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形成于生活

2024-07-08

品德形成于生活(精选五篇)

品德形成于生活 篇1

一、调查体验,唤醒积累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材中综合性的内容越来越多,对学生资料搜集的要求相当高。因此,课前调查体验这一教学环节逐渐成为品德教学有效实施的必要前提,内容设计的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本课的学习与掌握。学生的调查体验的目的是为了唤醒学生的生活积累,为学生的课上活动、体验做好准备,使学生能顺利地进入本课的学习。

如在《我长大了》一课教学中,由于二年级的学生年龄较小,可以让学生搜集能证明自己长大的证据,比如小衣服、相片、玩具等等,这些资料比较简单、直观,对于二年级的学生难度不大。在《交通带来的问题》一课中,面对四年级的学生,老师就可以让学生调查体验的内容有一定的深度,学生可以调查研究交通带来了哪些问题?进而根据这些问题,提出建议和改进的方法等。

教师在设计课前调查体验的内容时,要围绕教学目标,设计出既要有明确目的,又要有难易程度的变化,同时还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能力都得到发展。

二、引入话题,吸引学生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一环,是课堂教学的前奏。在课堂教学中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抓准导入新课的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教师精心设计的导课环节,能够使学生顺利地掌握新知,发展智能。

如在导入《我的课余生活》时,设计“才艺大展示”活动。听歌曲《童年》,“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等待游戏的童年。”你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等待着双休、等待着寒暑假吗?这是我们每一个孩子的心声。快乐、幸福的时刻总是那么让人记忆犹新,回味无穷。下面我就来采访一下你们,你们是怎样度过这样美好的时光呢?投影仪展示学生参加业余生活的照片,学生简单介绍自己的兴趣爱好并秀一秀。大家的课余生活如七色彩虹般丰富多彩。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我的课余生活》。

话题的引入方法有许多,比如歌曲导入,故事导入,动画导入等等,老师们可以根据不同的课题设计不同的方法。

三、合作交流,情感共鸣

教师利用学生课前的活动收获,引导学生开展课堂活动,通过游戏、表演、讨论等形式,体验生活,感悟道德,初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这里的合作交流,老师们不要简单地理解为学生小组间的合作交流,它是老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共同的交流,思维的碰撞,合作交流的载体是活动,学生通过一个个的活动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形成良好的品质。

如五年级的《我是自己的主人》的教学,课前老师布置大家收集有关中外名人善于发现问题,独立思考的小故事。请大家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然后每小组推荐一名代表进行汇报。独立思考让学生们有所启迪,产生了探究的欲望。再一起来听录音故事《敢与“大师”对话》。学生们也像汤姆一样善于发现问题,善于独立思考,也能与“大师”对话,向“大师”质疑了。

四、精心引导,提升认识

经过活动开展和交流获得的结论,对学生而言只是经验,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升华情感体验。

1. 补充材料,指导行为

教师要根据学习主题的需要,补充材料模拟生活情景等,丰富教学内容,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是儿童应当遵循的基本道德要求,它旨在使儿童形成对集体和社会生活的正确态度,学会关心,学会爱,学会负责任,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的课程目标。同时,结合材料指导学生的道德行为,引导其新的生活。比如《中山陵前》的教学,老师可以恰当地、适时地补充有关的案例、图片、文字等资料,使教学过程从枯燥到有趣,从抽象到具体。

2. 总结提炼,升华情感

教师要根据活动主题引导学生共同总结学习内容和方法,体验活动的快乐,丰富获得的情感体验,求得新的发现,提升新的认识,升华自己的情感。如《请到我的家乡来》教学中,在“推荐特产,宣传家乡”环节上,老师设计“金牌旅行社的金牌导游”环节,培养学生有目的地搜集、整理资料,会使用不同的方法开展调查,能大胆地向别人介绍家乡的某些特点的能力。

五、课后践行,形成品德

品德的形成更重要的在于课后践行,它是检验道德形成的根本。老师要巧妙地引导学生把课堂上的学习热情向课外扩展延伸,开发与运用小学德育资源,让德育走进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到真实的日常生活中去践行,让学生们通过亲身经历得到真实感受,从而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教学中要走出教材,结合班级学生生活实际和学习需要,再重组教学内容,进行品德教育课外实践。学校的晨会、班会、队会活动等是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的最佳时间,可以紧密结合品德教材内容的某个话题,和这些活动课相结合,捕捉教育的最佳时机进行品德教育课外践行,充分发挥它们的效用。利用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活动形式来演绎德育的教育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乐于探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在一系列的主题活动中反复体验感悟,有利于他们内化道德认识。

品德形成于生活 篇2

一、调查体验,唤醒积累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材中综合性的内容越来越多,对学生资料搜集的要求相当高。因此,课前调查体验这一教学环节逐渐成为品德教学有效实施的必要前提,内容设计的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本课的学习与掌握。学生的调查体验的目的是为了唤醒学生的生活积累,为学生的课上活动、体验做好准备,使学生能顺利地进入本课的学习。

如在《我长大了》一课教学中,由于二年级的学生年龄较小,可以让学生搜集能证明自己长大的证据,比如小衣服、相片、玩具等等,这些资料比较简单、直观,对于二年级的学生难度不大。在《交通带来的问题》一课中,面对四年级的学生,老师就可以让学生调查体验的内容有一定的深度,学生可以调查研究交通带来了哪些问题?进而根据这些问题,提出建议和改进的方法等。

教师在设计课前调查体验的内容时,要围绕教学目标,设计出既要有明确目的,又要有难易程度的变化,同时还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能力都得到发展。

二、引入话题,吸引学生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一环,是课堂教学的前奏。在课堂教学中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抓准导入新课的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教师将心设计的导课环节,能够使学生顺利地掌握新知,发展智能。

如在导入《我的课余生活》时,设计“才艺大展示”活动。听歌曲《童年》,“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等待游戏的童年。”你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等待着双沐、等待着寒暑假吗?这是我们每一个孩子的心声。快乐、幸福的时刻总是那么让人记忆犹新,回味无穷。下面我就来采访一下你们,你们是怎样度过这样美好的时光呢?投影仪展示学生参加业余生活的照片,学生简单介绍自己的兴趣爱好并秀一秀。大家的课余生活如七色彩虹般丰富多彩。今天,我们就—起走进《我的课余生,活》。

话题的引入方法有许多,比如歌曲导入,故事导入,动画导入等等,老师们可以根据不同的课题设计不同的方法。

三、合作交流,情感共鸣

教师利用学生课前的活动收获,引导学生开展课堂活动,通过游戏、表演、讨论等形式,体验生活,感悟道德,初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这里的合作交流,老师们不要简单地理解为学生小组间的合作交流,它是老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共同的交流,思维的碰撞,合作交流的载体是活动,学生通过一个个的活动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形成良好的品质。

如五年级的《我是自己的主人》的教学,课前老师布置大家收集有关中外名人善于发现问题,独立思考的小故事。请大家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然后每小组推荐—名代表进行汇报。独立思考让学生们有所启迪,产生了探究的欲望。再—起来听录音故事《敢与“大师”对话》。学生们也像汤姆一样善于发现问题,善于独立思考,也能与“大师”对话,向“大师”质疑了。

四、精心引导,提升认识

经过活动开展和交流获得的结论,对学生而言只是经验,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升华情感体验。

1.补充材料,指导行为

教师要根据学习主题的需要,补充材料模拟生活情景等,丰富教学内容,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是儿童应当遵循的基本道德要求,它旨在使儿童形成对集体和社会生活的正确态度,学会关心,学会爱,学会负责任,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的课程目标。同时,结合材料指导学生的道德行为,引导其新的生活。比如《姊山陵前》的教学,老师可以恰当地、适时地补充有关的案例、图片、文字等资料,使教学过程从枯燥到有趣,从抽象到具体。

2.总结提炼,升华情感

教师要根据活动主题引导学生共同总结学习内容和方法,体验活动的快乐,丰富获得的情感体验,求得新的发现,提升新的认识,升华自己的情感。如《请到我的家乡来》教学中,在“推荐特产,宣传家乡”环节上,老师设计“金牌旅行社的金牌导游”环节,培养学生有目的地搜集、整理资料,会使用不同的方法开展调查,能大胆地向别人介绍家乡的某些特点的能力。

五、课后践行。形成品德

品德的形成更重要的在于课后践行,它是检验道德形成的根本。老师要巧妙地引导学生把课堂上的学习热情向课外扩展延伸,开发与运用小学德育资源,让德育走进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到真实的日常生活中去践行,让学生们通过亲身经历得到真实感受,从而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教学中要走出教材,结合班级学生生活实际和学习需要,再重组教学内容,进行品德教育课外实践。学校的晨会、班会、队会活动等是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的最佳时间,可以紧密结合品德教材内容的某个话题,和这些活动课相结合,捕捉教育的最佳时机进行品德教育课外践行,充分发挥它们的效用。利用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活动形式来演绎德育的教育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乐于探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在一系列的主题活动中反复体验感悟,有利于他们内化道德认识。

总之,品德课堂上初步形成的道德观要及时地去实践,及时地去评价,才有利于促成学生的道德行为,一节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教学的结束,并不是探求知识、情感体验、道德实践的终止,而应是一个新的生活的开始。优化《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扎实品德形成过程

王瑛

优化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的课堂教学过程,主要是以学生为主体,理清教材与活动、教与学、过程与结果、课内与课外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活动,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去探究;在活动中发展认知,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笔者在开展《小学德育资源的开发与运用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中,运用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中从活动到体验的教学方式,是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优化德育活动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活动中发展,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有效提高了课堂效率。

一、调查体验,唤醒积累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材中综合性的内容越来越多,对学生资料搜集的要求相当高。因此,课前调查体验这一教学环节逐渐成为品德教学有效实施的必要前提,内容设计的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本课的学习与掌握。学生的调查体验的目的是为了唤醒学生的生活积累,为学生的课上活动、体验做好准备,使学生能顺利地进入本课的学习。

如在《我长大了》一课教学中,由于二年级的学生年龄较小,可以让学生搜集能证明自己长大的证据,比如小衣服、相片、玩具等等,这些资料比较简单、直观,对于二年级的学生难度不大。在《交通带来的问题》一课中,面对四年级的学生,老师就可以让学生调查体验的内容有一定的深度,学生可以调查研究交通带来了哪些问题?进而根据这些问题,提出建议和改进的方法等。

教师在设计课前调查体验的内容时,要围绕教学目标,设计出既要有明确目的,又要有难易程度的变化,同时还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能力都得到发展。

二、引入话题,吸引学生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一环,是课堂教学的前奏。在课堂教学中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抓准导入新课的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教师将心设计的导课环节,能够使学生顺利地掌握新知,发展智能。

如在导入《我的课余生活》时,设计“才艺大展示”活动。听歌曲《童年》,“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等待游戏的童年。”你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等待着双沐、等待着寒暑假吗?这是我们每一个孩子的心声。快乐、幸福的时刻总是那么让人记忆犹新,回味无穷。下面我就来采访一下你们,你们是怎样度过这样美好的时光呢?投影仪展示学生参加业余生活的照片,学生简单介绍自己的兴趣爱好并秀一秀。大家的课余生活如七色彩虹般丰富多彩。今天,我们就—起走进《我的课余生,活》。

话题的引入方法有许多,比如歌曲导入,故事导入,动画导入等等,老师们可以根据不同的课题设计不同的方法。

三、合作交流,情感共鸣

教师利用学生课前的活动收获,引导学生开展课堂活动,通过游戏、表演、讨论等形式,体验生活,感悟道德,初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这里的合作交流,老师们不要简单地理解为学生小组间的合作交流,它是老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共同的交流,思维的碰撞,合作交流的载体是活动,学生通过一个个的活动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形成良好的品质。

如五年级的《我是自己的主人》的教学,课前老师布置大家收集有关中外名人善于发现问题,独立思考的小故事。请大家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然后每小组推荐—名代表进行汇报。独立思考让学生们有所启迪,产生了探究的欲望。再—起来听录音故事《敢与“大师”对话》。学生们也像汤姆一样善于发现问题,善于独立思考,也能与“大师”对话,向“大师”质疑了。

四、精心引导,提升认识

经过活动开展和交流获得的结论,对学生而言只是经验,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升华情感体验。

1.补充材料,指导行为

教师要根据学习主题的需要,补充材料模拟生活情景等,丰富教学内容,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是儿童应当遵循的基本道德要求,它旨在使儿童形成对集体和社会生活的正确态度,学会关心,学会爱,学会负责任,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的课程目标。同时,结合材料指导学生的道德行为,引导其新的生活。比如《姊山陵前》的教学,老师可以恰当地、适时地补充有关的案例、图片、文字等资料,使教学过程从枯燥到有趣,从抽象到具体。

2.总结提炼,升华情感

教师要根据活动主题引导学生共同总结学习内容和方法,体验活动的快乐,丰富获得的情感体验,求得新的发现,提升新的认识,升华自己的情感。如《请到我的家乡来》教学中,在“推荐特产,宣传家乡”环节上,老师设计“金牌旅行社的金牌导游”环节,培养学生有目的地搜集、整理资料,会使用不同的方法开展调查,能大胆地向别人介绍家乡的某些特点的能力。

五、课后践行。形成品德

品德的形成更重要的在于课后践行,它是检验道德形成的根本。老师要巧妙地引导学生把课堂上的学习热情向课外扩展延伸,开发与运用小学德育资源,让德育走进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到真实的日常生活中去践行,让学生们通过亲身经历得到真实感受,从而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教学中要走出教材,结合班级学生生活实际和学习需要,再重组教学内容,进行品德教育课外实践。学校的晨会、班会、队会活动等是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的最佳时间,可以紧密结合品德教材内容的某个话题,和这些活动课相结合,捕捉教育的最佳时机进行品德教育课外践行,充分发挥它们的效用。利用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活动形式来演绎德育的教育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乐于探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在一系列的主题活动中反复体验感悟,有利于他们内化道德认识。

总之,品德课堂上初步形成的道德观要及时地去实践,及时地去评价,才有利于促成学生的道德行为,一节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教学的结束,并不是探求知识、情感体验、道德实践的终止,而应是一个新的生活的开始。优化《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扎实品德形成过程

王瑛

优化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的课堂教学过程,主要是以学生为主体,理清教材与活动、教与学、过程与结果、课内与课外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活动,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去探究;在活动中发展认知,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笔者在开展《小学德育资源的开发与运用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中,运用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中从活动到体验的教学方式,是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优化德育活动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活动中发展,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有效提高了课堂效率。

一、调查体验,唤醒积累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材中综合性的内容越来越多,对学生资料搜集的要求相当高。因此,课前调查体验这一教学环节逐渐成为品德教学有效实施的必要前提,内容设计的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本课的学习与掌握。学生的调查体验的目的是为了唤醒学生的生活积累,为学生的课上活动、体验做好准备,使学生能顺利地进入本课的学习。

如在《我长大了》一课教学中,由于二年级的学生年龄较小,可以让学生搜集能证明自己长大的证据,比如小衣服、相片、玩具等等,这些资料比较简单、直观,对于二年级的学生难度不大。在《交通带来的问题》一课中,面对四年级的学生,老师就可以让学生调查体验的内容有一定的深度,学生可以调查研究交通带来了哪些问题?进而根据这些问题,提出建议和改进的方法等。

教师在设计课前调查体验的内容时,要围绕教学目标,设计出既要有明确目的,又要有难易程度的变化,同时还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能力都得到发展。

二、引入话题,吸引学生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一环,是课堂教学的前奏。在课堂教学中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抓准导入新课的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教师将心设计的导课环节,能够使学生顺利地掌握新知,发展智能。

如在导入《我的课余生活》时,设计“才艺大展示”活动。听歌曲《童年》,“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等待游戏的童年。”你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等待着双沐、等待着寒暑假吗?这是我们每一个孩子的心声。快乐、幸福的时刻总是那么让人记忆犹新,回味无穷。下面我就来采访一下你们,你们是怎样度过这样美好的时光呢?投影仪展示学生参加业余生活的照片,学生简单介绍自己的兴趣爱好并秀一秀。大家的课余生活如七色彩虹般丰富多彩。今天,我们就—起走进《我的课余生,活》。

话题的引入方法有许多,比如歌曲导入,故事导入,动画导入等等,老师们可以根据不同的课题设计不同的方法。

三、合作交流,情感共鸣

教师利用学生课前的活动收获,引导学生开展课堂活动,通过游戏、表演、讨论等形式,体验生活,感悟道德,初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这里的合作交流,老师们不要简单地理解为学生小组间的合作交流,它是老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共同的交流,思维的碰撞,合作交流的载体是活动,学生通过一个个的活动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形成良好的品质。

如五年级的《我是自己的主人》的教学,课前老师布置大家收集有关中外名人善于发现问题,独立思考的小故事。请大家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然后每小组推荐—名代表进行汇报。独立思考让学生们有所启迪,产生了探究的欲望。再—起来听录音故事《敢与“大师”对话》。学生们也像汤姆一样善于发现问题,善于独立思考,也能与“大师”对话,向“大师”质疑了。

四、精心引导,提升认识

经过活动开展和交流获得的结论,对学生而言只是经验,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升华情感体验。

1.补充材料,指导行为

教师要根据学习主题的需要,补充材料模拟生活情景等,丰富教学内容,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是儿童应当遵循的基本道德要求,它旨在使儿童形成对集体和社会生活的正确态度,学会关心,学会爱,学会负责任,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的课程目标。同时,结合材料指导学生的道德行为,引导其新的生活。比如《姊山陵前》的教学,老师可以恰当地、适时地补充有关的案例、图片、文字等资料,使教学过程从枯燥到有趣,从抽象到具体。

2.总结提炼,升华情感

教师要根据活动主题引导学生共同总结学习内容和方法,体验活动的快乐,丰富获得的情感体验,求得新的发现,提升新的认识,升华自己的情感。如《请到我的家乡来》教学中,在“推荐特产,宣传家乡”环节上,老师设计“金牌旅行社的金牌导游”环节,培养学生有目的地搜集、整理资料,会使用不同的方法开展调查,能大胆地向别人介绍家乡的某些特点的能力。

五、课后践行。形成品德

品德的形成更重要的在于课后践行,它是检验道德形成的根本。老师要巧妙地引导学生把课堂上的学习热情向课外扩展延伸,开发与运用小学德育资源,让德育走进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到真实的日常生活中去践行,让学生们通过亲身经历得到真实感受,从而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教学中要走出教材,结合班级学生生活实际和学习需要,再重组教学内容,进行品德教育课外实践。学校的晨会、班会、队会活动等是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的最佳时间,可以紧密结合品德教材内容的某个话题,和这些活动课相结合,捕捉教育的最佳时机进行品德教育课外践行,充分发挥它们的效用。利用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活动形式来演绎德育的教育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乐于探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在一系列的主题活动中反复体验感悟,有利于他们内化道德认识。

让品德教学根植于生活 篇3

一、再现生活场景

在学生看来, 生活是一个万花筒, 是一个奇妙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 天真的学生们用最质朴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他们的许多言语与经验、行动都是自然的, 都来源于自己的生活。在品德与生活课堂上, 可以用“演一演”“做一做”来再现学生的生活场景, 也可以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学生的生活场景, 让学生从中感受生活的乐趣, 从生活场景中认识规则, 辨别是非, 受到潜移默化的品德教育。如在教学《老师, 您好》这课时, 结合课文情景图, 回顾教师节来临时学生的表现, 与学生一起演一演学生对教师节日的祝贺场景, 以此激发他们热爱教师的情感。然后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的教师, 在小组里演一演教师帮助自己的情景, 跟教师说说心里话, 认一认科任教师的办公室。通过这些生活场景的再现, 引导学生尽快认识任课教师, 尽早适应愉快、积极的校园生活。

二、积累生活经验

大千世界, 五彩缤纷, 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不是朝夕之事。经历生活情景, 积累生活经验, 可以加快学生认识世界的步伐, 可以促进学生们由“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从出生到上小学的这六七年的时间里, 学生们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活动, 认识到了一些生活知识, 懂得了一些生活规则, 还学会了一些生活技能。这些不断积累的生活经验, 是不可小视的课程资源, 教师要加强开发和利用。一次家务劳动, 可以让学生们了解生活常识, 懂得生活安全知识;一次外出旅行, 可以让学生们认识到世间万物, 感受到生活的多姿多彩。学生们的生活内容是丰富多彩的, 如到小店买东西、参加生日派对、观看文艺演出、参加社区服务……在这些生活场景中, 学生们增长了见识, 积累了经验。在《品德与生活》课堂上, 教师要指导学生到生活中去积累经验, 从经验中辨别是非、明白事理。

三、实践社会生活

《品德与生活》的教学资源来源于生活, 教学活动同样也离不开生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虽然学生们在课堂的学习活动中进一步认识了生活, 了解了生活, 积累了生活经验, 养成了道德习惯, 懂得了生活规则, 但还需通过生活实践来检验他们的生活观念, 培养他们适应社会和生活的能力。如在教学《金色的秋天》这个单元时, 课前安排学生在假日走进大自然, 用眼睛观察秋天的事物, 用耳朵聆听秋天的声音, 用嘴巴品尝秋天的果实, 用鼻子闻闻秋天的气息, 用双手去触摸秋天的植物, 从中发现秋天的变化, 感受秋天的魅力。还可让学生积极帮助父母摘水果、收蔬菜、晒粮食, 通过这些实践活动, 让学生认识到秋天是丰收的季节, 知道丰收的硕果来之不易, 懂得“一粥一饭, 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 恒念物力维艰。”以此来教育学生爱生活、会生活。

品德形成于生活 篇4

关键词:小学品德教育;生活实践;教学策略

随着新课程教学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方法渐渐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方法存在以下几个缺点:主要采取教师理论讲解的教学方法,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单纯的理论教学脱离了社会生活,造成理论和现实的脱节;教学方式比较单一,教学效果不明显。所以,必须改善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小学品德教学回归生活和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一、创新教学理念,把品德教育和实践相结合

回归生活是所有教育的最终目的,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坚持回归生活的观念。在进行理论教学的时候,教师还应该随时关注社会生活中的变化。因为理论源于生活,但是又高于生活。教师在进行小学品德教育时,如果采用单纯的理论讲解方式,教学内容单调;小学生就容易对品德课产生逆反心理,失去学习的兴趣。作为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习有教育意义的知识。在进行品德教学时,以书上的图片为例,引进和教材内容相关的小故事,让学生以小见大、由浅入深,逐渐明白品德教育的重要性。比如在小学一年级的一个章节中,有一个主题活动《健康安全过冬天》,书上的图片和案例都是关于北方的内容,这对于南方学生来说,特别难以理解。当时又正是非典病毒肆虐时期,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完这一章节后,还可以现场教授非典防范的方法和注意事项,讲解非典病毒的成因。通过讲解非典相关知识,结合实际生活让学生明白健康生活的重要性。

二、根据学生的特点,确定品德教育生活化活动的主题

儿童的现实生活不仅需要品德教育,还需要生活实践。品德课不仅是一门有意义、有价值的课程,还比较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性格特点,设计相应的教学环节。教师只有充分了解学生的需求,才能有针对性地制订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例如在二年级品德课上,某一单元的主题为“我爱我生活的这个地方”,教师可以通过谈话和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讲述自己的家乡。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也能加深师生之间的了解,增进全班同学之间的友谊。小学生心思比较单纯,好奇心很重。教师应该合理控制教学的兴奋点和刺激点,将教学内容和生活中的趣事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另外,对于品德课的教材,因为传统的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内容比较简单,只是几张图配上文字,难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开发教材,引进一些生活趣味小知识,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例如在二年级上册中,某一单元的题目是《保护耳朵》,教材的讲解很少,只有两幅图画。这时,教师就可以设计一项实践活动:鼓励学生通过调查、实践、视频和交流的方式,了解耳朵的构造,并结合全国耳患病的情况,学习耳朵清洁和保护的知识。

三、关注学生特点,采用科学的方式引导学生的道德发展

小学生的心思比较单纯,世界观和人生观都和大人不同,因此教师要把品德课程和实践生活结合在一起,且要关注儿童的世界,关注他们的身体和心理健康。教师在选择课程内容时,要注意符合儿童心理,避免生硬地用成人视角去看待儿童问题。这样容易激化儿童和大人之间的矛盾。在一年级下册的一个章节中,教学主题是《粮食来得真不容易》。对于这节课程,应该避免单纯讲授理论知识,进行说教。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去超市、粮品铺子参观,了解食品的价格。然后组织学生去农业生产基地参与蔬菜种植的活动,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明白粮食生产的艰辛和农民的辛苦,从而促使他们自发爱惜粮食,尊重劳动人民。

综上所述,小学品德课堂是一个开放性的课堂,不仅需要理论教学,更应该把品德教育和生活实践结合起来,让小学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实践,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为了改善小学品德课的教学效果,应该采取以下措施:创新教学理念,把品德教育和实践相结合,根据学生的特点,确定品德教育生活化活动的主题,关注学生特点,采用科学的方式引导学生道德发展。只有这样才能顺应新课程教学的需要,促进学生品德素质修养的提高,还给孩子一个健康有趣的品德教育课堂。

参考文献:

品德形成于生活 篇5

关键词:小学品德教育,生活实践,教学策略

随着新课程教学的发展, 传统的教学方法渐渐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 传统的教学方法存在以下几个缺点:主要采取教师理论讲解的教学方法,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单纯的理论教学脱离了社会生活,造成理论和现实的脱节;教学方式比较单一,教学效果不明显。 所以,必须改善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小学品德教学回归生活和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一、创新教学理念,把品德教育和实践相结合

回归生活是所有教育的最终目的, 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坚持回归生活的观念。 在进行理论教学的时候,教师还应该随时关注社会生活中的变化。 因为理论源于生活,但是又高于生活。 教师在进行小学品德教育时,如果采用单纯的理论讲解方式,教学内容单调; 小学生就容易对品德课产生逆反心理,失去学习的兴趣。 作为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习有教育意义的知识。 在进行品德教学时,以书上的图片为例,引进和教材内容相关的小故事,让学生以小见大、 由浅入深,逐渐明白品德教育的重要性。 比如在小学一年级的一个章节中,有一个主题活动《 健康安全过冬天》 ,书上的图片和案例都是关于北方的内容,这对于南方学生来说,特别难以理解。 当时又正是非典病毒肆虐时期,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完这一章节后,还可以现场教授非典防范的方法和注意事项,讲解非典病毒的成因。 通过讲解非典相关知识,结合实际生活让学生明白健康生活的重要性。

二、根据学生的特点,确定品德教育生活化活动的主题

儿童的现实生活不仅需要品德教育,还需要生活实践。 品德课不仅是一门有意义、有价值的课程,还比较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 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性格特点,设计相应的教学环节。 教师只有充分了解学生的需求,才能有针对性地制订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 例如在二年级品德课上,某一单元的主题为“ 我爱我生活的这个地方”,教师可以通过谈话和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讲述自己的家乡。 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也能加深师生之间的了解,增进全班同学之间的友谊。 小学生心思比较单纯,好奇心很重。 教师应该合理控制教学的兴奋点和刺激点,将教学内容和生活中的趣事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另外,对于品德课的教材,因为传统的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内容比较简单,只是几张图配上文字,难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开发教材,引进一些生活趣味小知识,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 例如在二年级上册中,某一单元的题目是《 保护耳朵》 ,教材的讲解很少,只有两幅图画。 这时,教师就可以设计一项实践活动:鼓励学生通过调查、实践、视频和交流的方式,了解耳朵的构造,并结合全国耳患病的情况,学习耳朵清洁和保护的知识。

三、关注学生特点,采用科学的方式引导学生的道德发展

小学生的心思比较单纯,世界观和人生观都和大人不同,因此教师要把品德课程和实践生活结合在一起,且要关注儿童的世界, 关注他们的身体和心理健康。 教师在选择课程内容时,要注意符合儿童心理,避免生硬地用成人视角去看待儿童问题。 这样容易激化儿童和大人之间的矛盾。 在一年级下册的一个章节中,教学主题是 《 粮食来得真不容易》 。 对于这节课程 , 应该避免单纯讲授理论知识,进行说教。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去超市、粮品铺子参观,了解食品的价格。 然后组织学生去农业生产基地参与蔬菜种植的活动,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明白粮食生产的艰辛和农民的辛苦, 从而促使他们自发爱惜粮食,尊重劳动人民。

上一篇:iOS下一篇:游乐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