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信息系统实验教学

2024-06-27

管理信息系统实验教学(精选十篇)

管理信息系统实验教学 篇1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融合管理、信息、计算机等学科知识的多学科交叉课程, 作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 它在本专业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目前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 本文针对其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从自身教学实际出发, 对课程教学进行了一些改革与实践, 目的是为本门课程教学提供一些参考建议。

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分析

1.MIS与CS (Computer Science) 相混淆

MIS与CS是两个不同的学科, 但在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过程中, 不少学生甚至部分教师分不清两者的差别, 常将两者混淆在一起。对于计算机科学感兴趣的学生, 认为管理信息系统就是简单的数据处理程序, 课程只不过是讨论如何设计简单的管理方面的软件或系统而已, 忽略了管理信息系统的重要管理特征, 掩盖了课程教学的难点。而对于偏重于管理思想的学生而言, 管理信息系统就是将管理的思想、理论让计算机去执行与实施, 至于计算机采用何种技术、如何实现则不用关心, 那些事情由计算机应用人员来处理, 对课程的特征和性质没有足够的认识。上述两种认识都是片面的, 其主要原因是没有弄清楚MIS与CS的相互关系和本质差别。文献[1]对MIS与CS的本质差别以一个小案例进行解释, 并给出了MIS的重要本质, 即MIS主要是CS及管理学科的交叉学科[1], 文献[2]对此作了进一步的阐述,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综合了管理科学、信息科学、系统科学、行为科学、计算机科学和通讯技术的新兴边缘学科[2]。

2.教学侧重点不相同导致学生和用人单位均处于两难境地

目前国内院校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性质定位不同, 导致将该专业设置在不同的院系, 使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侧重点各不相同。综合类大学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设置在管理学院, 课程教学既注重管理思想、理论, 也注重计算机应用技术, 并能将两者融合起来, 同时设有专业实验室进行实验教学。另一类院校 (工科院校) 则将该专业设置在计算机系, 课程教学重点放在信息系统开发技术方面, 对管理思想、理论比较弱化, 实验教学变成了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第三类院校则是将该专业放在经济学院或人文学院, 课程教学重点在于经济管理知识或信息学、情报学知识, 对计算机技术在管理中的技术支撑不够突出, 也没有专业的实验室从事实验教学。虽然有观点认为“学习管理信息系统应有所侧重, 如偏工、偏商、偏管等”, 但笔者认为本科阶段应以基础为主,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就应以计算机应用与管理理论相结合, 既要偏工又要偏管。课程教学侧重点不同导致学生就业时计算机应用技能不如计算机专业学生, 管理知识不如管理类专业学生, 又不能将两者有机融合, 丢失自身优势, 就业艰难。而用人单位在选聘人才时却苦于找不到既懂管理又懂计算机技术的人才, 学生和用人单位均处于两难境地。

3.管理思想、理论不能与计算机应用技术相融合

管理思想和理论与计算机应用技术相融合是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的核心。从事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对教师有较高的要求。目前, 从事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的教师大多来源于教授计算机类课程或管理类课程的教师, 教师普遍认为教学中很难做到将管理思想、理论与计算机应用技术相融合, 而学生则认为没有掌握本门课程的精髓, 教师、学生都不满意。在地方院校这一问题十分突出, 缺乏MIS学科出身的专业教师, 是这一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

4.缺乏一套完整的实验教学体系, 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开展比较困难

实验教学是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完备的实验教学体系是保证实验教学质量的前提。在实验教学中, 多数教师主要是先开设演示型实验和验证型实验, 然后再开设计算机技术类实验 (如数据库使用、ASP使用等) , 最后开设设计型、综合型实验。从实验难易程度和循序渐进的角度看, 似乎比较合理, 但多数学生则感觉到, 实验与实验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 前一个实验是关于商品销售系统的演示, 后一个实验则是商品库存系统的验证, 设计型、综合型实验则是关于商品业务管理系统, 实验对象的业务处理过程学生并不熟悉, 实验是零散的, 不能结合学生实际, 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实验体系。其次, 重视演示型、验证型实验等基础性实验, 忽视设计型、综合型实验。虽然花费了大量时间基础性实验上, 但学生只能勉强进行设计型、综合型实验, 实验效果不理想, 实验教学的质量难以保证。

二、课程教学的目标及要求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特点和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性质决定了教学的目标和要求。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既不是培养计算机程序员, 也不是培养像MBA、EMBA那样的企业战略管理者, 而应是培养能够适应现代信息化社会需要, 具备现代经济管理理论基础, 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的具有宽基础、强能力的复合型管理专门人才[3]。培养既懂管理、又懂计算机技术, 具备将两者融合在一起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人才是课程教学的总目标。

课程教学的具体目标是使学生理解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结构、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 掌握系统分析、设计、实施和评价的方法和系统开发过程中各阶段的任务与技术, 把管理思想、理论和计算机应用技术融合在一起, 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开发应用系统的初步能力。

要求学生既要具有分析、设计信息系统的初步能力, 又要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 具备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 并能正确分析、评价一个组织中开发和使用信息技术的管理问题, 懂得人的因素、社会的因素在实现和发展管理信息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同时了解信息系统管理和信息系统发展趋势。

三、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解决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达到课程教学的目标和要求, 就必须进行课程教学改革。笔者根据自己教学实际情况, 对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 并将多年教学经验进行了总结。

1.基本知识的讲授

在讲授管理理论知识时, 结合计算机系统讲授如何来实施管理思想和管理理念以及如何在计算机上能更好地体现, 让枯燥的管理知识变得生动。在讲授计算机知识时, 结合管理的特征, 讲授计算机如何接受管理思想, 什么技术适合什么样的管理思想等, 以此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2.案例教学

案例是认识事物和规律的最好方式, 通过案例可以将复杂抽象的概念用具体、生动的案例进行解释,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选择案例时应选择学生对业务流程比较熟悉, 对案例对象比较了解的案例进行教学。如在教学中选择学生经常使用、最为熟悉的教务管理学生子系统作为案例, 并让学生对系统进行分组讨论, 由每位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案例作出分析和说明, 然后每个小组选择选派一位代表对本组讨论情况进行综述, 最后由教师就整个讨论情况作出评价, 对正确的论点给予肯定和表扬, 对不正确或不够完善的地方给予纠正和补充, 并引导学生对那些可以进一步深化的问题进行思考。通过案例教学将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在一起, 同时培养了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实验教学

(1) 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

构建良好的实验教学体系是保证实验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既要遵行教学的基本原理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 文献[4]给出了一个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实验教学体系。以此为蓝本, 笔者在此基础上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进行了改进, 构建了演示型实验→案例型实验→技术型实验→验证型实验→设计型、综合型实验 (课程设计) 的实验教学体系, 通过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 实验教学内容的设计与实施

根据实验教学体系, 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的实验内容。首先在实验内容上, 选择与学生课外研究、调查、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相关的实验内容;其次是实验与实验之间的良好的衔接与过渡, 并保证它们的层次性和连贯性。根据以上原则, 进行实验内容的设计:

①演示型实验:目标是让学生认识什么是管理信息系统, 它的组成、结构是什么样子、系统实施后效果如何等。因此, 我们选取结构清晰完整、功能明确、业务流程简单的学生综合测评系统 (我校为测评学生综合能力而自主设计的一个管理系统) 为演示对象, 同时也加入一些上几届学生的毕业设计作品作为演示型实验的教学内容。

②案例型实验: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信息系统从开始状态到完成状态的整个设计过程, 使学生对信息系统整个演变过程和内部结构有更深入的认识, 同时使理论教学中的一些抽象概念变得具体。为此, 我们以上几届学生的课程设计作品 (系级学生综合测评系统、系级学生宿舍卫生检查系统等) 为案例来进行教学。学生普遍认为这样的案例教学能让他们更加清晰、直观地认识信息系统的演变过程。

③验证型实验: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系统初期设计目标和思路与最终系统实际效果的一种对应关系。实验内容是以我校自主设计的教务管理系统中的学生子系统为对象, 这样学生能从亲身体验中感受到两者的映射关系, 使学生在后面的课程设计中把握好两者之间的平衡, 避免出现预期设计目标过高, 而实际效果不理想, 从而产生沮丧心理, 失去学习的兴趣。

④技术型实验:目标是让学生对某些在信息系统设计过程中用到的关键技术有一定的认识与了解, 通过技术型实验带动学生自主地学习相关计算机应用技术。我们主要开设两个实验:一是数据库构建, 让学生学会把现实世界中的数据转化成概念模型然后再把概念模型转化为数据库中的关系模型;二是Web数据库的使用, 主要介绍ASP技术, 让学生学会基本的网络数据技术。

⑤设计型、综合型实验 (课程设计) :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信息系统分析、设计的基本方法, 提高解决实际管理问题、开发信息系统的实践能力。通过实验让学生体验参与一个完整的实际信息系统的开发全过程。课程设计中, 采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小组实验”教学模式, 题目由教师指定, 也可由学生自主选择。实验以小组为单位, 每个小组5~6人, 每个成员有明确的分工, 由组内学生自己组织协调。组长由教师指定, 同时肩负协调与统筹工作, 每个成员既独立完成各自任务, 又相互配合, 出谋划策。设计中要求体现信息系统开发的所有环节, 每一环节结束, 教师都要进行检查, 并给出修改、完善意见。设计完成后要求写出课程设计报告 (以实验报告的格式, 规范由教师制定) , 最后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答辩。每个小组安排一名主要陈述人, 其余成员可作补充说明, 同学可任意提问。答辩组成人员由任课教师和学生行选派出来的4位同学共同担任, 评分标准由教师统一制定。通过学生的全程参与, 既让学生掌握了信息系统设计的方法与步骤, 提高了学习兴趣, 又培养了学生撰写设计报告的能力和团队精神, 在按质按量完成实验任务的同时, 也为将来学生的毕业设计打下了良好基础,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考核方式

以往的考核方式主要由笔试和实验组成, 其中笔试占70%, 实验占30%, 考核内容单一, 方式简单, 容易造成学生重理论、轻实践, 对知识死记硬背。考核方式的多样性和合理性将会鼓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有利于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客观反映学生学习真实水平, 更能体现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性质和特点。通过不断的尝试, 我们制定的综合考核办法是:平时表现 (包括平时作业和课堂表现) 占10%, 案例分析、讨论占15%, 基础实验 (演示型、案例型、验证型、技术型) 占15%, 课程设计占20%, 笔试占40%。实践证明, 这样的考核方式受到学生欢迎, 学生的整体知识水平得到了充分展现。

四、结束语

进行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是一个长期过程, 并非一朝一夕之事。但在课程改革中应针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特点, 结合当前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 以及管理信息系统软件行业的需求与变化, 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设计教学体系, 以课程的基本理论和概念作为支撑, 突出实践环节, 侧重于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多、更好的社会需要的信息管理人才。

摘要:管理信息系统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MIS) 课程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一门核心主干课程。本文针对信息管理与信息专业的特点, 根据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性质, 分析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并结合自身教学实际, 对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实践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管理信息系统,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教学

参考文献

[1]W Huang, K K Wei, R Watson.管理信息系统[MIS]:背景、核心课程、学术流派及主要国际学术会议与刊物评介[J].管理科学学报, 2003, 6[6]:85-91.

[2]黄梯云, 李一军.管理信息系统[M].第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3]滕佳东.工商管理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07, 10[10]:95-97.

管理信息系统实验 篇2

答:学风建设的忠言意义和自己的打算

1.首先,学风是校风的重要的构成部分,更是校风优良与否的试金石。随着全省素质教育的推进,对全校教育管理与学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德育工作的低效率与应试教育状态下学生自我控制能力,自行规划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的缺失,成为当下名校共同面对的难题。

近年来,由于学校生源参差不齐,更兼受应试教育思想影响,许多学生对学习目的意义的认识陷入误区。以为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考大学,考不上大学甚至是好大学,念书就失去了意义;不少学生还把念书当成了人生选拔赛,在班里排名靠不了前,就认为没有了前途。在这种情况下,加之素质教育实施后学生自主支配时间增加,学校、教师、家长对学生的管理不可避免的弱化,如不强化思想引领和行为引导,就会出项严重两极分化甚至失控的局面。为此,学校大规模地开展了以“创建优良学风,珍惜大学时光”为主题优良学风建设活动,促使广大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强化学习动机,提升学习效率,树立远大志向,以“奋发有为,追求一流”的精神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去。

强化思想引领,构建精神家园,是道德教化,风气建设,推动工作的成功经验。学校首先加强了对学生思想的强化引领,驱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机制的生成和强化,开展了以“创建优良学风,珍惜大学时光”为主题的大型专题教育活动,并做了一系列专题讲座。讲座时要求每位学生放下书与作业,全神贯注听报告,每听完一个讲座。各班分小组围绕学校拟出的讨论题进行讨论与交流,要求没位学生写感言、写心得,语文老师于班主任要对学生感言体会进行批改与评选;讲座全部完成后,所有学生撰写的演讲稿,安排专门的时间分小组,班级、级部层层进行演讲比赛。系统连贯的流程,层层渗透,形成了谈学习、议学习、思学习的浓厚情意。由入耳,到汝心,到入行,不仅矫正了学习认知,明确了学习目的,端正了学习态度,强化了学习动力,而且提升了境界,开阔了视野,促进了远大理想的构建和高尚人生价值追求。

班集体是学习活动的基本单位,也是学风建设的重要基地。学校把课堂改革与学风建设整体推进,建立合作共进学习小组,对各科学习与日常活动进行小组捆绑性评价,以集体荣誉与责任感调动优秀生助人积极性和学困生为小组荣誉而学习的自觉性。尤其是将学生日常表现包括纪律与秩序,两休与内务,就餐与卫生,特长与活动,均纳入小组捆绑评价范畴,实行课课打分,日日统计,周周总结,月月评比。捆绑评价似一服灵丹妙药,不仅极大地调动了小组合作与互动积极性,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激活了课堂,而且激发了每个同学的集体荣誉感,促进了学风,班风,校风的优化。

学校对学风建设十分重视,学风建设是一个综合工程,涉及学校、学生、家庭、社会诸多要素,但关键是学生,为此学校为学生升学与终身发展双重负责,组建各类社团组织,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创新教育机制,不断拓展学生的发展平台,丰富校园生活,力争使每个学生都有表现之机,习武之地,学有所长,形成拼搏进取、创新向上的浓厚学风。

2、打算

马克思曾说:“不学无术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人,都无所帮助,也不会带来利益。”大学生成才是一个关乎民族振兴的重点问题,党和国家把大学生成才的迫切问题摆在了突出的位置。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先后提出对大学生成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落实战略要求,帮助大学生成才,自然少不了良好的学习环境。那么,抓好学风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只有不断的学习进取,才能有立足之地。而大学生活,学习无疑会成为我们将来命运的一面有效的旗帜。我们必须在大学的生活学习中学会做人,学会学习。而作为人类,我

们应该了解自己,那就是我们是群居的,不是一个人或几个人,我们的学习也要在这种大集体的环境下进行,所以说良好的学风尤为重要。“孟母三迁”不就是为了给儿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吗?“黑发不只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抓住时机,养成良好的学习作风,生或习惯,与时俱进,定将有所作为。也只有加强学风建设,数量正确的理念,才能养成实事求是的学习作风,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和道德品质,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潜力,适应社会的要求,成为一个全面学习的实惠游泳之才。

从思考中确立自我,从学习中寻求真理。这样,我们才可以充实地度过大学生活。

二、结合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谈谈如何建设校园文化

十七届留种全会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令人振奋。认真学习领会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深刻领会全会的重大意义,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决定》,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共同推进学校文化建设,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出贡献。

教师要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率先践行者。高校教师要加强政治修养、理论修养和职业道德修养,创新思维方式,走进学生心灵,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自觉实践者、教育者和建设者。

文化建设要“以学术为先导,以习俗为基石”。学术是文化之魂,要善于借势发力,加强我校文学、艺术学科建设。结合经济管理诸学科与文学、艺术学科共同制定跨学科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的整体计划。同时加强文化艺术类师资队伍建设,充分借助教育部相关支持计划发展我校文化类专业,加强文化类实验室建设,加大文学艺术类图书资料的储备。通过加大文化艺术社团力量、加强文化设施建设、激活文化机构的作用、建好文化艺术类讲坛等,逐步发挥文化影响力,使之逐渐成为一种“文化习惯”。

避免文化建设的四个误区,结合高校四大职能,推动学校文化建设。要注意把握文化建设的规律性,避免指标化、短期化、形式化、教条化的误区,同时注重加强文化建设的资源整合和有效利用。在人才培养方面,要根据六中全会的要求,实现专业对接。在科学研究方面,要突出我校特色,通过研究团队建设,形成标志性成果。在社会服务方面,要推动有“我校标签”的文艺产品创作,向社区、社会、行业、国际开放我校文艺展览,积极开展文化交流。在文化传承创新方面,要认真思考校园文化的理念并努力付诸行动。要教书,更要育人。好老师不能只把课教好,在教知识的同时,更要育文化。文化是多元的,大学文化应具有包容性,应提倡和鼓励个性发展,注重培育学生的道德和文化趣味。在教学中,要遵循教育规律,科学创新。

文化立人是大学之魂,要站在文化自觉的高度,植根民族文化本土,放眼国际,立足校本化,切实深化和发展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在文化素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三个方面体系的建设:文化素质教育目标体系、内容体系和实施过程体系。

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统筹规划和研究指导。应通过整合资源,加强统筹规划和研究指导,凝练校园文化理念,丰富和发展我校特色与内涵。要进一步思考研究如何实现两校区文化交融、如何将现有文化服务平台做大做深、如何更好地开发新品牌等问题。

校园文化建设要扎根基层。文化建设不可能是空中楼阁,一定会借助于人和事,和一个个单位、群体相联系。为此,学校需要加强学院文化的建设和学生群体文化的建设。要在如何发挥广大师生员工的主体作用上下功夫,把解决师生的实际问题作为文化建设的基础、前提和保障,确保校园文化建设取得实效,实现长远发展。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六中全会强调了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出了建设

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方针和主要任务等,意义深远,要认真落实。作为财经大学的教师,对学生培养更要重视政治,要针对学科专业特点和学生特点,搞好文化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

正确认识和处理三个关系,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关系、加快改革和稳妥推进的关系,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以点带面、统筹兼顾的方针,整体推进文化建设。对于取得的成功经验,要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同时还要善于从发展变化的实践中探索新鲜经验。

管理信息系统实验教学 篇3

[关键词] ERP实验教学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 专业化人才

一、引言

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对于高校中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以下简称信管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如何培养适应社会需要,既具备较高的专业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的应用能力,成为高等学校对于信管专业教学改革的出发点。随着社会对于专业型人才的日益重视,学校必须加强相关的实践教学活动,构建一个理论联系实际、循序渐进、具有一定前瞻性和较强适用性的综合实践教学体系。对于信管专业ERP实验教学综合平台的研究就是基于这样一种素质教育的专业培养理念的。信管专业主要培养从事信息系统管理、开发及维护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ERP是建立在IT基础上,利用现代企业的先进管理思想,全面地集成了企业所有资源信息,为企业提供决策、计划、控制与经营业绩评估的全方位和系统化的管理平台。学好用好这一平台对于提升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技能,满足社会及企业的需求大有益处,同时也可以增加学生的就业机会。

二、ERP实验教学体系的建立

从教育部对信管专业的定位及学校所开设的课程体系来看,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定位在复合型人才的层面上。因此开设ERP实验课程,不能简单定位在验证性实验上,而应该建立一套科学的实验体系。这个体系主要包括三个阶段:

1.利用MIS知识分析ERP的体系结构阶段

在这个阶段重点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的MIS知识对ERP的流程进行分析的能力,主要包括数据流程分析(DFD)、数据字典的编写(DD)及数据库(DB)和功能模块的设计等。这个阶段重点让学生掌握数据库的设计,任何MIS系统,数据的组织是最要的一个环节,这点在理论教学中又是非常欠缺的一个环节。根据调查,目前高校信管专业的学生这方面的训练比较少或不够严谨,大家有一个误区,认为只要把软件设计出来即可。把大量的时间花费在编写程序上,而没有更多的去研究算法和存储结构。因此通过刨析ERP的数据组织,从中掌握先进的设计理念,对于学生来讲会获益匪浅的。通过这项练习不仅可以夯实学生的管理信息系统知识,而且可以规范学生的设计过程,培养具有严谨、规范的设计理念。

2.ERP流程掌握阶段

本阶段重点让学生掌握ERP的工作流程,为学生毕业后尽快适应工作岗位打下一定的基础。本阶段分2个步骤完成。

(1)模拟企业数据阶段

基础数据是ERP运行的关键,而自行构建一套仿真企业运行的数据难度是比较大的。建议可以采取企业某个期间的真实数据作为ERP原始数据,通过一套系统的、真实的企业生产数据,围绕企业运作流程开展实践活动。因为只有如此,学生才能对照系统的运算结果跟以前系统运算结果有否差异。如果有差异要分析是由于流程的改变造成的还是由于操作错误造成的。如果是后一种要查找错误,并改正。

有好的计划,充分的准备,ERP项目模拟环节才能取的好的成效,否则,很可能就会走过场,没有实际效益。因此教师在选择实验数据时要根据实验的课时数、学生的能力等进行甄选。使大部分学生能够将整个流程走一遍,基本掌握ERP系统的流程。

学生在用数据进行模拟运行之前,要首先分析数据,做好相关的计划工作、准备工作。因为模拟运行之前,要先计划好要模拟的企业流程怎么走(结合上一步)等等,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

(2)模拟企业场景阶段

以上所述的主要以个人练习为主,是让学生熟悉企业流程、软件功能等。模拟企业情景来运行ERP,是注重实战技能的培养,强调练习与实践,不仅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发挥团队协作精神。因此在这个环节要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若干个学生,每人扮演不同的角色,模拟企业的实际运行。在这个阶段学生可以按照设定好的情景及资料进行分工协作工作,也可以进行团队创新,对于后者要进行鼓励。

这个阶段要求实验室要进行相应的场景布置,提供必要的环境,如办公电话、模拟办公室、模拟会议室等。在实战演练剧本的编制过程中要让学生更多的参与进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指导老师主要起监督和答疑的作用。

3.ERP软件二次开发阶段

通过前二个阶段的实训,学生基本掌握了ERP的结构及使用流程。对于信管专业的学生,培养目标之一是具有一定开发能力的综合性人才。因此在这个阶段应重点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让学生分析ERP中存在的不足或不完善的地方,按照MIS系统的要求,完成相应模块的分析设计和编程工作,然后挂接到ERP平台上。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在选择ERP系统时,要选择对用户具有开放接口,提供二次开发的软件,例如用友ERP-UAP平台等。用友公司把一些技术开放给合作伙伴与用户,UAP平台就是一个最好的工具。利用UAP的二次开发工具,开发满足企业业务流程的管理信息系统。

三、构建信管专业ERP实验教学体系的效果

对于信管专业进行分阶段、分层次的开展ERP实验教学,可以达成以下效果:

1.巩固核心基础课程知识

通过第一阶段的实验,强化专业基础知识,为今后进一步拓展空间,奠定良好的基础;

2.掌握先进的信息化平台

ERP先进的理念及设计方法,已经被业界所认可,世界500强企业绝大部分都通过ERP平台提升自身的管理。通过对ERP流程的掌握,促进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机的结合,提升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3.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通过二次开发,提升了学生思维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实现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

四、结束语

培养高素质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是一个系统工程,实验环节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实验环节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汪祖柱,吴本忠.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数据结构实验教学策略研究[J].计算机教育,2008,(7).

[2]徐瑞平.模拟实验教学在管理类专业教学中的作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3):9-10.

[3]周玉清,刘伯莹,杨宝钢.ERP原理与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8.

浅析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 篇4

1) 研究背景

21世纪是个信息化的网络社会, 在互联网技术以及信息技术发展的推动下, 信息不仅成为企事业单位管理决策的第一要素, 而且成为企业竞争的核心要素, 以信息技术为基础构建在互联网平台上的MIS首当其冲地成为了企事业单位的宠儿, 由此也推动了高校管理学科引入信息管理教学项目的改革, 发展至今, MIS已经普及为高校管理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 其名称被越来越多的学生所知晓, 但其内容很多学生反映却比较陌生。问及相关授课教师也比较纠结。其间设计到MIS教学的系列问题。

2) 文献综述

崔春生 (2011) 回顾了MIS课程教学改革中常见的案例教学、课堂讨论、学生上台、差别教学四种方法, 分析了课程教学改革中定量化方法的作用和意义, 并从预测方法、决策方法、挣值法以及经济学方法4个方面说明可以在MIS课程中引入定量化方法, 为MIS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 (崔春生, 2011) 。黄明睿 (2012) 从教材选择、重新审视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改革实践教学环节以及引入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等方面, 对经管类专业MIS的教学改革提出建议 (黄明睿, 2012) 。李会 (2013) 针对MIS教学问题提出了合理引入案例教学、合理规划先导课程与后续课程内容衔接、注重教学互动环节设计、建设网络资源等措施 (李会, 2013) 。郭旭文 (2013) 从提高MIS课程的教学效果方面提出明确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与难点、结合专业特色开展教学、改革课程基础、丰富教学手段、健全考核方式的教改举措 (郭旭文, 2013) 。秦必瑜 (2015) 根据市场营销专业特色, 结合行业特色, 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实践教学等环节提出了MIS教学改革思路 (秦必瑜, 2015) 。

本文在前辈们研究基础上结合笔者自身多年从事MIS课程教学的经验, 从教与学目标的一致性与激发学习动力、教学方式方法探索与实践环节设计等方面提出MIS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些思路。

1 MIS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对学生的调查了解以及学校教务监管部门的反馈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 我们发现MIS课程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1 教师教学认真而努力、但效果欠佳

从事MIS课程教学的老师, 大多课下认真备课外, 课堂上卖力讲授。而多数学生却认为教师讲授内容太复杂, 课程内容多、难度大, 学习起来比较吃力。教与学的结果最终表现在学生成绩与教师教学努力程度无相关性。使得很多教师对MIS教学工作失去信心, 进而形成消极的教学态度并有可能促成消极循环效应。

1.2 学生缺乏学习动力

MIS是一门技术操作性较强、理论内容又较多的课程, 纯粹理论化教学会导致学生反感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由于该学科内容偏向于理科方向, 大部分内容涉及到技术问题, 对于技术基础欠佳的经管类文科生来说, 该门课程没有意味悠远的感性意蕴内容, 不仅枯燥乏味, 而且难度较大, 学生无形中失去了学习的动力, 学习态度往往停留在应付过关的状态。

1.3 教学方式与方法设计较难

由于MIS课程涉及多学科内容, 其课程内容涉及到的技术性内容较多, 相关管理内容是紧紧围绕信息系统技术内容设计的, 而技术内容需要严谨的教学设计与过程, 这就使得将颇受学生喜欢的灵活多样的教授方式与方法在MIS课程的教学设计上赋予实践要困难得多。

1.4 缺乏真实实践环境

MIS课程内容的最高应用表现在企业的信息管理与决策活动中, 而信息决策与管理涉及到企业的内部机密, 由于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安全管理级别较高, 一般拒绝非本单位人员触及企业信息系统, 尤其是核心信息系统或模块的应用操作, 仅限企业决策层少数核心人物接触。而这部分应用操作正是学生实践的重要内容, 所以联系MIS课程实践教学的接收单位比较困难, 很多有条件的企业由于安全原因拒绝提供相关实践教学环境。

2 MIS教学问题分析

针对以上MIS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需要进行具体分析, 找出问题症结所在, 进而提出解决办法。

2.1 对于教师教学努力程度与学生学习成绩不相关的问题分析

管理里信息系统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付出程度与学生的学习成绩缺乏正相关性, 这说明了教师的教学目标与方向与学生的学习目标与方向缺乏一致性, 具体来说就是教学目标的设计与定位与学生的学习目标的定位不一致。教师会因为课程的难度调整自己讲授内容的方式方法以及时间长短, 但教学目标多是根据教学大纲设计定制的, 所以教师在教学目标上没有太多调整的余地, 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感知的课程学习难易度以及考核目标和兴趣定位自己的学习目标。一般在遇到难度较大且缺乏兴趣的课程时学生会不自觉地降低自己的学习目标。在教与学两者目标不一致的情况下, 教师的努力程度与学生的学习成绩缺乏相关性。

2.2 对于学生学习兴趣不足、缺乏学习动力的问题分析

学习动力的主要形成因素包含兴趣与考核指标, 在学习兴趣不足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提升考核指标的方式来提升动力, 但提升考核指标会产生两种极端现象, 一种是学生为了通过指标努力学习通过考核, 一种是因为考核指标太高干脆放弃, 所以提高考核指标只是一种可用的途径, 但不是主要方法, 其具有被动强迫性, 相对于提升学习兴趣来说还存在欠缺的方面。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程, 则主要靠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与教学方式方法以的创新上。

2.3 对于教学方法设计较难的问题分析

MIS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学科, 其涉及到管理学、经济学、数学、计算机学科、网络信息工程学科、通讯工程、统计学、运筹学、行为科学、决策学、心理学等多门学科内容。在专业知识方面偏向计算机软件工程与财务管理专业方向, 课程内容要求教学过程必须规范、严禁与认真。所以其在教学方法设计上难度较大。

2.4 对于课程实践环境的缺失问题的分析

课程实践环境的缺失主要是因为该门课程的实践涉及到企业的核心数据, 为了安全, 企业拒绝学生接触企业信息系统。

3 MIS课堂教授的建议

3.1 采用目标考核机制辅助教学

可以考虑模仿现实业务制定实践教学目标, 以目标激励学生, 并将不同目标转化为相应的实践作业任务布置给学生, 使其在完成作业任务的期间自觉学习课程内容中较多的理论知识以付诸实践完成实践作业任务, 达成实践教学目标的同时完成了课程内容的学习。该方法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课程实践经验, 并具有将实践与理论充分结合的能力。同时要求教师制定对应的目标考核机制和完成作业任务的检查和纠正工作, 提高了教师的工作难度与工作量。

3.2 趣味引导与考核机制相辅相成

由于学习动力主要源于兴趣与考核机制, 兴趣具有主动性, 考核机制具有被动强迫性, 在MIS课程教学中应当两种方法相互结合, 共同促进学生学习动力的提升, 但核心必须放在兴趣的培养上, 可以在考核机制中设置分数奖励机制, 主动刺激学生学习的兴趣, 也可以以成就感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教学过程可以设置一些小困难, 类似游戏的关卡, 每过一个关卡学生都会有相应的成就感, 并且逐渐会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如果有可能的话, 尽量把学习内容以游戏的方式展现出来, 这样会更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可以在课程上设置一个历史闯关记录, 让学生学习的过程充满闯关、挑战、破纪录的游戏乐趣。

3.3 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方法, 学习与实践相结合

MIS教学方式与方法的设计相对于其他课程存在一定的难度, 但经过长期的教学积累与博览众长, 结合教学环境的改善总会摸索出一些合适的教学方式与方法的,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尝试创新教学方式与方法。通过学习兴趣的培养等措施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经过实践证明, 目前较为有效的方法就是将教学过程纳入相关研究课题, 让学生参与课题实践并跟踪研究项目是提升教学效果的最佳方法之一。

3.4 引入模拟系统模拟实践环节

对于MIS课程实践环节的缺失, 可以考虑购入企业ERP等MIS, 并将企业管理、财务管理等相关课程与MIS课程的实践内容相结合, 依托全国大学生专业类大赛所组团队ERP协会、财务兴趣协会、营销策划协会等成员平时的参赛数据建立实践数据库, 模拟企业运营管理的整个过程, 充分利用协会成员协助完成MIS与财务管理等其他相关课程的实践内容。此法既节约了人力物力资源也一举多得, 解决了多门课程的实践问题。只是存在实践内容设计较复杂的问题, 但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实践, 相关问题都会逐渐解决。

摘要:本文分析了管理信息系统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简写为MIS) 课程教学过程中常见的问题, 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思路与办法。

关键词:管理信息系统 (MIS) ,问题,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崔春生.“管理信息系统”教学改革中定量化方法的作用[J].电子设计工程, 2011 (09) :93-96.

[2]黄明睿.经管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教学改革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 2012 (04) :246-249.

[3]李会.基于兴趣教学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 2013 (15) :23-24.

[4]郭旭文.管理信息系统教学改革途径研究——以管理类非信管专业为例[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3 (12) :114-116.

管理信息系统实验报告 篇5

试验一

项目计划编制(项目管理软件MS Project 的使用)

【实验目的】

1.熟悉和掌握Project 2003软件的基本功能;

2.熟悉和掌握Project 2003软件的安装及使用方法;

3.了解有关项目规划的基本概念;

4.以结构化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的方法确定其任务名称建立项目计划。 【实验内容】

1.独立安装和熟悉项目管理软件MS Project 2003的功能; 2.掌握项目编制的基本步骤及关键任务。 【实验步骤】 1、独立安装和熟悉项目管理软件MS Project 2003的功能:打开MS Project 2003压

缩包文件进入安装向导,输入软件安装钥匙进行安装,并运行。打开软件界面熟悉软件的基本功能,并进行简单的操作。

2、要开始进行一个项目,我们可以由以下几种方式开始:

(1)利用范本方式进行部署:打开范本进行直接引用,然后根据自己需求进行制作项目编制。

(2)利用现成的文件快速变更成自己的部署计划。

(3)从空白项目开始制作起。

3、首先从现有项目软件开发的进程安排熟悉项目管理的基本内容和功能。例如学习使用Project提供的各种报表。

(1)单击“报表”菜单中的“报表”。

(2)单击“总览…”,然后单击“选定”,打开“总览报表”对话框,在此对话框中单击“项目摘要”,然后单击“选定”,打开报表预览对话框,查看项目摘要报表。

(3)重复第(2)步,分别预览“当前操作”、“成本”、“工作分配”、“工作量”和“自定义”类的报表。

实验二

MIS相关图形的分析与绘制、Visio 2003的使用

【实验目的】

1.了解系统分析的主要步骤;

2.掌握业务流程分析及业务流程图的绘制方法。

3. 用Visio软件画出所选项目的业务流程图、数据流程图。 【实验内容及步骤】

分析下面业务过程,完成业务流程图。1.储户将填好的存(取)单及存折送交分理处。分理处按三种不同情况分别处理。如果存折不符或存(取)单不合格,则将存折及存(取)单直接退还储户重新填写;如果是存款,则将存折及存款单送交存款处处理。存款处理台取出底账登记后,将存折退还给储户;如果是取款,则将存折及取款单送交取款处处理,该服务台取出底账和现金,记账后将存折与现金退给储户。从而完成存(取)款处理过程。

1、进行业务流程分析。 2、利用Visio 2003进行业务流程图制作结果如下:

实验三

数据流程图的绘制

【实验目的】

1.掌握数据流程图的绘制方法 2.掌握数据字典的编制 【实验内容及步骤】

实验内容:绘制某商场供销存管理的数据流程图;

该商场对每一批购入的商品根据“入库单”登记在“购入流水账”中,对每一批销售的商品根据“出库单”登记在“销售流水账”中。商品每天入库或出库后,要根据“购入流水账”和“销售流水账”,修改“库存台账”。商场每月将根据“库存台账”制作各种报表。

实验步骤:

1. 分析数据流程并进行数据字典编制,结果如下:

2. 绘制数据流程图,结果如下:

供销存管理数据流程图

实验四

数据库设计

【实验目的】

1.能够正确运用《网络数据库》课程的基本理论和知识,结合小型图书馆管理系统,复习、巩固、提高数据库方案设计和分析方法。

2.熟悉关系数据库规范化设计理论,根据实验要求设计并建立科学合理的数据库,正确建立数据库中表与表之间的关系。

3.进一步正确理解数据库设计思路,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查询资料和撰写书面文件的能力。 【实验内容】

在以图书馆管理系统数据库设计为例。

《图书馆管理系统》针对的用户是单个中小型图书室或者个人,藏书的种类和数量较少,读者的数量和来源受到一定的限制。具体要求如下:

1.能够存储一定数量的图书信息,并方便有效的进行相应的书籍数据操作和管理,这主要包括:

1)图书信息的录入、删除及修改。 2)图书信息的多关键字检索查询。

2.能够对一定数量的读者进行相应的信息存储与管理,这其中包括:

1)读者信息的登记、删除及修改。 2)读者资料的统计与查询。

3.能够对需要的统计结果提供打印输出。

4.能够提供一定的安全机制,提供数据信息授权访问,防止随意删改。 【实验结果及步骤】

1.根据上述系统功能需求,完成该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库总体设计方案,明确数据库中表的结构,各表中关键字的`设置,表与表之间的关系,做出E-R图。

2.选用VF数据库工具,根据设计方案正确建立数据库。

3.建立需要的表单和表,以及建立表之间的联系。 完成数据库的设计。

实验五 编写系统分析报告

【实验目的】

1.能够正确运用《网络数据库》课程的基本理论和知识,结合本课题,复习,巩固,提高数据库方案设计,论证和分析方法。

2.熟悉关系数据库规范化设计理论,根据实验要求设计并建立科学合理的数据库,正确建立数据库中表与表之间的关系。

3.熟悉业务流程图,数据流程图,数据字典的绘制。

4.熟悉代码设计,数据存储设计,输入输出设计等环节,并编制相应的文档及程序编写。

5.进一步树立正确的系统设计,实施思想,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查询资料和撰写书面文件的能力。 【实验步骤】

1.系统项目概述

概要小型自选商场管理项目的目的是为了完成商场存供货货物管理的目的,主要是把握商场货物的存储.销售.以及订货信息的管理;主要任务是完成各部门的之间的统一管理和协调;项目的实施是一个商城能付根据货物信息进行管理库存销售的必不靠少的。

2.项目工作计划

(1)模块设计:系统的模块结构的设计。

(2)物理系统配置:计算机硬件的配置和通信网络配置,以及软件的配置。 (3)代码设计

(4)输入设计和输出设计 (5)数据库设计 (6)安全设计

3.管理业务流程分析

通过对小型自选商业务调查分析,了解小型自选商场的典型组织机构,管理功能及业务流程,给出项目的主要业务流程,业务流程图如下:

4.仓库供货与存货的数据流程图

5.根据分析的业务流程,以及仓储的数据流程,结合商场的运营管理机制进行系统的界面设计,最终完成系统的设计。

实验总结感想

这次试验有我们两个共同完成,我们的每个实验都选取了一个实验对象进行。在这次实验中,我们充分运用课程中所学的知识,并通过网络等途径搜集并整编信息,最终根据实验报告要求做出以上五个实验的实验报告。

在实验的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许多困难,一方面是我们对Project2003、Visio 2003这些应用软件的操作还不熟悉,这对我们作图带来了不小的影响;另一方面,我们对书本知识的理解还很不够,以至于我们做这些实验的时候遇到了很多问题,但我们通过询问同学,查找资料,上网搜集最终还是勉强完成了这次试验和这篇实验报告。正因为我们很多方面还不很生疏,所以难免会在试验中和试验报告中出现很多错误,还请老师能够批评指正,使我们能够改正错误取得进步。

高校教学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刍议 篇6

关键词:教学信息管理系统;研究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2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09-0000-02

近年来,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逐年扩大,学科、专业不断拓展,高校的各项管理工作,尤其是教学管理工作面临着十分严峻的挑战。作为高校管理部门,如何更好地应对这一局面,提高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成為摆在管理者面前的一个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此时,以艺术院校为例,提出大力开展管理信息化建设,通过设计开发多元综合的教学信息管理系统,提高系统应用的灵活性,将有效解决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校所面临的管理困境,极大地提高高校的教学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

一、信息化背景下的高校教学管理系统建设内涵分析

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就是在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运用信息管理理论与信息管理方法,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技术,充分考虑外界变量和信息,组织和配置教学信息资源,进行信息化教学管理活动,从而高效率地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

对于高校而言,教学管理的信息化主要体现为建设功能完善的教学信息管理系统平台。平台的建设,是信息技术与信息资源两大要素的有机结合。通过信息网络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的综合运用,建立起先进、可靠、完善的技术平台,为实现教学管理的网络化和信息处理的智能化提供支撑。

一般来说,高校的教学信息管理系统须具备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具备基本的教学管理模块,如学生管理、师资管理、教学计划管理、排课管理、成绩管理、考试安排、教材管理、收费管理、选课管理等基本功能;二是系统要容易操作,使用人员能够顺利地使用系统完成常规教学管理工作;三是系统要易于维护和升级,能根据学院的个性化要求做出相应的调整或者修改;四是系统应该能够针对不同的用户,具有不同的操作权限,保障数据的隐私和安全等。可以说,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建设是教学管理信息化的核心内容,也是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教学管理系统平台建设是实现教学管理信息化的重要载体。

二、高校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平台建设存在问题

大多数高校都十分重视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通过自行开发或购置教学信息管理系统软件,搭建信息平台,对各个教学环节进行信息化管理。

目前,各高校教学管理系统平台的建设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根据学校自行的特点自行组织开发团队开发,如南京艺术学院、广西师范学院主要采用ASP、ASP.NET等技术自行开发的教学信息管理系统,能基本满足教学管理的需要,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依托自身强大的人才优势不仅开发了功能强大的教学信息管理系统,还对其它各个系统的数据有一个统一的接口标准。由于是量身定做,能较好的满足本校的需求,并且掌握源码,便于根据实际情况完善系统、增加或删除功能模块。但是由于开发人员能力及各个学校的投入等原因,自行开发的教学信息管理系统在稳定性、安全性等方面存在一定缺陷。另外一种方式是直接购买软件开发公司的产品,如杭州正方、湖南青果、湖南强智等软件公司的教学信息管理系统。这类产品在稳定性、安全性等方面有很大的优势,但是由于其通用性,普遍存在不能满足学校特殊教学管理需求的问题,尤其是艺术院校的专业方向较多,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存在较大差异,通用系统难以满足日常管理需要。

以广西艺术学院为例,该校在校生规模约为1万人,有3个校区。该校的教学信息管理系统建设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手工管理和单机管理系统相结合,工作量非常大,档案的存放也需要巨大的空间,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加,手工管理无法满足教学管理的实际需要;第二阶段是2006年开始应用学年版本的基于C/S和B/S混合结构的教学信息管理系统,在该阶段花了很大的精力建立起了各种基础数据库,如教师库、课程资源、专业培养计划、教学场地、学生信息、学生成绩和教材库等。运行该信息系统后,该校的信息化管理水平有一定提高,但是由于该版本的软件在设计思路上过于简单,虽然基本实现了学生管理、师资管理、教学计划管理、考试管理、选课管理、成绩管理、教学质量评价等常用教学管理功能,在实际运行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存在一系列以教学计划为核心的相关问题。现行系统对教学计划的管理不灵活,只能针对自然班级进行排课,不能对自然班级进行拆分排课管理,从而影响了整个排课的进程;在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方面系统也管理不灵活,二级学院开设的专业限选课及选修课很难在系统里面操作;以教学计划为基础的期末考试、正常补考、毕业前补考以及教材订购计划无法通过系统安排,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功能仍相对简单等。

二是部分教学管理缺少相关配套软件和程序,教学信息管理缺乏统一标准接口。该校2006年开发了琴房管理系统,主要应用于音乐舞蹈大楼琴房管理,教学信息管理系统也在这期间投入使用,两个系统均单独运行,由教务处进行管理,今后对其进行整合势在必行。整合后硬件配置也需要进一步升级,以便充分满足学生大批量登录系统进行选课、登记琴点操作等各个环节的需要。

三、高校教学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过程和方法

要全面推动高校教学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实现高校的教学管理信息化和现代化,必须从从管理队伍、技术支持、硬件投入、安全维护等多渠道加强建设,同时注重立足院校学科专业特点,因校制宜,选择科学合理的建设路径。针对以上分析的系统存在问题,本文提出如下解决方案:

(一)开展提高培训,强化管理团队建设

成立专门的信息管理小组,全面负责教学信息管理系统的计划和规划,将管理和技术有机结合,给教学信息管理系统强有力的保障。加强一线教学信息管理人员的培训,让他们树立信息化管理理念,掌握信息化管理技术,熟练运用信息化管理系统,更好地服务教学,服务师生。

(二)加大硬件投入,整体购置信息管理系统

教学信息管理系统功能复杂,要求高,涉及面广,技术要求高,开发周期长,就一般高校而言,计算机技术管理人才相对不足,可考虑采取“购买与二次开发”相结合的节约型校园建设之路,选用灵活的、架构先进的学分制教学信息管理系統,减少了二次开发的成本,同时投入资金购买较好的硬件服务器,采用分时分段的方法彻底解决集中登录操作系统容易拥堵的问题。

(三)不断改进升级,开发适应校情的软件平台

首先是建立基于元数据的分布式异构的小型数据中心平台,统一各种数字平台接口标准,有效整合教学管理相关的软件,着力解决教学信息管理系统和其他小系统之间的数据共享和交互问题。其次是进一步对教学信息管理系统进行升级和开发,使其更加易于使用,如苹果手机的操作系统、腾讯QQ程序等采用图形化操作界面,就算没有专人培训,大家也都会使用。目前,在教学管理信息化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很大一部分程度上是由于软件系统的不完善和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引起的。如没有系统管理员,或者系统管理员对系统认识不深。很多小问题在使用过程中不能及时解决,阻碍了信息化管理的进程。另外,在使用过程中多听取教师和学生的建议,根据其中合理的建议及时提出改进措施,一个系统只有使用者的大力支持和拥护,才能更好地发展下去。

(四)多管齐下,维护系统信息安全

在信息安全方面增加必要的互联网安全管理手段和措施,在有些学校也曾经出现过数据丢失和数据遭到黑客的修改,提出故障时的恢复方法和策略,增加教学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这一点尤为重要。

综上所述,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建设是一个全面的教学管理改革过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组织实施过程中,应充分估计实施的难度,制定具体规划,建立强有力的组织机构,加强硬件和软件的建设,加强管理人员的培训,制订严格的管理制度,建立良好的管理和运行机制,才能更好的为教学、为师生服务。

参考文献:

[1]卢立珏.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问题初探[J].中国高教研究,2004,1

[2]蒋志.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与培训,2010,2

[3]杨永跃.学校教学信息管理系统研究与实践[J].重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06

管理信息系统实验教学 篇7

一、现阶段信管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各高校信管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需求和就业状况的调查,我们发现:一方面,在整个社会对信管专业人才的需求呈爆炸性增长的局面下,各用人单位普遍反映招聘不到满意的信管专业人才;另一方面,大量的信管专业毕业生却由于找不到对口的工作而不得不改行做其他工作。这一状况反映出现阶段信管专业人才培养出现了严重的供求失衡现象,存在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在于现阶段我国信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如下几方面的问题:首先,信管专业的定位还模糊不清。我国的信管专业是将原有的管理信息系统、经济信息管理、信息学、科技信息和林业信息管理五个专业合并而成的。从该专业正式产生至今,关于该专业的学生培养方向、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设置等问题大家一直争论不休。很多高校还是秉承1998年专业合并以前的老路来组织信管专业的教学。目前我国的信管专业各派纷呈,没有统一的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没有统一的专业人才价值认同。这一状况的直接结果就是很多信管专业的学生对专业培养方向不明确,不清楚自己到底应从事什么职业。其次,专业课程设置不尽合理。由于信管专业是一门综合管理学、系统科学和信息科学的交叉性新兴学科,对其课程体系设置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认识。目前很多高校的信管课程设置只不过是信息科学、管理科学、数学、运筹学等课程的简单堆积和拼凑,很少有高校开设系统科学方面的课程,更不要说开设能将这些基础课程融为一体的交叉性应用课程了。信管专业学生普遍感到本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过散,难以构成专业知识结构。此外,目前各类企业应用系统、电子商务系统和电子政务系统的应用已日益成熟,如何分析、设计、开发与管理这些应用系统也应成为信管专业的重要专业课程,但是这些课程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第三,课堂教学内容陈旧,不能适应现代信息社会的需要。在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作为信管专业基础的信息科学、管理科学和系统科学都在快速发展变化,而信管专业的课程内容很多还停留在十几年前。学生在大学期间所学习的技术和理论,尚未走出大学校门有的便已老化被淘汰,不再具有实用价值。第四,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传统模式培养出来的信息管理人才缺少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不符合社会立即派上用场的需要,社会普遍抱怨信息管理教育太偏重理论,以致培养出的人才走上工作岗位后,不能胜任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能胜任工作。

二、关于信管专业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根据现阶段社会对信管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结合现阶段信管专业人才培养所存在的问题,为了扭转信管专业人才培养所出现的供求失衡局面,避免教育资源的浪费,笔者结合多年来信管专业教学改革的经验,提出信管专业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路,以供同行专家参考指正。

1.明确信管专业的定位,进一步调整优化信管专业课程体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是学科建设的基本原则。现阶段对信管专业人才需求的主体是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部门的信息管理部门及各类信息管理类软件的咨询、实施、设计、开发和销售型企业。所以,各高校要结合自身的特点,以这一需求为依据重新确立信管专业的定位,调整信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为了保证信管专业毕业生能在上述各类企事业单位从事信息管理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工作,各高校必须结合自身对信管专业的定位进一步调整优化信管专业的课程体系。在信管专业课程体系中,专业课程的设置无疑是最重要的。但是,目前各高校恰恰是在信管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分歧最大。依据现阶段用人单位对信管专业毕业生能力的要求,结合现有的工作成果,将信管专业课程分为专业基础类课程、核心专业类课程和专业选修类课程四大类。专业基础类课程包含三个方面:(1)管理类课程。要在企事业单位中有效地实施信息管理就必须要求信息系统管理人员对企业或组织的功能、业务处理过程、环境、特点和文化等有所了解。可以开设:管理学理论、企业管理理论(包括市场营销、生产和运作管理、财务管理、人事管理等内容)、业务流程管理等课程。(2)信息技术类课程。掌握信息技术是成功开发和使用信息系统的基础。信管专业学生必须熟悉计算机软硬件、通讯技术、数据库原理、数据结构,了解信息技术构造和信息技术基础设施。该类课程要加强实用技术和新技术的比例,强调信息技术对管理活动的支持作用。这方面涉及的课程有: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组成原理和网络基础、软件基础(包括操作系统、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软件工程基础等方面的内容)、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等课程。(3)系统与建模类课程:信息组织与管理要将无序的信息有序化必须应用系统论的方法才可能取得成功。各类信息系统,如企业应用系统、电子商务系统、电子政务系统等,都是复杂的系统,对它们的分析与设计必须应用“全局优化”系统分析方法。所以,信管专业学生掌握系统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至关重要。此外,为了在进行信息组织、信息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等工作过程中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必须要使用各种不同的系统分析建模方法和工具。可以开设:系统理论、系统工程、UML基础等课程。核心专业类课程包括:信息管理类课程,该类课程主要介绍信息的内涵和作用、信息从无序变有序的方法和技术、信息高效处理的方法和技术等内容。可以开设:信息管理学、信息组织、信息检索与应用、知识管理基础等课程。信息系统类课程,信息系统类课程是课程体系的核心,可分四个阶段设置课程。第一阶段,信息系统概论,包括信息系统的基本理论和发展方向;第二阶段,信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强调信息系统的规划、分析、设计、实施、使用和维护等;第三阶段,信息系统开发项目的管理,包括信息系统的质量保证、成本估算、进度控制、风险分析与管理、文档管理等;第四阶段,典型信息系统原理,介绍企业资源规划系统、电子商务系统、电子政务系统等典型信息系统基本理论和发展方向,使学生掌握典型的信息系统的工作机理。专业选修类课程主要是为了进一步拓展学生的专业视野,为学生今后走上工作岗位作好准备。相对于核心专业课,专业选修课就显得非常灵活和多样化。可设置一些涉及管理信息系统方面新兴的、前沿性课题和应用性课题,如“Internet中的信息、技术和经营活动”、“移动互联网基础”、“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案例”、“信息安全”、“供应链和物流管理”、“SAP系统”、“ORACLE应用基础”、“.NET编程基础”、“J2EE编程基础”等。

2.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知识的构建过程。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需要学生自己构建才能获得知识。引导信管专业学生自我学习首先必须让学生理解自己要学习什么,也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构建知识体系。这一知识体系就是信管专业学生所需的知识构建的基础。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可以采取如下两个途径:首先,从整体上考虑,可以重新组织一门《信管专业导论课》作为信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其次,教师在具体课程的讲授过程中要注意让学生理解学习本门课程的重要意义、本门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特别要讲清楚本门课程在信管专业学生知识体系中的位置。培养信管专业学生自我学习能力还需要在学习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学生进行相关内容的自学,并且把自学内容也纳入学生成绩考核的范围。培养信管专业学生自我学习能力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要注意培养学生通过网络查找新知识、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3.加快信管专业教材建设的步伐。教材是教学的关键环节之一。目前信管专业教学内容散乱落后与缺乏优秀的信管专业系列教材是密切相关的。只有不断地加快信管专业的步伐才能改变这种现状。信管专业教材建设应注意如下几个问题:首先,必须要注意整套信管专业教材内容体系的建设,信管专业作为管理学、系统科学和信息科学融为一体的交叉学科的特点应充分体现在整套信管专业教材内容体系之中。此外,教材内容体系的安排要和本科学生的接受能力相适应。其次,在具体教材的编写过程中应根据信息化社会发展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选择迎合发展需要的新技术和新理论作为教材内容,注意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第三,在现阶段信管专业合适教材缺乏的情况下,应鼓励教师广泛阅读相关的教材,比较选择相对合适的教材。在此基础上,在教学过程中对相关教学内容进行取舍和扩充,积累教学素材,为相关专业的教材编写打下基础。

4.强化实践环节。由于社会对信管人才的需求极为迫切,许多用人单位对信管专业毕业生都提出了很高的动手能力要求。此外,信管专业人才培养的性质也决定了信管专业毕业生必须要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强化信管专业的实践环节可包含如下几方面内容:首先,学校可以和一些企事业单位的信息管理中心建立合作关系,安排时间让学生进入这些部门实习。在实习过程中不断学习,以此来增强学生对信息和信息技术的感性认识,增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第二,信息技术的教学要强调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适当增加上机时间,设计既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又能激发学生动手兴趣的实验内容;可改变传统的笔试考核的方法,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做一些具有实际应用意义的程序或小系统,以此作为考核的依据。第三,由于信管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去向主要是企事业单位,应创造条件使学生了解这些组织所使用的典型信息系统。可以聘请一些资深的信息主管来介绍典型信息系统应用的现状和当前发展趋势。当然,最重要的是狠抓实验室建设,构建若干典型信息系统的模拟环境,通过这些系统使学生了解信息系统的工作原理、工作特征、与人的相互作用等知识,为学生分析、设计、开发和管理这些典型信息系统打下坚实的基础。第四,高度重视毕业设计,利用毕业设计将学生所学的知识联系起来,构建其知识结构,同时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信管专业的毕业设计首先要强调选题的合理性,学生毕业设计的内容一定要覆盖信息管理的主要内容和方法及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的主要过程和技术,这样才能起到将所学内容融为一体的目的。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在2006年开始出现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局面,我们通过系统分析找到一系列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对信息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到2010年,信管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开始出现逐年好转的局面,现在信管专业成为一个高薪热门专业。本文是对这些年信管专业教学改革经验教训的系统总结,希望能给广大同行带来新思路。可以预见,随着信息社会发展步伐的进一步加快,社会对信管专业人才培养必然会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为了培养更多满足社会需求的合格的信管人才,我们必须不断地反思和调整信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但是,有一点必须要强调,即信管专业的人才培养必须遵循“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这一原则不断地进行调整。

摘要:随着社会信息化发展步伐的加快,社会需要大量合格的从事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分析、设计等方面的专业人才,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正是肩负着这样的历史使命。本文针对现阶段信管专业人才培养所面临的问题,结合多年来教学改革实践经验提出一系列解决问题的办法。

关键词:信管专业,人才培养,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1]滕佳东.工商管理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7,(3):33-35.

[2]何永刚,黄丽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研究综述[J].情报杂志,2007,(12):42-43.

[3]钱进,叶飞跃.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J].现代情报,2009,(4):62-66.

[4]梁昌勇,顾东晓.信息管理类专业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8,(2):96-98.

管理信息系统教学改革探讨 篇8

在知识经济时代, 管理工作的成败取决于能否做出有效的决策, 而决策的正确与否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管理的质量。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以人为主导, 利用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通信设备以及其他办公设备, 进行信息的收集、传输、加工、储存、更新和维护, 以企业战略竞优、提高效益和效率为目的, 支持企业的高层决策、中层控制、基层运作的集成化的人机系统, 其强大的信息管理功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因此三峡大学已经将管理信息系统作为工商管理类学生的专业平台课之一。管理信息系统作为工商管理类学生的一门重要课程, 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的精力教授, 学生投入更多的热情学习。然而, 在实际教学中, 这门本应被十分重视的课程, 却变得鸡肋一般, 教师和学生都感到教与学的吃力。作为教授该门课程的专业教师, 笔者通过对教学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 找出这些问题的一些深层次的原因, 并提出一些有建设性的建议。

2 管理信息系统教学中的困惑

2.1 传统教学方式的效果

现有的管理信息系统教学方式, 与其他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式类似, 课堂教学以教材中的理论为主, 辅之以各类案例。教学手段是以多媒体为主, 辅之以适当的板书。课外将学生分成四人一组, 结合老师布置的作业, 要求学生利用课堂讲授的理论, 认真思考, 相互讨论, 寻找到问题的解决办法, 并利用上课时间, 由小组派代表上讲台进行讲解。

从教师的角度来看, 虽然已经花费了大量时间精力备课和寻找课外辅助资料, 期望能将讲授过程尽量变得生动有趣, 但从教学效果来看, 往往并不理想。学生对理论的理解一知半解, 感到十分晦涩。对学生而言, 由于没有很好地领会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 因此对老师布置的题目, 理解的不是很透彻, 因此学生上台讲解时, 要么过于肤浅, 要么敷衍塞责, 应付了事。

该门课程的考核方式也同其他课程一样, 采用卷面成绩与平时成绩按7:3的比例分配的评分考核方法。卷面主要考核学生对概念、理论的理解程度;平时成绩主要考察学生完成课外作业的情况。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考察出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到知识的程度, 但显然, 学生更多的还是靠考前背概念取得好成绩, 而对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运用和理解程度, 并不能考核出来。

2.2 现有教材的使用

经管学院所选用的教材经过几次改变, 现在选用的教材为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黄梯云主编的《管理信息系统》 (第三版) 。该教材经过几次改版, 与之前所选用的几个版本教材相比, 具有较大优势。该教材按一般生命周期法开发方法的要求排列章节, 对理论和概念的介绍符合教学的要求, 且第三版的教材中增加了大量现实案例, 满足了对现实案例的需求。但不足之处在于, 对原型法、面向对象方法这些现阶段流行的开发方法介绍不足, 对ERP等理论介绍不够详细。教师无法通过本教材给学生介绍更多更新的管理信息系统知识。

3 教学效果差的原因分析

通过分析,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效果差的原因大致有以下三点:

一是课程定位不够准确。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需要管理类、技术类相关知识储备的课程, 而工商管理类的学生往往缺乏信息知识类相关课程的储备, 因此, 大量的概念学生很难理解。

二是认识的误区。一些教师和学生对该门课程的设置存在理解上的误区, 认为管理信息系统就是一门计算机类课程, 从而导致学生认识不到该门课程对工商管理类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性。在学习过程中, 管理信息系统作为一门充满大量观念性知识和思想的课程, 很难激发那些对信息技术缺乏基本了解的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是教师教学的安排不当。这一方面是由于受现有教学模式的影响, 教师讲授概念时, 大多无法摆脱照本宣科的窠臼, 即使有了多媒体的辅助, 也很难把课本理论变得生动有趣。另一方面, 是因为教师本身驾驭信息技术的能力还不足。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要求教师能够熟练掌握现有的先进信息技术, 有丰富的信息技术类课程教学经验, 有一定的企业社会实践经验, 同时还需要宏观的管理视角, 对管理学知识有正确的见解。

4 教学与评价体系的改革建议

4.1 教材选择的建议

现在所使用的教材大多数还是以生命周期法为框架分配章节, 来介绍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 而现在的原型法、面向对象开发方法等介绍的不多。在这一点上来看, 现行的教材和现实应用之间是存在距离的。

在选择教材时, 可以大胆选用国外优秀教材, 或采用自编教材的方式, 从教学出发决定教材。教材的选择应偏向新理论、新技术, 例如面向对象的开发模式、ERP相关理论等, 这样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学的知识与现实紧密联系, 增加他们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重庆工商大学使用经典教材《管理信息系统:管理导向的理论与实践》, 这一教材由Raymond McLeod, Jr.等人编写, 由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经多次再版, 其中文译本已经比较成熟, 建议可以研究一下该教材, 为选择教材打开以下思路。另外, 一个更好的方式就是教师组织教改团队, 结合多版本教材和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以及教师个人参与项目开发的经验, 结合教授中运用到得实例, 从实践出发编写教材。

4.2 教学模式的改革建议

在教学模式的改革方面, 原有的照本宣科显然是不合适的, 特别是管理信息系统这样一门理论性强的课程, 纯粹宣读理论, 只能降低学生学习的兴趣, 而且越是讲到观念性的知识, 学生越难以理解, 势必影响到教学的效果。因此, 管理信息系统必须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教师可以更多的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资源, 少讲概念, 多讲实例, 以实例带动理论教学。不妨可采取如下模式:利用较少的时间, 要求学生先自学概念与理论, 不理解的理论不必深究;教师利用网络上搜索的资源和个人的实际开发经历, 多引进实例, 引导学生对实例进行分析, 在分析的过程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当然, 这必然造成教师备课工作量大大增加, 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同时, 教师水平的良莠不齐也可能导致对资源的利用深度不同。比较好的一个方法就是教研室联合备课, 采用团队协作形式, 发挥多个老师的智慧, 一同讨论备课。由于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专业平台课, 参与过教学的教师较多, 各自也在教学中研究过对教材的理解和对各部分内容的讲解方案。联合备课时, 各位教师可以贡献出自己的经验, 共同研究讲授内容, 对每个章节的课程内容, 可以细化到概念讲多少, 怎么讲;实例讲几个, 怎样引导。这样, 教师们可以从他人的经验中汲取有益的部分, 把一门课程作为精品来打造;同时, 也减轻了一名老师的备课压力, 实现了资源的共享。

4.3 案例教学的改革建议

在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中, 教师能够意识到案例教学的重要性, 但出于资源的有限和教师自身水平的限制, 现在的“案例教学”实际上还只保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 没有能够有效的利用好案例。

一般来说, 案例的选择既可以在一章选择一个或几个小案例, 也可以利用一个大的案例贯穿全部讲授课程, 把各章节的内容串起来。前一种选择有利于小知识点的理解, 但比较零散;后一种选择更有利于前后知识的衔接, 但无法照顾到细节。在教学过程中, 可以把两种案例结合。在讲授各个章节时, 可以准备好小的案例, 用以解释说明理论, 而一个大的案例作为主线贯穿全篇也是十分必要的。小的案例可以从教材或课外资源中选择;大的案例最好能是教师实际参与过的项目, 能够接近现实, 教师从实际开发经验出发, 也更容易从开发的各个阶段出发, 将各章节知识点的前后关系串联起来。

4.4 考核方式的改革建议

如上文所述, 现有的考核方式仍然沿用其他专业课程的方式, 并不十分符合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实际情况。在考核方式上做出一些改革和尝试。例如适当改变卷面成绩和平时成绩的比例, 增加学生平时成绩的比重;平时成绩的考核, 主要是考察学生对案例的理解。可以要求学生通过分组的方式自行寻找综合案例, 再以答辩的方式, 结合管理信息系统的理论知识, 阐述对案例的理解程度, 并提出可能的改进建议。答辩时可由其他学生提问, 老师给予总结评价, 以此作为考核的重要依据。

而卷面考试也可改变以往的考试形式。由于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卷面考试的概念、理论较多, 因此考试前学生们只得忙于背答案。而面对十五个章节 (高等教育出版社) 的概念和理论, 试卷的试题量有限, 很难真正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因此, 不妨考虑使用开卷考试的方式, 或“一纸备忘录”方式考核。所谓“一纸备忘录”考核, 即指发给每个学生一张A4空白纸, 利用学期末, 考试前的两个课时左右的时间, 在规定时间内, 学生自己从教材与平时笔记中寻找考点, 理论、概念或图表不限, 填写在纸上。规定时间到达后, 学生填好学号上交纸张, 到正式卷面考试时, 学生仍然以闭卷形式考试, 但教师可将学生各自完成的填写了知识点的“一纸备忘录”按学号发下, 作为学生自己考试时的参考内容。这种方式改变了以往学生应付考试背概念的情况, 而给了学生一个自己总结、分析知识点的机会;通过平时的学习, 学生应当已经具备了对该门课程“可以做什么”, “怎么做”的分析能力, 到学期末, 完全有能力根据平时学习总结出重点和难点。这样, 卷面考试不再是考学生的速记能力, 而是很大程度上起到了考察学生对该门课程掌握程度的作用。

5 结语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改革, 是当前高校管理类讲授管理信息系统这门课程的教师所共同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受到越来越多的老师的重视。笔者从教材选择、教学模式、案例教学、考核方式等多方面, 对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改革进行了探索, 以期能够开拓出一条真正有益于教与学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徐世伟, 邵传毅, 张璐.《管理信息系统》教学中的困惑与对策[J].财经科学, 2002, (S2) .

管理信息系统教学改革研究 篇9

一、MIS课程的教学现状

信管专业培养目标是学生具有扎实的管理学、经济学理论知识,掌握较强的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和外语等实践能力,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决策分析、信息系统工程等知识与方法,独立进行信息系统的管理、规划、分析、设计、开发和评价,并具有较强的文字表达和人际沟通能力,适应现代信息社会各类管理工作的需要。毕业生主要到各类IT企业、事业单位及政府机构从事信息网络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以及信息系统规划和评价工作。作为信管专业,MIS课程更是作为其核心课程或课程体系中的核心内容,其他课程则是围绕MIS进行展开和扩充。许多高校将MIS课程作为精品课程、主干课程进行建设。MIS课程体系建设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本学科的发展和培养目标的实现。

但在实际授课教学过程中,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发觉教和学均非常困难。文科学生对于以MIS系统开发为核心的教学框架内容普遍反映较难理解和掌握;而理工科学生却对系统开发中所需的相关的管理学知识掌握很少;很多学生甚至在修完MIS课程后对于为何要学习MIS还不甚了解;他们普遍感到课程难以理解和记忆,“听不懂,枯燥乏味”。同时,教师在讲授时,面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却没有适当的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教学框架和教学案例。针对管理信息系统教学的现实状况,迫切需要进行教学改革,建立“以生为本,师生互动,理论、实践与应用相结合”的教育教学模式。

二、MIS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

1.建立合理的MIS课程结构

结合计算机信管专业的生源结构来看,既有文科的学生又有理科的学生,在建设课程体系时既要保持课程体系的科学性和完整性,又要兼顾学生的特点,比如在设置MIS课程教学大纲和编写教材时,强化信息系统的原理、信息处理的过程等内容,相对削弱逻辑性太强的信息技术内容;在相关课程的设置上,重点选择管理学原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ERP、物流管理、电子商务、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网络等与信息系统密切相关的信息技术的课程。

2.优化课程教学的内容

结合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培养应用性人才目标的要求,教学内容的设计应凸显时代特点,既注重信息管理理论,不把它简单地视作计算机应用课程。配合理论教学内容,优选相应的案例。由于目前国内教材尚缺乏充分且具有针对性的案例,故我们认真收集、整理了一套相对翔实生动的案例,通过案例教学不但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习积极性,而且通过对于案例的模仿、思考,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改革后的管理信息系统的教学内容以“必需、够用”为度,适拓宽知识领域,合理增加新软件、新方法的内容。同时,国际上的流行的信息系统软件和开发工具,也要让学生有所接触了解。管理信息系统又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必须在重视基础理论方法传授的同时,加强开发工具、方法等在实际开发案例中的应用。

三、MIS课程教学改革的效果

1.重视教学方法的变革。案例教学和课堂讨论是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与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讲授相比,交流和讨论不仅能加强学生对基本概念和理论的理解,而且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自我学习和自我认知能力。当代青年思维活跃,视野开阔,富于创新精神,案例教学和课堂讨论给了他们展示自我的机会,促进“教学相长”,也增进了师生关系,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学的质量的保证。

课堂教学较多地运用了问题教学、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实验案例教学等多种方法。在MIS课程教学中80%的教师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将案例教学、系统演示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便于学生对系统开发过程的有较好深入了解和掌握。

2.促进了课程结构的完善。在核心课程的建设过程中,根据学科的特点进行课程重组和合并,精简课程门数,优化课程内容。具体地讲,就是将课程划分为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实验课程四大模块,其中选修课按三个方向又细分三个模块(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电子商务、决策支持系统)。除了信息管理理论、管理学原理等课程,还开设了若干门数据库技术方面的课程,选修课则包括ERP、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等。

3.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随着教改的深入,每个老师每门课程的“教学日历”、“实验报告”、“试卷分析”、“试卷样卷”等的规范性和完整性始终处于可监控之下,以便对教学效果和学生素质提高情况做到动态把握,形成规范的、科学的、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模式。在强化专业素质的同时使学生的创新、交流、协作能力均得到一定的提高。

通过几年的努力,在“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发现还存在一些问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如在案例教学、考教分离、与知名企业联盟建立信管专业实习基地等方面还需要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加强教改的力度,使教学紧跟市场和时代的要求,培养出高质量的符合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信息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黄承慧.关于非计算机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的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6,(9):135.

[2]杨有,尚晋.《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设计理念与实践[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1):93-96.

[3]龙朝阳,成博.从社会需求看专业建设——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信息技术课程设置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7,(6):26-28.

管理信息系统实验教学 篇10

关键词:《管理信息系统》,课堂教学,实验教学,改革

《管理信息系统》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简称MIS) 已成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教学计划中的一门核心和特色课程, 我根据近几年从事MIS的教学, 针对该专业的特点, 并结合教学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在本文中对该课程的课堂教学, 特别是实验教学作了一些探讨。

一、基本思路

在进行该课程的教学和实验教学的研究过程我们认识到, 要使管理信息系统实验课程的开设真正适应社会需求, 首要的任务是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革新。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我们调查了管理信息系统的社会需求、高校教学和学科发展的要求, 充分认识到学生通过学习好管理学系统这门课程, 并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 就要做到以下几点。 (1) 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调整, 删减陈旧冗余的内容, 增加新颖实用且符合社会需求的实验。 (2) 加强相关多学科知识整合的综合实验教学, 加强设计性、研究性实验教学。 (3) 实验教学应用结合学生课外研究、实习、毕业设计等相关环节。 (4) 实验教学中必须加强实验前、实验中、实验后的交流总结, 应在教师、学生、教学资源站点之间广泛开展互动交流。 (5) 实验教学的方法和体制必须革新, 网络教学势在必行, 必须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高效率引导和辅助学生学习和实践的体制。

二、研究情况简介

根据上述思路及其考察分析, 在充分调研和掌握资料的基础上, 我们确定了新的《管理信息系统》课堂及实验教学大纲和教案, 并据此进一步确定了管理信息系统的实验教学目的、教学要求, 以及教学课件的内容和形式。下面分别进行论述。

1. 研究审定了实验教学的方法及内容

对原实验教学内容做了仔细的斟酌, 紧密结合社会需求、高校教学和学科发展, 力求做到新颖实用。具体办法就是将学生分组 (5到6人一组) 做实验课堂, 将每一个实验分成5到6个阶段, 要求每一个学生要承担相应的工作内容。一个完整的设计需要从调研分析到程序设计等多个环节, 工作量大, 需要学时多, 多数学生一个人往往在课程结束时难以完成, 反而导致学生敷衍了事或下载抄袭, 使课程设计流于形式。改革后以5—6人对学生进行分组, 具体明确各组设计题目内容、小组负责人、小组成员分工。小组长承担项目负责人的角色, 负责计划制订、进度安排、过程监督和协调等工作, 全面负责项目的实施和综合管理, 对实验任务是否完成领导负责, 扮演主要角色。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小组成员有权利重新制定小组长, 以实现民主化。指导教师的主要工作是起指导作用完成这个目标, 起辅助作用。

(1) 各小组制定计划和进度安排

依据每个实验课题的要求, 在教师指导下, 采用甘特图制订详细的项目实施计划, 明确各阶段的进度、成员的任务分工和各阶段的目标要求。

(2) 各小组依据项目实施计划 (甘特图) 进行实施

课程设计主要分为调研、分析、设计、实现等阶段, 也有不少工作是并行的, 其中团队内部监督和协调尤为重要。项目管理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团体努力的结果, 团队中成员的平时成绩实现互评。

(3) 设计过程中, 各小组首先要对项目进行深入和充分的调研

针对调查所了解到的业务流程, 提出新的业务过程模式。这就要求学生要综合运用所学的管理知识, 否则就无法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提出管理模型或业务流程改造之后, 学生考虑采用何种信息技术和手段来构造新的信息系统。教师在此过程中要给予适时指导。

(4) 系统实现时, 采取分功能模块、自由组合

以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和积极性, 负责同一模块的学生必须分工合作才能完成设计, 各模块设计完毕后, 分别进行调试。通过后, 全体再进行系统联调, 直至全体通过。在合作设计和调试过程中, 学生的团结精神和协作能力得到了锻炼, 由于各模块间存在密切联系, 因而学生必须运用系统论的观点, 分析自己模块在整个系统中的地位, 以及与其它模块的关系, 这样才能顺利完成设计。

小组必须在计划的指导下, 分头负责、团结协作, 这样才能完成实验。如果某个人的任务不完成, 不仅其个人成绩受到影响, 小组进度也会受到影响。从试验情况看, 这种组织形式, 比单独一个人完成设计的形式更接近实际环境 (团队工作是实际信息系统开发的一个特点) , 不仅可以完成实验, 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协作、协调能力和竞争精神。实验之所以这样设计, 是为了让学生得到较为真实和有效的训练, 全面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和素质。通过课程设计这门课, 学生不仅要完成实验设计本身这个内容, 而且要学习如何进行项目开发和管理, 以适应实际需要。

2. 课程设计的过程管理

课程设计的指导要做到全程、多方位, 并保证给学生留有足够大的自主和创新空间课程。设计过程控制, 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老师指导, 另一方面学生自己监督, 负责。变依赖教师管理为学生自我管理为主在课程设计过程中, 坚持做到严而不死、放而不散。为了全面训练学生、完成设计任务, 除了给予及时的指导, 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之外, 还必须加强监控, 对学生的阶段性成果如需求分析、设计报告必须严格要求, 中期检查也采取答辩汇报形式, 不合格的一律要求重写。因此, 课程设计指导书要事先做到具体明确, 一方面要“集权”进行严格的要求、控制和考评, 防止过去那种无人管无人问, 让学生完全自由设计, 到时间随便交个报告就行了的情况发生。另一方面要更多地“放权”让学生加强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 通过让学生参与课程考核, 保证学生能在自我管理乃至自觉行动中, 按质按量地完成各项任务, 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3. 课程设计的考核

课程设计的考核, 做到多层面、多渠道, 使考核本身也成为学生的学习环节。为了全面训练学生、完成实验任务, 除了给予足够的压力和方法指导之外, 还应该给学生予足够的约束和激励,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其主动性、创造性和协作精神。因此, 学生课程成绩拟取决于三个部分:实验报告完成情况、实验任务完成情况、团队人员互评价情况。这样,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 根据小组的进度要求、个人目标的进度要求进行自我激励和自我管理 (控制) 。同时, 小组实验目标必须实现的压力要求学生进行充分沟通和协作, 从而培养其团队和协作精神。这样设计的实验管理和绩效 (成绩) 考核体系, 不仅支持和保证实验的完成, 而且让学生从中体会到项目管理技术和目标管理原理的具体运用, 达到双重学习的目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主要采用答辩的方式进行考核。考核成绩由答辩成绩 (40%) +报告成绩 (30%) +平时成绩 (3O%) 。答辩主要是针对需求报告文档进行汇报, 然后针对程序运行情况进行回答老师的问题, 要求程序运行演示。答辩成绩给定标准, 每个小组成员都要准备PPT进行汇报演示自己的设计成果。在汇报中, 教师进行提问, 同学也可以进行提问, 根据答辩的情况由教师给予答辩成绩;要求每个学生必须轮流回答问题, 回答问题次数不得少于一次, 减少学生“搭顺风车”的现象。报告成绩, 根据学生交来的报告质量由教师评定。根据完成设计工作量的大小、态度, 小组成员之间合作情况等进行评定。从根本上改变过去那种“一人包办”或“分工不明确, 责任相互推诿”的现象。这样学生在平时和最终考评的过程中, 经历一个有意义的学习环节, 对自己学习是一个很好的促进和帮助。

三、结语

管理信息系统 (MIS) 课程设计是学生通过比较系统、全面的实际训练, 实际地接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建设的重要实践课。在课程设计过程中, 不仅要培养学生从企业战略管理的高度和角度来理解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对增强企业竞争力、培植和形成新的竞争优势的作用, 而且可以从微观的角度进一步认识、理解和掌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建设的方法和手段, 也可以比较全面地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

当然对于这门课程还在进一步的探讨过程中, 在实际的课程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 有少部分同学在做自己应该做的那部分需要同学来帮助, 答辩的时候就无法准确的描述清楚相关内容;还有老师本身的知识也需要不断更新, 需要进一步的学习新东西, 新内容。所以我们还需要很多方面的支持和协助, 这样才能把这门课程真正的教好, 让学生学好, 以便在相应的岗位上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

参考文献

[1]薛华成.管理信息系统[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2]王瑞梅, 张建林等.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改研究[J].计算机教育, 2010, No.5:14-17.

[3]张珺, 彭小珈.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中“模块化教学法”的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0, 13 (8) :101-102.

[4]吕永林, 师薇.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实验项目的构建与设计[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0, 13 (11) :118-119.

[5]任剑锋, 魏庆.实践教学在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教育, 2010, No.9:118.

上一篇:工笔人物画的发展历程下一篇:作用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