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的重要化合物

2024-07-04

铁的重要化合物(精选五篇)

铁的重要化合物 篇1

1. 依据化学新课程理念,教学设计要面向全体学生,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一个学生学习的潜能都得到充分发展;注重合作学习,让学生学会合作;突出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的机会,体验探究过程的曲折和乐趣,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科学探究的能力并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

2.根据建构主义观念,努力创造适宜学生学习的环境,鼓励学生自己分析他们所观察到的东西,使他们能自主建构知识。

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

本课“铁的几种重要化合物”是人教版必修1第三章第二节“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中的一部分。铁是中学阶段需要重点学习的唯一一种变价金属元素,其化合物种类较多,实验易于开展且现象丰富。通过对铁的重要化合物的学习,既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体现化学思维方法———分类法和价态观的运用,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其它元素化合物知识。

学生情况:

已有认知:

1. 学生已经有了物质的分类、氧化还原反应原理等相关知识,并对铁盐、亚铁盐、氧化铁等铁的化合物有了一定的认识;

2.学生已经学习了钠、铝的重要化合物的性质,熟悉学习元素化合物的一般方法。

可能遇到的问题:

1. 学生在学习方法上习惯于散点式学习,无法形成知识体系,即不能很好地掌握元素化合物间的转化关系;

2.学生对氧化还原知识尚不能熟练运用,加上实验能力有限,导致他们在实验探究Fe3+、Fe2+的相互转化时会遇到困难。

解决措施:

1. 通过建立铁元素“化合价—物质类别”坐标图,横向(物质类别的转化)和纵向(元素化合价的变化)认识铁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方法,引导学生形成知识系统,巩固学习元素化合物的方法。

导学教生学形背成景知分识析系统

2.在开展实验探究活动中,教师适时适度地进行引导,帮助学生顺利完成探究。

教学方式:实验探究;启发;小组合作。

教学手段:多媒体技术。

技术准备:实验用品、多媒体设备。

教学目标(内容框架)

知识与技能:

1. 从物质分类角度,认识铁的氧化物、氢氧化物及盐的主要性质及其相互转化关系;

2. 从氧化还原角度,认识二价和三价铁元素化合物的相互转化关系。

过程与方法:

1.学生在逐步建立铁元素“化合价—物质类别”坐标图及完善含铁化合物之间的网络关系中,掌握学习元素化合物的一般方法。

2. 学生在完成实验探究的基础上,提高自身的实验意识、操作技能、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学生在解决工业制备氧化铁和氧化亚铁流程图中问题的过程中,获得获取知识和信息加工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运用具有中华历史特色的陶瓷文化素材使学生认识到,化学知识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早已有所应用,增强民族自豪感。

2.通过解决工业制备氧化铁和氧化亚铁流程的问题,体会化学对人类生活的价值。

3. 学生在小组合作过程中,提高集体意识,加强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1.掌握铁的几种重要化合物的主要化学性质;

2.建立铁元素“化合价—物质类别”坐标图,并掌握铁及其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

教学难点:

学会运用铁元素“化合价—物质类别”坐标图对陌生物质的性质进行预测及探究。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本课题的评价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纸笔测验,检验知识的习得;二是通过课堂的实验探究活动表现,评价实验技能和探究能力。

本教学设计与以往或其他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

1.创设工业流程素材,并将素材作为与问题相匹配的教学线索,完成知识与技能目标;

2.注重对铁元素“化合价-物质类别”坐标图的运用,通过运用图像提供理论依据,解决Fe2+和Fe3+的相互转化关系。

3. 注重各个教学环节的总结提升,培养学生掌握从物质类别及元素化合价的角度学习元素化合物的方法。

教学反思

对于元素化合物的学习,学生在初中酸碱盐性质的学习及高中钠及铝的相关物质性质的学习的基础上,已经能够掌握从物质类别的角度,研究具体物质可能具有的类别通性。而本节课关于铁的几种重要化合物的探究,是对中学阶段唯一一种变价金属化合物的学习,同时也是第一次从元素化合价角度掌握研究物质性质的机会。因此,我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形成研究元素化合物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从类别角度研究类别通性;从元素化合价角度研究氧化性、还原性。

化学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铁及其化合物在生活中的用途十分广泛,为了建立铁及其化合物的相互关系,在备课过程中,我查阅了大量关于工业制备Fe2O3及Fe O的工艺流程,并结合学生特点有意识地创设了以物质类别为特点的工艺流程图:

在实际教学中,结合问题设计,学生能够快速地从物质类别及化合价角度将图中含铁元素的物质进行分类,并预测性质,再通过书写离子方程式进行明确。通过这一教学环节,学生进一步掌握了从物质类别角度研究元素化合物类别通性的方法,并且能够顺利找出相同化合价的含铁化合物间的转化关系。相比于传统教学碎片式的知识介绍,更利于形成知识体系。

化学也是一门实验科学,通过实验进行物质性质的验证才能更好地证明所学知识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本节课中,在分类的基础上,建立了含铁元素物质“化合价-物质类别”的坐标图:

其中,以Fe2+和Fe3+间的转化为研究物质氧化性、还原性的切入点,设计学生分组实验进行探究。在“深综改”的背景下,课堂教学要求更开放,更突出学生的主动性,因此在实施教学上,我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实验的讨论和验证。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根据实验现象直观地观察到Fe2+和Fe3+间的转化,从而更好地掌握了Fe2+具有还原性,Fe3+具有氧化性。并能够初步形成从化合价角度研究物质氧化性、还原性的思路。

合理地运用教育信息技术,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本节课我运用电子白板技术辅助教学,既提高了课堂效率,也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一.新技术对教师知识输出的影响

输出知识,达成教学目标,是教师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而输出知识的方式依据教师特点不同也各有所长,教师也会根据课程特点,选择不同的输出方式。最传统的输出方式,就是一支粉笔和一块黑板的配合,但其古板、无趣,早已成为了教师,甚至学生公认的问题。在本节课建立含铁元素“化合价-物质类别”坐标图的教学环节中,我运用了白板技术中的拖拽功能,将流程图中的含铁物质按照学生的分类结果,逐一拖拽到坐标图中,让学生可以在白板上看到自己的学习结果,虽是简单的拖拽过程,但实际可以将学生的想法进行外显,将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展示,并及时给予肯定,学生也增强了信心,更愿意参与到课堂的活动中来。但是教育技术的使用并非功能越多越好,如何和学科教学进行整合才是发挥教育技术最大效率的关键。

二.新技术对学生知识输入的影响

检查学生是否掌握了一节课的知识,教师第一想到的便是课堂的习题检测,这也是大多数教师采用的方法之一。课堂练习确实可以帮助教师快速地检验学生在教学过后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但在学生的反馈中,更多的时候只是少数学生给出答案,其余同学附和或默不作声,而身为教师的我们,也为了保证课堂的完整性,快速地对题目进行讲解。但这掩盖了学生未答对或默不作声的原因,从而造成教师不清楚为何课堂讲解清晰准确,学生掌握良好,而课下学生却错题连篇。教师不能够得到每一位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的反馈,便不能因材施教,让每位学生真正地掌握知识。

在本节课从“元素化合价”的角度研究物质性质的环节,我运用电子白板中的淡入、拖拽、绘图等功能,在分析Fe2+和Fe3+之间相互转化的实验现象时,突出加入试剂的性质,从而方便学生更好地发现元素化合价对决定物质具有氧化性和还原性的重要价值。而在环节后结合Fe2O3及Fe O的工艺流程,设置如何解决流程中Fe2+和Fe3+之间相互转化的问题,学生在掌握了从元素化合价角度研究物质氧化性和还原性的基础上,很快讨论得出向反应器1中加入氧化剂,使得Fe2+被氧化生成Fe3+;反应器2中加入还原剂,使得Fe3+被还原生成Fe2+。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深刻,在课堂上的获得更加实际。

汇报课 铁的重要化合物(推荐)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铁的氢氧化物的性质及制备方法;

2、掌握二价铁、三价铁离子的检验方法及实验相互转化,巩固提高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使学生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分类、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处理加工;

2、初步学会通过探究性实验,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应用实验,探究物质性质的科学探究方法,使学生敢于质疑、勤于思考,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创设的真实教学情景中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与课堂以外的现实联系起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探究欲。

2、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情感,同时培养学生善于与他人合作的良好的心理品质。

3、提高学生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真正感悟到生命健康与化学的紧密联系。教学重点:

氢氧化亚铁的性质,二价铁、三价铁的检验及相互转化; 教学难点:

二价铁、三价铁的相互转化; 教学过程: 《引言》:在生活中,铁可以算得上最有用、最廉价、最丰富、最重要的金属了,它不仅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中,对于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活动也是非常重要的。人体血红蛋白就是铁的配合物。铁是人体微量元素中含量多但是又容易缺乏的元素。为了防止缺铁性贫血,市售有许多补铁剂,铁的常见价态有+

2、+3 价,那补铁剂中铁是多少价呢?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铁的重要化合物的性质来进行验证。

《问》现在,大家每组桌子上都有两瓶溶液FeCl3、FeCl2,我们该如何来鉴别溶液中的二价铁和三价铁呢? 《讨论与观察》

《答》观察颜色,二价铁为浅绿色,三价铁为黄色或者是棕黄色;加NaOH溶液。

《过度》加NaOH溶液会有什么不同现象?

下面我们就通过实验来验证滴加NaOH溶液是否可行。

《实验3——9》

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少量的溶液FeCl3、FeCl2,然后各滴加NaOH溶液至过量。提示:认真观察试管中的现象,尤其是滴加NaOH溶液瞬间,并振荡试管。《开始试验》

《板书》

一、二价铁、三价铁的检验——NaOH溶液 《问》哪组同学能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FeCl3

: 产生红褐色沉淀

FeCl2

: 白色絮状沉淀——灰绿色——红褐色沉淀 《评价》很好,其他组同学得到的现在相同吗? 《问》红褐色沉淀是什么啊?什么物质?后者复杂的颜色变化又是什么物质?通过现象的变化得出什么结论啊? 《讨论与思考》

—《答》红褐色沉淀为 : Fe3+

+ 3OH

= Fe(OH)3↓

白色絮状沉淀——灰绿色——红褐色沉淀 :4Fe(OH)2 + O2 + 2H2O = 4Fe(OH)3 《思考与交流》

既然Fe(OH)2很容易被空气中的O2氧化,那么你能否设计一套完整的方案来制备较为纯净的Fe(OH)2白色沉淀呢?

《小结》我们可以用滴加NaOH溶液来鉴别二价铁和三价铁,两者的现象不同。

《问》如果溶液中二价铁和三价铁的浓度太低,是不是用NaOH溶液来检验效果就不明显了。那么,有没有更为灵敏的方法呢?

化学的魅力是无穷的,下面就给大家介绍一种新的物质,KSCN溶液。观察用KSCN溶液能否来鉴别二价铁和三价铁? 《实验3——10》

在2支试管里分别加入5mL FeCl3溶液和5mL FeCl2 溶液,各滴入几滴KSCN溶液,观察现象并记录。《开始实验》

《板书》

二、二价铁和三价铁的检验——KSCN溶液 《问》哪组同学能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二价铁:

溶液颜色无明显变化

三价铁:

溶液呈红色

,不是沉淀

《小结》我们可用滴加KSCN溶液的方法来鉴别二价铁和三价铁,两者的现象不同。

《问》刚刚实验3——9,我们了解到二价铁很容易被O2氧化成三价铁,体现了二价铁的还原性。除了O2外,还有哪些物质可以氧化二价铁?若要实现从三价铁转化为二价铁,需要加入什么试剂呢? 《科学探究》

在盛有2mL氯化铁溶液的试管中,加入少量的铁粉,震荡试管,充分反应后,滴入几滴KSCN溶液,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把上层清夜倒入另一试管中,再加入几滴氯水,又发生了什么变化?注意观察实验现象。《板书》

三、二价铁和三价铁的转化

《问》哪组同学能描述一下观察到的现象?原因是什么呢?

氯化铁加铁粉加KSCN溶液:

黄色溶液——浅绿色——溶液不显示红色 上层清夜加氯水:

溶液变成红色 离子方程式为《同学上黑板》

《小结》通过探究实验表明,二价铁具有还原性,三价铁具有氧化性,可以选择合适的氧化剂和还原剂,实现两者的转化。

《问》氧化剂和还原剂都有什么是常用到的呢?

氧化剂:O2,HNO3,Cl2,KMnO4(H2SO4),H2O2,Na2O2,Br2 等 还原剂:Fe,KI,Cu,S2—,H2S,SO2,SO32—等

《过渡》以上我们可用合适的氧化剂,还原剂实现二价铁和三价铁的相互转化。那么,我请大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你对实验室保存氯化亚铁有什么好的建议?

《过渡》开始上课时,我们提到市售有许多补铁剂。铁常见价态有+2,+3价,那么补铁剂中的铁元素是多少价呢?请大家设计一个方案,如何验证? 《总结》好,以上是本节课的全部内容,本节课我们通过实验介绍了铁的重要化合物的性质。二价铁与三价铁的检验以及两者的相互转化。所以我们要通过认真观察,分析实验,巩固所学知识。

《练习》除杂方式:

1、氯化铁中少量的氯化亚铁?

铁的重要化合物 篇3

一、铁的化合物重要知识点

1.凡能将Fe直接氧化为Fe3+的氧化剂,一般都能把Fe2+氧化为Fe3+,符合条件的氧化剂主要有:C1M2、BhM2、HN0M3、HM20M2:KnnOM4溶液等。

2.Fe总是先被还原为Fe,Cu、zn、I等都可以把Fe还原为FeM2,但当Zn过量时,最后有Fe被还原出来。

3.可以在高温条件下将FeO、FeO、FeM3OM4等还原为Fe,还原剂有:C、CO、Hz、Al(铝热反应)等,其中CO还原法是冶铁的主要方法。铝热法主要用于炼钢脱氧及野外焊接。

4.Fe是强还原剂,可以被多种氧化剂所氧化,尤其是碱性条件下,Fe的还原性更强。

5.无论是Fe还是FeM3,它们都能与KSCN发生反应,由于SCN与Fe3+的反应产物呈现血红色,因此,可用KSCN溶液区别FeM3与Fe或检验FeM3、Fe的存在。

6.用惰性电极电解含有Fe3和cu2+的溶液时,虽然铜最先析出来,但在电解过程中最先得到电子的是Fe,发生反应:FeM3+e=Fe,而CuM2在Fe之后获得电子。

7.FeClM2是一种优于铝盐的净水剂,它既能除去自来水漂白之后多余的氯气,反应产物FeClM3还能发生水解反应生成可吸附悬浮物的Fe(OH)M3胶体,同时多余的铁元素还可以补充人体对铁元素的需求。

8.铁元素是人体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但FeM3必须转化为Fe才能被吸收利用,维生素C是一种强还原剂,它的主要作用是还原Fe,因此,避免缺铁的重要手段就是多食维生素C。

二、典型问题例析

例1甲、乙两位同学按以下方案进行Fe检验的相关实验:(1)甲同学先往某溶液中加入氯水,无明显现象,再加入KsCN溶液,出现血红色;(2)乙同学先加入KScN溶液,无明显现象,再加入氯水出现血红色。哪位同学的实验过程更科学?

“铁的重要化合物”教学设计 篇4

一、精致教学准备

1.设置整体性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进程,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效果。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阐述课程目标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之一,它体现了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在此基础上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优化设计和有效落实,有利于引导中学化学教学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优质的化学教学准备策略首先要凸显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根据课程标准设置优质化、整体性的教学目标是实现优质教学的基础。

“铁的重要化合物”一课的具体教学目标设置的三个维度表述为: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二价铁和三价铁的重要化合物的化学性质,知道氢氧化亚铁的实验室制备方法和操作流程;

(2)知道Fe3+的检验方法;

(3)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初步形成设计简单实验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4)巩固用分类观学习金属化合物性质的方法;

(5)初步体会运用氧化还原反应知识学习变价元素化合物知识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6)在铁的化合物的性质探究学习中体验提出假设猜想、实验设计、探究实验、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7)通过生活中铁的化合物的性质实验探究,进一步感受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生对化学学科的热爱,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8)体验实验探究的乐趣与成功的喜悦,提升合作意识及与人分享的精神品质。

以上三维教学目标和谐统一,它代表了一种整体的知识观,给本节课教学活动设计指明了方向,表明教学目标以知识传授为中心向以关注学生发展为中心转变,从单纯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和情意品格等综合素养的提升转变。

2.创造性处理教材

新课程强调教师要“用教材教”而不要机械地“教教材”,对教材内容做合理的加工与改造。因此,实施优质教学要把握教材意图,“深入浅出”地把教材钻研透,理清教材中各个内容的编排体系,明确各个知识点在知识体系中的地位、作用,还要深入研究教材对教学活动所蕴含的启示,这样才能带着“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思想去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处理和使用教材,让教材真正成为一种教学资源与介质为教学服务,彻底改变以教材、知识为中心的教学观。

在本节课的教学实践中,根据课标的要求和参考教材内容,选择探究生活中常见补血药物“硫酸亚铁片”说明书的有关内容,以学习硫酸亚铁性质为起点,通过安排系列实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实现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从二价铁化合物Fe SO4学习引出Fe(OH)2制取与性质的学习,再通过二价铁化合物性质解释硫酸亚铁片制成“包衣片”的原因,最后过渡到三价铁盐性质与Fe3+检验的学习。通过巧妙地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动机,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合作探究解决学习问题,改变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和编排顺序,构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与生活经验的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学习能力的提升,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自主发展。

在教学中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处理和使用教材,对教材内容做合理、适度的加工与改造,精心选出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的、适应学生现有发展水平与实际生活经验的教学内容,这是实现化学优质教学的重要途径。

3.关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

解读、处理和加工教材固然重要,解读学生同样不容忽视。传统的化学教学中,教师只思考教什么和怎样教。而对学生学习状态缺乏必要的关注与重视。建构主义理论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基于自身已有生活经验与知识的主动建构过程,而不是知识的简单接受过程。把握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已经成为我们开展化学教学的重要前提。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有一句经典名言:“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可以说这段话语道出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这样一个教学理念。因此,优质化学教学应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起点,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基础上教学,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如在本节课学习开始,教师通过PPT展示Fe O、Fe2O3、Fe(OH)2、Fe(OH)3、FeS O4、Fe Cl3等图片,使学生进入丰富多彩的铁的世界,再通过板书引导学生对这些化合物进行分类,并让学生举例说明它们在生活中的用途。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引入教学,初步分类,并引导学生从物质类别和化合价的角度进行感知认识,落实教学目标(4)。

二、优化教学过程

1.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良好的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引发思考、启发思维,这是提高教学实效的重要途径。创设教学情境是教师的一项基本教学技能,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则是优质教学的积极追求。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主要目标就是改变学生学习方式,转变传统的“接受式学习”为“探究式学习”,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促进学生的发展。“探究式学习”是围绕具体的问题展开的,在教学过程中或某个教学环节上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有助于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教学手段。

创设教学情境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并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要蕴含能让学生发现并有效地引发深入思考的问题;要体现学科特色,通过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和感悟学科知识的内涵,体验学科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激发他们形成持久的学习热情。

例如,对二价铁还原性的学习,通过创设生活中常见补血药物“硫酸亚铁片”说明书的阅读,引导学生获取有关Fe SO4的颜色、状态等信息,并思考、交流:从中获得哪些信息?还有哪些问题?这为下面学习活动的开展提供了真实的情境,让学习活动更加贴近学生现实生活,从生活中走进化学,激发学习兴趣与学习动机。

2.合理设计教学问题

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总是在一定的问题中产生的,思维过程就是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发现问题既是思维的起点,更是思维的动力。因此,实施优质教学要创设适当的问题,通过问题启发引导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和思维的发展。

在设计问题时,应遵循以下原则:第一,启发性原则。问题设计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让问题和学生的已有知识相互联系,引起学生认知冲突,造成学生心理悬念,唤起学生获取新知识的强烈愿望。第二,层次性原则。问题设计要注意难易适度,既要有一定的思维容量,又要让学生能够“跳一跳,摘到桃子”,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要分解成若干个成一定梯度且相互联系的问题串,帮助、引发学生积极思维活动。第三,开放性原则。设计问题要有开放性,让学生通过多条途径找到不同的答案,同时,引导和鼓励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让学生认识到“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发展。

根据上面创设的学习情境,提出“为什么制成包衣片”“为什么与维生素C同服有利于吸收”等问题,激发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通过引导学生运用分类观和氧化还原反应等已有的知识提出“盐与碱的反应和低价物质具有还原性”的猜想预测;通过设计实验方案探究硫酸亚铁培养学生设计简单实验的能力,落实教学目标(3)、(4)、(7)和(8)。

3.促进学习方式转变

新课程改革目标之一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式由接受式向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方式转化,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在组织学生自主探究时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教师要创设能激发学生探究热情的问题情境,以一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将新知识置于问题情境当中,并积极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获得新知识的过程成为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第二,教师在设计探究活动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尽量使每个学生都能够提出自己的问题,自主选择探究方法,实施探究活动,不追求“范式”思路或结论。第三,以探究活动为突破口,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倡导多元化的学习方式,是开展科学探究学习的最终目标。因此,在活动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个体的能动性,使每个人都能参与到探究过程中来。第四,交流合作是探究活动中落实“究”的结果,构建新的认知的基础。教师要充分利用交流合作的机会,让学生开阔视野,加深学生对问题的全面深刻的认识,使探究活动更有成效。

续上,通过讨论分析学生实验方案总结出探究硫酸亚铁的实验步骤。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分组合作、实验探究,并观察现象、形成结论,写出相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解释、回答“硫酸亚铁片制成包衣片的原因”。通过实验探究获得Fe SO4与碱反应、与氯水(或双氧水等)氧化剂的反应事实,提高实验动手能力,在探究中获取知识、总结方法、体会乐趣。落实教学目标(1)、(6)、(7)和(8)。

4.关注课堂“动态生成”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动态生成”已成为课堂教学中的新追求。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在《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一文中强调教育活动的“动态生成性”,她认为:“必须超出和突破‘教学特殊认识论’的传统框架,从高一个层次———生命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全面地认识课堂教学,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也就是说,新课程教学过程是生动可变的,课堂的活力来自学生动态的发展,在优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抓住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因素,使之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例如,在前面二价铁性质学习活动中, 学生会提出“为什么氢氧化亚铁沉淀的颜色会由灰绿色然后再变成红褐色?”与教材中出现“白色絮状沉淀”不一样,通过观察、质疑及讨论交流,认识Fe(OH)2的制备方法,并运用已有知识合理解释操作,感知Fe(OH)2的还原性,落实教学目标(1)。

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会为课堂中出现的错误而懊恼。然而,反过来想,对课堂教学中“错误”的价值引用却又是一道亮丽的景观,捕捉良机,巧妙地将“错误”进行到底,教师将会受益匪浅,学生将终身受益!

三、多元教学评价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的发展。”由此可见,从评价的功能看,建立在新课改基础上的评价,在关注学生发展状况的同时,更加注重发挥评价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因此,在优质化学课堂教学中实施多元教学评价以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1.主体多元化课堂教学过程评价

课堂教学过程评价是教学过程的一部分,是在学生参与学习的情境中轻松自然地进行活动表现性的评价,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可由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学生自评等多元主体评价。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因此,在教学评价中是处于重要地位的。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表现来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水平、能力发展状况,还要善于捕捉每个学生的闪光点,评价出每个学生的个性,使教师评价成为帮助、激励和引导学生认识自我、增强自信,提高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

在Fe3+的检验的学习过程中,完成教材61页“实验3-10”, 让学生观察现象,思考“如何检验药片的包衣层中[氧化铁(Fe2O3)]有铁元素?”设计实验并动手检验。教师通过对学生自主思考、合作学习,掌握Fe3+的检验方法,并通过运用这一知识解决问题(先向包衣层物质中加入稀盐酸,充分振荡后加入几滴KSCN溶液)的评价,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展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实现教学目标(2)、(3)、(7)和(8)。

学生之间的评价。新课程把教学定位于师生、生生互动交往的过程,合作交流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因此,学生互评也就是课堂教学评价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之间互相了解彼此的兴趣和爱好,交流讨论可以进一步加深彼此的了解,教师要引导学生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对同伴与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学习情况、课堂表现进行有效的相互评价,让学生从中看到自己的不足与优点,找出同伴的优越之处,以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同时,这一过程也有利于发展学生合作沟通的能力。

在三价铁的性质学习中,组织学生思考、交流、讨论“Fe Cl3会有哪些性质?如何运用实验方法验证并得出结论?”借助前面学习硫酸亚铁的方法预期Fe Cl3的性质(与碱反应、与铁粉等还原剂的反应),利用Fe3+的检验进行实验设计、完成实验、得出结论,并回答“与维生素C同服有利于吸收”的问题,实现教学目标(1)、(5)、(6)、(7)和(8)。通过学习过程中学生相互评价,让学生学会的不仅是自我反思,更是对他人的欣赏,在这样和谐愉悦的评价氛围中,学生会体验到更多的学习乐趣,学习动力会更足,学习效率会更高。

学生的自我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学生有机会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使学生不仅仅被动地接受评价,自己也能主动地参与其中,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更好地认识自己、发展自己。同时,这个过程有利于发展学生自我认识能力,可增进学生对教学的参与度,激发创造和自我评价的动机。利用课堂总结,让学生谈收获、谈学习体会是学生自我评价最常见的方式。

在本节课堂总结环节,让学生自我总结三价铁的氧化性,以及二价铁和三价铁的相互转化,交流、汇报本节课的收获和感受。通过自我评价自主形成对二价铁和三价铁的整体认识,构建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从中体验合作学习,在应用中感受化学学科的价值,全面实现本课时教学目标。

这种评价方式,不仅教师能从中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和情感态度方面的体验,同时也能促进学生关注自己的发展和进步,有助于学生健康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2.目标多元化课堂教学结果评价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关注“人”的全面发展,教学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进步。传统教学以传授知识为主的单一教学目标适应不了学生自身发展需要,由此新课程标准构建了关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全面发展的多元化教学目标,强调要让学生学会生活、关注社会、注重学习兴趣的培养和经验的积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提供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因此,在教学结果的评价中,既要关注知识获得,又要关注能力发展,还要关注学生的积极学习态度、创新精神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养成,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美国哈佛大学教育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同时具有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人际交往智能等九种智能,只是以不同的方式和不同的程度组合存在。不同学生的智力结构不同,存在个体差异,如用统一的指标评价,必定会抹杀学生个性,挫伤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因此,在教学结果的评价方式上要实施目标多元化评价,即根据学生的个性及原有的基础不同,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让学生利用各自的智能优势最后都达到了学习目标,开发潜能,促进个性发展。如“铁的重要化合物”一课我们设置了三个维度八个具体教学目标,并在教学活动中对教学目标达成的结果进行评价,让评价成为学习过程中激励学生发展与改进的手段。这正是我们希望看到的,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从而引发学生的持续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发展,让评价真正体现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

实施多元化评价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潜能开发,通过评价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增强学生自主参与和合作学习意识,发掘学生潜质与个性特长。

摘要:通过“铁的重要化合物”一课的具体教学实例,探讨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把握优质教学的内涵,优化教学系统中诸要素,构建高中化学优质教学体系,并在教学实践中加以验证,实现教学效益最大化,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落实课程改革目标。

《铁的化合物》听课感想 篇5

前几天听了邹老师的《铁的重要化合物》的这节课,从中学到了很多的知识,也有颇多的感触。

邹老师以新闻报道“居民用井水泡茶变成了黑色”引入本课,引发了学生对本节课的极大兴趣,并以演示实验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化学上的阐述,让学生感到了化学在生活中的神奇应用。

在高中阶段,要求学生掌握的金属元素一共有四种,钠、铝、铁、铜,在必修一要学习的只有钠、铝、铜,邹老师在设计教学时,把铁的氧化物有关知识和铁的氢氧化物的制备放在一节课。在课前,先复习了铁单质的有关性质,用PPT展示了预习学案中的相关基础知识点,及以前学习的氢氧化物的制备方法,让学生思考氢氧化铁和氢氧化亚铁的制备方法,待学生在讨论出制备方案时开始探究实验,在此处,邹老师完全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引导学生以提出猜想—设计方案—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思路进行小组探究,最后让各小组展示本小组的实验结果,得出本探究的最终结论。在小组探究过程中,有小组提出对本实验的设计改进,将氯化化亚铁装在注射器内,将氢氧化钠装在青霉素的小瓶子里,实验过程中,用注射器将氢氧化钠吸入,和氯化亚铁接触反应,这样可以较长时间的观察到氢氧化亚铁的白色沉淀,当然在配置溶液是水要煮沸,排除氧气,生成的氢氧化亚铁白色沉淀可以较长时间保存,也便于观察。在观察完颜色之后,邹老师要求学生把一部分沉淀挤在滤纸上,观察氢氧化亚铁的氧化,另一部分 挤入盐酸中,观察它与酸的反应。继续完成氢氧化铁的制备,列表从制备性质颜色方面对两者进行了比较。

上一篇:太阳能阵列模拟器下一篇:校园网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