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阵地

2024-07-18

主要阵地(精选四篇)

主要阵地 篇1

在此次的“双十一”中,通过手机支付的交易笔数占总体数量的五分之一,全天成交额高达53.5亿,比2012年9.6亿的交易额增长了5.6倍。同时,手机单日活跃用户达到了1.27亿,创造了手机单日活跃用户数量的全新峰值。

自2012年起,电子商务就已经呈现向移动终端转移的趋势。在2012年一季度,淘宝移动端累计登录用户总数突破性地超过了1亿。据艾瑞咨询提供的数据,2013年第三季度,中国移动购物市场交易规模已达到433亿元,同比增长142%,高于同期网络购物市场的整体增速。

种种惊人的数据都在显示着一个事实:移动端购物已经成为了一种成熟的购物方式。那么,用户在购物时为何如此亲睐移动端?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四点原因。

(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

2000年5月,国际电信联盟正式确定了以W-CDMA、CDMA2000、TD-SCDMA以及Wi MAX为标准的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简称3G)。3G技术相比之前的2G、2.5G,在上网速度上有着突破性的飞跃。截止到2013年6月,我国3G用户渗透率已达到了27.6%,共有3.3亿用户。3G技术上网速度快、资费相对较低的特点,为用户使用移动端购物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撑。

2013年12月6日,中国4G牌照正式发布,三家运营商均获得LD-LTE牌照。4G技术拥有比3G更快的网络传输速度,这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无线购物端的发展。同时,无线宽带的普及也为用户随时通过移动端进行购物提供了条件。

(二)移动终端的智能化与普及性

美国风投KPCB合伙人、“互联网女皇”Mary Meeker发布的《2012年互联网报告》中显示,2012年全球智能手机用户增长42%,人数达到11亿,而中国以2.7亿智能手机用户位居榜首,增速达50%。同时,据官方数据显示,在2013年第三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达2.51亿部,比去年同期增长45%。

廉价的智能手机及平板电脑的大量普及,不仅使移动互联网用户大幅度增加,也为用户通过移动端购物提供了载体。另外,移动终端逐渐走向大屏化。例如,三星的note系列智能手机,其屏幕大、分辨率高的特性,也吸引了一批无线购物端的用户。

(三)自媒体时代的碎片化传播

逐渐加大的生活压力与快速的生活节奏,使受众原本大块的完整时间分解成零碎的时段,人们不得不在破碎的时间里进行碎片化信息传播。在这种碎片化的语境下,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就成为了人们传播信息的主要工具。与PC时代的网购不同,受众在网上购物时呈现出碎片化、个性化、信息推送等特点。用户的这些要求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移动端购物的发展。

同时,手机等移动终端的用户黏性大,可以实现随时随地购物。大多数用户把移动端当成是“碎片化”时间里的消遣工具,或是在上下班空闲时间进行商品搜索与物流查询,甚至是在逛街的同时进行比价。据手机淘宝公布的《无线淘宝2012年电子商务数据报告》显示,在手机淘宝的用户中,妈妈们一般都会在凌晨三点购物,被胎动惊醒的准妈妈和半夜进行哺乳的妈妈们,会躺在床上利用移动端购物。另外,夜猫子们也喜欢在凌晨4—7点躺着购物。

(四)移动端的人性化以及电商对其的重视

电商移动客户端的人性化、社交化、推送信息的个性化以及应用更新的及时性都增加了用户对于移动端的粘性、促进了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

在对移动端的开发上,阿里巴巴集团无疑是走在前沿的。无论是2013年初与用户资源过亿的新浪微博、UC浏览器以及高德地图的合作,还是近期发布的买卖家沟通平台——“微淘”,到后来推出的购物分享应用——来往,阿里巴巴集团对于移动端的重视是显而易见的。2013年“双十一”,天猫更是将移动端作为了狂欢预热的主要阵地,利用微博、来往等社交应用以及脸刷红包、夸夸卡、贪吃蛇等移动端游戏分发红包,从而引发用户通过移动端购物的欲望。手机淘宝也推出了“狂欢神器”来方便用户抢单。

可以看到,无论是以淘宝为代表的综合电子商城,还是以京东为代表的百货电子商城,都有其移动端供用户使用。阿里巴巴总裁吴咏铭认为,2013年的“双十一”正是手机购物开始爆发的前兆,中国网购的消费者已经开始了从电脑到手机上这样的全新迁移路径。目前,手机淘宝客户端用户总量已经超过了3.2亿,未来手机必将成为人们消费的主要渠道。

主要阵地 篇2

(一)必须落实“三为主”方针

“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这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大量事实证明:课堂教学凡是仍禁锢在应试教育的怪圈里,教师充当“演员”、“传话筒”、“教书匠”,把学生当作“观众”、“听者”、“接收器”,是教材为“圣经”而死讲、死读、死记,下课铃一响课堂教学任务就算完成了,其教学质量势必不高;相反,课堂教学凡是实施素质教育理念,教师仅充当“导演”、“导游”、“一路人”,而让学生大胆质疑、充分讨论、交流总结、参与教学过程并眼耳口手脑齐用从而成为学习主人,对教材既遵循又超越的,其教学质量必定提高。特级教师魏书生的课堂教学实践就是这后者的光辉典范。

因此,要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必须落实“三为主”方针。

(二)教给学生方法 让学生自主学习

“教是为了不教”,“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些名人名言无不说明教学方法的重要。凡是教学能手无不是:教给学习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我在这方面也做了大胆的尝试,其效果可佳。在此略举一二,简述如下:

在教《桂林山水》一课段意时,我先引导学生归纳出“水”的“静、清、绿”三大特点,后把每前后两桌四生分成小组,让其自读、讨论、交流、总结从而归纳出“山”的“奇、秀、险”三大特点。故此,差生也说“我也能概括段意了。”在古诗教学中,我先引导学生欣赏完《游园不值》,后让学生按照解诗词、知诗人、读诗句、悟诗意、记名句、背其诗的顺序,去借助课本注释和课外古诗读本自主领略《题西林壁》。这样,学生个个鲜活起来,合作学习不但能够认真砖研,而且获得了自学成功的乐趣。

可见,教给学习方法,让生自主学习,不仅大大地缩短了学习时间,还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启发性和灵活性,创新的思想火花由此也迸发了出来,起到了事半功倍的课堂教学效果。这有力的说明,它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三)创设情境激趣学习

这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又一条重要举措。那么,怎样创设情境、激趣学习呢?在此说说自己的做法与体会:

1.开课要激发兴趣,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这是一节课教学能否成功的前提。

主要阵地 篇3

一、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积极主动通过产业转移拓展空间布局

产业转移是国家发展战略,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单凭企业自身发挥主体作用难以完成,必须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在财税、金融、土地等方面政策扶持作用。

行政区域划分,是产业转移的最大障碍。为了打破条块分割、行政壁垒,必须由国家牵头进行顶层设计、统筹规划、总体布局,制定区域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路线图、时间表、责任单位。区域政府要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以国家有关区域协同发展(如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产业转移政策(国务院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为指导,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环境优先、结构优化、自愿合作、互利共赢的原则,以明确各自功能定位为前提,以产业转移升级为主线,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深化区域融合发展,促进要素自由流动和产业集中布局,逐步构建分工合理、优势互补、结构优化的现代产业体系。要联合制定区域规划和转移有关政策,完善公共服务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引导转移产业向园区集中,促进产业园区规范化、集约化、特色化、集团化,增强重点地区产业集聚能力。要因地制宜、加强分类指导,严格产业准入、突出节能环保,制定产业转移目录和相关扶持政策,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分别建立区域协作领导机构,制定差别化区域产业政策,充分发挥好各自的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并结合“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推进,支持企业有选择、有目的地进行项目产业转移。

二、政府助力企业发力共同推进产业园区对接协作,延伸区域产业发展链条

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座谈会上强调:“着力加快推进产业对接协作,理顺三地产业发展链条,形成区域间产业合理分布和上下游联动机制,对接产业规划,不搞同构性、同质化发展”。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指示,为区域产业转移对接指明了方向,为延伸产业链条提出了新要求。

一是建立上下游联动机制。对接是产业转移生命线的新鲜血液,机制是园区产业升级,解决要素市场滞后问题的制度保障。没有健全的保障机制,产业转移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势必功倍事半。承接产业转移的当地政府,要以区域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为依据,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以承接产业转移园区、产业聚集区为支撑,建立产业转移有激励、落地协作有优惠、产业对接有扶持的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产业发展倒逼机制,为重大产业转移项目落地生根提供保障。

二是企业自主对接园区融合。产业转移,除了需要政府搭台之外,必须由企业自主对接才能唱大戏。企业要结合区域不同区域资源禀赋特点,在实践中总结产业转移对接、企业生产链对接、技术无缝对接、员工技能对接等方面的鲜活经验,努力通过产业对接提高自身竞争力,带动区域经济的腾飞。

三、园区产业集群进行机构兼并优化重组,通过加强“硬环境”和“软环境”建设确保产业转移落地生根

产业转移至园区后,如同栽树一样,必须挖好坑、填好土、浇满水,才能落地发新芽、长新根。基于此,区域内承接地政府要支持企业间战略合作和跨行业、跨区域兼并重组,加大投资力度,严格行业监管、产业准入,改善基础设施,强化财税、金融等服务,营造出承接产业转移的良好“硬环境”和“软环境”。

一是搭建产业转移承接硬件平台,推进产业升级。产业转移是途径,升级才是目的。平台是产业转移升级的助推器。产业转移归根结底是以企业为主导的,但是政府不能袖手旁观,必须加强引导,推进平台建设,打造一体化区域交通网,营造承接产业转移的良好环境,清除阻碍产业转移的藩篱,解决企业产业转移面临的困境。要逐步完善与企业产业转移相配套的公共服务设施,搭建技术创新、产业联盟、企业与高校产学研等服务平台,规范发展技术评估、检测认证、产权交易、成果转化等中介机构。要严把产业转移入口关,实施负面清单管理,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将资源承载能力、生态环境容量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依据,鼓励园区企业实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鼓励企业引进先进生产工艺和设备,对现有技术进行升级换代,提高技术含量和产品附加值,创新商业模式,提高自主研发能力。扶持产业链前端设计企业和发展条件好的产业园区拓展综合服务功能,支持園区企业积极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推进电子商务与现代流通体系建设,扩大工业智能化应用,重点培育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应用、云计算等新兴产业。

主要阵地 篇4

一、学生自主读, 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在语文课堂中, 很多教师为了落实字词教学, 注重让学生齐读而忽视让学生自己读。但是一篇文章, 带给每个学生的体验和感悟是不相同的。让学生自主读, 更能使主体和客体思想相碰、情感相激, 在那个特定的情境中逐步使读者和作者实现心的交流, 情的沟通, 疑的化解。学生在读的过程中, 可实现智的启迪, 知的构建, 情的陶冶, 能力的迁移, 并在读的过程中享受到读的快乐, 获得读的幸福。著名语文教育专家商友敬先生说:“文章的精华在句子之中, 字句之中有声情, 有气韵, 有见识, 有抱负, 你不读, 这一切精华不会自己显露出来, 两只能是纸上的铅字符号, 那是‘死’的。要把‘死’的变成‘活’的, 只有读, 让它在你嘴里活起来, 然后才能在你心里活起来。”

当然, 学生自主读的时间要充足, 老师的指导要有层次, 形式要多样 (如:给学生配乐, 让学生表演读, 等等) 。这样, 学生在读中能够放飞心灵, 充分去思、去想、去创, 老师也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充分发展、全面发展。

二、学生自主问, 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

爱因斯坦曾经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问不仅仅是教师的权利, 更应该是学生的权利。让学生自主问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形式。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好问和好奇这种天性, 鼓励学生对任何一个问题都去探索, 或提出与众不同的看法, 甚至提出其他同学或老师一时想不到的问题, 这是学生自主问的关键。学生自主地问要保证质疑问难的质量, 既要拓宽内容、范围, 又要进行范围控制, 不能漫无边际。教师要做好思维方向的引导, 让学生的思维集中在要学的知识点上。做好有效控制才能使学生提出有效的问题, 这是培养学生自主问的重要措施。老师要充分把握时机, 尊重学生, 给他们提供质疑的时间和空间, 使他们有问能够提。学生自主问的方式既可以是集中质疑, 又可以是随机质疑。可以先小组进行, 然后在全班交流, 但要让学生尽情地提, 提充分。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学习新知的基础上大胆质疑, 积极探索。

三、学生自主悟, 真正落实人文精神

任何阅读结果, 都是思维加工的结果;任何深刻的认识, 都是认知不断建构的体现。如在学习《百合花》时, 教师先创设情境让学生看录像, 然后让学生自读感悟, 接着让学生议一议:“你读懂了什么?”再让学生讨论关键、疑难的问题, 最后再读。通过看看、读读、议议的过程, 学生就会入情入境, 变话为画, 不由自主地走近人物, 从而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与心灵的震撼。学生这一情感形成的过程, 是老师讲、灌、析都无法代替的。如感情朗读小通讯员在取得总攻胜利的前夕, 为了保护担架队员而捐躯的那一段, 不是老师一句“请同学们读出小通讯员英勇无畏、不怕牺牲的感情”就能到位的, 只有学生在读中悟、读中想、读中品, 抓词析句, 反复揣摩, 层层推进, 深入体验才能达到。特级教师李吉林说:“‘教材—学生’之间情感的桥梁便是老师的情感。教材蕴含的情感要靠老师去传递, 去强化, 让学生随着教学过程的推进, 入情、动情、移情、抒情。情感的纽带就联结、沟通、牵动在教材—学生—老师之间。”由此可见, 情存在于教材, 启动于老师, 只有情情相激, 才会使学生激动、兴奋、活跃, 使整个教学过程充满生气与智慧。也只有情动, 学生的想象才会展翅, 才能真正融入教材, 感受作者的情感, 体会文章的思想, 从而实现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四、学生自主说, 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说, 不仅仅是为了表达主体的理解结果, 或者对事物认识过程的陈述, 更是一种极强的言语交际活动。说与听是共时的、相依的、互动的, 具有突出的情境性, 是培养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师要给每个学生创造出公平合理的机会和人人参与的机会。答问是说, 交流评价是说, 辨析研讨是说, 体会想象是说, 复述讲演是说, 等等。这些自主说, 往往激活学生思维的灵魂, 构成学生主动发挥和充分发展的关键。老师要结合教材发掘学生自主说的源泉, 提供学生自主说话的时空, 营造自主说话的氛围, 突破为教而说的一问一答的传统教学模式, 让学生的自主说多样化;将教学过程开放化, 让学生想说就说, 体现个性化;面向全体, 人人参与 (或同座式, 或小小组式, 或全班式) , 落实学生自主说的全员化;多说多练, 让学生自主说的水平不断进步。不要怕学生说得慢, 或一时说不上来;不要怕学生说错、啰嗦、言不达意或张冠李戴, 这都是学生走向敢说、能说、会说必须经历的实践过程, 是非常正常的。对胆小或不善说话的学生, 老师更应该鼓励, 多给机会, 精心指导。学生一旦进入无拘无束的自主说话的境界, 思维就会变得异常活跃, 创造精神就会得到大大增强。让学生自主说, 能创新语文教学, 将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更加凸显出来。

五、让学生自主评, 拓展学生的思维张力

语文课堂教学, 是一个充满激情的实践过程, 同时也是思维火花不断碰撞与闪射的激发过程。语文课堂, 应该把学习评价的权利还给学生。学生评什么呢?评读、评思、评说、评悟, 评组成语文课堂的一切具有价值的东西。学生自主评是全方位的, 既可以互评, 又可以自评, 还可以评老师、评教材。通过自主评, 拓展学生思维的张力, 促进学生认识的飞跃, 激发学生探究的内力, 使学生更主动驾驭并掌握语文知识, 从而使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得到进一步体现。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会用自己的智慧、经验、认识去发现美、感受美、揭示美和完善美, 并实现表现自我的欲望与意愿。学生的“会评”是从不断的“学评”过程中发展而来的。让学生拥有评的权力, 不仅能充分张扬学生自我的个性, 而且通过这种个性张扬, 能转化为学生更具有个性的阅读能力, 使学生语文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

上一篇:单元话题作文下一篇:工程项目成本核算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