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互补

2024-08-09

经济互补(精选十篇)

经济互补 篇1

一、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

(一) 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的依托

作为实体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 虚拟经济是实体经济发展到相应阶段的产物, 虚拟经济发展应与实体经济协调发展。如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发展速度、规模合理, 虚拟经济能够推动实体经济发展, 促进国民经济增长。如上世纪90年代, 财富效应、资本收益由美国股票资产增值引发, 可推动居民消费, 增加企业投资, 进而对国民经济增长起到拉动作用, 且对股价提高起到进一步带动作用, 以此形成国民经济良性循环。

(二) 实体经济规模、效益对虚拟经济规模及效益起决定作用

由总体方面分析, 实体经济效益对虚拟经济效益起决定作用。客观上资本市场交易价格变化受到实体经济各项运营指标的制约。如虚拟资本不同, 其现实资本情况也存在诸多差异, 有价证券与主体金融衍生工具可归为一种, 债券、股票为其主体, 其影响因素完成个别经济活动;则市场金融衍生工具为另一种, 利率、汇率等, 其影响因素在于国民经济总体运行现状。由此可见, 在宏微观角度分析, 虚拟经济发展必须与实体经济发展相适应。

(三) 实体经济运行周期对虚拟经济运行周期起决定作用

以历史发展历程整体而言, 实体经济发展周期对虚拟经济发展周期起决定作用。站在虚拟经济运动角度分析, 其以有价证券价格为主, 对企业经济效益、社会货币信用情况起决定作用, 而企业今后收益与社会货币信用状况则能够国家经济根本面貌充分反映。当宏观经济在增长阶段, GDP具有加快增长速度, 能够有效提升企业效益, 进一步扩大就业。相反而言, 证券市场则处于低迷状态。因此, 以虚拟经济发展周期研究, 虚拟经济的基础为实体经济。

二、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矛盾冲突

(一) 虚拟经济过度膨胀加剧实体经济泡沫膨胀

从本质而言, 实体经济泡沫是一种无法实现其市场价值的无效供给, 如不良资产、债权、库存积压等。出现这种现象的直接因素在于经济增长状态过快过热, 高估了部分资产与生产要素, 对投资者产生了误导, 进一步导致供求失衡。因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间存有密切关联性, 在形成实体经济泡沫环节大量资金可由金融市场取得, 且利用股票等方式形成证券泡沫膨胀, 对金融泡沫膨胀、失衡现象加剧。除此之外, 又对投资者产生误导, 如投资、消费扩大, 或向证券市场投放部分生产性资金实施投机。

(二) 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背离

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背离是指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具有不同的运行机制, 在一定时期内虚拟经济的膨胀速度和实体经济长期可支撑水平存在极大不同的经济现象。产生背离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虚拟资产资本化定价及虚拟经济特殊运行方式不同于实物资产定价及实体经济运行方式, 以上2者不同增长速度仅仅为背离出现的一种经济现象, 无法凭借此类表面经济现状对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是否偏离进行准确确定。

(三) 虚拟经济过度膨胀增加实体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及风险

实体经济运行实物、服务的出发点与归结点为资金。当以膨胀信用化状态资金进入生产、服务系统循环, 虚拟经济则渗入实体经济, 实现了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互动。此互动行为对实体经济运行不确定性与风险大大增加。于企业而言, 汇率、利率等变动则为系统性风险。产生该波动的主要因素为宏观经济变化, 部分衍生工具可为此类风险锁定提供服务, 但此类产品购买自身也具有相应风险, 需进行一定成本支出。因此, 如金融市场危机产生, 则会有波及效应、放大效应出现在实体经济内, 此类问题的出现, 将导致企业大量破产, 甚至给国家经济发展带来严重影响。

三、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优势互补及影响

(一) 虚拟经济发展可促进资本集中, 优化资源配置

以高流动性、高获利性为主虚拟经济可对暂时闲置、零散资本投入大量吸引到虚拟资本股票、债券等方面。世界沉淀资本也以此向实体经济直接或间接性投入, 且对实体经济发展资金需求加以满足。

虚拟经济利用财富效应可对消费及投资需求产生刺激, 对实体经济增长起到拉动作用。财富效应是指提高资产价格能够有效增加资产持有者财富, 且产生消费支出提升现状。以西方国家实际经验分析, 股市上涨将产生财务效应, 进一步对消费、投资需求有效扩大, 并对经济增长起到推动作用。尤其是虚拟资本, 如金融衍生品等, 需垫付少量保证金达到“杠杆效应”, 进而快速增加虚拟资本交易利润、风险。

(二) 虚拟经济发展有助于经营风险分散, 减少交易成本

适度发展虚拟经济不仅对实体经济发展极为有利, 还对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极为有利。虚拟经济发展可优化配置社会资源, 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提升, 才能突显资本作用。虚拟经济有助于分散市场风险, 充当实体经济的缓冲器。主要体现在以下2点:

1、多样化金融工具能够将规避风险的多种选择提供给投资者, 如产生期权、互换等金融衍生工具, 才能达到套期保值及风险转移。金融创新与金融自由化发展金融工具产生越来越多, 可将各类避险途径提供给实体经济部门。

2、金融工具高度流动性对转变风险资产极为有利, 确保金融资产的安全性。

按照自身需求投资者可将有价证券买卖投放到金融施工, 确保金融工具选择的安全性, 以实现风险降低的目标。

(三) 虚拟经济能对实体经济信息更好地揭示与传递, 以此对实体经济运行效率有效提高

虚拟经济内金融商品价格信息能够对金融资源稀缺程度直接揭示, 是有效配置金融资源的基础。因实体经济信息被金融商品价格信息包含, 因此它能对实体经济运行状况间接揭示, 进而金融领域价格上涨或下降都会对实际资源配置造成极大影响, 如各类利率期货等, 对未来市场利率水平高低确定极为有利, 进而能够对资本市场供求状态进行充分反映, 也能够将科学依据提供给宏观经济调控决策。除此之外, 经济生活内不对称信息较多, 虚拟经济体系利用信息揭示与金融创新, 能对信息不对称原因出现的激励问题进行有效处理。也可利用资产价格信息功能对企业经营成效进行准确判断, 且监督投资企业。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 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于国家而言, 只有实现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优势互补, 才能达到合理配置资源、分散经营风险及提高实体经济运行效率。同时, 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下, 通过全面分析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矛盾冲突, 才能实现资源投资率提升, 即可满足经济发展和资源之间的适应性需求, 还能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磊, 刘骏民.关于行业增长拉动就业的特点分析——基于美国虚拟经济、实体经济和一般服务业的视角[J].现代管理科学.2015 (02)

[2]吴德礼, 李惠彬, 徐仕政.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发展问题研究[J].南方金融.2009 (08)

[3]吴友群, 管德华.浅议美国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基于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关系的理论与实证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10 (01)

农光互补之渔光互补模式解读 篇2

2015光伏新政策中有关于农光互补项目的内容,目前农光互补模式丰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农光互补模式可概括为十大类:菌菇光伏模式、渔光互补模式、蔬菜(瓜果)光伏模式、畜禽(牧业)光伏模式、林光模式、药材光伏模式、生态光伏模式、热电光模式、服(“三产”)光模式休闲观光旅游、水利光模式。

下面是关于渔光互补模式的详细介绍:

目前有几种分类,是封闭式、开放式、飘浮式和跨越式。飘浮式的水深在七八米的时候,不可能打桩,这样成本太高。

【图】渔光互补分类

【图】漂浮式

水上浮体太阳能发电系统电:池板、“浮体架台”;连接架台、“连接板(桥接板)”和用于固定两者的“紧固带”构成,可在每个浮体架台上,以10度的设置角度一张张安装外形尺寸为宽(1500~1700mm)×进深(980~1000mm)×高(35~50mm)的太阳能电池板。

【考虑因素】:

一般建设在湖泊,河,池塘,溪,煤矿塌陷区,稻田养鱼等地区。放养方式,喂料方式,捕捞方式,遮光方式(比例),漂浮物影响。

经济互补 篇3

近年来,淮安市外侨办通过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在服务全市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进程中发挥了独特优势,作出了积极贡献。

他们通过多方努力,累计收集了6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8000名知名侨领侨商的信息资料,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侨资源信息库;先后在国(境)外组织举办的30多场次的招商推介活动;连续12年为市委、市政府赴香港举办大型招商活动做好服务工作,香港《大公报》、《香港商报》、凤凰卫视、澳门卫视等20余家港澳主流媒体进行连续报道;连续三年举办海外侨领侨商“伟人故里淮安行”活动,已被国务院侨办列为侨务创新品牌活动;促成美国侨商投资10亿元的液压机械项目、澳大利亚华侨牵线引资3亿澳元的盱眙维多利亚三农生态城等一批侨资项目落户淮安;引进的融侨集团、金辉集团已在淮建成3个项目,投资金额超过40亿元;牵头承办两届江苏省“海外华侨华人高层次人才江苏行”活动,签约项目42个,达成数十个项目合作与人才引进意向;配合国务院侨办和省侨办,组织淮扬菜厨艺团出访澳大利亚、新西兰,在两国开展了六场厨艺展示和表演活动,被国务院侨办誉为“国务院侨办发挥地方侨办积极性、改革厨艺团组团形式派出的‘第一团’”,受到时任国务院侨办主任李海峰的称赞。(淮安市外侨办)

竞争性、互补性与区域经济合作综述 篇4

竞争与区域经济合作研究

由于经济竞争所形成的区域经济合作, 一般而言, 在多数学者和专家的观点中都认为竞争性的关系是一种敌对关系, 一般很难形成合作。因此, 发达国家应该更多的是与发展中国家进行合作, 但是, 当时的很多研究都显示发达国家的主要贸易对象是发达国家, 而不是发展中国家。因而, 研究这种不符合当时学者们所认为的“规律”的理论开始形成。

1. 竞争形成的区域经济合作

早在1817年, David Ricardo提出的比较成本理论就认为, 只要国家间商品的成本存在差异, 就会有贸易发生。而且不论经济力量是强还是弱, 只要找到各自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 就会产生国际贸易和分工, 就会有区域合作的存在。到了20世纪50年代, Viner认为竞争性强的国家间组成的自由贸易区所产生的经济利益越大, 这主要是因为竞争性强就意味着各国的产品重叠性也就越大, 产品种类和范围的趋同性也就增大了各国 (地区) 间的贸易壁垒, 在建立了自由贸易区或者其他形式的经济合作区以后, 区内资源、要素便冲破原有的阻碍, 获得自由流动, 这样所产生的贸易创造效应也就越明显。20世纪80年代的Michael E.Porter认为各个国家 (地区) 不可能使其所有产业都具有竞争优势, 所以才需要从其他国家 (地区) 引入, 从而产生新的分工, 随着双方经济依赖程度的提高, 区域合作就成为双方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

对于竞争性条件下形成的区域经济合作研究, 在国内也有一定的发展。汤山文 (2010) 在研究深圳与香港的经济合作时, 认为深圳和香港之间存在合作的同时, 也存在越来越激烈的竞争, 这种竞争的存在, 并不一定会直接影响两地的区域经济合作。众所周知, 中印纺织品作为两国的传统产业, 向来是以竞争性的关系为主, 储玲 (2007) 研究中国和印度的纺织品贸易关系时, 发现两国的纺织品都处于相同的发展阶段, 出口结构很相似, 呈竞争性关系。但由于部分发展中国家也以纺织品出口作为主要的出口产品, 加上欧美国家为了保护本国市场而对中印两国纺织品的打压, 都给中印两国的纺织品出口敲响了警钟。增强市场竞争力的有效方式就是加强中印纺织品的合作。张海森、李宗植 (2005) 针对南京与杭州在长三角经济一体化中的竞争与合作进行了研究, 发现两市在发展规模上极其接近;在产业方面, 具有趋同的趋势, 存在很大的竞争性。这就要求两市要通过更高层次的合作来降低两市竞争的无序性、无效率性和非理性, 提高合作双方的产业竞争力和城市综合竞争力。目前, 两岸经济合作问题越来越受到内外学者的关注, 郑军 (2004) 研究发现, 自20世纪90年代台湾以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发展为主导的高科技产业发展迅猛。而中国大陆在实施对外开放、积极招商引资的情况下, 其高科技产业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这样台湾与大陆的高科技产业发展必然会朝越来越激烈的竞争方向发展, 认为应该通过整合两地的资源, 加强台湾与大陆的合作来共同推动两地高科技产业的共同发展会是一个最佳的选择。

2.竞争条件下的区域经济合作形式

对于各地区由于竞争关系而发展的区域经济合作, 学者们均提出了具体的合作路径、合作模式。汤山文 (2010) 提出深圳与香港间的竞争需要以现有的制度安排和制度合作为基础, 适度超前, 创新两地制度安排来解决竞争中出现的冲突与障碍, 积极完善深港之间区域协调发展的体制需放在首要位置, 将“拿来主义”放到两地协调机制当中, 设立“深港经济合作与自主创新基金”等项目来建立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和补偿机制等措施创新、发展深港机制、体制合作。为了共同抵御国外的竞争和抵制, 储玲 (2007) 提出要促进中印纺织品合作, 需要双方在多边贸易体制下进行对话, 并且以建立中印自由贸易区为契机, 寻求双方纺织品出口竞争力的提升。在南京与杭州的更高层次上的合作中, 张海森、李宗植 (2005) 提出两市需要在时间上和空间上进行合理定位, 通过建立规范有序的要素市场、便捷的信息交流渠道、完善人才的制度性建设等措施建立一体化市场体系, 组建“两城市产业组合”研究小组, 积极进行制度创新等实现两地竞争中合作的区域经济发展新局面。而在处理两岸关系的过程中, 针对两地各高科技产业发展的现状与优劣势, 郑军 (2004) 提出两地的合租模式, 即生物科技和家电产业的合作生产模式、电子产业的良性竞争模式和信息产业的资源整合模式。

互补与区域经济合作研究

国内外学者研究较多的区域经济合作都是由于区域内的贸易互补关系确定的, 他们认为, 互补尤其是要素互补的存在, 通过进行区域经济合作, 可以降低国家 (地区) 间的各种贸易壁垒, 使人力、财力、物力等资源和要素可以在区内自由流动, 这时新的资源配置开始形成, 这种新的资源、要素的配置使得各国 (地区) 产生更加专业化的分工, 提高经济效率, 可以助推区内的帕累托更优。

1.互补形成的区域经济合作

对于由互补形成的区域经济合作的研究, 早在1776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一书中就有体现, 他认为国际贸易产生的前提是国家 (地区) 间某种产品成本存在绝对差异, 也就是一国 (地区) 生产某种产品的成本绝对低于另一国 (地区) 该种产品的生产成本, 此时, 成本低的国家 (地区) 就会出口该种产品到生产成本高的地区。而形成成本高低的原因在于原材料、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的差异, 也就是要素的互补性导致了贸易的产生, 从而引发自由贸易的形成。此后, 20世纪30年代, 要素禀赋理论是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最先提出的, 一国应该出口该国在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的比较充裕的生产要素的商品, 而进口一国在生产过程中少量使用的该国比价稀缺的生产要素的商品。通过这种专业化生产与分工, 在大大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 也提高生了生产效率。而区域合作这种充分发挥本地区要素优势、弥补不足的经济发展方式便应运而生。随着经济尤其是技术的发展, 溢出效应理论提出随着区域内部逐步扩大开放及经济的高度发展, 高技术水平地区与低水平技术地区就会产生“位势差”, 在各种内外部因素的推动下, 不同地区就会产生技术的外溢和对流。在此过程中, 区域经济合作也就自然会发生。

在海峡两岸技术、劳动力、资本、市场等要素存在巨大差距的基础上, 这种要素的优势互补促使两地经贸合作正处于不断深入发展的阶段, 尤其是在农业发展中, 这种互补的现象特别明显, 陈晓波 (2010) 在研究与台湾地缘相近、人缘相亲的晋江农业时, 认为台湾在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同时, 其将高精尖技术成功应用到农业生产上面, 因而拥有丰富的农业现代化生产要素。而仍然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晋江, 农业发展基础薄弱, 但其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廉价劳动力恰好可以弥补台湾本身市场饱和、劳动力昂贵的不足。因此, 这种劳动力和市场要素的互补性造就了晋江与台湾具有优良的农业合作基础和潜在的农业合作优势。自从CEPA实施以来, 香港与大陆的合作得到迅速发展, 汤山文 (2010) 就深圳与香港间的要素寻优合作的深入分析, 发现深圳通过改善基础设施建设, 建成的对港要素流动的全方位网络, 有效的帮助深圳与香港之间优要素的互补, 使深圳得以广泛吸收香港以知识、技术等为主体的优势要素, 顺利实现其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在中国与东盟的经济合作方面, 孙林 (2005) 发现中国和东盟的农产品贸易仍然是以互通有无、互补余缺为主的贸易关系, 这是因为廉价劳动力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构成了我国农产品竞争的优势, 而东盟国家的优势在于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农产品贸易上, 生产要素的互补使得中国和东盟的农产品存在很大程度的互补。他认为互补性的贸易关系能够更好的促进区域内各方的贸易得到稳定和持续的增长。东北与俄罗斯远东区域的经济合作由来已久, 胡仁霞 (2011) 通过研究中国东北与俄罗斯远东区域的经济合作问题, 发现两个区域存在较大的互补性, 而这种互补性是推动两区域开展区域经济合作的一个重要原因, 通过建立区域经济合作, 可以实现要素、资源在区域内的合理配置, 从而提高两地的生产水平, 提高区内外竞争力。

2. 互补条件下的区域经济合作形式

针对各地区优势互补的情况, 结合各地区的实际, 专家学者们各自提出不同的区域经济合作战略。在晋江与台湾的农业合作中, 陈晓波 (2010) 提出通过立足循环经济, 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战略;借鉴产销经验, 构筑农业通路, 从而占领国际国内市场的品牌战略;延伸产业链, 做强农业企业, 进而提升农业经营水平的集群战略;以项目为核心构建合作机制支撑晋台农业合作的项目战略实现“产业布局科学、功能定位明确、综合效益显著”的晋江对台农业合作先行区和示范区。对于深圳与香港的经贸合作, 汤山文 (2010) 提出通过构建“双子城”和“深港创新圈”的模式来深化深港的合作空间, 推动深港向同城化的方向发展。此外, 认为制度安排对区域经济合作起着重大的推动作用, 因此, 深圳和香港经济合作与发展的关键也在于制度安排与合作机制的建立。为了进一步推动中国与东盟的产品合作, 孙林 (2005) 认为应该充分发挥双方要素资源的比较优势, 力主通过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方式来实现中国与东盟的要素重新配置, 达到帕累托更优。最后, 在俄罗斯远东问题上, 胡仁霞 (2011) 提出加强中国东北与俄罗斯远东区域经济合作要以双方边境贸易为基础, 中心城市为核心, 以优先合作领域为切入点的方式循序渐进, 实现两地的优势互补, 而实现这些必须首先扩大对外开放水平, 使得人力、财力、物力的跨境自由流动;其次, 是开展“以贸带工, 以工促贸”, 加快边境加工业的发展。

简要评论

对于竞争性和互补性所引起的区域经济合作在国外获得了较早的研究, 目前, 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虽然国内的研究较晚, 但是也取得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成果, 国内各区域间都很注重通过区域经济合作来达到更高层次的发展, 提升国际国内的产业竞争力和综合经济竞争力。而就竞争和互补两种贸易关系来看, 都注重制度安排在区域经济合作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但是, 其所形成的区域经济合作在模式、路径和机制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竞争性条件下的区域经济合作基本选择“强强联合”的模式, 通过改变产业结构来实现两地更高层次的合作, 在机制选择上, 基本上是处理由于竞争的加剧而导致的利益不协调和冲突, 主要是协调机制的选择。互补条件下的区域经济合作大多都是通过“优势互补”的模式, 扩大对外开放, 降低贸易壁垒, 实现资源、要素的更自由流动, 从而提高生产率, 在制度安排方面, 也大多是围绕降低贸易壁垒、加强流动性进行选择的。

参考文献

[1]孙林.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竞争与合作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 2005.

[2]胡仁霞.中国东北与俄罗斯远东区域经济合作研究[D].吉林大学, 2011.

[3]张海森, 李宗植.长江三角洲一体化中南京与杭州的竞争与合作[J].经济纵横, 2005 (3) :102—104.

[4]郑军.两岸高科技产业的竞争与合作[J].经济前沿, 2004 (8) :22—24.

[5]M·E·Porte.Clust ersand Th e Neor Economiesof Competition[J].Hao ard Business Review, 1998, Novem-ber-Deeenlber, 77—90.

优势互补,借力共赢 篇5

――对体育与媒体关系的再认识

八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指出,“形 成国家与社会共同兴办的体育事业格局,走社会化、产业化道路。”为实现这一目标,除了认真搞好体育自身 的各项改革外,必须积极研究和探索影响体育发展的诸多因素。其中,关于媒体的作用及充分借用媒体发展体 育,无疑是一个重要课题。80年代初,人们曾把体育与媒体的关系概括为“体育需要宣传,宣传需要体育。” 后,当中国经过全面改革开放,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体育产业得到迅速发展之时,体育与媒 体的关系发生了哪些变化?如何在新形势下处理好体育与媒体的关系?弄清这些问题,无疑对发展体育事业, 实现体育社会化、产业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以媒为介,借力发展体育

1.凡事都要借力

现代市场营销学告诉我们,任何一件商品的营销都需要借助外力,包括从众心理的造势。借力和造势很重 要的方式就是利用媒体。

没有印刷业,没有工业革命,没有都市化,没有大众传播媒体的不断进步,就没有现代社会的发展。当今 ,媒体已成为社会文化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文化力量,媒体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们的政治信仰 、行为观念和生活方式。自17世纪报刊媒体出现以来,几乎所有被社会广泛接受的产品无不借助了新闻媒体( 广告)的力量而得以发展。从世界名牌到中国的知名产品无不是依靠媒体的宣传推销,使自己从默默无闻而到 家喻户晓。前一阶段,由著名导演谢晋为《教育的革命》一书策划、执导的电视广告片,因其精美的制做和大 规模的宣传,使该书销售上千万册,创造了中国图书单本销售之最; 同时, 其投入的近1500万元的宣传广告 费也创下了单本图书宣传推广费用之最。

各行各业之所以看好媒体,并把媒体作为借力的对象,正是基于媒体特有的属性和功能。就其属性而言, 它至少有四大属性:即政治属性、信息属性、文化属性和商品属性,由此又产生了媒体的四大功能,即:宣传 教育功能、交流信息功能、传播知识功能和满足人们精神及文化生活的服务功能。

2.体育尤其需要借力

体育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体现民族精神、强化爱国主义、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增强 人民身体健康等方面起着其他活动难以替代的作用。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 中指出:“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正确的舆论引导人,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体育正是 以运动员在赛场上顽强拼搏、为国争光的精神去鼓舞人、激励人,同时以精彩的体育比赛、表演和多姿多彩的 健身娱乐活动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但是,不能不看到,如果不借助媒体,仅靠自身的空间,其作用和影响 将是很有限的。一次大型比赛,一般现场观众不过数万人,而通过电视转播,将使观众达几亿人。再经过报刊 、电台媒体的进一步传播,像经过一个大功率放大器一样,观众人数以几何数增长。由于媒体的作用,在世界 任何角落的大型比赛,无论你距离赛场多么遥远,只要打开电视,足不出户便能“身临其境”。特别是第四媒 体的出现和普及,将使任何一个地方的任何一场大型比赛随意进入任何一个家庭。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体育作为“具有产业性质的公益性事业”,要逐步走向社会化、产业化,必 须充分依靠和挖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在越来越多的比赛(活动)中,厂商出资金赞助;项目中心以比赛(活 动)把厂家广告推向观众;观众通过广告了解和购买厂家产品,从而使厂商得以回报。

从这一市场交换活动过程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每一个环节的发展,都要依靠媒体来实现。由此可见,媒 体在体育市场中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绝大多数项目管理中心(协会)是很重视借助媒体力量开展工作的, 而有个别的中心却缺乏这种借力的观念,只想到自己分管的项目重要,希望社会能承认,而不知如何用媒体去 树立项目的形象,扩大项目的影响;他们只是忙于把项目推向社会,推向市场,而不会利用媒体去推销。这种 缺乏借力造势的做法应予以纠正。

3.媒体对体育改革、发展的作用和影响

我国体育事业经过20年的改革开放,在奥运战略、全民健身、以及体育产业方面都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 。这些成就的取得无不包含有媒体的积极作用。正是在体育界积极努力下,在包括新闻出版单位在内的各行业 的支持配合下,才使我国的体育事业初步实现和满足了四个需要:一是实现了体育政治属性需要;二是实现竞 技运动水平提高和普及大众体育运动的需要;三是满足了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四是实现发展体育产业的 需要。

总之,要充分看到媒体在体育改革和发展中起的积极作用和影响。体育正是通过借助媒体的作用,促进了 体育项目的大发展,促进了人们体育消费观念的大转变,促进了体育市场的大开拓。

二、以体为台,借力促进媒体

1.体育是媒体的热点和卖点之一

体育,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有着独特的魅力。与其他文化形式相比,体育有着自身的优势,其表 现为:比赛的规模性与垄断性;真实性与及时性;不可预见性与轰动性;参与性与趣味性。

体育自身的优势又可形成体育新闻报道的优势。

第一,一般体育比赛,观众都在成千上万,而如马拉松、汽车拉力赛等现场观众可达几十万人之多。此外 大型比赛又常常是一次性的,因此具有权威性和垄断性。体育这种规模性和垄断性使体育宣传无疑具有特殊的 权威性。

第二,体育比赛最具有真实性和及时性(表演性质的除外)。特别是一些真正争胜负、比高低的大型国际 体育赛事和世界顶级的比赛,运动员是真刀真枪地拼杀,其竞争的激烈,紧张程度是任何表演形式所无法比拟 的,从而使媒体的体育宣传极具新闻性。

第三,体育比赛变化无穷,不可预测。越是高水平的比赛,越是变幻莫测,越是难以预见,常常是在最后 一分钟,甚至最后一秒钟见分晓,从而产生无穷的悬念和魅力,使体育的宣传报道具有极大的观赏性和吸引力 。

第四,众多的体育运动项目除了让人观赏外,还具有很强的参与性和娱乐性,使人们在参与过程中享受到 健身的快乐,并乐此不疲。体育的这种参与性和趣味性使体育的宣传报道具有受众的广泛性。

正是体育宣传的诸多特有的优势,倍受众多读者的青睐,使新闻媒体对体育报道情有独钟,各新闻出版单 位纷纷以体育搭台,大唱媒体之戏。随着体育运动的普及,体育宣传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热点。随着 新闻媒体的发展,体育成为一个竞相追逐的宠儿。

2.体育为媒体带来的效益和影响

据新闻出版署4月的统计数字显示, 全国公开发行的报纸有2053种,各类期刊7999种,广播电台13 61个,电视台923 个(其中有线电视台756个)。在以上各类媒体中, 绝大部分都有体育新闻和体育报道,几 乎可以说,哪里有报、刊、台,哪里就有体育报道。在各媒体中,设有固定体育版面(固定栏目)的报刊和设 有固定体育频道、体育栏目的电台、电视台多达400余种。从报道量上看,体育新闻报道, 其收听、收视率已 经排到电台、电视台的前三位。从报道的内容看,不仅重大的国际赛事、优势项目得到充分报道,国内赛事、冷门的项目也开始得到关注。不仅竞技体育得到充分报道,群众体育、全民健身的报道量也大大增加。

各媒体通过加大对体育的报道,不仅有力地促进了体育的发展,同时为新闻出版单位带来积极的社会效益 和经济效益。从国外看,1983年初美国ABC以2.75亿美元购买了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电视转播权, 而在当年, 该集团就以广告形式卖出了5.75亿美元,从中净赚3亿美元。 从国内看,电视台、电台从体育转播和体育节目 中获取的广告费用也是十分可观的,有的电视台、报刊每年从报道体育中经营的广告收入已经成为该单位的经 济支柱。广州日报下属的《足球》报,每年盈利上千万元,成为广州日报的利税大户;湖南省体委的《体坛周 报》最高发行量达140万份,广告收入相当可观,令人刮目相看。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新闻媒体的竞争不断加剧,各媒体为求生存、求发展,挖空心思,想尽招术,纷纷 扩版增栏,大家不约而同瞄准了“体育”这个热点,把报道体育作为扩大发展、吸引广告的卖点,这一方面是 由“体育”这个“宠儿”的优势所决定的,同时也是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优势互补,体育与媒体共赢

1.树立正确观念是处理好体育与媒体关系的前提

经过20年的改革开放,体育和媒体都有了很大变化。在新形势下,处理好二者相互关系,对体育和媒体的 改革、发展都有重要作用。而处理好相互关系的前提是树立正确的观念。

第一,统一的观念

体育和媒体同属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在宣传教育属性、传递信息、传播知识等服务属性以及市 场上的商品交换属性等方面都有共同点。可以说,在这个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大家庭中,体育与媒体就是一家 人。如同人体的左右手,只是分工的不同。也可以说是皮毛关系,二者对立统一,不可分割,皮之不存,毛将 焉附?当然,由于二者在表现形式、手段、具体的利益和目的等方面不同,难免会出现一些矛盾,但根本利益 和大目标是一致的。有矛盾完全应该也可以协调好。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一家人”中出现了想“分家”的倾 向:个别项目中心想把协会主办的刊物从出版单位拿去自己办,而出版单位则想摆脱主办单位单独办。国务院 1 月发布的《出版管理条例》中第二章第八款规定:“报纸、期刊、图书、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等应 当由出版单位(报社、期刊社、图书出版社、音像电子出版物出版社)出版。”同时,国家出版署曾明确要求 ,出版物必须要有专门的编辑发行、广告部门。显然,项目管理中心没有必要也不可能自己独立办报刊。另一 方面,权威的协会机关报刊如果脱离了项目中心(协会),自然就失去了权威意义。由此可见,这种“分家” 的思想既是错误的,也是不可行的。事实上,体育总局绝大部分的协会机关报刊办得很好,都是项目中心和出 版单位精诚合作、配合默契的结果。

第二,导向的观念

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新闻宣传必须坚持党性原则,坚持实事求是,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江 总书记曾说:“舆论导向正确是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人民之祸。”实践证明,体育事业飞速发展必须有 一个正确的舆论氛围。作为国家体育事业的主管部门,正确引导体育舆论,维护社会安定,保障体育事业健康 发展是义不容辞的首要任务。

把握好舆论导向,首先要坚持主动引导,要防范在前,及时掌握、分析舆情,主动通报;其次要敢于面对 现实问题,旗帜鲜明地正面引导。19总局几次召开足球宣传工作会议,通报批评了一些错误的思想言论, 澄清了足球的宣传思路,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再次,新闻导向必须依法管理,要尽快出台和完善有关体育宣传 的法规和政策。

第三,监督的观念

首先,要正确认识舆论监督的`积极作用。舆论监督既是公民通过媒体对国家事务及与公共利益有关事务进 行监督的一项社会活动,也是新闻媒体一项重要社会职能,这种监督虽不像司法监督具有很大强制力和约束力 ,但在社会生活中发生着重要影响和作用。对体育界来讲,通过舆论监督,最直接的作用就是对黑哨、假球、兴奋刘及非法侵占体育场地等不良行为给予曝光,使之能得到有效控制。体育工作者对舆论监督应持欢迎态度 。其次,要提高接受监督的承受能力,要习惯于舆论的多种声音,要善于在不同的声音和见解中提高辨别能力 ,吸取营养。这既是发展体育事业的需要,也是社会民主化、法制化建设的必然趋势。

当然,对于违背新闻法规、侵犯名誉权的报道和无中生有的“新闻炒作”,要积极通过法律程序予以解决 。

第四,服务的观念

项目协会组织体育活动,新闻媒体对其做宣传报道,这完全是分工的不同,其目标是一致的,地位是平等 的,彼此应该互相尊重,互相服务。项目中心要主动为媒体的工作创造条件,通报情况,提供线索,尊重记者 的劳动,遇到问题要耐心帮助、引导,积极支持完成报道任务。新闻单位要努力提高记者素质,深入采访,写 文章既要对读者负责,更要对体育事业和报道对象负责。要从维护大局、有利于事业发展出发,支持各运动项 目管理中心工作。

2.体育与媒体优势互补,大有可为

首先,市场经济为体育与媒体的优势互补提供了基础。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体育主管部门只管开展体育活 动,新闻媒体只管宣传报道,所需经费均由国家财政下拨,因此也不存在什么互补和交换的问题。在市场经济 条件下,新闻出版单位不仅是承担宣传教育、新闻信息采集发布的中心,而且是企业形式经营的活动单位,在 强调社会效益的同时亦要讲经济效益。事实上,当前许多媒体单位已经走上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 展、自我约束”的道路。而体育部门也逐步走上社会化、产业化道路。体育与媒体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完全 具备了联合经营、平等合作的条件和基础。

其次,改革的深入发展,为体育与媒体的联合经营提供了可行性。项目中心的独立和协会的实体化,使其 有了更大的自主权;而媒体,比如新成立的中国体育报刊总社,以其规模经营、整体效应形成更大的竞争优势 ,两种优势的结合,会形成更大优势。当前,要改变过去各自为战的状况,项目中心和体育报刊总社联手协作 ,利用26个报刊多品种、大覆盖面的优势去吸引厂商赞助体育比赛活动;利用活动可带动媒体的广告,利用大 规模广告效应促进报刊发行,进而更好地推动和宣传了体育比赛活动和赞助厂商,特别是有计划地在大赛前、赛中和赛后形成规模宣传优势,整体出击,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此外,在合作中,要注意坚持平等交换和利益共享原则。在实际工作中,有些项目中心怕新闻媒体染指厂 商赞助从中分利,而媒体也怕别人分获广告利润而不愿利用项目中心的无形资产开拓广告,其结果或是项目中 心因不能满足厂商的宣传条件而搞不到赞助,或是因媒体缺少权威部门的支持搞不到广告和活动。市场经济的 法则告诉我们,“赚钱的并不是真正的成功,双方都满意才叫成功。”两个市场主体的共赢,才是胜算。体育 项目中心和媒体如果在平等互利、利益共享的原则下实行联合经营,必然形成1+1>2的态势,从而可达到双方 获利,共赢共生。

互通与互补 篇6

但语言文字趋同的道路不是一马平川、“单向道”的高速公路。即“大方向”中常常有些小现象,譬如我本家同胞哥哥由浅浅的一泓海峡同我阻隔四十多年,近得以转口通信,他每次信封上总把收寄信人的地名、人名写得一清二楚,可是我姓“叶”,他却姓了;不过我住址是“哈尔滨南岗区”,他住址也是“台北南港区”而非“北南港区”;可见我们都没有把握“大方向”,因为我的回信也写的他姓,我姓“叶”;没有“异中求同”,而是“有异有同”。

语言文字日常使用中的“正”、“异”、“繁”、“简”、“通用”、“非通用”的并存,是互通中的必然现象,也是互通中优选互补自发意向的表现;文字上如此,语言上如此,同文异文无不如此;如中文中有个习惯语“走后门”,英文的“backdoor”牛津双解的解释是:“后门;(形容用法,喻)秘密的:间接的;幕后的;暗中的”;Longman的解释是:“secretlyorbyatrick”;另有一个“underthecounter”牛津双解的解释是:“暗中买卖的(如当缺货不易购得时),Longman的解释是:“privately,secretlyandoftenunlawfully。”中文“走后门”这个习惯语已妇孺皆知,它既指办事也指购物,在英文中“by thebackdoor”指办事,“underthecounter”指购物,对后者,Longman的解释较Oxford的宽一些,我从来华工作的英语教师口中得知,他们认为中文“走后门”泛指暗中的行为更贴切些,他认为即使单指购物,大件商品如冰箱、彩电,柜台底下也是拿不过去的,还得从“backdoor”搬出去,这是两种不同语文互通中的优选互补。

经济互补 篇7

1.1 产业要素互补

区域经济的互补性就是区域经济要素的互补性,它的形成是来源于要素的差异性和流动性。区域发展要素是区域发展所需的直接的必要条件,包括区域资金、产品市场、区域政策环境、管理知识,以及专业人才、技术知识等。从区域经济角度看,桂林-北部湾经济区工业优势互补合作的总体思路应当促成流动要素的流动条件形成,这就是经济的实体合作。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例,北部湾经济区信息产业人才缺乏是主要问题,而桂林信息产业长期以来具有区内相对优势,人才资源丰富,广西区内该两地信息产业互补性很强。其他产业也能够找到各自比较优势,并在此基础上将各自优势整合成互补优势,为双方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合作与发展空间。

1.2 产业集群优势互补

食品饮料行业、医药行业、汽车及其零部件行业、机械电器行业、电子信息行业、建材行业、锰业和竹木加工等,作为桂林市的优势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但却没有形成产业集群。而北部湾经济区的南宁市凭借其商贸、金融、物流、信息和人才优势 ,已成为先进铝工业、石化、制糖、生物医药四大工业基地;其它沿海三市也形成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和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如北海工业园区初具规模的电子信息产业群、生物制药产业群以及海(水)产品加工型产业群等。因此,两地可以主导产业为基础,制定适当规划,建立交流渠道和对话平台,营造良好的合作环境,发挥产业集聚的互补效应。

2 桂林—北部湾经济区两地工业互补发展的条件基础

2.1 桂林市工业发展的条件基础

2.1.1 桂林市的优势产业及发展现状。

桂林市具有扎实的工业基础和产业结构。目前形成了以机械、橡胶、轻纺、食品、医药、电子工业为主要支柱的产业结构,拥有像燕京啤酒(桂林漓泉)股份有限公司、桂林三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桂林天和药业有限公司、桂林福达集团公司等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企业,如桂林橡胶机械厂是我国专业生产橡胶机械的四大企业之一、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其主导产品轮胎定型硫化机销售量世界第一、销售额国内第一;桂林市的中橡桂林公司的“火炬”牌斜交巨型工程轮胎被誉为“中国第一胎”,巨型工程轮胎总产量国内排名第二,出口量全国第一,这些知名企业在经营管理和专业技术方面有一定的人才储备。[1]同时,在“十二五”期间,桂林市将逐步培育一批产业集群,拥有较好的产业基础和广阔的前景。

2.1.2 桂林市优越的交通条件。

桂林市优越的交通条件是其工业发展的重要条件。目前,经过桂林市的主要铁路是湘桂铁路。湘桂复线铁路改造后,往西南经北部湾经济区可抵达越南。在建的贵阳至广州高速铁路,途经桂林站,到达贵阳和广州的时间均为2小时,极大地强化了桂林作为广西铁路客运中心货运中心地位。桂林两江机场的再次改建将极大改善桂林在广西民航中心的地位,而桂梧高速公路,桂林到兴安的高速公路的建成将彻底连接湖南的高速公路网络。

2.1.3 优越的人力资源。

桂林拥有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广西师范大学、桂林理工大学、桂林医学院四所本科院校,以及桂林市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等三所专科院校,并拥有桂林激光研究所、桂林电器科学研究、桂林矿产地质研究所等多所重要科研机构。在首批广西高校人才小高地创新9个团队当中,桂林市占据4个创新团队。此外,桂林市在读大学生10万之多,全市人口平均每4个之中就有1个大学生,是广西除南宁市之外教育、科研实力最雄厚的城市。同时,为了立足于北部湾经济区的桥头堡,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发挥自身优势,在北海成立职业技术学院,在服务广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示范作用。

2.2 北部湾经济区工业发展的良好条件基础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随着大批世界500强和国内大型企业落户,现已形成门类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培育并初步形成了一批优势产业,并确立了九大产业基地。

注:*表示拥有此优势产业。

通过表格可以看出,食品饮料行业、医药行业、汽车及其零部件行业、电力行业和机械电器行业,既是桂林市的优势产业,也是北部湾经济区的优势产业。但是从产业发展进程未看,两者存在一定发展梯度,而正由于存在差距,反而可以推动两地区间进行产业分工、合作和互补。

3 桂林—北部湾经济区工业合作互补发展的机会空间

桂林市在经济发展观念上,时刻保持着危机感和紧迫性,已经充分认识到被边缘化的潜在危机和现实可能性,同时在战略发展规划上,将实行经济追赶。[2]虽然桂林工业发展的总体情况良好,进展较为顺利,但是也存在着产业集聚低、结构不合理、投资和项目建设力度小和生产要素供给约束增多等一些问题。所以,桂林拟加大对外开放与合作的力度。而北部湾经济合作区处于21世纪中国最具发展潜力的城市群经济带,桂林如果采取主动姿势,积极融入到北部湾经济区的高速发展和区域合作中,在推进合作共赢中谋求发展,促进优势互补和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发挥比较优势,加强统筹协调,客观上为桂林-北部湾经济区的工业互补发展搭建一个良好的开放合作平台。

基于比较优势的桂林-北部湾经济区的合作互补发展空间,可见下图所示。

注: 表示可以优劣势互补或者强强联合。

从图1可以看出,桂林市雄厚的教育、科研实力可以弥补北部湾人才缺乏的劣势,发达的公路、铁路和航空交通网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北部湾经济区的交通压力;而桂林市的“软肋”在它的大项目不多,欠缺关联带动强的大型企业,产业集聚度低,正好可以借助北部湾的大型企业和已形成的产业集群,着力融入、引进和培育自己的食品饮料、生物医药、机械制造、电子信息等优势产业集群;针对两地的共同优势产业,强强联合,培育桂林-北部湾经济区的龙头产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扩大在全国影响力。总之,两地在要素和产业方面存在着互补空间。

区域合作能促进生产要素在更广范围内的优化配置,促进区域大市场的形成,推动区域合作各方共同加快发展。[3]因此,北部湾经济区要想迅速崛起和实现区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也必须突破行政区划的制约,通过对内和对外开放的联合,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4]桂林和“南北钦防”四市作为广西区的重要一部分,任何一个城市发展的滞后都会影响到广西区的快速发展。因而,加快推进以桂林、柳州为中心的城市群建设,协同全区各个城市协调、稳定地发展,使之成为带动广西北部地区经济增长和推进工业化、城市化的核心。总之,桂林-北部湾经济区的相互开放和互补发展,既是发展各自发展的需要,也是广西区社会经济整体协调发展的战略需要。

4 两地合作互补模式:基于桂林主动融入北部湾经济区的视角

4.1 要素互补

4.1.1 人才资源互补。

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成败的关键在人才。但是,目前北部湾经济区的人才资源开发工作和人才队伍现状无法适应推动北部湾经济区域合作的需要,无法适应北部湾经济区加快开放开发的需要,无法支撑起区域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5]北部湾经济区内只有南宁拥有一定的科研和人才培养机构,难以适应北部湾经济区工业化发展的需要,区域后发优势还没有形成。到2015年,北部湾经济区在石化、林浆纸、能源、钢铁和铝加工、粮油食品加工、海洋产业、高技术、物流和现代服务业等九大重点发展产业中都存在着巨大的人才缺口。[1]

桂林作为广西的教育大市,拥有良好的科研和教育资源,拥有较为成熟的科研体系,完全有能力、有资源为北部湾经济区培养和培训高、中、低级各层次人才,为北部湾经济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打造北部湾经济区人才基地。尤其是在国家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后,北部湾经济区建设急需大量人才。随着北部湾经济的发展,北海经济也将全面升温,特别是一批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项目,正在北海开工建设,将对北海这方面的人才提出了更高更多的要求。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捷足先登,落户北海,建立北海校区,为北海的电子产业提供智力支撑。这是桂林高校进驻和服务北部湾经济发展的第一步,是响应将北海建设成为“广西第三个高等教育聚集区”和发展以IT业为龙头的北海经济、参与打造“中国经济发展的新一极”的重要举措。此外,桂林市其他高校与北海、钦州、防城港三市就人才培养、科技服务、校企合作等多方面内容签订了“市校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这些都为桂林积极主动融入北部湾创造了条件和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桂林和北部湾两地可以发挥各自人才优势,形成人才供需体系,则将使双方人才资源得到最大程度利用,创造出巨大的价值。总之,推进桂林-北部湾经济区人才资源共享,紧紧围绕北部湾经济区重大产业发展和重大项目建设,迅速集聚人才,靠人才支撑项目,靠项目发展产业,促使产业结构发生转移,形成人才一项目一产业的互动互促和良性循环,推动桂林-北部湾经济区工业的快速协调发展。[6]

4.1.2 交通优势互补。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集、疏、运交通设施滞后,通达周边省特别是珠江三角洲的联系通道以及沿海三港互通还亟待完善。目前,北部湾现代港口工业具有一定规模,需要大规模运输和销售,而北部湾的陆地交通和集疏运条件无法满足港口工业大规模运输的要求,港口工业的发展受到港口运输条件的制约。南昆铁路作为西南地区出海通道,交通负荷能力有限,“十一五”期间,通过南昆线的煤炭、钢材、水泥、化肥、烟草、橡胶等16种主要工业物资的铁路运输需求预计年均增长17%,而同期铁路运量预计年均递增10%,缺口近两亿吨,限制了西南地区对北部湾经济区原材料的供应和沿海工业产品的输入,成为制约沿海工业发展的一个因素。

贵广铁路的开通,桂林将成为连接湘、桂、黔、粤四省区乃至西南、中南、华南地区的交通枢纽。这条铁路既是完善华南地区路网布局的一条区际快速铁路干线,更是未来泛珠三角地区的经济大动脉,缩短了西南与珠三角地区的时空距离。便捷的交通必然会带动区域经济合作和发展。贵广高铁将令桂林成为大西南地区货运的集散地、物流中心,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频繁的交流往来,可以帮助广西(尤其是北部湾经济区)及云、贵、川更快地融入珠三角经济圈。贵广高铁、湘桂复线改建等大型交通项目的完工,将极大改善广西区内部交通网络,并从根本上促进桂林与北部湾经济区的经济联系。

4.2 产业互补

桂林虽然具备一些优势产业,但是也存在产品竞争优势不明显,无法发挥优势产业的带头作用,产业集聚度不高,大项目不多等问题。北部湾经济区随着大批世界500强和国内大型企业落户,现已形成门类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并已形成九大产业集群。桂林可以通过工业园区的发展,借助优势产业良好的条件基础,积极融入北部湾产业集群;同时,扩大招商引资力度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吸引北部湾经济区的大型企业落户桂林或者往桂林投资大型项目。针对桂林市的优势产业,要加强与北部湾经济区相同产业的合作开发,积极引导与培育承接产业转移的投资环境和产业基础,以形成产业集群,产生集群效应,[7]全面提高产业的竞争力,共同推进广西区经济的发展;对于桂林市的劣势产业可以利用北部湾经济区较为完善的工业体系和良好条件,对其进行互补。

目前,工业化和信息化“两化”融合已作为国家的重要方针战略。最近自治区政府批复同意桂林市从2010年起列为广西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试点城市,这也为桂林-北部湾经济区在两化融合方面提供的合作互补的机会条件。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例来说明桂林和北部湾经济区的产业互补模式。2007年,北海提出了打造以电子信息产业为核心,其他高新技术产业共同发展的北部湾北海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构建北部湾“硅谷”的战略目标。2009年一季度电子信息制造业完成现价产值17.99亿元,同比增长55.6%,位居全区14个市之首,占广西电子信息企业工业总产值一半以上。北海出口加工区是中国西部唯一临海的国家级出口加工区,目前入驻的电子信息企业数量占加工区企业总数的70%,产值也占70%以上,广西第一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的北海已经初步形成了电子工业体系。但是,北海市的电子信息产业以初级电子产品加工为主,大部分为劳动密集型的出口加工企业,高附加值的软件开发等产品比较少,产业配套和物流平台不完备,原配料采购困难,企业经营成本较高。

桂林市作为广西的第二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电子信息产业的主体是以光通信、数字微波通信设备为代表的通信设备产业,并有气象雷达、电信产品、计算机软硬件、军工电子等产品的研发,行业软件开发、系统集成等领域技术先进,部分产品已初具规模;在软件产业方面,桂林市拥有从事软件行业开发、生产、销售和服务的软件企业80余家,其中有20家已通过“双软”认证,软件行业年销售收入1亿元。相对于北海市来说,桂林市电子信息产业的软件开发拥有良好的条件基础并初具一定规模,而且桂林的大部分高等院校都开设计算机等电子专业,每年上千名电子专业学生毕业走出校门,技术人才较北海丰富,交通网络也相对发达。但是桂林市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速度逊于北海市,企业工业产值比较低,入驻的电子信息企业数量少。因此,桂林市可以通过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的北海校区,借助其人才优势和相对发达的交通网络,积极融入北海已建立的电子工业体系,加强同北海电子信息产业的合作开发,扩大招商引资,吸引更多电子信息企业入驻桂林;同时,北海市可以与桂林市合作开发高加值较高的软件开发等产品,降低其物流和经营成本。

两地通过各自电子信息产业优劣势的差异进行互补,培育桂林-北部湾经济区的龙头产业,以形成广西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打造广西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提高广西区电子信息产品的档次,提升广西电子信息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竞争优势和在全国的影响力,充分发挥优势产业的带头作用,延长产业链,带动其它相关产业的发展。

5 结论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一个地区的工业发展水平直接决定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桂林市提出了“农业稳市、文化立市、旅游兴市、工业强市”的战略方针;作为广西区最具发展潜力的城市群--北部湾经济区,其工业的发展水平对广西区的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主要基于桂林主动融入北部湾经济区的视角,探讨两地的工业合作互补模式,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桂林市可以对北部湾提供要素互补,推进桂林-北部湾经济区要素资源共享;第二,北部湾经济区的产业集群可以对桂林提供产业互补,充分发挥产业集聚效应;第三,两地的共同优势产业,可以强强联合,形成龙头优势,打造各具特色的产业基地。然而,对于桂林-北部湾经济区还有哪些要素可以实现互补,以及食品饮料行业、医药行业等其他共同优势产业具体如何实现互补的问题,仍需要做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

摘要:基于产业要素互补和产业集群的整合视角,对桂林-北部湾经济区两地工业发展的条件基础、工业合作与协同发展的机会以及两地工业发展的合作互补空间等进行了分析,并从人力资源、交通网络等要素互补角度和桂林优势产业积极融入北部湾产业集群的产业互补角度,初步设计了桂林-北部湾经济区持续协同发展的主要双赢模式。

关键词:桂林—北部湾经济区,工业优势互补,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阳正义,韦红梅,北部湾经济区背景下桂林市“反边缘化”策略研究[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4):72-74.

[2]唐贵伍,朱杰,蔡翔.皖江地区反边缘化的经验及其对桂林的启示[J].社会科学家,2008(3):159-161.

[3]新机遇新挑战——迎自贸区全面建成[EB/OL],桂经网,www.gxi.gov.cn,2009.

[4]罗勇岐.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空间整合构想—西部沿海区域发展研究之五[N].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9(3):71-73.

[5]蒋爱先.人才资源开发机制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探究_以广西为例[J].生产力研究,2009(10):78-80.

[6]林思达,浙江省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的主流模式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1(6):30-32.

经济互补 篇8

内蒙古风能和太阳能资源蕴藏量巨大,若能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优势,开发含有风力发电、光伏发电的互补发电系统为当地提供电力服务,不仅可以减轻环境污染,还可以促进这些地区经济与环境的平衡协调发展。

目前,国内外对于含风力发电、光伏发电系统的可靠性评估做了一些相关研究,但均没有考虑相应的经济性评估[1,2,3,4,5]。文献[1]利用序贯蒙特卡罗模拟法评估风/储系统对发输电系统可靠性的影响。文献[2]利用序贯蒙特卡罗模拟法评估风/光/柴/储孤立发电系统在不同运行策略下的可靠性。文献[3]采用序贯蒙特卡罗方法评估了风/光/储协调运行的可靠性,研究了不同协调运行策略及联合发电系统容量配置对系统充裕度的影响。上述可靠性评估研究均采用了蒙特卡罗模拟法,但该法只能评估单一的风险状态概率,并不能很好地反映系统其他运行状态的概率。文献[4]提出基于well-being模型的蒙特卡罗模拟法评估风 /柴/储发电系统可靠性,得到系统不同运行状态下的概率指标,但没有考虑基于well-being模型的风/光互补发电系统可靠性评估。文献[6]评估了风/柴/储发电系统的可靠性与经济性,但没有考虑风/光互补发电对系统可靠性与经济性的影响。

综上所述,为了更加全面地评估含风/光互补发电系统可靠性与经济性,本文将利用基于well-being模型的蒙特卡罗模拟法分别评估含不同风 /光容量配置的风/光/柴/储发电系统可靠性,分析计算不同容量配置系统的经济性与可靠性成本,并研究风/光发电总容量对风/光/柴/储发电系统可靠性与经济性的影响,结果可为系统规划与设计提供参考。

2 well-being 模型

well-being模型是将确定性法则和概率性方法相结合的一种可靠性评估方法,针对含有储能装置的孤立发电系统,采用投运小时数( Number of Autonomous Hour,NAH) 作为确定性指标判断系统各个运行状态[5]。利用序贯蒙特卡罗模拟法,模拟统计系统well-being模型的各个可靠性指标[7]。

3 元件评估模型

3. 1 风力发电系统模型

风力发电系统模型包括风速模型和风力发电机功率模型[8]。本文采用历史风速时间序列建立风速时间序列模型[9,10]。每小时风速产生以后,使用描述风力发电机功率输出和风速之间关系的函数确定风力发电机的可用功率输出[11]。

3. 2 光伏发电系统模型

光伏发电系统模型包括太阳能辐射强度模型、环境温度模型和功率输出模型。本文将在文 献[11,12]提出的合成每日、每小时太阳能辐射量时间序列方法基础上,加入反映太阳辐射的天空各向异性HDKR模型,模拟光伏电池板倾斜面上的小时太阳总辐射量I[β13],如下:

式中,Ai= Ib/ I0,Ib为水平面上的小时太阳直射辐射量,I0为大气层外太阳能辐射量; It为地表水平面上每小时太阳能辐射量; Id为水平面上的小时太阳散射辐射量; β为倾斜面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 ρ为地面反射率,一般取0. 2; Rb为倾斜面与水平面上小时直射辐射量的比值。

考虑周围环境温度的随机波动,采用ERBS模型模拟每小时环境温度数据[14,15]。结合光伏电池I-V特性曲线,建立光伏发电系统输出功率模型[16]。

3. 3 发电机组可靠性模型

发电机组可 靠性模型 采用常规 二态模型。MTTF为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MTTR为平均维修时间。无故障工作时间TTF和维修时间TTR均服从指数分布,可通过式( 2) 和式( 3) 得到:

式中,U和U' 为随机数,服从[0,1]之间均匀分布[17]。

3. 4 储能系统可靠性评估模型

由于风力和光伏发电输出具有间歇性与波动性,所以需要配备储能设备来提高含风力发电、光伏发电系统的供电质量。本文采用蓄电池组作为储能设备。蓄电池的运行策略是: 当可发电量超过负荷时,蓄电池充电; 当可发电量低于负荷时,蓄电池放电。蓄电池组充放电状态时间序列可由发电系统时间序列和负荷时间序列获得[18]。

4 经济性评估模型

发电系统的综合性成本包括经济性成本和可靠性成本两部分[19,20]

式中,TC为综合成本; UCF为经济性成本; K为可靠性成本。

经济性成本可通过成本效用函数( Utility CostFunction,UCF) 计算获得[6]:

式中,αi为第i台发电机组的费用; Pi为第i台发电机组的额定容量; COi为第i台发电机组的设计和安装等其他费用; CMi为第i台机组的维修费用; CFj为常规机组的燃料费用; β为储能装置的综合费用;WS为储能装置额定容量; Nt为所有发电机组的数量; Nc为常规发电机组的数量。

可靠性成本可通过平均电价折算倍数法计算获得[21]:

式中,K为停电成本费用; EENS为系统的期望缺电量; b为单位停电电量与平均售电电价的倍数; P为平均售电价。

5 互补发电系统可靠性与经济性综合评估

本文采用内蒙古某地区历史风速数据和每月平均太阳能辐射量及环境温度数据,采用基于well-being模型的蒙特卡罗模拟法,用Visual C + + 编制可靠性评估程序,评估风/光/柴/储发电系统的可靠性及经济性,样例系统配置和参数如表1所示。

样例系统中风力发电的切入、额定及切出风速分别为3. 33m/s、10. 56m/s和22. 22m/s; 光伏阵列的电池板面积为0. 5m2,光伏电池运行参考温度为25℃ ,参考开路 电压为19. 5V,参考短路 电流为2. 6A,参考辐射等级为1000W / m2,最大功率参考电压为16V,最大功率参考电流为2A,光伏发电系统模型中光伏电池板倾角为40°; 负荷模型采用IEEERBTS中的每小 时负荷模 型,系统峰值 负荷为40k W。经济性数据见表2,表中其他常规费用指设计、安装等费用,维修费用表示发电机组费用的比例,柴油燃料费为7. 28元/L,停电折算倍数为25,年利率为10% 。

表3为样例系统可靠性指标计算结果,其中P( H) 代表系统健康状态概率,P( M) 代表系统边界状态概率,LOLP代表系统风险状态概率,LOHE代表系统失健康状态小时数。可知,在风光资源一定的样例系统中,按一定风/光容量配置的风/光/柴/储发电系统可靠性比系统中仅含有风电或光电的可靠性高,其中风力发电占风/光发电容量的75% 时的可靠性最高。表4为样例系统经济性指标计算结果。由表可知,样例系统中风力发电占风光容量配置的比例越大,系统经济性成本越低,这是由于本样例系统中风力发电的机组费用小于光伏发电机组等费用,由此说明,发电机组费用和其他常规费用对系统经济性成本的影响较大。此外,可靠性成本费用远远小于经济性成本费用,并且发电机组等费用对可靠性成本费用的影响也并不明显。因此,在评估孤立风/光/柴/储发电系统经济性研究中,在某些情况下可忽略可靠性成本对经济性的影响。

综上所述,在样例地区中按一定风/光容量配置比例建设风/光/柴/储发电系统将有利于提高系统供电可靠性,并且适当提高其中风力发电的配置比例,可以在保证系统供电可靠性的前提下,减少系统投资,最大程度满足系统可靠性与经济性相平衡的要求。

6 风 / 光发电总容量对风 / 光 / 柴 / 储发电系统可靠性与经济性的影响

6. 1 风 / 光发电总容量对系统可靠性的影响

为了分析风/光发电总容量对风/光/柴/储发电系统可靠性的影响,本文将分别评估风/光发电总容量在40 ~ 160k W等步长增大时,对不同风/光容量配置比例的风/光/柴/储发电系统可靠性的影响,结果如图1所示。

由图1可知,随着风/光发电容量的不断增大,系统可靠性水平不断提高,并且不同风/光容量配置比例的系统可靠性变化趋势各有不同。开始时风力发电占风/光发电容量的75% 时的系统可靠性最高,但随着风/光发电容量的不断增大,风/光发电容量各占50% 时的系统可靠性最高,并且系统中光伏发电容量配置比例越大,系统可靠性变化趋势越明显。

由此说明,在样例地区中环境及负荷基本保持不变的前提下,适当增大系统中风/光发电总容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风/光/柴/储发电系统供电可靠性,反之继续增大,影响将不明显。此外,合理的风/光发电容量配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只含风或光资源发电系统的波动性,提高系统的供电可靠性。

6. 2 风 / 光发电总容量对系统经济性的影响

为了研究风/光发电总容量不断增大对风/光/柴/储发电系统经济性和可靠性成本的影响,本文将评估风/光发电总容量在40 ~ 160k W等步长不断增大时,系统经济性与可靠性成本费用的变化趋势,如图2所示。

由图2可知,随着风/光发电容量不断增大,风/光/柴/储发电系统的经济性成本费用不断增加,可靠性成本费用不断减少; 并且随着风/光容量配置比例的不同,系统的经济性与可靠性成本变化趋势略有不同。随着风/光发电容量不断增大,风力发电容量占风/光发电总容量的比例越大,系统的经济性成本增加的幅度越小。

综上所述,在样例地区中环境及负荷基本保持不变的前提下,当系统接纳可再生能源发电在允许限度时,风/光发电容量不断增大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风/光/柴/储发电系统的供电可靠性,但经济性成本也将随之增加,因此合理的容量配置对于满足系统可靠性与经济性要求有重要作用。

7 结论

本文采用基于well-being模型的蒙特卡罗模拟法分别评估了不同风/光配置比例的风/光/柴/储发电系统可靠性,并分析了系统经济性和可靠性成本。结果表明:

( 1) 在特定地区,风/光发电容量的合理配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只含有风或光资源单独发电的波动性,提高系统的供电可靠性。

( 2) 风/光/柴/储发电系统供电可靠性的提高往往需要较高的投资费用,合理的容量配置对于满足系统可靠性与经济性要求有重要作用。

摘要:近年来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发展很快,含风力发电、光伏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发电的互补发电系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选取内蒙古某地区的风速及太阳能辐射量等天气数据,采用基于well-being模型的蒙特卡罗模拟法综合评估了风/光/柴/储发电系统的可靠性与经济性,并分析了风/光发电总量及其容量配置比例对系统可靠性与经济性的影响。结果可为含风力发电、光伏发电的风/光互补发电系统的规划与设计提供参考。

经济互补 篇9

“一带一路”从地区上看覆盖范围广泛, 沿线总人口和经济总量分别占全球的63%和29%。“一带一路”作为中国首倡、高层推动的重要区域合作构想, 对我国推进开放型经济发展和促进区域合作具有深远意义。

当前全球经济复苏疲软, “一带一路”作为当前重要的开放式区域合作构想, 既顺应世界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潮流, 又有利于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和开放型世界经济。研究分析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贸易竞争性和互补性, 不仅能促进我国出口市场结构的优化, 拓展对外贸易发展空间, 同时也有利于促进我国与沿线国家优势互补和互利共赢。

关于“一带一路”贸易互补性和竞争性的研究已经比较多, 但大多数文献都是把这些沿线国家按照地理区域划分为东南亚、南亚等区域进行比较分析。但由于“一带一路”国家的地理位置分布广泛、经济发展差异大、市场环境不一, 简单地划分为不同地理区域或者笼统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很可能掩盖一些重要信息, 而单一国别式研究又难以揭示我国与沿线国家贸易交流的基本特征。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定义,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包括七个发达经济体 (以下简称七国) , 分别是捷克、爱沙尼亚、以色列、拉脱维亚、新加坡、斯洛伐克和斯洛文尼亚。为此本文克服地理局限, 从经济发展水平出发, 以“一带一路”范围内的上述七个国家作为研究对象, 测度我国与这七国的贸易竞争性和互补性, 进而分析我国与“一带一路”国家的贸易增长空间。丰富我国与“一带一路”上七国关于经济贸易发展的理论研究, 为我国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加强贸易合作, 促进与七国的贸易发展提供实证依据。

2 背景综述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 国内外很多学者对我国与南亚、东南亚、中东欧、西亚等各区域之间的贸易互补性与竞争性进行了分析。韩永辉等 (2015) 使用出口相似度、贸易结合度和显示性比较优势等指数分析了中国与西亚双边贸易的竞争性与互补性。张秋利 (2013) 借助贸易依赖度、贸易互补等指数, 分析了中国与中东欧12 国的贸易互补性。桑百川、杨立卓 (2015) 在把“一带一路”分为12 个地理区域基础上, 采用修正的CS指数和CC指数分析了我国与这些区域的贸易竞争性和互补性。大多数文献研究多基于地理区位划分, 本文以“一带一路”沿线七个国家为总体研究对象, 突破地理局限, 创新地从“一带一路”发达经济体角度研究中国与七国之间的贸易状况,

在简要分析中国与七国自由贸易的情况和发展阶段的基础上, 运用多种指数重点对中国与“一带一路”发达经济体七国贸易的竞争性和互补性进行分析, 最后得出结论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3 我国与 “ 一带一路” 发达经济体国家贸易合作的竞争性与互补性分析

通过对数种商品贸易现状进行统计分析, 可以衡量国家间的贸易互补性和竞争性。本文应用贸易互补性指数和修正后显性比较优势指数组成指标体系, 相应的进出口数据信息来源于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 (UN Comtrade Database) , 遵循国际贸易标准分类第三版 (SITC Rev3) 两位数分类的各商品数据格式, 综合分析了中国与“一带一路”发达经济体国家贸易的互补性和竞争性。

3.1 我国与七国发达经济体的贸易状况

从1995 年至2014 年, 我国对七国出口占我国对外贸易比重稳中有升:1995 年为2.6%;2009 年达到峰值3.47%;之后小幅回落, 2013、2014 年均保持在3.1%左右。从出口平均增长率来看, 1995 年至2014 年, 我国以美元计价的出口贸易总额年均增长率为15.62%, 而我国对七国出口总额增长率为16.61%, 高于我国平均增长速度;同期, 七国进口金额年均增长率仅为3.07%, 即使刨除2014 年进口大幅下降带来的影响, 以2013 年计算, 七国从1995 年至2013 年的平均增长率仅为7.5%。由此可以看出, 我国对七国的出口贸易增长幅度远大于这七国的进口增长速度, 并存在强劲的增长势头。因此, 我国与七国之间的贸易存在广泛的互补性, 这种贸易互补性为双边贸易持续、快速增长奠定了坚实基础。

3.2 数据分析方法

3.2.1 修正后显性比较优势指数

传统测度一国出口竞争力大多基于比较优势指数 (RCA) 。该指数由美国经济学家Balassa (1965) 提出并得到了广泛应用。RCA指数剔除了国家总量波动和世界总量波动的影响, 能够较好地反映一国某商品出口与世界平均出口比较之后的相对优势, 基本公式为:

其中, Xij为i国j商品的出口额, Xi为i国当年出口总额, Xwj为j商品的世界总出口额, Xw为世界出口总额。借鉴RCA指数的原始含义分析比较中国对“一带一路”的7 个经济体10 种商品的竞争优势。借鉴蔡宏波、黄建忠 (2010) 对比较优势指数的修正方法, 使用如下计算公式:

其中, Xij为中国对i国j商品的进口额, Xi为中国对i国进口总额, Amj为中国j商品进口总额, Am为中国当年进口总额。修正后RCA指数反映出i国j商品对中国的竞争优势, RCA指数越高, 该国该商品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力越强。若RCA数值大于1, 表示中国j商品从i国的进口份额超过了该商品在中国总进口中的比重, i国j商品在中国市场上具有较强优势;若RCA数值小于1, 表示中国j商品从i国的进口份额低于该商品在中国总进口中的比重, i国j商品在中国市场上处于竞争劣势。一般认为, 若RCA指数大于1.25, 表明i国j商品对目标国市场具有明显竞争优势;若RCA指数小于0.8, 则说明该国该商品处于比较劣势。

本文使用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库SITC分类第3 版两位数编码数据计算RCA指数。鉴于按照SITC两位编码涉及商品种类较多, 本文选取中国2014 年进口额排名前10 位商品作为计算对象, 对这10 位商品进行计算, 结果见表1。

结果显示, 这七国对中国的出口贸易中, 在33 类上七国对中国市场的竞争优势在2000~2010 年明显, 2013 年以来处于劣势;在51 类上七国具有较强优势且逐年上升, 表明其竞争优势不断强化;在57 类中七国有极强竞争优势, 修正后RCA指数绝对数值达到3.47;65 类、67 类RCA指数低, 七国相应商品在我国处于比较劣势;72 类、74 类的RCA指数均呈现逐年扩大态势, 表明七国竞争优势在逐步增强;在75 类上七国初始优势明显, 这是七国的传统优势领域, 在2013 年以前所有年份均大于1.7, 但最近两年这种优势正不断受到削弱;在76 类方面, 七国竞争优势也不断受到挑战, 在中国市场上长期处于劣势地位。在77 类上七国具有竞争优势, 基本处于稳定状态。

3.2.2 贸易互补性指数

贸易互补性指数用于衡量贸易的互补程度和贸易关系的紧密程度, 该指数考虑了双边国家出口比较优势和进口比较劣势两方面因素。一般认为, 当贸易互补性指数越接近1 时, 表明出口国同进口国的互补性高于其他市场的平均水平, 两国的贸易关系则比较紧密。贸易互补性指数的计算公式如下:

Sejmk= 进出口方的贸易互补性指数;i=SITC分类第三版两位数商品类别;j=出口方, k=进口方;

Eij=i商品在j国家出口至世界的份额;Mik=k国家的i商品从世界进口的份额

该指数值取值范围一般在0 到1。一般地, 0 代表国家j和国家k的贸易结构无关联性, 进出口商品没有交集;1 则代表国家j和国家k之间贸易结构完全匹配, 进出口结构基本相同, 贸易空间巨大。1995- 2014 年我国对“一带一路”发达经济体贸易互补性指数如表2 所示:

结合上表, 首先1995~2014 年我国对“一带一路”发达经济体贸易互补性指数整体呈稳步上升趋势。除个别年份外均保持逐年上升, 其中2014 年上升尤为明显。 20 年间贸易互补性指数数值在0.46 至0.58 之间。自从2001 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 贸易互补性指数均在0.5 以上, 除个别年份外, 均保持逐年稳定增长。这说明加入WTO给双方的贸易带来很大好处。2005~2007 年指数增幅较之前也大大增长。这可能是因为, 2005 年是中国承诺全面开放国内市场的最后期限。随着中国取消地域限制, 对外国全面开放国内市场, 允许外资企业进入中间, 并建立合资公司, 这一系列举措使中国与这七国间的贸易往来更加密切。受2008 年金融危机影响, 自2008 年开始指数一度跌落, 低于之前水平, 2013 年起开始回升, 并在2014 年有大幅度涨幅, 达到20 年来最高值, 接近0.6。中国与“一带一路”七国发达经济体间已达到较高的贸易互补性水平。

研究表明, 中国和“一带一路”发达经济体之间有很强的贸易互补性, 且有进一步加强的趋势。中国与七国发达经济体应充分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 进一步增强贸易互补性。应根据各自的要素禀赋特点, 充分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 互利共赢。坚持在“一带一路”发展框架下, 继续保持良好的经贸往来, 这种互补还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

4 结语

本文使用1995~2014 年相关贸易数据对“一带一路”沿线的发达经济体国家贸易关系的密切程度、贸易关系的竞争性和互补性进行了实证分析。“一带一路”国家间的贸易关系越来越密切, 且在世界贸易格局中的地位逐步提高。从国家层面看, 贸易竞争性多于贸易互补性, 七国从“一带一路”的合作机制中获益前景各不相同。中国同“一带一路”国家进行贸易合作, 不仅能夯实世界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 也能推动建立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主要有利因素有以下4 点: (1) “一带一路”涉及亚欧非众多国家和地区, 沿线国家多为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 普遍处于经济发展上升期, 开展互利合作前景十分广阔。 (2) “一带一路”倡议助力贸易合作, 亚欧国家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 希望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 进一步激发区域发展活力与合作潜力。 (3) 深化双边或区域贸易合作, 助于我国各区域全面发展, 构建海陆统筹、东西互济、面向全球的开放新格局, 有助于保障我国能源安全、资源安全和经济安全。 (4) 通过“一带一路”建设, 可以将沿线国家的优势转化为务实合作、持续增长优势, 促进沿线国家和世界的共同发展。

但仍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如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经贸合作中存在一些问题, 尽管中国不断推进与中东欧国家的经济贸易合作, 但双边经贸的合作规模依然较小, 且贸易投资结构相对单一, 由此带来的结果是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在总体双边贸易投资总额中的所占比重仍然偏低。同时, 中国对中东欧地区的贸易顺差较大, 经贸合作壁垒高, 贸易投资的便利化还有待提升空间。

5 “一带一路”启示

“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内容是消除投资和贸易壁垒, 促进投资贸易便利化, 进而促进投资贸易合作。为了做大做好合作的“蛋糕”, 需要各国携手构建良好的营商环境, 共同商建自由贸易区, 激发释放合作潜力。推动新兴产业合作, 按照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原则, 促进沿线国家加强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领域的深入合作, 推动建立创业投资合作机制。

正反教学互补训练 篇10

如,学习《学弈》《两小儿辩日》两则短文,按照顺序先学习《学弈》,再学习《两小儿辩日》。两则短文对比语言,显然后一则容易理解,编者的意图也许就是让学生学完第一则后迁移学习第二则。学生在学习上册《伯牙绝弦》的基础上,能够和教师一起从字意到句意到文章大意学习《学弈》。如此迁移学习《两小儿辩日》也未尝不可,也易实现教学目标。但是“顺势”迁移学习(运用前面学到的方法学习新的内容)的不足伴随而来。一部分学生思维倦怠,兴趣降低,阅读效果一般。虽然课堂上你一言我一语,师生、生生互动精彩,但是落实到个人作业,或者测试,大部分学生的问题就出现了。试题诸如要求学生根据句意写出相应古诗句等,正确率极低。如果换成看题目默写古诗、看诗句写意思,正确率却很高,无疑验证了长期顺势思维和顺势迁移教学的局限性。

因此,我教学《两小儿辩日》时采取和《学弈》相反的方法,先让学生从自然现象作出判断,再阅读课文了解大意,然后教师或者优秀学生说片段大意,让学生找出相应的句子、段落,说词意找字词。这种“逆势”教学,学生借助对文章大意的理解,猜测、理解关键句子、字词,展现的是思维的过程、阅读汲取的过程,最后落实在语言的重、难点上。阅读起步也较容易。不同的学法,带来不同的效果,学生作业、测试正确率很高,也不容易生疏,可以减少复习环节的时间。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经济互补】相关文章:

经济贸易务实互补研究论文04-16

经济贸易务实互补研究论文提纲11-15

农光互补之渔光互补模式解读05-02

方法互补05-09

互补发展05-28

结合互补06-15

技术互补08-11

互补产品08-22

互补分析09-05

互补商品论文04-28

上一篇:书法和中国武术下一篇:大脑可以永葆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