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建筑工业

2024-06-09

新型建筑工业(精选十篇)

新型建筑工业 篇1

一、新型建筑工业化内涵

1.新型建筑工业化是以构件预制化生产、装配式施工为生产方式, 以建筑设计标准化、构件部品生产工厂化、结构装修一体化、现场施工装配化为特征, 能够整合设计、生产、施工等整个产业链, 实现建筑产品节能、环保、全生命周期价值最大化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建筑生产方式。是建筑产业转型发展的必然路径。

2.新型建筑工业化是摆脱传统发展模式路径依赖的工业化。改革开放30多年来, 我国其他门类工业都发生了根本性变革, 现代化水平越来越高。比较而言, 建筑业发展缓慢, 分散的、低水平的、低效率的传统粗放手工业生产方式仍占据主导地位。要改变我国建筑业现状, 促进我国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方式的转变, 必须要摆脱传统模式路径的依赖和束缚, 努力寻求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路径。

3.新型建筑工业化是工程建设实现社会化大生产的工业化。社会化大生产的突出特点就是专业化、协作化和集约化。因为建筑工业化的最终产品是房屋建筑, 必须由不同专业的生产企业协同完成, 房屋及其产品的建造、生产必须兼具专业化和标准化, 具有一定的精细程度和规模化要求。

4.新型建筑工业化是实现绿色建造的工业化。绿色建造是指在工程建设的全过程中, 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 (节能、节地、节水、节材) 、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 为人们建造健康、适用的房屋。建筑业是实现绿色建造的主体, 是国民经济支柱产业, 全社会50%以上固定资产投资都要通过建筑业才能形成新的生产能力或使用价值, 中国建筑能耗约占国家全部终端能耗的27.5%, 是国家最大的能耗行业。新型建筑工业化是城乡建设实现节能减排和资源节约的有效途径、是实现绿色建造的保证、是解决建筑行业发展模式粗放问题的必然选择。

二、发展新型建筑工业化的意义

1.和传统的建造方式相比, 新型建筑工业化对建筑的建造方式的变化是根本性的也是革命性的, 传统的建造方式主要是靠建筑工人在现场采取现浇的方式建造, 用工较多、工期较长、对资源能源的消耗大、对环境的影响也较大, 包括噪声的污染、建筑垃圾的产生、施工扬尘等。此外, 由于质量靠人工现场控制, 而工人素质参差不齐, 质量安全也难以控制。

2.新型建筑工业化将带来四方面的变化, 一是建造方式的根本变化, 也就是“像造汽车一样造房子”, 运用现代工业化的生产方式来代替和改造传统的手工劳动及湿作业的生产方式, 有利于提高工程建设效率和劳动生产率, 提高施工机械装备水平和施工水平, 提升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二是建筑质量水平的大幅度提升, 采用新型建筑工业化方式, 将绝大部分构件、部品、节点在工厂工业化预制, 现场采用流程化、工法化的连接、安装技术, 可以不受建造季节气候影响, 大幅提高产品质量和整体质量。三是人居环境将得到明显改善。由于新型建筑工业化的建造方式大部分工作是在工厂完成的, 施工现场将以机械安装为主, 因此现场施工环境将会大大改善, 噪音、垃圾、扬尘等污染会大大降低。四是生产效率将得到提升。随着机械装备率的提高, 施工周期将会大大缩短。以建筑施工为例, 目前的劳动生产率为32万元/人, 在装配化率达到50%的时候, 劳动生产率将会提高一倍, 达到65万元/人左右。

三、实现新型建筑工业化的途径

1.政策扶持。从国外的经验看, 政府支持和完善的制度是实现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重要保障。政府需为发展新型建筑工业化制定和出台一系列政策法规和行业规范, 使政策法规和行业管理与新型建筑工业化的发展相协调。目前现有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都是针对传统建筑生产方式的, 这给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带来一定的阻碍。《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 (2014-2020) 》明确提出了“强力推进建筑工业化, 提高住宅工业化比例”的要求。这为实现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提供了重要政策保障。

2.管理创新。由于我国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相应的管理经验较少, 管理措施主要是借鉴国外经验, 具有我国或者地方特色的新型建筑工业化管理方法仍不成熟, 管理水平很难支撑新型建筑工业化的健康发展。

3.技术创新。通用化、标准化和体系化是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基础和保证。在技术体系建设上, 需强化顶层设计, 从源头开始, 加强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的研究, 开发、推广新材料、新技术。积极推进和实施建筑节能、智能化、太阳能利用、住宅全装修等。目前保障性住房建设及棚户区改造工程规模巨大, 标准化程度高, 为新型建筑工业化提供了难得的市场机遇和发展空间。同时, 还需要注重培育住宅市场需求, 提高消费者对新型建筑工业化方式生产的住宅产品的认同, 扩大消费需求, 增加开发企业发展新型建筑工业化的动力。

新型建筑工业化是一个建筑全生命周期、全产业链的概念, 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内涵丰富、涉及面广, 需要有关部门、企业、消费者共同关注和强力推进。要通过开展社会宣传和行业培训, 大力宣传新型建筑工业化的重要意义, 通过新型建筑工业化博览会等形式, 让公众全面了解新型建筑工业化在社会中的认知度、认同度, 并加强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企业的培训和宣贯活动, 使推进新型建筑工业化成为社会和企业的自觉行动。

德坤集团顺势而上, 通过三年多的探索和努力, 形成了符合新疆本土的钢结构镶嵌水泥基复合保温板建筑体系 (DSC建筑体系) , 该体系关键技术已居于全国领先地位, 并已取得了四项实用新型专利。目前DSC建筑体系已在全疆35个项目运用, 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中国建设报

[2]启明《住宅产业》杂志2014年第12期

新型建筑工业 篇2

杭政办函〔2015〕161号

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

为推进我市建筑业创新驱动、绿色发展,根据《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推进建筑业发展和改革的若干意见》(建市〔2014〕92号)、《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浙江省深化推进新型建筑工业化促进绿色建筑发展实施意见的通知》(浙政办发〔2014〕151号)等文件精神,经市政府同意,现就加快推进我市新型建筑工业化提出如下意见。

一、明确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基本原则。

1.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相结合。政府部门做好新型建筑工业化的引导和市场培育工作,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和企业的主体作用。

2.坚持示范带动与统筹推进相结合。发挥保障性住房和政府投资公共建筑项目的示范带动作用,分阶段、分步骤、分地区统筹推进新型建筑工业化。

3.坚持科技进步与产业升级相结合。用科技手段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建筑业,整合资源,提高产业关联度和建筑工业化应用水平,实现标准化、精细化管理。

(二)发展目标。

1.2015年实施新型建筑工业化项目面积达到20万平方米;2016年新开工建设新型建筑工业化项目面积达到50万平方米;2017年起每年新开工建设新型建筑工业化项目面积增加10%以上,力争到2020年全市新开工建设新型建筑工业化项目面积达到200万平方米。

2.2015年起建筑单体预制装配化率(墙体、梁柱、楼板、楼梯、阳台等结构中预制构件所占的比重)应不低于15%,2017年起不低于20%,2019年起不低于30%;鼓励住宅建筑实施全装修,不断提高建筑工业化程度。

3.推广应用装配整体式混凝土和装配整体式钢结构实用技术,完善新型建筑工业化建造体系和技术保障体系,建立健全新型建筑工业化技术标准规范和工程建设管理制度,强化监督管理,确保工程质量安全。

4.研究推进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相关政策,加快引进和培育新型建筑工业化开发、设计、施工、监理和生产企业、设备、技术、人才等力量,加快培育产业链,尽快形成一批以骨干企业为核心、产业链完善的产业集群。

二、落实工作措施

(一)加快项目推进。

1.机关、学校、医院、保障性住房等政府投资项目应积极实施新型建筑工业化,发挥示范带头作用。保障性住房项目每年至少有30%的项目采用新型建筑工业化方式建设,并逐年提高比例,其中公共租赁住房项目应全部采用新型建筑工业化方式建设。鼓励非政府投资项目实施新型建筑工业化。

2.自2016年起,市建委会同市发改委、规划局、国土资源局、住保房管局等部门结合建设用地供应计划和目标任务,编制新型建筑工业化实施计划和各地目标任务。各区、县(市)政府(管委会)应在辖区建设用地供地计划中落实新型建筑工业化目标任务。

(二)鼓励企业转型升级。

1.培育本市或引进市外先进新型建筑工业化项目开发、设计、施工及部品构件生产龙头企业。鼓励大型企业发展设计、生产、装配一体的新型建筑工业化全产业链模式;鼓励中小型企业结合自身优势,以优势互补的方式走专业化发展道路;鼓励传统建材企业向部品构件生产企业转型。

2.发挥设计先导作用,推广新型建筑工业化设计理念,发展一批掌握新型建筑工业化核心技术的设计单位。鼓励设计单位提升综合设计能力,积极参与新型建筑工业化项目。

3.鼓励大型企业编制新型建筑工业化技术标准规范。对实施新型建筑工业化项目并编制省级及以上技术标准、规程的企业,鼓励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并按规定享受相关科技创新扶持政策。

4.鼓励新型建筑工业化项目采用设计施工一体化的工程总承包模式。国有投资的新型建筑工业化项目,如设计和施工过程技术难度大、施工组织要求高、市场培育阶段潜在投标人数量少,可以采用邀请招标方式确定承包单位。

5.鼓励有能力的企业加大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智能化技术和信息系统等研发、应用和推广力度,推行设计标准化、生产工厂化、管理网络化及全流程集成创新,全面提高行业企业运营效率和管理能力。在新型建筑工业化项目评审中对具有BIM技术应用能力或建有BIM研究中心的企业给予加分。凡应用BIM技术的工程项目在申报绿色建筑或评选勘察设计、施工等创杯夺优奖项时给予加分。

(三)加大财税(金融)政策支持力度。

1.鼓励建筑工业化项目申报国家绿色建筑星级标识,对获得绿色运行二星、三星标识和国家绿色建筑创新奖的项目及建筑,按照有关规定由各级财政给予扶持。

2.对建筑工程中使用预制墙体部分,经相关部门认定,视同新型墙体材料的,可优先返还预缴的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和散装水泥专项基金。

3.鼓励企业引进新型建筑工业化生产线和先进设备。对装配式预制混凝土结构、装配式钢结构、新型墙体材料等新型建筑工业化项目,符合杭州市工业和科技统筹资金使用管理有关规定的,企业可向项目所在地的区、县(市)申请本市工业和科技统筹资金。

4.对新型建筑工业化基地和项目建设实行专项补助,具体办法由市财政部门另行制定。

5.新型建筑工业化企业在开展建筑业务的同时销售自产部品构件,符合相关政策规定的,对部品构件销售收入征收的增值税、建筑安装业务收入征收的营业税给予税收优惠。

6.通过评价激励,引导在杭银行机构加大对新型建筑工业化项目的支持力度。鼓励银行业、融资租赁业等金融服务机构对新型建筑工业化企业基地建设和引进、消化吸收、自主研发大型专用先进设备在融资额度给予支持,融资期限及融资利率等方面给予适当优惠。

7.鼓励消费者购买新型建筑工业化住宅,在公积金贷款优先发放、个人住房贷款利率等方面给予支持。

(四)保障项目用地。

对明确需采用新型建筑工业化方式建设的项目,规划部门应在土地规划设计条件或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中明确新型建筑工业化的有关内容和要求,国土资源部门应在土地出让合同或土地划拨决定书中予以约定。

(五)实行建筑面积奖励。

采用新型建筑工业化方式建设的项目,其建筑单体预制装配化率达到规定要求的,给予建筑面积的奖励。奖励的建筑面积按照项目预制外墙或叠合外墙的预制部分建筑面积计算,总计不超过新型建筑工业化建筑单体正负零以上地面计容建筑面积的3%,奖励的建筑面积不计入容积率面积。新型建筑工业化项目在销售及办理产权证时,其建筑面积由房管部门根据房屋测绘规定测算。

(六)强化监督管理和服务。

1.加强标准体系建设。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技术标准的研究、编制,以满足工程设计、施工、验收的需要。研究制定装配式住宅设计导则,加强部品构件管理。建立装配式住宅部品构件质量监督机制,强化新型建筑工业化项目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切实保障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工程造价管理部门按照新型建筑工业化要求,及时补充、调整计价依据,将实施新型建筑工业化项目的建设费用列入项目概算投资。

2.鼓励项目主动实施新型建筑工业化。对土地出让合同或土地划拨决定书未明确实施新型建筑工业化项目,项目建设单位主动采用新型建筑工业化方式建设的,项目实施后经相关部门认定,可适用建筑面积奖励等相关政策。

3.强化合同履约监管。对未按照土地出让合同或土地划拨决定书要求实施新型建筑工业化的项目,由相关部门取消相应优惠政策,依据有关规定予以处罚,责令责任单位限期退回或补交相关资金及承担其他违约责任。

4.开通绿色通道。运输不可解体且超长、超宽、超高预制构配件或运输线路经过桥梁、隧道等,涉及桥梁、隧道安全运行的,企业应按照有关规定提前办理特许通行手续,相关部门应当给予开通绿色通道。新型建筑工业化项目在设计审查时,可给予开通绿色通道。对符合新型建筑工业化相关要求的商品住宅项目,可开辟绿色通道,加快商品房预售手续办理。

三、强化组织保障

(一)强化组织领导。市推进新型建筑工业化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全市新型建筑工业化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各司其职,密切协作、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全市新型建筑工业化工作。

(二)明确工作职责。

1.市建委:负责市推进新型建筑工业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日常工作;会同相关部门制定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计划和目标任务并组织实施;牵头组建新型建筑工业化专家委员会。

2.市经信委:负责新型建筑工业化生产企业的节能管理,支持部品构件生产企业进行重大技术改造和创新,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

3.市发改委:协助制定新型建筑工业化计划和目标任务。

4.市规划局:协助制定新型建筑工业化计划和目标任务,提供区域规划意见,在土地规划设计条件或项目选址意见书中落实新型建筑工业化具体内容和要求。

5.市财政局:协助制定新型建筑工业化计划和目标任务,负责制定扶持新型建筑工业化企业发展的相关财税优惠政策。

6.市国土资源局:协助制定新型建筑工业化计划和目标任务,负责在土地出让合同或划拨决定书中明确新型建筑工业化的建造比例和具体要求。

7.市住保房管局:协助制定新型建筑工业化计划和目标任务,建立新型建筑工业化商品房项目预售绿色通道。

8.市科委:负责利用科技发展资金,支持新型建筑工业化科研和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等工作;支持企业科技发展,鼓励申报高新技术企业,鼓励企业增加新型建筑工业化研究的科研投入。

9.市城管委、市公安局:负责做好新型建筑工业化预制部品构件运输相关审批服务工作。

10.市交通运输局:负责做好新型建筑工业化部品构件公路运输管理和服务工作。

11.市金融办:负责出台对新型建筑工业化企业基地和项目建设给予金融支持的相关规定。

12.各区、县(市)政府(管委会):负责落实辖区内的新型建筑工业化目标任务,制定出台辖区新型建筑工业化扶持政策,及时上报新型建筑工业化基地、项目信息。

(三)强化技术指导。组建新型建筑工业化专家委员会,负责新型建筑工业化建筑设计、部品构件和建筑性能认定、标准编制、项目建设方案论证等相关技术指导工作;研究我市规模以上不同类型建设项目实施新型建筑工业化的要求,对新型建筑工业化项目认定、企业和建设项目享受优惠政策等提供技术论证意见。

(四)强化责任主体。各区、县(市)政府(管委会)作为本地区推进新型建筑工业化工作的责任主体,应当结合实际制定激励扶持政策,做好组织推进工作。

(五)强化协会作用。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桥梁、纽带和导向作用。探索建筑工业化产业联盟,融合产学研销,促进我市加快形成功能齐全的建筑产业链条和产业集群,为新型建筑工业化创造良好的市场氛围。

(六)强化培训宣传。通过报刊、网络、电视等媒体,加强对新型建筑工业化的宣传报道,发挥龙头企业的导向作用,提高公众对新型建筑工业化的认知度、认同度。加强对各类企业和管理部门相关人员的分类培训。促进建筑企业与相关高校、职业教育机构合作,培养实用技术人员。依托试点示范工程,通过企业内部培训,培养建筑产业化相关技术人员。

本意见自发布之日起施行,有效期至2020年,由市建委负责牵头组织实施。

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新型工业在白水 篇3

思路更新带动产业转型

白水工业也曾经有过辉煌,也有太多的遗憾和无奈,但随着前进的号角,时代的呼唤,白水正在复兴其昔日的荣光!以崭新的姿态雄踞在渭北旱塬之上。

如何实现以资源型经济为主体的可持续发展,是摆在白水县委、县政府面前最大的问题。经过深入调查、多方论证,白水决策者果断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思想,为白水的工业发展探出了一条生路。近年来,该县以煤炭资源开发为主线,以建设特色能源循环经济示范县为目标,充分发挥资源优势,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整合开发能源建材工业,强力扩张涉农涉果工业、煤电载能、白酒酿造、建筑材料等支柱产业,延长产业链条,增加附加值,培育扶强地方名优工业,积极引进绿色工业,高标准建设科技产业园和载能工业园,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通过扩大开放、国企改革、招商引资和项目推动,工业化进程逐步加快,已形成了以果、煤、酒、建、电为龙头的主要工业产业。

发展园区加速工业化进程

园区是工业经济发展的主战场、主阵地、火车头,是工业经济的重要增长极,是破解工业发展难题的关键之处。在新型工业强县的过程中,白水縣全力发展同区,按照“工业发展园区化、园区发展产业化”的思路,确保同区建设高标定位、高点起步、高速运转、高产高效,不断提高工业化水平,实现工业经济跨越发展。

白水苹果科技产业同成为渭南市重点产业园区,全省首批20个重点产业同区之一,属“十一五”期间陕西省科技厅“13115”科技创新工程重点扶持园区。近年来,该县累计投资8000万元,使白宜公路、白铜公路构成同区南北和东西大动脉,东西方向丰庆路已经建成,南北方向锦苑路、腾飞路已完工;11万伏变电站位于同区东部,750千伏渭延输电线穿园而过,用电充足;杜康泉位于园区西部,富锶矿泉水可满足同区生活需求,林皋水库和铁牛河水库干渠穿同而过,工业用水充足;通信、光缆等配套设施齐全,吸引了一大批企业入驻同区。截至2009年底,苹果科技产业同共入驻各类涉农、涉果企事业单位17家。园区内工业总产值14.5亿元,上缴税金3090万元,占全县财政收入比重的67%。园区内有陕西苹果交易市场,这里的浓缩苹果汁、苹果鲜果两种产品出口国际市场,园区仓储能力达10万吨,已成为渭北苹果重要的储藏和加工集散地。

白水县具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已探明煤炭储量5.9亿吨,年产优质原煤400万吨,煤炭储量高达25亿吨。拉长煤炭产业链,不仅能带来县域经济的膨胀式增长,更能带动煤一电一硅产业的循环发展。县委、县政府一班人围绕煤炭、电力资源优势,找准了新型产业的兴起和新产品开发这个切入点,在对老煤田实施技术改造、资源整合的基础上,依托杜康逆断层以北23亿吨煤炭资源,规划建设“煤-电-硅”、“煤-电-载能”一体化特色能源循环经济载能工业集中区。目前,煤炭资源勘查工作已结束,能源循环经济规划通过省发改委初审。白水正在走出一条既要青山绿水,又要工业腾飞的新路子。据统计,今年第一季度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3.09亿元,同比增长32.5%。

舞活项目龙头全面带动

项目建设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更是带动同区发展的龙头。白水县委、县政府坚持以项目建设为总揽,创新项目建设激励机制,实行县级领导“三定五包”制度,建立完善“三误”、“三问”问责制度,倡导“5+2”“白+黑”工作法,坚持将协调会、办公会开在项目建设现场,就地解决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自水杜康是中国白酒行业的知名品牌,全国500家最大饮料酿造生产企业之一,建厂以来,曾先后获得国内外100多项大奖和荣誉称号,其独特的品牌文化魅力是别的品牌所无法比拟的。为了增加杜康品牌的市场竞争力,弘扬酒祖杜康文化,为陕西名牌建设增添活力,白水县委、县政府领导多次深入企业,解决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尤其是在今年4月份总投资2.6亿元,占地面积180亩的陕西杜康酒业集团6000吨酿酒扩建项目,得到了白水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

2009年31项重点项目全面完成年度任务,市级重点项目进度位居全市前列,受到了市委、市政府嘉奖表彰。特别是杜康酒业扩能增效,产量创历史新高。工业炸药生产线全面投产,支柱工业不断发展壮大。今年县委、县政府确定的37项重点建设项目,29个已相继开工建设,累计完成投资5.64亿元,占年度计划任务18.96亿元的29.7%;32项重点前期项目,2个项目资金计划已下达,3个项目已上报国家部委,5个项目可研已审批,12个项目已上报省市有关部门,正在积极衔接。

抓住招商是关键环节

良好的投资环境是招商引资的关键,是加快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白水县委、县政府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加快发展的第一选择,在土地供给、税费征收、财政支持等方面,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为全县规模以上企业办理“一卡通”证件,凡是来白水投资的项目,都会享受“一厅式和保姆式”办公服务,即由专人负责,统一管理,及时解决客商反映最突出、最强烈的问题,努力营造一流的投资环境。特别是在全县营造以优化环境促招商,以招商促发展的社会环境,受到广大客商的肯定和赞扬,逐步形成了大开放、大开发、大发展的勃勃生机和“招商、亲商、安商、富商”的浓郁氛围。有力地促进了全县招商引资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县域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白水县的投资环境连续三年在渭南市测评中名列第一,2009年被评为陕西最佳投资县。总投资2亿元的硅锰项目当年招商,当年建成,当年投产;今年共签约各类招商引资项目合同69个,涉及总投资56.5亿元,在西洽会上签约的54个项目中,上亿元的项目有9个。按照“一年打基础,二年见雏形,三年现成效”的思路,白水县将会用最快的速度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建成全省特色能源循环经济示范县。

浅议新型建筑工业化 篇4

一、新型建筑工业化内涵

1.新型建筑工业化是以构件预制化生产、装配式施工为生产方式, 以建筑设计标准化、构件部品生产工厂化、结构装修一体化、现场施工装配化为特征, 能够整合设计、生产、施工等整个产业链, 实现建筑产品节能、环保、全生命周期价值最大化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建筑生产方式。是建筑产业转型发展的必然路径。

2.新型建筑工业化是摆脱传统发展模式路径依赖的工业化。改革开放30多年来, 我国其他门类工业都发生了根本性变革, 现代化水平越来越高。比较而言, 建筑业发展缓慢, 分散的、低水平的、低效率的传统粗放手工业生产方式仍占据主导地位。要改变我国建筑业现状, 促进我国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方式的转变, 必须要摆脱传统模式路径的依赖和束缚, 努力寻求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路径。

3.新型建筑工业化是工程建设实现社会化大生产的工业化。社会化大生产的突出特点就是专业化、协作化和集约化。因为建筑工业化的最终产品是房屋建筑, 必须由不同专业的生产企业协同完成, 房屋及其产品的建造、生产必须兼具专业化和标准化, 具有一定的精细程度和规模化要求。

二、发展新型建筑工业化的意义

1.和传统的建造方式相比, 新型建筑工业化对建筑的建造方式的变化是根本性的也是革命性的, 传统的建造方式主要是靠建筑工人在现场采取现浇的方式建造, 用工较多、工期较长、对资源能源的消耗大、对环境的影响也较大, 包括噪声的污染、建筑垃圾的产生、施工扬尘等。此外, 由于质量靠人工现场控制, 而工人素质参差不齐, 质量安全也难以控制。

2.新型建筑工业化将带来四方面的变化, 一是建造方式的根本变化, 也就是“像造汽车一样造房子”, 运用现代工业化的生产方式来代替和改造传统的手工劳动及湿作业的生产方式, 有利于提高工程建设效率和劳动生产率, 提高施工机械装备水平和施工水平, 提升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二是建筑质量水平的大幅度提升, 采用新型建筑工业化方式, 将绝大部分构件、部品、节点在工厂工业化预制, 现场采用流程化、工法化的连接、安装技术, 可以不受建造季节气候影响, 大幅提高产品质量和整体质量。三是人居环境将得到明显改善。由于新型建筑工业化的建造方式大部分工作是在工厂完成的, 施工现场将以机械安装为主, 因此现场施工环境将会大大改善, 噪音、垃圾、扬尘等污染会大大降低。四是生产效率将得到提升。随着机械装备率的提高, 施工周期将会大大缩短。以建筑施工为例, 目前的劳动生产率为32万元/人, 在装配化率达到50%的时候, 劳动生产率将会提高一倍, 达到65万元/人左右。

三、实现新型建筑工业化的途径

1.政策扶持

从国外的经验看, 政府支持和完善的制度是实现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重要保障。政府需为发展新型建筑工业化制定和出台一系列政策法规和行业规范, 使政策法规和行业管理与新型建筑工业化的发展相协调。目前现有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都是针对传统建筑生产方式的, 这给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带来一定的阻碍。《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 (2014~2020) 》明确提出了“强力推进建筑工业化, 提高住宅工业化比例”的要求。这为实现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提供了重要政策保障。

2.管理创新

由于我国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相应的管理经验较少, 管理措施主要是借鉴国外经验, 具有我国或者地方特色的新型建筑工业化管理方法仍不成熟, 管理水平很难支撑新型建筑工业化的健康发展。

3.技术创新

通用化、标准化和体系化是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基础和保证。在技术体系建设上, 需强化顶层设计, 从源头开始, 加强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的研究, 开发、推广新材料、新技术。积极推进和实施建筑节能、智能化、太阳能利用、住宅全装修等。目前保障性住房建设及棚户区改造工程规模巨大, 标准化程度高, 为新型建筑工业化提供了难得的市场机遇和发展空间。同时, 还需要注重培育住宅市场需求, 提高消费者对新型建筑工业化方式生产的住宅产品的认同, 扩大消费需求, 增加开发企业发展新型建筑工业化的动力。

新型建筑工业 篇5

**县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海

根据县委统一部署,县经信委正在积极开展‚转型升级、率先发展‛大讨论活动,作为这次大讨论活动的主要负责人,我积极组织并参与了各项活动,现就开展‚转型升级、率先发展‛大讨论活动谈谈个人的几点体会。

一、充分认识开展“转型升级、率先发展”大讨论活动的重要意义(为什么要转)

(一)上级号召转。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项领域改革。但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触及的矛盾就越深,碰到的阻力也就越大。特别是当前社会结构正在发生重大调整,社会矛盾易发多发,广大群众对收入分配、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生活质量等方面的期待更高。对这些问题,处理的好,能有效增强发展合力,处理不当,容易引发社会不稳定,给经济社会发展造成新的压力。

(二)现状逼着转。转方式、调结构是我县的必然选择。一是转方式调结构是提高经济运行质量,抢占新一轮经济发展制高点的必然要求。近年以来,我县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和矛盾。经济增长依靠土地、资源、廉价劳动力等‚传统优势‛,缺乏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核心竞争

1力较弱;高耗能、高排放、低附加值、低产出产业比重较大,资源环境压力巨大;多数企业仍在产业链的低端发展,处于低质低效低价的尴尬局面。

二是外延性、粗放型模式不可持续。省委、市委经过深入的调研和认真分析,认为‚十二五‛将迎来黄金发展期。就我县而言,近几年来,经济连续保持较快增长,为抢抓黄金发展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要深刻的认识到,经济快速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是依靠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的粗放型增长来实现的。根据全县的现状,‚十二五‛期间,开发区可供建设用地有限,将会制约招商项目落地。人力资源供给不足和结构性失业并存,电力能源问题逐渐显现,中小企业融资仍然困难,发展中的要素瓶颈制约日益突出。因此,面对要素资源的刚性约束日趋强化,走外延式扩张、资源高消耗拉动增长的粗放型发展之路,必然使发展难以为继。为此,县第十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宁可牺牲一点发展速度,也要坚定不移地推进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全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转型升级,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在工作推进中,不因一时的困难而放弃转型升级发展的信念,不因一时的阵痛而动摇转型升级发展的决心,真正把经济社会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三是从我县企业发展的现状来看,更是不转不行。国际金融危机过后,全国范围内出现了‚民工荒‛,我县也不例外。民工短缺不仅仅影响着企业的招工,也在逼迫着企业升级换代。中国经济发展的‘人口红利’正在枯竭,用工荒正成为

内地普遍现象,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将加速丧失优势。

(三)定位要求转。未来五年我县要努力打造承接产业转移的先行区、**市发展的新城区、县域科学发展的示范区的定位要求我们必需‚转型升级‛。近年来,虽然我县连连在全省考核中位置靠前,但经济总量不大,201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3亿元,规上企业(原口径)437家,规上工业增加值52亿元,全社会固定投资169.0亿元,要完成县第十次党代会确定的富民强县目标,任务相当艰巨。新一轮区域竞争更是以科学发展为前提,既要比速度,更要比质量;既要比发展水平,更要比发展活力;既要比发展成本,更要比创业环境;这些竞争的现实表明,唯有‚转型升级、率先发展‛,才能为实现富民强县目标提供保障。

当前,我县正值厚积薄发、加速发展,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关键时期,作为县政府的工业经济主管部门,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工作,着力破解发展难题,全力服务率先崛起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我委要努力提升综合平衡、统筹兼顾的能力,全力做好参谋和服务企业工作。

二、着力提升内涵,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向哪转、怎么转)

工业化仍将是我县‚十二五‛提升综合实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经阶段。我们要充分把握新型工业化发展提出的新特征和新要求,坚定不移推进工业强县战略,大力培育发展主导产业,打造现代产业集群,扩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

层次和能级,为我县工业实力的进一步提升提供强力支撑。

(一)加强政策引导,促进企业做强做大。进一步加大产业引导、政策激励力度,加快推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加快培育成长型企业,加快出台《关于鼓励企业做大做强,加快转型升级若干意见》,突出转型升级主线,以开放和创新为抓手,以成长型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小巨人‛企业为切入点,通过挂钩帮扶、要素保障、财政支持等措施,加快培育支撑工业经济发展的第二梯队。加强资本运作,引导企业改革产权结构,提高行业集中度和整体竞争力,努力加快全县企业上市进程。

(二)突出重大项目,支撑产业优化升级。继续加大项目招引力度,充分发挥园区载体优势,结合国内外产业转移趋势和资本流向,大力促进新兴产业落户,鼓励现有产业改造提升。指导企业坚持市场导向进行技术改造,创新传统工艺、淘汰落后产能、提高管理水平,积极应对外部经济形势变化。

(三)抓好应用突破,推进两化深度融合。进一步放大工业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的作用,抓好企业在生产、经营、研发、管理等方面的信息化应用,提高企业的信息化水平。抓好省信息化示范试点企业信息化建设,积极引导重点企业、重点产业、重点园区利用互联网等新技术,深化专业化分工与合作。

新型建筑工业 篇6

安徽正处于工业化加速推进时期,以技术创新带动工业结构升级成为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的应有之义,也是当前尽快走出全球经济危机阴影的根本途径。近期由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技术创新与工业结构升级——基于安徽的实证研究》一书,着重剖析了近三十年来安徽工业化进程中结构性问题,寻找以技术创新促进安徽工业结构升级的路径和对策。该书主要体现以下四大特点:

一、体系架构

该书以理论阐述—现象分析—特征把握—对策建议的总体思路展开研究,通过多视角多层次透析,构建了具有逻辑内洽性的完整研究体系。从篇章结构看,开篇介绍了工业化理论、技术创新理论以及相关重要研究专题,接下来的四个章节探讨了安徽工业化进程及结构性问题,再以四个章节篇幅研究了企业技术创新问题,最后提出了以自主创新加速安徽工业结构升级的路径选择。

从研究重点看,主要解决三个方面问题:第一,把握当前经济全球化、市场化改革、资源环境约束的现实条件,以国内外工业化实践为比照样本,研究了安徽工业化阶段划分及主要特征。(1)按照工业生产力提升水平,将建国以来安徽工业化进程划分为5个阶段。(2)以发展动力为尺度、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将1978-1999年的工业化进程划分为3个阶段:即多种所有制经济起步阶段;轻工业推动农业省向农业—工业省转变;重工业带动农业—工业省转变为工业—农业省。(3)综合运用库兹涅茨模式、钱纳里—赛尔奎因模式,参考陈佳贵划分标准,对2000年以来的工业化阶段进行综合评判,指出:工业化加速推进奠定了安徽经济快速增长格局;非农化水平快速提升,农业比较生产率稳步提高、劳动力供给弹性增强;城镇化快速提升,工业化、城镇化协调性增强;经济结构明显改善,但是二次产业发展效率出现了下降,速度规模型工业增长方式疲态初显。

第二,抓住关键因子,分三个层面探讨安徽工业结构升级问题。(1)分别从行业、企业层面入手,总结安徽主导产业演进特点。(2)分析和评价轻重工业结构、制造业结构、企业所有制结构、企业规模结构、行业技术结构状况,从而描述安徽工业内部结构及特征。(3)从要素层面探讨投资的影响及作用。通过对安徽投资形成能力、投资来源及规模、投资结构和方向变化、投资效果等方面分析,揭示了投资与工业结构变化的相互关系。

第三,从区域知识获取能力、创新环境水平、区域创新绩效以及知识创造能力等方面,对安徽技术创新能力进行研究和总结。(1)通过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描述科技资源总量、结构、流向、区域布局等基本状况,从而勾画出安徽科技要素总体状况。(2)通过对政府财政投入及其引导作用、各类市场主体研发投入结构、科技资源与其他生产要素结合状况的分析,揭示安徽科技资源配置效率、以及区域科技创新系统的基本功能。(3)通过对浙江、安徽、陕西等东中西三省区的对比分析,总结出安徽科技创新模式特点。

二、制度视角的分析

工业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经阶段,是客观经济规律的必然体现;但是工业化发展又是与各国(地区)经济、社会、政治、自然条件密切相关,因而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模式及特点。论著很好地把握了中国先工业化后市场化的宏观背景,以制度视角透视工业化进程、工业化与城镇化的相互关系、工业技术进步等相关问题,通过理论演绎、归纳总结,将问题充分展开。

在考察和比较安徽区域工业化发展问题时,将各地企业分配制度、管理制度、产业组织变革、要素市场建立和完善与工业发展绩效紧密联系起来阐述。在考察合肥经济圈工业化发展专题时,将制度因素作为首位影响因子,分析了制度变革对投资增长率影响及其导致的经济增长率变化状况。

针对民营工业企业利润率偏低(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72%)的状况,提出了制度经济学的解释。认为在市场弱而政府强的经济环境下,民营企业在公共服务、政策扶持、信贷资源、税外负担等方面遭受不平等待遇,承担了政府差别政策造成的高成本。与此同时,由于要素市场效率低、中介组织支持少、知识产权保护和生产者权益保护制度落后,民营企业又较多地承担着市场缺陷带来的低效率。

在研究安徽研发结构及效率时,认为安徽科技资源初始布局及其产生的路径依赖,使各类主体研发环节前移,形成偏重基础研究的研发结构特点;而区域制度环境又固化了这一格局。研发的市场化、社会化程度不高,研发滞后效应加大,研发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不够,研发体系效率难以充分发挥。

三、研究方法

该书以规范研究、实证研究与比较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贯穿始终,体现了理论探索性。在研究安徽区域经济布局与工业化发展问题时,以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新地理理论为指导,结合安徽实际经济类型区基本状况,对要素流动、资源开发、工业初始布局、产业承接、城市发展等引起的工业结构变化进行分析,并对全省17个城市工业化阶段进行评判。在研究合肥经济圈工业化发展专题时,从合肥工业化与城镇化相互关系、圈内城市之间产业整合与经济圈成长两个角度探讨工业化发展及工业化阶段性特征,通过25幅图表、近200个指标数据的展示和分析,对改革开放30年合肥工业化、城镇化进程进行阶段性划分,对个阶段主要特征进行概括总结。

该书将宏观分析与微观印证结合,容量大、视角开阔、观点有新意。运用宏观分析方法,把区域或产业部门作为对象,可研究把握经济总量变动规律;采用微观分析方法,掌握各个经济主体特点,可进行具体而有针对性的研究。构建高效的区域创新系统被认为是依靠科技进步促进区域生产率提升、从而提高区域竞争力的根本出路。该书通过区域层面、产业层面与企业层面研究相结合,提出和回答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如何?安徽研发体系及其效率如何?高新技术产业地位及突破方向何在?”等若干重要问题。

四、理论及应用价值

该书作者蒋晓岚和孔令刚是安徽省社会科学院研究人员,长期从事区域经济、产业经济、技术经济研究。近年来承担了一批国家部委委托课题、省社科规划、省软科学计划以及区域发展战略和企业诊断咨询等相关课题,对安徽新型工业化道路、经济发展模式、企业创新战略与创新模式选择等问题产生许多思考,历经多年打磨而成就了这部40余万字的专著。

从技术创新角度探讨工业结构升级的路径和模式,属于现阶段学术及应用对策研究的前沿领域。目前以省区为标本对这一专题进行深入剖析的研究成果并不多,该书在研究范围上有所拓展,研究视角有所创新,一些结论和观点颇有新意。比如第五章《安徽科技资源状况与区域创新体系建设》,通过对浙江、安徽、陕西等东中西三省区科技创新状况的对比分析,认为浙江属于市场需求拉动型科技创新模式;陕西呈现科技供给型区域创新特点。安徽科技供给与需求均不强,但是某些高科技领域、某些传统产业、某些大中企业具有创新优势,呈现具有一定结构性优势的中间型。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要与地区的资源状况、经济结构、产业特点以及发展阶段等相适应,探索适合自身的区域创新体系发展模式。

要科学和高效地开展技术创新活动,企业必须注意采用科学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加强对技术创新全过程的管理。目前国内外对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的技术创新战略制定方法、技术创新项目组合及融资渠道选择方法和技术创新绩效评价方法己有不少成果,但是对影响技术创新模式选择的主要因素等方面还缺少系统研究。第六章《企业技术创新战略与技术创新模式》,结合安徽实际做出了探讨。认为:由于区域制度环境、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企业所选择的技术创新模式也有着各自的特点。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则是决定该区域企业技术创新模式选择的关键因素。同时,针对安徽创新能力和转化能力亟待提升的现实,给出从安徽制造向安徽创造的路径、提高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共建模式、提升安徽区域内高等院校的技术创新能力、推进科技型中小企业持续成长、发展以外部创新源推进的集群创新的策略选择等对策建议。

该书积极发掘现实问题,很好地体现了经济学的应用性特征。通过260多个图表、近万个基础及生成数据的展示分析,提出和解释了安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六方面重要问题,即为什么安徽在全国人均指标排位居后?安徽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关系是否合理?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如何?影响安徽区域工业化乃至经济增长差异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安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如何?安徽研发体系及其效率如何?由此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的文风,以及应用指导性、决策咨询性的特点。

新型建筑工业 篇7

一、发展现状

“十一五”期间,新型建筑材料保持持续增长,经济效益、技术水平等都明显提高,基本满足了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一) 主要产品产量稳步增长

2010年新型墙体材料产量4700亿块标砖,与2005年相比,年均增长4.9%。保温绝热材料产量411.9万t,年均增长15.1%。建筑防水材料产量10.3亿m2,年均增长10.7%。石膏板产量20.8亿m2,年均增长23.1%。

(二) 产品结构明显改善

“十一五”期间,建筑板材占墙体材料的比例由4.2%增长到8.2%,年均增长14%。新型墙体材料占墙体材料比例由44%增长到55%,年均增长5%。新型防水材料占建筑防水材料的比例由54%增长到87%,年均增长10%。

(三) 产业技术进步加快

纸面石膏板、利用煤矸石和粉煤灰生产墙体材料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岩(矿)棉、硅酸铝纤维、复合夹芯板等生产设备部分出口。

(四) 节能减排成效显著

2010年利用各种固体废弃物2.8亿t,其中粉煤灰、煤矸石、电厂脱硫石膏利用量稳步增长。5年间墙体材料行业综合能耗年均降低13.8%。主要污染物排放总体呈明显下降趋势。

但是,当前我国新型建筑材料工业仍然存在以下主要问题:一是企业规模小、数量多,产品质量良莠不齐。二是安全环保节能产品开发滞后。三是发展不平衡,城镇地区发展较快,乡村相对缓慢。四是行业管理较弱,假冒伪劣产品冲击和扰乱市场秩序,社会责任意识仍待提高。

二、需求预测

新型建筑材料需求量稳步增长。我国城乡每年新建建筑面积20亿~30亿m2,既有建筑约430亿m2,巨大的新增建设量及既有建筑改造为新型建筑材料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新型建筑材料加快提升品质。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环保意识及建筑工业化水平、建筑节能要求等日益提高,要求新型建筑材料向安全、环保、节能、防水、优质、美观等复合功能方向发展,加快升级步伐。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 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方式,立足国内市场需求,以服务于建筑业和满足绿色建筑发展需要为中心,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加快发展集安全、环保、节能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型建筑材料及部品,加快技术创新,促进新型建筑材料产业长期平稳较快发展。

(二) 基本原则

坚持安全质量。

以保障建筑物安全和品质为行业发展基本宗旨,不断提升新型建筑材料防火、抗震等防灾减灾性能。

坚持节能环保

满足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新期待,适应建筑使用功能和建筑节能的新要求,不断提升新型建筑材料节能环保等性能。

坚持创新驱动。

加大研发投入,创新发展模式,加快开发安全、环保、节能、经济等综合性能优良的新型建筑材料。

坚持因地制宜。

统筹兼顾资源环境、建筑结构、文化风俗、市场需求等因素,积极发展适合区域特点的新型建筑材料及部品。

(三) 主要目标

到2015年,高性能防火保温材料、绿色装饰装修材料比例进一步提高。形成一批生产规模大、技术装备精、产品质量优的领军企业。提高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和信息化水平。综合利用固体废弃物总量在2010年基础上提高20%。

注:(1)建筑板材主要包括:各类金属夹芯板、幕墙、纸面石膏板、硅酸钙板、其他各类墙体材料板材;(2)2015年比2010年增加或减少的百分点;(3)5年累计数。

四、发展重点

(一) 加快结构调整

积极发展集防火、抗震、环保、保温、防水、降噪、装饰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新型建筑墙体和屋面系统等材料及部品。着力发展安全环保型防火保温材料、节能环保型门窗和建筑墙体。发展太阳能光伏发电-建筑一体化屋面系统及太阳能光伏发电墙体,与屋顶绿化相关的屋面材料及部品。

发挥大企业在技术、资金、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实施兼并重组,加快行业整合,培育龙头企业。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多、贴近市场、机制灵活、创新能力强的优势,积极培育“专、精、特、新”的“小巨人”企业,引导产业链各类企业协同发展,形成优势骨干企业为龙头、大中小企业配套发展格局。在城镇周边合理布局新型建筑材料加工基地,支持一批产业链完整、特色鲜明、主业突出的新型建筑材料工业园区加快发展。加大节能环保新型建筑材料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推广力度。

(二) 发展循环经济

对现有窑炉生产线实施节能改造,推广余热利用、变频调速及内掺燃料等节能技术。鼓励综合利用煤矸石、粉煤灰、矿渣、副产石膏、建筑垃圾等固体废弃物,建立与相关产业相衔接的循环经济生产体系,扩大资源综合利用范围和利用量。积极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完善清洁生产评价体系。

(三) 加快技术创新

在新产品、专用技术装备、建筑部品等方面加大研发力度。

加快技术改造步伐。支持节能型隧道窑替代轮窑、变频电机替代传统电机等技术改造,推广窑炉节能、自动切码运系统、挤压成型和液压成型等技术,提高防水卷材生产装备的大型化、自动化和节能减排水平,改造升级节能门窗制造和配套技术。

制定新型建筑材料新产品标准,研究适合新产品应用的设计规范、施工规程及通用图集,加快与建筑规程规范的衔接。制定新型建筑材料部品目录,构筑标准化、系列化和专业化部品体系。

五、重点工程

(一) 新型建筑材料发展工程

工程目标:

为绿色建筑发展、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提供材料支撑,推动安全环保节能的新型建筑材料及制品产业发展。

主要内容

结合城镇及新农村建设、安居工程、建筑节能改造等专项工作,发展安全环保型外墙防火保温材料、轻质墙板、硅酸钙板、节能建筑墙体、节能门窗、节能屋面系统、节能阻燃防水材料等,建设示范工程推广使用新型建筑材料。

(二) 建筑部品基地建设工程

工程目标:

为建筑工业化和住宅产业化提供材料支撑,加快推进新型建筑材料工业向加工制品业方向发展。

主要内容:

选择若干中心城市,按照循环经济、节能减排、集聚发展的模式,支持一批产业链完整、特色鲜明、主业突出的新型建筑材料工业园区,发展部品化的新型建筑墙体、屋面系统及其它深加工建筑部品,建设建筑部品生产基地,推进建筑部品化。

(三) 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工程

工程目标:

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建设资源综合利用产业示范工程,修复改善生态环境。

主要内容:

在相关产业发展集聚区,或既有固体废弃物堆存地周边,遵循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经济发展规律,利用固体废弃物无害化利用的新技术,逐步增加无害化利用的固体废弃物品种,建设示范工程,推进综合利用产业化。

六、保障措施

(一) 加强行业管理

建立健全新型建筑材料行业运行监测系统,安全环保型外墙防火保温材料、新型墙体材料、防水材料等主要产品进行跟踪分析,定期发布行业信息。建立行业准入制度,提高行业准入门槛。注重发挥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在加强行业管理、推动社会责任建设、开展行业自律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二) 加强市场监管

加快新产品标准建设,加强产品质量和生产管理,严厉查处与打击非法、违法生产经营行为,强化市场监督,建立规范、有序、健康的市场秩序,防止假、冒、伪、劣产品进入建筑市场。

(三) 加大政策支持

新型建筑工业 篇8

当前我国建筑业发展环境已经发生深刻变化,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日益突出,粗放增长模式已难以为继,建筑产业现代化的转型升级涉及理念的转变、模式的转型和路径的创新,必须按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本质要求,以转变到新型工业化发展方式为主线。

由传统工业化道路向新型工业化发展方式转变,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一是向质量效益转型。新型工业化发展方式亟待改善和提升建筑工业化整体素质,加快推动发展模式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二是向集成创新转型。新型工业化发展方式要努力突破制约产业优化升级的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推动发展动力向创新驱动转变;三是向绿色低碳转型。新型工业化发展方式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加快推动资源利用方式向绿色低碳转变;四是向生产制造转型。新型工业化发展方式应用推动生产建造方式变革,大力发展面向工业生产的现代产业链,按照“市场化、专业化、社会化”的发展方向大力发展面向工业生产的现代建筑产业的支撑能力。

从世界建筑产业化发展来看,“建筑工业化”主要是建筑主体结构工业化和内装工业化的两大领域,两者相依存,缺一不可。国内当前的建筑工业化主要是单一的建筑主体结构工业化,但对内装工业化的研究和实践还很缺乏。所谓的内装工业化产品的开发和研究涉及领域广泛,将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相信在今后的发展中,内装产业将会成未来的趋势。其次,“建筑主体结构工业化”不应一味地强调混凝土的工厂预制率,应该采用多元化多类型工业化方法。另外,从国外实践经验来看,大量项目都是工厂工业化与现场工业化方式结合为主要建造方式,产业化并不意味着构件部品制作都必须在工厂内完成,它也可以结合现场工业化建造方式进行“合理化”生产,同时主体结构的工业化包含混凝土的工业化和钢结构的工业化体系等多样化类型。

新型建筑工业 篇9

1培养引进复合型人才

无论是管片还是管桩, 其技术要求都相对比较单一, 而生产建筑主体工程的构件, 需要即懂建筑工程的相关知识, 又要懂构件生产的相关知识, 涉及面很广泛。而我们在地铁管片积累的技术管理人员对于建筑工程方面的专业知识还不熟知, 所以需要引进复合型人才来适应新型建筑工业的需要。

企业现有技术人员土工程专业较多, 这对企业来说是一个优势, 培养现有人才向复合型人才转换, 是企业如今的一大重点工作。企业应组织加大培训力度, 组织技术人员多参观, 多实习, 多动脑, 将所学用于生产实践当中, 这样才能较快的成长为企业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直接引进复合型人才, 这对于企业来说是一种较为快捷的实现方法。较培养人才来说, “引进”更加的快捷, 效果更快一些。招聘复合型人才需要企业有一双慧眼, 来辨识人才, 寻找建筑工业化真正所需的专业人员, 既懂得建筑工程方面专业知识, 又要熟知预制构件相关知识, 对于建筑工业化来说, 就是“复合”。

2选择合理的生产方式

目前PC构件生产主要采用方式:自动化生产线和固定底模模式。自动化生产线模式采用先进设备代替人工、工序分解、人员定岗定位的流水线作业模式。固定底模模式是车间内布置长线台, 作业人员在一个固定的底模上面完成模具拆装、钢筋绑扎、预埋件安装、混凝土浇筑、挤塑板铺装、抹面、蒸养等全部工序施工后再进行下一块墙板生产作业。

比较两种生产模式, 固定底模模式作业人员是流动的, 模具是固定的。而自动化生产线模式模具是流动的, 人员作业区域是固定的。自动化生产线模式相比较固定底模模式的优势在于:

1、自动化生产线模式适合于大批量生产构件, 工序人员定编, 人均产值较高。

2、固定底模每天只能生产1翻构件, 而自动化生产线每天能够生产2-3翻构件, 模具周转率提高2-3倍。

3、由于使用蒸养窑, 生产线能够存放大量构件, 相比固定底模模式节省大量厂房面积。

4、在大批量生产条件下, 构件平均制造费用将降低。

异型构件或结构尺寸较大不能在生产线流畅运转的构件适合采用固定底模模式生产, 如楼梯、PCF板等, 而构件外形规整、工序简单的构件适合采用自动化生产线模式生产, 如内墙板、叠合板等。

3完善生产运输管理流程

1、混凝土输送:

搅拌站在建立时要充分考虑混凝土的运输问题, 避免运距长、使用车辆转运等问题, 充分利用机械工具, 提高工作效率;合理布置生产线、固定模下料位置, 将搅拌站建立在生产线车间及固定模车间中间位置, 使混凝土能够左右运输;调度人员根据搅拌站的出力能力及搅拌时间, 按照顺序协调搅拌站搅拌, 充分发挥搅拌站搅拌的能力, 提高搅拌站设备的利用率;这样可节省能源, 提高机械化程度, 提高工作效率, 提高产量。

2、钢筋运输:

钢筋加工车间位置要合理, 使钢筋半成品料及时运送到各工位, 提高工人绑扎效率;避免利用车辆进行倒运, 降低成本费用。半成品料的运输直接影响钢筋笼的绑扎效率, 绑扎工位的工作效率影响整个生产工序的时间, 提高钢筋运输速度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根据我企业的实际状况, 钢筋倒运占用较长时间, 在车间内装车、卸车、运距浪费较长时间, 如布局合理, 可节约80%的时间, 整体效率将提高80%。

3、成本构件转运:

成品构件在车间内直接翻片, 避免占用室外吊车转运时间。生产线上安装翻转机, 使构件拆模后直接翻片, 减少二次挂钩的时间;同时避免了利用龙门吊翻片, 龙门吊运行速度较慢, 影响工作效率, 且二次挂钩翻片存在安全隐患;室外龙门吊为存储、装车专用, 可提高转运的效率。

4建立新型质量管理体系

工业化构件的种类型号较多、埋件复杂繁多, 同时生产工序复杂, 质量标准要远高于现浇施工, 所以给工厂化生产和质量控制带来了难度, 那么如何能够更好的控制产品质量, 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采用机械化、自动化的方式进行构件生产, 在质量控制的重点环节采用机械化的方式进行控制, 避免人为操作产生的误差或不稳定。

(1) 构件及埋件尺寸控制:采用自动划线机对模板及埋件的位置进行定位, 将构件图纸输入到划线机操作系统中, 划线机会自动依据图纸尺寸进埋件位置在模板底模上划出定位线, 按定位线进行模板拼装和埋件安装, 能够保证模板和埋件尺寸的精确定位。

(2) 外观观感控制:振捣工艺采用整体式振捣台, 对整个构件进行整体振捣, 依据混凝土状态调整好振捣频率及振捣时间, 有够保证振捣密实及气泡有效排出, 并且外观质量稳定。

(3) 表面平整度控制:在混凝土浇筑完成后采用平面振捣机对构件表面整体进行平面振捣及刮平, 能够保证表面平整度误差在2mm以内。

(4) 采用自动化抹光机对构件表面进行抹平压光, 表观平整, 质量稳定。

2、采用信息化的管理模式进行质量控制

通过在预制混凝土构件中植入识别芯片, 通过误别器扫描唯一性识别芯片, 并在移动平板显示器上显示相应质量流程管理信息。在对每一个质量流程信息进行确认后, 才能完成整个质量管理工作, 做出质量结论, 可以做到每道工序的信息有据可查。

通过信息化管理可实现对设计、生产、吊装运输、安装施工等全过程的质量监控, 通过扫描识别芯片可以随时查看构件的设计图纸和生产施工各环节质量数据 (包括隐蔽工程照片、质量检查数据、流程文件) , 为建筑质量监督和管理的各参与方提供了一个有效的管理平台, 实现对预制混凝土构件的全寿命周期管理。

5建立信息化管理平台

随着企业工业化项目的增多, PC构件的产品种类及型号也越来越多, 需要统计的数据和信息也愈加繁杂, 用原始的EXCEL表格已无法满足生产统计需求, 并且手动输入的数据极易由于人为因素出现误差, 造成统计结果不准确。给产品的生产计划管理和产品库存管理带来较大困难。因为PC构件产品有自己的独特性, 以及特有的生产工艺流程, 用现有的成熟的ERP软件在使用功能上无法满足需要, 与生产工艺的实际不符。开发一款简单实用并满足PC构件生产需要的ERP管理软件, 能够方便产品管理、提高工作效率。

企业目前采用的RFID射频ERP生产管理系统是一种非接触式自动识别技术, 目前己被广泛应用于工业自动化、商业自动化、交通运输控制管理等众多领域。ERP生产管理系统采用在墙板内植入芯片, 采用读写器扫描的原理进行数据统计工作。首先生产管理人员按生产计划在芯片中写入产品型号、生产日期、生产人员、质检人员等所有产品信息, 在墙板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埋入芯片, 在产品拆模入库时采用手持读写器进行数据扫描, 通过无线网络自动存储到系统数据中, 获得准确的产品信息, 在产品出、入库时进行数据扫描, 保证产品统计的简便和正确性。

6做好技术工人队伍的培训

企业高速发展的同时, 产品质量更加不容忽视, 质量关系着企业发展的命脉。保证质量的重要主体之一便是工人。技术工人队伍的操作方法是否专业, 日常作业是否严格按照标准执行, 关系着质量的好坏, 所以需要企业对技术工人队伍做好业务培训, 严格按照年初拟定的技术工人培训计划安排培训工作, 做好培训课件整理工作, 同时为了保证培训效果, 应组织工人进行培训效果评估, 通过课堂交流及课后试卷等方式加强培训效果, 留存培训记录。

可以说, 技术工人学习的机会有限, 这就需要企业通过各种方式, 来给工人更多提高自身业务水平的机会, 这样才能保证产品质量, 同时提高劳动生产率。

7加强与合作方的沟通能力

目前建筑工业化体系正处于推广期, 市场认知度较低, 特别是开发商对政府出台的各项助推建筑工业化政策还不了解, 导致各施工单位、开发商对建筑工业化持有观望的态度。作为构件企业我们应以扩大战略合作范围及创新合作模式为方针, 利用企业自身技术优势和影响力向更多的施工单位和开发商宣传建筑工业化在环保、节能、人工少、总体成本低等方面的优势, 同时提供技术支持及对施工队伍进行技术指导和培训, 逐步扩大建筑工业化的市场认可度。

8做好售后服务

为规范售后服务工作, 满足用户需求, 保证用户在使用我公司产品时, 能发挥最大的效益, 提高用户对产品的满意度和信任度, 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制定售后服务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售后服务包括以下内容:

1、根据合同及技术协议的要求, 对保修期内, 因产品的制造、装配及材料等质量问题造成各类故障或零件损坏, 为用户维修或及时更换相应零配件。

2、对保修期外的产品, 通过销售中心报价 (包括零配件, 人员出差等) 费用迅速, 果断排除故障, 让用户满意。

3、对合同中要求进行安装指导的, 在规定时间内, 组织人员对产品进行按装指导及对用户工作人员进行培训。

新型建筑工业 篇10

一、钢结构行业发展的历史新起点

建国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以来, 我国建筑钢结构行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奠定了雄厚的基础。大家知道, 建国以后一段时间我们的钢产量很少。改革开放初期, 我国钢年产量仅3千万吨, 国家实行节约用钢的政策。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 我国钢产量有了较大发展, 建设部提出了合理采用钢结构的方针;其后, 随着我钢产量的进一步提高, 又提出了在建筑中积极采用钢结构的方针。为此, 国家建设部和原来的冶金部成立了建筑用钢协调领导小组, 对钢结构用钢和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用钢分别提出了发展要求。当时我是建设部的总工程师, 担任过该小组副组长。1996年, 在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建筑钢结构委员会的年会上, 我作过一次讲话, 预言21世纪中国建筑业将迎来钢结构的世纪。我们今天处在一个新的历史发展起点上, 主要表现在四大方面。

1、我国钢产业和建筑用钢的新政策

从钢产量说, 现在我们已经达到什么程度了呢?去年, 即2008年, 已突破5亿吨, 是世界的钢产量最多的国家。1998年建设部发布了《关于建筑业进行推广应用十项新技术的通知》, 其中第五条提出了要把推广使用钢结构作为建筑新技术来推广使用;国务院1999年72号文件提出了发展钢结构住宅、扩大钢结构住宅的市场占有量;1999年《国家建筑钢结构产业“十五”计划和2010年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在“十五”期间, 建筑钢结构行业要作为国家发展的重点;2002年, 建设部发布了《钢结构产业化技术原则》;2003年, 《建设事业技术政策纲要》指出, 2010年建筑钢结构用钢量要达到钢产量的6%, 即1500万吨以上;2005年7月份, 又公布了国务院常务会议批准的《钢铁产业发展政策》, 明确了我国钢铁工业的产业政策目标、产业发展规划、产业布局调整、产业技术政策等以及对行业咨询、设计、施工等单位的政策和要求;今年, 我国正在进行的十大规划产业调整, 首先提出的就是钢产业的规划调整。所有这些新的政策指引了我国钢结构迅猛发展。

2、钢结构工程技术有了新的成就

我们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钢结构工程技术有了飞跃的发展。我谈谈外国对我们的评价。美国《时代》周刊评选出2007年世界十大建筑奇迹, 其中第六位、第七位和第八位分别是北京的国家体育场‘鸟巢’、中央电视台新址大楼和当代万国城。同年7月, 英国《泰晤士报》评出的全球在建的十大最重要工程, 其中我们国家体育场‘鸟巢’列为榜首, 首都国际机场三号航站楼和中央电视台新址总部大楼也同时入选, 这些项目都是钢结构项目。从我国钢结构技术来讲, 铁路建设我不说了, 桥梁建设你们知道的, 上海的32公里半的海上大桥、紧跟着36公里的杭州湾大桥, 都是钢结构的。除了桥梁、铁路等一大批新的钢结构工程外, 在中国大地诞生的, 首先是以‘鸟巢’为代表的的大中城市体育项目;以国家大剧院为代表的已建、在建的大型剧院 (包括上海剧院) 工程和文化设施;还有以北京机场第三航站楼和广州白云机场为代表的机场航站楼工程;公用项目如一些博物馆工程, 基本上都是钢结构的。它们展现了我们钢结构技术的新的成就, 有自己的创新点, 自己的工法和专利权。

3、钢结构产业链的新规模

无论是钢结构制作还是施工企业, 伴随着它们的出现, 周围就有很多相关产业。如各种机械设备的制造企业;门窗和幕墙制作企业, 密封条、密封胶、黏结材料等的生产企业;工程设计、施工、安装企业;建材生产和供应企业等。现在全国有资质的钢结构施工企业大大小小有3000多家, 一些城市已形成了钢结构的产业城, 特别是浙江的萧山。那里有大地、杭萧、精工、东南网架等著名的大型企业, 还有约50家中小企业。我们的副会长说:中国“古有秦砖汉瓦, 今有杭萧钢构”, 萧山钢构早已遍布全国。

4、钢结构市场的新拓展

我国钢结构的市场, 从国内来讲, 从大中城市扩展到中小城市, 现在又拓展到比较发达的农村。从国外来讲, 从东南亚地区扩展到欧州地区, 现在又扩大到南北美。我对市场情况没有详细调查, 有材料说, 马钢生产的H型钢2006年出口到韩国就有4000吨, 到印度数千吨, T型钢已与印尼签约几百吨;还有出口深加工的板材, 包括舢板、桥板, 东南沿海每年出口500万吨。在国际承包过程中, 我们承建的方式也多种多样。我们有一些国际性公司, 比如冠达尔、ABC、巴特勒等, 他们的很多项目是面向国外的, 如冠达尔的产品2008年销往国外达20%, 杭萧大概是21%, 多维集团在阿塞拜疆与当地合建了一座占地1万平方米的钢结构工厂, 准备在也门等地也建厂子;还有富煌钢结构也与美国公司合作, 准备出售30%的股权。在国外承揽工程, 出国比较早的像青岛建设, 在世界上十几个国家设有办事处, 与国外劳务合作已经有17年的历史, 承建的国际会议中心、国家图书馆、联合国办公大楼, 还有写字大厦等都得了极好的评价。有的企业, 承揽了加纳、斐济、利比亚、阿尔及利亚, 塞内加尔等国家的工程。国资控股的北京首佳钢结构公司, 2007年承建了安哥拉议会大厦, 面积42000平方米, 地上25层, 高105.9米, 地下4层为停车场, 180根钢柱, 1330根钢梁, 用钢量达到4500吨, 是当地的第一座钢结构建筑。正在加紧施工的印度的一个码头和除渣场, 钢结构用钢量11.2万多吨。还有正在谈判的有美国、加拿大、阿联酋、乍得等高层建筑和场馆。中建三局承建的伊斯兰堡人马座大酒店, 总面积达32万平方米, 等等。就是说, 我们的市场有了新的拓展。

我们说, 建筑钢结构行业处在发展的历史新起点, 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是对钢产业、钢产量和建筑用钢的新政策;第二是钢结构工程的新成就;第三是钢结构产业链的新规模;第四是钢结构市场的新拓展。

二、全面推进钢结构行业新型工业化的跨越式发展

怎样推进钢结构行业新型工业化的跨越式发展, 我想讲以下几点:

1、要抓住发展的机遇

关于抓住发展机遇, 迎接挑战。我在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第九届会员代表大会上有个以此为题的报告, 它已编入2009年全国建筑钢结构行业大会论文集中, 希望大家去看看。当前我们面对国际金融危机, 所谓危机危机, 是危中有机, 我们要转危为机。关于金融危机, 我今天就不在这里讲了, 那个报告里头都有。同时, 我们每一个同志, 只要你打开中央电视台的中央一台、四台和新闻台, 几乎每天都有世界各国应对金融危机的消息和他们采取的措施和政策的报道。刚刚开完在伦敦举行的世界大国集团—G20集团首脑会议, 我国胡锦涛主席参加了会议, 受到了所有与会国家的高度赞扬, 我们要抓住机遇。

第一、环境机遇, 即应对世界金融危机的机遇。金融危机对没有准备的人来说, 可能是灾难, 是危机;对我们有准备、有信心、有力量的企业来说, 是一次机会。我们要在金融危机中成为赢家, 在危机中获得新的发展, 我就不展开说了。

第二、当前的政策机遇, 就是可持续发展的机遇。所谓可持续发展, 就是对我们的环境、资源、能源全面考虑, 不仅考虑到我们当代人的发展, 还要考虑到我们子孙后代人的发展;不仅要考虑到我国自身的发展, 还考虑到世界全人类的发展。在这方面我们已经采取了很多措施和一些政策。例如, 强调能源的节约, 资源的可控和节约, 以及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等。钢结构加上周边幕墙, 完全可以搞太阳能综合利用。建筑是巨大的能耗行业, 大概占全社会总能耗的30%到40%左右, 其中, 建筑产品在施工过程中的能耗占30%, 在使用过程中的能耗占70%。巨大的能耗行业就有着巨大的节能潜力, 可能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钢结构建筑技术的开发, 可带动节约、节能、环保以及利用废旧品的新型墙体建材的开发和利用。

第三、扩大开放带来机遇。我们要进一步扩大开放, 还要实施走出去的战略, 前面提到我国的钢结构以及相关产业在这方面取得的新成就, 今天我国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我国总理出去考察的时候都带着企业家。我们的老会长杜宗翰曾经跟着温家宝总理和20多位企业家走访南非。进一步扩大开放是我们的新机遇。

第四、市场发展潜力的机遇。在这方面, 我要特别讲一讲新农村建设。新农村的发展, 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新的机遇。比如说, 我们知道的江苏江阴有个华西村, 就是我们社会主义的新农村。华西村的建设, 被人们称之为“天下第一村”, 发展比较快。现在施工一座现代化的超高层的建筑, 高380余米, 有3栋塔楼, 呈品字形连结, 有多层花园, 采用钢管混凝土柱和混凝土核心筒, 据说是全国第八。在村镇建成如此高层建筑, 实属罕见, 令人惊讶。随着, 周边几个村也在加紧农业规划, 每户一栋400平方米到600平方米别墅式的轻钢住宅设计。要看到, 农村建设很快。这次我在海口, 跟秘书长刘哲同志考察了一个“美国村”, 这个“美国村”是什么模样呀, 他的业主在中国搞了20多年了。业主是中国人, 在美国生活了40多年。我国改革开放以来, 他搞了将近9个“美国村”。所谓“美国村”, 就是在我们的城市开发区里建一批轻钢结构的标准厂房供出租, 什么药厂呀, 电子产品厂啊, 都租他的厂房, 他进行物业管理。每天早上起来, 升中国国旗和美国国旗, 大家叫他“美国村”村长。这成了一个巨大产业, 他的收入相当可观。我联想到, 包括中国红十字会, 全国有很多机构要在农村建立卫生所、中小学。我总想, 这些中小学都应该成为标准化建筑、工厂化生产。我们要有轻钢结构的标准化中小学, 标准化卫生所, 这个需要量相当大。特别是现在, 最近刚刚颁布的医疗改革将会极大地推进农村的病有所医, 推动农村的医疗卫生所建设。

第五、钢结构本身的很多优点。1) 它可再生利用, 不会产生大量建筑垃圾, 属绿色建筑;2) 它的抗灾能力强, 据目击者讲, 汶川地震中门式刚架轻型钢房屋没有一幢倒塌的 (仅少数房屋有支撑损坏) , 与周边房屋的倒塌和破损形成鲜明对照, 成为灾区人民的避难所;3) 钢结构房屋的有效面积较大。一般混凝土结构或砖混结构, 特别是采用混凝土核心筒, 使用面积只是建筑面积的70%左右, 而钢结构建筑可达到80%到85%;4) 钢结构的工业化程度高, 可以工厂化生产, 标准件我们可以批量生产, 有利于保证质量和降低成本等优势。

2、要确立我们发展的目标

这个目标怎么确立?我今天讲不出来, 我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我交给我们钢结构专业委员会专家成员, 你们给我讨论。最起码三个阶段:到2010年, 我们钢结构发展到什么程度;到2021年, 我们建党100周年的时候, 我们钢结构发展到什么程度;到2049年, 我们建国100周年的时候, 我们钢结构发展到什么程度。希望专家们很好地研究, 给我们行业一个比较明确的答复, 形成我们行业总的发展目标, 使大家为这个目标去努力形成一种合力。

在具体要求上, 我讲四句话:

第一、钢结构要进行系列化的研发, 包括轻钢系列, 空间结构系列、钢结构住宅系列、钢结构配套产业系列, 要搞系列化研究、系列化研发, 不搞单一。

第二、要搞集约化生产, 就是要提高工业化水平, 特别是新型工业化水平。表现在我们的装备水平要提高。钢结构企业是建筑的制造厂, 也是施工和生产厂家, 没有精密的设备、仪器、仪表, 没有精密的制造设备是不行的, 要高度重视装备现代化。

第三、精细化管理。作为精细化, 一是信息化, 用数控来控制;二是程序化, 沿着程序化、标准化、工厂化、专业化方向进行管理, 要注重生产、加工、营销的每一个细节。

第四、品牌化经营。我国排名前20个的钢结构企业, 有的已经有自己的品牌了, 如沪宁钢机、杭萧钢构、东南网架等等, 但品牌的知名度还不够, 还要被世界所认可所认同。

3、潜下心来认认真真地正视我们发展中的薄弱环节

我国钢结构行业发展, 我认为有三大薄弱环节:

第一、钢结构设计理念和创作是薄弱环节。和发达国家的先进设计比较有差距。我们习惯于钢筋混凝土建筑, 钢结构虽然要怎么创新都可以, 但是搞稀奇古怪的也不行。理念要时代化, 要将中华民族建筑和发达国家的先进标志化建筑相结合, 传统建筑和现代建筑相结合。我们既不能一味地崇尚国外的, 也不能一味地崇尚中国古代的。大屋顶, 厚墙体, 琉璃瓦, 也不行。要创新, 设计系统要广泛研讨, 要活跃设计思想, 繁荣设计创作, 开展大大小小城市的设计竞赛。我赞赏上海。我当总工程师期间, 有一年上海市建委举办一个国际住宅小区设计竞赛, 我是评委之一。当时, 世界著名的建筑设计大师都来了, 大家都拿着作品来, 专门进行比较, 没有约定的, 不是说给那个特定小区用的, 只是为了繁荣小区住宅设计创作举办这次设计竞赛。我们也可以借鉴这种做法, 让我们的大师们, 让我们高等院校的学生们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 参与国际范围的设计思想、设计理念、设计作品的竞争。

第二、当前的薄弱环节是钢结构住宅体系的推进。我国钢结构的发展, 在体育场、航站楼以及铁路、桥梁等方面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在钢结构住宅方面目前仍未推开。早在2003年, 北京市建委就在委托节能墙改办组织专家进行了一次全国性的钢结构住宅情况的调研。当时主要围绕三个问题, 一是要不要在北京发展推广钢结构住宅体系, 二是钢结构住宅体系存在什么问题, 三是如何解决。历时半年, 专家走访了北京、上海、天津、山东、安徽、福建等地, 考察了20个工程项目。专家的结论是:钢结构住宅是先进的生产力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建筑领域的重要体现, 北京市发展钢结构住宅具有良好的前景;建议重点应放在多层和小高层住宅上, 采取节能65%的设计标准;在初级阶段不强调全装修、产业化、市场化, 作为一个互动的过程来推动钢结构住宅建设。从2001年到现在已过去9年, 2001~2002年部建筑科技发展促进中心就颁布了《钢结构住宅建筑产业化导则》, 2004年颁布了《钢结构住宅设计规程》, 这些工作应该说没有少做。但是, 今天我们在全国有多少个钢结构住宅呢?我认为这个工作仍然没有推开, 人们的思想阻力重重, 各地的市长、政府官员对此认识不足。开发商想到赚钱, 没有想到产业的发展, 认识也不足, 没有得到大面积的推广和使用。当然, 我也很高兴地看到, 这次四川地震危及到我们陕西, 当时我是部里第一个来到陕西灾区现场, 和他们 (侯厅长) 一起去的, 汉中市宁强县、略阳县我都去过。最近他们跟我说, 这个地方搞了户均建筑面积220平方米的钢结构住宅, 是台湾抗震民间团体出资、台湾大学设计、陕西地方建筑施工的钢结构住宅。杭萧钢构在武汉世纪家园建了有11栋高层建筑的小区, 总面积 (包括地下室) 26万平方米, 由武汉祥利开发公司开发, 浙江城建建筑设计院设计, 杭萧钢构公司承建。采用钢框架和轻质墙体, 节能50%。另外, 山东莱钢也建成一批钢结构住宅。他们为了推广钢结构, 自己建了将近100万平方米的钢结构住宅。这些都在全国起到示范作用。但到今天为止, 我国钢结构住宅发展仍然是薄弱环节。

第三、是钢结构标准化体系尚未建立。标准是非常关键的, 要创新, 要推广使用, 没有标准是不行的。有人说, 三流企业卖劳力, 二流企业卖产品, 一流企业卖技术, 超一流的企业才卖标准。标准在企业化、信息化的进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我国钢结构的标准体系, 这几年做了大量工作, 但是存在两大不足:一是有些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的标准尚未建立;二是我国已建的标准往往是上个世纪的, 现在还有六几年的、七几年的, 这种标准规范不能与时俱进、不能及时修订。美国混凝土标准, 开始每10年修改一次, 后来每6年修改一次, 现在3年就要修订了。我们没有能力这么快就修订, 赶不上他们。新的标准要及时建立, 老的标准也要及时修订, 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还有, 我们的很多标准和国际不接轨。我们的钢结构设计还往往不被国外所认可。还有, 现行标准在引导钢结构应用方面仍然存在不足。我们的高层房屋目前主要采用的是钢框架—混凝土核心筒体系, 这种体系在低烈度区还是经济和适合的;但是在高烈度区国外很少采用, 普遍采用的全钢结构。钢结构在推广减震耗能技术方面更显优势。这方面, 作为协会的钢结构委员会, 已经组织专家和大型企业参与建设部标准定额司和标准定额所的标准编制和修订项目, 今后这方面的工作还有大量的要去做。同时, 我们还应了解掌握全球所有我们能得到其它国家的有关设计和施工标准。在这方面, 我很佩服外国的。我在当总工程师期间, 有一年到比利时考察, 当时我抓建筑安全, 在当地的比一个国家图书馆, 我们问他们, 你们的标准是怎样制定的?他们说, 我们制定国家标准参考三个方面:第一, 世界各国的标准和安全规范;第二, 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的标准;第三, 世界各国的以此来制定我们比利时国家的标准。我看他是不是吹牛, 想试试他, 我就向他了提个问题:你说世界各国的, 包括不包括中国的?他说, 包括。我说, 我们中国1956年在建筑安全方面有个规范, 你这里有没有?他说, 有啊, 我说, 你可不可以给我调出来?他说, 可以。不到20分钟, 给我拿出了一个我们国家1956年颁布的建筑安全规范。哎呀, 当时我很感动, 我不知道该怎么想、怎么说?在建设部, 今天当司长, 明天不当, 走了, 走了就交个桌子, 再去找1956年的东西, 到哪去找呀?人家就这么重视、就这么认识和制定标准规范的, 我到现在都老想到这些事情。我们领导干部一退休, 或调动工作, 一交就是个办公桌子, 其他什么都们没有了。当然现在我们标准定额所已有了过去所编的全部标准的电子版本, 至于国外的我们收集的就不多了。所以, 标准、规范、标准化的建立健全, 我们在座的企业、我们的协会还可以做大量的工作。

这里我强调, 我说的是三大薄弱环节, 是否准确, 请专家们审议。第一, 是钢结构设计理念和创作我们有差距;第二, 是钢结构住宅体系的推进早有政策, 但推进的不快;第三, 是钢结构标准化体系的建立和健全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4、强化人力资源的开发

人力资源开发, 在我那个材料, 即协会第九届会员代表大会上的讲话里有了, 我不重复了。我在这里点一下:一是企业家人才, 二是技术专家人才, 三是管理专家人才, 四是高级技工人才。

企业家人才, 我们在座的有成功的企业家, 我们协会将来还可以考虑评选我们自己认为成功的优秀企业家;

技术专家, 我提出来希望专业委员会考虑, 将来要分类, 请专家进行研讨。怎么分类呢?我们的专家, 应在某一方面是专家, 不能像我这样万金油, 什么都能说两句, 这不叫专家。我想, 我们应该有专门搞钢结构设计的专家组、钢结构制作加工的专家组、钢结构轻钢和空间结构专家组, 等等。授予我们专家组权利和职能, 发挥专家的聪明才智。

管理专家, 是为了实行科学管理, 包括项目管理、企业管理。我们这次表彰了一批, 协会分三批表彰了全国优秀项目经理, 达到116名;

还要表彰高级技工人才, 特别是焊接, 并不是一般农民工所能完成的。高级技工, 非常关键, 要培训高级技师。你们知道, 重庆有个綦江大桥垮了, 垮的第二天我到了现场, 非常悲惨。这个大桥怎么垮了, 最根本的就是焊接。当时有个老工人师傅在现场看了以后说焊接不对头, 没焊透、是虚焊。书记没听他的, 他回家很生气, 把他家儿子、女婿、姑娘都找回来, 开了个家庭会议。并规定“以后你们谁也不准走这个桥!”没过两年, 这个桥垮了。这些都是教训, 我们一定要重视培养高级技工、技师。

5、推进全面创新

我那个讲话稿里也有, 内容很多。全面创新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这些讲的都很透。什么叫创新, 怎么创新, 都讲了, 我就不展开说了。推进全面创新有这么几个方面:

一是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市场理念创新。每个企业家要关心、重视社会责任。二是信息社会条件下的管理创新。三是新型工业化的组织创新。四是在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创新。

三、强化协会的活动能力建设, 形成钢结构行业新型工业化跨越式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我强调一个活动能力建设, 当今社会能力建设至关重要。我们个人, 不管干什么, 都要提高自己的能力。作为协会来讲, 活动能力建设至关重要。生命在于运动, 协会的生命也在于活动。要积极开展各种有效活动, 来促进我们钢结构行业工业化、新型工业化跨越式发展, 形成强大的推动力。

第一、重视示范榜样的推动力。我跟钢结构的专家委员会提出, 你们要列出当今钢结构发展的十大新技术, 我协会就要组织十大新技术在工程上的应用。我们的论文研讨应更加专业化, 就一个问题把它研究透, 允许有不同意见。要研究论文发表后的效果、效能。

第二、发挥专家人才的智慧推动力。要高度发挥我们专家、学者人才的智慧的推动力。特别是对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突出贡献的技师, 我们要进行表彰。

第三、是重视市场信息方面的经营推动力。要通过国际交流了解我们国内外的经营;通过原材料价格、工程招标信息的掌握, 给我们的企业提供自己今年可能获取的商机, 加强对企业经营的推动力。

第四、全面创新的引导推动力。这就是胡锦涛总书记讲过的, 要形成全心全意谋发展, 一心一意搞建设的良好氛围。

第五、协调维权的推动力。要推进市场经济中的诚信体系, 凡是协会会员单位, 在诚信方面有恶劣行为的, 我们协会要通报批评。冒充协会会员单位的名义在市场招摇撞骗的, 协会要严正交涉。

第六、产业文化的推动力。要在我行业系统提倡儒商的诚信精神, 智商的创新精神。

第七、行业自律健康发展的推动力。在创造商机行业内部, 既为协会的会员, 就要制约我协会内部成员之间的不正当竞争, 倡导诚信。

上一篇:合成着色剂下一篇:创新教育要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