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课堂情绪管理

2024-08-22

大学英语课堂情绪管理(精选十篇)

大学英语课堂情绪管理 篇1

所谓情绪是个体对本身需要和客观事物之间关系短暂而强烈的反应。根据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 情绪的高低变化直接影响着学习者的认知水平和学习效果。积极的情绪能促使学生突破认知的阻碍, 扩大个体的注意范围, 使个体采取更为积极的思考和行动。相反, 消极的情绪会缩小个体的认知广度, 使个体在应对困难时缺乏灵活性。正因为如此, 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当主动了解大学生的情绪特征, 管理好他们的情绪状态, 通过营造和谐互动的学习氛围, 促成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 实现英语学习心理上的正向迁移。

2 影响大学生课堂情绪的因素

美国心理学家Lindsay和Norman认为情绪的产生是由生理状态、环境影响、认知过程三种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其中认知因素在情绪的产生中起关键作用。结合英语课堂教学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首先, 学生良好的身体状况和精神状态是产生正面情绪的基础。任何情绪的产生都有其生理心理上的原因, 学生在上课前是否身体健康、睡眠充足、饮食合理都会直接影响到他们在课堂上情绪的水平、强度、稳定性和持久性。

其次, 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学生积极的情绪表达和体验。由于良好的课堂氛围会使学生感到放松, 所以他们对课堂情境的知觉分析就会更加积极、全面、准确。而如果大多数学生的情绪体验都是积极正面的, 那么个体情绪很容易被群体情绪所感染带动, 形成良性互动, 帮助学生实现了内隐学习和无觉察知觉辨析。

最后, 学生的认知能力是决定其情绪产生变化的关键。所谓认知能力指接收、加工、储存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在课堂学习中, 学生们会表现出知觉、记忆、注意、思维和想象等方面的差异, 其情绪体验也必然大相径庭。特别是在比较新旧信息的环节中, 学生会因为认知能力不同而产生强度、时间和持续性等方面的情绪差异。

3 大学英语课堂情绪管理的可能性

情绪是可以被管理的。情绪ABC理论的创始者埃利斯认为:对于各种表示诱发性事件A (activating event) , 每个人都会产生不同看法、解释, 统称为信念B (belief) , 正是由于信念的不同, 所导致的情绪结果C (consequence) 也会不同。结合我国大学英语教育的实际状况, 管理好学生课堂情绪有以下的有利条件:

其一, 中国学生普遍信任教师, 听从教师的教导, 这是情绪管理的基础。信任是分为认知信任和情感信任, 是人们持有的与他人行为有关的认知、动机和情感方面的心理状态。在师生人际关系网络中, 学生只有认识到老师的教导具有权威性、正确性并且有利于自身的发展, 才愿意打开心扉, 配合教学活动, 从而促进教学合作绩效。

其二, 大学生的认知能力仍在发展当中, 其主导心境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大学生认知心理普遍不成熟。表现为情绪上的矛盾性、两极性和想象性。但是大学生的主导心境并不是僵化不变的, 完全可以通过教师的引导加以改变。只要他们能够建立合理的信念, 克服认知过程中的绝对化、悲观化和过度概括化等倾向, 就能够摆脱情绪困扰, 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

其三, 教师在课堂教学环节中居于主导地位, 能够引导学生的情绪体验。教师的授课内容、授课方式以及教师自身的情绪状态都会直接影响学生情绪体验。这就要求教师对于授课内容、方式力争求新求变, 对于自己的情绪要积极加以调节管理。而在长期的师生互动过程中, 教师的言行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们看待问题的方法, 进而从根本上影响学生的基本情绪面貌。

4 关于课堂情绪管理的一些建议

(1) 教师首先应该管理好自己的情绪

由于英语教师在课堂上的喜怒哀乐很容易被学生感知从而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体验, 所以在授课时英语教师要自觉调动自己的正面情绪, 暗示自己不要将不良情绪带入课堂。真正做到“教而忘忧”、“乐在其中”, 把自己对于英语的热爱和感悟传达给每一个学生。对于暂时无法克服的不良情绪, 教师要事先向学生说明缘由, 避免产生不必要的误会。

(2) 教师应当积极感知学生的情绪变化

英语教师应当善于察言观色, 能够快速识别学生情绪的变化。在教学中, 教师应当避免照本宣科式的单向信息灌输, 通过随堂提问或课堂活动了解学生是否对所学知识感到愉快和有兴趣。教师尤其要关注课堂上学生所表现出的负面情绪, 如焦虑、紧张、怀疑、沮丧、迷惑、痛苦。这些不良的情绪或临时激发或长期积累, 但无疑都对教学合作绩效起着巨大的破坏作用。

(3) 教师应当鼓励大学生找到合适的情绪表达方式

“情绪管理”即是以最恰当的方式来表达情绪, 换句话说, 教师要帮助学生恰如其分表达情绪。学生情绪变化波动有许多不可控的因素, 积极的思维方式会产生积极的情绪, 但是学生一旦产生负面情绪, 教师不应该一味地拒绝压制, 正确的做法是建立师生间信任关系, 开放沟通渠道, 允许学生充分地宣泄表达自己不良情绪。

(4) 教师情绪管理的核心任务是帮助学生克服不良的思维方式

情绪ABC理论认为:情绪是伴随人们的思维而产生的, 情绪上或心理上的困扰是由于不合理的、不合逻辑的思维所造成。由于个性、年龄、性别以及早期经历的不同, 大学生思维方式往往差异很大。但面对困惑挫折, 他们又都往往容易形成错误的思维方式或信念。因此, 教师要指导学生全面、辩证、乐观、平和地看待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 掌握情绪自我调节的方法, 用正确的思维方式指导自己的情绪反应。

(5) 教师情绪管理的主要手段是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课堂氛围是学生对课堂情境的总体评价和感知。它集中体现了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人际关系以及在这一关系网络中师生互动的状况。由于课堂氛围对学生学习情绪的巨大影响, 教师应当以开放民主的态度, 提高个人修养, 增加个人魅力, 提升人际交往能力, 努力创造出一种和谐、宽松、相互信任的课堂氛围, 让学生在没有外界压力的情况下投身到课堂情境体验当中, 真正体验到参与感、满足感和成就感。

(6) 教师情绪管理的主要目标是引导大学生形成积极正面的课堂主导心境

不同于激情和应激, 主导心境是长期稳定的心理特征, 决定了一个人稳定的情绪面貌。积极正面的主导心境能够形成强大的心理动机, 对人的行为具有驱动作用。学生课堂上主导心境的形成有赖于教师长期的情绪管理以及对英语学习重要性的认知。只要英语教师将课堂情绪管理看成是一个系统工程, 坚持不懈地引导学生用正确方式、思维方式认知课堂情境, 理顺情绪表达途径, 英语课一定能够成为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科目。

5 结语

情绪无所谓好坏, 但就英语课堂学习的效果而言, 良好的情绪状态无疑会有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有鉴于此,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英语教师应当本着情绪管理的理念, 用敏感细致的观察体谅学生, 用饱满的情绪感染学生, 用丰富的知识经历启发学生, 用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调动学生, 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信念, 最终促成学生积极的课堂情绪体验。

摘要:在影响英语课堂学习效果的诸多心理要素中, 学生的情绪状态无疑是最为直接显著的因素之一。大学英语教师应当根据情绪管理ABC理论, 在授课过程中主动感知、控制、调节自身情绪以及大学生的群体情绪, 通过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激发学生良好的情绪状态, 促进学生的认知水平, 提高英语课堂学习效率。

关键词:情绪,情绪管理,主导心境

参考文献

[1]Carlson.J.G&Hatfi eld.E.Psychology of emotion Richard and Winston[M].Inc, 1992.

[2]Lzard, C.E.Human emotions[M].New York, Plencem Press, 1997.

[3]安静.ABC理论对当前高校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培养的启发——基于一项调查的思考[J].昌吉学院学报, 2008 (4) .

[4]刘衔华, 蒋湘初.情绪智力研究述评[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4 (5) .

大学英语课堂情绪管理 篇2

情绪是人类的基本特性之一。喜怒哀乐忧恐惊——作为人类的七情六欲,便是其最典型的外化特征。不管多么优秀的人,都有情绪反应。教育战线的教师和学习的主体——学生也不例外。

情绪有好坏之分。好的情绪即积极的情绪,不但可以让人保持积极良好的心态,乐观向上的干劲,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还能让人身体健康,更容易取得成功。反之,坏情绪即消极情绪,则会让人沮丧、低迷、消沉,缺乏激情,人际关系变得紧张,而且会导致身体健康出现问题。

情绪是客观事物是否满足人们需要而产生的心理体验。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愉快、欢乐、适度、平稳的情绪能使中枢神经活动处于最佳状态,保证体内各系统的协调一致,充分发挥机体的潜能。

我们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往往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平时看似很冷静的老师,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也会变得火冒三丈、手忙脚乱、不知所措。而学生被老师批评后,会懊悔许久;考试失利,也会变得沉默寡言„ „这是为什么呢?其实这些都是人的情绪在作怪。

情绪可以催人向上,也可以使人陷入困境无法自拔。虽然情绪似乎与生俱来,但我们作为教师,肩负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必须学会驾驭情绪,管理情绪,尽可能地减小消极情绪对我们的影响。可以这样说,在如火如荼开展教育改革的今天,情绪管理是教师必备的个人素质。否则,我们 将无法顺利地完成教育赋予我们的艰巨任务,对学生知识的传授、心灵的 塑造和人格的培养,也会产生消极的影响。

毋庸置疑,教师情绪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学生。教师情绪饱满、乐观向 上,则会让学生学得有兴趣、有成效;而教师情绪低落、态度冷漠,则会 导致学生因厌恶老师而对学习毫无兴趣,甚至厌恶学习,课堂秩序、效果 因此也会陷入糟糕的境地。

总之,课堂管理的关键取决于老师和学生的情绪管理。尤其是老师在管理自己情绪的同时,还要做好对学生情绪的调控,要学会化解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和情绪困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健康茁壮地成长。

著名的教育家赞可夫说:“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使老师和孩子在课堂上能“自由呼吸”。如果不能造就这样良好的教学气氛,那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发挥作用。如何营造出利于教师、学生成长的和谐课堂氛围呢?

(一)转换角色,让平等、尊重、信任占据我们的课堂

教师角色,具体地讲,是指处在教育系统中的教师所表现出来的,由其特殊地位或职业决定的,符合社会对教师期望的行为模式。在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中,老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是知识的唯一拥有 者,而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学生要在老师的掌控下被动地进行学习。而 且,老师只需要简单地按照一种模式来教学,用“考试”尺度来评价所有 的学生即可。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老师早已不再是知识的唯一拥有者和传授者,师生之间的知识传递变成了一种信息交流和互动的过程。因此,在新课改风潮的推动下,教师角色发生转变,由原来的灌输者变为了引导者。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转变如果不能顺利实施,必然会导致教师和学生的情绪波动,带来不良后果。那角色转换后的情绪如何重塑呢?我们来看看侯老师是怎么做的:

例:侯溪萍,18岁走上教师岗位,24岁成为山东省青语会最年轻的理事,在全国小语学法研讨会上连续三届共夺得7个一等奖,先后被评为全国教改 实验先进工作者、全国师德标兵、全国尝试教育多己进个人、山东省特级 教师、齐鲁名师。2004年教师节作为山东省唯一代表在全国进行事迹宣传。在教学中,侯老师创造了一个个令人难以置信的‚神话‛。

侯溪萍在自己16年的教育教学生涯中,走出了一条自己真诚做人和引 导学生‚学做真人‛的教学之路。34岁的她,常常为拥有这份精神资产而自豪。

那一年,侯老师任教的班里来了一个叫小翔的学生,他非常聪明但很调皮,最大的缺点是不能约束自己。有时候上着课,他便从桌子底下爬出 来做个恶作剧,甚至趁女孩子专心听讲的时候猛拽人家的辫子。另外,他的学习成绩也很差。

为了帮助他改掉这个坏毛病,侯老师多次对他进行批评教育。小翔也 多次向侯老师保证,但过后依然如故。一次,侯老师找他谈心,小翔的一 句‚你是老师,你当然比我有理!‛的话深深触动了侯老师的心。她想: 自己多次对小翔批评教育无效,或许正是自己高高在上的教师身份阻碍了彼此心灵的沟通,使得小翔不能认识到错误,更别说心甘情愿地改正了。

于是,侯老师有了一个主意。她先是弯下腰来,非常郑重地对小翔说 :‚老师决定给你一个最大的权力——管老师,只要老师一有错误,你就 可以当场叫停和批评。‛ 小翔一听,顿时高兴得手舞足蹈。回家之后他对父母说的第一句话就 是:‚我能管老师了!‛接下来的事情表明他心里特别看重这个‚权力‛,还真的‚执法如山‛。

有一次,侯老师在下课铃响后拖了半分钟课,小翔就振臂而起,大叫 老师拖堂,理应做自我批评。侯老师当场向全班学生作了检讨,而小翔却兴奋地像打了一场胜仗似的。

侯老师在给了小翔‚权力‛的同时,也相应地拥有了对他进行管理的权力,那就是一旦他不信守承诺而有了破坏纪律的行为,老师也可以不留 情面地进行批评。

这种平等的双向约定给了侯老师很大的引导空间,同时也让小翔认识 到,一旦自己有错,也必须像老师一样勇于认错并及时改正。渐渐地,侯溪萍与小翔之间好像有了一个无形的‚君子协定‛,彼此之间有错都会主 动向对方‚交代‛,特别是小翔,即使是在课外犯了错也会主动跟侯老师 认错。

一个学期下来,小翔的表现令所有人都大吃一惊。他变得处处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还被选为班长,学习成绩也迅速提高。

后来,小翔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大学。步入大学的第一天,他就给侯 老师写了一封信。他说:‚正是侯老师能够‘弯下腰来’与我平等相处才 成就了今天的我。‛他将铭记一生。

由上面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出:作为教师,不仅仅是学生的“管理者 ”,更应该时刻担任“引导者”“促进者”的角色。教师的职责是教育所有的学生,因此要坚信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潜力;要慎重地运用学生原有的鉴定材料,对来自周围人关于某一学生的评价进行研究式地采纳,不能对学生形成先人为主的成见;在课堂教学中,要尽量地给每位学生同等参与讨论的机会,要经常仔细地检查、反省自己是否在对待不同学生的问题上有情绪差别,要尽量公开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在实施奖励时,要做到公平、公正、公开,不可区别对待 ;要常常了解学生的意见,看看他们是否察觉到了教师在期望上的偏差,随时审视自己的行为,用更大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来面对自己的工作,从而使自己的情绪始终保持良好状态,随时调控自己的情绪。

(二)让自信住进孩子的心灵,激发孩子主观能动性

莎士比亚说过:“自信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缺乏自信是失败的重要原因,有了自信心才能充满信心去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较强的自信心不仅能使学生在学业上取得成功,也会为学生在日后的社会生活区的更大的成就,从而获得更多的满足铺平道路。不仅如此,自信心还会产生连锁效应,它可以使学生获得其他许多优秀品质,比如能很好地应付压力、具有更好的判断力等。相反则会产生“波纹效应”,(波纹效应是指在学习的集体中,教师对有影响力的学生施加压力,实行惩罚,采取讽刺、挖苦等损害人格的作法时,会引起师生对立,出现抗拒现象,有些学生甚至会故意捣乱,出现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情形。这时教师的影响力往往下降或消失不见,因为这些学生在集体中有更大的吸引力。这种效应对学生的学习、品德发展、心理品质和身心健康会产生深远而恶劣的影响。)致使学生缺乏进取的动力,难以在学习上取得理想成绩。或者产生“习得性无助”的心理状态,(奥勒冈州立大学的日裔美籍研究生广仁在人身上做了习得性无助的实验,发现了这样的结果:

他把被试分成三组,分别带入一个音响开得很大的房间,让他们把声音关掉。

第一组被试试了各种方法按控制板上的各种按钮,但没有任何方法把噪声关掉,噪声依然如故。

第二组被试只要尝试按对了控制按钮的排列组合,就可以把声音关掉。

第三组是控制组,没有受噪音干扰。

然后广仁把每组被试分别带到另一个房间去,房间里面有一个实验箱,里面会有很难听的忽忽声出来,但只要被试把手移到实验箱的一边去,噪音就会停止。

结果那些一开始就接受了不可逃避的噪音的第一组被试大多坐在那里忍受噪音,而不会试着把手放到实验箱的另一边去。

他们学会了对噪音的无可奈何,他们连试都不试一下,即使时间、地点、情境都已经改变了。他们把对噪音的无助带到了实验情境中。而第二组与控制组中的所有人都很容易就会把噪音关掉。假如人可以从这么小的事情中学会无助,那么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经历的挫折与失败、打击更有可能让人们学会无助。)让孩子自设樊篱,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为自身不可改变的因素,放弃继续尝试的勇气和信心,甚至破罐子破摔。

我们不能总是让学生有挫折感,无助感是学生学习的大敌„„,当那种无助已经深深植根在孩子心里的时候,任何教师都无能为力了。我们必须努力改变教学方法,满足学生的需要,创造成功的机会。自我肯定的心态是建立在别人的一致认可的基础之上的,教师的激励能引起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产生巨大的心灵感应,从而使内在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细节,善于发现学生的进步,并给予及时的表扬反馈,帮助学生赢得信心,成了老师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三)让爱与宽容展现人性的美丽 宽容是一种最美丽的情感,宽容是一种良好的心态,宽容也是一种崇高的境界,能够宽容别人的人,其心胸像天空一样宽阔、透明,像大海一样广袤深沉。课堂上,面对那些单纯、可爱的学生,我们没有理由去责备他们、苛求他们,而应该以一颗宽容的心去爱护他们、鼓励他们、温暖他们。“严师出高徒”是中国基础教育的一种传统文化和传统观念,这个“严”不应该排斥教师对学生的包容和理解。“严师”应该是严格而不严厉,而教师对学生的“包容”当然不是放任自流、一味纵容,必须校正学生不良的学习和生活习惯,要严在当严处,爱在细微中,要把包容心和责任心贯穿教育的始终。包容实际是对学生能够克服困难、改正错误、提高学业成绩的信任,更是对学生发展缓慢的一种等待、期待。教师的包容是学生自信心的保护伞,是学生发展的动力,为学生的成长留足了自主反思的空间。

例:曾听过这样一个故事,史蒂芬〃葛雷是个曾经取得过重要的医学成就的科学家。有个报社记者采访他,问他为什么会比一般人更有创造力时,他回答,在他看来,这都与他小时候他母亲给他的经验有关。有一次他尝试着从冰箱里拿一瓶牛奶,他失手把瓶子掉在地上,牛奶溅得满地都是——像一片牛奶的海洋!

他的母亲来到厨房,并没有对他大呼小叫、教训他或者惩罚他,她说:‚哇,你制造的混乱还真棒!我几乎没有看见过这么大的奶水坑。牛奶反正已经不能喝了,在我们清理它之前你要不要在牛奶中玩几分钟?‛

他的确这么做了。几分钟后,他的母亲说:‚你知道,每次当你制造这样的混乱时,最好你还是得把它清理干净,让物归原处。你想这么做吗?我们可以用一块海绵、一条毛巾或一只拖把。你喜欢哪一种?‛他选择了海绵,于是他们一起清理打翻了的牛奶。

最后,在和母亲一起清理完厨房后,他母亲又说:‚你知道,我们在如何有效地用两只小手拿大牛奶瓶上已经做了个失败的试验。让我们到后院去,把瓶子装满水,看看你是否可以拿得动它。‛小男孩学到了,如果他用双手抓住瓶子上端接近瓶嘴的地方,他就可以拿住它不会掉。

这个知名的科学家说,那一课使他知道他不需要害怕错误。除此以外,他还学到,错误只是学习新东西的机会,科学实验也是如此。即使实验失败,我们还是会从中学到有价值的东西。

在课堂上,教师处理问题要有余地,但并不是无原则的放任自流,教师对有过错的学生应因势利导,要用宽容的心教育学生,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学生因缺乏自控力而犯错误,这是人成长过程中必然出现一种现象。宽容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它的教育力量常常超出我们的想象。

如果说“没有教育不好的学生”是唱高调,那么“没有不能教育的学生”则是实实在在的道理。对学生严格要求,不放松常规管理,但绝不是管得越严越好,跟得越紧越好。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更应该这样,否则可能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教育首先是服务,管理首先是尊重,相处贵在信任。我们要用爱与宽容为孩子创造出能“自由呼吸”的课堂氛围。

(四)让微笑与赞美成为学生前进的动力

心里学家艾勒比思列举过这样一个公式:感情的全部表达=7%的言词+38%的声调+55%的面部表情。教师和蔼可亲的微笑,温和的声调,会给课堂带来和蔼、融洽、愉快的气氛。唯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学生才会“听其教”。很多情况表明,学生都不喜欢整天板着面孔的老师,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期待通过微笑传递,学生就会在这种爱的感召下,受到鼓舞,进而愿意投入到学习中去。

微笑会使课堂充满活力,带给学生一个好的心情。而恰如其分的赞美能使我们更好地与他人交流,从而增进彼此之间的友情。

心理学家威廉.杰姆斯曾说过:“人性最深层的需要就是渴望别人的赞赏,这是人类之所以区别于动物的地方。” 马克吐温也说过:“只凭一句赞美的话,我就可以活上两个月。” 可见,赞美对人的情绪有多么大的影响。

美国心理学家特尔福德认为,驱使学生学习的基本动机有两种:一种是社会交往动机,另一种是荣誉动机。前者表现为学生愿意为他所喜欢的老师而努力学习,从而获得教师的称赞,增进友谊;后者则是一种更高级的动机,它是人们要求在社会上取得一定地位、待遇的愿望体现,如追求别人对自己的尊敬、希望获得别人的肯定、赞扬、称颂等,这两种动机是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心理基础。

鉴于学生这样的心理动机,我以为教师只要能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中恰当的运用鼓励和表扬,毫不吝啬地赞美学生的各种优点,必定能激发学生积极进取、刻苦求学的潜能。

例:我们都知道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 1968年的一天,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助手们来到一所小学,说要进行7项实验。他们从一至六年级各选了3个班,对这18个班的学生进行了‚未来发展趋势测验‛。之后,罗森塔尔以赞许的口吻将一份‚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交给了校长和相关老师,并叮嘱他们务必要保密,以免影响实验的正确性。老师们‚知道‛教室中坐着一些与众不同的学生后,虽然依约没有明言,却一直对这些学生充满着热切的期待,而学生们也感受到了老师们的这种期待暗示和鼓励赞美,因此刻苦求学,锐意进取,孜孜以求。其实,罗森塔尔撒了一个‚权威性谎言‛,因为名单上的学生是随便挑选出来的。8个月后,罗森塔尔和助手们对那18个班级的学生进行复试,结果奇迹出现了:这些随意抽取的凡是上了名单的学生,包括以前成绩中下等,个个成绩优秀,且性格活泼开朗,自信心强,求知欲旺盛,更乐于和别人打交道,与他人关系融洽健康。

请不要小看赞美,它能点燃心中的憧憬和希望。所以,作为教师,应该学会赞美学生,乐于赞美学生,从而激发学生听课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甚至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在赞美声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大学英语课堂情绪管理 篇3

情绪是人类的基本特性之一。积极情绪可以让人保持积极良好的心态,乐观向上的干劲,让人更容易取得成功。消极情绪则会让人沮丧、消沉,往往会与成功失之交臂。日常教学中,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遇到突发事件时,会变得烦躁不安、慌乱不知所措。而学生遇挫后,情绪低落,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做出过激行为。这都是人的情绪在作怪。由此可见,不论教师还是学生,其情绪的好坏直接影响了教学的进程和发展。因此,控制和管理好课堂情绪,是课堂成功的关键。作为教师,必须学会驾驭情绪、调控情绪和管理情绪,尽可能地维持积极情绪,减少消极情绪。

一、教师应自我调控,做好自我情绪的控制和管理

(一)课前自发酝酿积极情绪,让自己进入最佳状态

心理学家赫布曾说过:“当情绪唤醒达到最佳水平时,操作效率也最高。”不论教师还是学生,课前都应主动自发地酝酿积极情绪,让自己进入最佳状态。这一点,教师比学生更容易做到。

1.要给导火线事先“浇上点水”。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往往会遇到各种不利因素干扰教师对课间情绪的酝酿。例如,课代表报告某位学生的作业没有按时上交;有学生争吵或打架,其余学生围观喧闹……这些都会或多或少地让教师情绪变差。教师必须立即调整好心态,不能发怒或沮丧,将负面情绪带入课堂。要想有一节高效的课,就应事先给自己那根极易引燃的导火线浇上点水。2.要用幽默赶走不良情绪。一节课成功与否,根本取决于教师能否在短时间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教师课间情绪起决定性作用。我们不妨以课前的一些小事为契机,诙谐幽默地处理,以此释自己之怀,笼学生之心,融师生之情。

(二)效化解工作压力,正确处理与同事、家长的关系

职业压力不可避免,但要学会有效化解,转化为工作动力。这就要求我们:正确认识自己,扬长避短;建立积极工作态度,增强抵抗工作压力的能力;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不断发展自我;掌握宣泄方法,合理释放压力。

来自同事和家长的情绪影响很大程度由自己主观意识造成,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1.容忍同事间的性格和能力差别,求大同,存小异。2.多发现别人的长处,避免印象传染。3.不戴有色眼镜看人。消除偏见,友谊远胜于蔑视和敌对。

二、维持积极情绪,消除负面情绪,加强学生的情绪控制和管理

(一)掌握积极情绪的激发艺术,使课堂更为高效

1.激情激发法:一个人的情绪很容易感染到别人,使之产生共鸣。所以,教师以激昂的情绪教学时,学生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回馈以激情,积极情绪便得以很好地激发。可以说是以“情”调“情”。

2.情境激发法:兴趣是具有积极作用的情感,而人的情感总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如将教学知识放于生动有趣的情境中教授,定会使学生兴趣大增。所以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需要和生活实际,创设出趣味盎然,贴近生活的情境,使其产生情感共鸣,获得积极情绪体验。

3.赞美激发法: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被尊重、被认可的渴望,尤其是精神世界正在形成期的少年儿童,急需得到老师的认可。被赞美的学生会自然产生成就感,并激发出斗志。正如古人所说:“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

(二)掌握负面情绪的转化策略,让学生始终情绪高昂

1.批评不要带情绪,让学生口服,更要让其心服

批评必须掌握技巧和艺术,采取合理的方式和方法,否则稍有不当便会起到反作用。恼羞成怒,埋怨指责,只会打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甚至使其产生抵触和逆反心理,达不到教育目的。教师只有提高自身修养,控制好自己的情绪,用发展和期盼的目光看待每位学生,才能真正消除其负面情绪,促其不断进步。

2.改变课堂上的“猫鼠”局面,做学生的朋友

新型的师生关系应是一种平等、和谐的朋友关系。课堂上的“猫鼠”游戏早应被时代所淘汰,被教师所摒弃。只有减少“规定”,留点“自由”,多些倾听和互动,少些教条与专制,才能建立起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发出学生的积极情绪,充分挖掘和发挥其内在的潜能。教师不应是自我权威的维护者和教材的代言人,而应是学生能力的激发者、培养者和欣赏者。

总之,课堂成败取决于教师和学生两者情绪的控制和管理。教师在管理好自己情绪的同时,还要做好对学生情绪的调控,两者缺一不可。而教师在课堂情绪的控制和管理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因此,教师必须要学会化解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和情绪困扰,充分激发和维持学生的积极情绪,使其以最为热情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学习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大学英语课堂情绪管理 篇4

一、教师应自我调控, 做好自我情绪的控制和管理

(一) 课前自发酝酿积极情绪, 让自己进入最佳状态

心理学家赫布曾说过:“当情绪唤醒达到最佳水平时, 操作效率也最高。”不论教师还是学生, 课前都应主动自发地酝酿积极情绪, 让自己进入最佳状态。这一点, 教师比学生更容易做到。

1.要给导火线事先“浇上点水”。在日常教学中, 我们往往会遇到各种不利因素干扰教师对课间情绪的酝酿。例如, 课代表报告某位学生的作业没有按时上交;有学生争吵或打架, 其余学生围观喧闹……这些都会或多或少地让教师情绪变差。教师必须立即调整好心态, 不能发怒或沮丧, 将负面情绪带入课堂。要想有一节高效的课, 就应事先给自己那根极易引燃的导火线浇上点水。2.要用幽默赶走不良情绪。一节课成功与否, 根本取决于教师能否在短时间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而教师课间情绪起决定性作用。我们不妨以课前的一些小事为契机, 诙谐幽默地处理, 以此释自己之怀, 笼学生之心, 融师生之情。

(二) 效化解工作压力, 正确处理与同事、家长的关系

职业压力不可避免, 但要学会有效化解, 转化为工作动力。这就要求我们:正确认识自己, 扬长避短;建立积极工作态度, 增强抵抗工作压力的能力;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不断发展自我;掌握宣泄方法, 合理释放压力。

来自同事和家长的情绪影响很大程度由自己主观意识造成,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1.容忍同事间的性格和能力差别, 求大同, 存小异。2.多发现别人的长处, 避免印象传染。3.不戴有色眼镜看人。消除偏见, 友谊远胜于蔑视和敌对。

二、维持积极情绪, 消除负面情绪, 加强学生的情绪控制和管理

(一) 掌握积极情绪的激发艺术, 使课堂更为高效

1.激情激发法:一个人的情绪很容易感染到别人, 使之产生共鸣。所以, 教师以激昂的情绪教学时, 学生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回馈以激情, 积极情绪便得以很好地激发。可以说是以“情”调“情”。

2.情境激发法:兴趣是具有积极作用的情感, 而人的情感总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 如将教学知识放于生动有趣的情境中教授, 定会使学生兴趣大增。所以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需要和生活实际, 创设出趣味盎然, 贴近生活的情境, 使其产生情感共鸣, 获得积极情绪体验。

3.赞美激发法: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被尊重、被认可的渴望, 尤其是精神世界正在形成期的少年儿童, 急需得到老师的认可。被赞美的学生会自然产生成就感, 并激发出斗志。正如古人所说:“数子十过, 不如奖子一长。”

(二) 掌握负面情绪的转化策略, 让学生始终情绪高昂

1. 批评不要带情绪, 让学生口服, 更要让其心服

批评必须掌握技巧和艺术, 采取合理的方式和方法, 否则稍有不当便会起到反作用。恼羞成怒, 埋怨指责, 只会打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甚至使其产生抵触和逆反心理, 达不到教育目的。教师只有提高自身修养, 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用发展和期盼的目光看待每位学生, 才能真正消除其负面情绪, 促其不断进步。

2. 改变课堂上的“猫鼠”局面, 做学生的朋友

新型的师生关系应是一种平等、和谐的朋友关系。课堂上的“猫鼠”游戏早应被时代所淘汰, 被教师所摒弃。只有减少“规定”, 留点“自由”, 多些倾听和互动, 少些教条与专制, 才能建立起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 激发出学生的积极情绪, 充分挖掘和发挥其内在的潜能。教师不应是自我权威的维护者和教材的代言人, 而应是学生能力的激发者、培养者和欣赏者。

大学生如何进行情绪管理 篇5

一、什么是情绪

情绪,是人各种的感觉、思想和行为的一种综合的心理和生理状态,是对外界刺激所产生的心理反应,以及附带的生理反应,如:喜、怒、哀、乐等。情绪是个人的主观体验和感受,常跟心情、气质、性格和性情有关。补充定义:物质在受限范围内运动,以体现思维变化的表现形式。思维通过肉体活动产生的视觉信号、声音信号、触觉信号等所有信息的统称。

二、情绪与情感的区别

首先,情绪出现较早,多与人的生理性需要相联系;情感出现较晚,多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婴儿一生下来,就有哭、笑等情绪表现,而且多社会认知与食物、水、温暖、困倦等生理性需要相关;情是在幼儿时期,随着心智的成熟和的发展而产生的,多与求知、交往、艺术陶冶、人生追求等社会性需要有关。因此,情绪是人和动物共有的,但只有人才会有情感。

其次,情绪具有情境性和暂时性;情感则具有深刻性和稳定性。情绪常由身旁的事物所引起,又常随着场合的改变和人、事的转换而变化。所以,有的人情绪表现常会喜怒无常,很难持久。情感可以说是在多次情绪体验的基础上形成的稳定的态度体验,如对一个人的爱和尊敬,可能是一生不变的。因为如此,情感特征常被作为人的个性和道德品质评价的重要方面。

最后,情绪具有冲动性和明显的外部表现;情感则比较内隐。人在情绪左右下常常不能自控,高兴时手舞足蹈,郁闷时垂头丧气,愤怒时又暴跳如雷。情感更多的是内心的体验,深沉而且久远,不轻易流露出来。

三、大学生的情绪特点

1、情绪的丰富性。从自我意识的发展看,大学生出现较多的是自我体验,自我尊重的需要强烈,易产生自卑、自负等情绪; 从社交看,大学生的交往范围日益扩大,同学、朋友及师长之间交往频繁,有的大学生开始了恋爱,情绪表现得更细腻、更复杂; 大学生通过各种活动了解社会,学习社会的道德规范,对自己的身份、角色、志向、价值等问题有了更深入的思考,理智感、美感、集体荣誉感等高级情感也有所发展。

2、情绪的不稳定性。由于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还未完全定型,认知能力还有待提高,大学生的情绪活动往往强烈而不能持久,情绪活动随着认知标准的改变而改变。喜怒哀乐无常、阴晴雾雨变化是大学生情绪常见的现象,风平浪静之后可能就是疾风暴雨。大学生情绪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高兴时忘乎所以,看什么都顺眼,消沉时心灰意冷,看什么都别扭,情绪呈现不稳定状态。

3、情绪的掩饰性。大学生随着知识水平的提高,思想内涵的丰富,在情绪反映上较隐晦。他们已具备在一定的情景下压抑控制自己愤怒、悲伤等情绪,而将真实的情绪掩饰起来的能力,形成外在表现和内心体验不一致的特点。他们会根据一定的条件来表达情绪,如对一件事情或对某人明明是厌烦的,但由于种种原因,可能表现出较好的或不在意的态度。

4、情绪的冲动性。有的心理学家把青年期形容为 “疾风怒涛 ”时期。大学生的情绪往往表现得快而强烈,常因一点小事振奋不已,豪情万丈。大学生情绪的冲动性一般表现为对外部环境或他人的不满,情绪失控,语言、行动极富攻击性,如果不予以引导,会给大学生本人以及社会带来危害。

四、大学生管理好情绪的必要性

(一)合理进行情绪管理是维持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

西南财经大学电子商务学院的“情绪管理工作坊”在针对学生个人发展心理训练的意向调查中发现在18个备选项目中,420 位参加调查的同学最感兴趣而又最觉无力的问题是 “如何提高自己管理情绪的能力”。可见,大学生的情绪困扰是一个应当引起教育者高度关注的现实问题。处在青年期的大学生,心理上正经历着急剧的变化,情绪起伏波动大,情感体验丰富和复杂,容易陷入情绪困扰。这一特点必然会影响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长期持续的不良情绪还会危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情绪健康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情绪异常往往是心理异常的先兆。从提高大学生的情绪管理水平入手,能有效防止他们情绪异常的出现,防患于未然,达到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目的。

(二)有效进行情绪管理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 从广义上来讲,社会是由无数个个体组成。协调好个体与社会的关系,才能促进个体自我价值的实现和个体完满生活的享受,反之,则会使得个体因与社会对立或消极的适应受到社会的遗弃或制裁。从狭义上来讲,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大学生情绪的健康发展是保证人际关系良好与社会和谐的基础。学校育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体现社会的需要,培养的人才最终要投身入社会、服务于社会,只有有效管理自己的情绪,才能提高个体社会适应的能力,增强社会群体的凝聚力,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五、如何进行情绪管理

1、自我控制。它是个人对自身的心理和行为的主动掌握,是个体自觉地选择目标,在没有外界监督的情况下,适当地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抑制冲动,抵制诱惑,坚持不懈地保证目标实现的一种综合能力。当某些消极情绪被激发起来后,有的大学生会哭泣、吼叫、打人、骂人甚至采取一些极端的行为。这时就要先冷静下来,有意识对自己的情绪进行控制,先要仔细考虑采取这种行为的利与弊,然后选择一种适宜的行为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

2、注意转移。把注意力从引起不良情绪反应的刺激情境转移到其它事物上去或从事其他活动的情绪调节方法。当出现情绪不佳的情况时,要把注意力转移到使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上,或暂时避开令人伤心的地方。如:外出散步,看电影,听听笑话,看看幽默小说,打球,下棋,找朋友聊天,换换环境等,这些活动有助于使情绪平静下来,在活动中寻找到新的快乐。这种方法,一方面中止了不良刺激源的作用,防止不良情绪的泛化、蔓延;另一方面,通过参与新的活动,特别是自己感兴趣的活动而达到增进积极情绪的目的。

3、自我安慰。这种情绪调节方法主要是当一个人追求某个事物而不能实现,为了减少内心失望,找一个借口或理由,以缓解矛盾冲突,消除焦虑、抑郁、烦恼和失望情绪。人不可能处处顺心事事顺利,学习、就业、人际交往中遇到了困难和挫折,在经过最大努力仍不能改变状况时,可适当地进行自我安慰,要说服自己适当让步,将不成功归因于客观条件和客观现实,同时要勇于承认并接受现实。经常用 “胜败乃兵家常事”、“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坏事变好事”等词语来进行自我安慰,可以摆脱烦恼,缓解矛盾冲突,消除焦虑、抑郁和失望,达到自我激励、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之目的有助于保持情绪的安宁和稳定。

4、适当发泄。当情绪发作时,人体内潜藏着一股能量,过分压抑只会使情绪困扰加重,积聚起来有害身心健康。大学生有焦虑、烦闷、抑郁等负情绪时,也不能一味地把不良心情绪藏在心底,进行适度的宣泄,使压抑的心境得到缓解和改善,有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情绪的发泄有直接和间接两种,直接的宣泄就是直接针对引发情绪的刺激来表达情绪。当直接发泄对于别人或自己不利时,则可以用间接发泄,如找个僻静地方大声叫骂、抨击、使人恼怒的对象;或是尽情地向亲朋好友倾诉的不平和委屈; 或是通过体育运动、劳动等方式来尽情发泄或是在感觉生活压力太大时,通过写日记的办法将负性情绪用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一旦发泄完毕,心情也就随之平静下来,负性情绪得以缓解。

5、心理咨询。当自己的情绪低落时,可以向自己的父母、师长、朋友等进行咨询,也可以到专业的心理咨询室进行咨询。以消除自己的不良情绪。

六、结论

情绪管理:高效课堂的催化剂 篇6

摘要:教师与学生的情绪影响着课堂教学效率,通过适时恰当的管理,能产生教学质量的增值效应。

关键词:情绪管理;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424.21

本文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 《高效课堂教师情绪管理的实践研究》C-b/2011/02/4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课堂中师生情绪的主观体验支配着课堂行为,教学时教师如能发挥情绪的积极作用,增强情绪与教学的整合,可提高教学效果创造条件。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的形成需要积极的情绪管理,情绪管理可以带来教学质量的增值效应。

一、认识情绪与情绪管理

情绪存在每个人的身上,可使你精神焕发、冷静理智、安详从容,也可使你萎靡不振、暴躁易怒、惶惶不安,是影响人类生活和工作的重要心理因素。情绪本无好坏,只是情绪引发的行为有好坏之分,无论是正向情绪还是负向情绪都有它独特的价值。人们常说的“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就是进行情绪管理,教师由于其职业的需要,在工作时需投入和表露出更多的情绪。教师运用心理学和管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激发、维持或加强自己和学生的有利于教学活动的积极情绪,降低、消除或者预防不利于教学活动的消极情绪,从而保证教学活动顺利地进行。教师作为特定的群体,情绪管理既是师生身心健康的保证,又是迫切的职业需求。

二、调查师生课堂情绪现状

(一)教师是情绪问题多发人群

人的情绪状态总是伴随着生理反应,来自社会、学校、学生及家长方面的压力导致教师成为情绪问题的高发人群,教师的情绪状态将直接影响教师的身心健康。教师如具备积极的情绪体验,教学过程中就能做到“态度和蔼”、“宽容大度”、“循循善诱”,会让学生有美好的情绪体验,在学习时感到“如沐春风”,从而激发起学生内在的学习潜能。如果教师将不良情绪带进课堂,如“精神萎靡”、“心烦意乱”、“满腹牢骚”等,学生学习的情绪会受到压抑,思维会受到挫伤。

情绪具有感染性,而教师是教育教学过程中情绪感染的主动者。教师的情绪状态将在其教学过程中直接作用于学生,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及学生的情绪状态,甚至会影响到学生的态度及生涯发展。

(二)学生的课堂情绪易波动

调查发现高中生约有 16%以上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负性情绪呈日趋增加趋势。许多学生以自我为中心,情绪波动明显,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厌烦说教,逆反心理较强。学生的情绪具有很强的不可预见性,甚至是在听课过程中不经意想到了一些不开心的事情,情绪也会变坏。

学生的不良情绪会干拢他们集中精力去学习,影响同学之间正常关系。同时学生的情绪也会感染教师,影响教师的行为。教师的任何不良情绪,都会严重影响自己对知识的讲解和学生对知识的领悟,降低课堂教学效果。作为学生,谁都可能会遇到一些棘手的事,所不同的是能否自我克制和采取什么方法,才能够最大限度的消除不良情绪带来的学习生活的影响。

三、课堂情绪管理的策略

师生的情绪是影响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教师在课堂中管理好师生间的情绪,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有效措施。

(一)建立教师自身情绪管理系统

教师自身的情绪是影响课堂教学的直接因素,是重要的情绪源之一,是情绪管理的重要手段,教师学会情绪的自我管理是有效开展课堂情绪管理的前提。

1.冷静三思法。把脾气发出来,那是本能;把脾气压回去,才叫本事。不管处于什么样的负面情绪中,先暂停当前的情绪,讓自己先冷静下来,明白当前所处的状态。弄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审慎三思,增加情绪反应的选择性,理智应对。

2.心理暗示法。当教师遇到情绪问题时,可以利用语言、形象的暗示,来调适和缓解自己的不良情绪,以保持情绪的稳定性。自我暗示分消极自我暗示与积极自我暗示。积极自我暗示,在不知不觉之中对自己的意志、心理以至生理状态产生影响,积极的自我暗示令我们保持好的心情、乐观的情绪、自信心等。如不断地对自己默语:“我一定能行”、“不要紧张”、“不许发怒”等。

3.调整心态法。只要心态正确,心情就会变好,情绪也相对稳定。我们的情绪不同往往不是由事物本身引起的,而是取决于我们看待事物的不同思维方式。在不利的环境中,我们不妨换一种思维方式去思考。

4.情绪升华法。情绪升华是对消极情绪的一种高水平的宣泄,将消极情感引导到对人、对自、对社会都有利的方向去。当教师遇到情绪问题时,应有意识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理智地驾驭情绪,将不良的情绪反应引导到有利的方向。

(二)过滤学生的消极情绪,释放积极情绪

对学生进行情绪管理,不是去消除或抑制学生的情绪,而是使学生的情绪达到以积极情绪为主。

1.树立“学生至上”的理念,学会欣赏学生。教师要管理学生情绪,师生关系首先得融洽。教师只有关爱学生,达到“学生总是自己的好”的认知境界,学生情绪自然高昂。宽容对待学生每一次“过错”;冷静调控每一次“激动”;坦然面对每一次“意外”。

2. 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感染学生。教师可提前进入教室,与学生交流、沟通,了解学生的情绪状态,酝酿课堂情绪。开始上课时,师生双方友好地问候。授课时,教师应注意如何使自己的教学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的期待;经常微笑,眼睛始终望着学生,让学生感觉到你在关注他,从而能有效抑制学生消极情绪的产生。

3.指导学生进行情绪自我管理。学生随时面临许多新的挑战和抉择,经常困惑自己的情绪问题。指导学生做好“自我情绪管理”,帮助引导学生增进他们的“情绪智慧”。引导学生了解自己的情绪,寻找改变的目标;指导学生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树立控制自己情绪的自信心;引导学生解读他人的情绪模式,学会关心他人并通过他人反思自己的情绪。

总之, 有效的情绪管理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能促进师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沈卫东. 基于改革情境的教师情绪管理[J]. 教学与管理, 2011(13).

大学英语课堂情绪管理 篇7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 教学本身并没有什么固定的模式, 教师为了取得好的教学成果, 就需要在教学中多关注学生的情绪, 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来活跃课堂, 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 使学生能够逐渐改变自己的不良情绪, 养成主动学习英语的习惯。

一、培养学习动机, 转变学习态度

在教学中发现, 许多学生对英语的学习提不起来兴趣,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不知道自己学英语究竟是为了什么, 许多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印象就是考试, 就是单词的记忆和枯燥语法的讲解, 学生对英语学习抱着这样的一种错误认知自然就学不好英语。教师为了改变学生学习英语的这种厌学情绪, 就需要端正学生对英语的认识, 要让学生感觉到英语的学习对自己以后人生的发展都是很重要的, 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强大动机, 这样学生才能够主动的学习。在培养学生的动机的时候, 一是培养学生狭义的动机。比如学好英语, 就可以在国外旅游的时候能够和外国人交流自如, 能够了解和我们不一样的民族的生活习惯, 以后自己能够进入到外企等地方进行工作等。二是较为广泛的动机。比如要让学生明白自己的身上承担着一种社会责任。因此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就需要擅于挖掘学生身上的这种动机, 从而对学生的不良学习情绪进行引导, 从而使得学生逐渐喜欢上英语的学习。

比如, 在学习译林版初中英语8B的Unit 2 Travelling的时候, 教师就可以询问学生“Do you like travelling?”, 初中学生都喜欢新奇的事物, 因此对旅游就有着天然的喜爱, 教师就可以抓住学生这样的心理, 来对学生讲“你们都喜欢旅游, 但是你们想要去哪里旅游呢?我们国家有许多的美景, 但是国外的美景都是你们没有见过的, 年轻的时候就应该多出去走走, 在外面你们才能够看到不一样的世界!”教师这样讲解以后, 给学生放映一些国外的风景纪录片, 这样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就会被这样的美景所吸引, 情绪就调动起来。此时教师就可以对学生讲:“外面的世界很大, 英语的学习可以帮助你们更多地去了解这个世界, 去扩展自己的视野!”经过这样的讲解, 学生的学习动机就激发了起来, 就会感受到英语学习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 然后改变自己对英语错误的认识, 逐渐提高自己的英语学习水平。

二、构建情景课堂, 鼓励学生参与

初中学生都好玩好动, 喜欢表现自己, 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 就可以抓住学生这样的心理特点, 营造出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 使得学生感受到的英语学习不再是枯燥的记忆和考试, 而是一门很丰富的语言, 只是我们生活中的一门工具而已。教师在教学中固然要追求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 但是学生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 不要急于赶教学进度, 使得学生感受到英语学习的快乐以后, 那个时候再完成教学进度才会事半功倍。

比如, 学生在学习完译林版初中英语7A中的Unit 4 Food的时候, 教师就可以在班级里面来举行一个小型的演讲比赛, 来说说自己最喜欢的食物是什么, 初中学生都比较喜欢美食, 因此在进行演讲的时候也感觉到有话可说, 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被激发了出来, 学生在说的过程中也不觉得是一种负担, 而是当成一种情绪的宣泄方式。教师也可以在班级里面模拟餐馆的场景, 然后让学生扮演成顾客或者服务员, 来进行情景对话, 在对话的过程中, 就需要将学到的有关食物的表达加进去, 学生爱演的性格就被激发了出来, 就会感受到英语在实际应用中的魅力, 就能够积极参与到这个过程中, 不仅使得学生掌握了有关食物的表达, 而且让学生改变对英语的印象, 从而有利于接下来的英语学习。

三、改善师生关系, 优化评价机制

在对英语学习有厌学情绪的学生的调查中, 学生们普遍反映教师往往关注的是班级里面学习成绩较好的同学, 并没有对自己的有过多的关注, 这样学生就自暴自弃, 形成了恶性循环。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就需要给予这些厌学学生额外的关爱, 要多关注学生的学习情绪, 不要对这些学生进行冷嘲热讽, 这只会加剧学生的厌学情绪。教师要改变和厌学学生之间的关系, 要和学生像朋友一样交流。对于学生做得好的地方要不吝啬自己的表扬, 要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的存在, 感觉到自己学习的进步, 从而能够对英语学习保持持续的学习动力。

比如, 在学习译林版初中英语9A中的Unit 5 Films的时候, 教师就可以设置自由讨论的环节, 来讨论自己看过的电影, 和自己的对电影的感受, 一些学生对英语学习提不起来兴趣, 但是却对英语电影很有钻研, 在发言的过程中, 往往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教师遇到这样的情况的时候, 就需要对这些学生进行表扬, 并且对这些学生讲:“你们既然对英语电影有这样的见解, 说明你们英语的学习能力应该是很强的, 你们难道就不想看纯正的不经过各种糟糕翻译的英文电影吗?”经过教师这样的一激励, 学生的英语学习欲望就激发了出来, 学生就能够主动地进行英语的学习。

构建心理契约的课堂情绪管理模式 篇8

一、心理契约的概念

关于雇佣双方间所缔结的心理契约,一直以来都有两大分野:共享论和个体论。其中,持共享论的代表性人物主要是Schein(1965),他认为“心理契约是指个体所拥有的关于组织的多种期望以及组织所拥有的关于员工的多种期望”。共享论强调的是关系中的双方能够找到等价或基本等价的交换值,形成双方期望的共同领域。也就是说,心理契约是关系双方所达成的共识。

持个体论的代表性人物主要是Rousseau(1989),她认为“心理契约是个体所持有的其与交易另一方关于互惠性交换协议的具体条款和条件的信念”。可以看出,在个体论下形成的心理契约具有单方倾向,即个体被动选择和接受对方的条款,而组织方并不会主动选择和接受个体的意愿。也就是说,个体论背景下的雇佣关系中,心理契约只为员工独自拥有。

二、心理契约的核心观点

1. 相互期望是前提

心理契约强调双方对各自权利与义务的默契与认同,因此,心理契约的“当事人”必须是两个主体,同时,“当事人”的合意必须让对方感知且得到对方的认可,否则,不论来自单方还是双方的期望都不能成为双方相互约定的合意。恰当的期望有利于促进心理契约的形成,而过高或过低的期望则不可能转化为心理契约。

2. 演进历程:形成、改变、破裂、补救

心理契约的演进历程主要包括四个阶段:形成、改变、破裂、补救(重构)。其中,心理契约的形成主要是受外部和个体内部两大因素影响的,外部因素(包括社会文化、社会规范、社会道德和法律等)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对责任、义务和权利的理解范畴,构成了心理契约的形成背景,而个体内部因素(包括生理特征如性别、年龄,心理特征如职业动机、责任意识,以及个体的受教育背景和生活经历等)则会影响个体对于组织或他人信息的认知加工及个体产生的行为反应,进而影响到心理契约内容的形成。与心理契约的形成或改变关系密切的是个体如何看待自己与他人或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一点对个体与他人或组织维持公用关系的长久性和心理契约的稳定性起着重要作用。对于一方当事人来讲,心理契约的破坏主要取决于两大变量:他人或组织对待自己的手段和对心理契约的违背。心理补救或重构是当心理契约的一方或双方有违背行为和意图时,对契约的解析或破裂程度予以评估并做出判断,再采取适当措施予以解决或调整。

三、构建心理契约的课堂情绪管理模式

在心理契约理论的背景下,本文所要构建的课堂情绪管理模式可以这样描述:以心理契约为设计思想,通过教学需求分析、情绪期望、情绪互动、情绪调节、情绪失调和情绪分享六个环节来形成课堂情绪演进历程。其中,情绪期望是实现课堂情绪管理的前提条件,是与心理契约中的相互期望相对应的,情绪互动是实现课堂情绪管理的核心环节,促进了心理契约的形成;情绪调节实现了课堂情绪管理的灵活性,有助于心理契约的改变;情绪失调在课堂情绪管理中发挥着消极作用,导致了心理契约的破裂;情绪分享实现了课堂情绪管理的开放性,有助于补救或重构已经破裂的心理契约。其模式如图1所示。

1. 教学需求分析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现代教育的发展,学校“从学生获取知识的仓库转向重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获取信息能力。社会的发展要求教育空间从校园扩展到家庭、社会,要求教育时间从人生的某个阶段延长到整个人生”[3]。这一变化为课堂教学活动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人”的培养,成为学校教育的首要目标和终极目标。基于此,课堂教学需求分析主要着眼于以下几方面:教学理论、知识与能力需求,情绪情感发展需求。在教学理念上,应该确立“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完整的教育”的空间观,确立“终身教育”的时间观和确立“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观;在知识与能力需求上,教学应该兼顾学生的理论知识、实践知识和基于人格特征、思维方式以及文化素质的整合性知识和能力;在情绪情感发展的需求方面,课堂教学过程应让学生学会对自我情绪情感的觉察与表达,对他人情绪情感的尊重与接受,对冲突或矛盾中产生情绪的调整,以及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2. 情绪期望

所谓期望(Expectancy),亦称期待、预期、希望,是在激发人们对行为内在力量需求的基础上所获得的对自己或他人行为结果的某种预测性认知,它既是个体行为过程中的认知变量,又是推动个体行为并形成信念价值的动机[4]。心理契约建立的前提是以组织与个体之间相互具有合意倾向的心理期望。教育活动中,教育者本身与教育对象都是具有复杂需求的人,导致契约双方的心理期望存在着多样性和差异性[5]。因此,师生之间应该从职责义务、年龄性别、地域风俗甚至兴趣爱好等方面进行逐步沟通与了解,确立恰当合意的情绪期望,以此激发学生适当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引起学生积极的学习行为(通过情绪机制),促进学生的期望与学习动机、学习成绩之间形成良性循环,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 情绪互动

心理契约的形成是依赖于一定环境的。对学生来讲,除家庭之外,学校是影响其发展的另一个重要的微观生态环境。在学校的活动中,教与学的过程是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往与互动来表达与承载的,是直接影响学生发展的活动形式。良好的情绪互动应该是一个双向开放的交流模式,这要求交流的双方都把对方首先看作是全方位的人,而不只是看作“教师”或“学生”,这两个角色对于全方位的人来讲都具有片面性,在情绪互动中,片面地看待人会使人将情绪变得形式化,从而掩盖或压抑自己的真实情绪,这不仅不利于心理契约的形成,更不利于人的发展。

在学生与教师的实际交互作用过程中,对学生真正产生直接作用的是教师本身的特征和教师的教育行为。教师的人格特征虽然不是需要被学生接受的教育内容本身,但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对教师甚至对学习的态度喜好与情绪情感,教师教育活动的形式、内容、风格等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同样,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感染着教师的教育热情,这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同时也最终促成了心理契约的形成。

4. 情绪调节

Freese等(1996)年认为,当员工感知组织或员工提供的内容超出了各自所期望和能够承受的范畴,则会出现两种可能:修改或遗弃,即重新修订心理契约,形成内容与过去有所不同的新契约[7]。具有社会性的人,更是一个感情性的动物,面对形成的心理契约,对有利于自己的事物产生积极情绪,对不利于自己的事物产生消极情绪。消极情绪的存在不可避免,同时也成为了情绪调节的前提,更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一个必修课题。

在这里要注意的是,消极情绪本身不是当事人想要表达的内容,真正要表达的内容是消极情绪背后所代表的意义。所以,清晰地知道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是学会情绪调节的一部分。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契约双方会不断地通过规章、行为、语言及情绪来表达并调整各自的意愿和期望,由此形成进一步的共识,这一共识能够涵盖双方意愿的程度越高,则双方的心理契约越牢固。师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也不断实现着积极情绪、消极情绪之间的相互转化与调节,从而不断地实现着心理契约的改变和完善,这也是情绪调节的意义所在。

5. 情绪失调

影响课堂情绪管理的因素具有多样性,这些因素的不确定性会给课堂情绪管理带来意想不到的障碍甚至导致心理契约的破裂。由于课堂不确定事件的影响,师生的消极情绪可能被强化,而积极情绪可能被削弱,导致个体走上“负面情绪—负面行为”的恶性循环,在叠加的作用下,会在无形之中增加师生双方的压力源,甚至导致个体情绪失调的危机出现。如果消极情绪被显著加强,积极情绪显著削弱个体可能导向更严重的危机,甚至无法进行自我情绪调节。

多数情况下,由于学生年龄小,阅历少,对事件的认知比较单一,更容易出现情绪失调的现象。遇到突发情况,教师要帮助学生寻找安全场所进行合理宣泄,而不是用各种方法去压抑情绪。等学生平静之后,再引导学生学会如何正确表达自己,尊重他人,并学会换位思考,从而避免学生情绪失调,同时也帮助学生学会自我调节。

6. 情绪分享

目前采用的心理契约补救方式按照补救时机不同可以分为三类:第一,被动的心理契约补救方式,这种补救方式可能会使员工离职,甚至对组织的声誉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第二,主动的心理契约补救方式,这种补救方式中组织会选择主动了解个体的意愿并采取积极措施;第三,超前的心理契约补救方式,这种补救方式出现在心理契约破裂之前,能够预见关系中可能面临的问题和解决方案,采用积极引导的方式使员工与组织的关系朝向有更多共识的方向发展[6]。在这三种补救方式中,超前的心理契约补救方式无疑是最佳方式。在课堂情绪管理活动中,情绪分享正是实现超前的心理契约补救方式的有效手段。人们通常会将自己的快乐与烦恼分享给最亲近的人。而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是作为个体的学生除了家庭之外的另一种亲密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主要体现在课堂活动中,这是一个相对稳定的人际关系网络存在的平台。但由于信息交流的不对等性,以及传统的师生关系中,听老师的话通常被看作是好学生具有的品质,这些现象的存在使得这一平台更多地显示了教师的主导性,从而使得学生在情绪分享这一环节上很难做到完全的真实分享。因此,将课堂这样一个师生信息交流平台建设成为相对开放的人际交流与情绪分享平台,允许并适当鼓励学生用合理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情绪情感,既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经历社会化过程,又能及时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为教育教学提供更准确的资料和数据,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教育的时间成本,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在以上各环节中,除教学需求外,其余五个环节与心理契约的核心观念及形成、改变、破裂、补救过程相互对应,环环相扣,各自形成一个内在的动态循环过程。其中,更加开放的互动式沟通是建立心理契约的关键因素。

参考文献

[1]Leavinson H.Organizational Diagnosis[M].Cambridge:Harvard Univ Press,1962.

[2]曹威麟,段晓群,王晓棠.高校师生双向视角心理契约相互责任的实证研究[J].高教探索,2007(6).

[3]李春燕,邹立君.加强职校教师现代教学技能的培训[J].中国职业技术育,2004(18).

[4]朱贤.期望技能[J].佛山大学学报,1997(6).

[5]吴小鸥.论教育中的心理契约[J].中国教育学刊,2006(12).

大学英语课堂情绪管理 篇9

一、利用教师的积极情绪感染学生的学习情绪

心理学指出, 如果教师能保持愉悦与乐观的心态, 拥有教育和教学智慧, 不断探索, 从而取得成就, 就能影响和鼓励学生也成为教师这样有着积极生活态度的人。要让学生爱学英语, 首先自己应该是一个对这份事业有着强烈热情的人。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皮革马利翁”式的雕塑作用。上班前我要穿上自己认为得体且又亮丽的服装, 给学生一种视觉上的美感, 让他们因喜欢我而喜欢我所教给他们的语言, 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的道理。课堂上, 我会尽最大努力用最纯正、最富有美感的语音和语调给他们上课, 我相信学生会从起初的享受转化为羡慕, 再从羡慕转化为模仿, 最后由模仿转化为积极地运用, 使大量的语言输入转化为学生的语言输出。

二、利用有趣的教学目标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主要靠课堂, 教师教什么, 学生就学到什么。因此, 每节课必须以目标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 使整个教学活动从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开始, 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为止。在目标实现的过程中, 既要关注知识目标, 又要关注情感目标, 他们之间是相辅相成, 互相影响和促进的。为此, 我以牛津英语教材8BUnit3Reading为例,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去NewYork的一次Onlinetour。第一课时学完不仅要学生说出怎样实现Onlinetour, 还要学生说一说你去了NewYork的哪些地方, 当提及每个地方时, 你对它都有什么特殊的印象。第一个目标学生很容易接受, 因为我用多媒体教学, 学生知道上网如何点击图标, 如Clickontheiconatthetopofthescreen, orclickontheiconatthebottomofthescreen.我发出指令, 让学生亲自到讲台上试一试, 这样在学生积极的参与中, 出现了空前的学习情绪高涨时期。然后将他们带入繁华的NewYork视频中, 强烈的视觉冲击, 又一次吸引了全班学生的眼球。用“比一比谁的记忆力更好”的游戏, 让他们带着任务去欣赏NewYork, 不只是惊叹于此地的繁华, 还要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自然地导入本课要介绍的WallStreet, TimesSquare, CentralParkandBroadway。对每个地方典型的特征他们有了直观感受, 对书本上枯燥的文字描述不再陌生。之后我又追问, DoyouwanttogotoNewYorkwhenyougrowupsomeday?我看到每个人都喜笑颜开地告诉我, “Yes, ofcourse.”然后, 顺水推舟说, “Thenfollowme, firstlet’slearnEnglishwell.”学生高声回答, “Ok.”从他们微笑的表情和高亢的应答声中, 我能感觉到他们学习的热情。这节课是成功的, 学生集中了注意力, 克服了困难, 向着目标奋进, 实现了课堂45分钟效益的最大化。

三、利用成就感保持学生积极的学习情绪

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是能和他人用英语交流。英语教学实践表明, 大部分学生对英语学习有焦虑感, 不能以一种平和的心态接受它, 想得太深奥, 学得就辛苦。针对这种现象, 我在教学中尽量以激励和表扬为主, 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 特别注意保护后进生的自尊心, 为每一个学生创造成就感。为此, 我常会采取分层教学、逐层推进的方法。例如, 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 有选择地让学生来回答, 尽量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每节课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并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关注, 每堂课每个学生都能“学有所得, 学有所获”。另外, 对学生语言实践中所犯的错误常采取宽容的态度, 不刻意去纠正口语中出现的错误, 用我的重复表达, 让学生自己去领悟语言表达的正确方法, 这样学生就能大胆地运用英语在课堂上和他人交流。

四、利用多样化的活动克服学生的负面学习情绪

语言本身的交际性决定了英语课堂应以活动为主体, 实践贯始终的原则。为此, 我会紧紧围绕教学目标, 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 充分利用多媒体让学习的内容形象化、情景化和生活化。不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使其保持强烈的学习愿望和兴趣, 以达到提高教育教学效益和效率的目的。初中学生热衷于描述、角色表演、采访等方式的学习活动。因此, 我就创造给他们表达观点、施展才能的机会。通过符合交际功能项目的活动,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减轻学生学习英语的焦虑。

听障大学生情绪管理问题分析 篇10

一、听障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的差异特性

不同性别和不同专业的听障大学生, 其情绪知觉能力、调控能力、理解能力和管理能力有明显不同。 笔者对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阳光学院的在校听障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 发现听障大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存在两点差异。

1.情绪管理能力的性别差异。 研究发现, 听障大学女生在情绪调控能力、 情绪知觉能力和情绪理解能力三个维度的得分均高于男生, 但差异不显著;在情绪利用能力维度方面, 男生得分高于女生, 差异显著。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 可能与社会环境、 传统文化对性别角色的不同期待及男女生的性格特点有关。 传统认为, 男生是独立、理性和进取的, 要求男生勇敢坚强, 敢于奋斗, 承担责任, 面对失败、困难要有承受力;而女生易感情用事, 依赖性强, 情绪体验深刻细致, 常被倾向于教育成为善解人意的人, 对自己和他人的情感要敏于觉察, 并给予关心疏导。 听障大学男生的情绪利用能力强于女生, 则可能是女生更在乎和关注别人的言行举止, 会放大某些自己的消极体验, 情绪稳定性不够所致, 而男生思维的广度和活跃性强于女生, 更能以积极的情绪处理事情。

2.情绪管理能力的专业差异。 研究显示, 倾向于文科的听障大学生, 其情绪调控能力、情绪知觉能力、情绪理解能力与擅长理科的听障大学生差异不显著。 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 学科背景对情绪管理能力的影响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 在情绪利用能力上, 文科偏好的听障大学生显著强于理科偏好的听障大学生, 这与文理科大学生的特点有关系。 文科大学生受到较多的人文教育, 喜好阅读各类书籍和报刊, 往往比理科学生见多识广, 更喜欢与人交往, 建立了较好的社会支持系统, 一旦产生情绪困扰, 便会积极求助社会支持系统。 而理科大学生不善于交往, 交际面相对狭窄, 社会支持系统较差, 因此导致他们情绪利用能力相对较差。

二、加强听障大学生情绪管理的几点建议

加强听障大学生情绪管理, 必须了解他们的情绪特征和常见的情绪困扰, 特别是针对不同性别和专业的听障大学生, 采取有差别的帮扶策略。 在日常教育管理过程中, 要提高听障大学生对自己和对他人的情绪认知能力, 指导他们学会调控和培养良好情绪的方法, 并锤炼他们对挫折的承受力。

1.提高听障大学生情绪认知能力。 情绪认知是情绪管理的基础、前提, 也可以说是第一步, 对听障大学生情绪管理进行干预和辅导, 重要任务之一是提高他们的情绪认知能力。 第一, 要提醒听障大学生及时觉察自己所处的情绪状态, 使他们能够时时提醒自己现在的情绪是什么, 并能够认真分析引发情绪的原因。 要清楚地了解影响情绪的各种因素, 应深入分析引起情绪变化的主观原因, 只有认清了引发情绪的原因, 才能了解自己情绪发生的来龙去脉, 真正觉察和掌握自己的情绪。第二, 提高对情绪的觉察能力还应平静地接纳自己的情绪, 并将它恰当地表达出来。 听障大学生必须平静地接纳、了解自己的情绪, 不是否定自己负向情绪的存在, 而是给它一个适当的空间, 绝不压抑或控制, 并学习如何与它相处。 第三, 要帮助听障大学生在觉察自己真正的感受后, 掌握良好的时机表达自己的情绪。 表达情绪时的有效方式应是以平静、 非批判的叙述, 而不是直接发泄, 且情绪的言语表达要清晰、准确、具体。最后, 要提高听障大学生对他人情绪的感知、识别能力。 情绪认知能力不仅包含对自己情绪的觉察能力, 还包括对他人情绪的识别, 情绪识别是一种复杂的认知过程, 包含观察、分析、判断、推理等, 要善于从别人的面部、言语和身体姿态上发现别人的情绪特点, 从而把握情绪识别的规律性。

2.指导听障大学生培养良好情绪的方法。 良好的情绪状态一般来说主要表现为有稳定、愉快的心境, 与理智和意志相联系的激情和适度的应激, 稳定、 愉快的心境能使人振奋快乐、朝气蓬勃, 具有这种心境的人甚至遇到巨大困难也会认为是可以克服的。 培养听障大学生良好情绪的方法很多, 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 要树立真实的自信。 由于缺乏听力, 不能与健听人有效交往, 听障大学生普遍自信心不足, 要帮助他们树立努力就能成功的信心, 树立“以勤补拙”、“笨鸟先飞”、“扬长避短”的观念, 相信通过刻苦学习、努力奋斗、提高素养, 以某方面的成就补偿自身缺陷, 一定能变自己的劣势为优势。 第二, 要培养豁达乐观的心态。 针对听障大学生交际狭窄、爱钻牛角尖的特征, 帮助他们学会辩证思维, 即对任何事物都不要用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的观点看待, 看问题避免绝对化, 遇到困难不再消极悲观, 而抱以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可以通过养成有节奏、有规律的学习生活习惯, 例如参加健康向上的娱乐、体育活动, 学会微笑等方法, 获得愉快的感受, 以培养他们热情乐观的情绪。 第三, 学会一些调控情绪的方法。 常见的情绪调控方法有放松训练、音乐疗法、合理情绪疗法、宣泄法等, 通过调整呼吸、放松肌肉, 聆听音乐, 以及合理宣泄情绪, 如眼泪缓解、运动缓解、转移注意等, 使他们的不良情绪得以调控和安慰。

3.锤炼听障大学生抗挫折的能力。 听障大学生要使心理素质健康发展, 就应不断地锤炼挫折承受力, 只有了解挫折对听障大学生的心理影响, 形成对待挫折的正确态度, 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有效运用心理防卫机制, 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挫折承受力。 第一, 要形成对待挫折的正确态度, 帮助他们树立健康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 要使听障大学生认识到, 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 挫折是不可避免的, 既然挫折对人的心理发展更具有积极和消极的双重作用, 那么我们就应正确地对待挫折, 促进挫折的转化, 减少其消极影响, 增加其积极影响。 第二, 要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意志是自觉地确定目的, 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 克服各种困难, 从而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听障大学生必须意识到, 良好的意志品质不是天生的, 而是通过培养而逐渐成长起来的, 只有树立远大的生活理想, 经过努力学习和实践锻炼, 才能成为具有坚强意志品质的人。 第三, 要提高挫折承受力, 还必须学会有效地运用心理防卫机制。 心理防卫机制是一种心理适应性反应。 当个体受挫时, 所采用的习惯性的、 以无意识为主要特征的应付方式, 目的是消除或减轻其内心焦虑、罪恶感及维护失去的自尊心。 听障大学生可以采用宣泄、投射、认同、反向、升华、补偿等心理防卫机制, 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减轻或免除心理压力, 逐步恢复心理平衡, 鼓励他们积累能量, 再作尝试, 最终实现自己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解小青.大学生情绪管理的现状与对策分析[J].教育与职业, 2011 (6) :82-84.

[2]王英华.聋人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的调查研究[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 2011 (1) :120-123.

上一篇:科班出身下一篇:道路伸缩缝施工技术