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概念规划

2024-07-21

旅游概念规划(精选十篇)

旅游概念规划 篇1

通过文献研究, 目前国内只有孙淑英的一篇文章具体研究了旅游概念规划的编制内容[2], 绝大多数学者只是在相关旅游概念规划的研究中仅有少量提及, 研究均停留在“认识”层面, 缺乏深入具体的探讨, 而且大多数的文献存在着直接的“拿来主义”、相互引用的现象, 旅游概念规划的内容编制被套入在一个固定圈内, 一些创新性、创造性、创意性的旅游规划内容很难在旅游概念规划中体现, 这与迅速发展的旅游概念规划实践极不适应。因此, 旅游概念规划编制内容的创新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1 旅游概念规划编制内容体系构建

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 提出应从背景环境解析、理念融合创新、目标定位、发展战略确定、关键策略选择五大板块来体现旅游概念规划编制内容的实质[3], 主要包括发展背景认知、区域特征分析、特殊理念识别、特有思想梳理、关键概念提取、规划目标界定、发展战略选择、主题形象提升、空间构架部署、概念分区支撑、意象设计解码、发展模式生成、旅游策略选择等13个方面内容 (图1) 。

1.1 背景环境解析

旅游地在编制旅游概念规划之初, 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便是对旅游地的背景环境解析。背景环境解析的主要内容包括发展背景认知和区域特征分析两个方面[4]。解决的主要问题是综合分析旅游地的背景、现状以及由此预测发展趋势, 分别从政策、法规的宏层面到区域的中观层面, 再延伸到资源、文化、基础及附属设施的微观层面进行分析研究, 最终为旅游地编制旅游概念规划整理出多个发展方向和主体思路, 便于选择并促进下一步工作的有效开展。

1.2 理念整合创新

在通过对旅游地背景环境解析的基础上, 从宏观层面、中观层面、微观层面对背景环境进行细致的分析研究, 整理—整合—提升出特殊理念、特有思想、关键概念和形象主题。其中特殊理念的识别是在分析旅游地宏观背景环境时, 通过对比分析研究得出的具有地域特色的规划设计理念, 并应用于实践之中;特有思想梳理是在分析研究旅游地中观背景环境时, 通过综合整理旅游地的历史文化脉络, 从文化中提炼思想内涵, 以历史文化发展脉络为轴线, 以旅游地发展趋势为依托的旅游地发展特有指导思想;关键概念和形象主题是在分析旅游地微观环境时, 通过系统分析旅游地的资源、现状、市场、区域特征、基础配套设施等得出的具有品牌效应的概念和主题, 以此树立旅游地品牌[5]。

1.3 规划目标界定

目标是旅游概念规划的一个核心。它是在规划理念、思想、概念、主题、形象的指导下, 制定出开发期内要达到的具体指标, 它是规划思想的集中反映。旅游概念规划的目标是指通过各种措施预期“旅游概念”生成状态下应达到的远景和对未来的理解。旅游概念规划目标一般采用数量指标来体现。在规划旅游区域内, 旅游概念规划的目标通常有发展目标与控制目标两种[6]:一是发展目标 (又称规划目标) ——指旅游区内接待旅游者数、年收入、产值等量化指标;二是控制目标——指旅游区内旅游用地控制面积大小, 旅游环境控制到什么程度等指标的具体情况。

1.4 发展战略确定

编制旅游概念规划中的发展战略确定包括发展战略选择、空间构架部署、概念分区支撑、意向设计解码等四部分内容, 其中发展战略选择是此方法的支撑。为实现旅游地的健康持续发展, 在选择发展战略时应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中进行, 在宏观中把握, 在中观中引导, 在微观中操作, 只有在三个层面同时进行才能得出旅游地发展的最佳战略[7]。空间构建部署是旅游地合理、有效利用地块的关键, 充分分析旅游地的资源组合、地质地貌情况、交通设施概况, 然后进行合理配置, 协调搭配, 有效组织, 持续推动旅游地的健康发展。意向设计解码是概念分区支撑的前提, 意向设计解码是对旅游地的旅游产品、旅游项目、游览路线、基础设施的设计, 而概念分区则是在意向设计的前提下, 对设计的内容进行合理搭配, 有效组织各个环节的联系和作用, 从而整合出最佳、最优、最持久的旅游地发展组合模式。

1.5 关键策略选择

旅游地的关键策略选择是在旅游发展模式生成的基础上, 对编制旅游概念规划最终实施策略的选择。每一个旅游地发展都有自己独特的发展模式[8], 根据不同的旅游地类型、旅游地发展轨迹、旅游地发展的成功经验相似性的不同又可将旅游地发展模式进行归类。在研究旅游地发展模式前首先必须得对旅游地进行发展模式诊断 (发展模式前提条件) , 然后再对旅游地发展模式进行深入剖析, 最后生成旅游地发展模式。在旅游地发展模式生成的基础上, 根据形势发展制定旅游行动方针和旅游战略方法, 从而进行旅游策略选择。

2 以重庆市璧山县千亩荷园乡村旅游概念规划为例

2.1 背景环境解析

璧山县东邻重庆市的沙坪坝区、九龙坡区, 南界江津区, 西连铜梁县、永川区, 北接合川区、北碚区, 地处交通要道, 是重庆市的西大门。壁山县区内资源丰富, 资源优势明显, 拥有 25 种旅游资源单体、4种基本资源类型。①乡村田园景观类。白果一社和二社的经济果林、玉林村白鹤林、千亩荷园、玉林村温水养鱼基地、茶园基地、石泉灵芝、玫瑰园。②乡村历史遗迹与建筑文化景观。冯家大院、冯家寨遗址、彭家寨遗址、明清民居、明清古墓 (两处) 、古石板路、竹林寺、文革小学遗址、万家寺遗址 (曾国藩后裔) 、水渠遗址、左家祠堂。③民俗文化类。马帮文化。④乡村企业文化类。玉林村石膏矿企业、养鸡厂、养猪厂、塑料加工厂、自来水厂、土陶生产厂、轻纺工业。此外, 壁山县还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 如独特的鱼文化、兔文化、蔬菜文化、果林文化、花卉苗木文化和得天独厚的生态文化、悠久的璧山县乡村文化。

随着“重庆1h经济圈”逐步落实、渝西经济走廊环境、西部新城环境建设, 对规划区基础设施条件、市场客源条件的改善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这不仅是规划区发展旅游业的机遇, 同时也对规划区实现城乡统筹、新农村建设以及实现新农村建设与旅游业互动创造了条件。与全国发展较早的其他省市相比, 璧山县乡村旅游发展处于起步阶段, 目前开发主要以农业观光和休闲农业为主, 正向以观光、考察、学习、参与、康体、休闲、度假、娱乐等为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通过对规划区基础资料和现状的分析研究, 该规划区尚处于旅游发展的初级阶段, 随着旅游规划工作的展开, 以及充分利用西部大开发战略、新农村建设、城乡统筹、“重庆1h经济圈”、渝西经济走廊、西部新城的政策机遇, 规划区将朝着健康、持续的乡村旅游方向发展, 即以荷花为主题的乡村旅游模式。

2.2 理念整合创新

通过对规划区的综合分析研究, 结合规划的优势资源特色、区域特征、文化内涵以及对区域竞争环境的分析, 得出规划区的特殊理念主要有:渝西荷文化景观廊道理念、巴渝荷文化旅游战略平台理念和西南荷文化旅游之都理念。总结出规划区的特有思想主要有:以荷花为主题的文化思想, 以鱼为主题的文化思想, 以矿产为主题的文化思想, 以白鹤为主题的文化思想, 以乡村民居为主题的文化思想, 以山寨为主题的文化思想, 以古石板路为主题的文化思想, 以马帮为主题的文化思想, 以古墓为主题的文化思想, 以乡村企业为主题的文化思想和以经济果林为主题的文化思想。在特殊理念和特有思想的指导下, 在系统全面分析规划区各种要素的基础上, 最后将关键概念提取为:莲香西渝概念, 珠莲璧合概念, 绿色梦想概念, 中的罗塔斯概念, 渝西芙蓉乐园概念, 宝莲梦工厂概念和活力荷都概念。

重庆市璧山千亩荷园规划区座落于健龙乡与江津区的交接处, 位于缙云山脉西侧, 依山傍水, 原生态自然风光秀美, 人文旅游资源相对丰厚。独特的地理方位和乡村文化、历史文化背景成就了该规划区独具特色的原生态养生文化, 这也是该规划区最大的开发点和卖点。综合规划区独特的地脉、人脉、文脉等方面的背景, 以发展荷花文化为主线, 以养生、休闲、度假、体验为主题, 将该规划区的旅游主题形象定位为:“莲香西渝, 梦里荷乡” (图2) 。

2.3 目标分析定位

2.3.1 主题方向界定

主题策划是成功策划的灵魂, 只有将产品概念进一步提炼、升华成为形象化、情节化, 甚至戏剧化的主题, 才能对消费者产生足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旅游产品开发中的主题策划是旅游规划区规划的关键所在, 任何一个旅游规划区都应有其特定的主题[9], 规划区可供选择的主题方向界定为:①以乡村旅游为主线的主题方向。乡村旅游发展廊道、现代乡村休闲旅游示范中心、成渝乡村旅游发展节点、渝西乡村旅游发展的引爆点、重庆乡村旅游发展示范区和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的试验区。②以荷文化为主线的主题方向。渝西荷文化景观廊道、巴渝荷文化旅游战略平台和西南荷文化旅游之都。③以温水养鱼为主线的主题方向。渝西温水养鱼基地和巴蜀鱼文化旅游乐园。

2.3.2 发展目标定位

规划区地理位置得天独厚, 区位优势突出, 向西可放眼广袤渝西, 向东则紧靠主城九区, 是成渝城乡统筹改革试验区的衔接带、成渝经济走廊重要的纽带, 也是重庆都市“1h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区内旅游资源品种齐全, 高低档次搭配较合理, 可兼顾各级旅游市场, 依托主城九区庞大的旅游消费群体, 紧抓城乡统筹改革试验区的发展机遇。优美的自然环境、淳朴的社会风气、健全的生态体系、合理的经济结构决定了规划区完全有条件成为巴渝地区建设乡土生态文明的一个旗帜。

根据以上对该规划区区位条件、市场状况、地文景观等的分析, 规划区旅游发展的总体定位为:依托规划区内自然风景旅游资源, 以“莲香西渝, 梦里荷乡”为核心竞争力, 以新农村建设、城乡统筹、“重庆1h经济圈”为发展契机, 以荷文化、鱼文化、矿产文化为底蕴, 以生态文化为时尚, 以乡村景观文化、乡村民俗文化、乡村民居文化为亮点, 把该规划区打造成集度假、休闲、观光、体验、养生为一体的乡村生态旅游胜地。

2.4 发展战略确定

2.4.1 发展战略选择

近年来社会表现出闲暇化社会的特点。随着闲暇时间的增多, 人们的旅游热情日渐高涨, 人们对旅游产品质量的要求也逐渐提高, 传统的初级观光产品内容单一, 已远远不能够满足广大游客的需求。因此, 璧山县千亩荷园旅游开发要设计成为游客集观光性、参与性、休闲性、求知性、康体性等多种需求为一体的现代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由此选择旅游发展的战略为:区域旅游联动战略、时政互动战略、精品 (品牌) 发展战略、社区参与战略、人才战略、创新战略, 主要的战略途径有:景区依托型发展、乡村特色旅游产业发展、乡村旅游体验化发展、开发阶段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等。

2.4.2 空间构架部署

通过对规划区的地质地貌特征、资源分布情况、文化脉络构成、基础设施组成等要素的基础上, 将规划区的总体布局构架为“一心”、“一片”、“一轴” (图3, 见封二) , 其功能分区分为“六区” (图4, 见封四) , 即荷文化休闲观光体验区、西南鱼情休闲体验区、乡村生态感知区、乡村企业文化教育研修区、乡村休闲农业园区、乡土文化风情园区。

2.4.3 意向设计解码

①目标市场策划。规划区主要构建目标市场、拓展市场以及机会市场, 其中核心市场主要以成渝城乡统筹改革试验区的城市居民为主, 主要包括重庆主城区和成都两个城市的居民;拓展市场以重庆市其他县域居民、璧山县其他乡镇的居民和成都、贵阳为主的自驾车旅游者为主;机会市场以西南地区游客为主, 以及国内其他地区旅游者和部分日韩、欧美地区的旅游者。②旅游项目规划。根据对规划区自然地理环境、人文环境、旅游资源等现状的分析, 我们进行了以下项目规划:渝西荷香大观园、白鹭林野趣沟、西南渔村风情园、渝西水上乐园、空中飞道、土陶文化艺术园、山寨文化体验中心、龙马古道马帮文化、轻纺工业园、巴渝民间艺术苑和璧山巴薯苕香[10]。③旅游产品设计。一是规划区近期旅游产品定位。以荷花文化和乡村景观文化为特色, 以自然山水、温水养鱼、矿产文化、白鹤文化为依托, 融观光、休闲、生态度假、体验、养生为一体的重庆近郊旅游休闲基地。二是中远期旅游产品定位。中远期旅游产品的设计, 在以荷文化、鱼文化、矿产文化、白鹤文化等乡村文化设计的基础上, 以成渝城乡统筹改革试验区为旅游产品设计开发主题, 将规划区的产品定位为集生活在乡村、体验在乡村、发展在乡村的成渝城乡统筹改革试验区乡村旅游产品系列[11]。三是产品设计构思, 见表2。

2.5 关键策略选择

通过对重庆市千亩荷园规划区发展背景、区域特征、发展现状的分析, 系统整合提升规划区的特殊理念、特有思想、关键概念, 并提升形象主题, 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定位规划的发展主题方向和目标, 通过对规划发展战略的确定、空间构架部署以及意向项目和产品的设计, 总结出规划的最终发展模式, 即以乡村生态文化、乡村景观文化、乡村建筑文化、乡村民俗文化为主题概念的“动感乡村—意向荷都”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根据规划区目前的形势发展制定旅游行动方针和旅游战略方法, 主要实施管理优先行动、规划优先行动、开发优先行动, 构建运行机制, 完善基础设施等策略。

3 小结

旅游概念规划作为旅游规划界的新生事物, 其内容体系基本在套用传统旅游规划或者城市规划的内容, 此种现象已无法凸显旅游概念规划的独特优势。鉴于此,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创新性地提出了一种新的旅游概念规划内容体系, 即旅游概念规划主要由背景环境解析、理念融合创新、目标定位、发展战略确定、关键策略选择五大板块组成, 内容涉及到发展背景认知、区域特征分析、特殊理念识别、特有思想梳理、关键概念提取、规划目标界定、发展战略选择、主题形象提升、空间构架部署、概念分区支撑、意象设计解码、发展模式生成、旅游策略选择等13个方面, 并以《重庆市千亩荷园旅游概念规划》为例, 对旅游概念规划新的内容体系进行了实证探讨分析, 最终通过对重庆市千亩荷园规划区各种要素的综合研究, 确定了该规划区未来旅游发展模式, 即以乡村生态文化、乡村景观文化、乡村建筑文化、乡村民俗文化为主题概念的“动感乡村—意向荷都”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由此, 本文在理论和实证双重层面上证实了新内容体系的实践价值和存在意义。

摘要:在界定旅游概念规划的基础上, 对其内容体系进行了研究, 创新性地提出了一种新的旅游概念规划内容体系, 即它由背景环境解析、理念融合创新、目标定位、发展战略确定、关键策略选择五大板块组成, 内容涉及到发展背景认知、区域特征分析、特殊理念识别、特有思想梳理、关键概念提取、规划目标界定、发展战略选择、主题形象提升、空间构架部署、概念分区支撑、意象设计解码、发展模式生成、旅游策略选择等13个方面, 并以《重庆市千亩荷园旅游概念规划》为例, 在理论和实证双重层面上证实了这套新内容体系的实践价值和存在意义。

关键词:旅游概念规划,内容体系,重庆市,乡村旅游

参考文献

[1]王建军.对旅游概念规划的认识[J].旅游学刊, 2001, (3) ∶53-56.

[2]孙淑英.旅游概念规划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河南:河南大学, 2004.

[3]孙淑英, 李永文.试论旅游概念规划的研究内容[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 2007, (1) ∶19-22.

[4]明庆中, 李庆雷, 陈英.试论旅游概念规划[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5, (5) ∶87-90.

[5]李庆雷.旅游概念规划初步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 2005.

[6]李巍.藏区旅游业发展的概念性规划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 2005.

[7]王昱之.旅游概念规划理论初探[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6.

[8]顾朝林.概念规划:理论.方法.实例 (第二版) [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5.

[9]刘渊.“民俗类游园”旅游概念规划研究———以凉州风情园规划设计为例[D].西安:西安理工大学, 2007.

[10]吴刚.基于循环经济理论的旅游项目开发管理[J].林业经济, 2006, (9) ∶63-64.

虚拟旅游概念辨析 篇2

摘 要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在社会上产生了人们对旅游的渴望与没有足够的空闲时间去旅游之间的矛盾,這样就促进了虚拟旅游的发展。本文试图从旅游的本质角度来探究虚拟旅游的深层内涵。

关键词 虚拟旅游 旅游本质 旅游体验

一、虚拟旅游概念研究现状

虚拟旅游在国内外的发展,普遍呈现出理论滞后于实践的现象。关于虚拟旅游的概念仍然没有统一的说法。国外,P.Williams认为以国外旅游地为模型建造的主题公园,就已经具有虚拟旅游的最初的概念性精神特质。而后学者才将“虚拟旅游”的概念延伸到通过互联网所进行的旅游。不过一开始学者们认为“虚拟旅游”仅仅是为了提供旅游信息的搜索、行程的建议以及网络的预定。随着研究的进展,学者才开始关注到,虚拟旅游者在互联网上购买的是整体体验,而不仅仅是产品。这种体验包括3个阶段:前期的期望、消费过程和事后记忆。

国内,裘伟廷给出了虚拟旅游的进行方式。杨樑在“虚拟现实技术在电子旅游中的应用”一文中认为“通过互联网或其他载体,将旅游景观动态地呈现在人们面前,让旅游爱好者根据自己的意愿,来选择游览线路、速度及视点,足不出户就可以遍遥在万里之外的风光美景,这便是虚拟旅游”。

国内学者普遍认为虚拟旅游是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完成的。所谓“虚拟现实(VirtualReahty,英文缩写VR)技术”,是充分利用高性能的计算机硬件与软件资源及各类先进的传感器的一种集成技术。虚拟现实技术能够生成一个人工虚拟环境,操作人员可以通过运用某些设备进入其中,并像在真实世界中一样地与该环境中的人和事物进行交流,从而产生逼真的身临其境感。

由以上的阐述中,可以看出现在对虚拟旅游的普遍定义可以概括为使旅游者足不出户就能获得如同亲临其境般的旅游感觉。由此就可以看出学术界目前对虚拟旅游的认识现状。事物都有其本质的规定性。这种本质规定性,是决定一种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点所在。为了讨论的方便,仍然暂时把这种游玩的方式称为虚拟旅游。因此,接下来,我们就把握一下旅游与虚拟旅游的本质是否具有一致性。

二、旅游的本质研究

(一)旅游的本质

对旅游本质的研究,本人比较推崇的是谢彦君教授在《基础旅游学》一书中有关旅游本质的阐述以及其后的专题论文《旅游的本质及其认识方法---从学科自觉的角度看》。

他认为“旅游是人们利用余暇在异地获得的一次休闲体验。旅游的本质就是一种体验,而余暇和异地将这种体验与其他体验分离出来,赋予其独有特征”。“异地性”和“暂时性”是指人们暂时的离开日常生活地,前往一个陌生环境进行一段时间的旅游,当旅游结束的时候,他们还是必须得回到自己的日常生活地。而旅游者暂时离开生活地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能够“逃逸”生活地,在一个新的环境中,可以以一种新的面貌,和陌生的社会发生交流和互动,也就是说人们离开常住地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发生位移,而是想要拥有一段与日常生活相脱离的生活体验。

虚拟旅游是人们脱离现实生活去了虚拟世界,在虚拟世界人们选择一个角色,与其他虚拟旅游者进行交流和互动,与虚拟世界中产生社会关系,当结束旅游时又回到现实世界。很多学者之所以认为虚拟旅游不是旅游,是因为它没有“异地性”即没有实现一段位移。对于暂时性,大家都很好理解,虚拟旅游也是具有暂时性的。对于“异地性”本人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不能把“异地性”仍然是仅仅定义为一种空间上的位移了。我们可以看出虚拟旅游其实是实现了一种人们在时空维度的转换。而且在虚拟旅游世界里,虚拟旅游者也可以像在现实旅游世界里一样,获得一种“逃逸”,他可以完全脱离他的生活地的束缚,在虚拟旅游世界中,树立一种全新的形象。因此,本人认为虚拟旅游是实现了旅游的“异地性”的。

(二)旅游体验的内涵

随着体验经济的发展,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应该把旅游归为体验经济这一范畴里。科恩认为将体旅游验定义为个人与各种“中心”之间的关系,认为体验的意义来自个人的世界观。这里的“中心”是每个个体的精神家园。体验是个人对“中心”的追求。人们实现他们各自追求的这个过程就可以说是一种体验。那么什么样的一种状态可以是达到了高峰体验呢?马斯洛认为关键是在这些短暂的时刻里,他们沉浸在一篇纯净而完善的幸福之中,摆脱了一切怀疑、恐惧、压抑、紧张,他们不再感到自己与世界之间存在任何距离,他们觉得自己已经与世界紧紧相连,融为一体,真正属于这个世界,而不是站在世界之外的旁观者。这里的世界是指体验者所在的环境。

因此可以说,体验就是人们在追求自己的“中心”的过程中,最终达到了一种与“中心”合为一体的感觉。但是,每个人的“中心”不同,每个人在每个时刻的“中心”也是不同的。但是其核心还是不变的,那就是他们都在实现体验之时,与当时的环境融为一体,完全沉浸在当时的环境中。

谢彦君指出“旅游体验是旅游个体通过与外部世界取得暂时性的联系从而改变其心理水平并调整其心理结构的过程”。对于体验这种虚无缥缈的东西,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实现呢?谢彦君在《旅游体验研究——一种现象学的视角》一书中提出了一下四种方式:旅游观赏、旅游交往、旅游模仿、旅游中的游戏。而且谢彦君强调“旅游者的体验行为是环境和个人特征互动的产物,不是一种简单的刺激——反应行为”。

(三)虚拟旅游的旅游体验

虚拟旅游由于具有交互性、临场性、自主性、超时空性几点性质使旅游者与虚拟旅游环境产生互动。虚拟现实本身是一个和谐的人机环境,使得主体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感官参与到景观环境中去,与多维的景观环境和要素发生直接交互,在感性和理性上调动全身心投入到情景当中,集中注意力,并且过滤掉所有不相关的知觉,在精神和心理层面有一种畅爽的体验。

因此,可以说,虚拟旅游虽然在目前的技术层面上来说,无法完全替代现实旅游的旅游体验性,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实现了旅游体验的。

三、总结

综上所述,本人认为虚拟旅游从本质上来说是属于旅游的范畴之中的,也就是说虚拟旅游是旅游的一种新方式,那么,从旅游的本质角度,本人对虚拟旅游的定义,做了一点概括:虚拟旅游主要是指通过高性能的计算机,创造出一个虚拟的旅游环境,可以是对现实景观的模拟,也可以是超现实的想像设计,旅游者可以利用各类先进的传感器与这个旅游环境取得暂时性的互动体验,并最终获得了心理快感。

参考文献:

[1]Oppenheim C,Selby K. Access to information on the world wide web for blind and visually impaired people. Aslib Proceedings. 1999.51(4):335-345.

[2]Han Jee Hee,Mine E Mills. Use of problematic integration theory in destination online promotional activities the case of australia. com in the united states market.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n Tourism. 2007. 78(2):249-261.

[3]裘伟廷.虚拟旅游的喜与忧.旅游科学.1999(3):9-13.

旅游概念规划 篇3

SWOT分析法指的是对项目进行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的分析研究。对景观概念性规划而言, 则具体从景观项目的区位条件、交通状况、用地现状、发展前景等各方面明确研究项目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机遇、挑战提出科学合理的对策, 指导规划项目的编制, 下面以湛江市特呈岛生态旅游度假区概念性规划为例说明。

一、规划背景

特呈岛又称“红岛”, 一个古老、美丽、静谧的小岛, 位于广东省湛江市霞山区东南侧2.8海里处 (见图1) 。北近南三岛, 东临太平洋, 南邻东海岛, 西靠湛江港, 地理位置得天独厚, 从霞山码头乘水上中巴仅需7分钟左右的时间即可到达。全岛面积3.6平方公里, 呈长方形南北走向, 形似海螺状。全岛7个自然村, 常住人口4500多人。2003年4月10日, 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登上了特呈岛, 对这个南海边古老美丽的海岛进行考察, 明确指示要把特呈岛建成文明生态旅游新海岛, 有力地推动了海岛建设发展的步伐。

二、现状条件分析

(一) 用地现状 (见图2)

项目用地位于特呈岛西侧沿海狭长地带, 岸线长约3.3公里, 规划面积约83.1公顷。场地西北部现状为沙滩地, 与湛江港口相望, 对景观视线的拓展有一定的影响。沙滩长约1.5公里, 有良好的延伸性, 但沙滩宽度仅有50米左右, 欠缺纵深感。沙滩局部具有一定的坡度, 沙质良好。场地中部为向海里延伸的沙嘴。

以沙嘴为界, 南部沿海为红树林保护带, 红树林之后为一抬升的平地, 以红树林为前景, 视觉景观能见度甚高, 举目远眺, 湛蓝大海, 视域开阔。

场地中部为大面积的养殖池塘, 以土或水泥为护岸, 塘深约3米, 欠缺排水排污系统。

(二) 交通现状

特呈岛与外界的联系目前仅藉于海上交通工具。现状交通码头位于海岛北部, 为海岛与外界联系惟一的交通码头。岛内交通设施不完善, 没有公交系统。

规划场地现状没有交通路网, 欠缺步行系统, 规划的环岛道路靠北侧通过。

(三) 植被现状

场地现状植被单一, 没有形成良好的生态系统。乔木以桉树、马尾松、木麻黄为主, 植被主要为野生杂草, 局部地区生长有厚藤花等滨海红树类地被植物。

南部沿海为红树林保护区, 植物生长良好。

(四) 景观现状

场地具有独特的红树林景观资源, 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优质细腻的沙滩资源和原生态型的植被资源。此外, 场地内有大面积的人工鱼塘。

三、发展环境与机遇 (SWOT分析)

特呈岛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天然海滩, 岛内植物生长茂盛, 更具有国家级天然红树林自然保护区, 是绿色生态小岛。目前市政府十分重视特呈岛的开发, 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合理开发利用岛上资源, 带动岛内发展, 提升湛江的旅游品味。

然而目前岛上还有一些不足之处, 交通不便利, 岛上基础设施差, 整体环境比较杂乱, 旅游层次低, 内容少, 缺乏专业服务配套。

开发特呈岛, 首先要做好岛内基础设施, 做好“五通一平”, 增设旅游海上巴士, 做好品牌宣传, 提高市场知名度和竞争力, 全面统一整治度假环境, 丰富旅游项目, 突出特呈岛的旅游特色。

四、规划设计原则

(一) 规划原则

保护自然原则, 景区建设以保护自然本色为前提;有序适度开发和可持续发展原则, 合理利用, 综合考虑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实现可持续发展, 建立一个具有海岛乡土特色的, 以海和滩为主题的旅游观光休闲度假村 (见图3) 。

(二) 功能定位

1. 以海洋浴场和沙滩为主题的海滩自由活动空间;

2. 以独到的森林露天泳池为主题的温泉保健理疗空间;

3. 以品味海洋为主题的海岸全景海鲜风味空间;

4. 以幽静情怀为主题的湖中独立别墅轻松空间;

5. 以生态自然为主题的红树林生态观光考察空间。

(三) 市场定位

1. 崇尚休闲、保健、自然的城市中、高收入消费群体;

2. 融休闲、保健、会议为一体的集团消费;

3. 融休闲、度假为一体的旅游团队消费。

(四) 宣传定位

1. 天、地、人三位一体的温泉洗浴感受;

2. 环保、休闲、保健、美食与生态自然。

五、规划整体布局

(一) 平面布局

功能区域的划分遵循“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 主要划分成三大功能模块, 概括为:“一心二片五组团” (见图4) 。

“一心”为以海滩广场为中心的风味美食区, 作为整个度假村的几何中心和控制中心;“二片”指一心的南北两片, 北片区是以海滩、温泉、高尔夫为主题的活动区, 南片是以湖中独立别墅、红树林观光为主题的度假区;“五组团”指:阳光海滩组团——海水浴场、沙滩阳光浴场、沙滩运动、沙滩饮吧组成的海滩休闲区;休闲保健组团——森林海岸露天泳池的温泉健康浴场区;高尔夫运动组团——绿岛海湾高尔夫休闲运动区;人居度假组团——湖中独立别墅群、夕阳酒店、假日酒店组合的度假休闲区;红树林生态科考组团——红树林生态保护、生物观察、观光科考的自然休闲区。

(二) 交通流线组织 (见图5)

旅游区对外道路交通——1.水路:以交通渡船为主要运输工具, 将来配备海上游艇, 无车游客从海滨码头乘游艇直接到度假区渔村码头;车辆从海滨码头乘渡轮到达特呈岛码头, 沿环岛公路到度假村旅游接待中心。2.空中走廊:远期规划, 通过建造直升机停机坪, 加强对外联通功能。

内部道路交通——1.机动车交通组织, 外围环岛公路可以直接到达旅游接待中心、风味美食馆、假日酒店, 度假区内道路主要干道为6米, 全天限制机动车通行, 只供电瓶车专用。2.步行交通组织:结合区内沙滩、海域、岛礁、山地的多元化的景观特点, 在景观区通道设步行木栈道, 宽度为1.5~3.0米, 积极保留原有的自然景观面貌, 营造人工微地形, 在次要干道上设石板路、土路, 宽度为1.2~3.0米, 充分利用原有的山路或开辟山路, 将各景点串联起来, 达到步移景异的效果。

(三) 空间系统规划

空间上采用以大带小、点线结合的方式安排各景点, 以便于整合资源, 更好地利用现状条件, 充分营造适宜的景观空间。

以“一心”作为整个度假村的基调, 成为空间的控制点, 既是度假村的高潮景观, 又是两大功能片区的分界线, 是人气最旺盛、感受现代文化最浓郁的地方。

北部海滩休闲功能区采用南北向带状布置形式, 沿环岛公路带为迷你高尔夫练习场, 利用高尔夫球场高低起伏的地势和户外活动的特殊要求, 将公路的噪音尽量屏蔽, 不至于干扰海滩活动人群, 也阻挡了公路不和谐的视线, 同时为公路营造了良好的视线景观。中间带为海岸温泉浴场, 在丛林里游泳, 可以看见大海的浴场, 成为一种别具一格的健康活动。

南部区围绕这人工湖和红树林布置了独立度假别墅, 以宁静、私密、情趣为特色, 营造一种轻松、愉快、回归自然的空间。

(四) 环境景观规划 (见图6)

整个度假村以精致、小巧、绿色为基调, 不同的功能区配置不同的植物。高尔夫球场以草地、小湖面、大树丛为主要景观;温泉区以高大密植的树林为顶, 茂盛的灌木为墙, 营造一种野外空间;海滩辅以小木屋、草顶伞、木栈台为元素塑造东南亚风情;别墅区则以红树林和原生植物为景观开辟湖面, 以人居生活为景观。

度假村惟一以现代人工造景的节点即是海滩广场, 以大面积的湖面为底色和阔大的喷泉景观广场为主题, 为人们等待海上日出留足了想象的空间。

参考文献

[1].碧海银沙网站.湛江概况

[2].张益清.旅游区概念性规划之我见

[3].王建军.对概念性旅游规划的认识.旅游学刊.2001/3

黄山北驿旅游度假区概念规划 篇4

黄山作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旅游负荷巨大。本项目规划意图是作为辐射黄山、九华山、太平湖等风景区的旅游集散地。游人集结于此,每天早出晚归,可以游览几个景区。这样就可以大大减少各景区内的食宿、交通等服务设施。黄山的旅游资源最为丰富,因此选址在其北麓,以利旅游者数天内多次上山,由此可以撤消山上的几个旅馆,恢复森林风貌,减少污染。

基地紧贴黄山北麓,顺着两条黄山瀑布下游形成的溪流,成狭长形状,占地200 公顷。地势起伏,植被丰富,水系发达而涨落不定;一条直通黄山北面太平索道的公路贯穿南北。

规划方案以安徽省“两山一湖旅游区总体规划”为指导,根据地块内地势和小气候特征进行分区,并结合交通的合理化布局。南区因贴近黄山群峰,夏季风速较小;溪谷深且落差大,暴雨季节不易溢流;与黄山索道联系便捷,适合建筑密度高的旅游服务区,取名“山街水肆”;此区内按照地势水土植物等生态特征,设金、木、水、火、土五个景观节点;北区离黄山较远,夏季东南风充足,冬季寒风被西、北面丘陵阻挡,靠近小城镇,因此作为度假别墅区,是为“山居水寓”。此区建筑密度低,容许水系在一定范围内涨落变化。一些亲水别墅具有“两栖”性,也就是在雨季成为“水居”,可用小舟作交通工具,富有江南水乡特色,让游客住在风景中。

北区现状:河滩湿地,白鹭戏水。远处(南面)为黄山,右边(西面)为其余脉丘陵

现状:黄山飞龙瀑为基地内溪流之源 现状:水系支流小溪

现状:溪流上的水车是利用现场自然可再生能源的原始方式

现状:低层高密度的村落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现状:竹林 现状:古树

度假区内规划的建筑密度较高,以减少耕地占用;建筑体量小,并尽量利用当地材料,如石料、竹子、基地生土、速生林木等;建筑与车场等设施均考虑原有溪流水系、植被的分布以及自然通风、自然采光、隔热保温、防晒遮阳、地势水文等因素;降低不可再利用材料(如水泥)的使用,杜绝不利于节能且产生光污染的玻璃幕墙。对原有湿地、滩涂加以重点保护,维持当地的生物多样性。根据当地水文情况在开发区上游设置水源保护区,设立小型自来水净化站。利用水流落差设置小型水电站,补充电力资源,同时用水坝稳定水平面高程,制造水景变化。自然村落中一些保存较好的建筑拟改造利用,赋予新的功能。限制机动车活动范围,为步行、骑马与非机动车交通提供最大方便。

第二,建筑应摈弃豪华夸张

夸张豪华的建筑,除了材料、能源和资金的过多耗费,更重要的是它将人们的兴趣引向奢华,对我们的地球生态带来的负面影响将远大于几座“不生态”的建筑物。

田园生态新村概念规划浅析 篇5

【摘 要】在成都市将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启示下,对青羊村现状进行评析,探索打破城乡分割的传统规划格局,使它融入城北新区,成为绵阳市的“新亮点”,提出能更好实现生态田园新村(城中村)规划方法的新思考。

【关键词】统筹城乡发展;田园生态新村;城中村

1. 项目概况

为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并依托蓝光地产的辐射作用,带动青羊村及周边地区整体开发,促进城北新区经济更好更快发展,把青羊村打造为涪城区乃至绵阳市城乡统筹试点的示范项目。

青羊村位于四川省绵阳市涪城区青义镇,规划范围是本村行政边界,总用地面积约172公顷,主要包括规划拟建(农民安置、集体经济用地、龙溪汉帝顿和科大美林),现状保留或在建(科大花园和现状已建)及已拍卖地块。

2. 区位与现状分析

2.1 区位分析。

青羊村距市中心8.4公里,东临绵江快速通道,西临绵广高速路,北接龙门镇小桥村,南靠西南科技大学,区位优势明显;它位于青义镇北部、绵广高速与绵江快速通道两条交通走廊之间,北临近高速下口,通过绵江快速通道与绵阳市区、江油市紧密联系,对外交通联系方便、快捷。在西科大南侧规划市二环路,未来与绵江快速通道设置互通立交,将使整个青义镇与绵阳市区融为一体,加快城乡统筹发展,交通优势(图1)。

2.2 现状分析。

现状以耕地、林地、农村居民点和部分村镇建设用地为主。村镇建设用地主要集中在西科大附近,包括现状青科市场、在建居住小区、西科大拆迁农民安置点、科大花园居住小区和在建科大美林居住小区;现状地形地貌以丘陵为主,山体高程大致在500至560米之间,整体地势呈东北和西南较高,中部略为平缓。现状植被茂盛,生态覆盖率较高,环境优美,自然生态资源丰厚;

现状农业依据良好的生态环境,瓜果蔬菜、苗木花卉等。一定的特色农业基础,不过用地较为零散,缺乏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有待进一步整合提升。

3. 规划构思、发展策划。

3.1 规划理念。

在成都市将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启示下,从本村现状出发,规划理念如下:

整体考虑本村建设,使规划区的建设与周边环境结合,形成融合协调的整体环境;结合地形统筹考虑,打破传统机械的功能区划分模式,强调不同层次功能的综合性。从不同功能的要求出发,使总体布局达到功能分区明显、交通便捷通畅的要求;突出整体效果,标志性建筑结合整体布局、反应整个新村面貌和主题;通过特色打造、生态建设等手段,将该村建设成“以人为本、环境优美”的田园生态新村及绵阳市的“后花园”。

图1 青羊村对外道路交通示意图

3.2 规划原则。

(1)生态田园型、景观多样性原则:规划建设势必对原有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在规划中保留适度的生态空间,尽量减少对现有生态环境的破坏;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建筑和基础设施后,尽量规划绿化用地,形成开阔的室外公共绿化空间,能更好营造生态良好的田园环境;注重沿绵江公路的景观设计,结合本村道路和集中绿化区及高低错落的建筑立面,形成延续性的绿化景观和富有韵律的建筑外部空间环境。

(2)交通便捷、以人为本原则:明确各级道路的功能定位和流线特征,规划完善各类交通体系,共同构造安全快捷、相互有机联系的“人、车分流”的交通体系。

3.3 发展策划。

《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对青义镇的描述:将青义镇产业定位为西部科技教育基地,在市域产业布局中属二级产业基地,中心城区用地布局中规划青义教育、居住组团。

3.3.1 发展目标。

著名的生态学家马世骏说:“农村是个由生态、经济、社会子系统组成的巨型复合系统。”那么,该村产业目标:充分利用外部环境,整合现状内部已有资源,依托教育产业,带动发展相关服务业;以蓝光地产为契机,带动商业地产的开发;以现状自然资源为基础,发展资源依托型产业项目;营销目标:融入市场营销理念,通过推广、宣传、打造品牌等方式经营,提高知名度。通过蓝光地产取得双赢双收的效果,使该村未来成为涪城区乃至绵阳市的“新坐标”,具有广泛的示范性。

3.3.2 功能定位。

生态农村建设中的生态产业内涵应该扩展到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等产业层面。首先现状产业分析,依托西科大的辐射带动作用,主要以商业、餐饮业、服务业、生态农业和少量房地产项目为主,分布较为零散、产业级别较低,规划将整合现有产业基础,注入新的产业门类,形成一定的规模效益与集聚效益。接着产业定位,将从青义镇整体功能定位出发,充分利用教育产业优势,突出特色产业,在整个绵阳市区形成错位发展、优劣互补的产业格局。将该村打造为集“高档居住、商业商贸、教育文化、观光农业”四位一体的生态田园新村,未来走“功能复合、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之路。

4. 规划布局

4.1 功能结构与用地布局。

(1)在功能定位和本村现状的基础上,力求做到用地布局科学、功能结构合理。用地布局尊重现状实际,选择坡度在25%以下的用地作为建设用地,以减少工程量,节约成本,25%以上的作为观光农业和绿化用地。规划时采用“一心、一带、四区”的平面结构布局(图2)。

(2)“一心”指处于本村地理中心位置,集教育文化、休闲娱乐和自主创业于一体,由教育科研孵化机构、教育文化博览馆、青羊公园和大学生创业街组成的连接各区的核心;“一带”是沿村北部和西北部,休闲观光农业和现代农业示范园绵延形成的生态农业带,成为旅游带和内部居住区的隔声带;“四区”由集高档居住、商务会所、旅游度假功能的生态田园小镇区,集居住、商业休闲、文化娱乐功能的混合用地区,商业综合区和商贸市场区组成。endprint

图2 青羊生态田园新区用地布局图

4.2 道路交通系统。

以《青义圣水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依据,在本村入口区和商业集中区设置公共停车场,满足停车需求,减少对村内部及绵江快速通道产生干扰,保证内部环境的舒适和外部交通的通畅;在“一心”的外围布置一条自东北向西南展开的“吊钟形”主干道,把规划区内各功能区直接连接,一

端连接绵江路,另两端与一条连接绵江路的纵向主干道相接,在绵江路上的出入口与对面蓝光地产规划的道路形成良好对接,有利于道路交通的流畅、便捷。这条外围车行主干环线、一条贯穿农业生态带的次干道以及各区内部的人流线路形成完整的交通体系。该道路交通系统既能最大限度减少人车流的冲突,又能尽量维持居住区的安静,达到通畅、安全的人性化目的。

4.3 景观绿地系统。

景观规划立足“生态、文化、特色”三位一体的原则,以生态为导向、以人本为目的、以特色为目标,合理协调各景观要素,以营造环境优美、富有人情味、体现地方特色的景观。

4.3.1 景观系统规划。

(1)结合用地布局及道路网的建设,从景观轴线、景观中心、景观节点、景观视线走廊等景观要素出发,注重利用优越的现状自然条件,力求塑造和谐统一并符合生态田园新村的景观形象。

(2)“吊种形”主干道是景观主轴线并设置景观节点,青羊公园是景观中心与景观节点形成发散状布局,景观中心与景观节点形成景观视线走廊。充分利用流经本村的龙溪堰活水体,把“山、水、田、林、园”作为主要元素形成“点、线、面”的景观布局。借鉴西科大景观设计手法,把活水体作为本村独具特色的景观之一,在青羊公园和生态田园小镇布置亲水空间,更加突出生态化、田园化和人性化;此外,建筑布局充分利用地形特征,形成层层跌落,起伏有序的天际线,成为本村又一道亮丽的景观。

4.3.2 绿地系统规划。

在景观系统基础上,规划“两环、三面”的绿地系统,形成与道路系统相呼应的绿地系统网架。“两环”:一条吊钟环形主干道景观主轴线、一条贯穿农业生态带的次干道景观线的公共绿地;“三面”:一面是紧挨绵江快速通道的带状绿化带,另两面是环形主干道向高档居住区内延伸的两路段上的带状绿化带。

5. 结语

新农村建设目前正火热进行,这方面的相关理论还不完善。如何建设生态良好、和谐发展的21世纪新农村,仍然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以青羊村概念规划项目,尝试性摸索城中村改造时建设田园生态新村规划方法的新思考,有待在今后的具体实践中验证。

参考文献

[1] 邹君.生态农村的内涵及其建设方法初探[J] 农业环境与发展,2004(5).

[2] 唐秀丽,赵荣山,陈平.生态 特色 人本-小城镇景观规划三位一体论[J]小城镇建设,2002(12).

[3] 艾智科,黄发林.现代田园城市:统筹城乡发展的一种新模式-以成都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 2010, (3).

[4] 张栋国.有关城市发展的几个问题探讨-读“田园城市”有感[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0(3).

[文章编号]1619-2737(2014)12-15-261

[作者简介] 张玉芳(1981.12-),女,籍贯:河南省商丘市,学历:硕士,学习院校:四川省绵阳市西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旅游概念规划 篇6

关键词:旅游发展,地域特色,旅游规划

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鲜明地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新理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探讨谋求发展的新理念、新策略仍然是未来城镇建设的主题。而发展旅游,是当前许多城市谋求发展的新的突破口。怎样避免千城一面,做好旅游规划,发展特色旅游,走出自己的独特之路?本文以泗洪县通湖大道地区旅游发展规划为例,探讨了基于城市地域特色的深入挖掘和研究编制旅游发展规划方法,试图以此体现城市特色,展现城市的个性,打好城市的品牌形象,从而真正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泗洪县位于江苏西北部宿迁市,东临洪泽湖。通湖大道东临汴河,是泗洪南部新城通往洪泽湖湿地的快速通道。自青阳镇245省道起,通湖大道途径县城(青阳镇)、石集乡、城头乡、陈圩乡,及至临淮镇,总长24公里,建成通车后可实现20分钟到达湿地保护区。

一、地域特色构成

所谓地域特色是城市的特色所在,是地区区别于其他地区的重要表征。城市所在的地理位置是城市发展的根源,独特的城市区位是城市地域特色的根本;城市的自然环境风貌、历史风俗文化与城市的发展息息相关,是城市地域特色的重要构成要素;产业的发展转型也是城市建设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特色,特色产业是城市地域特色的重要支撑。不同的地区都具有不同的地域特色。

通过对泗洪通湖大道地区的深度调查,其地域特色可以从特色区位、特色文化、特色风貌以及特色产业四个方面来进行研究。

(一)特色区位

泗洪是南京、徐州两大都市圈的辐射主要交融地区,是苏北水乡湿地重点点状发展地区,更是洪泽湖环湖旅游经济圈旅游经济发展的领军者。洪泽湖是中国第四大淡水湖,泗洪居其北大门,而通湖大道由泗洪城区直指洪泽湖,快速衔接城区和湖区。

根据泗洪县总体规划,湿地大道位于总体规划中的城市旅游发展次轴,属于东南旅游业发展片区,是县城与洪泽湖的联系通道,更是重要的旅游通道。

(二)特色文化

泗洪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境内双沟地区是人类祖先的发源地之一,西周时为徐国中心,构成古徐国文化的主体。近代是全国十九大抗日民主根据地之一、淮北抗日民主根据地的中心,目前留存有大量的遗迹。

这样的历史发展,造就了通湖大道地区丰富而多样的历史文化及自然资源。根据资源的性质,可分为古河道类文化遗址、古遗迹类文化遗址、革命纪念类文化遗址、自然风景区4类12处历史文化及自然资源。

(三)特色风貌

通湖大道地区现状风貌特色鲜明,主要以河道、稻田、树林以及湖泊等自然景观为主,临近县城处为城市建设景观。其中,河道风貌为传承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古汴河,稻田风貌为沿线城头乡、石集乡成片种植的水稻种植基地,树林风貌为陈圩乡高大茂密的林场,湖泊风貌为洪泽湖一望无际的湿地。

(四)特色产业

依托洪泽湖优势资源,各乡镇通湖大道地区的产业主要为优质稻米、家禽养殖以及大闸蟹养殖等生态高效农业,有结合洪泽湖发展的泗洪特色农业基地与洪泽湖风景旅游区。

城头乡、石集乡以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种植为主,有水稻、小麦、西瓜果等作物,以及渔业、水产品养殖、反季蔬菜等产业。陈圩乡有蔬菜种植基地、林业种植、水产养殖、水稻种植等特色农业。临淮镇则是泗洪县传统的水产型乡镇,以螃蟹养殖为主,水产养殖面积全县居首。

二、特色目标定位

根据泗洪地域特色的分析,可以说,泗洪是“大湖湿地千古城”,通湖大道更是“水韵泗洪第一道”。通湖大道沿线规划正是旅游发展的强有力支撑,对于地区旅游发展具有独一无二的重要性。

因此,通湖大道沿线概念规划将通湖大道地区规划成为集门户窗口枢纽区、历史文化新丝路、景观生态水绿廊、大众游憩休闲带为一体的城市标志,尊重泗洪的自然和人文,融合时代和创新意识,满足健康养生的现代生活方式,是泗洪水韵城市特色的展示窗口,是泗洪生态城市发展的强力载体,更是环湖旅游经济圈的重要构成。

三、旅游发展规划

(一)旅游发展结构

规划形成“一轴三廊、五心多点”的发展结构。通过一条汴河旅游轴紧密联系青阳镇、石集乡、城头乡、二河闸、临淮镇五大旅游节点,同时通过穿越节点的S245、柳鹭旅游线、S330联系溧河风景道与青穆旅游线,形成拉动整个县域旅游的网络骨架。

(二)旅游发展策略

抓住古汴河唯一遗存地的独特条件,以古汴河作为时代发展的记录册,结合运河文化载体、地方田园风光和水韵湿地特色,以通湖大道改造为契机,以古汴河文化底蕴为优势,以大湖时代来临为机遇,合力打造古汴河文化(“运河文化”、“田园文化”、“水韵文化”)的特色文化长廊。沿线打造五大迎客景区(主景区)、三大留客景区(次景区)。五大迎客景区(主景区)分别为青阳古汴隋风景区、石集田园人家景区、城头林韵农庄景区、二河古闸半岛景区、临淮水韵蟹乡景区;三大留客景区(次景区)分别为湖光阡陌体验区、林野汇秀体验区、森林鸟语体验区。

(三)旅游项目策划

充分利用航道河和沿河风光带的有力资源,结合五大迎客主景区、三大留客次景区设置项目,主景区项目以为主线游客提供休憩、食宿等配套服务功能为主,次景区以独特生态休闲体验为吸引力进行横向拉动。

规划1条旅游主线、1条旅游次线、3条外联游线。分别为依托通湖大道的汴河旅游主线,依托主要乡村道路贯穿三大次景区的田园旅游次线,依托S245、柳鹭旅游线、S330的外联游线。

(四)特色城镇布局

城镇建设应尊重自然,结合地形地貌、地质水文等自然条件,发展地方特色产业。同时,加强对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打造“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特色。另外,在村庄建设布局中应强调集中建设、集中配套。

四、特色产业引导

规划分为三个层次进行控制。通湖大道廊道空间为产业控制区;两侧1公里范围内为产业引导区;外围为产业提升区。

其中,青阳镇(城区)提升其苏皖边界区域性商贸中心地位,打造古汴河历史文化门户,规划古运河文化体验区、综合旅游服务中心特色产业项目;石集乡重点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提升农副产品加工业的产业层次,形成集种植、加工、贸易于一体的综合型现代化农贸基地,规划有机稻米现代化种植基地、玉米酒糟蛋白饲料(DDGS)生产加工基地、有机蔬菜种植基地、文化古迹遗址特色产业项目;城头乡重点发展经济型、特色型、专业型现代农业,突破提升传统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规划特用玉米规模种植基地、反季节蔬菜水果种植基地、水产养殖基地、观鸟园、植物园、旅游服务基地特色产业项目;陈圩乡重点发展立体化林果经济和体验型都市农场经济,加快一三产业联动,扩大农产发展的附加值,规划经济林木套种基地、都市DIY认种农场果园、水产养殖基地等特色产业项目;临淮镇重点发展多元化“螃蟹经济”,建设综合型生态休闲旅游中心,完善滨水生态旅游产业链体系,规划综合型水产养殖基地(立体化、可规化、体验型)、滨水生态旅游服务区等特色产业项目。

结语

特色旅游规划需要在对当地的地域特色深入挖掘和理解基础之上,进行系统梳理和凝练提升,找出最佳的表现形式。在泗洪县通湖大道地区的旅游发展规划编制过程中,通过特色区位、特色文化、特色风貌、特色产业等方面进行地域特色的研究分析,旅游发展规划紧扣地域特色这一主题,将其充分融入到特色目标定位、旅游发展结构、旅游项目策划、特色城镇布局、特色产业引导等规划各系统中去,以打造一个独一无二的城市地区,从而推动城市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毛瑞红.城市旅游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9,(17).

[2]吴正强.基于地域特色化的区域概念规划设计中的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11).

[3]罗卫涛.新农村文化发展视域下旅游与经济结合发展模式的调查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3).

[4]刘广宁.具有地域特色的滨海道路景观设计[J].中国城市林业,2014,(12).

[5]任向鹏.城市规划与地域特色[J].科学时代,2012,(3).

旅游概念规划 篇7

我国文化产业已经上升到国家的战略性产业, 它在“十三五”规划期间将是一个快速的发展期,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 如何让旅游地产与文化联手, 让文化重生, 是目前面对和思考的问题。本文通过对湖南江华瑶族这支古老的民族几千年的历史进行梳理, 充分挖掘民族民俗文化特色, 提出相应的保护内容及文化的弘扬, 探讨了在旅游地产项目设计中做到文化重现。探索了如何用规划的手法, 将瑶族璀璨的历史展现在本次项目的画卷中。

1 瑶族文化研究

[1]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基石, 也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湖南永州市江华瑶族自治县, 素有“湘南门户”、“三省通衢”、“华南之肺”之美称。[1]作为瑶族的发祥地和迁徙的中转站与聚居地, 是全国瑶族人口最多的县, 被誉为“神州瑶都”。该地历史悠久、文化深厚, 极具代表性, 我们侧重研究瑶族的历史和演化、瑶族的语言以及文献和瑶族文化的遗产和现状三个方面, 通过以上研究掌握三个要点:瑶族文化的精华;瑶族文化的展示系统;群众参与的节点。

将瑶族文化进行梳理为九大文化[2]:以龙犬图腾为代表的宗教信仰文化;以盘王节为代表的节庆文化;以吊脚楼为代表的建筑文化;以刺绣、纹饰、包头为代表的服饰文化;以盘王宴、瑶家十八酿为代表的饮食文化;以坐歌堂为代表的婚俗文化;以蜡染、挑花为代表的工艺文化;以长鼓舞为代表的歌舞文化以及神秘又独特的瑶医瑶药文化。将九大文化中所蕴含的项目融入到园区规划, 让人们充分体验民族文化的魅力。

2 规划思路与定位

文化是一种品质, 也是一种精神。

2.1 规划思路的确定

(1) 以文化带动旅游:以现有瑶族文化的丰富底蕴, 深入挖掘瑶族文化的特色, 从多方面入手带动旅游。

(2) 展示与体验结合:在做到民族九大文化的展示同时, 设置相应的活动, 让人们得到身临其境的体验。

(3) 旅游与城市互动:文化带动旅游, 旅游激发城市活力, 让旅游和城市相互促进, 共同发展。

2.2 规划定位的确定———文化旅游地产

考虑城市和瑶族历史文化的特征和重现, 规划定位为:

2.2.1 瑶文化的传承研究中心

在旅游地产项目设计中输入文化认知的概念, 增强民族文化历史的研究, 做好文化的传承。

2.2.2 寻根问祖的精神家园

千家峒———传说中瑶族先主的世外桃源, 目前遍寻不能确址。规划设立历史文化园区、朝圣中心, 让新时期的瑶民们找回昔日的精神家园, 作为全世界瑶胞寻根访祖的场所。

2.2.3 神州瑶都的形象窗口

在项目设计中重点通过不同的功能分区, 从文化旅游的出发点着眼, 通过前期开发与策划确定项目定位, 是江华向世界展示瑶族文化的窗口、成为城市新名片。

2.2.4 瑶族风情的体验圣地

瑶族有着丰富的九大文化, 规划将其融入与项目策划当中, 从饮食、歌舞、居住、瑶药等各方面体现瑶族风情。

3 规划功能分区设定———打造文化旅游特质

文化是一种生活, 也是一种享受。

在丰硕的文化积淀中, 规划通过提炼出六个功能区 (图1) 重点展示瑶族文化特色, 打造项目的民族文化特质、旅游特质等做到九大文化的多方面展现, 是文化旅游地产的综合体。设计将瑶族传统文化以及居住的空间形态融入到现代文化地产空间中。

4 旅游规划

项目功能策划将旅游接待、自然风光、文化朝圣、文化体验、文化休闲、瑶寨风情等内容融入;同时在开发基地内部规划四条旅游产品线路:瑶族寻根祭拜游、瑶族文化观光游、瑶族风情体验游、瑶族文化科考游路线。外部联络县域内的宝镜古村落、秦岩溶洞旅游区等以及南岳衡山、桂林山水等串连成线, 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民俗旅游线路。

5 规划处理方法

文化是一种情怀, 也是一种信息。

根据规划地块处于城市街坊内部的特定问题, 规划必须处理好项目用地的内外关系, 尝试必要的艺术处理。

5.1 交通对接

规划将园区西入口与东入口和城市东西向道路对接, 南入口与城市南北向道路对接, 既便于识别也便于人车疏散。对穿越园区的城市东西向交通规划人行天桥等安全设施。

5.2 空间视廊

规划建立各分区内开放空间与园区制高点、历史文化园区中心轴线与园区交通节点的通视廊道, 以及步行系统与景观节点的相向关系, 以丰富园区景观效果。

5.3 景观互动

规划将园区出入口作为城市道路的对景, 让园区景观节点展现给城市, 互为衬托, 并将园区周边道路的沿街建筑重点改造, 增强文化特色街区的规模效应。

6 文化旅游地产项目规划及开发模式初探

湖南江华世界瑶族文化博览园概念性规划[3], 是对文化旅游地产项目设计的一次研究。

(1) 挖掘地方文化特色开发旅游文化地产, 具有永恒的活力。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带给人们对文化需求的提高;让人们在休闲中学习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同时享受文化带来的福利。

(2) 让文化地产与城市互动, 取得双赢的效果

在地产中植入所在城市的历史文化特色, 将有效提高城市的品质和知名度, 文化地产项目也得益于城市的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的支持。同时做好前期项目策划, 增加客群面, 面对全世界瑶民以及各地旅游者, 获得稳定的客源, 取得双赢的效果。

(3) 文化地产有利于地方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在文化地产的规划设计上, 通过对地方历史文化的深入研究, 提取文化精髓继而做到历史文化的重塑与再生。在规划布局上体现民族历史文化特色, 在建筑风格上采用民族特有元素, 最终打造独特的民俗文化旅游地产, 呈现充满民族文化氛围的城市空间形态。不仅成为地方历史文化的学习场所, 还是各种民俗文化活动的场所, 极大地推动地方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摘要:本文结合江华世界瑶族文化博览园规划设计的实际案例, 通过对实地调研考察分析, 从瑶族独特的文化形态入手, 提炼出九大瑶族文化。结合对地块的总体布局、功能分区、项目策划、交通对接、空间视廊及景观互动等多方面的分析, 总结出基于民族文化认知的旅游地产项目规划的设计手法。该项目为文化旅游地产综合性设计项目, 涉及到前期开发与策划、总体规划与建设规划, 文化研究与旅游规划, 园林景观与文化建筑等内容, 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关键词:文化更新与再生,文化旅游地产,江华世界瑶族文化博览园

参考文献

[1]江华瑶族自治县基本情况.

[2]奉恒高.瑶族通史[M].民族出版社, 2007, 6.

浅议概念规划 篇8

概念规划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 城市为适应全球化时代特征, 适应快速多变的环境要求而进行的规划方法改革探索。其重要性越来越受到规划界和地方政府的重视。它一方面希望对目前的总体规划到详细规划在宏观性、灵活性和战略性等方面的不足给予修正, 同时它也对现行城市规划体制的科学性、时效性和实效性进行挑战。概念规划包含:对特定区域或方式的展望;对目标和政策的陈述;以能够被用来达到目标的政策为基础的方法和战略;对战略的评估以及对最佳的一个或多个战略的选择。它响应着一个公认的保护环境、限制合理发展范围及减少旅行时间、提高生活质量、保护计划发展的政治个体特色的需要。我国的概念规划诞生之初, 正是国内很多地方用土地资源支撑发展的时期, 正是国内很多城市比拼竞争力的时期, 正是国内很多城市进入跨越式发展的时期, 也正是国内很多城市的人均GDP开始超过3000美元的时期。这些现象说明, 当前, 土地资源最能体现经济的发展动力或者潜力。21世纪初, 很多城市在扩大行政区, 吞并周边的市县, 这一方面体现了城市的张力, 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区域协调的重要性。由于很多城市政府都急需有关城市用地控制和拓展的策略, 城市规划的龙头作用就显得无比重要, 而概念规划是最能及时提供城市发展方向战略抉择的规划, 因为其所采取的规划咨询和招标的方式, 具有在短时间内能够提供多套发展策略的优势, 可为政府做出城市发展决策提供多样化的选择思路。另外, 概念规划还可为本届政府在任期内大展宏图提供规划依据, 可节省更多的时间。概念规划的应时而生既体现了地方政府和规划师的创新魄力, 又体现了城市规划的重要性, 更重要的是其不受法定规划要求的约束, 地方政府可以运筹帷幄, 规划师可以大胆设想, 评论家可以高瞻远瞩, 实在是大受政府和规划师欢迎的“中庸之道”。

2 概念规划的特征与优势

2.1分析视角的全局性, 即从城市发展的外部环境着眼, 将规划研究对象置于区域的大背景中, 系统考察其功能定位及现在、未来可能的竞争优势, 从而对城市发展的基本脉络和轨迹进行方向性把握。2.2所指问题的根本性, 即所针对、研究的问题大多是牵涉城市未来发展的方向性、战略性、根本性的问题, 而对于一些具体层面的问题则采取回避的态度, 或者划入其它类型的规划的管辖范围。2.3对策方案的框架性, 即概念规划仅指出城市未来发展的战略性指导原则与可取的发展方向、模式、路径, 提供总体的发展思路框架和策略引导, 一般不涉及具体的建设方案与实施意见。

3 概念规划的作用

近两年开展的概念规划中, 发展战略研究, 应该站得高, 看得远, 审时度势, 统筹全局, 具有长远性、整体性、综合性的特点。有城市规划机构所作的概念规划, 重点应该放在“空间”上, 但是它必须与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相配合。从当前进行的概念规划看, 规划的性质定位为“研究”是比较合适的。理由是:长远的预测具有很多不确定性, 战略规划应保持一定的机动性和多种的可适应性。如果赋予其法定规划的性质, 非但要经过比较复杂的批准程序, 而且会增加它的刚性。其次, 在现在的条件下, 资料的掌握不够全面, 方法不够成熟, 经验有限, 没有法定程序和技术性的评价标准等。其实, 作为研究, 并不意味着降低了它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更不意味着减弱了它的重要作用。概念规划研究的直接作用就是一种城市与区域宏观战略性核心问题的研究, 主要目的是服务于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很大程度上, 这些研究都应该在总体规划编制的前期或过程中完成, 只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而被忽略了, 从而形成了一个新的、相对独立的规划研究层面。概念规划既然是在城市发展的一个全新阶段成长起来的一种规划研究工作方法, 自然产生出独到的现实作用。3.1研究内容向区域和宏观层面的战略性问题集中, 弥补了总体规划编制过程中己被忽视的前提研究。总体上看, 一些重要结论被政府所接受, 从而为总体规划修编或调整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如惠州在这次总体规划修编之前, 进行了4+1模式的城市发展概念规划工作, 即邀请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做惠州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规划, 然后邀请各有代表性的四家规划设计单位做惠州城市发展概念规划的研究, 在这个基础上召开概念规划的咨询会, 邀请了各个方面的专家参加进来, 进行多方案的比较, 综合, 为下一步总体规划的修编奠定了基础。3.2在大多数已开展研究的城市, 城市主要领导, 甚至省主要领导高度关注概念规划的工作, 并与研究工作组之间有良好的交流和沟通。这种充分的沟通使专业的观点能够直接影响政府的决策, 建立了政府决策与规划研究的互动机制, 提高了政府决策的科学性。3.3研究过程也特别关注常规的城市规划编制以外的影响城市与区域发展的重大问题, 从更高层面和更综合的角度来判断这些问题对城市经济、社会、环境发展的影响, 并提出策略性建议。从而使规划部门的意见能在相关决策中发挥作用。3.4作为城市政府制定地方规划法规、政策, 调整管理机制、机构, 甚至调整市域内行政区划等的依据和参考。3.5作为城市重要项目决策的依据。展望长远和未来是保证当前决策科学性的一个重要条件。古人云:人无远虑, 必有近忧。制订概念规划并不是要把未来的事情都放到当前来做, 而是使当前的决策能考虑到未来, 以避免决策的盲目性或迷失方向。

4 概念规划的共同点

纵观近些年来的概念规划, 有以下一些内在的共同点:4.1以经济发展为基础, 围绕社会发展、环境保护、人口增长、土地需求、交通运输、空间发展方向、布局形态等问题进行研究, 落实到空间结构的形式和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等。这些内容看来比较适合当前一些大城市的需要。有的专家认为:起内容与总体规划大致雷同。这话有一定道理, 但在研究的深度和视角方面还是有所不同。4.2全面战略与专项战略。近两年进行的概念规划多为城市全面战略。实际上, 参考国外的做法, 城市发展中的很多专题都应该进行专门的战略研究。结合我国大城市的实际情况, 特别是交通、环境、生态, 以至特色、形象等都可以作为专题战略研究的题目。研究在先, 规划设计在后是一种好的方法。4.3时限、时序与目标。概念规划是否需要时限, 回答应该是肯定的。无时限就容易过分“超现实”, 缺乏约束, 而误把“未来”当作“当前”。期限可长可短, 视目标、任务而定, 不一定非要几十年。时序, 作为概念规划是应该考虑并予以明确的。时序的划分便于分阶段地实施概念规划并对其过程进行监控。也便于在进入下一阶段前作必要的调试, 使运行良性正常。目标既是概念规划的前提, 也是概念规划研究的结果, 而不是预置的空洞口号, 这一点在我们当前的概念规划中做得还不够。

总之, 本人认为概念规划主要是研究城市发展中的重大战略问题, 然后确定重大战略问题在空间上的基本格局。概念规划是一个很大的概念, 但是概念规划有一个基本的作用就是指导城市总体规划的进行。所谓概念规划主要是要为地区制定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向, 突出发展的主题, 明确发展的动力。

概念规划研究可以视为一种规划的工作方法, 因此对它的开展不宜有过多的限制, 从而有可能产生好的思路和理念, 成为推动城市高效率发展的一种智力资源。而概念规划应当是一个过程, 是一个技术过程、社会过程和政治过程的结合, 其最终的成果则必定是基于技术和社会、经济现实的政治决策, 并有制度性的保障。概念规划有必要和有可能成为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一级规划层次, 具有完善的程序和法定的效力。

当前概念规划研究自下而上迅速展开, 表现出了快速、实效、创新、宏观的特点, 使人们对概念规划的未来充满期望。然而同时也应看到, 对这种较新的规划实践要加以总结和施以一定的引导, 并应尽快明确其在我国城市规划编制体系中的定位。

参考文献

[1]王鹰翅.概念规划刍议[J].规划师, 2005, (2) .[1]王鹰翅.概念规划刍议[J].规划师, 2005, (2) .

生态旅游概念辨析 篇9

目前, 具有权威和影响力的定义很多, 主要有以下几种:

世界旅游组织的定义———以生态为基础的旅游, 是专项自然旅游的一种形式。强调组织小规模旅游者参观保护区, 或者其有传统文化吸引力的地方。

何光的定义———生态旅游作为可持续发展原则指导下, 以观赏和感受生态旅游环境、普及生态旅游知识、维护生态平衡为目的的一种新型绿色消费方式。

张广瑞的定义———生态旅游是一种特殊的旅游形式, 是一种有目的旅游活动, 一般来说, 生态旅游者的旅游目的地是“自然赋予”或某些特定的文化区域;而从事这种旅游活动的目的是了解当地环境的文化和自然历史知识, 欣赏和研究自然景观、野生动植物及相关文化特征等;从事该项活动的原则是“不改变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保护自然资源使当地居民经济上受益”。总之, 开展生态旅游必须保证保持、促进生态的协调发展, 至少不破坏生态平衡, 同时获得经济效益。

卢云亭的定义———生态旅游是以生态学原则为指针, 以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为取向, 所展开的一种既能获得社会经济效益, 又能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的边缘性生态工程和旅游活动。

王兴斌的定义———生态旅游是以自然和生态资源为主要吸引物, 以观赏和感受生态环境、普及生态知识、维护生态平衡为目的的一种新型旅游产品。

吴必虎的生态旅游定义———主要包括三层含义, 其一是哲学层面的, 是指一种可持续发展哲学;其二是科学层面的, 指的是科学技术的研究, 着重环境容量和旅游生态系统的变化规律;其三是商业意义的, 指的是一种旅游产品。

从以上旅游的相关组织和学者对生态旅游的定义, 我们可以看出意见不一, 各有千秋。大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认为生态旅游是一种产品;一类认为生态旅游是一种特殊的旅游形式。从现实的角度分析, 第二种观点更科学一些, 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 从生态旅游产生的背景考虑, 生态旅游是旅游形式的一种。“生态旅游”是学者在对传统自然旅游方式进行“生态反思”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目的是想在促进自然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同时, 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改善旅游地当地居民的生活。生态旅游概念的提出初衷就是想通过对传统旅游者旅游行为和方式的改变, 来达到既满足旅游者的旅游需求, 同时能确保旅游地的生态文化环境尽量不受破坏或最好能做到完好无损。因此, 笔者认为生态旅游是旅游的一种特殊形式, 是一种对旅游者高要求高标准的旅游。

第二, 从生态旅游的发展过程考虑, 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旅游形式更有利于其预期目标的实现。

假如将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旅游产品来打造, 其对自然人文环境的保护效果没有把它作为一种旅游形式来得快。众人皆知, 一种产品的形成、产生和发展过程是要经过很多工序的。通常包括设计、施工、验收等诸多环节。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旅游产品来打造, 也不例外的要经历很多流程。但在生态旅游提出来之前, 世界上其实已经有很多的旅游产品, 即旅游线路和旅游景点。事实上, 很多旅游产品, 即旅游景点和打造旅游景点的基础——自然和人文环境往往都已存在或已得到开发。假如因为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旅游产品概念的提出, 相应的旅游产品要求和规范的界定, 就会有很多的既存旅游景点要按照生态旅游产品的要求来重新打造, 这样势必浪费大量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 同时也会对旅游景点的旅游资源造成很大的影响和破坏。

反之, 假如把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旅游形式, 效果就会完全不一样。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旅游形式, 它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让所有参加旅游的人来按照生态旅游实施的目的: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改善旅游地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来从事这一项活动。旅游是一种经济基础相对较高的人群参加的较多的一种活动。由于旅游这项活动参加主体的特殊性, 他们经济基础较好, 相对文化素质较高, 在生态环境保护呼声四起的这个社会环境生活生存, 他们或多或少的知道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环境保护是需要人人参与, 人人行动的一件大事情。由于旅游活动人群的特殊性, 在相关部门的管理和要求下, 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旅游形式有利于推广和实施。通过生态旅游者的旅游行为和方式影响和吸引大众旅游者, 让生态旅游逐渐进入主流市场, 进而达到让生态旅游由少数专业人的旅游市场向大众旅游市场普及。尽管生态旅游的全民普及需要一个过程, 但它的周期和效果远优于其作为旅游产品来打造的周期和效果。

第三, 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 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旅游形式更有利于确保其效益的实现, 包括经济效益、生态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仔细推敲把生态旅游定义为一种旅游产品的理由, 主要在于让其在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条件下, 通过旅游景点的自然环境或与旅游相配套的基本设施, 诸如餐饮, 旅店, 游乐设施, 交通工具等渠道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即要求与旅游相关的资源和产业的开发和利用都要符合生态环保和可持续利用的经济发展要求。通俗的说, 生态旅游要求达到经济效益、生态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三赢。但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看, 这样对生态旅游进行定义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主要在于从事旅游活动的主体———旅游者不便于作为产品来进行打造。在缺乏旅游主体———旅游者存在的前提下, 上述提到的旅游景点和旅游相配套的基本设施与人类生存的其他环境和生存生活所需的用品相配套的设施或产业就没有区别。它们的开发利用和产业的发展无一例外的应该符合2009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环保工作提出的要求, 即用生态环保的理念促进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 都应该强化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 加强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建设, 坚决管住产能过剩行业新上项目, 开展低碳经济试点, 努力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加强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因此, 我们不应该把与旅游相关的一些资源 (包括自然和人文社会资源) 及相关的产业与其他的经济产业和资源区分开来, 把用生态环境保护打造出来的与旅游业相关的环境和产业冠以一个特有名词———旅游产品。

生态旅游的目的主要在于通过对旅游者的理念, 旅游方式和旅游者的行为用生态环保的思想武装起来, 让旅游者在满足旅游能获得休闲愉悦放松的同时, 能够自觉的爱护旅游所需的资源及相关的配套设施, 且能在保护中获得另一种满足和充实, 而不会把其在旅游的过程当中因保护生态环境所付出的劳力和脑力当作一种负担。从这种角度看, 笔者觉得生态旅游应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形式来推广和实施。但这种旅游形式应该是怎样的, 以及如何来推广。这是从事生态旅游科研工作者急需研究解决的问题。

总而言之, 从以上三个方面分析, 生态旅游应该是一种特殊的旅游方式而不应该定义成一种旅游产品。对生态旅游定义进行规范和完善将有利于生态旅游的开展和推广, 也利于其目的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庞少静.我国生态旅游开发中的若干环境问题及对策[J].环境保护, 2004 (9)

珠三角“大旅游”概念再升级 篇10

近日,广东省政府办公厅发布《珠江三角洲地区旅游一体化规划(2014-2020年)》(下称《规划》),规划以广州、深圳、佛山等9大珠三角城市为主体,纳入港澳合作内容,旨在推进珠三角旅游一体化进程,将珠三角打造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

《规划》分近期、中期、远期三个步骤实施,2015年底,珠三角旅游一体化将初见成效;到2017年底,珠三角旅游一体化基本成型。到2020年底,珠三角将实现旅游要素无障碍流动,建成旅游集散网络体系,全面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全面建成珠三角智慧旅游城市群。

其实,珠三角旅游规划一体化在广东省早已提及并实施。改革开放之初,珠三角就开创了区域旅游合作的先河;20世纪末,“粤港澳大三角旅游区”的构想逐渐演化为“大珠三角”区域旅游合作实践。新的旅游规划再度重拳推出,结合了粤港澳旅游特色和当下的旅游市场发展趋势,将“大旅游”的概念再一次升级,可谓推陈出新,亮点纷呈。

从“散打”到“组合拳”

散打是武术中格斗对抗形式的一种,强调单打独斗。组合拳是拳击拳法的一种,强调多种形式组合出击。“新的《规划》出台体现了‘大旅游’概念的升级,更为注重区域旅游合作,就像从‘散打’到‘组合拳’。”广东省旅游局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国平,曾经是广东省多项旅游规划的参与者,在接受《小康》记者采访时这般比喻。

的确,广东旅游景点星罗棋布,各具特色,实现真正的连点成片,联合推广正是本次《规划》的一个重点,比如加强旅游市场整体化营销、一体化管理等等。

《规划》提出,广佛肇三地将进一步加强旅游营销合作,打造以广州千年商都、佛山岭南舞狮、肇庆山水生态为核心主题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同时也提到要加强广佛肇、深莞惠、珠中江三大经济圈的旅游合作、旅游产业的优势互补和合理布局;构建珠三角旅游品牌体系,强化、整合旅游资源的优势和特色,以“活力广东,精彩珠三角”为核心品牌,深度推进“岭南文化、活力商都、黄金海岸、美食天堂”四大品牌建设。

这种旅游合作、品牌建设有何重要意义,如何开展?李国平给记者举了个例子,“类似于这种旅游营销合作涉及到旅游线路这边,包括广州佛山延伸到江门中山。整个岭南文化、民俗文化、美食文化等底蕴深厚。比如广东的烈士名人景点,传统线路连起来很有影响力,黄飞鸿、孙中山、康有为、梁启超等等都是在这一条名人线上,联合线路进行推广就非常具有吸引力。”

珠三角具有“外圈山-中部江-内圈海”的地理格局特色,形成了以“三山三江三湾”为代表的绿色生态旅游带、黄金水道旅游带、蓝色滨海旅游带。《规划》提到要推进珠三角重点区域旅游合作,也即通过构建“上山出江入海”的山水旅游大格局,把三大旅游带打造成珠三角跨区域重点旅游合作示范区。

结合这种特殊地理格局,《规划》专家组组长、华南理工大学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系主任吴志才博士,在他的文章《惠州:广东的缩影和希望》提到惠州旅游要分“三步走”:一是“上山进湖入海”景区旅游开发时代。“上山”:罗浮山、南昆山为代表的旅游观光;“进湖”:西湖为代表的城市休闲;“入海”:环大亚湾滨海度假。二是“下山环湖深海”环旅游带产业发展时代。“下山”:环罗浮山-环南昆山旅游一体化产业带;“环湖”:环西湖中央休闲区-东江、西枝江的休闲旅游产业带;“深海”:环大亚湾海岸-海岛风情度假旅游产业带。三是旅游发展与全市共融的全域旅游时代:旅游全产业链的时代。

智慧旅游,“网上珠三角”

随着线下办事到网上办事的延伸,旅游的打造也越来越重视对网上平台的运用。智慧旅游,也被称为智能旅游,就是利用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借助便携的终端上网设备,主动感知旅游资源、旅游经济、旅游活动、旅游者等方面的信息,及时发布可以让人们能够及时了解这些信息,及时安排和调整工作与旅游计划,从而达到对各类旅游信息的智能感知、方便利用的效果。

2011年4月13日“智慧旅游”启动以来,18个城市入选首批“国家智慧旅游试点城市”。2012年12月3日,国家旅游局正式发文,确定广州等15个城市为“第二批国家智慧旅游试点城市”。

广州同时也走在全省的前列,成为智慧旅游城市建设示范。开始实施的半年内广州就推出10多项智慧旅游新产品,在全市30多家旅游企业中试点和应用,迈开了广州旅游产业全面转型升级的新步伐。

而随后,广东省对“智慧旅游”的助推亦越发明显。2014年7月19日,全国首个“智慧导游服务平台”在广东省成功上线。2014年11月11日广东省旅游局对外通报该省智慧旅游发展情况,并发布《广东省智慧旅游研究报告》、《广东省旅游信息标准》、《智慧旅游城市建设与服务规范》、《广东智慧景区建设指引》、《广东智慧酒店建设指引》等一系列标准、规范和指导性文件。据了解,广东近期将建立一个统一的珠三角旅游信息网站,推出“网上珠三角”,推介珠三角旅游整体形象,提供旅游景区、线路、交通、住宿、气象、安全、医疗急救等信息和咨询服务,实现网上预订、旅游信息实时报送和更新。未来实现整合珠三角旅游企业的营销平台和旅游电子商务平台。

2014年,被国家旅游局定为智慧旅游年。政府、企业、研究机构以及公众都对智慧旅游寄予高度关注,我国旅游产业迎来了转型升级的重大机遇。在这样的大趋势下,最新的《规划》中也重点提到要加快智慧旅游平台建设,打造珠三角智慧旅游城市群,打造智慧旅游信息服务系统。2020年,广东将建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珠三角智慧城市群,基本建成“智慧广东”。

“广东省重点打造智慧旅游,出台一系列智慧旅游技术指引规范,非常契合现实发展和需要。打造珠三角智慧旅游城市群实质上分三步走,从以广州做示范到推进深圳、珠海再到整个珠三角城市群,整体规划路径具有针对性。此外,建设智慧旅游信息服务系统,制定相关指引规范,从线下珠三角到‘网上珠三角’,智能便利,在全国都非常有借鉴意义。”李国平非常看好智慧旅游的潜力和发展。

粤港澳游艇自由行

“珠三角”毗邻港澳,大层面上的“大珠三角”则囊括粤港澳,面积约18万平方公里。粤港澳合作涵盖了粤港经济、社会、民生、文化等合作领域,旅游方面亦是强强联手,携手打造旅游“金三角”。

最新的《规划》也加重了粤港澳合作这一块的比重。其中提到将粤港澳游艇通行纳入到粤港澳合作的框架中,三地共同争取中央支持推进粤港澳游艇自由行,近期启动广州、深圳、珠海、中山先行先试,未来逐步延伸到珠三角及广东其他区域,实现粤港澳游艇自由行。

“游艇自由行是粤港澳合作的重点项目,而且也有一些新的突破,重点突破粤港澳游艇在口岸通关、监管查验、游艇码头设置、游艇和驾驶员牌照互认、游艇航行区域规划等方面的政策难点。从发展态势来看还是相当不错,从试点搞起,结合港澳广阔的游艇市场与广东优质的游艇港湾停泊条件,相辅相成,这样能加快游艇产业集群建设,推动粤港澳游艇合作发展。”李国平给记者分析。

2013年6月14日,粤澳合作联席会议在中山举行。中山成为广东省第一个试点游艇自由行的城市,位于中山市神湾镇,由新加坡吉宝集团投资的盛世游艇会将成为自由行标志性项目。

记者来到中山市神湾镇磨刀岛,在一片一望无际尚在开发的水域前,神湾镇宣传办副主任李靖宇指着一座紧张在建的大楼对记者说,“那是出入境联检大楼,刚施工不久,加上建设装修明年上半年就可以完工。这里也是中国粤澳游艇点对点自由行先行先试的区域,海关、海事、边检、检疫等人员出入一个流程都能在联检大楼中解决。”

放眼远望,公共停泊港池已见雏形,海面虽然一片宁静,盛世游艇会的未来模样却仿佛映照其中。李靖宇领着记者一路参观,非常兴奋:“这个五金锚级国际性游艇会,总占地面积1300多亩,总投资达75亿元,规划泊位总数450余席。以后大陆和澳门往来间的旅客也多了一个海上通道,对澳门的旅游有很大的促进。而我们加强游艇产业发展建设,使得游艇产业集群区成为现实,极大推动了神湾打造游艇产业集聚专业特色镇、国际级旅游小镇的步伐。”

“除了游艇自由行,我们和澳门的合作也是非常广泛,重大项目如翠亨新区粤澳合作示范区。乘着粤澳合作这艘大船,澳门能实现产业多元化,中山也能实现产业转型,成为中山未来发展的一个动力。”中山市外事侨务局副局长黄识航告诉记者。

此外,除了把游艇自由行纳入到粤港澳合作的框架中,《规划》也提到要便利邮轮出入境及投资合作,比如放宽中国公民在境内登船搭乘国外邮轮的管理限制,推进邮轮出入境便利;参考广州白云国际机场实行72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在广州、深圳邮轮母港先行实施免签政策;加大邮轮投资合作力度等等。从“珠三角”到“粤港澳”,“大旅游”的圈子正在越画越大,向着全国化、国际化的趋势迈进。

区域旅游一体化、智慧旅游“网上珠三角”、粤澳游艇自由行等等都只是珠三角旅游一体化的其中的几个亮点,而亮点除了纸上的文件,更多体现在地上的实施。

按规划,珠三角旅游一体化正在从“双芯驱动、三圈推进、三带突破”内部合作向着“两区携手、一环辐射、多层推进”外部合作前行,为的是辐射带动粤东西北旅游加快发展,推进多层次区域旅游的合作。

珠三角旅游实现真正一体化,大家不无期盼,李国平亦然,他说,“我们目前面对的问题,也是一个共性的东西。比如旅游研究与旅游规划,旅游宣传,需要增加契合度,要把握好规划的重点、宣传的重点,这样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也希望珠三角旅游一体化能够在网上、线下开展得更为顺利,真正实现合作共赢,便利为民。”

上一篇:真性情的觉悟下一篇:设备应用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