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

2024-07-25

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精选十篇)

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 篇1

后现代主义又称为历史主义, 是当代西方建筑思潮向多元论方向发展的一个新流派。它源于60年代中期的美国, 活跃于七八十年代。与此同时, 在西欧与日本也出现了探讨历史传统的倾向。他们认为战后的建筑匮乏、单调、老套、思想僵化、缺乏艺术感染力, 必须在理论上进行革新。

(1) 后现代古典主义建筑。古典建筑规范的整理和发展一直在延续着, 使古典主义思想长期存在于建筑的形式与构图系统之中, 并成为西方社会的一个缩影。然而, 古典主义却在本世纪的现代派先驱们那里遭到了非议和割裂。在现代派宣扬一种相应于工业时代新要求和新意识时, 技术至上的建筑洪流淹没了古典主义传统, 古典建筑语言被排斥于功能和技术之外, 这样, 古典主义陷入了发展的低谷, 逐渐被广大建筑师遗忘。

古典主义特征:新旧融合性-古典主义根植于古典的历史, 又与各个“当代”交融的结果。不仅含有过去的模式, 也含有被当代人的感觉意识所变形的历史, 以及“当代”生活的合理部分。通俗稳定性-古典主义是在动态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新的内容, 同时又与西方文化中的民族风俗密切相关。超越时代遗留下来的正是人类智慧和艺术升华。广泛传播性-建筑作为复杂文化的一部分, 依赖于人们对过去的认同而被接受。

随着后现代古典主义的传播, 后现代主义建筑师也担当了发展传统的角色。古典主义在后现代建筑中的发展有三种不同的倾向:反语式古典主义、潜在的古典主义、现代传统主义。

(2) 其他建筑流派。1新乡土风格是后现代主义建筑的一个重要特征, 几乎与古典主义具有同等广泛的影响。在设计中, 欧洲当代建筑师大多不愿意重复去习惯过去的古典语言, 渴望重建新的语言体系, 所以新乡土风格为之提供了可接受的建筑模式和设计灵感;2重文脉的后现代都市主义建筑。后现代古典主义和后现代都市主义是进入80年代以来具有统治天下的规模和力量的两大流派。后现代都市主义也是建立在对现代主义规划思想的批判之上的。粗制滥造的现代主义建筑、千篇一律的条状布局以及乌托邦式规划将工业笼罩在一片混乱之中;3实用的装饰主义在60年代随同文丘里的理论与实践被后现代建筑师所以接受, 传统装饰的许多功能与审美的作用在六七十年代一个个的被复兴。

2 晚期现代主义

(1) 晚期现代主义建筑的发展。“晚期现代”一词的出现最初是建筑评论界和建筑理论界为了把一派有创造性的建筑师从后现代派中区分出来尽管这些建筑师都是从现代主义中脱离出来的, 并且与现代派存在着许多分歧但都有各自不同的理论观点。

(2) 晚期现代主义的理论、手法。1极端重复。重复本身是一种常用的建筑处理手法, 埃及金字塔的三角形行的重复表达一种原始崇拜, 一种权利的象征。罗马的圆拱和壁柱, 希腊的古典柱廊, 以不断重复的形象来获得各自的特征, 哥特的尖拱和扶壁重复的诱惑力是强调神秘的宗教气氛, 庄重严肃, 使人产生敬畏的艺术形象;2雕塑形式和夸张手法。结构形象雕塑化, 晚期现代主义倾向于更为纯粹雕塑性的结构技术和材料质感的表达手法, 他们经常采用夸张的手法, 以过分的形式, 特意表现宏大的, 压倒一切的曲线来给大家以深刻的印象;3第二代机器美学。高技术倾向, 它来自于新文化和新技术影响。它的范围限制于那些超粗一般的结构方式, 附有大量机械设备、复杂的装置和管道的建筑, 或者那些表达技术美的建筑。它取决于建筑师的逻辑思维, 考虑流程, 运行和结构本身;4晚期现代空间。各向同性空间, 一时的功能要求可能出现也可能消失, 但是不会打乱建筑本身的形制。福斯特设计的赛恩斯伯里视觉艺术中心是典型的极端各向同性空间, 这是晚期现代建筑在追求空间专一美的突出代表。非理性的网格, 网格作为一种空间逻辑符号已成为晚期现代派常用的手段。现代建筑采用正交直角的笛卡尔坐标网格状空间作为理性和逻辑的标志, 在经济和功能方面它比其他形式更有实效;5解构主义建筑。以大胆的质疑向古典主义、现代主义以及后现代主义的建筑思想和理论全面挑战, 非理性的理论根据在于发现以往任何建筑理论建立起来的秩序都有某种脱离时代要求的局限性, 不能满足发展变化的要求。解构主义建筑很多理论思想来源于哲学界, 建筑总是反应一定的哲学思想, 有时不是有意的追究哲学中的明确性。在解构主义中屈米认为按照传统观念创作的建筑作品是封闭的, 单一的, 有限的, 使怀念和消费对象。传统建筑至现代主义建筑都与人保持一定的距离, 解构主义的创作要求人们的参与和补充, 屈米提出要对传统创作观念进行拆卸和解构。

3 后现代主义与晚期现代主义比较

对比后现代主义与晚期现代主义可以发现, 前者把注意力放在语义方面, 注重建筑符号间的兼容性和关联性;后者则着眼于各种艺术形式的自我表现, 其美学观是一元论。后现代主义者倾向强调创新中的文脉和文化上的附加物, 对传统历史符号进行选择和变形, 大多数涉及象征的含义, 而且这种象征往往隐含着古老的历史文化, 把装饰、幽默以及建筑的现在、过去、和未来的文化进行游戏班的误用。他们对技术和材料不感兴趣, 在探讨更为复杂的象征意义和传统文脉的同时已经完全拒绝那种纯粹的抽象的语言。相反, 晚期现代主义则强调解释技术问题, 表现的也是后工业时代的迹象, 受到国际大同的影响。并不抛弃对前一时期现代建筑特有的工艺效果, 和抽象纯粹的建筑语言, 放弃采用传统的具有表现力的语言形式, 而是在新技术, 新材料方面的创造性独树一帜的语言表达上具有说服力。因此比后现代主义建筑师更接近现代派建筑师。

4 结束语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相对崭新的事物, 到70年代中期虽然理论上有了很大的声势, 但是实践却仍然受制。在反现代主义的过程中, 相对于后现代建筑的人文主义哲学思想, 晚期现代建筑继承了现代建筑的实用主义和技术决定论的科学主义思想。针对现代主义建筑的种种弊端, 晚期现代建筑力图借助高科技, 采用夸张、极度分解、雕塑、光影第二代机器美学的艺术手法, 细心的从形式上创造, 以此来给人即时的刺激、愉悦以及未来的向往。

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由经济危机引而造成的市场萧条进一步刺激了对建筑理论的探讨, 形形色色的理论层出不穷。文章通过介绍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发展和流派、与晚期现代主义的发展理论以及手法, 将两种思潮进行对比并加以实例分析。

关键词:建筑,后现代主义,晚期现代主义

参考文献

[1]郝曙光.论后现代主义对中国当代建筑设计的影响[D].河北大学, 2014.

[2]史花霞.简析建筑装饰设计中的后现代主义风格[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2, (10) :141-142.

职权主义和当事人主义 篇2

被称为主动的法官消极的当事人。1刑事侦查权为国家垄断侦查机关一职权主动对犯罪进行侦查,拥有广泛的侦查权利,被告人在形式诉讼阶段的权利受到限制,大陆法系并不认为在侦查阶段控辩双方有平等地位,认为被告人负有忍受侦查之不利的义务,岁允许律师在侦查阶段介入,但一般不认为律师有调查取证的权利,侦查机关有权采用广泛的侦查手段,并且采取强制性手段时由侦查机关根据需要决定无需申请法官的令状。2在起诉主体上一公诉为主体允许自诉并且实行起诉法定主义,刑事犯罪的起诉权有检察官提起公诉为主,一直是大陆法系的传统。对于轻微的刑事案件也允许自诉,检察机关也可以跟据自诉人的愿望代理起诉在职权主义诉讼模式下铸就犯罪呗认为国家的责任,只要证据充分达到标准检察机关必须起诉。3在起诉的卷宗移送上由于法官要依职权审判必须亲自调查和核实证据做出事实和法律裁判,需要在审判前对案件进行实质性审查。完全了解案情。检察官再提起公诉时必须向法院移交全部的案件笔录和证据材料。4刑事审判程序法官处于和性地位一级级姿态主持和指挥审判活动,整个审判要以法官对案件调查魏诛仙展开,法官依法职权主动对被告人证人询问讯问,提出证词的矛盾点,征询鉴定人意见,向双方展示有关文文件和证据,被告人可以申请新的证据和串换新的证人但都要经过法官允许。

当事人主义

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 篇3

究竟是什么让我们的noname这么生气呢?电子竞技奥斯卡他不是获得了最佳新闻工作者的提名吗?ESWC上Fnatic第三名的成绩也应该说得过去吧。可是他并不是要说这些(画外音:你把俺们家noname看得也太肤浅了吧!)作为在英国生活的印度人,他对欧洲的电子竞技状况肯定了解得十分透彻,究竟在这两项重大事件中发生了哪些不为人知的事情呢?nonarne又是从哪种角度来评价它们的呢?我想现在所有的人都已经迫不及待了。

另外,Fnatic在本次ESWC上的表现我想可以打到70分左右的成绩。第三名的成绩虽然对于Fnatic来说并不满足,但也够不上失望的档次。不过这都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他们在与eSTRO的比赛中输得比较有争议。首先eSTRO在de_nuke的比赛中登上了一座禁止攀登的小山;另外在中途fOrest的机器掉线,然而主办方则不给fOrest调钱,就直接让他上场比赛,这显然是不公平的。而且我也想问一句,为什么总是eSTRO的比赛会出现争议?

不过从最后的结果来看,eSTRO还是给MYM制造了很大的麻烦,也代表亚洲在世界上展示了我们CS的风采。也许我们没有资格说他们,因为我们的队伍实在是很不争气,我们也对eSTRO最后的失利有些惋惜,因为韩国人确实十分努力,却总也摆脱不了万年老二的命运。其他的话让noname去说吧,我是不是有些自私?

电子竞技奥斯卡

几乎所有万里挑一的人都在等待着这个已经列在电子竞技日程中的庆典。始于2005年的电子竞技奥斯卡(eSports Awards)为电子竞技项目设立了众多的奖项,许多人都为能够获得这个奖项的提名而感到骄傲,但是今年的电竞奧斯卡似乎已经让某些人失去了信任。从个人角度来说,我怀着极其复杂的感情写完了这篇文章。一方面来说我很荣幸参与了这次奖项的评选,作为一直站在大众背后的电子竞技新闻工作者,我获得了这次电竞奥斯卡的提名,这说明我的工作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但是另一方面,我不得不说一说这次奖项的评选所存在的一些不公平的事情。举例来说获得年度最佳战队的mousesports,他们今年的最好成绩只是ESL EM大师赛的冠军,而Fnatic的CS战队获得的成绩远比这要好,几乎所有大型赛事的前三名毫无疑问是非常出色的成绩,然而他们却没有获得任何一项奖项。

有一件事情我一直都在耿耿于怀,就是关于最佳电竞新闻工作者的奖项,我认为那些得到这个奖项的人只是因为他们很出名。就拿我被提名这件事来说吧,我还是感到有些吃惊的,相对于那些出色的新闻工作者来说,我觉得很惭愧。说老实话我并不觉得我采访的风格有什么特别之处,甚至有一些无聊,因为我总是在重复很多问题。那些真正有才能的人很善于撰写一些有见地的调查性文章,而这正是我所缺乏的。尽管如此,我还是被提名了,虽然我肯定不会获得最终的奖项,但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已经剥夺了其他人获得提名的机会。所以可以肯定的是,明年我将不会再提交申请,除非我能够写出非常好的文章来。比如说我曾经选送了3篇文章,而且其中有一篇文章很不错,但是这篇文章并没有入选,倒是我比较著名的采访ToD的文章让我获得了提名的机会。对于此我有些失望和沮丧,因为我试图去创新,让我的采访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变得十分尖锐和受欢迎,然而看起来不管什么时候,选择热门话题都是第一位的。

今年的电竞奥斯卡还有一项特殊的地方就是由评判团来决定个奖项的归属,而去年这个权利是属于投票人的。今年的这个改变相比去年来说明显缺少了民意的支持,就像那个著名的《美国偶像》(美国著名的选秀节目,由三名评委宋决定参赛选手的成绩)一样。看看这个评审团你就会知道,他们试图让那些非常具有代表性的玩家来选举最优秀新闻工作者,但事实上我甚至不知道他们明不明白什么是电竞奥斯卡,甚至可能他们只是过来投给他们自己最喜欢的人一票,最后的结果当然就是SK的Carmac获此殊荣。当然我不是在说这中间有暗箱操作,只是看起来他的胜利只是因为他的名字在提名的名单上而已。我唯一生气的是这一切看起来是这么的理所当然,有多少人知道这件事(指电竞奥斯卡)?这就像是简单的流水线工作而已。

据很多业内人士表示,电子竞技奥斯卡已经成为了每年一度的闹剧,而举办它的人似乎根本没有建设性提升它的品牌价值的打算。最佳电竞新闻工作者奖项的评选仍然只限于德国那些在当地媒体中撰写主要文章的作者。一些墨守成规的东西让电子竞技奥斯卡的含金量大打折扣,很长一段时间内,这些奖项的得主都是十分平庸的,倒是提名中的人有一些确实在业界内引起过一些轰动。我想除非事情得到改变,那些一直默默无闻工作着的人们才能更加容易地找到自己所存在的意义。不然的话那些不够出名的人,没有自己Fans的人将会永远被冷落一旁。那些得到提名的新闻工作者,10次中有3次都是他们,这还要继续下去吗。

也许是时候设立一个属于全世界范围内的奖项,而不是仅仅限于欧洲,我们应该有一个更加广阔的认识,让所有的电子竞技游戏和从业者所做的工作都能够得到承认。这个年轻的产业只是在近10年的时间里才兴盛起来的,但是竟然有“终身成就奖”这样一个愚蠢的奖项,这对得奖的行业代表人物fal ality来说简直是一种讽刺。电子竞技奥斯卡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呢?

ESWC世界总决赛

我们都看到谁(WhO)赢了,MYM的夺冠历程可能是有史以来最轻松的,同时我想说我们的运气也不赖,但是我不能那么说。在Fnatic对阵eSTRO的时候,有很多戏剧性的场面发生了,cAm也在Fnatic的网站上对于这件事情发表了看法,但是还有一件事情没有搞清楚,那就是裁判到底应不应该依照事先准备好的规则来办事。当然我不是一个CS职业玩家,我玩这个游戏也玩得不好。只是有一件事是肯定的,那就是这个赛事大多数的举办者从来没有想到过“最坏的情况”到底是什么,他们的目光实在是过于短浅,他们所关心的只是什么时候比赛能够完成。根据我个人的猜测,大多数的举办者处理事情的原则只有两点:

1、我们要让所有的比赛都按时完成,

2、所在的比赛都必须服从于转播。

如果你学过市场管理的话,有一个名词你一定很熟悉,那就是“没有远见的市场”,这么看来世界上99%的电子竞技赛事组织者都有这毛病,准备的不充足和缺乏决策让整个职业电子竞技界都面临此道。同时一些组织者从来没想过他们想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只是看起来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这看起来简直太愚蠢了。

这就是ESWC上真实发生的故事,组织者没有站在更高的层面上考虑问题。eSTRO不断地破坏规则,只是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规则的重要性。WCG上也是一样,当时他们并不知道他们不能使用小跳,所以责任就在于WCG。我只能说他们干得漂亮。但是还是要感谢他们,因为他们让我知道电子竞技其实并不是那么专业,而且糟糕的组织让他们能够蒙混过关,进入到下一轮的比赛中。最后MYM在eSTRO最强的地图上击败了他们,所以他们也就不能说什么了。

写下最后

War3的情况就有所不同了,WhO的崛起是这次比赛最大的新闻,他直落两盘轻松击败Sky的比赛让人们想起了SoJu,也在Creolophous之后让我们欣赏到了更加精彩的同族内战。WhO的比赛很完美,他十分了解他的对手,而且考虑到了所有他应该考虑到的细节,所以很容易地控制了比赛,他的崛起是如此之快,我想他在接下来的几个月中仍然会保持这种状态。

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 篇4

一、后现代主义美术的产生

20世纪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发展,随之而来的工业革命给人类带来了福利,也带来了巨大压力和挑战,人们普遍表现出狂躁、忧虑、焦灼不安,甚至表现为对高度工业化社会的反感及对都市、机械文明的逃避。二战后,艺术家们利用生活中能接触到的材料和媒介制造大众能理解的物象,利用电视、报纸、印刷品等大众传播媒介加以普及,通过艺术与工业、机械文明结合,吸引观众注意,刺激他们的消费欲望,创造了通俗易懂的后现代主义美术。

波普艺术被称为后现代主义美术的起源。1956年,英国画家汉弥顿用拼贴技法创作的作品《是什么使今日的家庭变得如此不同,如此有魅力》参展,画面上的健美男子右手拿着贴有pop字样(popular的简称)的大棒棒糖,“波普”名称由此而来。20世纪70年代,利用摄影成果做客观逼真描绘的超级写实主义以大众共同的眼睛照相机观察和反映现实,受印象派对光、色探索的启示,描绘了充满光和运动的现代城市,而作品中表现出的冷漠感,正是当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疏远和淡漠的真实写照。此外,主张标准化、规格化,毫无个性的“极少派”艺术,把艺术家的概念、观念放在创作首位的观念艺术,带有表演和偶发性质的街头行为艺术,带有传统复归色彩的新表现主义,以及具有强烈视觉震撼力的大地艺术、装置艺术、捆包艺术等,都是后现代主义美术的重要流派。

二、后现代主义美术对现代主义美术的反叛

“后现代主义”一词没有明确含义,但本质上是对现代主义的否定,即反现代主义,如同“后印象主义”泛指印象主义之后在观念和实践上与印象主义相左的艺术流派。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是战争和工业社会的产物,也是社会危机和人们精神异化的缩影,作品多反映当时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重大变革下,人们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深刻的哲学思考,然而两者的审美观念大相径庭,主要表现在内容题材和表现形式上。

(一)内容题材:

现代主义美术是对古典主义美术和谐统一、静穆唯美的反叛,然仍属精英艺术范畴,作品打破了“艺术表现生活”的传统理念,突出“为艺术而艺术”的无功利性,把主体精神和原创性推向极致。达达主义的代表人物杜尚跟美国波普艺术家安迪·沃霍尔一样,都是追求精致生活的唯美主义者,他否定传统思维,提倡自动性、偶然性以及无目的、无理想的生活和文艺,作品中强烈的个人主义和虚无主义是他对现实生活悲观、失望的宣泄。代表作《L.H.O.O.Q》中蒙娜丽莎的的两撇小胡子、《泉》粗俗的艺术形式,都是作者以嘲讽、戏虐的手段对传统道德和美学观念的批判。未来主义的领导人马里内蒂在《未来主义宣言》中宣告传统艺术死亡及与新的生存条件相适应的未来主义诞生,他否定艺术批评的作用,反对一切模仿形式与和谐高雅趣味,意大利民族的自我觉醒、自我奋起,青年知识分子在历史转折期的彷徨、偏激和痛苦,以及西欧各国尖锐的社会矛盾和一战带给人们的精神创伤和变态心理,在作品中有鲜明的表达。

与现代主义美术不同,后现代主义美术主张打破艺术与生活的界限表现多元的生活化题材,“艺术源于生活”的理念使作品被更多观众认知和理解。安迪·沃霍尔是美国最著名的波普艺术家,受电影文化和消费文明的影响,他常把放大的海报或杂志广告,用丝网印的方式印刷在尺幅巨大的画布上,这与以创作者行为作为艺术传播媒介,自由、无目的的抽象表现主义完全相悖。汤罐头是安迪·沃霍尔第一次把同一商业产品经过数次复制后以作品的形式参展,相似却不同的形式表达是他的艺术从被轻视到受重视的转折点。此后,他把可乐瓶,甚至伟人毛泽东,玛丽莲·梦露、“猫王”等明星的头像挪动位置,改变环境,并赋予新的含义,独特的材料呈现和乍眼的色彩搭配使经他处理后的常见形象耳目一新。

(二)表现形式:

现代主义美术注重形式及未完成的美感,在表现社会、人、自然和自我的关系上多借助色彩和几何形构图,以荒诞、抽象和隐喻的语言,表达内心复杂的思想感情。立体主义依靠理性的观念和思维,把不同视点观察和理解的形诉诸于画面,从而表现时间的持续性。毕加索是立体主义的主将,其《亚威农少女》作为第一件具立体主义倾向的作品,通过五个赤裸的妓女大胆向世人挑战道德底线,揭露当时社会对人类的压制,人物的排列组合把塞尚的立体美推向顶峰;他以法西斯空军轰炸西班牙格尔尼卡事件为题材绘制的大幅壁画《格尔尼卡》,用半写实的象征手法和单纯的黑白灰三色,抗议反动势力洗劫无辜贫民的罪行,表现战争带给人类的灾难,具有深沉的艺术震撼力。主张用纯粹几何形抽象表现纯粹精神的荷兰风格派画家蒙德里安在作品《百老汇爵士乐》中,将纯黑直线变为彩色断续线,表现了爵士乐的节奏,反映出繁闹都市中的安宁平静与人之归宿的诉求。正如海德格尔《诗·语言·思》一书中提到的“诗意的栖居”,那么,与其说抽象是现代主义美术的表现方式,不如说这千变万化之后的不变是对现实社会的逃离和家园的守望。

相较而言,后现代主义美术在表现方式上的反叛首先体现在材料上。意大利的布利和西班牙的塔比埃斯视材料为独立的语言,他们赋予绘画以理性和诗意,前者用麻布袋、血衣加以拼贴来创造作品,后者将胶、熟石灰和沙土混合,创作色泽深沉稳重又有丰润感的浮雕式绘画。另外,捆包艺术、装置艺术也在材料上有所创新。其次在媒介上也有很大突破。后现代主义美术否定传统审美意趣、文化信念和叙事规则,消除了古典美学对艺术合理性、合法性的规定,从传统文化、现代主义美术的形态学范畴转向方法论,用更为激进的艺术表达多种思维方式。以史密逊的《螺旋状防波堤》为代表的大地艺术,通过制造生态环保的“整体情境”,带给观众强烈的视觉震撼力;具有强烈社会批判意识和神秘色彩的行为艺术及具有综合感受的观念艺术也是这一特点的突出表现。



然而,后现代主义美术在对现代主义美术反叛的同时,也呈现复归趋势。20世纪80年代,与德国表现主义有紧密联系的新表现主义应运而生,作品强调色彩和形的独立表现价值,主张画家用心灵体验和创造。安塞姆·基弗的《玛格丽特》通过大胆的构图,画面的平面感,线的表现力,以及抽象、扭曲、变形的美,来传达对资本主义都市文明的不满,对机械文明压制人性和个性的反感,约尔克·伊门多夫的《德国咖啡店1号》同样在消极、伤感的情绪中流露出强烈的改变现实的紧迫感。从此,纯客观的、与现代机械文明相结合的、试图打破艺术与生活界限的后现代主义艺术思潮和现象,在大众和文化界中受到越来越多质疑和批评,作品中出现的回归古典传统和现代主义的趋势颇受关注。

三、后现代主义美术的影响

古今中外,每个时代的艺术发展到顶峰,就意味着这个时代艺术的衰退和灭亡,更意味着新的艺术形式的取代和兴起。后现代主义美术是在继承现代主义美术的基础上产生并发展,尤其与达达主义否定传统文明、广泛运用拼贴和现成物,以及超现实主义分解、综合、重叠等创作方式一脉相承;秉承以人为本的原则,强调观众的参与度和理解力,在与工业、机械文明结合的同时,注重人性化、自由化;以通俗性和创新性打破现代主义美术的苍白平庸及千篇一律,主张艺术多元化的统一,以感性思维模式表达生活情趣,以自由的形式准确捕捉大众文化内涵;采用非传统的手段,以模棱两可的紧张感取代陈直不误的清晰感,达到非此非彼,亦此亦彼效果。可以说,后现代主义美术对现代主义美术及传统文化的颠覆是突破性的,它使人的思想彻底解放,对自我有更深刻的了解,丰富了人们的审美经验,开拓了艺术的视觉表现空间,新奇的内容题材和表现形式,让我们感受到别样的艺术风格。

然而,后现代主义美术根本不考虑艺术的本质,而是竭力抹杀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甚至断言“艺术已经死亡”,这不得不引发我们对艺术发展趋势和评判标准的思考。后现代主义美术主张通过各种媒介,如文字、图片、录音、录像和人的身体、行为,把艺术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传达给大众。在第45届威尼斯双年展中,美国画家,也是观念艺术开创者之一的柯史士的作品《在已知世界边缘的区域》,在脱离商业行为和美术的同时,通过观众的参与,把艺术融入在人们日常生活行为中,然而失去形象表现力、赤裸裸的观念陈示,也给艺术带来了危机。此外,前卫艺术家克莱因在创作《人体测定ANT-66》时,让身体沾满颜料的裸女在铺于地面的画布上伴着音乐蠕动,并用录像记录下来;德国艺术家波伊斯的街头行为艺术《如何对一只死兔子解释绘画》,甚至将日常用品做成具有纪念碑性质的公共雕塑等,虽然使观众为之震撼,但这样的“艺术”我们应该持何种判断标准呢?这又算不算得上是艺术呢?正如美国后现代主义者格里芬认为的那样:“后现代主义美术只是一种广泛的情绪,它是对传统文化的挑衅,也是对真理、理性的否定,终将导致价值虚无主义,也将导致泼皮无赖式的玩世不恭、社会责任感的丧失和崇高精神的消解。”

在全球化、多元化的文化语境下,西方后现代艺术思潮的影响波及中国,美术作品中出现了对西方行为艺术、装置艺术和观念艺术等的模仿,“有过之而无不及”,很多作品甚至充斥着色情、暴力、野蛮、刺激等与时代精神背道而驰的因素。徐冰作为当代美术的领军人物,作品多采用戏谑和调侃的方式解构中国汉字,其中作品《文化动物》中用印有拉丁字母的公猪与印有汉字的母猪现场交配,来嘲讽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强奸”,使观众对历史悠久的文化感到心酸和无语。此外,当代其他艺术家也创作过这类“意识流”作品,如《再生》中,表演者裸体钻进开膛破肚的牛犊腹中,体验“孕生”的滋味;《拥抱》中,民工裸体相拥,以此让观者关注他们的生理需求。这一系列让人瞠目结舌、目瞪口呆,甚至令人作呕的“艺术”践踏了人类文化,破坏了社会公德,是对现代文明的亵渎。

后现代主义美术较传统美术和现代主义美术的确更新潮和前卫,它通过对现代主义美术的反叛和颠覆,来反映西方工业社会下人性的压抑、对抗、变态和扭曲,然而在当代文化的发展进程中,后现代主义美术已然成为一个无所不包的杂货铺,亦或是一种哗众取宠的个人泄愤体验,它已不能代表当代世界美术的主流,更不会左右人类文明的去向。正所谓,艺术永远要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吸收世界优秀文化之精华,沿着积极健康的轨道发展,抛弃传统而一味的推陈出新,只能使艺术走向极端,最终被时代淘汰。

摘要:20世纪50年代以来,后现代主义以哲学的态度和思维方式批判和解构了现代文化和精神价值取向,成为风靡一时的社会文化思潮,反映在美术领域则颠覆了现代主义美术的内容题材和表现形式,形成以纽约为中心,影响整个西方世界的艺术思潮。本文通过分析后现代主义美术产生的原因,阐释后现代主义美术对现代主义美术的反叛,在总结后现代主义美术在国内外产生的影响的基础上,引发对艺术发展趋势及评判标准的思考。

关键词:徐悲鸿,绘画美学,改良理论

参考文献

①阿纳森.西方现代美术史[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

②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美术史系外国美术史教研室,外国美术简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

③海德格尔.诗·语言·思[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

④丹纳.艺术哲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

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 篇5

增强“慢不得、坐不住”的紧迫感,绷紧“思想弦”。到20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必须如期实现。但从时间上来看,满打满算不足8个月,可以说脱贫攻坚已经进入了“读秒”的决战决胜时刻。这个时候就需要广大党员干部准确把握攻坚形势,发扬只争朝夕的精神,以强烈的紧迫感,狠抓各项攻坚任务。要清醒认识到脱贫攻坚战不是轻轻松松一冲锋就能打赢的,当前还有许多“硬骨头”摆在我们面前,形势十分逼人、任务十分艰巨、时间十分紧迫,一分一秒都耽误不得;要展现出“读秒”的奋战姿态,采取挂图作战、倒排“工期”的方式,以快马加鞭、百米冲刺的速度,与时间赛跑,紧锣密鼓推进脱贫攻坚。

增强“昼无为、夜难寐”的责任感,把好“作风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任务能否高质量完成,关键在人,关键在干部队伍作风。脱贫攻坚战进入收官之年,面对的都是最难啃的“硬骨头”,再加上疫情影响,挑战巨大。这个时候就需要广大党员干部保持不怕疲劳、连续作战的顽强作风,自觉克服松懈、厌战、过关思想,全力以赴确保各项目标任务如期完成。要坚决反对和整治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加大对党员干部关爱力度,切实为基层减负;要严肃惩治扶贫领域的腐败和作风问题,杜绝虚假脱贫、数字脱贫现象;要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真抓实干、转变作风,真正沉下身子、耐下性子,发扬“钉钉子”精神,攻克决胜脱贫攻坚战中的一个个堡垒。

增强“朝受命、夕饮冰”的使命感,打好“组合拳”。脱贫攻坚贵在精准,重在精准。进入决胜阶段更是要树牢问题导向,突出精准施策,集中优势兵力打好深度贫困歼灭战。要聚焦“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瞄准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针对性制定帮扶举措,狠抓政策落实,着力啃下最后的“硬骨头”;要聚焦巩固脱贫攻坚成效,在做好易地扶贫搬迁、产业扶贫、就业扶贫等“后半篇”文章方面精准施策,确保贫困人口稳定脱贫不返贫;要聚焦降低疫情对脱贫攻坚影响,在解决扶贫项目复工复产、贫困劳动力返岗就业、农产品滞销等问题方面精准施策,努力把耽误的时间抢回来,遭受的损失补回来;要聚焦补短板、查弱项,深入开展脱贫成效“回头看”,把问题短板找准找实,按照“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加快补齐短板弱项。

浅谈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界限 篇6

关键词:唯物主义;唯心主义;混合主义

中图分类号:B0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2-0242-01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两种相对立的哲学基本派别。它对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的关系问题做出的回答。唯物主义是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之一,与唯心主义对立的理论体系。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世界统一于物质,精神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的哲学派别。它承认外部世界,承认物质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之外,并且不依赖于人们的意识。 唯物主义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并在与唯心主义的斗争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唯物主义在反对唯心主义和宗教迷信的斗争中,总是与自然科学紧密联系着的,总是与无神论相结合的。一般地说,在哲学史上,唯物主义反映代表生产力发展方向的进步阶级、阶层的利益,是进步阶级、阶层的思想体系和理论武器。唯物主义发展的水平是与社会实践的发展水平、科学技术的进步程度相联系的。唯物主义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并在与唯心主义的斗争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唯物主义在反对唯心主义和宗教迷信的斗争中,总是与自然科学紧密联系着的,总是与无神论相结合的。但是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必须划分为两大阵营,也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可以划分为唯物主义阵营和唯心主义阵营。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两大基本的哲学派别,但却不是唯一的两种。也就是说并不是所有的问题不是唯物主义就是唯心主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并不是一种非此即彼的关系。

老子提出“道”的概念,成为道家思想中的重要概念。老子提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在老子看来,道是天地万物的根源,是天地万物的母亲,天地之始。老子提出道是玄牝,是万物之门,是万物最初的根源。那么道究竟是什么的时候,老子认为道是可以说出来的东西,但却不是一般那样说出来的。道是可以命名的,但却不是一般的命名。老子又说“道生一,一生二,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在这里,道生一是道立于一,二指的是阴阳二气,三指的是阴阳两气活动而形成的和谐状态。老子提出道是天地万物所走过的路,道是天地万物所展开的过程。那么老子的道是属于唯心主义还是唯物主义呢?老子的道是指一种方向,过程,规律,是指实实在在的万物的根源,道存在的这个事实在老子的意识之前,从这个角度来说是唯物的。但是“道”这个概念是老子提出来的,老子的意识在道这个概念之前,也就是说意识决定物质,那么老子的道是属于唯心主义范畴。那么老子的道是属于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呢?我们无法肯定老子的道是属于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因为它的界限是不明确的。

在传统认为伊奥尼亚的米利都学派属于朴素的唯物主义。米利都学派有三位代表人物:泰勒斯,阿纳克西曼德,阿那克西米尼。泰勒斯主张世界的本源是水,阿那克西米尼认为世界的本源是气,因此,他们都肯定物质在先,物质决定意识,所以他们可以划分为唯物主义。阿纳克西曼德认为世界本源是不定者或者无限者。首先他和泰勒斯一样认为世界的本源是物质的,因此可以把它看成是唯物主义的派别,是朴素唯物主义的代表。但是,他同时认为万物的本源是一种没有固定形态的原始物,也就是“无限者”。他认为这个无限者是不生不灭,无穷无尽,无边无际的。所以这种不定者又是他主观提出的,实际却不存在。因此我们也可以把它划分为唯心主义范畴。那么,我们究竟可以把他划分为哪个范畴是无法确定的。

像老子的道和阿纳克西曼德的无限者的概念,我们既可以把它划分为唯物主义范畴,也可以把它划分为唯心主义范畴。这就造成了哲学上的悖论或者走入二元论的困境。那么这种毫不明确的划分等于说他们既不是唯物主義唯心主义。那么这样划分为唯心主义和唯心主义究竟有没有意义呢?我认为简单的划分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是不够全面的。很多问题是无法明确划分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中间是有一种“混合主义”存在。“混合主义”可以看成一种无法被明确界定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范畴或者说是既可以归于唯物主义又可以归于唯心主义的范畴。传统的哲学体系中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往往被认为是包含所有的问题范畴,但是事实是许多问题的无法界定对于传统的哲学派别的划分引起了质疑。我认为,无论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还是混合主义,实践需要才是符合哲学派别划分的基本准则。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

作者简介:任义(1990-),男,安徽芜湖人,浙江师范大学,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赵博(1992-),河南新乡人,浙江师范大学。研究方向:社会工作。

参考文献:

[1]方立天.中国古代哲学(上)[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 篇7

关键词:师生关系,女性主义教育,后现代主义教育,对比分析

师生关系作为教育大厦的基石,是教育理论中不容回避的一个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众多学者争论的焦点话题。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育者们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标和良好教育自身的内在诉求。[1]在20世纪出现的诸多教育思潮中,女性主义教育和后现代主义教育都对现代师生观进行了解构,也都为我们建构了新型师生观的基本理念,虽然这些思想都没有形成非常完整的理论体系,但是它们为我们审视师生关系提供了崭新的视角,为我们追求和谐、自由的师生交往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1]两者基于不同的哲学思想,相应的教师观也必然存在各自的特点,下面我将对女性主义教育的师生关系与后现代主义教育的师生关系进行对比分析。

一、女性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对传统的师生关系的批判

在传统的师生关系中,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领导者和管理者,教师按照学校教育的框定来进行知识的传递,占有教学资源,拥有被认定为是真理的客观知识;学生是要掌握知识的学习者、服从者和接受者,两者的关系是不对等的,但却在传统的教育中长期稳定地存在着。

(一)女性主义对传统师生关系的批判

女性主义教育学的出现是对传统教育的一种检视和批判,它所要建构的师生关系是对现存师生关系的一种变革,它从女性主义的观点和立场出发,揭示了现存师生关系的不合理性。

1. 女性主义批判了传统师生关系中的父权制结构。

父权制意味着在一个社会中无论在公领域还是在私领域都是以男性为中心的(或者至少体现权威和主导性的领导为中心的),男尊女卑的意识和事实广泛存在于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之中。若不加以审视就感觉不到它的存在,男性被肯定,女性被否定,女性的发展受到以男性为中心构筑起来的社会结构和文化的限制。[3]从学校系统的角色分工来看,校长、督学、高层行政管理人员等更多的是男性,女性虽然人数居多(主要在幼儿园和小学阶段),但通常是在男性的管理之下。在美国,公立小学教育也被称为典型的“女性领域”,全国中小学教师中女性占72%,但是,据统计:女性在美国公立学校占居高层管理地位的人却寥寥无几。在英国,人们习惯于把领导更多地与男性相联系,认为男性有领导能力。在选拔校长时,总是以男性为标准。校长被要求要有男性的特点,如身体强壮、意志顽强、处理问题比较理智等。这种刻板印象成为妇女参与教育管理的主要障碍之一,造成男性为主、女性为辅,男性决策、女性服从的局面。[4]

Sadker曾就教材中出现的性别偏见进行研究,得出结论:教材中的男女形象都是按传统的性别角色塑造的,如化学课本中,男科学家做实验,女助手打杂(除了居里夫人外,所提到的科学家都是男性)。书中出现的男性,涉及的职业和角色非常广泛,从宇航员到卡车司机,从警察到牛仔,还有科学家、商人、银行家等,当然还有父亲。但是女性的绝大多数图片所表现的是家庭主妇和母亲角色,有关女性的阐述常常过于肤浅并对现实生活有所歪曲。[5]

学校系统中角色划分,以及教材刻画的性别差异为学生提供的性别信息对学生自我性别意识的形成、对他们性别角色及相关行为的认同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4]

2. 女性主义批判了师生互动中性别的不平等。

性别的影响与作用在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广泛存在,女性主义非常重视性别分析,目的是批判不平等的男女两性关系,批判造成性别不平等的社会制度和文化。[7]

女性主义者通过研究发现,性别偏见存在于教育的整个过程中,表现在师生关系上的是师生互动中的性别不平等。英国的Keuv在对80多个相关研究作了元分析之后,指出男生与教师交流更多,女生尽管像男生一样自愿回答教师的问题,但她们平均只加入44%的课堂交流。当男女生遇到学习上的困难请求帮助时,教师倾向于给男生以方法上的指导,使他们克服困难、完成任务。对女生则一般不作过多的建议,而直接替她们解决问题。男女学生从教师那里得到反馈的频率和反馈的性质也很不一样,女孩通常是课堂上“看不见”的成员,她们得到的学业帮助、表扬、建设性的反馈和指导都很少,也很少有机会被提问复杂而抽象的问题。[4][9]长远来说,这会使得女生学习逐渐丧失兴趣和热情,主动性降低,丧失自信心。师生互动中的这种性别不平等的状况,是因为教师缺乏性别平等意识与觉悟,在行为中不自觉地复制和延续了传统的性别分工和性别角色。师生关系中的性别不平等也是父权制社会中男女性别不平等的具体反映。[10]

(二)后现代主义对传统师生关系的批判

1. 后现代主义反对传统师生关系中存在着的“中心化”的问题。

不管是“教师中心化”还是“学生中心化”都导致了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分离、孤立和对抗,阻碍了师生之间正常的沟通与对话。前者把教师当成是课堂教学中的唯一主体,在课堂上主宰、控制着一切,是权威的拥有者和真理的传播者,培养的是驯服的顺从者,听不见学生内心真正的声音。后者则是过于强调学生的自主独立,缺乏教师对学生的宏观调控,学生容易走上自由放纵的极端。[11]

2. 后现代主义反对传统的师生关系中“一言堂”的教学形式。

在以科学技术和经济利益为导向的现代理性思维控制下,对经济利益的追逐成为了无法逆转的趋势,以科学技术和经济利益为导向的理性主义逐渐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教育所特有的对人性、人文素养、情感关怀被科学、理性、秩序完全遮蔽了。教师认为只有在掌握大量有用的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之后,学生才会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才有可能过上所谓的幸福生活,他们关注的焦点是如何在最少的时间给学生灌输更多的知识。为了更加有效率地达到这一目标,一系列的制度与秩序被制定出来,单向的独白式的教学方式则成为教师们的首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就被简化为接纳知识的容器,学生习得的也不过就是一堆零碎的、孤立的、极易遗忘的知识。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征或多或少地被忽略了,教师成了教的机器,学生成了学的机器,维系师生之间的纽带是外在于人的机械控制,而非发自内心的情感吸引。情感的遮蔽,沟通的阻滞,理解的缺失,对话的虚置,使得师生关系被异化了。[11]

二、女性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对新型师生关系的建构

女性主义者承认男女性别差异,主张性别公平但并不否认性别差异,反对整齐划一地对待不同性别的孩子,认为应该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因性施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关注全体学生,给予每个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鼓励他们在与教师和同学的平等交往中发展自己的能力,尽可能运用各种方法照顾学生性别的差异,保证课堂教学的公正、平等和无歧视的师生关系。[13]同时女性主义倡导“赋权”,不仅仅是给每个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权利,还要求学生反思潜藏在知识背后的观念,解构传统的知识的确定性。因为女性主义者认为传统教学将某一群体的知识(通常是男性的、优势群体的知识)作为唯一的、确定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并一味要求所有学生接受这些知识,不鼓励学生深入讨论潜藏在这些背后的观念,更没有对这些观念的正确性进行反思、质疑和批判,这是对学生视角的蒙蔽,与民主思想背道而驰。只有在师生的互动中才能组成新的知识体系,才能使每个女性都能坚持自己的主体空间。[13]

而后现代主义则认为在课堂教学中,从传统师生关系的现实来看,操纵—依附式的师生关系相当普遍。教师对学生尽心训导、竭力传授表现出权威无边的态势。学生则被迫成为了没有主体意识的顺从者。[15]因此,传统的教授与灌输,应该代之以平等和对话。通过对话,学生才能意识到自我的存在与发展。

弗莱雷曾说:“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16]雅斯贝尔斯也说:“爱与交流的行为是人的天性的重要一维。”[17]教师与学生在对话过程中都要以理解和宽容作为基础,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积极倾听,学生则需要对知识寻求一种好奇心。学生的积极性和教师自觉性的发挥,会为教育提供师生平等对话的平台,双方立足于自身的经验,共同分享权力和知识,共同决策。教师不是以身份、职位的权利来威慑、控制学生,而是以自身的修养、人格魅力及创造性的劳动本身。学生则要充分发挥自觉能动性,始终对教材和教师的权威性提出质疑。[15]

三、结语

旧城改造的功能主义和人文主义 篇8

1.1 以往的繁华, 造就文化的沉淀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童年、青年、中年的不同记忆, 很难想象, 如果一个人的这部分记忆被抹去了, 这个人会怎么样。这些记忆, 记录了一个人的成长的经历, 是一个人的性格、观点形成的一个组成元素。而在现今仍然存在的城市当中, 每一个, 也都有其形成、发展、成熟的阶段, 就像人的成长一样, 其过程是形成这个城市独特肌理和文化特点的必不可少的。今天, 我们要找到一个保存完整的古代城市, 已经是不可能了, 我们只能从某一个城市中区寻找保留尚算完整的一个历史街区或者历史文物, 通过这个街区去了解这个城市发展的历史和往日的辉煌。因为对于城市之中的一个街区, 都有其形成、发展、成熟、衰退, 都有其不可磨灭的历史过程, 这一过程中, 总有很多有历史价值的东西沉淀下来。例如街区人群的生活文化、习惯, 街区的辉煌的历史和发展的原因, 建筑的特殊风格, 街区的空间布局, 风土人情, 等等, 这些都东西都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和文化价值, 我们对历史街区的保护和改造, 应该看到其价值所在。

例如广州和佛山等岭南地区的骑楼 (如图1-1-1) , 是根据亚热带气候和近代“列强”迫使中国门户开放后商业活动空前发展的需要, 创造出中西合璧、临街架空、商住合一的“骑楼街”, 其西洋券柱、雕花图案、线脚等像一条条艺术长廊展现在人们面前, 堪称商住一绝。这些历史文化遗产始终参与着现实社会生活, 一直为市民的日常生活、工作提供着吾知功能方面的服务[1]。又如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地区的十里长街 (图1-1-2) , 起源于西周, 宋代时期逐渐发展成为商贸集中地, 明清时期更发展到了今日的规模。由于其街区、建筑、小河、短桥都是自然生长而成, 而且建筑风格独特, 以穿斗式二层吊楼为主, 加之许多木雕装饰构件, 及其斜撑、曲撑、“牛腿”等雕刻造型, 具有仲要的文化研究价值和独特的民间乡土特色。而且其历史文化沉淀深厚, 拥有“五桥夜月”、“昌阁峥嵘”、“右军墨池”等历史景观, 长年的商贸集散, 这里吸收了各地的文化精髓, 是台州市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在当地人的心目中, 已经是文化的根源[2]。

来源:广州规划研究院

来源http://club.999club.net/disp.asp?owner=2009&ID=4014&jin=1

1.2 随着时代的发展, 已经不适应城市的使用要求

1972年2月, 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杭州, 这位阅历无数的美国总统先生在离开杭州时说了一句话:“美丽的西湖, 破烂的城市。”一语道出了我国历史文物和文化古迹欠缺维护, 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其文化价值和商业价值没有得到最大发挥的事实。虽然每一个城市街区都有其辉煌的历史, 但也会有其没落的时候, 这是事物发展所遵循的一般规律。在那个年代, 这一城市或者街区是因为具有某些优势, 适应了那个时代发展的要求, 才能在物质和文化上得到升华, 才能使文化在这里沉淀。但到了今天, 外部环境的变化, 自身条件的变迁, 已经使这一优势荡然无存, 这一城市或者街区就会没落, 不在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而它自身的存在, 如果处理不当, 可能会成为当代城市发展的一种障碍, 阻碍了现在环境条件下社会的发展。如何能在不妨碍城市发展的前提下, 保护好这些区域的完整性, 甚至对它进行充分的利用, 使其促进时代的发展, 一直是我们要进行考虑而还没有完整答案的问题。

来源 与图1-1-2同

例如上海静安区同乐坊 (如图1-2-1) , 原来是上海老厂的聚集地, 位于上海余姚路、西康路、海防路的围合街坊之内, 上世纪初, 这里聚集了一些工厂以及其工人在附近聚居。但随着历史的发展, 这里的工厂已经黯然推出了历史舞台, 而这个厂区也就失去了其重要的社会作用。现在要对该区进行城市更新和开发, 这些工厂怎样处理呢?

来源http://www.jfdaily.com.cn/gb/node2/node17/node167/node82814/node82817/userobject1ai1298019.html

又如金华市古子城历史街区, 是金华市保留的最完整的历史文物片区, 集中了众多的文物古迹, 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旅游价值。但这一片区也存在着很多急待解决的问题。例如, 由于建筑的年代久远, 又位于市区之内, 与现代居民的生活需求存在着很大的矛盾。例如道路狭窄、建筑老化、配套欠缺、设施不完善等, 急切需要对其进行改造和修缮, 使其有价值的文物能最好的保护起来, 也使其街区适应居民们现代生活的需要, 不至于使其矛盾扩大化, 这也是对其进行保护的一种重要手段[3]。

1.3 改造使其适应新的要求

我们必须对这些古老的街区进行更新改造, 在不破坏其有价值的历史文化的前提下, 用现代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方法, 改变其不适应时代发展的某些缺点, 让其对现代社会的进步发挥其重要作用, 只有这样, 才是最好的把其保护起来的方法。

例如前面说到的上海静安区同乐坊, 虽然其工厂原来的作用消失了, 但其地块价值和建筑价值依然存在, 其当时的工业文化和工业建筑形态仍然具有其历史文化价值。为了使这一地区能重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必须对其进行重建和改造, 上海对改地区的改造, 并没有把这些厂房全部推倒重建, 而是依托上海老厂房的庄严与厚重, 结合现代建筑手法的前卫与浪漫, 对老厂区的空间、结构、功能进行改造, 在保持上海传统民族工业厂房特色的基础上, 注入“文化、休闲、创意”元素, 引进来自世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酒吧餐饮、休闲娱乐、时尚发布、影视创意等商家, 正在改造成为一个集文化产业、时尚产业、创意产业、娱乐产业为一体的国际化潮流生活的新旗舰。

例如, 太湖之滨的南里小镇, 镇中心片区的历史街区建筑、小桥水乡风貌保存的十分完好, 经过进一步的修缮、整理、对周边地区和道路的恰当的重新规划, 其已作为历史文化和原生旅游资源, 吸引了中外专家和众多的游客, 有力地推动了第三产业地发展[1]。

2 功能主义

2.1 功能主义的表现

功能主义就是把功能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认为工作的出发点就是满足功能要求, 其余的方面必须以功能为核心。最早出现功能主义概念的, 是西方的建筑学领域, 功能主义建筑是认为建筑的形式应该服从它的功能的建筑流派。自古以来许多建筑都是注重功能的, 但到了十九世纪后期, 欧美有些建筑师为了反对学院派追求形式、不讲功能的设计思想, 探求新建筑的道路, 又把建筑的功能作用突出地强调起来。1933年, 国际建筑协会在雅典召开了城市规划会议, 颁布了《城市规划大纲》, 即后来的《雅典宪章》, 指出城市规划的目的, 就是解决举止、工作、游憩和交通四大城市功能的关系, 是城市正常地运转。这就是最早的在规划领域的功能主义。

2.2 功能主义必要性和缺点

这种功能主义完全从功能划分出发, 忽视了文化、情感、个体之间的联系和沟通, 反而造成了各个体功能联系的缺失, 不能发挥其最大的作用。《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就描述了在这样一种规划思想下设计的美国城市, 由于功能分区太过明确, 以至于某些功能区的作用单一化, 功能区之间的联系又具有单一性和时间性, 缺乏人情味, 例如, 居住区在白天的时候, 由于人群都要上班, 区内就只剩下老人和小孩, 而中央商贸区或者工厂区每到下班时候, 就会空无一人变成死城, 这些都是这一区域的城市缺少亲切感和人情味, 缺乏沟通和和谐。功能主义反应到我们在对历史街区的改造上, 就是过于强调改造后的街区, 在城市功能分工中的作用, 一定要赋予它一个直接的城市功能, 要么商业功能, 要么旅游功能, 要么居住功能, 这样只会对其原有的文化价值和在人们心目中的精神地位造成破坏, 给其原来已经不堪重负的现代功能雪上加霜, 实际上是对其破坏而不是保护和改造。

例如天津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城市之一, 街道建筑沉积了久远的文化符号和历史发展痕迹, 鸦片战争又被迫开放通商, 是最早接触外来文化的前沿口岸, 是近代中西文化融会的窗口。但为了适应城市商业功能和居住功能的发展, 老城区的主要干道北门里、东门里、南门里三条主要大街被推倒, 庞大的新安购物广场和数个豪宅占据了其原来的位置。许多古老的街道被新规划道路切割的支离破碎, 新的城市设施破坏了旧城的布局, 冲淡了历史文化氛围[4]。

3 人文主义

3.1 人文主义的表现

人文主义, 从西方的文化的角度理解, 是以肯定人性与人的价值、充分发展人的个性为核心, 以体现人的社会作用和地位, 尊重人的发展为目的的一种思想, 是一种把人的自我感受放在首位, 把人的感性认识作为主要参考对象的主张[5]。在中国, 最早出现“人文”一词是在《易经》中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人文就是教化的意思。中国古代的教化一方面强调内心修养, 使人成为有德性、有善心的人;另一方面是要强调掌握礼乐仪文, 琴棋书画等文化艺术形式的技能[6]。在城市规划领域, 特别是在历史街区更新和改造方面, 表现为以街区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氛围为出发点, 以人群对这一街区的情感和意识为核心, 改造的目的是要增强这一区域的文化和历史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增强其在区域意外的影响力, 而不是以增强其功能性为重点。

3.2 人文主义的必要性

规划领域本来是没有所谓的人文主义, 这里借用这一定义, 是想强调人的情感、喜好、文化、意识对历史街区保护和改造中的重要性, 强调这些历史的物质形态给现代人的, 不是功能上的满足, 而是一种民族意识和文化意识的唤醒, 是对民族自豪感和辉煌历史的一种熏陶和教养。因为这些历史文物, 其实除了具有物质形态之外, 最终要的就是在意识形态方面给人一种人文主义在规划领域的作用, 比许多其他的功能主义都要强烈。最好的例子是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欧洲许多被战争摧毁的城市的重建引起了人们的思考。如波兰华沙当时就有两种模式的争论, 一是完全建一座新城、一是按历史面貌恢复古城。绝大多数的居民赞成后者, 当恢复老华沙城的消息传开后, 流浪在外的华沙人一下子归来了30万人, 整个国家掀起了爱国建设热潮, 这就是战后著名的华沙速度。华沙人为自己的古城能重现而引以为自豪, 华沙城后来亦作为特例被列入世界历史文化遗产名录。

4 比较

4.1 形与神的关系

功能和人文, 就像是一个人的形体和灵魂的关系。功能分区明确合理, 只是一个人的身体健康, 没有人文精神支撑的历史文化, 就像是没有灵魂的人, 不能从感情上去感染别人, 不能和别人交流, 自然也就得不到别人的认同。城市本来是一个非常丰富的实体。各种功能有机地交叉着, 协调着, 互补和互动着。它是当地人独特的生活方式与生活习惯历史而自然的呈现。硬性的区划不仅使城市生活变得机械、单一、死板和不便, 同时破坏了生活丰富、自然、浓郁及其特有的气息。

城市不仅是物质性的, 还是精神性的。它是历史的记忆, 情感的载体, 及其一方水土特定文化的执有者。如果仅仅是功能性地规划和再造, 势必对其原有的历史人文构成破坏。因为规划一旦形成, 就是强制性的。它一定会“顺我者昌, 逆我者亡”。对人文遗存视为多余, 其厄运在所难免[7]。

4.2 本末关系要清楚

西方发达国家一直很重视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20世纪60年代以后, 社会科学渗入过去以建筑、市政工程为主要内容的城市规划领域, 人们对城市的社会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都有了新的认识。从空间结构上, 人们对一度流行的功能主义流派的城市规划观念进行了反思, 并认为, 按功能主义观念设计的城市空间结构是一种严格的、逻辑的、理性主义的枝形系统, 它使城市成为“充斥着玻璃和混凝土盒子 (还有各种高架道路、立体交叉) 的地方”, 但给予人们的却是“夸大”与“冷漠”。这种姑且称之为“反功能主义”的思潮起码影响了20世纪60~70年代后西方规划设计的一部分潮流, 引导人们去重新研究旧城市;研究所谓“自然城市”的“人情味”、“城市味”和它们的网络结构;研究它们是如何适应人的各种需要的。在这种观念指引下, 发达国家的城市规划愈来愈重视保护原有的社区结构;保护城市的历史文脉;保护有价值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资源;还重视传统的建筑形式和新建筑的有机结合, 改变过去对旧城市全盘推倒, 大拆大建, 彻底求“新”的做法[8]。

静安区是上海市的中心区, 这里宾馆林立万商云集、交通便捷、人文荟萃, 一向被人们称之为黄金宝地, 可是有多少人相信, 作为一个老城区, 一直到1992年, 这里 (特别是新闸路以北地区) 还完整地保留着大片的危棚简屋, 总量达39万平方米, 3万多户居民祖祖辈辈在这里生长繁衍。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扩大, 居住于此地的老百姓生存空间越来越小, 他们祈盼生活质量得到提高。1996 年静安区在全市率先完成了365万平方米危棚简屋的拆迁任务。1999年静安区委区政府在研究和制定向新世纪的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目标时, 明确旧区改造重点, 要把静安区建设成为“高品位的商业商务区和高品质的生活居住区”[9]。

文化是人类活动的产物, 文化的形成、积累、传播和变迁都离不开人的活动。对名城的文化景观进行保护, 只能将名城保护停留在孤立、静止和消极的状态。就像标本或化石一样, 单纯的名城文化景观保护, 只是保护了一定的历史信息, 而对于蕴含其中的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以及文化进化则难以阐扬。因此, 离开了名城内部人的活动、人的思想和人的情感, 名城就全然失去了其灵韵、生机和魅力, 这样的名城保护不仅没有意义, 而且也不会长久和有效。故此, 名城的保护必须是全面的、系统的, 文化景观和文化基质两者不可偏废。要认真研究名城形成发展的地域文化之“根”, 准确把握名城发展的文化特征和文化内涵, 从文化系统的角度建立名城的保护体系, 避免实际工作中的顾此失彼或舍本求末。从这个意义出发, 提高名城规划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 保存名城固有的社会网络, 珍视和保护名城传统文化如宗教、信仰、语言、艺术、民风民俗乃至生活习惯, 同保护名城文物古迹一样都是十分重要的。

必须用全面和综合的观点保护历史文化名城, 既要注重文化景观的维护和改善, 又要注重文化基质的保护和继承;既要解决名城保护物质要素的表象问题, 又要解决名城保护非物质要素的深层次问题。要在综合考虑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面的基础上形成目标广泛、内容丰富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完整体系, 这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核心——人文主义[10]。

摘要:在城市改造和更新的过程中, 人们往往对改造后的功能提出太多要求, 而没有从历史文化和居民的个人情感去考虑以什么为出发点, 造成了一些旧区的不堪重负, 或者失去了历史氛围, 我们应该以人文主义为出发点, 考虑人的情感, 这样历史街区就更有人情味了。

关键词:历史街区,功能主义,人文主义

参考文献

[1]羊羽.旧城改造不忘保护历史文化.上海建设科技, 1999年.第2期:33-34.

[2]郑琦.保护历史文物开拓文化旅游.城市.2003年5月:48-50.

[3]李值斌, 史宇华.历史地段社区文脉的继承与发展.现代城市研究.2000年, 第5期:42-44.

[4]张兆川.旧城改造中历史文脉的保护.中外房地产导报.2001年, 22期:18-20.

[5]李广柏.中国历史上的人文主义思潮.

[6]陈静.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人文主义教育.

[7]凤凰周刊2005年17期 (总186期) .

[8]陈兴汉.发现城市意义延续历史文脉.2004年6月.

[9]张君祥.旧区改造的理论与实践.上海商业.2001年, 第2期:41-43.

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 篇9

一、应从学理上为大学生阐明作为一种哲学思潮的后现代主义

从文字上考证“后现代”一词的最早出现, 很多学者做了这方面的工作, 但这不是我们要讨论的重点。我们关注的是作为一种哲学思潮的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一词出现在哲学领域还是80年代以后的事情, 主要是用于指法国的后结构主义思想, 其次才是指对现代理性主义、乌托邦主义以及后来所谓的“基础主义”等的普遍反对, 认为这些主义都是试图为知识和判断确立某种永恒不变的基础。

后现代主义思潮的产生、发展, 是以后现代主义哲学为其理论基础与思想核心的, 而后现代主义哲学的形成又是同现代西方哲学中各个流派的升降沉浮密切相关的。众所周知, 现代西方哲学中有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两大潮流。科学主义思潮中的分析哲学, 拘泥于狭小的认识论圈子之中, 带有从命题到命题的逻辑演绎的局限性;人本主义思潮中的存在主义, 有着过分注重人的自由任性和非理性主义的弊端。这些局限与弊端, 使得它们的发展由势盛走向势衰。后现代主义哲学就是伴随着现象学、分析哲学的式微和存在主义、结构主义的衰落, 以后结构主义和哲学解释学的兴起为标志而登上当代思想舞台的。

后现代主义哲学起初是以彻底否定现代哲学的面貌出现的, 人们称其为激进性的后现代主义哲学, 以后在回应激进性的后现代主义哲学过程中, 又逐渐产生了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哲学。

激进性的后现代主义哲学的主要流派有:以法国哲学家德里达、福科为代表的后结构主义, 以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为代表的哲学解释学, 以美国哲学家蒯因、罗蒂为代表的新实用主义。它们的理论来源尽管有所不同, 观察问题的角度、分析问题的方法各异, 但却有着共同的理论前提、理论倾向、基本观点、思想实质。这就是它们从否定物质与精神、主体与客体的对立统一关系的前提出发, 拒斥“形而上学” (本体论) , 反对基础主义、本质主义、理性主义, 宣扬所谓不可通约性、不确定性、易逝性、碎片性、零散化, 最终陷入了以推崇主观性和相对性为特征的唯心主义与形而上学。为了彻底否定以往的哲学传统, 论证自己的理论观点, 他们采取了一些迥异于传统的方式、方法。

德里达用解构的方法 (拆解结构的方法) , 即从内部突破的策略, 通过揭露近现代哲学文本 (以文字形式出现的对象) 自身的矛盾, 拆解其原有的结构, 消除结构中一切确定的和固定的东西, 颠倒中心与边缘的关系, 消解中心和主体, 从而颠覆文本原有结构。按照德里达的分析, 在西方传统的形而上学体系中, 人们总要认定一种不受质疑的“真言” (理性的声音或上帝的旨意) , 总得有一种语言文字与其语意不可再分的“逻各斯” (logos) 。它是认识的出发点或中心, 既置身于人的认识系统之外, 又维系着人的认识系统。这种“逻各斯中心主义”, 恰恰是传统形而上学体系的致命矛盾, 甚至可以说是一切结构的致命矛盾。既然这些“中心”都是置身于结构之外的, 那就说明这些结构是“中心消解”的。一旦“中心”不复存在, 那么结构系统中原先在价值论上被认为是主要和次要的对立关系, 不就可以颠倒过来吗?例如言说与书写、存在与非存在、本质与表象、真实与谎言、所指与能指等, 一般认为前者比后者更加重要。然而, 一旦认识到这些结构是一个中心消解的结构, 那么, 人们在价值判断上就不妨把后者看得更为重要。

新实用主义者罗蒂以宣扬后哲学文化的方式否定传统哲学。他认为启蒙运动的先知们否定了中世纪的神学文化, 使神学文化变成了后神学文化, 即哲学文化。现在呢?人们已经不再相信那种主张基础主义、本质主义的大写哲学了, 在大写哲学消失以后, 接替哲学文化的就是后哲学文化。在后哲学文化中, 不讲本质、不讲基础、不讲主客二分、不讲结构。后哲学文化是没有核心、没有标准的多元文化。

激进的后现代主义的成功及深刻在于它的彻底的否定性, 它的彻底的反传统精神, 这种精神对于人们清理几千年来形成的层层思想束缚及思想沉疴具有深刻的解放思想的意义。然而, 它的失误及片面也在于它的彻底的否定性, 这使它发展到极端, 有走向否定主义、虚无主义和无政府主义多元论的危险。

以美国学者大卫·雷·格里芬、小约翰·B·科布为代表的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哲学, 是在回应激进的后现代主义哲学中后起的一个重要流派。它对现代哲学也是持基本否定态度的, 但不主张激进性的彻底摧毁, 而是强调批判性的反思, 实现对现代哲学的超越。他们主张:在人与人的关系上, 反对个人中心主义, 认为每个人都不可能单独存在, 自我不是自足的, 永远处在与他人的关系之中, 是关系网中的一个交汇点, 自我是关系中的自我。因此, 个人应养成“倾听他人”、“学习他人”、“宽容他人”、“尊重他人”的美德。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 反对人类中心主义, 强调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世界万物都有其价值和目的, 自然不是人们统治、占有、掠夺的对象, 而是有待人去照料的花园, 从而超越了现代哲学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二元对立论;在不同社会群体的相互关系中, 关注处于社会边缘的弱势群体的价值与利益, 反对男性中心主义、父权制。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具有乐观主义的色彩。它积极寻求重建人与世界, 人与人的关系。福柯的原话是:“我们承担了在人和他的科学, 他的发现和他的世界——一个具体的世界———之间建立一种关系的任务。”所谓重新反思人与世界, 人与人的关系, 其实就是重建一种人与世界,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上, 将“人是自然的主人”变成“人是自然的管家”。在人与人的关系上, 将“他人是地狱”变成“他人是协作伙伴”, “让自己活也让别人活”。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这种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的作法, 这种积极的进取精神是十分可贵的。不足的是由于急于建设, 忙于拯救世界, 指导人生, 势必使自己的理论缺乏严格的推敲, 结果产生了“萝卜快了不洗泥”的粗制滥造的现象, 甚至产生前后相矛盾的现象。

后现代主义标明了一种完全不同于过去传统观念的特殊思维方式。它批判了僵化的个性和现实的等级制度, 对现有的秩序和权力等级加以质疑, 表现出一种叛逆性和价值选择性, 并宣布:追求终极之物是不可能的, 因为世界不再是被秩序等级所固定, 相反, 世界是一个不断演化的过程, 一个不断建构并解构的过程。事物的意义不是被决定, 而是相对的, 不断生成变化的。

二、应让学生学会正确辨析作为一种具有“反”特征的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并没有一个严整而统一的理论系统, 多是自己阐述自己的哲学理论, 互相之间也存在一定观点冲突, 但其基本思想和主张却是接近或一致的。概括言之, 后现代主义哲学普遍具有“反”的鲜明特征。

反逻各斯中心主义。后现代主义哲学声称, 传统的哲学认为在言语、文字之外还有根本性的事物 (物质或精神) 存在, 这是一种既无根据、又无意义的形而上学观点, 应当加以否定和抛弃。从这一观点出发。后现代主义哲学认为, 传统哲学所主张的二元对立如物质与意识、主体与客体、现象与本质、在场与不在场、光明与黑暗等等, 以及基于这种区分所做的主要与次要、中心与边缘之区分, 都是错误的, 二元的区分应当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另外, 后现代主义哲学还从反逻各斯中心主义出发反对理论的整体化或系统化, 反对建立理论系统。

反认识论。在西方哲学传统中, 认识问题始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西方近代哲学家则把认识论问题视为哲学的中心问题进行研究。后现代主义哲学认为, 传统的形而上学把人类的心灵比喻为一面能正确反映客体的镜子是毫无根据的, 应当抛弃这种主张。正确的认识论应当是奥地利哲学家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论, 或者是一种语言游戏论与解释学相结合的语言哲学理论。后现代主义者认为, 语言并不表述实在, 而只是一种其意义随语言规则的变化而变化的游戏;语言的交流也不具有客观确定的内容, 而只具有语言游戏的约定性。从反认识论的基本立场出发, 后现代主义哲学反对传统哲学的表象主义、本质主义、基础主义。

反文本的意义确定论。西方传统哲学的观点认为, 文本体现了作者的原意, 读者只有通过阅读文本, 并借助于移情作用, 才能正确领会和理解文本作者的原意。后现代主义哲学认为, 文本的意义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读者阅读文本只是进行一场语言游戏, 文本的内容是根据读者的语言游戏而决定的, 因而阅读文本不是读者消极、被动地去理解、把握文本中作者的原意, 而是积极、主动地“创造”文本的内容和意义, 并从这种“创造”中获得“享乐”、“快慰”或“愉悦”。

反真理和权威。后现代主义哲学从语言游戏论出发, 认为把真理说成是主观与客观相一致、符合或对应的传统哲学的真理论是形而上学, 是统治者骗人的把戏和愚弄人民的手段, 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抵制人民的反抗。传统哲学的真理论还造就了权威, 所以应当反对权威。反对哲学至上主义。西方传统哲学认为哲学高于其他意识形态和思想文化, 是科学之王, 政治、文学、艺术、法律等都应受哲学的指导与监督。后现代主义哲学认为这是一种哲学至上主义, 必须加以否定, 哲学应当与其他意识形态处于平等的地位, 与其他意识形态进行平等的对话。

反科学主义。西方科学主义认为, 只有实证的知识才是真理, 一切人文学科都应当自然科学化, 采用自然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后现代主义哲学认为, 自然科学只是一种具有实用性、工具性的知识, 并不能把握人的一切特别是人生的意义, 所以, 在人文科学研究方面应当反对科学主义。

反传统主义。后现代主义哲学认为一切占主流地位的传统意识形态都是建立在逻各斯中心主义基础之上的, 必须加以否定, 而代之以“语言游戏”为基础的反主流文化和传统的传统。

反一元主义。后现代主义哲学认为, 既然没有客观真理、没有权威, 只有各自不同的意见, 那么在思想文化方面就应当反对一元主义, 实行多元主义, 让不同的意见和主张同时并存, 共同繁荣。因此, 后现代主义哲学提倡容忍原则, 反对任何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别人之上的“专制主义”和“恐怖主义”。

三、作为一种具有鲜明主张和个性的后现代主义

由于后现代主义并不是一个统一的哲学流派, 后现代主义者的队伍非常庞杂, 所以他们的观点也存在着矛盾之处, 但总的说来, 他们具有基本一致的观点, 而且是具有鲜明主张和个性的观点。

首先, 后现代哲学倡导突破所有思想领域禁区。罗蒂认为, 作为一个后现代哲人, 必须注意现代社会中扭曲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沟通的事实, 使西方思想从形而上学的独断中解放出来, 形成一种开放宽容的民主文化氛围。没有任何一种西方政治势力或权力中心可以垄断控制思想探索和精神自由, 也没有任何一种新观点或学说可以独自称雄定为一尊, 而无视其他观点和学说。世界进入后现代, 就意味着从黑格尔式的绝对的独断论中挣脱出来。一切都是由对话而沟通, 一切意义都是由解释而生成, 一切都不从先验设定的框架出发, 而是从具体的实际事实出发。在过去, 客观事实服从主观标准, 而现在标准必须服从事实。其方法就是:牢牢把握具体事物。哲学如果能够与事物的力量配合, 并且把日常生活的意义说得清楚而一致, 科学与感情就会紧密相连, 生活实践和想象就会密不可分。同时, 真理也不再是黑格尔式的绝对理念, 真理是人们走向自由和解放的产物, 对真理的认识只能是人的理解和自我理解活动的结果。可以说, 后现代哲学精神就体现在所有思想领域禁区的突破里, 人们可以将自己的思想触角伸向自己陌生和渴求的精神领域。

其次, 后现代哲学主张对话启迪。过去, 在理性的明晰要求下, 心灵被认为是反映实在的镜子, 而知识则被看作是这种反映的精确化和系统化, 哲学也因此成为对获得知识的方法所进行的研究、检验、修补和揩净镜子的活动。即知识是由于一种特殊的镜式本质而确立的, 而镜式本质使人类能够反映自然。罗蒂认为, 心灵并非是平面单纯地反映自然现实, 相反, 如莎士比亚所说, 心灵犹如一面中了魔法的镜子, 布满了迷信和欺骗。而真正的哲学是“无镜的哲学”, 是由对传统知识扬弃而出现的新解释学, 是人类在对话中达到理解并增进共识的哲学。哲学不在九霄云上, 它就在我与你的对话之中;哲学不是一个又一个体系的罗列, 哲学是一种心灵的启迪和对人类精神境界的不断超越。与传统哲学不同, 后现代哲学放弃了对同一性、确定性的追求, 而追求差异性和不确定性, 使哲学不断进入文学、历史、人类学、政治学各文化领域。后哲学研究成为一种“文化批评”, 哲学家变成了“文化批评家”。这类后现代“文化批评家”, 从不打算提供解决一切问题的金钥匙, 甚至也不可能在精确的论证和命题之间达成一致, 他只是自然地宽容地看待事实、标准和争端, 因为没有超历史的观点, 因此, 任何标准都不可能具有先验绝对性, 任何结论都不可能一劳永逸地获得。后哲学文化打碎了千年形而上学的梦幻, 从绝对理念、先验设定、终极价值走向了具体历史、个体经验、理解阐释。追求不确定性、可能性、价值多样性和真理的解释性, 成为后现代哲学文化品格。

再次, 后现代哲学是非中心、无主导性哲学。综观西方哲学全景, 西方思想家梦寐以求的是一套去差异求同一的整体性观念, 而哲学就是这种把握变化中之不变者、辨析流动中之恒定者的思维方式。无论是古希腊的“爱智”, 还是中世纪的宗教论辩、近代的形而上学, 都围绕着这一轴心推演各自的谱系。然而后现代哲学认为, 今天, 作为对科学、道德、艺术或宗教所提出的永恒性问题或认识问题的仲裁者的哲学已经终结。在新解释学与解构学声势夺人的今天, 再认为存在一门只关心具有根本性问题的超级科学已值得怀疑;再抱着在人类生活的思想和艺术实践中存在着一种“第一原理”的看法, 已显得陈旧过时;再固守有独立于历史和社会发展之外的“永恒不变的哲学问题”, 似乎就有些冥顽不化了。罗蒂坚持说, 当务之急是转换视界, 摈弃西方特有的那种将万事万物归结为第一原理, 或在人类、科学、政治、诗歌、哲学活动中寻求一种自然等级秩序的虚妄, 对一切合法性的根基加以质疑, 摧毁哲学中源远流长的对“心”的信任, 使人们广泛丧失对镜喻本质的信心, 从而走向与非历史的永恒模式相反的历史主义文化思考, 并逐渐达到“后现代哲学文化”之境。那么, 究竟什么是后现代哲学呢?

所谓“后现代哲学”, 在罗蒂看来, 即那种打破传统形而上学中心性、整体性、倡导综合性、无主导性的哲学。这是一种具有“美国后工业社会哲学精神”的新哲学, 或者如德里达所说, “是非哲学式地写哲学, 从外边达到哲学”。后现代哲学文化不再追求永恒不变的终极真理, 也不贬斥历史的、变化的、偶然的因素, 更不把哲学看成是反映现实的镜子。后现代哲学文化注重解释学精神, 通过对整体性的瓦解走向差异性。后现代哲学意味着人类不再虚妄地将形而上学虚设的真理作为崇拜对象, 而是不断促进人类哲学、宗教、科学、艺术、教育等多面多维的文化对话, 陶冶人们的性情, 启迪人们的智慧。后现代哲学家是一些能理解各种事物相关方式的专家, 但没有特定的标准所遵循的特殊“方法”可供利用, 他们思考问题的方式实用而具体。它促使人不再盲目接受未经检验的信条, 而是通过实践和博览群书, 在与历史和现实的对话中, 去理解历史、时代、个体。在这个意义上, 罗蒂认为, 后现代哲学文化中的哲学任务是:“在思维中使它自己处身的时代得到理解”。这是后现哲学所能做的一切。

对于当代后现代主义的讨论, 目前国外的高潮似乎已经过去, 国内在一定范围仍是热点。但国内外对其评价都是众说纷纭, 褒贬不一。褒之者赞其开辟了哲学发展的新方向, “后现代话语”被认为是最普泛、最具有时代气息的话语;贬之者则责其把现代哲学引入歧途, 以至从根本上消解哲学, 双方都可以根据自己的论点找出根据。这当然反映出大家在这方面的观点有很大不同, 这种不同有时是出于对后现代主义所指理解各异。要在解读和评价后现代主义上取得一定程度的共识, 或者至少做到能相互沟通, 首先应当对后现代主义不同所指有明确的区分。

摘要:后现代主义是西方现代资本主义的一种文化现象和一种思潮,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 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 后现代主义思潮登陆我国, 并向思想、文化等各个领域迅速扩展、蔓延, 正在而且日益严重地影响着当代中国大学生的精神结构、思想方式和生活方式。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带有了一系列后现代特征。如何正确理解和看待这一思潮, 如何应对这一思潮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是我们思想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必须解决和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关键词:高校,后现代主义思潮,思想教育

参考文献

[1].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2].德里达.书写与差异[M].三联书店, 2001

[3].福柯.词与物[M].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2

[4].福柯.知识考古学[M].三联书店, 1998

[5].罗蒂.哲学与自然之镜[M].三联书店, 1987

[6].罗蒂.后哲学文化[M].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2

[7].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M].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9

[8].哈贝马斯.后形而上学思想[M].译林出版社, 2001

[9].利奥塔.后现代状况[M].湖南美术出版社, 1996

[10].大卫.雷.格里芬.超越解构—建设性后现代哲学的奠基者[M].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1

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 篇10

一、中外恐怖电影的产生与发展

恐怖电影起源于欧洲, 发展于美国。世界上最早有怪物出现的电影是1910年的电影《科学怪人》。影片中的怪物弗兰肯斯坦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恐怖意象的组合僵尸, 他的出现打开了恐怖电影制造的大门, 随后, 出现了越来越多诸如外星人、吸血鬼、狼人等具有影响力的恐怖形象。1913年, 电影《布拉格的学生》中首次出现了灵魂。1919年德国的《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是早期恐怖电影中最具影响力、最令人难忘的经典影片。影片采取了表现主义风格, 在画面和布景上都有强烈的视觉效果和象征意义, 最大限度地渲染了画面阴森恐怖的气氛。类似的欧洲经典恐怖电影在今后的100多年里竞相面世, 如《魔鬼的城堡》、弗里兹•郎导演的《马布斯博士》、1925年版的《剧院魅影》等。这些20世纪20年代的表现主义电影对30年代好莱坞时期恐怖电影的产生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美国, 最早的恐怖电影是以“吸血鬼”为题材的电影, 如1930年的恐怖电影《德古拉》塑造了一位化身人形的吸血鬼, 德古拉伯爵。他长生不老, 昼伏夜出, 靠吸人血为生。德古拉这一形象为今后吸血鬼形象的塑造奠定了基础。40年代, 虽然恐怖电影开始作为低成本的B级片拍摄, 这一类型中的许多影片仍然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就。例如, 1941年环球公司开发的与“吸血鬼”同样在夜间出没的“动物恐怖电影”《狼人》以及《猫人》等。伴随着经济大萧条、世界大战和高科技的发展, 恐怖电影题材愈加丰富多彩, 例如《畸形人》《来自火星的入侵者》《弗兰肯斯坦的新娘》《异形》等经典恐怖电影塑造了各具特色的恐怖形象。

丹尼尔•麦克利导演认为恐怖电影常常体现出一种文化的焦虑。不同国家、地域和民族的社会文化差异决定了恐怖片的内容, 恐怖电影是反映文化和民族心理的一面镜子。恐怖电影的取材离不开深厚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生活的土壤。与欧美开放性的海洋文化不同, 中国文化属于内在性的文化。几千年来, 单一的儒家思想的正统文化一直影响着中国人。“子不语怪、力、乱、神”, 恐怖文化在中国一向难登大雅之堂, 因此中国恐怖电影一直以来都表达了儒家思想中的和谐和教育, 同时从内容到手法都比较单一, 形成了含蓄内敛的韵味与风格。从发展来看, 中国恐怖电影起步较晚, 最初的略微成型的恐怖电影有严寄洲的《猎字99号》、阿甘的《闪灵凶猛》《天黑请闭眼》等。中国民间的鬼神信仰传统根深蒂固, 因此民间对恐怖电影的需求始终存在着, 这也推动了中国恐怖电影的发展。近年来出现了如《夜半歌声》《凶宅幽灵》《午夜惊魂》等有一定社会影响的恐怖电影

二、浪漫主义文学下的哥特式电影

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初, 浪漫主义文化运动在欧洲兴起。英国作为最早出现浪漫主义文学的国家之一, 其浪漫主义文学代表了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最高成就。作为浪漫主义运动的一部分, 哥特式小说起源于18世纪后期的英国, 多以恐怖和神秘为基调, 以古堡、荒原或废墟为场景, 以畸形或变态的人为主人公, 将死亡、血腥的恐怖气氛描写的细致入微。哥特式小说经常以神秘、超自然、死亡、幽灵、诅咒等为元素, 营造出阴暗恐惧的氛围。西方第一部哥特式小说诞生于1764年。这一年, 贺拉斯•瓦尔浦尔 (Horace Walpole) 出版了著名的小说《奥斯朗托城堡》。这篇小说的作者贺拉斯•瓦尔浦尔对哥特建筑和中世纪流行的民间小说非常感兴趣, 他根据自己的噩梦, 写成了有关古堡闹鬼的这篇小说。这篇小说的气氛阴森恐怖, 情结扣人心弦, 其中夹杂着神秘的预言、盔甲抖动、肖像叹气等超自然现象, 奠定了哥特式小说的风格特点。哥特式小说最著名的代表作家是美国的艾伦•坡, 他是公认的推理小说创造者以及后世科幻小说的始祖。爱伦•坡的悬疑、惊悚小说最负盛名, 他将小说中的变态杀手和怪人描写的细致生动, 让读者能够感受到扭曲的灵魂, 疯狂而令人恐惧的形象。哥特小说的独特风格影响深远, 例如19世纪英国女作家勃朗特姐妹的小说《简•爱》与《呼啸山庄》。《简•爱》中对阴暗的房屋、令人毛骨悚然的笑声、恐怖的疯女人等元素的描写以及《呼啸山庄》中空旷的荒野、黑崖、阴谋与报复等。

哥特式小说是当代西方恐怖电影的直接来源之一。根据哥特式小说改编的电影承袭了哥特式小说的风格特色, 运用悲伤、痛苦和死亡等主题的黑色风格, 为我们展现了死亡、痛苦、孤独、黑暗的世界。近些年火爆荧屏的吸血鬼题材电影《暮光之城》以爱情故事为主线, 穿插了吸血鬼和狼人的传说, 既凸显了哥特式电影的恐怖元素, 又展现出爱情、友情、亲情等浪漫主义色彩。导演蒂姆•波顿与强尼•戴普为观众联袂贡献的哥特式影片《剪刀手爱德华》上映后获得了票房与口碑的双丰收。影片用烟熏妆, 异于常人的剪刀手, 苍白的脸等元素来塑造主人公, 然后通过对僻静的山谷, 幽暗的房屋等环境描写为观众展现了孤独、恐惧、死亡的哥特式风格。

三、恐怖电影中的超验主义元素

美国超验主义是美国的一个重要思潮, 出现在19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代, 它的代表人物有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和亨利•戴维•梭罗。爱默生曾经说过“我们常说的超验主义就是理想主义”, 超验主义的主要观点是强调个人的重要性, 精神是宇宙中最重要的物质, 反对趋物主义, 同时他们认为自然就是“精神”或“上帝”的象征, 是有生命的。超验主义建立在浪漫主义和个人英雄主义的基础上, 因此这一思潮影响下的文学故事往往突出主人公个人作战, 不畏艰险, 坚忍不拔的顽强意志。例如:《老人与海》《沃尔登湖》《自然》等经典著作。

受超验主义思潮的影响, 恐怖电影中常常会出现超验主义元素。例如电影《绝命终结站》中主人公艾利克斯预感到飞机上将要发生的不幸, 当这一灾难成为现实时仍然能够有胆量, 运用智慧与死神进行抗争。电影《白鲸记》是根据莫比•狄克的小说《白鲸》改编的, 讲述了被巨型白鲸咬掉一条腿的亚哈船长一直怀恨在心, 决意向它复仇。虽然经历激烈的搏斗, 最终还是船毁人亡。白鲸象征着自然的力量, 人对于自然而言是渺小的, 微不足道的, 人不可能征服自然。

四、结语

文学的发展为恐怖电影提供了素材和灵感。了解英美文学能够提高对恐怖电影的理解和审美能力, 同时借鉴文学中的艺术手法又有助于提高恐怖电影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真正经典的恐怖片不仅仅只是追求恐怖形象的塑造和恐怖气氛的营造, 还需要融入一定的人文思考和精神内涵。

摘要:恐怖电影取材于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 世界上许多经典的恐怖电影大多是根据民间传说、历史事件或文学作品改编的。恐怖电影能够反映一定的社会文化, 是文学的重要表现形式, 文学也影响着恐怖电影的产生与发展。

关键词:恐怖电影,文学,浪漫主义,超验主义

参考文献

[1]冯学红.恐怖的愉悦:论哥特小说和恐怖电影中的恐怖美[J].巢湖学院学报, 2007 (05) .

[2]黄禄善, 刘培禳, 主编.英美通俗小说概述[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 1997.

[3]季广茂.在战栗中成长:对恐怖电影的精神分析及再分析[J].河南社会科学, 2009 (01) .

上一篇:导航监测站下一篇:建设绿色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