位旅游营销专家一起到了镇上, 与当地干部和群众共同研究当地旅游发展的问题, 现场布置了新闻、经营等帮助当地举办“梨花节”、推销山地凤凰鸡的具体措施。随后, 记者深入采访, 先后推出了《永新梨花节赏花地图》、《永新赏梨花可尝凤凰鸡》等系列报道, 为了服务读者赏花, 除了文字记者, 摄影记者深入现场, 还专门安排了美术编辑到现场绘制三维地图, 在报纸上刊发行程路线, 受到读者和农民的好评, 许多读者说报社的报道鲜活生动, 而且直观方便, 想得真周到。

报社各新闻部门结合部门实际, 分别选择报道热点、难点开展走转改, 财经记者开出专栏《财经记者走微企》, 报道一批普通人的创业故事;娱乐记者从明星报道转向文化报道, 开辟专栏《走进重庆文艺名家》, 挖掘了一批文化领军人物;都市记者进入社区, 写出了如“理发师的故事”等系列报道;政法记者走进监狱, 写出了《美女心理咨询师在监狱上辅导课》等现场新闻。

四是考核制度引导有力。我们制定了“八不准”规定, 对编辑记者“下基层”的工作纪律、言行举止等规范要求并明确处罚措施。针对“文风”问题, 我们讨论归纳了“不良文风的五大表现”, 组织编辑记者学习, 开设了“现场短新闻”专栏, 每日好稿评选和月度评奖中, 对鲜活的现场短新闻给予倾斜, 让编辑记者的付出得到承认和回报。

有了这些制度保障, 在“走转改”的具体操作中, 我们放开视野, 着眼于报社工作的全盘和长远, 提出了“三个结合”, 即新闻报道与服务群众相结合、品牌活动与城市营销相结合、队伍培养与新媒体运营相结合。

新闻报道与服务群众相结合, 重庆晨报的“走转改”活动, 实实在在地发挥了“为民解忧”的作用。去年夏天, 重庆部分区县连晴高温、饮水困难, 记者王珊在綦江农村采访中, 与村民共同生活三天, 报道了当地村民一盆水几次使用的情况, 见报当天, 就有爱心人士捐款50万元, 解决当地水源建设问题。2011年11月初, 记者宋岩接到秀山农民电话求助“当地10万斤猕猴桃销售困难”, 记者迅速赶到水果市场, 与果农一起摆摊销售体验“卖难”, 稿件见报后, 订单纷纷涌来。但2012年的问题解决了, 明年又该怎么办?记者又赶到秀山农村采访三天, 了解生产情况和具体问题, 帮助联系商场超市和农业部门, 为农民落实长期的销售渠道。

通过“走转改”, 编辑记者打开了自己的思路、写出了好的报道、获得读者的表扬, 也真正感受到自己思想方法和业务素质的提高, 体会到新闻工作的责任和意义。记者王珊的旱情报道为当地引来捐款, 在捐款现场, 村民们对晨报、对记者都赞誉有加, 王珊后来在心得中说“百姓的夸奖是对记者最好的表扬”。记者杨野夏天总会报道“战高温”, 2011年他通过与民警一起工作进行采访, 他在心得中说, 与“听得见汗水滴在地上的声音”、“民警偷偷地喝下一瓶藿香正气水”这样的细节相比, 自己过去的词汇是那样的苍白贫乏。副总编辑赵吾君深入到大巴山深处的巫溪县羊桥村和农民同吃同劳动, 深入了解所住的“乐和大院”的农家人, 采访记录达25页, 收集材料有10多份, 这个村80%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 老弱留守, 产业薄弱, 当地积极进行农村社会管理创新探索, 开展“乐和家园”建设, 产生了非常好的效果, 他写出了报道《走进巫溪新农村, 乐和大院访农家》, 他与编辑记者交流时说“这些基层的探索, 是我们长期呆在办公室, 上夜班的同志, 通过记者的稿件难以感悟和了解的, 通过走转改, 我对农村改革发展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有了更深的感受”。2012年3月, 我们的“记者挂牌进社区”活动正式启动, 30位社区记者的联系电话、QQ号码挂牌进入社区, 记者收到的新闻线索量大幅增加, 真切地感受到“源头活水”的魅力。

在操作中, 我们非常重视新媒体的使用, 提高采编队伍媒体融合的本领。2011年12月15日, 总编辑张永才和摄影记者何熠来到巫山县庙堂乡采访, 这里山高路远, 因自然条件恶劣, 不宜人居, 三年前县委决定整体搬迁移民。在去庙堂乡的途中, 发现农民种的萝卜有10万斤滞销, 当即就通过重庆晨报的官方微博推销萝卜, 很快得到网友回应, 转发30多万条, 立即得到企业反馈, 采购一空, 当地村民说, 没有想到这么神奇就卖完了萝卜。2012年3月中旬, 我们与新浪微博合作, 开展“奉节脐橙一公斤”计划, 帮助奉节果农销售滞销脐橙, 转发一次至少购买一公斤, 市民和商家积极参与, 至3月底, 原积压的3万吨脐橙已经销售出2.5万吨。

报社同样有收获。不仅仅是编辑记者思想业务两方面素质的提高, 报社还收获了一批好的新闻报道和好的品牌活动。我们要求“走转改”结合社会关注的热点开展报道, 2011年以来, 我们在连晴高温中, 探访蔬菜基地, 回答市民关心的“吃菜”问题;我们在开学季节, 走访乡村小学, 号召市民关注乡村教育;我们结合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 调研区县农村劳动力转移, 一批有故事、有现场、有思考的报道, 回应了读者关切的热点问题, 提升了报纸的质量;我们面向基层开展各种品牌活动, 努力让“发现和传播城市价值”的办报理念下到基层、接上地气, 我们连续举办了“非常6+1”大型城市营销活动, 联合重庆主城区以外的六大中心城市的党委宣传部, 共同举办集新闻专题、网友拍摄、图片展览、房车展销等为一体的广场营销, 给当地市民带去热闹、实惠的“城市秀”;这些新闻报道和品牌活动, 读者好评不断、积极参与, 也获得市委宣传部的肯定, 让报社的“人气”更旺, 有力地提升了报社的公信力和品牌形象。

梳理重庆晨报“走转改”活动取得的成果, 我们感受到, 扎实开展“走转改”活动, 能够实现“三个提升”:读者获得服务、帮助和关注, 对报纸的满意度提升;报社获得好的新闻作品和品牌活动, 报纸公信力提升;记者编辑提高思想水平和采编能力, 增强了新闻工作的崇高感和责任感, 队伍整体素质提升;这三个方面的提升, 卓有成效地推动了报纸转型升级。

三、“走转改”常态化, 对于媒体转型、公信力提升和未来发展具有全局和长远意义

通过近一年的实践, 我们认识到, “走转改”对于我们进一步转变新闻理念、应对媒体市场变局、做好队伍建设等方面, 都具有全局和长远意义。我们的认识是:

1. 从新闻理念上看, 都市类媒体报道转型、迈向主流大报, “走转改”不仅提供了理论指导, 也指明了实施路径。那就是关注最大多数人的关注, 把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反映人民群众心声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推动经济发展和促进社会和谐进步中发挥作用, 才能获得社会主流的认可。

2. 从媒体格局上看, “走转改”是传统媒体维护和提升公信力, 应对新媒体竞争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与互联网上的微博、论坛等传播平台相比, 传统媒体最重要的看家“法宝”是信息的真实性和媒体的公信力, “走转改”倡导和要求的作风和文风, 正是传统媒体赢得竞争的重要保证。

3. 从长远发展看, “走转改”提高新闻从业人员的思想素质和采编能力, 为媒体发展提供可靠的人力资源支撑。“走转改”不仅是新闻观, 也是“方法论”, 从技能的角度看, 让采访回归到“现场望闻问切”、“脚底板下出新闻”这个本意, 提升采编人员专业能力, 将有助于媒体的长远发展。

依照以上这些认识, 重庆晨报将在过去工作的基础上, 进一步增强自觉性和主动性, 进一步创新工作机制, 让“走转改”活动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 争取取得更大的成绩。

都市报的战略转型 篇4

一、《南方都市报》的数字化转型与“三报一网”的联动模式

近年来, 在新闻出版总署的推动下, 中国的数字报业开始进入了全面启动阶段。[2]在百度搜索引擎中输入“南方都市报”的关键词, 位列前三条的搜索结果分别是南方都市报电子版在线阅读、南方都市报——南都网——人人都是新闻人和南方报业网首页——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官方网站。而经过观察发现, 第一位南方都市报电子版是第二位南都网的一个子系统, 南都网界面的新闻呈现形式多样, 除了地域新闻按照“2+6+2”的模式分类, 在内容呈现上也包含了图片、视频和文字等要素。其报纸的界面分为三个板块, 即“三报”——南方都市报、体育娱乐副刊、天天财富。同时南方都市报与南都网中, 关键和重要的信息新闻保持一致, 这样就可以形成叠加效应, 并且在南都网的界面上还设置了互动专区, 包括微博、商城、鲜橙和米铺。由此可以看出, “三报一网”模式的建立不仅使报业的出版形式上发生改变, 更重要的是内容的改变。

二、《南方都市报》的核心创新力:联动模式下的内容互补与纵深, 着力市场细分

南方都市报在其数字化转型的实践中就提供了多种内容产品, 包括PDF报纸完全版、多媒体精华版、邮件订阅版以及流媒体视频等。而在内容高度整合的南都网上更是看到了细分市场的过程, 南都网的左侧设有选择板块, 包括要闻推荐、新闻/深度、评论/传媒、精彩图集、广东/珠三角、娱乐/体育、财经/科技、资讯信息和全媒体产品九个板块, 分别从不同的地域和类别角度来报道相关重要新闻。例如, 2013年6月25日星期二南都网的要闻推荐为“聂树斌”一案, 而右侧同时挂出南方都市报的电子版, 头条亦是此案, 这表明在信息的发布和传播方面, 网和报达到了重叠和交错, 内容上相互补充和纵深, 相关新闻也得到了整合并补充在此新闻的下端。右侧还将南都网的产品清晰列出, 共有八个板块:亿像素、南都360、南都图刊、南都数字报、南都简报、一周精选、南都i TAG和头条回顾。这八部分产品就是南都网实现全媒体出版和数字化战略的核心体现。

三、“三报一网”联动模式下的微博效应与品牌架构

很多传统报业都开通了微博功能, 并作为其报纸的附庸品, 做一些简要信息的传播与宣传。例如, 人民日报、南方周末等等。在南方都市报的全媒体新闻平台的建设中, 微博的建设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如与报纸相一致的同名微博“南方都市报V”, 还有就是“网—报”联动模式下衍生的“南都评论V”等。微博成为南都网与读者建立联系的重要媒介。

南都网不仅仅实现了用户对新闻进行评论的互动功能, 更是真正开启了“人人都是新闻人”全媒体数字化新闻的重要一步, 通过“鲜橙”这一板块的建设使其在多数报纸数字化过程中脱颖而出, 取得成功。数字化时代的读者不仅仅满足于接收信息, 更倾向于发表和分享信息。而基于这样的读者需求, 南都网的“鲜橙”板块就显得适时应景了。这是一块关于读者用户自己的天地, 也就是个人信息中心, 在这里用户既可以作为一个普通受众, 也可以作为一个新闻人发布文章和图片, 并且同时编辑会根据内容进行分类, 作为鲜橙用户也可以被其他用户所关注, 这表明南都网不仅与其他社交网站对接, 更是通过“鲜橙”社区的建设实现自建社交关系, 有别于其他社交网站人际关系的建设, 在“鲜橙社区”更倾向于建设相关新闻关注的人际关系网。这一系列产品都构成了南方都市报数字化转型中的品牌构建, 使其能够在互联网竞争激烈的环境下脱颖而出, 以增加用户的点击量和关注度。

未来所有互联网平台最重要的盈利模式就是电子商务, 虽然南方都市报在电子商务这块盈利模式正处于起步阶段, 但是随着电子商务本身的发展模式以及支付手段的成型, 其将成为未来最重要的互联网盈利模式。南方都市报的电子商务给我们的启示是, 报业的电子营销要根据自己的行业特点, 目标市场消费者的行为特征以及其经济实力、营销环境状况等因素来制定自身的营销目标。由此可见, 南方报业发展数字业务, 不只是为了给报纸内容找到新的呈现终端, 更重要的是建立起与数字化相适应的服务项目、业务流程和管理体制机制, 数字化报业不是传统领域的附庸品, 而是一个全新的发展领域。同时, 在“人人都是新闻人”的数字化自媒体时代, 新闻专业机构则应更着重于挖掘新闻背后的真实, 能够给读者更多超越事实的报道, 即事实背后的真相, 这也是传统报业应该转型的方向和目标。

摘要:本文阐述了《南方都市报》的数字化转型与“三报一网”的联动模式, 分析其核心创新力主要是:联动模式下的内容互补与纵深, 着力市场细分, 并提出“三报一网”联动模式下的微博效应与品牌架构的想法。

关键词:数字化时代,《南方都市报》,经营转型

参考文献

[1]周慧敏.全媒体时代的报业转型——以《新安晚报》为例[D].安徽大学, 2013.

[2]赵文丹.重庆都市报的崛起和发展[D].西南政法大学, 2007.

浅谈新形势下都市报转型 篇5

一、面临哪些困境

(一)新媒体崛起,都市报读者流失、发行量下滑

调查显示,2015年我国网民数量高达七八亿,微博用户将近5亿,微信用户大约5.5亿,每3个人中就有一个网民,每4个人中就有1个微博或微信用户。

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人际传播方式发生了变革,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手机媒体成为大众化的传播方式,其辐射空间更广阔,社会影响范围更大。与此同时,作为传统媒体,报纸的读者却在不断流失,尤其是众多年轻受众,往往习惯于通过网络、手机媒体等获取新闻和信息,而不愿意读报。

读者流失也导致许多都市报出现发行量滑坡。从2015年12月9日由中国报业协会主办的2015中国报业物资供应年会传出消息,2015年全国报业用纸量约为221万吨,相比2014年的270万吨减少了49万吨,约下降18%。业内权威人士指出,报业用纸量下降幅度较大,主要原因是都市报等市场化的报纸广告、发行下降幅度较大带来的影响。

(二)都市报广告收入锐减

新媒体崛起的另一大影响是都市报传统广告收入出现“断崖式”下滑。据清华大学传媒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统计测算,2014年中国传媒产业总值达11361.8亿元,首次超过万亿元大关,较上年同比增长15.8%。然而,这一发展主要依赖于基于互联网的新兴媒体。传统媒体中,报纸广告收入连续4年下降,2014年的下降幅度更是达到15%。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发布的《传媒蓝皮书: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2015)》课题组对30多家都市类报纸的最新调查结果显示,2015年第一季度报业广告下滑更为严重,普遍下降20%以上,个别报纸下降幅度高达30%,发行量也普遍下降,其中汽车、房地产等传统广告大户的流失情况最为严重。

二、如何摆脱困境

(一)紧紧围绕目标受众的需求,深耕新闻主业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给媒体环境带来了深刻的改变,网络环境下,任何人都可以制造传播内容,每个人都可以是记者、通讯员,同时所有人又都是信息的受众。在这信息无处不在,数据量化一切,移动改变生活的时代,都市报作为“大众化市民报”的优势不再明显,其传统的记录式报道功能已经改变,它也难以像当年一样,经常成为舆论爆发的中心。

然而,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迁,媒体行业“内容为王”这一规律不会改变。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为受众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才是成功的关键。都市报想要摆脱目前的困境,最根本的还是要紧紧围绕目标受众的需求,深耕新闻主业,为受众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不同于以往的是,未来都市报强调的不再是大众传媒全覆盖,而是细分受众,是要为目标受众提供差异化的新闻信息产品。

新媒体崛起的情况下,都市报要谋求发展。首先,要改变以往单纯记录式为主的报道方式,向受众提供更多差异化的服务资讯,有深度的新闻,有温度的报道。同时,专刊化、专栏化也是对受众分众化处理的有效方法。例如,笔者工作的《海西晨报》就针对不同的目标客户群,推出了不同的阅读平台,其中包括专门关注健康的市民群体服务的《名医周刊》,针对学生群体的《名师周刊》,针对老年人群体的《夕阳红周刊》,服务台商群体的《台商周刊》,服务关注字画、收藏、理财的市民群体的《两岸文创》和《说道理财》,还有各种《社区报》、《厦门消防报》、《海西物流》等。这些分众化的阅读平台,都能“锁定”一批各自的目标受众,取得社会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二)顺应技术变革,与时俱进,推动自身媒体融合转型

首先,都市报要以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为核心,重塑报纸内部采编流程。实现都市报的媒介融合,从长远来看不是单纯的“报网互动”,而是真正从思维方式到运作方式上的全面融合。

以《海西晨报》所属的厦门日报社为例。厦门日报社十分重视媒体融合,斥巨资建设的新媒体中心堪称“中央厨房”。作为全新的融媒体平台,融合了新闻信息源系统、指挥调度系统和发布系统,传播形态涵盖传统平面、互联网系统和户外LED大屏。“中央厨房”内,液晶屏幕组成的“信息墙”实时传输记者采访动态、网友实时报料、内部采编系统信息。此外,《厦门日报》官方微博、微信、App等,也是融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2月,厦门日报社新媒体中心二期投用,“百家村之声”网络电台、网络视频正式开播,让读者可以听广播、看视频。

《海西晨报》除了一方面在组建自身的新媒体传播队伍之外,另一方面也在探索通过融和媒体重塑新闻采编流程之路。

不仅如此,都市报还不能满足于单纯地增加自己微博、微信“粉丝”的数量,而应该把“粉丝”转化为媒体产品的用户。要将报纸的受众转移到不同媒介平台上来,将受众和“粉丝”都转化为用户,并进行细分管理,合理分配,使之成为实实在在的资源。

(三)积极开展多元经营,打造新的收入增长点

深耕新闻主业、推动媒体融合的同时,都市报也应积极拓展思路,开展多元经营,打造新的收入增长点。

正如前文所述,近年来都市报的传统广告收入出现“断崖式”下滑。作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都市报要想继续生存和发展,首先就必须设法“开源”,要打破单一经营的商业模式,模糊产业边界,开展多元经营。

在多元经营方面,厦门日报社近年来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尝试,取得了不少成果。例如,近年来《厦门日报》先后创办了厦门报业旅行社、《厦门日报》书画院,并控股厦门华亿传媒集团有限公司,通过多元经营,不断壮大实力,品牌影响力、经济实力、技术装备、人才资源等均居福建省媒体前列,在全国报业传媒中也具有重要影响。

《海西晨报》近年来积极发展电商平台,推出“晨报超市”,以生态有机产品为主要特色,为产品提供“传播、销售、宅配”一体化立体营销方案,开创了“媒体、电商、速递”三合一创新商业模式,成为国内领先的媒体电商运营模式。随后,又推出专门的生鲜宅配项目“阿福快来”,获评2014~2015年中国报商年度十大经典案例。

通过多元经营,《厦门日报》和《海西晨报》充分满足了市民的多元化需求,不仅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也收获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四)实行成本核算,适度压缩无效运营成本

都市报是市场化媒体,作为经营主体,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到生存发展,既要积极“开源”,又要注意“节流”。这就要求都市报必须引入现代企业的先进经营管理模式,实行预算制度和成本核算,并适度压缩无效的运营成本。

首先,从发行覆盖面来看,都市报不应贪“大”求“全”,不计成本,盲目追求发行量,而是应该认真思考,明确自身定位,改变发行策略,从强调“全覆盖”,到追求“精准覆盖”,力争服务细分受众。都市报广告上升时期,无效发行容易被忽略。一旦广告收入持续下滑,无效发行问题就会凸显。此情况下,过度追求“全覆盖”,无疑会增加运营成本,减少报纸利润。从经营角度考虑,都市报经营者必须加强成本观念,认真核算发行成本和自身发行量带来的收益,找到两者之间的平衡点。

其次,在报社日常运营管理方面,也要实行预算制度和成本核算,严格控制经营成本上涨势头。都市报经营过程中,成本意识要贯彻到方方面面,这一理念已经为越来越多的媒体所接受,《海西晨报》在这一方面也有经验和教训。2015年上半年,虽然《海西晨报》经营收入同比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但由于同期报社人工成本等各项支出也增长迅猛,最终利润反而有所下降。于是,报社及时进行调整,严格实行预算管理,强化成本核算,最终扭转利润下滑的形势。

摘要:面对目前的发展困境,都市报可从围绕目标受众的需求,深耕新闻主业,顺应技术变革,推动自身媒体融合转型;积极开展多元经营,打造新的收入增长点;实行成本核算,适度压缩无效运营成本等方面着手,寻求突破之道。

关键词:细分受众,媒体融合,多元经营,成本核算

参考文献

[1]传媒蓝皮书: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2015)[R].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5.

试论都市报如何借助新媒体实现转型 篇6

关键词:都市报,新媒体,转型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为现代社会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 其中也包括现代人的信息获取与传递方式。多种新媒体的高度普及, 使得信息传递的途径得到了极大拓展, 其传递速度得到了快速提升, 信息内容也逐渐呈现出碎片化的特点。不可否认的是, 信息技术的发展也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最初互联网刚流行时的各种风光似乎仍在眼前, 而现阶段网络当中各个论坛、博客等交流模式已经开始逐渐走向萧条;近几年异军突起的微博似乎已经霸占了半壁江山, 而基于手机操作系统中的交流平台、应用程序等又迅速抢占了市场;最初超市专用的条形码扫描如今已经发展成为手机上的二维码扫描。这些信息传递新媒介的出现, 对传媒业未来发展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一、全媒体时代都市报的发展趋势

随着大量信息技术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渗透, 现代人已经无可争辩地跨入了“全媒体”时代。全媒体主要是指信息量趋于无限, 信息传递的途径不限, 包括所有新旧媒体在内, 同时各媒体间的界限开始逐渐模糊最终形成融合之势的全新媒体模式。由于新媒体的异军突起, 包括都市报在内的纸媒地位与利益受到蚕食是不争的事实。结合近年来国内各大都市报的转型探索, 笔者认为当前都市报转型的主要趋势包括数字化和融合化两点。

(一) 都市报转型的数字化趋势

随着信息技术在传媒行业的广泛应用, 人们信息的获取途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其便捷性和即时性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全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已经由传统的被动获取式转变为主动参与式, 内容的娱乐性和碎片化特征明显。都市报想要在全媒体时代保持自身的立足之地, 就不得不顺应并充分利用新媒体的数字化特点, 其数字化趋势应当涵盖都市报信息内容获取、再加工及包装、发布、反馈交流的整个流程。都市报必须首先认真分析新媒体的优势, 并加以同化利用, 为都市报经营发展谋求多种复合模式。

(二) 都市报转型的融合化趋势

目前, 新旧媒体各有优劣, 都市报与新媒体加以融合是都市报取长补短、提升综合竞争力的有效手段。事实上, 多媒体融合是媒体产业发展的外围观点, 在这里其本质在于立足自身媒体的发展, 利用其他媒体优势, 最终构建以都市报为主体的多元化媒体平台。从目前的都市报转型实践来看, 构建以都市报为根本核心、新媒体为附属的“1+X”媒体模型较为理想。融合过程中突出特色、创新发展路径是都市报当前转型的关键所在。

二、依托新媒体的都市报转型路径

(一) 借力Web2.0, 搭建都市报为核心的网络平台

目前, 国内绝大多数都市报都将报纸网络化作为转型的第一步。这种报纸电子版, 最早是作为一种纸质报纸的附属形式, 其内容基本是纸质报纸的“复制”。随着Web2.0逐步取代Web1.0, 都市报有必要重新定位其电子化模式。一方面, 纸质报纸与电子报纸之间, 都市报应当摒弃原有的“主仆”关系定位, 而应当正视纸质与电子报纸之间的统一性与分立性, 在电子报纸的办立中, 突出新旧媒体的融合性与互动性;二是创新电子报纸的电子模式, 增强其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和内容的丰富性。

都市报在创办电子报纸时, 除了可以采取最基本的独立官网形式外, 还应当增强其与网络平台各媒体的合作与互动。譬如, 《南方都市报》推出了奥一网, 《华西都市报》 (电子版) 则推出“致力于打造成都网络生活社区”这一概念。奥一网本身是一个互联网上常见新闻互动网站, 但其又作为都市报的电子平台, 有效地补充了都市报的新闻报道表现形式。此外除作为电子版报纸外, 网站还具备受众交流平台的特点, 网站设鲜橙论坛、微博功能, 用户可以通过文字、图片甚至是视频形式自由选择交流方式与感兴趣的内容。这种受众本位与信息本位并存的互动运营模式, 使得都市报报道的即时性得到了全面提升, 因此在国内众多都市报转型之路中取得了成功。

(二) 借力移动媒体, 搭建都市报为核心的移动平台

在移动媒体的崛起下, 互联网已经逐渐从新媒体变成了一般媒体。随着手机、ipad、公交电视、户外媒体等的普及, 移动媒体成为传媒业的新兴生力军。最常见的是手机平台, 目前国内众多都市报都做到了这一步, 但成绩参差不齐。《南方都市报》早在2008年开始就开展了手机报推送业务, 将主报每期的精选内容推送至手机平台;之后亦推出了专用手持阅读器;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 2010年推出了“南都报系”的手机阅读器, 智能手机用户可免费下载和使用, 并利用该应用实时查看《南方都市报》最新新闻。通过搭建智力比拼、用户时评和爆料平台等子模块, 最终形成了围绕智能手机的立体化信息平台。上述举措全面满足了用户阅读的个性化与参与性, 极大地丰富了传统都市报的运作模式。

此外, 近年来户外媒体也成为都市报依托新媒体转型的一大趋势。根据一项CTR调查发下, 户外媒体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广告传媒方式。如《南方都市报》、《燕赵都市报》等都已经涉足户外媒体领域。如在人流集中的公共场所 (地铁、公交站、商业街) 或社区放置LED显示屏、广告牌, 这极大地增强了都市报影响范围。通过快速投放信息资源, 利用户外媒体进一步实现新闻的联播和信息的全覆盖。

(三) 推进媒体集成, 积极探索都市报为核心的产业合作模式

全媒体主要是为人们提供多种多样的传播形态, 以此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 让人们能够获得更加及时、便捷的媒体体验。都市报在运作模式的改革创新中还应当重视媒体的协同效应。近年来, 已经有人开始试水媒体集成的报道模式, 大有媒体产业大集合的趋势。如《浙江日报》、新浪网、央视4套以及红旗出版社四大传媒共同完成了《提问2010——中国百姓关注的十大民生问题》, 其中包括电视节目、网络报道、书籍及影像制品等多种报道形式。通过针对具体专题进行全媒体解读, 从而形成体系化的报道成果, 除了表现载体的丰富性, 如电视、网络、书籍、报刊以及其他影像制品等, 还具备表现形式的丰富性, 如专题报道、专家访谈、街头采访、新闻报道、网络调查等。而《杭州日报》则是更大手笔, 以自身强大的运作实力布局跨媒体终端。该报业集团至此已经形成了报刊主业+广播、电视、移动媒体、户外媒体、互联网和数字媒体在内的“1+6”全媒体布局。上述创举在业内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获得社会大众的广泛好评。此外, 《南方都市报》与广东电台 (FM91.4) 合办《南都视点·直播广东》, 取得极高收视率。回头试水传统电视媒体的运作模式, 也为全媒体时代都市报转型另辟了一条蹊径。

三、结语

任何一种媒体想要源源不断地获得大量应用群体, 关键在于其必须具备的受众裂变性及信息草根性。全媒体环境主要是由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利用数字网络组合而成的立体传播环境。然而不管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都主要通过内容融合、网络融合和终端融合而形成。在全媒体时代下如何构建都市报全新的运行盈利方式, 已经成为当前国内众多都市报刊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在这一“融合”趋势下, 都市报在守住自身地盘并寻求开疆扩土的过程中, 必须积极依托新媒体优势, 补充“新”、“旧”之间的空白部分, 以此在激烈的媒体竞争当中获得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汪曙华.传媒数字化背景下的媒介融合与全媒体传播[J].东南传播, 2011 (4) .

[2]姚君喜, 刘春娟.“全媒体”概念辨析[J].当代传媒, 2010 (8) .

[3]龚汉岚.双重压力下的报纸生存空间——从年轻读者的问卷调查看报业的发展[J].新闻爱好者 (下半月) , 2010 (2) .

都市报的战略转型 篇7

现在报纸之间在技术比拼上几乎大同小异, 更重要的是价值观的比拼, 是一张报纸整个团队、整个系统表现出来的价值观的比拼, 是报纸总编辑价值观的比拼。可以说, 有什么样的总编辑, 就会有什么样的报纸, 就会有什么样的新闻报道, 就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力。

我认为, 价值观是都市报现阶段的核心竞争力。

读者喜欢一张报纸, 一定是这张报纸与读者形成了价值链, 即报纸的价值与读者的价值融为一体, 或者报纸的价值引导了读者的价值。

从都市报的发展历史看, 其核心竞争力是有阶段性的、是发展的, 不是一成不变的。相当长一段时期里, 都市报在多元化的社会发展变化中, 在浮躁的多边竞争环境中, 在好看的理念冲击下, 价值观游离分裂错位, 进入泛娱乐化状态, 在这样一种背景和现实下, 都市报目前应该重建价值体系, 把价值观作为核心竞争力。

最近, 重庆新闻界采编人员正在开展“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我为推动科学发展, 富民兴渝, 实现中国梦传递正能量”大讨论活动, 我觉得, 要做建设者, 要传递正能量, 关键还是价值观。

一、什么是价值观

关于价值观的含义, 我们先以一些例子来说明。

据报道, 四川美术学院一位教授给学生讲课时提了一个问题:《西游记》里为什么只有唐僧有资格当师父?

这位教授的回答是:唐僧对自己的人生有承诺, 有目的, 并愿意为此付出一生的代价。

这是唐僧的价值观。

有篇微博在分析《西游记》中的5人团队时说, 5个人的取经目的不同, 价值观就不一样, 一路上的行为就不一样:

猪八戒的需求是生理, 所以偷懒;沙僧的需求是安全, 所以撮合;白龙的需求是归属, 所以无闻;唐僧的需求是荣誉, 所以哭啼;孙悟空的需求是实现自我价值, 所以拼命。这5人团队分别代表了马斯洛5个层次的需求。

余秋雨在《何谓文化》中讲到一个人找到价值观的故事。

余秋雨的一个朋友——美国企业家贝林先生曾经为自己定下的人生目标是“展现个性的成功”——包括三个阶段。第一阶段, 追求多, 利润多产业多;第二阶段, 追求好, 质量、品牌都达到国际一流;第三阶段, 追求独, 一切都独一无二。

不到60岁时, 贝林先生的三个阶段都走完了, 感到前所未有的空虚, 甚至觉得连活着都没有意义了。

直到2001年3月, 一个偶然的机会, 他在亚洲某地把一个轮椅推到一个六岁的残障女孩面前, 女孩很快学会之后两眼发出的生命光辉, 开始把贝林先生的生命也照亮了。

几年后, 在非洲, 一个津巴布韦青年背着一位完全不认识的残障老妇人, 用几天时间穿过沙漠来向贝林先生领轮椅, 贝林先生看着这个青年独自向沙漠深处走回去的背影时想:“我一直以为有钱才能做慈善。这个津巴布韦青年让我明白, 我这一生把梯子搁错了墙, 爬到顶上才发现搁错了。”

现在, 贝林先生成天在世界各地忙碌, 早已没有一丝空虚之感。这是一位60岁之后才找到价值观的故事, 这个价值观就是人世间的爱和善良。

重庆晚报曾经刊登一位市民珍藏的民国语文教材的报道, 一篇小学校长给毕业生的致辞, 几百字的内容就浅显易懂地传递了做一个什么样的人的价值观。

这个致辞的内容是这样的:我们生在世间, 不论做什么事, 有应该晓得的道理就是勤俭两个字, 勤是照着自己应该做的事赶紧去做, 一点没有躲懒的思想, 俭是用钱的时候先要打算用的得当不得当。学问从小学而中学而大学, 路还离得很远, 所以诸生千万不可有骄傲的举动, 要晓得礼数, 待人务必和和气气, 遇着不如我的人就想个法子教导他, 穷苦的人想个法子帮助他, 这是人类应尽的责任;还有一个最要紧的道理就是尽国民的本分, 当兵纳税是不应该躲避的礼仪法律。

这些内容, 向小学生传递了怎样做一个人的责任, 怎样做一个国民的责任。

什么是价值观?百度一下, 价值观就是指一种看法和评价, 是一个人对周围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 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 即我要做什么;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 成为人们判断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评价标准, 即我怎么看待。

个人的价值观一旦确立, 便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就社会和群体而言, 由于人员更替和环境变化, 社会或群体的价值观念又是不断变化着的, 传统价值观念会不断地受到新价值观的挑战。

非诚勿扰为何长久不衰?我认为是得益于价值观的体现。在非诚勿扰中, 主持人孟飞以及黄菡等嘉宾主持尤为关键, 时常在节目中深入浅出地谈到为人称道和认同的价值观。比如与男女嘉宾在交流中自然地探讨关于成功、幸福、爱情、金钱、人际关系等等的含义, 都令观众从中得到启发或受益。

一次, 一个男嘉宾谈到喜欢吃各地小吃时说, 虽然这样贪吃但是我每天都加强了运动, 不然会成为200斤的胖子。这个时候, 嘉宾主持黄菡就赶紧出来补充说:其实, 长得胖是有各种原因的, 不一定是因为贪吃, 你这样说, 会让大家联想到胖子是没有节制没有自控能力导致的, 这是不客观的。黄菡能够发出这样的声音, 还是因为价值观——因为对人的尊重。

二、为什么需要价值观

都市报的竞争为什么需要价值观?

原因很简单:一是我们社会缺失了价值观;二是我们媒体缺失了价值观。

社会缺失了价值观, 在我们身边的生活中比比皆是。毒奶粉、假鸡蛋、地沟油等等, 无良奸商的弄虚作假已经波及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道德沦丧的事件也频频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 幼儿园20岁老师揪住小男孩两只耳朵向上提还拍成视频;一位著名的大学教授感叹“北京大学等高校, 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还有在公交车上不让座、过马路闯红灯等等, 你几乎天天都能遇到。

有人说, 现在社会上一些地方的四大底线已受到严重挑战:一是法律底线, 依法办事在一些地方一些单位受阻;二是道德底线, 缺乏道德约束, 在一些地方, 寡廉鲜耻甚至成为社会时尚;三是商业底线, 有毒食品药品泛滥, 社会良知丧失;四是人文底线, 金钱成为一些人眼里的万能通行证。

我们随意浏览网络、微博, 那些让人感动得火爆的新闻, 都曾经是我们生活中的平常之举、应该之举。

有一个帖子《我为母亲买棉袄》在网上引发感动和热议;帮助一个摔伤老人, 女生感动全国;17岁学生骑车刮坏宝马后视镜苦等20分钟后留纸条, 人民日报官方微博盛赞“好样的!”

正是因为“底线缺失”, 急功近利, 社会才更需要价值观, 才更需要这些感动。

媒体这些年来也是价值观缺失。我们就近看看重庆的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

2006年国庆期间, 重庆有关单位举办了一个活动:征集10名美女与一只黑熊在一个露天修建的100平方米金属笼中共度4昼夜唱歌跳舞。坚持最久的冠军将获一万元现金大奖, 亚军获1000元奖金。

这个活动一时间吸引了本市几乎所有媒体的关注。但是, 本市媒体的报道角度主要是这样几类:A、选手海选过程;B、美女与黑熊的互动游戏或表演;C、美女与黑熊在笼内过夜。

这些角度报道的都是一些无聊的故事, 比如谁的父母不支持女儿参赛临时大哭弃权, 选手怎么猜出黑熊会在第一时间选什么水果吃, 美女们在铁笼里度过的第一晚因为蚊子咬很郁闷等等。

从这些报道我们可以看出, 媒体对此的关注点是好看, 也就是把美女与黑熊如何喧闹的细节连续不断地展现给读者。

这是什么样的角度?围绕活动主办者的套路 (程序) 走——读者眼球吸引套路走。这是一种眼球刺激力的新闻理念:寻求眼球的刺激, 也就是感官的刺激。

这种新闻理念, 在早期的西方大众报纸上比比皆是。玛丽·崴庞德博士曾经描述了加拿大大众报纸19世纪末期20世纪初就具有如下特征:

报纸的内容重在信息和娱乐;

重在本地视角;

重在刺激性新闻、人情味新闻、娱乐新闻、体育新闻和闲暇活动内容, 以故事性聊天式的活泼写法吸引读者;

头版是导读式, 广告已占据三分之一甚至三分之二的版面;

大字号的通栏标题、巨幅照片已经很常见。

这些特征, 与我们的都市报何其相似。

关于黑熊与美女的报道, 我认为应该回归新闻本质, 追求新闻的价值影响力理念。

如果要传播一种价值影响力, 这个黑熊与美女的新闻又该怎么做呢?

我们可以通过采访黑熊饲养员、专家, 获得演员黑熊的现在与过去 (完全被素食和棍棒驯化的故事) ;获得观赏性黑熊的生活故事 (动物园黑熊) ;获得野生黑熊的生存故事。通过这3类黑熊故事的比较, 反映人对动物对自然的异化。

通过采访选手、家人、目击者、观众、网友, 获得选手及其家人的表现故事和反应, 反映出娱乐的异化。

通过采访活动主办者, 获得打着“世界动物日举办这种人类与动物和谐共生的游戏”的幌子, 实则谋取商业利益的真相。

通过这样的采访, 表现为了商业利益的追逐, 对生命的禁锢与摧残——人与自然的冲突, 人与生命的冲突, 人与自由的冲突。

这是一种价值影响力的新闻理念———寻求社会价值的开掘。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 甚至在现在, 媒体的泛娱乐化现象仍然此起彼伏, 生生不息, 这既是媒体的责任缺失和浮躁, 更是社会的责任缺失和浮躁。

三、需要传递什么价值观

我们都市报在传递价值观方面, 20多年来经历了3个阶段的变化。

第一个阶段是都市报发展初期, 强调“是与非”的价值观, 由此形成了“是与非”的新闻理念, 主要通过监督报道取得影响力。

这个阶段很多报道传递的认识总体是好的, 但事物是复杂的, “是与非”容易导致非黑即白的简单化认识, 尤其是现在这样的价值多元社会。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艘游轮遭遇海难, 船上一对夫妻好不容易来到救生艇前, 但艇上只剩1个位子, 男人自己跳上去了, 女人站在渐沉的大船上向男人喊出了一句话。猜一猜, 是句什么话?在是与非的理念下, 我们可能都会群情激愤, 以为是“我恨你”、“我瞎了眼”之类。

其实, 女人喊的话是:“照顾好我们的孩子”。故事的结尾是这样的:轮船沉没, 男子回到家乡, 独自带大女儿。多年后, 男子病故, 女儿整理遗物时, 发现了父亲的日记, 原来父母乘坐游轮时, 母亲已患绝症, 关键时刻父亲冲向了那唯一的生机。他在日记中写道:“我多想和你一起沉入海底, 可我不能, 为了女儿, 我只能让你一个人长眠在深深的海底……”

虽然这是个故事, 但世间的善恶, 很多时候是错综复杂的, 我们的新闻报道尤其不能非黑即白地简单化。

第二个阶段是都市报的高速成长期, 强调“好看”的价值观, 由此形成了“好看”的新闻理念。

许多都市报公开或不公开的办报理念就是“我要给你好看”。渐渐地, 是否“好看”, 成了选稿的标准, 成了新闻好与差的标准, 甚至成了是否吸引受众的唯一标准。一时间, 都市报争相挤在“好看”的独木桥上, 直接导致新闻泛娱乐化盛行。

有这样一则短信段子——“记者是怎样逼晕领导的”, 尽管是虚构的, 但充分表现了一些记者心里已无价值观眼里只有八卦。这个短信是这样的:

1、一个地方的领导在北京刚下飞机, 记者问:你对三陪小姐有何看法?领导很吃惊:北京也有三陪?

记者第二天见报“领导飞抵北京, 开口便问有无三陪”。

2、记者问:你对三陪问题有何看法?领导说:不感兴趣。

记者的第二天见报“领导夜间娱乐要求高, 我市三陪小姐遭冷遇”。

3、记者问:你对三陪小姐没有看法?领导很生气:什么三陪四陪五陪的?不知道。

记者第二天见报“三陪已难满足领导, 四陪五陪方能过瘾”。

4、记者后来再问, 领导不说话。

记者第二天见报“面对三陪问题, 领导无言以对”。

这虽然是个笑话, 但传递的就是眼球吸引力, 这种感官刺激就是八卦化, 报纸在网络电视的竞争压力下, 更加速了新闻的八卦化, 在一些所谓的新闻报道中比比皆是, 只是程度不同。

第三个阶段, 就是都市报转型的现在阶段, 正在强化一种正能量启蒙价值观, 由此形成了新闻的人文价值化回归与发展的新闻理念。

什么是正能量启蒙价值观?我以为, 就是人性的启蒙、思想的启蒙、文化的启蒙。它要传递的是:公平、正义、善举、爱心、信任、良知、责任、诚信、尊重等等。这是一个媒体的高度。

我认为, 这样的正能量启蒙价值观, 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 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 需要分阶段实现, 正能量启蒙价值观的传递, 是这个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舆论引导阶段。

四、怎样体现价值观

在媒体的新闻报道中, 报道角度、标题、细节, 特别是报纸的一版等等, 都能够体现出媒体传递价值观的深度和高度。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 在都市报的新闻版面上, 大量充斥的是两类报道:一是过程式报道, 记者像记流水账那样记录事实过程;二是所谓的好看报道, 以趣味性角度展示的故事。这两类报道很多都不能称之为新闻, 只能算是事实, 因为没有人的因素, 没有人的情感, 没有人的温度, 没有从事件中传递出人文价值。

汶川地震后的一篇报道, 在很多读者心中留下了震撼。那是在什邡市洛水镇一个山坡上, 埋葬着洛水中学遇难的108位学生。他们的墓碑只是一块块红砖头。很多记者来到这里, 含着眼泪看了, 又含着眼泪走了。

但是, 《潇湘晨报》值班总编获悉后, 要求记者把每一块砖头拍下来, 最终呈现出一个震撼人心的版面:108块没有姓名只有编号的砖头排列在一起组成了一幅大图片, 主标题是“天国没有墓志铭——一位母亲的哀悼”, 下方配上一小段文字。

这样的版面让我们震撼的不仅仅是哭泣, 它让我们看到的是, 这张报纸还原生命的平等, 尊重每一位逝者的尊严, 洞悉每一个生命光灿的价值。

同样汶川地震发生后, 当期《体育画报》的封面是一面在地震中倾斜的国旗, 上方4个黑体大字——“体育暂停”, 里面的内容是以新闻周刊形式表现的大地震报道。

没有人想到, 一本纯粹的体育专业杂志会有这样的做法, 如此的视角和情怀, 传达出一种价值观——此时此刻没有什么比生命更重要。这才是有灵魂、有血肉、有体温的媒体。

这是价值观决定业务高度的一个典型范例。

我们来看看价值观在新闻报道中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角度:报纸上的许多报道不好, 并不是题材不好, 而是没有好的角度, 只是展示事实过程, 或者选择的事实不好, 没有从人的角度人性的角度去切入。

例1:有一篇报道——《没有倒挡没得刹车还不能拐弯四川男子染怪病自嘲是一辆破车》, 讲的是四川一男子来渝治疗一种怪病——走路时只能前进不能后退, 不能拐弯 (侧向行走) , 走快了不能刹车 (站不住) , 若强行后退和拐弯, 结果就是摔倒在地。报道主要从患病就医角度, 讲述男子如何患病、如何就医。

这个报道的主要问题在于角度瞄准的是“病”而不是“人”。

一看标题, 给读者的印象是从趣味入手, 是有趣好看好耍。怪病求医, 只是报道由头。更重要的是, 这个男子坚强乐观的生活态度———怪病让他一家失去主要经济来源, 他曾经是一位优秀电焊工, 每月至少能赚三四千元, 现在与妻子租住在歌乐山镇, 房租每月100元, 男子边打工边治病, 靠在租房路边空地摆补鞋小摊赚钱维持生计, 每月能有三四百元。他乐观地自嘲:“我就是一台破车, 没有刹车没有倒挡。这样的破车再好的驾驶员也难以驾驭。我能把这车开走, 还没有出重大交通事故, 已经算是万幸了”。报道的主线应该围绕“补鞋小摊的一天”这个现场, 从男子边打工边治病的故事写出一种坚韧坚强的生活态度, 求医治病作为副线。

例2:我们有条线索, 是一个15岁少年帮助了一个13岁流浪少年回家的故事, 最初部门的处理意见是一般的好人好事稿件。后来我们把它做成了重点稿件。这个15岁少年的家不大, 只有13平方;家不富, 半个月吃回肉, 却把一个路遇的13岁离家出走的少年接回家住了一个星期, 还买肉招待他, 最后为他找到家人。我们要表现的已经不是一个一般的好人好事了, 而是在诚信已经缺失的背景下表现人与人的信任和温度, 它让每个成年人看了这个故事都应该思考:如果我遇到这样一个无依无靠的流浪少年, 我会怎么做。

例3:还有一条稿件, 是3个体验生活的卖报小女孩遭遇百元假钞的事, 原来的角度是“阿姨, 你太过分, 怎么忍心骗我”, 这是一种是与非的谴责式价值观。后来我们报道的角度是:“昨天, 她们收到一张百元假钞, 这事让她们懂了很多, 挫折也是一种收获, 最后她们都笑了。”这是一种学会面对得失勇于前行的价值观。

例4:重庆时报有一则报道, 讲的是一个老人掉下堡坎被消防救起的事。报道没有从救援角度, 而是从记者采访老人年龄有3个答案切入——老人说自己77岁, 家人说可能70岁, 邻居说可能68岁。由此延伸出很多人是否记得父母生日这个话题。显然, 这个记者是个有心人, 这个“心”就是价值观, 如果没有“心”, 记者还能发现这个孝心的角度吗?

标题:标题, 是一则新闻的眼睛, 往往最能够传递价值观。这里举的两个例子, 一次法院的庭审, 一个博览会, 标题都是从人的角度表现人性, 表现爱的缺失或爱的救赎。

例1:丈夫是MBA, 妻子是医生, 他们这样分配离婚庭审的36分钟 (肩)

21分钟争房产, 12分钟争股权

娃儿呢?谈了3分钟都不要 (主)

(据重庆晨报)

例2:孝心不能等待

这两天就有个机会 (主)

带爸妈去逛逛南坪开幕的老博会 (副)

(据重庆晚报)

一版:5月1日是劳动节, 一直以来, 很多报纸封面版都是以人物 (劳模) 表现劳动光荣主题的, 是单向的传播, 意味着我在告诉你教育你劳动是光荣的, 价值点仅仅停留在对先进人物的仰视层面。

重庆晚报在今年五一的一版做了这样一种设计:一组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普通劳动者作为主图, 配上一段话:今天你的举手之劳就是给劳动者最好的礼物——出入小区, 请向保安清洁工说一声辛苦了;购物游玩, 请顺便向营业员服务员一个微笑;路遇菜贩, 请多买两把小菜好让他们早点回家。

这样设计的目的在于:以双向互动的传播, 不仅表现劳动光荣的主题, 更倡导一种人人珍惜人、人人珍惜劳动的价值观。

都市报的战略转型 篇8

不可否认, 在我国经济腾飞的同时, “旧有的价值观念已经不能合理地解释社会生活, 而新的价值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 此时社会失去了主导价值观念, 各种价值观念纷纷出现, 每个价值观念都提出了一种价值标准, 从而造成了价值多元化的局面” (1) 。因而, 由价值多元化导致的价值冲突正是这个转型社会最显著的特点。越来越多的争议性话题, 如“富士康跳楼”、“房价居高不降”、“慈善该怎么做”等, 也正是这一转型社会的产物。

转型社会, 媒体关注与报道的社会问题日趋呈现出更复杂的特征。“富士康跳楼”事件发生之后, 相当多的意见倾向于问责富士康的军事化管理和高强度的加班制度, 而忽略了“新生代民工”自身的复杂性。应当客观地看到, 农业机械化的大规模普及和农村土地的大面积流失是导致大批农村年轻人进城打工的重要原因, 然而没有知识和技术支持的他们想在城市落户又是难上加难。正如一些报道中社会学家所揭示的打工第二代的心路处境, 他们向往城市的生活方式, 希望在城市实现自我价值, 但城市并没有为他们提供这样的发展空间 (事实上也不可能) 。回到乡村, 又缺乏必要的技能。在工厂整天面对的又是机械的工作和淡漠的人际关系。正是这种“双重失落”使得跳楼成为他们自我解脱的一种路径。所以说, 由于社会转型带来的物质与精神的断层问题靠打倒一个富士康是解决不了的。

《南方都市报》对“富士康跳楼”事件的评论特色

从评论文章的版面情况分析。目前, 《南方都市报》 (以下简称《南都》) 评论设置了社论、个论和众论三大板块。众板块又包含了社论、街谈、推荐、中国观察、法的精神、媒体思想、虚拟@现实、关键词、声音和跟帖等专栏。2010年5月, 富士康跳楼事件屡发不止, 震惊中外。在发生第8次跳楼事件之后, 《南都》开始以几乎每天一篇评论的速度关注事件, 剖析问题。评论文章总共12篇, 分别发表在街谈、来论、批评/回应以及个论上, 其中个论所占比例最高。个论中专业背景各异的主笔们往往通过对事件发生的原因、背景夹叙夹议, 从经济、法律、文化等各个视角揭露问题症结, 挖掘出“富士康跳楼”背后更深层次的社会问题。文章时而诙谐讽刺, 时而鞭辟入里, 体现出较高水准的分析评论能力, 大量不同视角的切入又保证了问题分析的客观程度。媒体如此长期、高密度、多角度地关注一个事件是少有的, 由此可见, 《南都》已经注意到了“富士康跳楼”事件背后的复杂性, 一系列评论也是经过缜密策划的。

从评论文章的高频语义分析。经笔者对评论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统计后发现, 使用最多的两组语义是“新生代民工”和“人与社会的断裂”, 如《“跳楼门”之下的“法事”:超度还是遮蔽?》一文中出现的“80后、90后”和“劳动问题积累和社会劳动关系矛盾的激化”、《富士康连续坠楼何时能止》中的“年龄最小的才18岁, 最大的不过24岁”和“个体同社会团体或整个社会之间的联系发生障碍或产生离异”以及《他们为什么只有一个打工者的身份?》中“新生代民工”和“精神痛苦和灵魂挣扎”等。其中两组语义同时出现的评论文章共有8篇。2/3的评论都敏锐地注意到了富士康跳楼员工的年龄问题, 并提炼出“新生代民工”这个概念。通过这些评论可以看到, 一方面, “新生代民工”境遇悲惨, 连选择死亡的方式都十分单一;另一方面, 评论作者们又都清楚地认识到“新生代民工”的存在是社会发展不可逾越的进程之一, 因为城市需要廉价劳动力, 且农村剩余人口在短时间内甚至还会呈继续增长的趋势。

例如, 5月17日的《富士康, 请让农民工完整地生存》一文中最后说道:“然而, 就是富士康这样完全取消社会的工厂+员工集体居住形态, 却在珠三角新兴工业区持续存在, 广泛蔓延。对现代社会来说, 这实在是一个悲剧。”这段话明确表达了作者的观点, 即新生代民工卑微的存在是现代化的一个悲剧。又如, 5月20日发表的《挥不去的标志性口号》中说道:“在讲究GDP的城市追求幸福, 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 例如富士康‘九连跳’的9位朋友, 他们就是太在乎感受而无法忍受现实的生活, 所以选择了离开, 去追求永恒的幸福。”在这段评论中, 自杀显然成为逃离现实社会的一种解脱, 这是多么悲情啊!再如, 作者在5月21日的《为工人自身强大提供社会支持》中发出的呼喊:“他们所要求的不会更多, 只会和我们的一样多。就是做一个完整的个人, 在这个城市里有工作, 有生活, 有尊严。”试问, 在这个现代化社会里, 还有什么比人失去完整、失去尊严更加凄凉的呢?

在“新生代民工”被提出的基础上, 随之而来的便是与他们不相适应的生活环境, 紧张、焦虑、痛苦、疏离等成为出现最多的字眼。那么, 究竟是什么导致了这种断裂呢?几乎所有的评论都谈到了问题的核心, 在这里仅选取5月14日的《揪出细节中的“魔鬼”》作为典型案例以供参考。评论使用一系列发问给予了恰当的回应:“生活方面, 数十万人需要对应的超市、医院、公园等公共设施, 请问富士康有多少?娱乐方面, 富士康又有多少图书馆、影剧院等活动场所、社交圈子、精神食粮?企业文化方面, 富士康的理念有多少为普通员工而想、而设, 多少员工能参与、分享, 难道只是几句格言挂在墙上?管理方面, 富士康的员工手册规定得虽然比较合乎情理, 但基层管理混乱又欠缺情商, 责骂、罚款等方式屡见不鲜, 而像签订整月加班与否的协议, 死板且僵硬, 又有几多人性化?”由此可见, 媒体报道的军事化管理和高强度的加班制度并不是问题的核心, “新生代民工”的物质生活水平事实上比起以往还有所好转, 因此正是逐渐萌发的精神需求得不到满足而导致“新生代民工”一次次选择了死亡。

从《南都》评论看社会转型背景下的新闻评论策略

体现人文视角与人文情怀。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和博爱互助的人文价值观, 总体上构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 近年来这种认识又得到不断深化, 个人的自由与尊严应当与社会的自由和尊严统一起来。笔者以为《南都》评论一致对“新生代民工”表达人文关怀并非一种巧合, 而是因为其背后有统一的价值观念作为支撑, 即尽量衔接转型社会过程中价值观念的断裂。“新生代民工”这个概念其实起到了两方面的作用:一则明确了这个群体存在的客观现实并体现出这是时代的产物;二则对这个群体表达出无限的同情, 以慰藉“新生代民工”又或者是现代社会的每一个不完整的存在。用人文关怀来帮助社会过渡, 可以说是起到了一种润滑作用。尽管《南都》作者们的着眼点各不相同, 但他们的落脚点却惊人的相似, 几乎所有的评论都包含了“人与社会的断裂”这种语义, 可谓一语中的。这也是《南都》评论在社会转型过程中提出的一种新的价值观念, 那就是物质需求已经不是人民生活的全部, 因此如何满足现代人的精神需求是目前这个社会应该尽快着手解决的问题。如果要这么做, 我们就应该赋予每个个体起码的尊严和自由。这种新的价值观也应和了《南都》评论近年来不断重申的一个基本价值观, 即紧扣一个“人”字, 关注个体的存在。

彰显承上启下的时评理念。古人崇尚“天人合一”, 结果被欧洲的坚船利炮攻破了防线, 于是我国开始“大肆”发展工业化, 而近年来频频发生的自然灾害则预示着现代工业文明的危机;近代中国屡遭欺侮, 源于没有科学精神, 于是我们开始重科学而轻国学, 如今的食品安全、医疗事故不断则又毫不留情地表明我国道德水平每况愈下。几次社会转型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 转型社会最忌讳的便是矫枉过正, 而几次矫枉过正的背后无疑都有强大的意识形态作为支持。因此, 只有既不完全抛弃旧的, 又积极拥抱新的价值观, 社会转型的过程方能平稳而坚定。如何使社会从容不迫地度过转型期, 《南都》评论给予“承上启下”四个字作为回答。对于富士康员工“惨烈的12连跳”, 《南都》评论既满怀悲情地抒写人文关怀, 又敏锐地洞察到这是由于社会转型所导致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出现断层;既抚慰了伤痛, 又提出了建设性意见;既合情, 又合理;既承上, 又启下。

搭建通往公民社会的平台。马克思人本主义认为:“对不希望把自己当做愚民看待的无产阶级来说, 勇敢、自尊、自豪感和独立感比面包还重要。” (2) 这就强调了公民起始应有的独立之人格, 狭义一点理解就是自尊。公民社会则是“活动在公权与私权、政府与个人之间, 活动在企业主与劳动者个人、为有支付能力者服务的市场势力与消费者包括无能力的消费者之间的‘第三方’。它是社会实现自我管理的自治组织。”之所以需要公民社会是因为政府并不是万能的, 很多事情本就应该由公民组织来完成。 (3) 正如《南都》评论《“跳楼门”之下的“法事”:超度还是遮蔽?》中提到的一样, 一个强有力的工会组织将有效制衡资方。

《南都》评论由各个领域的研究人员、知识分子和资深传媒人主笔。正如《南都》评论部主任李文凯所说:“我们做这个评论版, 正好可以把公共知识分子和转型联系起来。”《南都》评论正是通过对公共事务理性的批判, 也就是孜孜不倦的公民写作, 不断宣扬并培育公民精神, 从而促使中国朝着公民社会的方向演进。

关注转变中的国家与社会。《社会责任论》早在1942年就提出“媒介有责任呈现和阐明社会的目标和价值” (4) 。针对社会转型, 中国人民大学喻国明教授认为:“传媒业应适应这一变化, 在积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的基础上, 为人们提供优质的信息和交流平台, 切实保障人们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 增进公众的相互理解和磨合, 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这既是媒体的优势, 也是媒体的责任所在。” (5) 也就是说, 媒体应将传播先进文化、引导正确价值观, 提高人民素质作为己任;还应提供多元的话语空间, 为解决转型社会诸多矛盾开辟畅通的言论环境, 使讨论更富有成果;并且意识到自身对于保证社会各阶层共生互动的润滑作用。这样媒体才无愧为民族精神和社会文化的守望者, 才能最终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而《南都》的评论正是基于这样一个理念而设置生长的。“在大转型的时代关注这个转变的国家与社会” (6) , 这种理念也使《南都》评论的思想和价值观成为《南都》的一面旗帜。

参考文献

[1]兰久富:《社会转型与价值冲突》,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1999 (3) 。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四卷) 》, 人民出版社, 1961年版, 第218页。

[3]杨兴锋、范以锦、张晋升:《南方报业采编精英演讲录》, 南方日报出版社, 2010年版, 第58页。

[4]弗雷德里克.S.西伯特等:《传媒的四种理论》,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年版, 第79页。

[5]喻国明:《媒体的优势和责任》, 《人民日报》, 2005年6月1日。

上一篇:学校领导层文化建设下一篇:考核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