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智能电网发展建议

2024-07-25

中国智能电网发展建议(精选四篇)

中国智能电网发展建议 篇1

智能电网在电能从发电厂送到用户的整个过程中(包括发电—输电—配电—用电),充分利用现代数字技术,达到节能和降低成本、增强运行的可靠性和改善环境质量[1]的目标。简言之,智能电网就是电网的现代化。

智能电网代表一种对长距离输电网和配电网的数字化升级,从而优化电网的运行状态,并便于各种清洁能源的接入。利用可靠的双向通信技术、先进的传感器和分布式计算技术,智能电网将改善电力传输和用电的效率,提高电网的可靠性和安全性,降低故障停电损失。

智能电网是一系列有关技术的总称,而不是一种具有广泛接受的规范的特定名词。智能电网的优越性包括:高峰负荷时能在用户侧减少电能消耗,即需求侧管理(DSM);允许分布式电源(光伏阵列、小型风力电机、小水电,甚至装在建筑内部的热电联合循环发电机)的接入;为平衡新能源功率变化配置所需的储能装置;能消除或抑制大面积停电故障。由于智能电网提高了电网运行效率和可靠性,将为用户节省电费并减少污染的排放。

当前,智能电网建设才刚刚开始,各国均按照自身的需求而建设,没有公认的模式。本文根据中国电网发展和电力工业的具体情况,阐述对智能电网建设的思考。

1 智能电网的目标

智能电网建设的目标可归纳如下:

1)增强电网的可靠性,提高效率和安全性,预防事故,减少碳排放,降低电价。

2)允许用户自由选择供电方,允许分布式发电,或者太阳能、风能、生物能等大型新能源对大用户直接供电。

3)实现分布式发电的即插即用,为用户提供交互式工具,方便能源的管理和使用,使家庭用户既是用电方又是供电方。

4)由于可再生能源相关制造产业的发展,如插入式电动车、太阳能板、风力电机、能源存储装置的制造等,将会创造出更多新的就业岗位。

2 智能电网的功能

未来中国智能电网应具备以下功能:

1)自愈功能,减少因事故跳闸而引起的损失。

2)抵抗各种袭击(事故、天灾)。

3)提供高质量的电能。

4)适应各种发电设备和储能设备。

5)鼓励用户积极参与电网的运行。

6)促进电力市场的发展。

7)提高电网运行效率。

3 建设智能输电网的几点建议

3.1 预防大面积停电

电网安全运行的最大威胁是大面积停电。中国已实现全国联网,曾经发生过局部的大面积停电,也曾进行过防止大停电的故障解列与恢复控制的研究[2]。但由于当时还没有相量测量装置(PMU),仅能依靠监控与数据采集(SCADA)系统送来的数据,响应速度难以满足要求。如今PMU技术已经普及,建议在500 kV 及以上电压等级母线及重要发电厂都安装PMU, 并积极研发新型的防止大停电事故的故障检测、最优解列点、自动切负荷、智能恢复控制等软件,在各大区电网和国家电网实施应用。这对于提高电网的运行可靠性、防止大面积停电事故是非常重要的。

3.2 推进电力市场化

国外经验证明,实现电力市场可以提高电网运行效率,降低电网总的燃料消耗,节约购电费用。中国过去几年因为缺电,电力市场改革虽然取得了一些经验,但由于备用容量不足,难以真正取得实效。如今,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中国电网的供需矛盾全面缓解,正是实现电力市场改革的大好时机。建议尽量采用国外电力市场的一些新技术,例如混合整数规划法的安全约束机组组合算法等技术[3],可节约煤耗、减少CO2 排放,实现节能减排。

根据过去的经验,中国电力需求总是经历缺电—丰电—再缺电的周期波动。目前正处于丰电时期,要警惕经济复苏后,再进入缺电周期,给国民经济造成损失。建议学习巴西的经验,在发电公司与用电单位间订立双边期货合同,对双方都有约束[4]。

3.3 实施节能减排

中国有较为丰富的煤炭资源,而其他能源资源有限,如水电资源到2030年即将开发完毕、石油和天然气需要进口、铀资源较少等。因此,在未来20年~30年以内仍将继续以煤电为主(约占总发电量的60%~70%),但是煤电的效率不高,且会造成环境污染。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方法是积极推广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integrated gasification combined cycle, IGCC)发电技术。这种技术的优点是:提高燃煤效率;减少CO2的排放(还可以回收),有利于环保;用水量约比同容量的机组少1/3;可以用于现有燃煤发电厂的增容和优化改造[5]。IGCC电厂的缺点是投资成本比同容量的燃煤电厂高20%左右,而且技术比较复杂。

目前,世界上已建和在建IGCC电厂有33个。其中中国有:烟台IGCC示范工程,300 MW~400 MW, 2010年建成;华能GreenGen IGCC示范工程,第1阶段250 MW,第2阶段300 MW~400 MW,计划分别于2010年、2015年建成,造价估计为1 000 美元/kW,比国外造价低20%~30%[6]。

建议在2个IGCC示范工程完成后,新建设的燃煤电厂尽量采用IGCC发电技术,原有的没有装设脱硫装置的老电厂尽量实现IGCC的增容改造。争取在中国的自然环境中永远是蓝天白云和碧水青山,酸雨永远消失。

3.4 发展和应用超导技术

目前,中国的高温超导技术研究进展迅速。中国科学院和清华大学等单位的高温超导研究不断打破世界纪录,其中清华大学研究的铋系高温超导(已达-196 ℃)线材已在北京英纳超导技术有限公司投产[7]。建议充分利用科学家在高温超导研究中取得突破的成果,建立类似美国的高温超导试验工程并进行应用研究,对于未来的输电技术必然有重要作用。

3.5 研究大容量储能技术

中国正在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但是这些新能源都是不连续或间歇式的,小水电也受气候的影响,雨天大发而旱天不发。这些电源都需要有储能装置与其配套。对于容量小的间歇式电源可以用蓄电池等装置来存储,但对于大的间歇式电源就需要研制大型的储能装置。

一种可能的方案是利用富余电能电解水产生氢和氧,当需要能量时再通过燃料电池把氢和氧转变成电能。目前,工业用的水电解器的效率在60%~80%之间,通过燃料电池产生电能的效率约在45%~65%之间,燃料电池的技术目前还处于试验阶段,所以还需要对这种方案作大量研究。

新型蓄电池的研究近年来发展很快。例如英国Regenesys Technologies公司正在采用多硫化钠/溴液流电池(polysulfide/bromide flow battery,PSB)建设一座15 MW/120 MW·h的储能电站,其净效率约为75%。钠硫(NaS)电池具有较高的储能效率(约89%),同时还具有输出脉冲功率的能力,输出的脉冲功率可在30 s内达到连续额定功率值的6倍,这一特性使NaS电池可以同时用于电能质量调节和负荷的削峰填谷调节,从而提高整体设备的经济性。日本目前采用NaS电池技术的储能示范工程有30多处,总储能容量超过20 MW,可用于8 h的日负荷峰谷调节。这些技术都可以用于存储风能、太阳能等间歇式供电的电源[8]。

压缩空气储能也在研究中。在电网负荷低谷时利用电能压缩空气,当需要电能时利用压缩空气加上一些燃气驱动燃气轮机发电。这种方式需要大容量的储气设备,国外通常利用废矿井或天然溶洞存放压缩空气。美国与德国已建成3处这样的工程,发电容量分别为110 MW,290 MW,2 700 MW。 其中110 MW的电站于1991年投产,建设周期为30个月,耗资6 500万美元。这种储能技术的缺点是必须靠近废矿井或天然溶洞。中国可以研究较小型的压缩空气储能装置(利用储气罐来存储压缩空气),与新能源配套使用。

4 建设智能配电网的几点建议

中国建设智能配电网应从建设配电管理系统(DMS)开始。DMS的功能应包括:故障检测隔离与恢复系统(FDIR)、电压与无功控制、网络拓扑、三相潮流、安全分析、负荷建模与预计、操作顺序管理以及其他离线功能等。在DMS的基础上还应增加以下功能:

1)停电管理系统

停电管理系统(OMS)就是在城市的地理信息系统基础上显示配电网的接线和实时信息,有助于迅速确定故障地点,缩短检修时间。过去国内有科研单位曾进行过研究,有些运行单位也曾从国外引进过一些OMS,并在局部试运行。困难在于配电网的实时信息量太少,特别是缺乏及时、有效的通信手段,难以取得实效。如今有了先进的无线通信网技术,如家庭局域网(HAN)、WiFi等,以及高级量测设施(AMI)[10],包括智能电表、智能传感器、智能开关和控制系统,使得上述困难比较容易解决,只是需要配套设计和投资。国外已有不少配电网OMS实现了实时运行[9],并可在因特网上公示,人们可以在因特网上非常方便地查看相关的实时信息。

2)AMI

AMI包括各种智能元件,如智能电表,智能温度、电流、电压、开关位置等传感器,以及通信和量测数据管理系统、用户信息系统,能够按主站请求或定时从智能电表通过双向通信网读取、采集和分析智能电表的读数。主站也可以向各类用户发送信息,例如不同时间的实时电价,这样可以鼓励用户降低在高峰负荷时的用电量,达到用户侧负荷管理的目的。

在国外,由于多数家庭往往住在一个个独立的房屋里,所以AMI是为家庭的负荷管理而设计的。在中国的城市中,往往许多家庭住在同一栋大楼里,所以AMI用于每个家庭并不现实,建议首先可用在工业用户、商业用户、公司办公大楼和小区中,以实现削峰荷和节电的目的。由于配电用户量大面广,推广这项技术需要大量的投资和工作量,但是因为可以节电,投资的成本几年后就可回收。

3)HAN

HAN是一种在用户家庭内可以连接各种数字设备的局域网,如智能电表、家用显示设备、智能温度控制器、开关、家用电器和管理软件等。通信方式可以是电话线、电力线载波、光纤、高频无线,但主要是无线宽带,经过路由器与因特网连接。这种技术对推广AMI的应用很重要,中国应当抓紧研究,制定通信标准(关于采用什么通信标准,目前在热议中,欧洲可能倾向于通用分组无线电业务(GPRS),美国可能倾向于WiMax[11]),以便取得经验后推广应用。

4) 开放式设计

由于一个智能电网从计划到投入运行往往需要几年时间,各种新的功能只能逐步投入,不可能一次建成,所以智能电网的结构设计必须是开放式的,必须容易接入新的功能。因此,必须采用标准化的开放式数据库和数据交换接口,例如公共信息模型(CIM)、面向服务的架构(SOA)、简单对象访问协议(SOAP)以及电力公司的服务总线等,通过一个标准接口实现信息交换,利用标准化的基于Web的用户接口可以在不同平台上显示所需的信息,实现信息共享[12]。

5)可再生能源的接入

根据国家发改委计划[13],中国可再生能源(包括风能、太阳能、小水电等)到2010年将达到全国装机容量的10%,2020年将达到15%。其中水能为300 GW,风能为100 GW~150 GW,太阳能为1 800 MW。目前风电装机容量已达到1 200 MW,居世界第4位。所有这些可再生能源都是间歇性的,会对智能电网的运行造成一定冲击。此外,混合动力汽车已经在中国成批生产,预计未来会越来越多,也会对电网运行造成影响。在建设智能电网时,必须考虑这些不确定因素的影响。

不同的可再生能源其发电出力的特性也不同,例如:风电出力的特性受风速的影响;太阳能受阳光照度的影响;小水电往往没有遥测也没有遥控,水来了则大发,天旱则不发,也是一种不确定电源。但这些电源的特性都与气象有关。因此,需重点加强风力预报以及风力发电功率的预报;必须有备用容量维持系统出力与负荷的平衡,且必须能快速调整,跟上风力的变化。水电、抽水蓄能电站、燃气轮机和快速调峰火电站可用来实现系统的平衡。

5 结语

纵观当今世界,发达国家竞相建设智能电网。在输电网方面,主要是推广应用灵活交流输电系统(FACTS), 广域量测、预警和分析技术,故障解列与恢复策略,以及电力市场等。目前还没有一个大的输电网宣称已经建成了智能电网。而在配电网方面则比较活跃,国外已有至少2个城市的配电网宣称建成了智能电网,其他有几十个智能配电网正在建设中。但是这2个已经建成的智能电网主要是把大量旧的电能表换成了智能电表,其他功能也还在规划中。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国情与发达国家不同。为此建议:

1)讨论和研究一个适合中国国情的智能电网发展目标,供有关单位参考,以便少走弯路,尽快实现安全、节能、环保的智能电网目标。

2)在建设智能输电网方面,目前主要是尽量采用已成熟的新技术并抓紧进行新的发电、输电和储能技术的研究。

3)在建设智能配电网方面,应当先选一两个城市试点,成功后再推广。配套的智能设备、接口与通道必须先做好规划,一次配齐,否则无法取得实际效果。

中国智能电网发展建议 篇2

一、智能电表的功能

智能电表也可以叫做万能电表或者多功能电卡电度表,可以用于测量交流电和直流电的电压、电流、元器件的电阻以及晶体管的放大功能等。智能电表配有一个灵敏的磁电式直流电流表,其中的磁电式直流电流表头和发动机的工作原理相似,当磁铁中间的线圈处于通电状态时,电磁感应会促使线圈旋转,通过的电流越大,线圈旋转的力量就越大。线圈轴上还装有富有弹性的游丝,当线圈发生旋转时,游丝的弹力会阻止线圈旋转,线圈旋转的角度越大,游丝的反拉力也越大。一旦线圈的旋转力与游丝的反拉力不分强弱,线圈便会在这个位置上停下来,此时,线圈上的指针就会指出通过线圈的电流值。虽然,交流电的大小与方向会一直交替变化,但是,智能电表的整流器可以将交流电转变为直流电在进行测量。因为电流与电阻相乘就等于电压,电阻不变,电压越高,流经的电流就越大。因此,智能电表中串联了一只较大的电阻,将表头两接点联到电器两端,电器的电压与表两端的电压一样,标头指针就可以指出此时的电压值。另外,给电流表串接一个可变电阻和1.5伏特的电池,就可以测量精确的电阻值。

二、智能电网对智能电表的要求

因为智能电网具备智能化、自动化和数字化的功能,所以现代智能电网要求智能电表应趋向智能化、自动化和数字化,即提高智能化与自动化的功能,确保测量数值的准确度,实现数字资源共享,维护电网的安全。在智能电网发展下,智能电表集合了数字式智能电表的功能,安装了控制器、用户电卡和写卡机三大自动化系统。控制器继承了人工智能技术和自动化监控技术,可以用光电传感器来感知电度数值。而且,控制器是运用电卡记载的数据来计划用电,同时又将用过的电量从电卡上扣除掉,并显示在液晶数码上。用户电卡可以自动记录计划用电量、用过的电量、剩余电量以及时间数据等,而这些数据均是由自动写卡机写入的。写卡机由电力管理部门掌握,它可以读出电卡上的已用电量、剩余电量和最大需求量等用电数据,并且能够重新对该电卡进行反复读写。智能电表为了计划用电的供应提供了诸多便利,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购买一定电量的电卡,每一种电卡都具备相应的电力负荷和用电时间。此外,现代智能电表具备各种自动报警功能,它的面板上设置有指示灯和报警器,如果电力超负荷,它可以提前报警,从而有效维护电网和线路的安全。

三、智能电表的产业发展方向与相关建议

(一)提高智能电表的运作能力

提高智能电表的运作能力首先要大力培养专业人才,为研究与发展智能电表的专业技术提供重要的支撑体系。其次,要强化对电工产品入网的技术监督,明确智能电表的功能需求和工艺标准,实现智能电表的产业化布局。最后,要确定阶段性推广目标,充分考虑各阶段的财务负担和运行风险,制定科学的战略目标。

(二)不断总结经验

发展智能电表产业可以先选择三个规模适度、技术设备先进的典型用户,然后开展智能电表的应用试点,对于智能电表的相关研究资料和装备以及精密零件进行严密的检测,不断总结研发智能电表的先进经验,推动智能电表的优化与发展。

(三)加大智能电表的宣传力度

一方面,国家应该加大智能电表的宣传力度,扩大智能电表的使用影响力,可以借助当地的客户服务厅,增加智能电网和智能电表的多媒体展示素材,大力宣传应用智能电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注意阐明智能电表的先进功能。另一方面,要注意提高各地政府部门对智能电表的应用及发展的认知,为使用智能电网和智能电表提供适当的财政补贴和优惠政策。

综上所述,智能电网是利用人工智能、互联网、自动识别技术RFID与无线配电网等技术所构建的电网,能够合理调配电力资源,并确保电力资源的持续供应。智能电表也可以叫做万能电表或者多功能电卡电度表,可以用于测量交流电和直流电的电压、电流、元器件的电阻以及晶体管的放大功能等。智能电网要求智能电表应趋向智能化、自动化和数字化,即提高智能化与自动化的功能,确保测量数值的准确度,实现数字资源共享,维护电网的安全。另外,首先,国家应该大力培养专业人才,强化对电工产品入网的技术监督,制定阶段性的推广目标,从而有效提高智能电表的运作能力。其次,要总结实际经验,推动智能电表的优化与发展,而且要加大智能电表的宣传力度,提高智能电表的应用率。

参考文献

[1]王成山,李鹏.分布式发电、微网与智能配电网的发展与挑战[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0(2).

[2]赵良,李立理,何博,等.适合我国国情的智能电网评价体系及计算方法[J].电网技术,2015(12).

[3]闫伟,段磊,杨焕燕,等.基于智能电表量测的三相四线制配网抗差估计[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5(1).

中国智能电网发展建议 篇3

智能电网 (smart power grids) , 就是电网的智能化, 是指在现有供用电系统的基础上提高供用电网运行的可靠性和经济性;在公用电网上方便地接入各种分布式可再生能源, 达到降低碳排放, 改善人类生存环境, 增强抗外界干扰冲击的能力;把供用电管理理念转变为主动服务理念, 做到优质服务, 指导电力用户科学用电, 节约用电。在智能电网的建设中, 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建设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它建立在集合的、稳定的、高速双向通信网络的基础上。目前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方式是需要建立专门的通信信道, 这种方式费用较大, 还给用户带来不便, 在实际工程中难以推广。另一种方式是基于低压电力线载波数据通信技术, 充分利用现有的电力线路实现数据传输。

2、低压电力载波通信技术介绍

低压电力线载波通信 (PLC, Power Line Communication) 是指利用已有的低压配电网作为传输媒介, 即高频的通信信号与电力工频电流通过占用不同的频段来实现数据传递和信息交互的一种技术。低压电力线载波通信主要应用于居民供电台区, 通过居民家庭供电线路进行数据传输, 广泛应用于低压集抄系统。基本通信原理如图1所示, 由信号处理器、调制解调器、信号放大电路、信号耦合电路、低压电力网络几部分组成, 下面对各部分功能简单说明。

(1) 信号处理器:向电力线发送一连串数字控制信号, 并且能够接收识别电力线返回的数字代码信号。

(2) 调制解调器:通过调制, 不仅可以进行频谱搬移, 把调制信号的频谱搬移到所希望的位置上, 从而将调制信号转换成适合于信道传输或便于信道多路复用的已调信号。由于从消息变换过来的原始信号具有频率较低的频谱分量, 这种信号在许多信道中部适宜直接进行传输, 因此在通信系统中通常需要有调制的过程, 而在接收端则需要有反调制的过程, 也就是解调的过程。

(3) 信号放大:电力线衰减非常大, 提高的载波通信的性能的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将信号进行幅度放大, 以此保证接收端的可靠接收。

(4) 信号耦合电路:将已调信号通过信号耦合电路耦合到电力线上, 能够将载波发送接收电路与电力网隔离, 可提高系统得抗干扰能力。

(5) 低压电力网络:对低压电力载波通信而言, 低压电力网络是载波模块之间传输的通道。

3、低压电力载波在我国智能电网中的应用情况

随着电力线载波通信技术的日趋成熟, 电力线载波应用研究也逐渐成为热点。由于电力线载波通信技术具有无可比拟的方便、免维护、可靠性、经济性、即插即用等优势, 在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得到大范围应用, 目前国内广泛应用载波芯片厂商为:青岛东软、青岛鼎信、北京福星晓程、深圳力合微、深圳瑞斯康。

青岛东软在调制方式上采用63位直序列扩频通信FSK技术, 中心频率为270K, 自适应数字信号处理和模糊处理技术, 具备前向纠错功能, 帧中继转发机制。目前在网运行的多为东软3代、3.5代和4代产品。其中东软3代在2008年底推出, 2009年开始批量使用, 在2代的基础上改进了网络层协议, 支持7级中继, 应用层支持DL/T645-1997/2007;电路板改成了MOS管发送, 提高了电路的可靠性。东软3.5代芯片在3代的基础上进行了网络层协议修改, 符合Q/GDW376.2—2009标准要求, 同时修改了支持上电自动读取表号作为MAC地址, 路由方式支持洪泛方式。东软4代在2011年底推出, 所应用的载波芯片PLCI38-IV, 内部集成了低噪声放大器和BFSK数字解调单元, 不需要使用AFE4361模拟前端, 芯片的集成度更高, 采用三相解调、三相同发同收、过零发送接收, 同时通信速率可调, 支持300bps、400bps、600bps、800bps。

青岛鼎信在调制方式上为BFSK, 中心频率为421 KHz, 产品主要特点:软件相关器和匹配滤波器, 80位正交码序列;扩频通信技术;高效率前向纠错;BFSK调制、半双工通信。目前在国网使用的为TCC081, TCC081C, TCC082C表端、采集器端载波芯片。其中T C C 0 8 1为鼎信低速芯片, 仅支持5 0 b p s、1 0 0 b p s低速模式, TCC081C支持鼎信高速模式, 速率可达到600bps、1200bps。TCC082C提供对于采集器不带地址模式的支持, 专用于国网采集器可带、可不带采集器地址模式的采集器载波方案。近期, 鼎信公司推出了TCRS081C路由芯片, 集成了TCS081C以及TCR300, 路由板硬件采用三相硬过零电路, 不再强调A相必须供电。

北京福星晓程于2000年前后推出载波ASIC芯片, 最初产品为PL3105, 后继推出了PL3106 (CEP2002AC) , PL3201 (CEP3001AC) :CEP2002EX系列芯片, 采用PSK调制直序扩频方式, 载波频率为120KHz, 速率500bps。由于晓程芯片采用数字解调、解扩, 抗干扰性能优于青岛东软, 在实际使用中物理层的通信距离较好, 传输速率较快。但是由于其最早开发的产品载波芯片实际上是一个带载波MODEM的单片机, 只有物理层、链路层, 应用层需要各厂家自己开发, 缺乏路由组网及中继算法的研究, 同时由于存在多个厂家基于晓程载波芯片进行链路层开发, 出现了同是采用晓程芯片也未必能互联互通的局面, 限制了其产品的通用性。

深圳力合微最早采用OFDM调制方式, 推出了LME2210载波芯片, 内置MCU及FLASH程序存储器, 采用先进的正交四载波调制解调技术, 具有载波频率可选, 自动差错控制, 内置可变增益接收放大器, 灵活方便的MCU数据接口。随后又推出了LME2980载波芯片, 调制方式:1280子载波OFDM;载波中心频率:352K;最大载波带宽:96KHZ;通信速率:20kbps。在网络路由方面采用了盲中继动态路由, 支持最大中继级数为7级。近年来, 力合微又分别推出了中心频率为421 KHz的吉林方案 (鼎信低速方案) 以及中心频率为390KHz的新的OFDM方案。

深圳瑞斯康成立于2004年, 随后推出了智能网络系统芯片 (So C) :Rise3301, 3501.载波通讯中心频率为132KHz, 通讯速率最高达5480比特/秒, BPSK调制;具有物理层N节点通信时避免数据包碰撞的CSMA防冲突机制, 为分布式网络奠定基础。在网络路由方面采用了分布式路由。

4、低压电力载波通讯技术未来发展方向

对于低压电力线载波通讯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 尽管各厂家目前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不尽相同, 但针对各载波厂家产品更新换代情况以及国家智能电网建设中的进一步要求, 有以下几方面仍是有迹可循的:

(1) 进一步提高电力线载波通讯速率, 满足数据采集及远程拉合闸的实时性要求, 满足电网公司在远程预付费方面的应用。

(2) 降低载波发射功率, 采用过零发送等手段避免连续发送对电网造成的干扰, 防止出现因载波应用导致用户继电保护开关误动作事件。

(3) 部分用电现场载波干扰源的存在以及长距离架空线路、地埋线路对载波通讯的影响, 载波抄表的瓶颈依然存在。通过电力线载波通讯技术与微功率无线通讯技术的融合, 电力线载波通信技术与光纤通讯技术的融合成为载波厂商需要考虑的内容。

(4) 鉴于目前窄带调制方式FSK, PSK的中心频率高于欧洲标准以及宽带电力线载波通讯技术的发展, OFDM方案仍是下一步的研究重点, 同时会进一步加强对G3标准的研究。

(5) 集中式路由是目前路由算法的核心, 但分布式路由以及盲中继路由方案的研究仍将继续开展。

智能电网的通信技术标准化建议研究 篇4

由于电力系统涉及的范围比较广, 因此, 电力系统的复杂性比较高, 需要采用合适的技术提高电力系统的运行安全性和稳定性, 才能保证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在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不断推广的情况下, 网络通信技术在输电、发电、配电和变电等几个方面的应用变得越来越深入, 需要注重网络通信技术的标准化发展, 才能避免电力系统运行过程出现各种问题。

目前, 电力通信技术标准化发展主要呈现如下几种情况:

一是, 通信标准的种类比较多, 无法互相兼容, 从而影响电力系统的运行效率;

二是, 在通信系统不断完善的情况下, 智能家居、电动车等的出现, 给电力系统供电、输电等提出更高要求, 必须制定新的标准, 才能满足各种智能设备的用电需求;

三是, 目前的电力系统无法严格执行现有的通信保障, 并且, 各种设备在使用时还存在有很多私有协议, 从而影响电力系统的运行稳定性和电力设备的操作安全性, 最终增加电力系统的复杂程度和电力通信成本。

二、智能电网的通信技术标准化建议

在电力事业不断发展的情况下, 电力系统的运行稳定性和安全性, 与各行业的运营和人们的生活、工作等都有着直接联系, 因此, 必须高度重视智能电网通信技术的标准化发展。当前, 智能电网的通信技术标准化建议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2.1 注重原有电力通信技术标准的合理应用

在电力系统有效运转的过程中, 注重网络电网信息的运行稳定性, 需要通过通信网络这个传播载体来完成, 才能真正保障电力系统的整体安全性。当前, 我国使用的电力系统通信标准是经过长时间实践总结出来的, 因此, 其有着一定实践价值和可操作性, 是制定智能电网通信技术标准必须参考的依据之一。

在实际进行智能电网通信技术标准的制定时, 必须注重原有电力通信技术标准的合理应用, 才能真正实现电力通信技术标准的不断创新, 从而在参考国际电力通信技术标准的情况下, 满足我国电力产业和电力行业的发展需求。

2.2 注重智能电网通信技术标准的全面性

在制定智能电网的通信技术标准的时候, 其涉及的范围、传统通信的安全性等都需要进行全面分析, 并将可再生的能源应用到电网、智能家居等中, 如智能家电和电表等, 才能真正满足这些新产品给智能电网通信技术提出的要求。与此同时, 智能电网与电能生产、使用等多个环节有着紧密联系, 需要对智能家居的设计给予高度重视, 才能在制定出合适的智能电网通信技术标准的基础上, 避免网络通信信息泄露情况出现, 从而有效保障网络电网通信使用过程的安全性。针对上述内容提到的几种情况, 我国在输电、变电环节采取的安全措施是纵向认证、横向隔离, 可以有效保护各种敏感信息的安全, 以在结合数据加密技术等的情况下, 提高智能电网的网络通信安全性。

2.3 加大智能电网通信技术标准的执行力度

根据我国智能电网的运行情况可知, 部分地区并没有严格执行智能电网的通信技术标准, 给电力系统运行过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带来极大威胁。因此, 在实践过程中, 加大智能电网通信技术标准的执行力度, 并构建一些电力通信技术标准检测中心, 注重各种电力产品投放时的质量检测, 才能避免智能设备使用过程出现意外安全事故。

与此同时, 在我国智能电网通信技术标准不够统一的情况下, 注重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中相关标准的严格执行, 并对数据模型、工程配置语言、通信服务等进行严格测试, 才能在满足机械结构、电磁兼容设计要求等的情况下, 确保系统拓扑图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 最终提高不同厂家电力产品的兼容性。

因此, 随着我国电力事业的不断发展, 加大智能电网通信技术标准的执行力度, 严格要求相关工作人员, 并注重他们的素质提升和综合技能提升, 才能在我国电力系统不断完善的情况下, 推动我国智能电网通信技术的标准化发展。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 在电力事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 智能电网的发展遇到了很多问题, 是当前电力行业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因此, 注重智能电网通信技术标准的科学制定, 并确保其的严格落实和有效执行, 才能在智能电网需求不断发展转变的情况下, 确保电力系统的运行稳定性和安全性, 最终实现智能电网有效构建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1]范明天, 张毅威, 张祖平, 曹其鹏.欧洲的智能电网技术标准化工作[J].供用电, 2015, 03:34-40.

[2]张晶, 王婷, 李彬.电力需求响应技术标准化研究[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14, 22:3623-3629.

上一篇:电子文件鉴定社会化下一篇:情绪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