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文化精神

2024-08-14

舞蹈文化精神(精选八篇)

舞蹈文化精神 篇1

一、玉舞人翘袖折腰造型分析

从出土的玉舞人造型来看,翘袖折腰是其主要的舞姿形象,从中可分析出当时舞蹈的主流及发展情况。“袖舞”最早出现在西周时期,东汉郑玄在《周礼》中这样描述袖舞,“人舞无所持,以手袖为威仪”。如不考虑玉舞人的出土时间“,袖舞”的最早形象当属出土于山东临淄东周墓中的舞俑,尽管文献资料所载与出土文物时间上并不一致,但可以肯定周代已经存在袖舞。经多年的发展至战国时期达到最盛。当时被称为“楚舞”给后代中国舞蹈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受巫风影响荆楚之地略带神话与浪漫色彩,作为富有荆楚文化地域性舞蹈的袖舞也因此带有“浪漫”色彩。《韩非子·五蠹》中记载“长袖善舞,多钱善贾,此言多资之易为工也”可得出袖舞的流行与当时服饰的流行有着密切关系[1]12。《韩非子·二柄》记载“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由楚灵王的这种做法可知宽袖细腰为当地风习的最好例证。另外,楚国常用“长袂拂面”“、小腰秀颈”描写美色,这种观念给“楚舞”的特征产生直接的影响。“装襄长袖,纤纤细腰……给人以虚幻飘逸之美”,这一描述可从出土的战国时期的玉舞人形象中得到证明。战国时期的玉舞人,呈现双S形:一只手臂甩袖过头顶,另一只手臂则在反方向于腰间斜拽,两袖犹如S形;女子身形呈现一个幅度较小的S形。两个S相套不仅展现了袖舞的轻盈飘逸,也展现了女性婀娜娟秀之美。

尽管汉承楚制,但汉代的俗乐舞的舞姿仍有些许变化,腰肢弯折程度更大、长袖更加飘逸,由出土的汉代玉舞人中可看出,其造型动作更为飞扬狂放。原因在于,汉代舞蹈文化吸收了北方文化粗犷雄浑,与战国时期柔弱纤细的舞姿有所不同。汉代是“百戏”较为繁盛的时期,武术、杂技等多种表演艺术形式发展迅速,给当时社会审美观念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样也给当时的舞蹈产生重大影响。从傅毅《舞赋》中的记载可看出,表演《盘鼓舞》并非单纯地展现纯技术,更重要的是诗一般美景给人带来的感悟。所以,汉代舞蹈之所以深受观赏者的青睐,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其能够“物随心动”[2]150。“翘袖折腰”是出土的玉舞人的主体造型,是楚汉时期典型的舞姿之一。这一形象反映了当时社会多种因素:首先,可推断出楚汉文化一脉相承的关系。出土的战国时期的玉舞人,呈现双S形,穿戴的主要服饰为窄长袖和博袖结合而成的曲裾深衣。汉代玉舞人虽有所变化,但从中仍能看出楚国的一些特点,所以“翘袖折腰”是“长袖细腰”的秉承,即在舞蹈原有的风格中融入了高超的技艺;其次,一定程度上体现着统治阶级的审美情趣。古代统治者的喜好往往给整个社会的审美风尚产生重要影响。当时,俗乐舞主要服务于皇室贵族,从诸侯到皇家,圈养女乐较为常见,一方面因皇室贵族喜爱女乐歌舞,另一方面用于象征自己的财富与权力。统治阶级对女乐歌舞的态度直接影响着其发展状态。汉代宫廷中因拥有卓越舞技获得皇帝宠幸的姫妾有很多;在古代,玉舞人是当时皇室贵族佩饰物,与汉代多姿多彩的舞姿相比,玉舞人的造型比较单一“,翘袖折腰”的姿态较多。这种造型与其作为饰物关系密切。汉代舞蹈蓬勃向上,舞姿呈现放射性体现了汉代恢弘大气的特点,不过这种舞姿具有分明的棱角,将舞袖甩出去发生碰撞,单薄的连接处容易发生损坏。“翘袖折腰”的舞姿相对集中,因无单独飞出的长袖,因此使用的寿命相对较长[3]33。

通过分析“,翘袖折腰”不仅是姫妾获得宠幸的方法之一,而且是当时社会认可的造型,这种双向需求的关系,在汉代舞蹈繁荣发展上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长袖善舞及其舞蹈文化审美分析

楚汉时期“长袖舞”非常流行,源于其具有象形性、动态性、鲜活性,更重要的是其具有情感性。另外,除舞蹈自身特点外,继承发展与时代观念是“长袖善舞”成为审美主流的主要原因。

1.汉代人的飞升观念。从玉文化角度分析,儒家将很多美德赋予玉,因此,儒家比较推崇佩玉。而且在人的思想层面上来看,玉还具有防止尸体腐烂之功效;从舞蹈层面分析,长袖舞的产生一定程度上受道家思想的影响。长袖舞最为直观的舞蹈形态为长袖,萦回飘绕犹如虹动,呈现“飞舞”的特点。长袖舞由袖的飞动延伸至人体飞动又提升到观念的飞动,在呈现审美观念的同时,显示了汉人对羽化飞升的追求“,玉舞人”曼妙妖娆的姿态,以及呈现的倾斜角度,是对飞升的向往。为此,宗白华先生这样阐述“在汉代,不但音乐、舞蹈、杂技等艺术十分发达……充分反映出汉民族当时的前进活力”,从中不难看出“玉舞人”集玉文化、雕刻、舞蹈于一身,尤其是其飞舞的姿态,是汉代审美倾向的反映[4]10。

2.龙飞凤舞的图腾崇拜。龙凤意识很早以前便出现在人们的意识之中,是上古各氏族图腾崇拜的综合,其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袖舞的姿态。如在《舞赋》中傅毅写道“体如游龙,袖如素蜺”,由此可知龙凤和袖舞形态之间的联系,应深深地留在人们的观念之中。在物质形态上中国人将长袖舞与龙凤形象暗合在一起。因此,很多长袖舞的舞者表现出细腰杨柳、长袖飘逸的形态,一定程度上受凤图腾阴柔气质的影响。长袖舞以S造型较为常见,容易使人联想到与龙凤意识相关的物质形态,即,细腰和长袖相融合的运动表现形式,与飞舞的龙凤比较相近,这种观念给中国舞蹈审美形态产生直接影响。长袖舞之所以兴盛原因在于其并非是一个简单的舞蹈姿态,而是其呈现的形态和人们主观与观念的心理图式相符合。所以说,在人们心目中根深蒂固的龙凤图腾,能够在内在和外在上与长袖舞达到良好的契合,这也是长袖舞受人喜爱与接受的原因之一。

3.祭祀歌舞分支延续。长袖舞为表演性舞蹈,但其表现形式和祭祀舞蹈观念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有关舞蹈意识的最早记录为甲骨文中的“舞”字,当时人们对舞蹈的看法为,因祭祀需要,双手持动物尾类的“舞器”而舞。祭祀舞蹈在上古时期便已形成,是人们无法解释自然现象,而祈求平安的一种仪式,因此“,巫”是最早的舞者一定程度上推动中国舞蹈的发展。有相关文献资料可知,《六小舞》、《六大舞》等是具有祭祀作用的舞蹈形式。另外,袖舞出现在西周并不是一个偶然事件,而是农业社会生活不断巩固的结果。

三、玉舞人多样舞貌的舞蹈文化分析

玉舞人蕴含的舞蹈形式与姿态特色鲜明,是当时宫廷乐舞的侧面反映。玉舞人蕴含着多种多样的舞蹈形式,具体有两个方面。

1.风格类型。玉舞人还有男性形象,从出土的汉画像砖中可知男性形象的玉舞人多表现干戚舞、建鼓舞、杂技等内容,传达着阳刚、雄壮信息。同时,男性玉舞人也有进行类似“小丑”似的滑稽表演,因此,男性舞者在汉代表演艺术领域也占据重要作用。目前获得的有关玉舞人的材料中,男性玉舞人出现三个。其中两个玉舞人头上戴有尖顶帽子,双手拱于胸前,两人以相反方向向斜后方倾斜。分析两人的舞蹈姿态,其应不属于倡优艺人。因为汉代“以舞相属”比较盛行,即,一人舞罢邀请另一人舞,尤其在贵族宾客宴请中比较常见。这两个玉舞人舞姿方向相反,可能是邀请与答谢礼的舞姿形态。由此可知,汉代贵族不仅比较重视贵族间起舞的形式,而且比较看重礼制与舞蹈的相互融合,这种做法与“乐与政通”比较符合。另外,一个男性玉舞人一臂经面部反侧上扬,另一手臂从身后绕于身侧前,与汉代民间俗舞《沐猴与狗斗》的形象比较相近。由《前汉书》记载可知《沐猴与狗斗》是一种比较幽默诙谐的舞蹈形式,但该舞蹈在汉代并无专门的文献记载。《前汉书》的这次记载是因檀长卿举动不雅被告发才被记载的[5]45。由此不难看出,民间俗舞内容尽管比较丰富,但官修正史却鲜有记载。不过,民间俗舞虽然与贵族身份不相符,并不能说不受贵族的喜爱,所以汉代宫廷贵族对舞蹈的接受与包容还是比较广泛的。因此,分析出土的“玉舞人”形象,可看出汉代舞蹈风格具有多样性特点。

2.形式多样。玉舞人呈现出的不同舞姿,可使后人一睹舞蹈的风采。“长袖舞”主要以单人女子表演为主,这一点可从出土的舞俑,以及汉画像砖描绘的舞蹈场面看出。不过群舞在当时也比较流行。《舞赋》中记载“于是郑女并进,二八徐侍……彷佛神动,回翔竦峙”,可知汉代群舞不仅队形整齐,而且彼此间配合比较默契。除此之外,玉舞人中舞蹈形式中还有“对舞”。由出土的文物可看出,对舞有男子对舞、女子对舞以及男女对舞等诸多形式,不过有男性参与其中的对舞多出现在民间“百戏”场面之中,而宫廷贵族比较喜欢的对舞则是女子长袖对舞。在安徽、江苏、陕西、河南、山东、河北等地出土的“玉人舞”中就出现过女子长袖对舞的形象,且多呈现“翘袖折腰”的舞姿。从出土地可知,这种舞蹈形式在中原地区比较盛行,由此可推断其与当时中原地区发达的文化不无关系。

参考文献

[1]王克芬.中国舞蹈发展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2]黎国韬.南越王墓出土玉舞人考[J].文化遗产,2011(1).

[3]朱存明.汉画像的象征世界[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4]于平著.舞蹈文化与审美[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舞蹈文化精神 篇2

东夷、西夏是中国远古文明的两大起源文明,西夏文化发展形成了夏、周文化,他们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塑型了夏族和周族务实的人文主义传统,重视血缘宗法制度的“重礼尚德”的基本文化特征;东夷文化发展包括了它的原始文化和虞、商文化,农、渔、猎经济并存,形成“尚武好仁”的传统精神。鲁文化结合了周时的“重礼”和东夷的“好仁”。而儒家学说则是主要哺育于鲁文化“重礼好仁”的襁褓之中,《说文》曰:“儒,柔也,术士之称。”《素问·皮论》中注:“儒,顺也。”《礼记·儒行》郑玄疏:“儒之言优也,柔也,能安人,能服人。”以鲁文化为母体的儒家思想,与鲁国特有的浓厚的礼乐文化积淀和丰富的文化典籍以及东夷之地的“柔顺”“尚仁”的民风习俗有密切关系,儒是鲁国的人文文化在特定时代条件下的产物。随历代统治者的推崇逐渐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

“儒教以其完整的体系浸透中国文化时,许多舞蹈便成为‘道’的载体。”[1]儒教具有以下自身特点:(1)强烈的社会性。(2)强烈的宗法性。(3)强烈的世俗性。(4)强烈的普世性。[1]另外,因为儒家思想是建立在对传统文化的总结和继承之上的,是围绕着代表传统文化的《五经》的阐发而展开,并随时代发展有所翻新,所以决定了儒家思想的保守性。

首先,我们来关注《又见沂蒙》的表述内容,是大家异常熟悉的军民鱼水情的題材,道具的使用(军用水壶)使我们可以一目了然地直击作品的主题,作品中有几次舞台调度和队形都非常强烈地突出了对道具的关注,如领舞高举水壶而立,其他所有的演员在舞台台口的前沿一字排开同时猛然蹲下仰望领舞手中的水壶,以及舞蹈结束时的造型设计,都突出了真正的主角——军用水壶的主人。这恰恰暗合了儒教的社会性和宗法性的特点,由于统治阶级对儒家的推崇,使儒教与社会的政治组织合二为一,而儒家的价值观念表现为对道德的崇尚,这观念早已进入人们的血液之中,化入了人们的日常行为之中,成为人们无意识的行为准则。在这个作品中,浓墨重彩所要表达的是人民对军人的爱戴与拥护,即是高尚道德的一种呈现。解放军给人们带来了自由和新的幸福生活,人们把他们奉为一种命运的依托和精神的归宿之处,是人民崇拜和敬仰的对象,他们在人民心中占有最高的、最重要的位置。这种道德的标准直接转移和表现在了对解放军的深厚感情之中。其次,《又见沂蒙》在诉说的内容上平淡无奇,在编创上不易舞出新意,但作品在舞台调度及动作节奏处理上却是纷繁多彩的,给予观者在视觉上的快感享受。作品中在编导技法的运用上,编导很大的心思是在整个作品的舞台调度之中的。三十二名演员在舞台上呈现的各种流动和构图,如封闭的同心圆与处于圆心高举水壶的领舞,给人安定、平衡的感官效果,又如一字队形之后紧接的星散式的分组先后动作,犹如和声对位,流畅、协调且错落有致,每个队形的变化衔接都是顺势而成,平衡、对称又不失流动的留韵,这符合了传统的儒学审美,倾向于保守的中庸之美,对称、协调之美。最后,这个作品所采用的动作素材——胶州秧歌,就是在儒家思想发祥地——山东地区的一种民间舞蹈样式,胶州秧歌脚下的拧与碾的动态形成与当地妇女的缠足是有着直接的关系,这种动式定型的本身即是精神封闭在舞蹈形式中的外化表达。在作品中手臂动作连续停顿的运用打破了胶州秧歌中手臂八字圆的路线,增加了舞蹈的动感和韵律节奏感,但这些变化又统一于脚下的动律之中,融合于舞台调度的流动韵律,在整体上持续了中庸的美感,体现了重礼仪的整体化动作。

《又见沂蒙》突出了对世人的教育教化的功用,从这个作品中可以依稀感觉到儒精神中“用仁证礼、纳礼入仁”的礼仁结合的理论结构。参考文献:

[1] 刘建.宗教与舞蹈[M].民族出版社,2005:387,392.

舞蹈文化精神 篇3

我国的民族民间舞蹈的教育历程主要经历了三分发展方面, 一是专业舞蹈教育, 二是师范舞蹈教育, 三是全民舞蹈教育。然而在全民舞蹈教育方面所做的普及工作还是过少, 导致目前全国群众对于民族民间舞蹈的认识了解非常之少。在专门的舞蹈教育高校里, 学生的理论知识与舞蹈教学效果并不匹配, 对民族舞蹈的学习热情也不够, 一部分原因来自与课堂教学的模板化, 公式化。再者, 舞蹈教育是一门艺术性教育, 结合了形体语言的表达与艺术形式上的审美, 并且也是传承民族文化意识的一种载体, 是丰富人们精神世界, 丰富人们爱国主义情操的一个有效途径。在科教兴国的教育理念的今天, 民族民间舞蹈不应当再只作为小部分人群的欣赏之物, 而应扩大受众广度, 使之传播于全国人民群众之间, 丰富社会大众的民族情感和人文情操。

二、关于当代民族民间舞蹈教育的几点思考

1.增强学生对民族舞蹈的兴趣, 重视文化与舞蹈的融合

在教学方式上, 不能只采用灌输式教学的方法, 教师自己讲个不停, 会封闭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产生很大的被动感。培养学生的情感优秀的教师往往会与学生们进行良好的沟通, 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上看待课堂上的问题, 在课堂中要尽量让学生们感到喜悦和新奇, 挖掘学生的潜力, 提高学生对民族舞蹈文化的学习欲望。教师教学能力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舞蹈教育水平的高低。首先, 舞蹈教育工作者需要有一个良好的意识, 民族舞蹈不仅仅是一种通过人体动作表达情感的视觉性艺术, 更是一个综合民族风俗习惯、文化传统、审美观念以及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等因素的民族民间舞蹈风格。一名舞蹈教育工作者只有充分对这种舞蹈有了深刻认识, 对其的形成以及所表达的含义有着深刻意识才能更好地将这些知识传递给学生。因此这需要民族舞蹈教育工作者不断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以及教学能力。教育者不仅需要自身有优良的舞蹈水平, 更需要进行良好的教育学心理学习, 如何将舞蹈的艺术审美和民族文化意识传承给学生才是重中之重。

2.提升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能力, 不断丰富教学风格

民族教学课程与情感教育是分不开的,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民族舞蹈的魅力培养师生之间的感情, 能够让学生更加轻松的学习。增进感情的方法多种多样, 如一个新鲜的比喻, 一个时髦的词语都可以让学生们觉得老师亲切。民族民间舞蹈的教育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对民族文化意识的培养, 是对民族民俗文化的传承, 因而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意识以及爱国主义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需要培养学生对民族民间舞蹈的浓厚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当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作为首要任务, 在这一过程中, 加深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学习, 培养学生的民族传统文化的责任感, 同时也要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另外, 在教学过程中不可有教师的架子, 舞蹈教育作为一种形体艺术审美教育, 更需要学生与教师的平等交流和学习, 才可以有更好的教学效果, 从而达到使学生真心喜欢并欣赏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教学目的, 进而在舞蹈教育中使学生更好地传承民族历史文化。

3.实施情景教学, 增强民俗文化氛围

实施情景教学的培养能够增强民俗文化气氛, 加强对学生情感的培养, 学生是我国未来的希望, 老师要通过对学生性格的了解, 制定一系列的教学方法, 因材施教, 当学生有了新的想法的时候, 老师应该多鼓励他们, 表扬他们, 让他们有自我发挥的空间, 或者经常搞一些有趣的课外活动, 传统的舞蹈教育模式也需要一定程度上的改革, 丰富民族民间舞蹈的上课内容以及形式。例如在情境中教学, 充分考虑到民族舞蹈的民俗特性, 给学生带来情景体验, 引发学生共鸣, 在这一过程中使学生更深刻的感受传统民族文化从而引起更深刻的思考, 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展现民族民俗舞蹈的魅力。再者, 舞蹈文化修养课也是必不可少的, 增设舞蹈文化故事的背景介绍以及舞蹈文化内涵的传递, 都可以提供给学生一个更好的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背景,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更好地学习民族民间舞蹈。

民族民间舞蹈是我国历史的产物, 是少数民族人民智慧的结晶, 是优秀历史文化的沉淀。在当代民族民间舞蹈教育的发展历程中, 尽管有一些问题矛盾的出现, 但整体上仍然是一个持续发展进步的过程。只有舞蹈教育工作者不断地培养自身艺术修养, 提升教学能力, 丰富教学手段, 在对学生进行基础形体技能训练的同时丰富学生的民族文化内涵, 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意识, 才可以更好地促进当代的民族民间舞蹈教育不断发展, 使我国的优秀民族舞蹈文化得到传承, 不断推动我国的民族民间舞蹈教育事业的进步。

摘要:民间民族舞蹈教育对民族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关乎民族文化的传承, 而且它在审美教育中也担当着重任。然而在人们逐渐浮躁的今天, 我国当代民族民间舞蹈教育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本文就目前的民族民间舞蹈教育现状展开讨论, 并对其出现的几点问题进行分析, 提出一些相应的建议措施, 以期不断促进我国当代民族民间舞蹈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民族民间,舞蹈教育,民族文化意识,思考

参考文献

[1]侯晋芳.浅谈高等综合院校舞蹈学专业的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思考[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高等教育版) , 2010 (S2) .

[2]黄斯.当代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育教学模式的分析与思考[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2013 (01) .

体育舞蹈对少年儿童合作精神的影响 篇4

(一)体育舞蹈概述

体育舞蹈是一项广受人民群众喜爱的体育健身项目和竞赛项目。体育舞蹈也称为“国际标准交谊舞”,其最早起源于欧洲,逐渐开始在世界范围流行,并因为其具有一定的竞技性而发展成为一种体育舞蹈形式。国际标准交谊舞通常为男女结伴进行参赛,舞蹈形式可分为现代舞(又称摩登舞)和拉丁舞两个大项,每个大项又可以分为华尔兹、狐步、伦巴、桑巴等不同舞种。上世纪二十年代开始,英国皇家舞蹈协会对早期的交谊舞进行规范化,并且引入竞赛机制,制订了相应的比赛规则和方法,于是交谊舞开始向体育竞技舞蹈转变,1947年第一届国际标准交谊舞锦标赛在德国成功举办,引起了较为广泛的关注,之后世界范围内又多次举办了各种级别和类型的国际标准交谊舞蹈项目赛事,各个选手都展现出了良好的竞技水平,也把交谊舞推向了更加高的水平层次上。就目前的体育交谊舞发展而言,其已经成为一种艺术性、技巧性、观赏性和竞技性集于一身的优秀舞蹈项目。

(二)体育舞蹈对少年儿童合作精神的影响

随着整个社会对少年儿童教育的重视和关注,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已经成为社会瞩目的焦点和教育的首要任务。由于少年儿童自身发展的客观条件,其心理和生理正处在发育阶段,还不够成熟,因而这一时期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将会对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全面成长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而如何正确地对少年儿童开展教育,也成为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共同关心的话题。同时有研究表明,体育舞蹈对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体育舞蹈是一种新兴的竞技性体育运动项目,它起源于西方,流行于世界,成为开展社会交往、锻炼人际交往关系的重要手段,也是展现自身素质和良好形象的有利工具。体育舞蹈集艺术性、竞技性于一身,既能够锻炼舞者的身体素质,帮助舞者塑造优美的体态和高雅的气质;也能够锻炼舞者的心理素质,帮助舞者提升努力拼搏、团结合作的精神意志。

在少年儿童中间开展体育舞蹈同样有助于提升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也有助于提升少年儿童合作精神的培养。这是因为体育舞蹈通常是两个人一起进行,有着严格的步法、节奏、姿态的要求,而且这些要求都需要两个人的配合才能完成。因此要想在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就需要两个人互相合作,默契配合,要充分展现团队精神,体现合作精神。另外,在日常的体育舞蹈训练中,舞伴之间也要经常沟通、交流,要学会互相尊重、互相支持、互相理解、相辅相成。要抛弃个人私心,抛弃自我中心,要以团队利益为重,要尊重团里荣誉。这样长时间的培养、训练、比赛,会使少年儿童从内心认识到“合作精神”的重要意义,并潜移默化地将这种“合作精神”运用到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去。

二、少年儿童合作精神缺失现状

目前我国针对少年儿童开展的教育仍然以应试教育为主,全面教育和素质教育仍然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正如人类生活以及教育自身在内容和形式上呈现出来的多样性一样,教育生活同样多种多样、丰富多彩,并可以根据不同视角区分为不同类型,如以教育主体视角可以将教育生活区分为学生教育生活、教师教育生活等;以教育形式视角可以区分为家庭教育生活、学校教育生活和社会教育生活等;以教育内容视角则可以区分为知识教育生活、道德教育生活、体育教育生活、艺术教育生活等。然而我国的少年儿童教育更多地集中在“学生教育”和“知识教育”领域,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教育,尤其是道德教育和素质教育,这导致的后果就是少年儿童合作精神的缺失。主要表现如下:

首先,缺乏集体荣誉感。集体荣誉感是集体凝聚力的来源,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也是激发人们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当前,少年儿童中仍存在集体荣誉感不强的现象:有的对集体漠不关心,独来独往;有的忙于个人事务,不积极参加集体活动。更有甚者,公然与集体对立,“不合群”,敌视和排斥集体。

其次,以自我为中心。虽然我们的日常教育中,大多向少年儿童学生传输了“集体观念”、“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集体荣誉感”等概念,但是因为少年儿童自身所处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当前普遍独生子女的情况下,少年儿童自身的心理认知往往过于自我,常常会以自我为中心,缺少同他人交流沟通的能力及意愿。有些少年儿童习惯站在自己的立场思考和处理问题,甚至不惜牺牲他人的和集体的利益,这是少年儿童教育中不容忽视的现象。

再次,合作心理素质差。在合作过程中,不少少年儿童容易出现一些心理问题,主要包括:嫉妒,这类学生对超越自己的同学产生不服气、不友好甚至敌对的情绪,不愿与他人合作。自负,这类学生往往自以为是,自命不凡,好高骛远,不屑与他人合作。自卑,这类学生自信心差,不敢与他人合作。任性,这类学生常常我行我素,行为偏激,固执己见,根本不与他人合作。除此之外,焦虑、猜疑、狭隘、虚假、急躁等心理问题也是少年儿童合作心理素质差的表现。

三、利用体育舞蹈提升少年儿童合作精神的对策

体育舞蹈不仅能够锻炼少年儿童的身体素质,同样能够很好地塑造少年儿童的心理素质,尤其对于培养少年儿童的合作精神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鉴于当前我国少年儿童合作精神缺失的现状,应积极在少年儿童教学中引入体育舞蹈、推广和普及体育舞蹈,从而有效提升少年儿童合作精神,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具体可采取以下路径:

(一)学校应积极推广少年儿童体育舞蹈

学校管理者应鼓励和支持教师积极参与少儿体育舞蹈的教育实践与研究工作,使教师通过参与相关的教研活动提升自身的科研素养和教学业务能力,从而能够科学地引导少儿参与体育舞蹈课程的学习。学校应提倡开设少儿体育舞蹈课程,并组织专门的教师创编少儿体育舞蹈内容,并根据少年儿童的身心特点,对体育舞蹈课程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和开发,将拉丁舞、摩登舞、芭蕾形体、民族舞、健美操进行简化和改编,使其能够适合少年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的发展规律和特点。

(二)提高少年儿童体育舞蹈师资教学能力

教师教育水平不足是影响少年儿童体育舞蹈的一大瓶颈。鉴于我国教育发展实际,包括教师在内的教育资源匮乏,具体到少年儿童体育舞蹈教育中,调查发现,仅仅很少一部分新近参加工作的、及位于城镇的、拥有本科或者专科学历的才真正具有体育舞蹈教学能力,其他很多学校甚至没有能够胜任体育舞蹈教学的老师,尤其乡镇和农村地区的教师。这样的教育背景显然无法满足少年儿童开展体育舞蹈的需求。因此应该从源头抓起,一方面,高等师范院校和师范高等专科教师培训学校应开设少儿体育舞蹈专业,为培养优秀的少儿体育舞蹈教师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应该积极同舞蹈院校和团体合作,吸纳专业的体育舞蹈人才,条件和资源不足的学校可以开展多方合作交流、聘用兼职教师的方式开展少儿体育舞蹈教学,培养少儿的合作精神。

(三)充分利用体育舞蹈锻炼少年儿童合作精神

少年儿童体育舞蹈教学目标、活动要注意围绕“不仅锻炼少年儿童的身体素质,更要锻炼少年儿童的心理素质”这一目标展开。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要注重向少年儿童灌输合作精神,引导少年儿童学会尊重舞伴,学会团队配合。要让少年儿童真正在学习体育舞蹈和开展体育舞蹈活动中体会到“合作”带来的好处,从而让他们抛弃自私、自我、自卑等负面情绪,积极走出来,走到团队里去,走到集体里去,把自己当成是团队和集体的一份子。也要注重培养少年儿童的在团队中的人际交往能力,能够妥善处理人际关系,在同舞伴、同老师等展开的交流中正确关注和传达“集体”、“合作”的思想内涵。

参考文献

[1]张灿灿.体育舞蹈作为小学体育课程的实证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4.

[2]董绍雯.团体竞赛性体育游戏对小学高年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D].北京体育大学,2015.

民族舞蹈文化与“社会舞蹈” 篇5

一、民族舞蹈所具有的特征

中国传统的民族舞蹈通常对人民的生活有着比较直观的反映, 包括宗教、爱情、劳动以及交际等等。因为不同的地区具有不同的地域特征、历史传统、宗教信仰、生活环境以及生活方式等等, 所以最终形成的民族舞蹈会有很大的差别。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 不同民族的舞蹈都在不断地融合与改变, 但是, 其总体特点却是相对稳定, 不容易被改变的。民族舞蹈还有着非常浓厚的群众性、适应性、地域性、即兴性等等, 这些都和当地人民的劳动习俗有关。其中, 地域性以及民族性这两个特征是民族舞蹈最重要的特征之一, 因为它是区分不同民族舞蹈的主要标志。而想要让民族舞蹈能够更好的传承下去, 也少不了群众性和自娱性的存在。也因为这些性质, 民族舞蹈在传承的时候, 有着不同程度的互相融合, 这就产生了新的舞蹈类别, 包括礼仪舞蹈、祭祀舞蹈, 民族舞蹈以及自娱性舞蹈等等。

二、对社会舞蹈进行理性的认识

自娱性是民族集体舞一个很大的特征, 也由于这一点, 参加的群众大部分都是普通民众, 所以我们也可以将这种民族集体舞称为社会性舞蹈。而传统意义上的社会舞蹈, 有着两种意义, 第一、不存在于舞台之上的舞蹈;第二、不是专业舞蹈演员所表演的舞蹈。因为这两个特征, 我们可以对民族舞蹈中的社会舞蹈做出界定, 它并不单纯以规范化的技巧取胜, 而是以贴近人民日常生活的舞蹈动作来真正融入人民的生活。

社会舞蹈, 这一个词语现在人民普遍认为最早是在1976年出现的, 它被记录在书中, 并且最终出版。1987年, 在文化部举办的关于群众舞蹈的讲座上, 社会舞蹈这个概念首次被提了出来, 而也是从那个时代开始, 中国开始陆陆续续地在各个省份建立专门研究社会舞蹈的机构对此进行研究。从此, 社会舞蹈作为一门文化, 有了专门的体系。构成社会舞蹈的因素有很多, 最基本的要素有六个, 包括群体形式、文化意义、心理因素、活动场所以及社会性行为。这六项要点对于社会舞蹈研究的开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它能够促进少儿游戏舞、民间舞蹈、社会舞蹈、青年校园舞的发展, 对其理论的形成进行促进, 有助于民众与政府拉近关系, 互相影响。

社会舞蹈虽然并不是一个题材或者说一种类型, 但是它却能够有效的帮助舞蹈文化融入人民的生活。其原因有四点。第一、就社会领域来说, 社会舞蹈对于舞蹈有着很大的扩大作用。当代社会, 舞蹈已经不是最主要的人民交流方式, 活动范围越来越小。因此, 只有对舞蹈进行普及, 对其文化进行宣传, 才能够将舞蹈领域扩大, 重新融入人民的日常生活之中。第二、社会舞蹈是人民大众自发创造的舞蹈, 它更贴近于人民的生活, 更加能够激发人民参与其中的意识。舞蹈不仅仅是艺术活动, 它也是一种社会现象的反映, 他的根本活力来自于人民的参加, 而社会舞蹈的形式又能对人民参加的欲望进行加深, 可以说两者是在互相影响, 互相促进;第三、社会舞蹈能够对人民的体态美观念进行强化。社会舞蹈除了娱乐的功能, 还有着宣泄感情的功能, 这种功能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对人民的生活体态以及生活风貌进行影响, 从而达到对人民的体态美观观念进行强化的目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为日后的舞蹈鉴赏做出了贡献。第四、社会舞蹈能够对人民的感知能力以及动作能力进行协调与唤醒。在当代社会, 很多事物都开始逐渐实现自动化进程, 这就造成了人民感知能力以及动手能力的退化, 另外, 人民对事物的欣赏水平也开始慢慢地退化了。所以, 现在很多人都仅仅对舞蹈之中的情节, 主题进行关心, 而真正应该去欣赏的动作韵律、动态平衡等等反而无人问津。而社会舞蹈的出现,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当代人民的感知能力以及动手能力进行重新激发, 这就有助于提高人民的舞蹈欣赏水平。

对于社会舞蹈来说, 它最重要的还是要更多的人去参与。这种参与, 不仅仅能让社会舞蹈更深层次的融入人民的生活, 还能够促进社会的不断发展, 除此此外, 还对人民的欣赏水平、感官能力、动手能力等等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因此, 我们所需要做的, 就是让更多的人融入到其中, 拥有重在参与的意识。

现代社会的文化, 更多的是快餐式的文化, 它非常的浮躁而且没有深度, 不利于人民生活的发展。而传统文化则与此有着很大的差别, 它拥有着非常强的渗透性, 而且安定且长久, 能够对一个人有着非常长足的影响, 这种影响, 不仅仅是对其生活的影响, 也是对其精神、性格等等的影响。如果年轻的一代能够对此进行坚持, 长久地对舞蹈文化进行吸收, 那么, 他就能够更深刻的了解这种民族文化, 也能够更深层次的提高自己的魅力。这是社会舞蹈的优点, 也是它的长久效应。

三、民族舞蹈所拥有的适用价值

民族舞蹈并不是一个因素的产物, 它有着很多因素, 包括政治、经济、地域以及宗教等等, 他们互相影响, 互相渗透, 并且随着时间的发展而不断的变化。大部分民族舞蹈的形成, 都与他们的历史、文化脱不了关系。民族舞蹈, 都是在这些因素之上逐渐建立起来的, 它们不断吸收传统文化的精髓, 又对无用的东西进行淘汰, 再吸收新的精髓, 然后这样不断吸收, 不断讨厌, 形成了现在比较完整的舞蹈体系。

现代社会, 城市化进程不断地加快, 城市建设也越来越快, 这就导致文化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从某一个角度来说, 所谓的大众文化, 也就是被城市所接收吸收的传统文化。所谓的现代舞, 其实就是对传统舞蹈进行了城市加工以适应新环境的一种产物。比如, 传统文化中的锅庄舞, 在进入了城市之后, 就根据城市的需要对曲调以及动作进行了改变, 他们在学生之中流传, 最终形成了一种新型的锅庄舞。民族舞蹈文化以这种方式渐渐融入到了城市生活当中。对此, 我们可能会认为锅庄舞是一种非常传统的, 历史悠久的, 形式特殊的民族舞种, 但实际上, 这种舞蹈已经被现代生活所改变, 拥有了普遍性。它也就拥有了适用价值。

舞蹈的程式化, 指的是传统民间舞蹈比较规律的一种重复化的动作进程。比如说, 在藏族地区, 锅庄舞拥有着非常多的舞蹈形式, 但它却没有一个比较完整的程式体系, 但是但锅庄舞进入城市之后, 它则被规定为在某一个地区, 为了某种目的而进行的某种舞蹈。这就是一种程式, 它对活动进行了规定, 能够对人民生活进行一定程度的影响, 并且让参与者能够在传统民族舞蹈文化中获得某种收益, 最终得到某一种结果。

四、民族舞蹈所拥有的健身价值

民族舞蹈作为一种文化娱乐活动而存在于社会中, 却拥有着超过娱乐活动所会有的价值。它能够对人类各种心理以及生理的需求进行一定程度的满足, 帮助人民将塑造身形、强健身体以及休闲娱乐融合起来。民族集体舞蹈现在已经不仅仅是作为一种传统舞蹈存在, 更多的是作为一种社会精神文化符号而存在社会之中。它表达了人们想要回归自然、获得平静的心理,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人们的身心保持在一个健康的水平线上。

民族舞蹈现在作为一种健身的方法, 开始被更多的民族所吸收, 这就促进了民族之间的相互融合。而这种健身方式, 有着其他健身方式所没有的多元性, 具体表现在六个方面:第一、技术要求不高, 多样性广, 内容比较丰富;第二、不用投入太多的资金;第三、运用形式非常多, 不容易被场地所限制;第四、运用时间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所安排, 第五、不同的人体能消耗也各不相同;第六、能够促进民族融合。民族舞蹈想要能够促进人民身体的健康, 应该满足以下三个要求:民族性、娱乐性以及健身性。

五、对民族舞蹈的文化进行传承

舞蹈作为一种非常特殊的文化, 它有着非常特殊的表现和传承形式。这种文化它是动态的, 不容易被语言文化所限制, 能够对民族感情进行沟通, 还能够对民族文化进行传承。我们想要对各个民族的传统民间舞蹈进行探究, 就必须依靠各种古典文献的记载。在对文献进行考察的基础之上, 我们还应该对各个民族的传统民间舞蹈进行筛选, 最终找出里面最具代表性的, 再加以发展传承。中国民族的传统民族具有多元化, 是中国文化史上一笔非常重要的财富, 我们必须要想办法将它加以传承。它不但包含着中国几千年以来的文化表现形式, 还包括着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心理以及文化哲学思想。

民族文化不容易被单独传承, 它必须要在与其他艺术形式进行配合的情况下才能对其进行良好传承。它和美术以及音乐一样, 都属于非语言文化遗产, 所以, 单纯的语言记录很难将其精髓记录下来。我们只有想办法让他在人民的生活中不断的发展, 扩大, 才能够让更多的人对其进行传承, 对传统文化的美好的进行领会。

舞蹈它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着时效性, 它反映的是一个时期之内某种人物的某种心理特征, 它具有抽象、夸张的特点。因此, 它还必须借助场地、服装、音乐, 灯光等等物品的配合才能够完整的对它其中富有的意味以及深度进行表达。而舞蹈的造型、结构、韵味、旋律、动作等等, 都是对一个地区的传统文化, 地理特征以及审美情趣的反映, 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我们对这个地区的历史, 生活方式、劳动习惯等等进行研究, 因此, 我们一定要传统民间舞蹈进行很好的传承。

参考文献

[1]王虹.生成、流动、平滑空间——皮娜·鲍什舞蹈剧场的“游牧艺术”[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 , 2012, 33 (10) .

[2]覃聪颖.新媒体时代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以广西隆林苗族为例[J].艺海, 2012 (12) .

民族舞蹈文化与“社会舞蹈”的研究 篇6

一、民族舞蹈

从定义上来讲, 民族舞蹈是指产生并流传于民间, 受民俗文化制约, 即兴表演但风格相对稳定, 以自娱为主要功能的舞蹈形式。民族舞蹈主要表达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 有模仿动物的舞蹈、有演绎故事情节的舞蹈、有表达自然物的舞蹈, 不同类型的民族舞蹈都是以表达情感为中心。我国的民族舞蹈主要反应人民的劳动, 宗教情感, 爱情生活。在我国不同地区中存在的民族舞蹈特点不同, 每个地区的民族舞蹈表达当地的生活和情感。所以, 造就中国有很多种类的民族舞蹈, 民族舞蹈具有地域性、延续性、群众性、自娱性、即兴性等特点。地域性是指不同地区的民族舞蹈体现当地的生活习俗, 促使地区之间的民族舞有所不同。延续性是指民族舞蹈主要存在与民间, 经过人们的传承, 促使民族舞蹈一直流传下去。群众性是指民族舞蹈没有一个严格的标准适合于各种人, 生活在一起的人们都能够跳, 其在群众间存在。自娱性是因为民族舞蹈是人们在自由时间中的一种娱乐方式。即兴性的体现是因为人们随着兴致的产生的一种舞蹈, 可以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改编, 不受到约束。

二、社会舞蹈

简单来说, 社会舞蹈是指非舞台艺术舞蹈或非职业舞蹈家的舞蹈。社会舞蹈主要是在政府的支持下形成, 其宗旨是重在参与。社会舞蹈是在1976年被提出的, 在经过长时间的发展, 形成社会舞蹈事业。社会舞蹈没有严格的人员要求, 任何人都可以参加;没有严格的舞台要求, 在任何地方的都可以进行;没有人数的要求, 可以是大型的也可以是小型的。社会舞蹈的对象是广大群众, 没有任何的约束, 重在参与。当下, 社会舞蹈是由六种因素构成, 即心理因素、社会性相互行为、群体行为、活动场所、文化意义、组织机构。促使社会舞蹈具有多种作用, 其一促使人们形成运动体态美观念的形成、其二强化个体的生命的灵活性, 其三, 能够唤醒大众的动觉感知能力, 其四, 能够增强人们的体魄, 提高身体免疫力。其五, 陶冶人们的情操。

三、民族舞蹈文化与社会舞蹈的研究

社会舞蹈是面向大众, 在舞蹈类型, 舞蹈人数, 舞蹈场地。等方面都没有约束, 这与民族舞蹈很相似。在一定程度上, 社会舞蹈中融入民族舞蹈。因为民族舞蹈的适用价值。健身价值, 文化传承都能够社会舞蹈中体现。

1. 民族舞蹈文化的使用价值

民族舞蹈一直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 其体现人们的生活、文化、历史等。民族舞蹈在随着时间的推移中不断的变化和发展, 促使民族舞蹈多多少少会出现一些变异。当城市在现代社会中发展起来时, 民族舞蹈因某些一因素的影响, 使其融入到城市大众文化中。通常是将民族舞蹈文化融入到社会文化中, 也就是以系统化的方式将民族舞蹈组织起来, 对广大群众开方, 广大群众在广场或其他地方一次次重复性的跳。通过这种方式促使民族舞蹈被更多人熟知, 更好的发展。民族舞蹈融入到社会舞蹈中, 不仅没有破坏的民族舞蹈的本质, 还更好的传承民族舞文化, 充分的展现民族舞蹈的使用价值, 即陶冶情操、培养性情、增强体质。

2. 民族舞蹈的健身价值

尽管民族舞蹈流传于民间, 但是其完全符合当代人们的健康需求, 即强身健体、塑造人体美。民族舞蹈是一种自然需求的体现, 在宗教活动、民族节日或发生大喜事等活动中的一种自娱方式, 可以即兴表演, 促使人们的身心都得到放松, 以一个良好的心态进行舞蹈, 对人们健康非常的有益。将其融入到社会舞蹈中, 逛到群众创造一个良好的自然环境, 从而使人们的身心得以放松, 积极的进行社会舞蹈跳动中, 提升广大群众的健康。民族舞蹈融入到社会舞蹈中是以一种新型的运动形式体现的, 在社会舞蹈中表现为简单、多样、运动形式灵活, 能够使广大群众快速的融入到活动中陶冶情操。

民族舞蹈融入到社会舞蹈中健康价值主要体现在娱乐、健康、民族三个方面。社会舞蹈是一种具有娱乐性的一种集体活动, 而民族舞蹈是民间娱乐节目中不可取少的重要一项。通过民族舞蹈提高节目气氛, 达到娱乐的效果, 民族舞蹈在社会舞蹈中不仅不会影响到民族舞蹈的娱乐性, 还能将其扩大化, 使更多人感受其娱乐性。组织社会舞蹈的目的之一就是提高人们的健康, 通过社会舞蹈锻炼身体, 提身体各方的机能, 促使人们有一个健康的体魄。民族舞蹈是各种族人民改造自然。改造社会, 促进人民不断发展的智慧结晶, 能够改善人民的体质, 使人民更加健康。健康是每个人多需要的, 民族舞蹈与社会舞蹈相结合, 促使舞蹈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协调性、表现力, 更适合人们锻炼, 对于提高人们身体健康有很大益处。由于社会舞蹈的民族性不强, 将民族舞合理的融入到社会舞蹈中, 使社会舞蹈具有很强的民族性, 促使民族舞蹈被更多的人知道、了解。并且会使越来越多的人回调民族舞蹈, 有助于民舞蹈的传承。

3. 民族舞蹈的文化传承

舞蹈也是一种文化, 只不过它属于动态文化。这类型的文化也是中国宝贵的财富, 不断的将动态文化传承下去是我国人民需要共同努力。民族舞蹈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其文化内涵主要是与人们生活相关的, 可能是生活情景, 可能是模仿动物等。可以说, 民族舞蹈蕴含着中国的文化精神、中国哲学思想、中国式审美。传承民族舞蹈的文化, 避免其失传, 通过社会舞蹈能够实现这一目标, 将民族舞蹈中融入到社会舞蹈中, 促使更多的接触民族舞蹈, 相应的民族舞蹈文化也会被更多的人民熟知, 传承中国民族舞蹈文化在每天的一次一次重复中传承下去。

四、结语

舞蹈具有悠久的历史, 随着我国历史长河中不断的变化和发展, 一直传承至今。民族舞蹈是在民间流传的一种舞蹈, 没有任何的约束和规范, 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场景、任意的人数、即兴改编等, 促使民族舞蹈具有即兴性、娱乐性、群众性等。当然, 舞蹈的种类不只民族舞蹈这一种, 社会舞蹈也是其中一类, 其是我国政府组织和大力支持一种舞蹈, 目的在于提高人们的健康, 陶冶情操, 增强人们心理素质, 团结一心。民族舞蹈和社会舞蹈属于两种不同类型的舞蹈, 但是两种舞蹈结合在一起, 能够广泛的传播民族舞蹈, 促使民族舞动文化更好的传承下去, 能够促使社会舞蹈具有民族性、节奏感、协调性、表现力。

参考文献

[1]肖灵.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与民间舞蹈的教学[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2005, 01:32-36.

[2]李坚.现代审美心理与民族舞蹈文化传统[J].学术探索, 1999, 03:64-67.

[3]孙爱莉.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与民间舞蹈的教学[J].新课程学习 (学术教育) , 2010, 06.

舞蹈文化精神 篇7

舞蹈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们交流思想和情感的工具。它起源于人类生产劳动,随着时代的发展,舞蹈从原始社会的肢体语言逐步发展到奴隶社会的图腾舞蹈。到了封建社会演变成了乐舞。我国的舞蹈有着悠久的历史。而民族舞蹈的发展更是一波三折。

中国的舞蹈在整个20世纪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舞蹈队伍越来越庞大。舞蹈艺术的社会地位越来越高,舞蹈的创作领域思维越来越活跃,观念不断更新,呈现了多元文化的格局。

民族舞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传承了5千年中华文化艺术的精髓。民族舞是各民族人民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它是一条永远不会枯竭的舞蹈源泉,体现了中华民族热情好客的风俗,自强不息的文化精神,生生不息的民族魂。舞蹈不仅是一种文艺表现形式,更是一个民族精神面貌的真实写照。

二、民族舞蹈的意境

“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就是意境。”也因舞蹈的这种意境民族舞蹈作品经常会令人有耳目一新之感,产生感情上的共鸣。民族舞蹈的形式美,技术性极强。但这种形式美和技术却是发自人体自身的。外部的形态美和技术,都不可避免地与人体内部精神情感相通,受其支配并表现情感。不是这样就失去了其真谛。民族舞蹈的情感是细腻的,它所创造出来的意境亦是独特的。奥运则需要这种独特的意境,来展示中国是个文化特色众多,历史悠久的多元化国家,让人们更加深入了解今天奋进中的中国。

面对如今全盘西化的舞蹈,应去大力挖掘民族舞蹈,如霓裳羽衣舞等有着传统文化特色的民族舞蹈应该大力发扬。中国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舞蹈,各个民族的大联欢象征着各个民族的团结。而霓裳羽衣舞更因为是由唐太宗亲自创作而具有特殊的意义。首先,它是中国的舞蹈。其次,它是中国最强盛时期的舞蹈。中国举办奥运会,是中国综合国力提升的标志,而在奥运会上,对此舞蹈的演绎,则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而且,舞蹈本身也是一项运动,这一点符合奥运会的要求。

三、奥林匹克精神

当前,奥运会已经不仅是运动盛会,更是人类精神的盛会。奥运会的意义和价值本身就蕴涵着丰富的精神因素。这种精神因素与中国舞蹈所倡导的精神互为映衬,相得益彰,成为北京奥运会展示给世人的重要文化精神大餐。只有用中国的民族舞蹈才能充分展示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只有在发展中创新的民族舞才能展示出今天奋进中的中国,也只有民族舞才能像中国的太极、京剧、文字一样,得到全世界人民的认同和理解。

中国印——这是2008年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会徽。中国印把民族舞蹈艺术之美与奥林匹克的精神之美完美的融合。然而“舞动的北京”是一座奥林匹克的里程碑,它用中华民族精神镌刻,古老文明意蕴书写,是华夏子孙品格铸就出的一首奥林匹克诗史中的经典华章。它简洁而深刻,展示着一个城市的演进与发展,它凝重而浪漫,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思想与情怀。

四、舞蹈精神与奥林匹克精神

民族舞蹈宣扬的是民族的风情,个性的释放。奥运会是把精神方面的追求依托于竞技体育上,这恰恰与民族舞一致。民族舞蹈的诞生和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有深厚的积淀才能有特色风格的表演。不断成长进步的民族舞蹈体现了各个民族人民锐意进取、永不放弃的精神。舞蹈表演是把特色融入舞蹈表演当中,通过舞蹈表演者的表现,反映出一种精神追求、思想内涵等。所以只有有特点、个性鲜明的舞蹈才能被人接受。中国民族舞恰恰能满足这些要求。它体现出中国人民团结、奋进、不断努力追求的特点。气势磅礴的大型民族舞表演也适合奥运会这种大型活动的演出,它的大气和深邃,不正是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体现吗?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集中体现了奥林匹克精神的实质和普遍的价值观——团结、友谊、进步、和谐、参与和梦想。表达了全世界在奥林匹克精神的感召下,追求美好未来的共同愿望。民族舞蹈艺术与奥林匹克所倡导的不断追求、不断创新的宗旨相一致;民族舞蹈中各个民族的团结、全民参与的精神,与绿色健康的奥运主题相吻合。只有民族的,才可能是世界的。中国民族舞蹈可以完美展现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所以把民族舞作为开幕式的表演实在是合适不过了。笔者认为只有在发展中进步,在探寻中成长的民族舞蹈才能体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只有我们不断努力去创新、去推动民族的舞蹈,才能让奥运舞出中国的节奏,才能让世界更加了解今天奋进中的中国。

参考文献

[1]于平,彭松.中国古代舞蹈史纲.浙江美术出版社.

舞蹈文化精神 篇8

1、走出思想认识误区,树立现代体育人才观

我们要做的是,结合21世纪高等教育的实际,从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更新、人才培养模式入手,正确处理好业务素质培养和文化素质的关系。即由单专业培养、应试教育为主的传统观念,向以综合素质教育为中心的观念转变。我们需要的体育教育人才应该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中国传统文化修养、世界优秀学术思想素养、自然科学素养;有具体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分析、评价、批评地吸收我国传统文化和世界学术思想精华的能力,以及表达能力、创新能力。这种人才既要有较宽的知识面,又在体育专业方面有较深人的研究既有高度的科学素养,又有深厚的人文素养。

2、抓好教学环节,完善教学模式

我们还要精心构建适应素质教育新的体育课程体系,即目标的科学化,教学内容的多样化,课内外活动的一体化。课程目标是课程体系的核心,并贯穿其始终。而课程目标的核心是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素质,即提高身体健康素质、身体运动素质及社会人文素质。教学内容的多样化与课内外活动的一体化是实现课程目标的行动保障。

3、努力提高体育专业教师的人文素质

教师人文素养的提高,会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提高起到促进作用。教师的个性风采对学生个性形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教学内容能否跟上时代的步伐,教学质量是否提高,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和责任感。“严师出高徒”,教师能够在思想和学业上严格要求学生,真正做到为人师表,言传身教,努力完成教书育人的双重责任,这是提高人才质量的可靠保证。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高校体育院系的教师要有深厚、扎实的人文知识底蕴,能在教书育人的同时,更好地拓展思路,迸发创造性灵感,在教学实践中把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始终,取得教学和科研双重成果。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人文环境

体育专业学生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提高人文素质的意义在于:一是可以增强他们对人文社会科学的兴趣,促进自身的思想观点、心理素质、价值取向及思维方式的改变。二是可以弥补他们人文学科课堂教育的不足。三是是丰富其内涵的重要形式。利用校园文化活动,既促进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又促进学科专业的深化,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为学校创造出一种和谐向上、健康文明的环境氛围,形成良好的校风。

5、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

大学生通过社会调查、参加各种社会服务和社会访谈等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更直接地了解历史、关心社会,这是我院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不仅要表现出很强的实践性,即培养其动手能力、创造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和解决问题能力,还表现出更加鲜明的社会性。因此,要重视我院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有计划地组织他们参观校内外的人文景点、历史博物馆、自然科学博物馆,参加社会调查、访谈等活动,参与社会服务工作,使其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行为修养。我院及我系应该根据我院系的实际情况,采取行之有效的途径与方式,并在实践中积极探索,不断完善总结,将加强我院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教育工作逐步引向深人。

摘要:本文通过对我院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体育人文素养进行调查,得出我院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的体育人文素养现状,经调查发现,该现状并不是很乐观,同时结合国内外的研究,分析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并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议和对策,希望对我院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提高体育人文素养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舞蹈学,体育,现代体育

参考文献

[1]韩凤月,黄晓华,张孝平.体育院系素质教育的反思[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3,(2).

[2]徐新红.体育高等教育中的人文教育[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9,(6).

[3]戴美仙,陈飞飞,王雁玲.对体育大学生进行人文社会科学教育重要性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02).

上一篇:短期效益下一篇:服装销售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