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

2024-07-23

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精选十篇)

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 篇1

关键词:创新基地,研究生,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来源, 日益成为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地位最重要的决定因素。江泽民同志曾说过, “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而研究生作为创新人才的“储备库”, 其创新能力的强弱不仅直接影响到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 也关系到国家创新体系是否后继有人。因此, 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是整个研究生教育体制和教育体系的核心。而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建设的目的是根据区域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及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需要, 联合具有大量优质资源的大型企业集团或科研院所, 建立以培养研究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核心, 探索构建研究生培养新模式、新机制, 把创新基地建设成为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创业型人才基地, 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因此, 从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建设的角度来探讨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建设的必要性

1. 有助于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与就业能力。

纵观各高校各专业的教学计划, 大都是同样的模式, 特色不明, 趋同发展。重理论教育, 轻应用技能培训;重学生就业, 轻自主创业等现象在各高校都比较严重。大多数研究生普遍认为所学知识老化, 知识结构不合理, 与现代科技发展差距较大。而且部分学生心理素质差, 缺乏合作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缺乏科研实践能力及自学能力等。高校如果通过与企业或科研院所联合建立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 在产学研结合中培养研究生, 则既可以使研究生了解社会实际需求, 及时发现有研究价值的实用课题, 又可以直接得到实践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的指导, 进一步提高实际动手能力, 这对于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具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同时, 研究生通过在创新基地的锻炼, 增强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学习阶段就广泛参与社会实践, 极大缩短了参加工作后适应社会的时间, 为毕业后就业选择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2. 有助于高校拓宽研究范围与经费来源。

高校通过与企业或科研院所联合建立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后, 企业或科研院所会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 投入可观的研究经费用于创新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为研究生争取更多的研究经费创造了条件, 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动力和积极性都将得到进一步提高, 这也有助于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另外, 直接建立了与企业的长期深层合作, 奠定了高校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基础, 起到了既培养高素质人才又促进地方经济建设的作用, 可以进一步促进学校与企业或科研院所更高层次的合作。

3. 有助于完善研究生培养模式。

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是研究生实践教学体系中的一项重要平台, 具有很多优点:创新实践基地一般都建立在那些面向社会且与专业密切相关的企业或科研院所, 这些单位与市场接触紧密, 了解本专业迫切需要的人才要求。研究生培养单位利用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与这些单位进行交流, 可以深入了解市场需求, 从而为完善研究生培养模式提供直接参考。

4. 有助于促进产学研合作。

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是联系高校、企业或科研院所的一座桥梁, 可以促进产学研合作的发展与深入。在人才培养方面, 高校或科研单位主要教育理论知识和科研方法, 而企业或科研院所则可以提升研究生的实践和科研能力;在科研和技术方面, 企业或科研院所可以依托高校的科研实力, 开发新工艺、新产品;在经营管理方面, 企业拥有丰富的经验, 研究生在创新基地可以直接获取经营管理经验。另外, 高校可以与企业或科研院所之间互相交流、信息资源共享, 从而提高各自的核心竞争力。

二、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建设的互动发展模式

成立以高校为主体, 企业或科研院所为依托的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 可立足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以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 依托高校的优势学科, 充分发挥学科已有的研究条件和各种教学资源, 构建高校和企业或科研院所相互融合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平台。创新基地可分别在高校和企业或科研院所设立研究生工作中心, 学生在学校的理论知识学习和基本科研能力培养完成后, 由企业或科研院所引导开展调研, 结合现实需求确立研究选题, 并进行论文的开题和撰写工作。研究生指导工作由高校和企业或科研院所的导师共同完成, 研究生在企业或科研院所的研究工作由企业或科研院所的导师负责具体指导, 选题的项目由企业或科研院所提供研究经费, 成果由高校和企业或科研院所共同享有知识产权。高校与企业或科研院所的互动发展模式如图1所示。

三、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建设的保障

1. 课程建设。

组织相关教师对研究生使用的培养方案、教学大纲和课程内容进行分析, 调查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 并广泛征求学生的意见, 在此基础上结合基地建设的特殊要求, 全面修改培养方案、教学大纲和课程内容, 遴选或编写使用教材, 并在实施过程中结合最新研究成果不断进行总结提高, 力争使研究生教学更加适应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可在现有硕士研究生专业课程基础上进行调整, 在不增加课程数量的基础上, 加重学生科研能力培养内容的比例, 使学生能够尽快的自主进行科研活动。

2. 科研实践安排。

要求进入培养创新基地工作的研究生论文选题必须切合企业的现实需求, 紧跟相关领域的前沿成果, 成果必须能够转化推广, 能够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此基础上, 基地每年争取国家级科研项目和省部级科研项目, 并积极与企业开展横向联合课题研究, 鼓励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撰写研究报告, 在成果发表方面给予适当的经费支持, 并规定研究生必须在企业调研三个月以上。

3. 政府应加强政策引导。

政府应重视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建设, 一方面加强政策引导, 利用贷款和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鼓励高校和企业或科研院所联合建设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 并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 构建多渠道筹措创新基地建设经费的机制;另一方面在高校研究生培养经费不足的情况下, 给予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相应的经费支持。为保证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建设取得实效, 教育主管部门应成立专门的基地建设指导委员会, 督促和指导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建设, 审议创新基地年度建设方案及中长期建设发展规划, 定期检查创新基地的建设情况。对中期检查不合格的创新基地, 停止经费支持;对终期评估不合格的创新基地, 取消建设资格;对优秀的创新基地, 则给予一定的建设经费奖励。

4. 建立利益共享机制。

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建设要按照项目约定, 根据项目投入、投资比例等要素, 在高校、企业或科研院所、导师间明确项目成果收益分享办法。由于研究生在基地培养中承担或参与科研课题研究, 所以高校和企业或科研院所要按研究生参与科研课题的性质、工作量的不同, 视具体情况事先做出规定和签订协议, 明确其责、权、利, 处理好研究生科研成果产权归属问题, 避免在学术论文署名和科研成果产权归属方面产生争议。

5. 高校应积极主动。

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建设对强化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 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高校要从人才培养的需要出发, 结合自身特点, 主动与企业或科研院所合作, 建立多种形式的产学研结合的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高校可依托本单位的优势学科, 充分利用企业或科研院所在经费、设备和科研项目方面的优势, 与企业或科研院所合作建立研究生培养平台, 并加大经费投入。双方要在认真研究和充分协商的基础上, 签订长期合作协议, 明确双方的责权利, 构建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建设的长效机制。

作为教育龙头的高等教育面临着培养大批创新人才和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多贡献的两项战略任务, 而其结合点在研究生培养。以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为主体, 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 构建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平台, 能够有力地促进高校改革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模式和机制, 促进高校深入经济建设的主战场, 利用社会资源创造课题研究中理论联系实际的环境, 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 最终形成高校导师、企业或科研院所等管理人员之间有序、合理地“轮岗”机制。“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的建立, 也能提升合作单位的社会声誉, 提高他们的人才积聚和储备能力, 并促进其增强创新能力。同时, 通过“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的锻炼, 使研究生在现实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培养和提高其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也可降低研究生的培养成本并减轻就业压力。

参考文献

[1]孙朝.研究生创新能力特性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 2005, (8) :62-65.

[2]臧兴兵, 赖小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路径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 2007, (3) :40-43.

[3]王悦, 冯秀娟.高水平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的建设与探索[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24 (3) :113-115.

[4]王悦, 冯秀娟, 马齐爽.研究生创新基地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2, (1) :16-20.

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 篇2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011-01

实习对于大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但是,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推进,高校扩招导致在校生人数直线上升,大学生的实习受到普遍影响。基地少、经费不足、执行困难等问题都削弱了实习环节,严重影响大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大学生实习基地的重要性

1.实习可以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

大学生,尤其是理工科的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知识都是以理论为主,比较抽象,面对问题不知道如何应用到实际中去。学生对于一项技能的掌握总有一个陌生到熟悉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就需要实践教学去实现,让学生在不断地训练中掌握、熟悉。实习基地就是实践教学的最好场所,能够为学生提供岗位技能、单项技能、关键能力培养的实战环境。

对于地方高校而言,大多数的理工科高校以及综合院校的理工科专业都具有一定的行业背景,人才培养的目标指向很明确,专业性、实践性尤为明显。因此,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地方产业优势,弥补教育教学的不足,为学生提供一个亲身实践、了解社会、了解职业的地方,促进学校人才培养和行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2.实习可以促进产、学、研三者结合

大学生实习基地是连接学校与社会的桥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对于大学生走出象牙塔的呼声越来越高,而实习基地就是学校面向社会的一扇重要的大门。实习基地一般都具有专业性、实践性、综合性等特点,能够很好地将劳动与教育相结合。高校可以参与到企业的技术、产品研发中去,让学生多接触生产、服务,实现“产、学、研”三者结合。

3.实习可以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素养

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是本科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理工科教学的必然要求。校外实习基地拥有真正的生产环境和施工现场,是学生规范职业技能和素养的训练场。在实习过程中,不仅能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还能再实际的生产操作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些优秀的工程项目、设计项目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专业的思维意识和规范化的职业素养。

二、加强大学生实习基地建设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1.加强领导重视,做到规范化管理

学校领导重视与否对于大学生实习基地的建设至关重要,要让领导意识到实践是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动力源泉,在强化校内实习基地建设的基础上,不断拓展校外实习基地,建立各专业对应的实习基地。领导抓、骨干带头,全员努力,保证实习教学环节的需要。

在寻找实习基地时,一定要做到专业对口,详细了解各单位的技术优势、设备资源、产品类型,了解他们能为实习生提供的岗位与资源。在详细考察的基础上确保实习的效果。另一方面,实习基地的确立要做到规范化,双方签订详细的建设合同,明确双全的权利义务,本着互利互惠的原则,实现实习基地的规范化管理。

2.校企密切合作,实现模式多样化

学校主要的教学环境是课堂,企业主要的教育环境则是实际的生产现场。可以利用这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相结合,在教学内容和实训内容方面相协调,聘请专门的人员进行实践教学指导,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实际的生产活动中,要学生了解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明白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去,对就业问题做好充分的准备。

在实际的实习中,还应该根据企业的特点建立多种多样的实习模式,比如参观学习型、生产学习型、试用工作型等,还可以将学生的毕业设计与企业的技术研发相结合,让他们根据企业的科研产品、技改项目来确定自己的毕业设计。由企业为学生提供设备、技术指导,这样学生在实践中的毕业设计更具有实际价值,企业也通过这种方式考察学生为员工招聘做准备。如湖北襄樊学院机械工程系每年都会输送大批毕业生去航空航天610研究所、中日龙模具有限公司、青山电器公司等单位进行实习与毕业设计的研究。为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以及企业的招聘工作都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3.改革实习模式

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实习基地都是一些国有大中型企业,实习都是以参观为主,走马观花似的进行,这样不仅达不到预想的效果,还浪费学生的时间消耗企业的资源。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求的是高素质人才,高校的实习模式也必须进行改革。根据专业的不同性质、企业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学习模式。首先,可以采用集中实习与分散实习相结合的模式,对于一些经典的工程项目可以由专业的老师带队统一参观、统一讲解,提高实习的效率。对于那些需要学生去实践去体验的实习,由于实习单位的场地、设备有限,可以采取分散实习的方式,将学生分批送往企业实习,每一位学生配备专门的指导工程师,全面提高实习效果。其次,可以采用循环轮换式的实习方式,如果只固定在一个或少数几个实习基地进行实习,学生接触到的东西也相对较少,对学生日后的发展有所阻碍。学校可以联系更多的实习单位,将学生进行分组实习,实习一定时间后再轮换到下一个单位进行实行,这样的方式能够让学生接触到更多单位的生产企业,学到更多的知识,更了解专业行情,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促进全面发展。如湖北工业大学每年都将学生输送到汉口的远大制药、科利尔涂料公司、双虎涂料,宜昌的宜化集团、兴发集团,南京的扬子集团、南化集团等众多实习单位进行循环轮换实习,有效提高了实习效果。

实习是对大学生最好的实践教学,不仅能够巩固他们所学的知识,拓展专业技能,还能够强化他们的感性认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让他们在实践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各高校一定要做好大学生实习基地的建设工作,保证实习的有效进行,培养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杨世芳.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培养学生实践能力[J].广东化工.2013(40)

[2]张学洪.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培养创新型环境工程人才[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

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 篇3

关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的文献, 我们可以按照如下的逻辑链条来归纳: (1)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内涵、特征、研究意义和作用; (2)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及问题研究; (3)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相对滞后的原因; (4)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及实践检验。现有的文献都集中于分析 (1) 、 (2) 和 (3) , 并且对于目前需要大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基本上都达成了共识。但是, 对于 (4)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实践研究及实践检验, 实际上也就是解决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中诸多问题的根本措施, 文献中有系统论述的非常少, 并且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采用什么样的模式和运行机制等方面文献中仍然存在许多争论。本文对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管理学院实践基地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进行了实证分析, 并初步探讨了适宜该院的创新培养模式, 为培养理论与实践能力兼备的优秀大学生提供了参考方案。

(二) 创新能力的内涵

创新能力是指怀疑、批判和调查能力, 是运用知识理论, 不断提供新思想、新观点、新技能和新发现的能力。它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创新意识、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分析能力和实践能力。 (1) 创新意识是指善于独立思考, 敢于标新立异, 提出新办法, 解决新问题和创造新事物的意识; (2) 观察能力是创新成败的决定因素, 观察能力强的人, 可以对事物和问题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3) 想象是创新的先导, 没有想象能力, 创新能力就无从谈起; (4) 分析能力是指如何正确对待问题, 恰当的选择解决方案的能力; (5) 实践能力是在创新能力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 无论对问题理解得多透彻, 方案有多完善, 最终都必须通过实践来证实, 没有实践能力, 创新能力就无从体现。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重点内容。为此, 高校在育人观念、培养方式以及人才培养模式上应进行探索和创新, 紧紧抓住教、学、管三方面, 实现培养创新人才的育人目标。

(三) 基于实践基地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实证研究

1. 基于创新训练基地的创新能力培养

创新训练基地是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创新实践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全校现共有10个创新训练基地:机械创新基地、电子设计训练基地、程序设计训练基地、艺术设计中心、电子商务与管理科学中心、大学生英语竞赛培训基地、数学建模训练基地、嵌入式系统训练基地、化学竞赛训练基地和人文创新基地。学校于2006年11月将创新训练基地的建设与实践项目列入校级教学改革工程委托立项项目, 每年对项目建设进行检查, 并划拨专项支持经费。通过硬件支持、开设培训和专职教师指导等多种方式, 创新基地为我校培养高层次实践人才搭建了有力的平台, 其建设成果代表了我校学生动手能力及参赛的最高水平。几年来, 创新基地内的学生多次在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广告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ERP沙盘竞赛、广西高校化学化工论文竞赛等国家级、区级竞赛中获奖, 为学校赢得了荣誉。在建设过程中, 我校创新基地还积极贯彻“引进来、走出去”的方针, 成为我校与外校进行实践教学交流的窗口。

2. 基于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创新能力培养

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由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和学校创新性实验计划组成。其中, 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是本科学生个人或团队, 在导师的指导下, 自主进行研究性学习, 自主进行实验方法设计、组织设备和材料、实施实验、分析处理数据、撰写总结报告等工作。学校创新性实验计划包括评审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和对学生项目的管理。实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目的在于, 带动广大的学生在本科阶段得到科学研究与发明创造的初步训练, 增强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 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推广研究性学习和个性化培养, 形成创新教育的氛围, 建设创新文化, 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 提高教学质量。为此学校专门成立了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基地, 设立专门组织机构, 负责组织落实创新性实验项目所需的设备、器材、场地, 并提供技术支持和其他服务。计划严格遵循“学校主导、专家引导、学生主体、注重实践、突出创新、贵在实效”的原则, 成立了涉及校长、教务处、科技处、学生工作处、校团委、财务处、国有资产管理处等部门的主要负责人的领导小组, 并组织各分管院长、部分科研水平较高的骨干教师负责项目的申报评审、中期评估、结题验收和提出奖励建议。

3. 多渠道搭建创新实践平台

(1) 搭建创业计划赛事平台。创业计划竞赛起源于美国, 又称商业计划竞赛, 是风靡全球高校的重要赛事。它借用风险投资的运作模式, 要求参赛者组成优势互补的竞赛小组, 提出一项具有市场前景的技术、产品或者服务, 并围绕这一技术、产品或服务, 以获得风险投资为目的, 完成一份完整、具体、深入的创业计划。旨在引导大学生了解创业知识, 培养创业意识, 树立创业精神, 提高创业能力。围绕“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 学校举办了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 为广大同学参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热身, 给广大同学一个良好的锻炼平台。同时, 通过举办创业知识讲座, 企业参观等形式培养同学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在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下, 历届创业计划大赛的组织规模、参加人数、涉及范围、作品质量均列学校此类活动之最。如, “寄居蟹”创业团队作品《漓江情桂林米粉有限公司》、“蓝海创业团队”作品《桂林蓝海仪器有限责任公司创业计划书》继我校创业团队在第四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获得第一个铜奖后先后获得了两个铜奖。

(2) 构建创业性电子商务实验环境。为了给所设专业提高真实的模拟环境, 管理学院在2002年至2006年期间, 多次组织学生进行校园电子商务的实战研究和实践活动, 论证了校园电子商务的可行性。2007年3月20日, 利用学校的网络资源优势, 创办了“好快嘀”校园电子商务实践项目 (又名“好快嘀”校园网上超市www.haokuaidi.com) , 为学生提供了创业性电子商务的实验环境。该项目设定专职老师指导, 学生自主经营管理, 由学生联系商家、自愿参加、自主管理、传帮带方式滚动发展。该项创业性实验让学生学以致用, 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 将实验室搬到互联网上, 用电子商务方式学习电子商务, 在电子商务实践中练习和掌握网站开发、数据库维护、系统安全、图片处理、网络营销和库存管理等技能, 使广大同学得到了真正的实践。目前创业性电子商务实验的团队规模不断扩大, 好快嘀目前注册用户数千人, 并保持不断增长的势头。

(3) 校企联合拓宽实践平台。学院通过相关单位建立合作关系, 建立了广西糖网食糖批发市场有限责任公司等多个校外实践基地。暑期之际, 学院组织同学到北部湾经济发展中的各个方面开展实践调查活动, 各项调研活动涉及北部湾的电子商务、土地利用、人才需求、旅游发展、经济开发、企业发展及限塑令影响等各个方面, 其中“广西糖网商务模式的调查研究”和“北部湾经济区城市土地利用研究”为校级重点资助项目。同学们通过查阅文献、网络查询、亲身实践、发放问卷等方式开展了实践调查活动, 调查成果汇成了多篇论文, 锻炼自身的同时服务了社会。

4. 多类学术科技文化活动促创新

国务院在2007年工作要点中第二十五条再次指出了“着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的教育要点。为贯彻这一要点, 在搭建多种实践平台的同时, 结合经管专业实践模式, 学院大力组织同学参与相关特色竞赛, 激励他们的创新积极性。在“用友杯”全国大学生ERP沙盘模拟对抗赛中, 参赛队获第二届“用友杯”全国大学生ERP沙盘模拟对抗赛二等奖。“世华杯”全国大学生金融投资模拟交易大赛 (国家级) 中, 选手获第二届全国大学生金融投资模拟交易大赛优胜奖。全国会计知识大赛中, 由学院教师和学生组成的代表队获第三届全国会计知识大赛桂林赛区冠军, 并有同学代表桂林市参赛, 获广西赛区优胜奖。此外, 学院一年一届的“银河证券杯”模拟炒股大赛每年均得到了各院系的各积极响应, 同学们在学习专业知识之余亲历实践, 感受股市的跌宕起伏, 提高了同学们的承受能力, 同时也为同学们将来有更多的选择工作机会埋下伏笔。其他类型的竞赛中管理学院学生亦积级响应, 在两年一届的“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 由硕士研究生团队撰写的论文《广西微型企业发展模式及其对策研究》曾获广西区论文类二等奖。“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国家级、区级) 中, 我院两位学生获2008年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与计算机应用竞赛成功参赛奖;两位同学获07年数学建模竞赛广西赛区一等奖。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 (NECCS) (国家级、区级) 、“CCTV杯”全国英语演讲比赛、“外研社杯”全国英语辩论赛中, 也有学生曾夺得众多奖项。这一系列活动是管理学院对我国培养具有实践能力人才这一政策的积级响应, 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重要体现, 同时建立金融人才、管理人才储备库, 为金融、管理行业提供大量优秀人才信息, 搭建起行业机构与广大学生互通的桥梁。

(四) 基于实践基地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不足之处及对策

1. 不足之处

(1) 大学生自身因素对创新实践的影响。通过对管理学院学生的调研, 总结了以下对大学生创新实践的影响因素:具有创新意识, 但不善于充分利用和积极创造条件。大学生往往不能把握本学科最新发展的动态, 闭门造车, 没办法和不去向知识经验丰富的教师或同学请教, 不重视相关学科知识的迁移。思维敏捷, 但缺少创新性思维方式。由于大学生知识面窄, 学科之间缺乏合理的整合, 致使他们思考问题时, 其思维方式往往是单一的和直线式的, 缺乏灵活性和全面性。有灵感, 但缺少创新技能。许多大学生经过长期的脑力劳动, 在大脑皮层留下一些暂时神经联系, 在特定因素的诱发和引领下, 这些暂时的神经联系会接通, 产生灵感。由于大学生缺少创新的技能, 虽然产生了灵感, 但这些灵感是短暂的, 缺少横向的联系, 最终只能昙花一现, 无果而终。有创新的热情, 但缺乏广泛的沟通和对社会的全面了解, 致使他们的创新目标不够明确。

(2) 课程体系仍需改进。现今的实践课程开设时间一般都在大三、大四阶段, 实践没能在本科阶段得到系统的贯穿。另外, 实践课程体系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存在较大差距。国外应用型大学为了加强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 不少领域中的新技术已进入了他们的实验教材, 许多实验内容保持与科学技术同步发展。如在德国和美国的实践教学中, 普遍采用项目教学法, 根据某个实际项目, 把学生组织在若干个小组内, 几个学科的教师联合进行指导, 让学生自己合作完成项目。参加项目学习的学生既训练了专业技术能力, 又训练了与他人的合作能力。而且, 国外许多应用型大学都要求学生的毕业设计必须在工厂、企业进行, 毕业设计题目也都是工厂、企业的实际课题, 这些有效的训练, 使应用型大学的毕业生进入人才市场就能上岗操作, 这些都是值得国内借鉴的。

(3) 创新实践师资尚不够强大。实践教学近年来虽逐渐得到重视, 但对于实践教学师资的培养力度仍然较有限, 特别是缺乏双师型的教师。学院对教师的考核也主要以理论研究为主, 对实践教学过程的管理流于形式化, 所以教师缺乏进行实践教学研究的积极性与能动性,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践教学水平的上升。特别是对于社会实践等实践教学环节, 由于学生分布相对分散, 管理难度也较大。

(4) 应认识到系统支持机制的实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 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 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 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 这是很大的问题。”钱学森先生对温总理所说的这段话, 使国人振聋发聩, 也成为温总理“非常焦虑的一个问题”。激励机制、学术交流、资金与制度保障和实验条件保障, 项目运行, 基地建设、评价体系等方面仍是一项长期、繁杂的过程, 只有在一个富于活力的机制的支持下, 创新才能真正地得到贯彻与落实。这一点需要自上而下引起各级领导、相关人员的重视。

2. 对策及培养模式分析

(1) 强化教师在创新实践上的引导作用。针对大学生在创新实践上自身存在的不足因素, 本文认为应强化教师在创新实践上的引导作用, 长期的作用必将在学生身上产生潜移默化作用。教师还应注意把本学科前沿的最新研究信息、动态及成果有机地引进课堂, 让学生了解本学科前沿研究信息,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也可借此机会, 适当地向学生介绍一些自己的科研成果, 这对学生可起到导向和示范作用。另外, 可以引导学生在低年级就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 鼓励本科生发表科研成果, 重视经验交流和学习。最后, 可考虑将硕士培养的导生制引入本科各阶段的实践课程体系中, 即增加专职教师对学生的辅导, 与学生在不同进度上共同交流项目的进展。

(2) 丰富创新实践课程体系。第一, 增设“创业创新”课程, 并将相关实践课程贯穿于本科各阶段。“创业创新”课程的开设意在为大学生提供创新理念、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和创新实践方面的指导, 培养、训练、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尤其是创新思维能力, 帮助他们寻找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多种途径和方法, 指导他们走创新之路, 迎接新的挑战, 创造新的成果, 使他们真正成为适应新世纪和国家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为提高学生对相关实践与课程的重视, 可将这些课程的学分设为必修学分, 另外, 可考虑延伸实践课程的开设阶段, 而不应仅局限在大三、大四阶段, 早期的实践更能激发大学生创新的兴趣, 同时也为后期专业的深入研究及开拓实践视野奠定坚实的基础。第二, 提供交叉学科选修的途径。交叉学科知识也是创新能力培养所必需的, 所以加强大学生基础教育及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非常重要。高校应该增加选修课比重, 允许学生跨系、跨学科甚至跨校选修课程, 使学生依托一个专业, 着眼于综合性较强的跨学科训练。这不仅可以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 为其在某个专业深造做好准备, 同时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特殊兴趣, 使之能学有所长, 提高创新的积极性。

(3) 培养、引进创新实践教育师资。“学高为师, 德高为范”, 教师的神圣职责是教书育人, 从本质上讲, 教师的教学活动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学生素质的高低固然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但教师的素质是影响学生素质的主要方面。创新实践教育师资的缺乏是共性的问题, 学生在接受教育时都希望教师以身说法, 我们虽然拥有许多高学历的经管类教师, 可以系统讲授相关专业知识, 但是有实践经验、创业经验、从商经验的老师很少, 有时在进行案例分享、模拟操作等教学时, 不免有纸上谈兵之感。为此建议从两方面组建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团队:一方面是培养, 即在目前经管专业教师中分批选拔部分教师进行系统的实践经验、创业知识培训并到企业挂职锻炼, 经过几年的积累, 形成较稳固的教师队伍;另一方面是借用, 即通过学校与地方政府及企业合作, 聘请产业界的专家、企业家为学校的名誉教授或特聘教授, 可以是滚动式的, 几年更新一次。

(4) 构建系统的创新实践支持机制。创新实践支持机制没有统一的模式标准, 实际执行过程中应量体裁衣, 切忌盲目照搬外校的实施模式。创新实践的支持机制实施一般会经历引进、学习、改善、创新的阶段, 在实际执行过程中, 所经历的阶段数量及顺序也有可能存在差异。激励方面, 可联合企业设置专项的创新基金, 共同将创新或创意方案转化为产业、商业的实施与运作;学术交流方面, 应努力引进行业的最新发展动态, 增加与外校、企业间的交流, 当学生取得成果时, 可及时举办专题交流与演示, 达到示范作用;资金、实验条件及项目的运行应得到制度上的保障, 管理上可设置独立的创新实践部门落实制度的实施;评价体系方面, 不能沿用以往的理论教学评价体系, 创新实践体系应当围绕实践目标来设置, 重点关注学生在实践中的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应该明确的是, 一套富于活力的机制不是一蹴而就的, 应注意借鉴先进模式, 实施中应不断改善, 各项制度还应贵在落实。

(五) 结论

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 不仅涉及教师的创新素质和营造创新的环境, 还和开发学生自身的智力、非智力因素密切相关, 还必须训练科学的创新思维。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 要求高等学校在进一步明确标准的前提下, 在积极建设实践平台的基础上, 构建富有创新性的教育教学管理体制、构建适应创新教育要求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和培养一批富有创新性的教师和教学管理干部队伍、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等方面不断完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措施。只有做到了这些, 才能说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成长的舞台。

参考文献

[1]任丹, 魏鹏.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体制机制及路径研究文献综述[J].现代农业科学, 2008, 5 (2) :85.

[2]李兵宽, 李国添.加强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高教文摘, 2004, (2-3) :41-42.

[3]王家华, 汪祖杰.金融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施的思考[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 2007, 4 (1) :87.

[4]张玉纯, 戴序, 徐扬.国外成功经验对我国高校金融专业实践教学的启示[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08NO.12 (上) :167.

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 篇4

【论文关键词】课堂创造创新思维

【论文摘要】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渗透创新意识,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扩大阅读面,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供条件。

Make the class become the base for cultivating students’ innovation thought

【Abstract】The main base of the quality education is the class. Therefore, our class must infiltrate the innovation consciousness, must establish the democratic and equal teacher-students relation, ensure students’ main-body position, encourage students to extend the reading scope and provide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innovation thought with the condition.

【Keywords】ClassCreationInnovation thought

积极培养富有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学生,这是知识经济时代对我们每一个教师发出的呼唤,也是当今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渗透创新意识,努力挖掘人的这种创造潜能,培养人的创造思维,研究创造规律,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怎样让学生幼小的心灵在课堂上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

1.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学生创新思维的心理氛围。首先,创新思维需要有民主的氛围和宽松的环境。营造一个允许民主讨论、自由探索、自由辨论和反批评的人际环境和学术环境对激励人们的创造性至关重要。创造是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它需要突破现有的圈子,打破思维常规,要求人们思想解放,思路开阔,想象丰富,具有一种敢想敢说敢干不安于现状的精神,需要重视实验和实践,让创造者在同一起跑线上,为突破自己的界限而努力,才能时时保持旺盛的创造热情。其次,富有创意的导入,也可以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智慧,使之善于思考问题,以及培养学生的定向思维。因为教师有重点的导入新课,能使学生的思维迅速定向,集中探索知识的本质,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例如,小学语文第二册《乌鸦喝水》一课的导入:

观察图画:同学们这是一只什么鸟?谁认识?(这是一只乌鸦)它遍身乌黑,大大的嘴。这只乌鸦现在口渴了,它到处找水喝。我们今天要学的这一课,就是乌鸦喝水的故事。 “

请同学们打开书,仔细看插图,边看边想:乌鸦找到水了吗?水在哪儿?乌鸦喝到水了吗?怎么喝的?

这段导语把贯穿全文的线索用四个问题串起来,让学生从静态的三幅图中找答案,思考、讨论结果。这一过程学生的.思维也是最活跃的,对问题的思考是深入而全方位的,这些问题激发了学生们的心理驱动力,在讨论争议中,让学生迸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

2.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设立学生创新思维的环境。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一门课程就是一个以任课教师为中心,以学科教材为边界的封闭系统。学生往往被禁锢其中,难以相互交流,这样就大大消弱了环境中的信息刺激,不利于开展创造性思维。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抑制了学生的异想天开,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的创新意识就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他们在课堂上“动”起来,“活起来”,以个人自学,小组讨论,同桌交流,集体评议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方法替代呆板机械的课堂组织模式,让课堂焕发生机。如教学《小木船》一文时,先让学生围绕学习目标要求独立学习,运用读、想、划、圈、查、注等方法,自学课文。在此基础上,摘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在小组或同桌中讨论,组内每个学生都要发表意见,让同伴评议,然后每组再进行交流。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展开争议,提出创造性的肯定,因为敢于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不循规蹈矩,正是学生们创新思维的萌芽。

3.鼓励学生扩大阅读面,拓展学生创新思维的渠道。教学实践证明,凡是各科成绩好的学生往往是课外书看得多的学生,喜欢看书的同学也往往是自学能力强的学生。而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每册课文均在25篇左右。在长长的半年时间里,师生们都围绕着这几篇课文,忙得不亦乐乎。从抄写生字,抄写词语,又从抄写课文到抄写词语解释,学生整天被机械重复的作业所困,哪有时间去读课外书?人手一本的《学生天地》被束之空阁,甚至连自学课文也无暇顾及。长此以往,我们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只会是思维单纯,行动木讷,依样画葫芦的变相弱智者,还会有什么“创新”可言?“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试想,一个不博览群书,广采众纳的人怎能登上科学的殿堂?有关专家指出:做作业不等于学习,不会阅读几乎等于不会学习。为此,我们再三压缩教参规定的课时,尽量挤时间让学生阅读一些课外读物。如学习了《地球什么样》一文,又引导学生去学习《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学地理的小画家》等文章,想方设法创造条件让学生广泛、大量阅读课外书,从中汲取丰富的知识营养,为他们拓展创新思维的渠道。

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 篇5

[关键词]基地建设工程实训软件实验中心人才培养

教育部指出:“把软件学院建设成为一个技术领先、特色鲜明、满足国际化市场需求、以社会效益为主兼顾经济效益的高水平、多层次、多领域的软件高层(端)工程化人才培养基地”。软件学院要为国家信息技术产业培养高层次、实用型、复合型、国际化工程型人才,实训基地就应具备对学生进行基本劳动实践、教学实验实践、项目研究实践、工程培训实践、企业管理实践为一体的条件和要求。

高校工程实训基地建设的重要性

高校软件工程实训基地已超出了单一软件实习的教学模式。软件学院的学生除须掌握计算机软件领域的基本理论知识外,还要重点学习国际软件工业界最新的软件开发设计技术和软件项目管理方法,并能熟练使用最新最流行的软件工具高质量地开发大中型软件项目。

高校工程实训基地建设的思路

实训基地是实践教学过程中实施实践训练的场所,其基本功能为:完成实践教学与职业素质训导、职业技能训练与鉴定的任务,并逐步发展为培养高素质教育人才的实践教学、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和高新技术推广应用的重要基地。实训基地包括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

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我院软件实验中心现有三类实验室,即:①开放实验室:针对全院教学及全院学生,全方位开放;②专业实验室:供教学和科研使用;③联合实验室:与国际知名企业合作,完成软件项目开发。这三类实验室在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培养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共同组成了我院的校内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应符合真实性原则、高技术性原则和通用性原则。使其尽可能贴近生产第一线;尽可能体现真实的职业环境,体现专业领域新技术、新工艺。实训基地不仅应该成为学生接触先进技术的训练场所,还应成为高素质软件人才的培训基地。另外,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尽可能使之建设成为多学科及相关专业通用的实训基地。我院现有30多门课程均要在本院实验室上机和实习,且大部分都为综合性或设计性实验,但由于实验场地和实验设备的限制,我们还与企业合作共同建立了校外实训基地。

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校外实训基地是学生“零距离”接触生产第一线的训练场所,是对校内实训基地不足点的有效补充。学校可选择几个实训方便并具有实力和特色的大中型先进企业,签定校企合作协议,明确双方的责、权、利,逐步开展各项合作,建立长期稳固的合作关系,最后挂牌成为校外实训基地。

本科生在大四开始实施分流培养的改革探索,并原则上要求毕业前必须有一个月或以上软件企业的工作或实践经历,否则,不能答辩,强化工程化人才培养的力度。我院已有部分学生分别在印度INFORSIS公司、美国花旗银行、微软公司等7家国际知名软件企业进行工程实践,结合毕业设计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工程实践。我院还有北京中软国际和软通等国内工程实训基地40余个。许多学生最后也选择了自己的实训基地作为工作单位,而这些实训基地也找到了所需要的软件技术人才。

我们建立新基地,巩固老基地,采取优胜劣汰,不断进行补充和淘汰,使工程实训基地的数量和质量能与我院的发展速度和教学要求相适应,保证教学需求。为真正发挥校外实训基地的功能,学校还应主动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解决技术难题,并聘请企方技术人员进行现场教学。企业为学校提供实训场所与便利条件,与学校共同承担实训教学任务。这样将有效保证软件技术人才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最终达到企业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计划和人才培养过程,同时学校为企业提供高技能应用性人才的目的。

高校工程实训基地建设的管理

1形成以市场为核心的基地管理模式

除了在学校进行上机强化、项目培训以外,学生均需在软件开发企业为完成毕业设计进行一段时间工程实践,以实现学业与就业、学校与社会零距离的接轨。所以软件学院学生的实践教学有别于其它专业的实验室训练,具有自己的独特功能和价值。从一定意义上讲,其重要性超过理论教学,软件学院实践教学搞得好不好,是影响其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衡量其教育有无特色的一个标志。实训基地是完成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场所,也是高校教育改革、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物质条件。

2实施师资的多元化和人才培养的国际化建设

通过外聘IT行业的专家、学者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软件开发人员与管理人员来院担任实训教师,还有计划地选派学院的教师和管理人员到企业实践,充实和丰富软件人才培养方案的内容,使新的软件开发技术与手段及时进入课堂。

3实训教学教材的建设

学院大部分课程直接采用国外著名高校的最新原版英文教材,部分课程采用双语教学或聘请国外著名大学(或公司)的专家授课。此外,学院就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案例教学和项目实训教学平台环境、精品课程和教材建设等选题,编写具有很强针对性、实用性且合乎学生认知结构的实训教材、指导书,建立与实训教学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4加强实训中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

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 篇6

建设创新活动基地必须以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为先导,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 以建设基础课群和大专业的实验基地为重点, 统筹规划教学实验基地的调整与建设。 学校应在加大教育事业经费投资力度的同时, 拓宽教学实验基地建设资金的来源渠道, 通过国家专项支持、校院两级筹资、与国内外企业共建和社会捐赠等形式, 以较快的速度建成一批创新活动基地。一是重点建设受益面大、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科学素质影响大的物理、基础力学、基础化学、电路、电工、电子、制图、机械设计、外语、计算机等教学实验基地。二是重点加强综合教学实验基地建设。先进制造技术综合实验中心和信息技术综合实验中心是学校针对机械和电子信息两个工科大类学生设计和开发的, 具有综合、设计和创新教育功能的大型实验教学基地。三是配合新专业和名牌专业建设, 支持装备技术实验中心、测控实验中心、汽车实验中心、材料试验分析中心和经贸中心等试验基地的建设。四是完善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环境, 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丰富学生业余生活, 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和创新精神。

二、 改革实验教学以适应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

1.明确实验教学在学校整体工作中的地位

首先, 实验教学是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把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同等看待。要明确实验教学在整个教学计划中的比例, 制定科学的实验教学大纲, 有条件的实验课, 可独立设课、独立考核、有独立的学分。其次, 实验教学要改变学生对教师过分“依赖”的教学方法, 向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方向转变, 重视学生个性思维的发展, 倡导学生多动脑、勤思考、敢提问。在试验中多给学生主动权, 让他们独立思考。

2.强化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 教师应把一些经过实践检验的优秀内容充实到实验中去, 逐步将以验证实验为主转变为以应用性较强的设计性、综合性实验为主, 根据学生入学到毕业的不同阶段, 将实验分为三个阶段。在基础实验阶段, 教师应培养学生严谨的观察、思维能力, 让学生获得基本的操作技术, 会正确使用仪器设备, 会分析实验结果, 会写实验报告。专业基础实验阶段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开发、设计能力为主。在实验课程的编排上, 可按专业类别将相关联的课程集中起来, 独立设课, 教师只需给学生提供简明、提示性的实验指导书, 尝试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 自己按教学大纲, 编写实验步骤、设计实验线路、选择实验仪器, 并将实验方案于实验前3~4天提交给实验教师, 审核同意后, 就可进行实验。专业实验则要反映本专业特色和科技发展现状, 努力将科研成果引入实验教学, 要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鼓励学生以科技小论文的形式撰写实验报告, 培养学生概括科学实验的能力以及用文字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的能力。

3.加强管理, 建设高素质的实验技术队伍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实验技术队伍, 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先决条件。各实验中心和实验室要制定短期和长期培养计划。应坚持在职为主、校内为主、岗位为主。鼓励和支持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参与实验室教学和研究工作, 欢迎他们带课题不定期参与实验室工作, 并吸收和带动实验技术人员参与到科研项目中。对优秀人才要制定培养计划, 培养一批实验技术方面的专家成为实验室建设的骨干, 并通过他们带领或影响实验室的其他人员。 要倡导学习和研究新知识、新技术, 研制或开发新仪器设备功能的良好风气, 要建立健全实验技术研究立项制度和优秀实验技术成果评选制度, 设立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技术成果奖, 并与科研和教学成果平等对待。

4.合理投资、规范建设

在实验项目确定、实验室管理体制完善的条件下, 集中财力, 有计划进行实验项目投资, 争取实验室投资一个见效一个。在仪器设备的采购上, 要考虑先进性和现代性, 努力创造较好的实验教学环境。实验室的工作要规范有序, 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实验室的基础工作必须扎扎实实做好、做规范, 严格实验教学各环节的管理, 严格做好实验教学大纲的修订、实验项目的精选、实验教材的选定, 把好实验考核关以及实验报告等基本教学文件的收集整理工作, 使实验教学工作保持延续性。

三、试验室开放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

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工程组织能力的培养和实验技能的提高。因此, 重视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 充分利用现有实验室条件, 坚持并不断扩大试验室向学生开放。教师应积极支持和指导学生在实验室开展课外科技活动, 组织学生参加科研活动, 引导学生将动手与动脑结合起来, 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组织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和特长、独立完成实验方案的设计、安装、调试、故障排除和参数测试等实验活动。这种生动活泼的开放形势有利于因材施教和学生的个性发展, 有利于开拓进取和培养创造性的思维, 为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实验室开放要贯彻“因材施教、讲求实效”的原则, 开放的实验是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和要求, 确定开放内容。实验室开放必须满足对象的广泛性、时间的业余性和内容的提高性等特点, 使实验室向本科生开放工作的组织及管理逐步制度化和规范化。 实验室开放可以充分利用实验室资源, 发挥实验室的潜力和效益, 给学生提供接触仪器设备的机会。实验室的开放内容有:参观实验室;选修课、必修课教学计划内实验;课内实验和课外实验相结合的实验内容;学生自己设计的创新性试验;对参加课外科技活动、科技竞赛或兴趣小组的学生开放实验室;教师提出实验研究课题, 鼓励学生参与教师课题研究。多种模式、多种内容和目标开放实验室, 将使我国高等教育的教学模式, 向分层次、多元化教学发展, 向能力素质教育转变。这样会大大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使得实验教学充满生机, 将对我国的高等教育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实验室开放可以改变学生“被动式”实验为“主动探索式”学习, 学生可以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 选择实验内容, 可以增加学生进入实验室接触仪器设备的机会, 提高实验室仪器设备利用率, 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的主动性,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验室开放势必增加实验项目数量, 需要撰写更多更新的实验教材和实验指导书, 会遇到更多、更深、更广泛的新问题、新理论知识、新实验知识, 这都促使实验教学人员进一步学习, 也有利于提高实验技术人员的能力和素质。

目前, 大多数实验室各自为政, 仅为本实验室、本教研室、本学院人员提供科研条件, 未能充分利用实验室的资源为全校各类人员提供科研服务以及面向社会的技术服务。随着学科的覆盖面增大, 科技的全面发展, 要求各专业协同攻关, 相互支持, 学科间相互渗透。为了在全校范围内创造科研条件, 创造科研氛围, 应该建立各种创新基地。主要有: (1) 建立“工程化、实用化实验室”。按真实的工程应用模仿企业行为组织活动, 将一些通用仪器设备摆出, 学生可以自由地进入实验室活动, 也可以熟悉通用仪器设备, 增加接触仪器设备的时间与机会。还可以建设“橱窗演示实验”、“多媒体演示实验”、“电子技术实验展览示教厅”等多种形式, 把现代化教学手段引入实验室教学的各个环节, 以激发学生实验兴趣和科技制作的兴趣。 (2) 大学生创新基地。鼓励跨学科、跨专业活动, 以便多学科人才互动、知识互动, 并为那些基础扎实、思想活跃、具有创新思维的“尖子”学生, 提供一个发挥才能的基地。建立导师指导制度, 活动在导师指导下进行, 可由导师选定活动内容, 也可在导师指导下由学生自主选择活动内容。导师在审查学生提出的实验项目、指导他们实验的过程中, 也必须进一步学习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和科研水平, 力争每年出一批成果。 (3) 教师科研基地。为教师、技术人员、研究生的实验教学、科学研究活动提供一个良好的研究平台。

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 篇7

进入二十一世纪, 我国的国情和所处的历史阶段决定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是多样化的, 不仅需要高层次研究人才, 而且需要在各行各业进行技术传播和技术应用、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在当今世界上, 许多国家都把大学生的创新教育放在一个较为重要的地位上, 国外对此方面的研究涉入较早, 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已有较大提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曾明确地提到:“培养大学生创业技能与主动精神应该成为高等教育主要关心的问题, 大学生越来越不仅仅是求职者, 而首先将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实习是高等院校教育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实践环节。创新活动与创新能力培养需要强有力的基地做为依托, 校内外实习基地是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阵地, 是推进产学研创一体化的重要载体。加强基地建设与管理可以为学生提供科学研究场所, 把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 提高科研水平, 同时为学生的创新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实习基地建设又是确保实习质量, 实践能力, 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园艺专业突出理论联系实际, 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 是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能力的综合应用性学科专业。学生通过在校内外实习基地的学习锻炼与创新活动, 增强专业劳动观念, 加深对社会的了解, 提高思想政治觉悟与创新能力, 增强为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的意识, 了解社会化大生产的协作过程, 增强协作共事意识等。可见, 加强基地建设与管理对高校教学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 实习基地建设在创新培养方面应把握的定位与原则

1.1 实习基地定位。

高校教学实习基地根据学校的定位与专业优势, 根据园艺学科的特点及园艺专业方向或课程的需要, 有计划、有步骤地能满足教学实习的基地。可分为以下几类。1.1.1产学创相结合的综合性教学实习基地, 需要强大的科研队伍与科研成果保证。同时要有一支研发队伍, 教师学生共同参与。需满足蔬菜、果树、观赏园艺、植物保护等主干课实习需要。1.1.2专业或课程教学需要的教学实习基地, 完全为教学服务, 只满足教学。1.1.3园艺专业为主, 多专业协同的教学实习基地, 综合性强, 可定位为研发中心或创新中心。

1.2 实习基地建设的原则。

1.2.1校内实习基地建设应与学科及专业建设、科研实验室建设结合起来。1.2.2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强调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 建立双方“平等、互利、互信”的合作关系, 调动协作单位参与实习教学的积极性与热情。校外实习基地应满足四个条件:一是技术装备条件和技术力量应满足专业教学要求, 有承担实习地条件;二是生产正常, 经济效益好, 有接纳学生实习的能力;三是交通方便, 能节约开支;四是与学院关系密切, 愿意承担我院学生实习教学, 有参与实习教学的热情。实习基地的职能:能满足我院教学需要, 为培养方案规定的实习提供场地和指导师资, 接受我院有关专业一定数量的教师与学生开展实习。学院优先支持层次较高、接收我院师生人数多的实习基地的建设。1.2.3建立实习基地, 应在满足实习教学要求的前提下, 就地、就近选择。且优先考虑那些经过多次实习、符合要求、但未签约的单位。

2 加强实习基地管理, 发挥基地教学服务功能

实习基地的作用是满足教学需要, 为教学服务为宗旨, 因此, 在管理上根据当前园艺专业的发展情况, 引进新技术、新品种、新栽培模式, 让学生能听得见、练得到, 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同时调动各方面力量, 提高生产管理水平, 提高专业知名度, 为专业发展服务。实习基地管理人员以专业技术人员为主, 以教师管理为辅, 在关键技术环节上亲自指导。形成“双师型”教师。为学生的创新活动提供理论与技术的师资平台。实习基地的建设单位应有责任人负责基地的建设与管理。各基地建设单位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努力提高基地所在单位实习指导教师的指导水平。学校应分期分批地向已建成的实习基地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

3 发挥实习基地优势, 使其成为学生参与科研成果的摇篮

教学实习基地是教师进行科研地场所, 没有现代化的生产实习基地, 教学研究, 成为无源之水, 只能闭门造成车。基地为学生研创提供生产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来进行日常管理, 仪器、设备、物资供应上采取优先原则, 尽一切可能为本专业大学生创造良好研创条件, 成为科研的基地与摇篮。

4 加强基地建设, 使之真正成为大学生创新的基地

多年来我国的本科教育发展存在重理论、轻技能, 重知识、轻能力, 重就业、轻创业的弊端。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虽然取得了很大成就, 人们已经充分认识到知识与技能的重要战略地位和不可替代性, 但是, 创新精神还很欠缺,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人才市场的变化, 仅靠知识和技能已远远不能适应日益增长的多样化职业变化的需求, 创新精神急待提高[1]。

教学实习基地是培养大学生创新的重要场所, 建立适合具有特色的、系统的、操作性强的、教学效果显著的大学生创新培养体系是大有必要的。园艺专业根据生产季节, 每个学生分配一定面积的实验田, 设计创新方案、自己播种、定植、管理、数据调查、报告写作等, 专业教师在不同时期根据生长情况及管理水平评定成绩, 到生长期结束后给出总评成绩。比而使学生掌握整个生育期的管理技术, 同时结合目前本专业的前沿知识与技术, 对原有技术进行创新研究, 为以后参加工作及创新打下基础。

5 发挥基地示范作用, 提高社会效益与创新人才的质量

实习基地是教师科研、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场所, 同时也是宣传学院的场所, 因此, 基地的示范和辐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实习基地的管理上, 应做到省内品种与先进技术在基地中得到充分运用。并对前沿技术进行研发, 从而提升基地知名度, 提高学院的社会效益。提高创新人才的质量, 确保到社会上有用武之地。

6 园艺专业学生参与基地管理, 创造经济效益, 为基地发展提供经济保障

6.1 优化管理体制, 使高年级学生进入管理机构中, 提高管理水平。

加强管理, 从而调动管理层的积极性, 提高管理水平与效果[2]。

6.2 深化改革, 发掘内部潜力。

根据生产实际情况, 制定生产指标与效益指标, 并结合奖惩进行管理。提高实习基地的生产水平, 在此基础上, 加强对技术指导教师、技术员及学生的思想工作, 进一步调动积极性, 增强责任感, 由于科研条件改善, 教师不仅安心教学, 热心科研, 人而为出人才、出成果作出更大贡献[3]。为生产基地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6.3 做好市场调查工作, 创新方向与市场需求相符合, 提高经济效益。

6.4 减少资金投入, 降低成本。

6.5 建立销售网络, 提高产品经济附加值

总之, 园艺专业教育特点是应用性强、实践性强、创新性强, 应把创新放于重要地位, 但目前各基地普遍存在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投入偏少等问题[4]。因此在实习基地建设上不能一次到位的可根据生产与科技的发展逐年增加投入, 使基地的生产水平不断提高。节约资金, 提高效益, 防止低水不重复建设。把资金应用于到最需要的环境改造、实习设施引入与升级, 为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搭建平台。同时有计划地培训高层次、高水平的师资力量, 把技术、新知识引入到基地中来, 提高基地生产水平。加强各部门的相互配合, 为基地建设与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摘要:校内外实习基地是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阵地, 是推进产学研创一体化的重要载体。加强基地建设与管理可以为学生提供科学研究场所, 把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 从基地建设、管理、作用等方面阐述对园艺本科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 总结出基地的示范和辐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基地,建设与管理,创新

参考文献

[1]程萍.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关系研究[D].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博士) , 2002, (2) .

[2]卢绍华.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与管理初探[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 2005, (2) .

[3]罗正荣, 陈昌意, 徐跃进等.园艺专业实验实习基地管理体制的初步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3.1:6-8.

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 篇8

一、实验基地建设

2007年初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与富士康科技集团共同投资建成了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该基地厂房面积为8000平方米,拥有各类精密模具制造设备总价值达1.2亿元人民币。学院与该公司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开展校企深层次合作。2008年实验基地获立项建设,校企双方大胆进行人才培养的创新合作,对现代制造技术专业群(模具设计与制造、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和数控技术三个专业方向)实施“工学结合”教学改革,创新了“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进入公司,采取师傅带徒弟的方式传授知识,接受双重管理,属于公司的“准员工”。生产产品质量的优劣与师傅的经济直接挂钩。主要工序(线切割、电火花加工、CNC中心和品质管理等)实行交替轮换。在学生管理、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及软硬件设施、环境条件建设等方面都制定了严格的管理措施和发展规划,措施、方法和方案的制定,保证了实验基地的良好运行,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思路

现代制造技术专业群围绕“依托行业办学校,依托市场设专业,依托岗位定方案,依托基地训技能”的总体思路,以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线,着力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构建“知识、能力、素质”三要素,实现现代制造技术专业人才“宽口径、多方向、强应用”的整体育人目标。

1. 通过创新实验,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变以学科教育为主的课程体系为按照职业核心能力为主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变单一的技能培训为生产情景实训;变单一的课堂教学为“学、做”一体化的“理论—实践—技能”为主线的教学模式。

2. 实现现代制造技术专业人才“宽口径、多方向、强应用”的整体育人目标。“宽口径”就是现代制造技术领域面向三个专业方向。现代制造技术是一个综合的技术,它具有综合性、系统性、先进性、创新性、敏捷性、可持续性等特征。“多方向”是指三个专业可供学生选择,使学生学有专长,人人都有精于某方向的“看家本领”。“强应用”是高职对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基本要求和特色所在,要求培养的学生毕业后能在生产一线上手快,解决工作实际问题的能力强。

3. 通过校企共建实验基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出一条校企合作共育人才的新机制。在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和职业技能训练方面有新突破,在人才培养的管理机制与人才培养方案方面有新举措。保持与富盟公司良好的合作关系,并不断发展,以此为基础,构建特色鲜明的现代制造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验体系。

三、构建“六共”的人才培养方案

1. 校企共构培养方案

学院在市场人才需求分析和学生岗位能力分析的基础上,根据企业对员工的职业素质和能力要求,与合作方共同制定校企共育培养方案。方案注重企业的情景体验和技能训练,构建了专业基础、专业知识和专业实践三大模块,专业基础模块包括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素质拓展课程,通识课程主要有“两课等政治理论课”、高等数学、大学英语、信息技术等;专业基础课程有《机械制图与测绘》、《工程材料》、《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机械设计》、《机械测量技术》、《机械CAD》、《液压技术》等课程。专业知识模块包括三个专业的专业课程,如《机械制造基础》、《数控加工技术》、《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模具制造技术》、《机械制造工艺与夹具》、《数控机床结构与维修》等课程。专业实践模块以模具设计与制造为例,主要包括以学校为主,富盟公司技术人员参与的实训。如冲压工艺与模具课程设计、塑料成型与模具课程设计、冲压模具拆装与试模实训、快走丝线切割机操作、塑料模具拆装与试模实训、模具CAD/CAM实训、电火花成型机床操作、数控加工实训等;以企业为主,学校为辅,富盟公司全程管理的实训,如高速精密加工中心操作、精密慢走丝线切割操作、精密电火花成型机操作、模具综合制造能力实训等。

2. 校企共建课程体系

构建了适应人才培养要求的“工学结合”、“工学交替”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参考富士康集团员工的培训课程,把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移植或吸收到教学中,将原来以学科教育为主的课程体系转变为按照职业核心能力为主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开展校企共育、教训融合,以适应企业岗位群中各岗位对职业能力的要求。

3. 校企共施技能训练

把企业的生产活动作为教学活动的基础,从企业环境熏陶与体验到基本技能训练、再到机械加工生产实习都围绕企业平台, 并由指导教师 (或企业师傅) 进行指导,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的应用能力,从而实现由单一的技能培训向真实生产情景实训转变。

4. 校企共用设备资源

实训基地既承担学校的实践教学任务,成为学生生产实习、顶岗实习场所,又面向市场承担模具产品生产任务。以生产企业模式运作,生产和实习两不误。根据制造技术类专业的建设与发展需要,学校还建设了一个与企业错位发展的校内实训基地,作为合作企业的技术和设备补充,在生产加工、技术研发、技术培训等方面为合作企业服务。校内实训基地以基础技能训练为主,并按企业模式进行建设,聘请企业人员参与教学,做到项目真实、环境真实、管理真实,使学生在基础训练中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以双方人力资源和设备资源为基础,成立了“江苏省电子产品装备制造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为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搭建了合作交流、共研课题的平台。

5. 校企共定考核标准、共享评定结果

学生在企业实习时企业对学生按正式员工要求进行管理,成绩完全由厂方评定,把工作态度、工作纪律、工作业绩、工作质量、创新能力等纳入到成绩评定中,直接作为学校考核评价学生的依据。同时,公司把考核优秀的学生记入专用档案,并跟踪该学生的发展情况,学生毕业后优秀生优先被公司录用。

四、取得的成效

实验基地的建设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工学结合”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经过校企共同培养的学生,纪律观念、岗位意识、工作责任感等得到了加强和提高,学习热情得到升华,质量意识得到体验,团队精神、全局意识得到强化,吃苦耐劳、敢于创新精神得到锻炼,培养学生较强的岗位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李伯奎, 左晓明, 刘远伟.机械类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的构建[J].装备制造技术, 2010, (1) .

[2]盛定高, 马宪亭.基于校企合作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大家, 2010, (2) .

[3]赵光明, 孟祥瑞, 华心祝等.采矿类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的一些探索与实践[J].管理观察, 2009, (11) .

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 篇9

1 当前动物科学专业本科生教学环节的主要问题

1. 1 重视实验室建设,忽视教学基地建设

随着国家对于教育投资的增加,大部分高校均具有良好的科研实验条件和课程实验设施,能满足大学生创新实验、室内课程实验所需的各种条件。然而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只依靠高水平的实验室是行不通的。在应用型专业大学毕业生中,只会实验室操作,综合实践能力缺乏的现象非常普遍。这与许多院校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只是重视理论教学和室内实验条件的改善,而忽视综合实践能力的锻炼与提高密切相关。许多学校动物科学专业教学实习基地建设投入不足,对教学实习环节不够重视,不具备良好的开展教学实习的条件和环境;而且建立的教学实践实习基地偏少,或建立的是非实质性的实习基地,不能很好地满足动物科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需要。

1. 2 重视理论教学,忽视教学实习环节

作为应用性较强的动物科学专业,许多学校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理论和实践分离,从而从培养体制上造成对于实践实习过程的不重视; 或用参观等方法代替实习; 或根本没有实习环节。这种教学模式和方法存在着诸多弊端: 首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论与实践脱节,在后续的实践实习过程中往往需要重新进行理论的学习,既浪费了时间和精力,教学效果也不理想; 用参观等方法代替实习或不设计实习环节的教学方法,学生只是在理论上对于所学知识进行了掌握,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受到了限制或缺乏,在今后的毕业实习和就业中由于没有实践的考验,综合能力和素质得不到很好的体现,第一任职能力无从谈起,在后续的竞争中没有任何优势可言。

1. 3 过度重视科研能力培养,忽视实践能力提高

随着教学评价体系的不断改进,许多学校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评价更多倾向科研能力的考察。近几年设立的大学生创新实验更多鼓励的是实验室的工作、论文多少、是否发表过SCI论文等,而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解决动物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却从来没有成为评价的重点。这就导致了许多教师和学生只是看重学生实验室科研能力的提高,而忽视了生产实践的锻炼,使本科生在就业过程中不能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而且许多从事高水平研究的毕业生或研究生由于没有本科阶段实践能力的锻炼; 因此,在高水平研究项目的实施现场无从下手,从而限制了这些学生在创新性研究和后续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中发挥作用。

2 现代动物科学专业实习基地的主要职能

现代动物科学专业实习基地在提高畜牧人才素质和创新能力中的地位和作用已逐步得到认同。加强教学实习基地建设是实现“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以前实习基地主要功能为本科生进行教学实习、教师进行科研项目的实施等[4]。动物科学专业实习基地的职能有了极大的拓展,以吉林大学农业实验基地为例,其职能涵盖了教学实习、科学试验、成果转化与示范推广、职业培训与科技服务、保种育种和生产经营等六大职能。如何发挥实验基地的上述职能,服务于本科教学是动物科学专业实习基地建设要面临的重大课题。作为现代农业实验基地,其职能应该包括: 1) 教学实习,主要保障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的教学实践活动;2) 科学试验,主要保障教师科研课题的顺利实施和本科生、研究生的创新性研究; 3) 成果转化与示范推广,主要保障科研成果的转化和示范; 4) 职业培训与科技服务,主要保障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农技人员的技术培训; 5) 保种育种,主要保障育种工作者的新品种培育以及育成品种的选育工作; 6) 生产经营,现代农业实验基地的建设不能只靠国家的投入,自身必须具有造血功能,以利于农业实验基地的持续发展,并为教学实习、科学试验等基地功能的实现提供有力保障。

3 动物科学专业实习基地在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动物科学专业实习基地的类型主要包括学校自主创办的实习基地和与企业相结合的实习基地,这些基地在如何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方面进行了多项有益的探索。动物科学专业的实习内容与其他专业有着很大的区别: 1) 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大,例如水产类和草学等课程; 2) 具有较长的生产周期,例如养牛学和养猪学等课程; 3) 生产连续性强。基于以上特点,动物科学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尚不能满足课程在实施过程中教学实习的需要。同时高水平的科研、生产单位少,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校外实习基地难度较大,不利于创新人才培养。因此,校内实习基地建设在动物科学专业学生培养过程中越来越显现出重要的意义,并逐渐成为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主要阵地。与在企业建立的实验基地相比较,自主建设的实验基地具有独特的优势。

3. 1 实习内容更能符合实践教学的整体要求

在本科生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学内容主要涵盖理论教学、实验室实践教学和现场教学,系统性比较强,这就要求在教学内容的设计过程中既要体现理论教学的先进性,也要体现实践教学的应用性。由于自主建设实验基地距离较近,更能方便教师在讲授理论课程的同时,快捷地将理论知识在实践中进行验证,在实践过程中能够及时发现理论教学的问题并改进,从而使教学效果得到极大提高。与在企业建立的实验基地相比较,具有节省时间和经费的巨大优势。

3. 2 便于进行教学改革,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更好地接受新知识,并使教学更加生动和有效。根据吉林大学动物科学专业多年的摸索和探讨,部分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已经开始了基地教学,即将课堂教学搬到实习基地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安排教学时间,除了课堂教学外,还通过参加生产实践活动获得必要的感性知识,并且保持学科教学的系统性、完备性和连续性,这种教学方法是符合教学规律的,决不是课堂搬家。近年来通过开展基地教学,相关课程的驻场教学效果良好,深受学生的喜爱。基地教学可以让学生接触到生产的各个环节并了解在生产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通过基地教学以及对于各个生产环节的参与,可以使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了解实习现场的各个生产环节,使生产周期长和连续性强的动物养殖类课程的教学效果大大提高; 对于企业的经营理念和过程有了感性认识,提高了就业后对于新岗位的适应能力,有利于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基地教学必须根据培养目标和教学大纲,按照教学计划安排实施教学。在实施过程中必须经过严格的设计和教师与学生的参与。

3. 3 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

实践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科研素质培养和教学活动是统一的整体,而不是相互割裂的两个独立部分。科研能力是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体现,任何动科类的科研项目都是来源于生产实践并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因此,科研活动也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和用多种科学方法系统解决某一学科和生产课题的过程[5]。利用实验基地已经完成和正在进行的科研项目,可以使理论教学有明显的实例可以说明,也使实践教学增加了科研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思路。通过了解科研项目,学生认真思考并查找文献,对于科研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立项背景、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创新性等都有了清醒的认识,促使学生的科研思维不拘泥于在实验室中早已形成的定式,有助于提高他们在思考、设计和实验实施等环节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目前,吉林大学农业实验基地作为973、863、国家支撑计划项目以及新品种培育专项项目等重大课题项目的实施基地,同时也作为大学生创新课题开展的重要基地,已经使本科生的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并已经在动物科学专业本科生实践教学中彰显出的重要性。

4 结语

动物科学专业是应用型专业,实验基地建设在动物科学专业本科生培养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培养是研究型大学的目标之一,注重理论与实践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在应用型学科学生培养过程中需要探讨的问题。教育部、财政部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 教高【2007】1 号) ”中指出: 目前高等教育质量还不能完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亟待加强[6],迫切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吉林大学农业实验基地的教学实践和培养模式表明: 现代农业实验基地的建设在动物科学专业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谷莘.建设教学实习基地培养创新型人才[J].实验室科学,2009(2):4-7.

[2]周锋.高职院校和农业产业基地合作培养农业人才的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19):117.

[3]邵晓忠,杜新民.农学类专业校内教学实习基地建设与发展初探[J].农业与技术,2008,28(4):128-129.

[4]李慧清,王颖.以现代大学功能为基础的校外教学实习基地建设[J].商情(科学教育家),2008(7):70-71.

[5]孔繁敏.应用型本科生人才培养的实证研究:做强地方本科院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榆林能源化工基地管理模式创新研究 篇10

摘 要:榆林能源化工基地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将对西部的开发和全国经济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而在建设能源化工基地的过程中,当前的管理体制却成为制约榆林能源化工基地发展的根本因素。为此,提出以下几方面对策:创新能源化工基地吸引资金方式;经营管理公司负责具体的业务实施;加强运营商队伍内部建设;有效推进法制化进程;建成“产学研”一体化的基地;采取相应的税收金融政策;加快现代政府管理的各项要素建设。

关键词:榆林能源化工基地;管理模式;创新研究

中图分类号:D0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7-0087-03

国家计委于1998年7月正式批准榆林为国家级能源重化工基地,这是我国唯一一个由国家计委批准建立的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近年来,榆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在我国产业布局中越来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我国能源战略西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榆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中,如何按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坚持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在此基础上创新管理体制,建立高效节能的绿色能源化工基地成为当前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鉴于此,本文将在实践调研的基础上对榆林能源化工基地管理模式的建设提出一些建议和意见。

一、榆林能源化工基地管理模式现状

通过对省市两级部门的调研及所收集的资料进行研究分析,我们了解到现有的榆林能源化工基地是在榆林市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建立的,建设管理委员会是市政府特设机构。能源化工基地设八个开发区,分别是榆神开发区,府谷开发区,榆林开发区,榆横开发区,米绥开发区,定靖开发区,神府开发区,吴堡开发区。榆林市能源化工建设管理委员会下设规划办公室、重大项目办公室、综合办公室。主要职能是代表市委、市政府对榆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工作行使领导管理职能,与八个园区之间主要是协调服务关系,并无直接的隶属关系。

(一)榆林市管省批开发区管理模式

神府经济开发区创建于1994年,为榆林市政府直属的省级经济开发区。开发区地处富有“西部煤都”之称的神木县境内,管委会为市政府的派出机构(县处级),目前未设主任,常务副主任同时为神木县副县长。管委会为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主要职能是服务企业,招商引资,从2006年起开始加入管理企业的职能。在管委会之外,园区还有一个能源开发总公司,它的职能是服务园区建设,扶助民营企业项目发展。主要承担开发区内的市政工程建设,资金来源主要为贷款和土地收益。榆林经济开发区,位于榆林市区南,是1999年省政府批准的陕西唯一的以能源化工项目建设为主体的经济开发区,榆林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是榆林市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行使地市一级经济管理权,主要职责是:负责法律、法规在开发区的实施;编制、实施开发区建设规划;制定开发区的管理规定;领导和协调有关部门设在开发区的派出或分支机构的工作;审查批准在开发区的投资项目;依法管理开发区财政、国有资产、税收劳动人事、工商行政、土地、规划、建设、房地产、环保、绿化、技术监督等工作;负责开发区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的建设和管理;管理开发区的涉外事务和进出口业务等。

(二)其他工业集中区管理模式

榆林经济开发区和神府开发区都已经基本建成,并且有自己的园区管委会,其他六个开发区正处在园区规划、招商引资阶段,由当地政府管辖。以米脂县为例:米脂主管能源工业的部门是工业经济局、发展(计划)局。工业经济局主要职能是对县国有企业的经营生产进行协调服务。发展(计划)局主要职能是进行园区(米脂盐化工工业园)规划、招商引资。米脂县针对能源开发专门成立了一个能源开发利用协调领导小组,该小组受米脂县政府的委托,全面负责米脂县能源开发利用的协调服务、行政审批和监督管理等工作。需要指出的是该领导小组的组长是该县一个分管工业的副县长,该小组的办公室主任就是工业经济局长。县级其他各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分工负责能源开发利用所涉及的具体事宜。

二、榆林能源化工基地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能源化工基地管理较为混乱

目前基地设立了由市委和市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的领导小组,成立初衷是协调管委会同市直有关部门之间的关系,并对开发区重大问题进行决策,但从运行情况看,小组很少或没有开展实质性工作,不能及时了解和解决开发区建设和发展中面临的体制、管理、资金、项目等重大问题,成了名不副实的“领导”。另一方面却表现为“多头领导”,即开发区分别由多个市领导分管开发区的科技、规划、土地等不同的任务,造成管委会向市委、市政府汇报工作的不便,也不利于市委、市政府加强对开发区的领导。而这种矛盾的产生,归根结底源于处于中枢环节的协调小组——领导小组工作没有落到实处。

(二)政府管得多、统得死,违反市场经济原则

能源化工基地由政府组建机构进行管理,即使是开发公司也是由政府投资占股,缺乏市场导向。尤其是在招商引资方面,现在基地的建设资金主要是靠政府的投入,而政府投入有限,不能更好地发挥当地的能源优势。

(三)各个区县各自为“政”,缺乏一定的交流和沟通,不能发挥综合优势

各个区县在资源类型上存在大量的重叠交叉,这样各个区县就不可避免地存在竞争,主要表现在招商等各个环节,使得很多资源被内耗。

(四)部分区县能力薄弱,无法形成循环经济

部分区县特别是南部六县财政非常有限,没有能力去引导市场建立与现有能源化工企业相关的上下游企业与之联动,使得企业不能实现资源的深度利用,不能形成循环经济。使得一些企业的工业废渣不能有效利用,造成了环境污染,也在一定程度上浪费了资源。而且由于各个区县的招商能力有限,所招来的商家只能对资源进行低度、小规模的开发利用,难以培育有市场竞争力的大型企业。

(五)中央、省、市和县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冲突,影响能源化工基地的建设

矛盾主要表现在地方的管理权限太少,享受的利益有限。具体来说,企业税收权益分配不平等、地方政府不能争取到对能源资源的开发权、资源开发权审批过于繁琐、土地审批权过小(国家对于开发区土地利用的限制)等等都打击了地方参与开发的积极性。除此之外,地方与中央企业的矛盾也比较大,央企、省企只要服务、不要管理,与当地政府沟通较少,对环境的返还费用也很低。

三、榆林能源化工基地管理模式的创新

由于榆林能源化工基地管理模式的建设尚处于发展阶段,借鉴亚洲一些国家的先进经验,以政府管理的模式为主;又因为以企业为主导的园区积极效果比较明显[1]。所以,笔者认为适合榆林能源化工基地的管理模式是以政府出面成立国有控股公司,这种国有控股公司是以土地资产为原始资本,真正通过市场渠道进行融资而形成的符合公司法的有限责任公司,是以国家投入的原始资本形成具有自我造血功能的以经营性为主的有限责任公司,见图1。

(一)管理模式创新

榆林市政府应把分布于其辖区内各个区县的两个开发区和六个工业集中区的管理权限统一收归市政府,由市政府委托市国资委成立集团公司进行集中管理,见图2。榆林市所辖各个区县按照原有开发区和工业集中区规划分别组建八个分公司。这八个分公司将成为地区利润中心,分别负责本地区内各种资源的开发、生产和销售,整合行业资源,以达到协同效应,见图3。在成立地区分公司的同时,在集团公司同时成立分管煤、石油、天然气、电等产品的事业部,该部门将负责整合各分公司的相应行业,统一协调相应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同时负责本行业产品的研究开发,以减少各分公司研发带来的资源浪费,加快新技术在能源基地的推广运用。

(二)管理模式的运作

各个分公司都是集团公司下属,它们不再接受当地政府相应机构的管辖,而接受集团公司的领导。它们将以当地政府股份的形式入股集团,所以当地政府拥有分公司的部分产权,分公司剩余股权按照已经投资各方的投资额在国家、各级政府和其他投资各方之间分摊,见图4。

各个区县的开发区和工业集中区先进行土地资产评估,然后将其作为该区县的股份入股。同时也允许民间资金以适当形式入股,国家对基地的投入资金可以按国有股对待。由市国资委直接负责对全部资产的保值和增值。公司同时组成董事会,各个区县派代表作为董事参与公司的经营管理与决策。年度末根据公司的经营业绩,各方以参股多少为基础参与分红。政府为投资主体的分红返还当地政府,个人为投资主体的分红返还给个人。

政府角色的定位为微观投资环境建设职能与宏观投资环境建设职能:政府对微观投资环境既要放开放活,又要限制其消极作用。所谓消极规制,是指政府通过法律和法规的形式,规定经济个体不该干什么和不应该干什么,防止它们的消极行为,以保障市场机制的健康作用,提供微观经济活动的良好环境[2]。

政府对宏观投资环境建设要进行宏观调控,通过宏观调控使园区投资环境达到政府的目标,纠正市场偏差,遏制错误的投资环境建设走向。具体职能体现在以下几方面:提供基础设施;计划引导,如对园区产业发展方向做出战略性规划;政策调节,运用适当的财税政策、金融政策、政府采购政策、产业政策、贸易政策来扶持园区企业发展;促进公平竞争市场机制的形成,为园区企业提供良好的外部经营环境。

(三)管理模式建设阶段

依据能源化工基地的发展规律,我们规划了榆林能源化工基地的发展进程,并提出了在各个阶段基地发展的推动力量和基地管理公司对基地发展的促进作用。如表1所示。

四、结论建议

上述管理模式的架构作为基地经营管理模式的整体支架,为基地的管理体制建设奠定了基础。而为使基地按所架构的管理模式运行,本文认为榆林能源化工基地的管理模式建设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从长期看,建议在实际运作中采取以下对策。

(一)创新能源化工基地吸引资金方式

由于另外六个开发区为新建园区,在资金上基本没有积累,因此投资环境建设主要靠吸引有资金的企业或团体投资入股和土地差价等方式。

1.吸引资金入股模式。开发区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企业或团体以资金投入入股园区经营管理公司,以缓解园区开发初期的资金困难。

2.地产开发模式。政府划地为域设立园区,土地是资本,土地价差或收益保证硬环境建设投入,因此园区建立房地产经营市场是弥补开发资金不足的主渠道之一。

3.划片开发模式。为使园区投资环境多元化,开发区可以在合理规划的前提下,划出系统开发片区或功能小区,借外部资金开发。经营管理公司采取“我定政策、划片你开发、你赚钱、国家收税”的方式,投资硬环境也相应改善。

(二)经营管理公司负责具体的业务实施

根据政府立项和整体的规划与设计,确定具体引入的企业。对园区进行开发建设,对施工单位采取社会公开招投标的方式。园区的招商与服务。对园区常规物业管理服务采取社会公开招标方式,选择物业管理公司入园管理,减少公司的后勤机构人员。引进先进人才、技术、管理、理念等,促进园区的进一步可持续发展。

(三)加强运营商队伍内部建设

1.获取高水平的人才

榆林在吸引人才上也应采取相应措施,例如可以将高级管理人才安置在西安,基地有事时便飞回榆林处理,其余时间自便;大力推行股票期权等职工持股计划、年薪制等分配模式,加强智力的资本化运作等。

2.建立培训工作机制,加强员工培训以适应园区发展的需要。建立员工培训的工作机制;培训方式应采取多样化:可联系相应的培训基地,对员工进行脱产或函授等方式培训,也可采取请进相关专家进行培训,或采取派出去学习的方式进行实务培训。同时,应加强实际锻炼与业务培训的结合。

3.加强团队协作,树立全员营销观念。为加强团队协作,可以采取由首问首接责任部门向内部协调部门开具工作协调单的方式,对问题的解决情况进行时间登记记录,从完成时间和完成情况上对相关部门协作情况予以考核,加强团队协作监督手段。

4.绩效考评与激励。考评的结果主要用于工作反馈、报酬管理、职务调整和工作改进。绩效考评应从员工的品质(忠诚、可靠、主动、有创造性、自信、协作精神等)、行为、效果三方面进行考评。

(四)有效推进法制化进程

能源化工基地多年的发展实践证明,进一步加快能源化工基地法制化步伐是实现能源化工基地依法治区、规范管理的关键。在没有全国性法律出台之前,建议地方人大加紧制订和出台能源化工基地管理方面的条例、法规,明确能源化工基地及开发公司的法律地位,把能源化工基地的管理纳入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

(五)建成“产学研”一体化的基地

在基地发展过程中,必须有科研教育机构和企业的充分参与,目前这两者的结合已成为时代潮流。加强企业与教育科研机构的联合,提高科技含量,建“产学研”一体化的基地,是我们面临的迫切任务。目前国外已建立了政府牵头,大学科研界和企业界三方合作兴办高新区的理论[3]。只有多主体的参与,才能视整个基地为一完整的整体,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更好地发挥整体的功能。

(六)采取相应的税收金融政策

为促进能源化工成果的转化,对企、事业单位的收入要酌情给予减免税的优惠,激励企业增加投入,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各国政府大多通过税收激励政策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在金融政策方面,银行在信贷计划中可开辟能源化工开发贷款项目,初步形成国家进行风险投入,金融机构、企业多渠道筹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投资机制,以国家重点计划形成的成果和部分资金投入,在社会上进行项目的直接和间接融资,按项目资金的比例享受资产权益,分担投资风险。

(七)加快现代政府管理的各项要素建设

首先,要形成强有力的研究决策系统。要形成由从事综合研究、政策设计的专家队伍组成的、具有高度分析驾驭能力的政府软科学研究机构。其次,要建立灵敏的信息反馈系统。通过将信息资源向全社会开放,使基地“透明政府”的轮廓越来越清晰,进一步提升服务的社会化水平。同时,必须建立有效的政府信息管理和处理中心,形成信息反馈体系,为宏观决策提供准确及时的信息。最后,建立严密的行政监督系统。

参考文献:

[1]代帆.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模式比较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1,(3):39-42.

[2]李奕.当前我国政府经济职能转变的新抉择[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5,(3):34-36.

上一篇: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下一篇:控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