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尘的来源

2024-07-21

粉尘的来源(精选三篇)

粉尘的来源 篇1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本组病例为贵阳市某化工原料厂从事锌粉包装的4名工人,在1998年由当地职业病防治院明确诊断“金属粉尘肺沉着病”,脱离金属粉尘作业后,连续12~18 a动态观察患者X线胸片变化并对其进行研究。

1.2 调查方法

查阅文献,设计问卷,对患者基本情况、职业史、既往史、现病史、作业环境、临床表现及近12~18 a动态胸片变化进行调查。组织5名资深专家对患者的初诊及随访X线胸片进行集体阅片,记录小阴影的形态、总体密集度、小阴影分布肺区、尘肺期别。

1.3 金属粉尘肺沉着病影像分析

参考GBZ 70-2009《尘肺病诊断标准》的小阴影判定方法。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Epi Data软件建立数据库,对数据采取双录入方式录入核准,录入数据后再进行逻辑检查、核对和整理。应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本研究4例患者为贵阳市某化工原料厂工人,均为男性,平均年龄66岁(62~73岁);平均接尘工龄为24.3 a,最短22 a,最长27 a。虽从事工种不同(2例工种为锌粉包装工,1例为钳钶工,1例为司炉工),但均接触金属锌粉尘,室内操作,锌尘浓度大,通风差,同工种多人发病。患者临床症状较轻,多以咳嗽、咳痰轻度气促为主诉,1例合并肺大泡,无肺结核等并发症。

2.2 后前位高千伏胸片动态改变情况

4例金属粉尘(锌)肺沉着病患者的影像学改变以全肺弥漫性分布的致密性高的圆形小阴影为主,以中、下肺为著,肺门形态变化不大,个别病例上肺野也可见小阴影,肺纹理和胸膜无明显异常改变,每个病例均有10~15张胸片,最早于脱尘6 a后小阴影数量开始减少,最迟于9 a后开始出现小阴影密集度减少,随着脱离粉尘作业时间的延长,肺内小阴影数量减少,有病例部分肺区小阴影可消失。

2.3 典型病例

例1:患者男,73岁,主诉反复咳嗽、咳痰、活动后气促25 a余。职业史:1975—1997年贵阳市某化工原料厂,从事锌粉包装工,即在锌粉车间将操作台上的锌粉铲到操作机器漏斗中,通过机器振动将细小锌粉从筛子筛到漏斗中,然后将细锌粉倒入包装袋;整个过程中均产生锌尘,车间中锌尘浓度大,通风欠佳;工作中穿工作衣,戴口罩。体格检查:双肺呼吸音略粗,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率65次/min,心律齐;血尿便常规检查、生化指标未见明显异常,心电图未见异常;心脏彩超:肺动脉瓣轻度返流,左心收缩功能正常;肺功能检查正常;1998年诊断“金属粉尘肺沉着病”。自1998年脱尘后对患者胸片进行连续16 a动态观察发现,脱尘最初5 a患者胸片小结节影像变化不大,双下肺野可见多发圆形高密度小阴影;总体密集度1级,分布范围3个肺区,6个肺区小阴影分别为左上0/0,左中0/1,左下1/1,右上0/0,右中1/0,右下1/1,参考GBZ 70-2009《尘肺病诊断标准》及标准片,可达到尘肺壹期改变,肺门大小正常,胸膜未见明显改变;2004-10-21患者胸片肺内小阴影较前减少,右中肺野小阴影由1/0降至0/1,右下肺野小阴影由1/1降至1/0;2007-04-09左下肺小阴影由1/1降至1/0;2010-12-05右下肺野由1/0降至0/1,2012-06-05右中肺野小阴影由0/1降至0/0,左中及右下肺野为0/1,仅左下肺1/0。

例2:患者男,63岁,主诉反复咳嗽、咳痰、气促25a余。职业史:1970—1997年在贵阳市某化工原料厂从事司炉工,即在车间将大块矿石破碎成小块可溶性小矿石,在炉中煅烧后进一步粉碎,患者主要从事金属粉碎这一步骤,接触锌尘,工作中穿工作衣,戴口罩。体格检查:心率90次/min,心电图、心脏彩超未见明显异常,血尿便常规检查正常、血脂偏高,余生化指标未见明显异常,胸部CT提示双肺散在斑点状密度增高影,双肺可见肺大泡形成。1998年诊断“金属粉尘肺沉着病”后,连续16 a动态观察患者胸片变化发现:患者脱尘后前8 a胸片变化不大,胸片示双肺野多发高密度圆形小阴影,伴少量不规则s形小阴影,未见大阴影及小阴影融合改变;总体密集度1级,分布范围5个肺区,6个肺区小阴影分别为右上1/0,右中1/1,右下1/1,左上0/1,左中1/1,左下1/1,参考尘肺病诊断标准及标准片,达尘肺壹期改变;2007-12-18患者胸片示,肺内高密度小阴影较前减少,右上肺野小阴影由1/0降至0/1,两中肺由1/1降至1/0。2010-03-11胸片示右中肺由1/0降至0/1,左下肺由1/1降至1/0;2012-11-28患者左中肺小阴影由1/0降至0/1,右下肺由1/1降至1/0。2014-08-07患者胸片左中肺为1/0。

余2例患者的职业史与例1患者相似,作业环境、工种相同,体格检查、相关化验、检查指标未见明显异常,胸片改变见表1。

注:p表示圆形小阴影,直径<1.5 mm,s表示不规则形小阴影,直径<1.5 mm。

3 讨论

金属及其化合物粉尘肺沉着病是指由于吸入某些惰性金属粉尘引起的金属及其化合物粉尘在肺内的沉着,国内外的学者大都认为其所引起的肺部病变是“良性”的,也就是在脱离作业环境后肺可以清除这些金属及其化合物[4]。金属粉尘肺沉着病以肺铁末沉着病、肺钡末沉着病、肺锡末沉着病、肺锑末沉着病多见,肺锌粉沉着病的病例报道不多。锌的化合物常见的有氧化锌、氯化锌、硫酸锌、铬酸锌、碳酸锌等。吸入大量氯化锌烟雾可引起急性中毒(金属烟热)[5],X线表现为两肺弥漫性浸润性改变,病变吸收缓慢,X线改变多在6周后消失[6]。长期吸入硬脂酸锌粉尘可引起肺部改变,患者有气短、咳嗽、咳痰等症状,胸部X线检查示胸膜肥厚、肺门有小结节阴影及轻度肺气肿[6]。金属粉尘肺沉着病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可能是“惰性”金属粉尘进入呼吸道内,沉积在肺泡和肺间质内[7],引起巨噬细胞增生、活跃,伴有少量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脱落残存的肺泡上皮细胞等渗出成分形成巨噬细胞肺泡炎[2]。随着金属粉尘的大量聚集,逐步形成由吞噬尘粒的巨噬细胞(尘细胞)为主,单核上皮样细胞和少数成纤维细胞组成的尘细胞灶[8]。锌所致肺部损害主要作用于细支气管组织,有人认为锌所致肺部改变是缓慢发展的纤维化,导致弥漫性肺硬变,不形成结节,X线胸片无阳性变化[6]。

通过对4例金属粉尘肺沉着病患者近12~18 a动态胸片的观察发现其胸片改变有以下特点:(1)病变以圆形小阴影(p)为主,偶伴少量不规则s形小阴影,边缘清晰,未见小阴影聚集、融合或大阴影改变;(2)随着时间的推移,双侧肺野弥漫分布的圆形小阴影可通过“自净作用”呈逐年减少趋势;(3)肺门大小改变不明显;(4)随着小阴影逐渐减少,肺纹理影像相对清晰;(5)脱离粉尘作业一段时间后,肺部病变可停止进展;(6)个别病例中小结节未完全消失,考虑可能系患者所接触的粉尘并非单纯锌粉尘,可能混有其他引起小结节改变的粉尘。肺锌粉沉着病例目前报道不多,本文报道的病例例数也较少,在研究锌粉沉着病上有一定提供参考意义,希望能引起职业病工作者对肺锌粉肺沉着病的关注。

作者声明

本文无实际或潜在的利益冲突

参考文献

[1]孙治平,李宝平,高丽妮.金属及其化合物粉尘肺沉着病(锡、铁、锑、钡及其化合物等)诊疗进展[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015,33(3):233-235.

[2]王簃兰,刚葆琪.现代劳动卫生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117-124.

[3]CHONG S,LEE KS,CHUNG MJ,ET AL.PNEUMOCONIOSIS:COMPARISON OF IMAGING AND PATHOLOGIC FINDINGS[J].Radiographics,2006,26(1):59-77.

[4]刘钊,徐应军,李宝平,等.锡、铁、锑、钡及其化合物等致尘肺沉着病研究进展[J].职业与健康,2015,31(1):125-127.

[5]李侠.职业性肺部疾病[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48-253.

[6]吴执中.职业病[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153-154.

[7]鲍含诚,李庆海.矿山粉尘与相关疾病[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99:30-31.

粉尘爆炸实验的改进 篇2

中图分类号:G63318

文献标识码:B

1、教材中实验的缺点与不足

粉尘爆炸实验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化学第七单元课题1实验7-3。按照课本实验操作存在的缺点和不足:成功率低,按教材说明内容很难成功完成实验;不便于观察,实验过程中看不到燃烧现象;操作不方便,操作要求快捷迅速。难以把握。

笔者通过对实验仪器进行改进,同时采用更细小的生粉代替普通面粉进行实验,操作方便,现象明显,成功率高。

2、实验改进设计思路

2.1实验仪器及用品 2.5 L塑料饮料瓶两只、橡胶塞、橡皮管、洗耳球、回形针、蜡烛、生粉(烹调用的玉米粉)

2.2实验装置图及说明

制作过程

(1)先将两个大饮料瓶一个剪除底、另一只截取上部,然后套接在一起;

(2)将一个瓶盖打一小孔,大小能插入乳胶管(乳胶管另一端套人洗耳球);

(3)瓶壁中部打一较大孔,大小与橡皮塞一致:

(4)将胶皮塞中部插入拉直的回形针,针前端插进短蜡烛中固定。

2.3实验操作与现象

实验步骤:

(1)取2-3匙干燥的生粉于大塑料瓶中、直立;

(2)轻按洗耳球、松开,吸人部分生粉于胶管中(可先挤压洗耳球两次,使生粉分散);

(3)拨出橡胶塞,点燃短蜡烛,待蜡烛正常燃烧后塞进饮料瓶中:

(4)一手拿瓶,一手按压洗耳球,使生粉鼓入.粉尘扬起,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现象:

在扬起粉尘的同时,生粉在瓶内上端燃烧、有火光,产生的气浪将上盖掀起,发出“嘭”的声响及落地的撞击声,再看瓶内残留生粉中见有少量因不充分燃烧变黑。

3、装置改进的说明

(1)原理更加充分,排除了其他引爆嫌疑,可信度高;

(2)选用颗粒细、易吹散的生粉(玉米粉)替代普通面粉,颗粒小更易燃,成功率高;

(3)采用透明塑料瓶作反应装置代替原金属罐.现象直观明显,方便学生观察实验的全过程:

(4)增大反应空间(用2.5 L饮料瓶),使支持燃烧时间更长,便于操作,安全性好:

(5)改进点火位置在容器中部进行,轻松插入即可,使操作简便,且烛焰不易熄灭:

(6)重复用该装置做第二次实验只须等瓶内的废气换为空气即可,并且本实验对装置气密性要求不高:

煤粉尘的危害及防治 篇3

对人体的危害:煤粉尘不仅能造成大气环境污染, 而且煤粉尘是人体健康的大敌, 其中直径0.5-5μm之间的飘尘对人的危害最大, 它可以直接到达肺细胞而沉积, 并可能进入血液布满全身。长期在粉尘超标的环境中工作, 会使从业人员易患尘矽肺等职业病。

对设备的危害:煤粉尘在输煤管线上无组织的扩散, 在地面、死角堆积, 在管线或电气设备上附着。现场环境是非常的脏乱, 而且会使电气设备绝缘水平下降。如果一旦因电气设备的绝缘老化, 发生漏电打火, 煤粉尘与空气形成混合爆炸性粉尘团, 遇明火、撞击、静电等, 会有产生爆炸的风险, 而且煤粉尘的爆炸会引起连环式的连锁性爆炸, 威力大, 后果非常严重。

煤粉尘爆炸的危害:

煤粉尘是可燃粉尘, 属于爆炸危险品。粉尘一旦燃烧时, 一连串的连锁反应便在瞬间完成, 立即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温度迅速上升, 空气急剧膨胀, 接下来便会发生可怕的爆炸。粉尘爆炸的最大特点是多次爆炸, 因初始爆炸会将沉积的粉尘扬起, 在新的空间形成更多的爆炸混合物而再次爆炸, 连续爆炸带来的危害后果是相当惊人的。

2 甲醇厂煤粉尘的分布情况

甲醇厂原料车间在煤炭装卸、输送、破碎、贮存环节产生大量的煤粉尘, 每年100多万吨的煤炭用量, 会产生几百吨的煤粉尘。煤粉尘在输送带的衔接处因高抛低落, 破碎机在对煤块的研磨过程中都会产生大量的粉尘, 煤粉尘在这些环节无组织扩散, 在地面、死角堆积, 在管线或电气设备上附着。使得现场环境看上去非常脏乱, 煤粉尘的积聚埋下令人担忧的安全隐患。

从上表可知, 煤粉尘易产生的主要原因有:

2.1 输煤系统转运过多, 转运点落差过大是造成粉尘浓度大的主要原因, 如遇天旱煤干, 作业过程中粉尘量会大增。

2.2 皮带机导料槽处密封不严, 向外逸散煤尘。

2.3 除尘器吸尘点不合理, 除尘效果不佳。

2.4 皮带走廊较长、面积较大, 处理起来极不方便, 而且在清扫时造成二次扬尘。

2.5 回程皮带粘煤严重, 造成抛洒、扬尘。

2.6 输煤系统共有大小扬尘点20余处, 尤其以原煤、燃料煤卸车、职煤口。

3 煤粉尘综合治理措施

在输煤、转运过程中导致大量粉尘飞扬, 地面上煤粉尘积得较厚, 生产现场存在着煤粉尘爆炸的安全隐患, 为防止事故发生, 甲醇厂采取了如下综合防范措施:

3.1 在码头卸煤机上方有12个雾状间隙喷头、下方有2个连续雾状喷头, 在卸煤时要开启水喷淋装置, 降低卸煤时产生的扬尘。

3.2 在转运站落煤斗处, 接消防水带在落煤斗处, 通过在水带下方打眼的方式, 喷水浇湿, 有效防止落煤时产生的大量扬尘。

3.3 对整个输煤线路上的照明、开关及电气设备接线进行检查, 对煤粉尘进行清理, 严禁线头外露或接触不良产生电气火花。

3.4 对所有设备接线、静电跨接进行检查、确保完好。

3.5 在输煤的所有廊道、筒仓上方有煤粉尘的场所, 严禁动火和进行产生火花的敲击作业, 无关人员严禁进入。

3.6 按规定进行煤粉尘的清理, 清理时, 适当用水浇一下, 防止扬尘, 同时根据工作量, 加大清理力度。

3.7 检查水喷淋安全设施, 确保完好, 以备应急使用, 同时辅助车间做好煤粉尘清理计划和应急预案。

3.8 对筛分楼8米、4米层及运煤廊道的施工检修作业进行升级管理。

3.9 对输煤线路的所有除尘装置进行检查并及时清理煤粉, 确保正常运转和对粉尘的处理效果。

3.1.0现场作业人员按规范要求正确穿戴好专用防尘口罩等劳保用品。

摘要:煤粉尘属无机粉尘中的一种。甲醇厂的煤粉尘主要分布于原料车间煤炭输送、筛选与贮存环节。近年来, 国内发生了好几起关于粉尘爆炸的事故, 粉尘爆炸危害性非常大, 对粉尘危害性认识与综合防治工作刻不容缓。

上一篇:资金管理效率下一篇:激趣导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