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控作用

2024-08-16

调控作用(精选十篇)

调控作用 篇1

中国2010年下半年以来, 消费价格水平 (CPI) 持续上涨, 并连创新高。官方统计数据显示, 7月~10月份, CPI同比分别上升3.3%、3.5%、3.6%和4.4%, 到了11月份突破5% (5.1%) , 创下两年多的新高。为此, 中国政府从11月起密集出台控制物价措施, 包括行政手段和货币政策。国务院办公厅在11月20日发布通知, 出台16项措施稳定物价总水平。这些措施包括, 增加供给、增加社会保障和补贴、打击投机行为等。中国国务院还决定修改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 把相互串通、恶意囤积等作为惩处重点, 加大处罚力度。央银行在10月实施了两年内的首次加息, 12月26日再次加息, 并且在11月和12月三次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行政、货币手段密集齐亮相, 目的只有一个:抑制通货膨胀 (通胀) , 控制物价水平。

但许多专家认为, 行政手段只能短期奏效, 而货币政策需要持续的加息, 同时, 控通胀还是要靠货币政策。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易宪容研究员就认为, 国务院的治理通胀十六条, 作用是有限的。因为目前的问题是流动性过剩, 因此, 靠调整供求关系对于控制通胀是难以为继的。因为, “就这个十六条来讲本身还是有限的。因为当前的情况来讲并不是通过调整供求关系能够解决的, 而是整个价格水平的全面上升。其主要原因是流动性过剩导致了物价、资产价格, 特别是房价的上涨。”, 根据中房指数基金的数据, 北京2010年房价同比上涨了45%, 全国35个大城市房价涨了27%。同时, 行政干预物价只能起到短期作用, 比如蔬菜价格, 这个月是下跌了, 但下个月又涨了, 而且涨得很快。但利率的作用不可能马上反映出来, 它要经过累计的加息, 才能对抑制物价起作用, 而且目前中国的负利率如果不扭转, 通胀是一定会持续的。北京的经济学家刘正山博士也认为, 政府的行政干预有一定的效果, 但是有限, 从长期看, 如果市场对政府通过货币政策调控通胀的预期不高, 负利率依然存在, 那么投资者的炒作会进一步抬高物价水平。因此, 货币决策部门应该释放进一步加息的信号, 让投资者认为央行会加大紧缩的力度, 从而可能给投资带来风险, 这样才能把CPI压下去。

关于发挥财政科学调控作用 篇2

当前我市经济发展机遇和挑战并存,因此我市财政部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按照十七大进一步发挥财政职能作用、加强财政宏观调控的要求,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财政体制机制,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综合运用财政政策支持企业,促进昆山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财政支持企业发展的现状

经济决定财政,财政对经济有反作用。近年来我市财政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财政工作全局,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综合运用财政政策,充分发挥财政的职能作用,在支持企业发展,促进经济增长上采取了一系列重要举措,取得了一定成效,促进了企业健康快速发展。

(一)支持企业改组改制

(二)支持企业搭建服务平台

(三)专项资金政策扶持企业发展

四)支持企业融资发展

企业的发展、扩大再生产需要资金,融资能力直接影响企业的竞争力。我市采取积极政策支持企业融资发展。

(五)支持企业人才培训

略论税收对经济的调控作用 篇3

【关键词】税收;经济命脉;经济杠杆;调控作用

税收是一个国家政府的财政收入的主要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下,国家所采取的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和工具,具有调节收入,调整资源分配,克服市场滞后性、盲目性、自发性,引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对经济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

一、税收的概念分析

税收是国家行驶其权利,根据法律规定,有专门的政府机构向居民和非居民就其财产或者特定行为实施强制的、非罚与不直接偿还金钱或事物课征,属于国家财政收入中最为主要的形式,其目的是实现国家的公共财政职能,其本质是国家凭借权力遵循法律及法定的标准与程序,强制参与国民收入的分配。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与纳税人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

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的基本特征,相互联系结合成为统一的有机体,强制性是税收无偿性的有力保证,无偿性体现了税收的本质,税收的无偿性和强制性必然导致了其必须具备固定性。

二、税收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经济和税收两者关系紧密、联系密切,经济的发展是税收的主要来源,经济的发展程度、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实际的税收水平;而税收通过税种、税率、税负等相关因素对经济利益的各方进行调节,从而平衡经济的发展状况。税收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杠杆,对经济的健康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九五”时期。在“九五”的初期,税收对市场出现的通货膨胀问题进行了有效的控制,对国家经济安全顺利经过过渡时期、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至此以后,作为财政政策的重要构成元素的税收政策经过了漫长的调整和规划,逐渐形成了科学合理的体系结构,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对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农民增收问题是多年来制约农村发展的关键问题,怎样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是阻碍我国农业快速发展的重要障碍难题。而这一难题通过近年来中央制定的涉农优惠税收政策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从而有力地推动了农业的快速发展,切实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提升了农民的生活质量。现如今,大部分省份施行的免征农业税政策很大程度上鼓励了农民的积极性,对农业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对社会的进步以及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起到推动促进作用。

(二)对高新科技促进发展的重要意义

为了支持和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以及国有企业集团化的重组优化机构,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的税收优惠政策,从而有效地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软件产业给予适当的政策性税收优惠,促进其科技成果的实体化转向,同时减免先进技术和设备的进口关税以及进口环节税,减少了企业新产品研发的成本,鼓励新产品的研发和销售,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自谋职业的下岗再就业职工,实现税收减免,鼓励其创业,减少了失业率。

(三)对我国对外经济发展的意义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加快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加快了中国与国际接轨的脚步,同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税收制度的健全和完善带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将世界贸易组织公平、透明、公正、无歧视等原则作为指导原则,对我国的税收制度进行不断的改革和完善,是对经济全球化的成果合法合理的享受。但同时,加入世贸组织时所承诺的降低进口关税等必须遵守,然而对关税税率的调整对我国的部分产品来说是不小的冲击,因而在制定的过程中要注意对弱小产业的保护。同时要对国与国之间的税收管辖进行合理的划分界定,防止征税的重复现象,积极引导企业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的发展方向。

三、税收对经济发展的调控

(一)对供求关系的调控

供给与需求的均衡保证了经济发展的均衡,但税制结构的变化或是税收收入情况的变化都是对价格的影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对供给和需求产生影响。税收制度直接影响了社会的总需求,因而,在物价的稳定以及对通货膨胀的抑制,对调节总供给的税收政策要求更多,操作难度远大于对总需求进行调节的税收政策。具体的从反通货膨胀的角度进行分析:当总需求过高时,可以通过两种税收政策进行调节,其一是增加总供给,这表现为对公司所得税以及个人所得税的减免,从而增加资本和劳动的投入,以提高总的供给使得供需均衡,从而对通货膨胀进行了抑制;其二是抑制总需求,对需求进行“降温”,在税收政策上主要表现为对个人所得税的增加,从而减少可支配的资金,达到抑制需求、均衡供需的目的。两种方法的侧重点不同,但是其最终的目的是相同的,都是为了达到供需的均衡。由此可以看出,税收有着通过对供需关系的调节使其趋于均衡关系从而维持经济问题的重要调节作用,促进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

(二)对资源配置的调控

税收通过税收的政策以及制度、方式对个人以及企业的社会经济活动起到调控作用,对社会经济资源进行合理的重组、调节以及配置。在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只有充分发挥市场价格的调节作用才能更加有效合理地进行资源的配置。但是在非市场化对资源进行使用或者外部经济存在的情况下,通过价格无法做到对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使用,在这样的情形下,只有通过以税代费或者是通过税收政策的调整使用,从而对外部经济起到纠正以及对资源合理配置的效果。税收政策一方面保证了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另一方面是对社会公共需求的满足,如果将税收运用于盈利性的生产投资,会造成各企业间竞争的不公平,对企业的负担是一种加重,会严重影响市场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

(三)对贫富差距的调控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个人收入的差距日益增大,贫富差距问题日益严重,而个人收入差距的增大,使得社会绝大部分的财富掌握在少数人手中,而社会中大部分的人只占据了极少数的财富,这样的财富分配方式会严重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团结,容易造成社会的动荡,不利于国家的治理以及经济发展环境的稳定。因而,国家政府就此问题通过税收的调控对这一问题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控制和调节。这一税收政策主要是个人所得税的增收。个人所得税的免征额由原本的1600到2000元,再到现如今的3500元,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经济的增长以及国民收入的增加。同时对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的提额是国家对个人合法收入的保护以及对低收入人群生活的保证,同时也是对过高收入的调整以及对非法收入的取缔。此外,对个人所得税不断完善的同时,国家为调控贫富差距,开始研究对遗产税、赠与税征收可行性的研究,不断加大对个人收入的调节,尽量减少收入差距,为实现最终共同富裕以及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不断努力。

(四)对特定经济或者社会活动需要的调控

政府通过调控特定的经济或者社会活动是政府鼓励或者抑制特定的经济或者社会活动发展的重要手段。例如,国家通过增加对科技研究、研发以及推广的投入,施行优惠的税收政策,从侧面对科技产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再例如国家为了抑制某些社会活动的发展如吸烟,加大对烟草的税收管理等措施,调控烟草产业的发展规模。而这些都是国家通过税收来对国家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五)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调控

我国经济在近几年得到迅速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国民经济也得到巨大的提高,但繁荣的背后经济问题也日益暴露。比如我国的东部、中部以及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发展差距巨大。总体来说,东部经济发展迅速,而西部则发展缓慢,造成各区域、城市之间发展不平衡,个人收入差距极大。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直接影响了社会的稳定、民族的团结甚至是国家的统一。因此,国家有必要通过分税制的税收政策对各地区的经济进行调控,同时配合政府对中西部落后地区的补助以及其他政策性的优惠,鼓励其经济的发展,缩小不同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促进民族的团结、社会的稳定以及国家的统一。

四、结语

综上所述,税收政策是国家对经济健康发展、社会的和谐稳定、民族统一团结的重要调控手段。税收制度是对市场调控不足之处的补充与优化,能够有效地对市场调节滞后性、盲目性等缺陷进行弥补和避免。同时,有利于个人收支、地域经济的平衡发展,对国家经济具有重要的杠杆作用。此外,为了国家更好地制定和完善税收政策,需要税务工作者在平时的日常工作中不断提高自身职业素养和操守,严格遵照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以及法定的程序进行征税工作,公开、透明税务工作,坚持公平、公正原则;在工作中及时发现税务问题并且及时反映,趁早解决问题,从而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快速、稳定发展与增长,推动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

参考文献

[1]刘丹.浅析税收对经济的调控作用[J].商,2015,(13).

[2]李宏杰.税收的调控职能[J].现代企业教育,2011,(21).

强化土地税收调控作用探析 篇4

一、制约土地税收调控作用发挥的因素分析

(一) 土地税制结构的失衡, 使土地税收调控明显乏力

我国的土地税收中涉及土地、房地产的税种已扩大到14种, 包括耕地占用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房产税、城市房地产税、营业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印花税、企业所得税等。由于目前国家征收的所得税是以企业的全部利润为基础的, 而大部分企业的利润都包含地租, 因此, 所得税中也包含有地租的成分。应该说, 我国基本构建了以土地、房地产的取得、持有 (保有) 、交易 (流转) 为征税环节的土地税收体系。目前在土地流转环节中征收的土地税偏重, 而在土地取得、持有环节中却偏轻。如在土地转让中需交纳的主要税费项目就有:契税、印花税、增值税、营业税、所得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固定资产调节税, 以及能源交通基金费等。[1]转让中的总体税负水平高达15%左右。而在土地使用权持有环节, 根据新修订的《城镇土地使用税暂行条例》的规定, 不同规模城市土地使用税为0.9~30元/m2不等。即使是大城市的税收负担也只有1.5~30元/m2。况且由于城镇土地使用税作为一种地方税, 不少地方至今尚未开征, 即使开征, 所占份额较少。同时, 房产税在税收总额中的份额也很小。在土地使用权取得环节, 耕地占用税, 税负过轻, 每平方米最多只有10~20元, 多数地区在10元左右, 同时减免税也存在着许多不合理的地方。这就是说, 土地税收主要是针对一小部分流转的增量或存量土地展开的。[2]这种过分依重土地流转税的税制结构直接导致了我国土地税收缺乏弹性, 庞大的土地流转税体系挤占了土地取得和持有中的城镇土地使用税和耕地占有税对经济的调节空间, 削弱了其调节力度, 使城镇土地使用税和耕地占有税的经济调节功能未能有效发挥。一般认为城镇土地使用税和耕地占有税在整个土地税收中的比重越大, 土地税制弹性越大, 越表明土地税收收入越能以大于国民经济增长幅度变动, 从而更具有调控经济的能力。相反, 土地流转税比重越大, 土地税制弹性越小, 其对经济波动的调控能力越弱。

(二) 主体税种的设计不完善, 使土地税收调控作用的发挥受到很大限制

在我国现有土地税种体系中, 土地增值税是第一大税种, 但实际运行中不能体现按能负担的土地税收公平原则, 也并不完全具有土地税收“中性”特征, 而且受现有征管水平的限制, 其财政功能也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3]土地增值税作为一种行为税, 它具有间接税的性质, 因而税负较易转嫁, 只是不太明显而已。房地产的有偿转让受购房消费倾向递减规律的影响, 随着个人收入的增加, 低收入购房者因用于购房消费占其收入的比例比高收入者高, 其负担的土地税收占收入的比例, 即税负率相应较高, 而高收入者因其购房消费占其收入的比例相对较少, 其负担的土地增值税负也较少, 这样土地增值税税负的累退性也就违背了高收入者多纳税的公平原则。即使人们把所有收入都用于购房消费, 不同收入的人负担的土地税收占其收入的比例相等, 征土地增值税即相当于征比例所得税, 纳税人税负水平始终相同, 这也不符合土地税收的公平原则。[4]

从表面上看, 房地产持有人可以把税负全部转移给取得人, 最终在购房消费领域由购房消费者承担全部土地增值税。但实际上税负全部转嫁给购房消费者的前提条件是不含税价在课税前后不会发生变化, 而现在许多房地产开发商为了达到多销售商品房, 摆脱滞销困境, 往往降低价格, 增加购房者的需求, 这样房地产开发商便负担了一部分土地增值税。房地产供求弹性的差异也导致了土地增值税负担的不确定性, 即房地产持有人与取得人各自负担多少税款因房地产商品而异。可见, 土地增值税对所有房地产价格的影响不可能是等比例的, 而现在对所有房地产商品统一按标准税率征税, 将导致供给弹性大、需求弹性小的房地产商品实际税负下降, 供给弹性小、需求弹性大的房地产商品实际税负上升, 课征土地增值税便使资源在各个部门、行业之间的配置较课税前发生了变化, 其“中性”原则大打折扣。更重要的是土地增值税专用发票的抵扣制度对征收管理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而目前征管手段与制度设计之间存在较大差距, 导致了土地增值税成为偷税数额最多、恶性偷税案件发案率最高的一个税种, 高额征收成本使土地增值税聚财功能大受影响, 也不利于对经济资源的有效配置。[5]由此看来, 我国目前过分依赖土地流转税, 尤其是土地增值税的税制体系已不能适应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三) 土地税权划分的不科学, 严重阻碍了地方土地税收调控作用的发挥

分税制的改革虽然通过土地税权划分初步构建了中央与地方两大土地税系, 但中央并没有将相应的土地税收立法权、解释权、税种开征停征权、税目税率调整权赋予地方。这种分税体制无论对地方土地税系的完善, 还是对地方挖掘土地税源都是不利的, 对地方政府利用土地税收手段进行区域经济的调控更是不利。[6]从实质上看, 实行分税制就是对地方经济利益的独立性的承认, 地方政府对一定的土地税收权 (包括土地税收立法权) 的拥有, 这不仅是分税制的内在要求, 而且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7]在地方政府拥有一定的土地税收权 (包括土地税收立法权) 的情况下, 通过自身的行使, 既可以创造出更多的土地税源, 也可以发挥在经济调节方面的积极作用。而土地税权划分的不科学, 极大地阻碍了地方土地税收经济调控功能的发挥。[8]

(四) 整个土地税收体系不尽科学, 使土地税收调控能力削弱

从表面上看, 我国土地税收体系比较完整, 但实质上缺乏清晰的总体设计思路, 主要表现为三点:一是税种设计的目的性不尽明确, 使已开征的税种难以充分发挥其调控作用。如城镇土地使用税属于资源税, 目的在于调节因土地的资源结构、开发条件和地理位置的不同而产生的级差收入的悬殊, 促进国有资源的合理利用。它是作为土地有偿使用的一项措施而存在的。尽管城镇土地使用税作为税收是国家以管理者的身份强制对纳税人无偿收取的固定税金, 反映了不平等主体之间的税收法律关系。地租是国家以土地所有者的身份依平等互利的原则将土地有偿有期限地批租给土地使用者, 而收取一定租金, 反映了平等主体之间的民事法律关系。但在实际征收时, 总与地租相混淆, 甚至出现了以租代税的现象。目前城镇土地使用税只针对以划拨方式取得的城镇土地使用权者征税, 而对出让方式取得土地的企业收取土地出让金, 显然均是设计的目的性不尽明确所致。二是税种设置重叠, 税基交叉, 存在税种关系不协调和重复征税的问题。如土地增值税与所得税 (含土地收益的成分) 存在双重征收问题。按照我国现行房地产税制, 对转让房地产的增值额是先征收土地增值税, 再征收所得税, 对房地产开发企业和房地产二级市场上转让房地产者均是如此, 都是对增值额计征, 同属于收益税, 的确存在着重复征税的现象。显然不利于经济波动时发挥土地增值税“自动稳定器”的作用, 熨平经济周期。三是一些应征的税没有开征。如土地闲置税, 它是针对可利用而逾期尚未利用, 或作低度使用的建筑基地所课征的赋税, 其征收目的是为了促进城市土地的利用, 而不是为了增加税收。换言之, 其政策目的重于财政目的。[9]

(五) 依法治税环境不适, 应土地税收调控的需要

依法治税不仅是土地税收工作的出发点与立足点, 而且是土地税收工作应遵循的根本准则。通过依法治税的推行, 不仅控制了土地税收减免, 而且使土地税收执法的随意性减少, 同时, 有效地打击了土地税收的犯罪活动。从总体上看, 随着我国法制建设的发展, 依法治税的环境在不断改善。但在土地税收实践中, 仍然存在着诸多不依法治税的行为, 如在土地税收执法中, “以权代法”、“以言代法”、“以权谋私、以税谋私”的现象时有发生, 对正常的土地税收执法秩序产生了严重的干扰, 大大削弱了土地税收调控功能的发挥。

二、强化土地税收调控作用的基本思路

(一) 优化土地税制结构, 增强土地税收调控力度

我国土地税制偏重于土地流转的征收, 而对存量无流动的行政划拨土地却几乎不征税。现今我国对存量土地使用者征收的城镇土地使用税税率太低, 税收总量非常有限, 根本形不成征税压力, 很难促进土地使用者节约、高效利用土地。这一方面助长了建设用地外延扩张, 同时, 单位或个人持有的土地利用率低下, 导致大量土地闲置, 浪费严重, 不利于土地集约利用。另一方面, 由于这些土地进入土地市场流转税费繁多, 税负较重, 使划拨土地很难进入土地市场流动, 使市场上土地供不应求, 导致土地投机的发生。这两方面共同作用造成土地市场发育缓慢, 土地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因此, 要适当降低土地流转税尤其是土地增值税在土地税收收入中的比重, 强化城镇土地使用税和耕地占有税尤其是城镇土地使用税的收入功能, 使税制结构逐步趋向合理。土地税收要尽量避免对市场机制产生扭曲, 但土地增值税不能满足这一要求, 它仍然对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产生扭曲, 而且这种扭曲是制定土地税收时所难以预料的, 因而对经济结构产生了一定影响, 而且税负越重, 影响越大。而城镇土地使用税和耕地占有税的课征只能减少人们的净收入, 不会产生资源配置的负效应, 所以, 降低过重的土地增值税负, 适当提高城镇土地使用税和耕地占有税的收入比重, 是优化我国土地税制结构的必然选择。[10]

(二) 科学设计土地税收体系, 全面提升土地税收调控能力

我国土地税收体系的设计, 既要考虑土地税收的调节作用, 也要考虑其能够成为地方财政收入重要来源, 增强其调控能力, 两者不可偏废。笔者认为, 应根据土地市场的运行过程和市场行为设置税种, 构建以耕地占用税、城镇土地使用税, 土地增值税为主要税种的土地税收体系。第一, 土地取得阶段, 目前我国取得土地使用权的途径有行政划拨、出让、转让、继承和出租等。对于这五种取得土地使用权的方式应区别对待。对于行政划拨的土地, 应缴纳城镇土地使用税。这既可以控制土地利用结构, 又可以控制土地使用规模。对于以出让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应分两种情况对待, 其一, 以直接出让方式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的, 不应课税。因为土地出让是国家将国有土地使用权按一定年限, 依据法律规定及约定条件, 让渡给受让者的一种民事法律行为。土地受让者为取得土地使用权已交纳了土地出让金, 如再对其课税, 将会影响其对土地的正常需求, 从而导致土地价格上涨和供求的失衡, 引起经济的波动。但可以考虑改革目前的土地出让金制度, 开征土地使用权保有税, 使土地出让金的部分以税收形式收入国库, 避免这部分国有资产变为地方预算外资金;其二, 先通过征用集体所有的土地, 然后将其出让时, 应缴纳耕地占有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这是因为国家征用集体土地时, 对土地所有者实行的是行政性补偿, 而不是市场性补偿, 因此补偿的费用很低。在这种情况下, 政府以较低的成本, 通过行使“征用权”, 把大批农地转变为非农地而出让, 获得大量经济利益, 致使耕地面积锐减。为了控制政府“征用权”的滥用、维护耕地总量的平衡和农村生产、经济秩序, 必须对其课税。[11]对于以转让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 除买卖和互易而取得的, 应不课税外, 赠与取得应缴纳赠与税。因为买卖和互易双方均给予了对价, 如果再行课税, 将会影响土地使用权流转, 引起土地市场价格的波动;而赠与是指当事人一方将自己的土地使用权无偿赠送另一方的民事法律行为。受赠方取得土地使用权时, 没有给付地价。为了调整利益的公平分配, 增加财政收入, 征收赠与税是必要的。对于租赁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 不应课税。因为承租人属有偿取得。如果再行征税, 势必加重承租人负担, 造成土地使用权流转不畅。对于继承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 应征收继承税。这既可缩小贫富悬殊, 增加财政收入, 又符合国际惯例。第二在土地持有阶段, 土地使用权持有者应缴纳城镇土地使用税和定期土地增值税。这样可以调节政府与土地实际使用者之间的收益分配, 促使土地使用者有效合理利用土地。此外, 为防止随意批租、圈占、滥用土地现象, 应以获得土地使用权而长期闲置不按规定使用者为纳税人, 开征土地闲置税, 以保障土地资源的充分利用。第三土地移转阶段, 是土地价值得以充分实现的过程, 也是设置土地税种的主要领域。这一阶段可设置土地增值税、营业税、契税、印花税、所得税等, 但必须体现出税收的公平和效率原则, 实现土地利用的最大化。提高土地税收收入, 增强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12]

(三) 合理划分土地税权, 加强区域经济调节

应建立中央与地方两级土地税收立法体系, 调整中央与地方土地税收征管权限。在土地税收征管权限的划分上, 必须遵循有利于中央贯彻其宏观调控意图的原则和有利于地方政府增加财政收入, 加强区域经济调节的原则。在这两大原则的指导下, 凡承担调控功能的土地税, 如城镇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土地闲置税、土地增值税等土地税收立法权、税种开征与停征权、土地税收减免权都划归中央, 以此协调全国的土地利用, 控制土地的投机, 调节土地级差收入, 公平土地资源分配;必要时赋予地方政府调整部分土地税率和规定地方减免项目的权限。凡受益性土地税, 如土地转让收益税、契税、印花税等列入财产税范畴, 属地方税, 由地方负责立法与征管, 收入归地方财政, 以此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土地流转中的共享税, 如企业所得税及个人所得税的所有权限都划归中央。这样不仅有利于调动地方政府挖掘土地税源的积极性, 而且有利于发挥地方土地税收在区域经济调节方面的作用。

(四) 坚持从严治税, 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当前土地税收征管工作中最突出的问题是“有法不依、有法难依、执法不严”, 既给偷逃税者以可乘之机, 也给国家税收造成损失。因此, 一方面, 必须建立健全土地税收征管制度, 对土地税收中的漏洞进行填补;另一方面, 必须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征税, 对偷、骗、抗税犯罪行为予以坚决的打击, 杜绝随意减免和变相减免行为的发生, 以确保国家土地税收规定的执行。同时, 在土地税收征管中, 要重视土地税收对经济的影响和它的调控作用的发挥, 处理好土地税收任务与土地税收调控的关系。当土地税收调控与土地税收任务的完成发生冲突时, 应当从经济的长远发展出发, 把贯彻政府调控意图放在土地税收工作的首位。土地税收对经济的调控作用, 既有利于保持土地税收总量的增长, 又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此, 应切实加强和不断完善土地税收调控作用, 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13]

摘要:当前土地税收调控作用未能有效发挥, 其根本原因在于土地税制结构设计不合理, 土地税权划分和土地税收体系不尽科学, 以及依法治税环境也不适应土地税收调控的需要。要充分发挥土地税收调控作用, 就必须优化土地税制结构, 合理划分土地税权, 科学设计土地税收体系, 并加大土地税收执法力度。

调控作用 篇5

声乐教学中心理调控能力的训练主要从两方面着手,最主要就是刻苦练习,增加舞台实践经验。只有勤加练习,才能克服胆怯、畏难等负面情绪,才能培养和锻炼心理调控能力。通过勤加练习,多增加舞台实践经验,是一种较好的培养心理调控能力的训练方式。声乐专业的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专业的发声练习,通过勤加练习锻炼和培养声乐心理调控能力。除了勤加练习之外,还应创造条件多参加声乐表演活动或比赛,体会舞台感,以增加舞台实践经验以及增加驾驭舞台的能力。

3.2心理调节,保持良好心理状态

声乐教学中,心理调控能力的训练除了勤加练习,增强舞台实践经验之外,还有更为重要的另一方面就是进行适当的心理调节,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声乐是一门表演艺术,一个优秀的演唱者不仅要具备娴熟的歌唱技能,还要有良好的歌唱心理素质[3]。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拥有良好的心理状态,是表演者成功的首要条件,也是成功的关键所在。因而,在声乐教学中心理调控能力的训练要从心理调控着手,教师可以在声乐教学中引入心理学理论,让学生学习心理学,通过学习心理学,再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做适当的心理调节,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3.3身临其境,提升常规训练的效果

在常规的声乐训练及教学中,声乐教师应当实时要求学生将自己放在观摩或者表演的状态下进行训练。不管是在琴房,或者是在教室,练唱时应该有在舞台上表演或者观摩时那种身临其境的感受,做到“心中有景,眼前有物”,如此长时间的针对训练,才能让学生在声乐表演时做到游刃有余,正常发挥。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声乐心理调控能力是声乐心理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声乐艺术的支柱学科,需要通过长期的声乐教学和演唱实践锻炼。笔者希望有更多的有志之士,能够投身到声乐教学中心理调控能力的作用及训练这个课题的研究之中,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陈立新.声乐教学中的心里调控[J].民族音乐,,(4):115-117.

[2]金世余.巧用心理调控辅助声乐教学[J].音乐时空(理论版),,(2):93-94.

谈课堂调控对提高教学效果的作用 篇6

在美术教学中,经常会出现一些突发事件,所以,就要求教师必须妥善处理课堂中的突发事件进行合理和有效的调控。马卡连柯说过:“不能控制自己情绪的人,不能成为好老师。”所以,不管课堂上出现什么样的突发事件,教师都应保持良好的情绪。记得学习六年级的第三课《戏曲人物》时,我们复习京剧中人物的角色名称。说到女角,有学生回答“有花旦、老旦、武旦”时,有一个顽皮的学生竟然喊出还有“混蛋”,当时我心里特别生气,六年级的学生了还这么调皮,但我没有立刻表现出来,而是用调侃的语气说:“嗯,我们班目前确实有一个小混蛋。”这时,学生都露出了善意的微笑。这位学生立刻满脸涨红,很难为情地低下了头,自然也知道错了。于是我没有再说什么,继续上课,一件突发事件就这样很容易地化解了,自然也没有影响正常的授课。

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我们要想完美地处理好这些突发事件,就要熟知突发事件的种类以及处理的各种方法,了解突发事件的特点,提高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形成良性的循环,课堂教学对师生双方产生强大的吸引力,课堂气氛也会十分融洽。教学过程有条不紊,教学任务高效完成,不仅学生的知识得到增长,智力得到了启迪和开发,道德情感得到升华,而且教师本人也从中树立了威信,获得了尊重。

课堂教师调控的好,可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的有效性”已成为当前课堂改革在课堂教学层面上所遇到的最大挑战。教学的有效性是所有教育教学改革的共同追求。新一轮的课程改革首要目标就是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巩固课程改革成果,推进课程改革持续深化发展的关键,是实施素质教育、促進学生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一项重大研究课题。都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教学四年级的美术第六课《猜猜我是谁》一课时,我深有体会。根据这课的特点,我在导入时让学生只许用眼睛看、用大脑思考,我将会提出什么样的问题,你将怎样回答。然后,我将班主任走出教室的背影头像画在了黑板上。接着提问:“老师画的是谁啊?”“我们老师。”这时候我接着问:“你们是怎么猜出来的?”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背影的发型、头发的发质、发丝的形状、走向等)。并作出及时回应:“哇!同学们太聪明了,猜得准、答得对。因为老师就是从这几方面来描绘的。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学的内容。”板书课题:“猜猜我是谁。”从我的导入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传授了新知,由导入直达新知识的传授。学生在看看、想想、猜猜、再议议的过程中,很快地获得了知识。然后学以致用,利用刚才学到的知识为前座、同座或邻座画一幅背影头像图。第一排的同学可以画老师的背影头像画,教师可以给同学们做model。就这样,一节课的新知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完了,开发了学生的发散思维,提高了学生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总结能力,同时更提高了课堂的有效性,高效地完成了学习任务。

课堂调控不仅包括各种能力的调控而且包括各种方法的调控。方法的调控包括教师的调控和多媒体的调控。随着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多媒体已逐步地走进了农村小学的课堂。在美术教学中,有效地利用多媒体更能直观地展示美术的课程资源,通过多媒体产生更高效的教学效果。我在教学“欣赏评述”领域里的《神州风采》一课时,课前收集了大量的图片,比如:明代的万里长城、西藏的布达拉宫、四川唐代的乐山大佛、浙江的杭州西湖,以及各地的名山大川,并把它们制作成PPT的形式,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通过展示,学生直观地感觉到伟大祖国的大好河山,了解了各图片上的建筑、名山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艺术价值等,学生陶冶了情操,提高了美术的鉴赏能力。通过对展示的图片的评述,学生了解了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面对这么美丽的祖国,大家不由自主地拿起画笔描述心中最美的图画。多媒体的有效调控,在课堂上展现了它独有的魅力,是单凭讲述所无法达到的效果。

税收调控房地产市场的作用机理研究 篇7

房地产税收是调节房地产经济运行的有力经济手段, 在对房地产市场资源配置、社会财富分配、市场结构调节等诸多方面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1.1 房地产税收的经济杠杆作用

(1) 可以通过对空地、闲置土地征收重税, 抑制土地的过度投资开发, 促进土地的有效利用。

(2) 可以通过对不同产业的土地采用差别税收政策、对不同地段采取分档税率, 有效调节用地结构, 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

(3) 房地产税收中属于财产税的部分, 它的很重要的功能就是通过税收杠杆, 公平分配财富。

(4) 在市场投机现象严重时, 通过提高增值税的契税的手段, 在市场低迷时, 通过税收减免、品种调整, 实现调节市场活跃程度, 平衡市场供求的效果。

1.2 房地产税收的税负转嫁性分析

1.2.1 税种属性

商品课税容易发生税收转嫁, 所得课税不易发生税收转嫁, 增值税、营业税等中间性质的税种容易发生税收转嫁, 终端性质的所得课税等不易发生税收转嫁。

1.2.2 商品或生产要素供求弹性

供求弹性与税收归宿有着密切关系。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需求曲线的弹性越大, 需求者支付的税收比例越小, 供给者支付的税收比例越大;相反, 供给曲线的弹性越大, 转嫁给需求者的税收比例越大。在完全无弹性供给曲线的极端情况下, 全部税负都由供给者承担;相反, 在完全弹性供给曲线的情况下, 全部税负都转嫁给需求者。

2 房地产税收对市场供求及价格的影响

2.1 税收对房地产市场供应及需求调节的作用机理

2.1.1 需求不变时, 房地产税收对供给的影响

我国目前采取的税收政策中有三项是直接作用于供给者的:对卖房者征收营业税、个人所得税、以及对房地产开发企业征收土地增值税。从理论上讲, 它的效应是政府对卖方增加税负, 直接提高了供给者的成本, 在其他条件不变时, 供给方为取得同以前相同的利润, 会将税收成本包含在出售价格中, 转嫁给消费者, 这样导致供给曲线左移, 新的市场均衡价格E2比原来的均衡价格E1提高, 同时Q2

从理论上看, 目前针对供给方的房地产税收在抑制房价上作用是不明显的, 且不能有效改变住房供不应求的结构。

2.1.2 供给不变时, 房地产税收对需求的影响

从理论上讲, 相对于对供给方征税, 房地产税制中对需求方征税是有一定优势的。我们知道对供给方的征税容易向前转嫁给消费者, 特别是需求弹性小于供给弹性时。而对需求方的征税不能直接包含在房屋价格中, 不会直接造成房价上涨。如图2所示, 由于对房地产需求方的税收属于从价税, 因而征税后需求曲线斜率发生变化, 左移至D', 在新均衡点E2下, 价格由P1下降到P2, 数量由Q1下降到Q2。

2.2 税收对房地产价格形成的作用机理

2.2.1 不考虑税收转嫁条件下, 房地产课税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

在房地产开发环节, 房地产开发商是税收的主要承担者。如果不发生税收转嫁, 征税加大了开发商的生产成本, 使其减少利润, 从长期来讲, 必然导致房地产的供给减少, 在需求不变的条件下, 住房价格将呈上涨趋势。至于在流通环节针对消费者征收的契税, 会通过加重购买成本, 而使消费需求减小, 从而产生降低房价的影响, 不过这种影响由于契税税率较低而不是十分明显。

2.2.2 考虑税收转嫁条件下, 房地产课税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

在发生税收转嫁情况下, 土地批租、房地产开发环节所征收的税收, 其名义负税人为房地产开发商, 但短期内, 房地产需求是缺乏弹性的, 经济利益作用下房地产开发商可以通过提高房价的形式将所负税收向前转嫁给住房消费者, 于是现实的房价会因这种税收转嫁而提高。从长期来看, 需求弹性增强, 对住房的需求可能会因房价的上升而减小, 在供给不变下, 供求力量的变化会导致房价下降。房价这种上涨或者下降的程度和持续时间长短, 取决于需求的调整强度和时间长短。

3 不同税种在房地产不同环节的作用分析

3.1 作用于保有环节的财产税、资源税

房地产保有环节中的财产税和资源税是以纳税人拥有的土地、房产为课税对象的一类税收。它们都属于直接税, 一般不易发生税收转嫁, 这样对房地产保有环节征税产生的直接影响便是增加了房地产的持有成本。从消费终端抑制, 对那些相对于资源多用多占有住房的房产业主, 以及房产投资人施以高额税负的政策, 既可以有效控制“无用多占”的过度住房需求, 从而会降低房地产的需求, 促使房价下降。强化房地产保有环节课税将会刺激土地、房屋的经济供给和频繁的交易活动发生, 有利于房地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标准的房地产保有环节税是按市场价值 (评估价值) 进行课税的。

3.2 作用于出让、交易、收益环节的流转税

一方面房地产税收在流转环节的调控, 有易于操作的突出优点。但另一方面, 房地产投机资金的获利空间要么被税收成本挤压, 要么被持有成本消耗, 其中持有成本主要来自利息支出。在流转环节征税, 属于间接税, 没有一种流转税是不能转嫁的。流转环节税负增加后, 售房者的交易成本非常容易转嫁, 税负转嫁终将流向消费者。在流转环节的税收调控政策只是增加了买房者的成本 (主要是消费性需求者) , 对卖房者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由于投机资金税负的成本可以转嫁, 如果投机者见到持有环节税负没有变化, 从长远来看, 税收成本则没有太大变化。投机者是否占有房屋则主要取决于信贷支出与房价涨跌博弈的结果, 如果房价存在上涨的必然性, 就可以持有房产以继续获得既得收益。

3.3 作用于转让环节和保有环节的所得税

(1) 所得税作为最典型的直接税, 一般不会发生转嫁, 它在维持经济繁荣、抑制资本的过度集中以及组织财政收入方面有独特的优势。房地产税收中的所得税部分是地方税收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利于地方税收规模的壮大。这也是所得税财政功能的集中体现。

(2) 由于所得税的直接税性质, 对二手房交易收益征收所得税, 直接增加二手房售房者的交易成本, 减少其投机收益以抑制房地产市场投机需求, 从而降低房地产市场价格 (或抑制房地产价格上涨速度) 。

(3) 在不发生税收转嫁的情况下, 对于房屋出租租金收益的课征所得税, 会直接降低出租房屋的各期净收益, 从而导致房屋出租量减小, 有可能使原来租房者转向房地产初次流通环节, 从而抬升房地产的初次交易价格,

摘要:通过分析房地产税收的基本作用原理, 房地产税收对市场供求及需求调节的作用机理, 得出不同税种在房地产不同环节的作用。

关键词:房地产,税收,市场供求

参考文献

[1]林荣标, 胡志勇.浅议我国防地产税收制度[J].商场现代化, 2006, (10) .

土地在宏观调控中发挥的作用 篇8

1.1 土地具有成为宏观调控手段的先天条件

一项政策能成为宏观调控的手段, 取决于以下两个条件:一是这种政策工具应在政府的控制之下, 二是其能对一个或多个宏观经济目标施加影响。土地作为四大生产要素之一, 密切参与经济运行。工农业发展最终都要以土地为基础, 这就决定了运用土地政策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1.2 货币与财政手段的调控作用有限, 需要土地的介入

自2002年下半年以来, 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发生了重要变化, 宏观经济进入了由复苏趋向繁荣的过渡阶段。随着新一届政府对宏观调控日益重视, 土地政策作为一种调控手段参与宏观调控也日益被提到重要日程。从惯用的调控手段来看, 积极的财政政策目前在面临转型, 在反经济周期调控中将不在担纲主力, 货币政策通过取预调和微调办法合理调控货币供应量的增幅的手段作用约束明显增强, 特别是对于缺乏价格弹性的粮食, 货币与财政手段本身的调控作用就很有限。因此, 在这种宏观背景下, 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就必然成为国家干预经济的重要手段。

2 土地在国民经济宏观调控中发挥的主要作用

2.1 调控经济增长

国家宏观调控, 就是利用政策工具, 对各种影响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因素进行调节, 以降低经济增长的波动幅度, 保持经济的持续、平稳增长。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调节投资的规模、方向。土地管理尤其是其中的土地供应计划恰是调控投资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政策工具。通过控制土地供应来调节投资规模、方向, 可以直接、有效地调控经济增长速度和增长方式。

2.2 调控经济结构

经济结构一般表现为产业结构, 而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土地这一生产要素。因此, 可以通过规范和调节土地利用, 引导产业结构调整,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比如, 对于高新技术产业, 可以在土地供应上给予特殊的政策优惠以支持和鼓励其发展;对于一些由于投资过度以及其他原因不适宜发展的产业, 在土地供应上进行必要的控制以限制其发展。

2.3 调控经济布局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产业布局一般按照资源禀赋和区位条件由市场来调节。我国正处于体制转轨时期, 市场体制尚不完善, 行业垄断、地区保护以及各种恶性竞争远未消除, 各种低水平重复建设时有发生。根据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按照资源禀赋和区位比较优势, 完善国土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空间规划和各专项规划, 并制定相应的土地利用和供应政策, 进而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可以有效地整合资源, 优化空间布局, 促进区域经济的分工协作和协调发展。

3 土地参与宏观调控的主要政策手段

3.1 控制土地供给的数量

控制土地功绩数量包括事前和事后的控制。首先是事前的控制, 即通过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用地计划来控制土地供给的数量。重点是调控建设用地总量, 即根据经济运行状况, 经济过热时减少供地量或提高地价减少需求, 迟滞投资实现, 从而减缓经济增长速度;经济过冷时, 与财政、货币政策配合使用, 增大供地量或降低地价, 加快经济发展。作好总量调控, 就要编制科学、合理和有前瞻性的用地规划和年度计划, 正确地判断和分析宏观经济形势。其次是事后的控制, 即监督检查规划和计划的执行情况, 并对违反规划和计划用地的要依法进行处理。

3.2 调整土地供应结构

根据国家产业发展和住房政策的要求, 确定不同类型用地的数量, 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应优先为普通住房提供用地, 对别墅、高尔夫球场等禁止性项目停止土地供应;对水泥、电解铝、钢铁等限制性项目提高供地标准和条件;根据经济发展需要, 动态调整和更新限制性禁止性建设项目供地目录。

3.3 确定不同区域的供地政策

我国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突破了均衡布局的传统模式, 提出了梯度发展战略。从世界各国的经验看, 工业化和市场经济的结合点在城市。我国实行区域供地政策就是要利于梯度发展战略的实施, 并在工业化进程中为大量闲置的农村劳动力确定合理的城市空间和布局。

3.4 控制土地供给的方式

改革开放以后, 除法律规定的可以划拨使用的土地外, 逐步实行土地有偿使用的制度, 即在不改变土地国有的前提下, 采取协议、挂牌、招标、拍卖等方式, 将国有土地使用权有偿有期限地出让给土地使用者。以上几种方式中, 挂牌、招标、拍卖具有公开、公平、竞争性等特点, 最符合市场经济的需要;而协议出让更多依靠出让机构的能动作用, 随意性和盲目性比较大。2004年3月31日, 国土资源部与监察部联合下发71号文件规定, 从8月31日开始, 各省区市不得再以历史遗留问题为由, 采用协议方式出让经营性国有土地使用权。“8.31”大限表明了政府要使土地供给方式纳入规范化轨道的决心。

3.5 控制土地供给的主体

矿物质对家畜生殖的调控作用概论 篇9

1 钙与磷

钙与磷是动物生长发育和维持生理机能所必须的矿物质, 它们主要靠甲状旁腺素、降钙素、活性VD3等三种激素调节, 在动物生殖中, 它们也起着重要作用。日粮中钙、磷缺乏或过剩都会对动物的繁殖力产生不良的影响[1]。

1.1 钙、磷对母畜生殖的作用

母畜日粮缺钙, 可导致骨软化和骨质疏松, 繁殖力下降, 怀孕母畜缺钙常导致胎儿发育受阻甚至死胎, 使幼畜无力、不能站立, 并引起母畜产后瘫痪。缺磷可导致母牛生产力下降、发情周期混乱, 繁殖功能减弱 (不发情、受精率低、泌乳期短等症状) 。日粮中缺磷是母畜不孕或流产的原因之一。据报道, 奶牛缺磷常导致卵巢萎缩, 屡配不孕, 易发生流产或产弱犊。日粮中钙、磷比例不当也影响母畜的生殖机能。试验研究发现, 日粮钙磷比例为1.5∶1~2∶1时, 牛的繁殖力最佳。日粮中钙磷比例小于1.3∶1, 可导致母牛受胎率下降, 诱发流产、胎衣不下、子宫和输卵管炎症等;反之当钙磷比例达4.5∶1时, 母牛易发生阴道和子宫脱出、乳房炎等疾病[1,2]。

1.2 钙、磷对公畜生殖的作用

对于种公畜, 日粮中缺钙可导致精子的成活率降低, 精液中死精子数增加、精子活力下降, 精子的受胎率下降;钙离子浓度过高, 使磷、镁、锌、铁、锰的吸收率大大下降, 也对精子产生不良影响。日粮中的钙磷比例, 种公牛以1.35∶1, 种公猪以1.25∶1为宜。

日粮钙磷过量和缺钙磷一样有害。高钙可使锌、锰、硒、碘等元素不易吸收, 高磷使血钙降低, 从而导致公母畜繁殖机能的下降。

2 锌

锌对动物的生殖机能, 免疫功能, 维持上皮细胞和皮毛的正常形态, 维持生物膜的正常结构和功能等均有重要调控作用[2]。

2.1 锌对雄性动物生殖机能的作用

雄性动物的睾丸、附睾、输精管、前列腺等组织含锌量很高。缺锌使雄性性腺发育成熟时间推迟, 组织学研究表明, 缺锌时雄性生殖器官发育相对变小, 阴囊皮肤变厚角化, 曲精细管萎缩、变性, 管壁变薄, 塌陷﹑受损, 生殖细胞数减少, 精子生成变阻乃至停止, 睾丸间质细胞数量减少。缺锌可导致成年动物发生性腺萎缩及纤维化。锌影响垂体促性腺激素的释放, 甚至丘脑下部-垂体-性腺轴功能的调节。锌的主要功能是调节雄激素代谢水平。锌在精液和精子中的含量较高, 是精子生成所必需的一种元素。研究表明, 锌不但直接参与精子的生成、成熟、激活和获能过程, 还可以保持精子活力。在日粮中加锌, 可以改善精液品质, 提高受精率。据报道, 日粮中加锌能改善公牛精液品质, 对精子的发生和成熟及精子耐冻性的提高均有一定作用。据报道, 日粮中加锌可明显缩短性反射时间, 增强公牛性欲;在公牛日粮中加锌0.2 g/kg, 5个月后, 发现明显促进睾丸的生长发育;在种公羊日粮中, 添加硫酸锌0.5~1.0 mg/kg, 其精液品质最好, 母羊的情期受胎率最高。种公猪日粮中添加一定量的锌, 其精液品质可得到明显改善。研究表明, 在2月龄后备公母猪日粮中加锌, 后备母猪排卵率和产仔率均有明显提高, 后备公猪初次采精时间提前, 睾丸大小、射精量、精子活率和精子密度均有显著提高, 精子畸形率降低。缺锌时, 公畜睾酮的生物合成和释放明显减少。导致公畜睾丸萎缩, 机能降低[3,4]。

2.2 锌对雌性动物生殖机能的影响

锌与雌性动物生殖的关系研究较少。母猪缺锌, 则卵巢萎缩, 卵子不能正常生长、成熟, 发情周期紊乱, 发情期延长或不发情, 胚胎发育不良, 母猪分娩时难产、死胎和畸形增多。当母牛缺锌时, 会引起性周期紊乱, 不愿接受公牛爬跨, 易发生早产、流产、死胎及胎儿畸形等。据报道, 日粮中的锌水平对产活仔数没有影响, 但死仔数增加, 低锌日粮增加了分娩时的应激强度, 产程延长。

3 硒

硒是一种具有提高动物生殖力和生产力的重要物质。Hurley (1960) 报道, 在新西兰绵羊的日粮中补硒, 可明显提高繁殖率。母畜缺硒, 常导致发情周期紊乱, 母畜产子数减少, 出现乏情, 胎衣不下, 还可导致不孕, 种鸡产蛋下降。据报道, 北苏格兰羊不孕症的原因是缺硒;缺硒损害子宫平滑肌的生理机能, 导致胎衣不下和受精率降低;产前补硒和维生素E不但可以防止胎衣不下, 而且可改善产后繁殖性能;母猪硒摄入量过低会降低肌肉的紧张性及强度, 从而使产程延长。高产母猪的硒贮备经过几个产次后会逐渐耗竭, 从而影响仔猪体内硒的状况及健康。硒的抗氧化特性可能是其改善母猪繁殖性能的主要作用方式;补硒的作用效果主要表现在繁殖晚期, 硒缺乏会导致窝产仔数下降[3]。

对于公畜, 精液中的硒主要存在于精浆中, 精子细胞中几乎没有。据报道, 精液中的硒可以保护精子细胞膜免遭损害。缺硒可导致精细胞受损, 降低精子活力, 从而影响受精能力和胚胎发育;长期缺硒导致公猪精子浓度下降, 精子活力降低, 畸形率增加。动物长期过量摄入高硒可产生慢性中毒, 可使公畜不育, 母畜难产, 脱毛, 脱蹄, 严重者引起死亡。

4 锰

有些研究者认为, 锰参与胆固醇的合成, 缺锰时, 胆固醇及其前体合成变阻, 从而引起性激素合成障碍, 发生输精管退行性病变、精子减少、性周期紊乱以致不育。公牛缺锰可使行走困难, 使精子数降低, 性机能衰退, 睾丸退化, 严重可致繁殖机能丧失。青年母牛缺锰表现为腿骨变得粗短, 发情周期不正常, 受胎率降低;成年母牛表现为繁殖力低下, 易发生流产。母猪在生长期、妊娠期和泌乳期长期缺锰可导致发情周期不正常, 胎儿被吸收或发生早产, 泌乳几乎完全停止。锰还参与黄体组织的代谢, 采食低锰日粮的奶牛流产和卵巢囊肿的发病率增高;母猪、母羊缺锰发情不明显, 受胎率降低[3]。 锰过量时, 可使胎儿发育受阻, 公母猪有时出现神经症状。

5 碘

碘可能通过参与甲状腺素的合成而影响动物的生殖机能。妊娠期日粮中碘含量不足, 母畜常引起流产、妊娠期延长、出现死胎或弱胎、分娩困难、胎衣不下等症状。母猪缺碘会导致弱、死胎、重吸收发生、初生仔猪无毛、体弱、重量轻、生长慢、成活率低及脖子肿大。母牛长期缺碘, 卵巢功能受损, 脑垂体的促黄体机能受到影响, 及时补碘, 性功能会恢复正常。公牛缺碘时, 性欲下降, 精子活力下降。有关资料表明, 给妊娠期的母猪日粮中补碘, 妊娠第25天的胚胎存活率显著提高;给妊娠母牛饲喂碘化钾, 可提高受胎率, 并降低胎衣不下和不规则发情的发生率;但补碘过多亦能引起母猪胎儿贫血、母牛流产和产畸形犊[4]。

6 铜

铜对动物的生殖机能也有重要作用。孙克年 (1997) 指出, 缺铜使红细胞和结缔组织在胚胎发育阶段发生缺陷, 由于红细胞不能正常供应给母畜和胎儿, 常引起流产、胎儿贫血。据报道, 牛、养的许多繁殖功能障碍都是由于日粮中缺铜造成的。缺铜会导致公牛生殖上皮细胞的退化, 奶牛缺铜卵巢机能低下, 发情延迟或受阻, 受胎率降低, 分娩困难, 胎衣不下, 所产犊牛常表现先天性佝偻病。血铜水平较低的奶牛补铜后, 受胎率提高。一些试验证明, 铜可提高前列腺素 (PGs) 与受体的结合力, 从而提高前列腺素E2 (PCE2) 的作用。试验表明, 饲喂高铜 (250 mg/kg) 日粮的经产母猪窝产仔数增加, 仔猪出生重及断奶重提高, 并使经产母猪断奶至发情间隔缩短。

当饲料中铜超过正常动物的耐受量后, 母畜胎儿会出现生长受阻、贫血等现象。

7 钴

少量钴可以增强牛、羊繁殖能力, 缺钴可导致动物贫血和发育不良, 母畜缺钴时最常见的症状是受胎率低, 乳汁剧减, 初生幼畜体弱, 断乳成活率降低。缺钴性贫血的母畜不能发情, 初情期延迟、卵巢机能丧失、易流产、产弱胎。研究表明, 给经产母猪的基础日粮中补氯化钴和VE、VC, 每年的窝产仔数、产乳量都显著增加。据报道, 妊娠母绵羊缺钴, 产羔率没有显著下降, 但新生羔羊死亡率较高。 当饲料中钴含量超过需要量300倍以上时, 可使公母猪红细胞增多, 幼犊贫血[4]。

8 铬

研究表明, 补铬可以改善母猪的繁殖性能, 促进母猪发情, 减少流产, 提高产仔数和成活率, 乳汁明显增多, 乳汁质量明显改善。研究表明, 在生长培育期及繁殖全期补充200 mg/kg铬增加了母猪的窝产仔数和断奶仔猪数;猪的繁殖性能提高是由于铬协同胰岛素作用于母猪的繁殖周期内分泌轴所致, 母猪繁殖周期受下丘脑一垂体一卵巢内分泌轴的调控;Cr3+协同胰岛素作用于下丘脑, 便下丘脑刺激垂体释放促黄体素 (LH) , LH作用于卵巢, 促进卵, 从而提高产仔数[4]。铬的氧化物最大耐受量为3 000 mg/kg, 超过此含量母猪容易发生接触性皮炎, 母牛食欲会大大下降。

9 钼

正常的日粮中钼的含量足以满足动物的需要, 因此在实际生产中动物一般很少发生缺钼。母猪缺锰, 可表现为流产、产仔数下降、猪仔发育不良。钼可干扰LH分泌。采食过量的钼会降低动物的繁殖机能, 奶牛的初情期推迟, 异常发情和乏情率增高, 公牛出现性欲降低、腹泻、贫血等。

10 钒

饲料中缺钒, 动物骨髓发育不正常, 生长缓慢, 生殖功能受损, 补充足够钒时生长发育正常。母猪生殖力下降, 围产期胎儿死亡率增加。山羊缺钒时, 往往流产率增高, 产奶量下降。

11 镍

母猪缺镍时, 往往产仔数下降, 断乳重下降, 山羊受胎率下降。现实中缺镍的可能性很小[4]。

12 锂

山羊的实验表明, 在低锂饲粮中补锂可提高日增重、受胎率、出生重。母羊缺锂, 其后代一般在第一年的死亡率很高。母牛缺锂, 则发情率、受胎率大大下降[4]。

矿物质对家畜生殖机能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而且矿物质在机体内的代谢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如畜体本身因素, 矿物质元素相互之间的作用等因素。因此, 在给畜禽补充矿物质时, 应全面综合考虑。我们搞清了对家畜生殖机能有重要影响的矿物质后, 我们就可以针对当地的资源情况, 使用恰当的矿物质添加剂, 制作出营养全面、生产性能好、无毒副作用、具有高性价比的种猪饲料, 这将对养殖户、饲料厂家、国家都将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韩友文主编.饲料与饲养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1:106-110.

[2]李春丽主编.饲料与饲料添加剂[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6:315-318.

[3]陈代文主编.饲料添加剂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3:56-74.

心理因素在竞赛中的作用及其调控 篇10

一、竞赛中运动员的心理状态

运动员在比赛中, 所表现出的心理状态一般有两种, 即良好的心理状态和不良的心理状态。在比赛中良好的心理状态可以使运动员对胜利充满渴望与信心, 精力充沛、斗志旺盛、肌肉力量增大, 应变能力强, 以排除一切干扰因素, 从而达到所期望的技术水平和战术要求, 有的甚至是超水平地发挥。如在市第四届全民运动会中, 小学男子甲组200米决赛, 我校阮征同学以27秒的好成绩破28秒2的市纪录, 平时, 其训练最好的成绩为28秒9而在运动会中笔者通过第二信号系统及时给其调整心理状态, 使他很快从跳远比赛失利阴影中解脱出来, 增强了斗志与信心, 一鼓作气超水平的发挥了200米这一顶, 也为后面项目的胜利奠定了基础。而不良的心理状态对运动员的运动能力起阻碍作用, 产生消极影响。它降低运动员的运动能力和动作效果, 限制了运动员技、战水平的正常发挥, 致使运动员表现失常, 造成比赛的失利。如本次运动会的女子4×100米接力, 由于队员紧张、胆怯、信心不足 (表现在说自己手脚发软, 注意力涣散等) 导致二棒与三棒的队员交接棒时掉棒, 结果名落孙山。

二、运动员心理状态的调控

1. 外部环境因素的刺激调控

在比赛过程中, 运动员会收到来自赛场环境诸如气氛、观众、天气、场地以及对手的表现等刺激因素, 主要是通过人的感官从赛场获得的。这些因素往往直接影响运动员的情绪, 导致运动员心态的波动。为克服这些不良因素, 除采用加强和提高运动员适应能力, 降低其接受外界的感受性, 使其注意力集中到自己的动作上这一措施之外, 还可以采用转移不利因素干扰或信息回避等措施。在比赛间歇采用“静坐闭目养神”、“听音乐”等自闭方法, 把思想引向自身内部感觉, 这样就有效地防止了外界信息的干扰使心态趋于平静。

2. 生理因素的调控

运动员因伤病、疲劳、女子月经前期等生理因素都会引起心态的波动, 这将直接影响最佳竞技状态的形成与保持。对此, 可采用精神放松法、注意力转移法、念动法等方式来防止生理因素对心态的干扰和影响。例如对女孩子生理现象的出现可请校医配合教练员对其焦虑、烦躁的心理进行适当的疏导, 可以采用一些物理手段的方法调节月经期使其在比赛前或在竞赛后出现, 从而尽量减少经期对其运动成绩的影响。

3. 认知因素的调控

认知因素是来自大脑的各种中枢信息, 其中包括对过去经验追忆。如过去失败阴影的重现、联想:再如想成功怕失败, 对比赛结果的预测等都会对心态有深刻的影响。尤其是在比赛的关键时刻, 只要头脑里闪现失败的念头, 运动员情绪马上出现起伏、产生焦虑、急躁心态, 这种情况下除教练员通过第二信号系统和肢体语言给予其心理调节外, 更主要的是队员自己必须确定正确的思维定势和程序, 要以积极的内心想象占据自己的头脑 (多想自己的长处优势, 少想短处和伤心经历;不考虑过细, 突出良好知觉) , 从而防止消极认知因素的不良影响。除此之外, 还可以通过自我暗示“镇静”、“放松”、“我感觉很好”、“我一定成功”等激励因素的实施来自我鼓励和自我安慰的方式进行调控。

三、切实把心理素质训练融合到技战术训练当中去

运动员在比赛中稳定的心理素质不是想要就能立等可取的, 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轻易得到的, 它必须花大力气培养, 不断从平时训练、比赛中点点滴滴积累起来, 现代运动训练已把心理训练作为运动员训练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同身体训练、技术训练、战术训练相结合, 构成了现代运动训练的完整体系。通过心理训练改善运动员专项所需的心理素质和个性特征, 学会调节心理状态的各种方法, 最大限度地挖掘心理潜力, 以便在比赛中促进身体和技术水平的正常或超常发挥。运动实践证明, 运动员卓越高超技术和战术的发挥是各种肌肉群在中枢神经可靠地控制下得以进行的。心理训练正是对运动员的大脑进行专门化训练, 通过第二信号系统作用, 提高大脑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 从而提高对内脏器官和思维过程的调节支配作用。平时训练中只有加强心理的训练, 时常把心理训练揉合到技术战术训练当中去, 才能做到比赛时临场不乱、发挥出色, 保证比赛的胜利。

训练中常用的主要心理训练法有: (1) 模拟训练 (2) 放松训练 (3) 想象训练 (4) 注意力集中训练 (5) 生物反馈训练 (6) 催眠训练 (7) 暗示训练 (8) 意志训练 (9) 心理适应调节法等。

总之, 在竞赛中教练员要善于观察及时发现情况, 正确诱导运动员, 培养积极情绪, 克服消极状态。运动员自身更要具备稳定、沉着、自我调控心理的能力, 只有这样才能对挖掘自身最大潜力、争取优异成绩有着至高无上的促进作用。

摘要: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 情绪的体验往往最为深刻, 积极的心理定势会增强自信心, 担心和畏惧对手将会产生焦虑情绪。人们的热情和期望会给运动员带来拚搏的动力, 同时也会给运动员带来压力。赛场上各种因素的变化与肌肉活动息息相关。因此, 在任何情况下, 保持稳定的情绪, 调整好心态是获得比赛胜利的保证。

上一篇:中国主张下一篇:国内企业物流成本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