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信息技术教育

2024-08-30

新课改下信息技术教育(精选十篇)

新课改下信息技术教育 篇1

第一个问题就是将教学重点转移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上。

新课标明确提出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总目标。也就是说, 在新课标下, 我们教学的重心不能只停留在讲解技术上, 而技术上的方法。

第三个问题就是教师如何去评价学生。

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评价能力。这个评价不仅仅是对教学过程、学习结果的评价, 更重要的是对信息、对信息活动过程与结果的评价, 是一种判断能力的培养。因此, 我们面临的第三个问题就是教师如何技能、应用水平等) 进行调查摸底, 以便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教学。

按水平高低分成A和B两层 (类) 学生进行教学, 这种分层教学受很多条件制约, 实施起来不方便。但这种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学习内容而进行的按类分班教学组织形式,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由于学生水平差异而带来的教学困难, 比较适合学生个性化的发展的需要。

此我把A类学生分散到B类学生中, 以每组5~6人进行分组。这样虽然有差异, 但是优劣互补, 有利于小组合作学

(2) 课堂上的分层导学。对于学生共同学习的内容 (如高中信息技术必修模块) , 在

关注学生水平差异的前提下, 课堂上必须习, 共同提高。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 确保每位学生都能

(1) 小组合作学习。采用异质分组方式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 使学习小组为达到共同学习目标而进行协作式的小组合作学习。例如“互助学习对子”, 小组内2~3人组成“互助学习对子”;小组间两两结成“互助学习联盟”;引入适度竞争措施 (如评选“优秀小组”或“专家组”) , 形成“小组联盟———组内 (间) 竞争”的学习机制。同

达到基本的目标水平要求。但由于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别, 例如个人的兴趣爱好、习惯态度、能力水平等, 课堂上可以采用相关措施来组织教学。

2. 分组教学

按水平高低分成A和B两层 (类) 学生, A类 (水平高) 学生毕竟只是少数, 因思维的切入点, 这些切入点可以是教学的重点、难点、演示实验, 也可以是物理学家的创新经历和体验, 或者是学生自己的创新成果, 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意识。在教师的带动下, 学生逐渐地能够发现问题, 并敢于提出问题, 勇于解决实际问题。

三、物理实验教学是重要途径

实验教学是实现知识与能力、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主要教学形式, 是训练技能、培养科研能力的有效途径。实验不仅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实践能力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 而且也是创设创新氛围, 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我认为在实验教学中应重视以下几点:

1.简易实验不可忽视

简易实验简单易行, 贴近自然, 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做实验的欲望。比如, 在进行《自由落体》教学时, 我们进行如下系列实验:纸片下落, 纸团下落, 粉笔下落, 然后再出示要动用抽气机的毛细管。这样从自然现象开始的有层次的实验, 使学生对空气的阻力、自由落体发生的条件、不同落体和自由落体的差异等有了深刻的认识。

2.想方设法创新演示实验

演示实验一般是教师在讲台上完成, 学生被动地去观察、记结论, 这样做不利于学生拓展思维空间、活动空间, 也不利于激发学生探索和创新的欲望。为此, 我对一些传统的演示实验进行了改进, 比如“双缝干涉实验”, 将光源改用激光, 用硬纸板做成双缝, 教室的后墙作屏, 其效果是在墙上呈现出很大的干涉条纹。让学生从前向后移动硬纸板, 墙上呈现不同的效果。这一实验让学生十分激动, 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 又分别在两条缝前分别放上红色滤光片和绿色滤光片, 结果墙上只有光亮, 任何颜色的双缝干涉条纹都不存在了。学生开始用各种理论去解释, 讨论到恰当时再给出正确的解释。通过此实验拓展了学生探索和思维的空间, 使学生从被动听讲变为主动索取, 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也营造了一种融洽的课堂气氛。

3. 变验证性实验为设计性实验

实验的设计是一项创造性的智力活动, 比如“测量未知电阻Rx的阻值”, 我将设计实验的条件公布给学生, 课题有以下两种:第一, 不限定接线次数, 第二, 限定只许接一次线, 每个课题只有一只电流表或电压表。显然, 这两个课题都不能直接用伏安法来解决, 书中也没有现成的答案, 因而需要进行设计。学生急于探寻结论的积极性立即被唤起, 积极思考, 通过思维加工和创造性劳动, 最终获得设计方案, 然后, 再将学生带到实验室去通过实验检验自己的设计方案是否合理, 得出误差产生的原因以及误

时可以让学有所长的学生充当教师的“小助手”, 同学的“小老师”, 课堂上交流自己的经验和做法, 给水平低的学生安排“学生老师”, 让他们在互帮互学中共同进步。

新课改即将开始, 新课改给我们带来了新的理念, 新生的事物都需要一个过程慢慢成长起来, 新课改也不例外。我们应该深入教研教改, 彻底理解新课标内涵, 并应用于教学实践当中, 合理改变教学方法、学习方式, 为创设一个自主、合作、创新、和谐的新课堂而努力。

新课改下信息技术教育 篇2

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发展信息技术教育,我国政府已经充分认识到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因此,教育部决定在全国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程,这对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发展以及对学生个体的发展都具有深远的意义。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在新课改如火如荼开展的今天,我们必须抓住这一契机,更新教学观念,大力加强学习,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努力达到良好的教学目标。

1、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观念。

《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在设计课程时要做到以下三点:(1)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结构形式;(2)切实针对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设置课程内容;(3)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人文素养培养相融合的课程目标。在新课改理念的要求下,我们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营造课堂氛围,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实践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提高他们学习的效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重视中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更应该尊重学生的情感,尊重学生的学习经验和学习体会。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强调学生在学习的自主选择和自我设计,通过对课程内容的合理安排和组合,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一方面使学生得到共同提高,一方面实现学生个性化的发展,从而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进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2、树立“创新教育”的观念。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也是课改的一个重要主题,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我们要时刻注重创新教学,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比如,在讲文件的下载时,我是以网际快车(FlashGet)为例来讲解的,也有很多学生说他们会很熟练地使用下载工具下载文件,而且他们还提出会使用其他的下载软件,这时我就让会的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演示,这样不但使会的学生巩固了知识,获得了成就感,也使不会的学生得到了进步。

在以后的教学中遇到类似的工具运用,我都让学生自主选择,遇到一些可以多项选择的问题,我都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为了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师组织、引导学生进行专门内容的学习活动所采用的方式、手段和程序的总和。让学生学到知识的前提是学生对所学知识感兴趣,愿意学。所以,正确选择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兴。

发现和提出问题是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前提,问题教学是教师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手段。问题情境教学是以学科知识为教学内容,创设的问题情境,能引发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在问题情境教学中,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的信息加工者。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让学生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培养其创造性思维能力。问题情境的创设应当有充分、丰富的课堂教学材料作铺垫,使学生的思维在广度、深度上有一个充分的、自由发挥的空间和余地。如在讲WORD文件保存一节,设置一个加密文件时,因以前经常有学生电脑上的文件被别的同学改动,我就试着问:“你们想给自己的文件加上密码吗?”学生们顿时兴趣很浓,回答的声音很响亮:“想。”在这种环境下,我开始演示,学生仔细地观察着,等我操作演示完后,又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很快学生就通过上机实际操作回答出来了。这样,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又让他们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提高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2、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计算机,用计算机,做到学以致用,学生会感到计算机这门学科有用,才能更愿意学习这门课程。教师通过自制一些教学课件,把有些学生不易明白的地方形象地表示出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然后让学生学习老师的这种做法,把自己想要表达的想法也通过这种类似的方法表现出来,这样他们就会更好地运用计算机这个工具进行更多的活动。要使先进的信息环境和多功能的教学设备发挥出它特有的功能,离不开优质教育资源的支持。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的好坏决定了信息化教学的优劣,因此,建设一个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库尤为重要。采用这种资源建设方式,不仅可以快速系统地建设起一批直接支持一线教学的优质教育资源,而且可以提高学生运用现代化设备的意识,激起他们自主学习的兴趣。

新课改下的信息技术教学 篇3

关键词:新课标;网络教学平台;任务驱动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6-167-01

一、新课改的改革理念

1、新课改不是对原来的计算机技术教育方式的全盘否定,是在原来的基础上更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技能的能力,更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形成学生以后 终身学习的能力。

2、新课改的信息技术不是忽视技能、技术的培养,而是培养学生达到某一相同目的多元化技术。

3、新课改的信息技术课程更关注学生知识面的扩展,很多的的内容了解就行了,为以后的学习及不同的发展方向以及个人信息素养的形成有很大的推动力。

4、不少学校对信息技术不够了解,学校要求教师教会学生学会打字就可以了(这也是家长能看到,家长也喜欢的事),其实这只是外表美,没有内在美。我觉得这就严重丧失了课程设置的目的。只有明确教学目标,切实优化教学过程,才能上好信息技术课。

二、营造全方位的信息技术教学环境

我校机房有网络,全部对学生开放。为了便于管理,一直以来我校通过极域广播软件来控制学生机进行新课的讲解,同时可方便的利用极域为我们提供的许多功能,如:发送文件,小组教学、分组讨论,学生演示等。此外,在课上的知识重声或内容补充等不需要切换所有学生机器窗口时,可直接利用安装在教室前面的投影来完成。通过极域广播与投影的搭配使用,我们拥有了优于其它学科的教学环境,这就为我们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应但当好自己的角色

灵活运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信息技术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知 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确立了“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这个原则突出了在“做中学”与“学中做”的思想。“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导和激发学习者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学生就拥有了学习主动权利,教师不断地挑战和激励学生前进。目前,“任务驱动”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学法是教师在教学中最惯用的教学方法了。当然也可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其他有利于教学的方法,比如探究模式教学、实践教学、演示教学、讨论教学等。

四、改进教学方法。

改进教学方法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 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必须贯彻。 对初涉信息技术课的学生,要用慢步子、勤练习、多回顾的方法,像我在每节课之前我都要花3-5分钟时间去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让同学谈谈还能记得什么?老师再去总结,这样使忘了的同学再记起,记得的同学加深印象。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有耐心,扶着学生前进,并加强技能训练,进行多种方式的知识回顾,多给学生成功的表现机会, 对一些接受慢的学生要更多地个别指导,让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充满信心。我认为学生,随着自学能力的增强,多采用详略结合、突出重点与自我探索、力求创新的教学方式。我精讲重点部分,其余让学生自我探索,争取自我创新。如:Powerpoint教学中关于字体、图片等的教学,由于在Word的教学中均已经涉及相关内容,只需稍作点拨,然后让学生自己去操作,接着评议作品,让好的同学说说方法,然后进一步练习操作,最后我只须稍做小结。

1、创设情境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没有创新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为了培养学 生的创新意识,在讲解《收发邮件》时,学生收到老师发送的一封带有几个问题 需要回复的邮件后,应引导学生探究怎样才能方便一边看信一边回信,接着适当 启发、指导,让学生根据帮助菜单自己探索使用邮件的“回复”功能,并观察邮件 回复窗口的特点。以上四种教学法加强了学法指导,重视了自学能力培养,达到了教与学的统一;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发展,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四段教学法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可行性,效果明显。信息技术是个前沿学科,随着新课改的具体实施,信息技术学科的重要性日 益突出,这就需要大家共同努力,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种种困难,与新课程共 同成长和发展。

2、研讨探究

学生之间的语言更贴近、更易沟通,因此,采用让教师做导演,让学生真 正成为主角的方式,可以收到更佳效果,例如:把学生分为三人或多人一小组,让他们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自学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探讨,加强学生之间的交 流,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在互助学习中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学生在边讨论 边操作中,领悟了学法,达到了共同提高的目的。同时,教师注意巡视指导,掌 握学生在讨论中仍不能解决的困难,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3、操作训练

操作训练是学生的又一次实践,也是学习方法转化为技能、技巧的过程,让 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巩固学法。

信息技术是一门综合性大学科,既有独立性,又必须与其他課程整合,这才能体现信息技术顽强的生命力。作为信息技术教师,需要更深入的实践,在做好基本信息技术教学的同 时,努力探索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充分发挥信息资源的功用,为教育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 陈长浩.新课标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方法探讨.

[2] 戴伟年.教师应怎样备课.

新课改下的信息技术教学 篇4

一、调查分析、了解学生现有的信息技术水平是必不可少的

老课程的教学内容无论对初中生还是高中生都是以“零起点”为基点的。新课程的设置是在高中阶段统一学习必修模块, 并至少选修一门选修模块, 通过必修模块对初中所学知识进行整合、升华, 让学生更全面、更系统地了解信息技术在生活和学习中的应用, 而不仅仅是单纯地学习某几个常用软件的使用。

江苏省信息技术新课程不再立足于高一新生的“零起点”, 而是认为他们在小学、初中已经获得了较为系统的学习, 有了一定的基础。但目前, 对我们镇江市的学生来说, 高一新生还不能完全达到这个要求。本着教学应该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提高的目的, 在教学前我们要认真调查、分析、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 然后统计数据进行分析, 掌握学生的具体情况之后, 制定相应的策略, 适当增减教学内容, 从而使这部分弱势群体在教学中得到迅速的提高, 让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中能各取所需, 各有所学。

二、新老教学方法并用, 适应新课程的教学需要

调查了解学生现有的信息技术水平之后, 在实施教学过程中, 笔者个人认为教学方法的选择在新课程中显得尤为重要。虽说我们现在实施了新课改, 但并不是抛弃以前课程中所有的东西, 对于信息技术, 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新课改教学中仍有较广泛的应用。如:风采依旧的讲授法 (比喻、演示法) 、深受喜爱的任务驱动法、情景激趣的情景教学法及寓教于乐的计算机游戏教学法等。

另外, 分层式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新课改中是必不可少的, 它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采用合适的分层式任务驱动方式, 可以更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并通过亲身体验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各个环节, 逐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而且可以促进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评价, 让教师反思、提高, 让学生激励成长

对教师而言, 评价是促进教师进行自我反思的一个重要手段, 教师在自我评价中, 要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及时系统的自我反思, 要充分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评价的目的不在于评优评劣, 而在于由此形成改进的计划, 促进教师自身的提高。自评是促进教师反思能力发展的最佳途径。评价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插上了理想的翅膀, 教师的反思让教师快速地成长。

对学生而言, 教师要慎重评价学生的每次课堂学习表现, 教师通过真诚的表扬和严格的要求来激发学生的潜能。在每节课上, 笔者既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情况进行评价, 又对每个学习小组的合作表现进行评价, 同时实行了典范表现、特色表现和进步表现等加分奖励, 并实行了未完成课堂作业、不认真学习等扣分措施。在这些形成性评价工作当中, 笔者充分挖掘并发挥了班干部的作用, 委托课代表负责记录课堂学习表现、课堂纪律检查和作业管理等事务性工作, 而笔者则把更多精力和时间用在备课、作业点评及组织实施方面。

经过一段时间以来的实践和不断改进, 现在, 每节课上, 学生们都渴望自己能得到课堂的加分奖励。一位班干部由于课堂表现较之前有了大幅度的进步, 被表扬和奖励加分;一位男生在课堂上为其他同学进行了示范讲解, 获得奖励加分, 此后表现十分积极……

四、新课改中遇到的困难、疑惑

1.教材建设尚需健全

不少教师认为, 目前课改教材宽泛无本, 具体表现在:“多”——教学内容、知识技能的目标要求繁多, 在有限的课时内很难一一落实;“杂”——课程内容繁杂, 面面俱到, 但大多浅尝辄止, 重点突出不够, 我们一线教书老师很难有所作为。

2.队伍完善需要过程

在以往的信息技术教研活动和教师聚会上, 教师讨论的最热门话题莫过于工作待遇和课程地位, 信息技术教师总埋怨自己任教的学科在学校里不受重视, 自己如何受冷落, 无法发挥作用, 表露出无奈的惆怅和不服气。但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教研活动中, 大家关心和讨论的话题更多的是如何改善自己的教学, 怎样落实课标理念。不少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已经开始从当初浑浑噩噩、自艾自怨的泥沼中清醒过来, 表现出锐意改革的进取精神并采取实际行动。然而, 在一番激情拼搏之后, 部分教师还会再度陷入工作的低潮中去, 未来的困惑和迷茫还会时时侵扰他们, 激情也渐渐隐去, 这或许是教师队伍成长中的种种阵痛吧。

谈谈新课改下的信息技术教学 篇5

【摘 要】 本文通过自己十几年的信息技术教学经验,对新课改下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开展情况做了一些分析,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并总结出一套如何在新课改下让学生把信息技术这门过渡学科学习好、掌握好,为其它课程的更好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新课改;信息技术;时间;兴趣;协作学习;网络环境

信息技术新课程要求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创造,注重培养学生综合处理信息能力,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信息收集、处理和应用。作为一名农场的信息技术老师,在电脑硬件和软件相对落后,学生认知水平相对较低的情况下,如何把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教好是一个长期探究的问题。刚开始教这门课时,看到学生那兴奋劲,认为学生一定喜欢这个科目,可担任这个科目后才发现,学生实际上只是喜欢玩电脑游戏,并不喜欢教材的内容,要想完成教学目标并不是我想像中的那么简单。分析其中的原因,一是与农场的学生平时接触电脑少,大多数家庭还没拥有电脑,不能自由使用电脑,即便有电脑也不会利用电脑学习。这可能是与学习压力大有关,他们每天可能8个小时甚至10几个小时都在学习,一旦坐在电脑前,就只想着玩了。二是受考试指挥棒的影响,信息技术在一些地方只作为考查科目,并没有把它纳入到升学考试当中,所以社会、家长乃至学校对信息技术课都不太重视;三是学生对信息技术课本身不感兴趣,对信息技术教材上那些术语、操作、菜单、命令、语言等感到乏味。四是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外面的网吧、家庭电脑等场所真正用电脑知识的地方很少,以至于很多学生一谈到电脑就觉得什么都懂,但他懂的无所谓就是些上网玩游戏、聊天、看电影等知识,真正的电脑知识他们知之甚少。针对以上原因,结合新课程改革我做了一些尝试。下面把我这十几年的信息技术教学方法总结如下:

一、把上机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接触电脑

我在上信息技术课时把尽量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当然这并不是漫无目的的让学生玩电脑,而是老师少讲,学生多练。并激励学生谁先完成教学目标谁就可以自由支配电脑(包括在电脑上随便看看、修改修改桌面、屏保等)。现在的信息技术课本大多都涉及到网络,可农场学校的微机室有的根本没有连接网络,有的即便连网,网速也很慢,要想在没有准备素材的短短一节课内实现教学目标是不太现实的。为了能给学生留出足够的上机时间,课前信息技术老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首先是认真备课,准备相关素材,像那些需要从网上查找的资源老师可以先从网上下载好,放到一个文件夹里面,然后通过共享的方式让学生再从老师的电脑上下载来用。对于网络知识的学习我们可能用远程教育网来替代因特网。现在大多数农场中小学校都装备了远程教育网,远程教育资源的运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主体作用的最大发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强有力的学习动机。而且远程教育的资源是在校园网内共享的,所以网络速度非常快,节约很多上网时间,为学生节省时间提供了便利。

二、以自己的重视带动学生的重视

作为信息技术老师自己首先得重视这门课,既要认真备课,积极准备授课资料教好自己的课程,又要让学生知道信息技术在新课改下教育中的领航作用,让学生利用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来解决其它科目中理解记忆不够深刻的知识,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观看一些从网上获取的课件、视频资源加强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巩固等,让学生了解学好信息技术知识对其它科目理解的重要性。也可以联系社会实际,让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并不局限于玩玩而已。另外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单靠教好课本内容还不行,还要有过硬的电脑知识,无论在软件还是硬件上都要有“两下子”,有机会就在学生面前“露一手”让学生从内心羡慕你、崇拜你,从而带动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的渴求和重视。

三、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的兴趣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的兴趣,那些工作在信息技术课程一线的老师已经讲了很多,诸如:选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运用教学艺术等等。我在此不再一一赘述了。只提几点实践经验拿出来供大家试用。

(一)在教学上注意临场发挥,这不但指的教学方法,还包括教学内容,我们不能照搬教材,不能因“材”施教,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把课本内容(也就是“材”)灵活的转化为学生容易吸收的知识。比如讲PHOSHOP的图像合成时,如果按照课本上的内容,有的学生做起来可能没有兴趣,如果我们让每个学生在摄像头前把自己拍下来再去做和某个名星或景点合成的练习,学生们就会用心多了,因为这里面涉及到了自己。其次就是实行协作学习。协作学习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特别对信息技术这种重实践的学科来讲,更能发挥它的优势。首先学生之间的交流较师生之间的交流从心理上有它先入为主的优势,学生之间的交流更能用同龄人之间所特有的语言与方式进行,提高信息传递的效率。

(二)学生从心理上非常乐意去帮助他人,既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同时能缓解教师对几十名学生的课堂辅导任务,不但使学生能够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同时也是对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养成一种高效的学习方法,懂得与他人相互协作的重要性。再者就是得注重实践,“纸上得来终觉浅,决知此事要躬行”。信息技术学科操作性特别强,不动手是绝对学不好这门课程的。中小学生刚刚接触计算机,有的农场贫困家庭的孩子甚至没有见过几次计算机,所以计算机被蒙上了神秘的面纱,其实只要学生动手去实践,去操作,很快就能克服这种心理,原来计算机是如此的简单有趣,了解计算机是今天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智能工具。另外,动手实践是学习计算机操作技能的一项基本方法,学生在平时不断的自我实践过程中,逐渐培养出一种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基本素养,这也是中小学计算机教学的目的所在。边动手边动脑是学习计算机的基本模式,这样就避免了死记硬背、“纸上谈兵”的传统学习方法。

四、优化校内网络环境,给学生一片灿烂的天空

俗话说:好的环境可以让坏人变好,坏的环境可以让好人变坏。所以环境对人的影响非常重要,古代的孟母三迁说的也是这个道理。目前,中小学校都有了自己的网络教室,连入了互联网,小学生在三四年级就开始接触到网络,到了中学,据调查,中小学生上网的主要地点依然还是学校,他们的网络水平大部分还很不成熟,这就给了我们一个良好的教育机会,就是让学生一开始接触网络就着重培养他们的好习惯。学校可以建立网络兴趣小组开设网络活动课,将素质教育的阵地掌握在自己的手里,指导学生处理好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关系,休闲娱乐与学习工作的关系。引导学生将时间和精力用到学习和创造当中去,让学生从被动的沉溺在营业性的网吧里接受各种信息转为主动的将精力用到学习网络知识技能,或利用远程教育网络学习各学科知识,同时,学校也可以为学生提供舞台,让孩子们有展示自己的机会,如定期举行电脑作品制作大赛,并将有创意的作品展示出来;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参与性,提高自身的是非分辨能力,把网络道德教育有的放矢的渗透到平时的教学中去,让学生在认识社会的真、善、美的同时,也正面了解社会的丑恶的一面,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

新课改下如何搞好信息技术教学 篇6

关键词: 互动 平等 角色 空间

课堂教学过程本质上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过程。新课程改革教学实践过程中,“互动”这一教学模式越来越受到重视。教学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互动式”课堂教学对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性。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想很好地做到“互动式”教学,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一、课堂应以师生“平等”的方式进行

传统观念认为,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而已。传统信息课堂教学往往不注重学生文化素养培养,而把教师仅看成知识的传授者。教师处于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在新课程改革理念指导下,教师要转变教学方式,转变以自己为权威的观念。将学生看做理性的人,理解与尊重学生,与学生形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课堂教学应该以“平等”的方式进行,教师要把自己当成学生学习的助手和引路人。让学生进入平等的对话氛围中,享有平等对话的权利,这是“互动式”教学的前提条件。

互动过程中,对同一个任务或同一个问题,学生常常有不同理解,有时学生的理解是对立的,甚至是教师备课时没有想到的。此时教师应放弃“权威”的表决权,避免终止对话。及时抓住理解的不同,让真知在分析辩论中展现。如教学《探究操作系统》这节课时,因为教材中的操作系统是Windows XP,所以当我正说得兴起时,学生举手要求发言,于是请该学生起来发言,该学生说道:现在是2015年了,Windows XP都要淘汰了,我家里电脑用的是Windows 7,你教这个给我们也没有用。当时我听完其实内心是尴尬的,但是我带头为他敢于提出自己的意见这种精神鼓掌,并让其他学生即兴发言展开对话,同时因势利导地指出虽然现在windows XP系统过时了,但是系统具有共通性,学好了Windows XP,windows7就会容易上手。体现信息技术课堂不是一言堂,让学生在平等氛围中成长。

二、课堂教学要随机而动

有的教师备课时喜欢设计好话题,让课堂教学顺着自己设计好的思路走下去,这样反而会束缚学生的思维发展。不同的学生对同一节课有不同的理解。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要预先设定固定模式,应有灵活多变的教学组织形式,鼓励师生即兴发挥,超越预先制定好的模式。也就是说教师可以不受教材、课本、课时的限制灵活授课。如上《话说信息技术应用》这节课时,“活动背景”里的“图1-1”有四幅图,学生看了第一幅图“苹果公司推出首款平板电脑”时立马开始讨论起来,讨论内容是乔布斯和苹果系列手机。我一看学生对乔布斯与他的苹果如此感兴趣,于是把教案与课本放在一边,和学生说起乔布斯的生平和他的苹果手机的发展史,同时引申到中国的华为,增强学生身为中国人的自豪感。光介绍这些就花去了整节课时间,完全超出了我预先设定的范围,但是这节课的效果非常好,很多学生喜欢上了信息课,为以后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课后还有学生专门找我说:“我很喜欢手机类知识,这节课让我学到了很多知识并且感触良多,同时希望以后多上些这样的课。”所以我决定以后上课不再限定课堂范围,随机应变。这样大大调动学生积极性,课堂气氛空前活跃。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积极。

有的教师可能认为上课可以随时互动,这种想法是错误的,课堂上的互动并不是随性而为的,不仅起不到好的效果,反而起到反作用,教师必须抓住互动契机,适时互动。如遇到学生思维不清晰或者学生反映某个问题时,就要及时把握。如上《构筑信息安全屏障》这节课时,提到聊天工具是病毒传播的主要途径,这时有学生马上反应到QQ,说QQ上的信息很多都是骗人的,说明某些学生有过受骗经历,于是顺着学生的思路让该学生把自己的经历说给大家听,我利用这位同学的经历列举了很多学生受骗的新闻,让学生明白要增强信息安全意识,做好个人信息及资料的安全保密工作。注意防范网络上的不良分子,不要单独外出见网友。我就是利用这个契机以身边同学的实例给学生上了一节安全教育课。比平常给学生专门上安全教育课要有效果得多。只有在教学中把握契机适时互动,才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三、课堂教学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信息技术教学中,人们容易走入“老师教、学生学”的误区。教师是课堂的主人,对着教材照本宣科;然后学生照着做,两者都成了书本的奴隶。而“互动式”教学的实质是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不管。整个课堂教学过程就像十字路口川流不息的车流,如果没有了红绿灯的指挥引导,就会左冲右突,发生事故。所以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好“组织者”、“引导者”这一角色,既要让车辆川流不息,又不让它发生事故。这样“互动式”教学就有了保障。

我十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学习,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掌握多方面、多角度思考并解决问题的方法,变“配角”为“主角”。尽量多留一些时间给学生,让他们有更多自主学习、自我展示的机会,我只发挥因势利导的作用,如教学《感受电子表格魅力》这节课时先让学生看书本内容,并设计了这样一串问题:

1.电子表格的由来?

2.在工作表中输入数据后,可以进行哪些计算?

3.怎样进行数据排序?

4.如何建立图表及打印电子表格?

学生在这串问题的刺激下很乐意去探讨,我把自己当做学生,让他们提问,小老师们的劲头更大了,一堂课就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度过了。用多种手段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发展学生自学能力,引导的目的就达到了。正如美国学者布鲁巴克所说的:“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提问题。”

四、教师要给学生创设互动交流空间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要独立思考,又要合作交流,所以教师上课时要预留部分时间给学生用于交流。课堂交流形式可以是同桌交流、小组交流、全班交流,也可以是师生交流。交流内容让学生自己掌握。有些学生其实是有自己的想法的,但是由于性格内向不敢在课堂上表达,这时与同学之间的交流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样能更广泛地收集到更多学生的意见,以此调整课堂教学模式适应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更好地学习。

交流可以让学生互相学习帮助,同样的操作任务不同学生掌握的步骤不同,同学间的交流恰好把各自不懂的地方互相补充完整,使大家都能完整掌握整体操作流程。而且不同学生的理解不同,有的学生理解更深刻,可以用更简便的方法解决问题,这就使完成任务的时间缩短了,课堂效率高了,教师教得也轻松。这是个双赢的结果。

“互动式”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使学生在互动中丰富知识、增长见识、体现自我,成长为具有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合作精神的新世纪学生。让我们在课程改革的先进理念观下,运用更好的教学方式增进师生之间的对话与交流,实现课堂师生互动的新境界。

参考文献:

新课改背景下信息技术教学的反思 篇7

这样导致的结果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有的学生吃不饱, 有的学生消化不了, 还有部分学生根本听不懂你在讲什么, 老师很不好把握分寸。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 必须以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理论为指导, 根据新的课程标准, 探索适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来挖掘学生潜力, 提高学生自身素质, 尤其是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认为上好信息技术课, 让学生愉快地学习, 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注重学生的学习心理

学生的学习是以认知为基础的复杂过程, 只有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 教师的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心理活动产生和谐的共鸣, 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因而教师在备课中的“备学生”这一步应是非常重要, 非常关键的一步。教师必须对一节课全盘考虑, 做好安排, 诸如哪些内容由学生自学, 哪些问题由教师启发学生独立解答等等。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大胆质疑、勇于探索的强大动力。如果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那么, 他在学习中所付出的精力和在学习方面产生的效益是不可估量的。因此, 我们的教学更重要的是唤醒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自始至终主动参与学习, 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教师从预习出发, 引出所要学习的新内容, 从而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和自学兴趣, 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们都精心准备, 全身心地投入, 这样就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 使学生发挥出极大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提高学习效率。真正体现了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三、优选教法, 提高教学效率

1. 精心设计课件, 提高教学效率

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可以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内容丰富而不繁杂, 教学过程紧张但不忙乱。

2. 操作示范, 有效指导

老师示范后, 可以找表现突出的同学到讲台操作演示, 其他学生观察并找出问题, 最后老师点评。这样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并使学生在查错纠错中掌握操作方法。

3. 大量运用比喻, 使知识形象化, 简单化

计算机教学中的一些概念和名词术语很难被学生接受, 适当应用一些形象生动的比喻, 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听课的兴趣, 还能达到帮助理解和记忆的目的。

四、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营造民主、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 是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 它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关键所在。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 必须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 让课堂能够活起来, 让学生也能够在和谐的氛围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五、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既要注重学习任务的设计与布置, 也要注重学习的主动性与思维能力的培养。既要重视学习结果, 也要重视学习过程。既要追求知识与技能的掌握, 也要追求学生创新意识等心理素质的培养。努力使学习的外在驱动力与内在驱动力共同发挥作用。

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设想, 帮助学生萌发创新意识, 产生创新的欲望和兴趣, 同时采用探索式和任务驱动式教学,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六、让学生感受成功的愉悦

中学生普遍存在极强的好胜心理, 如果在学习中屡屡失败, 会对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要想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教师在课堂上就要为学生创造成功的环境和条件, 这才能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 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激励学生更加主动地学习。

新课改下高效信息技术课堂的构建 篇8

一、明确教学目标

新课程提倡面向全体学生,使其全面发展,信息技术课程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素质,特别是信息素质,也就是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教师与学生在信息技术教育方面要改变观念、与时俱进。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方法决不能完全沿用传统教学方法, 应该有自己的特色;信息技术作为工具手段,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是当前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发展方向。教师要加强教学研究,探索新型教学模式和方法,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坚持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为依据,成为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和学习资源的介绍者、提供者。

二、转变教育观念

长期以来, 传统计算机课程教学往往采用接受式教学方式。教师单纯地教,学生被动地听和练。新课改要求教师和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 打破以前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教学观,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教学效果,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主动探索创新,达到促进学生自觉主动地利用信息技术参与社会活动的目的。

三、构建新型教学模式

1.激 发 学 习 兴趣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习的力量源泉,是学生能力培养与提高的前提。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是信息技术教师的首要任务。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合适的课堂教学软件,充分利用多媒体工具把形、声、色等各种信息作用于学生感官,将教学重点、难点直观、形象地表现出来,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情感上的参与,给新课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要利用学科中丰富的内容创设情境,为学生展示新知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指引他们求知探索。如教学生多媒体制作中的“设置动画效果”时,可以在新授课前分别出示两张内容相同的幻灯片,先是一张静态呈现的,接着放映设计动画效果的幻灯片,学生肯定对后者感兴趣,接着导入要讲授的知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激发,学习更主动。

2.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应体现“还课堂于学生”,进行真正的素质教育。教师要有驾驭课堂的能力,从教学实际出发,根据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方法,如小组讨论法、操作观察法、自己试验法等,培养学生的能力。教师有意识地提出问题,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使其成为课堂的主人。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知识和能力关系中,更应重视能力培养,提高信息素质。如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发现、有些网站的文字和图片不能简单地右击下载, 当他们自己摸索一番后, 教师再稍加点拨,就可收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老师真正体现主导作用,学生对自己有恰当的定位,就会动起来,进步是自然的事。大胆放手,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锻炼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3.鼓 励 学生 动手 训 练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单凭课堂讲解远远实现不了教学目标,学生只有通过亲身操作,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才能把所学知识加以运用。信息技术课中,教师不仅要做到“精讲”,容易理解的内容教师少讲,较难的知识要突出重点,抓住关键,让学生掌握要领;还要让学生“多练”,尽可能多地参加实践操作,从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美育教育渗透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创造机会、捕捉契机,带领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在课堂上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如教学制作电子贺卡一课时,通过展示比较,学生发现与传统贺卡相比,电子贺卡表现力更丰富,画面优美,还伴以动画和音乐,学生在博览中欣赏美、品味美,指导学生制作电子贺卡,为自己的家人和朋友献上最美的祝福。学生做好后,组合在一起进行展示,效果更好。

4.注 重 教 学 评 价

教学评价是给学生一种鼓励,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发挥他们的创造力,打破关注教师行为表现,忽视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传统课堂教学评价模式,建立“以学论教”的发展性课堂评价模式。传统评价方法注重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测查,而新型课堂中,评价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如每节课结束前,将学生的作业挑选出来进行展示,让学生参与评价,激发学生上进心,促使他们不断提高。可以是教师对学生上交的网页作品的评价,在评价中激励学生个性发展。还可以学生评价学生,学会互相欣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体验成功的欢乐,在教学过程中经常采用鼓励和表扬语言,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形成学习动力。教师不仅要激发学生心灵深处强烈的探求欲望,还要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评价既要体现共性,又要关心学生个性;既要关心结果,又要关心过程。

新课改下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探讨 篇9

1. 目前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1.1 课堂教学多“牵引”, 少正确“引导”

在课堂中, 教师虽然不像过去那样把结论、答案直接告诉学生, 而往往是以启发的方式提出问题, 但教师往往缺少等待, 提出问题后很快就会以暗示性的语言迅速把学生的思路、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到设计好的标准化的路线上来, 然后在教师的牵引下迅速指向标准答案。一个教学过程就这样完成了。这对知识的传授也许是高效的, 但是高效背后牺牲的却是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及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的空间和权利。依我看, 与其说是引导, 倒不如说是“牵引”, 因为学生的主动性完全被抹杀了。而且被动地跟着教师转。

所以说, 当今的课堂教学重要的一条是教师要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 让学生主动地去“探究”, 而不是完全被动的“接受”。因为, 教学方式的变革的背后是师生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 它最能反映出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的改变, 也最能反映教师的教学水平的高低。接受式学习从形成到发展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发展阶段, 它之所以具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 与教学过程的本质特征是有很大关系的。实践证明, 接受式学习至今仍是最为经济、有效、快速的教学方法。但是, 也有许多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的时候犯了, 非此即彼的错误, 认为要实行探究式学习, 就要抛弃传统的接受式学习。以至于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的教师难于控制课堂而觉得无所适从;采用接受式教学方法的教师咬定青山不放松, 不敢越雷池半步。

1.2 课堂教学缺少教师精心设计和系统反思

首先, 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是教师课前必备的环节。几乎所有的教师课前都能做到认真备课, 都知道要吃透教材, 也知道要有沉着、自信的心理状态去面对学生, 而很多教师却没能做到超越教材, 没能做到在课堂上遇到突发事件要准备好保持镇定, 随机应变, 从容应对的教学机智, 以及克服困难需要教师具有的耐心、恒心、意志力和执着精神。

其次, 课堂教学过程中同样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 设计知识呈现的方法, 设计逻辑思维的过程, 设计与学生交往的方式等等。教师理应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 教师在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同时, 应积极主动随时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去, 在教学活动和情感交流中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而现实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是游离于学生思考和生生互动之外的。

再次, 教学实践之后的反思已成了课堂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新课程特别强调反思, 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而许多教师更是上完课以后书本一夹就完事。很少做到将课堂中的感受、得失及时记录下来, 更缺乏对教学实践的系统反思, 写出随笔、碎思之类的教学感悟了。

2. 新课程理念下新的教学模式

2.1 教学中要以“任务驱动”为主要手段。

任务驱动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 它从浅显的实例入手, 带动理论的学习和应用, 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和兴趣, 培养了学生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一个任务完成了学生会有满足感、成就感, 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由一个个具体任务完成, 组成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 减少以往课程追求知识的“系统性”给学生带来的茫然。“任务驱动”中的“任务”要坚持科学、适度、适当的原则, 避免滥用和泛化;注意任务的情景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任务大小要适当、要求应具体有针对性。同时, 各任务之间还要相互联系, 形成循序渐进的梯度, 最终形成一个任务链, 以便学生踏着任务的阶梯去建构知识。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知识, 获得技能, 形成能力, 内化伦理。

2.2 改变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之间信息单向传递的方式, 采用合作式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当好“导演”, 学生当好“演员”, 而不再像传统教学那样, 教师处于教育教学的中心地位, 教师是知识的权威, 在与学生的关系中, 教师处于支配地位, 学生则是一个服从和追随者的角色, 根本无法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使学生处于一个超负荷性低水平的练习与作业的环境当中, 从而对学习逐渐失去兴趣, 疲于应付, 难以达成在身心方面的和谐健康的发展。合作式教学认为教学过程是一个信息互动的复合活动, 教学方式要由单向型向双向型、多向型、成员型转变。合作学习教学在注重师生互动的基础上更加强调生生之间的关系拓展上, 突出师生互动的潜在意义。在合作学习教学中小组活动是主体,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应该占有主导地位。在课堂上, 学生之间的关系比任何其他因素对学生学习的成绩、社会化和发展的影响, 都更强有力, 对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 增进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3 注重边讲边练。

把一节课的内容分为知识讲解和上机实践两部分, 老师在机房里讲一个知识点或一类操作, 就马上给学生一段时间练习。事实表明, 这种方法的效果要比讲一节课练一节课的效果好得多。老师在机房里讲一个知识点或一类操作, 就马上给学生一段时间练习, 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对所讲内容的掌握和巩固, 中学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大都主要以计算机课程为主, 一般一周只有一节或二节课, 而中学阶段中的计算机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如果讲一节课练一节课, 学生往往在下节上机时已经对上节课的内容淡忘得所剩无几。所以如果能让学生学一点、会一点、消化一点就最好了

3. 分组教学, 注意基础水平和认知特点差异。

在保证大部分学生学习实际的基础上, 适当采取分层教学。对于少数冒尖的学生, 主要通过奥赛辅导进行能力提升, 使其在信息技术方面有一定的建树。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 采用异质分组的方法, 变学生的个体差异为资源, 让学生在参与合作中相互学习并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 协同完成学习任务。当前计算机教育参差不齐, 在传统的教学课堂, 由于课堂纪律问题, 同学之间很少相互协作互助, 再加上当今班级人数众多, 教师很难逐个指导, 因此, 开展小组协作学习就使得教学效果明显提高。例如:在制作网页过程中, 把学生以3-6人分成一个小组, 在小组中开展合作学习, 互为老师, 共同完成网站建设。运用小组协作学习教学方法, 使学习环境轻松、开放、愉快, 使学生互相帮助、互相合作, 使知识成倍数式传播, 提高计算机课堂的效率。

新课程改革后, 信息技术课正在从一门纯粹讲软件使用的课程改变为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主体的课程, 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改变必然带来教学方法上的改变。但是, 我们也知道:学无定式、教无定法, 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适用于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的人尽管使用同一种模式方法, 呈现出的课堂形式也不尽相同。

总之, 作为教师, 自身要加强自我教育, 提高教学理念、自身素质、教学水平。本着对国家负责、对学生发展负责、对自己负责的精神, 学习新课程标准, 领会其精神实质, 尽快实现自身教学观念的转变, 并化为教学实践上的创新, 开辟新的教学渠道, 结合新教材采用新的教学方法, 争取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摘要:新课程教学目的侧重于学生能力的培养。那么改进计算机陈旧的教学模式, 让学生的兴趣真正能转移到信息技术课学习上来, 是当务之急。本文主要探讨了新课改下信息技术教学模式。

关键词:信息技术,新课程,教学

参考文献

[1]陈亮;浅谈信息技术课堂的有效性[J];硅谷;2008年11期

浅析新课改下的信息技术教学 篇10

一、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教学是一个寓教于乐、在做中学的活动过程,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应贯穿在信息技术教学的整个过程中。信息技术教学要把趣味性、知识性和实践性三者相结合,达到学生在兴趣中学到知识、在实践中锻炼能力的目的。

现在的中小学生对游戏都特别感兴趣,而计算机正好是玩游戏的机器。根据这一特点,可以有计划、有组织、有选择地把一些有助于教学的游戏引入课堂,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让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例如:在学生看来最是枯燥乏味的指法练习,如果不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则学生很容易失去学习指法的兴趣。针对这一现象,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对游戏感兴趣的特点,选用金山打字通这个打字软件,首先让学生用软件中的“吃苹果”、“打地鼠”等游戏练习单个字母,达到一定要求后再让学生在“青蛙过河”中练习输入单词,最后让学生自由组合,每两人一组进行“警察抓小偷”竞赛。由于争强好胜的心理,通过优化教学内容,学生就在不知不觉中熟悉并掌握键盘指法的操作。

需要注意的是,对学生的这一爱好要给予正确的引导,避免成为电脑游戏的牺牲品,对电脑游戏的内容选择和活动的时间必须严格控制,只有教师引导得当,才能促进信息技术的教学。

二、选择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

运用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保障之一。在备课中选择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很好地帮助教师把握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更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目前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运用较广泛的教学方法有“任务驱动”、“分层教学”、“自主学习”等多种形式,其中运用尤为突出的是“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

通过任务的完成,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积累经验,并从中领悟到知识的内在联系。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一定要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任务和要实现的目标。设计任务要注意以下三点:

1.“任务”要有趣味性。

设计具有趣味性的任务,才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满足学生主观探究的欲望,从而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

2.“任务”要有操作性。

信息技术课是操作性很强的一门课程,教师一定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并适当地加以引导提示,这样能更有效地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掌握技能。

3.“任务”要有生活性。

任务设计与丰富多彩的生活相联系,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真正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给学生创设学以致用的情境,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母亲节到来前,可以设计感恩母亲主题的学习任务,圣诞节到来前,可以设计发送电子贺卡的学习任务等,这样的任务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使学生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愿望。具有生活性的任务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对所设计的教学任务最好在备课时先体验一遍,对可能出现的问题与偏差做出相应的设计与应对。

就有效的课堂教学要求看,一味地使用任务驱动法教学有时是不可取的,例如在讲解概念性的知识时,如果运用自主学习的方法进行教学,学生对概念性知识的掌握可能会一知半解有时也可能根本无法理解,但如果用选择“接受型”的教学方法,在教师的细致讲解下,学生更快、更有效地理解概念性知识,然而在选用“接受型”教学方法时,教师可用“问题教学法”和“启发式”代替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在问题的不断提出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参与,在思考的过程中实现对知识的理解并掌握。

三、构建学生主体的课堂教学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主,教师一味地讲,学生完全失去主体地位。要改变这种现状,教师就要完成从“主角”到“配角”的转换,这就要求教师将学习的主动权和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实践中亲身体验到创新和自主学习的乐趣。

为了构建学生主体的课堂教学,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要做到精讲多练,并做到师生互动、人机互动、生生互动;课堂上,学生有问题可以与老师或同学交流,也可以在学生之间进行合作学习,这样不仅能深化教学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的兴趣推向高潮,而且能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经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我发现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很适合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学,能够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在日常教学中我经常采用此法,每节课保证学生练习的时间不少于30分钟。事实证明,采用此法可以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使学生不但学习热情高涨而且掌握知识快。

四、适时进行科学的评价

新课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思想。学生的操作情况如何,存在哪些问题,是否熟练掌握技能,这些都是教师所关心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科学的评价。这就要注意保存和展示学生作品,让学生在作品的展示过程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发现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对学生作品的评价,学生体会到学习过程中的乐趣、成就感、荣誉感,通过评价更好地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增强学习信息技术的自信心,给学生以弹性化、人性化的发展空间,达到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6-8.

[2]李冬梅.信息技术教育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中国电化教育,2001(3).

[3]李艺.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继承与创新.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宋融冰译.信息技术与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上一篇:审计信息化理论下一篇:科学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