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与教师素质

2024-07-18

新课程标准与教师素质(精选十篇)

新课程标准与教师素质 篇1

一、新课程标准的几个特点

1. 强调中学教育以学生为主体, 通过各种渠道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

在新的课程标准当中, 处处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人文关怀, 要求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成长, 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具体体现为教学的多样性、多层次性和情感因素, 以及对学生个体的关注。

2. 课程的灵活多样性。

在过去的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中, 课程设置及内容是一致的, 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是统一的, 而新的课程标准则变整齐划一为灵活多样。这个灵活多样包括了学科设置的灵活多样、选修与必修的灵活多样、教学内容深浅的灵活多样等。

3. 新课程标准在给学生更多发展自由的同时, 也给教师更大的选择空间。

教师不再只能根据一个标准来开展教学, 来要求和评价学生, 教师可以根据当地具体实际、学校实际、学生自己的学习实际来设计教学内容, 灵活掌握教学进度, 并确立自己的评价标准等, 这样教师就有了更大的选择空间。

4. 研究性学习是一个新的要求。

传统的课程标准或以前的教学大纲没有刻意强调教师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模式, 对教材也不做过多的探究, 但是更多的时候, 大家都不约而同地倾向于传统的讲述式的教学方法。在以前的教学改革中, 这种教学模式虽然有所改变, 但其本质没有变化, 仍是以教师讲述为主, 只不过或多或少地考虑学生的反应。在新的课程标准中, 明确提出了对学科的探究性学习, 这要求高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而教师则是在教学中加以适当的点拨指导帮助。

二、新课程标准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教师素质是教师职业对教师的整体要求。本人认为, 应在以下几方面加强自身素质建设:

1. 人文素质方面的要求。

(1) 首先是道德素质。教师这个职业就是教书育人, 要想育人, 先要正己, “德高为师, 身正为范”, 教师首先要给学生树立良好的师德风范。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 更加突出了这一点。 (2) 其次是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在贯彻落实新课程标准的过程中, 难免会遇到很多挑战或一些压力, 这些挑战或压力会来自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 来自学生、家长、学校、社会甚至是教师自己;在落实新课标过程中, 还会遇到一些挫折, 这些都是过去教师所不曾面临过的。应对这些挑战, 化解压力, 解决改革带来的问题, 承受着一定的挫折, 不仅需要能力、技巧, 同时还需要面对挑战时的勇气和毅力, 遭遇挫折时的承受力和耐挫力。教师这时的心理素质就十分重要, 要求面对挑战能够充满信心和勇气, 沉着应对, 解决问题。 (3) 教师要有开阔的视野, 缜密的思维。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 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研究, 就必须自己首先拥有开阔的视野, 不说学富五斗, 知识渊博, 但不能、至少不能完全被自己的学科知识所累, 在指导学生时才能视野开阔、思维活跃, 富有逻辑性, 胜任本职工作, 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4) 要有创新精神。国家需要创新人才, 教师要培养创新人才, 教师自己必须富有创新意识。具体体现为教师具备独特的教学思路, 有积极的教学个性。积极吸纳新思想新理念, 少一些思想上的束缚, 不墨守成规。多一些开拓进取精神, 不迷信专家学者。这才有可能影响学生, 促进其具备创新精神。

2. 专业能力素质方面的要求。

教育改革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 如宽广的知识背景, 开放的视野, 指导学生的专业技能, 这些知识不是大学本科四年就能学完掌握的, 很多是自己去学, 自己去主动吸收的。 (1) 教师专业能力素质方面的要求首先就是学习能力。未来社会发展迅速, 知识更新速度进一步加快, 未来是一个知识的社会和学习的社会。学习已经从在校学习发展成为终身学习。 (2) 迁移能力。新课标在教学目标上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具备知识迁移的能力。所谓知识迁移, 就是强调学生能够应用所学的知识, 具备拓展能力。这种能力不仅仅是指从会做一道题发展为会解答同类型的问题, 而是指能够把所学知识随时随地地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 在实际中加以运用, 进而演化成自己的知识与能力。具有这样的迁移能力, 就不会让一文盲把大学生拐骗到山沟卖与他人。这种迁移能力, 只有教师具备了, 才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进而形成良性循环, 更好地体现人文精神、素质教育。 (3) 综合能力。教师要有把学科内知识及各学科知识以及社会知识甚至人生经验进行整合的能力。一个教师酷爱自己所教学科, 一心埋头执教, 与本学科无关的知识一概无视, 新闻、报纸、热点、焦点与我学科无关, 概不耳闻。久而久之, 就形成狭隘的观点, 独善其身的做法;就没有开阔的视野, 更谈不上具备较强的迁移能力。在师范学院学习时, 学生各学科知识应有所涉猎, 只有摆正本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 综合各学科知识做到文理兼容, 才能互通有无, 取长补短, 厚积薄发。只有这样, 教师才能真正称得上知识渊博, 培养出的学生才是适应社会不断发展的人才。 (4) 反思能力。反思, 一般是指行为主体立足于自我以外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为及其情景的能力。教师的反思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 对自身的行为表现进行解析和修正, 不断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效能和素养的过程。教师通过反思可以找出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进而觅得解决问题的决策。教师在反思中体会自己的责任、自己专业和自身存在的价值与意义, 实现生命境界的不断超越和完善, 成为新课程改革教学中的专家学者型的合格教师。

需要强调的是, 新课标对教师提出的新的素质要求, 不能脱离传统的素质要求。好的传统要发扬光大, 新课标对教师的素质要求在传统的素质要求上, 上了一个更高的台阶。相信随着新课标的落实发展, 教师的素质水平会不断提高上升, 进而国民素质、社会综合素养都会得以提升, 国家才能迅速发展壮大。

新课程标准与教师素质 篇2

陕西省三原南郊中学

新课程标准所体现的新理念呼唤新时期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素质。那么,从事语文教学工作不久的青年教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教师素质?怎么样才能具备这样的素质?这里我不想过多涉及具体的做法,因为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的优势,都有自己的特长,都有自己拿手的绝活,不能强求一律。对从事语语文教学工作还不很久的青年同志。我有如下几点建议,仅供参考。

首先,要有敬业精神,这是教语文的前提。

一是要热爱教育事业。我们所从事的教育事业,是极其光荣的事业。现在说科教兴国,实际古代圣明之君,也把教育作为立国之本。《礼记》上说,“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善教者,使人继其志。” 教师是学生灵魂的工程师,优秀的教师能塑造高尚的灵魂。要教育学生,必须热爱学生,尊重学生。要热爱自己所教的每一个学生,尊重自己所教的每一位学生。不管是优秀学生一般学生还是暂时落后的学生。这就是博爱而不是偏爱。

二是要忠诚于教育事业。这里主要想说说身教胜于言教。教师为人师表,自己应该表里如一,成为学生做人治学立业的楷模。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应该以自己的人格力量感染学生。要让学生求真,教师首先就应该是真人。要让学生支援灾区,我们自己就不能一毛不拔。

三是能奉献于教育事业。有人说教语文更是良心活。换句话来说,就是要有强烈的责任心。这话有一定道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决定了教语文不仅要授业,更要传道;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不管是不是班主任,都要操思想教育纪律教育道德教育的心。业精于勤,在一定意义上说,教语文是很辛苦的。当然吃苦要讲效果。好钢用在刀刃上。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勤得其所,要避免无效劳动。我们的同志正由于十分辛苦,容易陷身于题海,容易纠缠于事务,埋头拉车不看路,做了一年又一年的重复劳动,甚至是一年又一年重复的无效劳动。教参的观点、别人的教案当然有参考价值,方便我们的课堂教学,但是轻松的照搬,却往往限制了我们本来就可以如泉水喷涌的才思。使我们在讲授过程中老觉得好像隔靴搔痒。有时我们自己努力品读原文,即使是只有一得之见,却往往能在教学过程中找到学生的学习兴奋点。所以教课文的前提是读课文。

其次,要有扎实的语文教学功底。有人说,不当教书匠,要当教育家。其雄心壮志可敬可佩。不过,由教书匠到教育家。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过程。不当教书匠,怎能成教育家。应该是先当教书匠,再成教育家。能当教书匠,就是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要有良好的基本素质,例如能使用流畅的教学语言,能用自己的优美的语言直接熏陶感染学生;能写出下水作文,你的文章也就是学生的样板;应该有准确的普通话;有一手好粉笔字钢笔字和毛笔字;让人一看就说这就是语文教师。一个语文教师不能满足于上面的语文功底。艺术在最高境界是互通的。现在讲究学科渗透,文理渗透。在八十年代,一提起学计算机,好像是物理教师或数学教师的事。近两年,在我们南郊中学有一个时间,最热心学计算机的以语文教师居多。实际语文教师要涉猎的何止计算机。人常说,语文教师应该成为杂家,努力具备广博的知识。历史地理音乐等等。任何一个领域的知识都可能有助于语文教学。教师的.个人爱好应该成为从事语文教学的优势。例如有的人有从政经验,这从政的经历在帮助学生认识社会方面成了优势。所以人们说语文教师应该成为杂家。现在新的课程标准提出了课程整合问题。课程整合就是打破原有各门课程之间的封闭状态,加强各门课程之间的沟通和互补。例如,在语文课程学习中,可以利用美术的直观形象功能、音乐的熏陶感染功能,也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搜集信息的功能来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

第三,要形成自己的科学教育理念。教书要有“我”,不能老是搬用别人的。不能只是借鉴别人的现成的仅管是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而不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学了百家之长而不走自己的路。采来花粉而不酿蜜。有没有主见,是自己的想法,有没有自己的成熟的科学的教育理念,这是教书匠和教育家的区别。现在网络信息时代,在网上搜索出一套套的教案是非常方便的。我们不能只图省心,只图方便。照搬那些现成资料而不去独立思考,融会贯通。让别人的方案代替自己的头脑。要时刻有“我”,在形成自己的理念的基础上不断更关教育理念。

说到更新教育理念,这新的教育理念,主要应该是科学的教育理念。新不是赶时髦。对于旧的教育理念要一分为二。有糟粕有精华。过时的陈腐的教育理念,是违背教育规律的教育理念,是糟粕。未过时的依然新鲜的古代教育思想,是符合教育规律的教育理念,是精华。人们说的新的教育理念自然也包括了自古以来一切科学的教育理念。新的理念不是凭空而来的,有一个传承的过程,有一个批判继承发展的过程。是优秀的古代传统和先进的现代理念的有机结合。例如以学生为主体,例如启发式教育方法,古代就有。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礼记学记》中的教育思想,就很值得我们学习研究。“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考,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这样的教育效果,也是现在许多教育改革家如魏书生等所孜孜追求的。

顺便说一说,在优化教育理念方面。学校领导应该给教师提供一些方便,提供一些条件。让语文教师走出去,参加全国性的教学活动,承担国家级省市级的科研课题。我们南郊中学这几年来承担了几个课题,一个是中央教科所的作文个性化,一个是省电教馆下达的现代教育技术课题学生自主学习教学模式。搞课题对我们的教育理念更新是有重要作用的。

我们在教学科研课题的研究中形成了一些教学共识,如大语文观,生活处处有语文;如语文训练听说读写同步;如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们语文教研组提出的要求是“一切结论由学生得出”“宁可教师不改作文,不可让学生少写作文”“教师是教练,学生是运动员”“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教师指路,学生拉车”。“教师主导,因势利导”。“争取实用,享受成功”。

第四,大力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通过多媒体教学增大教学容量。现在是网络时代,是21世纪。语文教学要紧跟时代步伐,如网络教学也就应运而生。我们所面对的学生也和七十年代、八十年代、九十年代不同了。八十年代,计算机只能在省城里见到,现在学校大都安装了多媒体教室。很多学生家里已安装了宽带上网的ADSL。这给我们语文教学提供更多彩的舞台。我们语文教学得到了强大的辅助。我们应该“善假于物”。让语文课更生动,更有效,更有趣味,让语文课成为学生最欢迎的学科。我们学校语文组在这方面起步比较早,早在就运用了科利华的电子备课系统。但是多媒体教学也不能走入误区。多媒体教育毕竟只是CAI即计算机辅助教学,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实践任务均不可取代。多媒体教学设备再先进,只能起到辅助作用。不能代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现在教育部出了个课程标准。对我们的要求就更高了。新课标实行学分制,有必修课,有选修课。必修和选修课程均按模块组织学习内容,上好这些选修课,对我们语文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能够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新课程不仅强调知识和能力,还注重方法与过程、情感和价值观。新语文课程基本理念主要表现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表现在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人文性和工具性;体现在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会学习。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师的角色、观念、行为等方面都在发生着变化。教师从知识权威逐步变成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教师关注的不仅是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更注意学生的个性是否得到了彰显,能力是否得到了提高,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否得到了整体的培养。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学方式更加灵活多样,通过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师生之间共同学习和平等交流的民主关系将逐步形成;教学过程将从禁锢走向开放,教师不再完全依赖于教材,而是通过挖掘、补充和整合相关的课程资源来组织教学,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形式在教学实践中将得到充分的体现。合作学习、小组讨论、共同探讨会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主动的探究知识,由个体学习变为合作学习,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从以往单纯的听教师讲变为与老师学生交流合作,共同探究,”

第五,要有合作意识。老带新,新促老,共同提高。在这里对参加工作不久的年轻同志说几句话。刚工作的前四五年能吃苦中苦。这是因为教语文比教其它学科更难以速成。培养一位成熟的数学教师也许得三年,培养一个成熟的语文教师可能要四五年。年轻同志应该虚心向老教师学习,应该广泛听课。这样在教学中避免重复老教师所走过的弯路。我给我们学校新来的刚毕业的大学生说,我们学校让老教师和青年教师结成一对一的师徒关系,但是不是说一个徒弟只有一个师傅。新上岗的青年教师应该把所有的老教师看作是你们的共同的师傅。如果老教师也算教育资源,那么青年教师应该实行资源共享。不能只听一个师傅的课。要学百家之长,走自己的路。我让新来的教师广泛听,从高一听到高三。当然老同志也不能倚老卖老,也要学习青年教师的长处。例如要学习青年教师的朝气,青年教师在大学里学到的新知识,新技术。

集体备课的过程是一个互相学习的过程。但是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应该有自己的教学优势,有自己的工作特长。不能也没有必要把课上成一个模式。备课只能大体统一,

新课程标准与教师素质 篇3

关键词:新课标;信息技术教师;素质与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9-346-01

教师想要教好一堂课必须在备课时下足功夫。传统教学的弊端是针对书本备课,教师怎么样教授,学生就跟着怎么样去学习,通过教师对所教授内容的理解来左右学生,可以理解为学生完全是被动的学习。而在新课程标准之下对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更新了教与学的内涵:它认为课堂教学学生与教师是共同的组成部分,师生应该是合作互利中一起学习、共同进步,最终达到双赢的结果,对学生这一主体的要求也应当予以重视,对学生从前所拥有的知识或者是经验给予足够的尊重,结合学生自身帮助学生提高与发展,对学生合理的特质发展予以鼓励,引导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其掌握学习主动权和对知识的探究能力。

一、新课标前提下信息技术的定义

信息技术可以简单将其分为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两方面。其中信息素养是指单一个体对信息理念的看法、认识,对信息知识的截取获得、解析、研发、评论、传递、合理利用等一系列的能力,建立在与信息法规相关,与信息道德不相违背的基础之上,它的背景是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之上的集意识、信息、能力、道德为一体的一门综合素养,是现今信息技术高速运转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它的定义是日新月异不断更新的。而针对于信息技术教师本文给出的定义就是从事信息技术方面授课的老师。

二、在新课标前提下信息技术教师素质与能力的探究

在以往传统的教学观念中,教师往往占据着掌控全局的领导者地位,是课程的主导者,教学所采用的方法就是单纯的你教我学模式,教师简简单单的传授知识,根本不考虑学生可不可以理解,能不能够接受[1]。自从改用了新课标后,教师的传授方式发生转变,学生亦可以不再像以前原封不动的“照单全收”。加深了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教师的角色也由领导者转变为引导者,学生们有了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改变了以往的填鸭式教育。新课标使得传统教育模式被改革,进而导致信息技术课程的改革,使得当代的信息技术教学,除了以往单纯的课堂知识,还要加强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而作为传授者的教师们,更要加强信息素养的提高和自身能力的培养,所以要想提高新课标下信息技术教学的水平关键在于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与能力。

在新课标背景之下,信息课程改革需要做到:引导学生培养的信息素养与实际应用相结合;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发展研发课程内容;在学生全面发展的大背景下注重学生个性化能力的提高。还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精心设计考虑多种教学方案,真正做到放低姿态,和学生达到良好的沟通交流与合作。我们的最终目的是提升学生的综合信息素养和个人能力,使学生真正能将信息技术这门学科应用于实际生活中[2]。当今社会想要获取信息必须要掌握获取信息的能力,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而这就要靠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了,加强了自身的能力,所有问题便会迎刃而解。总的结论便是,信息技术课程单纯的教授学生知识不如加强学生获取知识的信息素养和能力。

三、新课标下信息技术教师素质与能力的缺失现象

由于信息技术真正被引入课堂的时间很短,这注定了信息技术学科存在很多局限性,比如像缺少师资力量,教学经验不足等,导致这一学科仍然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停滞不前。据有关调研,教授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师严重紧缺,而且现存的有限师资力量中,人员的自身素质也是参差不齐,素质高、能力强的教师更是少之又少,这些都是使信息技术学科停滞不前的内因,因此新课标下的信息技术教师的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已被提上日程。

四、解决新课标下信息技术教师素质与能力普遍偏低的途径与方法

学生素质的提高和能力的养成主要靠教师的正确引导,而在新课标的指导方针下要想成为一个素质高、能力强的合格的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向以下几个方向努力: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是首先要做的,这可以从专业知识的加强,专业道德的提高,创新能力的加强培养,对岗位的热爱,对学生的喜爱几方面着手[3]。要想在新课标下做好教学工作,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必须要变革的。新课标倡导以学生为本,宗旨是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想要做到这点,就要舍弃以往陈旧、教条的教学内容。加强师生之间的合作、沟通与交流,是引导学生培养创新能力,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探索欲,新课标倡导学生与教师的合作理念,通过师生合作学到新知识掌握新技巧。

结论:新课标改革是我国教育发展的必然走向,它给教育带来的改变是具有历史意义的。在总体形势下,信息技术教学也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与潮流,做出巨大变革,而变革的主体在于信息技术教师的变革,最迫切的是教师个人素质与能力的提高,教师的教学模式与教学理念应当实时更新,建立在完善教学目标的基础之上,是自己和学生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 陈 克.新课程标准下中学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方略[J]。学周刊.2014.

[2] 岳冬利.王岁花.新课程背景下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对策研究[J]. 2014.

新课程标准与教师素质 篇4

一、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 他们的学习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兴趣和情绪的左右.而数学教学中, 情境创设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从而增进其学习的效率.因而, 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心态, 并善于挖掘教材潜力, 创设美好的数学教学情境, 以激励、唤醒、鼓舞学生, 激发学生饱满的学习热情, 促使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和旺盛的精力主动求索, 从而获得最佳效果.其中, 问题情境的创设是基础, 问题情境是属于问题的发现, 问题的提出和解决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对数学教学和数学学习尤为重要, 不仅能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也能提高学生数学素质, 关键在于能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学习积极性, 能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数学教学中问题的创设可以有不同的方法, 包括创设应用性问题情境:理论联系实际, 不仅把抽象问题具体化, 学生容易接受, 而且可以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紧密相关, 并非远离生活;包括创设趣味性问题情境:避免数学的枯燥性和单调性, 使学生感觉数学是有趣的;包括创设开放性问题情境:促进学生全面地观察问题, 深入地思考问题, 并用科学思想方法去探索、发现、归纳数学问题;包括创设直观性图形情境:直观的东西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 通过数形结合, 可以降低问题的难度, 减少学生对数学的恐惧, 使学生对问题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包括创设疑惑陷阱情境:产生很好的师生互动的效果, 让学生参与讨论, 自己慢慢解决问题, 能够培养学生的成就感, 使学生勇于挑战数学;包括创设实验问题情境:降低教学内容的抽象性, 使学生容易理解,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 在实验的情境中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数学教学中应用意识的培养

数学是现代生产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有力工具之一, 它所体现的思想方法、逻辑推理、空间观念和实际应用价值越来越被社会所重视, 渗透到各个领域.针对中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差, 建模应用意识弱的现状, 应让学生走进数学生活, 体验生活中的数学, 审视数学的应用价值, 培养其自主探索和数学建模意识, 发展数学应用能力.事实上, 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是时代的需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知识经济的加速到来, 信息技术的全面普及, 数学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 由于社会化逐步步入到技术化领域, 是培养高科技人才的重要基础课程.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 是今后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所必须具备的技术手段和工具, 是把数学教育转到提高公民素质教育轨道的一个重要措施, 是我们数学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急需的任务.同时, 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是新课改的需要, 新的数学课程将努力使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 了解数学的价值, 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解决问题, 形成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诚然, 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 它来源于生活, 但又高于生活.数学作为科学的语言, 作为推动科学向前发展的重要工具, 在人类历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并将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对数学的学习, 仅仅停留在掌握知识的层面上无疑是纸上谈兵, 必须学会应用, 并且只有具备对知识应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知识才可能真正转化成学习者自身的素质和实践能力.

三、数学教学中教材资源的探索

数学新教材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载体, 是实现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数学新教材与以往教材相比, 从材料的选择到呈现方式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科学合理的教材结构、富有学生情趣的学习素材、新颖丰富的呈现形式、生动活泼的练习设计、富有弹性的教学内容, 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所谓用教材教就是要求教师不能只是新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 而应成为新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为此, 我们须理解编者意图, 我们首先要进行富有实效的教学设计, 教师除了平时学习数学课程标准、课标解读, 我们觉得非常重要的是课前与教材对话, 能否领会编者意图, 是衡量数学教师理解教材深浅的一个重要标志对编者意图领会得越深, 越能充分发挥教材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数学教学过程是将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认知结构的过程, 教师在教学中要树立整体观念, 从教材的整体入手通读教材, 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 弄清每部分教材在整个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用联系、发展的观点, 分析处理教材.同时, 我们要把握好利用教材资源开展教学活动的起点,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 学习不是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 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在数学学习过程中, 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 而是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 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 对初中学生来说, 一次完整的数学课堂学习可以描述为学生从他的认知起点, 到课堂学习目标之间的认知发展过程.就这一过程而言, 在学习目标既定的情况下, 起点的选择决定着这一过程的距离的长短.因此, 在教师选择认知起点的时候, 学生课堂学习的距离空间就被设置了, 显然, 距离空间过长或过短都不是好事, 而适宜的距离空间才是学生开展数学学习活动所必需的.

总之,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学, 其基本出发点是深化素质教育, 促进学生全面、持续的发展, 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 更应遵循学生数学学习的心理规律, 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 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 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摘要: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不仅是对素质教育的深入, 对课程的改革, 更是一次教育思想的大转变, 教育发展的大提速.传统的教育方式认为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 学生的管理者, 是简单的教书匠, 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调整自己的角色, 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素质教育,数学教学,教材资源

参考文献

[1]李树华.趣味数学入门.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9.

新课程标准下的学生素质评价 篇5

新课程改革要求每个教育工作者改变过去那种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转向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引导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在获得知识与技能过程的同时,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即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关注学生“全人”的发展。我们知道,过去的教育体制忽略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而侧重于知识结果的传授,学生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健全的.人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以关注学生“全人”的发展为目的的新课程改革,成为历史的必然。

在新课程改革中,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形成,成为推行新课程改革的首要问题。要建立一种发展性的评价体系,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使评价不仅关注学生在语言和数理逻辑方面的发展,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已有水平上的发展,充分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重视评价目标多元化和评价方法的多样性。

笔者认为,在新课程标准下对学生的评价,要建立起学生素质水平评价手册,并充分利用好学生素质水平评价手册,将评价手册与分数或等级评定结合起来,完善学生成长过程的记录。这是全面发展学生素质,培养学生能力较简便易操作的方法。

具体做法是:学生在升入中学(小学也可以实行)后,将每学期的评价内容认真充实,在学期末由评价委员会根据学生的学期表现分类、分项赋值,将所有8个学期的分数或等级累加起来,按百分数计入到升学成绩中,将升学文化课及特长、实验等项分数也按一定比例,二者相加即为综合素质及能力测试成绩,作为录取学生的主要依据。这样做的好处是:将学生的学习过程自始而终地贯穿起来,既有对素质的评价,又有对能力的认定,避免了只凭升学考试一张卷决定命运的弊端,学生对平日的各项活动也能积极参加,又便于教师有效组织。

新课程标准与教师素质 篇6

新课标对每一位音乐教师提出的新要求。要在新的形式下适应新的要求,教师必须要尽快进入角色,在职业道德、专业技能、知识体系、创新能力和教学反思能力等方面来提高、完善自己。

一、良好的职业道德

教师的职业道德对学生来说就好比丝丝春雨,有着“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每一位教师都应具备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应当热爱自己的教育事业,有着强烈的教育事业心和使命感;更应当具有热爱学生的深厚情感。

1具有热爱音乐教育事业的精神品质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首先要热爱音乐,只有教师本身受感动,才能引导学生受到感染,进而达到教学目的。其次。要热爱音乐教育事业。实践表明,许多教师之所以能够成功,首先是因为他们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愿意为下一代的成长奉献自己的毕生精力,不畏艰辛,不计得失,勤于耕耘,因此成绩卓著,受到人们的尊敬;相反,如果不热爱他所从事的事业,缺乏对事业的责任感,那么他就失去了动力,也不可能胜任培育下一代的责任。

2具有热爱学生的深厚情感

教育是爱的共鸣,是心和心的呼应。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才能使教育发挥最大限度的作用;教师只有以自己的爱才能赢得学生的爱,才能搭起师生之间的情感桥梁。所以,音乐教师要热爱音乐、热爱音乐教育事业、热爱学生,才能使自己在新课程的理念下迅速进入角色,发挥最大的创造力,为学生创设愉悦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爱学和会学的能力。

二、多元的音乐专业技能

在音乐学科领域中,“唱、弹、跳”是所有音乐教师应具备的三大基本功。

“唱”即歌唱能力和自弹自唱能力。“唱”在音乐教学中具有很强的示范性和激励性。歌唱教学是训练学生的音乐感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声情并茂地范唱能给学生带去最直接的美的感受。

“弹”即键盘弹奏能力和即兴伴奏能力。只有具备娴熟的、能为各种风格的歌曲伴奏的能力,才能组织好课堂,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跳”即舞蹈表演能力。《新课标》强调师生的互动性。使整个课堂处于一种轻松、愉快、活泼的氛围中。音乐教师的舞蹈表演能力对于小学音乐课堂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应抓住小学生活泼好动、喜欢模仿的特点,通过自己的肢体语言来引导学生体会音乐、表演音乐,建立一种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音乐是一门技能性较强的学科,因此音乐教师必须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原来那种能“弹琴、唱歌”就能当音乐老师的观点是片面的。音乐教师除了要重视原来的专业技能之外,还要逐渐掌握合唱指挥、乐器演奏以及音乐创作等复合的专业技能。几乎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管乐队、民乐队、鼓号队、舞蹈队、合唱队,等等。这些团队组织不仅培养了学生们的专业能力,还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而平时指导组织这些活动团体进行排练的任务就不由分说地由音乐教师来承担。如果一名音乐教师不具备鼓号队组建训练能力、舞蹈队编排能力、合唱队排练能力等这些复合的专业技能的话,怎么能算的上是一位合格的音乐教师呢?

三、广博的知识体系

1具有相关教育理论知识

有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歌唱家,歌唱得很好,但不一定能教人唱好歌;而音乐教师歌不一定唱得好,但能教人怎么唱好歌。”音乐教师从事的是音乐教育工作,只有掌握音乐教学的规律,并根据各个年龄阶段的学生的心理特征去组织教学,才能使音乐教学科学化。教育是—个循序渐进的,一点一滴积累的过程,在这过程中教师应该掌握教育理论知识,遵循儿童发展的规律,适应学生智力发展水平,使自己的教学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

2具有与音乐学科相关的文化知识

《新课标》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化文化”目的在于使人格完整和谐的发展。

音乐学科是在横跨学科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很自然地就与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等学科联系到了一起。因此音乐课不是一门单一的课程,而是一门综合的学科。音乐教师只有具备深厚丰富的文化知识,才能把音乐课讲得形象、透彻、生动,从而激发引导学生对音乐作品进行全面深入的学习。

3具有与姊妹艺术相关的知识

我国早期的“乐教”就是“歌、诗、乐、舞”的综合活动。古代艺术活动中的语言、歌唱、舞蹈都是自然的结合。而今《新课标》中也强调:“认识音乐与姐妹艺术的联系,感知不同艺术门类的主要表现手段和艺术特征。”音乐教师只有熟悉并掌握诗歌、戏剧、影视方面的基础知识,触类旁通,使学生逐渐对个艺术共通的特征有所认识,才能提高学生的整体艺术素质。

四、综合能力

1创新能力

创造是艺术发展的动力,没有创新就意味着我们将在前人获得的成果上徘徊,教育就停滞不前。音乐是创造性最强的艺术之一,《音乐课程标准》标准中指出:“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这对中小学音乐教师无疑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有“三见”:新见、创见、远见。实际上,我们获取某种知识和接受某种新观点比产生新观点更容易。教学中,教师要使学生学会提出观点的有效方法,要激励受教育者发现问题并寻求解决之道。

在学生学会歌曲《法国号》后,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突出音乐特点、增强学习的趣味性,笔者设计用伴唱的形式来演唱歌曲。先请同学们仔细听笔者是怎样伴唱的。笔者唱完后,大家马上说出了伴唱方法:在每乐句最后一个三拍音的后两拍,加了一个小尾巴“啦啦啦”。同学们很快设计创编出用“沙沙沙”、“嘻唰唰”等不同的方法饶有兴趣地演唱。在快乐地歌曲伴唱中,同学们不知不觉地感受了二声部音乐的合唱效果。

2科研能力

在现代教育体制中,教学和科研是分不开的。信息时代要求教师必须把教学与科研结合起来,否则就不可能成为一个好教师。教师如果不上课。就不能称为教师;不搞科研,就不是好教师;教学是必要的要求,不是充分的要求,充分的要求是科研。科研反映你对本学科清楚不清楚。教学没有科研作为底子,就是一个没有观点的教育,没有灵魂的教育。开展教育科研活动,使广大教师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教育活动,从而不断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和教学水平。《新

课标》的颁布给广大中小学音乐教师带来了一次难得的机遇,大家应该抓住这次机会,不断去探索、总结,努力提高自身撰写教育科研论文的能力,才能从“教书匠”升华到“研究者”。出众的教育科研能力是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重要标志之一。

3教学反思能力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批判地考察自我主体的行为表现及行为依据。通过观察、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或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定、思索与修正,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从而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提高教学效能的过程。教学反思在新课程标准中已经被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美国学者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经验+反思=成长,的确很有哲理。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最多只能形成比较肤浅的知识同时没有经过反思的经验也不会帮助教师获得发展。所以,创新型的教师就应该主动反思、勤于反思,并在反思中看到自己的长处,修正自己的短处,扬长避短,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效能。

音乐学科今年已被列入升学考试的学科之一。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音乐课的质量也是极为重要的。因此。音乐教师应该学会反思、善于反思。处在探索试验阶段。教学中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因此,教学后的反思尤为重要。教师将自己的教学活动和课堂情境作为研究对象,对教学行为和教学过程进行有意识的分析与总结。认识和找到自身教学的不足,适时积累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反思内容应包括,是否完成教学目标,每个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教学内容,哪个环节还有问题,课堂上随机出现了什么新情况,是否有遗留问题等。研究记录成功之处和需要改进的地方,梳理学生出现的主要问题和产生的原因,特别是对课堂上,学生好的思维方式及时回忆、整理、归纳,不断积累教学体会和经验;还要注意了解和分析自己在同行中、在同一领域里处于什么水平,有哪些不足:还可通过观摩课向别人学习,对比反思,取长补短。反思有助于总结经验教训,有助于研究教学过程,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从而形成适合于自己、有益于学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特点。

五、优良的个性心理素质

浅谈新课程改革与教师素质 篇7

1.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思想素质

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说明教师在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还肩负着“育人的重任”, 而育人成功的关键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正确的思想和政治态度以及对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 这离不开教师有效的思想教育, 这都要求教师自己先要具备较高的思想素质。学生的思想具有可变性、反复性、可塑性的特点, 对此, 教师必须比较系统地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政治理论, 结合国内国际的时政要闻和生活中学生较熟悉的人和事, 耐心扎实地做好思想工作, 让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教科书不仅是供教师教的, 还是供学生学的, 且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和新颖性, 其中不乏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资源。有鉴于此, 教师要立足于新教材并深入研究, 充分开发, 挖掘其中丰富的德育资源, 实现科学有效地使用教材, 让学生的思想素质得到升华。所以, 教师只有具备了坚实的政治基础和良好的人文素养, 才能站在新课程改革“浪潮”的前沿, 领略到无限的教育“胜景”。

2.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提高师德修养

教师的师德修养是教师队伍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我们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教育是先导, 是现代化之本, 是强国兴邦之基, “天降大任于斯人也”, 教师要立足于岗位, 敬业奉献, 关爱学生, 为人师表, 尊重学生人格, 与学生平等, 唯有如此, 方能实现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的目标。为将师德工作落到实处, 我们必须真抓实干, 切实做到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 教师要在日常生活中加强自律意识。夸美纽斯认为:“教师的职责是用自己的榜样教育学生。”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个人的人格魅力对学生影响是深远的。良好的师德往往会给学生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 成为学生人生道路上效仿的楷模。“身教重于言教”。朝夕相处, 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 教师要以一个良好的师者形象去引导甚至感化学生, “正人先正己”。作为教师, 要求学生做到的, 自己应该先做到, 真可谓:“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教师要在自律的同时, 还必须依法从教、廉洁从教, 努力使自己成为遵纪守法廉洁从教的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言:“教师要把学生造就成什么样的人, 他自己必须先是这样的人。”因此, 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要求教师自身具备健全的人格, 能以身作则, 以自己的人格力量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2) 构建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融洽有利于搞好“教书育人”的工作, 有道是“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 是育人的精华所在, 是师生心灵相通的纽带, 更是开启学生智慧大门的钥匙。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讲的那样:“教师技巧的全部奥秘, 就在于如何爱学生。”关爱学生, 就是要为学生奉献爱心, 关心他们生活的冷暖, 了解他们思想的动向, 清楚他们的心理变化, 教师赞许的微笑, 鼓励的眼神, 都能成为影响学生一生的重要因素, 成为学生产生自信动力的源泉。面对学困生, 要真心实意地关心他们并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亮点”, 像浇灌病树嫩草一样去爱护、培育、帮助他们树立自尊心、自信心。教育家韩凤珍说过:“难教育的孩子, 大都是失去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孩子, 所有好教育的孩子, 都是具有较强自尊心的孩子, 教育者就是要千方百计的保护好孩子最宝贵的东西……自尊心和自信心。”由此可见, 在教学中, 特别在新课程改革后, 我们要尊重学生这个主体, 要对他们进行赏识教育, 那些赞美、鼓励和具有穿透力的言辞远比声色俱厉、缺乏感情张力的直白说教更具实效。这是构建平等、合作、交流、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的要求和趋势, 更是提高师德水平的必然选择。

3.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提高自身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是人在先天的基础上, 在个体与客观相互作用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良好的心理素质是自身成长的需要, 也是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它可以让教师以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工作、学习和生活。自新课程改革以来, 教师正面临着更多的心理压力和新的挑战, 由此产生不适的不在少数, 因此, 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是不容忽视的问题。一个人的心情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 它总是由他所处的环境引发的, 作为社会一分子, 教师同样有自己的烦恼:住房、收入、健康、孩子入学, 等等。教育关注个体, 就意味着要去关注个人的发展, 有血有肉的、有丰富感情的生命个体, 渴望得到人们的尊重、关爱、认可。

社会对教师的期望值过高, 其地位及待遇并没有真正与之相称, 使教师们承受着很大的压力。个人能力的差别, 教师对自身能力估计过高和不足而导致的失败也会成为产生心理压力的重要原因。在新课程改革下, 教师如果不能及时给自己“充电”, 那必然会在很多知识上不再比学生“闻道在先”, 其“威信”必将受到一定的影响和动摇。面对这些压力, 教师不能怨天尤人, 而是应该赶快行动起来, 加强教育理论学习和教育理念的更新, 全面充实自己, 正视现实, 淡薄名利, 学会自我“减压”。心理学家指出:早晨迎着太阳锻炼, 多接受阳光, 能有一天的好心情。心理压力一经产生, 应该及时加以调适, 换换环境, 转移注意力, 多多锻炼。

可以相信, 教师如果能与时俱进, 及时补充“营养”, 学会调整放松自己, 那他一定会以一种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去做好本职工作。

4.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不断提高业务素质

记得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生智力的一般性质,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精神修养, 取决于他眼界的广阔程度, 还取决于教师给学生带来了多少东西, 还剩下多少东西。”面对教育改革的新形势, 教师只有系统、完整地掌握新的教育理论, 从教学目标、课程结构、教学行为、学习方式、师生评价等方面入手, 不断提高自身业务, 加强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相关知识以及现代教学技术的学习, 夯实基础, 才能让自己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浪潮中“乘风破浪”。

新课程标准与教师素质 篇8

传统的体育教学方式是一种简单的传授式教学方式,简单的说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其表现:首先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教学之间的关系,教师说学生听,教师问学生回答,教师做的学生模仿,教师的指示学生执行。在这样的课堂上,“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其次以宗教为基础,先教然后学。这种思想是根深蒂固的,它起源于中国的封建教育和家庭法模仿,学生只能跟着老师, 教老师和复制的演示内容。放学后先教、教学、怎么教、怎么学、怎么教、怎么学、不教不学。“教与学”,抢先所有片面性,导致学生亦步亦趋、囫囵吞枣,最终压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有的教师对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理解只停留在肤浅的表面上,甚至是片面的理解其内容,把体育课堂教学“放羊式”定为自主学习,单纯地满足学生的需求和学习兴趣,教学管理比较混乱,对正确把握三维教学目标的统一也莫衷一是,课堂讲解与评价根本没有体现出“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所以,如何转变教学方式日益突出的问题,该问题不解决就会影响我校体育教学,乃至影响整个学校教学秩序健康发展。

2 多种体育教学方式的偿试

体育教师在实施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教学方法的改革,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传统的体育课程强调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教师过分强调示范和耐心讲解的知识和技能的活动给学生,过分强调“跟我学”、“跟我来”、“跟我练”,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基本的状态,没有移动的大脑模仿和机械练习。老师想说话深层动作要领讲透的动作也旨在展示完整性,学生不动脑筋就能听明白了,其实它减少了教学内容的思维价值,久而久之,养成了学生无需思考,也思考不出什么的不良习惯,以至于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也未必较好地掌握运动技能的局面。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将改变这种教学方式,倡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在教学立足点上, 由“以书为本”向“以人为本”转变。教育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传统的应试教育从社会需要出发,把学生当作社会所需要的工具来培养,教师考虑的是如何把书本知识灌输给学生,而不管学生的需要和情感。其出发点和归宿是书本知识,忽视了学生个体主动、生动、全面的发展。而这次“课改”则“以人为本”,把人的发展作为发点和归宿点,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使他们通过亲身体验加深对学习价值的认识,在思想、情感、意志、精神境界等方面都得到升华。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抓住课改的精神实质。因此,实施“课改”,在教学立足点上,必须把“以书为本”转变为“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在指导思想上凸显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学生个性化学习全面发展,而不是一味的以教师为中心。在教学目标上,由侧重“知识传授”向侧重“能力”转变现代社会,获取知识的能力比掌握知识更重要。传统的应试教育以知识的传授为目的,培养的学生往往是高分低能,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课改”以提高学生的能力为目标,注重培养学生观察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适应环境的能力。对于教学目标,把它必须定位在能力上。只有实现“知识目标”到“能力目标”的转变,才能适应现代社会知识更新快,科技突飞猛进的要求。要改变传统单一的灌输式、被动性的学习,必须强调积极的师生关系。发展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实质就是交往。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要强调师生间、学生间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在教学内容上,由学科内向学科外渗透。传统教学只是从本学科角度阐明知识,只顾本学科的利益,很少在学科之间进行交叉、渗透、综合。教语文的只讲语文,教数学的只讲数学,教英语的只讲英语。正所谓“个人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新课标”要求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多彩的活动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形成学生能力的最广阔的空间。要使活动真正达到教学目的,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自己判断、合理解决问题的资质和能力;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参与解决问题和探究活动的态度,使学生明确自己应有的姿态和生活学习方式。注重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对学生表现出来的哪怕是一点点创新思维的火花,教师也一定要精心保护,给予鼓励。

值得注意的是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强调改变传统的以灌输—接受基础的教学方法,不排除教师和学生模仿并学会接受的指导作用,教师还需要证明,并在体育课讲解,但不要花太多时间、不要满堂灌,需要的是给予指导和启发活动,给学生尽可能多的时间和空间,是学生可以有充分的时间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老师不必让学生完全理解,但启发和引导学生想明白了,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理解和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学生运动。

3 学生主体地位的提出有效促进了教学质量

在实施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方法是灵活多样的,重点是实现诸多改变的问题:改变过于强调讲解、示范的教学模式,更注重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力,从教学方法转移到启发式教学方法,教学从单一的方法多样化,教育和心理学的研究已成为现代教学方法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在变化的性别差异统一标准的教育,强调教学生的情感过程,可以快乐学习,转变由重到重新处理的结果,从简单的注重教学方法,教法学研究的研究的主要重点;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的广泛应用,为教学方法改革开辟了广阔的天地。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有的放矢地指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合理地运用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三种学习方式,开发学生的创造力,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

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中的素质教育 篇9

关键词:素质教育,英语新课程标准

高中新课程标准遵循“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以学习者的年龄和认知能力为基础, 充分考虑学生的语言学习认知规律和学生人格发展的要求, 全面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 寓素质教育于英语教学之中。应对新课程的挑战, 英语教师应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和知识结构, 重点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 这样才恩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对英语课程的要求。课程改革所需要的高素质的教师只能在改革中造就。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要求高中英语课要鼓励学生通过积极的尝试, 自我探究、自我实现和主动实践, 提高对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同时, 高中英语课堂还强调必须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重视提高学生运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此外, 还需要拓宽学生的视野, 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价值观和态度, 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从2008年秋季河南省使用新教材以来, 笔者深刻感受到了新课改的挑战。作为一名新时代的青年教师, 对教学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要具备妥善的处理能力。但同时我也感受到了素质教育的优越, 它能让我们尽情地施展自己的才能, 尽情地挥洒激情。《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阶段的外语教育是培养公民素质的重要过程, 它既要满足学生心智与情感态度的发展需求以及高中毕业生就业, 升学与未来生存发展的需要, 同时还要满足国家的经济建设与科技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 高中阶段的外语教育有多重的人文与社会意义”。从这里可以看出, 新课程要以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与创新精神为目标, 共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通过不断的尝试、反思, 笔者充分体会到了新的教学理念的优越, 当准备十分充分、时间安排恰当、提问设置妥当、活动安排到位的时候, 学生的情绪特别高涨, 回答问题十分踊跃, 并且课后找学生坐谈时, 都反映良好;但是准备不充分而且用传统方法的教学时候, 可以明显的感觉到学生学习态度的变化。笔者在刚踏上英语课堂的讲台时就赶上了新课改的潮流, 因而一直以新的教学理念来准备自己的课, 并从中感到新奇和挑战。

新课改的重点就是要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而忽视了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的做法, 强调英语教学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 倡导学生自主探索、主动参与语言学习过程, 使语言学习过程成为形成积极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大胆实践、提高创新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

1 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教师必须树立新的学生观。首先, 教师要转变自己的角色, 对师生关系进行重新的认识。传统的教学模式中, 教师都将自己当作课堂的中心, 学生围着教师转。教师一直充当知识传授者的角色, 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而素质教育的精神要求教师应以人为本, 将学生放在课堂的主体地位,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情感。在新课改的背景下, 很多老师仍按照以前传统的授课方式“复习——导课——讲授——练习——作业”教学, 学生仍被动地接受知识, 因而仍是新教材、老教法。对于语言的学习, 特别是外语的学习, 把主动性还给学生, 使学生主动去探索、求知是至关重要的。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说过, “教学方法一旦触及到学生的情绪和意识领域, 触及到学生的精神需要, 这种教学就会变得高效”。由此可见, 教师的引导事至关重要的, 同时也能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能否转变教学观念和创新教学方法关系着新课改的成败, 而且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与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是同等重要的。学生在积极学习中进步, 在浓厚的语言学习氛围中成长。对比我们的母语, 没有老师向我们传授系统的汉语语法知识。我们的很多基础语句都是在不知不觉中学到的。由此可见, 作为语言教育者, 一定要注重营造浓厚的英语学习课堂气氛和引导学生积极地去思维。大海航行靠舵手, 在新课程背景下, 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者、引导者, 学生的各种能力和学习方法以及积极个性的培养者, 把教学的中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上, 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

2 素质教育下的必然结果

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的主旋律, 实行新课改是为了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江泽民同志《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进一步明确提出“一定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教育方法”。我们教师应当在强调“以人为本”、“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主流思想下, 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 逐步推进素质教育进程。

(1) 要加强学生的自主性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只有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的学习才不会是一件苦差事。英语中有这样一句谚语“You can take a horse to the water, but you can not makehim a drink”。语言的学习, 就是要树立学生学习外语的主人翁的观念, 老师应指导不同层次的学生确定不同的目标, 并帮助学生朝着这个目标迈进。平时对学生多用些鼓励性言语如“Very good, thank you”、“Try again, don’t worry”等, 给学生以信心, 让他们找到自信, 从而提高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2) 要坚持“以人为本”, 大胆创新教学模式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时时是创造之时, 人人是创造之人”。创新没有固定的模式。表面上, 实行新课改后, 教师的重要性下降了;实际上, 要上好一堂课, 教师必须下更大的气力去备课。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一些活动, 如进行生动激烈的短篇演讲 (故事、笑话、人物传记等) ——演讲者可以预设提问, 也可以由其他同学发问, 演讲或提问的过程就是对于知识深化的过程;也可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面对面进行交流;或转换角色让学生体验当老师的刺激。在读高中时, 老师拿着我们常见的小人书引导我们看图说话, 那时同学们都显得特别激动, 积极踊跃的参与到活动中。

(3) 要注意教学中心的转变

教师权力的下放, 要求教师具有很强的概括能力, 对于学生的英语活动及时点评, 适当延伸并作好总结。新课改要求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以自我教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 转变成以学生为中心, 大力发挥学生在英语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同时,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心理、情感, 有针对性地设计适合学生心理特征的教学环节, 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此外, 还应注重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 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总之, 素质教育的浪潮给予我们广阔的教学空间和更好的展示舞台。谁准备得好, 准备得充足, 谁就会成为新环境新形势的弄潮儿。

参考文献

[1]尤克巴班斯基.改进课堂教学的若干问题[M].1999.

[2]英语课堂有效性的问题与对策[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2008 (7) .

新课程下如何提高教师素质 篇10

俗话说“名师出高徒”, 连基本功都不强的教师很难赢得学生的信赖。教师的基本功主要包括以下几类:一是教学基本功, 包括“三笔”字、朗读、普通话、简笔画、使用工具书、作业设计、备课、课堂教学、教学研究、考核、批改作业等。二是学科教学基本功, 包括掌握学科知识结构与特点, 探索在学科领域中提高课堂效益和质量的办法与途径, 发挥与本学科相适应的教学风格与个性, 让学生学会学习, 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三是专业特长基本功, 主要指教师除了精通所授学科知识之外, 还应在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基础上具有收集运用各种信息的能力, 并且能熟练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这就要求每位教师每周都要用一定的时间坚持“三笔”字、朗读、简笔画等基本功的练习, 保证质量, 稳定提高。其他教学基本功的提高, 还在于教师平时的学习和钻研。教师的劳动具有创造性, 要发挥这一特点, 教师就要扩大自己的知识视野, 改变原有的知识结构, 更新和充实学科体系, 提高教育理论素养, 加强教研的深度和广度, 要做到这些, 就要求教师善于挤出时间, 选定一个专题, 多翻翻理论著作和最新的专业报刊, 多向同行中的佼佼者请教, 深钻猛攻, 锲而不舍。一名教师的能力高低是通过教学活动体现出来的, 那么在工作中就要求教师具备以下四点。

1. 要具备扎实的本学科知识和渊博的科学知识

高中的教学特点是知识系统性强, 学生的思维活跃。要给学生一杯水就要求教师有一桶水, 因此, 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及丰富的科学常识, 这样在教学中才能游刃有余。首先, 教师可以通过做大量的高考题及模拟题目, 对所教学的科目重难点知识进行把握, 并且从一定的高度建立知识框架, 系统地掌握知识。其次, 教师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及考试大纲。而今, 网络发展得如此迅速, 教师应充分利用好网络丰富自己的知识, 开阔眼界, 把自己用知识武装起来。

2. 要有钻研教材, 善于处理教材的能力

首先, 要明确此部分教材在整个学科中的地位、作用与纵横联系。对其重点、难点要一清二楚, 胸有成竹地突出重点, 否则眉毛胡子一把抓, 教学就绝不会达到预期的目的。其次, 是如何恰当地编选例题与习题, 要破除迷信, 推敲课本例题与习题是否达到巩固概念、提高技能技巧并启迪思维的目的, 灵活运用之间如有不足, 则应另行选择或自行编制。

3. 要有组织教学的能力

第一, 讲课程序的设计。如何引入新课, 如何讲清新课, 怎样穿插新课的提问和练习都有切实可行的周密部署。新课引入的成功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状态, 好的开头就像好故事一样引人入胜。

第二, 各种意外差错的估计。施教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对各种意外情况的估计是否全面与准确, 主要取决于备课是否仔细, 以及对学生情况是否了解。对意外错例, 因势利导效果就好, 对症下药便可药到病除。

第三, 对学生创见的积极鼓励。在提问或练习中, 有时学生的见解远比教师高明, 教师应当场给予总结、肯定与鼓励。

第四, 对教学原则的正确实施。例如“讲练结合”的原则, 要具体落实到能否达到启发思维的积极效果, 不能把“精讲多练”机械地理解为只是45分钟内的时间支配。

4. 是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包括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两个方面。它是准确地表达教师的逻辑思维, 组织与处理教材及运用启发式教学的必备条件。书面表达能力很大方面是反映在教师的板书设计上, 要标题醒目, 条理清楚, 繁简得当, 字迹端正, 布局恰当。各科教师都担负着教材教法的探讨及某些专题的研究之任务, 书写各科论文当然都需要富有说服力的书面表达能力。口才是所有教师的基本功, 对各科教师来说都需要提高要求, 因为各科教学都需要语言精练逻辑性强。以上各方面如果能做到, 并达到珠联璧合的效果, 教师的教学水平与科研水平将会得到更快的提高。

二充分发挥教育的示范作用

“艺高为师, 德高为范”, 当代教师的理想形象, 要求外在美与内在美的和谐统一。

第一, 服装打扮上要整洁、得体、美观、大方;语言表达上要文明、准确、亲切、生动;举止风度上要谦恭、有礼、端庄、自然。这样在点点滴滴中潜移默化, 可以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审美意识等方面产生积极的影响。

第二, 如果没有内在的高尚品德做支柱, 就不会长久地烘托出教师的智慧形象, 教师的表率作用必将黯然失色。内在美要求教师敬业、乐业, 热爱学生, 诲人不倦。“亲其师, 才能信其道”, 教师只有了解、关心、尊重、信任学生, 能与学生交朋友, 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才会得到学生的尊重, 才能有“信其道”的积极效果。严格要求、公平对待学生, 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才能树立威信搞好教学。教师的自强自爱, 热爱学生, 无私奉献, 应该灌注于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 才能形成高度的职业尊严感、责任感和教书育人的精神动力。

第三, 严于律己, 以身作则, 为人师表, 热爱教师集体, 团结互助育人, 才能教书教得好, 育人育得好, 做合格的优秀的人民教师。

三树立新的学生观、知识观

以往的教育观认为学生就该接受现成的结论, 不需要了解知识是如何生成的。在这样的氛围中, 学生只知道是什么, 不知道为什么, 更不会提出问题甚至根据提出的问题想办法解决。这样的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而我国的经济建设不只是要引入资金, 更需要有一大批科技创新人才创造出属于我们自己的科学技术产品。新课程改革应运而生。新课改就是要改变僵化的教材知识, 改变死板的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教材知识不再是只告诉学生结论, 而是给出学生知识生成的过程, 让学生知道“是什么”以及“为什么”。同时, 大量的资料分析培养学生从中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教师树立了正确的知识观, 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进行教学。新课改还要求教师认识到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去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能力。树立新的学生观和知识观有助于教师从总体上把握教学活动, 更好地完成课程标准。

上一篇:二代种子园下一篇:篇章的主位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