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理科教学方法

2024-07-13

高中理科教学方法(精选十篇)

高中理科教学方法 篇1

关键词:高中,理科,学习方法

掌握学习方法是学生寒窗二十余载所必备的素质。但因人而异,每个人所需的方法都不尽相同,但高中理科的学科特点十分突出,导致每个学生理科的基本学习方法也大相径庭。

一、高中理科各学科的学科特点

(一)数学

数学作为理科最具代表性的学科,需要学生讲所学知识灵活运用于题目中,经过缜密的思考从而寻找到最方便、快捷的解题方法。数学对记忆力的要求不是很高,只要掌握基本的概念、定义以及公式,简单的数学习题就可迎刃而解;但对于偏难的数学题,学生不仅需要运用到基本的数学知识,还应学会推断,从已知条件中推断出哪些是隐藏条件,综合信息寻找解题方法。

(二)语文

作为母语最为直观的体现,语文这一学科既简单又复杂。简单在于每个人都会运用语文,使其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学生无时无刻不处在学习的状态;困难在于,看似很好掌握的语文,想要学好确实一个极其困难的事情,它是一门积少成多、不端积累的学科,想要参透其中的奥妙不是三言两语就能做到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语文是所有学科中最能考核一个同学日常积累的素养和水平。

(三)英语

作为除语文外的另一门语言,英语着实让许多高中理科学生伤透脑筋,对于理科生而言,很多人是不擅长学习语言的,加之非母语,没有良好的语言环境,想要掌握就更加难上加难了,高中是英语最为系统全面的学习过程,是积累词汇的过程,是能否学好的奠基过程。

(四)物理

物理是高中理科学科中最丰富的一门学科,在学习中既能运用到推理与数学计算能力,又要善于发现、观察,在实验中总结,是学生探寻知识的绝佳途径,对人的科学素养提高有着极大的帮助,但由于分成电、力、热、光等几个相对独立的部分,所以学习起来并不轻松。

(五)化学

化学较比其他学科,知识点更加分散,一般来说,系统性并不强,掌握起来也不简单。但是化学的基础理论并不难,掌握起来也相对得心应手。唯有后期的精心钻研和实践是要求学生要全面掌握知识点才能很好地通过实验进行学习。

(六)生物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最重视的就是观察和实验。没有观察和实验的生物学习是行不通的,不重视观察和实验的生物学也是学不好的。生活的观察和实验不仅仅局限与实验中,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存在生命现象,只要学生留心观察,生物将成为为好掌握的高中理科学科之一。

二、如何掌握高中理科的基本学习方法

(一)掌握学科特点

针对高中理科不同的学科特点,学生应该有针对性地进行方法归纳,如数学,学生应该对知识及知识的关联重视起来,先学会方法再做题,在练习中提高水平;物理则应该将学科内相对独立的部分分割开来,分而治之,能够帮助学生理清概念,提高效率,掌握好紊乱的知识体系中的每一部分;而化学应该讲散落的知识点进行穿线,用自己的方法讲知识串联记忆,并且重视化学的实验课,这样则有利于在实验中估计到所涉及的每一个细微的知识点等。

(二)认识到学习方法的差异

从初中到高中的过渡,不仅是知识体系的变化,也是学习方法的变化,高中理科的教学远不同于以往反反复复的叮嘱和理解,随着高中科目的增多,理科的课时也逐步减少,学生拥有理科各科学习的时间也相应减少,想要在短时间内高效率地学习,就必须寻求更好的学习方法,在作业和课外练习中做到仔细认真,争取做过的习题就掌握方法,不仅得到联系,还巩固了知识。

(三)拓展思维习惯

我们在接受传统的教育的时候,思维常常停留在教师设定的情境中走不出来,导致学生在思考问题的时候存在依赖性,无法独立思考问题成为学生学习之中阻碍。高中理科所涉猎的知识范围非常广,知识的范围小,知识层次低,知识面笮成为全面学习的绊脚石,学生只有学会用严格的逻辑思维和判断对待每一道理科习题,才能在实战中拓展自己已形成的思维习惯,也才能培养出自己高素质的思维以及思维的递进性。

(四)将听讲与自学相结合

高中的授课方式常常是高一、高二就将三年的全部知识传授完毕,留出高三一整年进行高考前大复习,所以短时间的大规模知识灌输常常会使学生捉襟见肘。教学内容多、课堂容量大导致许多学生无法完全消化教师的授课内容。想要跟上教师的教学思路,不仅要认真听课还要在听课中积极思考,在时间充裕的情况下,提前预习或者自学。自学是掌握知识的捷径,学生对自我习得的知识记忆深刻,提前自学,讲难点留到课堂能够帮助学生理解难点,巩固已掌握的知识,这样一来,课堂时间学生不仅学习到基本的教学内容,还会渐渐掌握学习技巧。

(五)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授课者是知识和学习者中间的传送带,将知识传达给学习者是授课者的责任和义务,但是学以致用则是学习者应该独立完成的任务。如生物学作为一门与生产、生活联系十分紧密的学科,应当理解所学知识的社会价值,用学到的知识去解释一些现象和问题,加深理解,学以致用。

结束语

高中理科学习方法 篇2

(1)数理化知识点较多,单看课本不能真正理解知识点,也难记住知识点。

(2)练习是一个知识运用的过程。

(3)注意练习时的状态,以考试时的状态去练习对高考有积极作用。

(4)多练习才会多思考,才会多提问,也才有总结。

二、多提问

问自己。(促进思考,是一个自学的过程)

问同学。(比较快得到答案,是一个交流的好方法,但得到的答案不一定正确)

问老师。(得到权威的解释,还学到其他知识,但需要提前准备好问题)

(1)对概念、定义,可通过反问加深理解。

(2)问一问自己,每节课学到什么内容。

(3)不懂的题目一定要问。

三、及时总结

(1)高中物理化学数学学到了什么,心中有数,对每个科目中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有整体把握。

(2)上课中听不懂的做一下标记,把重难点记录在一本册子上。(最好简洁易懂)

(3)练习、考试中错误的,不容易接受的题目要认真研究,找出不懂的根本原因,并把自己理解记录下来。

对高中理科政治教学的反思 篇3

关键词:高中;政治;教学理科生

一、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思想政治课是改造思想、塑造灵魂、培育精神的课程,是中学生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它对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的一门学科。但是现实的理科政治教学却面临着诸多难题:

1.理科生对政治课不重视。高中文理分科后,政治课作为理科生的非高考科目被边缘化,学生在心理上对该科的重视大打折扣,这主要是社会、家庭、学校等缺乏正确引导的结果。理科生在行为上往往表现为排斥政治课,认为政治课可有可无,对政治课热情不高,不认真听讲,在课堂上做其他学科作业甚至不遵守课堂纪律等,这些对教学造成了一定的阻力。

2.教学效果变差。文理分科后,大部分理科生的政治课时大大减少,造成课时少、内容多的现象,有时为了赶课时,教师不得不把两课内容用一节课完成。尤其是后期哲学部分的教学,可能造成学生囫囵吞枣的现象。同时,在有限的时间里,教师只能进行课本理论知识教学而忽视德育,教学效果不好。

3.缺乏评价与考核机制。文理分科后,对理科生政治学习的考核也是放到了最后的会考上,中间缺少学习效果的评价和激励机制。这也是造成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原因。

二、有效进行政治教学的策略

高中政治是理论性、政治性、时代性、综合性非常强的学科,针对理科生进行有效的教学,要做好以下几点:

1.德育功能要突出。高中思想政治课的主要功能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指导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集体、他人的关系,正确地对待人生道路上的得失,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与心理素质,培养与健全学生的人格,这是政治课的落脚点。如果高中政治课继续被边缘化,对广大高中生的素质培养是不可估量的损失,因为经济常识、政治常识、哲学常识知识体系不能有效掌握,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不能建立,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教师要注重对学生价值观念的引领与德育观念的培养,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2.知识落实与能力培养不可偏废。对于理科生来说,会考要求的知识水平相对较低,但是考查范围广、知识量大,涉及四册书的内容。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抓主干知识,针对学科特点,可以利用课堂当堂记忆落实。虽然对理科生来说政治是一门非高考科目,但是学科内含的思维能力是学生所需要的。学生的近期目标是参加会考,而长远来看,他们以后参加研究生、公务员、事业单位考试等都涉及政治学科知识,日常生活事例分析等离不开政治学科的思维尤其是哲学思维,所以在教学中要适当地进行题目训练,尤其是大题的答题方法等的训练,为学生进一步发展打下基础,提升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3.时代性与时尚性同行。政治课具有很强的时代性特点,理科生对于政治理论的学习虽然不够热情,但是对于风云变幻的国内外重大事情却情有独钟。针对学科和学生的这一特点,教师可进行课前新闻播报,或播放新闻视频,或对于某些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解读等,这都是较为有效的教学形式。当然,对于学科时代性的把握并不一定仅局限于时政性新闻上,也可以穿插体育、娱乐等时尚内容。如关于足球,高中生尤其是理科男生都较为感兴趣,或者把《中国好声音》引入课堂探讨如何进行文化创新,这些能让高中政治课堂变得鲜活起来。

⒋趣味性与科学性合为一体。政治课的理论知识对于理科生来说是枯燥的,但是理论联系实际效果却截然不同。根据教学内容适当穿插一些趣味性较强的活动、哲理故事、诗歌、成语等,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如学习“物质”概念中“不依赖于人的意识”时,借用仓央嘉措《见与不见》里的词语,学生的学习热情顿时高涨。但是趣味性活动的穿插要以主干知识引领,形散而神不散,不能偏离政治学科知识的科学性。

5.方法灵活,注重互动。运用录像、幻灯、视频等电教媒体,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助于学生理解、记忆一些抽象的概念和观点。在教学中,以生为本,坚持生本教育理念,设计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如在教学“传统文化的继承”时,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第29届北京奥运会会徽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在合作探究中,学生兴趣高涨,参与的积极性较高,课堂气氛活跃。同时,根据教学实际,教师可以采取辩论、角色扮演、诗歌朗诵等形式让枯燥的理论生动起来,让呆板的课堂丰富起来。

对高中理科生写作教学的思考 篇4

在语文教学的传统观念里,作文是偏向文科的东西,所以理科生写不好作文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但是,自从2009年兼任文理科的语文老师后,我发现,其实作文并不都是偏文科的内容,而应该是文理科在思维方面存在差异,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语文老师都忽略了这一重要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没有针对性,尤其没有针对理科生的思维特点进行个性化的教学,故而,理科生对语文,尤其是作文失去兴趣,作文成绩没办法提升。而理科班的语文老师也觉得理科生的语文,尤其是作文很难教。

当然,理科生在作文方面的构思写作能力普遍比不过文科生,这是我们必须承认和面对的事实。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发散思维能力弱。面对一个命题,许多理科生从大脑中提取出来的有用信息材料太少,不知从哪些方面、哪些角度思考;二是聚合思维能力弱。面对一个材料群,往往束手无策,不知如何引发观点,即使有所概括,也往往缺乏深度与高度;三是直觉思维能力弱。不善于观察、发掘生活的美。四是不会横向、侧向和逆向思维,不会辩证思维,不善于运用联系的、发展的和对立统一的方法把握事物的纹理。

二、原因探讨

为何理科生的作文总是不如文科生呢?我认为可以主要从学生的思维方面来探讨。

从生理学上来分析,语言方面的知识从属于形象思维(或称艺术思维),而数理化等则从属于抽象思维(或称逻辑思维)。文科生长期进行语言一类的知识熏陶,自然对这一类知识有一定的敏感度,因此他们学得更轻松、更自由,加之文综学科与语文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自然给文科生学好语文提供了一个先天条件。在写作过程中,文科生也可充分利用其综合学科所获得的知识给其作文增色,而这些又都是不需要他们另花时间就能获得的。再者,文科生的学习习惯使他们更愿意去主动涉猎一些课外读物,这自然为他们作文水平的提高筑起了坚强的基石。有人说,语文成绩不是老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自己通过课外学习取得的。而高效地引导学生去主动有分辨地猎取课外读物就成了语文老师的重要任务。

理科生则与文科生相反。理科生相对来说对逻辑性较强的学科更感兴趣。他们长期沉于浸于加减乘除和静电、化学方程式中,只有做出一道数学题或其他理科的一道难题才激得起他们的充分满足感。长时间的逻辑训练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他们学习语言的时间和精力。未加以充分的学习和训练必然造成他们语言学科的成绩下降,成绩的不理想使他们误认为自己学习语言的能力不强,结果就出现了我们所见到的“理科生学不好语文或不愿学语文”的现象。

三、教学方法探讨

我们应该充分挖掘理科生抽象思维的潜能,引导他们利用自己的思维优势。

1. 两种思维方式的联系

逻辑是文学的基础,而文学不过是以形象来演绎逻辑而已。从词的性质方面来理解,艺术思维的关键词是温柔、细腻、丰满,逻辑思维的关键词则是严谨、深刻、雄辩。前者属于阴柔,而后者则为阳刚,文章要写得好,需两者融合,刚柔相济。所以有老师说,学得好理科的学生,也学得好语文。学不好是因为他们的认识问题或厌学情绪在作怪。

抽象思维(也叫逻辑思维、科学思维)和形象思维(也叫艺术思维),都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思维方法。高尔基在论述它们之间的关系和区别时曾说:“思维和认识,就不外乎是我们的‘生活印象’、‘体验’,经由技术及许多手法———观察、比较、研究,依着哲学而完成或形态化为思想,依着科学而完成或形态化为假说和理论,依着艺术作品而完成或形态化为形象和技术及手法。”他还说:“在科学和艺术文学之间,是有很多共同点的:无论是科学还是艺术文学,其中起主导作用的,都是观察,是比较和研究;无论是艺术家还是科学家,都必须有想象和推测———‘直观’。想象和推测,可以补充在事实的连锁中不足的和还没有发现的环节。”这就是说,不论是抽象思维还是形象思维,它们在认识客观事物时,都是通过实践由感性到理性,从而达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但由于揭示事物本质的手段、方法不同,抽象思维是借助于科学推理去揭示真理,形象思维是借助于形象塑造去揭示真理,因而作家、艺术家的思维活动,除了遵循认识的一般规律之外,还始终离不开具体可感的物象形态,并且要饱含着感情、发挥着想象,把思想、感情、想象和物象形态有机地揉合在一起来进行艺术思维。所以,理科生如能很好地认识到这一点,并充分利用自己生长期积淀的抽象思维能力,同样能写出一手好文章。“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曹雪芹就是认识到了这两种思维方法的共通之处才写出了感人至深的《红楼梦》。

2. 充分发掘逻辑思维的优势

有的老师向学生宣传文科的学习规律与理科不一样。理科强调逻辑思维,文科只需要艺术思维。而事实上并非如此,在作文写作过程中同样也体现着逻辑性。例如,在议论文的写作中,论证的过程需要严密的逻辑性;材料的选择和运用同样需要有逻辑思维的头脑。而长期的逻辑性思维的训练,使得许多认真学习的理科生具有较文科生更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在作文写作过程中,同样需要有逻辑思维头脑。理科生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这种思维优势。只要教师适当引导,学生充分认识,积极训练,定能将之化成作文得分的增长点。

3. 加强形象思维习惯的培养

现行教育体制存在着重理轻文、重理性轻情感、重灌输轻体验、重逻辑思维轻形象思维的弊端,导致学生人文的缺失、精神的贫乏和情感的萎缩,于是写出来的文字少情寡趣、干瘪无味,即使有些独到的见解,其表述也显得直露而无魅力可言。这些都是理科生在形象思维方面能力还不够的表现。虽然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具有共通之处,但二者所借助的手段、方法不同,因此,加强理科生的的形象思维能力还是很有必要的。

形象思维需要学生多阅读,积累一定的知识作为储备。那么,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就尤其重要。而阅读的第一精神是指导学生走进作者,走进文本,读懂文本的精神内核。这就需要我们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4. 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高中学生平时的“习得”并不多。“以学得促进习得是语文教学的根本”,要习得就必须有阅读的习惯。

一定量的阅读量对于学生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一定的阅读量对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的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阅读,可以增加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和情商,促使他们获得文学作品的认同感,激发他们内心的创作欲望。没有阅读,生活就像一潭死水,没有涟漪,没有激情,学生的生活只剩下枯燥的逻辑、公式、定律了。这种学习生活状态不但不利于学习成绩的整体提高,而且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生命价值的提高。我们很难接受一个心理孤僻和没有健康的生命价值观的孩子,而要培养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让他们去读书就是最好的方法。有人说:会阅读的人的心境永远都是充实的。充实就会快乐,快乐就会健康。《中学语文教学》认为:“以学得促习得是语文教学的根本。”自我阅读其实就是学生的一个习得过程。如果没有课外阅读,学生的习得就无从实现,那么在学校里的“学得”就相应地失去了它的意义。

高中理科教学方法 篇5

1、画出学科体系框架

在复习之前,首先我们要知道该复习什么,所以我们要把每一科的知识梳理一遍,勾画出本学科的体系框架,将里面的知识点都联系在一起,化成树形结构。每一个知识大点为一个层次,然后将大知识点分成好多个知识小点,这是下一层。这样层层递增,学习也给简单一些,也有层次感。

2、每周安排学习计划

我们学习是有变化的,所以最好就是一周给自己定一个学习计划和学习目标,并且朝着这个目标前进会更容易一些。严格按照课程计划表安排自己的学习计划,和老师的学习计划相辅相成,也不至于和老师上的课脱节。

3、准备小本本

试论高中物理科学方法教育 篇6

关键词:高中物理;课程改革;科学方法;实施建议

一、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现状及成因分析

长期以来,物理科学方法教育是最不清楚的问题之一,中学物理教师仅仅是感到它的存在,而且在教学中只是有意无意地加以利用和渗透,但对其缺乏系统的认识和足够的重视。教师对其的判断或定位往往出现偏差,导致中学物理教学出现重知识传授,轻方法教育的无序现状。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一是没有纲要性的或权威性的教学目标或课程标准来指导,即使是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过程与方法”中,我们也只能看到一些概括性陈述。作为操作者的教师,在物理科学方法上教什么,如何教,教多深都无从知晓,显然教师对其实质领悟参差不齐,大多数教师在高度重视知识的传授时忽略了科学方法的交代,依葫芦画瓢,照教材一两句带过。

二、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实施建议

(一)让科学方法教育显性化

科学方法教育的显性化是指进行科学方法教育时,明确指出这种科学方法的名称,传授有关该方法的知识,揭示该方法的形式、操作过程,说明原理,即教师公开宣称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方法教育的教学形式是外显明朗的,这种教学的实质是知识技能和过程方法相结合的教育。

1.将教材中的科学方法显性化。科学的方法体现在具体科学知识的认知过程之中。把认知过程充分而合理地展示出来,学生才能看到科学问题是怎样提出的,并从什么角度、用什么方法去解决的,从而学到科学的方法。要强调认知过程的教学,不是把历史的过程作简单的浓缩或重复,而是根据今天我们所认识的科学方法和科学知识的内涵,按照学生的认知模式,去设计一个认知过程,进而引导学生去经历这一过程,使学生领略其中具体的科学方法。

2.从物理学史中挖掘科学方法教育的因子。物理学的发展史,实际上也是科学方法的发展史。每位物理学家都有其研究问题的独特的科学方法。

3.在概念和规律的教学中揭示科学方法。科学方法并不是直接由学科的知识内容来表达的,它往往藏在概念、规律的背后,支配着知识的获取和应用等等,既不易掌握,又容易为师生所忽视。作为教师,应站在更高的高度上,不仅看到作为认知活动的结果的知识,还要看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和其中使用的方法,并且要善于用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和语言,把它展示给学生,或安排恰当的认知程序,让学生自己去领略科学方法。接着可向学生简述“不完全歸纳”这种推理方法,指出物理概念、物理定律等,一般是根据一些个别情况在有限范围内建立的,所以大多数采用不完全归纳法。教师用较少的时间揭示了概念、规律建立过程中蕴含的科学方法,使科学方法显性化,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科学方法的熏陶。

4.在习题教学中渗透科学方法教育。在习题教学中进行科学方法教育主要是进行思维方法的训练,有助于学生提高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设想在不改变现有教材编写体系的基础上,适当在教材中融入科学方法的内容,包括具体应用的科学方法的名称、实质及内涵等,以方框图形式穿插于教材中,类似于旁注,以这种方式来引起教师和学生对科学方法教学的重视。

(二)通过专题教学渗透科学方法教育

教师以科学方法的内在联系为线索,把传授科学方法作为物理教学的目标,运用联想、整合,求同存异,来寻找各知识体系中所共有的科学思想方法,指导学生有目的地行动,合理地思考和有效地处理。

(三)创设体验情境感悟科学方法

物理科学方法,体现在探索与发现知识之中,不亲身经历这种探索的过程,就难于发现其中的方法要求及关键之所在,无法体会某些只可意会、难于言传的奥妙之处。

这位老师机智灵活地利用生活现象,创设了恰当而极具说服力的情境,学生很快理解了公式的含义,不知不觉地领略到其中所应用的科学方法。

三、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注意点

科学方法与一般的科学知识不同,它所涉及的不是物质世界的本身,而是人类认识物质世界的途径与方式,是高度抽象的。如果只是从传授知识的角度来进行教学,学生也可能从中学到一些科学方法,但只能是零星的、不连贯的、收效甚微。但若离开了具体知识的传授去讲抽象的科学方法,就不称其为自然科学课,而成了方法学课了。因而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一方面应注意不要脱离科学知识的教育过程去另搞一套,而是要寓方法教育于知识教学之中;另一方面,又不能只顾传授知识,而应把方法视为和知识同等重要的,把方法视为知识的内核与脉络。按照科学方法所展示的路子,去组织教材,安排教学过程。

参考文献:

[1]蔡铁权,主编.《物理教学从论》.科学出版社.

高中理科教学方法 篇7

一、作好思想工作, 端正学习态度

在高中开设思想政治课的初衷, 就是要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但是, 多年来的应试教育到今天, 依然还在起着一定的指导作用, 学生为考试、为分数而学习。文科生为捞分而学思想政治, 理科生失去了捞分的诱惑, 会考一门不过关也能参加高考的规定, 使思想政治课的开设形同虚设, 这也就是理科生在内心深处, 失去了学习思想政治的动力, 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到捞分课程。这与国家开设思想政治课的初衷是不相符的。因此, 作为思想政治老师, 首先要给理科生做思想工作, 使学生转变观念, 端正态度, 正视思想政治教育, 这是理科生学好思想政治的第一步, 君不见“大学生犯罪率逐年呈上升趋势吗”?若我们现在还不重视对理科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有才无德”之人将会越来越多。

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老师是主导, 要处理好这一原则

在思想政治课上, 老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 要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若学生对思想政治不感兴趣, 不要说学习思想政治, 就是任课老师, 学生也讨厌, 作为思想政治老师, 就要想方设法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主观能动性发挥得积极, 事半功倍, 反之, 便是被动的、填鸭式的教学, 事倍而功半。只有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 思想政治教学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学校要进行合理的人事安排

我们的很多学校在安排任课老师的时候, 把新来的思想政治老师安排到理科班, 作为学校, 自有学校的想法, 理科生高考不考政治, 政治不是捞分课, 把政治精英安排到文科班, 把新来的教师安排到理科班, 有助于新教师的锻炼。但是, 这种人事安排本身就是对理科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忽视, 新来的老师毕竟在经验、知识体系方面不及老教师, 作为校方, 不敢降大任于斯人也, 可以理解, 对于学生而言, 教师是新教师, 课时量又比文科少, 就造成了心理上的轻视, 认为思想政治学习可有可无, 对于老师而言, 也不利于成长, 原因很简单, 学生不重视, 形不成教学相长的氛围, 缺少压力, 这就需要新教师赶快成熟, 完善知识结构, 提高教学技能, 成为学生汲取知识的源泉。

四、教师要有良好的师德

师德问题相当重要, 我们的很多教师, 不注重自己的修为, 不修边幅, 心胸狭窄, 动不动就发火, 口出恶语, 不顾教师形象, 不尊重学生人格, 要知道“身正为范”, 自身不正何以为范?这样的老师岂能讨得学生的尊重与欢迎?这样的老师岂能教好学生?

五、课堂教学的问题要与热点问题相结合, 理论联系实际, 讲求时代性

思想政治课的内容与时事、生活实际问题的联系十分紧密, 所以在提问的过程当中, 要经常与生活中的实际联系起来, 与热点问题联系起来, 应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 了解党的方针政策, 用所学观点去分析当前的社会热点、焦点以及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 使提问具有即时性和时代性的特征。这样, 我们的教学才不会落入空洞的理论之中, 这样的课也才会有生动可言。如在讲授《市场调节的缺陷》时, 就可以引用三鹿奶粉加入化学物质三聚氰氨伤害儿童事件为例, 进行讲解,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厂家为什么要加入三聚氰氨?该如何解决问题?以此来探究问题的本质与解决措施。

六、授课过程中, 老师要有幽默感

幽默本身就是一种智慧, 一种能力, 理科生学思想政治, 本身就比较乏味, 那么老师在授课时, 要想尽办法调动学生的趣味, 要“投其所好”, 多一份幽默, 把课堂气氛搞活, 教师把三尺讲台变成展示自己才艺的舞台, 打破沉闷的气氛, 课堂效果肯定要好一些。

总之, 教无定法, 理科生的思想政治课堂要效果好, 就要力求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达到和谐统一, 只有这样, 课堂教学才能优化, 教师教得轻松, 学生学得容易, 效果才能有所提高。

摘要:思想政治课是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 是对中学生进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课程, 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为目的, 肩负为党培养优秀的接班人、为祖国培养合格的建设者的重任。

高中理科教学方法 篇8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理科历史教学,尝试

在高中理科甚至在文科班的历史教学中, 经常有这样的“情景”再现:讲台上, 教师口若悬河, 讲台下, 学生死气沉沉;教师声嘶力竭, 学生或昏昏欲睡, 或“忙”于做习题, 看理科类的考试书籍。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原因主要有如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学生的态度认识, 另一方面, 教师缺乏教学技巧与方法, 学生对历史课缺乏兴趣。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部分理科高中生的心理, 由点及面, 可看出现今高中理科生对于历史科的求学态度。他们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他们的升学, 甚至会影响到他们的一生。对于他们的这种思想、上课的态度, 为进一步改进课堂教学, 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 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圆满完成高中学业, 历史教师在新的形势之下应如何改进教学, 适应新的教学标准, 符合新的教学大纲要求, 如何改变这种死气沉沉的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营造一种活跃的课堂气氛, 提高教学效果呢?这是每位老师都十分关心的问题, 关于这个问题, 笔者浅谈几点体会。

一、端正心态, 明确学习目的。

在新课改以来的高中理科历史教学中, 依笔者的观察, 大部分理科生在高二上学期文理分科之后, 专心致力于理科的学习, 对文科所学科目有冷漠心理, 甚至有些理以往是学理的无须再学文科中的历史之类的知识, 而学文的也可对理科不管不问。现在不同了, 新高考中3+X制的实行, 给历史老师带来了新的机遇, 也给学生带来了挑战, 特别是理科学生, 更是如此。新教材必修三里就有明确的规定: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观、高尚的情操等。有些学生弄不懂这些与学历史有何关系。归根结底, 是搞不懂“为什么学历史”“怎样学历史”, 学习历史之后是不是真的就达到了这样的境界?他们还没有真正体会出历史教育的潜移默化的功能, 只有用心学习之后, 才能真正知晓历史教学的作用。通过历史课的学习, 学生能关注人的命运与生命价值, 人存在的意义、价值与尊严, 人的自由、解放、发展与幸福;能尊重个人价值, 追求完美的理想主义的倾向;能崇尚自由、平等和独立的人格, 珍视人的完整性;能守护和亲身体会社会的价值, 达到做正义的事, 护公正的法, 用公允的眼光看待一切, 以理智的态度来领悟人的心灵, 从而具有崇高的信仰和高尚的情怀, 当有碍国家利益事情发生的时候, 自觉捍卫国家利益, 具有全球视野和乐于发现他民族他文化特质的审美眼光。用一句最简单的话来说, 就是用心学习历史、感悟历史, 能够给学生带来希望。如果学生的心态端正了, 那么历史中的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在学生的心里就不再是一些模模糊糊的影子, 那一幅幅波澜壮阔的史诗般的画面就不会干涩枯燥。诚然教科书里采纳的基本史实足以说明当时某个人某件事, 采纳的基本观点都是我们先贤圣哲们用毕生精力探索出的智慧和真理。虽然有一些观点对于学生来说是过于难以理解, 毕竟生活的时代隔了好几个世纪甚至更长。要明白, 课堂教学不仅仅要简单地传授史实, 还要重点突出地抓典型事迹, 做到有的放矢。结合现实, 适当地加以思想政治教育, 培养他们的高尚的情操。因为优秀的事迹能让人感动, 且能成为催人奋进的精神动力;卑鄙的小人物让人气愤, 并且引以为戒, 这就够了。只要老师加以适当引导, 理科生们是会接受的, 并且能从其中受益, 从而真正端正心态, 明确学习的目的, 明白历史教学不单纯是为高考而高考, 课堂秩序也必将大有改观。

二、形式与内容都要重视, 认真备课, 不妨来点“花架子”, 下足“表面功夫”。

历史学科与其他自然学科不同, 很多学生都认为自己看书也能掌握书中内容。所以如果教师只是照本宣科地读一遍, 学生就会认为老师没有水平, 有没有老师都一样, 就会出现前面所列举的现象。教师要想避免上述现象, 激发学生的兴趣, 重要前提是认真备课。因为历史教材本身就是丰富多彩、五光十色的, 每一个历史事件、人物都包含各具特色的趣味性, 有成功的喜悦, 有失败的痛楚, 有英雄豪杰的光辉业绩, 也有民族败类的丑恶嘴脸。教师只有通过认真备课, 深入钻研教材, 挖掘教材, 抓住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才能在教学中通过深入浅出的教学语言, 使学生受到感染, 产生共鸣。俗话说:“熟能生巧。”教师要能做到对教材熟练驾驭、运用自如的程度, 教学中趣味性就会自然而然溢于言表, 使学生如临其境, 如见其人, 如闻其声, 兴味盎然。为了增强趣味性, 在备课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插入一些与教材有关的历史小故事, 补充一些资料, 加深学生对教材抽象理论内容的理解。

但是, 现在有学生阅历丰富, 是在多层次的媒体的信息的环境中长大的新一代, 仅如此是行不通的, 他们有自己的见解, 有自己的思考和思维方式。中学生思想活跃, 自主意识、参与意识及表现欲望较强, 渴望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所以在教学过程中, 既要有雄厚的“功力”, 又要有必要的“花架子”, 下足“表面功夫”。譬如练功是练拳的基础, 但这并不是说, 花拳绣腿就一无是处。在功底扎实的基础上, 花拳绣腿既可以提高观赏性, 又因有深厚的功力基础而有其实战的价值。具体到课堂教学实践上, 应该有机地把自己的学识和灵活的技巧结合起来, 深入浅出, 游刃有余, 张弛结合, 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心理学认为, 一个人的专注程度一般只能保持10分钟左右。10分钟之后, 如果所专注的事物没有变化, 他的专注就会转移。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应充分把握学生的专注点, 在学生专注点即将发生转移的时刻, 适时改变教学技巧, 从而使他们的专注点始终保持在你的教学内容上。就像说相声一样, 每过几分钟, 就抖出一个包袱来, 包袱一个又一个, 笑声也就不断了。我们的教学活动当然不可能总是让学生笑, 但道理是一样的。一堂课45分钟, 我们的“包袱”应该有3-4个。“包袱”的形式多种多样, 具体到各个学科、各个老师的方式也可以千差万别, 只要有意在这方面努力, 相信每个老师都可以逐渐成为课堂抖“包袱”的大师。

拿历史学科来讲, “包袱”可以是一个历史笑话, 一个历史典故, 一小段奇闻逸事, 或是留正史与野史的某个方面让学生去考证, 或把一段抽象的理论化为一个巧妙的比喻, 也可以在讲到某个史实时教师给学生哼唱一段历史歌曲, 或者忽然发现一个学生在发言中的闪光点而不失时机地表扬, 甚至在一段慷慨激昂的演说之后几秒钟的停顿……另外, 教师还可在语言的口语化方面下功夫, 如不失时机地说几个学生、网上时下正流行的词汇, 在学生会心的一笑中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当然, 选择的故事资料要属实, 来不得半点虚构, 且不能过多过滥, 否则会有喧宾夺主、本末倒置的感觉, 也不能单纯追求趣味性而忽视了健康性。历史事件距离学生的实际生活相隔较远, 尤其是今天的学生, 他们大多不关心现实, 不关心政治, 不关心世界风云, 当然他们也没有时间关心这些。因此, 给他们讲历史上的风云人物, 他们感到很陌生。如何拉近历史人物和他们的距离呢?窍门就是通俗化, 用谈家常式的口吻谈历史, 用聊天的方式和学生谈历史, 使他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他们会感到很容易接受所学知识。

三、重注情景创设与课堂氛围、研究语言艺术, 提高识记效果。

历史情境教学就是教师运用直观教学手段再现或创设历史情境, 帮助学生通过具体形象的感知形成历史表象, 掌握历史知识, 并通过具体场景的体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有很多, 其中最有效的当属运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

多媒体教学以其鲜明逼真的动态画面, 情感丰富的音响效果刺激学生的视听, 使学生眼见其形耳闻其声, 从而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应用的资料很多, 如人物事物图片, 影音资料等。如在讲述必修三———专题四《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之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时, 可先让学生观看电视剧《青年毛泽东》、《长征》的一些片段, 精选一些红色革命歌曲, 然后提问。由于有了影音资料和以前的知识作基础, 学生很容易活跃起来, 纷纷发表个人看法, 这就为讲解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并做好了知识铺垫。类似的例子有很多, 教师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有选择性地加以利用。如在讲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时, 笔者以一首《春天的故事》为情景, 在观看完MTV后, 给学生如下课间小课题:歌词中提到两个春天, 各有何不同?试找出相关资料来阐述自己的观点。这样, 教师在轻松中上完课, 学生在兴致中学到了知识。

多媒体的直观性、可视性可以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 给学生以如临其境的感觉, 变抽象的语言表述为形象的音像展示, 易于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即将学习的知识产生一种参与的意向, 因此是创设教学情境的一个有效方法, 同样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有力手段。

历史学科与其他自然学科不同, 很多学生都认为自己看书也能掌握书中内容。所以如果教师只是照本宣科地读一遍, 学生会认为老师没有水平, 有没有老师都一样, 就会出现学生旷课、上课不专心、看课外故事小说等现象。历史教师要想避免上述现象, 激发学生的兴趣, 重要前提是认真备课。因为历史教材本身就是丰富多彩、五光十色的, 每一个历史事件、人物都包含各具特色的趣味性, 有成功的喜悦, 有失败的痛楚, 有英雄豪杰的光辉业绩, 也有民族败类的丑恶嘴脸。教师只有通过认真备课, 深入钻研教材, 挖掘教材, 抓住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才能在教学中通过深入浅出的教学语言, 使学生受到感染、产生共鸣。俗话说:“熟能生巧。”教师要能做到对教材熟练驾驭、运用自如的程度, 教学中趣味性就会自然而然溢于言表, 使学生如临其境, 如见其人, 如闻其声, 兴味盎然。为了增强趣味性, 在备课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插入一些与教材有关的历史小故事, 补充一些资料, 加深学生对教材抽象理论内容的理解。

四、在互动学习中指导学生提高元认知能力, 平等互动、多种教学形式并用, 提高学生的成就意识。

“互动”这个词是目下颇为流行的。在教学中讲究师生互动也成为大家追求的理想教学方式。以师生平等、师生合作、师生交流为主的课堂互动, 这是新课改内容中着重强调的一点。尤其, 今日的中学生思想活跃, 自主意识、参与意识及表现欲望较强, 渴望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因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应正确处理好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关系。因而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前提下, 要积极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充当教学活动的“主角”, 引导学生主动、积极、自觉地掌握知识。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 认知结构是人的活动结构内化的产物。因此, 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对元认知能力的提高起到了推动作用。元认知策略培训的模式有教材渗透式和教学活动渗透式。教材渗透式是把学习策略的训练渗透到教材的每个单元中, 而教学活动渗透式就是把学习策略的训练渗透到语言课程的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也叫以学习策略为主的教学模式。在两种模式中, 作者认为教学活动渗透式更适合策略的培训, 因为在这种模式的训练中, 教师首先直接明了地向学习者介绍、演示某些学习策略, 并让学习者试着使用这些策略, 然后在其他教学活动中, “隐藏式”地渗透学习策略。这种模式不受教材的限制, 不论教材是否涉及学习策略的训练, 教师都要把学习策略的训练渗透到教学活动之中, 并给学习者足够的时间和机会进行练习。

在教学中, 笔者在理科班和文科班中同样开设了自主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程式, 对于某一节课, 有时可以带到计算机房上只不过方式有所变换。例如, 在讲述必修三单元中专题四《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时, 要求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在学习中要有创新:利用当时的革命歌曲, 展示不同阶段的重大理论、思想风格。音乐是表达人们思想感情、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 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现在的中学生大都喜爱音乐, 用于课堂教学, 极大增强了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活跃了课堂气氛, 提高了教学效果。如讲《红军的长征》一目时, 笔者首先用录音机播放早已收集好的电视剧《长征》中的歌曲“十送红军”。这首歌所蕴藏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使学生每一根神经都“乐”起来了, 每一个思维的细胞都“活”起来了。笔者因势利导, 随即提问“井冈山的老百姓为什么要‘十送红军’?红军长征经历了哪些艰难险阻?红军又是怎样克服重重困难, 取得胜利的?”这样让学生很快进入学习佳境。随后, 我又以《四渡赤水》主题曲为“气氛音乐”, 伴着讲授新课, 伴着学生回答问题、讨论问题并讲述一个个动人的“长征”故事……最后用VCD播放《长征》主题歌“七律·长征”来画龙点睛, 结束新课。在这堂课里, 学生不仅获得了历史知识, 陶冶了健康审美情趣, 而且“学会了生存”, 懂得了怎样做人。学生个个兴趣盎然, 兴奋不已。除此之外的自主学习, 笔者都没有把中学生当大学生、科学研究者, 设题方式灵活, 师生关系融洽, 从而深受学生好评, 更喜欢上历史课。

总之, 教师认真钻研教材, 在备课的同时注意备学生, 选择灵活多样、切合实际的方法, 就一定能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高中理科历史教学效果的目的。只要最终达到良好的课堂效果和学生的认可, 就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

参考文献

[1]赫尔巴特著.李其龙译.普通教育学.浙江教育出版社, 1985.

[2]绍瑞珍主编.教育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1.

[3]周发增.论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的兴趣.中学历史教学, 1992.3.

[4]高中历史教学中情感教学探讨研究[J].时代教育, 2008.6.

高中理科教学方法 篇9

分析学生的表现与成因:1.理科班学生漠视语文, 对语文的学习抱有无所谓态度的情况比较严重, 还偏科, 重理轻文。这主要是因为理科考试的题目透明度高, 答案标准, 学生做题时成就感强, 而文科的题目透明度低, 答案模糊, 就算花了时间去做, 也不知是否正确。因此, 学生常常是上课想听就听, 不想听就不听;课后作业有时间就做, 没时间就不做。特别是语文基本功稍好的学生, 认为自己过去的语文科目学得还不错, 可以先放一放, 临阵磨枪就行了。他们认为语文可学可不学, 因为就算学得再认真, 平时考试也是那种水平, 不认真学, 分数也低不到哪去。2.学生迫于高考和教师的压力, 大多只是应付式学习, 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 只是满足于上课听讲, 课后却不写练习, 要等到教师讲评练习时才跟着听写答案, 以“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聊以自慰。他们从不对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作积极的思考, 从不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总结, 更谈不上读一些课外书籍, 学习始终处于被动状态。3.理科生由于基本功差和学习方法不当等, 又不屑跟着教师的步子学习, 而是自己搞一套学法, 有时心血来潮在语文学习上进行了一些努力, 但考试成绩不见提高甚至还出现倒退, 于是, 他们便对语文学习失去了信心, 对能否学好语文存在忧虑。4.有些学生不是不能学好语文, 也不是不知道语文重要, 而是认为高考语文不考课本, 试题全部来自课外, 抱着投机取巧的心理, 对教师提出的紧扣课本、多读文章、培养语感的要求充耳不闻, 只想等到考场“超常发挥”, 他们的语言实践能力较低。

针对学生的这些情况, 我认为, 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当务之急。这里所讲的学生主观能动性, 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科的信息交流, 唤起学习主体的潜在能量而产生的一种驱使学生自己学好文化知识的内在推动力。作为一个语文教师, 要在对“内因”认识的基础上, 以学生为本,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科学地开展语文教学活动, 引导他们学好语文知识, 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那么, 如何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引导他们学好语文知识呢?

一、融洽师生关系

自由宽松的课堂气氛能有效地消除学生在传统课堂教学中的被动心理, 为他们打开思路, 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奠定基础。教学不仅是教师的教授与学生的学习的双边活动, 它更是一个人际交往的过程。教师要摆正教者的位置, 善于传递知识、情感、技能和观念, 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 允许学生犯错误和认识错误, 允许学生跌倒了再爬起来, 利用起自己“煽情、鼓动、激励”的语言让每一个学生都品尝到学习语文的成就感, 这样才能取得有效的教学效果。由于语文学科知识结构的特色, 教师如果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 充分考虑到理科学生学习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结合他们在理科知识构成下形成的独特的“个性”, 与他们做生活中的朋友、学习上的导师, 理解他们学习理科的艰辛, 帮助他们解决学习语文时遇到的困难, 师生间构建起团结、互助、信任、友好、和谐的关系, 学生肯定能在“亲其师”的基础上“信其道、听其言”。

二、夯实基础知识

对学生而言, 最大的快慰莫过于解答试题时能展现出一种从容、敏捷、高效的能力, 而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相比, 应试倾向最不明显。语文学科并不是讲什么就考什么, 试题内容和教学内容的直接联系表现得很不明显, 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着对本学科整体素质的考查。学生只有把语文的基础夯实了, 才有能力进行更高层次的追求。诸如字的音、形、义, 词的词性、词义、感情色彩、语体色彩, 短语的类型特点, 简单单句的句子成分, 二重复句中用来区分关系的关联词, 以及病句的修改等, 教师都应该系统地做一些讲解。因为,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本就弱化了这方面的知识, 而理科生更是缺乏这些知识, 所以我们仍要规范语法教学。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这些能力的提高需要我们学生一个一个词语的积累、一篇一篇文章的阅读、一次一次说话的练习、一个一个片断的写作, 坚持让他们每堂课至少做五题练习题, 每周保证一次测验, 检查他们的答题方式, 教授给他们答题技巧。另外, 虽然高考语文的文言文、现代文总在课文之外出题, 但课本内的文言文和诗歌依然要讲解分析, 尤其是在高三复习阶段。而现代文的阅读则更是自由灵活。不过, 因为知道高考绝对不考原课文, 有的教师和学生就大胆将课文讲解省而略之, 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课外阅读训练。我认为这实在不可取!其实, 许多考题都是课内材料的拓展。文言文和古诗词的诵读学习是让我们的学生多接受古典文化的熏陶, 用以积淀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高中三年里, 各版的语文课本中都有数量可观、质量上乘的名篇佳作, 积累多了, 阅读文言文, 欣赏古诗词的能力自会提高。总之, 踏实而系统地学习, 比抛开课本让学生盲目而散乱地去做大量粗制滥造的课外阅读题, 效果要好得多。

三、采用有趣的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不仅在于课程的常规展开, 还在于对学生人文储备的引导和建设。语文课的教学可用多媒体形式充分显示形、音、色的直观性、形象性, 刺激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认知活动, 增加趣味性。另外, 可把竞争机制引入课堂, 根据青少年争强好胜和活泼好动的特点, 我在课堂上适当组织了一些竞赛, 如语文知识竞赛、一分钟演讲竞赛、小作文竞赛、小组讨论比赛、辩论赛等。这些竞赛活动能活跃课堂, 增加学生学习语文的动力, 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就能很好地发挥出来。除此之外, 开设第三课堂——阅读课, 也很有必要的。理科生平时会花大量的时间在理科做题上, “课外阅读”对他们而言似乎既费时又没有效果, 所以他们很少会腾出空闲去看书, 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写作素材要较同龄人匮乏。在这种情形下教师应当加强阅览课指导, 不仅要将阅览课作为语文学习不可或缺的部分, 而且还应当促使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阅读, 使阅览课在阅读的广度中呈现出学习的系统性, 最终在学习的系统性中构建思想的深度。因此, 从高一开始, 我就建议学生在每周一次不间断的阅览课中, 设置对“社会”、“自然”、“自我”等三方面素材的系统分类搜寻、阅读和积累, 在阅读、分析文章时,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审美情趣, 去了解、鉴赏与体会。

四、抓好写字教学

很多理科生的书写能力都不强, 字迹潦草, 根据高考作文档次的划分标准, 光看字就得将他们的作文划入二三类作文之中。学生书写差的原因有很多, 比如小学基础没打好, 比如作业太多没时间练, 比如网络时代键盘输入的普及, 还有就是语文教师的不重视。面对这些情况, 我要求学生每人都准备一份硬笔字帖, 利用每天的课余时间或自习课进行临帖练字, 每周交一篇字帖给老师检查, 进步大的贴在光荣榜上。理科生看到自己的作文因为字写得好而上了一个档次, 就会有成就感, 从而更积极地投入语文学习当中。

新课改下高中理科学习策略研究 篇10

一、新课改的推行与高中理科学习策略的相关性

新课改是高中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内容与举措, 高中理科学习是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此可以得出, 两者都是当前高中理科教育发展不可或缺的部分, 并且具有很强的关联性。

1. 新课改与学习策略的内涵与功能

新课改是对高中课程进行改革的一次教育创新行动, 包括对课程的理念、内容、目标、教育与学习、考核等方面的改革, 能够极大推动高中教育的改革创新, 推动高中素质教育的发展, 推动高中生学习策略的完善与改革。

学习策略是一种为实现某种学习目的、完成一定学习任务而采取的学习方式与技巧, 采取一定的学习策略能够极大推动高中生学习过程的创新和提升学习效率, 能够极大锻炼高中生的学习能力与思维能力, 提升高中生学习的自主自控能力。

2. 新课改与高中理科学习策略实施的相关性

一方面, 新课改是高中理科学习策略实施的指导蓝本。高中理科学习策略实施的指导方针, 比如全面培养学生、全面提升学生能力、立德树人、教育信息化与国际化、学生为重心的三个一切等方针。其中新课改的提出为高中理科学习现实场域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指导原则, 能够在很多方面促进高中理科学习的创新发展和可持续运行。

另一方面, 高中理科学习策略实施是推行新课改的重要举措。推行新课改有很多的手段与措施, 比如校地合作、项目教育模式、慕课的推行、学生学习的创新发展等等。其中高中理科学习策略的创新发展与不断完善是顺利推行新课改的重要条件与路径之一。

二、目前高中理科学习存在的问题

环视目前我国高中学校理科生的学习现场, 虽然取得了很多的成绩, 不过由于应试教育的指导没有根本改变, 理科生学习存在一些不足, 与新课改的要求还有很多不符合的影响, 极大影响了新课改的有效实施。

1. 学习的目标问题, 影响了高中理科生学习的健康发展。这方面主要体现在, 高中理科学习的目标定位在很大程度上还受制于高考的内容与目标, 学生成长成才的各种目标构建不够, 极大影响了高中理科生学习的可持续发展和健康运行。

2. 学习的过程问题, 影响了高中理科生学习视域的拓展。这方面主要表现在, 高中理科学习的过程很大程度上还是教师主导下的学习行进过程, 学生主体性的学习过程还没有完全形成, 往往展现出的是一种填鸭式的学习过程, 一种教学互动相长的教育学习过程还没有真正完全形成。

3. 学习者的主动性问题, 影响了高中理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这方面主要体现在, 高中理科生学习往往处于一种受高考牵制的被动式学习, 没有很好发挥好学生的学习主人翁的作用, 极大影响了高中理科学习的创新性发展。

4. 学习者的模式与方式问题, 影响了高中理科学生学习的效率与质量。这方面主要表现在, 高中理科生的学习往往还是理论学习模式较多, 课堂学习模式较多, 课外的实践体验学习模式与方式开发不够; 针对学生个性特长的个性化学习方式与模式开发不够,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中理科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

5. 学习的考核问题, 影响了高中理科学生学习的有效驱动。这方面主要表现在, 高中理科生的学习效果考核往往还是以试卷分数为主要指标, 学生各方面的素质提升指标形同虚设, 高中理科学生的综合素质考核督导机制不健全, 极大影响了高中理科生学习的走向与发展趋势。

三、主动适应新课改, 不断提升高中理科学习水平

针对我国高中理科学生学习方面存在的问题, 根据新课改与高中理科学习策略实施的逻辑相关性, 我国高中教师与学生应主动按照新课改的要求[2], 探索新课改对理科学习的要求, 努力完善理科学习的方案, 以此到达新课改实施与高中理科学习方式改革发展的互动共赢态势。

1. 以新课改目标为主导, 不断完善高中理科学习的目的。目标是行动的先导, 因此高中理科生学习策略的选择与实施应该注重分析新课改对理科学习目标的要求, 将思维训练、素质提升、情感品质、道德精神等方面的教育目标统统纳入到学习目标体系的重构之中, 以此引领高中理科生学习过程健康发展。

2. 以新课改的方式为指导, 不断完善高中理科学习的模式与方式。方式与模式是行动目标实现的重要手段, 因此高中理科学习策略的完善与创新发展务必要注重分析和把握新课改对理科学习方式的要求, 将理论学习与实践体验学习相结合, 将自我教育与教师指导相结合, 将网络学习与现实学习相结合, 以此形成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学习模式。

3. 以新课改的内容为要求, 不断丰富高中理科学习的内容体系。内容与项目是行动的具体内核, 因此高中理科学习策略的完善与发展务必要注重新课改对理科学习内容的要求, 力求将校本课程、地方课程、国家部办课程紧密结合,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要求, 不断创新完善理科学习的项目与内容, 力争建构起全面提升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学习内容体系, 以此不断提升理科学习的内涵。

4. 以新课改的考核为指导, 努力健全高中理科学习的考核督导机制。考核与督导是行动的有效驱动, 也是行动效果的有效检验, 因此高中理科学习策略的完善与创新发展务必要注重新课改对其学习的考核督导要求, 坚持以学生的学习效果与成长情况作为理科学习成功与否的关键, 坚持网络考核与现实考核、自我考核与外在考核、理论知识考核与实践能力考核相结合, 力求健全高中理科学习的考核督导机制。

5. 以新课改对学生主动性的要求为指导, 努力健全调动学生主体性、主动性的教育与保障机制。引导与保障机制是行动成功的重要条件, 因此, 高中理科学习策略的完善与创新发展务必要注重分析把握好新课改对学习的引导与保障机制建设的要求, 全力提升理科教师的教育指导能力, 努力为高中理科学生的主动学习、自主学习与学习创新、个性化学习提供各种有利及时的保障条件。

总之, 高中理科学生学习场域的发展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 需要高中学校、教师、学生与家长的努力协作, 更需要不同视角的尝试与思考。新课改的推行为高中理科学生学习的创新发展提供了一种很好的视角、契机与平台。目前重要的是, 高中校应该主动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以学生为中心, 积极引导理科学生开展个性化学习模式, 以此不断推动理科生学习的创新发展。

摘要:高中理科是高中阶段重要的学习内容, 新课改为其提出了新的发展路径, 高中理科学习策略的完善是新课改实施的重要路径, 两者具有诸多的关联性。环视目前高中学校理科生学习场域的发展现状, 确实存在诸多的问题, 极大影响了新课改的有效实施。鉴于此, 高中理科生应该主动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从学习目标、内容、方式模式平台、考核机制、主体素质等各个方面全力推动理科学习策略的改革创新发展。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理科,学习策略

参考文献

[1]邵光华.高考视域中的新课改.教育发展研究, 2010 (6) .

上一篇:氧化特性下一篇:构建动力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