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的独立性

2024-08-04

机构的独立性(精选十篇)

机构的独立性 篇1

一、两次金融危机中信用评级机构的角色

(一) 1997年金融危机中的信用评级机构

1997年4月25日, 穆迪 (Moody's) 降级泰国主权信贷等级, 并随后又降低泰国三家主要银行的信贷等级, 穆迪的降级行动在当时成为投机者攻击泰铢的信号, 最终推倒了金融危机的第一块多米诺骨牌。紧接着, 穆迪和标普公司 (Standard&Poor's, S&P) 一再降低有关国家和地区的各类债券信用等级。同年12月10日, 穆迪和标普降低韩国长期外汇债务评级;12月24日, 标普降低日本两大银行信用等级, 引起日本金融市场急剧动荡, 穆迪在1998年3月29日将日本主权信用评为“负面”, 使日元创历史最低价位, 并持续影响到亚洲股市、汇市。1998年2月-8月:穆迪和标普分别降低香港外汇主权和主要银行的评级, 评级展望为负面, 从而加重了市场恐慌;穆迪降低马来西亚主权等级, 迫使马来西亚推迟在欧发行美元债券计划, 导致马来西亚重整银行和刺激经济的一系列计划严重受挫;标普将6家俄罗斯银行长期主权信用等级降为“垃圾”级, 加剧了俄罗斯金融危机的爆发。1998年9月4日, 穆迪降低巴西和委内瑞拉信用等级, 使拉美股市、汇市联袂重挫, 使之沦为继东亚和俄罗斯之后新的重灾区。

该次金融危机爆发过程中, 穆迪、标普等国际主要评级公司相继发布“降级”、“观察”或“负面”公告, 多次下调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韩国、泰国、日本、中国、香港、台湾、印度、俄罗斯及部分拉美国家的主权或银行信用等级, 多次引起区域性股市、汇市震荡, 对相关国家和地区带来严重的负面冲击, 部分国家因而陷入严重信贷危机, 并加剧了经济危机恶性循环。

(二) 次贷危机中的信用评级机构

众所周知, 美国的一些银行盲目发放购房贷款是整个次贷危机的重要源头, 但随着次贷危机广度和深度不断发展, 投资者和监管部门转而将矛头指向信用评级机构。与1997年金融危机不同, 信用评级机构可谓全程“参与”次贷危机:

第一, 危机发生前期, 美国金融市场利率低, 房价高涨, 购房者每月按时付息, 整个住房按揭贷款呈现健康繁荣景象。一些贷款银行认为这样的形势会持续下去, 一方面不断降低按揭贷款者的信用等级, 大量的次级贷款人进入银行;另一方面为了盘活资金, 并减少潜在风险, 将已有的次级按揭贷款进行包装、加工, 变成MBS (Mor tgage-Back ed Secur itization,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 。信用评级机构将不同风险程度组成的房产抵押贷款进行风险级别评级, 形成不同的等级。这些不同风险等级的证券化产品因为满足了不同风险投资者的需求, 很快就在资本市场上进行出售。

第二, 危机中另一个重要角色—投资银行将上述低等级的MBS进行重组, 形成CDO (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 担保债务凭证) , CDO为资产证券化的一项信用衍生产品产品, 而这些CDO得以顺利出售的一个重要助推手就是信用评级机构。信用评级机构对不同的CDO进行评级, 提高其出售能力。信用评级机构对MBS、CDO以及CDO衍生产品的拔高评级使得投资者过于乐观, 他们仅仅看到证券化产品的收益和安全性, 而隐藏在基础资产中的风险却被忽视。经过评级的证券化产品就像滚雪球一般, 资产价值不断扩展的同时风险也随之膨胀。次贷危机中的信用评级机构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它有效地连接了次级按揭贷款和二级市场, 这不仅仅是将风险从银行体系转移到证券化产品市场, 而且将这些产品的风险级数不断提高, 最终造成了具有相当广度和深度的金融体系危机。

第三, 穆迪和标普占有信用评级的绝大部分市场, 它们也是次级房地产房贷评级的绝对领先者, 在该领域处于绝对垄断地位。也正因为如此, 标普在其2000年的研究报告中宣布“骑肩房贷”的信用风险并不一定大, 2001年, 标普进一步指出, 只要这种“骑肩房贷”占房贷总量小于20%, 就不会影响标普对整个债券的评级。此后, 房贷公司在市场利好的情况下, 不再局限于20%的限制, 骑肩房贷的高速成长, 使次级房贷迅速成长为一个1.1万亿美元左右的市场。但是, 2006年, 标准普尔重新对这些房贷进行研究却得出如下结论:骑肩房贷违约风险比起传统房贷要高达43%, 鉴于此, 标普和穆迪相继把他们先前评级过的上百只房地产抵押债券进行降级处理。面对次级贷款引发的风险, Fed (Federal Reserve System, 美国联储备委员会) 在风险开始暴露之初 (2007年2月) , 乐观地认为这只是个别机构的非系统性风险。6月底, Fed牵头与其他几个部门就次级贷款共同发表声明 (StatementonSubprimeMortgage Lending) 。但是, 标普于7月上旬调低全球次级抵押债券评级, 由此引发了全球金融市场震荡。

二、信用评级机构的独立性问题研究

信用评级机构, 譬如穆迪或标普, 最根本的作用是就被评级对象的信用状况独立发表意见。评级机构对被评对象进行详细的调查和分析, 得出的评级结果目的在于能缓解债券发行人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和降低投资者的信息搜寻成本, 为投资者评估被评级对象风险和区分信用质量高下提供一个工具。如果评级机构在评级作业中, 不能严格保证其评级的独立性, 则评级结论不但显得毫无意义, 且必将埋下风险的隐患。

在1997年金融危机和美国次贷危机爆发过程中, 信用评级机构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 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和监管方对信用评级机构进行严厉抨击。这一方面说明信用评级机构在金融业和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影响力不可小觑;另一方面则暴露了信用评级机构所存在的若干问题:

第一, 非透明性。信用评级机构的最大原则是依靠信誉来获得长期收益, 理论上不会因为客户的评级要求而改变评级的公正性。但是由于评级过程的非透明性, 抵押贷款证券化产品的投资者并不掌握借款人的信用信息, 且抵押贷款被多次分拆、打包、分层, 借款人信用信息完全掩盖在各种结构性安排之中, 投资者完全依赖信用评级机构对该产品的评级结果。投资者无法辨别评级过程的公正, 信用评级机构出于某种特殊目的存在暗箱操作的可能性;

第二, 盈利性。信用评级机构很容易出于自身利益驱动, 主动造成评级误差。信用评级机构原本主要为国家债券、企业债券评级, 但是在2000年左右, 评级机构发现了一块高速成长且获利丰厚的新业务领域———资产抵押债券评级 (房地产抵押债券是其中最主要的一种) 。据有关资料披露, 2006年, 穆迪从这种资产抵押债券评级业务中收入达到8.5亿美元, 占总收入的44%。资产抵押债券评级不仅为穆迪等评级机构带来了大量收入, 还是其最赚钱的业务;

第三, 缺乏竞争性。以信用市场最为发达的美国为例, 主要采用监管机构对评级机构认可的制度, 被认可的机构称为“国家认可的证券评级机构” (NRSRO) 。实际上主要就是标准普尔、穆迪和菲奇三家。虽然它们当中的穆迪曾受到美国司法部的反垄断调查, 但最后仍不了了之。一些新认可的评级机构在壮大过程中又逐步被以上三大公司合并, 导致评级机构存在不正当竞争和垄断的局面;

第四, 滞后性。信用评级机构在很多时候的评级结论具有明显的滞后性。以次贷危机为例, 当银行在2006年提出次级按揭贷款存在潜在危机时, 信用评级机构仍旧持有乐观的态度, 直到2007年8月, 信用评级机构才对相关的衍生证券提出降低信用等级, 并没有起到其应有的风险预警作用。如果是出于自身利益考虑故意推迟评级修正, 那么这种评级行为造成的结果对金融发展的负面影响将更加严重;

信用评级机构坚持独立性原则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无论是对于金融市场、监管者、市场参与者以及信用评级机构自身, 都十分重要。具体体现在:第一, 作为独立的第三方, 信用评级机构实际上是充当信息提供商的角色, 而只有坚持独立性原则, 信用评级机构才可能为金融市场提供高质量的信息, 助推金融市场的健康运行和发展。一旦金融市场充斥着大量失真的信用评级信息, 导致的结果必然是金融市场的程序混乱以及市场参与者蒙受损失。第二, 坚持独立性原则是信用评级机构得以生存和持续发展的最大原则, 信用评级机构与被评级对象及其所提供信息的使用者 (主要是投资者) 不存在会计师事务所和被审公司及审计报告使用者之间存在的那种委托代理关系, 这客观上也要求信用评级机构必修以坚持独立性为第一要务, 只有这样, 才能在最大程度上防范声誉风险, 良好的声誉是信用评级机构得以生存发展的关键因素, 无论是提升机构知名度, 还是提升盈利水平, 靠提供虚假评级信息而获得不当利益是短视行为, 得不偿失;第三, 对于监管者而言, 对信用评级机构首要的要求就是独立性, 监管者要求信用评级机构应为市场参与者减少信息不对称提供意见, 其评级活动及评级结果应与被评对象保持独立, 评级结论对金融市场具有有效性;第四, 对于市场参与者特别是投资者而言, 最希望获得信用评级机构在独立性原则下给出的评级结论, 以确保评级结果可靠性, 进而在最大程度上对投资者的投资决策起到正面地、积极的作用;第五, 在特定环境和形势下 (譬如金融市场处于脆弱期) , 信用评级机构更应该坚持独立性原则, 审慎、独立地发表评级意见, 而不是随机应变、投其所好, 结果起到放大、恶化风险的负面作用。

此外, 还包括其他一些问题, 如部分评级方法存在技术缺陷、信用评级机构的短视行为等等。正是由于上面提及的非透明性、盈利性、缺乏竞争性等因素, 信用评级机构面临着严重的独立性问题。信用评级机构理应是为投资者提供独立的、客观的、没有偏见的信用评价和意见的研究机构, 一旦评价标准和评级过程受到外界因素的非正常干扰, 所得出的评级结论必然与实际情况不符, 这也违背了信用评级机构的生存法则。如果这种违背独立性原则进行信用评级的现象长期存在, 很多隐形化的风险就会成集聚形式暴露, 在特定的经济环境和金融形势下, 就会成为引发金融危机的重要驱动因素。

三、提升信用评级机构独立性的对策

信用评级机构开展信用评级工作, 其自身必须具有很好的信用, 而维持自身良好信用的前提, 就是坚持独立性原则。金融市场的激烈竞争环境、金融创新的不断深化决定了信用评级机构真正做到坚持独立性原则会面临诸多困难, 这需要金融市场参与者、金融市场监管者、被评级对象以及评级机构自身共同努力:

第一, 进一步规范信用评级机构的行业标准和市场秩序, 加强对信用评级机构的行业监管力度。对信用评级行业的主体资格、行为规范、业务流程和评级基本标准、评级技术规范等方面进行规范和完善, 建立一套正规的程序以监督信用评级机构;要求信用评级机构对具有共性的评级过程 (内容) 进行公开, 以增强评级过程的透明性;对信用评级机构的执业范围加以规范, 特别对于直接参与衍生产品的设计并为其提供评级的信用评级机构进行监督, 防止信用评级机构出于自身利益考虑而出具非独立性评级意见;应设法增加信用评级体系的竞争性, 避免由于行业垄断而造成评级结果的系统性偏倚;加强行业自律, 建立对信用评级机构的综合评估体系, 完善信用评级机构的奖惩、退出机制。

第二, 金融体系中的市场参与者和信用评级结论使用者应当共同努力, 增强自身风险评估能力, 降低对信用评级机构的依赖性。无论是投资者还是债券发行者都应该反思, 如何在投资中使用信用评级机构提供的评级结论, 特别对于投资者而言, 评级机构的结论不应取代适当的风险分析和管理。投资者和监管部门将次贷危机爆发根源的矛头指向信用评级机构, 原本无可厚非, 但这也从侧面反应了投资者对于信用评级机构过度依赖, 而要提升信用评级机构的独立性, 市场参与者特别是投资者也应当提升自己的风险评估和辨别能力。

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以及金融创新的不断深化, 信用评级机构在金融市场上扮演中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毫无疑问, 信用评级机构应以向投资者提供可靠的评级信息为目的, 这就要求其必须坚持独立性原则, 不断提升评级机构自身风险评估能力, 提高评级结论准确性、可靠性, 进而为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提升金融效率、促进金融市场健康发展发挥积极作用。要达到这个目标, 需要金融市场参与者、监管者以及信用评级机构等各方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刘劲松.国际金融评级机构对金融危机和我国金融安全的影响[J].国际金融研究, 1998, (12) :32-35.

[2]何秉孟, 刘溶沧, 刘树成.亚洲金融危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7.

[3]徐宪平.关于美国信用体系的研究与思考[J].管理世界, 2006, (5) :1-9.

[4]肖瑞婷.国外信用评级机构认可制度的经验及启示[J].西部金融, 2008, (2) :45-46.

[5]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美国次贷危机考察报告[R].2008.8.

烟草行业独立科研机构指标解释 篇2

(2010)

科技活动:指在自然科学、农业科学、医药科学、工程与技术科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领域(简称科学技术领域)中与科技知识的产生、发展、传播和应用密切相关的有组织的活动。为核算科技投入的需要,科技活动可分为研究与试验发展(R&D)、研究与试验发展成果应用及相关的科技服务三类活动。

R&D(Research & Development, 研究与试验发展):指在科学技术领域,为增加知识总量、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去创造新的应用进行的系统的创造性的活动;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在企业的R&D活动中,较为普遍的和大量的活动属于试验发展活动。

注:关于对独立科研机构R&D的界定,后边有专门的指标解释。

机构所属地区:按机构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填写。

:按统计填报时的填写。

机构详细名称:按年末机构公章的详细名称填写,不要填写简称。若机构有多个公章,请填写对外公章上详细名称,不得填写代号和内部名称。若机构名称变更,按变更后的机构名称填写,而公章未换,以旧章代用。

机构通讯地址:填写本机构的详细通讯地址。如果机构分设在不同地点时,填写机构负责人办公室所在地址。

上级主管单位:指机构的行政直接主管单位,如果本机构为双重领导,请填写最主要的一方。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指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组建的、并通过国家有关部门认定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且该类“实验室”、“中心”应设在机构内。

行业(重点)实验室:指按照国家烟草专卖局《烟草行业重点实验室建设和管理暂行办法》(国烟科[2004]536号)有关规定组建的、并通过国家烟草专卖局认定的行业重点实验室。且该“实验室”应设在机构内。

从业人员:指由本机构年末直接组织安排工作并支付工资的各类人员总数。包括固定职工、国家有编制的合同制职工、招聘人员和返聘的离退休人员。不包括离退休人员、停薪留职人员。

从事科技活动人员:指从业人员中的科技管理人员、课题活动人员和科技服务人员。课题活动人员即为参加科研项目人员。

科技管理人员:指院、所领导及业务、人事管理人员。包括:从事科技计划管理、课题管理、成果管理、专利管理、科技统计、科技档案管理、科技外事工作、人事管理、教育培训、财务等与科技活动有关的人员。

课题活动人员(参加科研项目人员):指编制在研究室或课题组的人员。

科技服务人员:指直接为科技工作服务的各类人员,如从事图书、信息与文献、测试、试制、咨询、物资器材供应等工作的人员,以及实验室、试验工厂(车间)、试验农场的人员。不包括司机、门卫、食堂人员、医务人员、清洁工、幼儿园和托儿所等的工作人员,以及主要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人员。

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人员:指主要从事定型产品的批量生产,机构内部招待所、商店、出版印刷等生产经营和对外服务活动的人员。在机构办经济实体中的院所编制人员也应包括在内。其他人员:指从业人员中除了从事科技活动和生产、经营活动人员以外的其余人员,包括从事医疗、工程设计、教学培训和生活后勤服务人员等。

外聘的流动学者:指外聘短期或长期的访问学者、研究人员(编制在其它单位)。

招收的非本单位在读研究生:本单位招收的在读的研究生,不包括本机构职工在读的研究生。

离退休人员总数:指历年由本机构离退休,并在本机构领取离退休费的人员。

学位和学历:由人事部门或干部部门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填报本机构从事科技活动人员的学位和学历情况,按获得的最高学位和最高学历填写。

专业技术职称(务):填报本机构从事科技活动人员中专业技术职称(务)情况,未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的机构,按原技术职称填报。

高级职称:指研究员、副研究员;教授、副教授;高级工程师;高级农艺师;正、副主任医(药、护、技)师;高级实验师;高级统计师;高级经济师;高级会计师;编审(正、副编审);译审(正、副译审);高级(主任)记者;正、副研究馆员等。

中级职称:指助理研究员;讲师;工程师;农艺师;主治医(药、护、技)师;实验师;统计师;经济师;会计师;编辑;翻译;记者;馆员等。

初级职称:指研究实习员;助教;助理工程师、技术员;助理农艺师、农业技术员;医(药、护、技)师、医(药、护、技)士;助理实验师、实验员;助理统计师、统计员;助理经济师;助理会计师、会计员;助理编辑、见习编辑;助理翻译;助理记者;助理馆员、管理员等。

经常费:包括暂收(暂付)款,经常费收入中各项皆为毛收入。

代管经费收入:由外单位委托本机构代管的,并与活动无关的经费收入。不包括机构创办的经济实体上缴的经费。

科技活动收入:指本单位开展科技活动所获得收入,不论来源渠道如何。

政府资金:指由各级政府部门直接拨款或企事业单位利用政府资金委托本机构从事科学技术活动所获得的收入。

财政拨款:指单位本实际收到的本级财政拨款,含一般预算拨款和基金预算拨款。根据事业单位“收入支出决算总表”中的“财政拨款”项目填报。

承担政府科研项目收入:指本机构为了开展科学研究、新产品试制、中间试验、科技成果示范性推广等科技活动,通过签订协议、合同或其它形式申请并获得的政府经费,包括课题专项、设备专项和其它专项。

技术性收入:指本机构从事科学技术活动所获得的非政府资金(毛收入),如: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利用自有资金委托本机构开展科学技术活动所提供的资金,由技术开发收入、技术转让收入、技术咨询及服务收入、学术活动和科普活动收入几项合计。

国外资金:指中国境外的企业、大学、国际组织、民间组织、金融机构及外国政府提供给在中国境内注册的各类单位用于科技活动的经费。不包括外国在中国注册的企业提供的经费。

经营收入:指本机构在专业业务活动及辅助活动之外开展非独立核算经营活动取得的收入。包括产品(商品)销售收入、经营服务收入、工程承包收入、租赁收入和其他经营收入。

其他收入:指开展科技活动与经营活动以外的各项活动的收入,包括医院的医疗活动、工程设计活动、教学培训等活动收入。用于科技活动借贷款:指本机构为开展科技活动从各种渠道获得的各类借、贷款。不论偿还形式、期限和数额如何,均按当年获得的借、贷款额填报。不包括基本建设贷款。

工资福利支出:指单位支付给在职职工和临时聘用人员的各类劳动报酬,以及为上述人员缴纳的各项社会保险费等。具体包括基本工资、津贴、奖金、社会保障缴费和上述未包括的人员支出。

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指政府对个人和家庭的无偿性补助支出。包括离休费、退休费、退职(役)费、抚恤和生活补助、医疗费、住房补贴、助学金和其他未包括在上述科目的对个人和家庭补助支出等。根据“支出决算明细表”中的“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 的对应项填报。

商品和服务支出:指单位在开展业务活动中购买商品和劳务的支出。具体包括办公费、印刷费、水电费、邮电费、取暧费、交通费、差旅费、会议费、培训费、招待费、福利费、劳务费、就业补助费、租赁费、物业管理费、维修费、专用材料费、办公设备购置费、专用设备购置费、交通工具购置费、图书资料购置费及上述科目未包括的日常公用支出。根据“支出决算明细表”中的“商品和服务支出”的对应项填报。

科技活动支出:指调查单位在报告期内用于内部开展科技活动实际支出的费用,包括来自科研渠道以及其他各种渠道的经费实际用于科技活动支出的费用,包括外协加工费。

人员劳务费:是指以现金或实物形式支付给科技活动人员的工资、薪金,以及所有其它的劳务费用,如奖金、奖金税、社会保障支出等。

设备购置费:指本单位使用非基建投资购建费购买用于科技活动的固定资产的实际支出额,固定资产指长期使用而不改变原有的实物形态,单位价值在规定标准以上的主要物资设备。如科研仪器设备、图书资料、实验材料和标本以及其他科研设备。

其他日常支出:指本单位用于科技活动除上述以外的支出。例如:用于科技活动的原材料费、水电能源费、差旅费、加工试验费、设备使用费、计算机机时费、资料印刷费等。培训研究生的消耗性支出也一并统计。

经营活动支出:指本机构在在专业业务活动及辅助活动之外开展非独立核算经营活动发生的支出。

其他活动支出: 指开展科技活动与经营活动以外的各项活动的内部支出,包括医院的医疗活动、工程设计活动、教学培训等活动内部支出。

基本建设投资实际完成额:指本机构在当年完成的用货币表示的基本建设工作量。

基本建设投资科研仪器设备:指在基本建设投资的实际完成额中购置的科研仪器设备总值。非科研设备购置不计入此项。

基本建设投资科研土建工程:指在基本建设投资的实际完成额中完成的科研土建工作量(如科研楼、试验用房等)。非科研土建工程(如住房等)不计入此项。年末固定资产原价:固定资产指能在较长时间内使用,消耗其价值,但能保持原有实物形态的设施和设备,如房屋和建筑物等。作为固定资产应同时具备两个条件:即耐用年限在一年以上,单位价值在规定标准以上的财产、物资。

固定资产中科研房屋建筑物:指可直接用于科技活动的各种建筑设施。包括实验楼、实验室、实验性工厂(车间)、农场的有关建筑设施、学术报告场所、科技管理的办公建筑、科技器材物资仓库。不包括食堂、职工宿舍等福利性建筑。若以上各种建筑设施不是用于单一目的,按比例折算分别统计。

固定资产中科研仪器设备:指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直接使用的科研仪器设备。不包括与基建配套的各种动力设备、机械设备、辅助设备,也不包括一般运输工具(科学考察用交通运输工具除外)和专用于生产的仪器设备。若科研与生产共用的仪器设备,则按其使用目的,统计在主要一方(不包括长期闲置不用的仪器和设备)。

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活动):是指为了增进知识(包括有关人类、文化和社会的知识),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创造新应用,所进行的系统的、创造性的工作。它具备四种基本要素:⑴创造性;⑵新颖性;⑶科学方法的运用;⑷产生新的知识或创造新的应用。

R&D活动的产出:是新的知识(无论是否具有实际应用背景),或者是新的或具有明显改进的材料、产品、装置、工艺或服务。

R&D活动的主要特征:在增加知识方面具有创造性,或在知识的应用方面具有新颖性,不具备这些特征的不是R&D活动。

R&D活动分为以下三种类型:⑴基础研究;⑵应用研究;⑶试验发展。

基础研究:为获得新知识而进行的创造性研究。其目的是揭示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的基本原理和规律,而不以任何特定的实际应用为目的。

应用研究:也是为获得新知识而进行的创造性研究。它主要针对某一特定的实际应用目的。应用研究通常是为了确定基础研究成果或知识的可能的用途,或是为达到某一具体的、预定的实际目的,确定新的(原理性)方法或途径。

* 区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主要标志:具有特定的实际应用目的的研究属于后者。

试验发展:利用从研究或实际经验获得的知识,为产生新的材料、产品和装置,建立新的工艺和系统,以及对已产生或建立的上述各项进行实质性的改进,而进行的系统性工作。

* 区分科学研究(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与试验发展的主要标志:前者主要是为了增加科学技术知识,后者则是为了开辟新的应用(如新材料或新技术)。

下列活动不属于R&D活动(主要用于支持R&D活动或作为R&D项目组成部分的除外):

•对已有产品作技术上的微小改变以及外观、色彩、样式等方面的变化; •试生产阶段的活动,如工装准备、小批量生产,试运转; •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及材料、设备、产品的常规检验、测试;

•为社会和公众提供的测试、标准化、计量、计算、质量控制和专利服务; •地形、地质和水文考察, 资源的调查,天文、气象和地震的日常观察; •矿产、石油、天然气的常规勘探与开采; •市场调查、技术服务及市场分析;

•通用数据和资料收集,用运筹学、数学、统计的方法对数据的常规分析; •系统维护和软件应用,一般的软件开发和系统集成; •政策调研、评价与咨询,可行性研究。

科技论文:在全国性学报或学术刊物上、省部属大专院校对外正式发行的学报或学术刊物上发表的论文,以及向国外发表的论文。只统计本单位科技人员为第一作者的论文。

科技著作:指经过正式出版部门编印出版的科技专著、大专院校教科书、科普著作。只统计本单位科技人员为第一作者的著作。同一书名计为一种著作,与书的发行量无关。

专利申请数:指调查单位在报告向国内外知识产权行政部门提出专利申请并被受理的件数。

发明专利申请数:指调查单位在报告向国内外知识产权行政部门提出发明专利申请并被受理的件数。

专利授权数:指报告由国内外知识产权行政部门向调查单位授予专利权的件数。

发明专利授权数:指报告由国内外知识产权行政部门向调查单位授予发明专利权的件数。

有效发明专利数:指报告调查单位作为专利权人在报告拥有的、经国内外知识产权行政部门授权且在有效期内的发明专利件数。

专利所有权转让及许可数:指报告调查单位向外单位转让专利所有权或允许专利技术由被许可单位使用的件数,一项专利多次许可,算一件。

专利所有权转让与许可收入:指报告调查单位向外单位转让专利所有权或允许专利技术由被许可单位使用而得到的收入。包括当年从被转让方或被许可方得到的一次性付款和分期付款收入,以及利润分成、股息收入等。

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登记数:指报告调查单位向知识产权行政部门提出登记申请并被受理登记的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的件数。

植物新品种权授予数:指报告调查单位向农业、林业行政部门(审批机关)提出申请并被授予植物新品种的项数。

形成国家或行业标准数:指报告调查单位在自主研发或自主知识产权基础上形成的国家或行业标准。

软件著作权数:指报告调查单位向国家版权局提出登记申请并被受理登记的软件著作权数。

新药证书数:指报告调查单位向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提出申请并被批准新药证书总数。鉴定科技成果:指机构承担并在统计内经国家烟草专卖局、其他部委或省级科委组织鉴定的成果数。

自行成果登记:指机构在统计内完成并正式登记的科研成果。

最近三年科技成果:指机构在最近三年内(统计+统计前1年+统计前2年)内完成并正式登记的科研成果总数。

应用科技成果:指机构在最近三年内(统计+统计前1年+统计前2年)内完成并正式登记的、且已推广应用并产生效益(效果)的科研成果总数。

科技成果获奖合计:指当年机构获得的科技成果奖励总数。应分国家级、国家烟草专卖局、其他部委、省级政府和其他类别分别进行统计和填报。

注:同一科技成果获得多次奖励时,接获奖的最高级别填报。不得重复计算、填报。

科技成果奖励:指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国家烟草专卖局(中国烟草总公司)技术发明奖与科学技术进步奖、其它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部委科学技术进步奖以及其它地(市)、厅(局)科学技术进步奖。不包括以上所述之外的其它成果奖励。

国家级:指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课题来源:主要分为:

1、国家科技项目;

2、国家烟草专卖局项目;

3、省级政府和国务院其它部委项目;

4、省级局(公司)项目;

5、自立项目;

6、其它项目。

课题活动类型: 暂按以下类别进行分类:

1、基础研究;

2、应用研究;

3、试验发展;

4、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成果应用;

5、推广示范与科技服务;

6、生产性活动。

课题合作形式:指课题(项目)实施过程中与其它单位的合作方式,暂按以下类别进行分类:

1、独立完成;

2、与国外合作;

3、与其它科研单位合作;

4、与高校合作;

5、与其它企业合作;

6、其它

中国需要独立调查机构 篇3

一个社会要把各个阶层都抹黑了,这个社会就会越来越撕裂,各种不必要的矛盾也会越来越多,越来越不和谐,应该在中国主流社会发挥支撑作用的阶层,也起不到应有的作用了。

在技术层面上说,我们没有用社会学的方法来理性地分析社会。比如说,一提到官员,大家就等同于腐败,但官员当中到底有多少比例的腐败者,没人能说清楚,没有人做这样的调查,哪一个层级的官员的腐败率是多少,官方没人做这个调查,民间也没有,结果大家就觉得他们全是坏的。有些似是而非的消息在流传的时候,也没有人及时出来辟谣。

比如,在几年前,有位国务院参事发表文章称,现在的公费医疗,70%的费用是干部用掉的,也没有人出来辟谣。现在,有人出来辟谣说只是根据某一个地区的调查,很片面。但几年过去了,谣言重复多次后也就变成事实了。

又比如,大家都盛传公务员不纳税,有很多福利,没有人出来证实,没有机构发布数据,结果大家就宁可相信公务员都是拿了很多好处的。一提到医院,就是吃回扣;一提到医生,就是拿红包。以前院士是很崇高的,现在院士也有问题了。有人提出要“废除院士终身制”,我查了一下,院士根本就没有终身制,只有其荣誉是终身的。中国现在随便找一个阶层的人,形象都是被抹黑的。如今,网络上的大V也没公信力了。整个中国的基层,官方还是采用过去的办法——树典型。从来没有人来调查,这个典型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但官方或许还不知道,这样的典型没有人相信了。

如果没有哪个阶层是可信的,以后所有的事都靠政府吗?当然不能,甚至到了最终,政府的公信力也没有了。两年前,我发出过一个提议,由政府资助、招标成立独立的社会调查机构,来做各种社会学意义上的调查,政府不干预。这和社科院不一样,社科院是政府主导的,缺乏公信。

中国的体制里能否容得下独立的调查机构,这就要看政府的意愿。如果要深度改革,并且政府有足够的自信,就能做到。这样,不管是公务员薪酬、医生收红包的现象,都可以由独立机构去做,由他们公布样本数量、调查结果,来增加社会公信力。

博主简介: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

机构的独立性 篇4

关键词:利益冲突,信用评级机构,独立性

美国当地时间2011年8月5日晚, 国际评级机构标准普尔公司宣布将美国AAA级长期主权信用评级下调一级至AA+。标普调降美国主权信用评级, 意味着美债已经不再拥有低廉的融资成本。由于美债一向以无风险资产身份在全球资本市场中扮演投资回报率的基准, 这也就意味着全球风险资产绝对估值的投资回报率上升, 新兴经济体的资产泡沫有可能被刺破, 并引发全球性金融动荡。那么究其根源, 此次标普下调美国主权信用评级的决定是否客观公正?我国在信用评级方面的表现又如何?

1 信用评级简介

信用评级是一种社会中介服务, 用以为社会提供资信信息, 或为单位自身提供决策参考。以标准普尔公司为例, 信用等级一般采用四等十级制或三等九级制, 最高级为AAA级, 每个信用等级可用“+”、“-”进行微调。其等级含义如下:AAA级表明信用极好, 企业或政府信用程度高、资金实力雄厚, 资产质量优良, 各项指标先进, 经济效益明显, 清偿支付能力强, 企业或政府陷入财务困境的可能性极小;AA级表明信用优良, 企业或政府信用程度较高, 企业或政府资金实力较强, 资产质量较好, 各项指示先进, 经营管理状况良好, 经济效益稳定, 有较强的清偿与支付能力。

2 信用评级机构简介

2.1 全球三大信用评级机构 (见图1)

2.2 我国主要信用评级机构

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大公”) 是中国信用评级与风险分析研究的专业机构, 是面向全球的中国信用信息与决策解决方案的主要服务商。1994年经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经贸委批准成立, 作为中国最具规模化、规范化的评级机构, 大公拥有员工500余人, 其中, 硕士和博士分析师200多名, 博士后科研人员50多名;在国内设有6个区域总部、34个分支机构;海外设有2个办事处, 每年为国内外客户提供信用信息服务。

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中诚信”) 是经中国人民银行总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批准设立, 在中国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登记注册的中外合资信用评级机构。中诚信自1992年成立以来, 一直引领着我国信用评级行业的发展, 近年来中诚信在信用评级业务方面完成了数项开创性的评级业务和技术, 新的评级业务和技术创新极大推动了中国评级市场的发展, 提高了中国信用评级业的技术水平。

3 标普宣布对美债降低评级

4 信用评级机构的独立性

4.1 美国态度

从此次标普对美国主权信用评级下调可以看出, 其与政府在很大程度上是独立存在的。在评价信用对象的整个体系中并没有把政府作为“最终保障”而给予高度评价, 也就不难理解美国政府随后对标普进行“大检查”等一系列事后行为。在被降低信用评级之前, 美国政府虽已对提高债务上限达成一致意见, 但是其负债比率增速仍然以不够乐观的发展态势持续恶化, 因而标普董事总经理大卫·比尔斯虽深知下调评级将给金融市场带来大幅震荡, 但美国国会和政府最近达成的财政紧缩协议不足以稳定政府的中期债务状况, 奥巴马签署提高美国债务上限和削减政府开支的最新法案, 决定在未来10年内削减政府开支2.1万亿到2.4万亿美元, 与标普预测的4万亿美元还相差甚远, 因此做出下调评级的决定。由此可见标普对其降低评级的决定是比较客观的, 虽然对美国政府的名誉和利益造成了一定的损失, 从实际效果来说, 至少在一定程度上, 标普的评级起到了督促政府更好的履行削减债务目标的作用。这对于美、法等国长期的经济展望会有正面支撑。短期的“麻烦制造者”或许会成为长期经济复苏中的福音。

4.2 中国态度

相比之下, 中国的大公较全球所有评级机构之前率先下调了美国主权信用评级。与此同时, 在动车追尾事故发生后不久大公给予了铁道部AAA评级。再如, 不久前已经发生的几笔地方主权债务违约事件 (如2010年的云南城市建设债和2011年的云南铁路建设债) 中, 中诚信竟然给予其AA+的评级 (我国政府主权债务评级亦为AA+) 。在提高我国自身评级级别的现象中可以看出, 由于铁道部、地方财政隶属于中央政府, 其利益后台保障极为稳固, 虽然铁道部等机构负债比率逐年攀升, 但中央政府的强大后盾保障依然让大公和中诚信吃了一颗定心丸。诸如此类事件持续发生, 长此以往, 随着税收负担的加重, 最终担任还债职责的仍然是广大老百姓。

4.3 权力机构牵连下的独立性

由此可见, 利益冲突之下信用评级机构的独立性的保持, 中外相差较大。信用评级机制与政府之间的牵连越发紧密。应该认识到, 信用评级机构设立的初衷应当是为客户企业做出投资参考, 提供独立和客观的信用风险观点。其作为一个社会发展存续过程中的“免疫体”, 理应在评级对象出现危险信号时予以及时的警告和制止, 从而维持稳定的金融市场秩序, 其作为市场预警机制的作用应当被逐步放大化。就市场参与者希望从评级中获取的质量而言, 无论是订阅人付费还是发债人付费模式都各有利弊, 关键在于如何确保这些不同模式的评级机构的客观性和独立性, 所以对于任何潜在的利益冲突及其应对措施应及时予以披露。

与此同时, 政府应该把评级市场开放, 引入独立的第三方, 让更多的评级机构加入到这个行列中来, 形成那个良性的自由竞争环境, 以期能够使更多的“评级机构”成为“自由身”, 防止未来“三大”评级机构可能因为利益因素而出卖自己灵魂的现象发生, 从而客观公允的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

4.4 特定收费模式下的独立性

据《华盛顿邮报》称, 一名前穆迪高管曾致信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 称公司高层向分析师施压干预评级, 以确保穆迪评级交易及收入的稳定。的确, 穆迪存在的利益冲突众所周知:发行人就评级向评级机构支付相关费用。这种利益冲突在穆迪的运营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它促使公司中的每一个人, 包括分析师, 给发行人想要的评级, 否则客户就会流失到其他评级机构。其实, 次贷危机中评级机构之所以遭遇谴责, 很大程度是因为一些评级机构实际上间接参与了一些金融衍生品的构建, 比如给一些发行结构性产品的公司做指引, 告诉投行要怎么做甚至直接给出结构性产品框架由发债主体填空就能获得更好的评级。而这也是评级机构现在遭遇指责的根本原因所在。

那么在这种收费模式下评级机构既做裁判又做球员的角色又如何能够体现其真正的独立性?标普大中华区总裁周彬认为就市场参与者希望从评级中获取的质量而言, 无论是订阅人付费还是发债人付费模式都各有利弊, 关键在于如何确保这些不同模式的评级机构的客观性和独立性。评级机构的根本目的应是提供独立和客观的信用风险观点, 所以对于任何潜在的利益冲突及其应对措施应及时予以披露。诚然, 对于发债人付费模式, 只要利益冲突管理妥当仍是目前最好的商业模式, 因为它使得评级能够同时免费提供给所有者, 并最大限度地提高公众对于评级的监督。在这方面, 标普就曾采取一系列措施预防发债人付费模式中潜在的利益冲突。比如将评级合同的条款谈判业务与进行信用分析和提供评级意见的分析师团队分割开来, 从而确保了信用评级程序完全的客观和独立。

此前, 国内一家同样因此问题遭受非议的评级机构大公, 其常务副总裁金永授也认为虽然这种收费模式有其一定的弊端, 容易导致利益冲突, 影响评级的客观与公正。但行业就是这样延续下来的, 在新的模式还没找到的情况下, 也只能通过业务合同、收费单据报备等措施规范市场行为。当然, 各大评级机构也应该要积极探索不同的收费模式。

5 冲突的应对与独立性的保持

5.1 加强评级独立性

既然在利益冲突之下引用评级机构面临着时而进退两难、时而攻守受阻的尴尬情形, 在权力中心和利益中心的制衡下, 信用评级机构保持其独立性依旧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1) 评级机构构建利益冲突的防范机制。评级机构自身更需要对潜在的利益冲突, 采取有效措施, 构建防范机制。这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是对实际或潜在利益的充分披露, 包括对评级收费统一标准、评级人员的独立性情况, 如是否在以前受评公司任职、评级人员或者家人朋友与受评公司是否有利益冲突、是否持有受评公司的有价证券等;其次加强对现有或潜在利益冲突的有效管理, 包括评级回避制度、评级人员的薪酬确定机制、评级职业守则的执行监督机制等;再次, 需要建立和有效执行防火墙制度。如分析团队和营销部门的严格隔离、评级信息的传递和使用规定、评级信息的公布和披露规定等。

(2) 有效分离评级业务和辅助性业务, 调整限制评级机构股权关系。从我国现有的评级机构来看, 除了提供评级业务之外, 有些还开展投资银行、财务咨询等业务。评级机构的评级结论可能受到发行方购买评级机构提供的其他服务的影响。从国际上的经验看, 可以从完全不允许提供评级之外的其他业务、允许提供但建立有力的信息壁垒或公司防火墙来避免评级与其他业务间的利益冲突。此外, 我国很多评级机构和当地的人民银行、商业银行以及一些金融机构都有“血缘”关系, 这种股权关联, 随着评级业务的逐步开展, 其本身固有的利益冲突将日益显现, 因此监管机构在资质认定的时候应对申请者的股权结构加以考虑, 并根据这些机构的股权结构对其业务范围进行一定的限制。

(3) 落实评级服务的实际委托人。在当前评级关系模式中, 评级服务的委托人为受评企业, 实际选择并支付费用的人变成被评级对象的管理当局。虽然企业为评级的最终受益人, 但由其直接选择评级对象并支付费用的模式, 容易造成评级机构因为受到更换评级机构的要挟而丧失独立公正性。因而可以尝试评级机构不再由债券发行人选择指派, 而是由债券的债权人或者潜在的债权人通过某种机制选举产生, 切断发行人和评级机构的道德风险链条。

5.2 加大收费透明度

5.2.1 发债人付费模式的改善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评级机构还不是真正意义的独立法人, 大都直接或间接依附于某级政府机构或属于事业单位, 在开展信用评级过程中受到行政干预较多, 缺乏客观独立性。

然而主要评级机构采取的“发债人付费”的商业模式历史悠久, 并已为市场广泛接受。这种模式令评级机构能够将评级信息免费提供给市场, 而且通过市场参与者和我们自身以往业绩的印证, 使得评级的客观性并未受到影响。那么在目前已经采取防护措施的基础上, 为提高评级的独立性, 还应采取的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四项:

(1) 新设“申诉办公室”, 专责处理发债人、投资者、雇员和其他市场参与者提出的利益冲突事项和分析、治理流程相关问题。

(2) 聘请外部公司对标准普尔评级的合规性及治理流程进行独立评估。

(3) 实行分析师定期轮换制度, 从而保证他们向评级委员会所作的建议不会受到其与被评者长期工作关系的影响。

(4) 一旦分析师离职后转为发债人工作, 将执行“复核”审查, 以保证其以前对该发债人评级的公正性。

5.2.2 证券类资产评级的改善

与此同时, 为提高结构性证券评级与支持此类证券的资产评级的透明度, 以便投资者更好地对风险做出判断。在实际工作中也应采取下列四项措施:

(1) 对证券化工具的评级增加“标识符”, 令市场明确意识到该评级对象为证券化的证券或新型证券。

(2) 在评级报告中增加“情况假设”, 以解释重要评级假设和突发事件对评级的潜在影响。

(3) 与发债人和投资者合作, 加强结构证券基础资产的信息披露 (针对某些结构化证券, 考虑对发债人适用更严格的最低披露标准以备评级) 。

(4) 收集更多发债人和发起人的自身流程的信息, 以评估其资料的准确度和完整性, 并监测欺诈行为。

5.2.3 促进评级机构自由竞争

信用评级机构, 贵在评价之客观公允, 而这一切均有赖于其立场中立。然而, 美国的一些评级机构允许被评级的公司向其购买有关如何完善本公司治理结构的信息。有些信用评级机构会接受某些公司的请求, 将其评级标准出售给公司, 以便后者能够自行“预习”这些标准, 从而能够赶在向其客户发布评级报告之前完善本公司的治理结构。对于这种“既提供考卷, 又提供答案”的做法, 引起业界广泛质疑:公司只要愿意花钱, 就可以投机取巧地去“赢得”良好的治理评级。然而, 如果评估机构作出的评级结论不准确, 投资者受到误导而作出错误的投资决策, 评估机构是否要承担责任?对于虚假的评级, 评级者无疑责任在身。

因此, 近年来国际上也曾不断呼吁对世界主要信用评级机构, 特别是对美国的三大信用评级机构进行改革、加强监管、引进新的竞争者, 反观我国, 也应当顺应潮流开放评级市场, 建立起金融市场的“预警机制”。应该认识到, 一个不公正、造假、受利益集团所控制的信用评级机构, 对一个国家的伤害最大。与此同时, 国际社会也应致力于形成一个权威的组织来监督这些评级机构, 从而制止其错误的判断一再被原封不动地转嫁到投资者身上的现象出现。

参考文献

[1]应娟, 张益新.信用评级机构收费模式探讨[J].上海金融, 2006, (6) .

[2]楚建会.美国信用评级机构利益冲突的规制研究[J].征信, 2011, (2) .

机构的独立性 篇5

云南省国家税务局公告第6号

《云南省国家税务局<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跨地区设置非独立核算分支机构增值税管理办法>》已于2005年12月31日经局务会议通过,现予与公布,自2006年1月1日起施行。

云南省国家税务局

2006年2月5日

第一条为了支持和鼓励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以下简称“一般纳税人”)跨地区设置非独立核算分支机构开展经营活动和参与市场竞争,便于纳税人经营管理和会计核算,同时解决因汇总缴纳增值税带来的地区税收利益转移、税收征管等方面的问题,进一步加强我省一般纳税人跨地区设置非独立核算分支机构增值税的征收管理,根据现行税收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我省一般纳税人跨地区设置非独立核算分支机构,经一般纳税人总机构申请和国税机关批准,总机构向分支机构移送货物可以不视同销售处理,分支机构销售应税货物和应税劳务应纳的增值税可以实行在分支机构所在地由分支机构申报缴纳(由主管国税机关预征)和在总机构所在地由总机构汇总结算申报(由主管国税机关汇总结算征收)的办法(以下简称“预征—结算”办法)征收管理。

第三条 “预征”分为按国税机关审批确定的预征率计算预征和按月依销售比例分摊法计算分配各分支机构应纳增值税预征两种。

第四条申请实行“预征—结算”办法的纳税人必须具备以下资格条件。

(一)总、分支机均为一般纳税人。

(二)分支机构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1、属总机构的派出机构,不具有企业法人资格,其民事责任由总机构承担;

2、直接从事货物的生产、经营业务,经营活动全部由总机构控制,分支机构不自行购进货物(水、电除外),所销货物只由总机构统一配送;

3、不独立计算盈亏和会计决算。

第五条实行“预征—结算”办法的审批。

(一)申请实行“预征—结算”办法的一般纳税人,持总机构税务登记证、近两年相关财务报表(经营期不足两年的报近期财务会计资料)、增值税税负率、财务核算制度、所属分

支机构名称、纳税人识别号和所在地(县)等资料向总机构所在地主管国税机关提出书面申请,经所在地主管国家税务局审核同意后,逐级报经上级国家税务局审批同意后执行。

(二)属省内跨州、市经营的,须报经省国家税务局审批同意后执行,州、市国家税务局上报省国家税务局的同时应抄送有关的州、市国家税务局;属州、市内跨县(市、区)经营的,须报经州、市国家税务局审批同意后执行,县(市、区)国家税务局在上报州、市国家税务局的同时应抄送有关的县(市、区)国家税务局。

(三)各分支机构所在地主管国家税务局(州、县级)须在收到企业总机构所在地主管国家税务局抄送文件的10个工作日内,将审核意见反馈上级(省、州级)国家税务局。

(四)预征率须附在审核意见中一并报上级国家税务局审批同意后才能执行(实行销售比例分摊法的除外)。

(五)分支机构预征增值税的预征率应根据纳税人最近1-2年的增值税平均税负率扣除一定比例后计算,工业企业设置分支机构的增值税平均税负率,应根据同类货物批发零售环节的增值税平均税负水平测算确定,以确保在分支机构预征的增值税不高于其实际应承担的税负水平。预征率的计算公式为:

预征率=增值税平均税负率×(1-扣除比例)

扣除比例原则上为20%。

第六条应纳税额的计算。

(一)总机构应纳税额的计算:

1、总机构月末依据全部销售额和进项税额,计算当期增值税应纳税额,并凭分支机构主管国家税务局开具的完税凭证扣减其预征的税额后,计算应补(退)税额,向总机构所在地主管国税机关申报纳税。其计算公式为:

应纳税额=销项税额‐进项税额

应补(退)税额=应纳税额‐分支机构预征税额

2、当总机构当期销项税额小于进项税额或应纳税额小于分支机构预征增值税税额不足抵扣的,其留抵税款可结转下期继续抵扣。

(二)对实行由国税机关审批确定预征率预征的分支机构销售的应税货物,依核定的预征率计算缴纳增值税,不得抵扣进项税额,向分支机构所在地国税征收机关申报纳税,公式为:

预征税额=应税货物销售额×预征率

应税货物销售额为不含税销售额。

(三)对实行分支机构按销售收入比例分配应纳税额申报预缴增值税的一般纳税人,每月分支机构的预征税额和预征率由总机构计算。其计算公式为:

预征税额=(分支机构应税货物销售额÷总销售额)×应纳税额

预征率=预征税额÷分支机构应税货物销售额

第七条纳税申报。

(一)实行增值税“预征—结算”办法的一般纳税人,其分支机构纳税申报时间为每月的1-5日,总机构的纳税申报时间为每月10日以前,上述规定时间遇节假日按《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实施细则》第109条规定顺延;分支机构须于纳税申报结束后即时将完税凭证转交其总机构。

(二)分支机构的申报表的填写:

1、《增值税纳税申报表》主表1-3栏“按适用税率征税货物及劳务销售额”或第5栏“按简易办法征税货物销售额”按本分支机构取得的实际应税销售收入填写。

2、《增值税纳税申报表》第11栏“销项税金”=实际应税销售收入ד预征率”;第21栏“按简易办法征税货物销售额=实际应税销售收入ד预征率”。

(三)总机构的申报表的填写:

1、汇总结算的总机构纳税申报抵减分支机构预缴增值税时,除《增值税纳税申报表》主表第14栏外,其余栏次按《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重新修订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纳税申报办法的通知》(国税发[2003]53号)文件规定填报。

2、《增值税纳税申报表》主表第14栏“进项税额转出”填列口径为:经总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审核确认的分支机构按预征率就地预缴的完税凭证上所记载的税额,以负数反映在本栏。

第八条税收管理。

(一)对总机构的税收征管:

1、总机构必须加强对分支机构的管理和监督,对分支机构销售的应税货物,必须按其实际销售额如实核算和申报纳税。

2、对批准实行增值税“预征—结算”办法的一般纳税人,其分支机构在批准执行之前已缴纳的增值税,不能冲减其总机构的应纳增值税。

3、总机构申报征收税款时应进行“一窗式”比对,比对内容应包括其所有非独立核算分支机构的“四小票”信息和认证报税信息。

(二)对分支机构的税收征管:

1、分支机构须持总机构税务登记证件到其所在地主管国家税务局办理税务登记和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一般纳税人认定条件不受年应税销售额标准以及辅导期(指商业企业)的规定限制。

2、分支机构可使用与总机构不同的单位名称、税务登记证号码,可按规定领购和使用增值税专用发票和普通发票,并应按规定申报纳税和报送税务机关要求报送的有关税收资料。

3、分支机构必须按财务会计核算的有关规定,准确核算其货物的收、销、存数量和销售额。

4、分支机构所在地主管国税机关事后必须对其申报抵扣增值税业务真实性进行检查核实。

5、分支机构“一窗式”比对时出现的“比对不符”视为正常情况的“比对不符”,不移交稽查。

(三)综合征管:

1、根据一般纳税人实际经营和纳税情况,合理确定、调整预征率,预征率原则上实行一年一定(对实行分支机构按销售收入比例分配应纳税额申报缴纳增值税办法的纳税人除外)。预征率调整按以下审批程序进行调整:属省内跨州、市经营的,须按规定重新报经省国家税务局审批同意后执行,州、市国家税务局在上报省国家税务局的同时应抄送相关的州、市国家税务局;属跨县(市、区)经营的企业须按规定重新报经州、市国家税务局审批同意后执行,县(市、区)国家税务局在上报州、市国家税务局的同时应抄送相关的县(市、区)国家税务局。上述各分支机构所在地主管国家税务局(州、县级)须在收到企业总机构所在地主管国家税务局抄送文件的5个工作日内,将审核意见反馈上级(省、州级)国家税务局。

2、分支机构在经营过程中购进的水、电等所发生的进项税额,其增值税专用发票由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进行认证,分支机构将认证通知单传真至总机构汇总统一进行抵扣,对增值税专用发票上购货单位名称、纳税人识别号(分支机构单位名称)与总机构名称、纳税人识别号不一致的,可视同购货单位一致予以抵扣。

3、主管国家税务局应对分支机构的税款缴纳情况和发票使用情况进行日常管理和稽核检查,并加强与总机构所在地主管国家税务局的联系和协作,确保纳税人总、分支机构应纳增值税及时足额入库。

4、总机构所在地主管国家税务局须按年组织分支机构所在地主管国家税务局参加配合对实行“预征—结算”办法的一般纳税人进行增值税纳税清算评估,重点评估总、分支机构购销货物、纳税申报的真实性。评估过程中分支机构所在地主管国家税务局应将评估情况反馈

总机构所在地主管国家税务局,评估结束后总机构所在地主管国家税务局应将评估结果反馈纳税人分支机构所在地主管国家税务局;属省内跨州、市的,总机构所在地主管国家税务局应将评估结果报省国家税务局备案。

5、凡已实行增值税“预征—结算”办法的一般纳税人新增设的分支机构,需要实行增值税“预征—结算”办法的,须将其新增设的跨地区分支机构名单和有关资料分别报总机构及分支机构所在地主管国家税务局备案后,可按原批复执行,不再另行审批(预征率调整、政策变动等特殊情况外)。

第九条违规处理。

(一)各级国税部门应加强对实行增值税“预征—结算”办法的一般纳税人的管理和评估。凡实行增值税“预征—结算”办法的一般纳税人的分支机构,若因隐瞒销售收入等原因而发生偷、逃税行为的,应按其隐瞒的实际销售额和销售货物的适用税率(17%或13%)计算应补增值税税额,在分支机构所在地主管国税机关补缴,其已补税款不能在总机构的应纳税额中抵减。

(二)对由于总机构管理不严造成国家税款流失或分支机构弄虚作假偷逃国家税款的,一律取消执行“预征—结算”办法,同时视不同情况按有关规定予以处理。

第十条享受即征即退的民政福利企业和“免、抵、退”税的工业企业以及涉及其他特殊情况的不适用于本办法。

第十一条 本办法由云南省国家税务局负责解释。

独立董事机构投资者与关联交易规制 篇6

关键词:独立董事;机构投资者;关联交易

中图分类号:F830.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937(2009)18-0163-02

1文献综述

国内外直接研究独立董事和机构持股对关联交易的影响这些文献并不多,不过研究相关问题的不在少数。大体可以分为下面三个部分:

①独立董事制度和关联交易。上海财经大学的蒋义宏和吴志刚(2004)研究了独立董事的津贴和控股股东利益的关联性,他们在对对上海证券交易所A股上市公司455个样本的实证研究发现:独立董事行使特别职权以及发表独立意见对控股股东不正当利益的潜在威胁越大,则独立董事律贴的标淮就越高。独立董事个人利益与控股股东利益不存在关联性的假设在事实上被拒绝。这说明控股股东越是想通过非正当手段来使自己获益,他们就越需要用更高的薪酬来收买独立董事,而控股股东获益的重要方式之一就是关联交易。封思贤(2005)在对我国上市公司关联交易进行实证研究后发现,独立董事制度能有效约束和减少上市公司为控股股东及其关联方提供担保和抵押现象的发生。但是,在约束关联销售和关联方直接占用上市公司资金方面,独立董事制度并未发挥有效作用。

②机构投资者与公司治理。李维安(2007)采用面板数据(Panel Data)和截面数据(Cross Section Data)计量方法研究了机构投资者参与上市公司治理的效果。实证结果显示,机构投资者在提升上市公司治理水平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降低了上市公司的代理成本,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和市场价值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王彩萍,李善民(2007)以1999至2004年机构持股的上市公司为样本,对机构投资者持股上市公司的特征进行了实证研究,实证结果发现,证券投资基金持股的上市公司在公司治理、盈利能力等方面显著优于非基金持股的上市公司,开放式基金持股公司和封闭式基金持股公司在治理特征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证券投资基金同时对上市公司治理决策产生“用手投票”和“用脚投票”的积极效应,并影响企业价值。

③公司治理与关联交易。刘建民刘星(2007)利用2002-2004年沪深两市上市公司的数据,实证分析了控股股东型上市公司的关联交易规模、公司绩效与控股股东持股比例、公司治理机制之间的关系。他们的研究发现,大股东持股比例越高和其控制公司的资产规模越大则偏好于利用更多的关联交易向上市公司输送利益,同时也普遍存在控股股东利用关联交易“隧道挖掘”上市公司的行为,并且公司设置独立董事对提高公司绩效和关联交易行为的监督不明显。王力军(2006)以我国证券市场2002~2004年329家民营上市公司为样本,考察了金字塔控制、关联交易与公司价值之间的关系。发现民营上市公司的金字塔控制不利于公司价值;民营上市公司的最终控制人主要通过关联方担保、关联方资金占用和上市公司与关联方的商品购销活动来侵占小股东的利益。

2问题提出

在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文章做了进一步的探讨,试图对独立董事薪酬、机构投资者持股和关联交易之间的关系进行数量分析。

首先,国内有关于独立董事制度、独立董事薪酬的研究不少,但是和关联交易问题联系在一起并进行量化分析的比较少。对于独立董事制度,一般是研究独立董事比例与关联交易的线性回归关系,例如封思贤的《独立董事制度对关联交易影响的实证研究》(2005)和罗党论、唐清泉的《独立董事制度实施效果分析——基于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的证据》(2006)。对于独立董事薪酬则没有和关联交易结合起来。所以,文章将独立董事薪酬和关联交易结合起来,并且使用模糊数学的方法进行量化分析。

再者,由于我国的机构投资者是近几年才实力强大起来,所以对于机构投资者的研究还很宏观,最微观的也停留在公司治理这一层面上。但是公司治理的问题方方面面,有关关联交易这个问题,在对于机构投资者的研究中还少有涉及。文章将在这方面进行尝试。

综合以上分析,文章对于独立董事、机构投资者在关联交易规制问题中各自扮演的角色进行的探讨有一定新意,即用独立董事薪酬代表独立董事的行为,用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代表机构投资者的行为,运用模糊数学的方法,对独立董事、机构投资者各自的作用量化分析。

3实证分析

①数据处理思路。文章选取上证50指数的成分股,剔除数据不全的部分公司,最终确定样本为39家上市公从事的活动,仅仅列出出席与否或者出席次数。而且大多数上市公司年报都未显示独立董事是否有存在异议的重大事项,这表明了对于独立董事的作用还不够重视。上市公司应当在这方面有所改善,使独立董事薪酬的支付紧密结合独立董事公司治理的角色因素,即企业规模、董事会规模、董事会会议次数以及企业绩效来给予薪酬,这样才能促使独立董事更好地履行他们在公司治理中的职责。

②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机构投资者实力的壮大,仅仅用“脚”投票的方式应当改变了。机构投资者应当越来越多的参与上市公司的治理。美国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的方式有:解释函、非正式呼吁、股东提案、反对经理提案的的代理活动、发起争夺公司控制权的斗争。在中国,我们的机构投资者显然还做的远远不够。在上证50指数的成分股里,前10大股东竟然还有一部分根本没有出现机构投资者。这与我国国有企业股份结构过于集中有关,但随着改革的深化,机构投资者应当积极改变自身投资观念,提升自身投资能力。

参考文献:

[1] 蒋义宏,吴志刚.独立董事津贴与控股股东利益的关联性

[J].证券市场导报,2004,(1).

[2] 封思贤.独立董事制度对关联交易影响的实证研究[J].商

业经济与管理,2005,(3).

[3] 王彩萍,李善民.机构投资者对公司治理影响研究[J].经济

理论与经济管理,2007,(8).

[4] 王力军.金字塔控制、关联交易与公司价值[J].证券市场导

报,2006,(2).

[5] (英)戴维斯.机构投资者[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6] 郭金林.企业产权契约与公司治理结构[M].北京:经济管理

出版社,2002.

[7] 姜继娇,杨乃定.机构投资者决策行为描述及实证研究[J].

管理工程学报,2007,(1).

[8] 万俊毅,潘伟志.机构投资者的积极行为及其功效评价[J].

南方金融,2007,(1).

[9] 罗党论,唐清泉.独立董事制度实施效果分析——基于上

市公司关联交易的证据[J].南方经济,2006,(9).

[10] 李辉婕.独立董事薪酬制度的经济学分析[J].证券经纬,

2007,(9).

[11] 郑珩.国内外独立董事薪酬研究的回顾和评述[J].企业管

理,2007,(11).

[12] 郎唯群.机构投资者与公司治理[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03.

[13] 丁战,李佳.基于模糊数学的房地产估价交易实例选择问

题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7,(1).

[14] S.L.Gillan,L.T.Starks:Corporate Governance Proposals and

Shareholder Activism,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0,

(57):275-305.

[15] R·Parrino,R·W·Sias,L·T·Starks.Voting with Their Feet:

Institutional Ownership Changes around Forced CEO

Turnover [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3,(68):

浅议上市公司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 篇7

(一) 审计机构的独立性

1、审计独立性的定义。

审计独立性指的是审计人员不受那些危及或根据理性预期会危及审计人员做出无偏见审计决策能力的因素的影响。保持审计独立性的目的在于增强使用者对财务报告的信赖, 提高资本市场效率。

2、审计独立性存在的必要性。

审计独立性是决定审计质量能否得到保证和审计目的能否实现的关键因素。审计独立性分为审计职业的独立性和审计人员的独立性两个方面: (1) 审计职业的独立性是审计的灵魂, 是审计作为一种职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石; (2) 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在审计独立中更是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它直接影响着独立审计的质量和独立审计制度的有效性。审计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审计人员发现问题的概率以及披露已发现问题的概率, 前者取决于审计人员的业务能力和工作中的投入程度, 后者则取决于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审计人员只有与被审计对象保持一定的独立性, 才能有更大的可能披露已发现的被审计对象存在的问题, 从而确保独立审计的质量。

(二) 上市公司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

1、上市公司的现实状况需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上市公司因为规模庞大, 一般其所有者与经营者是分离的。由于经营者存在着不同于所有者的利益诉求, 这就使得经营者客观上存在通过胁迫、利诱等方式促使内部审计人员出具对其有利的审计意见的动力。内部审计人员只有具备独立性, 才能不受经营者的左右, 独立自主地完成审计任务, 确保审计质量。

2、上市公司内部审计机构独立性的特殊之处。

上市公司的内部审计机构比之外部审计机构, 因为其上市公司内设机构的性质, 不可避免地更多的受到管理层的左右, 其独立性面临的威胁相对外部审计更直接。同时, 也因其内设机构的性质, 其在承担为内部信息使用者提供准确、客观信息职能的同时, 必须肩负提高上市公司效益、确保上市公司稳定健康发展的重任。所以, 内部审计机构在保持独立性的同时, 还必须高度注意与被审计对象的沟通和协调, 营造一个良好的企业氛围, 促进本单位经营机制的良性运转。

二、影响上市公司内审机构独立性的因素

(一) 上市公司的制度环境

1、上市公司的法人治理架构。

上市公司的治理机构总体上可分为三个部分:股东大会, 上市公司的权力机构, 负责公司重大事项的决策和董事会的组成及改组;董事会, 股东大会的执行机构, 对股东大会负责;总经理, 由董事会聘任, 对董事会负责。这三者之中, 能否形成一定程度的制衡, 对内审机构是否具备应有的独立性至关重要。如果这三个机构之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制衡, 那么内审机构就容易保持超然的独立地位;反之, 如果由于股权集中过度等原因, 导致三者的高度统一, 内审机构就容易因管理层的压力削弱乃至丧失其独立性。

2、上市公司的制度执行力。

如果上市公司的一系列制度都能够为公司成员所认可, 并得以不折不扣的执行, 那么上市公司内部审计机构就很可能因其制度规定的独立性而获得较高程度的独立性;反之, 在一个制度形同虚设的上市公司, 纵使公司章程规定了内部审计机构的高度独立性, 也会因制度执行力的缺少而丧失意义, 满足不了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需求。

(二) 上市公司内审机构的设置

1、上市公司对内部审计的定位。

内部审计作为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和咨询活动, 其对上市公司风险预防与控制、监督等方面的作用已经为上市公司的所有者或管理者不同程度的认可, 不少上市公司对内部审计在提高公司的效率和效益方面的作用也予以高度重视。对内部审计机构的作用认识不同, 对其的定位也大有不同, 有的上市公司将内审机构界定为类似于会计的财务监督机构, 有的界定为独立于会计的监督机构, 也有的界定为风险控制机构等。对内审机构的定位,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内审机构的设置。

2、上市公司制度设计中内审机构的人员组成。

上市公司内部审计机构的人员的构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上市公司内部审计机构能否做到应有的独立性与客观性。如果内审机构的全部人员全部为某部门管理人员, 那么内审机构必然较多地受该部门的影响, 其独立性也就相对比较差;反之, 如果内审机构的部分人员来源于外部的独立董事, 那么其独立性就有着很好的保证。

3、上市公司内部审计部门的负责对象。

上市公司内部审计部门的负责对象级别越高, 就越能在内部审计中处于超脱独立的地位, 就越能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

三、我国实践中上市公司内部审计独立状况

(一) 实践中对内部审计的认识、定位和机构设置概况。

上市内部审计以系统化、规范化的运作, 评价和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和管理过程的效果, 在帮助公司实现目标方面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这已经为国内多数上市公司所认可。同时, 多数上市公司对以内部审计职能的转变即由传统的监督、评价拓展向监督、评价、咨询服务的转变, 由“监督导向型”向“服务导向型”的转变, 也有所了解, 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促进内部审计的发展。

(二) 实践中存在的不足

1、公司治理机构未能充分发挥作用。

我国的上市公司治理机构存在重大缺陷, 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层三者往往呈现合一的状态。由于股权过分集中, 股东大会、董事会同时受到大股东的控制, 大股东实际上拥有着对公司的控制权。在很多情况下, 有的上市公司甚至董事长与总经理由一人兼任, 公司的实际权力集中于一人身上。审计委托人和被审计人的合一使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受到管理层的极大牵制, 使内部审计工作者在受到管理层胁迫的时候承受压力的能力明显削弱, 其更容易屈从于管理层的压力。

2、机构设置不合理。

实践中, 很多上市公司对内部审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有的只是碍于证监会的强制性规定才设置的内部审计机构, 其制度架构下的内部审计职能, 基本上不出财务监督的范畴, 不能有效发挥审计部门的功效。有的部门虽然在制度中规定了内部审计的多项职能, 但在实际机构设置的时候将内部审计部门附属于财务部门之下, 这就使得内审部门的独立性因受到财务部门的影响而严重削弱。

3、协调职能未得到充分的重视。

在实际的内部审计中, 内部审计机构在很多时候都把自己当成一个和外部审计机构类似的审计机构, 只注重独立性。有的甚至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与协调性对立起来, 没有看到内部审计的协调性与独立性二者之间的辩证统一, 也妨碍了内部审计独立性的发展。

四、新形势下增强上市公司内审机构独立性的几点建议

(一) 完善上市公司法人治理机构

1、适度分散股权, 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相对分离。

将集中度过高的股权适度分散, 能使股东大会对管理层有着一定的制衡作用, 管理层对内部审计人员的威胁就大为降低, 这种情况下, 内部审计机构就有了更多对抗管理层威胁的底气, 有利于维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2、明确董事会成员和总经理人选两个职务的职责, 并经公司章程等将其规定为不相容职务。

明确董事会和总经理两个不同机构的职责范围, 加强总经理相对于董事会的独立性;同时, 在公司章程等制度性文件中规定董事会成员和总经理人选为不相容职务, 董事会成员不得兼任总经理, 这样一来, 就可以使董事会和总经理两个机构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制衡, 减轻上市公司内部审计机构保持独立性面临的压力。

(二) 增强上市公司制度执行力和实效性

1、加强教育, 强化员工规则意识。

通过培训等方式对员工进行教育, 让员工真正认识到, 规则是公司内部唯一的通行证, 对于规则不能突破也没有可能突破的。公司员工规则意识的增强有助于提高公司制度的执行力, 减少内部审计面对的来自公司内部的阻力。

2、根据实际完善管理制度, 增强制度的科学性。

根据公司的客观实际和形势的实际需要, 设置一套完善、可行性强的制度, 减少内部审计过程中对独立性的威胁。比如, 设置回避制度, 参与过业务实际操作的员工, 不得再从事此方面的内部审计工作, 以利益的非相关性来保证内部审计人员的独立性。

3、加大管理力度, 提高制度的有效性。

严格执行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 以制度约束员工、引导员工, 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消除内部审计需要面对的公司内部的非制度压力, 增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三) 设置合理的内审架构

1、提升内部审计机构的负责对象层次。

一般而言, 内部审计机构负责和报告的对象层次越高, 越有利于对抗来自公司内部的独立性威胁, 增强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

2、扩大内部审计机构人员的选择范围。

内部审计机构不应当是财务机构的翻版, 除财务人员之外, 还应当吸收有技术、懂管理等相关背景的人员参与, 在增加内部审计机构审计能力的同时, 也有助于排除来自个别部门对内部审计的干扰。

3、增强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内部审计的综合性需要内部审计人员具备较高的素质, 必须采取措施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途径大致有以下两种: (1) 内部挖潜培训, 通过讲课、实践等多种形式的培训, 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审计意识, 强化其审计能力; (2) 外部选拔, 通过外部调入或者外部招聘等形式, 加强内部审计机构的整体实力。

(四) 注重协调, 以协调促独立

1、协调的定义和作用。

协调指正确处理组织内外关系, 为组织正常运转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 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协调对于上市公司而言有三方面的作用:减少内耗, 提高上市公司的整体效益;增强上市公司作为一个整体的凝聚力;提高上市公司员工的积极性。

2、内部审计中协调对于独立性的帮助。

在内部审计中, 内部审计人员通过与股东、董事会等的有效沟通, 可以使所有者和高级管理层充分认识内部审计对于公司管理的帮助, 从而在行动上支持内部审计部门独立完成审计工作。内部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对象进行沟通, 可以使大多数被审计对象认识到, 内部审计人员和他们的根本目的都是一样的, 即都是为了本公司的持续、健康发展, 促使被审计对象在审计过程中积极配合内部审计部门, 减少对内部审计的阻力, 加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参考文献

[1]郝振平.审计监管体系的构建与完善.审计研究, 2001.6.

论我国独立市场监管机构的构建 篇8

今年来食品等安全问题日益受到关注,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体制下市场监管有待健全,必须不断完善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促进我国市场监管机构独立化,努力提升市场监管水平与效力。

1 我国市场监管机构体制现状

市场监管机构是监管主体的一部分。我国目前根据监管主体的不同,可将监管分为政府监管和非政府监管。政府监管,就是政府机关对具有社会意义的各种行为进行持续与集中的控制。非政府监管则是由其他主体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的监管。根据不同学者的研究,政府监管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从经济的角度讲,是“政府行政机构在市场机制的框架内,为矫正市场失灵,基于法律对经济活动的一种干预和控制”。[2]其监管主体是政府部门,监管范围是整个经济活动。二是从社会的角度讲,是“以保障劳动者和消费者的安全、健康、卫生以及保护环境、防止灾害为目的,对物品和服务的质量和伴随着提供它们而产生的各种活动制定一定的标准,或禁止、限制特定行为的规制”。[3]其监管主体是政府部门,监管范围是由经济活动带来的社会活动,是经济活动在社会活动领域的延伸。

2 我国独立市场监管机构的构建思路

“分散化公共治理”理念[4]席卷全球,“即在政府的核心公共服务部门之外设立大量的具有一定独立性的公共组织”。独立市场监管机构的运行实质是政府职能分权的重要标志,是“分散化公共治理”理念的实践尝试。

2.1 独立市场监管机构的构成

独立市场监管机构是独立实施市场监管的机构,直属国务院领导,只对国家经济发展负责,其组织机构由国务院抽组相关人员组成,独立于地方政府的领导,经费保障直接由国家进行承担,负责对全国市场进行监管,该机构可下设分支机构负责全国各地区的市场监管,其人员组成主要包括经济学家、管理学家以及消费者代表等。

2.2 独立市场监管机构的运行机制

独立市场监管机构应当具有独立履行职责的能力,即独立进行市场监管的能力,具体流程见图1。

2.2.1 独立市场监管机构工作流程

从图1可以明确看出,独立市场监管机构的工作流程如下:(1)独立市场监管机构是在国务院的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2)独立市场监管机构或其分支机构对地方政府所属地区的被监管者进行独立履行监督的任务;(3)独立监管机构将收集到的监管信息直接向国务院进行汇报;(4)地方政府对所辖地区的被监管者有指导监督服务的义务。

2.2.2 对独立市场监管机构的监督

对独立市场监管机构的监督非常重要:(1)各级地方政府部门有义务收集独立市场监管机构在监管过程中的行为表现,对独立市场监管机构进行监督,但不具领导指挥权;(2)地方政府部门可以定期向国务院汇报独立监管机构的监管职能执行情况;(3)推行独立市场监管机构政务公开,做到公开、公平、公正;(4)广大人民群众随时可以举报独立市场监管机构的不合法行为。

3 加快市场监管机构独立化进程的措施

3.1 提高监管人员素质

提高监管人员素质是完善市场监管机构独立性的根本。一是思想政治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一名监管人员做好监管工作的根本,监管者应做到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宗旨,要有良好的责任感和道德感,有非常上进的事业心,要贴近群众,才能挖掘到第一手资料,才能真正发现市场监管中的问题。二是要较强的业务素质。市场监管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这就要求监管人员有较好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即不仅要求监管人员懂得市场经济的基本原理,管理的基本原理以及监管相关专业的知识等,还需要监管者具有法律、计算机等方面的知识;不仅要有调研分析的能力,还要有判断能力、决策指挥能力、创新能力等。只有这样,才能胜任独立市场监管的工作。三是要有较好的身体素质,身体素质是监管者做好监管工作的基础,没有这一基础,就不可能完成好市场监管的任务,为此,必须有健康的身体。然而事实上,几乎很少有人有如此全面的素质和能力,特别是第二点所强调的业务素质,所以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会采取监管团队的形式,即由一个团队的成员共同协作完成市场监管工作。

3.2 加强监管机构合作

独立市场监管机构在各个地区下设分支机构,要加强这些分支机构的合作与协调,避免重复建设,浪费资源。具体合作模式可分为以下几种:一是功能监管。即以统一功能划分为标准进行监管,如分为市场监测;市场评估等;二是行业监管,所谓行业监管就是依据市场监管的行业进行,如奶业市场监管、肉类市场监管等;三是区域监管,即根据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市场结构情况等因素进行区域划分,针对不同区域的不同市场特点进行监管,如东部发达地区市场监管、西部欠发达地区市场监管。这三种市场监管模式都是在各独立分支市场监管机构进行的,都要求成员之间分工协作、形成合力。加强这些监管机构间的合作:一是有利于发挥不同分支监管机构的特长,提高监管效率;二是有利于形成专业化分工,提高监管的专业化水平,避免重复监管或是漏管等现象的发生。

摘要: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监管调控尚面临一系列问题,本文在全面分析我国市场监管机构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应建立独立的市场监管机构。

关键词:市场监管,机制,独立

参考文献

[1]马英娟.监管的语义辨析[J].法学杂志,2005(,5).

[2]植草益,朱绍文等译.微观规制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

机构的独立性 篇9

主权信用评级是信用评级机构进行的对一国政府作为债务人履行偿债责任的信用意愿与信用能力的评判。目前涉及主权信用评级业务的主要为国际三大评级机构:惠誉评级、标准普尔和穆迪。美国的这三大机构的权威性与认可度对于其他信用评级机构而言可谓望其项背。在2009年爆发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中, 三大机构对于主要国家主权信用的评级具有极大的威慑力, 同时也表明了信用评级关系着国家的兴衰, 拥有摧毁一个国家金融体系的巨大能量。对于一个国家而言, 是否应当发展独立的主权信用评级以维护本国的经济安全?

二、发展独立的主权信用评级机构的必要性

信用评级机构作为第三方提供被调查单位信用信息的专业机构, 保持其“独立性”至关重要。金融危机过后, 美国的三大巨头备受质疑, 原因就在于很多在金融危机中因存在巨大信用风险的企业在倒闭之前仍被三大机构赋予了很高的信用等级, 这不禁让市场哗然。然而, 仔细思考过后, 便会发现其实三大巨头独立性的缺失不足为怪, 因为评级机构现行的盈利模式为评级费用由债券承销商支付, 评级越高越利于债券销售, 评级费用也越高, 因此评级机构无法保证评级的独立性。

同理可知, 在主权的信用评级方面, 虽然表面上国家主权信用评级并没有人给评级公司付费, 然而由于三大巨头的主权信用评级对一个国家的市场影响力非同小可, 所以美国政府势必愿意以其强大的经济实力为三大巨头撑腰, 使其尽可能地保护本国的经济利益。因此, 我们也就不难理解, 欧债危机到来时, 为何美国的三大国际信用评级机构在连续下调希腊、葡萄牙和西班牙等国长期主权信用评级的同时, 却表示暂时不调整对高盛的信用评级, 这种“厚此薄彼”的做法正是因为高盛是美国金融业的象征, 如果三大机构在高盛问题初现时就下调其信用评级, 势必会造成资本市场的大震荡, 并可能中断美国经济的强劲复苏势头, 这是美国所不希望看到的事情。

信用评级机构作为提供信息服务的中介机构, 就如同是金融市场中的“第三只眼”, 如果不能客观独立地揭示信用风险, 为投资者的决策提供客观的参考的话, 那么信用评级机构极有可能变为利益方的工具, 不再是独立的第三方, 而是攫取利益的阴谋者。

下面, 就从博弈论的角度来分析, 一旦信用评级机构与本政府合谋成为利益一致者后, 其他国家的损益情况以及如何采取反击措施, 来保障本国的金融安全。

三、发展独立的主权信用评级机构的博弈分析

根据博弈理论, 在多方博弈中, 有可能存在部分博弈方之间联合起来以追求小团体利益的行为, 由此可能会导致纳什均衡的不稳定性。这就是博弈中需要考虑的“共谋”问题。对这种可能性的考虑, 导出了“防共谋均衡”的概念。

在对主权信用进行评级时, 本应作为独立的第三方的信用评级机构可能为了维护本国的经济利益而不能保持绝对的独立性, 从而出现在对本国与其他国家在主权信用评级上“厚此薄彼”, 导致其他国家经济受挫。本文利用博弈论的方法来分析信用评级机构与本国政府保持一致利益, 出具不利于其他国家的信用评级报告对他国经济造成的影响, 同时揭示出其他国家如何通过发展自身的主权信用评级机构, 即“防共谋”的手段来解除自己的困境。

鉴于美国的三大机构目前在国际上对于主权信用评级方面具有相当的垄断地位, 并且已经显现出了“逐渐倾斜的主权信用评级”, 对其他国家的经济产生了不可小觑的影响力, 因此对于其他各个国家来说都亟待发展自身的主权信用评级。在此将美国政府 (以下简称A) 、美国三大信用评级机构 (以下简称B) 以及其他国家 (以下简称C) 作为如下将要进行分析的三个博弈方, 对其三者之间就主权信用评级的博弈进行分析。

(一) 关于主权信用评级中三方博弈的“共谋问题”

在有多个博弈方的博弈中, 如果部分博弈方通过某种形式的默契或者串通形成小团体, 可能得到比不串通时更大的利益时, 那么这些博弈方就有很强的相互串通的动机。

例如, 在图1的得益矩阵中, 当博弈方C选择H, 即未发展本国的主权信用评级时, 博弈方A可以选择列策略D、E, 博弈方B可以选择行策略F、G。当AB两方的策略组合为 (D, F) 时, 可认为双方均未得到收益, 而博弈方C因得到正确的信用评估并且未付出相应的成本而获益很大, 因而得益为 (0, 0, 10) ;当AB两方的策略组合为 (D, G) 时, 因B缺失独立性, 偏袒给予其利益的博弈方C, 导致B出具不利于本国的主权信用评级, 给本国经济带来巨大损失, 但本国经济的震荡不利于B自身的生存与发展, 因而此时A、B均受到冲击, 得益组合为 (-5, -5, 15) ;当AB两方的策略组合为 (E, F) 时, A主动说服B与其保持利益一致, 但是B仍然保持独立性, 此时A因为发生游说成本产生损失, B则因为放弃由A提供的利益发生机会成本, 因而得益组合为 (-5, -5, 10) ;当AB两方的策略组合为 (E, G) 时, 由于双方合谋给双方均带来利益, 同时博弈方C因B出具的不利的信用评级报告而遭受巨大的经济冲击, 因而得益为 (5, 5, -20) 。

根据此得益矩阵, 不难看出, 该博弈有两个纯策略纳什均衡, 即 (D, F, H) 、 (E, G, H) , 且前者的帕累托优于后者, 即总得益20> (-10) , 并且在风险上策的意义上前者也优于后者, 即若AB选择 (D, F) 时, 若一方发生判断错误而选择了另一策略时, 则 (D, F) 给AB任一方造成的损失为0- (-5) =5, 而 (E, G) 给AB任一方造成的损失为5- (-5) =10, 很明显 (D, F) 所造成的损失会更小, 因此策略组合 (D, F, H) 不仅是帕累托上策均衡, 同时也是风险上策均衡。也就是说, 在博弈方各自独立决策和采取行动中, 不考虑部分博弈方存在串通一致行动的可能性时, 那么该博弈的结果应该为 (D, F, H) 。

但是, 如果考虑到博弈方之间存在串通或者共谋的可能性, 那么 (D, F, H) 却不一定是博弈的最终结果。因为如果博弈方C选择H, 则只要AB两方达成一致利益, 分别采取E、G, 那么他们就都可以获得更大的利益。这意味着, 一旦信用评级机构与其本政府代表的利益保持了一致, 则其所出具的主权信用评级将对他国的经济产生极具杀伤力的影响。

(二) 关于主权信用评级中三方博弈的“防共谋问题”

防共谋均衡的目标就是要排除由于多人博弈中可能存在部分博弈方结成小团体联合行动, 会给博弈结果带来的不稳定性和问题。在上述图1中的情况下, 很明显 (D, F, H) 不是防共谋均衡, 因为它在受到小团体和局部串通行为威胁时是不稳定的。在图2中, 博弈方C可选择策略I, 即发展自己的主权信用评级机构, 不再把自身的主权信用评级拱手相让于B, 打破A国对于主权信用评级的垄断地位, 防止AB串通合谋以不利于C的金融安全。

因此, 在图2中, 虽然 (E, G, I) 从帕累托效率意义上明显不如 (D, F, H) , 但是它是防共谋均衡。因为给定偏离者还能继续偏离的约束, 无论是单方偏离 (E, G, I) , 还是两方, 或者三方的偏离, 都不能增加他们的利益。因此当不能消除串通的可能性的时候, (E, G, I) 比 (D, F, H) 具有更大的稳定性, 更可能是博弈的结果。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 为了避免他国的信用评级机构把持着本国主权信用评级的话语权, 发展本国独立的主权信用评级机构将成为一国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发展独立的主权信用评级机构对我国的意义

继欧债危机爆发后, 世界上各主要国家更加审慎地认清了主权信用评级的震慑作用, 并相继采取了实际行动以期建立起自主的信用评级体系。例如, 在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发生后, 部分欧洲政要建议要建立起欧洲的信用评级机构, 以保护欧元区的金融安全。

另外, 2010年7月, 我国的大公国际发布了《2010年国家信用风险报告》和首批50个典型国家的信用评级, 这一举措表明了我国信用评级机构有意推出独立的主权信用评级。

然而, 三大国际机构都已经是百年“老店”, 并且有美国强大的经济做支撑, 要想与其比肩仍非易事。

尽管存在着诸多困难, 对我国来说, 发展主权信用评级是毋庸置疑的选择。这是因为多年来, 三大机构长期坚持以美国的价值观来审视亚洲文化与市场环境, 以至于它们对中国总是“特别关注”, 长期以来, 一直“无视”中国高速发展的经济态势, 对中国的信用评级一直采取“打压”手段。2008年8月, 在美国次贷危机的冲击下, 整个发达国家经济风雨飘摇, 中国成为了全球经济中为数不多的“阳光地带”, 由此标准普尔才把中国的信用评级调至A+。具有浓重讽刺意味的是, 一直被奉为“顶级债券”的美国国债变为废纸时, 长期拥有3A评级的美国向拥有A+评级的中国请求营救。这种大债权国与大债务国之间信用等级倒挂, 不仅显示的是信用等级的荒谬与可笑, 而且导致中国政府及企业海外融资成本大大增加, 严重影响中国政府和企业的利益。

信用关系正在成为中国现代社会的经济基础, 因此, 我们有必要支持本土的评级机构的发展, 甚至是发展为国际型的评估机构。正如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所言:“这个发展是一个中长期的过程, 很难一蹴而就, 也很难拔苗助长。我们应该要支持本土的评级机构的发展, 应该给他们留下更多的空间。”

摘要:主权信用评级关乎着一个国家金融体系的稳定。在国际上, 主权信用评级业务几乎被美国的三大评级机构所垄断, 继欧债危机爆发后, 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三大机构的信用评级对其经济所造成的震慑作用, 并对其评级的公允性与独立性产生质疑。本应作为独立的第三方的信用评级机构如果不能为投资者提供客观的决策参考, 而是为利益所动, 那么由其提供的评级结果不具有独立性, 会给被评级国家和其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本文将从博弈的角度、运用“共谋”与“防共谋”的博弈模型来分析信用评级机构缺失独立性的危害以及对一国而言发展独立的主权信用评级机构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主权信用评级,评级机构,博弈

参考文献

[1]谢识予.经济博弈论[M].3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1.

[2]滕飞.倾斜的国际信用评级[N].国际商报, 2011-08.

[3]邓聿文.中国亟待发展自己独立的主权信用评级机构[N].上海证券报, 2010-05.

机构的独立性 篇10

“民意”顾名思义就是民众的意愿, 这是一种共同的意愿, 代表广大民众的共同意见, 某一个或某几个人的意愿不能构成民意。

“民意”从学术上来讲应该称作公共意见 (Public Opinion) , 它是公众对于自己、周围生活环境、社区事务与更大范围内的公共空间中相关事物的认识、态度、行为预想的公开化与交流后形成的公众意见状况。民意是多层次和全方位的, 同时很重要的是要能公开表达出来。不是每个人的私人意见简单相加就等于民意, 民意需要适当的渠道和媒介被公开、传播、交流、辩论、协商, 从而形成两类民意:一类是共识;另一类是歧义, 即被大家感知的不同意见。因此, 真实的民意需要创造更好的可以公开表达意见的舆论环境, 形成公开交流与沟通的社会文化, 尊重不同意见和扩大社会共识。

20世纪90年代, 我国开始出现了在政府内部利用传统的网络和研究人员进行的民意测验, 这个时期出现的民意调查机构都不是独立的, 基本上隶属于某个政府部门, 是为了该部门的一些工作而存在的, 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形式, 它的局限性在于它不是能动的自愿代表民意的机构, 只能算一个搜集数据的调查机构。到20世纪末, 民意调查机构开始大规模兴起, 这既是社会的一种潮流, 也代表了我国民众公共意识的逐渐成熟。各个地区政府也都开始建立专门的民意调查机构来收集广大人民群众共同的问题, 通过这些部门对数据的整理归纳, 最后得出科学的能代表民意的意见。

但是这种由政府组织开设的民意调查机构存在这样一个弊端, 由于隶属于政府部门, 有时被认为有帮助政府领导创造业绩的嫌疑, 也就是说, 迫于政治的压力, 这种政府性的民意调查机构会被认为是非客观的, 有时无法完全反映实际情况。

由此可见, 在我国独立的非政府性质的民意调查机构的出现是十分必要的。现在我国已经存在一些这样的组织, 如广州市社情民意研究中心、零点研究咨询机构等, 尽管它们具有商业性质, 但作为一个独立于政府之外的社会组织, 能够客观真实地将民意表达出来, 在社会上还是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二、独立民意机构在政策评估中的作用

独立民意机构对政策的评估属于一种非正式的外部的评估, 它可以在政策执行的所有阶段进行。

独立民意机构在政策评估中起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1. 可以更客观公正地对政策的实施进行评估

独立民意机构作为独立于政府与群众的第三方, 更具有客观性和独立性。它不属于政府组织, 所以不用迫于政治或上下级的压力隐瞒或谎报政策实施的真实情况, 它的立场更加客观。另外, 它可以广泛收集民众的意见, 通过客观科学的手段将其整理归纳分析, 由于其代表着民众的利益, 不会因为信息片面而曲解了事实, 而是真正地反映民意, 所以也更加公平。

2. 可以更广泛地反映民意

独立民意机构的非政府性质使其更贴近于群众。一两个人的分散的意见不是民意, 那么广泛的群众的意见由谁来收集呢?可以通过这种独立的民意机构。它可以能动地将群众的普遍意见收集到一起进行科学的整理, 这样就形成了民意而不再是单独分散的意见。将这种民意通过传媒或其他渠道反映给政府机关部门, 这样就可以引起广泛的关注和重视, 以解决切实的民生问题。

3. 评估结果可信度高, 群众容易接受

独立民意机构对政策的评估结果对于民众来说更具有可信度。政府内的民意调查机构的结果会使民众产生一种不太信任的感觉, 大家会觉得它是一种自己对自己的评估, 所以结果可信度不高, 会有隐瞒实情的怀疑。独立民意机构不同, 因为它是第三方独立机构, 所以民众会更加信任它评估的结果, 也更加容易接受。

4. 对政策的执行起到了有效的监督作用

独立民意机构对于政策的执行部门来说就像是一双眼睛, 一双群众的眼睛, 它时刻盯着政策执行者的行为, 如果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问题就会很快被发现并揭露出来而不会帮助其隐瞒事实。这对于政策执行者来说是一种十分有效的监督。

三、结论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发现, 独立民意机构的产生和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也是其必然选择。独立民意机构已经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它对政策的评估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 对于我国来说, 独立民意机构的发展还比较落后。首先, 它的普及性并不是很高, 独立民意机构比较少, 很多地方的民意无法得到充分的表达。另外, 即使是独立民意机构, 其调查的领域依然有较多的限制, 在反映情况的话语权方面也有很大的约束。这些问题都需要进一步加以解决。

参考文献

[1]谢明.公共政策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192.

[2]陶学荣.公共政策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6:226-228.

[3]谢明.政策分析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上一篇:示范园区循环农业下一篇:材料作文如何引述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