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研究

2024-07-24

加强研究(精选十篇)

加强研究 篇1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是以货币为计量单位, 针对行政事业单位资金运行情况作出的反应, 是全面、系统、连续的记录行政事业单位资金运动过程, 反映和监督行政事业单位执行国家预算情况的会计。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企事业单位的各项管理制度和营运情况都要发生很大的变化。这对单位会计核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合理的会计核算制度能够规范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行为, 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 防止并及时发现、纠正错误及舞弊行为。加强会计核算有利于保护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的安全与完整, 保证其经营活动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内部规章制度的要求, 确保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内部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 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管理效率。当前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日常核算工作存在不规范的现象, 严重影响了行政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

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一)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基础存在局限性

现行的会计核算基础是收付实现制, 其反映和披露的会计信息存在范围小, 方法简单、可比性差等缺点, 无法适应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需求, 无法让投资人、债权人和其他相关人员获得应有的会计信息。收付实现制下, 行政事业单位所提供的信息强调的是某一年度事业单位收支产生的现金流量, 不能全面地反映单位的资产、负债情况, 导致单位国有资产规模和数量信息失真。收付实现制还容易引起另一些问题。例如不能客观反映行政事业单位的绩效和预算执行情况, 不能对资金变动情况做出及时反映。在收付实现制下, 是以款项的实际收到或者支出的时间为依据, 其主要目的是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一定会计期间的资金来源、使用及报告日现金余额的信息, 是将行政事业单位事业支出总和与事业收入总量相配比, 不能客观反映事业单位的绩效和预算执行情况。

(二) 对资产的管理和核算不合理

许多行政事业单位没有明确的管理制度, 尤其在固定资产的购置、登记、验收、保管、维护、报废等环节的工作流于形式, 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不高。现行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的会计处理只核算了账面价值, 对发生的减值和不良资产不予反映, 账面价值不能反映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的真实情况, 不能反映固定资产的完好程度, 无法反映与该资产相关的有用的信息。在资产的处置中又按照会计方式以外的国有资产管理办法处理, 从而造成账面价值的长期列示与实务管理严重脱节的现实。

(三) 会计凭证不够规范

部分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基础工作存在一定的问题, 会计原始凭证填写不完整, 存在很多不符合国家相关法规要求的原始凭证。各项原始凭证的填写存在漏填、少填、不填现象, 影响了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同时, 由于会计凭证造假现象的存在, 使会计凭证的账面情况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合, 经济项目内容与发票适用范围, 经营范围不相符, 违规编制虚假的自制原始凭证, 严重影响了会计凭证的有效性。在会计记账方面, 填写的会计记账凭证摘要写得过于简单, 会计科目的设置及名称不规范, 会计科目设置不健全。许多行政事业单位设置总账科目, 并不设置二级科目, 或者是仅仅设置总账科目、二级科目并不设明细科目, 阻碍了业务细分, 导致单位会计核算存在一定问题。

(四) 会计核算中的内部监督制度不健全

现阶段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参照财务部制定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 该规范虽然在基本原理、原则、方法等方面适用于行政事业单位, 但设计思路对行政事业单位的针对性较弱。部分事业单位没有书面成文的内部控制制度, 仅仅以一般的财经规章制度代替内部控制制度, 凭经验加以简单的控制, 仅就其开支范围、标准加以限制, 对业务流程控制过于简单。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核不严谨, 货币资金管理制度、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和应收应付账款管理制度没有建立健全。记账人员与经济业务事项和会计事项的审批人员、经办人员、财物保管人员的职责权限不够明确, 未能相互分离、相互制约, 有的单位全部由一个人经办, 不符合会计基本原则。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检查走过程, 执法力度不强。

三、加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建议

(一) 改进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基础

引入企业会计理念, 以修正的权责发生制作为一般的会计核算原则。在引入权责发生制计量基础的过程中, 需要采用分类改革的做法, 根据不同行政事业单位的性质, 在审慎试点的基础上稳步推进, 不能够搞“一刀切”的方式。在引进权责发生制以后, 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将变得更加复杂, 会计核算的重要性将更加突出, 应加强对财务会计人员、管理者甚至决策者进行培训和继续教育, 使其对各种会计基础的含义、利弊和适应性有足够的认识。

(二) 完善内部监控制度

行政事业单位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 制定包括监督原则、监督内容、监督方式、监督责任和监督奖惩等内容的内部监督办法, 使内部监督规范化、制度化。行政事业单位应该从实际出发, 在发放奖金、补助等方面, 制定科学统一、切实可行的财务开支标准, 防止滥发奖金、补贴等现象的发生, 确保单位分配公平合理, 促进单位的发展。同时要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 使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监督达到事事有人负责, 凡事有章可循, 事事有人监管。

(三) 完善资产的管理和会计核算

资产管理是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活动的一项重要的内容, 应该对资产的变动情况进行确认和计量。行政事业单位应该健全固定资产的保管制度, 做到入账时有验收, 领用时有登记, 保管账与实物账一致。完善固定资产的保费处置审批制度, 严禁随意处置国有资产的现象, 落实资产使用责任人制度。固定资产的管理人要做资产的日常管理工作, 建立资产明细分类账。单位应采取定期全面清查与不定期抽查相结合的方式, 及时掌握固定资产的变动情况, 保证资产的安全与完整。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 选择适当的折旧方法, 根据无形资产的计价方法, 分门别类地对无形资产进行计价和摊销。

(四) 加强会计人员的培训

行政事业单位要加强对单位会计人员的培训, 进一步组织以会计法、会计制度、会计准则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等法规为主要内容的培训, 使会计人员熟练掌握各种基本环节的规定和要求。会计人员在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的同时还要以诚信教育为切入点, 切实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做到依法办事, 爱岗敬业, 搞好服务, 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关系。

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不是单一的过程, 需要多方面的支持和配合。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不但事关单位自身的建设发展, 同时也关系到国家国有资产的安全以及相关制度的推行。各行政事业单位要加强对本单位的会计核算的重视, 会计人员要在日常的工作中坚持原则, 严格审核, 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减少不合理的会计现象发生。在单位会计核算过程中, 以“必须、有效、简单”的要求, 积极解决会计核算中出现的问题。同时各级监管部门要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的监督, 及时发现出现的问题, 并采取措施解决, 保证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顺利开展。

摘要:随着公共财政、国库支付等改革措施的推进, 社会对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规范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 对于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 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强化行政事业单位的职能具有重要的意义。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作为反映和控制行政事业单位绩效的重要手段, 必须适应新环境, 客观、真实地反映行政事业单位的经营成果。本文分析了目前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会计监督

参考文献

[1]邓继武.试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J].现代经济, 2008, (7) .

[2]包菁微.关于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若干思考[J].管理观察, 2009, (12) .

[3]杨金凤.谈事业单位会计的成本核算[J].商业经济, 2010, (11) .

厘清概念 加强研究 篇2

加强研究

——2011中国小学语文特级教师高端论坛总结讲话

文:陈先云

一、语文教学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任重道远

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在本次高端论坛的专题报告中感慨:语文教学既丰富又复杂。的确,没有哪一门学科像语文这样不断地被社会所关注,甚至被诟病。我们应该认真地反思一下个中缘由。

说语文教学复杂,主要是长期以来语文课程内容缺少国家层面的界定,没有一个可以执行的共同标准(事实上语文课程内容也难有一个共同标准),使得语文教学教什么模糊不清。1897年南洋公学外院编纂《蒙学课本》,开创了中国人编母语教科书之始。100多年来,语文教学还是基于教科书的层面思考教学内容的选择。我国现代著名的语文教育专家,如朱自清、夏丏尊、黎锦熙、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辛安亭等,对语文课程、语文教科书有着自己独到的认识与见解,中小学语文教学一直自觉或不自觉地贯彻着他们的语文教育思想。当前这个年代,不同的研究领域,学者们往往从自己专业角度出发来思考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与要求。研究儿童文学的学者认为语文教科应按照儿童文学来编排,研究古典文学的学者认为儿童文学没有什么诵记价值,语言学家又往往偏向于语言的本质、结构和发展规律„„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课程内容往往停留于个人的认识与体验的层面,没有根本性的突破。对语文课程内容的研究怎么能够做到守中持正,辩证地思考问题、认识问题,形成共识,大概需要很长的路要走。语文作为母语,是学校教育的一门最重要的学科,也是意识形态较强的一门学科,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和较强的实践性。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培育他们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的情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激发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终身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的语文能力,是社会转型时期对语文教学的要求。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也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

二、厘清语文课程概念,明确语文课程形态

开始于21世纪初的课程改革的重要成果表现在,思想解放了,大家敢于表达自己的看法,各种学术观点互相交流,学术成果异彩纷呈,小学语文名师辈出。语文课程改革的一些概念,如语文课程、课程内容、课程标准、教科书、语文素养、工具性、人文性、三维目标、合作探究等等,经常见于各处报纸、杂志,闻于老师们的言谈中。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不断推进,对一些基本概念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厘清概念的内涵及概念间的联系,不仅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基本概念厘清了,能够更好地发挥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教学改革方向明确,就不会走或少走弯路。现在很多学校重视教育科研,需要清楚哪些是学者研究的范畴,哪些是语文老师思考的问题,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取长补短,形成合力。例如,大家经常谈到语文课程,对这一概念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认识。我的理解是,语文课程是语文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统整,其本质在教学内容。从语文课程实施的纵向层面来看,主要有四种课程形态:标准课程、文本课程、实施课程和实验课程。

所谓“标准课程”,属于国家层面的宏观课程,由政府部门制订、颁布,比如,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国家制定的课程计划、课程设置方案、课程标准等。当前社会上一些人认为学生的语文学习质量不如以前了。这是由很多因素造成的,我想,其中一个因素应该是“标准课程”的问题。我做过研究,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小学生,学习语文的课时数,比现在小学、初中加起来还要多。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如果没有一定的课时保证,母语教学质量怎么能提高呢?现在地方与学校课程占了学校课时数的近20%,而实施地方与学校课程的实效性却不大。很多学校让学生背《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等,作为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来实施,这些内容本身有一定的糟粕,如果不加选择地让儿童接受,势必会对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带来负面影响。

什么是文本课程?课程专家陈侠认为,“按照一般的理解,课程一词指的是学校教学内容。”“学校教学内容”实际上指的是教科书内容,即文本课程。文本课程是依据标准课程,借鉴课程改革的理论成果和教学实践经验,遵循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将知识、能力、方法、习惯等方面内容有机地组织起来,作系统的安排,其载体就是供中小学校开展教学活动使用的教科书。文本课程是对标准课程的贯彻落实,是标准课程显性的、直接的表现形式。文本课程的研究、开发主要是集团行为,是团队智慧的凝合,有时候变成国家行为,用国家的资源来进行文本课程的研究、开发,一般来说,个人很难承担文本课程的开展任务。

“实施课程”是教师以教科书为依托,根据教学对象、教学环境等因素,对教科书内容进行选择、组织与重构,并采用适合的教学方式、策略,在课堂上将重组后的课程内容传递给学生。主要包括“教什么”和“怎么教”两个方面,是师生在课堂上实践的课程。

在这里需要明确的是,实施课程与文本课程是两个不同的课程形态,不能把两个课程等同看待。我们探讨语文教学教什么这个问题,实际上有两个层面:一个是从标准课程的层面谈,另一个是基于文本课程的层面谈。此次论坛大家主要还是从第二个层面来谈语文教学教什么,探讨的是“实施课程”。将要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部分提出“应认真钻研教材,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实际上是鼓励教师们加强实施课程的研究与开发。

“实验课程”是优秀教师或团队根据一定的条件、可以运用的课程资源,在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以理论为支撑,探讨教学改革的具体方法、操作策略和一般规律,以期获得新的理论观点。实验课程带有一定的地域特征,在一定的范围内实施。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的小学语文“实验课程”类型多样,呈现出了百花齐放、蓬勃发展的态势。有广东丁有宽老师的“读写结合”教学实验,江苏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学实验,上海师范大学吴立岗教授的童话体作文和“素描”作文教学实验,内蒙古丁培忠老师的小学语文教学整体改革实验,黑龙江的“注意识字?提前读写”教学实验,山东烟台的小学语文“双轨”教学整体改革实验,等等。可以说,这些教学改革实验对我国改革开放后的小学语文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起到了引领和推动作用。

但是,课程改革十年来,一些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颇具影响、成效显著的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实验突然沉寂下来。这些教学实验没有能够审时夺势,借着课程改革的东风,进一步调整、完善与发展,把实验开展下去,推广开来,没有能够让实验成果更好地为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服务,为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服务。形成这样的一种局面,很令我们遗憾,更多的是让我们感到惋惜。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已经正式颁布实施,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经成为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发展的主旋律。新的时代需要新的基础教育,新的人才培养方式,新的课程观、教材观。

这次论坛,大家对“语文教学教什么”这个专题高度注,参与讨论的人数较多。语文教学教什么,实际上是学生语文学习学什么的问题。教学内容和学习内容是一个统一体。研究、思考这些问题,可以各司其职。从标准课程内容的层面来思考语文教学教什么,难度很大,不容易做,可以把这些问题留给学者们、专家们去研究。对文本课程,我们是可以去思考的,也应该认真研究,更好地变为实施课程。教科书是学校教育、师生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凭借和载体,很多老师对教科书的期望很高,忠实于教科书。教科书要能够方便老师的教,有利于学生的学,不要让老师们面对教科书产生困惑,有疲惫感。大多数老师是将教学作为一个日常化的工作,不要给老师们在理解、把握教科书上增加过多的负担。

当前,我们国家需要有一套高质量的、能体现国家意志、促进学生的发展、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语文教科书。我认为,可以通过教科书的使用,达到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从而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三、选择语文教学内容考虑的基本因素

基于教科书的教学一直是学校教学的主要类型。这种教学类型是将教科书作为实施课程的主要凭借,在学校教育中占据着核心地位。《教育过程》的作者、美国课程专家布鲁纳在该书的引论中指出,美国有相当一部分人对“我们将要教些什么?达到什么目的?”这些只有专家才关心的问题给予高度关注,反映出这个时代社会对教育质量的智育目标的关切。因此,现阶段研究、探讨语文教学教什么、为学生提供什么有价值的内容,这些内容怎样有效地被学生所接受,也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

基于教科书书选择、组织与重构教学内容,需要考虑教科书、教学对象、教学环境、课程标准、课程计划和教学风格或习惯等因素的关联。核心因素是语文教科书,教学对象和教学环境是主要因素,语文课程标准、课程计划、教师的教学风格或习惯是次要因素。为实现课程目标、要求,以教科书为载体,符合儿童的学习状况与认知水平,根据教学环境与课程资源选择教学内容的过程,是教学活动开展前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就学生的学习状况来看,教学一篇课文,要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是什么,已有的知识储备有哪些,生活经验有多少,家庭、社会背景怎么样,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容易发生错误的是什么,等等,做到因材施教。

我们在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的时候,还要学会舍得。我们应该有过这样的体会:在研读一篇课文时,往往有许多目标需要达成。如何取舍?在目标定位不好把握的情况下,可以按照教科书的单元导语、课后练习题和语文园地中相关栏目的提示等来确定目标。比如《穷人》一课,描写人物的方法很多,可以把目标定位在通过对环境、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来感受人物形象。在选择教学内容的时候,如果学生能够自己读懂的内容,或者是通过合作学习能够学会的内容,可以不教或者少教。有的内容可以放一放,待以后再理解、掌握。

我们经常谈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多年来这一理念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并没有很好地体现,特别是一些公开课上,“走教案”、教师牵着学生学的现象仍然存在。其中的一个原因是教师对文本的理解、把握不到位,造成了预设的教学目标、内容发生偏差,或者缺少某个方面的考量。当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体验超出了预设的范围时,教师难以顺着学情及时调整教学设计,重新组织教学活动,依然按照事先的预设来进行教学。有时候,学生在课堂中生成的、超出教师预设的学习体验,也是语文课上得精彩的契机。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提高对课堂教学的调控、驾驭能力,做到心中有数,触类旁通。

语文教学要做到“心中有数”,首先要重视对文本的解读。读懂、读透文本是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的前提。读懂,就是能正确理解文本内涵,准确了解语言表达上的特色。如《人物描写一组》中“临死前的严监生”,这个片段描写是严监生临死前大侄子、二侄子、奶妈、赵氏对他伸出“两个指头”意思的猜测及严监生的反应。大侄子、二侄子是严监生的“诸亲六眷”,首先想到与严监生密切相关的不外乎亲人、财产,用“问道”说明还不够肯定,侄子毕竟不是严监生的子女,不十分了解也在情理之中;奶妈是“诸亲六眷”之外的人,我国传统文化中有舅爷为大的习俗,她认为,在婚庆、丧葬等重大场合,舅爷应该到场,解决不了的问题由舅爷做主,用“插口道”说明奶妈急于表达自己的看法;赵氏作为严监生的继室,与他朝夕相处,当然对他十分了解,“走近上前道”,连续两个动作说明肯定知道是什么意思。“问道”“插口道”“走近上前道”用词不同,表明说话的语气也各不相同,这与他们四个人的身份非常吻合。而作者对每次猜测后严监生不同的神态、动作的描写,把这个人物形象刻画得细致入微。读透,就是能准确把握重点、难点,能深入浅出,化难为易。研读文本要注意克服浮躁情绪和急功近利的思想,防止走极端,近年来在解读文本时走极端的例子还为数不少。

课改以来,十分强调“学”,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我们能否考虑一下“教”的问题?“教,上所施下所效也。”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互动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个人的性格、经验、学识、教学技能等,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教与学是教学过程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两个方面,只强调学生的学,不考虑教师的教学风格或习惯,有悖于唯物辩证法,需要引起大家的注意。这里还涉及到另外一个问题:我们观摩公开课、示范课后,应该清楚这节课的特色在什么地方,有什么不足,有哪些值得学习并切合自身条件能够学得了的优点,找出一条适合自己的教学之路。

四、如何从语文教学的复杂性中走出来

浙江师范大学王尚文教授认为,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我很赞同这样的观点。语文教学从复杂性中走出来,可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抓住四个关键性的概念:理解、运用、积累、习惯,力争实现语文教学目标清清楚楚一条线。

理解,首先要透过语言文字体会作者的情感,把握文本的主旨,再从思想内容中走出来,体会语言文字是怎么组织运用的。用著名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的话来理解,就是要“带学生从文章里走个来回”。

运用,不仅是口头和书面语言的表达,课堂上动动笔、写一写只是运用的一方面;把阅读获得的一些读书方法运用到课外的自主阅读中去,是运用;运用语文能力、学习方法学习其他学科,也是运用,等等。

积累,一个重要的目标是传承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还包括世界的优秀文化。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认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不仅是汉文化,还包括少数民族的文化。

习惯,是一种养成教育,不是一下就能培养起来的,教师要做有心人,一点一滴要求,循序渐近提高。良好习惯终身受益。

五、如何防止语文教学再次走偏

自独立设科100多年来,由于缺少“语文学”层面的理论指导,语文学科在工具性、思想性、文化性、人文性、综合性等之间左右摇摆,反反复复,教学改革走的是一条不断走偏、纠偏的路子。大家对新课程改革以来语文教学的得与失谈得很多,思考得也很深。还有一个问题也许没有谈到,即文体问题。课改十年来,小学语文教学文体意识谈薄。不管是记叙文、神话故事、童话故事、小说„„学生学完课文之后不清楚文本中的人物哪些是现实生活中真实的,哪些是虚构的。不少老师缺少对文化的一个初步认识,不管什么文体,不管什么内容,往往把文本的主旨归结为一个字——爱,这种导向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

加强研究促进有效应用 篇3

刘卫平

在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正逐步向幼儿教育领域深入推进。如何科学应用并发挥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领域中的积极作用,进而提高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质量、水平与效益,应该引起广大幼儿教师、幼儿园及教育行政部门的充分关注。

把握信息技术有效应用的定位

基于幼儿身心发展的特殊性,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应用信息技术,首先要把握好信息技术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应用的定位,不能把中小学的应用定位和应用方法简单地移植过来。笔者认为。其定位应该是:应用的出发点与归宿都是为了促进《纲要》精神的贯彻和落实。提高幼儿园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幼儿全面、和谐的健康发展。

在2007年江苏省幼儿园网络环境下教与学研讨会上。展示了六个运用信息技术的教育活动:小班美术活动“快乐调色盘”、小班科学活动“大大、中中和小小”、中班艺术活动“蝴蝶找花”、大班综合活动“爸爸的领带”和“美丽的蝴蝶”、大班社会、健康活动。送上我的吉祥物”。这六个教育活动。基本涵盖了幼儿园各年段以及健康、科学、社会、语言、艺术等领域。这些活动共同的特点是:教师并没有把培养幼儿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作为重点。也没有刻意地展示所使用的技术手段。更没有用网络和多媒体的演示来替代幼儿能够从事的实践活动、直观想象、经验的积累、思维的培养、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对自然的观察探索,等等。而是应用网络或者信息技术,扩大教育资源的来源。寓教于乐,让幼儿在玩中学,较好地体现了应用先进技术是为教育教学服务的理念。活动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应该是展示“教”与“学”的过程,而不应该是展示应用先进技术的过程。创新,应该是促进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

充分发掘信息技术运用的价值

幼儿教育活动中应用信息技术。目前还是以使用多媒体技术为主,较常见的有:(1)。作为情境创设的工具。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使他们乐于探究、勇于探究;(2)作为演示的工具,解决教育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尤其对那些不易了解或者无法一下子了解清楚的过程与现象,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及信息资源的应用。就会显示出独特的优势;(3)作为知识拓展的工具,实现知识的演示、呈现、建构与巩固:(4)作为学习的工具,培养幼儿的兴趣,实现幼儿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5)作为交流的工具,实现幼儿与同伴之间的合作,等等。

比如,在教育活动“送上我的吉祥物”中。教师运用了大量的图片、音频、视频资源,对各届奥运会吉祥物,尤其是2008年中国奥运会吉祥物作了声像俱佳的介绍。明显激发了幼儿的兴趣,强化了他们的认知,拓展了他们的视野;在“美丽的蝴蝶”中,孩子们通过多媒体课件,在短短的数分钟内,就能清楚地了解蝴蝶从“卵一幼虫一茧一蝴蝶”的变化过程以及蝴蝶大量形象、生动的“舞蹈”;在“快乐调色盘”中,利用计算机学习软件的填色功能,使幼儿能够便捷地选择颜色,快速地填色,填色结果易比较,易修改;在“大大、中中和小小”中,应用计算机中的软件,幼儿能够为卡通人物尝试选择、比较并更换不同样式、不同大小的鞋子,有趣、快速、方便。并有相应的正误提示,孩子们兴趣盎然。另外,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很容易让每个孩子同步参与活动。这在一些必须每个幼儿都参与的学习实践活动中,不仅提高了活动效率,也提高了幼儿的学习效率。而在利用网络教育资源上,“海量”的网络信息资源能够解决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需要准备大量实物教育资源的困难。由此可见,信息技术的运用具有传统教育方法无法比拟的优势。

有效的应用需要科学的设计

幼儿园教育活动中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需要教师认真、科学、合理地去设计。而提高幼儿教育活动过程中技术应用有效性的设计原则应该是——各适时、适量、适度、适切。

以2007年江苏省幼儿园网络环境下教与学研讨会上展示的六个教育活动为例。这些执教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对活动中如何应用信息技术进行了预设。每个活动设计中。都包含了活动目标及信息技术应用目标的复合活动目标,确定了为达成预设的活动目标而制定的具体策略和方法。比如,对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及信息资源的安排就包括:用的目的是什么,在什么时候用,怎么用,用多长时间,等等。有的教师还对信息技术应用效果作了预期,并对活动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时可能出现与生成的影响因素作了预计和应对设计,等等。

在幼儿教育活动中要成功地应用信息技术,需要教师根据幼儿发展的需要和具体教学实践的需要认真去选择。一般来说,应该选择那些最容易达成教育目标的技术,选择那些能促进幼儿发展、有效提高教育质量的、最适宜的技术,而不一定是最先进的技术。

重视与传统教育手段的优势互补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幼儿教育带来了更多有利的条件。那么,是不是由此就可以摒弃传统教学中的许多有效的实践呢?这是不应该的。我们鼓励在教育活动中科学合理地应用信息技术,更鼓励广大幼儿教师重视传统教学和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的优势互补。

比如,在开展“大大、中中和小小”活动中,教师安排了较多的时间让幼儿轮流伸出小脚。与同伴、教师比鞋子的大小:在“美丽的蝴蝶”活动中,开始让幼儿根据蝴蝶标本实物去“发现”,然后以大屏幕显示以强化幼儿的认知。并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尝试用身体模仿卵、幼虫、茧、蝴蝶等生长过程,还要求他们根据音乐的变化变换相应的动作;在“爸爸的领带”活动中。教师安排了较多的时间,引导幼儿根据不同的材料,选择自己喜欢的颜色。亲手制作有花纹的领带。这些活动,既利用了网络教育信息资源。也高度重视实物教育资源的利用,既有在大屏幕或者显示器上展现的图片、音频与视频资源,也准备了许多孩子能够看得细、摸得着、拿得起、动得了的教具与学具。信息技术的应用。非常自然而恰当地与传统优秀教学手段相结合,融合在不同领域、不同主题的教育活动之中,发挥着各自的长处。孩子在参与的过程中去体验,在游戏的过程中去学习,在活动的过程去培养能力和个性,并没有呈现出刻意展示技术的教育环节与过程。

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随着幼儿教育中应用信息技术的实践与研究的不断深入,现代的幼儿教师,应该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专业能力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而有关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不是单纯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也不仅仅指会不会做课件,而应该从更宽的范围去理解:(1)基本应用能力。主要指对硬件、软件的基本操作技能,包括能够设计制作出操作便捷、

运行稳定、简洁美观、符合幼儿的生理与心理特点的课件或活动软件。(2)资源应用能力。能够对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教育信息资源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加工、组合呈现、评价管理。(3)活动设计能力。能从活动的实际需要出发,分析活动目标及幼儿的特点与需求,恰当选择与活动主题、内容以及活动环节相匹配的技术手段。信息技术应用方法的设计能突出活动主题与重点。符合幼儿的思维发展特点。难易适宜。科学实用,可操作性强,简洁省时。注重效益。(4)教育传导能力。在利用多种信息技术手段把图片、音频、视频等信息资源承载的教育信息向幼儿传递的同时,充分注意与教师的表情、体态、语言、动作等有机结合,注重师幼之间,幼幼之间的互动交流,使这些信息资源不仅成为创设教育活动情境的手段和工具,而且成为帮助幼儿学习、游戏、观察、体验、认知、创新的良好信息渠道和载体,使各种教育信息多方位地向幼儿输出并有效作用于幼儿。(5)教学研究能力。能够结合教育活动目标的达成程度,对信息技术应用的途径、手段、方法进行反思。能够客观评价应用效果。并寻找更为科学合理有效的方法以解决不足之处。探索研究适合不同年龄幼儿、不同教育领域、不同活动主题的各种应用模式。

高度关注幼儿的用机安全

提高幼儿教育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有效性,教师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高度关注幼儿使用计算机的安全和健康问题:(1)尽量使用大屏幕投影仪,并控制幼儿与屏幕间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注意根据周围的光线强度。调节好投影仪的亮度和对比度。(2)注意器材的适合度。鼠标的大小要适合幼儿的把握:耳机音量的大小,应该控制在安全的分贝值内;座位的高低,要充分考虑到幼儿以坐姿操作计算机时的舒适度;幼儿操作计算机时手臂、肘部和肩部的位置,要有合理的角度与高度;尽量使用辐射小。显示图像和文字清晰,没有频闪的液晶显示器。并保持幼儿的眼睛与显示屏的适宜距离,显示屏的亮度和对比度都要调节到适合幼儿眼睛安全的范围。(3)控制好幼儿的用机时长。特别要注意对幼儿眼睛的保护。(4)科学合理设计软件。要选择清晰度高、色彩适宜的图片、视频资源和音乐、朗读等音频资源。软件界面呈现出的色块、图案不影响幼儿视觉的搭配和对比。如果需用文本,文本的字号应该足够大且容易清晰辨认。(5)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在活动中我们发现,只要有操作计算机的内容,有些幼儿对教师组织的其他活动或游戏就不感兴趣,有意注意无法集中,只等着教师布置上机操作,而且。一上机就舍不得离开。一旦幼儿期形成这样的心理“嗔性”。对他们今后学习、应用计算机乃至接触网络是不利的。(6)培养良好的自我保护习惯。教师应重视幼儿良好上机习惯的养成,如坐姿、时长控制,等等。培养好的习惯,是幼儿操作计算机最好的自我保护途径之一。

在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正逐步向幼儿教育领域深入推进。如何科学应用并发挥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领域中的积极作用,进而提高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质量、水平与效益,应该引起广大幼儿教师、幼儿园及教育行政部门的充分关注。

把握信息技术有效应用的定位

基于幼儿身心发展的特殊性,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应用信息技术,首先要把握好信息技术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应用的定位,不能把中小学的应用定位和应用方法简单地移植过来。笔者认为。其定位应该是:应用的出发点与归宿都是为了促进《纲要》精神的贯彻和落实。提高幼儿园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幼儿全面、和谐的健康发展。

在2007年江苏省幼儿园网络环境下教与学研讨会上。展示了六个运用信息技术的教育活动:小班美术活动“快乐调色盘”、小班科学活动“大大、中中和小小”、中班艺术活动“蝴蝶找花”、大班综合活动“爸爸的领带”和“美丽的蝴蝶”、大班社会、健康活动。送上我的吉祥物”。这六个教育活动。基本涵盖了幼儿园各年段以及健康、科学、社会、语言、艺术等领域。这些活动共同的特点是:教师并没有把培养幼儿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作为重点。也没有刻意地展示所使用的技术手段。更没有用网络和多媒体的演示来替代幼儿能够从事的实践活动、直观想象、经验的积累、思维的培养、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对自然的观察探索,等等。而是应用网络或者信息技术,扩大教育资源的来源。寓教于乐,让幼儿在玩中学,较好地体现了应用先进技术是为教育教学服务的理念。活动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应该是展示“教”与“学”的过程,而不应该是展示应用先进技术的过程。创新,应该是促进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

充分发掘信息技术运用的价值

幼儿教育活动中应用信息技术。目前还是以使用多媒体技术为主,较常见的有:(1)。作为情境创设的工具。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使他们乐于探究、勇于探究;(2)作为演示的工具,解决教育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尤其对那些不易了解或者无法一下子了解清楚的过程与现象,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及信息资源的应用。就会显示出独特的优势;(3)作为知识拓展的工具,实现知识的演示、呈现、建构与巩固:(4)作为学习的工具,培养幼儿的兴趣,实现幼儿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5)作为交流的工具,实现幼儿与同伴之间的合作,等等。

比如,在教育活动“送上我的吉祥物”中。教师运用了大量的图片、音频、视频资源,对各届奥运会吉祥物,尤其是2008年中国奥运会吉祥物作了声像俱佳的介绍。明显激发了幼儿的兴趣,强化了他们的认知,拓展了他们的视野;在“美丽的蝴蝶”中,孩子们通过多媒体课件,在短短的数分钟内,就能清楚地了解蝴蝶从“卵一幼虫一茧一蝴蝶”的变化过程以及蝴蝶大量形象、生动的“舞蹈”;在“快乐调色盘”中,利用计算机学习软件的填色功能,使幼儿能够便捷地选择颜色,快速地填色,填色结果易比较,易修改;在“大大、中中和小小”中,应用计算机中的软件,幼儿能够为卡通人物尝试选择、比较并更换不同样式、不同大小的鞋子,有趣、快速、方便。并有相应的正误提示,孩子们兴趣盎然。另外,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很容易让每个孩子同步参与活动。这在一些必须每个幼儿都参与的学习实践活动中,不仅提高了活动效率,也提高了幼儿的学习效率。而在利用网络教育资源上,“海量”的网络信息资源能够解决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需要准备大量实物教育资源的困难。由此可见,信息技术的运用具有传统教育方法无法比拟的优势。

有效的应用需要科学的设计

幼儿园教育活动中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需要教师认真、科学、合理地去设计。而提高幼儿教育活动过程中技术应用有效性的设计原则应该是——各适

时、适量、适度、适切。

以2007年江苏省幼儿园网络环境下教与学研讨会上展示的六个教育活动为例。这些执教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对活动中如何应用信息技术进行了预设。每个活动设计中。都包含了活动目标及信息技术应用目标的复合活动目标,确定了为达成预设的活动目标而制定的具体策略和方法。比如,对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及信息资源的安排就包括:用的目的是什么,在什么时候用,怎么用,用多长时间,等等。有的教师还对信息技术应用效果作了预期,并对活动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时可能出现与生成的影响因素作了预计和应对设计,等等。

在幼儿教育活动中要成功地应用信息技术,需要教师根据幼儿发展的需要和具体教学实践的需要认真去选择。一般来说,应该选择那些最容易达成教育目标的技术,选择那些能促进幼儿发展、有效提高教育质量的、最适宜的技术,而不一定是最先进的技术。

重视与传统教育手段的优势互补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幼儿教育带来了更多有利的条件。那么,是不是由此就可以摒弃传统教学中的许多有效的实践呢?这是不应该的。我们鼓励在教育活动中科学合理地应用信息技术,更鼓励广大幼儿教师重视传统教学和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的优势互补。

比如,在开展“大大、中中和小小”活动中,教师安排了较多的时间让幼儿轮流伸出小脚。与同伴、教师比鞋子的大小:在“美丽的蝴蝶”活动中,开始让幼儿根据蝴蝶标本实物去“发现”,然后以大屏幕显示以强化幼儿的认知。并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尝试用身体模仿卵、幼虫、茧、蝴蝶等生长过程,还要求他们根据音乐的变化变换相应的动作;在“爸爸的领带”活动中。教师安排了较多的时间,引导幼儿根据不同的材料,选择自己喜欢的颜色。亲手制作有花纹的领带。这些活动,既利用了网络教育信息资源。也高度重视实物教育资源的利用,既有在大屏幕或者显示器上展现的图片、音频与视频资源,也准备了许多孩子能够看得细、摸得着、拿得起、动得了的教具与学具。信息技术的应用。非常自然而恰当地与传统优秀教学手段相结合,融合在不同领域、不同主题的教育活动之中,发挥着各自的长处。孩子在参与的过程中去体验,在游戏的过程中去学习,在活动的过程去培养能力和个性,并没有呈现出刻意展示技术的教育环节与过程。

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随着幼儿教育中应用信息技术的实践与研究的不断深入,现代的幼儿教师,应该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专业能力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而有关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不是单纯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也不仅仅指会不会做课件,而应该从更宽的范围去理解:(1)基本应用能力。主要指对硬件、软件的基本操作技能,包括能够设计制作出操作便捷、运行稳定、简洁美观、符合幼儿的生理与心理特点的课件或活动软件。(2)资源应用能力。能够对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教育信息资源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加工、组合呈现、评价管理。(3)活动设计能力。能从活动的实际需要出发,分析活动目标及幼儿的特点与需求,恰当选择与活动主题、内容以及活动环节相匹配的技术手段。信息技术应用方法的设计能突出活动主题与重点。符合幼儿的思维发展特点。难易适宜。科学实用,可操作性强,简洁省时。注重效益。(4)教育传导能力。在利用多种信息技术手段把图片、音频、视频等信息资源承载的教育信息向幼儿传递的同时,充分注意与教师的表情、体态、语言、动作等有机结合,注重师幼之间,幼幼之间的互动交流,使这些信息资源不仅成为创设教育活动情境的手段和工具,而且成为帮助幼儿学习、游戏、观察、体验、认知、创新的良好信息渠道和载体,使各种教育信息多方位地向幼儿输出并有效作用于幼儿。(5)教学研究能力。能够结合教育活动目标的达成程度,对信息技术应用的途径、手段、方法进行反思。能够客观评价应用效果。并寻找更为科学合理有效的方法以解决不足之处。探索研究适合不同年龄幼儿、不同教育领域、不同活动主题的各种应用模式。

高度关注幼儿的用机安全

医院加强预算管理研究 篇4

关键词:医院,预算管理,对策

一、引言

预算管理是指根据医院业务状况, 对医院计划年度的资金来源、资金收支结构和规模进行预测, 制订计划, 加强收支管理。预算计划是医院所有财务活动的依据, 也是医院各项工作任务和各项业务发展计划在财务上的反映和体现。医院预算管理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收入预算管理, 主要包括医疗收入预算、财政专项拨款预算、药品收入预算以及其他收入预算, 二是支出预算管理, 主要包括医疗支出预算、财政专项支出预算、药品支出预算及其他支出预算。收入预算管理和支出预算管理是医院预算管理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 并且互相依存和相互依赖, 是一个有机整体。

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 医院也面临着复杂的生存环境和激烈的竞争, 因此, 医院要发展, 要在竞争中获得优势, 必须加强自身建设, 促进发展, 强化预算管理, 除按上级部门要求编制预算计划外, 还应加强本单位预算管理执行工作, 完善预算管理, 将医院的各项业务工作和经济活动都纳入到预算管理中来, 并加以有效控制, 充分发挥预算管理的作用, 提高财务管理效果。并在实际工作中, 应结合医院内外部环境,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充分借鉴国内外各种经验, 加强创新, 提高医院预算管理水平。

二、加强医院预算管理的意义

(一) 有利于提高医院管理水平。

全面预算管理对于提高医院管理水平非常有帮助, 全面预算的编制既需要考虑医院面临的宏观环境, 也必须同时结合医院实际考虑医院各方面微观细节, 既要对医院过去的财务状况和业务发展情况进行分析, 也要对医院发展战略甚至是行业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 从全局的角度进行把握, 从整体的角度进行系统性的预算计划编制。因此, 非常有利于提高医院管理水平, 同时, 在编制全面预算计划的过程中, 还可能发现医院日常管理中存在但尚未得到重视的问题, 某些潜在的问题也可能暴露出来, 因此可以帮助医院克服问题, 及时改进, 对于潜在的问题提前解决, 防患于未然。

(二) 有利于降低成本开支。

医院要发展, 要提高经济效益, 必须降低成本支出。实际预算管理, 有利于优化医院成本核算, 促进成本核算科学性, 降低医院成本开支, 提升经济效益。例如, 通过药品的招投标, 加强采购管理, 可以降低医院药品采购成本, 降低药品成本;通过工程项目可行性分析, 有利于提高资金利用率, 防止资金浪费;通过技术更新, 提高医疗效果, 优化医院口碑等。通过预算管理方式, 加强医院各方面成本管理, 降低医院成本开支, 提高医院经济效益。

(三) 有利于提升医院综合实力。

财务实力是医院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全面预算管理有利于提升医院的财务实力, 从而提高医院综合实力和竞争能力。在全面预算计划制订和执行过程中, 相关人员可以对医院的经营成果、财务状况、业务发展情况进行分析, 还可以对医院资产结构、资产规模、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等指标进行分析, 对医院的资源利用情况和盈利情况全面把握, 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优化医院经营策略, 提升医院综合实力。

(四) 有利于促进实现医院战略目标。

在进行预算计划编制中, 可以促使医院管理者既关注医院目前的目标和效益, 同时又要考虑医院的长期战略发展目标。因此, 在预算目标的确定中, 预算计划编制者既应对医院内外部各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 又应该结合单位的发展目标和具体实际, 确定适度的、合理的目标, 防止由于目标过高反而挫伤员工积极性, 或者令员工产生压力过大、厌倦等不良情绪, 不利于单位的发展;反之, 如果目标过低, 又容易使员工产生骄傲情绪, 不利于充分发挥员工的潜能, 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不利于促进医院快速发展。因此, 进行预算目标确定时, 合理的目标有利于促进医院长期战略目标的实现, 并有利于快速实现医院短期目标。

三、加强预算管理的对策分析

(一) 树立预算管理观念。

医院预算管理要取得好的效果, 首先必须树立预算管理观念, 特别是医院管理者, 应始终坚持预算管理理念, 以正确的预算管理理念指导行动, 并将预算管理主动结合到日常的管理工作中去;其次, 医院员工应树立预算管理的观念, 医院应对员工进行培训宣传, 使得员工明白预算管理是与每个人都相关的事, 并且应与医院所有经济活动相结合, 使他们能够自觉在工作中执行预算管理计划, 并接受全面预算管理的理念。

(二) 实行全面预算管理。

1. 实行全员预算管理。

预算管理是医院重要的事项, 关系到医院未来的发展。因此, 应实行全员参与预算管理, 首先, 建立预算管理领导小组, 主要包括医院财务部门、办公室、总务部门、基保部门、医教部门、药械部门和护理部门等全部职能科室相关人员, 建立医院预算计划制度, 对预算计划的制订、修改、调整、追加应有明确的规定, 建立相关的配套管理制度, 并通过医院院长办公会讨论通过。一方面可以强化对于预算工作的保障性, 另一方面使得全面预算工作得到规范, 防止随意性和主观性。其次, 应由财务部门进行年度预算计划的具体制订工作, 在制订预算计划时, 应考虑国家的宏观政策和医疗行业改革方向、外部竞争状况、市场医疗消费需求、本地区GDP水平、医疗服务价格群众敏感度等因素, 服从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 建立适合医院的预算目标。再次, 应对预算目标进行层层分解, 分配到各业务科室, 根据科室业务量、技术水平和设备善、人员结构、科室职能等情况, 分解并落实预算收入和支出目标。再次, 各业务科室和部门应根据医院预算计划目标, 认真落实预算计划, 提高预算计划执行效果。

2. 合理编制预算计划。

编制预算计划应在深入了解医院经营状况和资产情况的基础上, 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 合理编制预算计划。应对历史预算计划编制和执行情况进行分析, 并根据计划年度业务发展趋势和收入支出增减可能因素进行预测, 编制预算计划。医院各部门和业务科室应指定预算管理员, 编制本部门或者本科室的预算计划, 并结合各部门的年度工作计划, 制定预算控制内容。部门应对下属科室预算计划进行审核修订后, 再制订本部门预算计划, 经分管院领导批准后, 上报全院预算管理领导小组汇总审核, 编制全院全年的预算计划, 经院长办公会审核通过后, 确定全年预算计划, 并分解下发。全年预算计划下发后, 原则上不得随意变更。

支出预算计划应关注重点项目。特别是涉及到人力资源支出、基本公用支出 (主要包括:水、电、药品、燃料、辅助材料等支出) 、医院专项支出费用 (主要包括:设备购置费等) , 应在实际发生时进行严格的预算控制, 严格按照计划进行。相关支出和费用发生时, 应由经手人和相关部门负责人签字, 同时由部门预算管理人员登记, 经办人由预算会计核实后加盖预算章, 才能够按正常的审批流程提交相关支出审批程序。对于超预算的情况, 应严格禁止。

预算计划在保证严肃性的同时也要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当预算制定的依据发生重大变化时, 预算也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加强预算管理, 使其对医院经济运行产生强大的约束力, 收入预算和支出预算要注意平衡, 要坚持勤俭办事业的原则, 开源节流, 增收节支, 挖掘内部潜力, 努力提高资金使用效果。

(三) 强化预算执行。

医院预算具体执行过程中, 要坚持预算管理分级责任控制。设备购置和医院大型修缮时, 由总务科和器械科按进度提出用款计划, 财务科审核其是否纳入年初预算, 未列入预算的开支必须经医院院长办公会研究, 在资金允许的情况下, 重新追加预算支出指标, 方能办理支出。支付大额款项时, 必须严格执行购销合同和修建合同规定的拨付比例付款, 超过范围和不按合同支付款项造成的损失, 应由相关人员负责。医院内部职能科室为预算责任部门, 负责本部门分管业务预算编制、执行、分析和控制等工作, 并配合财务科做好医院总预算的综合平衡。全院各科室须按照年初预算认真执行, 做到事前有计划、有步骤, 定期总结分析预算执行情况并报财务科。一旦制定好了预算管理机制, 就要求严格按照批准的预算执行, 建立、健全必要的支出管理制度和措施, 讲求资金使用效果。购置大型、贵重医疗仪器设备或进行大型修缮, 要事先进行可行性论证和专家评议, 并提出两个以上方案, 上报卫生主管部门审批后, 专项安排支出预算。

四、结论

医院全面预算管理有利于提高医院财务管理水平, 提升医院的综合实力, 变传统的预算管理方法为现代新型预算管理体制, 帮助医院财务管理更好的适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医院应整合管理者和员工的力量, 结合医院长期战略目标和短期发展目标, 编制切实医院实际的科学的预算计划。预算计划应尽量将医院的各项经济活动均包括在内, 原则上尽量不作调整, 并强化预算计划的执行, 提高预算执行效果, 促进医院效益提升。

参考文献

[1]赵凯.医院预算控制研究[J].时代金融, 2012 (30)

[2]吕秀.浅析预算松弛[J].东方企业文化, 2011 (22)

加强法治工商建设研究 篇5

河北省工商行政管理系统基层教育中心 庞桂婵

2005年国家工商总局首度提出,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建设“信用工商、法治工商和信息工商”,这一高度概括的提法,指明了工商行政管理建设的方向,工商行政管理工作要牢牢抓住这三个重点,不断创新监管机制,严格依法行政,提高执法效能,规范市场主体行为,促进经济健康发展。为此,我省工商系统也提出了打造“数字、法治、和谐”为内容的“三型工商”建设的目标,各级工商机关正在为推进目标的有效实现,努力创造条件。在此,本文仅就加强法治工商建设作以粗浅的探讨。

一、“法治工商”建设的理论依据及内涵

(一)“法治工商” 建设提出的理论依据

在我国,社会主义法制的建立和完善是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步入快车道,在中国社会进入全面改革的背景下,逐渐从“人治”走向“法治”,也使人们对法治的理解逐步接近法治的精义和内核。1993年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正式确定了依法行政的原则;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并以此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1999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把党的决策上升为国家意志,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从此,以根本大法的形式把依法治国的治国方略上升为一项基本的法律原则。依法治国作为一种治国方略,其目标是建设法治国家,与此相适应,依法行政作为政府权力配臵和运行的基本准则,其目标是建设法治政府。2004年3月22日,国务院印发的《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确立了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该纲要提出:“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经过十年左右坚持不懈的努力,基本实现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其

间,党的十六大进一步强化了依法治国、推行依法行政的党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而实施依法治国,党必须依法执政,为此,国务院作出的相关规定,又进一步推进了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进程。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积极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工商是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重要内容,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和核心所在,只有如此,才能维护市场经济公平竞争、有序发展,才能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意愿。

(二)“法治工商”的内涵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到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并以此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的理念已经有了一个根本性的变化,这种理念的变化表现为“法治”与“法制”比较,除了包含法律制度体系的建设,还丰富了运用法律制度体系进行治理的内涵。

法治工商建设,是指为适应建设法治政府的需要,大力加强工商执法能力建设,严格依法行政,更好地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和安全健康的消费环境,实现工商监管执法水平的新跨越。进一步理解,就是工商行政管理的一切权力来源和行使都受法律的规范和制约,都要按照法治的原则运作。这里的“法治”就是依据法律的治理,是社会控制的一种模式,是一种方略或原则。而“法制”通常是法律制度的简称,属于制度的范畴,其基本要求是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所以,法制是法治的基础和前提,要实行法治,必须具有完备的法制;法治是法制的立足点和归宿,法制的发展最终要实现法治,那么对法治工商的内涵,可以从以下几个基本层面来理解:

1、职权法定。指工商管理机关及工作人员的职责、权力的获得及行使均由法律、法规、规章设定,非依法取得的权力都应当认定为无权限,非依法行使的权力都应当认定为无效。

2、依法行政。工商管理机关依法行使权力,履行监管执法职责,必须

遵守法定的行为规则,不得任意扩大行政权力,更不得将部门或个人利益凌驾于法律、法规、规章之上,否则严格追究法律责任。

3、公正行政。工商管理机关要以社会正义的要求,从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出发,公正、合理地行使行政权力,不仅做到实体公正而且保障程序公正,不仅考虑合法限度,自由裁量,而且实施人性化监管,文明执法,这也是法治工商建设的理想追求。

二、法治工商建设目标的确立

根据《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提出的建设法治政府的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结合《河北省人民政府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五年规划(2004-2008)》的通知精神及国家工商总局的工作思路以及我省工商工作的实践,笔者认为,我省法治工商建设的目标基本可以确立为:

(一)体制顺畅,职能到位——基本建成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体制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明确提出:从理顺“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基本关系出发,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体制”,也就是说按照所管理事务的特点和规律确定行政职能,设臵管理机构,明确权限职责,解决行政执法体制中多头管理、权限交叉重叠、职责不清等问题。法治工商建设就是要建立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包括法律、行政法规、行政规章、地方法规和规章等不同层次、有机联系的工商行政管理法律体系。

(二)制度建设,规范科学

按《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要求,法律、行政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等制度建设要符合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充分反映客观规律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提供制度保障。“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度建设是建设法治工商的基础和前提,建设法治工商必须确保制度明确具体、科学规范、切合实际、切实可行。

(三)依法履责,政令畅通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明确提出: “法律、法规、规章得到全面、正确实施,法制统一,政令畅通,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得到切实保护,违法行为得到及时纠正、制裁,经济社会秩序得到有效维护。政府应对突发事件和风险的能力明显增强”。正如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姜明安认为的,行政部门的依法履责就是要实现“三必须”、“三平衡”。“三必须”指必须依法执法、必须严格执法、必须文明执法。“三平衡”指价值、目的平衡,公私利益平衡,目的、手段平衡。

(四)决策科学,顺应民意

政府提供的信息、制定的政策、发布的决定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保证决策科学、正确;只有发扬民主、尊重民意、广开言路、集思广益,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工商发展的决策才能得到有效执行,法治工商的建设才能向前迈进一步。

(五)纠纷解决,高效便民

法治社会要求一个高效、便捷、成本低廉的防范、化解社会矛盾的机制,这就需要政府发挥专业、迅速、便捷、成本低廉的优势,使社会矛盾得到有效的防范和化解。工商管理机关主要是在12315消费者申诉举报网络的基础上,通过创新机制、扩大功能、理顺关系、完善网络等措施,大力推进以行政执法、行业自律、社会监督为一体的12315行政执法体系,进一步完善市场监管体系,切实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确保高效、便捷、成本低廉的方式解决各类纠纷。

(六)权责一致、监督有力

现代行政是一种责任行政,法律在赋予行政机关权力的同时,也就意味着行政机关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法治工商的基本标志是公权力受法律控制,只有健全行政执法责任制,做到有法可依,责权一致,完善行政监督制度和机制,加强政府的层级监督和专门监督,提高行政监督效能,才能有效推进法治工商的建设。

(七)观念增强,能力提高

法治社会,不仅是制定了法律制度,建立了法律实施机制,更要求领导干部及工作人员具有法治意识,即人们信仰法律、尊重法律、崇尚法律、遵守法律。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院长、北京市法治政府研究基地主任马怀德认为,科学的发展观,还应当包含科学的法治观。所以,是否具有法治意识,是能否实现法治政府的关键所在,也是法治工商的关键所在。行政执法队伍建设是提高行政执法水平的关键和基本保证,工商部门要按照从严治政的要求,把加强执法队伍建设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通过提高工商干部队伍的执法理念,进而促进执法能力的提高。

三、法治工商建设目标实现的基本要求和条件

(一)法治工商建设目标实现的基本要求

建设法治政府,就是要求行政机关自觉运用体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法律管理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按照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统一的要求,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侵权要赔偿。根据《纲要》的规定,法治工商建设也要求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管理中应当达到以下六个方面的基本要求:

1、合法行政。即职权法定和行为有据,工商机关实施行政管理,应当有法律法规的依据,并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没有法律、法规的依据,行政机关既不得作出影响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决定,也不得作出增加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义务的决定。合法行政,对行政机关而言,意味着“法不授权即禁止”,而对于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而言,则意味着“法不禁止即自由”。

2、合理行政。就是要体现宪法规定的法律实施原则——公平、公正。工商机关实施行政管理,应当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平等对待行政管理相对人,做到一视同仁,不偏私、不歧视。具体包括:对同样的违法行为作同样的处理;行使自由裁量权应当符合法律目的,排除不相关因素的干

扰;所采取的措施和手段应当必要、适当;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实现行政目的的,应当避免采用损害相对人权益的方式,或者应当采用损害较轻的方式。

3、程序正当。包括两层涵义:一是程序设定正当,不偏向、不歧视,符合公平、公正的立法原则;二是法律实施中,要严格按规定的程序办事。工商机关实施行政管理,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事项外,应当公开,注意听取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意见;要严格遵守法定程序,依法保障行政管理相对人、利害关系人的知情权、参与权和救济权。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履行职责,与行政管理相对人存在利害关系时,应当回避。

4、高效便民。高效便民包括两项要求:一是法律规定有时限的,行政机关要按时限办事,这是应尽的职责和最低的义务。二是在法律无时限规定场合,行政机关也应积极履行自己的法定职责,提高办事效率,提供优质服务,方便当事人。如工商机关实施行政许可或管理,应当遵守法定时限,积极履行法定职责,在不遗漏或倒臵必要程序的条件下,及时履行应尽职责,保障法律实施的畅通无阻,尽一切努力为行政相对人提供办事便利,提供优质服务,实现法律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提高办事效率。

5、诚实守信。主要表现在:工商机关依法公布有关信息时应当全面、准确、真实,维护政府行为应有的公信力;非因法定事由并经法定程序,行政机关不得撤销、变更已生效的行政决定;因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或者其他法定事由需要撤回或变更行政决定的,应当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进行,并对因此受到财产损失的当事人依法予以补偿。

6、权责统一。工商机关依法履行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的职责,法律、法规应赋予相应的执法手段。同时,如果违法或者不当行使职权,应当依法承担法律责任。换言之,就是要求做到执法有保障、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侵权须赔偿,从而实现权力和责任的有机统一。

(二)法治工商建设目标实现的条件

1、完善的制度体系。要实现法治工商建设的目标,就必须有一系列制度。制度是人类社会中人们行为的准则,是一套科学完备、逻辑严谨、成熟可行的规则体系,它包括一系列法律制度和管理制度。首先,加强和完善行政立法,是实现行政执法法治化的一个最基本的环节,法治工商建设必须建立一套适合工商行政管理的法律体系,为工商执法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其次,是重视市场管理基本制度的研究和建设,如在监管对象方面、在监管领域方面,在监管方式方面、在监管效果方面制定相应的制度规范。再次,建立规范执法行为的长效机制,健全完善各项制度,如全面建立行政效能告诫制、行政执法责任制、工作岗位职责制,过错责任追究制、领导问责制、廉政否决制等,以此规范环节、约束裁量、透明流程、强化监督,让权力运行规范化、规则化、序列化,用制度实现不准为,确保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通过完善的制度,使执法人员共同遵守法律、法规要求和办事规程及准则,为法治工商建设目标提供保证。

2、规范的执法行为。法治工商是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必然要求。法治的核心是依法规范权力,依法行使权力,摆正权力和权利的关系,不得以公权力侵犯私权利。因此,依法行政要求每一名工商执法人员都必须严格按照法律的规定,在法定职权范围内充分行使职能,做到公正执法、严格执法、文明执法,既不失职,又不越权,坚决纠正和查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随意执法、以罚代管等行为。执法行为规范,要求执法者不仅要通晓法律体系和基本原则,并能从社会规范的层面来恰当区分不同法律的适用领域,要精通与本身执法职业相关的法律,包括实体法和程序法;不仅能够全面正确地理解法律条文,而且能够知晓蕴涵在法律条文中的立法精神和法理;还应能够运用法律所蕴涵的法律精神来填补法律条文的漏洞与空白,从而使抽象的法律在适用具体案件时准确化,实现法律规范的最佳法律效果。因此,首先是要求每一名执法人员都必须严格按照法律的规定,在法定职权范围内充分行使职能,既不失职,又不越权;其次,明确工商部门的执法依据、权限和职能划分;再次,对自由裁量权细

化,便于基层操作;最后,掌握各部法的立法精神并灵活运用。

3、牢固的法治理念和较高的执法素质。为实现法治工商的建设目标,首先以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牢固树立法治理念,树立主权在民理念、人权保障理念、权力制约理念、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理念、程序正当理念和法律极大权威理念。从单纯执法向以人为本、注重疏导、加强服务转变,从重实体轻程序、重形式轻效果向实体与程序并重、形式与效果统一转变,从片面强调公民责任向同时强化执法机关责任转变。树立法律支配权力的观念,纠正权力支配法律的错误思想,革除单纯的法律工具主义观念,树立法律工具主义与法律目标主义同时并重的意识,树立监管就是服务的观念,努力提高执法能力和水平。其次是有一支较高素质的工商执法干部队伍,依据国家工商总局2006—2010年全国工商行政管理系统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的目标要求,对行政执法人才队伍的要求,着眼于提高基层一线综合监管执法能力,坚持以专为主,一专多能,培养一大批能够执行方针政策、掌握执法办案技能、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供优质服务的基层复合型人才队伍。努力改善执法人才队伍的专业结构,充实法律、经济、管理、计算机、财会、外语等专业知识,扩大执法人才队伍的专业覆盖面。充分履行工商行政管理职能,全面提高监管执法效能,以提高依法行政能力为核心,形成一支业务门类齐全、结构梯次合理、整体素质较高、有效适应市场监管和行政执需要的高层次专家型和基层复合型行政执法人才队伍。

4、高效的行政执法效能。执法效能是行政执法的效果和作用,是衡量执法水平和效果的标尺,它能否有效发挥,是衡量一个国家法治化的重要标准,是体现一个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同时,人民群众往往通过执法活动来认识和评价政府,因而它也直接关系到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威望。加强法治工商建设,就要切实增强创新意识,不断提高创新的能力,推进机制改革,不断提高整体执法效能。提高执法效能,是新形势对工商行政管理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服务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也是确保工商行政管理各项职能到位的关键所在。

四、“法治工商”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建立与完善工商行政管理法律体系

加强和完善行政立法,是实现行政执法法治化的一个最基本的环节。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我国民主法制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有了较为完整的行政法律体系,但由于我国行政立法工作开展时间不长,理论基础尚显薄弱,立法进程与形势发展和行政管理需要仍有差距,仍然存在行政立法“量”的滞后性和“质” 的滞后性。由于一些领域还存在着法规上的盲区,一些本应属于工商行政执法的领域由于无法可依而出现了执法的真空,现有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不强,法律、法规与规章的重叠性规定且相互之间缺乏协调和统一,执法主体不够明确,执法手段薄弱,行政措施不力,违法行为不受制裁,缺乏法律的惩戒性,使得工商行政管理执法工作出现有法可依,但无法可用的局面。加上部门利益思想作怪,参与起草制订的有关部门既是立法者,又进行执法,难免有偏见,这势必影响到行政执法依据的效力和执行机关的效能,也影响工商执法效果。影响了工商行政管理执法工作的权威性。只有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工商执法才能有法可依,才能为法治工商建设提供法律保障。

目前,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05‟37号)的要求,国家工商总局对现行有效的法律、法规和规章进行了梳理,目前工商行政管理法律体系基本确立。形成了包括法律、行政法规、行政规章、地方法规和规章等不同层次、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至2006年6月30日,在现行有效的法律法规中,共有99部法律和258部行政法规赋予工商行政管理职责,其中一部分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作为主要执法机关;总局单独以及和有关部门联合制定的行之有效的行政规章101部,其中,总局单独发布的规章69部,和有关部门联合制定的行之有效的行政规章32部;这些法规和规章基本覆盖了工商行政管理各方面工作,为工商行政管理工作提供了较为完备的法律依据。

(二)理顺执法体制,促进职能到位

“工商监管体制”属于国家经济行政管理体制的范畴,它是按市场经济的要求和国家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所设臵和构成的工商管理机构和组织制度、管理制度的总称。包括工商监管机构体系及其法律地位,相互之间、上下级之间的职责权限划分,管理手段和管理方式等等。

工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机构改革;二是领导体制改革。机构改革涉及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职能配臵、内设机构及人员编制。改革的目的在于建立一个精简、高效、统一、协调的工商行政管理组织体系。工商行政管理领导体制,是指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隶属于谁领导的组织形式和工作制度。从1995年下半年开始,经过几年的努力,全系统实现了与所办市场的全部分离,确立了工商行政管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职能定位,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真正站在了市场经济裁判员的位臵上,担负起市场卫士的重要职责,实现了工商行政管理职能历史性转变。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确立,我们实现了两个战略性的转变,即从监管集贸市场和小商小贩转到了监管社会主义统一市场、从监管比较单一的国内市场转到了监管日益国际化的市场。2001年国发„2001‟13号和国办发„2001‟57号再次明确:“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是国务院主管市场监督管理和有关行政执法工作的直属机构。”将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更名为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提升为正部级单位。从而提高了工商行政管理行政执法的权威性和有效性。工商行政管理作为政府的职能部门,负有市场监管与行政执法的职能,但由于部门职能交叉、各自利益纷争、地方政府行政干预等问题影响职能的履行,只有做到工商职能真正归位,才能适应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工商行政执法体制的基本要求。

(三)提升工商执法队伍素质

近年来,由于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工商监管执法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依法行政意识有了一定增强,但距“法治工商”建设的目标要求仍存在一定差距,主要问题表现为:

1、执法队伍思想观念上仍存有偏差。目前工商

干部执法队伍中,仍有少数执法人员思想上重人治轻法治,没有树立依法执政的理念,对党提出的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理解不深,对全面推行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要求把握不够,工作上,喜欢主观臆断,不愿按法律规定办事,定指标、下任务、做决策不注重科学性、合法性,官本位、凭经验办事、按照“潜规则”行事、“管理即收费,执法即罚款”,在依法行政过程中,存在着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执法犯法等现象,甚至个别人在执法中搞“权钱交易”、贪污受贿等,严重损害了国家行政机关的形象,侵犯了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2、执法队伍素质不高,法律掌握程度不足。目前部分行政执法人员素质仍较低,执法水平良莠不齐,一线办案人员年龄结构老化,新招录的公务员留在一线办案的比例不大,由于办案经验的延续性,一线办案人员习惯于一些传统的案件,没有随形势的发展而有效跟进,有的执法人员不加强政治学习,宗旨观念淡薄,甚至还有不少的执法人员没有受过系统的专业培训,自身又不注重业务学习,造成不能胜任行政执法工作。

3、执法能力不强。有些执法机构人员连基本的执法程序都搞不清楚,有的滥用强制措施和自由裁量权、涉嫌犯罪的行政处罚案件不移交、擅自改变执法办案流程、擅自剥夺相对人和利害关系人的救济权,行政处罚文书使用不当,案件定性不准以及法律适用不准确,咨询解答不到位问题经常出现,粗暴执法现象时有发生,越权办案问题仍有存在等。

以上问题直接关系到执法队伍的素质,影响执法水平,加强法治工商建设必须转变观念,提升执法队伍的业务素质,必须加强法律基础知识的系统学习,综合运用相关法律知识解决实际中的各种问题,努力提高执法能力和水平。

(四)构建工商执法监督体系

目前,由于监督法律不健全,某些法律规定不够系统,可操作性差,致使监督责任不够明确。由于受复杂情况和关系等因素的影响,监督力度仍不够,责任追究不到位。由于行政违法追究方面的法律法规规定不够完备,行政执法监督主体的责任权利不相统一,致使许多行政违法案件无法

严肃处理,造成行政违法人员有恃无恐,乱检查,滥收费,乱罚款现象屡禁不止。

构建执法监督体系,依法强化对行政执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执法活动的监督力度, 是依法行政的一项极为迫切的任务,也是保障法治工商建设的主要工作内容。加强行政执法监督可分为加强行政执法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加强行政执法内部监督的途径为:设立相对独立的行政执法监督机构、建立和完善行政执法的各种具体制度、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行政执法和行政执法监督队伍等;加强行政执法外部监督的途径为:加强中国共产党的监督;加强和改善人大监督,确保人大监督的权威性;强化行政执法的司法监督;切实发挥人民政协的监督;加强舆论监督;加强群众监督。工商行政管理执法监督是一种内部监督,应按照行政执法责任制的要求,建立健全规范性文件、重大行政处罚备案审查制度,行政复议应诉制度,行政赔偿制度,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行政执法监督制度,投诉举报制度,行政执法争议处理制度等执法监督体系,使执法监督工作做到了经常化、规范化,防止行政权力的滥用,及时地纠正行政违法行为。

五、法治工商建设目标实现的主要途径

建设法治工商是一项系统工程,涵盖着我们每一项执法行为的每一个环节,既包括依法行政的观念、理念,又包括依法行政的素质、能力和水平。根据温家宝总理和吴仪副总理对全国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重要批示和指示,和全国工商行政管理会议精神及周伯华局长提出的监管与发展、服务、维权、执法“四个统一”的要求,我们应紧紧抓住市场主体进入市场和市场交易行为、市场竞争行为这条主线,在工作实践中用已知求未知,在具体操作上以创新促发展,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建立多层次、多元化、多渠道的培训体系与培训网络,通过培训全面提升执法队伍素质。

培训是目前提高业务素质的主要途径,随着我国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产业、网络经济、电子商务、期货贸易等新型经济领域层出

不穷,国际间的争端、法律诉讼也更为普遍和复杂,加强法治工商建设,强化新知识培训,提高执法人员素质成为必然。这要求工商行政管理人员,特别是一线的执法干部必须要有较宽的知识面和处理复杂经济案件的能力。同时要加强一线执法人员自学业务的自觉性引导,特别是对法律法规学习和运用,不仅要学习实体法,还要学习程序法,不仅要学习国内法,也要学习国际法。只有这样才能更新自己,超越自己,溶入大市场,充分发挥监管职能。

①在培训人员上根据工作所需实行分级分层培训,具体包括综合管理层、业务执法层;科级、分局级和一般人员、初任公务员培训;办案能手培训和各业务精英培训等。②在培训方式上,可以采取进修、自学与培训相结合,既有针对性较强的中长期培训,又有阶段性短期培训;既能建立网上培训,又能开展巡回培训,直接服务基层;还可以采用专题讲座,理论研讨、“实践工作的以老带新、传帮带”、组织岗位练兵,开展模拟办案实务竞赛、举办法制员案件核审技能竞赛,推行阳光办案和星级法制员评比制度等多形式;推行“两网,即通过系统内部局域网和互联网,对现行工商行政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和司法解释、上级文件等网上发布;两书,即整理编辑《执法办案必读》(需要内容丰富、含盖面更广、能解决工作上疑难问题)和《制度规范大全》;一讲堂,即“法制大讲堂”,由各业务处室的骨干、专门教师、专家、学者主讲相关知识”等教育培训载体。③在培训内容上,应注意在执法能力培养中突出重点,增强业务技能培训的针对性。以新颁布的法律法规培训、疑难案例探讨研究、综合素质提高培训、法律法规知识和业务技能常规培训为主,融新旧知识的交叉、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以提升知识水平和业务技能。④在培训质量要求上,做到通晓法条、学以致用;对教师质量的要求,更应力求专家、学者、业务骨干、执法办案精英教学相长、相互促进,以求达到最佳培训目标。

(二)加强制度建设,制定执法标准,建立执法标准体系,逐步实现

执法行为的标准化。

法治工商是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必然要求。法治的核心是依法规范权力,依法行使权力,摆正权力和权利的关系,不得以公权力侵犯私权利。因此,依法行政要求每一名执法人员都必须严格按照法律的规定,在法定职权范围内充分行使职能,做到公正执法、严格执法、文明执法,既不失职,又不越权,坚决纠正和查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随意执法、以罚代管等行为。

工商机关的行政行为主要包括行政许可、行政征收、行政确认、行政处罚、行政调解、行政指导等。不同的行政行为有不同的法律规定和要求,根据法律、法规及规章的规定可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

1、规范制度建设

首先要理解立法层面的精神实质,制定业务操作规范,如与市场主体注册登记与监管相关的配套制度、办案制度规范、市场监管、商标、广告管理、公平交易执法、消费者权益保护等制度规范。其次,制定工商自身发展与建设规范,如各职能机构工作制度等;再次,制定执法监督制度规范,如行政执法责任制、评议考核制、行政处罚案件核审制度、法律法规实施情况报告制度、规范性文件审查备案制度、涉嫌犯罪案件移送制度、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行政复议、行政赔偿案件的内部审理规则、行政处罚的监督制度等。

2、明确违法行为种类及处罚标准,规范自由裁量权的行使

根据国务院对工商职能的定位,在明确执法依据和执法管辖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违法行为种类及处罚标准,规范自由裁量权的行使。要以国家工商总局梳理的458件执法依据,加之新颁布的法律、法规和规章结合工商工作的实际,对不同违法行为表现及处罚依据,进行分类、归纳和整理,便与实践中操作。

在工商行政执法中,自由裁量权就是合法合理地进行自由选择的权力。这一权利的行使有效增强了执法办案的准确性和灵活性。但受地方保护主

义干扰和地方经济不发达影响,加之地域不同、个人素质和价值取向不同,导致对法律法规的理解不同,从而造成自由裁量随意性大,超过一定标准,超出一定范围、种类,出现畸轻畸重现象,造成自由裁量权的滥用,并带来一定的负面效应,背离了公共利益,影响了社会秩序的稳定,助长了特权思想,滋生了腐败。如何规范自由裁量权的行使将是工商执法中一项重要的工作。

一实施执法实务指导制度。对执法实践中具有具体性、复杂性和可借鉴性的个案,通过编辑典型案例,指导自由裁量权的行使。二在执法办案中实行立案、调查、审核、执行分离,由不同的部门、不同的人员来履行职责,建立自由裁量权的监督。三制定规范性文件,将规则细化。研究制定具有参考价值和指导性的意见,确保法制统一和执法公平、公正。如:江西、福建、上海、北京等地工商部门都已制定了《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适用规则》或《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参照执行标准》,对工商机关实施行政处罚时的自由裁量幅度或裁量标准,进行了进一步的细化和分解,进一步规范了工商执法行为。

3、规范有关程序中的重点问题

随着工商行政管理执法领域的拓宽、执法力度的加大,查处经济违法案件的增多,严格执法程序,规范执法行为变得更加重要和紧迫。实践中主要做到:①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按照合法高效的原则,简化和完善企业登记、公司登记、市场登记、广告经营许可、动产抵押物登记等一系列行政许可和确认的程序,健全和完善有关证照的申请、审查、批准,以及证照的颁发、变更、终止等程序; ②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健全和完善行政收费程序,公布收费项目、范围和标准,对收费票证的使用、接受检查和社会监督等程序明确规定;③依据《行政处罚法》和国家工商总局《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处罚程序暂行规定》,对行政处罚程序做出更加具体、明确、操作性强的规定;④对行政复议和应诉程序做出具体规定,以解决复议工作中复议管辖不清、复议程序不明等问题,对行政应诉

程序的组织、协调、诉讼代理人等事项作出规定,以规范行政应诉程序。

(三)充分发挥制度的监督作用,严格执法考核,以考核带队伍,以考核促发展

行政执法责任制是规范和监督行政机关行政执法活动的一项重要制度。为了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体制,提高行政执法水平和质量,全面推进依法行政,要不断加强行政执法责任制配套制度建设,省、市、县三级要从执法工作的实际出发,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的若干意见》的相关规定,出台一系列配套制度,并在实践中加以完善,形成上下一体、法理相通、科学合理的行政执法责任制配套制度体系,实现对全面执法活动的规范、考核、监督和责任追究。行政执法评议考核是评议行政执法工作情况、检验行政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是否全面正确履行法定职责的重要机制,也是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的关键环节,建立科学的行政执法考核目标体系是搞好行政执法评议考核的基础和关键,应根据行政执法的基本要求和本机关、本系统行政执法活动的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执法目标及标准。并把行政执法目标责任层层分解细化,逐级落实到执法岗位和执法人员,做到目标合理,责任明确。

如:实行执法人员能力考核可每年或分季度进行,建立考核档案,考察结果将作为执法人员评先、晋级、晋职的重要采纳靠依据。考核内容为执法人员在工商执法活动中应当具有的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包括执法人员业务技能及执法实践中的认定事实、适用法律、解决纠纷的能力和在执法活动中综合协调、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的能力。考核办法采取百分制量化,将考核进行分解,细化岗位职责,量化工作内容,明确考核标准。

通过对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工作的探索和实施,评议结果作为行政主体矫正和改进行政执法行为的依据,以及对其有效的激励和约束,对于提高各级工商机关的行政执法水平和办案质量,加快基层法制建设步伐,推动全系统依法行政建设法治工商的进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开展行政执法

评议考核工作,也是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推进政府管理创新和规范权力运行不可逾越的一个过程。

(四)整合执法资源,实施管理创新,在执法效能上求突破 当前,工商行政管理所处的市场环境、法制环境、社会环境和生存环境已经发生并将继续发生深刻的变化,工商行政管理已进入了一个“发展与规范并重”的阶段,以人为本、依法行政成为对监管执法工作的基本要求。通过执法资源的整合,使执法力量整体合一,避免了多头执法,在着力提高行政执法水平的同时,努力为经济建设创造宽松和谐的发展环境。如继续优化工商所的布局,加强基层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基层一线监管执法力量配备,加强执法车辆、现代化信息处理设备、通讯设备、快速检测设备等执法装备建设,提高监管执法的现代化水平。此外,科学调整事权划分,强化工商所属地综合监管和执法办案职能,建立统一高效、运转灵活的组织指挥和协调机制,实现县级工商局机关与工商所上下联动,提高整体合力。在管理创新方面主要抓好:①制度创新。继续深入推进企业信用分类监管、12315行政执法体系建设、商品准入制度、个体工商户分层分类登记监管等监管制度改革,要注重整合执法资源,加强与司法机关、有关职能部门、外省市工商部门以及新闻媒体的联合协作,建立长期广泛的协作制度,充分发挥系统垂直管理的优势,形成监管执法的强大合力;②手段创新。要不断健全和完善市场监管的方式和方法,特别是要善于运用现代化手段,提高监管执法的科技含量,如建立电子执法档案,推行电子办案模板,规范办案单位执法办案程序和行政处罚裁量权的行使,以此推动整体执法效能的提高。③执法实践创新。从拓宽执法新领域入手,以挖掘启动市场经济秩序深层次中的违法行为类型案源为切入点,攻克一批案件类型新、案值大、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大要案,严厉查处商业贿赂、传销和变相传销、“霸王条款”、陈化粮倒卖、坑农害农、公司虚假出资骗取登记以及登记后抽逃注册资金等违法行为,加强对租赁、教育、医疗、旅游、金融、咨询、拍卖、中介等各种商事违法行为的监管和处罚力度及对电子

商务市场的监管;④执法方式创新。严密规范执法程序的同时,讲究工作策略,注重办案艺术,通过换位思考、柔性办案、人性办案,如对有轻微违法行为的企业,超期经营、超范围经营、擅自改变经营地址等,以预警、行政告诫为主的行政指导方式。如采取以下行政指导制度:建立、健全工商行政管理的信息发布、告示制度;建立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行政建议、劝告、告诫制度;建立和完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行政调解和协调制度;建立、健全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行政奖励制度;建立、健全行业协会指导制度;建立、健全工商行政管理评议制度和工商行政管理调研制度;建立工商行政指导审查制度。

六、法治工商建设目标实现的基本保障

法治工商是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必然要求,是一项全局性、长期性和艰巨性的法治系统工程,既要整体推进,又要重点突出,更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和各方的支持。

1、领导重视,一手抓。

全省、市、县局要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在全系统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为法治工商建设的顺利进行提供组织领导保障。

2、转变观念,提高执法队伍的业务素质

树立“法制工作全局化,全局工作法治化”的理念,将静态制度的“制”变为动态治理的“治”,使得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型工商”工作,从具体业务工作,提升为涉及工商行政管理方方面面的全局性工作;从法制机构的事情,提升为工商机关所有部门职责范围内的大事,树立法律支配权力的观念,纠正权力支配法律的错误思想,革除单纯的法律工具主义观念,树立法律工具主义与法律目标主义同时并重的意识,树立监管就是服务的观念,努力提高执法能力和水平。

3、各内设机构协调配合,切实做到统筹兼顾、共促发展。

法治工商建设的核心是规范执法行为,促进依法行政。各级要把各项

工作结合起来,实现整体推进。一要与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相结合,以整改规范的成果推动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的深入开展;二要与建设学习型机关相结合,继续开展好法律学习培训和岗位练兵活动,达到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的目的;三要与机关效能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相结合,严肃查处执法工作中的违法违纪问题;四要与权力公开透明运行相结合,严格法定职责、规范执法流程,切实做到依法行政;五要与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工作相结合,加快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体制。

4、现代化设施基本配臵完备,提供技术支撑

吴仪副总理指出,“信息化既是工商部门的监管手段,也是创新监管方式的依托”。随着现代商品经济的发展,销售方式日趋多样化、现代化,对监管手段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要进一步提高对信息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努力提高市场监管的科技含量和现代化管理水平,以信息化带动监管执法效能的提高。以信息化为法治工商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5、有充足的资金保障及支持

无论是提高工商干部队伍业务素质,加大培训力度,还是进行规范化建设,推行信息化建设,都离不开财力的支持和保障,只有资金到位,才能更好地保障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才能有效推进依法行政,实现法治工商建设的基本目标。

改革开放以来,工商行政管理逐步转向法制化,党的十六大以后,转向势头更为强劲,外部的法制环境开始形成,内部的工作机制开始进入法制轨道运行,依法行政的氛围日益浓烈,工商行政管理工作从人治走向法治。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加强工商法治建设是建设法治政府的内在要求,是适应经济社会形势发展的客观需要,是实现工商监管执法水平新跨越的必然选择。加强工商法治建设,必须以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为核心,以切实履行工商法规工作基本职能为立足点,以提高工商队伍素质为关键,以建

立规范和监督执法行为的长效机制为重点,全面提升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

参考书目:

1、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

2、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全面推进依法行政 努力建设法治政府》

3、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会长、国家行政学院法学部教授、博导 应松年:《建设法治政府的奋斗目标》

4、著名行政法学家、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姜明安:《建设法治国家打造法治政府》

5、我国行政法学家、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 莫于川: 《行政指导法治化问题研究》

6、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院长、北京市法治政府研究基地主任 马怀德: 《依法执政和依法行政》

7、马怀德 薛刚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究》

8、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北省人民政府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五年规划(2004-2008)》的通知 冀政„2005‟33号》

关键要加强地震前兆研究 篇6

北京信息产业协会秘书长徐祖哲则表示,指责中国地震局不能预报汶川地震是“板子没有打到点子上”,预报地震确实太难,但中国地震局在科研方法、工作布局和与相关部门的协作方面,是存在缺陷的,这是汶川地震后应该吸取的教训。

临震预报非常复杂

汶川地震发生以来,不少网民指责中国地震局未能准确预报地震。为此,钱书清说,她感到非常愧疚。临震预报是最重要的,又是非常艰难的,并不是出现鸡飞狗跳就能预报出地震。

“目前有四五十种预报方法,比如通过水温、地电、地磁、地温、氡气、电磁辐射的变化,都可以预报地震。”钱书清介绍说,地震预测不能和气象预测相比。气象预测可以深入到大气层测各种要素,但要想深入到地底下就非常困难,10公里就已到了极限。而且我国地质结构特别复杂,仅这次引发汶川地震的龙门断裂带,从甘肃到云南,参数就有很大差距,“难就难在这点。”

通常仪器测到地震,要晚于地震发生,这是因为地震波传输需要时间,比如2000公里外发生地震,中国地震局要在4秒中之后才能测到。

徐祖哲表示,预报和预测是不同的,中长期的预测是可以的,但具体到何时何地的预报非常困难。中国地震定位水平世界一流,尤其是对余震的预测。

汶川地震强度达到8级,钱书清介绍说,这样强度的地震需要孕育几百年。为什么没有发现,应该反思。

临震前兆研究

正因为地震预报艰难,钱书清和徐祖哲都认为应该加强临震前兆研究,而这些研究,目前做得很不够。

“前兆这个问题很复杂。是真的还是假的?唐山大地震前狗叫得厉害,是不是地震引发的?要有科学依据,需要排除假的,确定真的。”据钱书清介绍,有一位动物研究者,为了研究地震前的异常情况,曾经饲养了几百只鹦鹉,对它们的叫声做频谱分析。

徐祖哲认为,公众和媒体对地震预报方面的认识存在大量误区。“汶川地震前蟾蜍迁徙不是地震预报,但可以为地震预报研究提供依据。”

他曾经参加过唐山大地震震后的研究,他说,当时唐山大地震震前出现过大量异常现象。一是人和动物出现异常,有不少人头痛、头晕。二是井水水位变化。一周前,一些井水水位急剧下降,地震前一天复原。三是出现黑雾现象。磁场增强,电离层飘动到地面,气体变黑。四是电磁场增强,日光灯自动发亮。五是地震前断裂带微破裂,有大量的电磁波辐射出来。另外,地震前磁场强大到一定程度后,无线电波传输变形,比如一些收不到的电视台忽然出现等等。

“目前的观测手段和方法都还没有达到准确预报地震的程度。”徐祖哲说,公众批评地震局预报不出地震没批评到点子上,地震局真正的问题在于对地震的科学研究做得不够。

增加监测点

徐祖哲认为,汶川地震给我们的提示很多,首先要在地震多发地带增加监测点。

“当时地震部门还有专门的电台,后来电话和手机普及之后,电台逐渐取消了。”这次汶川地震发生后,全部公众通信系统瘫痪,地震基层部门无法把信息传递出来,不可避免会造成救援延迟。

医院加强预算管理研究 篇7

关键词:医院,预算管理,建议

一、引言

随着中国医疗体制的不断改革, 医疗市场的整体竞争程度越老越高, 仅仅依靠政府的补贴已经难以满足医院不断发展的经营需求了。面对这样的现实状况, 各医院为了寻求长期稳定的发展策略, 必须从根本上重视自身的预算管理工作, 尤其是医院的管理层和财务部门, 不能简单仅仅沿用旧有的管理制度和经验, 将自身的管理职能仅仅局限在核算、记账、报账等环节, 而是应该尽快顺应现代财务管理工作的发展, 积极推动财务部门从核算职能向管理职能的转变, 并尽快建立健全适合医院发展状况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通常来说, 预算的编制、审核、执行、调整、分析、考核等环节是医院预算管理工作的核心部分, 因此, 针对以上环节, 都应该强化管理控制所示, 切实落实相关责任, 力争实现预算管理的效果。

二、强化医院预算管理的措施

(一) 完善预算管理制度建设, 建立健全预算管理机构

完善预算管理制度建设, 建立健全预算管理机构是医院强化预算管理的基础性工作。由于受到传统管理理念的影响, 医院从事预算管理的人员往往没有经过十分系统、专业的培训, 医院应该重视对预算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提升, 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预算管理机构, 让其能够充分发挥出实际效用。预算管理部门在实际工作中, 需要在预算编制、控制、调整、分析、考核等环节都具备相应的权限, 让预算管理的推行更加顺利。同时, 医院的预算管理工作绝不仅仅只是财务管理部门的工作, 而是需要审计部门、执行部门、各医疗科室的全面配合。具体来说, 首先医院应该尽快完善相关的预算管理制度建设, 让预算管理的每一个环节都能做到有据可依, 同时还要重视相关配套制度的建设, 诸如资产管理制度、内部审计制度、成本管理制度等内容。财务部门一定要带头坚持将上述制度在实际工作中进行落实, 为预算管理工作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制度基础。其次, 医院还要重视发挥内部审计工作的监督职能。审计部门肩负着对医院各个部门预算执行情况的审计工作, 具体包括预算申请审计、预算执行审计、预算执行进度审计等重要内容。预算审计不仅是判断医院预算执行情况的重要手段, 同时也是对预算执行成果进行分析的重要依据。

(二) 科学制订预算计划

总体上说, 医院的预算编制工作应该在充分了解医院经营状况、发展阶段、资产状况的基础上进行, 唯有如此, 医院编制的预算计划才具有实际可操作性。首先, 医院应该对上一年的预算编制情况和执行情况进行综合分析, 结合计划年度医院业务的发展态势和可预知的收支变动情况进行合理预测, 作为预算编制的基础。其次, 医院的预算编制工作需要各个科室的共同参与, 各业务科室应该挑选适当的预算管理员, 并根据本部门预算控制内容, 编制出本科室的预算计划。对于下属科室的预算计划, 部门应该进行统一的审核和修订, 最终形成本部门的最终预算计划, 在分管院领导的批准后, 预算管理领导小组在进行最终的汇总与审核, 作为编制医院编制全年预算计划的基础。经过院长办公会通过之后将会正式确定, 并下发到医院的各个科室和职能机构。其次, 医院在全年预算计划正式下发后, 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便不可以随意更改。当然, 预算计划具有严肃性, 同时也需要一定灵活性。如果医院的预算编制依据已经发生了变化, 那么也就必须进行相应的调整。严格规范预算编制过程中的各项流程, 能够有助于提高预算管理的约束力, 需要值得注意的是, 医院要重视收入、支出预算的平衡性, 在实际工作中践行勤俭的原则, 提高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果。

(三) 完善医院的预算考核体系

医院需要进一步完善自身的预算考核体系, 要将既定的奖惩制度在预算管理制度中进行落实。从理论上说, 建立健全预算考核体系将会对预算管理工作产生积极的影响, 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 医院的预算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强、专业性高的综合性工作, 是涵盖预算编制、审核、执行、分析、调整、考核等工作为一体完整流程, 唯有这些环节相互结合、相互作用才能够真正实现预算管理的目标。其次, 通过严密的预算考核体系, 能够实现医院对于各项经济业务活动进行控制, 并且能够及时将预算的实际完成状况同预算内容进行对比分析, 能够对各个部门、科室的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客观的评价, 提高考核工作的公正性和透明性。鉴于此, 医院通过针对预算执行效果设置相应的考评办法, 并且将奖惩对象落实到具体的部门和个人, 能够更好地激发各个部门主动执行预算计划的积极性, 及时发现预算执行过程中的不合理偏差, 并及时予以修正, 提高预算管理工作的精确性。值得注意的是, 医院在重点进行年终预算执行结果考核的同时, 也要重视同月度、季度的考核结果相结合, 综合判断各个科室、部门的预算执行情况。

三、结语

综上所述, 医院的预算管理是一项系统性高、涉及面广、专业性强的综合性工作, 是医院内部控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医院作为中国市场经济中的特殊“企业”, 在医疗体制改革的背景下, 面临着不小的挑战。加强医院预算管理, 由传统的进行预算拨款和预算管理方式, 转变为包括医院全部资金收支活动的现代预算管理体系, 有利于医院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 关系到医院管理水平提高, 直接影响医院成本费用支出。广大医院为了更好地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需要强化预算管理工作来促进业务组织效率, 继而提高医院的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 推动医院实现长远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蔡泽清.探析医院全面预算管理流程与成本控制重点[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14, (1) .

加强农村三资管理研究 篇8

一、当前农村三资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 三资管理台账不完善。

在调查中, 很多村干部、财政所干部对本村、本镇的三资家底不清, 一笔糊涂账, 有的连基本的台账都没有。对资金、资产还好一些, 特别是对土地 (机动地) 、“四荒”等的登记就不全、不细或没有台账登记。有的要求村里作好三资的台账, 但村里故意敷衍, 不让镇里知道实情。

2. 合同不规范, 损害了村集体利益。

一是对于合同的签订随意性大, 有些合同要素不全, 条款不明, 对权利和义务的规定不平等, 不全面, 造成群众利益损失。二是村干部违规发包, 搞暗箱操作, 一些地方存在着发包不按照民主程序, 不民主公开、不招标投标, 少数人说了算。三是少数村对合同签订后不按照要求履行, 合同变更随意, 变更的内容和承包时间群众根本不知情。

3. 财务管理不到位。

有的村大额支出不经集体研究, 少数人说了算, 独断专行;有的挥霍浪费, 乱支滥补;有的村收款开具非统一收款收据, 开支白条入账;有的报销凭证不够规范, 支出凭证手续不完整。财务公开不规范。个别村由于思想认识不到位、民主意识淡薄, 财务公布的内容、形式、时间不够规范。公开内容笼统不具体, 群众只能雾里看花。

4. 集体资金管理缺位。

资金管理不规范, 公款私款难分、不分, 存在着公款私存、坐支现金的现象。在遇到突发事件时, 给集体资金安全带来隐患。

5. 资产收益管理不规范。

有的村集体资产收益以其他费用直接冲抵承包款和租金;有的收取后, 私自保管, 长期不报账;有的资产收益使用无计划, 存在着“寅吃卯粮”的现象, 集体利益得不到保证。

6. 基层民主监督乏力。

客观上, 家庭经营模式在一定程度上, 使村民集体观念、民主管理意识淡薄。此外, 有的村的村民忙于在外打工, 对集体的事不关心、不过问、不了解, 民主管理和监督流于形式。集体资产管理缺乏绩效考核, 目标不明确。不少干部和村民认为集体资产管理就是看管好财务收支, 没有意识到集体资产管理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是确保资产保值或增值, 镇对村干部的业绩考核基本上没有与集体资产保值增值挂钩。

二、加强农村三资管理对策

1. 完善农村三资管理制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建立健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资金、资产、资源管理制度, 是农村干部、财务工作者遵守财经纪律的有效约束。应制定“六项”制度:一是要制订《村集体资源管理办法》。对村集体资源的登记、使用、处置、开发、产权、纠纷调处、收益分配等方面作出规范合理的规定, 达到产权明晰、使用规范、收益分配合理、保值增值的目的。二是要制订《农村财务预决算制度》。各村要按照有关原则, 认真编制并严格执行财务收支预决算制度, 规定年度财务收支计划经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 报镇政府审批后执行。禁止超预算支出, 镇财政所负责督查监管, 年终向群众公布结果, 从源头上规范财务收支行为, 强化基层组织规范化建设。三是要制订《农村财务管理制度》。对资金的管理、财务收支审批、票据管理、民主理财、会计核算、财务公开等方面作出具体规定。四是要制订《村集体招投标和集中采购实施办法》。对招投标过程中的招标申请、公告发布、开标评标、中标公示等环节作出合理的规定, 做到环环相扣。五是要制订《农村集体经济项目承包合同管理办法》。对合同的订立和履行、合同的变更或解除、违反合同的责任、合同纠纷的调解和仲裁等方面进行具体规定, 以保障村集体经济的健康发展, 保护合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维护村集体经济秩序。六是要制订《档案管理制度》。对村集体资源管理各种档案的立卷、装订成册、编制档案保管清册等方面作出规范性规定。做到科学管理, 存放有序, 查找方便, 同时严格执行档案保密制度、立卷规档制度、档案利用制度, 杜绝不规范档案入库。严防毁损、散失和泄密。

2. 建立农村会计委托代理机制, 实行专业管理。

为了从体制上解决农村财务前清后乱、边清边乱的问题, 2010年, 市委、市政府把农村会计委托代理作为构建农村反腐败惩防体系“五大工程”的重要内容, 强力推进。各乡镇成立了农村会计服务中心, 和经管站实行一套人马, 两块牌子, 合署办公, 专门负责资金的核算和管理。并实行资金、印鉴、账户、票据等“六个统一”。2011年, 为了巩固农计会计委托代理成果, 我市又完善了会计委托代理办法, 实行了以印鉴双管 (银行预留印鉴由村报账员和中心会计共同保管) 和“审”、“计”分离 (账前审核和记账分别由不同人员负责) 为主要内容的监督制约制度, 确保了村集体资金的安全和完整。

3. 建立“三资”清查机制, 实行台账登记。

农村集体“三资”面广、量多。为了全面摸清农村集体家底, 我们建立了“三资”定期清查机制, 统一设置了十二种《三资清查登记表》, 从摸清“三资”存量入手, 分别采取以账查物、以物对账、以账对账的办法对村级资金资产资源进行全面清查, 并按村设立“三账三簿”进行台账登记, “三账”是《固定资产登记台账》、《债权债务登记台账》、《资源登记台账》;“三簿”是《银行存款登记簿》, 《现金出纳登记簿》、《产品物资材料登记簿》, 从而达到“五清”, 即“三资”总量清、资产状况清、使用情况清、管理责任清、经营收益清。特别是针对部分村级资产 (资源) 经营收益记载不清、兑现不明等问题, 统一建立了《资产 (资源) 经营登记台账》, 详细记载了资产 (资源) 名称、坐落位置、经营期限、承包租赁金, 兑现情况等, 最大限度地维护了集体利益

4. 加强预算管理。

搞好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预算, 有助于完善财务制度, 规范资金运行。村集体经济组织在编制财务收支预算时, 要坚持好“五项”原则。一是坚持好“实事求是、量入为出”的原则。村集体经济组织将各项收入全部纳入收入预算, 做到不遗漏、不隐瞒。同时各项开支严格执行制度和标准, 防止出现财务收支的盲目性;二是要坚持好“区分轻重、确保重点”的原则。区分轻重缓急, 优先安排急需处理的事关全局的支出事项。既要体现实际需要, 又要考虑财力实际, 确保收支平衡;三是要坚持好“留有余地、统筹兼顾”的原则。村级预算不能出现赤字预算和寅吃卯粮的现象, 做到当年收支保持平衡并留有一定的结余;同时, 在确保重点支出的情况下, 统筹兼顾, 发挥村级资金的最大效益;四是要坚持好“发扬民主、透明公开”的原则。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收支预算的编制和决算的执行情况要及时进行公开, 充分发扬民主, 增加预决算的透明度;五是要坚持好“预算调整、严格审核”的原则。在执行过程中如需调整收入支出项目或额度, 须再次召开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审议追加预算方案。

5. 建立村级重大事项流程化管理机制, 实行民主决策。

农村集体“三资”委托代理后, “三资”管理水平大幅度提高, 但仍然存在“决策一言堂、用人一句话、审批一支笔”等突出问题。为了切实保障农民群众的民主权利, 我们于2011年以市农村党风廉政建设领导组办公室名义出台了《关于规范村级重大事项流程化管理的意见》, 将村集体资产、资源发包、大额固定资产的购置与处置等列入村级重大事项, 实行流程化管理。坚持用“流程化”管住“随意性”, 从强化程序监督入手, 凡办理村级重大事项, 必须依次履行支部提议、两委商议、党员审议、村民 (代表) 会议决议、乡镇党委政府审核、公开招投标或集中采购、项目实施、验收决算、公开公示等九道程序。每道程序都在村纪检小组和村务公开的监督下递次进行。不经过“四议”决策的, 乡镇党委政府不予批准;不经过招投标和合同鉴证的, 农村会计委托代理中心不予付款;不遵循工程合同的, 不予决算;不走完规定流程的, 不作为工作实绩进行考核, 使村级重大事项管理迈上了规范化轨道。

6. 建立完善“三资”管理制度, 实行规范管理。

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操作性强, 必须做到有章可循, 按章办事。我市先后制定了《农村会计委托代理服务管理办法》、《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规范化管理办法》、《农村集体资产 (资源) 处置办法》、《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制度》、《农村集体经济合同管理制度》、《农村干部任期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和办法, 从集体资金收入到支出、从资产购建到资产评估、从资源清查到租赁等十八个方面作了规定。建立了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凡不按规定管理处置集体资产, 造成集体资产流失的, 除依法予以赔偿外, 还要按党风廉政建设的要求, 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 极大地增强了广大基层干部加强三资管理的责任感。

摘要: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一直是农村干部和群众关注的焦点, 也是农村工作的难点。做好农村“三资”管理工作, 对于维护农村和谐稳定发展、保障农民群众合法权益,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同时也是农经管理者的责任。为切实加强农村财务规范化管理, 进一步推动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深入开展, 黑龙江省同江市十分重视群众关注的农村财务问题, 积极探索“三资”保值增值的有效途径, 切实加强对农村集体“三资”的监督管理工作。

关键词:农村,三资管理,合同,财务管理

参考文献

医院加强基建审计研究 篇9

1. 有利于控制基本建设的投资规模, 把握基本建设规模

的大小, 使投资最大限度的符合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发展的需要。宏观经济上讲, 本单位的基本建设要与所处区域经济发展相配套, 要考虑到自己服务半径的业务需求, 其规模和现代化程度不能落后, 也不能太超前;微观经济上讲, 单位的基本建设要结合自身的经济实力, 不能盲目追求“一步到位”, 脱离实际的大规模、超现代化程度建设的思想。

2. 有利于规划实施长期稳定, 给单位领导在基本建设投资决策中, 提供科学合理有价值的审计意见。

基本建设项目在单位长期规划中占有很重要的部分, 保证规划能有效长期稳定实施, 其经济效益是巨大的, 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国有资产损失。审计人员提供的基本建设项目经济效益的审计报告, 要做好充分的调查研究, 慎重的论证, 使每个基本建设项目符合长期规划的需要。

二、医院加强基建审计对策

1. 医院基建审计重点内容。

在基建审计中, 对财政拨款建设项目和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应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的要求进行, 审查基本建设财务收支是否单独核算, 各项资金来源是否落实正当, 有无资金缺口, 是否及时到位, 后期工程投资有无保证, 有无乱挤、挪用资金搞基本建设的情况。资金使用是否合规、合法, 有无扩大开支范围、提高开支标准、截留挪用、铺张浪费、转移建设资金、建设资金体外循环等。审计单位还应对建设成本是否真实, 有无乱挤乱摊建设成本、虚增建设费用、滥发奖金、补贴列入建设成本的情况。对于建设期与营运期的划分界限是否分明, 不得混淆两者的费用支出, 借贷利息支出应按会计核算办法严格划分建设期支出和营运期支出。债权、债务是否清楚, 与施工企业、供货单位往来款项的结算清理有无问题, 是否有小金库现象。相关会计凭证、账册、报表是否真实、完整、合规。

2. 对建筑工程合同条款审查。

建筑工程合同条款审计, 包括合法性、严密性、准确性和完整性的审查, 这是防止合同纠纷、提高合同履约率的重要措施。审计主要内容包括:审查合同标的物是否明确, 内容是否合法, 是否符合国家有关政策法规。审查合同条款的严密性、准确性和完整性。建筑合同中凡涉及到数量、价款、期限、质量标准、技术条件、技术要求、验收方法、付款方式及期限、运输中的责任等条款时必须做到内容明确具体, 且双方在意思表达上准确无误, 不能存在含糊不清, 模棱两可的措辞。要明确双方的违约责任, 加大合同的约束力和合同的严肃性, 确保合同的落实。

3. 基建项目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审计。

要对基建项目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审计和评价, 发现内部控制中的问题和薄弱环节, 应当积极采取措施, 及时地加以纠正和完善。具体包括以下六个方面的内容:不相容职务的混岗现象。其不相容岗位主要包括项目建议、可行性研究与项目决策;概预算编制与审核;项目实施与价款的支付;竣工的决算与竣工的审计;重要业务的授权批准手续是否健全, 是否存在越权审批行为。经办人对于越权审批的工程项目业务, 有权拒绝办理, 并及时向审批人的上级授权部门报告;决策责任制度是否健全, 奖惩措施是否落实到位。单位是否有工程、技术、财会等部门的相关人员对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出具的评审意见;单位是否对工程项目实行集体决策制度, 并有完整书面记录;概预算编制的依据是否真实, 是否按规定对概预算进行审核;工程款、材料设备款及其他费用的支付是否符合相关法规、制度和合同的要求;是否按规定办理竣工决算、实施决算审计。

4. 加强事前审计。

事前审计是指从项目论证起到建设准备完成正式开工时为止整个过程的审计。主要审查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设计文件、开工前的各项审批手续是否完备、合规合法。对基建工程项目的建设程序、资金来源前期工作进行审计, 检查建设程序、建设资金筹集等前期工作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对基建工程项目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进行审计, 主要审查招投标程序是否合规, 手续是否完备、合法, 所订立合同或协议条款是否全面、合规;对基建工程项目的概 (预) 算执行情况进行审计, 检查概 (预) 算审批、执行、调整的真实性和合法性。要在审计中发现问题, 进而纠正问题。

5. 加强事中审计。

事中审计是指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审计监督。在施工过程中, 审计人员应经常深入施工现场, 对关键部位要做好记录, 尤其对隐蔽工程要进行测量并做好工程记录, 必要时可用数码照相机进行拍照, 作为原始资料保存在电脑中, 使这部分资料反映在工程结算中;坚持参加工程例会, 了解工程进展情况;了解施工过程中设计变更、签证内容, 监理的职责履行情况;检查施工材料是否正规、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防止偷工减料现象的发生;审查施工内容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参加工程验收, 对投资效果和工程质量进行跟踪审计。

6. 加强事后审计。

在当前管理体制下, 医院工程项目审计大多采取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相结合的办法, 工程项目审计专业性、技术性较强, 内部审计人员不可能人人精通, 样样都会, 中介机构的介入弥补了内审专业缺口及法律效力相对较低的缺陷, 充分发挥中介机构的专业审计力量, 促进内审业务水平的提高。另外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相结合, 内部审计人员参加审计, 不仅发挥监督职能, 而且可以随时了解与沟通解决审计过程中的问题。医院内部审计人员, 对建设项目进行事前、事中、事后审计, 对建设项目进行跟踪审计, 是提高建设项目管理水平、节约建设资金的重要方法。通过对建设项目的全过程审计监督, 不仅可以有效防止工程高估冒算、弄虚作假、质量低劣等现象, 而且还能够达到加强医院内部管理, 维护医院经济利益, 防止商业贿赂现象的发生, 提高医院管理水平和节约资金的目的。

摘要: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医疗市场格局的多元化, 竞争日趋激烈。医疗机构为了吸引更多的病人, 在加强内部管理的同时, 在硬件设施的改善方面, 基本建设投入大量资金。如何加强基建工程项目经济效益的专项审计, 对提高投资经济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决策意义。医院基建项目内部审计对于降低医院成本, 提高医院的资金使用效益, 规范基建程序, 维护医院利益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医院,基建,审计

参考文献

加强农村“三资”管理研究 篇10

1 农村三资管理问题

1.1 三资管理台账不足

在调差分析过程中显示, 很多干部对农村、本镇的资源分布不清楚, 对资金、资产没有有效的明细管理, 对土地的登记不全, 不细。一些农村没有对三资进行管理, 存在故意敷衍的问题, 没有对三资管理的镇里有实际的知情权标准。

1.2 合同管理不足

合同签订的随意性大, 一些合同要素管理不足, 条款不明确, 权益规范管理不平等, 不全面。严重的影响群众的利益水平, 村干部违反发包规范标准, 往往暗箱操作, 一些地方不按照发包的标准规范进行程序处理, 不民主、不公开、不招标。合同签订后不按照合同规定的标准履行, 随意篡改合同标准, 对变更合同的内容和承包信息不知情、不作为、不处理。

1.3 财务管理不足

有些村子内部的大额支出未经过集体性的研究, 单独专行处理, 任意的挥霍浪费, 一些村对收款没有同意的收款凭据, 开支以白条入账, 一些报销凭证不规范, 不完整。财务公开标准不规范, 个别村子的财务管理人人员专业技术水平不足, 对财务资金的管理方法没有统一的管理流程, 财务内容、形式都不符合基本规范标准。

1.4 资金收益不规范

一些集体资金收益直接与承包款相抵, 有的收取后自行保管, 有的资产收益挪作他用, 集体收益和支出没有同意的标准, 集体利益得不到良好的保证。

1.5 基层民主监督力度不足

家庭经营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农村集成的民主监督和管理, 一些农村的农民去外地打工, 对集体的事情不关系, 不过问, 对民主管理的监督管理停留在形式上, 没有明确的考核绩效管理标准, 没有明确的目标。部分村民认为集体资产的管理师财务收支对目标性质的增值没有准确的分析, 村干部绩效考核管理与集体资产的增值管理水平不挂钩。

2 农村三资的管理对策方案

2.1 建立完善的农村三资管理制度

完善农村三资管理制度标准, 建立健全的机体经济组织管理, 对资金、资产、资源的管理制度标准进行规范, 完善农村财务工作者的记录考核规范性, 有效的对财务使用规范标准进行约束, 制定合理的村机体等级、使用、处理、开发管理流程, 制定合理的规范管理标准, 明确产权值, 使用有效的收益配合规范标注, 提高增值目标。按照农村财务预算报表制定有效的收支决算管理制度, 规定年度财务的收支标准, 确定财政复合监督管理的标准范围, 从源头对财务收支进行规范, 强化基层组织规范化建设。制定合理的资金管理标准, 对财务收支、民主理财、会计核算、财务公布等内容进行准确的规范, 制定适合招投标标准的审批流程, 对开标、中标内容进行准确的规范, 掌握招标流程中的各个环节, 制定符合农村集体经济合同管理的标准方案, 按照合同规定签订履行相关时间行为, 对合同变更、违反等责任进行纠正, 及时调节仲裁过程中的各个规定标准, 保证积极经济健全的发展, 复合整体合法权益的规范标准。按照经济肌体的秩序发展标准, 制定符合农村经济肌体资源管理的档案, 按照装订成册标准, 做好科学的规范管理流程, 方便查询, 制定准确的档案保密管理制度, 设定档案卷宗管理流程, 杜绝不规范的档案管理入库行为, 防止出现严重损坏、泄密问题的产生。

2.2 建立农村委托代理管理机制

按照农村专业管理标准, 对农村财务的财政水平进行规范, 制定有效的农村会计委托管理流程, 强化推进各级农村会计复核中心的管理制度水平, 对责任资金的核算和规范进行有效的管理, 对资金、账户、票据等内容进行合理的规范。为了有效的肱骨农村会计委托代理流程, 需要对会计委托代理办法进行双印鉴的管理流程, 确定审计分离, 保证监督管理的有效制约性价值, 保证农村集体资金的有效安全性和规范完整性。

2.3 建立三资清查管理流程

依照农村集体的三资面, 全面的建立三资定期清产管理机制, 设定统一的账务清查管理流程, 对资金、账务、资产情况进行清查, 确定有效使用资产标准, 建立统一的资产经营期限, 对承包的租金兑换情况进行最大限度的维权。

2.4 加强农村预算的管理

机体经济的财务预算管理有助于财务制度的规范, 需要按照机体经济组织发展标准进行规范, 确定有效预算的标准范围, 不遗漏、不隐瞒可能存在的预算漏洞, 及时对预算制度和标准进行处理, 防止财务收支出现的盲目性问题。按照预算预先设定的标准进行处理, 确定全局支出范围, 考量实际的需求和财政实力, 加强村预算的规范, 制定统一合理的收支保持平衡, 加强统筹兼顾管理水平, 保证有效的预算结余, 积极发挥村资金的最大效益调整, 发挥机体经济计算编制工作的执行力度, 增加预算的透明度分析流程, 严格的调整收入支出限额, 通过审计分析确定农村机体可追加的预算方案。

2.5 建立重要事件的管理流程

依照民生发展决策标准进行规范, 建立良好的机体三资管理委托流程, 逐步增加三资的管理幅度, 切实保证民主权利的管理标准。按照机体资产购置标准, 实行有效的流程化管理, 从监督程序发展入手, 对可履行的支出进行提议, 建立适合党政审核、公开招标、验收决策的程序。按照程序标准对招投标、合同签订的相关规范进行验证, 切实按照考核标准和流程进行管理。

结束语

综上所述, 加强农村三资的管理对于农村经济发展, 财务资产管理, 集体项目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加强农村资产、资金和资源的规范和发展, 提高农村综合发展经济水平。

摘要:农村三资的管理即为资金、资产、资源的综合管理, 这是对农村关注的重要基础特点, 也是农村工作的重点。在加强农村三资管理过程中, 需要做好农村三资的管理工作。按照农村和谐发展的基本标准, 保证农民群众的整体合法权益有效性和合理性, 同时加强农村经济管理水平的发展, 切实加强农村财务管理水平的有效规范, 进一步的有效推进农村基层的政治思想建设, 深入提高农村财务管理工作的管理流程, 积极分析三资增值效率的管理途径, 切实加强农村集体的监督管理, 保证农村三资管理的合理性和合法性。

关键词:农村,三资,管理

参考文献

[1]姜书菊.浅析农村“三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集体经济, 2014 (27) .

上一篇:碳酸氢盐下一篇:养猪热背后的冷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