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治理与会计监督

2024-08-08

公司治理与会计监督(精选十篇)

公司治理与会计监督 篇1

现代经济的发展日益倚重于资本市场, 作为投资者及其他利益相关者连接体的上市公司是资本市场的主体。上市公司具有股权分散、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分离的显著特点, 会计信息是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分配。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 我国资本市场上出现了很多的会计信息失真和造假现象 (1) , 导致了严重的市场诚信危机, 引发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会计监督是为保证会计信息质量、防范会计信息失真而对会计信息进行的各种监督。会计监督的本质是会计信息质量的保证体系。由于上市公司具有公众性特点, 除公司法之外, 上市公司的会计监督还受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公司治理制度、独立董事制度、内部控制制度等多个强制性规范的约束。国家、社会以及内部利益相关者都在不同程度上参与了上市公司会计监督。在这一背景下, 研究如何进一步强化会计监督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具有现实和长远的意义。

二、上市公司会计监督体系现状

(一) 公司治理中的会计监督体系现状

会计是一个服务于特定目标的信息系统。会计信息的生成具有特定的方法和程序, 不仅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 管理当局 (2) 也参与其中。上市公司中, 管理当局是重大会计政策的决策者, 会计监督与公司治理具有天然的关联。尽管人们对公司治理有不同的观点, 但有大量证据表明, 高水平的公司治理是证券市场有效运作、吸引和保留资本所必需的。公司治理可定义为受到法律、监管、合同和市场机制以及最佳实务影响的一种过程, 用以创造真实股东价值的同时又保护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公司治理的核心作用是通过限制管理当局的机会主义行为来保护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Zibihollah Rezaee, 2007) 。会计信息具有一定的经济后果 (Zeff, 1978) , 在公司治理中, 会计监督的重点是管理当局。我国公司法 (2005) 中的监事会制度是公司治理中对会计监督的基本制度安排。该法规定, 监事会由股东代表和适当比例的公司职工代表组成。监事会有两项法定职权涉及会计监督: (1) 检查公司财务; (2) 对管理当局进行监督。

《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 (中国证监会, 2001) 也是上市公司会计监督的重要规范性文件。该文件明确规定独立董事的职责是维护公司整体利益, 尤其要关注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不受损害, 并要求独立董事中至少有一名会计专业人士。独立董事对会计监督具有一般董事之外的特别职权: (1) 认可重大关联交易; (2) 提议聘用或者解聘会计师事务所; (3) 独立聘请外部审计机构; (4) 在审计委员会中占二分之一以上的比例。

《上市公司治理准则》 (中国证监会, 2002) 对会计监督的认识有了重大的深化, 在相当程度上已经超过了会计法 (1999) 。该准则不再泛泛谈及公司治理中的会计监督, 而是极具针对性地将上市公司控股股东的行为视为影响上市公司会计监督的重要因素。该准则明确提出, 控股股东对建立合理制衡的股权结构负有责任。并规定, 控股股东不得损害上市公司和其他股东的合法权益, 不得利用其特殊地位谋取私人利益, 不得干预上市公司的财务、会计活动, 控股股东不得损害上市公司监事会的独立性等等。该准则还明确了董事会审计委员会的定位, 要求审计委员会成员中至少有一名是会计专业人士的独立董事。审计委员会对会计监督的职权也更为具体: (1) 提议聘请或者更换外部审计机构; (2) 监督公司的内部审计制度及其实施; (3) 审核公司的财务信息及其披露; (4) 审查公司的内控制度。

(二) 公司管理中的会计监督体系现状

会计法 (1999) 明确了公司各级管理者对会计的管理责任。该法明文规定, “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 “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依照本法…实行会计监督”,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授意、指使、强令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伪造、变造会计凭证、会计帐簿和其他会计资料, 提供虚假财务会计报告”。该法专设一章阐述“会计监督” (第四章) , 从内容看主要基于管理角度, 规定“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本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 对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提出了四条具体的要求。并进一步规定, “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对违反本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的会计事项, 有权拒绝办理或者按照职权予以纠正”,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要求或者示意注册会计师及其所在的会计师事务所出具不实或者不当的审计报告。”该法第五章规范“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 从组织保障的角度提及会计监督。要求“各单位应当根据会计业务的需要, 设置会计机构, 或者在有关机构中设置会计人员并指定会计主管人员”, “会计机构内部应当建立稽核制度”, “出纳人员不得兼任稽核、会计档案保管和收入、支出、费用、债权债务帐目的登记工作。”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 (财政部、中国证监会等, 2008) 提出公司内控的目标之一是对公司财务报告提供合理保证。该规范及《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 (财政部、中国证监会等, 2010) 侧重从管理角度阐述会计监督。该规范提出:“会计控制系统要求企业严格执行国家统一的会计准则制度, 加强会计基础工作, 明确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财务报告的处理程序, 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并提出反舞弊工作的重点是, 企业“在财务会计报告和信息披露等方面存在虚假记载、误导性称述或者重大遗漏等”。依据配套指引, 会计监督的风险关注点是: (1) 违反会计法律法规和会计准则编制财务报告; (2) 提供虚假财务报告。

三、上市公司会计监督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上市公司会计监督存在的主要问题源于上市公司治理存在的问题和上市公司管理存在的问题。上市公司治理、管理及会计监督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一) 股权高度集中

国有资本占上市公司的股权比率过高 (3) , 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 (以下称“政府”) (4) 对国有资本的会计监督质量直接决定着上市公司会计监督的总体质量。政府在资本市场的控制性地位而引致的各种公司治理与管理行为对上市公司会计监督效率和实际效果具有决定性影响。中国国有企业的权力结构是“一把手说了算”的体制, 国有上市公司也不例外。这一体制的重大缺陷是公司内部没有内生出制衡机制, 会计监督存在先天性的低质化可能。现实中的上市公司会计监督体系是国有资本会计监督体系和公众公司会计监督体系的混合体, 机构林立, 运行成本高昂。

(二) 会计监督体系缺乏针对性

由于股权结构和管控类型的特点形成了两类不同的会计监督问题, 一是存在剥夺型治理问题的上市公司会计监督问题, 一是存在代理型治理问题的上市公司会计监督问题。前者会计监督的重心是中小股东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监督控股股东谋求私人利益的机会主义行为;而后者会计监督的重心是股东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监督管理当局的逆向选择和败德行为。但是, 现有的会计监督体系未能对现实存在的这一显著差异性作出及时、有效的反应。

(三) 董事会效率低下

董事会应该是由市场诱导并演进来的机构, 其中心任务是协议各种利益, 并高效率地对代理关系进行专门控制。但是现阶段, 我国董事会的独立性很差, 存在严重的“内部人控制”。

基于上述原因, 可以在总体上推断, 我国上市公司的监事会、独立董事、董事会审计委员会、以及公司内控部门等会计监督专门机构的设立主要出于满足法律法规的强制性形式要求, 而不是会计监督制度诱致性变迁的自发秩序, 并且, 在事实上也呈现出普遍的形同虚设的局面。主要靠加大监督成本而不是提高监督效率来变革会计监督体制。

四、上市公司会计监督体系重构建议

(一) 理顺国有资本的会计监督体系

理顺国有资本的会计监督体系是理顺上市公司会计监督体系的重要基础性工程和关键环节, 国有资本的会计监督制度直接影响上市公司会计监督体系的效率和效果。现阶段, 国有资本的会计监督体系极为混乱, 严重制约了上市公司会计监督体系建设的规范化程度。迄今为止, 国有资本的会计监督体系包括会计委派制、财务总监委派制、稽查特派员制、财政监察专员制、国家审计等。但是这些制度本身存在大量的问题, 诸如与公司法的相悖, 与现代企业制度的不协调, 会计监督者的双重身份问题, 会计监督的时效性问题等等, 已经极大地影响了上市公司会计监督的质量。强化国有资本会计监督不能简单从增加监督体制的角度出发, 必须立足于理顺监督体制, 以及强化实施机制两个方面。国有上市公司的会计监督必须去双轨制, 必须完全纳入上市公司会计监督体系框架内。而建立实施机制的主要路径是改变监督者和被监督者的成本收益。

(二) 根据公司股权特点和公司治理类型设计会计监督体系

对于一股独大及存在剥夺型治理问题的上市公司, 要突出强化监事会的职能, 将监事会作为会计监督的核心机构。监事会体制作为公司法层面的制度设计, 定位应在其他所有会计监督机构之上。要引入“利益相关者治理”的原则, 适度扩大监事会的规模, 调整监事会的成员结构, 使监事会成员有权力、有精力并且有能力真正“监事”, 切实能监督和制衡管理当局。监事会应由中小股东代表、债权人代表、职工代表等控股股东以外的利益相关者代表组成。而对于股权分散及存在代理型治理问题的上市公司, 要改造好董事会审计委员会, 将董事会审计委员会作为会计监督的核心机构。董事会审计委员会除应有会计专业的独立董事外, 还应有大股东董事。逐步试行审计委员会中独立董事的轮换制度。

(三) 建立会计机构与内审机构并存的制度

建立管理当局领导的会计机构与监事会领导的内审机构并存的制度, 使内审机构成为监事会的常设工作机构 (存在剥夺型治理问题的公司) 或者董事会审计委员会的常设工作机构 (存在代理型治理问题的公司) 。会计机构是会计监督的基础, 内部审计是会计监督的再监督, 两者都应成为上市公司日常性的会计监督主体, 共同构建起会计信息质量日常监督的第一道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1]陈红等:《创新与本土特色相结合的中国会计研究》, 《会计研究》2012年第8期。

[2]王竹泉、毕茜茜:《改革开放30年会计监督的发展与创新》, 《会计研究》2008年第7期。

[3]时晓郁:《新形势下上市公司会计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财务与会计》2008年第18期。

[4]王竹泉:《公司治理结构中的会计监督研究》,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

公司会计监督制度 篇2

制度

对于购进的股票或债券,应按证券的品种设置明细帐,详细记录其名称,面值,证书编号,数量,收取的利息和股息等。对其他投资,也应按其种类分别设置明细帐,记录投资的形式,接受投资单位,投资计价以及投资收益等内容。(4).保管和定期盘点制度    公司对对外投资的有价证券,必须建立严格的联合控制制度,即至少要由两位以上人员共同控制,不得一人单独接触证券,对于任何证券的存入或取出,要将证券名称,数量价值及存取日期等详细记录于证券登记薄内,并由所有在场经手人员签名。公司安排有关部门或人员每季末对有价证券进行盘点,并且盘点人员必须独立于负责对外投资业务执行,保管和记录的人员。2.・  公司资产处理(1).审批和授权    对于公司重大资产出售,租赁,报废,和投资转出等行为,必须报董事会授权批准,对于非公司主要生产设备,价值较低的资产,其处理经经理室批准即可。(2).价值评估和鉴定    公司处理资产,其作价原则应遵循市场公允价格,可由我公司和资产接受方协商定价,也可由中介机构评估定价,其最终成交价格应由董事会或经理室批准。(3).会计记录制度    会计部门应对该资产处理事项进行核算,并对该资产处理有关损益情况,帐面资产减少情况及备抵情况进行反映。3.・  资金调度(1).审批和授权   凡公司资金调度,均应由总经理批准和授权。(2).资金调度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体现效能,节约和安全。A:资金调度必须是用于公司业务发展。B:资金调度必须考虑其安全性和可收回性。C:对于潜伏的可能给公司资金安全带来危害因素,应做资金调度前可行性分析。D:公司所调出资金在达到目的后,应立刻回归公司。E:公司不应对外单位借款或提供担保。(3)。会计记录制度    公司财务应对资金调度的合法性,安全性进行监督并在财务帐面上及时反映。    其他诸如重大固定资产购置等重要经济业务事项,基本制度适应于基本程序。第三部分  财产清查第一章・   总则1.・  成立以财务部牵头,各有关部门参加的物资清查小组。2.・  每年对财产物资组织两次全面清查,按照财务制度规定,每半年进行一次,查明各种财产的实有数,以及发生差异、盈亏的原因,报上级领导采取措施。保证帐实相符和会计资料的准确可靠。3.・  查明各种财产储备的真实性,以保证工作需要。对积压、呆滞的财产物资及时处理,充分挖掘财产物资的潜力。4.・  查明各项财产管理情况是否良好,有无管理不完善致使财产遭受损失的情况,以便改善管理以保护财产的安全和完整。第二章・   财产清查范围为生产经营和销售而储备的主要物资,具体范围包括:产成品、半成品、原材料、固定资产、低值易耗品、样机等。第三章・   财产清查实施办法及内容1.・  生产部仓库:(1)   平时由保管员自查,要求作到日清月结。(2)    仓库负责人和财务部材料核算人员定期抽查。重点检查帐、卡、物是否相符一致,以查明材料保管、收发方式方法的规范性和有关制度的执行情况,并及时解决盘查过程中发现和由保管员提出的问题。(3)    仓库成立互查小组,根据材料核算员出具的库存清单,由保管员于月末互相盘查帐、卡、物是否相符一致。(4)    每年5月及11月底成立由生产仓库负责人、企业管理部和财务部组成的仓库物资盘点小组,对仓库物资进行全面清查。依照帐、卡、物相符一致原则,对产成品、半成品和重要原材料逐一进行对照;对于一般材料和维修备件或不经常变动部品进行抽查,要保证抽查面能反映同类库存情况。查明各项财产管理情况是否良好,有无管理不完善致使财产遭受损失的情况,以便改善管理以保护财产的安全和完整。对积压、呆滞的财产物资及时处理,充分挖掘财产物资的潜力。2.・  生产部滞留:每年5月及11月底成立由生产仓库统计员、生产部统计员和财务部组成的盘点小组对生产滞留在产品进行清查。核查统计和实际滞留以及帐面数量的相符一致情况。3.・  固定资产:每年5月及11月底成立由设备管理人员和财务人员组成的固定资产盘点小组,核查固定资产帐、设备清单和固定资产的相符一致情况。重点检查内容有:(1) 固定资产分级归口管理情况(2) 固定资产购建、调拨、转移、报废等办法和规定的执行情况。(3) 固定资产帐、卡、物三相符情况。(4) 固定资产的维护、保养、管理情况。4.・  低值易耗品:每年5月及11月底成立由总务和财务部组成的盘点小组,核查包括办公家具、器具和辅助经营器具的实有、使用和毁损情况。5.・  礼品仓库:每年5月及11月底成立由礼品保管员和财务人员组成的盘点小组,对库存礼品收发的手续、记录情况以及库存进行核查。6.・  服务中心仓库:每年5月及11月底成立由中心记帐员和财务人员组成的盘点小组,对库存维修备件和报废机收发的手续、记录情况以及库存进行核查。7.・  分支机构仓库:每月末由财务物资监管人员会同分支机构记帐员、保管员互相核对物资收发记录并对库存进行盘点。8.・  样机:按照样机管理规定执行。第四章・   财产清查结果处理措施1.    清查过程中发现的属于手续方面存在问题的,清查小组应及时提请有关人员进行更正。2.    清查中盘盈的财产,通常是由日常收发计量或计算上的差错所造成的,报请批准后可以进行相应帐务和手续办理。3.    对于盘亏的财产,认真查明原因。(1)・     属已保险物资,首先向保险公司索赔。(2)・     属保管不善造成的,按照公司规定,追究当事人责任,索取赔偿,并进行处罚。(3)・     属合理的定额内损耗,报请批准后计入相关费用。4.    对仓库积滞物资进行清理,在充分发挥存货功能的同时降低成本、增加收益、实现它们的最佳组合。第四部分   公司内部审计制度    内部审计是在一个组织内部对各种经营活动与控制系统的独立评价,以确定既定的政策和程序是否贯彻,建立的标准是否遵循,资源的利用是否合理有效,以及单位的目标是否达到。内部财务审计对会计资料的监督审查,不仅是内部控制的有效手段,也是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的重要措施。一.・   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立   公司设立内部审计机构,专门负责内审工作。二.・  内部审计制度的内容1.  主旨:公司通过内部审计机构从事内部财务审计。通过对会计资料的监督, 审查,对会计工作实行控制和再监督,进一步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2.  内容:内部审计小组根据会计资料,结合公司事业计划等其他资料,对单位经济业务做如下审计:A.・・  审查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会计资料包括会计凭证,帐簿,报表等。B.・・  审查相关经济业务的合法性和合理性。C.・・  审查财务,会计制度的执行情况。D.・・  审查会计法的执行遵守情况。E.・・  审查公司生产经营活动中需要监督控制的事项。F.・・  审查其他应审计的内容。・・・・・・・・・・・・・     三.・  内部审计制度的程序1.内部审计机构进行定期和不定期检查。定期检查宜每年两次,日常应不定期安排抽查。・・・ A.・  根据的具体业务情况,定期检查。B.定期检查应以会计帐簿为中心,结合会计凭证和会计报表,对全部业务情况进行检查。C.  抽查内容可以为某一指定问题,也可以为某一指定范围。D.  公司各部门应积极予以配合。2.每次检查完毕审计小组应出具审计报告。四.审计报告的利用・  对审计报告中罗列的问题,应及时查明原因。A.・    属于违法行为的,应及时向上级主管及司法机关反映处理。B.・    属于工作差错的,应令责任人及时更正。C.・    属于管理制度不健全的,应及时修改相关制度。 **有限公司.03.06

现代公司治理中的会计监督 篇3

【关键词】 公司治理;会计监督;对策

一、现代公司治理中加强会计监督的必要性

(一)加强会计监督是实现“以法治企”,促使公司履行社会责任的需要

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公司在追求利润最大化,满足自身利益需要的同时,必须严格遵循市场经济的各项法律规定和要求,并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以法治企”和公司的履行社会责任是相互促进的两个方面。一方面通过会计监督能有效促进公司走“以法治企”的道路,督促公司严格进行会计核算,严防做假账和以会计手段偷税漏税等违规会计行为的发生。在现代公司治理中若没有严格有效的会计监督和控制体系,不规范的会计行为势必会充斥于公司经营行为之中。

另一方面现代公司除实现发展和盈利以外,还担负着增加税收和国家发展的使命。为了公众利益和国家发展,公司必须履行依法按时按量的向国家缴纳税款等社会责任,有的公司通过做假账等手段隐瞒自身的真实经营状况以偷逃国家税收,这种行为严重损害了国家和社会公众的利益。应当在公司经营行为中对公司会计行为进行及时、有效、长期性的事前、事中、事后监督,有效约束企业走法治化轨道,促其自觉履行相应的社会责任。

(二)加强会计监督是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需要

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和要求。要真正达到现代企业制度的这些要求,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是最基本的保障。实践证明,在现代公司治理中,会计监督的完善与否直接影响着公司治理的实效。现实中,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是有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形成的制衡关系,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属不同的主体。这些利益主体或者经营管理主体在公司治理中,主要通过依靠法律、法规和制度约束下的会计信息来协调各方关系,依靠规范的会计基础工作来表述经济活动,根据会计提供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来评价企业的经营管理。只有通过会计监督作用的发挥以保证会计信息的准确性,才能给企业各利益相关者做出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三)加强会计监督是完善现代企业内部控制的需要

内部控制制度作为现代公司生产经营活动实现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内在机制,在公司治理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很多公司由于缺乏严格的会计监督,导致其内部控制制度形同虚设,违规会计操作屡禁不止。在规范公司治理中,会计监督一方面能保证公司各项经济活动和财务收支在国家法律、法规、制度允许的范围内进行,避免资金的非法运作甚至洗钱等违法行为的产生。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公司科学的进行成本核算,合理、有效地组织各项公司经济活动和运用各项资金,努力增收节支,提高预测和决策能力,以降低经营风险成本,实现利润最大化。无数成功的公司治理表明,有效的会计监督正是完善现代公司内部控制,防止徇私舞弊现象发生的重要手段。

二、新形势下如何加强现代公司会计监督

(一)完善法律体系,使会计监督有法可依

会计监督的有效实施,必须有完善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体系为支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形成了有关会计监督的法律体系。问题在于,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公司参与国际、国内市场竞争的经营环境发生了翻天覆的变化,这就要求我国的相关法律制度也必须随之进行修订以满足新形势的需要。

法律规定在完善过程中,一方面要通过法律明确企业内部会计监督的权利和义务。相关法律体系建立起来后,企业经营管理者和财务工作人员应切实加强《会计法》等一系列法律制度的学习,自觉履行会计监督的权利和义务,对公司内部他人的财务管理行为依法行使监督权利,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会计控制和监督工作中来。另一方面要通过法律明确政府、社会等外界力量对企业实施会计监督的权限和职责。通过对公司内外部各种监督主体权限的赋予,以强化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实施。通过内外结合的法律权限的赋予,实施权责明确的监督职能,使会计监督有法可依,产生约束作用。

(二)完善内部会计监督,使会计信息真实准确

1.增强会计人员的职业素质,提高监督水平

拥有高素质的会计人员,是确保内部会计监督水平的关键。对于公司来说,必须建立会计人员的考核选拔机制,严把选人、进人和用人关,选择业务素质、政治素质都过硬的高素质人员进入公司。 实践表明,一个高素质的会计人员必须具备三个方面的素质:一是要具备高水平的会计专业知识,同时还必须具备其他相关的诸如银行、税收等业务知识,这样在工作中才能对会计行为进行综合性的考量和操作;二是要丰富的法律知识和较强的法制观念,会计人员不仅要懂得会计的有关法律,还要深知民法、刑法、行政法、公司法等相关的法律知识,这样才能在国家会计法律体系下真正履行会计人员的职责;三是要有较强的风险管理能力,能够在保持职业的谨慎性和规范性的同时,具备从整体的角度,用科学的分析方法,敏锐的洞察力和判断力,及时发现问题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思路的综合能力。

2.强化会计责任,确保会计信息质量水平

现代公司运营中,针对财务管理行为,要建立财务负责人和一般会计人员为一体的多层次财务会计责任制。一般会计人员是公司会计工作的主要操作者,其在工作中,应严格遵照财务工作的规程,自觉的确保会计记录完整有效、会计凭证真实准确,确保帐证、帐帐、帐表严格相符一致;在责任层级上,一般会计人员对财务负责人负责,财务负责人对领导班子负责,最终服务于公司决策领导机构。为保证实效,可以实行会计信息质量与个人经济效益相挂钩的做法,若有违反财经纪律的现象或会计信息失真的情况发生,则按职位高低依次追究责任。另一方面公司的决策领导机构必须为财务管理人员提供财务监督所需要的各类服务,自觉杜绝授意财务人员违规操作的行为,这是一项强制性的义务。唯有此,才能建立起公司内部的会计信息质量保护制度,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准确。

(三)加强外部会计监督,使监督主体多元化

公司的生产经营不仅事关自身利润的高低,还涉及到众多的诸如债权人、管理者、政府、社会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仅凭公司自身的自我约束和内部控制还无法确保会计行为规范化,应当建立起由所有利益相关者共同监督的多元化监督机制。其中最主要的两个方面:

1.政府的依法监督。我国《会计法》第 32条明确规定:“财政部门对各单位的下列情况实施监督:依法设置会计账簿;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和其他会计资料是否真实完整;会计核算是否符合本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是否具备从业资格。”第33条第1款也要求:“财政、审计、税务、人民银行、证券监管、保险监督等部门应当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职责,对有关单位的会计资料实施监督检查。”这就从法律上赋予了政府对公司财务行为进行监督的权利,根据政企分开的要求,政府部门无权直接干涉企业经营行为,可以通过对会计师事务所等机构行为的监督实现对企业的监控,以维护法律的严肃性。

2.社会审计监督。社会审计监督主要是通过会计师事务所对公司的年报、中报、季报等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合法性、全面性进行审查,对承包经营者期满检查以及对资产的评估、经济纠纷的调解和重大经济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等。避免伪造、粉饰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情况,避免财务报表虚报、误报、重大遗漏等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保护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合法权益。政府借助于社会审计对公司的会计工作实施监督,是有效制止和防范利用会计报表弄虚作假,提高会计报表质量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事业单位会计监督的弱化与治理思考 篇4

1 事业单位会计监督的涵义

指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 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 是保障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正常进行的社会服务支持系统。

2 当前事业单位会计监督弱化表现及原因

事业单位会计监督是通过立法赋予事业单位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可以正当行使的职权, 也是我国事业单位经济监督体系中最主要的监督手段。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 国家先后制定了《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等一系列法规、制度, 要求进一步强化事业单位的会计监督, 而事实上事业单位会计监督却呈现出低效率、弱化势态。

2.1 事业单位会计监督弱化表现

2.1.1 财经纪律松驰

a.为转移预算外资金, 想方设法开办具有自收自支性质的事业单位, 将应由本单位收取的行政事业性收费转移到新设的部门收取, 并在其中乱支滥用, 逃避监督。b.违反国家现行的财经法规, 以虚列支出、吃空额等手段套取资金。c.在事业单位改制中, 将其本部门的非正常性支出转移到即将改制或正在改制的下属事业单位列支。d.少数事业单位至今仍未执行政府采购有关规定, 以种种理由搪塞, 其目的不排除为在购买物资中获得一定的回扣, 以此损公肥私。

2.1.2 会计信息失真

在我国的市场经济中, 作为管理参谋的事业单位会计机构与会计人员理应严格执行《会计法》及有关法律、法规, 如实反映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收支情况、现金流量, 保证会计数据的准确和会计信息的真实有效, 但是, 一些会计人员按照单位负责人的意图在会计核算中进行“技术处理”, 造成了会计数据信息失真、虚假, 监管失效。

2.1.3 偷税漏税欠税

据有关资料显示, 每年的财税检查中, 不少事业单位财务制度不健全、账目不清、数字不实, 存在偷、漏、欠税现象, 尤其是个人所得税, 事业单位代扣代缴的义务人不尽义务, 或者迫于内、外部压力难于尽义务。

2.1.4 国有资产流失

当前, 国有资产的流失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一些事业单位在固定资产规定限额之上未经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批准同意, 擅自处置或调用本单位资产;一些单位搞假账, 以逃避有关部门对预算外资金的监管;还有一些单位用预算外资金请客送礼, 等等;各种违纪违规现象屡禁不止, 造成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大量流失。

2.2 事业单位会计监督弱化原因

在事业单位经济活动中, 会计监督执行结果之所以不令人满意, 其原因多种多样, 但根本在于:a.领导责任意识差;b.处罚力度不到位;c.内部监督不得力;d.外部监督不得力;e.内外部配合脱节;f.问责制没有落实;g.会计受利益驱动;h.认识上存在误区;i.监督方法不科学;等等。

3 治理事业单位会计监督弱化的思考

事业单位会计监督软弱无力现象的产生, 既有主观方面的, 也有客观方面的;强化事业单位会计监督已成为共识, 那么, 如何治理呢?笔者以为,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3.1 对单位负责人进行强化再教育, 提高其责任意识

2000年7月实施的“新”《会计法》, 进一步明确了单位负责人是会计行为的责任主体。对每一独立核算的事业法人的单位负责人, 应当进行轮番培训基本的专业常识, 并严格考核、考试;首次培训的课程可设置:《会计法》、《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会计职业道德》等法规制度的内容, 以后每年强制培训一次, 内容可适当增加一些事业单位会计法规、制度修改、变动及新出台的内容, 以使事业单位负责人大致了解会计法规制度的内容, 强化其支持会计人员工作的力度, 提高其作为单位负责人的责任意识。

3.2 健全事业单位的内监机制, 保证会计监督效果

在事业单位中, 由于会计人员不具有独立地位, 其利益关系依附于事业单位及领导, 从而使其内部监督软弱;解决的办法就是消除事业单位的领导与会计人员之间的利益关系, 由事业单位的举办机关或同级财政部门掌握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的任免、升迁、奖惩, 提高会计人员的独立地位。此外, 事业单位的举办机关或同级财政部门在聘任、任命事业单位财务机构负责人时, 还应检查两者之间是否存在密切的利害关系, 若存在, 则应更换财务机构负责人, 保证他们之间存在一种互相制约的关系, 防止他们联手进行违法违规活动, 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牵制。

3.3 明确外部监督各方权责, 加强政府综合监督力度

审计、财政、税务是代表政府利益的经济监督部门, 在执法中, 应加大力度;为解决多头监督问题, 三部门要合理分工, 各负其责, 拧成“一股绳”。

3.3.1 审计监督主要应放在对事业单位的预算

执行、计划完成、财务收支情况及承担国家投资项目的监督上;对有预算外收入的事业单位, 还应监控其“收支两条线”的落实及“票款分离”的执行情况。

3.3.2 财政监督应当以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

为主。各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的好坏, 直接影响整体上的社会经济秩序, 财政部门作为管理会计工作的职能部门, 应当承担起监管的职责。

3.3.3 税务监督是政府对各事业单位会计工作

监督的一种手段。对象是纳税人依法纳税情况, 事业单位财会资料是其监督的内容之一, 其监督重点应放在有创收收入的事业单位。审计、财政、税务等部门应加强沟通, 加大处罚力度, 对违法违纪的行为决不讲情面, 树立政府整体形象的监督权威。

3.4 完善事业单位会计监督体系, 加强法规建设

3.4.1 要加强立法, 进一步明确事业单位会计

监督在整个监督体系中的地位, 科学界定会计监督的范围与程序, 保证监督工作落实。

3.4.2 在会计监督工作中, 要有强有力的措施

保证会计人员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保证不出现“顶的住站不住, 站的住顶不住”的局面。

3.4.3 改变过去传统的事后监督、会计检查的

监督模式, 建立科学规范的事前预测、会计控制、检查分析、总结评价的方法体系, 进一步加强会计法制建设。

3.5 强化对事业单位会计监督职能的再认识

3.5.1 要彻底转变事业单位原来那种重核算轻

监督的思想, 充分认识事业单位会计监督的制约、参与、预防、反馈的职能作用。

3.5.2 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内部会计监督和外

部监督的关系, 进一步建立完善内部监督、社会监督和政府监督的会计监督体系, 注意发挥各自的功效, 加强协作, 形成监督合力。

3.5.3 领导要带头学习执行《会计法》及有关法

规, 切实认识到谁是会计责任主体, 履行好事业单位会计监督的领导责任, 并动员群众参与事业单位会计监督。

3.6 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

事业单位会计人员应具有强烈的责任感, 要树立为民理财的思想, 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 不为利益所驱动。应明确设立岗位责任制, 对“入行”的会计人员都有严格的学历、资历从业资格要求, 每年考核一次, 不合格的定期调整或令其辞职。会计人员要努力钻研业务, 提高技能;会计主管部门应重视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 对会计人员从严考核, 提高其业务水平。

公司治理与会计监督 篇5

有效的会计监督有利于房地产公司形成良好的经济秩序,协助管理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然而,在我国部分房产公司中,会计监督形如虚设,不仅没有发挥其监督职能,更造成了房地产公司内部对会计监督的误解。会计监督的不力,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会计行业的困境,导致会计信息失真、弄虚作假现象增多、诚信严重缺失等不利局面,不仅造成了极恶劣的负面影响,损害会计队伍自身的形象,危及公司经营者、投资者、债权人的利益,阻碍了国家宏观调控和房地产公司管理的正常进行。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大致可分为以下方面:

(一)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

由于会计监督的特殊性以及房地产公司所从事的行业特殊性,决定了有效的会计监督必然以会计法律法规和房地产相关法律为准绳及行为标准。自1985年我国的第一部会计法通过并开始施行,后来为了更好地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及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会计法也相应做过几次修订。截至目前,虽然会计法规体系已初步建立,但随着我国的经济状况发生的天翻地覆变化和国际经济环境的巨大变化,尤其是以来,房屋价格持续上扬,大部分城市房屋销售价格上涨明显,随之而来出台了多项针对房地产行业的调控政策。就使得部分相关规定严重滞后,但相关会计法律法规的清理废止或修改工作未能及时跟进;甚至出现了会计法未涉及的真空地带,造成无法可依的局面。如因公司虚假信息而造成的损失在市场参与者之间应如何分摊;另外由于实践需要而出现的一些“补充规定”之类的文件,导致会计法规的质量低、部分条款规定相互矛盾,阻碍会计法规监督功能的实现。特别是当前,对于违法者要承担的.法律责任规定相对简单,导致对做出虚假监督检查结论的各职能机构难以明确地做出责任追究。

(二)政府监督、社会监督、内部监督体系流于形式

据我国《会计法》的规定,完整的会计监督体系是集单位内部监督、社会监督、政府监督三位于一体的有效监督体系。但现状是它们并未完全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甚至有不断弱化的趋势,表现为:首先,管理体制的不健全导致单位内部会计监督的缺位。虽然相关的制度规定也建立起来,但形如虚设无法得到有效的执行,以致会计秩序混乱,弄虚作假现频发。在现有的监督体系中,会计人员的会计监督权是房地产公司老总说了算的,难以对单位日常的全部经济行为和经济责任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约束。其次,社会监督主要采取的是事后监督的方式,因而成本巨大。并且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因利益关系使部分社会审计监督流于形式。再次,政府会计监督手段相对落后,监督工作不到位,而且由于政府职能转变,在当前受到经济利益的制约,使其监督实质效果难以确定。

(三)从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会计监督与会计服务关系探究 篇6

[关键词]高校会计管理;会计监督;会计服务

1、高校会计监督与会计服务的内涵

会计监督是会计的基本职能之一,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对特定主体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进行审查。会计监督对于会计经济活动知否符合国家的各种经济活动的法律法规的规定,是否有逾越法律的内容进行有效的审查。而其次,会计监督还要审查特定主体的内容是否符合特定对象的财务收支计划,是否符合财务方面的内部规定的要求和标准,是否有利于预算的目标的实现。也就是说,会计监督的主要内容是根据国家各方面法律和经济方面规定,以高校内的各种规定和财务目标为依据,对学校的经济方面的状况和活动进行有效的监督,并根据财务方面的内容进行有效的调节和控制,促进财务和会计的顺利发展和有效进行。

2、高校会计监督与会计服务的关系

在高校中,会计监督和会计服务都是会计工作内容的一部分。在高校的财务管理上,会计监督和会计服务的目标和方向,都是为了加强高校的财务管理的合法性和健康性,促进校财务的健康顺利发展。会计监督实际上就是在会计服务的过程中,从法律法规层面保证会计服务的合法性和合理性。无论是会计监督还是会计服务,都是为了通过会计方面的经济活动,来加强经济主体在财务方面的高效性和有序性,都是为了提高经济方面的效益。但是,会计监督和会计服务毕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之间还存在着一些矛盾之处。

3、正确处理会计监督和服务之间的关系的措施

在高等院校中,无论是会计监督还是会计服务,都是为了保证学校的可以健康有序的发展。在现实生活中,会计监督和会计服务之间虽然存在着一些矛盾之处,这些矛盾影响着会计监督功能的发挥,影响着学校财务的健康有序进行。但是,如果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按照一定的原则来处理两者之间的矛盾,对于学校的教学质量的提高,科研的顺利进行,学校经济秩序的顺利健康都是极为有效的。

3.1健全高校的财务管理和监督制度

建立和健全相关制度,从制度来作为行为的指南和规范是极为重要的。近年来,高校财务在管理方面的重要性也逐渐的加强。我国在会计管理的体制方面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高等院校在管理上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经费的来源逐渐的比较多样化,如由原来的财政拨款发展到其经费主要由拨款、学费收入与社会捐款、银行贷款、科研合作收入等多种渠道并举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高等院校的财务管理制度如果只是沿袭以往的财务管理制度,明显是不适应当前的财务发展的需要的。而在财务的监督制度里面,为了降低资本运营的风险,提高高等院校的资金的有效运用和健康发展,必须要建立相关的财務监督制度,来加强对财务的监督,使资金健康有序的运行。在这种情况下,高等院校在财务管理制度和财务监督制度健全,并适应当前学校财务发展要求的情况下,才能更好的协调会计监督和会计服务工作,保证高校经济的健康发展。

3.2建立和完善会计审计方面的制度

在会计审计方面,高校要加强审计机构和审计制度的建立,加强对高校的财务情况进行有效的内部审计工作,在发现会计监督和会计服务中出现问题的时候,要及时有效的纠正这些错误,避免将错误继续发展。而在学校发展的过程中,遇到一些重大的项目或者是专项拨款的时候,需要引入社会专职机构进行审计,避免学校资产的随意支取和浪费。加强会计的审计工作和审计制度的建立,对于协调会计服务和会计监督之间的矛盾,有着很大的作用。建立、完善审计制度完善审计制度,既可对会计工作提供良好的监督,同时,也对会计人员和业务相关人员自觉遵守财务纪律是一种警示和督促,促进高校会计服务工作在法律法规许可范围内高效、有序地落实。

3.3加强会计制度的宣传,提高财务制度的贯彻执行情况

高校在建立各种会计制度之后,还需要对会计制度进行宣传,加大会计监督和会计服务的透明度,提高大家对会计监督的认识。会计法规制度是对会计工作的操作依据,对学校的资金的管理和报销的人员的切身利益有着很大的关系。不但会计人员要做好自己的工作,还要加强学校的报销人对于会计制度的认识,在报销人进行发票的报销的时候,会计服务人员要做好宣传工作,给报销人解释不能报销的原因并让大家都明白,只有合法的票务才能进行报销,而那些合理不合法的票务,则是不允许被报销的。只有做好会计制度的宣传工作,才能让大家都明白会计制度的重要性,以及做好财务工作的重要性,才能使人们加强对会计监督的支持,自觉的按照规章制度做事,而不是幻想一些不合规章的票务可以进行报销。

3.4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直接影响到会计监督和会计服务的执行情况。只有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思想塑造,职业素质等都得到有效的提高,才能将会计财务制度从各个方面落实到实处,并且坚持按照法律法规办事,提高高等学校的会计服务和会计监督的质量和水平。在法律方面,会计人员必须要具有比较强的法律意识,对国家的相关财务规定和学校的财务规章制度了然于心,并且在工作中按照规定要求行事。此外,会计人员还要具有较高的职业素质和道德素质,在工作中要树立自己良好的职业形象,提高他人对自己工作的理解和支持,这样,不仅有助于提高自己的服务水准和服务能力,还能让自己的工作得到对方的认可和支持,而会减少与报销者之间的矛盾和摩擦,而自己的职业自豪感,也会得到改善和提高。

结 论

总之,在高校的财务管理中,处理好会计监督和会计服务是极为重要的。它们共存于会计的日常工作中。高校要处理好会计监督和会计服务之间的关系,不仅要从学校内财务的各种规章制度出发,制定出相应的财务管理和监督制度,还需要加强相关财务制度的宣传工作,提高财务监督的透明度。与此同时,会计人员也必须要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等各方面的素质,才能在履行会计监督的同时,又为学校的教师和职能部门做好会计服务工作。

参考文献

[1]程鑫.新形势下对财务人员的新要求[J].现代审计与会计,2004,(5).

[2]陈学贵.浅谈会计人员如何处理好服务与监督的关系[J].经济师,2004,(10).

公司治理与会计监督 篇7

一、文献回顾

Beasley (1996) 研究证明在公司董事会中独立董事比例高则更容易履行监督职能,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财务欺诈行为的发生概率, 以此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可靠性和真实性。吕惠聪 (2006) 认为大股东控股、审计监督与信息披露质量之间存在必然的正向关系。王斌、梁欣欣 (2008) 也证实了公司内控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好坏。蔡卫星、高明华 (2009) 指出, 拥有独立审计委员会的上市公司较未设置审计委员会的公司, 其会计信息披露质量更高。李青原 (2009) 的研究表明, 会计信息质量对公司资源的配置功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审计监督质量与公司制度创新力度。

二、实证分析

(一) 假设提出

基于文献回顾, 本文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独立董事比例、董事长与总经理的两职设置状况等公司治理以及审计委员会设立情况、审计意见、事务所类型等审计监督两方面研究它们与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相关关系。

1. 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

目前理论界对股权集中度与信息披露质量之间关系并未形成统一的观点, La Porta等认为二者的共存必然会导致“控制权收益”的利益驱使, 从而导致会计信息质量的削弱;然而国内学者多认为公司股权越集中, 越利于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本文也比较倾向后者的观点, 因此提出假设1:控股股东持股比例与信息披露质量正相关。

2. 独立董事比例。

研究证实, 独立董事的比例大小对财务报告的真实性有着不容小觑的影响力。Fama和Jensen提出, 独立董事比例大小影响公司监督力度的实施程度, 比例越大, 公司则越倾向自愿披露其会计信息;但也有学者发现, 独立董事比例与信息披露程度无显著相关。从我国实践来看, 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的实施对强化公司信息披露的真实性起着积极的作用, 由此提出假设2:独立董事比例与会计信息披露质量正相关。

3. 董事长与总经理的两职设置状况。

大量研究表明, 股东与经理人身份合一, 在一定程度上不仅弱化了真实会计信息对经理层的激励作用, 也削弱了其真实反馈经理人履行受托责任制的履行情况。基于此, 本文提出假设3: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合一的公司, 其会计信息质量相对较低。

4. 审计委员会的设立情况。

关于审计委员会的设立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方面的影响, 部分学者认为审计委员会作为缓解代理问题的一个重要机制, 可以强化董事会监督财务报告的整体能力。与之对立的观点则认为, 审计委员会在公司治理中的实质性作用并不明显。由此提出假设4:审计委员会的设立与信息披露质量水平正相关。

5. 审计意见。

审计监督机制的完善程度对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作用越来越大, Krishnan (2003) 认为, 被行业经验丰富的审计师审计的公司盈余管理动机或是行为发生的概率明显低一些, 而由他们出具的审计意见报告在监督信息的披露过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据此, 提出假设5:审计意见的类型与会计信息披露正相关。

6. 事务所类型。

一般认为, 国际“四大”及其境内合作的事务所在其审计并披露的信息质量方面明显高于其他小型事务所。但“安然事件”以及国内的“银广夏事件”从另一个角度折射出事务所类型决定信息披露质量的观点并非绝对。因此, 提出假设6:经由国际“四大”及其境内合作所审计的公司其会计信息披露质量较高。

(二) 样本的选取及数据来源

本文以2011年沪、深证券交易所主板市场的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 公司治理结构和审计监督程序的数据资料来自于国泰安数据库、中国经济研究中心CCER数据库, 并执行了以下筛选程序: (1) 剔除含B股或H股的上市公司。 (2) 由于行业的特殊性, 剔除金融行业上市公司。 (3) 剔除数据不全的公司和ST公司。最终获得有效样本公司有1 170个, 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有关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数据取自沪、深两市证券交易所网站“诚信档案”中的“信息披露考评”栏。

(三) 模型建立

本文通过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多元回归分析等实证研究方法考察公司治理情况、审计监督程度与会计信息披露质量之间可能存在的某种经验关系, 建立如下logistic逻辑分析模型, 变量定义见表1。

(四) 实证结果及分析

1.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在2011年沪深两市1 170家上市公司中, 239家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被深圳证券交易所考评为“优秀”, 占总数的20.4%;767家被考评为“良好”, 占总数的65.6%;148家被考评为“及格”, 占总数的12.6%;16家被考评为“不及格”, 占总数的1.4%。说明近五分之四以上的公司信息披露质量较高, 可能是由于近年来证监会和证券交易所强化监管和处罚力度所致。

从下页表2可以看出, 1 170个样本公司中, 公司评级 (Y) 最大值为3分, 最小值为0分, 均值为1.98分, 介于及格 (1分) 和良好 (2分) 之间。距离行业最佳评级尚有一定的差距, 说明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重点不一, 内容不够详尽, 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有限, 难以满足信息使用者的要求。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最高值为85.23, 均值为36.15, 处于相对控股地位。董事长与总经理二职合一情况 (Pa) 的均值为19%, 即绝大部分的公司董事长与总经理均由不同人员担任, 是上市公司治理情况在逐步呈现良性发展趋势的一个方面的体现。样本公司的绩效 (ROE) 的加权平均数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资产收益率差距较大。审计委员会、独立董事比例等变量均分布较合理。

2. 相关性分析。

下页表3表明, 信息披露质量Y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 (Sha) 、公司资产规模 (Ass) 在1%的置信水平上显著正相关;与控制变量审计费用 (Fee) 在5%的置信水平上呈显著负相关, 解释变量三者之间不存在相关性。

3. 多元回归分析。

下页表4可以观察到回归平方和一列与每个模型回归一行的交叉位置上的数据随着逐步回归的过程, 不断增大:从303.510增大到次, 从表中的最后一列可以看出, 每个模型的F统计值的显著性极高, 都小于0.001, 说明本文的模型回归效果是显著的。305.075, 说明随着逐步回归模型的改进, 对因变量的解释能力越来越强。其

表5调整后的判定系数R=0.677, 即所得的回归模型对公司评级的解释力为6.77%, 说明经过逐步回归得到的模型中的变量具有一定程度的解释力。

表6列示了各个变量的容忍度水平和方差膨胀因子系数。一般而言, Tolerance<0.1, VIF>10时, 各变量之间才可能会存在严重的多重共振性。由表6得知变量几乎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 结果可信度较高。

通过回归分析发现, 公司评级得分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在1%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与总资产规模在5%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 与审计委员会的设立与否、独立董事比例、净资产收益率、事务所类型以及审计意见正相关, 但不显著。这说明随着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增加, 在提高信息披露的质量方面下了较大的力度。另外, 审计委员会的设立、会计师事务所为国际“四大”以及审计意见的类型等审计监督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当然, 从表6也可以看出与两职合一的设置状况和审计费用呈不显著的负相关。

三、结论

本文着重从公司治理与审计监督两个角度来检验其与信息披露质量的关系, 前者中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信息披露质量在1%的置信水平上显著正相关。进一步证实了股权越集中, 大股东利益趋同效应就越强, 会有意识地注重公司形象和话语权, 加强与公司其他外部投资者的关系, 改善并逐步提高信息披露的质量, 以达到低成本、多渠道融资目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与总资产规模在5%的置信水平上显著正相关, 说明公司规模越大, 实力越雄厚, 越愿意披露其会计信息, 以此赢得更多的市场认同度。另外, 信息披露质量与独立董事比例、净资产收益率不显著正相关, 与预期一致。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合一与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呈不显著负相关;在执行与审计监督有关的措施中,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质量与审计费用在1%的置信水平上呈显著负相关, 审计费用过高则不利于信息披露质量的提高, 与预期一致。当上市公司设立审计委员会时, 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监督会计信息的披露。

摘要:会计信息作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主体, 其披露质量高低直接关系到资本市场的运作。本文以2011年沪、深交易所1 170家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 考察公司治理、审计监督与会计信息披露质量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质量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资产规模以及财务收益能力等因素正相关;与独立董事比例、审计委员会的设立、审计意见以及事务所类型正相关, 但不显著;与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合一、审计费用负相关。

关键词:公司治理,审计监督,信息披露

参考文献

[1] .吕惠聪.大股东控制、审计监督与信息披露质量[J].经济管理·新管理, 2006, (11) .

[2] .王斌, 梁欣欣.公司治理、财务状况与信息披露质量[J].会计研究, 2008, (3) .

对子公司会计监督的实施方式探讨 篇8

一、子公司会计监督的实施现状

在我国的公司会计监督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政府监督以及相应规定难以贴近现有的企业运营模式, 社会中普遍有会计监督不重要的思想怪圈, 子公司会计监督制度难以得到落实。而针对这些问题进行细致分析不难发现, 造成这些的原因不外乎两方面原因:一方面外部治理结构的不成熟, 其具体包括市场的难以标配, 人才与发展的相互难协调;另一方面则是内部治理制度与结构不完善, 制度越来越流于形式, 企业发展越来越脱离既定的股权结构。

针对现有的市场模式, 我国母公司对子公司的监管模式以及监管力度明显不能适应。而目前市面上相对统一的结构则是监督者与决策者之间的相互约束, 相互规避, 两者不可以存在内在的联系。公司主体与子公司之间应该保证其主体性与领导性, 其管理理念会直接决定会计监督的体制, 所以各监督主体应该保持具体的人员分配, 优化配置。审核报告记录、债务情况、对外投资情况、资产情况、决策制度、风险制度等情况都在现阶段处于被忽视的状态。

二、对子公司会计监督的审查

要依据《会计法》的相关规定, 对子公司的审核报告记录, 债务情况, 对外投资情况, 资产情况, 决策制度, 风险制度等情况进行监督审核。制度进行管理审核时, 要将会计监督列为重点的审核对象, 一方面要检查其会计监督制度与单位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和《会计法》是否保持一定的关联性, 还要看其是否得到真正的实施与执行。

企业现有的情况比较复杂, 所以就要真正做到落实《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和《会计法》的相关规定, 依据其规定对于子公司现有的资产情况、债务情况、投资情况进行清查, 对国有企业子公司会计监督更要保持严肃的态度以及更多的关注, 按《企业财务通则》的要求, 对于企业监督制度的检查要包括具体的财务管理制度、内部财务管理体系等的完善度以及执行度。

参考对照法律法规对子公司的单位制度情况进行检查。首先通过单位具体实施的制度规定与《会计法》设定的监督制度对照, 对比子公司的制度规定是否符合《会计法》的相关规定;其次要求子公司的会计监管制度符合《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及《企业财务通则》, 允许其在相关制度的背景下根据自身企业现状有相应的变化, 但是必须符合有相关法律制度。在会计监督审核过程中要参考单位记录, 其记录要包括子公司的各项具体财物管理制度。

除了检查外还要对子公司进行符合程度测试, 根据内部审核会计监督是否按照原定规定进行执行, 通过对比原始审批手续单来记录是否合格, 对于子公司的内部盈亏处理是否得当, 其子公司的内部监督制度是否与岗位设置合适, 会计监督是否在责任人与监督人之间存在相互牵制关系。对于内部审核制度还要参考内部的审核报告记录、债务情况、对外投资情况、资产情况、决策制度, 风险制度等情况。

三、对子公司会计监督的实施方式探讨

(一) 进一步提高企业员工的监督意识

管理是至上而下的, 在对子公司的会计监督工作中也不例外, 只有管理者充分认识到会计监督的重要性, 并且把会计监督放到日程上来, 才能实现全体员工的重视。一个好的企业势必会从高层上建立会计监督建设的意识, 并根据主公司以及子公司不同关系进行相应的更改。但是就目前而言, 很多企业会计的管理者对于这一部分是不重视的, 缺少起码的认知水平, 这就造成了企业在发展起初的目标性难以得到正常的掌控, 同时对于企业的健康有效发展具有明显的制约。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 尤其是在会计工作中, 会计监督意识对于整体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 所以, 企业的管理者要进一步的加强企业员工的监督意识培养, 构建严肃的会计监督氛围, 根据员工具体的能力进行工作的分配, 做到工作分配的合理化, 实现职位的优化配置, 在发挥个人端正态度的同时实现全体监督的整体建设, 通过政府、社会以及他人的监督共同促进自身对会计的监督行为。企业员工要清楚地认识到会计监督对于公司运营和自身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要充分的在日常的企业运行中体现会计监督意识, 认真做到将会计监督意识的培养放在日常工作的方方面面, 而不是只落成一句空谈。

(二) 进一步加强会计监督的管理制度

所谓管理机制是一切活动的基础, 无论是公司企业的发展还是会计监督的进行, 要想保证其健康有效的进行, 完善的管理机制就显得相当重要。然而现有很多企业往往过多的看重其经济的发展和效益的多少, 而去忽视了管理机制的存在与否, 甚至很多企业根本就没有相应的管理机制。其实没有管理机制, 所有的团队建设就变得没有了意义, 只是形同虚设。而部分管理高层自身就没有办法去遵守公司企业制定的监督管理机制, 企业员工没看到管理者的, 在日常的活动中自然无法去主动的遵守什么规则, 如此就形成了恶性的循环, 对于会计监督的发展有着重要的阻碍。

只有严格的依据《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和《会计法》建立健全完善的团队管理制度, 才能保证会计工作的正常有序的进行, 才能在保证工作质量的同时提高工作效率。拥有了一个合理的约束机制有利于使团队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在此期间, 管理者应该做好示范作用, 从每一件小事中做好先锋带头的模范, 只有从高层开始愿意去实际的操作, 旗下的团队才会更加努力的去按照行为准则去要求自己, 进而实现企业上层管理组与基层员工的团体性, 而员工也会更加的服从管理与安排。其次, 管理机制是需要一步步来执行的, 这就需要管理者真正的把加强管理机制当做长期的奋斗目标来做, 不可以急于追求效果而将管理机制片面化, 要真正把管理机制落实到每一个角落, 落实到每一个员工身上。

四、小结

面对如今经济市场改革背景下的对子公司的会计监督, 我们要同时采取两方面的调控。宏观方面, 要推进市场优化, 加强资本主义市场的基本管理, 强化政府与社会的监督作用, 优化市场与政府监督重要作用, 加强社会与政府的监督力度与约束机制, 对于不公正的会计注册行为和不正当的竞争做出相应的处理。微观方面, 要依据《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及《企业财务通则》等法规, 要多方面提供监管, 既要有主公司对子公司的会计监督, 也有要包括债务双方的监管, 提供与供应之间的监管, 服务者与客户之间的监管。优化公司内部的股权结构, 从根本上实现上市公司股权的股权结构, 优化企业责任机制与公司内部的董事结构, 同时优化内部审核部门的责任与优化管理。

摘要:随着新时代背景下的会计事业不断发展, 公司对于会计的监督越来越受到重视。可以说会计监督是公司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对子公司会计监督的实施更是企业不断提高其自身竞争力的方式。对子公司的会计监督一方面要保证其符合《会计法》等法律法规的构建, 而另一方面则是要贴近自身企业的发展模式以及市场背景。正是对子公司会计监督对于自身企业发展的战略性地位, 所以本文探讨企业集团对子公司会计监督就显得很有必要。本文根据我国公司发展模式以及自己多年的经验, 对子公司会计监督的实施方式进行自身的思考以及阐述, 不足之处还望大家批评与纠正。

关键词:子公司,会计监督,实施方式

参考文献

[1]戴德明, 毛新述, 姚淑瑜.合并报表与母公司报表的有用性:理论分析与经验检验[J].会计研究, 2006 (10)

[2]苏财.省内会计监督全面启动[N].江苏经济报, 2009, (2009-04-21)

[3]朱晓.要强化会计监督[N].中国国门时报, 2009, (2009-06-16)

公司治理与会计监督 篇9

关键词:房地产公司,会计监督,现状,思考

一、引言

房地产公司会计监督是指房地产公司会计对房地产公司所从事业务事项的合法性、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进行审查的工作过程。合法性是指会计监督确认房地产公司经济业务事项或生成会计资料的程序是否符合我国会计法律法规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真实性是指会计监督房地产公司会计计量、记录的相关活动是否实际发生或按规定生成相应的会计资料, 杜绝会计资料因人为因素的失真;准确性是指房地产公司会计按照我国会计法规体系的相关要求, 监督房地产公司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的各种会计资料所记录的会计数据之间是否吻合, 应确保各个数据之间吻合;完整性是指房地产公司会计核算公司相关经济活动过程中形成和提供的各种会计资料是否齐全和完整。伴随着房地产公司利润率逐渐下降和市场集中程度越来越高, 要使得房地产公司在竞争的大潮之中处于不败之地, 会计监督发挥着尤为重要的作用, 如何做好房地产企业的会计监督工作值得我们深思。

二、房地产公司会计监督现状及原因分析

有效的会计监督有利于房地产公司形成良好的经济秩序, 协助管理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然而, 在我国部分房产公司中, 会计监督形如虚设, 不仅没有发挥其监督职能, 更造成了房地产公司内部对会计监督的误解。会计监督的不力, 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会计行业的困境, 导致会计信息失真、弄虚作假现象增多、诚信严重缺失等不利局面, 不仅造成了极恶劣的负面影响, 损害会计队伍自身的形象, 危及公司经营者、投资者、债权人的利益, 阻碍了国家宏观调控和房地产公司管理的正常进行。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大致可分为以下方面:

1. 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

由于会计监督的特殊性以及房地产公司所从事的行业特殊性, 决定了有效的会计监督必然以会计法律法规和房地产相关法律为准绳及行为标准。自1985年我国的第一部会计法通过并开始施行, 后来为了更好地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及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 会计法也相应做过几次修订。截至目前, 虽然会计法规体系已初步建立, 但随着我国的经济状况发生的天翻地覆变化和国际经济环境的巨大变化, 尤其是2003年以来, 房屋价格持续上扬, 大部分城市房屋销售价格上涨明显, 随之而来出台了多项针对房地产行业的调控政策。就使得部分相关规定严重滞后, 但相关会计法律法规的清理废止或修改工作未能及时跟进;甚至出现了会计法未涉及的真空地带, 造成无法可依的局面。如因公司虚假信息而造成的损失在市场参与者之间应如何分摊;另外由于实践需要而出现的一些“补充规定”之类的文件, 导致会计法规的质量低、部分条款规定相互矛盾, 阻碍会计法规监督功能的实现。特别是当前, 对于违法者要承担的法律责任规定相对简单, 导致对做出虚假监督检查结论的各职能机构难以明确地做出责任追究。

2. 政府监督、社会监督、内部监督体系流于形式

据我国《会计法》的规定, 完整的会计监督体系是集单位内部监督、社会监督、政府监督三位于一体的有效监督体系。但现状是它们并未完全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甚至有不断弱化的趋势, 表现为:首先, 管理体制的不健全导致单位内部会计监督的缺位。虽然相关的制度规定也建立起来, 但形如虚设无法得到有效的执行, 以致会计秩序混乱, 弄虚作假现频发。在现有的监督体系中, 会计人员的会计监督权是房地产公司老总说了算的, 难以对单位日常的全部经济行为和经济责任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约束。其次, 社会监督主要采取的是事后监督的方式, 因而成本巨大。并且在实际实施过程中, 因利益关系使部分社会审计监督流于形式。再次, 政府会计监督手段相对落后, 监督工作不到位, 而且由于政府职能转变, 在当前受到经济利益的制约, 使其监督实质效果难以确定。

三、建立多层次化的内部会计监督控制体系

多层次的公司内部会计监督控制体系是一个从上到下的、完整的、具有较严密监督控制特性的系统。通过明确有关人员、有关部门的权、责、利, 使得每个群体或个人的行为都处在他人的监督控制之下, 使得对会计工作的监督控制工作能够有制度上、程序上的保证, 避免出现内部会计监督控制的“真空控制”地带或“控制盲点”, 而使内部会计监督控制流于形式、难收成效。一般说来, 人力资本产权视角下的内部会计监督控制体制可分为三个层次。企业所有者对经营者的控制。企业所有者对经营者的控制主要体现在企业根据内部会计监督控制的要求实行纵向授权制, 通过股东大会给董事会授权, 通过董事会给总经理授权, 进而形成严格的内部监督控制体系。在体系严密, 领导责任明晰的基础上行使对会计监督控制的权力, 使得监控权落到实处, 监控效果明显。财务总监具体行使内部会计监督控制的权利。财务总监是由企业所有者委派的, 是企业所有者利益的维护者, 并具体监督和指导着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全过程。这一层次的企业会计内部监督控制是多层次企业内部会计监督控制的重点, 它是所有者对经营者以及经营者内部进行会计监督控制的一个关键。

会计部门及会计人员的内部监督控制。即直接面向经营者及经营实体贯彻企业的财务和会计方面的监督控制制度。值得注意的是在该层次上行使内部会计监督控制权利和责任的是企业会计人员, 作用方向是会计人员作用于企业的经理和各业务部门, 而监督和评价会计人员履行监督控制责任的却是上一层代表所有者利益的财务总监。

需辨析的是, 无论是公司还是企业, 内部会计监督控制工作必须符合我国《会计法》的规定和要求, 体现在:一是涉及经济业务事项和会计事项的人员应当明确各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 不能混淆不清、指责交叉。对不相容的职务应当相互分离、相互制约和监督;二是重要经济业务事项的决策和执行, 应当明确相互监督和制约的程序, 防止因个人拥有较大的权力而滥用职权, 以避免决策的混乱和失误;三是明确财产清查的范围、期限和组织程序。财产清查的范围是对清查各单位所拥有的各项财产做出真实、全面的反映, 要有组织的进行, 使之程序化、制度化;四是明确对会计资料定期进行内部审计的程序。内部审计是由本部门设置的会计机构及会计人员对单位自身的资金运动进行审计和做出评价。对于内部审计, 应当根据国家统一制定的会计制度制定出办法和程序;五是明确会计责任主体, 加强单位负责人在会计监督中的责任。

参考文献

[1]白千斌.对加强房地产公司内部会计监督控制工作的思考[J].科技资讯, 2010 (7)

公司治理与会计监督 篇10

一、企业集团对子公司进行会计监督的意义和存在问题

(一) 企业集团对子公司进行会计监督的意义

企业集团对子公司的会计监督, 一方面, 有利于实现企业集团的财务战略乃至企业的核心战略。一方面, 也可以有效地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打击会计造假行为, 保护企业集团以及保障投资者的利益, 成为企业集团进行宏观管理, 促进企业集团财政管理改革、确保企业集团财务制度有效实施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 也有利于强化企业集团内部的经营管理。其最终目的是促进子公司改善经营管理, 提高经济效益。

(二) 企业集团当前存在的问题

在“十一五”期间, 我国企业集团发展取得了成绩, 这是应该肯定的, 但是更应该看到我国企业集团对子公司会计监督的不足, 目前, 企业集团对子公司会计监督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多头领导, 职能分割不明确

企业集团的会计监督作为一种制度, 其监督效果的好坏, 取决于监督权安排得是否得当。而我国企业集团的现实情况是, 会计监督的安排在诸多部门中都有体现, 在实际行使会计监督权利的各职能部门中, 由于相关的制度并没有对监督权利进行层次上的合理划分与安排, 这种职能分割的不合理势必造成多头监管, 造成重复检查和资源浪费, 不能形成有效的监督、管理, 还可能导致不同监督主体各自为政, 各取所需, 滋生部门利益的现象。

2、监督手段单一

监督与奖惩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没有有效的奖惩结构, 监督的作用和效力就会随之削弱。但是目前各种职能部门的监督力度和效力远远落后于需要, 而且企业集团监督手段单一, 难以有效地执行, 这就导致了监督的效果不能达到预期目的, 将会增加企业集团的损失, 有失公平, 体现不了会计监督的本质。

3、企业集团会计监督制度体系不完善

从一定程度上讲, 企业集团的会计监督体系是企业集团运行的“免疫系统”, 为企业集团安全运行提供了有效的防范和纠偏保证。然而我国企业集团会计监督制度体系还不够完善。企业集团对子公司的会计监督难以将问题发现和解决在萌芽状态, 未能实现事前调查审核、事中跟踪监控和事后专项检查相结合。

4、监督结果执行体系不完善

虽然有些企业集团的监督能有效执行, 但是在监督过程中不能够有效的呈现出来, 形成透明化的信息, 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腐败, 危害企业的正常运行。

二、提升企业集团会计监督效果的方法

针对前文阐述的企业集团对子公司会计监督的意义, 和存在的问题, 本文相应地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一) 完善企业集团会计监督体系, 建设透明的监督平台

在企业集团中, 会计监督的职能部门再分工中各有侧重点, 但实际上相互重叠的地方很多, 另外由于利益驱使, 也使企业集团的各个职能部门对于有利可图的子公司, 都争着去管理, 这导致了很多企业出现多头监管等问题。但是还有一些企业没有人管理, 这样对企业集团的会计监督体系是一个巨大的破坏, 其根源还是没有形成会计监督协同监管机制。

解决这个多头管理和没人监督的问题, 企业集团各监管部门应该形成有序的、规范的协作关系, 这就需要企业集团内部建立一个透明的信息平台。一方面, 解决了多头管理和无人监督的问题。另一方面, 对企业集团的资源也能进行有效的利用和配置。建立这个平台最主要的是明确企业集团会计监督体系的职能, 形成以财政部门为主导的整体监督体系。建立透明的信息平台, 以企业集团财务部门监督检查为主导, 在会计信息检查数据库的基础上, 结合其他职能部门的自有数据库, 探索进一步的优化和处理技术, 解决接口技术、数据对接等问题, 早日实现数据库的共享。

(二) 提高违规成本, 提升企业集团会计监督的效率

企业集团对子公司的会计监督的效果之所以不好, 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效率问题, 企业集团可以通过提高技术或者实施相应的手段来达到解决效率问题的目的。在企业集团会计监督中既要强调企业集团的利益, 同时也要兼顾子公司的利益, 如果企业集团会计监督有失公平, 同时配套措施落后, 就往往会导致一些子公司铤而走险, 以最低的违法成本, 弱化会计监督的效力。而且, 由于各个职能部门缺少一个透明的合作平台, 对于在会计监督中出现的违规问题, 处理力度以及处理方式也有很大的差别。处罚力度低, 违规成本低, 会助长子公司对企业集团会计信息的根本性损害, 同时也会引起更为严重的后果。此外, 监督主体处罚力度的不一致, 就会导致被处罚者产生不同的反应, 滋生矛盾, 进而影响企业集团管理职能的发挥。

(三) 建立防惩结合的企业集团会计监督机制, 提高监督与整改执行力

基于资源和能力的有效配置出发, 企业集团能够实施的监督检查执行力有限, 所以企业集团要在监督的前、中、后三个时间段实施不同的监督方式, 除了监督进行阶段, 监督的前阶段和后阶段都比较重要。在监督的前阶段要着重于预防, 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和教育, 使监督的主体和客体真正了解到会计监督的重要意义, 使监督的主体和客体都具有会计监督的意识, 这是最重要, 也是节约企业集团资源的有效方法。在监督的后阶段要注重会计监督的反馈, 提升违法成本, 注重反馈效果。因此, 企业集团要将“预警——检查——反馈”结合为有机的整体, 共同发挥监督作用。

(四) 完善企业集团科学的制度体系

企业集团管理制度的完备、规范、统一, 能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与安定。首先, 制度化有助于组织的规范化和人们行为的协调性, 对企业起控制的作用。其次, 制度化能将组织内成员的命运与组织的兴衰联系在一起, 加强集团内部的凝聚力。从这个角度来说, 企业集团会计监督也应该制度化, 避免一朝天子一朝臣的局面。

建立科学的制度, 应遵循重要性、可行性和效益性原则。首先, 应根据企业集团监督检查的总体部署和安排, 并结合监督检查的规划来确定被监督检查的子公司。其次, 通过调阅档案、网上搜索, 实地了解观察、召开座谈会、书面调查等方式收集子公司的基础资料、管理资料和外部资料等信息, 了解子公司的情况。再次, 在分析子公司资料的基础上, 形成初步的可行性方案, 包括子公司的总体情况;发现的主要疑点及对报表的影响程度;检查的重点;时间安排;人员要求;检查模式;检查可能存在的风险或困难。

综上所述, 企业集团对子公司的会计监督, 是行使其基本职能, 也是有效发挥企业集团职能, 建立规范的会计工作秩序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刘亚琼.浅谈如何强化企业内部会计监督.改革与开放.2011-06-25

[2]罗晶晶.会计监督要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入开展.中国会计报.2010-12-24

[3]吴茜.内部审计与会计监督的关系.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07-25

[4]罗晶晶.会计监督研究应重点关注基础理论、创新机制等五大问题, 中国会计报, 2010-08-13

[5]刘珊.透视利益相关者会计监督——基于盈余管理的视角.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2009-10-24

[6]高兰英.如何强化会计监督.改革与开放.2011-05-25

上一篇:复试工作下一篇:优化检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