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阅读策略

2024-07-09

散文阅读策略(精选十篇)

散文阅读策略 篇1

首先, 读叙写, 感受体味, 整体领悟。

拿到一篇散文, 先读一二遍, 思考作者想跟我们说什么。如, 《泪珠与珍珠》, 该文总共用了七则材料, 都围绕“眼泪”去组织, 但其作用似乎很不一致:马区夫人的话, 从文未有呼应来看应是总领全文的;引冰心散文中的句子, 旨在说明对这其中泪的感动仅仅是写作方面的领悟;引杜诗在于说明“人生必于忧患备尝之余, 才能体会杜老‘眼枯见骨’的哀痛”和思乡探亲文学中为何有那么多的眼泪;淘气的儿子是母亲眼中的一粒沙子, 则表达每个人都曾在母亲的泪水中长大成人;由此又联想到牡蛎的眼泪化而为珍珠, 说明生命的历程是多么艰苦, 而艰苦正好结晶为珍珠——珍珠是艰苦的结晶;“流泪的观音”, 与“基督教信徒感激的涕泪”大概是说满怀感恩之心而流下感激之泪, 表达着最纯洁真挚的情感 (只有这样的泪珠才宝贵如珍珠) 。

其次, 解题目, 寻找突破, 抽取信息。

标题是一篇文章的眼睛, 是文章心灵的窗户。《泪珠与珍珠》的标题可借助第五则材料“珍珠是牡蛎的眼泪”来解读, 因为这则材料与标题关系最直接, 可选做解读切入点, 作者说眼泪代表艰苦, 那么它就是借体, 而艰苦就是本体, 而珍珠就是美好事物及其结果的借体, 或称之为喻体 (这里可代可喻) 。由此把课文的大部分材料作如是观, 看看是否恰当。

再次, 读抒议, 理性思考, 揣摩指向。

就是研读抒情文句, 寻找材料之间的共同点——找准文眼。马区夫人的“眼因多流泪水而愈益清明, 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因是总领全文的, 是文眼无疑。其他抒议句段均在叙述后, 限于篇幅, 恕不列举。这些抒议句应该是围绕文章中心承上启下之外而对所用材料实质的揭示吧!

这珍珠大概是由艰苦、磨难凝成的, 是温厚的心、成年的儿子、慈悲之心、感恩之心, 是乡情, 是作者人生的最大收获, 是生命的真谛。一言以蔽之, 人生最宝贵的财富——珍珠, 是生命经历的结晶, “多流泪水”与“饱经忧患”是生命的真谛。这令我想起彩虹就在风雨后的名句, 大概就是这意思吧!在《故都的秋》中, 作者在议论抒情上, 有直抒的。如:在分别写扫帚印、秋蝉的残声、清凉秋雨、胜日秋果之后, 有间接抒情的, 用南国秋味淡来反衬故都之秋的秋味实足, 尽在这“清、静、悲凉”之中。

然后, 知人论世, 准确定位, 明确主旨。

仍以《泪珠与珍珠》为例, 作者琦君, 浙江永嘉人, 曾任教于台湾中央大学, 后移居美国, 一个典型的海外游子。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不仅见于本文对杜诗的理解, 还见于她的思乡之词《虞美人》, 她的泪珠中浸润着欢喜、悲伤、忧愁和痛苦, 而这些泪珠在她沧桑的人生中大概都算得上一粒粒珍珠了吧?

根据以上解读, 我们大致可明确, 《泪珠与珍珠》表达的是作者对人生的体味:泪珠中激荡着深深的大爱, 蕴涵着纯洁真挚的情感, 这样的泪珠有如珍珠一样宝贵。即珍珠恰是痛苦的结晶, “多流泪水”与“饱经忧患”是生命的真谛。或者说, 人生需饱经沧桑与忧患, 才能达到一种崇高的境界, 才能具有清明的眼和温厚的心。而不少人却把该文解读为单纯的乡情或一堆杂乱的材料, 使主题多元化。前者片面, 后者缺乏对整体的感知, 显然是读不得法导致的结果。

在《故都的秋》中, “清、静”爱之大可理解, 这“悲凉”也是可爱的吗?如果我们了解郁达夫的性格和经历, 那就不难理解了。郁达夫是一个性格较为孤僻的人, 他的作品执著于对生命历程的体验, 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和积极的浪漫主义色彩。他留学日本归来, 长期居住在故都北平, 这里曾给他留下快乐, 同时又是痛苦的记忆, 在南方他在进步文化团体内因不被理解而受排挤、打击, 这使他十分痛苦。离别故都十余年后, “不远千里, 要从杭州赶上青岛, 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 就是为了“饱尝一尝”“这故都的秋味”, 这显然是一种激情表露, 一种对生命的体验, 对痛苦现实的逃避, 所以本篇是一种用痛苦酿造的烈酒, 作者追求的似乎就是痛并快乐着的情感境界。

散文阅读策略 篇2

散文阅读,由于篇幅短小,文字精炼,语言优美,情感真挚,意蕴深邃,可操作性强,所以越来越受到高考命题者的青睐。因此,在2013届高考复习培训中,许多专家指出散文阅读应该引起我们师生的重视。那么散文阅读的复习怎样才能做好呢?通过我们学校老师近几年高考复习的亲身实践.我觉得以下几点值得参考:

一.博读之

‚博读之‛意谓散文首先要广泛的阅读,培养充沛而旺盛的阅读欲。阅读欲丧失了,答题的欲望也会随之而消亡,博读遂为不可能之事。‚博‛还意味着广博和宽容。惟有广博和宽容,才能兼容并包,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明确散文的共性和个性,答题才更有针对性,因此博读乃能成为散文阅读的第一阶段。

(一)读2012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新课标)(文学类文本阅读部分)

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1、分析综合 C

(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2)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 D

(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2)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3)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3、探究 F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二)读近三年各地高考题中的散文类文本阅读

了解各地的散文类文本阅读题涉及的内容、形式等,特别关注近三年来四川卷散文类文本阅读题,让学生心中有数。以近三年四川高考题为例:

理解类:

2011年16题‚请结合全文谈谈‘铁铃铛’在文中的意义‛,2012年的14题要求考生‚根据全文概况‘柴禾’在文中的含义‛,2012年的16题要求考生回答‚第6自然段的画线句子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赏析其表达效果。‛2011年15题‚第6自然段中画线句子描写草木惊醒后的各种情态,请结合全文回答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012年的17题‚这篇文章有人认为重在写柴禾,有人认为重在写人,你赞成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2010年16题‚标题‘自然’与第四段中加点‘自然’的含义有什么不同?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 2011年14题‚怎样理解第l3自然段‘他是否像那个铁铃铛,尽情地唱过了呢’在文中的含意?‛

内容、结构类:2012年的15题要求考生回答‚第3自然段主要叙述了什么内容?这些内容在全文结构中的作用是什么?‛,2011年17题‚请分析最后一段画线句子的妙处。‛2010年17题‚简要说明第六段画线部分与第一段划线部分之间的联系‛,2010年14题‚文章开篇‘自然就像一个舞台布景,它既适合喜剧,也同样适合悲剧’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分析、探究类:2010年15题‚第三段写到:站在神圣的自然面前,作者感到头脑‘上升到无限的空间里’。结合上下文,简要概括他的内心世界此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三)读出线索、读明思路

我们阅读时,要首先解决两个问题:①内容:文章写了什么?基本把握文章内容和作者的写作意图。②形式:文章是怎么写的?把握文章的结构层次和作者是如何展开思路的。

1.写景状物散文

写景状物散文就是以写景状物为主的散文。作者往往借助对自然之景、物的描绘、抒情、议论来表达对时代、社会、人生的认识与理解。它是高考散文阅读的首选。阅读写景状物散文,首先看它描写了什么景、物,运用怎样的表现手法写出了景、物什么样的特点,以此感受景、物的形象特征,进而分析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最后理解全文的主旨。

2.历史文化游记散文

游记散文是记述游览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和独特感受的一种散文。它或记游踪,或绘山水,或指人情,或赏名胜古迹,点点入画,绮丽多姿,使人领略异地风光,广闻博识,接受美的陶冶。游记散文大多具有丰富的地理、历史、文化、自然知识,有时作者也将个人的遭遇和整个心灵注入进去,注重融情于景。高考一般选以名胜古迹为游览对象,抒发历史、文化方面思考和情感的历史、文化散文。如2009年高考江苏选的《上善若水》、2010年高考江西选的《饮一口汨罗江》、2010年高考湖北选的《烟花三月下扬州》等。

3.写人叙事散文

此类散文重在写人叙事。高考考这类散文,重点考记人散文。如2011年高考湖北选的《才子赵树理》、2009年高考广东选的《耕作的诗人》等。阅读这类散文,一要关注其文体特点:

A.人物形象鲜明。写人散文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主,与小说的重要区别是,散文中的人物形象来自于生活,并非虚构。写人散文的素材紧紧围绕着人物形象的刻画精心选择、组织。这些素材同样是实有其事,而且不像小说那样有集中而尖锐的矛盾冲突,往往具有片段、局部、零碎等特点,一颦一笑,一怒一喜皆可入文。

B.注重细节描写。细节描写的目的是写人则如见其人,活画出人物鲜明的性格。写人散文因为篇幅所限,一般没有长篇的叙事,所以就更注重通过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

C.情感深切动人。写人散文,作者之所以写这个人,那是因为对这个人有着某种深厚的情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优秀的写人散文都能‚写山情满于山,写海意溢于海‛,以真实深切的情感叩开读者的心扉。

二要关注其结构模式:

A.开头:(1)感情化语言概括叙述。‚我‛和该人,重点在该人。介绍该人,如肖像描写。

(2)两者关系及该人精神特质的议论。

B.中间:(1)一件事。从开头、发展到结尾,细致叙述和描写。(2)几件事。每件事即每层次前,可以用该人精神特质的一个因素领起,以对该人的感情体验及整体议论来贯穿几件事。

C.结尾:(1)重申特质,照应开头。(2)深化感情关系,发出感慨。

4.议论说理散文

议论性散文具有抒情性、形象性和哲理性的特点,它给读者一种富于理性的形象和情感,从而提供一个广阔的思索和联想的空间。它往往蕴涵深邃的哲理,熔情感、哲理、形象于一炉。它与一般的写景状物等散文有所不同,它的思想内涵是理,是对关于社会、人生等问题的独特思考,其目的在于启发人、教育人,散文只是它的写作笔法。

议论性散文不是规规矩矩的议论文,它不是按照概念、判断、推理的逻辑形式来推理表达的,也不完全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形式来组织成文的。它的写法比较灵活自由,套用一句现成话来说,就是‚形散而神不散‛。

这类散文也频频出现在高考试卷中。2009年山东卷《记住回家的路》就是这种散文。阅读这种散文要注意借事说理、寓理于事、因情悟理、情理交融的特点,重在分析材料和观点的关系,进而品味其情趣、理趣。

二.审问之

‚审问‛为第二阶段,看了试题提出的问题后,有所不明就要‚刨根究底‛,要对所读所看加以怀疑。学而时疑立,于无疑处而有疑,学以进矣。针对问题,还要通过自己的思想活动来仔细考察、分析,否则所学不能为自己所用,就会鱼龙混杂,真伪难辨,良莠不分。

‚审问‛题目要求,明确答题角度。题干本身往往就提示了阅读区间、解题指向、答题角度,所以必须认真‚审问‛题目,确定好思考角度,不能文不对题,答不对问。2010年福建卷《春风》文章倒数第二段,作者对江南春天中‚看不见‛的春风另有一番描述。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这样写好在哪里?

审题要关注三点:

①句段位臵,②答题方向,③提示或暗示性语言。

其中‚答题方向‛最重要,如笼统地问有何作用(妙处)或为什么要从××写起,这是综合问,需要从内容、结构、表达等多角度回答。如只问结构上的作用,则只需从结构上作答。

另外,注意题干的暗示性。

如2009年全国卷Ⅱ《岳桦》第14题:

第二段中,作者在描写长白山之行时插入了一段事后的记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该题干暗示了一个信息:插入。由此自然明白‚插入‛起到‚补充或解释‛的作用。

三.慎答之

通过自己的思想活动来仔细考察、分析问题,最终形成答案,谨慎落笔,是为‚慎答‛。

(一)答题误区

从平时上课和阅卷反馈的情况来看,学生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分析作用题。

普遍存在着如下两种情况:一是知道‚作用题‛应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作答,但未能准确判定该句(段)在结构方面的作用,只知道记一些术语往题上靠,且没有具体分析,比如答‚铺垫‛,只说到‚为下文铺垫‛,却说不出如何铺垫,为谁铺垫;二是答题时,遗漏要点,这与理解肤浅、归纳不全有关。

建议考生规范作答:回答‚内容‛作用,主要看这句(段)话写了什么内容,要表达的意图是什么;回答‚结构‛作用,无非是引起下文,过渡,铺垫,照应,点明(或深化、升华)主旨,总结上文等,要结合文本具体说明。事实上,内容和结构作用往往需要结合在一起回答。

2.分析概括题。

概括题要点全从文中来,但不是照抄原句,而是需要加以整合。如何整合?

一是保持陈述对象的一致,并且要突出它。二是避免疏漏要点,对此,一定要找准答题的区间(答案所在的段落),仔细阅读,划分层次,分别提取。三是要防止过度概括,有些同学答题唯恐要点不全,不分主次,眉毛胡子一把抓,造成要点不明确,答案不简明,解决此类问题的办法,就是增强因分赋点意识,一般来说,6分题至少要有三个答题点。

3.理解句意题。

理解语句的含意,存在着以下不足:一是人为地拔高,把句子本身没有的意思强加给作者,这种‚强加‛于人,通常表现为不从句子实际出发,把一些不着边际的‚思想性‛的优美文词往上加;二是理解的角度单一,往往就句论句,忽视语境,忽视它和全文主旨的联系。

4.内容技巧题。

不能结合具体的内容对技巧作出分析,是很多同学的通病。因此,提出两点建议。一是要结合所表达的内容作具体分析。鉴赏语言最忌讳用‚生动形象‛这一类的套话来代替具体的分析和鉴赏,而应结合语境的具体内容说出如何生动、如何形象来。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以及谋篇布局,都是为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服务的,因此,鉴赏技巧一定要结合所表达的内容分析,而不能就技巧论技巧。二是要同品味语言相结合。无论是鉴赏艺术技巧,还是评价文章主旨,都离不开对语言的体味、把玩,否则一切鉴赏都是空谈。

5.鉴赏形象题。

a.在鉴赏现代散文中的形象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文体判断力。鉴赏现代散文中的形象,文体判断是第一位的。人物形象主要出现在记人叙事类的散文中,物象主要出现在托物言志或写景状物的散文中。

(2)缺乏整体把握和信息整合能力。这是同学们的通病。把握形象特点,首先要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对文中有关这一形象的关键词、关键句进行筛选和提取,然后进行整合、提炼、概括,这样才能形成对这一形象特点的准确判断。同时要结合文章写作背景,适当拓展。

(3)对形象分析笼统空泛,主观臆测。有的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只是‚水过地皮湿‛,粗浅笼统,断然把握不了形象的特征。每一篇散文都有其独特的形象特点,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的学生不注意形象的真实性和合理性,不顾及相关的时代背景及作者的创作意图,于是分析形象只能凭主观臆测,随意拔高或贬低,有失偏颇。

b.在赏析作品内涵时应注意的问题

对内涵的赏析常常是顾此失彼,以偏赅全。分析内涵时只把目光集中在某一点上,忽视从相关部分甚至全文来寻找答案。

6.探究题。

a.要观点明确,具有探究意味

由于回答这类题目字数要求不多,在答题的开始就要亮出自己的观点,并且观点还必须具有探究意味,这样,才能让观点站得高,才能体现出考生个性化阅读所得的意义。探究意味的得来,就是通过个性化阅读,对作品丰富意蕴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

b.不能脱离文本而一味地强调个性化阅读

任何个性化阅读都不能够脱离文本,观点来自文本,论据同样不能离开文本。在论证时,让有个性的观点在文本中找到依据,也就是采用‚述评结合‛的方法,一定要‚述‛和‚评‛相结合。

c.言之有理

这一步非常重要,不仅要考虑形式,更要考虑内容。在作答时,不能脱离原文去谈,所有的探究分析都必须与原文有直接的联系,或者针对原文的某一方面来谈,可以对从原文摘

取的重要语句加以合理的‚加工‛‚整合‛,最大限度地‚踩上得分点‛,确保多得分,或是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延伸,一定要做到‚言之有理‛,这四个字是得分的要点。‚理‛在于:考虑原文内容,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的性格、遭遇;联系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既有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同时还要照顾到阅读理解的共同性。这样就不会突发奇想,写出让人匪夷所思的答案来。

(二)答题方法:

A.有关语言修辞的题型:

1.描绘类

提问方式: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或:文章的某个句子说成另一个句子好不好?为什么?

答题模式: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具体(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效果,换了后就

变成+不好的效果。或:不行,因为该词比另一词的感情更强烈(或该词比另一词更切合对象的性格特征)。

2.结构类

提问方式: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题模式: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表达了……

3.修辞类

提问方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答题模式: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

①.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②.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主旨起强化作用等;强调了+对象+特性

③.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④.设问: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⑤.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⑥.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B.有关布局谋篇的题型:

提问方式: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题模式:

1.文首: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臵悬念,为下文作辅垫。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

3.文末: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

C.有关表现手法的题型:

1.艺术类

提问方式:文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效果、作用?

答题模式:使用的方法+内容+效果(或作用)

2.人称类

提问方式:使用这种人称写的好处是什么?或:为什么要改变人称?

答题模式: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第二人称:便于感情交流,进行抒情,还能起拟人化的作用;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D.有关归纳内容要点的题型:

提问方式:请概括某一段(或全文)的内容要点。

答题模式:分三步走,第一步划分本段的层次,第二步提取要点词语,第三步整合答案。E.有关鉴赏人物形象的题型:

提问方式:请简要分析文中的主人公的形象

答题模式:按总分(分总)来回答。先用一句话从整体上对该人物作出一个定性分析,然后再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也可以先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然后再用一句话作定性式的总括。

答题技巧提醒:

1、高考对表达技巧题的考查多是主观题,需要组织文字准确的表述。表述可采用三段

式:技巧、内容、效果。也就是运用了什么技巧,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效果。

2、多角度:条分缕析。有些文段所显示的表达技巧不只一个,所起的作用(效果)也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尽的,而且高考题已取消了字数的限制,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我们完全可以从多个角度出发,条分缕析,答得更全面更详尽一些。特别是在答赋分较高的概括性题目时,一定要设①②③等序号回答,这样清晰明白,显示了答题的深度和广度,也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

3、用术语:

一要熟记一些使用频率较高的表达技巧的名称,如动静相衬、以小见大、虚实结合、欲扬先抑、托物言志、承上启下、卒章显志、直抒胸臆、烘托渲染、对比、象征、反衬等等;

二要了解一些常用技巧的作用,比如比喻的作用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排比的作用是节奏鲜明,增强气势,便于抒情;第一人称真实,第二人称亲切,第三人称客观;

三要了解一些常用程式,如体现了什么,强调了什么,强化了什么,营造了什么,表现了什么,还有深化了主题,点明了题旨等等。

高中散文阅读教学完善策略 篇3

一、培养兴趣,提高阅读主动性

兴趣是学生恒久学习的无限动力,可以保证学生不间断、持之以恒地对散文展开阅读与学习。带着浓厚兴趣去阅读,学生会集中全部精力领略散文语言、节奏和韵律的优美以及感情的细腻委婉。同时,兴趣使学生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阅读获取,于是阅读效率便大大提升。因此,教师在散文阅读教学中应抓住散文的基本特点,采取多种方式,全方位、多层次地展现散文的极致美,让学生在感受散文清新隽永的风格、不拘一格题材的同时,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诵读散文,把握文章主旨

散文的主要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如果抓不住散文的主旨,那么对于这篇散文的阅读就完全失去了意义,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去发现散文背后的东西,从中体会作者写作过程中所寄予的浓厚情感,在把握散文主旨的前提下仔细分析散文的结构和情节,这样可以让学生充分了解散文的写作手法,找到散文阅读的重点。

例如,在学习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笔者先让学生去自由阅读,并随时记录自己的疑问与想法,有的学生说:“作者描写的是内心的感受,为什么会联想到描写爱情的《采莲曲》呢?作者为什么会心情不舒畅呢?作者既然要描写荷塘月色,为什么还要描写煤屑路,这是否是偏题?”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有了这样的发问,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教师再稍作点拨,学生的收获会更多,久而久之,学生的鉴赏能力、理解能力、评价能力自然会得到提高。

诵读散文可以促进学生对散文主旨的把握。许多高中语文教师在散文教学过程中,为了节约时间,省去了学生诵读散文的时间,只是让学生简单地浏览一下散文的大致内容,这样不仅影响了学生对散文形成正确的认识,而且影响了学生的散文阅读能力,这样的做法是非常不可取的。大声诵读有助于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在体悟“散文之形”的同时,也会体悟“散文之神”,这对学生正确把握文章主旨是大有裨益的。对于不喜欢诵读、不愿意诵读的学生,教师应及时与其进行沟通,使其了解散文诵读的重要性,真正热爱上散文诵读。

三、品味语言,体会散文之美

散文的魅力在于语言之美,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都是散文运用的手法,而学生如何才能更好地体会散文语言之美以及这些写作手法的精妙之处,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

首先,高中语文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力,借助语言在脑海中想象那样的情景,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体会作者写作时置身于这样的情景中所蕴含的情感。其次,教师要将学生从对情节的关注上转向对语言表现的关注上,鼓励学生在日常的文章写作练习中使用类似的语言表达自我情感。如果不对语言进行精细的体会和研究,是无法真正体的教学环境,这些教学元素能够刺激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多种感官,提升学生参与探究式学习的欲望。这种基于构建主义理论的教学模式,使教师由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对学生思维的引导者,从而帮助学生亲身参与探究式学习,并以此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水平与技巧,因此,网络环境不仅为语文阅读探究式教学提供了资料、方法基础,也符合建构主义的主要特征。

一、合理选择阅读材料

网络环境下的高中语文阅读材料的选择,需要满足实用性、可行性、可探究性和开放性的原则。

实用性原则是指在选择阅读材料时,要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依据,保证阅读材料能够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可行性是指所选择的材料阅读难度必须符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理解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学生参与探究式阅读的积极性。

可探究性是指为了保证学生在探究阅读过程中能够利用互联网进行知识的拓展和探索,要求阅读材料要以学生为中心,并且在互联网中比较容易搜索,以方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进行探究学习。开放性原则,是指阅读材料的主题突出、明确,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结合自身的经验、知识和互联网的教学资源,对问题展开探究,在探究阅读中获得最大的收获,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重视学生主体地位

实现高中语文探究式阅读教学,需要教师积极转变角色,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习的引导者。高中语文探究式阅读,是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查阅资料实现的。互联网技术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为学生查阅资料开展探究式阅读提供了技术基础。教师在保证阅读材料符合探究式教学要求后,要预先进行教学设计,保证教学资料能够通过互联网、图书馆、阅览室等获取途径找到,并将探究式学习的方法和有效的资料查阅途径告知学生,以方便学生搜集。为了提升探究式阅读教学的效果,教师在教学中要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给学生提供必要的资料,让学生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阅读内容的探究学习,提升学生的探究效率。

三、分析论证、进行构建

为了让学生能够按照科学的方法对阅读材料进行探究学习,教师要传授给学生分析数据的方法,使学生拥有在阅读探究中进行意义构建的能力。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资料的查阅和检索,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完成意义构建,从而实现探究式教学的教学目的。在教学活动开展时,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优质的生与生、师与生的交流环境,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和自我表达能力,从而实现在完成阅读教学任务的同时,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

四、成果展示,完善质量

成果展示是探究式阅读教学的最后步骤,有效的成果展示,能够巩固学生在探究阅读中获取的知识和能力,提高学生的探究阅读质量。教师在学生的成果展示中,要多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并能够从学生的探究阅读成果展示中发现学生在阅读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予以及时有效的解决。探究式阅读的成果展示,不是仅为学生提供表达自我的平台,还是教师对教学效果进行判断的重要途径,教师在成果展示环节同样要重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让所有学生参与到对成果展示的评价中,从而使学生能够对探究阅读的收获进行讨论,以实现提升学生阅读探究能力的目的。

综上所述,只有灵活运用互联网、多媒体等现代教学资源,才能够达到新课标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提出的要求。教师在开展高中语文探究式阅读教学时,一定要做好阅读教学的引导,让学生掌握科学的探究阅读方法,以探究式阅读教学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综合素质。

高考散文阅读策略分析 篇4

高考散文阅读要坚决抛弃美文赏读的方法,切不可跟随作者的语句听其“娓娓道来”。这样很容易陷入文章的言语细节中,从而碎片化了文本内容。

高考散文阅读应该在有限的时间里主要解决两个问题:怎么写的?写了什么?要思考作者的行文思路,在脑海中搭建文章的结构轮廓;要关注细节,明白文章结构里呈现的详细内容。下面以近三年高考散文真题为例,具体分析高考散文阅读策略。

一、理清段间层次,搭建文章结构轮廓

对段间层次的整理,有助于化繁为简,将看似“松散”的文本思路变得清晰有序。具体分为三个步骤:辨识各段落的写作侧重点;区分不同段落的作用,进行分类、归纳;明晰文章思路走向,划定文章主旨范围。段间层次的关系类型主要有并列、递进、对比,文章呈现的层次结构有的清晰易判,有的交错展开。

以2014年四川卷《山水及自然景物的欣赏》为例。

1.辨识段落主要内容

第1段谈山水及自然景物对人生和艺术有很大的影响;第2段谈要做有准备的欣赏者;第3段谈人对于自然没有喜新厌旧的感觉;第4段谈有人埋没了欣赏自然的本能;第5段谈山水自然可以发现人性、净化人格;第678段谈要去山水优秀的地方欣赏自然;第9段谈要凭自己的本性和直觉去欣赏自然。

2.区分段落作用,分类归纳

第246789段的写作思路是同一方向的(4可以看作9的补充),都是在谈如何欣赏自然。第35段的写作思路是同一方向的,是在谈自然对人生的意义和作用。文章的段间层次关系是并列的。

3.划定主旨范围

这样就能确定主旨内容大致是:谈自然景物和艺术人生的关系,分别从人如何欣赏自然和自然对人生的意义两个角度展开。

2012年湖北卷《耳边杜鹃啼》。

1.辨识段落主要内容

第12段写自己午夜梦回常听到杜鹃啼叫;第3段写传说中的杜鹃啼血化花是一种附会;第4段写动物学上的杜鹃不值得恭维;第56段写杜鹃凄切的叫声使各地人们进行各种附会;第7段写“姑嫂鸟”的故事;第8段写文学和人们将杜鹃美化。

2.区分段落作用,分类归纳

12段在引出话题;34段写的是现实中的杜鹃;567是写文学作品和民间对杜鹃的各种美好演绎;8是作者借此表明自己的观点。该文的段间层次关系是对比的。

3.划定主旨范围

通过将现实中和文学作品中的杜鹃鸟进行对比,重点围绕“姑嫂鸟”的故事,谈论了人们对杜鹃的美化,表现了文学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和人们对美的追求。

二、确定被描述对象的特点或它们之间的关系

如果文章的段落既多又短,或者文章的段间层次比较杂乱时,关注文章的描述对象往往能够起到披沙拣金的效果。要判定文章的主旨,需要注意以下工作:对描述对象属性特点进行总结,对描述对象之间的关系进行比对,注意描述文字的详略之别。

2013年北京卷《浙江的感兴》就是这类文章的一个代表。题目是“感兴”,文章的内容也是很多片段的即兴之感,学生阅读后很难获得整体的认知。我们寻找文章的描述对象,发现该文写了浙江的两个城市:绍兴和杭州。针对这两个城市,文章只围绕了三个共同的方面来表情达意:街道店铺、水以及该环境中的人。

两个对象 的属性特 点 :绍兴———街道和店铺(黑白两色、空间庞大、物件厚实、质朴而有温情)、水(是音乐,是想象力)、人(鲁迅,温情而富于感染力);杭州———街道和店铺(闹而不乱、南宋遗风、传统待客方式)、水(西湖,灵秀、清幽、天然)、人(人来人往而不拥挤)。

两个对象的关系是并列的,将它们的特点进行归纳:街道、店铺展现着传统文化底蕴,水透露着自然脱俗气息,人则是两者的结合。如此,明晰了文章描述对象的关系和特点,就可以总结出作者对浙江的感兴:既有传统文化积淀的厚重之美,又有灵动脱俗的清幽之美。

2013年江苏卷《何容何许人也》和《浙江的感兴》刚好相反,文中段落少且长,段落之间的关系并不突出,学生读起来也是非常吃力。该文有一个明写对象———何容,还有暗写对象———“我”及其他朋友。

根据文章中的零散语句,挖掘对象的特点:1.是“我”的好友;2.是“悲剧里的角色”;3.“他的悲哀才是大家所必不能避免的……是时代与个人……”;4.他“不想改他的毛病”;5.他在北平“有几位说得来的朋友”。

明、暗对象的关系,是典型与一般、代表与被代表的关系。“我”和何容是一样的人,“我们”都是不融于时代的人,“我们”是悲剧的角色,“我们”在无法避免的悲哀中互相慰藉。

文章的主旨大致是作者借何容说自己,通过何容的性格特点表明自己的心路感慨,表达了对时代的失望与无奈之情。

2012年山东卷《被时间决定的讲述》按照时间顺序描述了一家农村人一天的生活。文中描述的对象主要是:农作(劈柴、喂鸡、摘柿子、磨面粉、晾柿子)和生活(望向天空和远方、撕日历、看电视)。在文章最后,作者还通过电视描绘了城市场景。

将这三个描述对象进行关系比对,我们可以发现,前两项是描述的重点,而喧嚣的都市场景只是透过电视展现了一角,起到反衬的作用。作者借由电视这一现代电器,折射出农村生活和都市生活的鲜明差异,揭示出城市文明距离农村的遥远。

文章详写前两个对象,略写第三个对象,并用第三个反衬前两个。可以推断文章的重点在于肯定中国传统农耕文明,它和自然的节奏相符,它寂静、从容。如果对文章描述的对象不加分析,就想当然地推断出该文的主旨是抨击城市文明的喧嚣或是担忧农耕文明的保守,那就有失偏颇了。

三、关注细节,重视重点词句和句间关系

除了对文章的段间层次和描述对象有所思考,勾画文中的重点句子也是高考散文阅读的重要方法。句子是关联文意,体现文章起承转合走向的关键。对重要句子的捕捉和品味,能有力地推动学生对文章主旨的把握和对文章情感的体认。勾画重点句子要注意以下几类:1.否定句;2.单独成段句;3.首末段句子;4.段落的首末句。

比如2014年北京卷《废墟之美》,其中几个句子就很关键。

“‘废墟’在很多中国人的心目中是一个跟文化和美学不相干的贬义词”,这一句既是首段首句,又是否定句,对理解文章的主旨至关重要。接下来文章就是围绕这一点来展开的,说明“废墟”包含着文化信息、具有美学内涵。如果认真研读了这句话,再读后面的文章就找到了主心骨,解答第19题也就有了方向。

234段落的首句几乎都是对该段文意的概括,写出了“废墟”含义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6段最后一句“人家要瞻仰和领悟的是那尽管残破,却带着岁月沧桑,因而能唤起‘悟性的陶醉’的伟大长城废墟,而不是任何用钱就能换来的崭新建筑。”里面说出了两种对应关系:残破沧桑———崭新,悟性陶醉———用钱换来。显然,作者笔下的废墟是积淀着历史岁月、可以唤起审美感受的建筑遗存,具有文物和美学价值,而非现代的用钱来仿造的赝品。此时,再和首段首句相互参照,基本就确定了文章观点了。

对2013年福建卷《瓦》来说,关键词句在理解主旨上的作用更为突出。该文虽然描写对象单一,但是段落多,用语比较隐晦。

首段首句“瓦…长满了我的怀想。离开好久了…”末段尾句“好久听不到这种亲切了”首尾呼应,点名瓦离我们已经遥远。

第3段和第10段都是单句成段,“瓦完成了我们的先人对于土与火的最本质的认知。“”瓦坚持了很久,瓦最终受到了史无前例的伤害。”点明瓦是先民智慧的体现,如今被遗忘和抛弃。其他首句尾句,比如“当你对瓦有了依赖的时候,你便对它有了敬畏。“”瓦知道老人的心思“”瓦的忍耐力很强。“”等待重新开花”,揭示了瓦和人的亲密关系,等待人们重新认识。

将这些句子整理后,我们可以将文章的主旨大致指向:瓦体现了先人的智慧,千百年陪伴着我们,给予我们保护,让我们依赖,作者对它如今的远离怀有哀伤之情。

四、巧借文后题目和注释推断主旨

文章后面的题目是出卷者精心设计的结果,通常遵循由浅及深、由词句至主旨的规律。文后注释能给我们提供文章写作背景的相关信息。对这两者的关注,有时候也能帮我们快速划定主旨的大致范围。

2014年天津卷《枣香醉人》第19题“有人认为也能以‘根’为标题”,给我们做出了提示:文章并非单纯说爷爷奶奶和自己的祖孙情,还有对人的生命之根的思考。

2014年山东卷《浣花草堂》第19题“为什么从杜诗写起”,第21题“作者对杜甫有哪些新的认识”,第22题“要全面认识一个诗人,作者的做法给了我们哪些启示?”将这几题的问题串在一起,文章的思路就清晰了:杜诗———参观浣花草堂———获得了新的认识。文章的内容差不多是围绕全面地认识杜甫展开:之前认识的只是诗歌中的杜甫,参观了草堂之后,获得了对诗人的全面认识。

初中散文阅读以及散文写作 篇5

——初中散文阅读及写作指导

一、认识散文

(一)散文的定义

指不讲究韵律的散体文章,包括杂文、随笔、游记等。是最自由的文体,不讲究音韵,不讲究排比,没有任何的束缚及限制,也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行文体例。通常一篇散文具有一个或多个中心思想,以抒情、记叙、论理等方式表达。形散而神不散,文章文笔随意但词词句句都与主题中心有关。短小优美,生动有趣。

(二)散文的特点

1.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

“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为更好的表达主题服务。

为了做到形散而神不散,在选材上应注意材料与中心思想的内在联系,在结构上借助一定的线索把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整体。2.意境深邃

意境深邃,散文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的依次写来,可以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3.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

所谓优美,就是指散文的语言清新明丽(也叫美丽),生动活泼,富于音乐感,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声,如娓娓而谈,情真意切。

所谓凝练,是说散文的语言简洁质朴,自然流畅,寥寥数语就可以描绘出生动的形象,勾勒出动人的场景,显示出深远的意境。

散文力求写景如在眼前,写情沁人心脾。

散文素有“美文”之称,它除了有精神的见解、优美的意境外,还有清新隽永、质朴无华的文采。经常读一些好的散文,不仅可以丰富知识、开阔眼界,培养高尚的思想情操,还可以从中学习选材立意、谋篇布局和遣词造句的技巧,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材中的散文

广义的散文,是指诗歌、小说、戏剧以外的所有具有文学性的散行文章。除以议论抒情为主的散文外,还包括通讯、报告文学、随笔杂文、回忆录、传记等文体。随着写作学科的发展,许多文体自立门户,散文的范围日益缩小。

狭义的散文是指文艺性散文,它是一种以记叙或抒情为主,取材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情文并茂的文学样式。教材中的散文(狭义的散文)

(四)散文的分类:

1、记叙性散文

以记人叙事为主的散文。表达方式以记叙为主,兼有抒情。这类散文要求有真实感。

2、抒情性散文

以抒发感情为主的散文。它主要是抒发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激情和意愿。表达方式以抒情为主。

3、议论性散文

以议论为主的散文,它的说理往往借助事理的简述、形象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来进行,文学色彩很浓,不同于议论文。表达方式以抒情、议论为主 初中教材七年级散文篇目(上)

第一单元

2、走一步,再走一步(莫顿〃亨特)

3、散文两篇蝉(小思)贝壳(席慕容)

4、紫藤萝瀑布(宗璞)

第二单元

7、短文两篇 行道树(张晓风)第一次真好(周素珊)

9、我的信念(玛丽〃居里)

第三单元

11、春(朱自清)

12、济南的冬天(老舍)

13、夏感(梁衡)

第五单元

21、风筝(鲁迅)

22、羚羊木雕(张之路)

23、散步(莫怀戚)

初中教材七年级散文篇目(下)

第一单元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

2、爸爸的花儿落了(林海音)第二单元

9、土地的誓言(端木蕻良)

第四单元

16、社戏(鲁迅)

17、安塞腰鼓(刘成章)

18、竹影(丰子恺)

19、观舞记(冰心)

第六单元

26、猫(郑振铎)

27、斑羚飞渡(沈石溪)

29、马(布封)初中教材八年级散文篇目(上)第二单元

6、阿长与《山海经》(鲁迅)

7、背影(朱自清)

8、台阶(李森祥)

9、老王(杨绛)

10、信客(余秋雨)初中教材八年级散文篇目(下)

第一单元

1、藤野先生(鲁迅)

2、我的母亲(胡适)

3、我的第一本书(牛汉)

4、列夫〃托尔斯泰(茨威格)

5、再塑生命(海伦〃凯勒)

第二单元

6、雪(鲁迅)

7、雷电颂(郭沫若)

8、短文两篇(巴金)日 月

9、海燕(高尔基)

10、组歌(节选)(纪伯伦)浪之歌 雨之歌

第四单元

16、云南的歌会(沈从文)

17、端午的鸭蛋(汪曾祺)

18、吆喝(萧乾)

19、春酒(琦君)20、俗世奇人(冯骥才)刷子李 泥人张

记叙性散文

1、简介:以记人叙事为主的散文。表达方式以记叙为主,兼有抒情。这类散文要求有真实感。

2、特点:

(1)篇幅短小,题材广泛;散文题材在艺术要求上,没有其他文学体裁和新闻体裁那么严格,选材的路子非常广阔。如:抢险救灾的壮举,惊天动地的建设场面,出类拔萃的创造发明,壮丽多娇的山拥日月,趣味盎然的花鸟虫鱼,寻常百姓的生活锁事,古今中外的有益借鉴和启示,当代的新人新事、新思想、新

风尚,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热点问题等等,都可以成为散文的题材。(2)联想丰富,寓意深刻;(3)结构自由,表达灵活。

3、分类:

(1)记人型;如《藤野先生》《我的母亲》

(2)叙事型;如《走一步,再走一步》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3)写景型;如《春》《济南的冬天》 抒情性散文

1、含义:以抒发感情为主的散文。它主要是抒发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激情和意愿。表达方式以抒情为主。

2、分类:(1)缘事型:《蝉》(2)触景型:《紫藤萝瀑布》(3)咏物型:《马》(4)寓理型:《贝壳》

3、特点:

(1)诗意浓郁:(2)文情并茂:

(五)散文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及作用 散文中常见的表现手法主要有:

1、象征

2、衬托

3、先抑后扬

4、托物言志

5、借景抒情

6、对比

7、侧面描写

8、伏笔和铺垫

9、联想

10、想象

11、照应

12、虚实相生

1、象征

 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象征手法的“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

 作用:①可以将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可感知的形象,用A来象征B,(通过写A„„或A的„„的特点),突出具体表现了B的„„的特征。②可以使文章更加含蓄些,运用眼前植物,寄托深远之意。

2、衬托

 衬托:利用事物间相似或对立的条件,以某一事物为陪衬来突出需要描写事物。

 作用:通过对„„的„„描写,衬托(反衬)出„„的„„特征

3、先抑后扬

 先抑后扬(针对文章整体而言):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然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以肯定、褒扬。

 作用:通过先贬低事物„„形象,突出强调事物的„„特征

4、托物言志

 托物言志(针对文章整体而言):作者在对事物的进行描绘的过程中,非常巧妙地寄托作者个人的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事物中,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含蓄、哲理和暗示性,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

5、借景抒情

 借景抒情:通过描写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真挚的情感。 作用:通过对„„的描写,表达了作者„„的感情,做到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6、对比

 对比:故意把两个相反、相对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用比较的方法加以描述或说明

 作用:使相反或相对事物的特征或本质突现出来,更为鲜明、突出。衬托与对比的区别:

1、衬托有主、宾之分,陪衬事物是为被陪衬事物服务的,是为了突出被陪衬事物的。对比是表明对立现象的,两种对立的事物是平行的并列关系,并无主、宾之分。

2、衬托描写的是两个事物;对比可以是两个事物,也可以是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

3、衬托的表达效果主要在于突现正面或反面事物,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深化文章的中心思想。对比的表达效果主要是用比较的方式提示事物的本质,使好的显得更好,使坏的显得更坏。让人们在比较中鉴别,给人们留下深刻而鲜明的印象。

7、侧面描写

 侧面描写:从侧面烘托出该事物的性格、品行(人物)和特点,是文章结构更加集中紧凑,表达更为简洁精练。

 作用:直接和间接描写手法结合运用,可以使被描写的人物或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8、伏笔和铺垫

伏笔:文章前面对后面将要出现的内容预先所作的提示或暗示。铺垫:为了表现主要写作对象而提前做的基础性描写。

作用:通过写„„,为下文„„的发生埋下了伏笔,使情节严丝合缝。通过写„„,为下文„„的发生做下了铺垫,使情节严丝合缝。

9、联想

 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

 作用: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

10、想象

 想象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作用:为塑造形象,表现主题服务,使读者接受美的陶冶。

11、照应

11、照应指文章中某些内容和意思在不同部位上互相关照与呼应。 作用:写„„,与前文相照应,反复的抒发了„„的情感,增加情感深度。

12、虚实相生

 虚实相生:虚境指由实境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的空间,虚境通过实境来实现,实境要在虚境的统摄下来加工,虚实相生成为意境独特的结构方式。

(六)散文中的表达方式及其作用

1、叙述。叙述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 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作用:令读者了解故事情节、人物等各方面。

2、描写。描写是把描写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再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记叙文,特别是文学创作中的主要表达方式之一。在一般的抒情、议论、说明文中,有时也把它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描写的手法运用得好,能逼真传神、生动形象。

作用:渲染气氛,调动读者积极性,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中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

3、抒情。抒情就是抒发和表现作者的感情。它是抒情文体中的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的文学作品和记叙文中,也常常把它作为重要的辅助表达手段。直接抒情: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间接抒情:寄情于人、寄情于事、寄情于物,在叙述描写字里行间渗透作者的感情。

作用:表达抒发作者情感,渲染气氛,服务于文章主旨,深化主题。

4、议论。议论就是作者对某个议论对象发表见解,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它是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记叙文、说明文或文学作品中,也常被当作辅助表达手段。

作用:使文章鲜明、深刻,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和理论深度。

5、说明。说明是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解说清楚的表达方式。这种被解说的对象,有的是实体的事物,如山川、江河、花草、树木、建筑、器物等;有的是抽象的道理,如思想、意识、修养、观点、概念、原理、技术等。

作用:使读者更好地了解文章的背景、环境,状物的细节等,从而细化文章或状物,助于更好地深刻了解。

二、散文的考点 :

1、把握内容、概括主题 

2、理清脉络、把握顺序 

3、品味语言

4、表达方式的作用 

5、表现手法的作用 

6、发展性考题

3、品味语言

⑴赏析文中的句子

①抓关键词语赏析句子。很多重点句的含义,往往是通过一、二个动词、形容词、副词、数量词等关键词语传递出来的。抓住句中关键词语去深入理解句子,是常用的可取的一种赏析句子的方法。

②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修辞手法的运用,能使句子表达的意思更形象、生动、传神。修辞常见的有八种(即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它们在不同的语境中所起到的作用各不相同。

③从结构作用的角度赏析句子。一个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有承上启下、前后呼应、总结上文或总结全文等。我们应该抓住总领句、过渡句、总结句分析其在结构上的作用。

④从写作艺术手法的角度赏析句子。艺术手法是作家在创作中为塑造艺术形象,表达审美情感时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手段,如衬托、对比、借景抒

情、托物言志、联想、象征等。

⑤从句式特点入手赏析句子。常见的句式特点有:长短句结合、句子对仗工整、双重否定句.排比句、反问句、倒装句等。⑥领悟主旨,联系上下文体会情感,品味语句。⑵哲理性语句的深层含义

关键要抓住中心词,要体会词语的深层含义和双关意义。⑶词语含义

①考虑文章或段落的主题结合主题来答词语的含义 ②根据该词语前后语句的内容、含义来判断。(注意词语的原始释义+语境含义)可以这样答:这个词语的意思是„„,用在这里描写(形容)„„的„„状态,表现了„„

⑷词语妙用(XX可以删去吗?为什么?)

①解释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 ②表达作用,结合语境或主题思想来回答,答出该词语对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或主题思想的作用,或是对景物描写意境的作用或人物性格等方面的作用。③体现词语的准确性或生动性。

答:①不能,因为XX是指(的意思是)„„,表达了文章的„„的情感(体现了作者„„的感情),若删去,就不能体现。

②不能,XX的意思是„„,用在这里是指„„,表现了某人„„的性格,所以不能。

③不能,XX的意思是(大概/绝对),去掉后语气就显得太绝对(模糊),与原意不符,不能表达出„„的意思,所以不能删去。(5)表现手法的作用(略)

6、发展性考题 ⑴仿写

①读懂题旨要求,按要求答题 ②找出例句的关键词,答出与关键词语相近或相反的词语在相应位置 ③要尽量贴近文章主旨,不能仿写和文章主旨毫不相干的一句话。⑵谈感悟

考题一般有:①对描写对象 ②对人物情感 ③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句 ④对文章某些内容或形式提出自己的看法或疑问等

答题关键:①能读懂原文的含义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②要有自己明确的思想态度,不能模凌两可 ③答题时,语言要流畅,理由要充分

三、散文阅读的一般方法

1、要理清作品选择了哪些材料,中心思想是什么? 分析主旨的方法:

①标题提示发,即从文章标题直接获取文章中心主旨的方法。主要指议论性、抒情性散文。

②段意串联法:即将每段的中心句联系起来,在整体上找出它们表达陈述的集中点,从而概括出文章的主旨。

③从所选的材料中概括,我们可以看文章所选的材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观点、态度、感情,从中找到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答题套用格式:本文描写(记叙)了„„(事件、景色等),赞美了(批判了/揭示了)„„,表达(抒发)了作者„„的情感或体现了作者对„„的„„(原则:尽量用文中的语句来组合回答)

2、看“形”和“神”的结合点是什么?(即抓住文章线索)。抓线索的方法:

①注意标题:直接揭示线索;标题包含线索的因素 ②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句子、词语 ③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

3、看作者组织材料的顺序,选择了怎样的角度。

如:有以实物为线索组织材料的,有按照人物的动作行为变化、思想性格发展、人生历程的见闻组织材料的,有按照某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组织材料的,有以地点的转换来组织材料的。

4、从关键句、关键词上品析散文的语言。

(散文语言的特点:①质朴、自然 ②生动、形象 ③深刻、隽永)

5、分析语句含义答题技巧

①语句本身的意思(联系句子所在段落来思考)②句子深层的意思(主要联系主题来思考)

四、散文的写作

散文写作和其它文学体裁的写作一样,讲究写作方法和技巧。根据散文的特点,写作方法和技巧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 ㈠立意

立意就是确立主题,也就是作品的主题思想。

好的散文应该具有思想深刻、意境深邃的特点。

散文的立意要善于选择大众关心的重要事件,善于表现时代特点和大众的意愿。

散文的立意,也可以小见大。

这是因为较多的散文写的是日常生活和自然风光,题材并不重大,甚至只是一鳞半爪,一言一事,一草一木。这种情况,就要特别注意对题材的开掘,提炼出一个积极健康的主题。这一类型的好散文,往往是题材虽小,却能因小见大,见微知著,从平凡中挖掘出不平凡的思想意义来。就象郁达夫所说的“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以小见大已经成为散文写作中选材立意普遍采用的方法。这种方法因使用者而异,各有不同,常见的有以下四种:

1、透过平凡的现象挖出不平凡的本质

鲁迅的《风筝》,写的是十岁的小弟弟最喜欢风筝,十几岁的哥哥却嫌恶他放风筝,一次哥哥把弟弟偷着做的风筝折断、踏扁了。这种小事,是再平凡不过了。可是鲁迅却对它进行了无情的解剖,把主题提到“精神的虐杀”的高度。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玩具是儿童的天性。恃强凌弱,无端粗暴摧残儿童的天性,就是精神的虐杀。这种虐杀不直接来自凶恶的敌人,而是来自亲人的无知,又造成被虐杀者的麻木,却不为人所觉察。这正是中国的封建旧意识——这把杀人不见血的软刀子不可宽恕的地方。鲁迅的《风筝》题材虽小,但挖掘得深刻,提出的问题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2、以细小的局部显示宏大的整体

刘秀新、刘崇明的《一件珍贵的衬衫》,叙述作者骑自行车插进快行线,被周总理坐的轿车轻轻地挂了一下,挂破了衬衫,蹭破了一点皮。作者认为事故是自己造成的,声明“没事儿”。可是周总理却对这位素不相识的普通工人关怀备至。先是拉开窗帘注视着“我”,接着派车送“我”去医院,又亲自打电话询问检查结果,最后还派人送来一件新的确凉衬衫。这件事与周总理在党政、军事、外交等各方面的动人事迹比起来,的确是太小了。但我们读后还是深受感动。这是因为有些小事放在广阔的时代背景上看意义并不小。这篇散文正是把这件小事和周总理整个的光辉人格联系在一起,因此文章主题的意义就大了。这正如作者在结尾时所说的“我经历的这件事,在敬爱的周总理一生的伟大革命实践中,仅仅是一件小事,然而,从这件小事上,我们看到的是周总理那平易近人的高贵品质,对劳动人民的深情关怀,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本色。

3、用生活琐事讲述深刻的哲理

如课文《第一次真好》

文章具体写了“我”的两个“第一次人生经历”。这两个事例和后文的一系列第一次都是生活琐事,第一部分写“我”第一次看见果实累累的柚子树;第二部分写“我”第一次看见母鸟孵出小鸟。两部分内容都有表达思想看法的议论紧随其后,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最后一段总结全文,提出“珍重第一次”的希望。得出人生要不断接触新的有益的生活项目,不断尝试新的生活,使生活更加多姿多彩。

4、用象征的手法。

象征是古今中外常用的手法。

张晓风的《行道树》,赞美行道树,是为了赞美无私奉献者,借行道树的自白,抒写了奉献者的胸襟,赞美奉献者的崇高精神。

误区:

有些散文作品立意不高,往往选择了重大题材,但材料不够具体,缺乏自己的感受,满足于照搬一些流行的口号;而选择细小题材,则又就事论事,思路不开阔,没有把材料放进全局去思索,抓不住本质,挖掘不出题材深含的意义,不能给人教育和启发。散文立意的高低,生活体验和思想境界是基础。只有积极投身到生活实践中去,深入地了解现实,努力丰富自己的学识,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才能写出立意新颖深刻的好散文来。

(二)谋篇 谋篇,就是对文章的整体布局进行恰到好处的安排,是散文写作的重要环节。

在写作过程中,从主题需要出发,沿着一定的思路对零散的材料进行增减、提炼、加工、串连、排列,组成一篇文章。散文篇幅短小,构思起来似乎比较容易,但是事 实上并非如此。所以,我们容易在这个环节上绞尽脑汁, 为构思一篇好散文付出了艰苦的劳动。

(三)联想

联想,就是由自然景物想到社会生活,由现实社会生活想到历史经验,由平凡的事物想到深刻的道理。一句话,由此时此地此类事物想到彼时彼地彼类事物,由这一件事想到另一件事。

事物的互相联系就是联想的客观基础。联想可以使散文丰富其内容,深化其主题,加强其形象,驰骋其感情,形成形散神聚的特点。因此,散文作者构思时,往往要运用丰富联想。联想成为散文写作中一个突出的艺术手法。散文的常用的联想方式 :

1、辐射式联想

这种联想有一个具体的辐射出发点或网络集结点,全篇文章的联想都从这一点引出,环绕着这一点,形成辐射状态或网络状态。

2、联串式联想

这种联想有点象电灯的联串,它以一个具体的事物作为开头,联想到第二个、第三个„„,开头的那个不是中心,以后联想到的也不环绕开头的事物。作者把顺着思路联想起来的或是相似、或是相近、或是相反的材料串起来,从中引出一个主题,形成一篇文章。

3、借托式联想

借托式联想就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式的联想,大致是借用一个景或物,来寄寓人情或事理。这个景或物与人情或事理,在客观上未必有什么内在的联系,作者通过联想把它们粘连在一起,伍成一篇象征的散文。借托式联想所取譬的景或物,多数是花鸟虫鱼和山川日月,所寄寓的应该是深沉的情志和深刻的思想。取譬和寄寓两者之间要有形似或神似之处,尤其要神似。这便是所谓“妙在形似之外”。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是我国现代散文家喜欢采用的方式。

(四)文采

散文语言的主要特点:

1、形象生动

散文中有抒情议论,是与论说文接近的文体。为了防止把散文语言弄成抽象的论说文语言,要注意用具体形象代替概括的空泛的议论。鲁迅的《藤野先生》最后一段意思如果给我们一些人来写,可能会写成这个样子:藤野先生的伟大人格时时鼓舞着我和敌人作坚决的斗争。这么写就干巴巴了。作家多数是晚上工作的。深夜疲倦,经常正是他们继续写作“斗争”的时刻。作者选择了这个具体的细节,用白描手法把它朴素地写出来。意思虽然差不多,但文字形象生动得多了。

2、潇洒自然

散文的语言介于诗歌语言和小说语言之间,是自然中流露着潇洒。叙述的过程疏密相间,疾徐有致。

散文语言潇洒自然就是要写得从容不迫,挥洒自如。抒情文情深款款,议论文娓娓动听,记事文如叙家常。

浅议散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篇6

关键词:散文;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09-057-2

一、感其形,把握意象特征

散文往往有表达、依托的对象,这就是散文的“形”,作者往往运用借物抒情的手法,依托这个“形”,借助这个“形”,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情思。因此,教学中,我们首先要举象,要引导学生感悟这个意象特征,通过朗读想象、唤醒经验、感受体味等方式引导学生直面事物本身,把握意象特征,触摸其独特的意趣,与作者实现心灵的共振,为下文更好地体悟作者的情感奠定基础。

《桂花雨》中那香飘十里的桂花就是作者借以抒情的对象,在整篇文章中,作者以“桂花香”为线索来串联全文,“桂花”就是这篇散文的“形”。因此,教学伊始,笔者以课题为切入点,让学生读题后展开想象:“当你读到‘桂花雨’这三个字的时候,你仿佛会看到怎样的画面?”通过凸显“见词生意”的画面形象,让学生初步感受桂花雨带给人的印象:多、美、香、甜等。桂花的香是它的显著特征,桂花之香浸满乡情,穿越时空,弥而不散,这魂牵梦萦的花香早已铭刻在作者深深的记忆中了。那么,怎样将这桂花之香引进学生心田?笔者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找出课文中描写桂花香的语句,并逐句进行品读感悟,通过抓住关键词句,揣摩、品味、理解、吸收文本,从而让学生在形象层面感悟了桂花香的特点。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桂花香,接下来才能藉由这桂花香,循着这桂花香,直抵作者琦君的内心。桂花其实就是故乡的符号,桂花的香味其实就是故乡的味道,作者喜欢桂花香,常常想起桂花香,其实就是对故乡的深深的思念。只有感悟了意象的特征,才能触摸到作者文字背后的情结,真正理解作者借此抒发的情思。

二、入其境,感受文本意蕴

散文往往用独具质感的优美语言创设特定的情境以寄托自己的哲理情思。这种“境”凝结在具体的语言文字中。散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要还原文本的“境”,并由文本之“境”促成教学之“境”,引导学生置身境中,从而感受到文本丰富的意蕴。叶圣陶先生所说的“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就是这个道理。散文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通过还原意象,移情换位等方法“入境”,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对作品有深切细致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桂花雨》中描写的童年时代的“摇花乐”是作者挥之不去的美好回忆,它深藏在作者的心灵深处。这“摇”字摇出的是童年的幸福生活,摇出的是天真烂漫的童趣,更摇出了作者对故乡对亲人的无比怀念。教学时,笔者通过音乐、动画创设桂花纷纷落下的情境,并引导学生用移情换位的方法,让学生发挥想象,“假如你就是小琦君,沐浴着这桂花雨,你会有什么感受?”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运用心理活动的描写来想象摇花的快乐。接着让学生通过课堂表演的方式现场体验摇花的快乐。通过多感官参与,多形式体验,使得平面的文字活化为学生眼中立体的画面,让学生走入了课文的情景之中,通过“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移情作用,缩短了自己与文本的心理距离。学生在想象的言说中,创造性地理解了文本的内容,享受到了花雨缤纷的绝佳意境,深深地领悟到了如痴如醉般的童年乐趣,为理解全文思念家乡、怀念童年的情感找到了突破口。

三、执其神,体悟作者情思

文章不是无情物。散文往往要抒发作者的心灵,表达作者的情思,这是散文的神。教学时,教师必须要执其神,引导学生走进作者内心,体悟作者情思。由于“散文中谈论的所思、表达的所感:是‘这一位’作者依其独特的境遇所生发的极具个人色彩的感触、思量”(王荣生语),所以我们在引导学生体悟作者情思时,可以通过知人论世、互文比读的方法,引导学生从作者的经历或相关的作品中去体会、感悟。

《桂花雨》一文中,作者借令她魂牵梦萦的桂花雨来表达她对故乡亲人的思念,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自身特有的创作背景和强烈的个体情感,那份浓浓的思乡深情,对于没有远离过故土的十岁孩子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教学中,笔者从补充作者的生平经历和相关作品摘录入手,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去读作者的心声,用自己的心灵去接近作者的心灵,聆听作者的心声。学生从琦君一身漂泊的经历中知道她时刻思念着自己的家乡,从琦君一系列作品的名称和部分作品摘录中,知道她一辈子最爱写的就是故乡、亲人、童年,“像树木花草似的,谁能没有根呢?我常常想,我若能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忘掉故乡,我若能不再哭,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然而,这怎么可能呢?”学生深刻领会到:琦君心灵中的故乡,就是她的生命之根!作家写桂花香、摇花乐,其实是寄托自己浓浓的思乡情怀。通过学习,每个孩子都真切地感觉到了作者的心跳和自己脉息的呼应。王荣生教授认为:“散文是真实人与事的抒写,不联系到被写的人与事,谈不上对散文的理解;散文是作者真情实感的流露,离开了写作的人,也谈不上对散文的理解。”因此,通过知人论世、互文比读的方法,可以引导学生深刻领悟散文的神,领悟作者的情思。

四、品其言,学习语言表达

人们常用“甘冽清澈的山泉、曲径通幽的园林、烟波云海的扇面”来形容散文语言的特点。散文的阅读与鉴赏,离不开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功夫。教学时,教师要让学生对话文本,品出文本的语言美,学习模仿文本语言,提高自己语言表达的能力。

1.揣摩语言,培养语感。

《桂花雨》一课的教学中,笔者始终围绕作者的表达方法来引导学生细细咀嚼,咬文嚼字,揣摩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和情韵。教学桂花香的部分,让学生说说作者是怎么把“香”的特点表达出来的?通过合作学习,学生找出关键词句进行品读,知道了作者运用夸张、对比的方法,突出了桂花的香。对于学生合作学习中关注不够的地方,教师进行了及时地补充和指导。一是抓住一个“浸”字,让学生直面语言文字,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感悟词句,想象意境,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朗读、体会,进而理解“浸”在表现桂花香味浓郁中所起的作用。通过抓住这些看似寻常但却很不一般的关键字词去驻足欣赏、细细品味,渐渐地去磨砺出学生敏锐的语感来。二是抓住第一小节引导学生进行质疑,学生提出如下问题:课文明明是写桂花的,为什么要写到梅花?作者很喜欢桂花,为什么还要写桂花笨笨拙拙的?通过质疑讨论,学生明白了作者运用反衬来突出桂花香的表达方法。

2.学习表达,迁移语用。

中考散文阅读备考策略及演练 篇7

散文是中考现代文阅读中常考文体之一,常常综合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抒写见闻和感受。按内容来分,散文可以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和写景散文三类。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形散”,既指题材上的广泛与写法上的多样,又指结构上的自由、不拘一格;“神聚”,既指文章中心集中、主题鲜明,又指有贯穿全文的线索。散文的表现手法主要有联想、想象和象征。所谓联想,是指人们在观察的基础上,由当前的某一事物回忆起或想到另一有关事物的思维活动。想象就是人们在感知客观事物的基础上,对过去经验进行改造和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象征是寄意于物,即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象征物)来表现一种与之联系的深远的含义(象征义)。散文的写作对象主要是社会生活中的人、事和自然景观。在这类文章中,景、物是文章的主角,其景其物所蕴涵的灵气、情意是作者赋予的。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样式,散文成为各地中考语文试题中一个重要的检测内容。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考查考生在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表现。试题的命题角度有:1.汉字的认读、词语选用、词语在句中的含义;2.文章结构如呼应、过渡、铺垫、照应、层次划分等;3.表现手法如烘托、渲染、铺垫、联想、想象、象征、虚实结合、托物言志、情景交融、直抒胸臆、间接抒情、以小见大、形散神聚等;4.修辞手法的运用以及表达方式;5.句子深层意义的理解,语言的鉴赏与品味;6.仿写文中的句子等。题型除少数选择题外,大多以主观题为主,一般为简答题、填空题,有一定比例的开放性试题。

[备考策略]

1.抓住“文眼”,揭示文章主旨。

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它的重要特点是“形散神聚”。散文的“眼”就是作者着力表现的中心点,文章结构的枢纽点,也就是所谓“神聚”之处。抓住了散文的“文眼”,犹如拿到了进入散文这座艺术宫殿的钥匙。散文的思想、感情、结构等也就不难理解和掌握了。那么,怎么识别文眼呢?作者为了表达主旨,往往由一字或一句来突出主旨,布局谋篇。这一字或一句就是文眼,读者抓住了文眼,将文章的主旨揭示出来,其他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文眼没有固定的位置,也不容易分辨。但只要精于阅读还是有规律可循的,因为文眼出现的地方一定是在那种富有表现力的、最有助于把握全篇思想和脉络的关键性词语上。如《背影》的文眼在标题上,“背影”可看作是父亲的一种特殊“面貌”,由于生活的暗示,作者选取了这个最佳的表现角度,以“背影”为题,贯穿全篇,父亲老境的颓唐、心情的忧郁、父爱的真挚等,都可以通过“背影”真切地表现出来;《谈生命》的文眼在篇中,生命到底是什么?作者没有以概括的语言直白地告诉读者,而是以“一江春水”、“一棵小树”为喻,形象地展现了生命的历程与规律,作者以感性的笔法含蓄地为读者解读了人生的密码;《海燕》文眼在最后一句:“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此句借海燕在暴风雨前的勇敢形象,赞美无产阶级革命先驱的大无畏精神。

2.理清线索和脉络,把握文章的写作思路。

散文具有“形散”的特点,其实“散”的外在形式里蕴含着一种贯穿全文的线索和明晰的脉络。我们首先要认真阅读全文,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注意抓两条线:一是明线叙述线索,可按景物的转换、观察点的转移、事情的发展等展开;二是作者的感情线索,这是暗线。往往蕴含着作者或多或少的感情在里面,作者对人物态度的变化,对景物的喜好程度,对事情的判断,我们要抓住。散文的线索多种多样,有以作者的认识和感情为线索的,如杨朔的《荔枝蜜》;有以事物为线索的,如《羚羊木雕》;有以作者的行踪为线索的,如刘白羽的《长江三日》等等。这种线索和脉络,就是作者的思路在文中的体现。理清线索和脉络,不仅有助于领略散文精巧的结构,而且有助于把握文章的精髓所在。

3.品味散文的语言,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散文的语言有一种特殊的美。它像诗词,凝练、优美、形象、含蓄;它又像口语,浓淡皆有、自然流畅、朗朗上口。那么,怎样品味散文的语言之美呢?最主要的就是不断地在阅读之中,仔细咀嚼,反复品味。我们品析时,首先,要坚持“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原则,把品析的语言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其次,注意把握好角度,一般从准确性、严密性、句式、修辞、意蕴等角度分析。如《紫藤萝瀑布》文中写道:“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作者通过对紫藤萝花盛开的描述以及过去遭遇的回忆,由眼前所见的花,上升到理性的思考,感悟生命的美好和永恒。再次,要抓住散文的重点句。一般要注意散文的三种句子,一是起始句,它往往出现在文章或段落的开头,紧扣主题,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容易把握作者的情感;二是过渡句,往往是场面的变换,叙述角度的变化过渡,抓住它能理清文章的脉络;三是点明主旨句,它常常出现在文章的末尾,起画龙点睛的作用,抓住它能把握住文章的主旨。

4.探求散文的意境,体味作品的艺术特色。

散文阅读策略 篇8

一.概括主题类

这类试题难度并不大, 但从答题的情况看, 学生的得分率并不高, 主要原因是因答题要点不全而失分。为此, 解答这类试题时, 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思考。

1.找到文中的中心句和暗示主题的提示语、关键词, 从中概括文章主题。

2.从所选的材料中概括。材料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 我们可以看文章所选的材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观点、态度、感情, 从中找到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1) 借景抒情———通过对所写景物的分析去体味作者的感情。

(2) 寓情于物 (托物言志) ———通过对所写之“物”的分析去体味作者的感情。

(3) 借事抒情———通过对所写之“事”的分析去体味作者的感情。

3.尽可能使用原文词语, 如果没有原文词语可利用时, 要注意语言文字表达的准确性和层次性, 要做到言简意赅, 又不漏掉答题要点。

二.找出线索类

散文线索就是文章结构的红线。抓住线索, 也就抓住了作者的思路。根据文章中心需要, 可以以物为线, 以事为线;可以以人为线, 以情为线;也可以以时间为线, 以地点为线。找线索的方法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要注意文章标题 (有的标题直接揭示线索, 有的标题包含线索的因素) 。

2.要注意看题目及文中反复出现的字词、句子。

3.要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 因为散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

三.理清思路类

这类试题就是要考生理清行文思路的顺序, 或说出文章结构的特点。常见的试题形式如下:连续的材料、几个段落或词语能否调整顺序?为什么?从原文中抽出一句话或几个词语, 让考生选择恰当的位置放回文中。

解答这类试题要注意如下两点:

1.要注意审题, 能不能颠倒顺序, 出题人在出题时会有暗示。同时也要推敲材料和段落、词语之间的关系。不管能还是不能, 都要谈为什么。

2.从原文中抽出的语句, 往往是总结性的或承上启下的。抽出的语句放在哪里, 一是靠语感修养, 二是靠对语句进行理性分析。词语顺序也要凭借语感和理性分析, 要分析语言环境和词语搭配的习惯、词语的逻辑顺序。

四.品味语言类

这类试题的难度比较大, 常见的题型及备考策略如下:

1.根据语境解释词语的含义。

(1) 考虑文章或段落的主题, 结合主题来答词语的含义。

(2) 根据该词语前后语句的内容、含义来推断。

注意:如果知道该词语的原始意思解释, 一定不要忽略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

2.品评加点词语作用 (妙处) 或加点词能否删除。

(1) 解释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

(2) 词语的表达作用, 要结合语境或主题思想来回答, 要答出该词语对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或主题思想的作用, 有时也要考虑词语对描写意境或人物性格等方面的作用。

(3) 体现词语的准确性或生动性。

3.理解句子的含义。

抓住中心词, 体会词语的深层含义和双关意义。一定要从句子表现的句意和与主题的关系上分析考虑。

4.理解句子的作用。

这类试题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回答, 答题模式如下:

(1) 内容上:写了什么, 寄托什么情感, 点明什么主旨, 深化什么主题。

(2) 结构上:总领全文, 承上启下, 为下文作铺垫, 推动情节发展;点题, 总结上文, 设置悬念等。

从结构方面来回答作用时, 应注意一下该句子在文章中的位置, 位置不同, 往往作用也不同, 罗列如下:

开头:总提、总领全文, 开启下文 (引出下文) , 设置悬念等。

中间:承接上文, 开启下文 (引出下文) , 承上启下 (过渡) , 为下文作铺垫, 埋下伏笔等。

结尾:总结上文 (全文) , 照应开头;独立成段, 使文章戛然而止, 意味绵长, 发人深思;卒章显志, 意味深长, 引起读者的深思。

5.赏析句子。

从语言的形式、内容、作用三方面进行分析。

(1) 形式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用词之美———找精美的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叠词及成语等;修辞之美———找文中的比喻句、排比句、拟人句、对偶句、反问句等 (比喻使语言生动形象;排比使语言气势磅礴、感情强烈;拟人使事物形象可感;对偶使语句形式整齐、音韵铿锵;反问增强语气;夸张突出特征, 揭示本质, 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设问, 自问自答, 引人注意, 启发思考;反复, 强调、突出某种意思、感情;引用, 使内容更丰富、准确、深刻;反语, 增强讽刺意味) ;句式之美———如骈句、长短句, 运用一组关联词语的句子等等。骈句, 句式非常工整;长短句, 句式活泼。

(2) 内容是指句子本身的意思和它隐藏的含义。

(3) 作用是指这个句子对文章的中心、结构、作者的写作意图等方面的作用。

赏析题答题步骤为:这段话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它的内容 (意思、含义) 是什么?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五.其它类

1.论述表达方式的作用。

(1) 记叙:可使读者对人物活动和事件的发展、全貌有清晰的了解 (插叙:丰富内容, 深化主题, 曲折有致。倒叙:设置悬念, 吸引兴趣, 波澜起伏) 。

(2) 议论:可以点明和加深所写事物的意义, 起到统领全篇, 画龙点睛的效果。

(3) 描写:可使人、景、物再现得栩栩如生, 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肖像描写:以形传神。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点。语言描写:言为心声, 表现人物性格特点。心理描写:揭示人物内心世界。自然环境描写:提供背景和场所, 烘托人物心情, 渲染气氛, 寄托感情, 衬托人物性格, 推动情节的发展。社会环境描写:表现时代背景, 表现中心。白描:简笔勾勒, 简洁准确传神。细节描写:准确、传神、鲜明) 。

(4) 抒情:可以使文章具有感染力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表达强烈的感情。间接抒情:含蓄隽永, 令人回味, 烘托作品的主题, 给读者留下一片想象的空间) 。

2.简述人称变化的作用。

(1) 第一人称是一种直接表达的方式, 能使读者产生一种真实、亲切的感觉。从作者方面来说, 它更便于直接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

(2) 第二人称在表现情感方面更具有震撼力。如“我”向“你”诉说衷肠, 一下子把“我”与“你”的距离拉近了, 也把读者和主人公的距离拉近了。

(3) 第三人称写法的优点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能够比较自由灵活地反映客观内容。

注意答题思路:结合考题内容具体化分析其作用。一般从作者和读者的感情方面回答。

3.说说题目的妙处。

先从修辞和写作手法上回答, 再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以下所列 (有所选择) :

(1) 语带双关; (2)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 文章的线索; (4) 文眼 (揭示中心) ; (5) 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新颖; (6) 题目中运用修辞的, 要还原它的本义之后再分析作用; (7) 把握象征意义。

4.淡淡鉴赏表现手法

(1) 答题思路: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种表现手法与语境结合有什么特点?突出表现什么情感 (性格、意境、思想等) ?

(2) 备考知识积累:明确常见表现手法的作用。

(1) 悬念:引起读者对情节发展和人物命运急切的期待, 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2) 照应:后文对前文的内容作补充或加深, 前文对将出现的内容作暗示。前后呼应, 使结构严谨, 中心突出。

(3) 伏笔:将对下文的内容作暗示, 在相宜处作呼应, 使情节发展合理, 让读者感到妙趣横生。

(4) 渲染:突出气氛、刻画人物形象, 表现主题思想。

(5) 象征:引申事理, 使被象征的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

(6) 抑扬 (欲扬先抑, 欲抑先扬) :在变化的反差中突出事物 (后者) 。

(7) 对比:突出事物特点, 使形象鲜明。

(8) 以小见大:小中见大, 表现人、事的本质。

(9) 铺垫:为下文埋下伏笔, 可以显示情节发展的必然性, 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可以制造悬念, 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关注。

(10) 虚实结合: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 从而更鲜明地刻画人物的性格, 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 更集中地揭示主旨。

5.主观性、发展性考题

(1) 谈理由、谈感受:通常要结合具体的文本材料, 围绕文章中心来谈, 切忌空谈。

(2) 链接材料探究:材料和原文同时关注, 缺一不可。

散文阅读策略 篇9

在现行初中教材中,不管是哪个版本的,散文特别是现代散文这种文章体裁在其中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自从国家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有关散文特别是现代散文的阅读教学,一直是我们中学语文老师最为关注的一个焦点。众所周知,现代散文是文学作品中的一个重要成员,它与其他文章体裁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因此在进行现代散文阅读教学时,一定要从鉴赏文学作品这个角度来进行现代散文的阅读教学,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提供他们的阅读能力,也有利于提高他们的文学作品鉴赏能力,从而促进了他们有关新课改所要求的学科能力的形成。以下就结合本人在近几年的初中语文教学实践,来具体谈谈如何搞好初中语文现代散文阅读教学,以促进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二、有关初中语文现代散文阅读教学的优化策略研究

(一)重视引导学生如何进行阅读,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在进行初中语文现代散文阅读教学时,一定要重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在这个基础上教师也要充分发挥自身所固有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应用语文阅读中常用的技巧和相关的知识来进行现代散文阅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本人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在进行现代散文阅读教学时,为激起学生对阅读现代散文的兴趣,我们教师首先要把自己完全融入现代散文的情境之中,以发自内心深处的那种饱满、强烈的感情,通过对作品当中的那些精华进行感知,对作品中那些最撼人心魄的艺术感染力来进行感悟,以这种方式来感染学生和传导知识,促使学生与我们教师一起感受作品的内涵,这样就成功营造了让学生与作品产生共鸣的教学情境,从而达到激发学生阅读现代散文的兴趣。例如,当我在进行《背影》这篇现代散文阅读教学时,首先我以一种饱含深情的语调向全班学生介绍了有关这篇著名作品的一些背景及作者——朱自清的一些生平事迹,接着我把自己完全融入这篇作品的情境之中,以最真挚的感情把这篇课文朗读一遍,通过这种方式来感染学生,让学生初步感受作品中所表现的父子之间的那种浓浓的深厚之情,以这种方式来对学生进行“导读”,不仅促使学生对这篇课文产生了兴趣,也让学生初步体会到了语文与我们家庭生活之间的那种密切联系,为接下来的阅读教学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进行研读细读、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生动形象、语言准确以及整篇文章通俗易懂,这是现代散文的一大特色,所以在进行现代散文阅读教学时,就要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对整篇课文进行研读、细读,并且启发学生对于在阅读过程中所产生的一些疑问进行相互讨论,做好这些工作后,再引导学生结合整篇散文的表现形式及其作者所要体现的思想内容,来感悟、感知对于课文里那些人物的精神面貌,作者是如何既生动又形象地来体现课文里的那些景物、场面的描写和渲染气氛的。例如,当我在进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现代散文教学时,首先就是要求全班学生进行多次的有感情朗读,在这个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进行分组交流讨论:①为突出百草园的丰富多彩和情趣盎然这些特征,作者在文章里用了哪些富于表现事物特征的形容词来进行描写?②有关百草园里那些有趣的景物,作者是以哪种方式使它们逐步展现在我们面前的?③在这篇文章里作者极力渲染百草园极其有趣、好玩的主要目的是什么?通过这样引导学生在研读、细读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讨论,不仅让学生深切领悟到了百草园的有趣性,同时通过对比也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了三味书屋的那种枯燥、无味性,最终也水到渠成地让学生理解了整篇文章的一个主题思想——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的严重束缚。通过这样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行研读、细读,并加以交流讨论,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也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发展,从而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引导学生进行细细品读,培养学生对现代散文的鉴赏能力

现行初中教材里,不管是哪个版本的,其中的每一篇现代散文,都是一篇能很好陶冶学生情操的散文、美文,因此,在进行现代散文阅读教学时,一定要强调学生把自己的情感融入作品中进行细细的品读,在这个基础上,还要不断地进行推敲和揣摩,一定不能走马观花、应付了事。在具体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为学生创造有利条件,让学生能静下心来,对作品中那些优美的语言文字进行潜心且专注的研究,以这种方式来让学生对文章做到真正理解,这样也就自然而然地培养了学生对现代散文的鉴赏和比较能力,达到了新课标的要求。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进行现代散文阅读教学时,一定要讲究策略、讲究方法,既注重诵读,也重视鉴赏,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吃透教材,而且也让学生对整篇文章的理解能凸显个性化,从而促进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发展,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摘要:随着国家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和深入,有关初中语文现代散文阅读的教学已经日益引起许多中学语文老师的关注。现代散文,与其他文章体裁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搞好初中语文现代散文的阅读教学,对于提高初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以及形成相关的语文学科能力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初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

参考文献

[1]王敏.初中语文教学中现代散文作品的阅读与鉴赏方法研究[J].沙洋师专学报,2005(6).

散文阅读策略 篇10

一、高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存在的困境

对新疆大部分高中学校进行调查,通过调查发现在高中语文散文教学中,存在几个比较严重的问题,下面对比较严重的问题进行列举:第一,散文阅读的教学方式没有创新意识。第二,高中语文教师对教材没有进行深入的讲解。第三,各个高中学校对散文阅读课节安排较少。第四,高中语文教师的自身素质没有达到要求。第五,部分高中生的语文素养比较低。

二、对提高高中学生的散文阅读能力提出的突破策略

(一)培养高中生对散文阅读的主动性

各个高中学校在散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将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和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结合,并制定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案,同时教师在课堂上还可以利用视频图片等,让学生对散文阅读有更深的认识,进而充分体现散文的独特之处。此外,让学生接触不同形式的散文,可以培养学生对散文阅读的兴趣,使学生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外时间都能够主动的进行散文阅读。这样一来,不仅使学生的语言知识得到了丰富,散文阅读价值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以《故都的秋》散文为例进行具体分析作者在原文中写到,“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学生读到这一段时,一定对北国的秋天充满了好奇,会对文章更感兴趣,对文章进行深入的了阅读,让自己身临其境感受北国的秋,丰富阅读时的情感,这样的阅读方式会让学生更加充分的理解文章的主旨所在,进而使学生能够主动的进行学习。

(二)正确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达到高效阅读目的

因为散文有很多不同的形式,包括记叙性散文、抒情性散文、议论性散文。所以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之前对不同的散文形式进行深入地了解和分析,以便于在教学课堂上能够正确且快速的引导学生掌握散文的主要内容,以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这样可以使学生高效地完成散文阅读,用节省下来的时间去阅读更多的散文。

(三)对高中生散文阅读进行个性化培养

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对散文阅读的个性,借此不断激发高中生主动且有效进行散文阅读的学习。为了使目标得到实现,教师要正确地运用散文具有的特殊意境对学生进行熏陶,使学生们在阅读中能够充分体会作者当时的感情,将自己的感情与作者的感情相融合,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散文的内容。在教学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要多进行互动,通过互动和讨论使学生对散文内容有更加深入了解,这样对高中生散文阅读进行个性化的培养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四)改变传统的单一的散文阅读教学模式

高中语文教师要将散文阅读教学的内容,和新课改的要求相结合制定多种教学方法。在散文阅读教学课堂中,学生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可以对散文有不同的见解,激发学生对散文阅读的兴趣,进而引导学生在散文阅读的过程中丰富自己的语言知识,使散文阅读实现其价值所在。以《小狗包弟》为例,文中写到“包弟在我们家待了七年,同我们一家人处得很好。它不咬人,见到陌生人,在大门口吠一阵,我们一声叫唤,它就跑开了。夜晚篱笆外面人行道上常常有人走过,它听见某种声音就会朝着篱笆又跑又叫,叫声的确有点刺耳,但它也只是叫几声就安静了。它在院子里和草地上的时候多些,有时我们在客厅里接待客人或者同老朋友聊天,它会进来作几个揖,讨糖果吃,引起客人发笑。”这段文字作者介绍了包弟安静善解人意可以给别人带来快乐,同时表达了作者对包弟的喜爱之情,当同学们读到这一段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给学生看小狗的图片,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爱心,这样的教学方法更能吸引学生,使散文阅读教学能够顺利地进行。

(五)在增加散文阅读教学课时的同时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教师因为散文阅读的教学课时有限,不能将所有的知识讲解给学生,根据新课改的要求,高中学校要增加散文阅读的课时,让语文教师有足够的时间对知识进行讲解,并且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去消化知识,对知识进行自主探究。在课时增加的同时,还要求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制定有效的教学方案,进而提高教学效率。

(六)提高高中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素质

学校应该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在培训过程中,语文教师通过与专业的培训人员和优秀的教师进行交流和学习,进而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素质。而教师经过培训后,可以在课堂上更好的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使学生对散文阅读的兴趣越来越浓厚。

我校采用以上提出的策略对散文阅读教学进行了调整,通过为期一个月的观察发现,学校经过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将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完善后,散文阅读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成果。

三、结语

散文阅读对提高高中生的语言知识和自主的学习能力有很大的作用,因此希望更多的高中学校开展散文阅读课程。而已经开展散文阅读的学校应该根据自身存在的问题借鉴上述建议并进行改善,进而使散文阅读在高中学校更快更好的发展。

摘要:新课改实施以来,散文阅读越来越受到学生的欢迎。散文阅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学生通过阅读散文类文章不仅可以丰富自己的语言,还可以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但是,散文阅读教学在高中语文课堂上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此篇文章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且提出了解决方法。

关键词:高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困境,突破策略探析

参考文献

[1]郭丽娟.高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的审美困境与突破分析[J].东方教育,2015(9).

[2]梁先军.高中语文有效阅读教学策略探究[J].语数外学习(高中语文教学),2014(10).

上一篇:气动系统下一篇:相贯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