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建筑设计要点

2024-08-26

医疗建筑设计要点(精选七篇)

医疗建筑设计要点 篇1

关键词:手持式,医疗器械,设计要点

相对于一般的医疗器械而言, 手持式医疗器械的作用比较广泛, 例如满足患者要求多、占用空间少、维修方便、携带自如等等。由于手持式医疗器械的普遍应用, 并且给医疗人员和患者带来了极大的帮助, 因此很多手持式医疗器械都开始向新的领域在拓展, 并且衍生出了一系列的产品。在实际的应用中, 这些产品并没有一如既往的获得好评, 而是引起了社会上的讨论和学术界的争论, 关键在于手持式医疗器械的设计要点出现错误, 并且影响到了手持式医疗器械的总体使用及后续发展。本研究主要对手持式医疗器械的设计要点进行分析, 现做如下综述。

1 手持式医疗器械的特点

1.1 安全性

对于手持式医疗器械而言, 日常应用广泛的原因在于, 该项产品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医疗器械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 对医护人员、对残障患者、对医疗领域的研究工作, 都具有较大的积极意义, 并且能够在客观上改变医疗工作的现状以及患者的生活方式, 使其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手持式医疗器械作为医疗器械领域中的一个重点部分, 其安全性是有严格规范的。第一, 手持式医疗器械在出现故障时, 必须能够保证使用人员的人身安全, 而不是造成意外事故。第二, 手持式医疗器械在日常使用过程中, 出现损坏时, 应以突出的部位显示, 告知患者医疗器械出现问题, 避免患者继续应用。第三, 手持式医疗器械的日常接触部位是使用人员的手部, 因此必须提高对手部的保障措施, 避免磨损、划伤等情况的出现。

1.2 复杂性

现代医疗器械融合了多学科的研究成果, 功能复杂化、模块多样化。同时医疗器械的使用者也具有复杂性, 手持式医疗器械的使用者并不全是专业的医护人员, 围绕着手持式医疗器械产品的用户环境也并不仅仅只有医护人员。

如家庭环境下, 使用者多为非医护专业人员, 甚至可能是病人本身。他们并不具备基本的医学背常识和医疗器械操作知识。从图1来看, 手持式医疗器械所具有的复杂性, 是手持式医疗器械的核心部分, 其复杂特性不仅决定了其他特点的表现, 同时对该类型医疗器械的实际应用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本研究认为, 手持式医疗器械的复杂性并不容易把握, 在今后的工作中, 一方面要降低复杂特点, 提高其他的特性, 帮助手持式医疗器械获得更多的功能;另一方面要把握好复杂性带来的影响, 尽量不要影响到手持式医疗器械的设计和研发工作。

2 手持式医疗器械的设计要点

2.1 安全性

手持式医疗器械的市场非常广泛, 为了能够进一步满足广大患者的需求, 手持式医疗器械在设计过程中, 必须满足固定的要求, 也就是日常说的设计要点, 同时还要在设计要点方面实现更大的突破, 否则很难满足现实工作中的需求。经过长期的探究发现, 手持式医疗器械的设计要点之一在于安全性。图2为脉搏血氧仪。该产品由深圳市杰纳瑞公司生产, 该仪器在设计中充分考虑到了以下安全性:第一, 使用可充电镍氢电池:可以避免在患者使用的过程中, 人体接触到市电220V的可能, 提高安全性能, 另外镍氢电池非常稳定, 存储时间也比较长, 能够长期安全使用;第二, 连接人体的血氧探头, 均使用符合生物兼容性的材料, 避免人体长时间接触可能产生的过敏反应;第三, 考虑静电防护, 通过国家检测要求, 提高了产品的稳定性和安全性。由此可见, 产品的安全性关系到具体使用和对患者的效果, 必须加以重视起来。

2.2 造型设计

手持式医疗器械区别于其他医疗器械的一个重点在于, 该类型的医疗器械所占有的空间非常小, 主要是通过手来进行操作, 并且较小的医疗器械在操作过程中, 细节操作往往决定了最终的结果。因此, 手持式医疗器械的造型设计是非常重要的。第一, 手持式医疗器械的造型必须小巧, 能够让操作人员及时的分辨出该类型医疗器械的作用。在总体的造型方面, 要有突出的表现, 能够在众多的医疗器械当中及时找到。第二, 手持式医疗器械的色彩要分明, 不同的颜色代表的含义不同, 并且要考虑到实际应用的情况。倘若灯光昏暗, 手持式医疗器械的设计则要用鲜艳颜色来突出;倘若灯光明亮, 则要应用柔和色彩。最终要的是, 一旦遇到色盲的特殊人员, 色彩所表达的意义则有很大区别, 因此在色彩的把握上, 必须考虑到多种情况。第三, 手持式医疗器械的造型设计, 还要便于实际操作。由于该类型医疗产品主要是用于精细手术、患者伤残应用等领域, 操作性能必须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准, 同时还要具备抗污染、抗腐蚀等特点, 保证不会对患者、医护人员造成伤害。

2.3 触觉设计

除了上述的两项设计要点以外, 手持式医疗器械的触觉设计, 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触觉设计主要是让操作人员能够明确的感受到自己在操作医疗器械, 同时在感觉上比较明显, 避免力度过大或者是力度过小而造成不必要的影响。触觉设计一直都是手持式医疗器械设计的重要方面, 常常作为设计的瓶颈进行突破。例如, 薄膜按键已经成为轻型触觉控制器的主要类型。脉搏血氧仪薄膜按键上的功能不仅有应用于动力供应中的开/关控制功能, 还有用于其他开与关的转换功能:同时具有步进控制功能。以脉搏血氧仪plus为例, 受脉搏血氧仪设备本身结构功能的影响, 薄膜按键设计应满足单手持握的操作规程, 控制键应可使用单个手指操作, 应保证控制键排布不易造成误操作的发生。从以上的表述来看, 触觉设计将会直接影响手持式医疗器械的日常使用、修理、优化等工作, 并且会对使用者产生较大的影响。在今后的工作中, 触觉设计必须更加人性化, 一方面提升触觉的灵敏度, 另一方面增加失误操作的禁止功能, 即便是出现错误操作, 依靠触觉设计, 也能够在第一时间, 对所有将要发生的问题予以制止。

结语

本研究对手持式医疗器械的设计要点进行分析, 就现有的手持式医疗器械而言, 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满足了医护人员及患者的需求, 但由于患者数量的增多, 以及特殊案例的出现, 部分手持式医疗器械在性能上显得有些不足, 今后需要进一步设计。综上所述, 手持式医疗器械的设计要点较多, 在设计工作中, 不仅要符合设计要点的各项规范, 同时还要增加手持式医疗器械的价值, 对医护人员及患者提供更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李开元, 王步青, 王卫东.手持心率变异性采集分析系统的设计[J].中国医疗器械杂志, 2012, 36 (04) :78-79.

[2]石波, 张根选, 曹阳.手持式快速心电检测仪设计[J].中国医疗器械杂志, 2013, 11 (02) :35-37.

[3]何伟.医疗器械设计中的人机工程设计研究[J].科技风, 2014, 14 (05) :53.

[4]王晓霞, 李育民, 曹蓉.非诊断类医疗器械临床试验方案设计[J].中国药物与临床, 2013, 07 (08) :955-956.

[5]李晓莹, 孙志刚.二类医疗器械临床试验基本要点[J].临床医学工程, 2012, 07 (06) .

[6]陈晓霞, 秦川.医疗器械临床前研究中的人因可靠性分析[J].现代医学, 2011, 01 (02) :10-15.

[7]刘歆.医疗器械设计中的可用性及标准要求[J].中国医疗器械杂志, 2010, 01 (10) :47-49.

医疗机构监督检查要点 篇2

一、执业行为

1、检查内容(1)《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是否有效(2)医疗机构是否按规定时间校验

(3)医疗机构的名称、地点、法定代表人、诊疗科目等是否与执业登记的内容一致;

(4)医疗机构的牌匾是否与核准登记的名称相同;

(5)医疗机构是否伪造、涂改、出卖、转让、出借《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即是否存在出租、承包或者合作经营科室的行为或存在非法设点或未经变更执业地点进行行医

(6)医疗机构核准登记诊疗科目是否与实际开展的诊疗科目一致;(7)是否存在非法鉴定胎儿性别和选择性别引产的行为(8)是否使用非卫生技术人员从事医疗卫生技术工作

(9)人流、引产、药流等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工作或母婴保健执业技术服务是否许可

2、调查取证:

(1)诊疗活动超出登记范围:违法所得

a.现场查验《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及有效期、核准科目、地址,超出诊疗科目的内容、项目、从业人员及资质、服务对象、使用器械药品、医学技术手段,病历、检查治疗单、检验单、处方、收费单等。

b.询问当事人执业登记和核准诊疗科目情况,改变地址执业或超范围执业的时间、内容、项目、从业人员及资质、使用器械药品、医学技术手段,服务对象、数量和收入等;

c.询问相关医务人员和病人证实改变地址执业或超范围执业的相关情况。

d.收集有关书证:《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相关病历、处方、检查治疗单、检验单、收费单等。

(2)使用非卫生技术人员从事医疗卫生技术工作:重点是B超、影像、心电图出具诊断性报告的、实习生、见习生、化验室、治疗室、护士。

a.现场检查内容:记录医疗机构使用非卫生技术人员的姓名以及从事的内容、项目、服务对象、使用器械药品、医学技术手段,相关病历、检查治疗单、检验单、处方、收费单等。

b.询问当事人和非卫生技术人员的聘用关系,非卫生技术人员的数量以及从事的时间、内容、项目、使用器械药品、医学技术手段,服务对象、数量和收入等;

c.询问相关非卫生技术人员和病人证实人员资质和业务开展的相关情况。

d.收集有关书证:资质证书、相关病历、处方、检查治疗单、检验单、收费单等。

(3)出卖、转让、出借《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违法所得

a.现场查验《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及有效期、登记的执业地址;

b.记录医疗机构出卖、转让、出借的医疗文书、场所、科室;

c.记录从事医疗行为的主体所开展的内容、时间、项目、从业人员的聘用及资质、服务对象、使用器械药品、医学技术手段,相关病历、检查治疗单、处方、检验单、收费单等。

d.询问双方当事人执业登记情况,合作协议或合同;

e.收集有关书证:《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相关病历、处方、检查治疗单、检验单、收费单、合作合同协议等。

二、专项诊疗技术监督管理

1、检查内容

包括母婴保健技术服务、医疗美容、计划生育技术服务(1)母婴保健技术服务:违法所得

a机构资质:检查机构的《母婴保健技术服务执业许可证》及有效期、许可范围;

b人员资质:检查从事母婴保健技术服务人员的合格证书及内容,如《母婴保健技术考核合格证书》等;

c执业行为:通过执业许可证或批准文件、病历、检查单等资料,检查母婴保健服务执业许可范围和实际开展项目、出具医学证明文件的真实性和擅自进行胎儿性别鉴定等行为。(2)医疗美容服务:

a机构资质:检查《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及核准科目、项目;

b人员资质:主诊医师必须取得《医师执业证书》,具有从事整形外科、口腔科、中医科、皮肤病科等相关临床学科3-6年以上工作经历,经过医疗美容专业培训或进修并合格,或已从事医疗美容临床工作1年以上。未取得主诊医师资格的执业医师,应在主诊医师的指导下从事医疗美容临床技术服务工作。

c执业行为:核准医疗美容项目和实际开展项目,医疗美容技术操作规程,治疗前告知同意手续,保护病人隐私等。(3)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违法所得

a机构及人员资质:检查《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注明的妇产科计划生育专业;检查从事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人员(医师(执业范围:妇产科)、护士等)的相关执业证书。

b执业行为:检查擅自开展人流、药流、引产等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工作。

2、调查取证

(1)擅自从事母婴保健技术

a现场检查内容:查验《母婴保健技术服务执业许可证》或许可批件,开展母婴保健技术服务的地点、对象、项目、方法、从业人员及资质、使用的药品器械、有关病历、检查治疗单、收费单等。

b询问当事人执业许可情况,开展母婴保健技术服务的时间、地点、项目、方法、从业人员及资质、使用的药品器械、业务量及业务收入;询问相关医务人员和病人,证明母婴保健技术服务开展相关情况。

c收集有关书证:相关病历、检查单、检验单、处方笺及发票收据、收据、从业人员合格证书等。

(2)超范围开展母婴保健技术

a现场检查内容:查验《母婴保健技术服务执业许可证》或许可批件及许可范围,超出范围开展母婴保健技术服务的地点、对象、项目、方法、从业人员及资质、使用的药品器械、有关病历、检查治疗单、收费单等。

b询问当事人执业许可情况,超范围开展母婴保健技术服务的时间、地点、项目、方法、从业人员及资质、使用的药品器械、业务量及业务收入;询问相关医务人员和病人,证明母婴保健技术服务开展相关情况。

c收集有关书证:相关病历、检查单、检验单、处方笺及发票收据、收据、从业人员合格证书等。

(3)采用技术手段对胎儿进行性别鉴定

a现场检查内容:查验《母婴保健技术服务执业许可证》或许可批件及许可范围,进行胎儿性别鉴定的对象、方法、从业人员及资质、使用的药品器械、有关病历、检查治疗单、检查报告、收费单等。

b询问当事人进行胎儿性别鉴定的对象、原因、方法、从业人员及资质、使用的药品器械、检查手段、收费等;询问相关医务人员和孕妇,证实上述相关情况。

c收集有关书证:相关病历、检查单、检验单、检查报告、处方笺及发票收据、收据、从业人员合格证书等。(4)擅自从事性病诊疗业务

a现场检查内容:查验《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核准科目或许可批件,开展性病诊疗业务的地点、对象、疾病名称、方法、从业人员及资质、使用的药品器械、有关病历、检查治疗单、检验单、收费单等。

b询问当事人执业许可情况,开展性病诊疗业务的时间、地点、疾病名称、方法、从业人员及资质、使用的药品器械、业务量及业务收入;询问相关医务人员和病人,证明性病诊疗业务开展相关情况。

c收集有关书证:相关病历、检查单、检验单、处方笺及发票收据、收据等。(5)擅自开展医疗美容服务

a现场检查内容:查验《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及许可范围,从事医疗美容服务的行为及从业人员,使用的药品、器械、手术方法以及医学技术方法,以及相关病历、处方、检查治疗单、检验单、收费单等。

b询问当事人执业许可情况,开展医疗美容服务的时间、地点、项目、对象、服务人数和从业人员及资质、使用的药品、器械、技术手段、收费情况等。

c收集有关书证:病历、检查单、检验单、处方笺、发票收据、人员资质证书等。

(6)非法为他人开展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工作:违法所得

a现场检查内容:查验《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是否有妇产科计划生育专业,从事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行为及从业人员,使用的药品、器械、手术方法以及医学技术方法,以及相关病历、处方、检查治疗单、检验单、收费单等。

b询问当事人执业许可情况,开展计划生育专业的时间、地点、项目、对象、服务人数和从业人员及资质、使用的药品、器械、技术手段、收费情况等。

c收集有关书证:病历、检查单、检验单、处方笺、发票收据、人员资质证书等。

三、人员执业资格

1、检查对象:(1)医师(2)护士(3)医技人员(4)放射工作人员

2、检查内容:

(1)医师必须有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核发的《医师执业证书》;

(2)《医师执业证书》注册的执业地点、执业类别、执业范围和实际的执业地点、类别、范围必须一致;

(3)护士:检查其《护士执业证书》及有效期、连续注册等情况;(4)医技人员:包括检验、药剂、影像技术等人员,检查其相应的资格或职称证书。医学影像、病理、超声、心电图等出诊断报告人员是否取得《医师执业证书》;

(5)放射工作人员:是否按规定组织进行职业健康检查(查是否有效的放射工作人员证、影像报告,2年有效期)

3调查取证:

医师:

(1)现场检查内容:查验《医师执业证书》及其真实性,记录从事医师活动的地点、对象、使用的药品、器械、医学技术方法,有关医疗文书和票据。

(2)询问当事人执业许可情况,从事医师活动的时间、地点、内容、使用的器械药品及来源、服务对象数量和医疗收入等;(3)询问就诊对象,证实相关情况。

(4)收集有关书证:相关病历、检查治疗单、处方笺及发票收据等。

护士:

(1)现场检查内容:查验《护士执业证书》及注册年限和连续注册情况,记录从事护士工作的地点、对象、方法、使用的药品、器械,有关医疗文书和票据。(2)询问当事人执业许可情况,从事护士工作的时间、地点、内容、使用的器械药品、服务对象数量和医疗收入等;(3)询问服务对象,证实相关情况。

(4)收集有关书证:相关病历、检查治疗单、处方笺及发票收据等。

医技人员:

(1)现场检查内容:查验相关资格或职称证书(技师/士、药剂师/士、检验师/士等),记录从事医疗卫生技术工作的对象、方法、使用的药品、器械,有关医疗文书和票据等。

(2)询问当事人取得资格情况,从事医疗卫生技术工作的时间、内容、使用的器械药品、服务对象数量、收入等;(3)询问就诊对象,证实相关情况。

(4)收集有关书证:相关病历、检查治疗单、检验单、发票/收据等。

放射工作人员:

(1)现场检查内容:查验相关资格或职称证书、职业健康检查档案,记录从事拍片工作的对象、方法、使用的射线装置,有关医疗文书和票据等。(2)询问当事人取得资格及职业健康检查情况,从事医疗卫生技术工作的时间、内容、使用的射线装置、服务对象数量、收入等;(3)询问就诊对象,证实相关情况。

(4)收集有关书证:相关病历、检查治疗单、检验单、发票/收据等。

四、传染病防治监督管理

1、检查内容

(1)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

a是否建立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

b是否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信息监测报告制度,包括是否网上直报、报告卡和传染病疫情登记本、疫情收报、核对、自查、奖惩; c责任报告单位对甲类传染病、乙类传染病中的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艾滋病、肺炭疽、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和脊髓灰质炎的病人、病原携带者或疑似病人,城镇应于2小时内、农村应于6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d对其他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伤寒副伤寒、痢疾、梅毒、淋病、乙型肝炎、白喉、疟疾的病原携带者,城镇应于6小时内、农村应于12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

e对丙类传染病和其他传染病,应当在24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

(2)消毒隔离制度:

a是否建立消毒管理组织(医院感染科、专职人员,(书面文件)),制定消毒管理制度(实施文件或操作程序),定期开展消毒与灭菌效果检测工作(使用中的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化学监测(每日)、戊二醛(每周);压力蒸汽灭菌进行工艺监测(每锅)、化学监测(每包)、生物监测(每月);紫外线消毒进行日常监测、照度、生物监测)(查记录)。

b是否建立并执行消毒产品进货检查验收制度。(制度、登记表格(到货时间、生产厂家、供货单位、产品名称、数量、规格、单价、产品批号、消毒或灭菌时间、失效期、出厂日期、卫生许可号)

c是否建立污水处理站,排放废弃的污水未经处理和消毒,是否按规定进行污水日常检测(连续性消毒余氯每日检测2次,间歇性消毒余氯每次排放前检测;粪大肠菌群每月检测1次,肠道致病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每年检测2次)---按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处理

d必须对消毒、灭菌效果定期进行监测(工作人员手和皮肤黏膜、物品和环境表面)。

e 内镜的清洗消毒与内镜诊疗工作是否分开,是否分设单独的清洗消毒室和内镜诊疗室;有无内镜清洗消毒的登记工作(就诊病人姓名、使用内镜编号、清洗时间、消毒时间(胃镜、肠镜、十二指肠镜10分,支气管镜20分,腹腔镜、关节镜、脑室镜、膀胱镜、宫腔镜10小时)、操作人员);消毒剂浓度每日监测,消毒后的内镜每月生物学监测;是否专用流动水清洗消毒槽(四或五槽)

f口腔诊疗区域和口腔诊疗器械清洗、消毒区域应当分开;消毒后的口腔诊疗器械进行包装,并在包装外注明消毒日期、有效期;是否开展消毒与灭菌效果检测。

2调查取证

(1)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

a询问当事人确定医疗机构设立预防保健组织及相关制度的建立时间、内容,制度的落实情况,查看科室门诊日志、住院登记薄和传染病疫情登记薄等。b收集有关书证:相关制度的资料、记录本、门诊日志、住院登记薄和传染病疫情登记薄等。(2)消毒隔离制度

a检查并记录建立消毒管理组织、制定消毒管理制度,执行国家有关规范、标准和规定,定期开展消毒与灭菌效果检测工作。

b检查购进消毒产品应建立并执行进货检查验收制度。

c询问当事人确认建立消毒管理组织、制定消毒管理制度的时间、内容,制度的落实情况

d收集有关书证:登记资料,转移登记单等。

五 医疗废物监督管理

1、检查内容

(1)医疗废物转移:书面要求,处理权限在环保

应当将医疗废物交由取得环保部门许可得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处置,有转移联单制度。

(2)医疗废物收集:直接处罚(警告,5000-10000)是否在医疗卫生机构非贮存地点倾倒、堆放医疗废物或者将医疗废物混入生活垃圾的、收治的传染病病人产生的生活垃圾未按照医疗废物进行管理和处置(3)医疗废物暂存设施是否符合环境保护、卫生要求:(警告)

未与生活垃圾分开,无封闭措施、地面和1米高的墙裙未进行防渗处理、地面无排水设施、产生的废水直接排入处环境、库房外无医疗废物警示标识、库房内无“禁止吸烟、饮食”的警示标识

(4)是否对医疗废物进行登记或保存登记资料的(警告)

医疗建筑设计要点 篇3

一、大型医疗设备

大型医疗设备一般由医院设备处通过招标采购确定, 医疗设备的安装、调试、维护由设备供应商和配套安装单位负责。前期建筑设计图纸一般只将水源、电源引至设备机房, 有些医院为了节约资金和周期, 将机房内所有管线布置指定给设备供应商负责, 而忽视施工队伍的选择, 这样将导致施工质量得不到保证, 后期维护困难。

而我院在工程建设中, 则权责分明。以CT机的安装为例:CT机房一般由设备供应商按医院划定区域先进行场地设计, 围绕CT机房的3个功能用房 (检查室、控制室、设备间) 进行布局。我院CT供应商为德国某公司, 其场地工程师在布局方面经验较丰富。新双源CT需设有水循环散热系统, 设备间需供给排水, 设备间与室外水冷机组距离尽可能短, 检查室与设备间均要配置单独空调。

CT机房布局确定后, 设备供应商提供机房空间参数、设备参数等, 由设备处联系辐射防护主管部门或第三方检测机构确定围护结构类型、防辐射材料的选材及厚度等。

由于设备供应商提供的是参考图, 因此需要转化为设计图方可指导施工, 同时也可以为竣工图编绘打好基础。因前期建筑设计图纸中不含该部分内容, 可以仍由原设计单位进行深化设计, 但在设计合同中要有约定。按照与设备供应商的界面划定, 围护结构、室内电缆沟与室内装修设计到位、给排水设计到设备间留接口, 电气设计到机房配电箱, 元器件品牌规格参数按设备供应商要求配备, 下端管线由设备供应商负责。

给排水、电气管线、室内装修都由施工总包单位负责, 其中室内装修待设备处安排的辐射防护完工后实施, 双方按图施工, 权责分明。

二、辅助医疗设备

相比于大型医疗设备, 辅助医疗设备的设计与施工相对简单。设备供应商提出安装配合要求, 反馈给原建筑设计单位即可。有时需设计单位做好核验工作, 如因设备荷载大, 对楼面承重有要求, 结构专业需核验楼面承载力, 必要时做加固处理;因设备功率高并入电气回路是否有影响, 电气专业要核验功率参数, 必要时线路与元器件都要调整。总包单位按设计变更完成施工即可。

三、洁净区医疗设备

对于有洁净要求的区域, 如果原建筑设计单位缺乏相应的专业设计人员或者没有相关的设计经验, 建筑设计图中会标明由专业厂商进行二次设计。

门急诊及内科病房楼中的血液透析净化中心、静脉输液配置中心、生殖中心、血液移植净化病房等有洁净要求, 应由医院设备处牵头选择专业厂商设计与施工, 但在实施过程中仍会存在设计图纸不规范、施工过程监管脱节、后期维保服务不及时等问题。

实际操作中建议将设计与施工独立开来, 医院牵头邀请专业厂商进行方案设计, 参与方案比选, 必要时可组织相关行业专家评审确定。如果专业厂商有设计经验无设计资质, 专业设计成果版权可归医院所有, 医院与原建筑设计单位的设计合同可约定由其将专业设计方案转换为正式设计图指导施工, 也为后期竣工图编绘打好基础。

由施工总包单位牵头, 根据正式设计图组织专业厂商报价议标, 中标的专业厂家作为其分包单位统一组织施工, 统一过程监管, 统一维保服务。医院的基建、设备管理部门全程参与议标过程, 并对中标结果进行认可。

当然, 承包合同也可以约定全部由施工总包企业承担上述专业设计与施工任务, 但从我们的实践来看, 不如设计与施工独立方式。

四、结束语

医院建筑施工过程中的设备配套设计主要体现在大型医疗设备、辅助医疗设备和洁净区医疗设备3 个方面, 如果运用恰当可使工程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同时也是医疗建筑顺利实施的一剂良方。

参考文献

[1]李荣华, 康海荣.浅谈医疗设备用房的施工建设[J].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 2014 (10)

欧盟最新医疗器械法规要点浅析 篇4

关键词:医疗器械指令,新医疗器械法规,公告机构,经营相关方,质量授权人

0.导言

医疗器械指令 (93/42/EEC) 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实施, 它对保护人类的健康和安全起到了重大作用。在该指令要求下, 对于中等和高风险的医疗器械通过第三方认证机构 (简称“公告机构”, Notified Body) 进行符合性评估, 不需要行政当局在上市前许可批准。目前, 在欧洲大约有80家公告机构, 他们得到欧盟成员国的授权和监督, 在各成员国的国家机构控制之下。通过认证的医疗器械, 将带有CE标识, 并在欧盟/欧洲自由贸易区和土耳其自由流通。

1.医疗器械现有法规框架的瓶颈

医疗器械现有的法规框架已经证实其优点, 但是也遭到了严厉的责难, 特别是法国健康管理局, 其发现法国的制造商PIP公司多年来使用工业级的硅胶生产乳房植入物, 在全球范围内伤害了上千名妇女, 而该企业向公告机构上报的设计审查文档中指明的却是医用级硅胶。

由于科学和技术的持续进步, 在欧盟32个成员国中, 已经出现了对分类规则解释和应用的实质性分歧, 损害了指令的主要目标, 即医疗器械的安全性和在欧盟内部市场的自由流通。而且, 某些产品出现了法规空白和不确定性 (如:使用无活性人组织或细胞产品, 以美容为目的的植入物或其他侵袭式器械) 。

新的医疗器械法规, 目的是克服这些缺点和空白, 进一步强化患者的安全性, 并支持创新和医疗器械工业界的竞争。对于创新型的医疗器械, 允许其快速进入市场并节省费用, 有利于患者和健康。

2.新医疗器械法规新增要点

(1) 范围:新增加的产品包括:使用无活性人组织或细胞, 或其衍生物的产品, 并且已经经过实质性处理 (如:装载有人胶原的注射器) ;在产品性质和风险方面与医疗器械相类似的某些无医疗用途的植入或侵袭式产品 (如:无矫正视力功能的隐形眼镜, 以美容为目的的填充物或植入物, 修饰或固定身体的植入物, 吸脂设备, 侵袭式激光设备, 脉冲光设备) ;含有活性生物物质的器械 (如:活微生物) ;由直肠或阴道摄取并被人体吸收或散播的物质。

(2) 经营相关方 (Economic Operators) , 包括制造商, 欧盟代表, 进口商和分销商) :新的法规要求, 明确在整个供应链中由谁提供医疗器械, 由谁接受医疗器械。

(3) 通用技术规范 (Common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CTS) :欧盟准备对某些器械起草CTS, 用于规定其安全和性能的要求、临床评估和上市后临床跟踪, 并允许制造商采用其他方式, 去确保能最低限度的符合安全和性能的等同要求。

(4) 质量授权人 (Qualified Person) :制造商在其组织内至少任命一个有资质的人员, 该人员需拥有在医疗器械领域的专业知识。

质量授权人的资质要求:大学或同等学历, 至少2年在医疗器械法规或QMS方面的工作经验;或者5年以上在医疗器械法规或QMS方面的工作经验。

质量授权人的责任:器械批放行的审批;CE技术文档和符合性声明的起草和更新;不良事件的上报;器械进行临床试验时的声明。

(5) 植入物卡 (Implant Card) :器械的信息 (包括UDI) , 与可预见的外部或环境条件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关的任何警示、注意事项;患者或保健专家需要采取的措施;预期的器械寿命周期的信息和必要的跟踪。

(6) 一次性医疗器械的再加工 (Reprocessing of Single-use Medical Devices) :一次性使用器械的再加工, 可以认为是新的器械的制造。再加工者必须满足对制造商的要求。一般来说, 禁止侵袭式医疗器械的再加工, 但是由于某些成员国已经对一次性器械再加工的安全性具有特殊的考虑, 他们将保留或强化禁止一次性器械转移到其他成员国或第三国的权利, 并会禁止再加工的一次性器械进入本国市场。

(7) 欧洲医疗器械数据库 (EUDAMED) 包括如下信息:器械唯一识别UDI, 器械注册, 经营相关方, 证书信息, 临床试验, 警戒系统, 上市后监督系统。

(8) 标签和使用说明书

(9) 安全和临床性能的概要:III类和植入医疗器械的制造商, 必须提交安全和性能简述 (Summary of Safety and Clinical Performance) 。

(10) 分类:含纳米材料的器械、清血用的器械、由直肠或阴道摄取并在人体吸收或散播的器械都属于III类。

(11) 符合性评估程序包括:

(12) CE技术文档要求 (Annex II) 的内容包括:器械描述和规格 (含型号和附件) ;制造商提供的信息;设计和制造信息;基本安全和性能要求;风险/受益分析和风险管理;产品验证和确认, 必要时企业可以准备技术文档概述 (STED) 。

(13) 医疗器械协调小组 (MDCG) :评估NB的申请;III类器械符合性评估的复查;制定指南以保证有效和统一执行医疗器械法规;在临床试验、警戒和市场监督方面协助主管机构;给予欧盟委员会建议和帮助;统一认证活动

(14) 欧盟委员会将制定实施细则;包括技术文档评审的频次和取样量;公告机构飞行检查的最小频次和样品抽样检查;样品抽样检查、III类产品设计评审和形式评审中由NB进行的物理试验、试验室检测或其他测试。

3.结论

医疗建筑设计要点 篇5

1.1 急需性

由于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的突发性,往往没有预兆便突然发生,因此,在发生后对应急物资的需求具有急需性的特点。

1.2 量大性

突发事件的受灾(害)群众往往是一个地区或一个团体、组织甚至是一拨人,由于其群集性,其对于应急物资的需求往往不同于普通患者,医疗卫生机构需要大量的应急物资才能完成对于数百、数千甚至数万个患众的急救、治疗。

1.3 快速性

由于突发事件的突发性及受灾(害)群众的群集性,在应急救援实施前,要求应急物资在最短的时间内运达救援地点,这样才不会因为救援的延期实施而导致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

2 医疗器械经营企业的应急物资管理要点

2.1 储 备

应急物资的储备是供给的基础,在考虑应急物资的储备时,往往需要从储备品种和储备量两个因素去考虑。如果是分支机构较多的企业,还需从储备地点的选址及储备系统的建设两个方面去考虑。

2.2 管 理

只有储备充分且管理得当,才能在关键时候供给出数量充足、质量可靠的应急物资。企业对应急物资的管理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从管理制度、管理人员、管理方式方面予以考虑。

2.3 物 流

物流是应急物资供应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环节。企业除了依托社会现有物流网络外,还可以建设自身的应急物流系统,在非紧急状态下处于未激活状态,而在应急事件发生后,可以迅速激活,并且发挥作用。该应急物流系统的管理可以和应急物资的管理一并纳入企业的应急管理系统中。

3 医疗器械经营企业的应急物资管理措施

3.1 加强应急制度建设

制度乃管理之本,任何管理的实践都要从制度的建设开始。建设良好的应急管理制度同时,也是提高企业及其员工应急意识的必备途径之一。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在制定应急管理制度时,可以我国的《突发事件应对法》为参照,以当地的社会应急管理系统为依托, 结合自身实践,制定切实、可行的应急管理制度。制度制定完成后, 再加以培训等手段,保证员工对制度熟谙于心,且在自己的岗位中严格执行制度的规定。

3.2 签订物资购销合同

由于企业的逐利性,其储备的应急物资往往只有少量,只靠企业自身的应急物资储备难以供应救援地区的需求。因此,在一些政府部门和医疗卫生机构的主导下,上述机构可以同医疗器械经营企业签订应急物资的购销合同,以便在考虑到企业经营效益的前提下进行应急物资的储备。合同中可以将应急物资的种类、数量、价格、供货时间等进行明文规定。该方式应该作为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应急物资储备及管理的主要方式。

3.3 加强应急物资管理

医疗类应急物资由于其需求的不确定性及周转的慢速性,往往要求经营企业进行特殊管理。为了保证医疗应急物质的有效性, 企业需对物资的效期、批号等登记在册,并且按照既定计划进行周转,以保证在急需之时能够供给质量合格的产品。建议企业设专职或兼职人员专岗管理应急物资。张杨提出在应急物资的管理中,可以借鉴现代商业物流发展的先进成果,通过加强仓储设备现代化建设等手段实施科学管理。应急物资的管理要注意动态性。由于区域应急状态是一个连续的动态变化过程。特别是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对应急物资的阶段性需求导致了库存应急物资的种类和数量必须随之变化,而不能一成不变。这就要求相关管理人员随时关注事件动态,并且建立有效的应急物资调整机制。

3.4 建立应急物流系统

物流是应急物资管理的重中之重。企业在进行应急物资的物流时,一方面,可借助政府部门的应急物流平台,社会的现有物流网络;另一面,可以自建应急物流系统。该系统可建立在企业物流平台之内,非紧急状态可以出于非激活状态。在应急事件发生后,可以激活该系统并在最短时间内将所需物资送达救援区域。在这一环节中,企业也可以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改进自己的物理系统及供给成效。

4 结 论

近些年,由于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事件的频发,以及应急救援意识的提高,应急物资的储备、管理、物流等成了该领域一个不可或缺的话题。虽然应急反应是政府的职责之一,但是作为社会应急管理系统中的一个环节,医疗器械经营企业也应该建立自己的应急物资储备系统,以尽到相应的社会责任。本文从实际出发, 结合国内外学者的相应研究成果,在分析了医疗器械应急物资管理要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实际管理的措施,对于我国医疗应急事业的发展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针对实际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仍需我们总结经验,以完善我国的应急物资储备体系。

参考文献

医疗建筑设计要点 篇6

在产时所发生的医疗错误中, 常见的是与缩宫素的使用有关的案例。缩宫素在产前和产时的应用主要是引产和催产, 在使用中发生医疗错误的主要问题反映在使用指征和使用方法两个方面。

缩宫素引产本来用于胎膜早破而迟迟不临产但破膜>6小时者, 过期妊娠或有妊娠期并发症而治疗效果不满意者, 如轻度子痫前期、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在基层医院和相当一部分城市医院受社会中某些不良因素影响, 无指征地使用缩宫素引产, 由于宫颈条件不成熟等原因, 引产往往失败。至于引产方法, 除了不了解宫颈成熟度外, 未正确估计胎儿大小, 盲目使用缩宫素, 甚至一连数日静脉滴注, 虽然无效仍反复使用, 从而发生并发症。

用缩宫素加强宫缩, 促成产程进展谓之催产。当发生继发性子宫收缩乏力时, 未仔细检查胎儿大小、胎心率表现, 又未了解中骨盆有无头盆不称情况, 任意使用缩宫素催产, 企图加强宫缩以克服产道阻力, 从而对胎儿或产妇产生伤害, 甚至发生子宫破裂, 母亲和胎儿双亡的悲剧。

使用缩宫素引产或催产还有两种常见的错误:首先是应用缩宫素引产或催产没有使用规定的特定记录单, 内容包括各个时间段的缩宫素浓度及滴速、缩宫持续时间和间歇时间、宫缩强度、胎心率、先露高度及宫颈扩张情况。在一般三甲医院都有这种正规记录单, 根据记录单记录产程中宫缩强度、胎心率的变化、宫颈扩张程度可及时调整滴速, 可使医生或助产士及时发现宫缩过弱、宫缩过强、胎儿窘迫及其他异常情况而作出相应的处理。但不少基层医院没有这种记录单, 也不重视这种使用缩宫素引产或催产的基本要求, 今后必须改正。其次是不少单位不加控制地使用缩宫素, 持续静脉滴注缩宫素直至胎儿娩出, 这种使用方法增加胎儿窘迫及发生吸入性窒息的危险, 同时还增加发生羊水栓塞的可能性。所以当引产时宫缩已经按正常节律进行, 胎心率正常, 宫颈扩张至3~4 cm, 产程正当进入活跃期, 应减少以至停止缩宫素的应用;用作催产时, 当宫缩已加强并按正常节律进行而胎心率亦正常时, 也应逐渐减少以至完全停止缩宫素的应用。

2 剖宫产时易发生的医疗错误和防治要点

剖宫产是一种重要的分娩方式, 目前国内剖宫产率明显升高, 有些单位或地区已达50%或60%, 这是一种很不正常的现象。由于剖宫产处理不当而发生的医疗纠纷也很多,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剖宫产指征:施行剖宫产没有明确的指征, 由此产生的手术并发症, 施术方应负相应的责任。②有明确施行剖宫产终止妊娠的指征, 由于医方犹豫不决或其他原因而错失最佳时机发生不良后果, 医方亦负有责任。③施行剖宫产者未做好术前准备, 或未全面掌握剖宫产手术技巧, 如选择切口部位、取胎儿的技术、剖宫产出血的止血技术、处理胎盘的技术、新生儿窒息的复苏技术, 以及必要时紧急切除子宫的技术而产生不良后果, 医方负有相应的责任。医方在手术麻醉方面发生意外亦同样负有责任。④术后未仔细观察产妇情况, 发生产后出血未及时发现是常见的医疗错误。产后出血原因多见的是子宫收缩不良, 少见的是迟发性羊水栓塞伴有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C) , 手术缝合不当的腹腔内出血及腹膜后血肿。如术后密切观察血压、脉率的变化以及阴道流血量的变化, 这些病变 (包括罕见的病变) 都是可以及时发现的, 经过紧急正确处理, 患者的生命仍可挽救。⑤剖宫产娩出胎儿时, 为急于娩出胎儿, 切子宫时胎儿被划伤;胎头深入骨盆, 缺乏取出胎头的技术, 而延误时间;甚至用暴力造成颅骨损伤, 使用暴力娩出胎儿可以造成胎儿肱骨或股骨的损伤;特别是在单纯臀位时行子宫下段横切口容易发生股骨骨折。这些意外损伤均应避免。

在产程中一旦决定行剖宫产终止妊娠, 应尽可能在半小时内取出胎儿以避免发生意外;如胎心率突然急剧改变更应迅速终止妊娠。如出现脐带脱垂, 胎儿的存活与否就在须臾之间, 搬动对有脐带脱垂的胎儿是绝对不利的, 因此可以床旁在局部麻醉下行剖宫产术, 争取以最快的速度取出胎儿以挽救其生命。

3 阴道分娩时易发生的医疗错误和防治要点

阴道分娩是最常见的分娩方式, 但处理不当, 也可对产妇或胎儿产生严重的伤害。

3.1 产程的计算

阴道分娩中关于产程计算的标准性十分重要。关键是产程是何时开始的?按照规定应该以规则的宫缩伴有宫颈口的扩张作为产程的开始。不少产科工作者忽略了这一点, 由于没有掌握产程开始的时间而导致处理的延迟。有些单位到宫颈扩张至3 cm才记录宫缩和胎心的变化, 忽略了潜伏期时间的长短, 在引产中也有连续数日滴注缩宫素, 宫颈扩张至2 cm, 停用缩宫素后宫缩变稀且比较弱, 次日再滴缩宫素及至宫缩较强才作为产程的开始, 在计算产程时忽略了前面一段, 实际上按规定该产程已经明显地表现为第一产程延长, 应有的处理也被忽略, 结果是总产程延长, 对新生儿造成不良后果, 发生医疗错误。所以认真观察产程并确定产程开始时间就十分重要。

3.2 监护胎心

产程中勤听胎心, 或作胎心的电子监护, 如发现变异减速或晚期减速应及时处理。如胎心突然明显减速, 提示脐带的缠绕、脐带隐性脱垂, 亦应紧急处理。对高危孕妇, 如高龄初产孕妇, 或经辅助生殖技术受孕 (如行IVF) 的孕妇, 以及伴有产科并发症 (如子痫前期) 的孕妇更应给予严密的监护。

3.3 阴道助产技术的应用

由于剖宫产率的明显增加, 阴道分娩数量明显减少, 阴道助产技术水平自然下降;产科医生不敢使用产钳或胎头吸引器助产时有所见。在第二产程中因已有胎儿窘迫迟迟不肯用阴道助产方法以致产程延长, 胎儿娩出时呈重度窒息者的案例并不少见。因此, 必须在平时加强教育, 在骨盆模型上进行实际的操作训练, 掌握助产技术要领, 增强产科医生信心。

3.4 禁止腹部加压

由于第二产程延长, 当有胎儿窘迫或胎头拨露时间过长, 又不敢使用产钳等助产方法, 而在产妇宫底部盲目用力加压, 可以发生会阴Ⅲ度撕裂、胎盘早剥、子宫破裂、羊水栓塞等危险, 特别是后两者均可导致产妇死亡。不幸的是在腹部加压之事仍时有发生, 故现重申此等行为应予禁止。

3.5 感染问题

凡妇女妊娠后应作阴道的白带检查, 有阴道感染者应在孕期用药先行治疗, 在阴道分娩时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阴道操作, 特别是有胎膜早破的患者更应注意, 而阴道水囊或气囊亦无应用的必要。过多的干扰, 容易发生宫内感染, 胎儿在宫内吸入有感染的羊水, 出生后即表现出吸入性肺炎, 以致胎儿死亡或发生脑瘫;故过多干扰而使产妇或新生儿因感染发生并发症, 则医方亦难辞其咎。

4 产后出血时易发生的医疗错误和防治要点

无论是阴道分娩或剖宫产分娩都可能发生严重的并发症, 即产后出血。产后出血仍是我国孕产妇死亡的首位原因。每个产科工作者都应该知道:阴道分娩产后24小时平均出血量约在500 ml左右, 剖宫产分娩24小时出血量约在700~800 ml, 这都是经过大量的产妇在胎儿娩出后24小时严密收集出血量和准确的计算得出的数字。凡因严重的产后出血抢救失败的教训之一, 就是明显地低估了产后出血量。因此, 对每例产妇都要准确地计算其出血量。产科工作者还应该了解每个孕妇的孕期情况, 有无产科并发症或合并症:如有无贫血, 是否双胎或可能是巨大儿, 过去有无多次人工流产或剖宫产史和胎盘种植情况, 本次妊娠有无子痫前期及其严重程度等。凡有导致产后出血可能的都应该作好输液和备血的准备。

产科医生面对产后出血, 一方面参加组织抢救, 一方面要了解出血原因。剖宫产往往是子宫收缩不良、胎盘粘连或植入、切口撕裂的出血。阴道分娩出血的常见原因是子宫收缩不良及软产道的撕裂, 偶见胎盘粘连。软产道撕裂包括会阴部切口向上及向深部撕裂、阴道侧壁撕裂、宫颈撕裂甚至延伸至子宫下段, 极少见的是子宫后壁破裂的出血。剖宫产及阴道分娩共有的少见的原因是羊水栓塞 (包括迟发型) 引起的DIC的出血。

产科医生应该掌握针对不同出血原因选择不同的方法止血, 用缩宫素、各种前列腺素制剂的子宫收缩剂、双手压迫法、髂内动脉结扎、子宫腔内纱布填塞、B-Lynch缝合法以及超选择子宫动脉栓塞术止血, 对严重的阴道撕裂的缝合, 应该在适宜的麻醉、良好的照度、熟练的助手下进行。对子宫出血在各种止血方法收效不佳而出血仍多时, 应该适时果断地切除子宫, 如直到患者陷入深昏迷状态方行子宫切除, 往往为时已晚而无济于事;有一些患者抢救失败与此有关。在抢救产后出血及失血性休克的同时, 应该注意血压、脉率、尿量及血凝状态, 要保证止血和液体的输入, 及时用升压剂, 必要时给予凝血物质。在此强调及时补充血液的重要性, 对重症患者要多方面寻找血源, 有些抢救失败与不能及时输入血液有关。另外, 要注意患者的心功能情况, 以及静脉通道的畅通, 这些都是成功抢救失血休克的关键。

5 其他产科易发生的医疗错误和防治要点

凡有产科并发症者在妊娠终止后仍不可掉以轻心, 因为偶有在产后病情加重者, 以重度子痫前期患者为例, 医护人员在此类患者终止妊娠后有时放松警惕, 降压、镇痛措施不力, 而家属探视频繁出入, 患者过于兴奋, 以致脑血管破裂或发生心力衰竭。前者是重症子痫前期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故对此类重症患者, 对其监护、抢救及护理必须持之以恒, 不可疏忽。

近年来, 因产后突发急性肺梗塞者似有增加趋势。妊娠期血液成分有所改变, 血液凝固因子增加, 呈高凝状态, 同时因腹部有日益增大的子宫压迫下腔静脉, 使下肢及盆腔静脉血液回流淤缓, 有利于血栓形成, 使产后发生急性肺栓塞的可能明显增加。特别是目前高龄妊娠妇女、双胎妊娠、子痫前期、肥胖、剖宫产手术患者增加, 也有利于急性肺栓塞的发生。急性肺栓塞发病突然, 来势凶猛, 死亡率高, 产科医生要熟悉其发病原因、症状, 产前注意患者是否有诱发该病的多重因素, 例如高龄、肥胖、伴发子痫前期等上述因素;在产前至产后反复检查D-二聚体, D-二聚体的急剧上升, 提示栓塞性疾病发生的可能性增加。此时, 可用B超检测下肢深静脉及腘静脉有无深静脉栓塞形成, 并请内科医师会诊是否需要用低分子肝素作预防性抗凝治疗。

由于我国辅助生殖技术的广泛开展, 试管婴儿妊娠数量明显增加。这些妊娠妇女年龄都偏大, 双胎妊娠多, 重度子痫前期发生率高。因为某些导致不孕的因素对妊娠和分娩亦有不良影响, 风险率增加。近一阶段, 我们曾遇到多起试管婴儿妊娠引起的母体及胎儿的不幸事件, 因此希望产科工作者对该类妊娠给以更多的关心。

医疗建筑设计要点 篇7

关键词:医疗街,防火设计,安全疏散,消防设施

0 引言

随着我国医疗保障体系不断完善, 大型综合医疗机构需求量大幅增加, 截止到2015年9月底, 全国三级医院已达到2 032家, 比2014年同期增加157家 (数据来源于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网站) 。医院功能由单纯的医疗型向复合型转化, 医疗建筑呈现建筑规模扩大化、结构复杂化、功能多样化的趋势, 医疗街的出现缩短了诊疗科室之间的距离, 提高了医院的交通效率, 提升了医院人文关怀的品位, 在大型综合医疗建筑中被广泛采用。但现行消防技术规范对医疗街的防火设计没有明确规定。笔者认为, 医疗街可以借鉴商业步行街防火设计要求, 采取严格技术措施, 以满足现代化大型医疗建筑需求。

1 医疗街的建筑特点

1.1 大空间性

大型综合医疗建筑呈现出规模扩大的发展趋势, 医疗街作为医院交通组织, 需要有足够的宽度和长度才能满足医院的功能和交通需要, 由于大空间通透性、舒适性较好的特点, 医疗建筑中广泛采用大空间性医疗街设计, 顶棚采用采光天棚等形式的通高式医疗街也广泛应用。

1.2 集中性

医疗街通常采用“I”“T”或“H”字形将功能复杂的门诊、急诊、医技等部门通过水平方向的组合进行连接, 各功能区域之间紧密联系, 在提高交通效率的同时, 使原先独立的、分散的医疗建筑连接成为大型综合建筑体, 有些医疗建筑建筑面积甚至达到数万平方米。

1.3 贯通性

通过医疗街的设置, 各功能区域呈鱼刺形放射性布置在医疗街周围, 各区域通过疏散通道与医疗街连接, 在满足就医人员方便快捷, 高效有序的就医需要的同时, 通过医疗街进行人员疏散也是医疗街贯通性的体现。

1.4 封闭性

为了给患者创造一个舒适、安逸的就医环境, 现代化医疗建筑中的医疗街往往采用顶部封闭的结构形式, 此种形式一般采用特种玻璃作为顶棚, 既满足日常采光需要, 又符合绿色设计的理念, 使医疗街形成一个较为封闭的大空间。

2 医疗街防火设计存在的难点

2.1 建筑物体积增大, 火灾荷载增加

通过医疗街将各功能区域连通在一起, 建筑面积和体积大幅增加, 形成集门诊、医技、住院等功能为一体的大型综合建筑, 医疗设备集中, 火灾荷载增加。

2.2 各功能区域防火分隔要求增高

由于医疗街具有贯通性的特点, 各功能区域与医疗街之间必须采用严格的防火分隔措施, 防止火灾发生后火灾通过医疗街沿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蔓延至其他区域, 通高型的医疗街竖向防火分隔尤为重要。

2.3 顶部封闭医疗街排烟困难

医疗街作为连通各功能区域的交通核心, 在一定程度上, 医疗街是人员安全疏散的重要通道, 人员疏散困难。实务中往往通过提高医疗街的防火设计要求, 将医疗街视为相对安全区域, 部分人员需通过医疗街快速疏散至室外安全区域, 良好的排烟设施是满足人员安全疏散要求的必要措施。

3 工程案例

3.1 工程概况

某大型综合医院总建筑面积149 203.88 m2, 整栋建筑以医疗街为核心, 采用鱼刺式放射状布置, 根据医疗流程及功能分区等方面的要求, 划分为Ⅰ, Ⅱ, Ⅲ三个区域。Ⅰ区为门、急诊楼, 建筑面积35 902.85 m2, Ⅱ区为医技楼, 建筑面积38 102.53 m2, Ⅰ区、Ⅱ区均为地上3层建筑, Ⅲ区为住院楼, 建筑面积75 198.5 m2, 地上10层, 总床位1 500张。Ⅰ区、Ⅱ区通过“Ⅰ”字形医疗街连通, 医疗街宽度为14 m, 高度为16.3 m, 长度为184 m, 医疗街面积为2 576 m2, 为通高性封闭医疗街。

3.2 防火措施

1) 防火分隔设计。该工程医疗街两侧建筑之间的间距为14 m, 各层连廊两侧采用特技防火卷帘进行防火分隔, 医疗街通往住院楼入口处采用特级防火卷帘进行分隔, 开向医疗街的门、窗均采用甲级防火门窗。在火灾情况下, 将火势控制在独立的区域内, 防止火灾通过医疗街向其他功能区域蔓延。

2) 安全疏散设计。该工程医疗街两侧共设计8部疏散楼梯, 分别通过医疗街、内院天井或者疏散通道通向室外安全区域。经计算, 火灾时通过医疗街进行疏散的所有疏散宽度之和不应小于8.4 m, 设计医疗街两端安全疏散总宽度为8.6 m, 满足安全疏散要求。

3) 防烟排烟设计。该工程排烟设计采用顶部4个可开启天窗作为排烟口, 排烟口总面积为780 m2, 为医疗街建筑面积的30%, 顶部可开启天窗采用特种玻璃, 通过滑轨在顶部启闭, 采用四种方式控制天窗开启, 如图1所示, 排烟口全部开启时间为45 s, 开启后必须手动恢复, 确保开启的可靠性。

4 医疗街防火设计分析

医疗街设置形式及设计理念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商业步行街成熟的经验, 在防火设计方面可以参照商业步行街防火设计要求, 但要充分考虑医疗建筑的特殊性。

4.1 防火分隔设计

医疗街作为连通各功能区域的核心, 必须采用严格的防火分隔措施, 满足以下技术要求:1) 医疗街两侧的建筑之间的防火间距不应小于GB 50016—2014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以下简称《建规》) 第5.2.2条相应建筑的防火间距不应小于9 m;2) 与医疗街相通的通道应采用甲级防火门或特级防火卷帘, 开设在医疗街内的窗户应采用甲级防火窗;3) 医疗街两侧建筑连廊、走廊在每层应采用防火卷帘等技术措施进行防火分隔;4) 与医疗街连通的每层之间应采用出挑宽度不低于1.2 m的防火挑檐或耐火极限不低于1.50 h的楼板进行分隔;5) 与医疗街连通的两侧建筑的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二级, 高层建筑不应低于一级。

4.2 安全疏散设计

医疗街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火灾时将人员通过医疗街快速疏散至安全区域。大型医疗建筑通常占地面积较大, 部分室内疏散楼梯很难满足《建规》第5.5.17条第2项的要求, 在进行防火设计时, 通常采用防烟楼梯间在首层直接通向医疗街, 提高医疗街防火要求, 将医疗街作为“相对安全区域”, 从而满足安全疏散要求。医疗街在安全疏散方面应符合以下消防技术要求:1) 通向医疗街的防烟楼梯间应在首层直通医疗街;2) 医疗街的总长度不应超过300 m;3) 医疗街尽端应直通室外, 不应设置影响安全疏散的商店、科室等建筑;4) 通向医疗街的疏散楼梯间在首层的位置距医疗街尽端不应大于60 m;5) 医疗街尽端的疏散宽度应大于火灾时通过医疗街进行疏散的所有疏散宽度之和的要求。

4.3 防烟排烟设计

顶部敞开的医疗街具有良好的通透性, 可以采用自然排烟的方式, 在发生火灾后可以通过自然排烟的方式将有毒有害烟气快速排至室外。顶部封闭的医疗街在火灾情况下, 可以采用机械排烟和快速开启天窗的自然排烟方式进行排烟。采用机械排烟方式时, 应根据排烟量、空间高度等因素合理选择排烟风机的安装位置及排烟量, 排烟系统应按照GB 50116—2013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第4.5条“防烟排烟系统的联动控制设计”与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联动。采用快速开启天窗的自然排烟方式进行排烟时, 应符合以下消防技术要求:1) 自然排烟口的有效面积不应小于地面面积的25%;2) 常闭式自然排烟口应采用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自动启动、消防控制室手动启动和现场手动启动的方式;3) 火灾确认后,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应在15 s内联动启动常闭式自然排烟口, 30 s内关闭通风、空调系统, 并在60 s内自然排烟口全部开启。

4.4 消防设施设计

医疗街应根据《建规》的有关规定设置以下消防设施:1) 室内消火栓系统;2)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3)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4) 应急照明和安全疏散指示系统;5) 大空间自动跟踪定位射流灭火系统。

4.5 室内装修设计

医疗街室内装修应严格按照GB 50222—95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 (2001年修订版) 规定执行, 且应符合以下消防技术要求:1) 医疗街两侧建筑墙面、地面应采用不燃材料, 顶棚采用不燃或难燃材料;2) 医疗街内不应布置可燃材料装饰物;3) 医疗街内不应设置导医台等可燃物。

5 结语

通过对大型综合医疗建筑中医疗街防火分隔、防烟排烟、安全疏散及消防设施设置等方面进行严格的消防设计, 采取科学有效的技术措施, 提升医疗街的可靠性, 降低火灾危险性, 充分发挥医疗街在大型综合医疗建筑的重要作用, 更好地为患者提供安全、舒适的就医环境。

参考文献

[1]李力.大型综合医院医院街设计研究[D].沈阳:沈阳建筑大学, 2012:10-19.

[2]杨旭红.用可变空间解决大型建筑疏散难题[J].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 2013 (3) :55-57.

[3]GB 50016—2014,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S].

上一篇:无损探伤技术下一篇:科研评价模式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