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现状分析

2024-07-01

职业教育现状分析(精选十篇)

职业教育现状分析 篇1

回顾职业教育的历史, 我们应该从中吸取经验, 在新时代明确职业教育的目标并改进过去的方法。目前职业教育的改革主要目标有:1.多途径发展中等职业教育;2.大力发展高职教育;3.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培训。在竞争严酷的现代社会, 做到提高劳动力的就业素质是影响竞争成败的关键因素, 不仅仅需要学校的努力, 还需要政府和企业的规定和政策扶持。目前, 职业教育改革的趋向为:社会化、终身化、高移化、综合化、法制化。在美国、澳大利亚等一些职业教育较为发达的地区, 基本能够完成这些目标。而在我国主要存在教育体系建立不全、招收不严格、教师人数不足、资金运转不良好、职业教育面狭窄、法律规范不严格等问题。为了解决一系列问题, 在职业教育中应实行新的教育方法和政策, 使职业教育学校教师能够在工作中自觉贯彻执行职业教育政策。从宏观上把握和了解职业教育政策, 提高政策水平, 做好教学、科研、管理工作。我国现阶段的职业教育改革主要表现为:1.体制与机制的创新;2.形成多元办学格局;3.为“三农”和西部大开发服务;4.保持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而改革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为巨大的就业压力, 从全世界来看, 有两个时期, 一是就业压倒一切的时期。一个时期是传统的农业社会转变为工业社会的时期, 这时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 就业压力相当大。另一个时期是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时期, 前苏联和东欧国家在这个时期已经完成了第一个时期的任务, 而中国是这两个时期并在一起, 因此, 就业问题更为严重。同时, 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 人口整体文化素质低, 再加上一些难于短期改变的制度因素, 解决就业问题更是难上加难。其次, 表现为社会对职业教育公平的强烈诉求, 还有诸如轻视职业教育的意识仍占主流、职教就业市场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历史任务等问题。相对于国内, 国外的职业教育受重视水平相对较高, 国家或政府有相应的完善政策保证职业教育的顺利进行, 而其职业教育的终身性和广泛面对性更应该值得我们学习。

目前, 我国的职业教育承载着满足社会需求的重任, 是培养为社会直接创造财富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专门人才的教育。职业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表现在学校数量、办学层次、学生质量等许多方面, 其中专业和课程是核心问题。合理的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 关系到能否发挥职业教育功能, 以及学校的建设方向和投资效益。专业设置是教学工作的逻辑起点, 它影响着学校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制定、人才师资的配置、教学设备及其他教学条件的准备。现阶段的职业教育建设的问题主要存在为:1.专业结构不合理;2.专业设置赶潮流;3.专业名称不规范;4.专业建设缺乏企业参与;5.专业布局缺乏战略眼光;6.专业建设缺乏深度内涵。而在职业教育的省思中, 应该注意吸收国外的成功经验, 就专业建设的五个方面, 即关于职业教育专业结构的系统化层次定位问题、关于职业教育专业管理的服务型职能转变问题、关于职业教育专业资源的国际化重组整合问题、关于职业教育专业办学的开放型体制模式问题、关于职业教育专业调整的前瞻性预警机制问题进行深入反思。面向未来, 职业许愿要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和个人需求, 顺应专业建设发展的主流趋势。在职业教育的实施过程中, 课程是最关键的环节, 是关系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要素。在现阶段教育中, 课程学科化倾向严重、功能界定不清、课程内容存在错位、课程结构和比例不合理等问题依然存在。在对国际职业教育的发展中应该做到课程导向能力化、课程内容理论化、课程结构模块化、课程范围广域化、课程管理弹性化, 着眼于个体职业生涯发展、突出工作本位学习、整合职业课程与普通课程、整合学校本位课程与工作本位课程、谋求职业教育课程与普通教育课程的等值。在与国际接轨的同时我们更能够发现工作中的不足和漏洞, 对于职业教育课程的改革有更深刻的理解。而在我国职业教育日新月异的发展中, 也找寻出了有中国特色的未来发展模式:1.一专多能的课程观更受青睐;2.综合课程更受追捧;3.课程目标更体现未来发展需要;4.课程设置及内容更趋人性化;5.选修课与课外活动更受重视。

教育的本质是知识加技能,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组成一种双边活动, 职业教育中, 实践环节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现场教学、实习教学等。我国的职业教育之所以需要改革, 是因为现行职业教育在体系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多方面已不适应社会生产发展的需求, 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发展对教育的功能要求。职业教育的教学本质是职业知识与职业技能, 二者缺一不可。现阶段我们的教育特点主要表现为教育对象的复杂性, 年龄为一方面的表现, 而教学中对象的智力类型、心理特征、学习风格状况的复杂性也加大了教学的复杂程度。其次, 还表现为教育活动的实践性、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实践教学的中心性、多样性。

提升职业教育质量的途径还表现在教师的发展上。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 职教师资队伍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这主要表现在:师资队伍的数量有了较大的发展;教师学历层次进一步提升, 素质不断提高;师资队伍内部结构日渐合理;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建设初具规模。但其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中职教师目前存在来源单一、数量短缺、结构失调等问题。因此, 加强师资队伍就成为了发展职业教育的必由之路, “双师型”教师则成为职业教师的追求目标。

职业教育的成功并不是一蹴而就, 而是需要国家、社会、政府的共同努力, 需要的是时间和经验的积累, 每一名教师不仅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而且在课余时间应该多学习现阶段的职业教育政策和相关法规, 使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更加充实。相信, 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 职业教育会在未来迈向一个崭新的台阶。

摘要:职业教育承载着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重任, 发展职业教育是我们的必然选择。本文阐述了职业教育改革目标、职业教育改革的主要表现及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分析了存在问题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关键词:职业教育,教育改革,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向东.职业教育学新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年.

[2]石伟平.时代特征与职业教育创新.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6年.

[3]石伟平.比较职业技术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

职业学生现状分析 篇2

来源 :本网 发布时间:2010-12-10

江苏省泗阳中等专业学校 杨凤晴

摘要:本文通过对职校学生数学学习现状分析,了解职校学生数学学习不良产生的原因,进而以数学教学理论为基础,充分利用课堂,不断改进教学思路和方法,改善学生的数学学习状况,提出职校数学课堂中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从生理学、心理学、教育管理、教学论等多方面的进行探讨。一个好的数学教师,要善于运用幽默的语言、别开生面的课堂情境,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自觉性,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数学成绩的目的。关键词:学生 原因分析 对策

目前,在绝大多数的职业中学中,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他们思考不积极,不肯或不善于动脑筋,经常回避那些比较要用脑的习题,思路上有惰性,注意力不易集中,易分心;对直观教材的记忆优于对语言教材的记忆;善于机械记忆和不善于逻辑思维等不能够完成必要的计算,缺乏一定的空间想像能力以及逻辑推理能力。根据现实中所遇到的问题,对职校数学教学作出了一些探讨:

一、分析现状,探究内因

1.据相关测试、调查统计,中职的学生中,约20%的学生数学基础较好、约40%的学生存在明显的缺陷或不足、约40%的学生缺乏起码的数学基础知识与数学学习能力。

2.缺乏应有的自信心。谈到数学就怕,见到题目就烦,未经思考就断定自己不会做,或者拿过题来就只想到问同学或老师怎样做,不相信自己能做出来。这样的同学缺乏应有的自信心,没有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

3、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差。这部分学生不能很好掌握数学学科特点,不能很好掌握数学学习方法。只是简单的按照其它学科的方法来学习数学,而不能很好的思考、分析数学问题、数学现象。

4、学习行为差,懒惰造成。有一部学生是因为自身贪玩好耍,甚至上课都没怎么认真听讲造成。

二、针对弱势,调整策略

大面积数学学业不良的学生,给我们的教学带来许多麻烦,甚至有的老师对他们失去信心,让他们破罐破摔,这是不负责任的。问题既然是客观存在了的,我们只能面对现实,采取相应的策略去解决它。

1.端正态度,树立所有学生都能教好的观念

在数学教师眼里,天赋是很重要的。有的学生就是“笨”,根本无法学好数学。就是因为有了这种观念导致我们对学业不良学生关心不够,投入不够。诚然数学需要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强的符号感等。在这一方面这一部分学生确实稍弱点,但我们不能忽视教学之中的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在学生的成长发展中起决定因素。实践表明,大多数学业不良在某些指标在学生总体中具有中等水平,有的还具有较高水平。面对这一部分学生我们教师首先应该转变观念,树立所以学生都能教好的意识,在充分考虑学生原有水平的基础上提出适当要求,用自己的信念去鼓舞学生获取进步,这是做好数学学业不良学生转化工作的前提。

2.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数学产生兴趣,学习起来才能够轻松愉快

数学学业不良学生的心情大多处在厌烦的抑制状态,常感到学习数学很无聊、枯燥无味,学习没劲头,学习数学只是为了应付差事和免受家长及教师的责备,而逐步丧失了学习的原动力,对学习的厌恶和抵制则日盛一日。

在教学中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是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有效办法。绝大多数学生对新鲜事物都有敏感性、好奇心,具有强烈的自我表现和好胜心理,根据这种心理,应改变传统的讲授方法,设计出新颖的教学过程,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转化为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刺激物,从而引发其产生进取心。在教学中向学生介绍数学在科学、生产和生活中广泛应用的实例。通过这些实例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的应用不仅在数学本身理论的发展上,而且广泛地应用于其他自然科学之中,如,物理、化学、生物、医学、计算机、工程、通讯等;甚至在语言、经济、管理、法律、考古等社会科学,以及日常生活、生产的方方面面,也都离不开数学。通过这些介绍,使学生明确数学在社会和现代科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加深对学习数学重要性的认识,从而激发起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3.实施成功教育,消除对数学的恐惧心理,培养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在相当一部分数学学业不良的学生中,对数学有一种恐惧心理,害怕数学,害怕做题,害怕老师提问。学生数学学业不良是一个相对长期的过程。由于在学习上屡遭失败,使他们心灵上受到严重的“创伤”,存在着一种失败者的心态,学习自信心差。教师应充分相信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帮助学生不断成功,提高学生自尊自信的水平,逐步转变失败心态,形成积极的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内部动力机制。如实施成功教育,创设成功教育情境,为数学学业不良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对部分同学一定要先引导、帮助他们消除恐惧心理,树立起自信心。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仔细分析每一节课的内容,设计出同学们能够回答出来的题目,小步骤地层层递进地进行提问,给同学们以成功回答问题的机会。事实上,每个学业不良学生都有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只不过因各种原因冲淡而已。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业不良学生在教师的“成功圈套”中获得能够实现愿望的心理自我暗示效应,从而产生自信心,进而感到经过努力,自己是完全可以实现自己的抱负,达到转化数学学业不良学生的目的。4.不断改进数学方法

教师的教学方法要多样化,杜绝满堂灌,避免呆板沉闷。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适时地通过数学幻灯投影演示,电视录像,电子计算机软件辅助教学等电化教学形式,使学生一目了然地看到生动的函数图象变换,曲线的坐标变换,立体几何图形的截面生成,极限过程等等。在课堂教学之余,可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数学课外活动,如举办趣味数学小讲座、数学竞赛专题讲座、学习方法讲座、学习经验交流会、出版数学墙报等来调动各类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从而发展他们的学习兴趣。

5科学选取和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灵活处理教材

在数学弱势群体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数学基础差。而目前大多数职业中学都采用国家统编教材,这套教材要兼顾到不同类型、不同专业的职业学校,因此,在使用的过程中,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灵活处理。首先,中职数学教学需要统一性的约束与考核。数学作为高中阶段教育一门主要文化基础课,对人的素质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对后继学习的基础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其次,中职专业类型繁多,不同专业对数学要求差别很大,相近专业要求也不尽相同;中职学生的数学基础很不平衡,起点高低跨度很大,且非智力因素水平相差甚远;第三,学生努力的目标也不尽相同,有的立志于对口升学、继续升造;有的倾向于全面发展,从事融智能与技能于一体的复合型就业;有的希望扬长避短,从事有一技之长的技能型就业。这些都需要我们通过教学内容针对性,提高教学的成效。就当前而言,由于学生巨大的数学基础差异,需要我们在统一性的基础上,加强教学内容针对性的改革。我们将中职数学教学内容分为三个部分:即基础的数学、实用的数学、发展的数学。基础的数学是高中数学的最基础的知识与内容,并充分注意初、高中内容的衔接,是不同专业、不同基础的学生都要学习与掌握的最基本内容(可考虑在2-3学期内学习),意在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基础的数学也即统一性内容。实用的数学是在完成基础的数学学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就业方向学生的专业特点而选学的数学内容(可考虑在1-2学期内学习)。实用的数学强调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强调实用性,特别是与专业相关的应用。不同的类型的专业,该部分内容不同,如机械专业。对立体几何、平面向量、解习几何有所侧重;而财会专业则对排列、组合、统计初步应用较多;实用的数学尽管在难度上高于基础的数学,但由于与学生的专业密切相关,强调学以致用,故仍能引起学生的重视和关注,为学生所接受。发展的数学是在完成基础的数学学习内容的基础上,学有余力的学生或有志对口升学的学生,拓展、加深的学习的数学内容,意在强化学生的数学基础与数学学习能力,为进入上一层学历学习做准备。这样,整个中职数学在兼顾教学内容的统一性与针对性的基础上,分成了两线三块。一条线是就业方向,他们学习基础的数学与实用的数学。少数技能性较强的专业,甚至可以只学基础的数学。另一条线是对口升学,他们学习基础的数学与发展的数学。加强学法指导,培养自学能力。在数学学业不良的学生群体中,多数学生学习不得法,不会进行预习、复习、听课时不会抓重点、难点,不会记笔记。因此我在教学中从高一开始就培养学生预习和复习的方法,在每次新课的前一天或几天布置预习作业。开始时,每次都给同学印发详细的预习提纲,要求同学们经过预习能够做出简单的基本的回答。经过一个月的训练,由学生来完成预习提纲。经过一个学期的训练,学生预习的自觉性得到了明显提高,预习的效果也得到了很大的好转。在训练预习的同时,培养学生复习的习惯,我要求学生每次课后要把这课所学的内容归纳简单的几个要点,在下一次课时利用5分钟的时间请同学中述上一节课所学过的内容。通过预习、复习的训练强化了知识的前后连贯性,降低了听课的难度,同时,也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听课的效率。

三、运用情感原理,培养意志,持之以恒

在加强学法指导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意志力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因为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逻辑的严谨性,语言的简洁性等特点,这些特点使学生在理解和掌握上造成一定的困难,因此要不断的鼓励学生敢于克服困难,培养求知向上的顽强的意志力。意志力的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长期坚持。尤其是自信心的培养,更要持之以恒。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有爱心,有信心,有恒心。爱学生,爱学科教学,是教师最基本的职业道德。特别是对数学学不好的学生,如果教师自己先失去信心,学生就更会自暴自弃,整个教学就无从谈起。教师能给他们以爱,就会想方设法去教好他们,花时,花力就会有好的结果。一时做到并不难,长期坚持就不容易了。我最深切的体会是:找出症结,对症下药,激发兴趣,鼓舞信心,教给方法,培养能力。

中等职业教育的现状及其分析 篇3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现状

近些年来,在我国经济发展的日益迅猛下,城市的现代化进程已经全面加速,各个不同领域都对技术型人才的需要越来越强烈,中等职业教育作为培养国家技术型人才的主阵地,其的生存与发展将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劳动就业率与经济发展问题[1]。现今,社会的就业压力被不断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正面临全新的挑战与机遇。

一、中等职业教育的现状

国内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处在一个蓬勃向上的状态下,由于各行业间的剧烈竞争,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也不断被扩大,反过来则促进着中等职业院校的发展。有关统计表明[2-3],2013年国内的职业中学大约有1255所。总招生的人数约有34万,总在校的人数约有100万,中等职业院校约有2156所,总招生人数约有495万,总在校人数约有1404万。从以上的数据中不难看出,近些年來国内中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之迅速,并且也可看出我国对中等职业教育事业也越来越重视,截止到2013年,中等职业教育基本上跟普通高中教育同步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学校数量、招生人数和在校人数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但是在国内普通教育的大力发展下人们的教育观念逐渐转变,普遍存在着重学历而轻技能的观念,多数进入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及学生家长都认为这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因价值取向的全盘倾斜,以至于多数家长都不愿将自己的子女送到中等职业学校来学习一技之长。很多家长即便是花费昂贵的入学费用也宁可将自己的子女送到普通高中去就读,如此便从侧面反映出了技能型人才无法获得应得的社会地位与价值回报。在大部分人的心里只承认干部才是人才,而工人仅仅是区区的底层打工者。因此,国内普遍存在着对职业教育的不足认识。这也是目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正面临的新挑战。

二、中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缺乏科学的课程设置 就目前来看,中等职业教育还尚未设置出一套科学可行的课程标准,基本上所有的中等职业院校的课程设置都在一定的程度上表现出了任意性,并且国内也还未制定出一套完整性的对中等职业教育成果进行评价的体系,缺乏严格的评价机制,难以达到中等职业教育培育的目标[4]。

2.缺乏强而有力的师资力量 实际上,中等职业学校所引进的师资水平存在参差不齐的现象,职校的教师在专业素养与专业水平上存在着相当的局限性,缺乏实战经验,无法促进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与此同时,近年来职校因受到生源不足的压力致使很多优秀教师被迫流失,如此就让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受到了限制。因师资力量的不足使得高效率的教学活动成为了空谈,要想培育出优秀的职校人才也随之变得更加渺茫。

3.缺乏对学生的实践、实训培养 中等职业学校的培育目标在于发展具有实战能力的技能型人才,这就要求中职学生在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的前提下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进而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其实,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应将就业作为培育的导向,设置实践性强的课程内容来增强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与能力。但是多数中职院校往往会忽略对学生进行实践技能的操练,校内没有专业型的实践、实训场所,缺乏先进的专业技术及高新的设备,以至于学生根本没有专业的实训机会,缺乏专业技术的训练[5]。

4.缺乏实训效果,与教育目的相背离 我国的相关政策明确提到,中等职业教育应该大力倡导工学相结合以及校企相合作的培育模式,应密切联系企业实施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舍去传统只重视课堂教学的理念,以促进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但是在对这一政策进行实施的过程中,有一些中等职业院校为了自己的功利目的,将学生送到与他们所学专业不相符的企业去实践。此外,有些学校所选择的实习企业根本不正规,致使学生的工作时间过长,学生无力承受,并且工作环境极其恶劣,工作条件相当苛刻。这样一系列的问题都让学生的实践、实训留于形式,与中职院校的教育目的相背离,让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受到阻碍。

三、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策略

1.规范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标准 国家教育机关应设置可行性强、针对性强的中等职业教学的课程标准,从而让中等职业院校的课程得以规范化。此外,严格检验课程教学成果,设置有效的中等职业院校教育成果的评价机制,对中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水平与质量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评价与检验,进而促进中等职业院校的发展[6-7]。

2.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中等职业院校要注重对教师的上岗要求与标准进行提升,要尽量地吸收那些专业素养强、业务水平高、实战经验多、知识面广的教师,借助岗前培训及继续教育等的不同方式,大力督促教师进行自我学习、自我提高,从而增强自身的综合素养。与此同时,也可结合实际适当地提升优秀教师的工资待遇,让教师的实际生活得到保障,促使教师全心全意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来,为教育教学质量提供有效保障。此外,学校也可以开放思维,邀请企业中那些经验广博的专业人员到校内来做兼职教师,借助座谈会的形式,以及开设专业培训班等的方式让学生的专业技能与知识得到增强,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3.增加学生实践、实训机会 中等职业院校应该充分注重学生专业实践技能的培养,激励且大力支持中职生的专业实践操作活动。也可适当地增加资金的投入力度、技术投入力度以及设备投入力度,构建设施齐全的实践、实训培训基地,真正确保实践实训的效率。同时,中等职业院校还可选择与一些比较正规的企业进行精诚合作,构建对学生有益的校企联盟,让学生可到企业去进行实习,借助实习活动正真地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

4.规范实训程序 对于那些在学校里边开展实践实训的学生设置严格可行的实践实训计划,贯彻就业导向,将职业需要作为实践实训的根本目标,让学生在特定的时间里完成实践实训的任务,进而实现实践实训的目的。并且,还应建立起一整套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对中职生的专业实践操作技能加以考核,以激励他们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而对于那些在校外进行实践实训的同学,中职院校的首要任务就是与企业签署学生实习合同,让学生的实习内容、岗位及待遇得到规范化、合理化,借助这样正规式的实习模式让学生的职员技能得到提高,劳动权益得到保障。

5.政府加大支持 中等职业教育作为国家职业教育中的关键组成部分,政府要加大支持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力度,借助一些辅助性的政策,增强教育资金的投入,以帮助中职院校构建更加完备的教育教学设备。此外,正确的引导社会舆论,让中职院校中存在的教学滥督得以控制,管理监督中职院校的办学质量,让中职院校为地方经济转型发展输送更多的应用型人才。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综合分析中等职业教育现状,找出中等职业学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操作性强的具体措施积极发挥出中等职业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提升师资综合力量,为学生生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及专业实训的机会,从而推动中职教育在中国梦实现进程中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伍义斌.当前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中的若干认识问题[J].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所,2013(2).

[2]胡永福,何光全.近年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现状与对策探析[J].四川省职称评审委员会,2011(04).

[3]宋丽丽.浅谈当前中等职业教育现状[J].广西合浦师范学校,2011(12).

[4]张海水,胡瑞文.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状况与转型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2).

[5]彭波.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策略之选择[J].当代教育论坛,2014(1).

[6]赵小红,都丽萍.我国三类残疾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及对策[J].中国特殊教育,2014(1).

职业教育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篇4

1. 职校招生困难

我国传统儒家文化中“万般皆下品, 唯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的价值观依然根深蒂固地存在于人们的观念之中, 人们重视普通教育而忽视职业教育, 职业技术学校被视为二流学校。许多家长都不愿送自己的孩子进职业技术学校学习。同时, 各级职业学校比普通学校要高出1~2倍的收费标准, 从而影响职业教育的生源。

2. 职业技术学校的基础设施和师资建设等方面存在严重问题

基础设施跟不上, 许多职业学校缺乏必要的教学生产实习基地, 教室里讲养猪、黑板上搞科研、对着课本讲微机操作的现象比比皆是。师资队伍总体水平不高, 专业师资严重缺乏, 大多数专业教师从学校毕业直接到职业学校任教, 没有实践经验, 而一些老的专业教师又无法适应新专业的教学要求, 教学质量难以提高。

3. 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就业难

职业学校普遍成立毕业生就业专门机构, 通过联合办学、与用人单位签订安置协议等办法来提高毕业生就业率, 但效果并不理想。从毕业生就业分布情况看, 农村职业学校毕业生回乡务农、创业的比例呈下降趋势, 职业学校许多毕业生走上务工经商的路子, 用非所学。

4. 政府履行发展职业教育的职责不到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政府试图借助市场的力量搞活职业技术学校, 但是市场机制并不能解决职业教育的所有问题, 政府在职业教育发展中仍需承担主要责任。中等职业教育成本一般是普通高中的2~3倍, 因为职业教育实施的是专业教育, 需要比普通教育有更多的设备、场地和专业技术人员, 这是一项耗资巨大的工程。没有政府的高投入, 职业教育很难实现专业化教育目标。

为改变职业教育的现状, 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转变传统教育观念, 加大职业教育比重

当前, 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思想障碍是人们追求上高中、升大学, 鄙薄职业教育, 认为普通教育是一流的正规教育, 职业教育是二流的非正规教育。我们必须消除这些片面甚至错误的认识, 把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 使两类教育相互渗透、相互补充。

2.政府要适当加大对职校生经费的投入, 调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

政府应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加大对职校的经费支持, 虽然政府自身的能力有限的, 但可以将行业、企业作为职校的合作伙伴, 将其纳入职业教育管理的组织协调机构, 以优惠政策为职校与企业合作牵线搭桥。

3.改革职业教育办学模式

在办学体制上, 要建立健全初等、中等、高等职业教育相互衔接, 普教、职教、成教相互沟通, 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的终身教育和培训的体制;在办学形式上, 加强对初中和高中毕业的回乡青年进行学历教育, 定期吸收农民参加专业进修, 加强对农民进行农业科技知识和技能培训。

总之, 发展职业教育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不断解放思想, 实施新举措, 解决新问题, 职业教育才能摆脱困境。

上海教育现状分析 篇5

上海是中国前沿城市,无论是经济政治教育都走在中国前列,是中国面对世界的窗口,通过上海等这些发达城市中国向世界展示着自改革开放以来的日新月异的变化。就教育而言,上海的教育更加灵活多样,切实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方向发展,为全国性的素质教育做了很好的示范性改革,比如说高考的3+1+综合模式,就让更多高中生从以往模式考试中解脱出来,面对高考有了更多的人性化选择。为更多中国受教育者更走出“应试”这阴霾开辟了一个崭新的窗口。

但是,在改革和发展中也会有些问题呈现出来,比如说上海教育发展的不均衡性,黄浦区、徐汇区、静安区、普陀区、杨浦区、虹口区、卢湾区、闸北区、长宁区这些都是上海的教育发达地区,示范校、区重点、市重点、国重点比比皆是,教育经费投入相对于青浦区、奉贤区、松江区、嘉定区、金山区、南汇区、宝山区、浦东新区(闵行的一部分地区也很偏)比重大,是的后者发展慢于前者。就地理方位而言,上海的西部教育发展要优于东部发展。

而川沙地区刚好是在浦东新区的东部,也是上海最东部地区。是刚刚兴起的这样一个新兴地区,经济和教育也都在发展中。在教育的意识形态中处于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交叉口,例如学生的作业,许多小学三年级的家庭作业,学习比较不错的也要写到八点,成绩少差的就要写到十点左右;初中非毕业班也要写到九点以后,而初三学生能在午夜零点休息就是比较好的学生了;高中学生就更不用说了,写到凌晨是家常便饭。

我们在看看他们的书包,年级越高书包越重,我曾看过一位四年级瘦小的学生背着一个厚重书包的同时还提了个五斤左右的小提包。多可怜的还孩子!估计书包都比他体重沉。

要改变上诉状况,除了依靠学校教育的提升,也给了我们这些辅导机构更多责任。如何减轻学生作业负担,成了我们首要面对的问题。

解决这一问题最好的途径就是良好的学习方法练习,只有好的学习方法才能使得学生从书海里解脱出来,才能从“瓶底镜片”后面走出来;才能卸下沉重的书包,才能释放禁锢中的心灵。所以,在我们的教育教学方式要不同于学校教育教学方式,要传授他们培养他们拥有一个适合自己的良好学习方法,正所谓’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那么,就需要我们的老师要正确而准确地分析每位学生的性格特点、知识基础等自己身特质,为其量身定做一个适合于他们自己的学习方法,使得每一位来到我们这里学习的学生都能受益匪浅。

川沙地区现在中学有川沙中学(浦东新区新川路324号)、川中北校(浦东新区华夏东路2475号)、川中华夏西校(浦东新区川沙镇华夏二路150号 201200)、川中南校(浦东新区川沙镇川环南路1295号)、黄楼中学(浦东新区黄楼栏学路375号)、侨光中学(浦东新区川沙镇新德路463号)、五三中学(浦东新区川沙镇东河浜路26号)、育英学校(浦东新区川沙镇华夏三路441号)、华师二附中(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晨晖路555号)等中学,其中大多数有高中部。口碑比较好的学校有华师大二附中(国家重点)、川沙中学(区重点)、五三中学、川中华夏西校。每个学校的教育风格和学生基础也是不同的,所以,我们要了解好学生的所在学校做好我们学习计划和教学安排。

我们不仅仅要分析好学生情况,对于上海的中考、高考时间及各科试卷的难易程度、知识点布局也要做精细的分析。只有这样才能树立大局观性教学,整体把握教材,使得我们每一次教学的目标都能面向中考高考。只有这样才能做好毕业班学生临考冲刺和备考心理疏导,真正的做好学生的服与导的作用。

上海中考时间大致为每年6月18日到6月19日,成绩发布时间为每年的7月10日到7月20日。高考时间为每年的6月6日到8日,而今年可能有所变动,7日、8日两天,因为上海综合取消了比全国少考一天。2012年上海中考分数线是:零志愿572分,提前录取552分,公办普通录取532分。2012年上海高考分数线是:文科一批468分,二批412分。理科一批462分,二批393分。

各年级的危机点分析:小学——学生小、贪玩、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好奇心重,可以根据这一特点去引导其学习兴趣,也就是兴趣教学为主。初一——是学生心理和生理逐步走向成熟阶段,对外界的和事情有了自己的思想与观点,但是,还不能足够把握自己,所以跟应该注重心理教育。学习上,注意力集中时间已经趋于稳定,时间长。可以根据这一时期的特点,进行启发式教学,锻炼独立思维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初二与初一大致一直,是打好基础的关键时刻,只有夯实基础才能更上一层楼。初三——是对初中学习的一个总结过程,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和认知能力已经趋于成熟。但是,还缺少的是对知识融合整合的能力,教师要根据这依情况,把握每年中考试题模式来去帮助学生将已有知识进行综合,并且查漏补缺。高一——是学生很容易走弯路、错路的时期,他们许多都开始了住校生活,也在生活上强烈要求独立自由的时候。在结束了艰苦的初三生活,很容易过度放松自己。这也就是,许多学生在初中成绩优秀,并以优异的中考成绩上了知名的重点高中,但是,在其后的高中学习生活中却成绩平平的原因。那么老师就应该去针对这一特点,做到快马加鞭使其适应高中生活。树立起一个目标大学,逐步为这样以目标努力学习。有了高一的目标以及之前的习惯养成,高二时一个很容易过度的使其,只要对文理分科处理好就可以。高三——这是人生这么多年读书生涯的第一次小结,正所谓的“十年磨一剑”,锋利不锋利就在此刻一试。所以,学生的情绪波动很大,可能会因为一个测试的失利的打击产生消极影响。这样就使得我们做辅导教师能够帮他分析失利原因,增强信心,百炼成钢。对于高三的知识综合性是一个非常关键,要立足于学生实际情况,着眼于高考,把成绩逐步巩固、提高。

职业中学信息技能教育现状分析 篇6

(一)当前职业中学信息技能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

1.对信息技能教育的重视程度仍然不够,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不少职业中学仍然没有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在当今社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没有把信息技能作为学生就业必须掌握的技能看待,信息课程的开设流于形式,应付了事。一些学生也仅仅满足于获得各种证书,而对提高技能认识不足。

2.课程设置不尽合理,内容相对陈旧或与社会生产要求存在一定距离。目前许多职业中学的电脑类课程存在这样的问题:课程覆盖面不够,有些学校仅仅开设了办公软件类课程;重视计算机理论课程,轻视信息技能类课程;课程针对性不高。比如一些编程语言类课程,学生用到的机会几乎没有,却作为主要的课程来设置。社会生产迫切需要的技能类课程开设很少,或者根本未开设。

3.师资力量有待加强。多数职业中学学科之间的交流程序明显不足,既懂专业又懂计算机的教师很少,不能满足教学需要。

(二)提高中等职业学校信息技能教育水平的一些设想

1.改革课程设置,保证授课内容满足社会需要。职业中学的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目的不是为了开发新的信息技术,而是为了把信息技术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去。所以计算机理论课程可以少开,应把更多的资源用在开设与实际应用密切相关的技能类课程上。以应用软件为主,强调技能训练,就业用不上的课程少开或不开,按照相关专业的要求设置课程内容。

2.改革教育教学方式,加强非电脑专业学科的信息化建设。信息技能类课程不能孤立地授课,信息技术是一门应用科学,如果信息技术不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其作用就非常有限了。比如机械制图类课程要和CAD课程紧密结合起来,而机械加工类课程要和CAM课程联系起来,财会专业的教师应该承担起财务软件的教学任务。这就要求我们拓展计算机课程的授课空间,把电脑搬到其他专业课的课堂上去。

3.加强师资培训,保证授课内容紧跟信息技术的发展。一个数学教师可以一本教材讲10年,那是因为数学课的内容相对比较固定。但是一个电脑教师如果还是只能讲10年前的内容,那就是荒唐可笑,误人子弟。电脑教师必须紧跟软件技术的最新发展,才能保证课程的内容适应社会的需要。我们常说,要想交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自身必须先有一桶水。对于信息技术专业的老师来说,这一桶水实在是太难装满了,而且这个水桶里的水蒸发得太快了,一不小心就剩半桶了,甚至完全蒸发掉了。所以,电脑教师必须掌握几个关键的“水龙头”,不断地充实自己,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惟有如此才能胜任授课工作。

4.充分利用互联网上的信息资源,培养学生迅速准确获取学习资源的能力。这几年互联网的发展可谓突飞猛进,网上的信息资源越来越充实。互联网本身就是一个大课堂,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利用。网络技能应该是我们每个现代人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在这方面我们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从互联网上学到好的、有用的知识。

5.走校企联合的道路,培养满足企业要求的掌握信息技能的专业人才。企业是社会生产的基础,学校培养学生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企业的用人需要。因此,不能关起门来办教育,要走出去研究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如果把学校比做商家的话,那么企业就是学校的顾客。不研究企业的用人需求,我们的产品怎么能满足顾客的要求。另一方面,从广义上讲,企业也是一所学校,企业内部有许多掌握先进技术的人员,学校也可以聘请他们作为兼职教师,提高学校的教学水平。同时,企业也是学校最好的实习训练基地。

职业教育现状分析 篇7

一、S——职业教育的优势

(一) 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初具成效, 规模不断扩大。职业教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已形成初、中、高多层次相结合的职教体系, 同时, 规模呈不断扩大趋势。《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 2005 年到2013 年, 就在校生人数而言, 中等职业学校由1600 万增至1960.2 万, 高等职业院校由712.96 万增至973.6 万。而《教育规划纲要 (2010-2020 年) 》也提出“2020 年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2350 万人, 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1480 万人”。

(二) 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多样化。我国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主要是以政府办学为主, 而实际上企业才是职业教育的最大受益者。因此, 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的成熟, 目前的办学模式已由单一走向多元, 逐渐呈现办学主体多元化、办学模式多样化的趋势, 正走向一条公立私立教育并存的发展之路。

二、W——职业教育的劣势

(一) 管理较乱, 管理模式有待转变。目前, 我国职业教育中的办学者也通常是管理者, 因以政府办学为主体, 而政府行政部门又往往涉及到教育部门、劳动部门等, 往往存在着多头管理、权责不明、统筹不力等混乱现象, 导致资源浪费, 教学质量不高。同时, 学校教育没有实现与行业、企业的紧密结合, 很难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二) 教学模式封闭, 教学质量不高。近几年来, 尽管“校企结合”的口号提得很响亮, 但在相当一部分院校仍采用的是封闭的、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实践课程所占比例小, 无法实现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职业教育成功与否, 最终是要由企业和市场来检验的, 而学生的培养也应以综合职业能力为导向, 这种模式与社会相脱节, 无法及时感受市场变化, 导致教学质量偏低。

(三) 学制体系不够科学, 各层次间衔接不畅。职业教育内部层次结构不合理, 各阶段衔接不够紧密, 培养目标划分不明确, 导致各层次人才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求。职业教育目前主要是中职、专科层次, 高层次的应用型本科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 虽然近几年国家在不断推动其发展, 但中高职教育真正意义上的比例协调、完全衔接尚需时日。

(四) 教师素质不高, 师资培养滞后。职业教育需要的是“双师型”教师, 而目前的现状是教师专业化、职业化程度普遍不高, 而职后培训也亟待加强, 这尤其体现在处于转型期的高职院校中。职业教育是紧跟时代步伐的教育, 应构建多元开放的职后教育课程, 以实现知识的及时更新, 保证教学质量。

三、O——职业教育的机遇

(一) 政策环境优越。近几年来, 国家对于职业教育有了前所未有的关注。2014 年, 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 教育部等印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 (2014-2020 年) 》;2015 年, 职业教育活动周启动, 现代学徒制试点启动;2016 年, 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提到大力发展现代化职业教育。这些信息都在向我们昭示, 职业教育的发展正当其时。

(二) 技能型人才紧缺。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 “就业难”与“用工荒”并存, 其实质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缺乏。据统计, 我国有7000 多万技术工人, 而高技能人才仅占4%。在我国沿海发达地区, 甚至会出现“产品有订单, 生产无技工”的现象。显然, 这种技能型人才紧缺的现实, 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契机。

四、T——职业教育的威胁

(一) 传统观念对职业教育的偏见和歧视。虽然目前对于职业教育的呼声甚高, 但人们对其仍有着根深蒂固的偏见和歧视。长期以来, 人们认为只有成绩差的同学才会上职校, 而教师也有意引导学生报考普通高校, 教育行政部门则在招生时把其放在了最后批次录取。这些都在有意无意地给人一种暗示, 职校的名声受到影响, 于是招生更难, 便形成恶性循环。

(二) 适龄人口减少形成的生源危机。人口政策的影响使我国的人口增幅正快速下降, 据统计, 从2008 年到2013年, 我国18 岁人口已由2621 万下降到1596 万, 而到2017年预计将下滑至1400 万。2015 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年) 》中期评估的报告显示, 2014 年的统计中, 中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数量与既定目标相比, 分别有495 万、384 万的缺口。同时指出, 适龄人口的减少使实现目标有难度。

摘要:本文尝试通过SWOT分析法来分析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优势、劣势, 及其在当前社会环境中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以期在审视其利弊的基础上实现良性发展。

职业教育现状分析 篇8

日本是世界上职业教育最发达的国家之一, 也是社会发展中受惠于职业教育最多的国家之一。尤其在科学技术颇受重视的今天, 职业教育为日本经济腾飞发挥了“助推器”的作用。日本国内研究者对此清楚地认识到:对于一个资源短缺的国家除了开发人力资源别无选择。因而, 提高国民教育水平, 努力使全体人民从少年到成人都掌握职业技术能力, 一直是日本的优先战略。

日本职业教育成功的发展历程离不开多样化、市场化的经营管理体制。仅就高等职业教育而言, 民办学校占很大比例, 以国立、公立为主的高等职业教育机构招生数在占高等教育总数40%的高等职业教育中总数不超过5%。这就在很大程度上把高等职业教育推向市场, 因为就高等职业教育领域而言, 国家不可能完全包揽下来, 需要社会力量的参与。但是公立高等职业教育机构与民办高等职业教育机构怎样进行分工, 在这一问题上, 日本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我国中等后教育不论公立还是民办, 教育目的、教育内容都不够明确, 全部用“高等职业教育”一词涵盖, 并试图用一种模式去管理, 这就会出现种种问题, 公立学校与民办学校之间差异巨大, 但两种学校所涉及的教育领域却是难以区分, 难免会造成“一人生病, 大家吃药”的局面。

针对上述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管理出现的“大包大揽”情况, 下面仅对日本学校内高等职业教育管理进行系统介绍, 以便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提供参考。

二、日本高等职业教育机构管理与发展状况

日本人具有很强的职业教育精神, 这种精神很大程度上来源于职业教育的培养。其中学校内高等职业教育机构主要包括高等专门学校、短期大学、专门学校。

(一) 高等专门学校。

高等专门学校是以初中毕业生为招生对象、实施5年一贯制教育的高等学府。此类学校男生占90%以上, 专业主要有工业、商航、电子三大类, 目标是培养面向工业的操作技术人员, 讲授专业知识和技艺, 培养职业所需的能力。高等专门学校以国立、公立为主。学生入学年龄小, 重视学生实验、实习等实践活动, 通过重视体验型的早期创造性教育, 使学生具有以科学性知识为背景的专业技能和通过体验掌握的知识。学生毕业时授予“准学士”学位, 就业率高, 这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严格的管理, 使学生真正获得知识和技艺。

日本高等专门学校以教育教学管理严格而著称。在学习管理方面, 考试 (包括补考) 比较严格, 每学年每1000名学生中就有35—47人留级、4—8人休学、9—13人中途退学。入学学生5年后毕业率只有82%。因为高等专门学校都为小规模学校, 学校平均人数为351 (男291, 女60) , 每学年只有70名左右学生入学, 这更有利于高等专门学校在生活管理方面严格细致。最有特点的是所有学生均住校, 早晨7点起床, 做早操, 舍监点名, 下午5点到6点舍监再次检查。从日常教学管理看, 高等专门学校不同于大学, 学校实施的是类似于高中的管理, 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 对学生的管理非常严格, 学生自主自由度较低。此外, 高等专门学校还有种种管理规则, 例如定期与学生家长交流等也是与其他高等教育机构所不同的。

(二) 短期大学。

日本的短期大学以高中毕业生及同等资格的人为教育对象, 修业年限2—3年。其任务是为高中毕业生提供普通的和专业的高等教育, 培养产业界所需的中级技术人才。短期大学在战后日本特定的社会、经济、文化土壤中发展独具特色。其一是女性化, 学生中女性的比例在90%左右;其二是私学化, 私立学校占90%左右。短期大学主要针对女性, 以人文教养为主, 并兼有职业教育内容, 学生毕业时授予“短期大学士”学位。

由于短期大学90%是私立学校, 因而管理起来更具自由度, 学校具有自主发挥、竞争的空间, 更多地关注学生需要、社会需求, 实行开放化管理。但是国家对这种自由活动进行全面彻底的评价, 并通过评价控制学校的发展方向。因为评价的“基准”是由国家或者行政当局掌握的, 所以尽管是间接的, 但国家可以让短期大学朝着自己希望的方向发展。

(三) 专门学校。

凡开设有面向高中毕业生及以上学历水平者的专门课程的专修学校称为专门学校。学制1至3年不等, 通常为2年, 是以培养学生就业和实际生活所必需的能力, 以及提高文化教养为目的的教育机构。另外, 专门学校还设有面向初中毕业生及以上文化水平者的高等课程和不要求学历、年龄的一般课程。学生毕业时获得“专门士”学位。

专门学校以私立为主。2006年, 日本有2996所专门学校, 其中国立的11所, 公立的194所, 其余均为私立学校, 私立比例高达93.1%, 学校规模比较小。专门学校依赖市场机制运作, 设置标准较为宽松, 在管理上具有灵活性和机动性, 在教育内容及方法上具有实用性和多样性。学生在专门领域内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与经验, 因而能主动适应多样化的社会教育需求, 就业率居高不下, 成为日本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并且专门学校针对自己出现的问题, 依据相关部门规定实行自我管理, 规范市场行为。

三、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管理的启示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管理模式较为单一, 各类职业教育学校的比例、结构还不合理, 培养目标也不十分明确。发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 日本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一) 完善职业教育法规体系。

明治后期, 日本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事实证明, 健全的法制体系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保障。多年来, 日本不断根据社会及学校的需求制定和修改职业教育相关法规, 具有以下特点:“基本法”与“普通法”相结合、“法令”与“政令”相结合、“基本法”与“补充法”相结合, 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职业教育法规管理体系。我国1996年《中华人名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的颁布, 不仅为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有力依据, 而且向职业教育的依法治教迈出了可喜的一步。而职业教育是一项庞大复杂的教育, 层次多, 涉及面广, 其发展不可能只靠一部纲领性的文件就可以规范诸多具体行为, 必须有一系列配套法律法规, 才能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保驾护航。

(二) 办学形式多样, 分工明确。

日本高等职业教育机构仅就学校内教育就有三类学校, 高等专门学校、短期大学、专门学校。国立、公立与私立各有所侧重, 它们之间既有竞争, 又有较为明确的分工, 公立学校侧重于关乎国计民生的基础性产业或者社会急需领域的职业人才培养, 以高等专门学校为主, 教育教学管理严格, 为社会培养技术精湛的人才。而私立学校则具有更大的自由度, 它们根据更广泛的人才市场的需求, 以及日本社会乃至家庭、个人的需要展开教育活动。在私立的各类型学校之间也有一定的分工。设置基准较为严格的短期大学侧重女性的教养教育, 以及与女性相关的职业资格教育, 而设置基准宽松有较大自由的专门学校则没有性别侧重, 专业也更为广泛, 但总体倾向于第三产业。

(三) 不断适应市场需求, 作出变革。

随着社会的发展, 市场需求的变化, 日本高等职业教育作出了与之相应的变革。例如, 人们日益追求高学历和女性逐渐参与到劳动大军之中, 短期大学纷纷向四年制大学升格。到2006年, 国立短期大学停止招生, 2007年只剩下了2所学校, 2008年国立短期的使命结束。同时, 面对技术革新的加快, 成人职业教育要求增多, 在政府的推动下, 专门学校开始从专注高中毕业生市场, 逐渐向兼顾成人终身教育的方向转变, 在成人职业训练领域开辟新的市场。

参考文献

[1]王帅.战后日本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上的三点变化[J].职教论坛, 2007, (6) .

[2]胡国勇.日本高等职业教育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8.

[3]陶蓓.日本职业技术教育的现状及趋势分析[J].职业与成人教育, 2006, (6) .

[4]朱文富, 翟巧相.明治后期日本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原因及启示[J].日本问题研究, 2005, (1) .

我国职业教育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 篇9

1 我国职业教育的现状分析

据统计,我国的技术工人有近8000万人,中级占35%,高级的仅占0.5%,劳动力结构中的中高级技术人才比例仍然较低,严重制约了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技术结构的升级,2000年全国约有800多万初中毕业生和90多万高中毕业生未经过就业前的培训和职业准备教育,就直接进入劳动力市场,从而造成了目前我国劳动者素质和从业人员技术水平偏低的现状,这与我国当今教育体系中缺乏相应的结构安排,即职业教育发展不力有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社会经济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从数量紧缺逐渐转向结构性紧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发展不够协调

1.2 产业发展与职业教育之间缺乏良性机制,职业教育发展的经济支撑能力不够,未充分激发职业教育发展的活力

1.3 除了经济社会因素外,教育结构中过于学历化的倾向,加之教育管理又常常以学历规范各类教育,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职业教育特色

1.4 经济合理化趋势加大我国对外向型人才的需求,职业教育体系要同时面对国际国内两个人才劳动力市场的挑战。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社会供给严重大于个人需求,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总体上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过渡[1],这主要是由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引起的:

第一,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和独生子女政策的实行,促使考生在填报志愿时都把将来的择业放在第一位,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促使高考毕业生选择重点大学和热门专业,而独生子女的增加和高考越来越宽松的报名政策是造成这种高等教育供求新变化的重要原因;

第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定位偏差导致其对学生及家长的吸引力不强而降低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个人需求。教育部1999年制定的“三不一高”(不包分配,不转户口,不发派遣证,高收费)的新高职政策导致考生及家长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存在种种误解,加上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本科院校不衔接,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学生毕业后只能就业,不能直接进入高一级的学院继续深造;

第三,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审批过多,多数院校办学没有自己的特色。目前全国已审批通过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近千所,且每年院校的招生土政策如给生源学校“招生费”即“回扣”,严重降低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声誉,致使部分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大多数新批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由于办学时间短,都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专业设置重复,没有自己的拳头专业和特色专业,有的专业设置甚至不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这使学生毕业后就业难度加大;

第四,部分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物质条件落后和教育质量差损害了整个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声誉。现有的大部分职业技术学院是在原有的专科院校的基础上合并中专甚至小中专改制而成,其教育设施和教学质量及管理效益,远远不能达到办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需要,殊不知办高等教育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还要有先进的教育管理模式。

2 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对策

依据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向、人口结构变化趋势和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21世纪我国职业教育将朝着以下几个方面发展,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管理部门采取应当相应的措施,积极推进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

2.1 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

我国不同地区处于工业化不同发展阶段,人才需求和人才培养模式存在显著差异,各地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各具千秋,形成明显区划特征,处于工业化中后期的城市或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对高层次应用型、工艺型、智能型技术工人的需求越来越旺盛,职业教育层次的需要高移,要转向以职业培训和技能训练为重点,而处于工业化初期的中西部、农村或欠发达地区的职业教育则必须改变城市化职教“职业教育与岗位对应”的办学模式,从而主动地创造“工作岗位”,成为经济发展的推动力,更好地为农村经济发展和现代化服务。

2.2 办学模式多元化

高中阶段和高中后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将更加多元化并选择更加合理的模式。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多样化是对就业结构、工作组织形式、劳动力市场需求不断变化的客观反映,在普通中等以及中等后教育渗透或增加职业教育,采取多元化的办学模式有:

(1)“二·一分流模式”或综合高中模式;(2)中学后模式;(3)社区模式;(4)企校联合办学模式[2],并建立地区性的职业技术教育中心,作为职业教育与技术培训基地,拓宽各级职业教育的入口和出口,这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

2.3 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

瞄准市场设置专业,突出特色办企业,增强适应性,把创业能力的培养放在职业教育的突出位置。既要考虑到区域分工中的主导产业和重点发展领域,又要兼顾就业无边界的人才自由流动原则,中等职业教育主要面向本地区,高等职业教育主要面向大区服务,另外,高等教育的分化与整合是教育发展的规律,高等学校的合理分化,有利于扩充高等职业教育资源,办出高等职业教育特色,要像普通高等教育有专科、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划分一样,高等职业教育要有进一步的分层和分工。

2.4 实行发展调整并重的战略

一是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扩大招生规模;二是适时提高教育发展“重心”,在“普九”基础上,提高高中阶段教育入学率;三是扩展非学历教育规模,搞好在职培训和转岗培训。形成高、中、初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协调发展,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的格局。以终身教育思想为指导,变终结性的中、高等职业教育为阶段性的教育,建立职业教育纵向、横向相互衔接,相互沟通的结构体系。“高职”向下应与“中职”相衔接,为中职毕业生开通升学渠道,还应该向上发展,这样才能把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建成一个由初等、中等与高等乃至研究生教育组成的完整的教育与培训体系[3]。

2.5 强化政府宏观调控能力

一是各级政府要把发展职业教育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作为基础优先性产业发展;二是制定发展职业教育的各项政策;三是统筹布局,组织协调各方面的力量兴办职业教育,统筹学校和专业布局,优化配置教育资源;四是对职业教育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进行全面监控,建立督导评估制度,制定办学条件评估和教育教学水平评估标准;五是办好骨干示范性学校。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国家主导型的职业教育制度,在管理体制上加强职业教育管理部门的统筹协作,优化布局结构,合理配置职业教育资源,办学体制上更加多元化,以政府为主导,行业、企业、社区、个体等广泛参与,形成各种利益主体、多种渠道办学的格局,并充分注意到WTO对我国教育多方面如教育分类、教育质量、办学标准和管理模式的影响,从而强化政府宏观调控的职能[4]。

2.6 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政策是党和国家为了贯彻、实施方针、路线或完成某一重大任务而规定的行动准则和行为规范,是统一和引导人们意志、行为的重要依据。职业教育要保持长期可持续发展,各级政府不仅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更要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为职业教育营造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从21世纪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着眼,有关职能部门需要调整或采取以下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

第一,政府要加强对职业教育的宏观调控,保持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同步发展;

第二,通过调整就业政策制度,大力推动“双证书制度”,促进职业教育与就业的有机联系;

第三,按照不同利益主体合理划分投入比例,建立合理的比较稳定的职业教育投入分担体制,多主体参与,多渠道开拓经费来源;

第四,发挥政府职能和社会中介机构的作用,建立职业教育专业和办学模式自主调整的信息反馈和调节机制。

参考文献

[1]吕育康著.职业教育新论[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2]石伟平著.比较职业技术教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刘志鹏.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报告[J].2001

高等职业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篇10

高等职业教育在西欧和美国的发展相对成熟。中国是改革开放以来才开始提倡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特别是近10年来,中国政府在政策倾斜、财政支持、媒介宣传上,投入了较大力量,使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迅速发展。2014年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2015年教育部研制了《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计划》)。《计划》从扩大教育优势资源、增强院校办学活力、加强技术技能积累、完善质量保证机制、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等方面做出了细致的筹划,并且提出了保障措施。

1高职教育现状分析

1.1大众普遍认为高职教育层次较低

该心理状态相当普遍。这一点可从中国家长、学生选择职高、技校以及普高的情况中得到印证。在中国,家长希望孩子首先要考入普通高中,不得已才会考虑职高、技校。很多家长把考上高职院校的学生视为在中学阶段不好好学习的学生,而没能将高职教育视为高等教育的类别之一,认为它只是高等教育的一个层次。高职教育的学校、专业等都低人一等[1]。

1.2培养层次单一

在大多数中国人眼中,大学毕业后不应是蓝领而应是白领,不需从事一线的体力劳作,而是专门从事管理工作、研发工作。目前,就业单位出现的“技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的“二元”对立,反映出我国教育结构存在问题。同时,也明显反映出家长、学生将高职教育片面地理解成毕业之后在一线从事单纯的体力劳动,大众这种心态无疑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造成了影响。

1.3教育费用成本较高

由于高职教育注重实践环节,硬件投入较普通本科要多一些。当下,我国高职教育的学费比普通高等教育收费的标准要高。国内普通本科学费学年约4500元左右,而高职院校学生的学费则7000元左右。高等职业教育的费用较高,导致本来对高职就存在偏见的家长、学生在填报志愿时将高职作为第二或第三选择。

1.4培养效果不明显

高职教育特色并没有在太多学校得到体现。很多家长、学生也认为高职教育的很多专业均是传统专科的一个压缩版,各高职院校虽把“应用性”、“应用型”挂在校园里印在招生计划中[2]。但真正体现出结合社会需求、培养应用型通才的特点不明显。

2高职教育存在的问题

2.1传统观念的影响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大众普遍看重理论而轻视操作,看中脑力劳动而轻视体力劳动,看中书本知识而轻视社会实践。另外,大众长期认为大学生应该是脑力劳动者,应该做理论性研究和指挥性工作,这种观念影响了对高职教育“应用性(型)”内涵的理解和接受,是大众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更多“应用性(型)”人才的大趋势认识不足。

2.2客观因素影响

从客观上看,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需求有一个逐步扩大的过程,还没有达到像美国、德国等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成熟的状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目前的状态必然会改变。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尚在探索积累经验的过程中,其自身特色和优势还有待进一步在社会实践中接受检验。高职教育目前的大多数受教育者均是中等教育阶段成绩排名较靠后的学生,优秀的学生大多数都不会考虑报考高职院校及专业,人们的选择无疑受到相应的影响。许多不办高职的大学,特别是那些属于211、985的研究性大学,有意无意地忽视高职学生(曾经有过这样的案例:持有高职系列英语3级证书的高职毕业生,去某大学报考成人教育本科,其英语等级证书就不被承认)[3]。中国高职教育的出现时间较晚,跟踪毕业生是需要时间的,当下高职毕业生较高校毕业生的优势还没能得到充分的体现。

3结语

高等职业教育迫切需要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通过一定的时间充分显示自己的优势,家长及学生调整心态也是很有必要的。

摘要: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尚不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公众、高职院校学生及其家长对高职教育认识片面,认为高职教育比普通高等教育层次低。改变公众对高职教育的认识,将有助于中国高职教育的完善和发展。

关键词: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

参考文献

[1]郭广军,刘兰明,林春明.打造“升级版”的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J].教育与职业,2014(08):5-7.

[2]朱雪梅,张建奇.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反思与重构[J].职业技术教育,2014(31):5-9.

上一篇:耐火材料企业下一篇:基层农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