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美感培养

2024-07-25

语文教学中的美感培养(精选十篇)

语文教学中的美感培养 篇1

关键词:钢琴教学,美感培养,审美意识,音乐修养

随着我国钢琴教学演奏整体水平的提高, 教学中的美感训练已逐步被人们所重视, 美感训练已经成为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钢琴教学在提高学生的美感, 培养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特别是对提高学生自身审美修养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平日的钢琴教学过程中, 钢琴教师也经常会要求学生学习不同音乐家的作品, 如巴赫的神圣严谨;莫扎特的纯朴优美;贝多芬的辉煌壮观;肖邦的浪漫诗情;李斯特的狂野不羁等。通过这些风格各异的作品, 可以使学生从不同角度来理解各个时期背景下不同作品中这些积极、健康、乐观的思想感情, 培养优美的情怀。不仅可以增进学生的思维能力, 发展智力, 而且还可以让每一个接受过美感培养的人对音乐鉴赏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

一、钢琴教学中由于缺乏美感培养而常见的不良现象

在钢琴教学中, 教师常常会忽略了对美感的培养, 导致学生出现种种不良现象, 使教学和演奏效果受到很大影响。很多教师往往只关注学生在某一个技术点上有没有做好, 速度、节奏有没有弹准确, 快速跑动处有没有弹均匀这些最基本的要点, 却忽略掉乐句与乐句之间的联接关系, 小乐句中每个音的起承转合与强弱走势。这就导致了我们听不同的学生弹同一个曲目, 为什么有的人演奏得扣人心弦让人眼前一亮, 能够打动听众。而有的人演奏得平淡无奇, 缺乏灵魂, 让人昏昏欲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长期重复枯燥的技术练习, 久而久之自己对学习钢琴的兴趣也慢慢枯竭。

二、钢琴教学中培养美感的具体方法

(一) 帮助学生树立审美意识

要让学生学会欣赏音乐, 提高其对作品的审美能力, 音乐作品的选材显得尤为重要。作品思想主题对学生的审美价值和标准起到一个直接的导向作用。因此, 教师在讲解钢琴作品之前, 首先要认真严格地针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生理及心理特点来进行作品筛选, 所选择的作品要有深刻的主题、立意和较高的欣赏价值, 使学生们在欣赏作品的同时, 在思想上能够得到深刻的启迪, 在审美认识上有一个大的提高。其次, 在实际教学中使学生在完成每一个乐句时都能感受到美。在教学初期, 基本的弹奏技巧训练是很单一、枯燥的, 但它却是通往音乐殿堂的必经之路。教师要帮助学生剖析作品, 理解乐句, 促使学生展开生动的想象。一旦有了想象, 就不会觉得练习枯燥, 也就不再是盲目地、毫无感情去进行了。久而久之, 学生就会形成牢固的表现和创造音乐美的意识, 起到“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二) 强调每一个乐句的具体表现

一首钢琴作品的美是通过连绵不断, 起承转合的延续性体现出来的。因此, 作品中每一个小乐句的处理, 都直接影响到整体的音乐美感。我国音乐院校中会开设曲式课, 本质就是把一个长达数十页的作品拆开, 便于更好的学习与研究。钢琴专业一些聪明的学生开始利用这一点来背谱, 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 这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对于平日练习来说, 钢琴教师要引导学生如何把这些段落再细分成一个一个的乐句, 如何对每一个小乐句进行仔细的揣摩和处理。哪部分该弱, 哪个声部该凸现出来, 哪个音要柔和的触键。再随着自己的演奏一起吟唱, 养成这样的练琴习惯, 美感也自然而然的形成了。

(三) 强化技巧的训练, 以提高美感的外在表现力

高尔基曾经说过:“艺术家不掌握技巧, 就是最丰富的感情也会陷于瘫痪。”他的这句话正说明了技巧的运用对艺术创作的重要性。技巧对于弹奏钢琴来说, 同样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 钢琴演奏中的技巧不仅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 更是体现音乐风格的重要表现手段, 它对于音乐美感的创造是不可缺少的。例如, 李斯特作品中多以八度快速绚技性的手指跑动作为演奏的高潮, 其整套匈牙利狂想曲中的民族特色非常鲜明, 演奏中就如同民间舞蹈的摆裙与不断变换舞姿的旋转技巧绝妙搭配, 给人以美的震撼。可见, 技巧对于提高钢琴演奏外在表现力是十分重要的。风格性极强的旋律加上赋予特色的技巧, 其音乐美感就更加突出了。因此, 我们必须通过各种短小精悍的专门性的有意识地手指技巧训练来增强学生演奏时的美感。

(四) 以情带音, 以音传情, 达到“美”的升华

钢琴表演是自身内在情感的表现, 与作曲家想要表达给人们一种什么样的音乐的交融, 两者缺一不可。除技巧外, 演奏者给观众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表现出来的气质。对于钢琴演奏者, 应该多要求他们用心来演奏, 首先要把作曲家标注在谱面上的表情记号做出来, 其次可以在原基础上适当加入自己的感情和理解。要把自信、大方的一面展现出来。在日常的钢琴课堂上常能听到老师说“要用心去弹琴”。所谓用“心”, 则是指用情感去支配动作, 也就是“以情带音, 以音传情”。音乐表演艺术要准确的传情达意, 要以真实的情感为基础, 因为真实的情感是引导表演不断获得美感的源泉。一旦失去了它的生命的真实性, 也就失去了艺术的真正价值。

三、结语

钢琴教学中的美感训练意义重大, 是一项不可忽视的训练, 更是一个漫长的潜移默化的培养过程。演奏过程中美感的形成与学生审美意识、表演技巧、情感体验和音乐感受力等都有密切联系, 教师只有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把美感训练落实到教学实际当中, 才能不断的提高学生认识美、理解美和表达美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杨辛.美学原理[M].北京:北京出版社, 2002, 3.

语文教学中的美感培养 篇2

关键词:琵琶演奏 音乐美感 培养基础 培养方法 美是一切事物的本质,是人们对外界事物评价时产生的一种积极、肯定、愉悦的情感。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美感培养,会使学生对所学内容热情增强,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显著提高。因此,美感培养在任何教学范畴中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美感培养的基础

“‘技’差而无‘情理’,为劣之劣者;‘技’佳而无‘情理’,为匠之劣者;以‘情’感人、以‘理’服人,而技术又以副之,为‘优’之优者。”刘德海先生的这句话道出了琵琶演奏技与艺的关系。琵琶演奏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指法的繁多、技巧的丰富使得演奏者必须具备一定的基本功后才能准确表达乐曲,抒发情感,因此基本功训练是琵琶也是一切器乐学习的基础。

1.加强基本功训练,减轻技术负担

基本功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演奏作品的质量,因此琵琶演奏者在初学阶段就应选择老师作为入门的引领者,为今后的顺利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随着学习年数的增加,演奏者练习曲目的数量也不断增多,这时的演奏者不应以练习乐曲为主而忽视了基本功的训练。基本功必须每天坚持练习,持之以恒地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近些年在琵琶演奏家与作曲家们的共同努力之下,琵琶作品不断出新,这些新作品体现了作者的人生积累,阐释了作者的审美追求,展示了新时代的脉搏气息。新音乐、新思想、新追求最直观的体现就是对演奏技巧的更高要求。例如,中国香港作曲家罗永晖先生创作的《千章扫》,对扫弦技术而言是一次全新的突破,乐曲所要求的力度、耐力以及爆发力在以往的扫弦运用中是很少见的。演奏这首作品要求演奏者在扫弦技术上无障碍、无负担,才能较为自如地驾驭这首作品。因此,基本功训练是琵琶演奏者的每日之功,只有长期坚持不解地练习,才能为日后的乐曲学习作准备。

2.熟悉乐曲背景,准确理解音乐内涵

琵琶是一件能古、能今、能中、能西的乐器,从《十面埋伏》《塞上曲》到《天鹅》《点》,从《诉——读唐诗〈琵琶行〉有感》《草原小姐妹》到《野蜂飞舞》《查尔达斯》,每一首风格、时代、国域不同的作品都被琵琶以强大的表现

力挥洒得淋漓尽致。同时,还有中国的地域性乐曲,如潮州音乐《寒鸦戏水》、河南音乐《陈杏元和番》、以陕西秦腔为素材改编的《渭水清》等,这些作品都是我国琵琶艺术家们努力创造的智慧结晶。因此作为一名琵琶演奏者,在演奏作品之前的首要任务就是了解乐曲的创作背景及音乐内容。例如,琵琶独奏曲《草原小姐妹》原本是作曲家吴祖强、王燕樵、刘德海于1972年尝试性地将琵琶作为主奏乐器与西洋管弦乐队结合而创作的一首协奏曲,这首作品将常见的无标题协奏曲与标题交响诗写法结合起来,将多乐章的划分与单乐章的归纳结合起来,将民族传统曲式中的多段体和交响乐中常用的奏鸣曲式结合起来。后来由于众多演奏者并不具备演奏协奏曲的条件,为了普及这首优秀作品,作者又将其改为独奏版本。因此学习者在学习独奏版本的同时,应首先了解蒙族少女龙梅与玉荣这对小姐妹的英雄故事,再参照协奏曲版本的音响,感受大乐队演奏作品的细腻与震撼,从而提高自身对独奏版本的更深理解。

二、美感培养的方法 1.把握形态美

任何乐器的学习都是从持琴开始的,琵琶也不例外。正确的坐姿、良好的仪态是学习琵琶演奏的第一步。对于初学者来说,由于学习内容的简单化,演奏姿势只要做到正确就可以了,但是对于程度较高的演奏者来讲,演奏姿势除了要

求正确以外,具有美感的形态活动对于渲染音乐情绪、增强音乐表现力有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例如,在演奏《十面埋伏》这首作品时,仅有全面的技术和力度是远远不够的,音乐紧张的气氛、多变的节奏、模拟厮杀声的酣畅淋漓都需要演奏者肢体动作的合理配合。乐曲“呐喊”段是全曲最为高潮的段落,大幅度的力度变化、右手持续扫弦及左右手高度协调配合展现出了一个气势激昂、惊天动地的战争场面。演奏者演奏此段时全身心要高度集中,扫弦时的肢体动作在不影响演奏的同时要尽量地夸张,整个身体可以随着音乐的起伏而左右晃动,以达到声情并茂的演奏效果。当然,本文所讲的形态动作是基于基本功扎实、对乐曲理解准确的基础上,配合音乐变化以达到更佳演奏效果。对于那种没有声音只有动作的华而不实的演奏状态,笔者是不予支持的。

2.体会声音美

音乐是声音艺术,也是整个审美体验的基础,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音色分辨力的培养应贯穿于整个音乐教学过程。由于琵琶形制较扁、发音孔较小,琵琶的自然音色就较为薄且硬,同时演奏技法的复杂以及需要借助指甲发声等问题,又使得演奏音色杂乱易出杂音,因此,音色控制在琵琶演奏中就极为重要,也是影响演奏质量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从第一节课开始就应培养学生对音色美的追求意识和习惯。好的音色把握在于演奏者内心对声音美感的体会,教师加强学生听觉能力的同时还要提高其内心感受能力。通过内外双重培养,学生从认识琵琶之初就有一个美的声音概念的奠定,为以后继续提高琵琶演奏水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提高想象力

音乐是一门抽象的艺术,它所不具有的具体性与客观性反而给予了聆听者驰骋想象的空间,这也是音乐艺术区别于其他艺术门类的独特魅力之所在。音乐想象力也是音乐作品创造力的一种体现,即常说的二度创作。“演奏家在二度创作时要尊重作品的历史特征,研究其产生时代的审美意识、思想特征、音乐创作的特点,从历史的角度把握作品的风格,再现作品的历史风貌;而演奏家又要站在当今时代的角度研究作品,用更高的要求发展作品,不仅是再现,更需提高作品的艺术价值,挖掘未被前人发现的美的因素,给作品注入时代的气息,创造出自己的个性特征,使审美主体获得更强烈的艺术表现力,从而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①演奏者对于音乐作品的想象能力基于个人的成长经历、艺术素质、学习基础等多重因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因材施教,充分拓展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想象空间,逐步培养学生自主想象的能力,真正帮助学生进步。

4.积极参加艺术实践

琵琶演奏是一门表演艺术,艺术实践的锻炼对琵琶演奏

者业务能力的提高有着潜移默化的推动作用。“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就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因此,所有的音乐教学领域都应重视学生的艺术实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将其作为学生走进音乐、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通过音乐艺术实践,增强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②现代音乐教育不是以前自娱自乐式的音乐传授,当前经营有序的演出市场、良好的演出环境都为音乐学习者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舞台。艺术实践是琵琶演奏教学的一面镜子,演出时产生的问题能折射出演奏者自身在学习过程中的不足。以练习为基础、以艺术实践为检验,对于任何一门艺术的学习来说都是最理想的互动方式。

“弦上之音在弦外”,一位优秀的演奏者除了具备全面的技巧以外,良好的音乐表现力、自如的控制力以及丰富的情感体验都是必不可少的,这些能力全部是音乐美感的另一种形式体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正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配合学生正确的学习观念、学习方法、学习兴趣,再注重美感培养这一教育范畴中的核心力量,任何教学活动都会朝着蓬勃有序的方向前进、发展,琵琶教育也不例外。

注释:

①杨靖.琵琶演奏的理性把握及再创造[c].刘德海琵琶

艺术国际研讨会文集.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②音乐课程标准:实践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参考文献:

美感在音乐教学中的培养 篇3

那么,在音乐教学过程当中,该如何充分、有效地对学生进行美感的培养,发挥音乐这门艺术所特有的魅力,对学生进行良好的性格塑造和心灵的陶冶,并从中享受到美的感受呢?

一、取材多样,谨慎恰当

音乐教学的选材要以教材为主线,又不局限于教材。音乐的美感体现形式是多样的,有雄壮的美,如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强烈的节奏感犹如在叩响命运之门一样,《黄河大合唱》体现了庞大的场面和恢弘的气势;有柔和的美,如《梁祝》,给人一种无限缠绵的感觉。尽管美感的表现不一,但都丰富了人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享受不同美感的基础上培养了审美观。中学生风华正茂,他们追求时尚,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地加入时尚因素是必要的。如选择流行歌星演唱的经过改编的民歌给学生,如《康定情歌》等,进而引导学生对民歌的喜爱。此外,有些歌星通过自身的刻苦努力,成为集创作与演唱于一身的音乐人,他们的个人经历也是激励学生不断进取的极佳榜样。

二、创设情境,体会意境

1.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当今教学手段日益多样性,尤其为音乐教学的感染力提供了丰富的手段,所以,充分、有效地利用这些多媒体是教师的首选。当然,多媒体无论怎么先进都需要人的控制,教师懂得如何有效地利用就成为教学效果好坏的关键。以高中一年级的音乐鉴赏课《春江花月夜》为例,古诗《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诗人张若虚的作品,素有“孤篇压倒全唐”之称。所以,在欣赏这一音乐作品前,有必要利用图片、文字、声音和视频相结合的方法对这首诗有一个完整而充分的理解,通过多角度的感官刺激让学生认知中国文化的深远意境,提高对音乐作品的审美鉴赏。

2.体会意境的教学设计

中国古典的音乐具有宁静、悠扬的特点,以二胡、古筝、长笛等管弦乐器演奏的作品体现得尤为明显。针对此类教学,教师可以先对作品进行简要的介绍和概括,然后拉上窗帘,关掉灯,请学生闭上双眼,认真地体会古人对“宁静高远”的意趣追求,感受我国古典音乐的独特魅力。比如学习类似《黄河大合唱》的作品,也可以要求学生随着那铿锵有力的节奏进行高声吟唱,感受那种对心灵的震撼力。

3.利用表演、对话等情境增强协作能力和团队意识

新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引导学生以音乐为媒介,加强与他人的合作与交流,增强协作能力和团队意识,培养集体主义精神。”音乐是人类交往和情感交流的一种重要形式,以音乐作为媒介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音乐教学中,充分利用合奏、合唱、表演、舞蹈、话剧编演等不同的形式,能够使学生真正融入群体,避免个人主义,自觉地养成个体服从群体的习惯,增强集体主义观念。

三、抒发心境,分享感受

通过选材和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对音乐的认知和鉴赏有了一定的认识,并自觉地形成初步的感知,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欣赏能力,增强对音乐中美感的领悟,做一定的反思是必要的。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堂上或者在课后,把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和不解之处提出来,教师和同学们一起分享和解决。这样,学生就可以将自己对音乐所独具的韵律美感受诉诸语言,达到和其他同学在情感上的共鸣。此外,对于困惑不解之处,通过与其他同学和教师的交流,会形成新的认知,提高自己的鉴赏力。这样,对于音乐美感的培养就会逐步加深,激起学习音乐的兴趣,活跃气氛,在紧张的文化课学习之余可调节情绪,有利于其他课程的学习。

总之,在音乐教学中对学生美感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正如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所说:“音乐的本质在于对情感的反映,对音乐的学习与其说是一种智力过程,不如说它是一种情感过程——审美体验。”这种审美体验需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的实践活动,通过长期的音乐艺术熏陶来培养。

语文教学中的美感培养 篇4

一、国际标准舞的美学体现

(1)形体姿态美。在国际标准舞表演中,舞者不仅技艺超群, 更以其优美的形体外貌使围观者为之倾倒,优美的身体造型与音乐的协调配合能够极好地满足人们的审美心理要求。因此, 在这样一个强调美的运动中,形体姿态美也就成为获得美好赞誉的必要条件。肢体是国际标准舞最华丽的语言,一个送胯扭腰、一个倾斜侧转或者一个摆头盘旋,都是寓意不同的情感表达。尤其是拉丁舞中的桑巴、伦巴和恰恰舞,极易给人留下强烈震撼的美感,活力四射而不僵硬,婀娜又不显俗艳,灵活绚丽的舞步令人目不暇接,活泼的舞姿点燃了激情的热血,让人心情久久难以平静。

(2)音乐美。音乐是国际标准舞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表现艺术,以声音来再现创造者和表演者的内心世界。因此,在观赏舞蹈时,需要随着音乐的旋律进行联想与想象。在对国际标准舞比赛进行评判时,要注重音乐与动作的有机结合,动作必须符合音乐的特点,巧妙地把技术动作,乐曲的旋律、节奏以及个人的风格和谐地组织起来。

(3)精神美。国际标准舞,特别是集体舞蹈和列队舞蹈,是需要多个大学生共同合作的群体舞蹈形式,它能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令大学生全面发展,可以改变个别大学生孤独内向、 消极离群的性情,使心胸变得更宽广,形成团结协作、与人为善的性格。对于培养团队精神很有好处,对适应社会、挑战困难也是大有益处的。因此,国际标准舞培养了精神美的意识,是塑造精神美的心理良方。

(4)服装美。国际标准舞服装的服饰之美是其视觉美的焦点之一,也是感染观众与吸引裁判评分的主要因素之一。国际标准舞起源于欧洲宫廷舞蹈,因此要求男士身着燕尾服,穿着与服装同色的平跟缚带皮鞋,凸显出西方上流人士的绅士气质,女士则身着华丽不过脚跟的蓬蓬长裙及高跟鞋,凸显出雍容华贵端庄典雅的淑女风范。在舞台灯光的映衬下,尤为美轮美奂,仿佛置身于童话世界中。

二、影响国际标准舞美感的因素

(1)舞者的表现意识差。舞者的表现意识差,即不善于用动作来表达感情,没有给舞蹈塑造艺术形象。舞者没能通过面部表情、肢体动作和与舞伴的配合等,把与舞蹈形象和音乐旋律相符合的感情充分表达出来,姿态僵硬、毫无感染力,整个舞蹈过程只是外在动作的拼凑,缺乏艺术造诣和欣赏价值。

(2)技术水平和身体素质差。在学习过程中,尽管有些大学生具备良好的鉴赏能力和强烈的表现欲,但由于技术水平和身体素质较差,因此也极大地影响了动作的美感。比如急于求成, 基本步伐还未完全熟练,就要学习高难度的动作;力量不足,不能以标准的力度完成动作;注意力不集中、表演过程中肢体松懈等,都容易导致动作美感不足。

(3)音乐的节奏感差。任何舞蹈种类对音乐节奏感的要求都很严格,一旦缺乏乐感和节奏感,就会造成动作与音乐的配合不协调,也会导致美感欠缺。

三、国际标准舞的美感教学基本方法

(1)引导模仿法。引导模仿法即教师对所教授的动作进行示范并引导大学生模仿练习。教师在示范时,身体重心的升降转换要准确并且明显,出脚路线、面部表情等要一并交代清楚,避免大学生感到茫然困惑,从而较快地掌握正确动作和肢体感觉。

(2)由简到繁循序渐进法。国际标准舞的特点是动作的连贯、舞步的灵活变化。尤其是组合动作和成套动作,因为动作复杂多样,会使大学生在衔接部分记忆模糊、顾此失彼。而采用由简到繁循序渐进法进行教学,就可加强大学生对部分动作或舞步的记忆,能避免中途停顿或衔接的困难,使他们流畅连贯地完成组合动作或成套动作。

(3)音乐教学法。在国际标准舞的教学中,为了让大学生保持动作与音乐和情感不脱节,教师需要注意几个问题:培养大学生的音乐意识,提高大学生的音乐修养;用不同的情绪向大学生演示同一个动作,使所教授的动作适应不同内涵的音乐;使音乐形象化,让舞蹈与音乐相互交融,充分展现国际标准舞的艺术魅力。

(4)意念教学法。舞蹈动作应听从意念的支配,而不是单纯地模仿,因为只有在意念支配下用心演绎出来的舞蹈才具有魅力。国际标准舞的意念即“舞蹈感觉”,包括动作意念和情感意念。动作意念较多体现于呼吸,即让大学生掌握特殊的呼吸方法,以协调膝、胯、胸形成稳定的牵拉力,有利于大学生展现出动作的柔韧性;情感意念是内心世界的表露,将自身意念转化为舞蹈的灵魂,寻求更具有内涵的深层感受。

四、结束语

中学语文课堂中的教学美感论文 篇5

摘 要:如何在语文课中进行美感教学呢?一、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使学生深入人物内心,和作品中的人物一同去爱、一同去恨,产生共鸣。二、引导学生领会作品的布局谋篇,感受作品的建筑形式美。三、引导学生根据作品的语言,充分想象作品的意境,使学生在美的欣赏中得到熏陶。

关键词:美能生乐 痛作者之所痛 恨作者之所恨 爱作者之所爱 人情美 人性美 陶冶情操

文章不是无情物。就全国统编中学语文教材而言,选入的文质兼美的文章,尤其是文学作品,堪称中外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既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李白佳作,也有被盛赞为“无韵之离骚”的司马迁的《史记》;既有世界短篇小说大师莫泊桑、契诃夫的名篇,也有中国古典长篇小说的最高代表《红楼梦》。仔细体味,体裁全面、题材新颖、格调清新,一篇篇文质兼优的佳作构成了一个绚丽多彩的华美世界。可以说,中学语文教材囊括了深厚宽广的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美育因素得天独厚,美感情调四处洋溢。可为什么我们的学生却不喜欢语文课呢?

本来,美能生乐,美能使人产生浓厚的兴趣,可我们的学生为什么对文质兼美、美感洋溢的语文不感兴趣呢?究其原因,主要是我们的教师不注意发掘文章的美感因素,单纯地向学生讲解枯燥乏味的字词句段篇,忽略了美对学生的吸引。苏联教育家列节夫曾说:“语文应该让孩子们在美的空间遨游。”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课在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充分实现它的审美教育功能是十分必要的。因此,运用正确有效的做法,充分发挥语文教材自身富有的美育效能,加强对学生的美感教育,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调动起来,即为当今语文教学急需探究的课题。

那么,如何在语文课中进行美感教学呢?本文尝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

一、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使学生深入人物内心,和作品中的人物一同去爱、一同去恨,产生共鸣。

语文教材中的作品,无不是作者“情动于衷,不吐不快”的力作,无不是“情”的喷涌结晶。文章中宣泄奔腾着感情的激流,描绘塑造着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给人以动感和艺术魅力的美感意蕴。教师应该把精力集中在“情”字上,通过自身的感知、联想、想象,深入剖析作品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感受作者浓烈情感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美,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痛作者之所痛、恨作者之所恨、爱作者之所爱的同化境界。这样学生才能把情感移进人物的内心去,与作品中的人物一同去爱、一同去恨,产生共鸣。正如古人所言:“披之以情,以情悟文。”胡适的《我的母亲》写得清新质朴,十分动人,教学时我们应抓住文章的细节描写,进行深入的剖析,用作品中真挚深厚的感情打动学生。例如,分析母亲对我的严格管教这些细节,用作品中真挚深厚的感情打动学生;分析母亲对“我”、对其他亲人、对自己名誉的.不同态度和做法,感受母亲的思想性格和为人特点,使学生真正窥视到母亲那颗金子般的心灵。这样让学生在饱含感情的细节描写中,感受到了最崇高的人情美和人性美。

二、引导学生领会作品的布局谋篇,感受作品的建筑形式美。

一篇文章由许多材料组成,由字词句段连成篇章。那它是如何构成整体,达到和谐统一、搭配相宜、生动流畅之美感呢?领会掌握这一点,不仅对阅读有帮助,而且对写作构思、文章的安排有借鉴作用。正如建造一座大厦,如何总体构架,如何安排层次,如何布置装饰,形成建筑形式新颖、独特的美感?如果我们把握了文章组织材料的脉络、方法,那么会有“涉足斯文也,则有心旷神怡,其喜洋洋者矣”的感觉。要让学生在阅读、欣赏作品时,借助文章分析的各种方法把本来繁杂的材料化为富有建筑美感的形式作分析领会。如,把握鲁迅《藤野先生》一文的材料安排:“相识――相处――离别――思念”,抒发对藤野先生的热爱、感激之情,通篇还洋溢着浓厚的爱国主义感情。全文布局严谨,结构完整,给人以统一和谐的美感。

三、引导学生根据作品的语言,充分想象作品的意境,使学生在美的欣赏中得到熏陶。

我们知道,作为教材的文学作品的艺术之美,不是露天的珍珠,伸手可以摸得着;也不是碧天的银星,抬头可以看得见。它往往隐藏在艺术形象所给人留下的深广、多层的审美空间里和生动逼真的意境中,因此应开辟学生审美想象的通道,即通过作者用来描写艺术形象的语言启发学生展开审美想象,使学生在审美欣赏、想象中得到熏陶。如,教学冰心的《谈生命》,我们可以通过文章的优美语言来启发学生展开审美想象。“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生命又像一棵小树”,可引导学生先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去想像,用语言去描述“春水、小树”的视觉形象,体会“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意志和豁达乐观的精神。

总之,利用美感进行语文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操,不仅会使文章形象鲜明,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陶冶情操,从而达到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学语文教法指导》.河池地区教研室主编。

[2]《语文课堂艺术》.河池地区教研室主编。

[3]车尔尼雪夫斯基《生活与美学》。

[4]张云岗《浅谈中学语文教学史的美感教育》。

[5]刘伯毅《谈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初中语文教学中美感的培养 篇6

【关键词】初中 语文 教学 美感

从小学到初中、高中乃至大学,语文教学都在教学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不仅仅起着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基础作用,对于学生自身素质以及品德的培养,也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

一、关于初中语文教学目标的讨论

目前我国的初中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初中语文的教学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提高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并且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养成健全人格。

在这个教学目标的表述中不难发现语文教学的目的可以大概划分为三个层面。

1.语文教学是学生语言能力培养的必由之路

语文首先是要对中国的语言文字进行学习,这不仅仅是对文字的学习过程,对于语法,常见用法,以及一些古文用法都要学习。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首先加强的就是对于汉语言的驾驭能力。通过对于众多文学体裁的阅读,以及对于文字的使用,来达到对汉语的掌握。

2.语文教学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必要基石

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对于汉语的学习目的,必然引入各种各样的范文进行学习。在初中课本中,这些范文的选用涉及众多方面,从古至今、各种题材、各种文字形式都有选用,就是为了能让学生从各个层面熟悉我国语言的使用方式。从元曲到现代诗歌,从记叙文到议论文,这些不仅仅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于文字的驾驭能力,更是中国文化深入学生思想的过程。在这个学习和教育的过程中,学生除了必要语言能力的提升,更重要的是中国文化的熏陶和深入探究,是中国文明的传承。

3.语文教学是完善学生素质的必然途径

无论是学习过程中对于知识的深入探究,还是对于文化和历史的深入发掘,都是对学生个性的一个历练过程。同时众多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传播给学生,更是为他们人格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准绳。在这样双重的教育之下,学生人格的完善,意志的坚定以及整体素质的提升,都必将有一个极大的推进作用。

二、初中语文教育中的美感

为了实现以上说的语文教育的几方面目标,身为教育一线工作者,有必要深入发掘语文课程的深刻内涵,而语文课程中的美感,则是语文教学中常常会被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

1.形美

文字是传承文明的基础,然而中国的语言文字尤为不同。从单个“字”的构成,一直到词汇和语句,千变万化的文字形成了我国丰富多彩的语言艺术。在这一方面,身为教师,必须带领学生去深入了解这种美。

文字之美,不是简单的声形之间的默契,而是一种文化的表达。虽然初中语文学习已经走过了小学对于汉字的学习阶段,但是目前就连高考也还保留着对于字形字音的识别考核,因此,对于汉字的学习不能简单浅尝辄止。在适当的时候,应当深入学习。通常是从对于文言文通假字和对于繁简体字对照进行对于文字美感的识别。因为文言文的通假字通常见证了古代汉字的字形和应用状况,与现代汉字进行比照,可以观察出汉字发展的步伐;而字形,常常是可以透露出字的深刻含义的,现在有很多文字过于简化磨灭了原本的意境,因此有的时候要借鉴繁体进行理解。比如“窜”,繁体是穴宝盖下面一个“鼠”字,充分表达了老鼠在洞里的活动状况。

此外,形美还从用词和句式中表现出来。中国的诗词就是句式美感表达的典范,无论是曹操气吞山河的“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还是陶渊明温婉恬静的归园田居,无不渗透着中国古文化的浑厚的文化美感。这些朗朗上口平仄对仗,所表现出来的汉语的音韵美感和抑扬顿挫的形式美,都需要教师带领学生去认真领会。

2.神美

形美之外,神美是语文教学中更重要的一个方面。纵观初中语文课本,其中安排的能够带给学生美感的文字篇章不胜枚举,很多都是要深入体会的。

比如《核舟记》,在古文中,这是相对很平实的记述语言,全篇文章只是在描述一件工艺品。对于这样的文章,如果只是停留在文章表面,对文章结构和段落衔接进行分析,那就错过了这篇文章中最精彩的部分。作为教师,除了给予文章表面形式以必要的注意以外,对于其描述的内容必须重视。本文应当能够达到一种,让师生都为这件艺术品而惊叹的地步,应当惊诧于如此一件精美的传世微雕,而非文章紧凑结构的本身。在充分领略核舟魅力基础上,返回思考文字本身的魅力——原来文字是可以将一件工艺品如此完整地重现在读者的眼前。

又如《变色龙》,文章本身的结构并不足为奇,重要的是文字背后的深意和文化,以及文字对于这种深意和文化的表达力量。《变色龙》一文本身是翻译文学,并没有中国古文学的那种韵味,这篇文章一切美感只在于对于人物性格的深入刻画,因此如果仅仅是停留在对文章表面的分析上,就失去了语文教学的真正意义。从整体上深入考察其内容,研究人物性格特点才是语文教学应该有的重点。

作者简介:

高师声乐教学中美感培养探究 篇7

人的美感不是与生俱来的, 要靠长期发声技巧训练和综合音乐文化熏陶这个艰苦而复杂的过程获得, 声乐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把握声乐教学的情感特征, 启发学生的音乐思维, 疏通技术和音乐的关系, 在完善歌唱技巧的同时, 关注教学中美的因素, 充分发挥美感因素对高师声乐教学的积极作用, 使二者互促并茂, 相得益彰, 从而形成完善的声乐教学格局。

一、激发美的情感

歌唱是感知的艺术, 更是传情的艺术, 人心感于物而动, 声则动于心而发。声乐教学首先应该以美感人、以情动人、用情感来打开学生的心扉。声乐教学中的审美对象就是由词曲作者共同创作的歌曲, 它是诗乐会壁、词曲交辉的综合音乐体裁;声乐作品中的歌词很讲究文学艺术美的原则, 歌词中蕴含着鲜明的主题思想、时代精神和民族风格;声乐作品中的旋律形成是以歌词为依据, 音乐旋律的线条、结构、和声、音色以及歌词本身蕴含的文化底蕴, 既有知识美、语言形式美等因素, 也有形象美和情感美的内容。因此, 声乐教学中对作品的内容和音乐手段的分析, 从歌词到曲调, 从情感到理性全面认识和了解歌曲特定时代背景和风格, 从中准确感悟出作品的情感表现特征是美感教育的重要手段。具体说来, 学歌时, 首先引导学生学习歌词, 教师可以让学生大声朗读歌词, 在朗读时, 要求学生清晰准确地咬准每个字音, 包括字头、字腹、字尾, 读出节奏、读出韵律、读出情感, 让学生与作者、与歌词产生共鸣, 从中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比如学习歌曲《大江东去》, 首先是朗诵歌词“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并深刻理解歌词的寓意, 通过朗读理解, 歌词中那“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的惊险雄奇, 以及:“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的旷世韬略, 使学生感受到慷慨激昂的豪放美;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蓝蓝的天上白云飘, 白云下面马儿跑……”, 辽远壮阔的景象使学生品味到北方游牧民族的豪情美。其次, 引导学生对歌曲旋律的情感美的认识。如果说, 歌词学习是情感的认识阶段, 是由外到内的过程, 那么, 旋律学习则是情感实践阶段, 是由内到外的过程, 莫扎特说:“旋律是乐曲的灵魂”。所以在歌词的情感教学的基础上, 旋律教学中更要感受旋律的美感, 教学一首新歌时, 教师可以根据每句旋律所对应的歌词去引导学唱, 不要让学生的思维束博在发声的技巧和发声的状态中, 要一板一眼细细品尝曲调中韵味, 摸准曲作者的意图, 把握作品的风格情调。体会各种旋律线的美感所在, 如歌曲《我爱你中国》, 歌曲的开头是一个带引子性质的乐段, 节奏舒缓、速度徐缓, 音调高亢明亮宽广激越, 音的跳进与级进的结合推动着音乐, 鲜明而又富于表情的波浪起伏犹如大海的波浪婉转回旋、趣味无穷。通过旋律的哼唱, 学生沉浸在荡气回肠的音乐之中。受到了艺术感染和美的陶冶。教学中通过对歌词和旋律的情感引导, 就自然地将学生带到了艺术境界, 体味了艺术了艺术形象的魅力, 激发了审美情趣, 培养了个性品质。

二、感受美的意境

“意境”是作品通过形象描绘所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对“意境”作了这样的解释:“境界非独景物也, 喜怒哀乐, 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 谓之有境界, 否则谓之无境界”。意境的构成, 要求主观的情与意和客观的景与境统一。”“作者胸有境, 入境始于亲“。入境, 就是要把学生引入作品所描绘的特定意境, 如身临其境, 似感同身受, 通过自己的体悟, 深入认识作品的思想底蕴和美学价值。作品意境表达准确与否决定着作品二度创作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声乐教学中, 通过体会歌词内涵和旋律美感后,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建立一个与歌曲情感相适应的“情境”, 调动其“内心视觉”, 以便让学生在这个“情境”中演唱。如歌唱《沁园春.雪》时, 《沁园春·雪》如果单纯从词的文学结构来分析, 分上下两片。上片大笔挥洒, 描写北国雪景, 展现祖国山河的壮丽;下片借景抒情, 由祖国山河的壮丽引出英雄人物, 纵论历代英雄, 抒发诗人的抱负。而且气势磅礴, 画面壮阔, 意象壮美, 意境高远。整首作品的基本调性是d小调。其中音乐在发展过程中使用了d羽调的雅乐调式。音乐显得格外地阴柔与歌唱性, 例如:当作品的71-72小节以极具歌唱性旋律出现在d羽调的雅乐调式上时, 音乐所塑造的对成吉思汗那种钦佩与歌颂之情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这样的音乐只有演绎者深刻的理解与优秀的听觉才能表达准确。师生通过交注, 引导学生设身处地的想象的从而构成一个这样的情景:诗人站在高山之巅极目远眺, 被白雪覆盖的群山宛延曲折, 伸向向远方, 仿佛一条条银蛇在舞动;一座座披着白衣的高原, 仿佛一只只白象在奔……在唱到歌词“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时, 帮助学生构成一个这样的情景:眼前白茫茫的雪原, 顿时升起了一轮鲜红的太阳, 阳光照在雪原上, 仿佛着上了一轮鲜红的油彩……。在此情景上, 引导学生建立一个歌唱的“情境”, 并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 以视、听等手段使学生融入的歌曲意境中, 这样在演唱时, 一定能情声相融, 营造出“祖国河山的壮丽秀美”的豪壮之意境。

三、感知美的形象

美育的两大特点是形象性和情感性, 它以美的形象为手段, 达到培养人的崇高情感的目的。声乐教学中, 它根据教师或歌词、或动作、或图式的示意, 在人脑形成相应的新形象, 声乐教材中, 多是名篇精粹, 其中各种音乐形象是复杂的生活现实在艺术中的升华, 这些形象可以给学生以美的启迪, 美的感染。

歌曲中有的形象反应了人类社会中的美。如歌曲《血里火里又还魂》体现了英雄之美;歌曲《牛郎织女》体现了忠贞之美;有的作品表现了自然形象的美。歌曲《山寨素描》让我们感受的“雄鸡、晨雾、炊烟……恰似水墨泼写”的秀美风景。又如歌曲《枫桥夜泊》则是一幅深秋夜泊图, 歌词中“月落、乌啼、霜天、江枫、渔火、寒山寺、钟声……”把人带到了江南深秋之夜, 伴奏中低音区的五度音程运用十分形象地模仿寒山寺钟声的效果, 并运用九连音、六连音这种较密集的音型和装饰音中的短琶音表现江水的流动;整首曲子作曲家运用整体构思的方法通过钢琴低音部双持续音的“钟声”、中层装饰音型的“流水声”上层旋律音型的“缕缕愁思”与帯古曲韵味的独唱旋律相结合, 给人一种凄凉之美。教师在教学中, 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 以视、听这些歌曲能激发美的遐想, 使学生得到美感享受。

四、塑造美的心灵

《乐记》中说:“乐者, 德之华也。”人们通过对音乐艺术作品的体验, 获得审美享受, 进而使人产生对人生、未来、永恒的感悟, 并能直接深入到人的潜意识深层领域使心灵在震撼中受到陶冶, 得到升华。教学中要通过对人物、事物、内容的分析, 展示主人公的美, 让学生在对作品深入体验的基础上, 由情入理, 把握作品的思想、观点, 产生审美效应, 体会歌曲的思想美。一首优秀的作品众多的优秀的声乐作品正是最好的道德教育教材, 比如《我的祖国》、《我和我的祖国》、《我爱你中国》、《我的祖国妈妈》、《祖国, 慈祥的母亲》等, 饱含着对祖国深厚的爱;《那就是我》、《乡音乡情》、《家乡有棵相思柳》、《故乡情》等蕴藏着浓重的四项之情。《五洲人民齐欢笑》《万里春色满家园》《我为共产主义把青春贡献》等, 凝聚着对人生理性的思考。通过大量的优秀声乐作品的学习, 学生由此感受到作品的思想美既扩大了知识视野, 又陶冶了情操。

浅议高职动漫专业校企合作培养模式

徐丹 (江苏省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210000)

一、中国动画的发展前景决定中国动画人才有着巨大的缺口

以电脑动画、卡通片、网络游戏、手机游戏等为代表的动漫产业是后现代产业浪潮中的核心产业, 是一个拥有数亿消费者的大产业, 一个资本、科技、知识密集的高端产业, 一个被称为21世纪最有希望的朝阳产业。我国动画产业的发展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 在这样的大环境带动下, 动漫专业进入高速发展时期, 但是动漫人才的贫乏将学校和企业推动了尴尬的境地, 针对当前“企业招不到人, 学生就业难”的状况要从动漫专业的课程设置、专业教学情况及近几年来动漫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开始分析。

目前高校动漫专业教学局限于传统的教学模式, 将动漫专业固限于纯动画专业, 导致学生的就业面比较窄, 多数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对学生技术操作性的培养以及对教师实践能力的提升。因此, 要进一步提高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教师也要及时汲取影视动漫前沿信息, 丰富教学内容, 改变传统教学方式。

二、中国动画院校培养方式

资料显示, 目前专业人才需求量高达15万人, 但是从业者不足1万, 这决定着我国动画相关职业成为稀缺职业。在动画的制作的环节中, 主要涉及的工作岗位有:动画台本设计、角色造型设计、动画场景设计、构图设计、原画设计、中间画、上色以及后期制作等, 每个工作环节中都有着与其相对应的工作岗位。据统计, 我国人均拥有国产动画片仅为0.0012秒, 我们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的生产量, 因此培养大量动画人员, 对今后我国动画产业的繁荣发展是一项意义深远的工程。随着电脑动画技术的兴起和迅猛发展, 网络动画的不断渗透, Flash动画由业余向专业转移并引入电视制作, 与动画关系密切的游戏产业前景看好, 动画设计其中的一些岗位在发生着变化, 无纸动画逐渐开始走上规模制作的道路, 这就要求其中一些岗位的从业人员在原来工作的基础上再掌握电脑的相关工具以及软件。

截至目前, 全国约有447所大学设立了动画专业, 1230所大学开办了涉及动漫专业的院系, 有的高等学院是开设动画专业, 有的学院是成立动画系。针对动画公司需要的人才能力分析, 大专院校培养的不能仅仅是局限于理论的动画人才, 而应该更多的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 所以高职类所承办的动漫专业的定位应该定位在在培养动漫产业所急需的设计制作人才。人才培养应该以培养动漫制作能力为核心的基础能力, 通过基础造型以及动漫能力、各类软件操作能力、动漫创意思维能力、互动传媒设计能力等多方面理论与实践学习, 尤其是通过工学交替系统训练, 使学生成为既具备创作设计能力, 又掌握相关软件应用, 同时具有良好心理素养的动漫应用型技术人才。

三、高职院校动漫专业的课程设置的现状

首先, 从高职院校动漫专业的课程设置分析:

(1) 动漫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分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方面, 大专业平台下的分方向建设。动漫专业应该依据行业特色建立以下专业方向群:二维动画、三维动画、影视创意与后期包装专业, 专业的目标瞄准行业中对应或相联的职业技术岗位。

第二方面, 以项目为引导的课程结构建设, 吸引企业用人

五、强化美的体态

一切美的内容都以美的形式表现出来, 人们在欣赏艺术表演时, 首先映入眼帘的往往是表演者的表演者的风度和气度, 优美的气质总给人赏心悦目。在声乐表演艺术中, 音乐化的语言是最主要的表现手段, 形体动作也是表现作品和角色必不可少的支柱, 因为“音乐本身离不开律动”而律动和人体本身的运动有密切的联系, 表演时的形体技能是表达情感, 体现意境, 塑造形象的重要手段;同时, 它也是唤起情感, 稳定地把握情感, 推动情感发展的有力手段。以往, 大多数声乐教师只关心声音的质量, 而忽视发声时学生的形体和表情, 因此, 学生表情怪异、姿态不雅大有人在, 其舞台风范也一定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 在每一个细节上, 都应对学生提出体态美的要求, 如发声时的站姿, 歌唱时全身的协调的动作姿态及表情等;让美的单位。通过中长期校企联合、短期项目、岗位培训等形式培养人才, 组建优秀教学团队, 提高教学水平, 建设满足校企共用的校内实训中心。

第三方面, 校企合作下的教学团队建设, 充分发挥创意和技术的有机结合, 面对行业的无限变化齐心合力搞好教学科研工作和实训建设, 建立起合理的教学体系, 动漫专业已走上正规, 教学体系和教学科研制度已经建立, 按照规章制度运作, 稳定向前发展, 支持产业领域对适用人才的需求。

(2) 动漫专业综合分析行业和企业对岗位人才的各项使用指标, 确立专业教学方向, 建立专业群平台下的核心课程群, 通过动漫基础、动漫造型与场景设计、动画运动规律、动画视听语言、FLASH动画设计、三维动画设计六个集技能与创意为一体专业课程, 用项目实战的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学生职业岗位技能。

(3) 动漫专业教学以实践项目教学为主, 理论教学为实践服务, 在实践过程中理解动画规律和动漫相关理论知识。建立三段式教学基本框架:第一段, 以专业通用知识为主要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对行业和行业发展的多元认识, 掌握对工具的运用能力;第二段, 以课程结合项目, 突出行业现行技术能力的培养, 紧密结合行业的发展, 形成优质核心课程群, 使理论和实践得到融合;第三段, 进入实训基地, 由以企业技术骨干为主导的兼职教师对学生进行职业培训, 以项目引课程的方式贴近企业用人岗位, 完成从学生到员工的孵化过程。

四、动画教育必须走校企合作的道路, 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为目标

职类院校动漫专业应该以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为目标, 采用1+1+1校企深度合作项目实战-顶岗实训模式。即一年级为基础教学阶段, 以在校学习为主、并通过参观、交流、培训、素质拓展等活动了解企业文化与制作流程。二年级为项目实战阶段, 全面引进公司技术与项目进行课程置换, 进行项目实战训练。三年级为项目外包实训阶段, 组建工作室与企业进行交流, 完成企业外包项目, 同时选派优秀学员进入公司顶岗实训, 合格的学员直接入职公司。由用人企业和学校共同担负培养人才的教学任务, 按照企业对职业技能的要求与具体项目的工作流程组织教学和岗位培训, 以核心能力为目标, 设置核心课程, 由行业和企业专家与专业骨干教师组成的专业建设委员会, 制定职业能力分解开发课程体系, 组织教学;同时把专业技能训练与相关证书的考试结合起来, 实现课证融合, 拓宽就业面, 满足企业多元化用人需求。

高职类院校动漫专业应该树立深化“项目实战”, 以就业为导向, 以能力本位, 以工作岗位为依托, 以工作流程为拓展, 创建“课证融合+项目实战+岗位培训”的人才培养模式。高职类院校动漫专业必须准确的对专业进行定位, 立足服务社会。所以高职类所承办的动漫专业的定位应该定位在在最终培养的学生应该具备很好的实际动手能力, 能及时的走上动漫产业中的各个岗位, 实现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各个高校的动漫专业应该以培养文化创意复合型的动漫技术人才为目标, 探索既掌握专业软件与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的核心技术、又具有职业迁移能力, 适应行业发展和技术进步要求的高等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体态与声音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把自己最美的歌声和最美的形象献给观众, 使观众在观赏中的到美的享受。

总之, 声乐教学的美感教育手段和方法是丰富、多样的, 除了上述种种形式和方法之外, 还有如歌唱的声腔美训练、开设声乐作品赏析、文学作品欣赏等课程等等。开阔学生的眼界, 丰富学生的知识, 提高其艺术修养。从多侧面、多角度培养学生的美感, 使他们理解美的实质, 树立美的观念, 进而追求美、创造美。

参考文献

[1]张前, 王次炤.音乐美学基础[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2.

[2]王景.高师声乐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J]河南: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4, (5)

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美感 篇8

一、什么是美感

所谓美感是指学生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欣赏或通过绘画等方式养成的对美的一种认知。它的初步建立能够使学生以一种全新的角度去欣赏事物, 产生愉悦感, 积极面对生活。而通过小学美术教学正好能够培养学生的美感, 也能使小学生思考问题、看待问题有一个新的思路。

美感不是与生俱来的, 必须要通过后天的培养。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美感认知, 还要渗透一些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相关知识, 通过美术教学逐渐培养学生对自然美、艺术美的鉴赏能力, 使他们提高审美能力。

二、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美感

学生美感的培养并不简单, 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教师应把培养学生的美感放在教学工作的首位, 灵活采取多种有效方法, 以帮助学生建立对美的认知, 更好地去欣赏生活中各种美的事物, 从而逐渐提高小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 向学生展示世界上的优秀绘画作品

世界上优秀的绘画作品有许多, 要想让学生更好地欣赏它们, 教师就要做好引导工作, 挑选一些适合小学生欣赏的优秀绘画作品, 让他们在课堂上感受这些优秀的绘画作品有什么样的意境, 并在教师的带领下, 品读这些优秀的绘画作品, 弄清楚作品的创作意图、蕴藏含义等, 从而使学生对美产生初步的认知。例如,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展示荷兰的后印象派画家梵高的经典作品《十五朵向日葵》, 让学生观察之后, 分组讨论交流:这部作品中作者要表达的是什么, 给了人一种什么感觉, 你看到这幅画时想到了什么。学生众说纷纭, 各有各的看法。这就代表了在学生的心里面美往往可以有不同方面的诠释, 正所谓, “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通过美术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优秀绘画作品, 使得更多的学生走进了艺术的殿堂, 激发了他们内心对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从而使学生初步建立了美感。由此可见, 向学生展示世界上的优秀绘画作品是培养小学生美感意识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 注重“美感”的知识传授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 教师应该坚持不懈地对学生传授与“美感”有关的知识, 这可以让学生正确理解什么是美, 并逐步形成美感。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通过色彩、质感、大小、空间等美术元素的讲解, 逐步引导学生认识美、理解美, 明白什么才算是真正的美;教师可以通过美术实践, 开展各式各样的活动, 让学生理解美的应用, 形成审美情趣。

(三) 走进大自然, 欣赏自然之美

大自然作为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 它是一种天然的美, 是一种没有经过雕琢的美, 如春天的万物复苏、鸟语花香, 夏天的虫鸣蝉叫、绿荫如盖, 秋天的硕果累累、霜天红叶, 冬天的白雪皑皑、滴水成冰……在美术教学中, 教师应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 在自然中进行美术创作, 将大自然千姿百态的美描绘于笔下, 让学生通过观察、描绘等方法展现出他们眼中的大自然之美, 从而使他们体验到自然之美, 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

(四) 让小学生走进美术评论

让小学生走进美术评论是指让学生对美术作品认真地进行理性观察分析后, 做出自己的判断。这种判断既能体现出学生个体的审美观, 也能体现出学生不同的审美标准。而他们学会了怎么评论一幅作品, 也就自然增加了对美的感受力和鉴赏力。美术教学中, 教师可先出示一幅作品, 并进行简单介绍, 再让学生谈谈自己认为这幅作品想表达什么、好在哪里、不足在何处, 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 之后小组总结派代表表达自己的看法, 最后教师再进行总结。这样, 学生不仅能学会怎样正确地鉴赏一幅作品, 提高自身判断能力, 还能深化对美的认知。

三、结语

美感只能通过后天的实践才能形成与发展, 且不是短时间或者仅靠几节美术课就能让学生完全领悟的。因此,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当注重给学生灌输美学的知识, 将对学生美感的培养贯穿于美术课内外, 始终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为目标。这样, 才能使学生形成对美的认知, 真正实现美术教育的价值。

摘要:小学阶段开设美术课程, 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更能让学生对美有进一步的了解, 形成一定的美感。本文中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 就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美感探究一二, 以期为广大美术教师教学提供一些有益参考。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学,美感,自然之美,美术评论

参考文献

[1]邹小萍.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美术教学的创新策略[J].时代教育, 2013 (12) .

语文教学中的美感培养 篇9

一、概述音乐艺术美感培养的意义

音乐艺术美感涵盖的内容多种多样,包括艺术情感、学习态度、审美意识、感受音乐以及欣赏音乐的能力等内容,而音乐艺术美感培养方式则是实现音乐美育教学的必经途径和重要手段,恰当选择和应用音乐艺术美感培养方式,对于丰富音乐教学方式是极为有益的。音乐相对于其他艺术形式来说,具有极强的表现力, 单从这一点出发,音乐老师便可尝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借助欣赏优秀艺术作品的方式便可美化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与此同时,音乐自身带有一种独特的感染力,细细聆听音乐的同时,会在无形中升华人的情感,会得到更多的情感体验,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推动美育教学的发展。

二、小学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艺术美感应用的具体方略

1.创建小学音乐优质情境,升华审美情感

现如今,不少学科都会采纳创建教学情境的手段辅助课堂教学,且这一方略在应用过程中取得了十分可观的成效,因而小学音乐老师可以尝试着将此手段应用于小学音乐教学,相信一定会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继而升华审美情感。但须明晰的是,小学阶段的学生稚气未脱、活泼可爱,看外界事物的眼光十分稚嫩, 因而音乐老师在开展教学时,可以为自己设计一个相对温和的教师形象,用甜美温柔的教学语言、婉转动听的歌声与伴奏逐步打开小学生的心扉,唤醒学生内心最美妙的美感,让小学生在欢愉、活泼的音乐情境中引发自身的审美意识,进而培养审美能力、升华审美情感,最终达到实现小学音乐美育教学的终极目的。

创建优质音乐教学情境,一定程度上对优化审美教育效应奠定了基础,起到了烘托和推进作用,因此,音乐老师应竭力保障教学情境的品质,加强小学生的艺术美感培养。比如,老师在讲授《春来了》这一内容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给学生展示透着勃勃生机的春天景象图片,将红花、绿草、莺燕以及小河等事物展现在幻灯片上,同时辅之《春天在哪里》《春之声》等音频,让学生直观感受到真实的春天情景,与此同时再由老师和着美妙旋律轻轻唱出 《春来了》这首歌曲,以此加深学生对这首歌的印象、强化对此歌曲的理解和情感体验。又如,在学习《蜗牛与黄鹂鸟》这首欢快的儿歌时,由于曲调和内容都相对简单,所以,老师便可带领学生挖掘歌曲深层所要表达的内在情感,让学生在边唱边学的过程中体会蜗牛与黄鹂鸟之间的友谊情感,在适当的时候将这种情感迁移到班级学生之间,教会小学生儿歌的同时也教会他们如何与同学和睦相处,真正达到升华审美情感的目的。

2.妙用多种音乐教学形式,实现美育教学

小学音乐教学内容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包括唱歌、欣赏、简单演奏器乐以及识别简易乐谱等,看起来似乎没有太大难度,但是这些教学内容却包含了多种艺术美感培养方式和音乐教学形式,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简单的音乐知识和歌曲,而且还要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育学生讲文明懂礼貌、敢于表现自我、乐于参与音乐活动、 培养乐观态度和友爱精神等,由此实现美育教学目标。红色经典歌曲作为小学音乐教材中的一大组成内容,对于小学生爱国情怀、民族自豪感的培育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而小学音乐老师可以尝试将目光投向红色经典歌曲,在教学中实现美育教学。

比如,老师可以教给学生诸如《鲜红的太阳永不落》《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学习雷锋好榜样》之类的经典歌曲,让学生在歌唱 “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继承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爱祖国、爱人民,鲜艳的红领巾飘扬在前胸,不怕困难,不怕敌人,顽强学习,坚决斗争,向着胜利勇敢前进,向着胜利勇敢前进前进,向着胜利勇敢前进,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这般激励性的歌词时,内心也涌起一片爱国的赤子之心,此时老师如若能够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播放一些弘扬爱国主义情怀的视频资料,相信爱国主义情怀定然会在小学生的心中生根、发芽、发酵直至长成参天大树。这种在音乐教学过程中结合精神情感与音乐形象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师生之间情感上的交流与共鸣,也将音乐教学的意义从感性层面升华到了审美体验层面,意味着美育教学目的的达成。

浅谈在健美操教学中培养学生美感 篇10

自从有了人类社会, 也就有了美。美感是在人接触到美的事物时所引起的一种赏心悦目的心理状态, 是对美的认识、欣赏与评价, 它能给人以精神上的享受。健美操是融体操、舞蹈、音乐为一体, 以有氧练习为基础, 以健、力、美为特征的体育运动项目。健美操教学就是使学生通过视觉器官观察优美的动作, 听觉器官聆听美妙的音乐, 动作器官模仿优美的动作, 感受音乐和动作节奏融为一体的审美化教学。因此, 在体育教学中更容易对学生进行美感培养。

二、美感的反映形式特征及在健美操教学中培养学生美感应采取的措施

1. 美感中的感性与理性。

美感认识是以感性认识为基础的, 我们常常会因为某种色彩、声音、线条、形状、质地而产生愉快的感觉。这是因为美的事物都有一定的感性形象, 都具有一定的外部特征与状貌, 不首先感知它们, 我们也就不能得到情感的体验, 引不起美感。美感认识虽然离不开感觉和知觉等因素, 却不同于一般的感性认识, 它包括理性认识内容。这是因为美的事物不仅有感性形式, 生动可感的形象, 而且有内在的本质和内容, 单靠视、听等感觉是不行的, 必须是有理性认识、有思维的活动。

根据以上特征, 在健美操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美感, 首先就要利用其视、听感觉。在服装上, 可选择色彩鲜明, 质地柔软, 较能体现形体的衣裤, 特别是教师的外部形象, 要给学生以美的感受。在教法上, 开始可选择一些优美、易懂, 以节奏为主的音乐, 在音乐的启发与感染下, 利用定位徒手操、基本形体与基本动作的训练, 通过学生对教师以及学生自相观察, 让学生们充分认识并且敢于展示自我形体美。而完成这一步骤后, 就可选一些学生比较爱听的乐曲, 配以与音乐内容、节奏相吻合的成套动作做练习, 在教师引导下, 使动作与音乐由浅入深, 一面感受, 一面领悟, 由感性到理性, 使美感不断发展。例如, 我们选择《兔子舞》作为动作伴奏曲时, 由于学生比较熟悉该乐曲旋律, 再配以相应节奏的健美操动作。这样学生不仅容易学会, 而且获得的美感较教师直接将动作教给学生丰富、强烈得多。

2. 美感中的情感体验。

美感作为一种认识活动, 它的另一特征就是具有情感体验。它是客观事物或现象是否符合主体的审美价值取向而产生的积极的态度体验。它不仅反映对象本身, 而且反映对象对人的一种关系, 即对象是否符合人的社会需要与理想的一种主观态度。当人在对象中直观到人的自由创造, 体验到人的智慧、才能和力量, 见到了自己的生活目的和理想实现, 从而热爱生活, 在精神上感到满足和自由, 幸福的喜悦。由于这一特点, 在健美操教学中要求教师在内容的选择上要注意掌握其实用性和可用性, 着重于学生的参与, 这种参与是实现情感体验的唯一途径。于是在课堂上, 利用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做准备活动或成套动作并自己讲评, 由教师做适当的肯定与补充。通过一学期的教学实践, 大部分学生从这种形式中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喜悦感, 进而获得美感。特别是经常出来领操的学生, 在身体姿态上都有了显著的变化。因此说, 这种理性与直觉、思想与情感体验和谐统一是人们获得美感的重要因素。

3. 美感中的想象作用。

美感中的认识和情感体验的和谐统一是在想象中实现的, 在审美活动中, 想象越活跃, 情感体验也就越强烈, 精神上所获得的审美感受也就越丰富, 愈能把握对象的本质。因此, 要求教师有丰富的生活经验, 在创编动作时才能充分发挥想象力, 使动作与音乐的配合更加形象化。同时也要对所创编的动作赋予想象力, 以激发人的美感。

4. 美感的超功利性。

美感的超功利性是指超越了物质的功利而主要体现在精神之上。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审美活动时, 要在心理上真正摆脱现实的功利目的, 才能真正全身心投入美的境界并带领学生进入这样的境界, 只有在意识中消除了实践活动中的功利目的才能产生美感。因此, 在健美操教学中, 针对这一特点可多编排一些实用性强的动作作为练习内容, 如踏板操、哑铃操等。既贯穿了终身体育锻炼的内容, 又激发了学生们获得积极向上的美感。

综上所述, 在健美操教学中运用适当的手段着重培养学生的美感, 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 而且可以提高其表现力及对学习健美操的兴趣, 并达到增强体质的作用。

三、结束语

健美操的突出特点是“健、力、美”, 而美是其集中体现.音乐又是健美操的灵魂, 失去了音乐, 也就失去了血肉之躯。因此, 在健美操教学中要牢牢把握住音乐这条主线, 根据美感的反映形式特征, 在感性认识基础上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 将理性认识与情感体验和谐地统一起来, 从而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美感。

摘要:美是社会的产物, 而美感的获得又是人们社会生活的需要。美育不仅是学校教育的任务之一, 更是体育教学内容之一。体育旨在培养学生健康美, 而体育中的健美操更容易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美感。

上一篇:电机安装下一篇:漏电保护器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